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航天的技术

关于航天的技术

时间:2023-09-19 18:49:15

关于航天的技术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1

关键词: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航天技术的基础,而航天技术集合了现代许多科学技术的新研究成果,所以航天技术也是科学技术的延伸和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预示着一个国家在该方面的强大,更是显示着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卓越及国力的雄厚,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航天技术的地位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不能单单以发射了多少卫星、发送了多少载人航天飞船、研制了多少火箭和飞机来看出一个国家在该方面的实力,而如何确保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和航天设备高效、顺利的运行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下面就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展开论述。

1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概述

技术状态管理,顾名思义属于管理系统的一个工具,也是项目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管理途径。技术状态管理一词对于航空行业专业人士来说并不是陌生词语,而人们也可以在不同的科研、技术项目中领略到技术状态管理的重要性。只不过技术状态管理一词的是从航天项目中引进而来,且技术状态管理一词以及技术状态所选择的方法最早源自于20年代中期的美国军事行业,自此才广受各领域人们推广开来。技术状态管理自出现以来发展比较快,从20世纪末期开始技术状态管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ICM率先提出CMII,并给出了一整套有关技术状态管理的规范定义。

20世纪中期,美政府军事相关企业首次提出军事武器的采购计划,并拟定出了相关合同。该合同较传统不同的是对军事武器的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要求提出的同时,美军方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对相关技术项目研发进行约束和监督,如果没有对军事项目进行规范和管制,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往往不合格。因此,美方政府自发规定一些条例,要求军事武器研制商家必须要保证产品质量,此时,技术状态管理的雏形已经形成。随着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美方政府加大了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先是建立AFSCM标准,又在90年布MIL-STD-973标准,伴随着技术状态管理的高速提升,又制定了EIA-649新标准。EIA-649也是我国至今航空航天行业的项目参考执行标准。

2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在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运行中需要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如果在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中仍然沿用最传统的管理手段,必定影响航天项目整个实施工作,而陈旧的信息系统也会导致航天项目的运行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航天项目研发人员运用先进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网络等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来保证航天项目中信息传递的精确高效运行,同时可以为航天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空间。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在航天项目中的应用有以下。

首先,基于高效的信息系统,航天项目可以更加快捷精确地对自身技术状态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最重要的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相关警示,航天研发人员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来确保航天项目的安全性

问题。

其次,信息系统最明显的用途就是方面航天项目操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中可以明确显示上级所的指示和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审核的信息才可以被系统纳入数据库,信息才能正确无误传达到位。

最后,航天项目执行中会有大量数据信息等待工作人员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将批量信息自动录入、更改、删除,免去了工作人员不必要的手工麻烦。

3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功能

众所周知, 自从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悲剧事件之后,全球人们都开始重新审视技术状态管理在航天项目中的影响。毋庸置疑,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是个过程,只有做好过程中系统的控制、信息的精确才能够发挥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功能。PTC中国区航空国防行业业务发展经理余定方曾经说过:“技术状态管理确保了从产品的需求、设计、制造,到最后投入实际的运营,以及维护维修的产品全命周期过程中,产品性能、功能和物理特性的一致性。”很显然,航空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确实关系着航天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

安全。

3.1 技术状态标识作用

依据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航天项目的技术状态是否良好。按照MIL-STD-973标准,由功能基线、产品基线、分配基线三种基线来判断航天项目技术状态。

3.2 技术状态控制作用

在明白航天项目技术状态情况之后,要根据项目运行中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技术控制管理,这就要求对航天项目中的任何变动都必须做到严格控制。首先,必须严格加强对更改过程的控制。其次,在航天项目执行时难免因为估算差错产生一些效果偏差,这就需要对细微偏差做到精确控制。

3.3 技术状态审核作用

该功能作用非同寻常,航天项目依据技术状态管理的安全保证才得以正常运行,只有从根本上确保航天项目每一处环节的安全运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保证航天项目顺利完成。技术状态审核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对项目进行功能审核和物理审核,才可以避免一些常见问题发生。

3.4 技术状态纪实作用

无论哪种航天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是一个可以记录下来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技术状态纪实正是对整个过程最有凭据的记录。只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白该项目的缺点、成绩,只有将整个项目运行记录成可读性数据,才可以将项目完整进行。技术状态纪实为航天航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历史追踪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项目在正确轨道上的发展越来越可观。

4 结论

通过本文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概念、由来、相关信息系统和功能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航天项目产品是关系到相关人员的性命的技术产品,为了保障航天设备高效、顺利的运行和航天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航天技术对产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的规范和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存在。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进行研究,希望我国在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方面能够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希望我国航天项目技术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便保证我国航天事业能够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丽,高德记.技术状态管理及实践[J].航空兵器,2003(4):36-38.

[2]章引平.技术状态记实——兼谈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1988(8):19-24.

[3]诸一维.采用航天产品项目管理国际标准的研究[J].航天标准化,2005(8):1-8.

[4]诸一维,罗瑛.QJ 3118-99《航天产品技术状态管理》介绍[J].航天标准化,1999(10):14-17.

[5]常燕青.项目管理在技术状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17-19.

[6]卢晓青,刘靖.航空新研电子元器件技术状态控制探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1(4):37-39.

[7]金鑫.航天型号项目管理推进中的型号总体策划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2):76-78.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2

关键词: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研究;SWOT;STP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8日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我国的航天军工企业全面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市场上经历了无序发展、探索调整、战略发展等几个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起到了保军促军、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航天民品品牌。目前,在航天军工企业军品订单处于稳定,需求较缓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品产业已成为航天军工企业实现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民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可使国防科技工业摆脱因国防预算削减、军品订购不足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虽然航天军工企业在信息通信、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兴材料、新能源及金融等民品领域不断开拓,但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很少,航天民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因此,本文将以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工作,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帮助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领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提升综合国力。

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WOT分析

(一)优势――劣势(SW)分析

1、优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充分利用军品的成熟技术和现有设备、人力资源,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特点开发了一系列与军用技术紧密关联的民品,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军民通用技术、较高的产品竞争力、较好市场影响力与美誉度的航天民品谱系。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发展的五大民用板块(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和航天科工集团重点做大的五大标志工程(信息安全、特种车、通信服务、建筑与房地产、汽车发动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劣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军品领域,其民品经营一般不具备规模经济性、优惠的原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航天民用产业的军用技术开发与转化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严格控制成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不具备价格优势;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尚未确立起来,民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单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准,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

(二)机会――威胁(OT)分析

1、机会分析:“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提出的要求,军民结合是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确定的重大方针,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实施民、军民结合,大力发展民品,大大缓解了航天军工设备闲置和科研生产力量过剩的矛盾,关系到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大计。

2、威胁分析: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紧缩和国内外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日益明显,使得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难,这对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来说是个挑战。

三、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TP分析

根据以上SWOT分析,以“发挥优势,客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为原则,进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STP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担负着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双重责任,因此在企业发展上还是以军品为主导地位,发展民品必须合理地把握好军品与民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航天军工企业处于转型初期,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和民品开发的资本实力不足也决定了其民品发展不适宜多元化,宜精不宜多。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列出的关键技术中,有80%是军民重叠的技术)。航天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要充分发挥航天军工企业在军品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如卫星技术、信息科技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工艺技术等)。因此,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目标市场选择上,要选择最能代表企业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军技民用、军民两用)的民品细分市场,实现民品行业集中化、技术先进化,从而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做精做细,实现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航天民品金字品牌。

四、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航天军工企业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民品发展要实现专业化,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以核心民品企业和重点产品为主导,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把优势民品做大、做精、做强。

(二)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航天军用技术是航天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但按以往数据来说,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能力偏弱,产业化水平低。因此,未来要加快军用技术成果实际转化生产力的效率值。

(三)加快民品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军品大多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民品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因此,民品在发展过程中,要与市场接轨,确立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企业定位。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资金密集的性质,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盟,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发起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五)构建战略联盟体系。市场分工决定了构建联盟的价值。在不违反国家保密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国内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形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六)鼓励吸收与借鉴国际先进民品发展经验。和平利用军工技术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要鼓励军技民用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广泛吸取国外军技民用的成功经验,推动航天工业民品产业国际化发展。

五、结论

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民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要选择最能代表其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行业,这将有利于军民融合,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凯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3

对象航空气象技术主要是对气象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从而来保证航空飞行中安全,而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指对于领空的区域管理,航空气象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的各个部门都有所应用,以下做简单的介绍:

(1)航空公司,主要是对航空的计划进行制定,因此,必须要对气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航空气象技术在航空公司中应用广泛,航空公司利用气象技术能够及时的了解气候的变化,并且能够根据搜集到相应的气候信息进行飞机航班的调整,防止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意外情况发生;

(2)机场,气候对于机场的影响很大,若是受到了恶劣气候的影响,那么将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飞,所以必须要能够利用航空气象技术来对气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使机场迅速的掌握到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政策,降低造成的损失;

(3)空中交通管制机构,该部门主要是对空中交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空中交通的顺畅以及稳定,控制管制人员能够通过航空气象技术了解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对空中的飞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保证安全飞行;

(4)空中区域管理部门,主要是为了选定新航线,所以必须要对选定的航线的气候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能够提供相应的天气情况,对对流层的高度、气流的稳定性进行准确的预算,以此来确定航线是否安全,从而来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性。

二、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的应用现状

1航空天气预报对于航空天气预报来说,气象的探测技术更加的先进,会使得结果更加的精确,并且航空气象预报的周期更加的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航空气象预报主要是对机场的气候进行相应的监测,并且能够及时的提供一些准确的信息,气候对于机场的影响十分的大,地面的风速、空间的云量以及温度都会对航空飞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机场的气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测。另外也能够对飞机飞行航线的气象情况进行报告,在一些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能够有效的对飞行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来保证飞行的安全。3.2报道天气的实际情况对于天气实际情况的报道主要是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能够对整个空中的交通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利用先进的雷达技术能够检测出相应的强对流天气,并且能够对一些天气系统的运动方向进行有效的预测,这样对气象信息实时准确的监测能够保证飞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飞行的安全与稳定性。

3提高相应的天气情报一些特殊的天气预报,例如强热带台风、剧烈的冰雹以及气流的剧烈活动等的预报都属于重要的天气预报,这些特殊的气候将会严重的影响到飞机的正常飞行,因此必须要利用先进的航空气象技术进行监测,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中,获取最为精确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输到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管制部门会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对飞机的航路航线进行调整,从而来保证乘客的安全,和航班的正常运行。

4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若是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气象状况,会对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那么航空气象技术将会进行提前预警,从而来警示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将会密切的关注气候的变化,若是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灾害天气,那么将会及时进行航班的调整,若是没有出现,那么将会正常进行飞行。另外,若是遇到了严重的灾害,对于起飞的飞机,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将会及时的管理航线,使其避开恶劣天气,从而保证安全飞行。

5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应用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空中交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必须要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对气象进行观测,从而来更好的协助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工作。目前,航空技术将会向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区域内部的气象条件,要能够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监测,经过多种方式信息的传递,利用技术处理手段,从而来更好更直观的对气候进行监测,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将信息传输到相应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从而来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系统,使得航空各个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得知气候信息,从而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保证飞行的安全。

三、结语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4

一、江苏拥有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较好基础

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紧邻“大飞机”落户地上海。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大飞机落户上海”所带来的要素集聚效应,将对包括江苏在内的诸多省域航空制造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估算,国家对整个大飞机的预期研发投入在3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整个研制过程能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价值传导和经济增长效应。在制造过程中,一架大飞机需要由数千家配套厂商生产并提供共计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由此,拉动配套产业,使其得到不断升级的机会,并最终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江苏与上海的关系愈加密切,时空距离在不断缩短,这有利于江苏抓住“大飞机落户上海”的发展契机,“抢先”对接,并依托由此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航空工业的产业链。

雄厚的经济基础。江苏的强大经济实力为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同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4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完成出货值1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3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0.48%,该行业已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可见,在经济强有力的支撑下,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科技强省,江苏研发投入资金雄厚,境内的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具有较大的人才技术优势。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2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已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科技服务平台29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6个。在航空航天器制造领域,江苏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机构数自2000年起开始稳步上升,2011年分别达到839人年、1.45亿元、20个,其中,内部支出达到历史最高值。尤其在南京地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航空航天相关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量众多,拥有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国家重点学科群,每年培养输送1000多名航空专业研究生,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可观的研发人才。

江苏在航空航天领域所投入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607所、614所、716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14所、28所、55所、58所,以及南航大无人机研究院都是国内专门从事关键技术研究的单位,研发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见,以经济繁荣为后盾,江苏强大的科技实力正逐步转化为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江苏省内各市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及产业优势,已经打造出一批航空产业园或航空产业集群,成为行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先后成立了南京江宁的空港产业园、江苏省航空动力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昆山航空产业园、镇江新区的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滨海新区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等,成为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

近些年,南京地区依托于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江宁空港产业园和溧水开发区为载体,将轻型航空动力、机载机电和航空电子系统设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航空产业集聚链,并初步构建整机制造、动力系统制造、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地面设施制造等比较完备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

二、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

航空航天企业规模偏小。江苏省的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数列于全国第三,但仍存在“多、散、小”的局面。以2011年为例,江苏省有29个航空航天企业,总量位居华东第一,但就业人数、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的企业平均值分别是607人、6.52亿元和6.98亿元;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562人、8.54亿元和8.64亿元,华东的平均值为839人、6.66亿元和6.64亿元,安徽省的企业平均值为2322人、16.30亿元和16.75亿元,江西的企业平均值为2869人、20.70亿元和18.30亿元。显然,江苏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远不及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水平,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都居于后列。不可否认,多数航空制造企业的规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很少具备整机生产能力,大多属于机载系统企业,在技术、实力上难以与大型主机企业相抗衡,当与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较难拥有主动权,容易受制于人。

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品结构偏低。江苏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仍局限机制造所需全部零部件,缺乏综合制造能力,难以把众多的产品链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系统,航空制造业整体上还处在航空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处于劣势地位。例如,航空电子设备要占飞机总价的30%以上,但国产航空电子系统多限于军用,民用航空电子设备的进口量偏大;国产仪器仪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可靠性较差,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比国外低1~2个数量级,性能、功能较为落后,测量精度比国外差1个数量级。

航空航天企业“软实力”不足。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有待于更大幅度的提高。省内的很多厂家将目光过多停留在国内配套产品上,制约了自身发展。如今,民用航空装备的飞机几乎都是进口,民机市场基本被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国外航空业巨头所占据,仅仅是大量参与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国外大飞机制造商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转包。由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技术和整机制造技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多年的零部件转包没能学习到制造大型客机和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这导致了航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滞后,真正参与航空主体制造的航空企业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行业先进水平的独立技术和独立品牌。

三、加快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牢牢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江苏省与上海市在产业方面有互补优势,且历来联系较为紧密。目前江苏完全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到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发生产。实际上,昆山航空产业园已形成了飞机维修改装、航材保税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和航空工业旅游等产业,而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也抢先与大飞机项目对接,但不可否认,继续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该项目,仍将是江苏航空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型民航飞机的研制,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密集、高度集成、协调复杂、风险性高的高新技术系统工程。因此,江苏要对大型民航飞机研制项目的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科学的评价、合理规划,积极借助上海打造航空产业的集群效应,成立航空航天研究机构与大规模的并行工程团队,并在已有产业园区基础上,完善政策及技术服务,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协作配套,全力打造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按照国家航空工业的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围绕江苏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在适当的前提条件下,制定优惠政策,努力打造中外航空航天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行业发展环境,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例如,对研发投入以及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和鼓励;制订吸引国内外航空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航空领域高新技术开发和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进航空科技研发及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航空技术和一批国外航空制造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落户江苏,承接航空企业的跨国转移,与世界接轨,为企业提供良性的竞争环境,鼓励其间的公平竞争,互相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整体提高省内现有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实力。

积极搭建航空产业平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制定相关发展规划,确定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区域作为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政策倾斜、依托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有效提高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区域化集聚水平。在园区建设时,要避免过去不相关企业简单堆积现象,根据地区比较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引导航空工业相关企业进入园区,建立产业分工体系,设立相应的研发机构、人才服务机构、融资平台等,实现航空工业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有效发挥区域化经济优势。总之,面临来自周边省份的有力竞争,江苏必须抢先一步,通过建立航空产业园等方式搭建平台,积极投入,力争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大力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民。目前,江苏拥有不少具有军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如凯联航空发动机(苏州)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兰翔机械有限公司、常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为了大力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民过程,江苏应在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军民统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联合思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继续进行区域化集团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实施技术资源和生产能力的优化配置,把军民产业在航空工业体系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全系统的共同发展,共同托起航空工业的未来。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5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

冷战结束之后,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更加活跃,合作水平更高,范围更广,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合伙企业”、“资产共享”、“以货易货”、“超级市场”以及“培训学校”五种模式。

“合伙企业”模式:合伙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指两人以及两人以上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具有财产共有,责任连带等特点。顾名思义,在载人航天领域,以“合伙企业”模式开展的国际合作主要指参与合作的各方,多是具有一定航天技术的国家,通过联合投资、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载人航天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就是“合伙企业”模式的典型案例。

“资产共享”模式:“资产共享”模式是指国家通过“相互利用空间设施”的方式进行合作。此前,各国采用“资产共享”模式进行了多次合作。1988年,苏联同法国签署载人航天合作协议,规定法国向苏联“联盟号”间站派驻宇航员进行太空活动。1993 年,美俄签署协议,由俄罗斯向美国提供“TM 号”宇宙飞船,作为美国“自由”号空间站的救援飞船。

“以货易货”模式:所谓“以货易货”模式,就是各主要航天强国根据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交换太空技术以及应用成果的方式进行合作。例如冷战时期,苏联与澳大利亚就曾达成协议,交换外空科研数据并进行人员交流。

“超级市场”模式: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涵盖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等多个领域,数量多,价值大,恰似商品玲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对太空科技成果有需求的国家根据自身需求,同航天强国进行合作,从强国的航天成果“超级市场”中寻求引进相关技术产品。这种客观存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超级市场”模式在未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培训学校”模式:载人航天领域的培训学校主要是先进航天国家在国际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为其他国家传授航天技术和培训航天员。冷战时期,苏联的加加林航天中心曾经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东德的宇航员提供培训。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为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也先后培训了韩国、中国等国家的宇航员。

显而易见,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各有特点。不同合作模式的准入门槛各异,合作方式有别。在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中,“合伙企业”以及“以货易货”两种模式要求参与合作的国家具备一定的载人航天科技水平,拥有一定规模的太空设施,可以独立承担分工并有能力获取可供交换的太空科研成果。而针对尚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国际合作往往或是通过“资产共享”模式“借用”或者“租用”先进国家的空间设施,或是通过“超级市场”模式购买先进成果,或是通过“培训学校”模式吸收先进经验。

除此之外,五种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模式的运作方式不同,风险与收益也有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大部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均涉及到敏感技术交流乃至技术转让,因此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信息和国家安全风险。载人航天工程具有政治经济安全等战略价值,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争夺的制高点之一。当今世界的载人航天工程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国有机构或企业运作,具有浓厚的政治背景。这就决定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大多发生在政治关系稳定密切的国家之间,合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间政治关系的走向。

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战略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大国,有能力同世界各国开展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2012 年 6 月,中国“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站手动交会对接、自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度迈上新台阶。在随后的新闻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强调“中国将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认识到同美俄相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技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航天产业资源转化能力、市场化能力和产业技术能力不强,削弱了中国航天的总体竞争力。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也面临着投资风险加大、技术攻关难度提升等问题。为此,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王兆耀曾表示,中国希望未来在“技术合作”、“太空应用”、“航天成果”以及“航天员培养和联合飞行”等方面重点开展国际合作。

具体而言,在航天科技方面,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行、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但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太空行走,以及航天科技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同美俄等国存在巨大差距。目前,中国正处在从运营短期空间站到建立长期空间站的关键时期,在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方面也有待更进一步突破,在对地观测、航天医学、材料加工、生物技术、天体物理以及太空环境等多个领域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美俄等先进国家的载人航天领域的经验,促进本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

在载人航天工程投入方面,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投入同美俄等国家相比仍然有限。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在 2009年的报告显示,当前世界上各国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分担投资与风险,提升航天活动的经济收益。目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仍然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自1992 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起,中国在该领域已经投资接近400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一投资规模远远低于美国和前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较低水平。同时,资金渠道单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有必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多元化资源来源渠道,提升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科技和经济价值,更具有政治和战略意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开展国际合作的背后都存在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还以载人航天工程为平台,广泛开展同欧洲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争相提升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既令全球瞩目,也引起了部分国家的猜疑。因此,中国应当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模式选择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由于不同合作模式适用于载人航天的不同领域,准入门槛不同,收益和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中国选择何种模式开展载人航天合作,需要综合权衡合作目标与自身情况,在合理评估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合伙企业”模式:中国采取该模式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加强与他国交流合作,吸收他国的先进科技,同时也有利于以开放的姿态,化解国际社会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无端质疑,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风险方面,“合伙企业”模式要求合作参与方具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与经济基础。参与合作的任何国家一旦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确保投资,将导致整个工程陷入停滞。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载人航天尖端科技的交流,因此,容易出现法律纠纷以及泄密风险。载人航天工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国家间能否进行高水平的载人航天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否稳定,战略互信是否建立。当前,正是由于中美战略互信缺失,美国质疑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意图,阻碍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等大型合作项目。

“资产共享”模式:中国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已经拥有运营短期空间站的能力,通过共享空间资产的方式开展国际合作的条件开始成熟。采用“资产共享”模式参与国际合作,因可能涉及到诸如不同航天器交会对接等“高难度动作”,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同时,该模式涉及到载人航天器等核心航天科技的交流,需要明确的协议框架防范法律风险,以及严格的制度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尝试以“资产共享”模式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的“神八”飞船上就搭载了德国的 SIMBOX 科研项目。

“以货易货”模式:载人航天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据统计,中国自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已经通过载人航天活动取得了上千项科研成果,具备了开展“以货易货”的条件。中国同其他国家交换太空科研活动的成果,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由于这一模式主要通过科研成果的交换来实施,相比合伙企业和资产共享模式而言,合作方式简单,不涉及到联合投资与技术协作等高风险环节。该模式合作周期通常较短,因此可以抵御经济动荡以及国际关系波动等外部影响。但鉴于这一模式涉及到高水平技术成果交流以及交换,因此在合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相关国际机制,避免触犯国际规则,严格防范泄密等信息安全风险。

“超级市场”模式:在载人航天科研成果的“超级市场”中,中国既是“供货商”,也是“消费者”。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太空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可以向他国出售或转让以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出于推动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考虑,中国也有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研成果的需求。中国作为“供货商”参与合作,既有利于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收益,也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风险方面,由于该模式不涉及到投资,技术协作等环节,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让,因此,合作方式简单,合作周期较短,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较低;在该模式中,中国作为“供货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政治风险;若作为“消费者”,则需要充分评估国际关系波动对合作的影响,审慎进行合作。

“培训学校”模式:航天工程高度复杂,不仅需要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先进国家的经验指导。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由于直接涉及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更需要先进国家运营经验的支持。长期以来,美俄是世界上仅有的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因此也是国际社会仅有的载人航天系统培训的提供者。目前,中国成为了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独立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初步具备了提供载人航天培训的能力。中国开展宇航员培训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与合作方的双边关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在风险方面,尽管国际上相关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预防风险,但在合作过程中,仍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多方面的必要性。由于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各具特点,因此,中国载人航天应当在确定国际合作战略目标主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间关系等国际因素以及目标合作方特点等国别因素,衡量收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具体选择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模式。

从短期看,由于目前世界尚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调整期,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还处在调整与重组的进程当中,因此,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应当慎重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合伙企业”模式,重点开展风险较小、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对于美俄等航天强国,可以择机以“资产共享”以及“以货易货”模式开展合作。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可采取“超级市场”以及“培训学校”模式,进行成果转让以及科技援助,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6

本期“经典回眸”栏目,将记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陈善广的中国载人航天事迹。

舱外航天服“中国造”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亿万双眼睛聚焦着同一个画面。

茫茫宇宙,浩瀚星河。一个声音从太空向地面传递:“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如同一块灵动的汉白玉系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身上,飘浮、移动,俯仰之间,风姿绰约,美仑美奂。

在黑暗深邃的太空背景映衬下,纯白色的航天服上金黄色的“飞天”标志格外醒目。

此时;在北京飞行控制大厅内,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的大屏幕,和全国亿万观众一起,专注着神七出舱活动航天员的每一个细节,时而凝神,时而开怀。他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

27日下午4时,胡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抵达北京航天城,听取我国自己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情况汇报。而为胡主席汇报的正是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

从头盔到靴子,从背包到手套,从里里外外的十几层面料到边边角角的每一根线头,胡主席听得很认真,并不时亲切提问,陈善广一一进行了准确解答,在他看来,“飞天”舱外航天服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此时此刻,它正在接受共和国最高领袖的检阅。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耀,但是在这份荣耀的背后,你很难想象这件“中国造”舱外航天服包含了陈善广及其带领的整个科研攻关团队的多少艰辛和汗水。1400多个日日夜夜,多少人食无味、寝难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标:“一定要让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

这是中国航天员中心上至陈善广,下至每位科研人员的共同追求和坚定信念,同时也是他们对13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许下的庄严誓言。

陈善广兑现了这个誓言,神七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世界各地的贺信像雪片一样飞来,祝贺中国航天员中心此次神七任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下午6时许,翟志刚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不久,陈善广与俄罗斯专门负责从事“海鹰”舱外航天服研制的星星公司总经理波兹涅亚科夫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庆祝神七成功出舱,同时就俄方“海鹰”舱外航天服按合同完成任务签订了最后一份备忘录。仪式上,波兹涅亚科夫向陈善广表示祝贺,由衷称赞道:这次出舱很完美,中方的舱外航天服表现非常好,你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出如此高水平的舱外航天服,是载人航天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奇迹。

立下“军令状”

2004年7月28日。是一个值得中国航天员中心全体人员铭记的日子,这天,工程总体主持了舱外航天服自研的风险决策会,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最终,以陈善广代表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式表态承担神七任务舱外航天服的研制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陈善广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向神舟七号任务、向祖国和人民立下的特殊“军令状”。它体现了一代航天人勇者无惧的豪迈,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这一天,离神六飞行任务只有短短一年,离神七任务也仅仅四年。

而这个特殊“军令状”又不能不立!

在一次有关神七出舱任务的研讨会上,在座的专家、学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呼声。一致认为,如果不能穿着我国自己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将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舱外航天服技术是出舱活动的关键技术。如果这个技术无法突破。仅仅依靠国外航天服的话,出舱活动就失去了它在政治、科技上的巨大象征意义。

一定要让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研制的舱外服来完成中国的首次太空行走――这个决定,在技术层面上将神七任务擢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任务。

从时间上看,只有短短4年。而按照国际上的一般研制周期最少也得7、8年,怎么办?

从技术上看,我国只有研制舱内航天服的经验。舱外航天服无论在技术、工艺、材料上都没有太多积累,很多方面都要从零开始,怎么办?

从任务上看,“神六”将于次年发射升空,立志突破多人多天的载人飞行。这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同时再并举“神七”舱外航天服的话,怎么办?

从人员上看,由于多任务并进,加之队伍比较年轻,人员跟不上,怎么办?

四个“怎么办?”把整个“神七”出舱任务,尤其是舱外航天服的研制通到了悬崖边,似乎无路可退。

打响科研攻坚战

面对舱外航天服研制的四个“怎么办”,作为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陈善广充分展现了他多年科研实践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阶段合理交叉、项目迭代并行、时间量效倍增”的研制管理新思路。就像一名优秀的指挥,他决心把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指挥演绎得张弛有度,如行云流水。

为攻克舱外航天服技术难关,陈善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缜密开展技术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舱外服研制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优化系统设计,注重人机工效,强化试验验证,确保安全可靠”的舱外航天服整体设计指导思想。随后,他抽调精兵强将。迅速搭建了舱外航天服项目攻关团队。将工程经验丰富的系统副总指挥宏峰和担纲舱内服研制的副总设计师李潭秋,分别委任为该舱外服项目的责任指挥和责任总师,成了他坚强有力的左膀右臂。先后完成了舱外航天服的技术设计和十大类试验设计。确定了软硬有机结合、主备份加应急三重保障的先进结构体系,确定了平褶式关节、基于OLED的先进性信息显示控制等创新性设计,尤其强调把安全设计原则和适人性设计准则贯穿于多层压力防护冗余设计、视觉防护设计、活动关节和舱外手套设计等过程中,有效保证了舱外服的安全可靠性和良好的操作工效。此外,陈善广还主持创建了我国舱外服工程研制的技术研发平台、总装测试平台和工艺体系,为我国后续舱外服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伊始,作为一名老航天人,陈善广十分明

白,研制舱外航天服的一般规律不能改变,研制舱外航天服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立项、方案、初样、正样、生产)不能跳跃或者裁剪,但是却能做一些改进。使之更加合理、优化,在程序上采用交叉、并行等方式推进。在整个舱外服的研发过程中,陈善广带领团队打破常规,引进现代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压缩研发时间,确保工程进度。但这样做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大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绝不能带到下一个阶段,否则极有可能“一着不慎,前功尽弃。”这就对陈善广提出了几近苛刻的要求:一方面要使管理更加规范化,一方面要使管理更加精细化。

开弓没有回头箭,陈善广深深地知道,研制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对于神七任务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在他的带领下,此后近4年的时间里,这支平均年龄仅30多岁的舱外航天服攻关团队上演了一场如火如荼的科研攻坚战。

我们要做一件什么样的舱外航天服?这在开始,确确实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大到服装的整体结构和外形,小到内部的每一个元器件、每一项原材料的性能指标都需要从头设计。尤其是这种高科技领域的顶尖项目,如果是跟国外合作的话,既很难学到东西,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必须走自主创新这条路子。对于从零开始的陈善广及其手下整个团队来说,航天服的90多个关键部件没有一件成熟产品,无一不需要实现“零”的突破。

由于许多材料是国内TU从未使用和接触过的新材料、稀有材料,分布在全国几十家生产企业,有时为了采购几百克的原材料,陈善广和同事就得穿越大半个中国,一个星期跑四五个省份几乎成了陈善广的工作常态。协公室的灯经常彻夜长明,脸上也难得看见了笑容。

苍天不负有心人,正是在他的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带动下,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进度表慢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服装一点一点地成型。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最终“飞天”舱外航天服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性能和技术指标非常接近俄罗斯、美国舱外航天服的技术水平。同时我国的舱外航天服还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如先进的控制显示系统、四肢关节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我国舱外航天服的新的技术特点和成果。

最让陈善广感到欣慰的是。这场硬仗带出了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科研团队,2008年,“陈善广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获部委人才战略工程专项资助。

“经典是对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经典的背叛”

时间追溯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不久的2004年3月,陈善广被任命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而此时,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也在全国人民的喜悦中悄然启动。

身为从事多年载人航天科研工作的航天人,陈善广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进入轨道舱进行生活照料并完成多项科学试验。相对神五,神六无论是对航天员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而言,还是对于陈善广和他的科研、管理团队而言,都将是一次严峻、全面深入的考验。

为了保证任务的进度,陈善广组织进行了认真的顶层设计工作,以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两条主线合理地分解任务。在技术上牢固抓住技术状态控制、文件齐套、文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这些要件。管理上抓任务的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岗位人员培训和考核、人员的定岗定位等关键环节。明确提出:目标细化,责任到人,严守节点,全程控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横向到边、不遗漏任何一项工作;纵向到底,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责任到人,不遗漏任何一个岗位”。

为保证工程任务的质量,任务研制过程中,全面建立起了质量问题分析报告和责任制度,做到了现场人员有岗位、岗位人员有规程,分析故障有依据,排除故障有记录,事后处理有报告;严格要求岗位责任不明确不放行、试验作风不严谨不放行、指挥操作不规范不放行、技术参数不符合要求不放行、故障原因不清楚不放行、设备性能不稳定不放行、问题不归零不放行、应急预案不完善不放行。发动大家“翻箱倒柜”找问题,“挖地三尺”查隐患,举一反三补缺陷,最终实现了“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的质量目标。

奋战神六的两年多时间里,陈善广带领着他的团队在神舟五号基础上进行了100多项技术改进。先后攻克了数百项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核心技术。

神六乘组的选拔,在当时是陈善广反复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鉴于神六任务多人多天飞行的要求,选出什么样的乘组来执行神六任务成为工程全线上下关注的焦点。

我们知道,每一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对于航天员来讲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天路迢迢,征途艰险,同样,对行乘组的挑选和训练也不是一件轻松活。选谁?怎么选?标准是什么?选出后怎样针对性训练……所有这些,考验着陈善广和他的团队。

在这种情况下,陈善广没有墨守成规,也没有冒然决断。而是科学分析国外乘组选拔的特点,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选拔指标体系和方法上大胆创新。最终,他在认真总结神五首飞梯队选拔的经验并充分考虑和分析神六技术状态的变化基础上,提出了“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可行”的选拔原则和指导思想。在方案上反复征求教员、航天员的意见。加强专家的评审指导,科学设置选拔项目、标准和程序,重点考虑乘组的整体效能。选拔内容全面又突出重点。选拔方法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可行性。评价结果既考虑稳定性,又考虑动态可变性。

在此过程中,陈善广充分发挥他在数学领域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成果,在神六乘组的选拔中。首次创造性地运用了模糊数学原理建立计算机的辅助决策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经过初选、复选、定选和最后确认四个阶段。确定费聂组合为神六飞行任务的第一乘组。这一科学性创举,后来也运用到神七乘组的选拔中,今后也将继续对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选拔发挥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2005年10月17日5时38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经过五天太空飞行后返回地面,健康自主出舱。而此时的陈善广,这位航天员系统的掌门人。却悄然离开了沸腾的飞控大厅和雀跃欢呼的人群,回到邻近的办公室打了个盹,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任务压力使他身心疲惫。两个小时后,他又抖擞起精神赶到西郊机场迎接英雄的凯旋。

神七任务有三大关键技术,一是舱外航天服研制;二是航天员乘组选训;三是气闸舱改造。中国航天员中心除独立承担其中前两项任务外。还承担了气闸舱部分研制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神七任务是对以陈善广为首的中国航天员中心的一次最直接,最严厉,最残酷的实战考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除上面说到的舱外航天服研制外,神七航天员乘组选拔、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及保障、出舱活动训练设备平台的研发、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总体设计、出舱时机与运动病高发期重合等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一一横亘在陈善广的面前。而这些技术难题,任何一个都马虎不得,轻松不得。对载人航天这种高风险的事业来说。任何一处细微的失误,都将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以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大训练的设备(即模拟失重水槽、舱外航天服试验舱和出舱活动程序训练模拟器)的研发为例,这三样装备现在所在的大楼,在神七任务正式启动的时候,还只是一片空地,在偌大的现代航天城里甚至显得有些荒凉。另一方面,当时的陈善广手头虽然有一些来自国外相关设备的参考资料,但大多只是蜻蜒点水,主要的核心技术资料几乎为零。因此,它们的研发和建设也是陈善广及其团队所要突破和攻克的技术难题。

所有的这一切难题,不管是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训练装备的科研攻关,还是从飞行乘组的选拔到训练等等,也都伴随着神七的大幕同时甚至提前开始启动,各线并进,势在必行,义无反顾!

2007年末,就在飞天舱外航天服初样转正样的攻关和生产关键阶段,神七任务飞行乘组选拔工作也开始启动,针对出舱活动的任务特点,借助神六乘组已经相对成熟的选拔经验。经过初选、定选、确认三个阶段,最终确定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为神七任务第一乘组,其中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

伴随着初选的结束,同时呈现在航天员面前的,是已经研发成功的三大训练的训练设备。一切都是如此的有序并行,如此的恰到好处,令人不得不叹服,身为航天员系统老总的陈善广对时间节点、技术攻关、项目进度的掌控是如此的完美!

在陈善广看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正是推动载人航天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关键所在。他非常推祟这样一句话:“经典是对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经典的背叛。”没有永远的继承和创新,就没有永远的经典。

回顾整个神舟七号任务的历程,他是系统的总指挥,有时也是一名水手,用智慧、胆识和手中的双桨,和无数的航天人一道,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

与时间赛跑,我行我“速”

在浏览陈善广的简历时,总让人想到一个词:速度。陈善广自己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与时间赛跑,我行我速”。他似乎总是抢在时间的前面,一次次的华丽转身,一次次的勇往直前,在朋友和同事的眼中,他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

1962年12月出生。15岁上大学,19岁大学毕业、读研、考博,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不到30岁的陈善广被任命为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2004年至今,担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这一路走得“神速”,但绝不冒进。他踏出去的每一个脚印都饱含着努力的汗水和奋斗的艰辛:他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每一项专利、每一次荣誉都可圈可点,令人信服。

他不仅在工程研制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而且还是一位造诣很深、开拓创新的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学科的创新、丰富与发展。他深知,工程应用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基础。他瞄准国际前沿,注重交叉学科,在学术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品尝着丰收的果实。

陈善广出版、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其中《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时间生物学》等专著均有很高的工程指导和学术价值。

陈善广在科研领域中上下求索、永不止步的精神让我们由衷敬佩;同时,他多年来对载人航天科普知识宣传推广的热情也让我们从心底感动:

2005年10月,作为主编,他亲自参与创办了以“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普及载人航天知识”为宗旨的《航天员》杂志;2006年8月25日,他倡导的“中国航天员体验营”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让数百名青少年走进航天城,亲身感受航天,了解航天,进而热爱航天;2008年11月8日,由他主编的上100万字的大型载人航天科普丛书《漫步太空书系》隆重面世,为广大国人提供了一条认识航天的新渠道。

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一个懵懂小伙,到1992年被任命为航天系统副总设计师;从参与论证并创立“航天员系统”到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从神五到神六;从神六到神七……陈善广就这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踏实实,走得风风火火。

“神七任务神奇、神气,天马行空,‘飞天’梦圆。然而,成功并不代表成熟,一切仍要从零开始。因为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空间实验室、组装空间站、或许还将登陆月球……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需要付出和努力的也还很多。对于航天人来说,我们没有停歇的脚步,只有奋进的号角。”正当年的他,目光中透着坚定的信心和无限的憧憬。

[专家档案]

陈善广,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国防科技大学航空与宇航技术专业博士。《航天员医学与医学工程》、《航天员》杂志主编,中国空间学会副理事长,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1992年,担任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2004年起担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负责和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全过程研制。包括系统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论证、设计、研制。参加了4次无人飞行、三次栽人飞行试验。特别为“神六”多人多天飞行任务、“神七”首次航天员出舱任务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7

在管理结构上,大部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依旧袭用行政机关的部门构成,企业各部门行政事务和业务交叉较多,总体行政机关味浓重;为了产业的长远发展,一部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施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总经理领导下的事业部制,具体模式为:总经理下设事业部经理,事业部内部设总监,事业部经理独立负责各事业部经营管理,总监实质抓产品制作进程和质量,在分配机制上也全部按岗论绩付酬。

人员、专业构成为满足业务的拓展和专业的需求,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构成基本为:航天在编职工+专业社招人员。航天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突破性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按才用人,在严格政审的前提下,大量的专业社招人员进入航天企业,他们与在编员工同工作,同生活,同待遇。社招人员的进入,不仅充实了企业的专业需求,更重要的是给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带来了当前数字文化业界最新的思想、活力和技术,使企业始终跟得上业界的步伐。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的专业大多集中在数字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广告设计、数字印刷等几个方面,这是由企业的“辅助科研”特点决定的,多数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在拓展、转型或重组前也都是从事相关专业。

业务经营概况为配套服务科研生产,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继承航天工作作风,产品的策划、制作、营销各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运作程序。“严、细、慎、实”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客户的青睐,再加上航天品质的保证,企业除系统内客户外,还与不少社会客户保持了密切联系。

航天领域数字文化运作特点

1注重树立航天特色企业发展观航天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数字文化企业有所不同。在“军民融合”的整体思路下,需要树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系统性的思维,强调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突破闭塞的纯技术路线,以技术促文化,以文化带技术,达到从内到外推动航天事业整体发展的远景目标。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强调视野的开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情,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市场运作、差异化管理,强调要按照不同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市场快速反应,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快速实现研发生产转化,实现军品项目和民品项目的互相促进。

2注重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数字文化产业一路逆流而上,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众多发达国家由生产型主导社会向内容型主导社会逐步转变。与此同时,世界的人文观也在数字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数字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具体体现,它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分离和对抗则会导致传统文化创新乏力和科学技术人文缺失。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航天企业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十分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太空家园馆播放了由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制作的3D(立体)动画电影《万户飞天》和《太空侠》,博得了中外观众的高度好评。在最初的官方遴选时,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们蕴涵着纯正的东方文化,最能代表中国的航天精神。反观我国动漫市场,有些企业已经迷失了方向,大量的模仿、翻制,终于让外国人用《功夫熊猫》给狠狠地将了一军。《万户飞天》、《太空侠》以及《功夫熊猫》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我国数字文化产品要走出国门,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再次坚定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路线。

3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数字文化产业是将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型产业,是否能够建立一支适应产业发展乃至推动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关系到产业的长期和纵深发展。近年来,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十分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吸收,并与部分高校联合开展了人才输出合作,增加人才储备;注重对员工成长的培养,追求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在选用人才时,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优先选择那些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人才进入航天需要将自身艺术能力和高科技相结合必需的素质要求,也是由数字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更新换代的特征决定的。

4注重产业多元发展的合理性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尽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稳中有快,除体制特殊性外,得益于在有限专业中的合理多元发展。诚然,放眼业界,数字文化企业多元发展例证数不胜数,然而就合理的多元发展方面,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大多做得很好。目前,航天领域文化传媒企业几乎都涵盖影视动画、艺术设计、展览展示、广告策划几个业务板块,这就是考虑到影视动画可以应用于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可应用于影视动画和展览展示,展览展示又可以反过来带动影视动画和艺术设计业务的发展,无形中相互拉动了各专业成长,扩大了业务范围。不贪多,顾合理,在可以掌控的有限几个行业中不断做大、做强,航天数字文化产业的精兵路线,值得一些有志在数字文化产业热潮中,作为一般的中小企业借鉴。

5注重正确处理业务开展与保密工作的关系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生存和生长在航天事业之中,而航天的设计、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甚至于典型人物,无不存在保密问题,有些密级还相当高,这就给大部分不具备国家保密资质的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带来十分的困难和极大的制约。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一方面坚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保密宣教、培训和考试,建立严格的保密规定和制度,严把设备、载体特别是重点部位的保密关,同时注重处理好市场拓展与保密的关系、时间节点与保密的关系和社招人员多与保密的关系等,在各个环节牢固树立“保密至上”的思想。

航天领域数字文化建设的前景思考

随着数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及其衍生行业将多姿多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未来时代一个难以想象的惊喜。通过有关数据可以预见,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数字幻象、虚拟体验系统、数字长廊、全息互动幕墙、幻影成像、增强现实、3D影院、4D影院等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推动肩负神圣使命的航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1加速发展数字文化助推军民融合“军民融合”的内涵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去,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对航天工业来说,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是应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改革,实施全面体制机制建设和整体资源结构调整,利用军品资源壮大民品发展,利用军民品协调发展提升核心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指出:“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在掌控着国家最尖端科技的航天领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落实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航天民品应有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席地。设想,当航天民品若将数字幻象、虚拟体验系统等先进数字技术全面开发利用,无疑会成为“军民融合”的巨大助力。

2加速发展数字文化助推科研生产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当有更加先进、更加便利、更加符合人类审美的事物出现时,旧事物毫无疑问将被以最快的速度取代。在航天科研生产中,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2011年,航天某院展厅全面实现数字化展示,其中有大量数字展板,可以在虚拟屏幕实现360度展示,虚拟装配、拆解,适合任何类型受众观赏参与,实现产品虚拟现实演示,无论预研模拟、毁伤效果、技术剖析等等,都可以用虚拟现实或三维技术演绎得真真切切。将飞速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衍生出的更为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科研生产,必将对航天领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助推作用。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8

关键词:农作物;太空育种;进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S335.2+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37-03

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或称航天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运载工具如飞船、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等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 km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空间宇宙射线、高能粒子、微重力、高真空和弱磁场等因素)诱变农作物种子产生变异后再返回到地面的选育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航天技术用于育种的国家。通过太空中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可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上难以实现的有益变异,从而缩短地面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试验表明:该技术具有变异幅度大、有利变异增多、能使作物生育期缩短、抗病能力增强和作物产量提高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育种方法。

1 发展历程

1.1 准备阶段(1987~1995)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上了遥远的天空,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非计划育种,只是想观察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产生影响。结果,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育种。

此后,在1987年9月9日、1988年8月5日、1990年10月5日、1992年8月9日及1992年10月6日,我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育种被列为该工程的重要项目。1994年,有关部门组织一批专家对已搭载品种地面培育情况进行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全国范围的调研。经过农业专家、生物专家、航天专家近10个月的评审,航天育种的前景令与会专家充满信心。为进一步推动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1995年,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等有关部门就进一步加强我国航天育种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门会谈,并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农业、航天和原子能方面的专家一致建议,应将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计划,按照系统工程的办法组织实施。

1.2 立项阶段(1996~2005)

1996年1月16日,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给中央写信,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6月,农业部联合中国航天总公司向原国家计委报送了《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0年2月17日,原国家计委批复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10月,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向原国家计委报送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月12日,《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评估。

2003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了“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1.3 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2月5日,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报送国防科工委。4月19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明确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的各项内容。7月2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航天育种工程开始实施。

2006年2月15日,国防科工委审查通过育种卫星有效载荷状态。3月14日,农业部、国防科工委联合了《育种卫星装载材料征集指南》。4月26日,农业部组织召开了育种卫星装载材料评审会。6月9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二次大总体协调会。7月,育种卫星和运载火箭完成全部工厂研制工作,卫星待命进场发射,同期卫星装载种子完成筛选和初步分析工作。9月9日,我国第一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4日,在轨运行15天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四川遂宁回收场成功返回。9月26日,国防科工委将返回的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航天育种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卫星返回后,经对航天飞行后的种子材料进行必要检测,农业部即按不同的生态区域,组织全国各有关育种科研单位全面展开地面育种研究工作。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共装载包括水稻等在内的九大类作物共计2 020份,总重量208.816 kg,涉及152个物种,包括水稻382份,麦类3种363份,玉米226份,棉麻4种118份,油料5种264份,蔬菜31种201份,林果花卉36种100份,微生物菌种16种116份,小杂粮等52种250份。参与地面育种的科研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12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个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17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研院所。地面育种的研究内容包括,严格按照统一的育种试验规范全面开展地面试验研究,从中筛选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培育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结合空间环境探测及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试验,开展空间环境因素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力求回答航天环境诱发生物变异的机理等基本科学问题,促进航天育种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2 航天育种成就

经太空育种和多年地面种植筛选,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50多个具有稳产、高产性能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系)。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番茄、青椒和芝麻在内的30多个新品种或新组合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已进入市场推广;几十个后续品系已进入区域试验或品种审定阶段。农业专家表示,传统的农业育种一般需要8~10年时间,而航天育种有可能将时间缩短一半。目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品种选育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出路,航天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福建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3个水稻品种,6.7 hm2面积上单产达到12 000 kg/hm2。其“中II优航1号”是全国首个6.7 hm2面积上单产达到13 500 kg/hm2的超级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国6.7 hm2面积单产3项世界记录,推广面积达到13.3×104 hm2。它将优质、超高产合于一体,在福建省晚杂优区试中,产量比对照品种汕优63平均增产9.61%,达极显著水平,单产和日产均居参试组合首位,创“六五”攻关以来该省所有参加省区试品种、组合产量最高纪录。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六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现正加速示范推广。

华航1号水稻新品种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可增产10%,单产达7 500 kg/hm2以上,已推广20×104 hm2以上。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的部分水稻和小麦新材料已分别进入常规育种及杂交稻育种计划,并为全国多家育种单位所引进和利用,对促进稻麦育种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空间诱变技术育出的青椒单果重在250 g以上,单产7.5 ×104 kg/hm2左右,维生素C含量增加20%。江西广昌县利用航天育种培植出了特大粒白莲种卫星3号,每粒莲子2.4 g以上,比常规品种可增产60%,目前成了江西广昌的品牌和脱贫致富产业。利用空间育种,我国科学家还培育出了特大粒的红小豆、特长的油菜、含铁量增加69%的巨穗谷子,紫色、红色、茶色、绿色的水稻,早熟高产的红薯和高产大葱等。专家认为,以上成果均是利用其他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突变体。

太空5号是我国利用航天技术育成并审定的第一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育成),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品种,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经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粗蛋白质含量10.6%,湿面筋22%,吸水率54.2%,形成时间1.7 min,稳定时间1.8 min,达到国标优质弱筋小麦标准。

我国专家还充分发挥航天诱变种质创新的优势,获得了大量特异性十分突出的稻麦新种质、新材料,如优质抗倒型水稻新种质“航1号”和“航81号”,优质大穗型水稻恢复系“航恢6号”、“航恢7号”、“航恢8号”,优质极早熟小麦新种质“早优8581”等。目前,这些新种质已广泛应用于稻麦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与此同时,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航天环境各因素的诱变特异性,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为全面探索航天诱变育种机理和建立航天育种技术新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 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应用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作物空间环境响应或诱变机理、提高突变预见性和选择效率等基础研究方面明显滞后于应用研究。为了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理论方法学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明确航天诱变育种作用的机理,特别是要深入探讨空间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寻找与空间诱变育种有关的主要环境条件,弄清空间诱变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建议在国家“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设立重大项目或重点项目,促进航天育种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作物航天育种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它育种方法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航天诱变育种仅限于植物种子和微生物等材料的搭载,搭载材料的研究工作多数还停留在大田突变体的直接筛选上,而缺乏对于不同作物、品种或组织等对空间条件的敏感性差异的比较研究;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不同作物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水稻、小麦、番茄、青椒等作物上应用较为成功,但在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上尚待深入研究应用。将细胞工程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与航天诱变技术有效结合以大幅度提高育种选择效率方面还十分薄弱。作物航天育种的理论、方法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参 考 文 献:

[1]刘录祥,王 晶,赵林姝,等.作物空间诱变效应及其地面模拟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04,18(4):247-251.

[2]刘录祥,王 晶,赵林姝,等.零磁空间诱变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J].核农学报,2002,16(1):2-7.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9

2010年9月,在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启动建设项目签约大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协议。时至今日,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要重点打造‘导航与位置服务’和‘通用航空’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介绍,北航将充分发挥“空天信”融合的学科特色,瞄准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需求,在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内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业联盟、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高技术研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

然而,作为新探索领域。航空航天创新园的建设亦颇多波折。但北航在建设过程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在探索中前行,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了骄人成绩。

合作共建如火如荼

李军介绍,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依托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建设。一期的柏彦大厦、世宁大厦和唯实大厦已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二期建设包括北航南区科技楼(规划建筑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和北航北区科技楼(规划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两部分,将在5年内分步建设完毕。

目前二期建设项目之一“北航南区科技楼”已于2011年11月20日开工。计划于2014年底竣工。北航南区科技楼建筑总体规模约为22,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4层。总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99米。容积率达3.5,充分体现了盘活存量资源、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目前,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区内企业已达230余家。年总产值超过60亿元,并已有众多知名公司表达了强烈的入驻意向,其中包括合众思壮、国智恒、佳讯飞鸿、北京通航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

随着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建设的推进,进入园区的项目进展也十分迅速。

李军介绍。北航已与中国工程院签约承建“中国航空发展战略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为工程院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作用提供支撑服务,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战略和阶段性规划。

同时。北航也与合众思壮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联盟”。在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内打造“导航位置服务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与中航工业、民航系统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将引领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中石化、晋煤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航空替代燃料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也将致力于支撑我国航空替代燃料领域的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北航与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北航一合众思壮卫星导航研究院”;与航天科技控股等单位合作,申报并获批建设“通用航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成果加速产业化

“依托北航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联合行业内优势企业,我们还在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内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李军介绍,依托北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关键技术。北航与园区内民航天宇公司、民航数据中心等企业共同进行“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飞行监视平台项目”产业化。

基于北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技术的基础上,北航与园区内的中航捷锐公司在部级战略核心技术层面。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开发和生产出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三轴一体光纤陀螺产品。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

北航与中航重机等企业共同组建的“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实施“大型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产业化。该项目技术属目前国际热点研究项目,起点高,前景广,将极大推动航空武器装备领域新一代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并对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北航与北汽集团共同组建的“北京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电子设备、通用飞机的产业化,以通用航空产品为核心,打造从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以及通用飞机运营服务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将成为承载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的北京通用航空旗舰型企业。

“未来5年内北航南区科技楼和北区科技楼的相继交付使用,一个以‘导航与位置服务’和‘通用航空’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将会迅速形成。”李军表示。届时园区企业将超过500家。年产值预计可达300亿元。

改革如何做到位

事实上,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的建设。是北航科技园改革探索的举措之一。但如何保证将改革做到位,北航亦是苦恼之一。

“前几年,大学科技园很艰难,产学研合作受制于体制,爹不亲娘不爱,靠着做物业做服务。挣房租过日子。”回忆起多年大学科技园从业经历,李军至今还感到有些无奈。尽管他对于这种介于政府、大学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角色感到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大学科技园边缘化的身份却感到郁闷。

像他这样的大学科技园管理者。聚在一起曾戏谑地称自己是“第三类人”。大学的责任依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高校产业又是社会服务中最边缘化的。

截至2011年底,北航科技园内依托北航科技成果创办的企业达53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并不如何显著。但是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容忽视。2011年。北航科技园200多家企业的总收入为60多亿元,3年后,这个数字将超过300亿元。

一些大学科技园,使大学“名利双收”。前不久。科技部、教育部对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绩效评价,评出A类大学科技园17家,北航科技园位居其中。

这个成绩主要得益于北航的科技体制改革。2010年,北航进行了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原科技研发处。成立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大学科技园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了从项目的筛选、中试、孵化到公司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采用研发专职化、管理职业化手段,理顺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

高校相比其他科研机构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校园内众多学科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的优势。因此高校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具有优势。大学科技园则在交叉学科上寻找研究方向,这样。将可能促成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正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科技园明确提出的任务。

北京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航科技园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创始人唐彬森为北航2008届硕士毕业生。在北航科技园种子基金的支持下,唐彬森与4个本科同学成立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智明星通已成为产值过亿元、全球拥有4个子公司、员工近400人的社交游戏以及互联网产品发行商,目前位居全球第五、亚洲第一。目标是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华为”。

李军认为。大学科技园未来的发展,除了深化成果转化和项目服务。深化服务同样重要。如今,“孵化+创投”的模式已经为大学科技园所普遍认同。因此。北航科技园希望未来能够成立真正的创投基金,加强对优秀项目的早期支持。

探寻大学科技园赢利点

1999年,北航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主体——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几乎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孵化器是否应该盈利的争论空前激烈。

“当时我们的观点比较鲜明,孵化器能盈利,做好以后是能够赚大钱的。”李军说。当时,北航天汇孵化器就开始探索如何对企业做深层服务。并尝试引进创业投资。“之后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个思路没变。”

在全国孵化器中,北航天汇孵化器是少有的不收房租的孵化器,这使得它不得不在企业增值服务上下功夫。

“我们发现,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然而这些创新型企业建立之初往往是以技术为先导,在融资、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能力都较弱。这些缺陷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李军说。由此,北航天汇孵化器也发现了提供增值服务的空间——帮助企业申请政策性融资,通过项目申报。帮助企业强化管理。

在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的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增值服务点。许多在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很弱。他们大多把相关业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做。但会计师事务所擅长的往往是商务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操作并不是很规范。这导致企业申报项目的难度加大。李军觉得有必要帮助企业把财务能力加强。现在。北航科技园财务部三四个人管理了将近30家在孵企业的财务。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10

问: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举世瞩目。广大读者很想了解,这次飞行任务有哪些重大创新和突破?

答: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航天战线全体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有幸参加这一伟大事业,感到十分荣耀和自豪。

神舟六号任务与神舟五号任务有什么不同,这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崭新的跨越,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突破。

首先,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两位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在太空工作和生活了五天,积累了人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经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为掌握验证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等关键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这次飞行由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一人一天”变为“两人五天”,技术状态和应用试验项目有了新的调整,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突破。其中,飞船、火箭等飞行产品进行了多项技术更改,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增加了新的设备,提高了测控覆盖率和返回着陆的可靠性。这些调整后的技术状态和新投入使用的设施设备,在这次任务中经受住了检验。

第三,由于这次任务技术状态复杂、飞行时间长、操作动作多,组织实施的难度大大增加,给任务决策、组织指挥、飞行控制、应急处置、协调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问: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神舟六号任务的重大意义,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答:神舟六号任务是今年我国最具影响的重大科技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中完成的又一伟大壮举,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概括地说,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开篇之作、揭幕之战,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重要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次任务全面深入地考核了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为后续任务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个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了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探索的深入,带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再一个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生动展示,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高瞻远瞩、英明正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问:神舟六号任务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任务一线,给广大航天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和勉励。请您谈一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是怎样关心、领导和支持航天事业的?

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对载人航天工程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对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当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处于重要关头,都及时做出指示、提出要求;每当载人航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都热情赞扬、亲切勉励;每当载人航天事业遇到矛盾困难,都鞭策鼓励、大力支持。

在神舟六号任务研制、建设和试验过程中,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听取任务情况汇报,亲临工程研制试验现场指导,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初,中央政治局把神舟六号任务列入工作要点,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实施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特别强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内容新,技术要求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务必要精益求精,确保成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我们指明了行动方向,坚定了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刚一结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亲临神舟六号任务一线,坐镇指挥。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并与航天员乘组进行天地通话。任务圆满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积极开发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这次任务给予高度重视,巨大支持,深切关怀,使航天战线的全体人员备受教育,备受鼓舞,备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以这次任务为新的起点,不断推进祖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决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问: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单位和人员之多,都是空前的,对组织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请您谈一谈这次任务是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体制优势,形成合力,夺取成功的?

答:社会主义大协作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无一不是团结协作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夺取胜利的宝贵经验和政治优势。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现代化系统工程。整个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多个领域和有关省市自治区,汇聚了全国3000多个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社会主义大协作体系。

在神舟六号任务研制和试验过程中,各系统、各单位坚持把保成功作为最高目标,做到一切服从成功、一切服务成功。不论哪个系统和单位,都自觉维护试验指挥的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时效性,形成了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都始终站在党的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做到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自觉在大局下行动;都始终本着有问题共同克服,有风险共同承担,有余量共同掌握的原则,注重沟通、密切配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新胜利的强大合力。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越是重大的高科技工程,越是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这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问:这次任务圆满实现了飞船成功发射、正常运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预期目标。请问,对这样一个最具挑战性、高风险的重大科技工程,你们是怎样确保万无一失、分秒不差的?

答: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始终扭住一点不放,就是老老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从根本上讲,神舟六号的圆满成功,靠的就是过硬的质量。质量是设计出来的、管理出来的、生产出来的,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临时突击不行,心存侥幸更不行。具体说,我们有三点切身感受。

一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虽然我们已经积累了四次无人飞行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实践经验,但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风险始终伴随每一次飞行,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和考验,都必须从零开始。我们始终坚持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总书记关于加强质量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统一思想,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按照一切服从质量、一切保证质量的原则,严慎细实地把好质量关。

二是牢牢抓住影响任务全局的关键节点做工作。在我们航天战线有个口号叫得很响,这就是“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施设备零故障”。我们紧紧抓住影响发射、运行、返回和涉及任务全局的关键节点,对关系航天员安全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产品,都努力做到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特别是任务的最后阶段,我们牢牢把住加注、扣罩、船箭对接、垂直转运、火箭加注、点火发射、飞行控制、着陆回收等重点工作的质量关,确保安全可靠。

三是注重体系优化和整体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既取决于各分系统产品和部件的质量,也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协调匹配和有机融合。我们注重强化整体意识,加强总体力量,既从单件产品和各子系统来把关,更从整体和全系统上来控制、来优化,确保工程整体质量满足任务要求。

问: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请问,在神舟六号任务中,广大航天人是怎样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他们给您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答: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实践。广大航天工作者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的“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我们夺取神舟六号任务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全体航天人自觉坚持以国家的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执着的信念,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以苦为荣、甘于奉献,开拓创新、团结拼搏,顽强奋战在神舟六号任务第一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实现了技术发展的跨越,掌握了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展示了新时期航天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崇高境界和时代风采。

我们同广大科技工作者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奋斗精神和顽强作风给我们以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我们实施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感到,他们最可爱、最可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是祖国和人民的功臣。特别是两位航天员沉着冷静、刚毅果敢、士气高昂、素质优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祖国、为人民、为军队赢得了巨大荣誉。我们为能有这样优秀的航天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问:神舟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一步,中华儿女对载人航天工程的未来发展充满了热切的期待,请您描绘一下中国载人航天的美好前景。

答:神舟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要看到,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太空长征正等待我们。

和平利用太空资源,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是我们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根本目的。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出于和平目的,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我们愿与全世界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携手共进。

按照规划部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实施。神舟六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已全面展开。下一步将要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突破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相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试验。任务实施时间为2005年至2012年。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11

众所周知,航空航天技术是信息、能源、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的集合,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和衡量标志之一,在国家的军事国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中,所有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都是我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和研制的。我们国家对于航天事业的投入可以用不遗余力来形容,在如此好的政策环境下,航空航天事业备受瞩目。当然,与航空航天有关的专业,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专业: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学子: 周 刚

心声: 智慧蓝图的描绘者

谈及航天航空类专业,重中之重当属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这是为什么呢?你想想,无论是制作飞机还是其他飞行器,首先必须得设计成图,然后才能投入制造环节。究竟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专业纵览】

通俗地来说,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是指设计飞机、直升机等飞行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比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等。当然,所有的设计都必须付诸于实践才有价值,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最终目的也是设计出先进的飞行器。需要提醒的是,本专业一般分为飞行器设计、直升机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与控制、飞行器结构强度等几个方向,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

要学好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成为优秀的飞行器设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物理、数学、自动控制理论等基础(所以你在决定选择该专业之前,要认真考量自己是否对数学、物理、力学等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其次除了学习机械制图、结构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基础、飞机结构分析与设计等理论知识外,平时还需要多多关注新型飞行器,增加自己对飞行器各种机械原理和构造的了解等等,这样才能把本专业学好,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器设计工程师。

【就业前景】

目前,我们国家正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以及相关事业,各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公司、卫星发射中心、软件开发公司、高新技术开发部门、空间技术研究所、高等院校等大批用人单位十分需求该专业人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开办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需要很高的软件和硬件要求,全国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仅仅十几所,每年的毕业生可谓少之又少。可以说,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人才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很多同学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了!

既然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如此受欢迎,那么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呢?根据实际就业情况来看,该类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民用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飞行器结构工程、软件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等方面的设计与科研、教学工作,还能在火箭、航天器、导弹等行业从事设计、实验、研究、运行维护等工作。

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学子: 张世伟

心声: 低调而沉稳的制造者

无论怎么设计,产品都是需要通过生产最终制造出来,才能创造价值。众所周知,能够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其实,很多关键的技术瓶颈并不在设计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水平越高,能设计的范围空间就越大,技术水平就越高。从字面上来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相当于是设计出蓝本和模板,而飞行器制造工程人员则进行具体生产和功能实现。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就是如何把纸上的蓝图制造成实物!

【专业纵览】

如果你简单地认为飞行器制造工程只是简单地加工和处理,那就“奥特曼”啦!殊不知,制造出一架好飞机,飞行器制造商从接受任务到批量生产,以及产品的实际测试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通俗地说,飞行器制造工程就是以机械制造工程为基础,广泛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成果,针对飞行器的特点,研究各种制造方法的机理和应用,探究制造过程的规律,高效率地制造先进优质飞行器的一门技术科学。

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样,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也有多个研究方向。在宽厚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该专业设置了航空航天产品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特种材料加工技术、航空航天产品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军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飞行器模拟与仿真技术等专业方向。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不仅是实现人类航空航天理想的基础,还是使先进的飞行器设计思想变成现实的重要保证。值得一提的是,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涉及诸多领域,比如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管理工程、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等等。

【就业前景】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有关制造方面的工作,可以在现代飞行器、现代集成、模具、装备的数字化控制等技术生产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生产等相关工作。不可否认的是,在航空航天、民用运输和军事用途的强烈需求的大环境下,飞行器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学子: 吴 名

心声: 重量级的光荣使者

众所周知,在飞机的各种部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动机了,它堪称飞机的心脏,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的就是怎样去设计、制造、维护飞行器的心脏。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不仅要研究飞行器的动力系统,还要研究飞行器的动力控制系统和操纵系统。其实,这个专业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能源动力工程,而相对于航天航空行业的飞行器来说,就是研究诸如飞机和火箭的发动机。

【专业纵览】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需要掌握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需要有一种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奉献的爱国精神。很多时候,你只能面对一系列零件做着很枯燥的事情,所以你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航空发动机对性能、精度、可靠性都要求相当高,在制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然而,发动机又是飞行器的关键部分,大部分情况下都占去了飞行器总成本的一半。正因为如此关键且又复杂,所以这个专业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要学好这门专业,可是需要花很多心思和精力的!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动手能力是吃透本专业的必胜技。需要提醒的是,学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时,不仅仅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吃透,还要把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学得很扎实哦!大学四年中,要参加许多金工、工程图测绘、计算机应用与上机、课程设计(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热工综合实验、自控综合实验)等多个实践课程。

【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以及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工作。由于我国的航空航天近年来快速发展,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用“炙手可热”“高薪行业”等词语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据悉,大部分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都在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对口从事研究工作,如:飞机设计研究所、上海飞机制造厂、航空公司、飞行试验研究院等。除此之外,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去能源、管道输送、交通等部门大展身手。所以说,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仅可以在航空航天领域内大展宏图,还可以到很多其他领域中一展身手。

专业: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

学子: 纪佳奇

心声: 神圣的贴身“保镖”

在地球上,人们需要空气、食物、水等生存下来。那如果人离开地球环境,进入太空需要怎样才能生存呢?宇宙飞船进入轨道后,就会处于一个真空环境,没有空气的情况下航天员怎么生存呢?别担心,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就是要给航天员如何创造一个能够生活和高效工作的环境!

【专业纵览】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空间环境工程理论与试验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航天专业研究、设计型人才,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航天专业技术专门人才。

记得刚进大学那会儿,学长们常常开玩笑说,我们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就是一个“保姆”专业!最初我还挺纳闷怎么是个“保姆”专业,后来经过深入了解才发现,原来这“保姆”有着大学问呢!我觉得,与其说是“保姆”,还不如说是“保镖”呢!本专业主要分为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保护两大块。首先来说说环境控制,它主要是研究如何解决压力、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研究如何控制好这五大参数,找到一个适合航天员舒服的生存环境。其次就是生命保障保护,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如何照顾好航天员的“吃、喝、拉、撒”。如果你认为这只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那么可就大错特错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地面喝水的时候,你拿一杯水,水在下面,很容易喝,端起来就可以喝了。如果在天上,你把这个杯子端起来,这个水是流不到你嘴里的,要有专门设备把这个水送到你嘴里。

想要干航天,首先得敬业,因为航天技术难度很大,不仅必须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从事科学研究,还需要扎实的功底。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等。此外,了解本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飞行器内温度、压力等环境参数控制系统和设备的设计方法也很重要。

【就业前景】

经过四年深造后,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航空、航天、民航、机械、建筑、化工、部队等部门从事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空调与制冷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管理、教学及研究工作,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工作。

温馨小贴士

与航天航空有关的专业是高、精、尖专业,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除了学好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量专业课程。此外,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都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钻研和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考生学这个专业很适合。如果想在大学里混日子、热衷于打游戏的考生不宜学习此类专业。

很多同学和家长误认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是按照军检标准来进行的。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条件基本上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因为航天航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国防、军事特性,因此很多高校在录取时会更加倾向于男生。此外,这类专业一般要求同学们视力较好,裸视达到4.3以上,很多高校还要求考生无色盲、色弱。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12

关键词:预算绩效 管理 财政预算 绩效评价 航天型号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是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航天科技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该公司以控股的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实现营业收入1675.3亿元,利润总额123.2亿元,成本费用率持续下降,圆满完成了国资委年度经济考核指标。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施背景

(一)加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适应国家改革需要

随着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伴随着信息化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益问题越来越关注。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后,我国就开始了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探索,2011年初,财政部出台了统一指导全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标志着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2012年,财政部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绩效目标逐步覆盖,评价范围明显扩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并不断拓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各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十多年的试点、完善与摸索,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已经成为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一种目标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与宏观政策联系不紧密,缺少前瞻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管理组织制度不完善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绩效管理,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从编制2016年预算起,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2016年预算将采用项目库管理模式开展,所有入库项目必须有充分的立项依据、明确的实施期限、合理的预算需求,必须设定绩效目标,开展绩效监控,项目执行完毕后必须按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自评等。国家改革措施的一系列变化,将对航天科技型号项目财政经费申请、保增长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航天科技要按照全面推进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积极主动适应改革变化,确保航天科技各项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提高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水平

国家正在加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国资国企、国防军工等工作在深入推进,深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航天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剧烈变化,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提出实现“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把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的战略目标,瞄准航天强国、对标国际一流。无论从国家要求,还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航天科技都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下大力气坚定推进改革,破除发展中的各种桎梏和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推动航天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改革与航天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科技内部资源的整合,减少了财政资金支出的随意性,优化了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使得航天科技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方面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航天科技财政资金涉及项目多、种类广,这对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构建适合航天型号项目特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制,是航天科技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助力航天科技推动航天强国的建设的现实需求。

(三)适应航天型号项目特点,完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

航天型号项目具有高难度、高复杂性、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性,大多数航天产品都是由各级部件、仪器、分系统装备集成的,具有明确的技术、进度、成本和规模等目标和约束条件,每一个航天型号项目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作面广,技术要求高,研制风险大,往往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投入,需要长周期攻克关键技术、突破技术性难题,需要多项试验保证可靠性,需要多部门协作,研制周期长。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日益复杂,航天型号系统规模更加庞大,系统元素的种类、数量、层次更加复杂,要求更加的苛刻,且在多型号、多业务同时发展的情况下,航天型号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经常出现技术性能指标调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造成项目拖期,难以进行成本控制导致超概算,重投入、轻效益等问题时有发生,这迫切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因此在航天型号项目管理中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效果。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方法,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预算绩效执行的过程跟踪、预算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全过程,以提高预算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和制度,科学建立适应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方法,达到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绩效目标管理是起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和绩效目标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全闭合、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系统(见图1)。通过优化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航天科技从航天型号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中,根据航天科研生产管理和航天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以及着重解决航天型号项目普遍存在的进度拖延、技术性能指标降低、成本超支等问题,健全管理机制,注重目标设定和合理性,过程监控的及时性,绩效评价指标的引导性、适应性和可衡量性,引起项目单位的关注和重视,降低上述问题发生的概率,保障航天型号项目的顺利实施,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满意度等影响,达到提升项目绩效的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对标管理,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管理经验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凯恩斯经济理论引导的西方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客观上赋予了西方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职能,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的收支矛盾,增加了预算管理难度;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财政、信任和管理危机,8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其财政困难,社会公众对财政赤字、政府效率低下等现实的不满情绪日趋高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实行了旨在提高政府施政效率的绩效预算管理,并结合不同国情探索出了多种模式。在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政府部门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1.规范的制度设计,完善的立法支持

已开展绩效预算改革的国家,基本都具备合理规范的预算管理流程和绩效评价体系,并且都十分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主体、监督部门、职责权限、目标内容、操作规程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德国的《基本法》、澳大利亚的《财务管理与责任法案》、新西兰的《公共财政法案》等均为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预算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较高层次的法律支持。

2.实施中期预算,健全评价系统

国外基本都施行中期预算管理,在中期框架下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国外绩效预算的核心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绩效预算操作模式,包括绩效预算主体、客体和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多元的评价主体、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有助于明确绩效评价重点,提高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3.广泛使用绩效结果,完善问责机制

国外能够利用有效的分析技术,全面分析绩效预算的开展情况、综合判断推进重点,V泛的使用绩效和结果信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调整预算安排,为资源分配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同时,还有完善的问责机制,强化部门管理者的责任,明确部门职能,实施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的重要依据。

国外在绩效预算方面的这些做法,为航天科技推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集团公司在与国外先进经验对标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绩效评价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全周期预算,强化绩效结果的应用,构建财务金融部、业务主管部门和型号项目管理人员的“三位一体”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并以项目支出评价为突破口,合理设定项目绩效目标,科学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方法,推动集团公司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突出“三位一体”,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实施航天型号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需要组织、制度建设先行。航天科技积极组建由财务金融部、业务主管部门和型号项目管理人员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形成了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分工明确、权责到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格局。为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规范工作要求,航天科技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相关办法,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拨资金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的通知》,夯实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体系。设立了由预算处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机构。为提高绩效评价公信力和科学性,积极推行项目单位自评、主管单位初评、航天科技审核三级组织评价工作体系,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由航天科技第六研究院负责的某重点项目,在抓总单位统一部署下,各承研单位均成立了项目组,按照制订方案、初样、试样三个阶段逐步开展,财务人员与业务主管部门和型号项目管理人员共同设定绩效目标,细化每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内容,选取包括预算绩效指标在内的关键参数指标作为转阶段的考核标志;建立项目专题报告制度,加强对重点指标的动态监控和预警,监督绩效运行;制定经费管理办法、航天型号任务综合策划管理办法、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经费拨付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研制进度和目标的同时,严控各项成本支出,强化财务监督,保障资金的安全,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三)突出全周期预算,保障航天型号项目顺利实施

航天型号项目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征,再加上当前航天任务由以前小批量、低密度发射转向高强度、高密度发射,需要在原有系统工程计划管理基础上,增加管理创新因素。因此,航天科技把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与系统工程管理结合起来,并扩展到航天型号研制生产的全周期、全过程,这个结合是集团公司财务人员与型号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系统、计划人员等全面协同的结合,这个结合是经费概算等财务资源与计划、设计、研制、开发等非财务资源的结合,这个结合是总体院、专业院以及协作配套单位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在把握全局、远粗近细、逐年迭代、逐步细化、过程控制、逼近目标的原则上的结合。

在预算绩效目标设定管理阶段,航天科技将绩效目标的设定与航天型号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实施阶段目标相结合,使得绩效目标的设定依据充分,并与项目研制进度和产出目标相契合。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阶段,为及时、动态地判断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航天科技建立财政预算执行月度报告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的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并与既定的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偏离,当这种偏离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及时启动相应的纠偏机制,对绩效目标提出纠正和调整意见,促使绩效目标不偏离总体目标,保证项目进度满足序时进度的要求。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阶段,航天科技2011年首次开展了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以后逐年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并根据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评价指标不能完全适应航天型号项目特点,不能完全反映航天科研型号管理要求等问题,组织开展适应航天型号项目特点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促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设立之初就关注全周期的各阶段、各环节,从事前的项目决策、事中的项目实施到事后的项目绩效,强调针对不同周期阶段的特点设立评价指标,有效的衔接了项目发展规划、落实项目目标,促使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了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均衡。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阶段,航天科技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管理相结合。为了提升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针对绩效评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相关项目单位,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对绩效好的项目给予绩效支持并奖励,对于绩效差的项目给予较少投入,及时调整和优化以后年度预算支出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航天科技在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高可靠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中,强化全周期预算和绩效评价管理,由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牵头,计划、财务、科研部门等相关人员参加,按照项目总盘子和各年经费到款情况,结合研制特点、阶段进度等要素要求,对项目经费和成本进行了系统的全周期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研制进度节点和经费预分成本预控方案,进行过程分析、监督和结果考核,项目预算与实际成本的吻合度误差控制在5%以内。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成功是中国航天动力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填补了我国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技术空白,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提供了动力保障。

(四)突出航天特点,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想要衡量资金的使用最终是否得到相应的产出,是否产生了最大效益,就需要借助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来进行测量,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使用好资金的一个参照系。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航天型号项目的特点。航天型号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且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风险性和技术复杂、难度大、研究周期长和成本费用高等特点,大量的航天型项目的研制需要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跨年度,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需要针对航天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以保证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可度量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1.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1)坚持战略引领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建设航天强国的客观要求,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坚持战略引领,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统筹谋划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改革发展新趋势,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世界航天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2)坚持问题导向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推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坚持问题导向,着重解决航天型号项目普遍存在的进度拖延、技术性能指标降低、成本超支等问题,以科学、量化的指标评价为手段,关注项目进度、技术性能、成本节约等结果指标,注重支出的责任和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3)坚持突出特色

针对航天型号项目的不同类型,依据其特点和作用,确定不同的评价重点,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以财政部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参考,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设计具体的个性指标,同时,赋予各类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权重分值,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反映评价重点。

(4)坚持评价标准可度量、评价方法科学合理

目前现行的绩效评价标准仅停留在“是/否”的评判阶段,评价标准的制定比较模糊,仅能从宏观效果上定性设定评价目标与开展评价,与项目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制定是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进一步地细化标准,做到清晰完整、可度量。

此外,由于评价者对定性评价指标理解认识各不相同,为提高评价结果可靠性,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解决各种非确定性、模糊、难以量化等问题,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2.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集团公司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涵盖项目立项与资金投入、业务与财务管理、产出管理、效果衡量等各阶段,力求全面反映航天型号项目全周期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状况和水平。

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预算绩效评价的需求不断地扩充评价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具体指标进行调整、添加、删除。

系统性。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满意度等影响。

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的维度

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财政部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航天型号项目的具体特点而构建,由项目、管理和指标三个维度构成(见图2)。

项目维度。主要依据不同项目类型特点,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分设航天科研项目、航天科技重大专项、航天建设项目三大类别。

管理维度。应用结果管理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重点考察投入、过程、产出、效果这四大关键要素。

指标维度。采用分类评价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在投入和过程两个维度针对不同项目类型设立共性评价指标,在产出和效果两个维度,根据三大类别项目特点,分别设置个性评价指标,同时对跨年度的重大/重点项目实施阶段性评价。

(2)评价指标选取

共性指标的选取主要以财政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个性指标的选取主要是结合集团公司财政资金使用状况和航天型号项目特点,突出航天型号项目特点和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在航天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侧重于评价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等情况,选取项目是否获得发明专利,项目获奖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对航天型号项目相关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具有促进作用以及是否形成明确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市场前景等作为评价指标。

在航天科技重大专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主要侧重于评价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对国家自主创新及竞争力的推动作用等需求,选取是否取得重大关键技术、重点专业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相应的技术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是否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优秀水平,是否在国民经济的较多领域实现了转化与应用,形成明确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项目实施和后续运行是否避免对环境改善和能源节约造成不良影响等作为评价指标。

在航天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主要侧重于评价建设工期、基础能力的统筹规划、新建项目与现有能力的匹配协调性以及达到预期生产能力的要求、效率、运行成本等情况,重点选取是否形成了相应的研制或生产能力,相关的性能、可靠性指标是否达到国内外领先;是否满足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等作为评价指标。

(3)评价指标体系(见图3)

4.评价标准及方法

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针对目前绩效评价标准模糊的现状,航天科技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将每一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均细化为三个等级(见表1)。依据此评估标准,评价者在做出评价时,能够做出更为准确和清晰的判断,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项目绩效评价的实际水平。

采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判项目的预算绩效水平。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不同,即权重分配不同,权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的结果。由于航天科研项目、航天科技重大专项、航天建设项目所支持的项目各层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大小、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定性指标需要借助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专家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判断,是评价人员主观意识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绩效评价方法判定上,航天科技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使用三角模糊数代替点值构成判断矩阵,较好地体现了人类主观判断的模糊性,使得评价结果更精细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绩效水平。

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定量指标主要是直接来自于航天科研项目、航天科技重大专项、航天建设项目所支持项目决策、实施以及实施绩效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数值;定性指标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向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专家征询指标的分值。

定量指标,判断隶属度等级如图4。

定性指标采用等级比重法来确定评判矩阵。具体来说,在得到评价矩阵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指标被评为(一级,二级,三级)的隶属度,等于将指标评为(一级,二级,三级)的专家的数量除以专家的总数。

根据航天科技设计的三级指标体系,从底层开始,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逐步上移,得出具体评价项目在综合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后的最终评级,从而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5.实证检验评价结果

以航天某型号项目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判。

(1)确定指标权重

选取若干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专家作为参评人员,要求每一位专家必须全程参与评价,并对给出的评价结果负责,做到公平、公正、客观。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中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赋权。

由专家根据因素之间的重要性级别,填写《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因素对比表》,对两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M行评判(见表2),并勾选认为适宜的级别。

汇总整理问卷调查结果,将获取的数据转化为三角模糊判别矩阵,并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流程,计算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权重(见表3)。

(2)确定指标得分

采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以百分制评判,该项目的评分为93分,处于评语“优秀”的位置。

汇总评价结果可知:投入指标下,项目立项受项目总体任务要求对相关技术指标提出新的要求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造成两次重大调整;过程指标下,相应的制度均是通用性的制度,专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管理的用款计划合理性稍显不足;产出指标下,总报告涉及的参研单位的信息统计不全或缺乏,如突破关键技术、成果专利汇总不全,完成及时性有待提高,经费节约率较差,需着力改善。

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该项目,其评价结果基本反映出该项目的实际状况,对项目整体的绩效做出全面、综合的解释和判断,充分证明,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施效果

(一)切实提高了项目绩效水平(见表4)

自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以来,航天科技参评项目数量和资金量大幅增加,随着预算绩效评价的深入推进,以绩效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正在逐步形成,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在科学化、精细化方面更向前迈进了一步。近年来,航天科技财预算资金项目数量年均仅增长3.4%,但是项目的财政资金年均增长为17%,其中,航天科研项目年均增长14%,航天科技重大专项年均增长28%,航天建设项目年均增长12%;项目预算执行率由97.3%提高到99.1%,增长近2个百分点,有效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推进;成本费用率下降0.6个百分点,较好地控制了经费开支规模,保障了绩效目标的实现,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2014年航天科技预算执行工作被财政部、科工局评为优秀单位,连续五年获得表彰,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考核为优良,在财政部通报表扬的三家军工集团中排名首位。

(二)有效地推进了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通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推进财务人员与业务主管和项目管理人员密切合作,定期跟踪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及进展情况,引导、控制和促进航天型号项目按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前进,深化了项目单位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增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评价的自觉性,优化了财务与业务流程的关联度和闭合性,使财务流程贯穿型号项目从经济可行性评估开始到研发设计、试验定型、批产、交付等环节的全周期、全价值链管理,为业务部门提供财务专业服务,真正实现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财务与业务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对其他军工项目单位具有借鉴作用

相对于其他军工单位来说,航天科技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面着手较早,主要围绕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设置,并综合考虑了数据收集处理的可操作性,形成了指向明确、量化科学、具有航天特色的一套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航天型号项目长周期、跨学科、跨领域、多单位协作等复杂性的特点,切实提升了项目支出效益,这对于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军工项目单位在设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四)带动航天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