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18 17:35:27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智力发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20实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里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少数专职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多方渗透,全面推进。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与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班级工作中去。要建立起情感交流资料库,对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动态褒良抑莠,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任课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从心理上与学生加强沟通,使学生乐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

3.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双管齐下,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最信思想动态。

4.对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教育方法。利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别学生个别咨询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问题学生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

(1)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对记忆力、注意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可取之处,提升他们的智力素质,让他们心理上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2)学习心理的教育。帮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人际交往及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心理指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处理好异往间的距离。帮学生分析、认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培养自信,学会尊重、合作与拒绝。正确处理与同学间、教师间及家长间的关系。训练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所必备的适应社会压力生存的健康人格品质。

第3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就、成器、贡献和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现如今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对民族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还关系到祖国繁荣强盛。有许多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扭曲是导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大学生的主要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恐惧、焦躁、抑郁、情绪不稳定以及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健康是生命的第一财富。身为一名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学业有成绩,工作成功以及婚后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器的基础条件。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盲目自满

因为上了大学,在高考结束之际,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亲戚的赞美,这都会让我们存在自我满足的心理。因此,大学生会盲目自满,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

(二)失落和偏差

许多大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充满幻想,也可能由于电视剧情节觉得大学生活无比美好。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课程不但很多,寝室环境也不如想象之中,心理落差极大;每个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父母的心头肉,但是进入大学突然没有人注意,它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三)放松和歇脚心理

有些学生进入了大学之后,就不再像初高中那样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已经是很了不起,出现自我满足的心理,再加上大学生刚迈进大学适应性不强,竞争的势头已经大幅度削减,随之,就产生了一种“歇脚”心理,不想追求更高得理想,满于现状。

(四)胆小的心理

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畏首畏尾,不参社交活动。整天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做,生活比较单一,阻碍个性的发展。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任务,内容,方法有所改变

中学是基础知识,几年来一直只学九门课程,老师上课交什么我们中考,高考就考什么,以前我们的时间从来都是别人支配,什么时候就干什么时候的事,上了大学发现老师上课讲的考试不一定会考,工作也不一定会用到,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二)生活环境改变

一些新生在中学时有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新学生还是在家附近上学,和家里人在一起生活。但是发现进入了大学之后,班级教室不固定,每节课老师不固定,生活的区域主要为寝室,还有一些孩子不适应学校的饭菜,生活方式,而且所有日常生活全部自己照顾自己,这对于从小在家人照顾下长大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什么好事情,开始出现轻微的生活不能很好地自我打理,对于大学生活极为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从小学到中学,身边大都是一个地区的同学,没有那些语言、习俗的不同 ;同学关系也开始由亲密变得奇怪,有想法难以说出。

(四)社会工作的态度已经改变

大学生枯燥的自我管理,更多的东西在课堂上,学生除了做自己的学习,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照顾班的集体建设。这些都使大学生在其位置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及对策

(一)保持对学习和对知识的强烈兴趣

学习是大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不能因为现在放松歇脚的心理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

(二)保持积极情绪和良好心情

现在的大学生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心情愉悦,更要学会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温和表达。

(三)保持心胸宽阔和豁达态度

我们应该做到积极向上,笑口常开,那么这样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四)保持高度的理智来克制怒气暴发

我们有时可在心中默默想不和他们计较。万一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么就得使用一些措施,必要时可以做深呼吸运动,努力去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

(五)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

我们平时要善于交朋友。有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培养生活的中乐趣。这样在开心愉悦的条件下,体验大自然美景也对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健康有作用。

(六)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心理素质

(1)发挥学校咨询处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方便的心理疾病治疗场所,它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早发现并治疗心理问题。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应对他们做心理健康的测试,针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应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使学生能够在开始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教学心理素质渗透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通过各种科目的教学,教育质量不仅是实施心理教育的方式,而且是各种科目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人类知识,经验,技能并扎下深深地根,牢牢地记住。

(4)把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同学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解决。

(5)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为在校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应该做到的,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如心理健康竞赛,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空巢老人等,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意识,充分表现自己,发扬风格,提高适应性。

五、结语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经历了很多激烈的竞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进入一个新的生活世界。进入大学之后的生活规律、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在极度不适应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需时时刻刻收到关注。所以,大学生需要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积极乐观的对待每一节课,每一天。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中国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优异招聘等实现供求关系,职业竞争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心理混乱感到不安。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学会自立自强,和不同的人接触,培养自己与人交际的能力。这样,大学毕业之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遇到困难、挫折也能妥善解决,更加的适应社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DyLW.NET

参考文献:

[1] 房卉.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04).

[2] 申存慧. 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间的徘徊[J]. 中国青年

研究,2005(01).

[3] 方百盛. 高师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安

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高校大学生;人格;心理;行为;智力

当代的大学生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生长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代,衣食无忧,又因为当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有着多元文化的碰撞,因此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却普遍独立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甚至心理问题频发。面对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学不亚于一剂补救良方,用茶文化中的淡泊宁静中和大学生的浮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高校大多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呢?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总体来说,每一个心理学家给出的标准大同小异,都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1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那么什么是人格?总体而言,人格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独立个体所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意识倾向和个性特点。相对稳固的意识倾向含义是,社会个体以一种相对稳固的意识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这个人一贯喜欢国学,正义感强,公而忘私,至少这个人总体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这个人今天喜欢国学,明天毫无征兆地跳跃成了摇滚,这个人今天很有正义感,明天突然间暗无天日。当然,如果变换成为常态也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变与不变都不是常态,那么显然这个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相对稳固的个性特征同样是健全人格的表征。人是会改变的,这是不容质疑的,可是人格健全的人至少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个性特点是不会有巨大的差异的。

1.2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包括单纯的情绪调节、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年龄的调节能力。任何人都会有负面的情绪,焦急、暴躁、悲伤、怨恨,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人不是压制这些情绪的产生,而是懂得如何管控这些负面情感,不让情感管控自己。对于一个具有良好心理调节能力的人而言,心情不好,想办法发泄出来,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有的生活中去,把负面的感情当做生活的调剂,一笑置之。相对于社会而言,我们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个体的适应性同样是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指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或者与自己的个性想去甚远的环境,怎样应对,是不断调节自我还是不断地躲避、逃离,这是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的展现。最后,心理年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简单刻板地要求把每个人都贴上年龄的标签,让人们生活在固化的模式之中,而是要求每个社会个体尊重年龄规律,承担起每个年龄段的社会职责和自身责任,让生命成为敬畏自然,尊重自身的成长过程。

1.3较强的行为控制能力

大多数的思想要靠行动来实现,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心智是否成熟最终要看他的日常行为。心理健康的人,目的明确,行动迅捷,自制力强,能在尊重整体意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不同寻常的独特魅力。明晰的目的对人生举足轻重,心理成熟的人为自己树立的目标不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是明晰和合乎实际的。同时,心理成熟的人具有完全的行为掌控能力,能毫不动摇地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拼搏,他们不会被环境所影响,更不会因自身意志不坚定而轻言放弃。最后,心理成熟的人能尊重大多数人利益,同时尊重自身需求,能尽可能地在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自身诉求中寻找到平衡点。

1.4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当然,并不是说智商和心理成正比,心理健康和智商高低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一个人的智商有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扩大知识面在很多时候可能使人获得更加健康的心理。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如果有能力走出一个心理误区,也许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2茶文化教学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茶文化几乎伴随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沉淀,茶文化几乎融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1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更是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修课。茶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内容可谓保罗万象。茶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茶道精神的“理、敬、清、融”可见一斑。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茶道中的“敬”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因此,茶文化要求我们内修其心,外修其行,豁达平和,淡薄名利,这样的特征恰恰是健全人格的体现,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积累。

2.2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

茶文化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慢”文化,恰如功夫茶,讲的就是火候就是功夫,从烧水、冲泡到品饮,甚至器具、场景、心态,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慢工出细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饮茶的人又是强大的,诸葛亮在《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饮茶之人,淡泊宁静,却洞知天下,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事烦于心而不乱其行,这就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今的大学生,身处浮华的世界,大多被快节奏的生活包裹着前进,几乎忘记了与内心的交流,茶文化教学恰恰可以弥补时代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2.3茶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这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言。语言上的巨人容易看到,行动上的巨人却是越来越难看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当代被宠坏了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控能力更差。《茶经》的作者陆羽,走遍了各大茶叶主产区,深入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又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写成了一部流传千年的巨著。了解茶文化,学习茶人的执着,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榜样,更是当代高校教学的有力补充。

2.4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能力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茶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系统从隋唐到现在也有了千余年的历史。茶文化留下的各种资源和知识无处不在,如:茶叶种植的自然知识,制造茶具等的手工艺知识,茶俗、茶礼等人文知识,在茶俗、茶礼等基础上形成的茶艺、茶道、茶文化知识,古茶楼、茶亭、茶碑以及茶文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所谓“博闻广识”,见多才能识广,形形的茶文化知识可以大大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在增进他们的知识储备的同时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3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的探索

3.1理论研究与环境培养

双管齐下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更是几十代上百代先民智慧的结晶,说它是文化,那么阐述它的书籍足以汗牛充栋,但是归根结底,它更多是生活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自我修养上,因此,茶文化教育应当讲求理论研究与环境培养双管齐下。理论研究的方法很多,从古至今涉及茶文化的诗词典籍数不胜数,中外名著中涉及茶文化的内容也浩如烟海,对于高校学者和学生而言,这些都不是难点。不过困难的是环境培养,因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与娴静安适的茶人生活大相径庭,我们真的需要茶文化吗?大学生真的需要茶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茶文化的优点不是任何人能够分析完整的,但是这些优越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可以从开办茶室、举行茶文化知识竞赛、评比茶文化知识标兵等渠道创造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氛围,增加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环境因素。

3.2注重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候,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持续一生,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必须注重师资力量培养。同时,教师由于其文化底蕴深厚,人生阅历充足,比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茶文化,也比学生更容易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让教师在丰富自己茶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正是以星火燎原的方式普及茶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3.3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

茶文化毕竟不全是理论知识,更多的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更加健全的心智,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更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否则茶文化教育就完全流于形式,有失偏颇了。因此,我们要将茶文化教学的重心整合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调节才能、超凡的行为控制才能和开拓学生的视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多地组织学生体验茶文化的实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才是最佳的办法。与此同时,教与学本就是互为根本的,教学相长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4激发学习潜能,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任何教育的成败都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填鸭式教育与说教式教育之所以被唾弃,就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茶文化其实源于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中的茶文化和教育中的茶文化又大相径庭,前者只是生活的一种现象,后者则上升到了文化教育的地位,因此不能拿生活的“茶事”来教育大学生,而同时,更多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个人认为,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4结语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奉白头亲。”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居家必备之物,一壶好茶中不仅蕴含了茶人对味蕾的的极大满足与渴望,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处事智慧。相对于日渐浮华的当今社会而言,茶文化教育能够从文化底蕴和处事方式上影响当代大学生,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大学教育中适当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是国学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培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平,夏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策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家骊,杨健.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2-57.

[3]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05(4):7-18.

[4]张琳洁,龚淑英.茶的物质属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叶,2003(4):230-232.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第6篇

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脆弱,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冲动,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下面就谈谈我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每天我都有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胆小内向的学生很少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很小声,生怕自己说错了会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对待这些学生,我会事先跟他商量好,假如你上课能大胆举手发言,我会保护你的。在你认为回答有把握的,你的手就举高一点,在你认为回答把握不大的,你的手就举低一点。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让同学送他掌声,当他回答不全面的时候,也要比值于肯定,鼓励他大胆发言。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7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当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依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是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及成人、成才是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影响着社会的走向。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这社会各界关心和关注,同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高校教师们的正确引导。

据国内一家权威机构2012年对全国近千所大中专学校的15.2万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23.3%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近50%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过抑郁、情绪低落等现象,每年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的学籍异动人数的60.8%左右。为此,怎样解决和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遇到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参与社会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当代大学生的单纯性、自私性等因素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第二是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时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智未必成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处事经验不足、以及对人生和理想的认识较为肤浅,再加之青春期特有的任性和困惑使得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从而产生一系例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学业无法完成。第三是学业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否关系到人成长、成才以及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及发挥自身智力与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中走出来,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分享。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以团体活动为载体的各项活动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训练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分享一下本人在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计划与方案。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和综合分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部分症状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团体活动并通过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增强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学习和理解,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在学生中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周围环境,良好的班风、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体活动同样也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没有营造好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也培养不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赖月月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免费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思考[J].知识经济,2011(17).

[2] 段华庆等.浅析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教导刊,2013 (9).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4-02

新时期社会竞争更加激烈,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更加巨大,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也致使高职高专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1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尤其是以社会需求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从新时期社会背景来看,接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校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院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都是身心健康的新时期人才。

2.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学院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对专业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充分渗透到了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2.2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高专学院重要的人才教育方式

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现状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只能依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所以,在高职高专学院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学院主要是通过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学生发挥特色、扬长补短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各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止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方面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若是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便会给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预防、阻止和解决这些不良影响的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就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自身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替学生毕业后打基础,但是很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和自身条件乃至学校专业条件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令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更多,若不能保持心理健康,摆正心态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

对此,高职高专学院最有效的解决策略便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证明的心理健康元素,教授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压力状态下摆正心态,努力走到自强、自立、自信。其次,还要经常对在校学生展开普及调查,准确把握在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之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3.2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中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也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个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所以无论从家庭繁荣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阻止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高职高专学院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认清自身价值,主动承担责任,并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更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去希望。

4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为高职高专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实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的七大心理健康标准,进而完成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所以高职高专学院积极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

能参与高职高专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可以产生基本的心理反应,不过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下能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4.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高职高专学生更加开朗自信的生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活在希望之中。

4.3平衡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

良好的心灵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高专学生平衡心态,稳定情绪,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人,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建立好人缘。

4.4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意志

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培养出健全的社会意志,能自主的协调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并向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4.5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帮助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自私心理等心理缺陷,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4.6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身心理反应,学习到如何根据社会状态改变心理行为方式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由此可见,新时期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乃至学校以及社会都意义非凡,所以我们更应该齐心协力,坚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媛.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4).

[2]古志华.试论新时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政策[J].世纪桥,2013(03).

[3]杨丽华,吕秀娥,宋均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A),2011(01).

[4]赵丹.浅谈高职高专学院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30).

第9篇

[关键词] 中职工学结合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既思想活跃而内心敏感。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实习。此时思想和行为相对成熟,心态上趋于稳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在学生一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展职业教育观念的入门培训,在工学结合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更应该强化工学结合生社会角色的职业心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对由“学生”转换为“员工”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生才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实习。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悦纳自我和自控情绪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谐的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广东省惠州市某电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实习。

二、案情经过

6月17日,上午面试,160名学生唯独玫瑰一人未完成体检,学姐帮忙复印身份证遭怀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转悠,班干部规劝直至半夜两三点方才铺床安寝。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训途中备感压力太大离场,只说“适应不了,要回去”;带她去宿舍未见到老师,被怀疑有欺骗之嫌,中餐由老师和同学相陪,不愿吃晚餐。她当晚不洗澡。当晚老师与她父亲长时间电话互通情况,一致同意让她回校。问到车费她也是时说有又时说无。但又放话说,“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点多玫瑰起来洗头。怕别人拿她的东西,但仍由学姐和好同学帮忙收拾完毕。前往车站欲走又止,是因为顾忌被骗,由女同学连拉带拽挟着她到车站,可用“绑架”形容护送。候车室内她想抢老师帮买的车票;与她关系最好的女同学善意谎称帮她拿出厂牌夹缝里的钱,才肯交厂牌。将近上午十点送上车时,她两手牢牢抓住两边不锈钢护拦,两名女生掰开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钩住护拦直至弯曲变形;送上车时她左脚钩住车门,直到拨通她父亲电话让父女交谈后,她方上车但仍不愿坐下;再让她父亲长时间劝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担心她情绪失常可能会跳离车,并让一名学姐一起坐车护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点23分老师和她父亲浑身湿透地在风雨交加中上车接到她;当她父亲呼喊女儿时,她没有反应,目中无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与父亲团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调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爱说话,人老实。她父亲说:“她平时在家很老实很听话,话少且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亲都不相信她两天的心理突变。大家容易犯的观念误区是“老实、不爱说话的”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无从认真细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所想,忽视了学生长期压制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得不到及时释放。

同班同学反映玫瑰在校的情况和不良习惯:由于她人也老实内向,不愿和同学接触,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说话;宿舍内务基本由班干代帮;只要上卫生间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洗澡经常从晚自习九点下课后洗至晚休十点半熄灯甚至还未出来;做事动作缓慢且很不经意。由此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同学去给其帮助、鼓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不良的习惯和不卫生的行为,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回归和谐的集体生活。

试看玫瑰两天心理历程突变的情形:有事没事时时拿手机乱按;看人目光游移,紧张时出现呆滞现象;说答通常只有三个字,“随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习惯和生理时间错乱;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极强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骗心态;与同学不合群,周围产生压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备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无法调和;感受理想的目标工作和现实工作差距悬殊,无法适应和调节。从她心理历程的惊变中不难发现,她出现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心理问题或状态:孤独感、抑郁、焦虑、强迫症、压力、偏执。这些心理症状不是几天突变的结果,而是长期得不到家长、班主任和老师的直接重视,未得到父母及时关爱、班主任的及时关心和同学齐心合力的帮助,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果断开展思想工作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多种并发症压制迸发的结果。其实,青春期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产生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很多学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好情绪和心态。

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调整,让学生放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让学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学会自控情绪,不断重复练习自我克制意念和行为;让学生树立顺其自然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和自我评价。只有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细节抓起,思想上重视,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养,营造良好合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当,并加以全面预防,将会向健康转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确切是一个目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在实习前后都可能发生或转化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和缩影,更是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学校和老师不善于积极发现,企业和社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重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并发症或恶性循环的状况后,其影响的后果和产生的安全隐患将会升级到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状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的放矢地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开创一个健康、合谐、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关现红.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第10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人认为并不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承认个别学生偶然的行为偏差;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己经相当普遍。这些认识势必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么不重视,要么把问题扩大化,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某些高校的投入不足。机构不到位,或者有机构但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人员不到位,专业人员缺乏,兼职教师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不能按照科学方法开展工作;经费不到位,无法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科研工作。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种是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边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边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一种是注重补救性教育而忽视发展性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出现问题的学生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性需要。此外,缺乏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陷之一。很多高校都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环节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和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模式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措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成长经验,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完善个人人格发展。该模式注意学生发展障碍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强调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这种模式以全体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重视和关注每个学生,使其有机会获得最大、最充分的发展,同时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预防性辅导工作和矫治性的治疗服务。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以课程、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注重发展性和教育性。同是,注重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有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用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朋辈互助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工作体系

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确保投入和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化的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普及、深入持久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以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院、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工作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各院、系(部)要建立完善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负责、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学生心理辅导站,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级设立学生心理委员,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一方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某些问题及时发现产生积极的预防作用;设置宿舍心理信息员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网络工作体系,有效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发展优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必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以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有效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以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模式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开创性工作,它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近年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各地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认识和体制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各省市先后颁发了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发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许多高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的不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离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单一群体,普及性不够。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比较狭窄,教育面不够普及。心理健康问题是全员性问题,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都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感悟与帮助。在学校里,只要他是学生,那么,无论他存在心理缺陷还是一切表现正常,都有权利、有需要、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事后干预,忽视事前预防。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问题发生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普遍将心理咨询的对象定位于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的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救助,但针对广大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与能力培养工作效果还不明显。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界限不清。

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现实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加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国高校时间较晚,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又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中一部分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改行过来的,甚至有些兼职教师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位不准确。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近年来,往往只是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而不得不成立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但并不受到有关部门重视,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无所谓,认为只要学生别出事就行,别走极端就行。

2 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

据了解,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得不到重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孤军奋战的局面。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只是一个虚设,一个人,一把椅子,一间空房子,就可以做咨询了,对于一些需要借助辅助仪器才能处理的问题便束手无策了。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对于自身心理了解与关注的积极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即时救治,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

3 人员配备随意,专业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配备随意性大,人数不足,不够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了解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不够重视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一)改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大学教育的各环节。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各个部门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教书育人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各科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应充分挖掘本学科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并有机地渗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强调教书育人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育人作用,这些 部门只是工作的性质与教学不同。但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育人为己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立足点,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回报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资金投入。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这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到班级,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分管。应在不同校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经费要有专项经费,并有专人管理。

(三)注重人才配备和培养,建立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责任感。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这支队伍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的领导下,以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在其指导下,组织和培训各学院爱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或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使他们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我们还要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以学生为主体,选拔一些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等,把工作做到尽早、尽快、尽好。

(四)教育模式向预防性、发展性转变。

过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矫治,只为少数有问题和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发展性和潜能开发的层面推进。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逐渐成为了共识。因此,高校应该广泛开展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以使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健康教育还能够鼓励、督促和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分地发展自我。

(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追踪调查与干预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很大,能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使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原本健康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做好学生进校时的心理普查工作外,还要对其整个大学过程进行追踪调查,密切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危机人群做到及时发现、指导和帮助。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环境。

高校应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校报、电视台等各种途径和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还应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网上建立心理健康在线,通过建立恋爱、求学、就业、心理测试、在线聊天、专家信箱等板块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事件,力争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整个环节中都有详细讲解,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塑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环境,提倡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学生像生活在自己家庭里一样感受温暖,从中受到感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学校的孤军奋战,需要与学生家庭和各社会力量密切配合,以学校为主导,因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教育设施齐备,教育影响时间长。特别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特殊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也最为深刻和持久。与此同时,社会的道德观念、风气,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取得联系,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征集相关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以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影响。

(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教育课程应成为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认识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指导学生在情景中了解他人心理,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除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心理沙龙,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举办校园心理剧表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主、互助、自觉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5):104.

[2]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4]关正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对策[J].教育研究,2008,(11):177-178.

第12篇

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融合了家庭教育的温馨、个性化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专业、规范化内涵,更加保证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相对于以往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而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家校合作更好地适应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正处于成长期,其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旦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的挫折,就会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畸形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虽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知、感受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和形成机制,但一旦学生离开学校或者课堂,就会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导致心理脆弱性的增加。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将家长吸收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之中,使其在校外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

2.家校合作能够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路径

虽然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接受了相应的幼儿启蒙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多样、丰富的情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除了原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外,还将家长吸收到教育之中,借助其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来确保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实践表明,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积极、明显的效果,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良好的应用策略加以实现。具体来说,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应当利用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1.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的内容、师资队伍和成熟的经验,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家长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虽然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往往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的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将家长作为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并加以吸收和利用。

2.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上文所述,家长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其所掌握的信息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内容。但家长往往因为精力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充足的动力。基于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创造条件,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或者电话与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就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互动,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3.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