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26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0—01
心内科老年病人住院后,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我们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外,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将爱心注入患者的心里,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及情绪,还能使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1一般资料
从2007年~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心内科老年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患者进行心里特点及护理分析,在这34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为73岁。
2方法
在对上述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进行常规临床护理的同时,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待护士和病人建立和谐信赖的友爱关系后,依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和护理。
3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有34位的患者和家属对贴心的护理感到满意,即满意程度97%;有1位患者的家属持保留意见。
4 护理
4.1心内科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特点
对于住院的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心内科老年病人常见的心里特点:
4.1.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基本上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且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1]。是因为老年人自身年龄已很高,他们对自己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康复日期等还不清楚,对生命的期盼加上对病痛的折磨,所以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佳等。
4.1.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病人之所以会感觉到孤独落寞,是由于本身病人的性格多内向,加上病魔的折磨,不爱言语,不愿意与其他病人进行沟通,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4.1.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病人们便自暴自弃,不去主动接受治疗,也不去配合做治疗,而是每天沉浸在黑暗中不能自拔,不对生命满怀期待,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4.1.4恐惧紧张
主要表现在首次住院的患者或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加剧的患者,在癌症患者中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里特点了,他们会突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在恶化,是死亡在向自己宣战,这个心里状态的病人一般求生的欲望会消减,失望悲观的情绪会滋长蔓延,产生极度的恐慌。
4.1.5 依赖他人
心内科老年病人大多数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特点,其依赖对象主要是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具有这类心理特点的病人,不是自己不能做,而是自己本身不想去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别人悉心照顾下生活,便不愿意自己努力去尝试做些什么,经常时间的不去活动舒展筋骨,其实对于病人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4.2 护理措施
4.2.1帮助病人自我放松
对于病人的疑惑和问题,护士应进行认真、耐心的解释,不仅要让病人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还要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给病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建议病人做好自我调节,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4.2.2建立感情交流平台
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是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这类病人虽然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去和病人进行接触、交流,谈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使自己在病人的心中留下好的印象,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2]。
4.2.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首先要在精神上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4.2.4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病人积极主动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康复活动, 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可以减轻恐惧心理。同时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减少不必要的帮助, 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对于一些逃避现实的病人,首先要和其家属取得联系,并努力配合,让患者清楚的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心和爱,以及对他康复的期盼,鼓励病人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与疾病相斗争。
5体会
针对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 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帮助心内科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获得病人信赖,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愉快地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 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年病人;心理;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平均寿命日趋延长,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措施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可见,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收到实效。本文就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谈几点体会。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1]
1.1 孤独 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 恐惧与害怕 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 焦虑与忧虑 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 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 心理评估 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 心理诊断 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 实施措施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 尊重、理解、关心、爱护 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 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 效果评价 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征;慢性病;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6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丰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健康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由于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性自然衰老,生理和心理功能都逐渐减退,躯体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慢性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病痛和衰老的心理压力,干扰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必须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不仅要帮助患者维护机体的健康,更要维护心理的健康。总结我科对630例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慢性病2012年1――12月共收治630例老年人慢性病人,其中男426例,女204例,年龄60――88岁,平均75岁
2 讨论
2.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2.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多次患病且又害怕疾病再次发作,精神高度紧张,焦虑不安,心理压力较大,而且由于长期患病,对疾病的诊疗及转归基 本了解,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觉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 注意力容易分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2.1.2 患者方面的原因 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起之郁,其过程大多是:“始而伤气、继而及血、终乃成劳”所以要让患者怡情自遣、宽怀调养,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2.1.3 依赖性和退行反应 依赖性、退行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重点对象,有些患者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护理方法
3.1 环境因素 护理人员为患者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床单干燥。
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我们实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一个良好开始和前提,护理人员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护理人员要在已经掌握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给患者做病情介绍和入院宣教时,运用通俗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能使患者避免窘境,得到患者的信任。
3.3心理护理:语言交流,我们要注意语言艺术,维护老年人的自尊心,在给老年人介绍病情时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谨慎诚恳,不要搪塞,以免发生猜疑。注意声音和语调,我们要掌握声音的大小,语调要柔和,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应用医学俗语。对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患者,应以亲切的语言,耐心地引导,鼓励患者说话,可以从患者的日常爱好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对因疾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悲观失落的,护士应予以理解和同情。鼓励病人疏泄抑郁和烦恼,并和病人多谈心,使其提高认识,要坚持治疗、适当锻炼,病情是可以得到长期缓解的。
3.4 临床护理: 在为老年人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技术熟练,操作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病人痛苦,当老人病情恶化时,应沉作,不可惊慌,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平常应注重基本功德训练,护理技术的精益求精,有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患者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护士的举手投足之间,而护士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1】,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和护理质量,相反科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力争操作无误准确,迅速实施各种治疗措施,取得患者的认可。
3.5 饮食护理: 老年人大多脾胃功能减弱,饮食应清淡,易消化的食品,要适当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应强调粗细搭配,同时还应摄取定量的钙、铁和多种维生素,饥饱要适宜。因不同疾病,其调养方针也不同,最好按医生的指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4 结果:
630例老人经过护理人员的耐心护理,均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关键词 老年 手术病人 术前 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正在增加,我国也正在成为老龄化国家,目前65岁以上人口已占20%,随之而来老年病人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年龄增长,机体各类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手术本身对病人而言就是一个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伤口的愈合,因此首先要改善病人接受手术时原来的心理状态,以便使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术前老年病人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手术成功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老年手术病人390例,男206例,女184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3岁,平均住院时间20.5天,临床治愈389例,死亡1例。
老年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分析及特征:①紧张恐惧心理139例(35.7%)。老年病人来到陌生环境,忍受病痛折磨,对接受手术治疗缺乏心理准备,不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手术对于他们往往有一种生与死的体验,紧张恐惧心理十分强烈。②焦虑不安心理113例(28.9%)。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很多,想到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结果,对家庭、子女、伴侣的影响,还可能考虑到手术费用的昂贵,有的单位医疗费用控制较严,有的属于自费,医疗费用得依赖他人提供,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③忧虑怀疑心理78例(20%)。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对于这种手术能否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能否彻底治愈,忧心忡忡。怀疑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麻醉效果等。④绝望自卑心理60例(15.3%)。许多老年病人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另外,在农村更会因为自己年龄已大,手术还会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而产生绝望自卑的心理。
护理措施:根据不同心理反应,抓住主要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①老年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首先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来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主治医师、同室病友、病区环境、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病员之间、护患、医患之间关系,鼓励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群体生活。其次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2]。②遇到焦虑不安、绝望自卑心理的老年病人,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病人焦虑不安、绝望自卑的心理。③对于忧虑怀疑心理的老年术前病人,我们要利用术前接触病人机会多的有利因素,把握时机,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想,如要让患者想想现在遭受疾病折磨,忍受一时开刀之苦,可免除长期的病痛,对他们的询问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满腔热情的介绍同种疾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邀请术后的病人现身说法,可通过这种交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同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的高超技术,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赖,耐心的讲解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千方百计地消除病人忧虑怀疑心理[3]。
讨 论
大多数病人对手术有焦虑、紧张、恐惧、不安、抑郁、消极、悲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下施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它会影响病人的食欲、睡眠和休息,使健康状况下降,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对病情危急的急诊病人,必须针对性给予安慰,耐心解释,说明尽快手术的总要性和必要性,以得到病人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要态度热情、和蔼、关心、同情,工作作风要认真、仔细、严肃,以熟练的技术获得病人的信赖,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病人的病种,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可能留置的氧气导管、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的重要性均作详细介绍,同时还可以邀请已手术过的病人介绍配合治疗经验,从而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疾病,解除对手术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把这些不良因素变为手术成功的内在动力,以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总之,做好手术前的身心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对390例老年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使他们能够心情平静地接受术前准备,逐步过渡到能够较为主动、积极的接受手术,并能够在术后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康复,取得了较好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逐渐上升,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尤其是老年病人术前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好老年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甚至在语言、衣着打扮等多方面强化修养,才能做好老年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为老年病人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南浮,杜益平.围手术护理观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
关键词 老年人 残疾 心理护理
老年残疾患者对于不可逆转的残疾,病情恢复慢,活动受限,他们与忙于工作的子女、邻近朋友交流减少,感到世态炎凉,人际关系暗淡,逐渐封闭自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身体行动不便,又不能参加体育活动,身体明显不如以前,躯体器官老化,处处力不从心,他们会感到自己不中用了,成为家庭累赘,从而感到自卑。病人往往陷入悲观、失望、精神抑郁的心理状态,老年残疾患者的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对老年残疾患者躯体的恢复具有深远影响。
讨 论
关键词:老年 术前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35
临床资料
本组普外科老年患者200例,男128例,女72例。年龄65~98岁,平均82岁。其中性情孤僻、怕死患者82例(41%),对医院表示出受威胁、陌生感78例(39%),合并有心、肺、肾、消化及内分泌系统病135例(67.5%),经济情况不好20例。
护 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①焦虑:一方面因为老年人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因治疗及护理工作受到干扰或难以适应而致;另一方面因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而引起。②恐惧:当病人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时,尤其是清醒的重病人,被动的接受各项检查、治疗和各种护理措施时,会使病人产生恐惧;而且疾病本身所产生的症状如剧烈的疼痛、频繁的呕吐、持续高热或肢体活动不灵等,都会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③自尊心理:有些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病后不听劝告,对于年轻医生提供的治疗表示怀疑或提出质疑,甚至拒绝治疗、护理,喜欢别人恭顺,希望能得到子女的关心,引起医生、护士的注意和同情。
提供有关的手术信息:①老年人住院后,帮助病人及早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负责医师及护士、病房环境、同病室病友及有关规章制度,帮助病人尽早适应环境,尽量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整齐、温湿适宜的环境,产生信赖及安全感,特别是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应激能力差、行动不便、耳聋目不明者居多。与患者交谈要耐心,不要因老年人说话繁琐而厌烦。在操作时做到动作轻柔,操作熟练,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保证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②评估病人手术前的心理状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反应。多数病人术前对自己的疾病和手术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主要为焦虑和恐惧,应鼓励病人诉说自己对焦虑、恐惧的心理感受,分析原因和程度,给病人必要的指导帮助,即指导病人学会减轻或消除焦虑、恐惧心理调节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外出散步,肌放松训练,与医护人员或同病室病友谈心。护理人员以热情的态度、优良的护理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取得患者的信任。设身处地为老年患者考虑,解决问题,以取得他们的信任,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治疗、护理的机会主动多接触患者,并及时提供以下手术信息:详细介绍病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评估;介绍医师、麻醉师和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让老年患者感受到自己受到医院的重视,以满足其自尊心;对于病情重的患者和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手术,介绍手术方案是经过多次讨论制定的最佳方案,强调手术的有利条件,使患者感到医生、护士非常了解其病情,十分重视手术,因而产生信任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介绍手术中可能感受到的痛苦体验,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术前教会病人一些放松技术,如咳嗽、深呼吸;请年龄大、手术后恢复良好的老年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受到鼓舞,因而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老年患者最为担忧的是手术的痛苦、遭人嫌弃、生活不能自理和加重经济负担。对于存在的经济问题,护士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建议医生在整个治疗中考虑患者费用问题,尽可能节约。同时,通过联系安排患者的子女、亲属、朋友等前来探视,安慰鼓励患者,提示子女在术后照顾的问题上做出承诺和安排等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术后常规使用止痛泵,以减轻痛苦。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协助老年患者建立对手术治疗的良好心理适应,提高病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以使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恢复良好,住院日缩短,医疗费用降低。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