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

时间:2022-08-17 05:25:55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高职院校;薪酬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重要的一种发放形式,同时绩效改革也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为此,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薪酬管理制度,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简析当前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制的现状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薪酬管理体制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的津贴包含了绩效工资与津贴。津贴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校以相关的政策规定自筹资金按优劳优酬为原则,且自己制定相应的经费发放制度,绩效工资作为工资分布中比较灵活的部分,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员工的贡献与绩效。同时,绩效工资也能反映出教师的工作强度,在合理的情况下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津贴,这样能有效地优化学校的教学气氛,有效提高教师的竞争能力。第二,当前教师的基本工资主要是以等级工资制为主,按照职务、资历等不同来决定教师的基本工资。这也能从基本工资看出教师的资历、职称等,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了教师对学校的贡献,也是学校在综合考评后发放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高度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职工的个人能力,同时还能反应高职院校的薪酬水平。

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下的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法

(一)不断完善学校的岗位薪酬制度

高职院校在制定聘任制度时,可以加入一些薪酬激励的规定内容,尽可能让引进的优秀教师能看到发展的空间与薪酬上升的空间,这样才能对外引进更多的人才。近年来,为了能加强绩效评价与管理,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改革问题。为此,高职院校也应该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薪酬管理体系,为职工创建一个良好的绩效考核组织环境,尽可能的鼓励职工在工作中表现自己,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几点:第一,根据高职院校的规定来设立相应的岗位,且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地位,以教学科研作为工作的重点;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去评价教师,这就要是人力资源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各方面技能,如教学工作量、实践技能、职称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有效的评估岗位职责,明确定义教师对学校的贡献,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定制薪酬,从而达到激励职工的作用。

(二)改善学校各方面的福利待遇

薪酬管理体系中很多的福利基本上都仅限定在法定的福利,高职院校开发的福利很少甚至是没有。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根据学校的财务水平、管理制度等创造属于本院校特点的福利,从而实现福利多元化的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改革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的目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借鉴其他院校或者是单位实行灵活的福利制度,如以教师的工资福利作为基础,每个周期分配一定的旅游补贴、住房补贴、购房购车补贴等等,给予更多的选择供教师自由选择,这样才能促进福利的效果最大化。这样一来才能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体贴以及人性化,让全体教职工感受到学员的关怀,如此也能达到鼓励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失,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薪酬结构重点突出激励功能

薪酬管理一直是一门学问,因此想要发挥薪酬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合理的薪酬结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提高薪酬水平有利于激励教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可见,薪酬管理制度中应以激励为主,尽可能使激励功能大于基本的保障功能,这也需要各个高职院校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制定,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成功的薪酬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发挥薪酬结构的激励作用。由于国家政策的约束与教师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保持基本的工资与福利的情况下,提高岗位的津贴以及绩效津贴也能优化薪酬结构。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2

一、明确员工的工资总额及工资组成

明确员工工资总额。这件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基于此引发的争议却并不少。不少企业的薪酬制度可以说是朝令夕改,具体操作中还很有可能说一套做一套。比如笔者曾过的一个案件,企业的薪酬制度中规定:“员工的月度薪酬占总薪酬的60%,季度薪酬占总薪酬的20%,年度薪酬占总薪酬的20%,月度、季度、年度薪酬分别按照月度、季度、年度发放”,但实际操作中企业又将全部薪酬均按照月度来发放,导致在劳动合同履行中发生争议。员工以月度薪酬作为计算依据,根据相应比例起诉企业拖欠季度薪酬和年度薪酬。法院也由此判决企业应支付拖欠员工的薪酬待遇数万元。优化员工工资组成。笔者比较推荐的是“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职级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补贴”的工资组成模式。原因如下:第一,基本工资可以保证员工的工资总额不低于最低工资。同时,也可以规定以基本工资作为员工待岗培训期间的工资标准(待岗培训通常是对违纪员工的一种处罚措施,需要企业自行在奖惩制度中予以规定。如:“员工存在XX行为,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停止原岗位工作,按正常工作时间到公司指定的地点学习业务技能或者相关规章制度”)。在此操作中要注意合理、合法,否则需要承担被法院认定为变相克扣劳动者工资的法律风险;第二,约定岗位工资、职级工资是为了在调整员工工作岗位、职级时,可以按照薪随岗动的原则来确定其调整后的薪酬标准;第三,绩效工资的重要性无需再做强调,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将员工的薪酬总额中分出一部分用于绩效考核;第四,奖金可以设置如年终奖、项目节点奖、全勤奖等,2008年《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被废止后,主流观点认为企业没有惩罚员工的权力,因此过去企业常用的扣薪、罚款便缺少了制度依据。但其实换一种思维同样可以达到类似目的,比如之前制度中规定员工迟到罚款100元,而现在可以在员工薪酬中拿出一部分设置为全勤奖,如果员工达到全勤标准奖励100元,如此,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化解了法律风险;第五,津补贴可以包括高温津贴、夜班补贴、工龄补贴等。企业在设计自己员工的薪酬组成时可以参照上述逻辑有所增减,毕竟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合理设置绩效工资

合理设置绩效工资,可以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相统一,提供更大的动力以促进员工努力工作,同时也为不定时调整员工薪酬埋下伏笔。当然,具体的绩效考核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但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上需要把握客观和主观标准相结合的总体原则。如果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主观,一旦降低员工绩效工资时员工提出异议,企业很难证明绩效工资调整的合理性。同样,考核标准过于客观化也有两个缺点:一是很多工作内容很难设置客观的考量标准;二是企业也由此失去了主观考核员工的灵活性。

三、利用好股权激励

通过股权激励可以更好地让员工享受企业远期增长红利,同时缓解企业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留住优秀的员工。但像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选择新梦想上市的时机一样,企业选择在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股权激励,以及股权激励的范围都是非常重要的。股权激励是把双刃剑,其中暗藏的风险数不胜数,如采用何种激励手段、是否设置期权、是否单独设立持股平台或选择哪个公司作为股权激励对象、是否采用股权代持的方式等操作细节,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仔细讨论决定。目前,股权激励主要采用股权变更、虚拟股激励两种方式。股权变更就是将员工作为股东,登记到股东名册并在工商部门予以登记。其优点是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员工更具主人翁意识。但缺点也极为明显,员工作为公司法律意义上的股东,也就享有其所对应的包括决策权在内的股东权利。目前金融机构在做企业贷款时,一般都会要求企业的全部股东甚至股东配偶作为保证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而实际操作中,如果要求持股比例非常低的员工股东来承担如此重的担保责任,可能会产生诸多问题。虚拟股激励则是通过合同约定来绑定企业未来收益与员工个人利益,此种激励方式的激励对象仅享有分红权,而不享有其他股东权利。虽然名字仍然叫股权激励,但员工并未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股东,其所持有的股份仅仅体现在分红上。这样也可以避免企业股权、决策权的分散,操作起来也更为灵活。其缺点就在于部分员工的获得感不强。目前主流企业采用更多的是虚拟股激励,而非股权变更的方式。

四、赋予薪酬调整的弹性空间

薪酬调整的弹性空间就是让员工薪酬总额可升可降。加薪和升职员工都不会有意见,即使没有任何约定、规定,只要双方协商一致即可。但是调低员工薪酬可就大不一样,一般而言薪酬调整要和员工协商一致,如果企业单方降低员工薪酬,员工可以到劳动监察等部门主张企业克扣工资,要求企业补足。但另一方面,企业会主张其享有自主用工权,可以对员工进行管理,其中就包括薪酬管理。这二者的分界点又在哪里呢?是不是企业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或在规章制度中规定,企业有权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生产经营情况单方调整员工的工资,就可以任意地降低员工工资了呢?答案显然不是。一方面,对于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职级工资,只要劳动合同履行的情况没有重大变化,岗位、职级也未做调整,企业想单方降低这两项工资金额都会面临被起诉克扣工资的法律风险。企业希望通过单方调整员工工作岗位或职级来调整员工薪资组成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单方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职级的情形有制度或合同依据;第二,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职级的原因合理充分且符合约定、规定条件;第三,调整后的岗位或职级与员工自身情况基本相匹配,不存在侮辱性、歧视性或其他贬低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单方调整员工工资的重头戏在绩效工资上,绩效工资就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企业的经营状况、部门的业绩情况等向其支付的工资,由此,员工的绩效工资可以根据企业的绩效考评发放。但是如果员工的绩效工资数年来一直都是月薪8000元或仅有很小的上下浮动,企业突然将某个月份的绩效工资降为5000元,并无法举出充分且合理的证据,一般就会被法院认定为违法克扣员工工资。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行使用工自主权来调低员工的绩效工资,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第一,有清晰的工资组成、金额,其中需要包含绩效工资,且为员工认可;第二,有相关规定或约定,企业有权根据相关因素调整员工的绩效工资;第三,关于员工的绩效工资标准有明确、合理的计算方式;第四,存在可以调低员工绩效工资的情形。这其中最难把握的是第三点。如果绩效评价过为主观往往会被认定为不具合理性,太过客观企业又丧失了自行调整的主动权,往往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评价方式。如销售岗位可以很容易通过订单金额和回款比例等指标来设计绩效工资,行政、人事等岗位就需要通过KPI考核的方式来确定绩效工资。由此就需要企业相关人员,根据具体岗位考核需求在这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均衡。

五、依法降低税务、社保成本

员工入职一般只关心到手的工资是多少,由此,税务、社保无论是谁承担,最终都会转化为企业的用工成本,相信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是很清楚这一点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重新修订”“社保征收改革”无疑是2018年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依法降低员工纳税金额的主要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抵扣政策,并基于不同种类收入的税收比例差异,调整员工各项收入的金额配比。当然纳税科目的选择首先应当建立在相应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如适用劳务报酬所得或工资薪金所得,首先应当在法律上分析、定性企业与员工之间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员工个税的筹划一定要和社保筹划相结合,否则会出现个税缴纳金额虽然有所下降但社保缴费却增高(或反之)的现象,从而致使综合用工成本升高。良好的个税、社保筹划是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优解,使得综合用工成本最低。其实,社保筹划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规避方法。社保征缴是国家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不可能像部分人所想的那样,统一签个劳务合同就都不用缴纳社会保险费了。简单来说,一切的社保筹划都是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第一,灵活用工。采用非全日制用工、劳务用工(其中包括实习人员、退休人员等)、兼职用工等用工方式;第二,工资分解。在现有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将工资分解为费用支出、劳务所得、股息所得、经营所得等其他收入;第三,社保转移。通过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的方式将社保缴纳主体转移给其他用人单位。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也随之与国际接轨,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成分,与企业各阶段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紧密相关。当代企业的关键在于人才,合理的薪酬安排能够实现公平管理,提高员工的企业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将会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人才流失,阻碍企业的发展。

1.企业薪酬管理的功能及目标

1.1企业薪酬管理的作用

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杠杆,它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益。当今企业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从对员工的薪酬管理的表现中,可以更客观的看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和公平性。薪酬在我国的企业中一般称为工资,是企业对员工的劳动价值做出的标准。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包括对员工工资的发放标准、结构、水平的调整过程,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在企业发展中,必须对薪酬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通过员工薪资管理水平,对薪酬制度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便更有效地实施财政预算、优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平稳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

有效的薪酬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薪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企业发展经营的血液,缺少资金的企业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企业的薪酬管理是企业财政管理中一项重大的财政支出,如何让企业在足够流动资金的情况下,顺利实施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问题。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要体现在对人才的激励上,以适应不断的人才竞争;同时,企业要加强各个部门的薪酬结构管理,给予员工政策上的支持,让员工更有信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薪资管理体制认识不足

当前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1]。业在发展中,过于注重物质资源的作用,而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地位。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是全体员工,而薪资管理制度也是针对企业各个部门及其员工薪资的发放制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能实现满意的企业薪酬管理。很多企业主要关注上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薪资,而忽视了大多数的基础员工,由于不合理的薪资制度,导致很多员工跳槽,导致人员流失。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对薪酬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将薪资完全等同于金钱和福利等,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报酬,导致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这也导致薪酬管理不能得到有效实施[2]。

2.2薪酬管理体制与企业发展协调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以薪酬作为标准,在生产时一味的追求速度,通过加班等方式增加产品的生产量,以量定薪酬,这种注重眼前效益的企业,让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很大,员工的工作效益只能在一段时间得到体现,在后期也会产生疲惫的状态,从而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最终还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3]。市场竞争是企业发展必须面临的,企业在发展技术、开拓市场、发掘人才、效益经营等方面都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薪酬制度的不完善将严重阻碍企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生态的薪酬管理制度,那样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出归属感。只有企业的员工都为企业做出努力,企业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员工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效益,有效的薪酬管理更能提高企业的管理,从而实现高效益的生产。

2.3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

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为企业各个员工的利益,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实现发展而制定的基本制度。在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中,薪酬结构是公司以员工在本岗位的中绩效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结构制度,在员工基本工资的情况下,对员工的工龄、职位等综合评定,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很多企业的薪酬结构复杂,对薪酬制度的标准设置不规范,概念含糊,导致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难以实现有效的激励作用。很多企业的员工薪酬呈现着两极分化的趋势,对上层管理人员工资特别高,然而对技术人才和基层工作者的工资却达不到员工期望的基本工资水平等,因此,难以实现薪酬管理的公平性,难以实现薪酬制度的有效实施。

3.优化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3.1加强现代化的薪酬管理制度的认识

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企业要对现代化的薪酬管理制度有明确的认识,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吸取经验,优化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在早期的工业发展时期,工人受生活习惯影响,因生活所迫而努力工作,工厂以计件的形式给工人计算薪酬,工人的积极性很低[4]。为了发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性作用,固定工资制度被工厂使用,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开始有一定的标准,为了激励工人,企业采用了高薪资提高劳动力,将薪酬与员工表现相结合,把企业的效益与员工的利益挂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平等,员工个人素质越来越强,对企业的选择性更强。企业在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强薪酬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从而企业得到发展。哲学家勒特利斯贝格尔层说过“生活和工作的区别其实不大,每个人都是感性的,他们有着多种需要,包括生存、学习、自我发展等需要,虽然人们对高额工资很感兴趣,但是工作上的认可感和在工作中体现的价值感比金钱更具吸引力。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要考虑为员工的发展和价值着想。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薪酬制度柔性管理[5]。薪酬管理制度不再是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率和企业对员工工资报酬等比例交换,企业应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柔性薪酬制度融入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中去。

3.2采用宽带薪酬,加强创新薪酬管理

宽带薪酬制度是指将企业以往级别和幅度过大的薪酬改变成跨度较少的工资范围,将工资的等级分成几类,同时扩大薪酬的浮动范围,从而减少等级制度,满足员工对工资上升的需求。这样在员工的努力下,他可以享受到与上级相差不大的待遇,工资薪酬幅度上升空间大,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加大了。在这种制度下,员工的凝聚力也得到加强。现代化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模式下的企业更适合宽带薪酬管理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根据的使用宽带薪酬制度,如果企业对当前的工资满意程度较高,而且跟同类工作的薪酬比例相差不大时,也不需要完全使用这种制度。其次,宽带薪酬需要比较宽松的企业工作氛围,对员工的自由限制不高,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在员工对薪酬制度还没有适应的情况下,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善薪酬制度。最后,带宽薪酬对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从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适应新的管理理念。

3.3优化企业薪酬管理结构

企业的薪酬结构是在基本的工资基础下,按照绩效、工作年限、福利等,员工的薪酬也体现了其在岗位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时,要根据员工自身需求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整合薪酬因素,改变原有的薪酬结构。为了更好的实施政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自身管理上的认识,及时到各个部门了解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值,通过员工的生产效益,提供给员工较为满意的薪酬制度。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时,要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实施,争取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得到发展和锻炼;通过员工绩效考核,实施奖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工作上表现不积极的员工,及时找到原因,并鼓励其发展。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时,在个人薪酬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团队奖励。良好的团队效益能够增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工作效益。

3.4重视内在薪酬管理制度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们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存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需求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需求,其中自我价值感需求是人的最高的需求。企业在实行薪酬管理制度时,要尊重个体的发展,满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要。企业员工的需求有很多,在基本生存条件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员工需要的是生存需求,这一阶段,物质需求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企业在薪酬管理时要以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下,实现企业的薪酬管理。保持适当宽松的条件给予员工生活帮助,以促进企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在选择企业时,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将企业文化作为入职的参照因此员工的需求从生存需求变成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6]。在对技术要求相对高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要在物质薪酬的基础下,提供人性化的发展薪酬制度。企业在增强自身企业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培养。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要更加注重员工的内在需求,合理设计内在薪酬管理制度,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竞争力。

4.结语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薪酬是对员工工作效益和工作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企业在发展中要使用柔性薪酬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员,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发展中,要加强对薪酬管理制度的创新,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以公平、公正的制度实施企业薪酬管理,注重员工发展需求,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力量,建立起人才激励薪酬机制,在企业发展中总结管理经验,整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以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求。(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殷明,郑祖波.薪酬管理制度的一个创新――从微软设立技术级别说起[J].党政论坛,2013,77(06):24-25.

[2]单向荣,沈翠.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公平性与激励性探讨[J].中国商贸,2014,66(30):36-37.

[3]贺伟跃,周怡.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制度创新[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12,33(20):97-98.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选编[J].冶金管理.2004(08)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4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薪酬管理的内涵

所谓薪酬管理是指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具体来讲,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就薪酬体系设计、薪酬结构设计、薪酬调整情况及特殊员工薪酬水平等做出科学的决策;第二,薪酬管理作为一种持续的管理过程,应该坚持就薪酬计划、薪酬预算、薪酬发放等问题积极与员工交流沟通,吸取员工建议;第三,通过各种反馈,评价薪酬系统自身的有效性,并不断予以完善。

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其他工作,薪酬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特权性,即企业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过程几乎不涉及;二是敏感性,即此项工作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敏感的部分,涉及到每一位员工的利益;三是特殊性,即不同企业之间的薪酬管理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薪酬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薪酬管理是企业成员普遍关注的内容,是企业员工最直接的工作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薪酬制度必须在保证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报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实现促进再生产的作用。另外,薪酬多少也从侧面体现了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绩效水平及部分的企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的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较大的激励作用,它能够直接刺激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认真度。薪酬体制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效益、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科学的薪酬体制能够激励和提升企业的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不科学的薪酬体制则有可能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瘫痪。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关键在于企业能否留得住人才,企业能否留得住人才的关键又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薪酬管理制度合理与否。合理且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员工认可企业的共同愿景,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见,薪酬管理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薪酬的功能

所谓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经济性薪酬分为直接经济性薪酬和间接经济性薪酬。直接经济性薪酬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的薪酬,间接经济性薪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但通常可以给员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减少员工额外开支或者免除员工后顾之忧。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来衡量,但会给员工带来心理愉悦效用的一些因素。

薪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对企业员工具有重要的激励效应。薪酬水平的高低、薪酬结构是否合理都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能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当员工受到薪酬的激励时,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升,进而会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相应地企业会给员工更高的报酬。员工在获得报酬之后,会结合内部公平、外部公平、自身努力程度等因素来判断企业的薪酬体系是否公平。如果员工评价结果是公平的,那么其会感觉的到满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会将满意程度体现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工作,接着取得更好地业绩,形成一个良性的“薪酬—激励”循环。

四、不同职类人员的薪酬构成

以往,企业不同职类人员的薪酬构成是不同的,即传统的薪酬体系是基于职位的。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通过对职位的分析和描述来确定该职位上员工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然后再按照其相对价值组织职位排序,最终确定不同职类员工的薪酬水平。然而,这种按照职位来确定员工薪酬构成的做法不利于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现代企业中薪酬的确定更加倾向于基于员工绩效评价的弹性薪酬体系。

五、薪酬制度的设计

薪酬的主要功能在于员工激励,本文主要就激励性薪酬制度的设计分析如下:

第一,薪酬制度的设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和文化,薪酬制度的建立不是简单地将工资分配给员工,薪酬激励的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因此结合企业的战略和文化设计薪酬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而且对员工的激励效果也会更加长远。脱离企业战略和文化的薪酬制度必然会导致企业员工凝聚力的下降。

第二,薪酬制度的设计要坚持全面、有效的原则。上文已经提及,薪酬不只是包含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包括晋升、培训、工作环境和氛围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而且有时精神方面的激励更加有效。因此,在薪酬制度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内外薪酬制度的有效结合,保证薪酬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薪酬制度的设计要坚持科学规划,杜绝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在企业薪酬制度设计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应当予以杜绝。因为不同的人员在企业发展运营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在企业员工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但是他们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部分员工来讲,归属感、成就感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往往是其发挥自我才智的重要动力,但是上述因素都是以丰厚的薪酬为前提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讲,可以设计结构工资制,如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等。

六、企业薪酬结构的设计

企业薪酬结构的设计也应该以激励为宗旨,具体来看,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强化基本工资的激励性。通常来讲,基本工资是企业普通员工关注的重点,因此企业应该强化基本工资的激励成分。具体来讲,企业可以将基本工资与员工绩效挂钩,将其分为固定部分和非固定部分,非固定部分主要按照员工绩效来确定。这样以来,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非固定部分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效率,基本工资的激励作用就得以发挥。

第二,合理地使用奖励薪酬。当员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时,企业会向其支付额外的报酬,即奖励薪酬。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将奖励薪酬以基本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员工,使得奖励薪酬的激励作用不太明显甚至转为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奖罚严明,充分地运用奖励薪酬的激励作用,做到合理、灵活地使用奖励薪酬。

第三,采取弹性的福利政策。完善的福利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好的福利项目不仅能够方便员工,而且还能为其节省税收支出,提高企业声誉。目前,弹利制在现代企业福利管理中逐渐得到推广。所谓弹利制是指员工可以依照自己的工作业绩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预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组合,类似于“套餐形式”。这种形式相对于以往的固定福利制度显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一方面员工有了更多地自主选择权利,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文化和工作氛围也得到了活跃。

七、薪酬体系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保证薪酬幅度的扁平化。处于同一薪酬级别的员工数量增加,但同一级别的员工薪酬数额相差幅度变大。“宽波段”的薪酬制度比较灵活,每一名员工的具体收入可根据当年的业绩进行弹性处理,这样有利于员工创新性的发挥,激发员工不断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28-01

目前,在经济下行、互联网金融及第三方支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型已面对当前形势。而转型的关键在于人。高素质人才无疑是转型的基石,否则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会在执行层面发生扭曲。员工的能力水平和整个团队的综合素养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面对复杂外部环境能灵活应对的关键。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而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薪酬激励偏向于短期,中长期激励体现不足。一方面,从总体看来,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以短期薪酬激励为主,薪酬结构非常单一。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绩效薪酬占总薪酬的比例有所上升,但诸如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的长期激励在各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基本上还不存在;另一方面,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管理现状上看,除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享有认购股权外,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重视短期薪酬的激励而忽视了对高管人员的中长期的行为激励。这势必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们更加会因注重眼前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得而仅关注短期业绩的实现,从而无法对其长期行为实现激励,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即使是单纯的从薪酬额度本身而言,国有商业银行高管的薪酬虽比一般员工要高出数倍,但是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明显过低。目前,处于改革深水区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薪酬从总体上看不会太高,同时,从所有权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并无对银行资产最终的剩余索取权,这就使得其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在权益上存在更大的不可比性。总之,偏重于短期薪酬激励的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不但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长期有效保持,更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们注重短期利益,沉溺于对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享受,滋生在职消费,甚至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导致腐败犯罪。

(2)薪酬制度中的考核指标多偏向于经济效益,对风险控制等关注不够。诚然,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但商业银行作为市场风险的集中爆发点,风险控制也应成为其关注的重要内容。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中与经济利益关联的指标仍占50%以上,而风险控制更多的体现在扣罚项上,涉及风险控制的指标比重过低,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3)薪酬制度中薪酬额度与行政级别的关联度仍然明显。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型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薪酬体制必然会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这其中最明显的痕迹便是以“行政级别”为中心的薪酬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位员工只有在行政级别上达到提升,才能实现薪酬水平的提升。虽然近几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分配与岗位差异的关联性有所提升,但从总体上看,行政级别仍是影响薪酬分配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薪酬分配制度,一方面会导致一个行政级别上的员工之间薪酬分配的平均化,另一方面会打击较低级别上高素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使其工作动力变为提高行政级别而非单纯的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益。

2 改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议

(1)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实施薪酬组合激励。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是否能将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同时更加注重中长期利益。这样能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紧密相连,使得员工有更大的动力为企业中长期利益的实现而努力。在设计薪酬组合模式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当依照自己的实际来合理设计组合模式,实现对国有商业银行员工以及高管短期行为的惩罚及长期行为的奖励,将以企业利润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结合,促使员工将自己的利益目标与国有商业的中长期目标紧密结合,最终提升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这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薪酬收入总量中长期薪酬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的薪酬水平,提升薪酬激励整体有效性,吸引并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扩大长期薪酬比例,可以通过加快实施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期权计划等长期薪酬激励措施。

(2)科学设置薪酬考核指标,提升非经济效益指标比例。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的薪酬考核指标,提升风险控制等非经济效益指标的比例,具体考核指标设计应注重长期性指标与短期指标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平衡,逐渐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考核模式引导到与商业银行中长期目标相一致的模式上来,由员工思想意识的转变带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3)实现薪酬体系动态管理,保证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应该根据不同岗位、职能及部门设计不同的薪酬考核指标,特别是在关系到多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时,更加要通过动态的薪酬指标设计来体现具体业务中员工的价值,以逐渐消除“行政级别”对薪酬考核体现的影响,体现薪酬的内部公平。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其员工的素质提升提出要求,这也应在薪酬制度上予以体现,这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包含岗位审查、市场调研等内容动态管理机制,从而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出对员工能力、工作内容的影响,最终体现在薪酬变化中。

参考文献

[1]李献军.薪酬管理体系[J].经营管理者,2012,(11).

[2]李杰,周勇.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J].集团经济研究,2005,(4).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薪酬管理;策略;要点;分析

发达国家的企业早已将薪酬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却一直将薪酬管理或者说企业内部收人分配问题当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种根本上的差异,再加上我国市场化程度不够,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育的不成熟,造成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上总是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经常是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薪酬问题,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落人另外一个薪酬陷阱。

那么薪酬管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降低薪酬体系的运行成本并真正发挥其吸引、维系和激励人才的作用呢?

一、务必保证领先型薪酬策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应该有效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管理策略应充分体现企业发展战略意图,保证发展战略有效落实。

20世纪初,我国通讯产品制造市场上同时并存四大巨头—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号称“巨大中华”)。时至今日,唯华为、中兴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作为快速成长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高科技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功不可没。华为在本世纪初连续几年推行“掠夺式”人力资源招募策略,通过高薪,几乎把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知名院校的毕业生“一网打尽”。其主要做法就是通过领先型的薪酬策略吸引、保留优秀人才。2007年,中兴推出了惠及300。余人的股票期权计划,一夜之间造就了大量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更关键的是,股票期权计划把员工与企业真正捆绑在一起,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充分发挥绩效一薪酬组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牵引作用

企业经营管理从内容上说,包括生产、供应、销售、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等诸多方面,归结为一点:绩效管理。正如Motorola公司所说:企业管理二绩效管理。企业经营绩效好坏,与广大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密切相关。在我国现阶段,对大多数人而言,相对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需求更现实、更普遍,激励效果更明显、更直接。薪酬作为个体绩效的回报,应当是企业对个体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业绩行为的肯定和酬劳。因此,在设计薪酬支付策略时,应充分调研,精心设计绩效考核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支付体系,对员工表明企业所期望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明确对员工个体绩效的目标,进而对组织和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绩效进行有效激励,充分发挥薪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牵引作用。

三、必须保持薪酬制度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薪酬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薪酬策略、薪酬实践作出了制度性规定,关系到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影响各级组织和生产经营单元的经营管理行为。因此,薪酬制度不宜轻易变动,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以便于个体、组织形成清晰、可靠的薪酬理念、收人预期,进而保持比较稳定、可以信赖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重点的调整,尤其是外界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薪酬制度不能固守旧式,一成不变。例如,近年来CPI指数逐年攀升,就要求在薪酬制度中予以及时、必要的修正;组织管控模式发生变化,各下属单位由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就要求在薪酬制度设计上必须作出重大调整。

四、薪酬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依法规范操作

现实中,同工不同酬、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工资支付体外循环、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任意克扣工资奖金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做法,不仅直接损害了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对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强化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参谋,担当起广大员工利益的代言人、保护者,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做好本职工作。

五、提高薪酬满意度的重要环节是薪酬沟通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改革

薪酬就是雇员由于雇佣关系的存在而获得的不同类型的报酬,其主要由直接经济报酬和简介经济报酬组成。所谓薪酬管理,就是指组织对内部员工所能为组织提供的各种服务来确定不同员工所应该获得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的结构和形式的一个动态过程。

一、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有效分离,并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等方面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不仅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造成了大量人才的外流。

1、间接经济报酬比重过大,薪酬结构不合理

间接经济报酬作为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在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等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员工福利。与私营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优厚的福利和稳定的收入是求职者所向往的,但在当前国有企业整体工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间接经济报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如直接经济报酬明显。此外,如果间接经济报酬的比重远远超过直接报酬,不仅能够造成由于激励不足而不能引进急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还能够造成企业内部员工结构的板结,不利于员工的合理流动。

2、职工工资水平和市场脱节,且不能够正确体现所在岗位的价值

有调查显示,我国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普遍存在“一高一低,高低不平”的问题,即一般职位的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要高于市场价位,而关键职位和岗位职工工资水平却低于市场价位,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工资水平和市场的严重脱节,也是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极速流失的重要原因。此外,职工行政职务的大小、学历职称的高低以及工龄的长短对国有企业职工工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忽视了对职位价值重要性的认识,这种情况在养成一部分员工懒惰心理的情况下,还使得一些能力强却职称低的核心骨干员工积极性受挫。

3、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规划、可量化的标准

虽然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了经营体制的改革,但其绩效考核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为判断标准的手段,使得对员工的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和劳动条件四要素在绩效考核中没有形成规范的评价,而更多的考虑到的是内部的公平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不难看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缺乏一个可以量化,并且规划化管理的标注体系,从而造成了“企业效益好,大家都多拿;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的局面,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潜能的激发。

二、优化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措施

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指出,“对于许多人来说,做好工作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总是希望在取得良好的成绩后获得适当的报酬。如果员工工作出色,但得不到应得的报酬,他的工作干劲就很难鼓起来,并且持久地保持下去。”可见,优化薪酬管理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非常关键。针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来优化国企薪酬管理制度。

1、提高直接经济报酬的比重,优化薪酬结构

直接经济报酬是相对于间接经济报酬来说的,两者都是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简言之,直接经济报酬就是企业以工资、薪水、奖金、佣金和红利等形式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一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职工薪酬都存在着“低工资、高福利”的问题,而要想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急需人才,国企管理者就需要转变以往的薪酬管理理念,具体了解各岗位的市场薪酬标准,提高直接经济报酬在职工薪酬的比例,从而更好地激励员工,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

2、实现薪酬与标准与市场接轨,突出岗位工资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转变计划经济时代下的薪酬管理理念,参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分层次、分部门实现薪酬工作的市场化。具体来说,国有企业需要在分析同行业薪酬数据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价位机制,使得国有企业的薪酬标准能够与市场接轨,从而真正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高科技职位津贴、紧缺人才引进机制、科研成果奖等措施,来加大技术和劳动要素的分配,拉开岗位间的薪酬差别,真正实现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和劳动条件四要素在调节职工薪酬水平和差距上的作用,从而真正发挥岗位工资制的积极作用,使岗位工资体现岗位自身的实际价值。

3、完善绩效考核的标准,制定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

实践表明,规划化、可量化的职工绩效考核体系能够从根本上弥补薪酬制度激励功能不足的缺陷。简言之,绩效体现的是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和行为付出的情况,而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实现了企业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有机统一,能够真正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标准完善且可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让职工感觉到岗位的价值和自身工作的价值,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薪酬管理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并进行适时的改革和深化。可以说,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够在留住企业现有人才的同时为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明晖.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2] 黄跃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薪酬问题分析 对策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回报或答谢,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便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分析

    一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平均分配主义还是主要倾向。公平付薪是薪酬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合理而公平的劳动报酬可以充分调动大多数职工的积极兴、避免劳资纠纷。但传统观念将公平的概念绝对化,将其等同于平均、同等。导致薪酬的分配没有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和员工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与一般岗位的工资差距没有拉开,其结果导致了内部的不公平。

    二是薪酬分配的方式比较单一。不能根据实际工作、人员差别和岗位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类型的薪酬制度,薪酬分配与岗位、员工业绩存在着脱节现象。

    三是分配行为不规范。薪酬分配管理中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问题较多,如员工的工资结构不合理、奖金过低、在分配中管理者个人意识参与过多等等。

    四是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工作薄弱,特别是在岗位的界定和评价方面存在误区。作为基本薪酬的决定依据更多的是行政级别或人员类别,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过了分析和评价之后确定的岗位。如,中层管理人员都拿本相同的薪酬,理由是他们属于同一类岗位,但事实上,不同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说他们是在同一个行政级别上,却不能说他们属于同一个等级的岗位。

    五是技术骨干和重要岗位的薪酬与市场脱节,缺乏竞争力,造成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积极性不高,薪酬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员工满意度不高。

    二、对策探讨

    薪酬的作用就是要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一,但这些能力必须是所在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水平。因工作能力的不同而工作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劳动者得到的报酬也不应相同。所以应建立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制度,实行定员定编,根据员工工作能力和成果以及担当的岗位责任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将报酬与贡献挂钩,使薪酬管理逐步摆脱经验管理,迈上科学管理的台阶。

首先要在企业的领导层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内部各项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分配机制,在企业内部进行人事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此推动和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二是加强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工作。通过工作分析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合理界定部门与岗位的工作职责,同时针对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条件、权限以及任职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分析,从岗位本身明确了对组织发展的相对重要性及对其任职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行岗位工资制,建立起以岗定薪、岗动薪动、一岗多薪的宽带薪酬体系,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是完善企业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的有效实施是以科学的考核制度为依托的。薪酬体系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只具有对人才的吸引和短期的激励作用,只有将薪酬与企业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将员工个人的成长与企业发展相融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是制定多种薪酬分配方式。员工需求是有差异的,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注重工作机会的获得、有的注重物质奖励、有的注重荣誉获得,有的着眼于改善现有工作环境,因此,要想使薪酬制度发挥更大的效果,需充分了解员工需求的多样化,根据员工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分配制度。可采用收益分享、利润分享、股票期权,雇员持股计划等,而且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可充分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报酬的关系,并为特殊人才设计特殊的“薪酬方案”,以充分调动员工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9

关键词:薪酬分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工作路径;重要性分析

一、引言

薪酬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做好相关工作,提升薪酬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成效的关键要素。在当前发展环境下,部分企业对于薪酬分配工作的开展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结合当前新的发展需求,企业应该对薪酬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更好的完善,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更好的适应当前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

二、优化薪酬分配的必要性

第一,保障员工个人利益。薪酬是广大员工最重要的切身利益,确保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对于每位员工来说都是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企业如果能够给予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保障,员工才能拥有安全感,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当中。对于员工来说,薪酬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企业员工满意自身的薪酬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认同和认可,才能更加满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为了获取更高薪酬待遇而进一步的努力。如果薪酬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员工对薪酬不满意,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企业发展。第二,企业发展环境的基础。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薪酬体系主要可以分成经济性和非经济性两种。经济性薪酬是企业结合自身标准,利用货币的形式而直接支付薪酬方式,间接性薪酬则包括了一些食宿和礼品等。非经济性薪酬手段则是企业通过其他不同的方式,为员工提供一些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例如活动场所、读书场所、免费旅游、体检等福利待遇。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如果薪酬福利体系足够合理,那么就能够打造一个良性的适合员工发展的氛围,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基础。第三,保证人才队伍稳定性。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薪酬结构如果能够保证足够的合理性,那么就能够适当降低人员的流动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于薪酬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才能达到挖掘人才的目的。合理的薪酬结构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是当前企业人才队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期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构建思路

1.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薪酬管理工作

在当前新时期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其薪酬管理制度的构建应该融入更加科学的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入手,让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形势及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需求。企业在对于人力资源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应该结合当前新的工作特征,对于薪酬管理制度进行更好的完善,将其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整体薪酬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更强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企业的发展基础。一套科学完善并且适用的薪酬管理体系,这也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协调,提升管理的公平性与分配合理性。在实际薪酬管理工作上,我们也需要从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角度,做好相关的优化和调整,让其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发展和员工的具体需求。

2.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工作目标

薪酬分配模式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战略性的特点。在具体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角度进行优化,提升薪酬分配制度的合理性,构建长期计划和短期工作计划结合的工作模式,让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够对企业不同阶段的具体经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的适应。合理制定相关工作目标,这样能够让薪酬分配工作的开展紧密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并最大限度对以往工作中的限制进行突破,保障薪酬分配的有效性。科学地制定薪酬管理工作的目标,这是提升薪酬管理工作合理性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提升后续薪酬分配模式优化效果的必要举措。我们有必要做好深度的探讨和分析,围绕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情况进行工作目标的合理设计,让其目标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3.做好岗位方面的细化管理

薪酬分配模式的优化中,也应突出针对性的特点,结合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细化。通过对薪酬制度的合理调整,使其能够真实的反应岗位工作情况,提升和岗位人才自身能力的匹配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在对于具体分配制度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引进科学的管理方式,动态化的做好相关指标的调整,突出薪酬分配制度优化的合理性与激励效果。结合关键岗位,我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调整,并设置专项的资金给予相应支持。在完善相关制度落实过程当中,需要确保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保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按岗定酬,更好的对于每个岗位员工的自身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挥。单纯的高薪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与绩效紧密结合的薪酬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从薪酬结构上看,绩效工资的出现丰富了薪酬的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与个人绩效和团队高效紧密挂钩的灵活的薪酬中的激励成分。

4.让薪酬分配实现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充分联结

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能够得到一致化的“呈现”,这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企业管理者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每一位员工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不因为职位高低而对其忽视。对于企业内部员工遇到一些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的帮助和解决,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让员工真正的感受到企业的关注和关心,体会到家的温暖。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给予每一位员工充分的信任,并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方面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企业本身只有构建一个更加具备人性化特征的环境氛围,员工才能具备更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才能更好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在具体的薪酬分配模式的优化中,我们应该充分听取每一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充分地进行参与,让薪酬分配模式的优化工作的开展具备一个良好的人员基础。

5.让薪酬分配体系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支持能力

新环境下,人力资源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如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充分的体现。在薪酬分配体系的优化上,我们也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做好全方位的适应与改进。人才的激励,也是当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的一个重点。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薪酬体系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人才的激励效果,并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让人才具备一个良性的成长空间,能够真正的在企业这个舞台上展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薪酬分配体系本身在制定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引导性特点,能够通过薪酬体系和标准,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岗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给予广大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奋斗”标准,这样才能最终打造一个优质的人才成长发展体系,同时也能够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新工作环境和空间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开展上,必须要给予薪酬分配工作以充分的重视。结合当前发展需求,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改进,让薪酬结构体系更加科学,更好地满足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需求,为企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志敏.企业激励机制与薪酬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商论,2016,(24):47-48.

[2]李志远.浅谈员工薪酬和人才流失[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8):145.

[3]刘西林,刘启德.以人才开发为导向的激励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15):41-45.

[4]顾建良.基于管理实践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105-108.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10

关键词:铁路企业 管理人员 薪酬制度

一、 薪酬的概念,何为薪酬

在经济学上,薪酬的概念和现代意义上薪酬的概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经济学上的薪酬是指劳动才因劳动而所得的劳动报酬。而在现代所说的企业薪酬,指的是企业对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劳动的员工以法定货币和法定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支付员工的一种劳动报酬。而薪酬制度说的是企业在不超出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情况下,运用一些方法或者手段,运用薪酬对员工进行激励,从而更好地让员工为企业做贡献。

薪酬就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的报偿。它可以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在每个公司,薪酬都是有限的,而薪酬制度的制定可以把这有限的薪酬资源更加合理地运用,从而使员工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所以薪酬制度的制定要科学,要公平。在一个企业中,员工的岗位不同,所以工作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也不同。薪酬的发放也要根据这员工的贡献来制度,以保证薪酬发发的公平。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比传统的薪酬管理要更加的多样化,它不仅仅是以货币的形式对员工劳动进行报酬,还有一些精神的激励。从而说,与传统的薪酬管理相比,现代的企业有更为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薪酬管理的概念也更加地广义。

薪酬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所谓外在薪酬主要是指物质收益,一般包括货币化的显性的收入和一些隐性的收入,比如形式表现为工资和资金等是显性的,而隐性的薪酬形式是指住房、医疗等福利。

非货币形式的薪酬是指,精神收益。这些方面就比较多了,比如,企业所提供的工作是否有压力、是否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有挑战性、还有工作环境如何、同事是否很好相处、是否经常有加班、晋升的机会多不多、有没有发展前途。

见图

二、铁路企业现行薪酬制度的主要问题

1 . 薪酬管理制度与铁路管理结构不对称。

虽然最近几年来,铁路一直在实行薪酬进行弹性调控,工资也会有一定的范围的浮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员工的激励的作用,对铁路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铁路企业也应该对此有敏锐的反应。

铁路管理的三级结构虽然也经过了一定的改革,但还不足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合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主要是各基层单位在收入分配上话语权的缺失,只是由上一级的管理组织决定。

要想使铁路企业更好地发展,基层单位在分配上要拥有一定的自。这样做对基层单位来说可以更快地对市场变化进行应变。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激励管理人员开拓新市场,在新技术的研发上和经营管理上进行变革,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以便保持现在业绩的提升上的循序渐进,防止出现现在铁路薪酬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任务指标“鞭打快牛”的现象,避免产生因为当年的指标完成得好而使下一年自己压力加大的顾虑。

2 . 技能工资与职工实际的技术等级脱节。

现在职工的技能工资的确定不是通过考工考绩,而是由原来的标准工资转化而来的。显然,即使职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只要政策不变化,也不会因此增加工资。致使工资的水平不能与职工的实际技能水平相符,只是与职工的工龄相关,形成一种平均主义,这就大大地削弱了职工对技术的学习动力而不能发挥技能工资的功能。

3 . 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铁路在近年来虽然对岗位工资的标准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由于对岗位的分析不够而导致岗位工资对劳动强度和复杂度以及劳动责任的大小反映不足。特别是在引进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后,劳动的条件和对岗位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岗位工资的档别没有因此而调整,这在很可能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而失去了岗位工资本来的作用。

除此之外,岗位工资的档别实行的是全路统一。但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差异。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铁路企业,全面开放工资制度有些不可能,但也要对一些关键的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岗位工资制度,以确保核心员工的不流失。

4 .薪酬水平不高。

其实铁路职工工资水平在全国来看是不算太低,但因为地区的不同,消费水平的不同,同一工资水平,在经济发达地区铁路职工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由于工资水平的低下,铁路职工明显感觉不到有令人自豪的社会地位,幸福指数不高。而且铁路职工的工资水平没有很大差距,使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工资会比市场价格低,而一般的岗位却比市场价格高很多。这就是铁路在人才市场竞争力低,致使人才的流失。铁路在减员上也有很大的困难,很难优化职工的队伍。

三、铁路薪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基本贡献工资

岗位人员完成本职所需要完成的日常基本职能工作所得的报酬叫做基本贡献工资。

1.它是对基本劳动量的科学量化

这里所说的基本劳动量是指支持企业正常运行所必须要达到的工作量,不同管理层不同职务其劳动量的大小也有所差别,在同一个层次上对技术含量的高低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以完成基本劳动量所得的基本贡献的报酬为基本贡献工资。

2.它是按职务大小划档确定职务工资的标准

基本贡献工资作为企业对部门的考核标准并不是部门工资分配给个人的直接依据。还有其他的情况可以使企业对工资标准做一些改变。如果经济效益或者岗位工作量有所变化,企业也会适时地调整基本贡献工资的标准,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11

关键词:薪酬理念 薪酬结构 绩效考核 效益薪酬 津补贴

一、我院薪酬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院为江苏省最大的三级综合性企业医院,因体制问题,执行的是自主开发的薪酬管理制度。早在2003年初,为缩小与市内同规模医院职工收入的差距,特别是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出台了《薪酬改革方案》并沿用至今。十年间,随着市内同行业职工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劳动合同法》后,加剧了人员的流动性。为此,对原方案进行多次修订、补充,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薪酬管理制度复杂,薪酬结构缺乏激励性

薪酬政策、薪酬给付办法虽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后为补贴高级职称等高年资人员,留住医院发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津补贴给付办法。但整体薪酬管理制度和薪酬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某些薪酬项目还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与职工切身利益不相适应。

至今沿用的薪酬项目之一的岗位薪酬,是十年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综合考虑薪酬给付能力等因素后,参考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薪酬级差的设计办法制定的,现在看来,已明显跟不上形势。该薪酬项目将人员划分临床医疗、非临床医疗、护理及其他四类,分别赋予不同的岗位系数;按职称系列划分6大薪酬等级,同一薪酬等级按职称任职年限中又划分若干薪酬基数,六大薪酬等级共划分56个薪酬基数,岗位薪酬是以岗位系数乘以对应的薪酬基数确定的。这种薪酬给付办法,足以说明薪酬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加大了薪酬管理的成本,反映同一薪酬等级中薪酬级差较小,即使岗位系数相同的职工(如临床医疗),正高职称最高的岗位薪酬与住院医师最低的岗位薪酬相比,也就相差720元,薪酬激励性不强,而且仅凭职称级别享受待遇并非可取,这里忽视了对职工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2.给付的津补贴,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薪酬结构中设有多种津补贴,其中部分津补贴主要用来提高高级职称和(博、硕)士这类人群的收入而特设的。诚然,提高该类人群的收入,使其收入更具市场竞争力是必然的,但享受的待遇与个人能力是否匹配,并没有考量过。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形成该类人群只讲待遇不讲贡献,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无形中加大了医院薪酬支付成本,暴露出薪酬管理理念的滞后,不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3.效益薪酬内部分配显失公平

医疗行业通常把奖金称为效益薪酬,在我院该部分占整体薪酬结构近70%的比例。可以说,职工缴纳社会性保险及福利后,到手的可以支配的薪酬只剩下奖金了,所以该部分收入是职工关注的焦点,尤其从事各项医疗诊治、检查和护理活动工作的职工表现得更为明显。

效益薪酬是根据各考核单元收支结余一定比例计算得出的,然后将各考核单元整体的效益薪酬交给负责人、护士长分配。总体的分配办法原则是:工作不满一年的新职工享受某考核单元平均效益薪酬0.6的系数,次年享受0.8的系数;不担任诊疗组长、科主任和护士长职务的其他人员享受1.0的系数;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员享受1.4—1.8不等的系数。这种分配方式表面上看合乎逻辑,但毕竟没有通过效益薪酬反映出不同职工的实际贡献和能力大小,而且下属无论创造多少效益,付出多少劳动,总有部分待遇被上级人员拿走了。所以说,它是根据职工的资历分配的,而不是完全按照实际贡献,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论资排辈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加剧了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性,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科后备人才不足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种分配方式常见于绝大多数医疗单位。医务人员为了能够多获得效益薪酬,引发同事间的不良竞争,注重短期效益,不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不讲团队合作,同事间关系紧张;同时这种分配方式,也的确给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但是医务人员要想获得更多的效益薪酬,必然会采取“多开药、开贵药、多检查”等一些过激的医疗行为。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医务人员会频频触发医疗道德底线,值得所有的医疗单位反思。

二、薪酬改革新思路

1.转变薪酬管理理念,构建富有行业竞争力和内部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理念对单位采取怎样的薪酬策略、薪酬支付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反映出单位的组织和管理效率。所以,应对现行的薪酬政策、结构、给付办法重新梳理,精简出能够切实反映职工价值的有代表性的薪酬项目;设计合理的以贡献和个人能力为主导的绩效考核模型,作为支付职工因贡献和能力的不同而享受不同薪酬的依据;开展本地区同行业薪酬调查,综合考虑本单位财务状况,至少要保证关键职工、核心人才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确因财务支付能力问题,其他职工达不到同行业平均水平时,只要坚持以职工贡献和能力作为薪酬分配的唯一原则,也不会导致职工过多的流失。因为这里强调的是贡献和能力,潜移默化中,向职工传递的是医院的一种文化和价值取向。

2.制定符合当前医院状况的薪酬结构

前已述及,效益薪酬占我院整体薪酬结构近70%的比例,这是典型的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从薪酬管理的角度来说,处于快速成长期或初创期的单位一般采取这种薪酬策略,因存在行业差异和整个医疗市场的大环境问题,很多医疗单位都在使用这种方式。我们并不能因此做出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是最佳的,就像本文分析的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那样,说明这种薪酬结构在医院使用并不是最恰当的,故提出以稳定职工队伍、强调内部薪酬分配公平为指导思想的组合薪酬结构。

组合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将薪酬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依据绩效、技术和培训水平、职务(或岗位)、年龄和工龄等因素确定薪酬额。组合薪酬结构使员工在各方面的劳动付出都有与之对应的薪酬,某员工只要在某一因素上比别人出色,都能在薪酬上反映出来。

根据这一原理,调整、压缩现行薪酬结构,从而制定出能够切实反映职工利益、实际贡献和个人能力的各薪酬项目及比例。考虑医院实际,笔者认为效益薪酬与其他固定薪酬部分应各占50%,效益薪酬以下详述,其他固定薪酬部分应精简出五至六个有代表性的薪酬项目即可。

3.构建以贡献和个人能力为主导的绩效考核模型,合理确定效益薪酬及津补贴

医务工作是一个复杂且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它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责任心、职业素养,又由于医务工作千差万别,不同专业的工作性质、方式方法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由于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不同,故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会非常的繁杂。因此,应尽可能选择敏感度好、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从而将职工之间的差别体现出来。滕怀金在其论文《医生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对医生的绩效评价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在此借鉴这一模式(见下表)。

一级

指标 占总分权 重 二级指标 占上级

指标权重 三级指标 占上级

指标权重

基本

素质

指标

0.2

基本情况

0.3 学历 0.2

职称 0.2

职务 0.2

受训经历 0.2

从事本专业时间 0.2

知识技能 0.3 业务技能 0.5

业务知识 0.5

医德医风 0.2 责任心 0.5

服务态度 0.5

职业素质

0.2 协作精神 0.2

学习能力 0.2

应变能力 0.2

创新能力 0.2

亲和力 0.2

医疗

工作

指标

0.5 工作数量 0.5 门诊人次 0.5

收治人次 0.5

工作质量

0.5 诊断质量0.3 初确诊符合率 0.5

三日确诊率 0.5

治疗质量0.3 治愈好转率 0.2

院内感染率 0.2

并发症发生率 0.2

抢救成功率 0.2

平均住院日 0.2

管理质量0.2 甲级病案率 0.25

处方合格率 0.25

医疗事故 0.25

患者满意率 0.25

费用控制0.2 病人总费用 0.5

病人药费 0.5

贡献

指标

0.3 医疗创新 0.3 新业务新技术 1

科研工作

0.7 在研课题 0.2

科研成果 0.2

发明专利 0.2

成果转化 0.2

论文专著 0.2

表中,每一考核指标都有具体的量化评分标准,根据每一指标评分结果,按各考核指标的权重换算成积分值,就可以很容易地加总计算出每位医生的绩效考核成绩;然后将所有医生的绩效考核成绩排序,即可划分出不同的效益薪酬档次,具体划分多少档次及各档次的执行标准以多少为宜,取决于医院实际的薪酬支付能力。

这种绩效考核模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强调个人贡献和能力,它打破了职工处在相同岗位不同科室间的界限;通过多指标对职工全方位考核,充分体现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也不会发生自身获得的报酬被别人分割的情况发生。

同理,借鉴这一模式,把它推广应用到护理、医技检查和职能管理科室中。需要强调的是,该模型是针对每名职工考核的,如果单纯手工操作是不切实际的,故应开发这方面的软件。再者,享受特殊津贴的高年资人员,除按该模型考核外,还要另设带队伍、培养下属两项考核指标。这两项考核指标,不是考核他们自身的,而是通过考核所指导的下属实际工作的运用程度、理论水平等方面,来反观、求证高年资人员是不是尽心尽职了。

参考文献

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范文12

 

关键词:铁路 薪酬 管理 制度

1铁路站段现行薪酬制度的主要问题

1.1薪酬管理制度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

近年来,铁路一直全面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实行弹性调控,并允许一定范围的上下浮动,发挥了工效挂钩的激励作用,促进了铁路发展,实现了扭亏增盈,提高了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要求铁路局、站段对市场的反应应该更加快捷、准确、迅速。这就要求铁路薪酬制度适应市场决定机制、拥有更大的自主分配权。使铁路站段的薪酬制度与站段的管理结构符合,才能有利于铁路站段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可避免站段管理人员的短.视行为,例如:可能会放弃或忽视一些对于铁路长远发展有着决定险影响的工作,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研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而保持现在的业绩循序渐进、亦步亦趋,否则完成的指标非常好,则明年的指标自然会水涨船高,这就意味着给自己压力加大,导致今后的工作困难重重。

1.2技能工资与职工实际的技术等级脱节

    目前的职工技能工资不是通过严格的考工考绩确定的,是由原等级工资制的标准工资转化来的。职工的技能工资不随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更多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增加工资。技能工资水平与职工的技能水平脱节,其高低主要取决职工工龄的长短。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技能工资应有的功能,不利于调动职工努力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名目繁多的奖金成了平均主义的翻版,弱化了技能工资的主导作用,造成工资与能力、贡献、业绩关联度低的局面。

1.3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尽管各铁路局近年来几次调整了岗位工资标准,但由于对岗位缺乏严格分析,导致岗位工资难以反映出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责任大小。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劳动条件、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的岗位工资档别却末及时调整,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稳定,并失去了岗位工资真正内涵。其次是岗位工资档别全路统一,不能反映各地区劳动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差异。

    对铁路运输这样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全面放开工资制度,实现市场化,条件并不十分成熟,但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关键人才和企业最重要的技术人才,可以局部推行与市场接轨的岗位工资制度,以留住核心员工和骨干人员。

1.4薪酬水平较低

    从全国看,铁路职工的工资总体水平不算低,在某些地区甚至为高工资。但目前较多的工资项目形成事实上的平均主义,造成铁路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甚少,能力、责任、风险等难于反映在工资水平上,即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简单岗位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使铁路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竟争力,人才流失严重、威胁到铁路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在减员分流中困难重重,难以达到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提高职工总体素质的目的。

2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想

    铁路要充分发挥薪酬战略作用,从而提升铁路站段的竞争能力和对其激励作用,首先取决于薪酬战略的有效设计(获得竟争优势的薪酬设计模式见图l。铁路管理分为3个层次,与之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也应调整为3个层次:铁道部执行政府职能;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内部分配的主体为董事会;铁路站段拥有一定的分配权力,参与分配,决定其员工分配方式。这样既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掌握铁道部的战略规划,明确各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责、任务,然后确定各站段的职责。同时,理顺它们各自面临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预测可能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依据这些不断变化的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薪酬体系,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获得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2.1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

    铁道部对铁路局实行工效挂钩办法,铁路局向站段落实工效挂钩办法,这是有效发挥工效挂钩作用、建立科学的工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关键。面对市场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和改制后的铁路管理模式,铁道部应组织铁路局进行挂钩办法的总结、交流和比选,探索和制订站段较为规范的工效挂钩指导模式,指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工效挂钩办法,不断完善企业工效挂钩体系,优化各级工效挂钩办法。明确管理层次权限,并确定工资总额计划、工资增量来源、业绩考核等配套政策。争取实行充分体现铁路行业特点的分配政策,扩大工资来源主渠道。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站段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铁路企业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使铁路整体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大对经营者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推进以站段为主,一站(段)多制的内部分配改革,即针对不同部门、班组的岗位特点、技能要求和贡献大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其他激励措施,如带薪休假、培训规划、晋升计划、出国考察等。

2.2重新分析站段岗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来各岗位的劳动条件、劳动密度、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的变化,有必要对现行站段的岗位进行重新分析,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权限等。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复杂程度等因素科学分析站段各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界定每个岗位作业量、作业难度、责任大小、能力强弱等不同,制订出反映岗位差别的岗位工资。使作用于各岗位的劳动能反映出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劳动者贡献的大小,并通过绩效考评和工资等级等方法量化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