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通用六篇

时间:2023-09-18 17:35:1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1

方法: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204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对于102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进行其它任何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102例干预组患者积极采用防治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如饮食、吸烟、不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健康教育等,比较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高血压新况以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经过积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血压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预防,提升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中心 全科医生 高血压患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84-01

与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相比较,心脑血管病因比较透彻[1,2]。现阶段,高血压已经成为了我国心脑血管类疾病常见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积极的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防治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这区全科医生可以最广泛、最早、最多的接触到高血压疾病患者。相关研究资料证实,社区医生积极开展的围绕危险因素控制为中心的综合性干预防治措施,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3]。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全科医生团队对社区高血压病的综合干预效果。笔者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204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社区居住人员为研究对象,并且建立相关的居民健康档案。总计1017人口,204例高血压患者,约占19.7%。其中,132例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102例干预组患者,年龄在30.5-91岁之间,平均年龄(49.6±5.2岁);10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0.2-90岁之间,平均年龄(49.2±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体重以及血压水平等相关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于102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进行其它任何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102例干预组患者积极采用防治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高血压新况以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高血压情况比较。干预前,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经过积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2.2 两组患者新发生高血压情况分析。2年内102例干预组患者知晓率100%,治疗率98%,控制率78%,无新发高血压并发症患者出现,80例原发高血压病人其血压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102例对照组患者知晓率31%,治疗率25%,控制率15%,共有4例患者新发高血压,只有26例原发高血压病人其血压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干预组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逐年年轻化。这种疾病的致残率比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疾病的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干预队伍,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社区居民发生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措施。①宣传教育,社区全科医生积极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比如说,在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疾病广播宣传栏目以及画报、宣传报,板报画廊等形式张贴、更新高血压疾病的宣传教育材料。②定期访视,也就是指社区医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访视,及时检测患者的高血压水平,掌握患者健康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咨询。教育患者以及家属合理摄入食盐、糖分,戒除不良嗜好等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培训: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治疗。但是,因为患者很难控制不良生活习惯,自身的自律意识比较差,导致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比较差,进一步引发疾病的加重、扩展或出现新的并发症。那么,就可以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对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技能指导和专业培训,全体家庭成员树立统一的认识与思想,共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的积极治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社区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全面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建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以及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与健康档案。其中,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疾病类型,治疗情况以及家庭情况等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对现阶段的疾病治疗进行积极的了解、跟踪,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另外,还需要对建立健康档案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将新知识、新概念、新治疗方式积极的向患者普及。

加强“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心理治疗[4],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与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发放健康处方。保证所有患者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知识。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况,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医风医德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医务工作者需要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教育宣传与随访工作,并提供咨询服务与个别指导。全面掌握、控制患者病情,积极促进综合干预工作的开展。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推荐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原发性单纯高血压,建议进行小剂量、长效降压药物[5],比如,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等,并指导用药剂量。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在这基础上进行血压控制。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大都存在脂类异常代谢,比如说,总胆固醇偏高等等,需要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控制与干预。

综上所述,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队伍,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预防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晓勤,吴丽萍,尹俊.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5(13):255-256

[2] 张晓婧.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踝血管指数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2):502-503

[3] 成静.不同季节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药物的选择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09):266-267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 高血压病;医师;职业人群;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544.1;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0-0129-03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mong staff on duty of a third-grade class-A hospital in Urumqi

ZHANG Ying1 XI Xiaoling2 OUYANG Juyan3 WANG Yinghong2 WANG Hong3

1.Department of Heart Center Cardiac Func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2.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3.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mong staff on duty of a third-grade class-A hospital in Urumqi,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ormulating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All 760 staff who received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random sample. Detection rate of hypertension among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nd depart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760 cases of medical detection, 127 case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detection rate of 16.71%. Male physicians detection rate of hypertension was 23.31%, the female doctor detection rate of hypertension was 12.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Doctor; Occupational gruop; Cross-sectional survey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并逐年增加[1],尤其是高血压病又可成为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已成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高血压病的流行特征,可有效地减少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1.1亿人[2],18~59岁的职业人群占65%以上[1],成为防控的重点人群。医务工作者作为特殊群体,更是高血压的高危个体,同时该人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更为严峻。本研究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院临床医师血压水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某院临床医师血压基础水平、高血压的检出率,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2014年1~4月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在职医师共760例,年龄26~60岁。其中男296例,女464例,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1.2 血压测定

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3]: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Hg;或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虽然血压低于上述标准,但也应诊断为高血压。并根据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程度分为临界高血压(130~139/85~89 mmHg)、1 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Hg)、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 mmHg)、3 级高血压(≥180/110 mmHg)。

1.3 检测方法

安静休息 5~10 min 后,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统一采用标准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重复测量2次,并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双侧α=0.05,P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检出率

760例医师中有127例检出高血压,检出率为16.71%。其中检出1级高血压86例,检出率11.31%,临界高血压检出151例,检出率19.86%,2级高血压检出31例,检出率4.08%,3级高血压检出10例,检出率1.31%,见表1。

2.2 不同性别高血压的检出率

296例男性医师中,检出高血压69例,检出率为23.31%;464例女性医师中,检出高血压58例,检出率为12.50%。两者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性别、年龄组高血压的检出率比较

表3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与女性的高血压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2];26~34岁、35~44岁及45~54岁的相同年龄组中,男性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5~54岁年龄段男性高血压检出率最高,为27.95%。

2.4不同性别、岗位高血压的检出率比较

表4显示,外科男性医师高血压检出率(29.74%)高于女性(1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众多心血管疾病中,目前高血压病仍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3]。防治对象不仅包括已诊断的高血压患者,而且包括所有可能发生高血压的高危个体。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在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比普通人群还要高。并且认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本次调查显示乌鲁木齐某三级甲等医院在职医师的高血压检出率为16.71%,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3])相比较低。但本调查显示临界高血压的检出率为19.86%,对这部分医师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今后发展为高血压,因此高血压防控仍不容乐观。同时本调查显示高血压检出率中1级高血压检出率最高,为11.31%,说明加强对1级高血压医师的血压控制有利于该群体整体血压的防控。另外本次调查显示男性医师高血压检出率为23.32%,明显高于女性医师高血压检出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其次,本次调查显示随年龄从低到高,高血压检出率呈现逐渐增高趋势,与全国高血压患病率的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相同[5-8],其中26~34岁、35~44岁及45~54岁男性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分别为15.87%、26.67%及27.95%,明显高于全国40~49岁的高血压患病率(16.84%)。2011年5月,国家启动“心健康・新生活――职业人群心血管疾病综合干预与管理”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年龄仅37岁的职业人群高血压发生率高达 31.3%[9]。众所周知,由于医师培养特点,35~54岁正是医疗技术成熟时期,是医院的主力军及宝贵财富,但却是医院职工中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工作强度最大的群体,更应重视该年龄段高血压的防控。

再次,本调查对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外科医师高血压检出率最高,为29.74%,与女性外科医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医师工作负荷调查显示,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平均每日手术时间大于8 h占42.4%,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长期处于超工作负荷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更加容易患高血压。

综上,目前国内虽针对不同人群均有高血压调查分析,但针对医师自身群体的慢病调查仍较少。赵玉强等[10]对659例医学高校在职教师糖尿病及高血压调查分析发现其高血压的检出率仅为6.59%,认为该校属于医卫类院校,教职工普遍懂得医学常识,平时比较注重自己的饮食健康而合理。而本次调查说明医院医师虽亦掌握医学常识,虽然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总体检出率较全国水平低,但临界高血压检出率高,而且不同性别、年龄段及岗位高血压检出率均不同,在特定岗位及年龄段的男性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需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高血压预防和各种综合干预及健康管理手段。因此,本次调查有利于制定预防高血压的策略[11-15]。

[参考文献]

[1] 郭斌,程怀志,杨庆丽.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38-140.

[2]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0[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沈文云,刘志辉,王平. 景德镇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与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3):29-31.

[5] 杨帆,许培培,张琳,等. 南京市某职业人群慢性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水平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杂志,2015, 28(10):1265-1268.

[6] 李洁菡,陈健英,陈威峻,等. 广州市六榕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况及知信行调查[J]. 华南预防医学,2014,40(2):127-131.

[7] 李为群,张晴晴,蒋玲玲,等. 长春朝阳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35-739.

[8] 吴钶,马建新,崔树峰,等. 北京市朝阳区常住成年人慢性病流行特征分析[J]. 慢性病学杂志,2013,14(2):96-100.

[9] 陈伟伟,刘华,陆迎,等. 功能社区职业人群心血管健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9):713-715.

[10] 赵玉强,张瑞娟,李燕,等. 高职院校在职教师糖尿病及高血压调查分析[J]. 西部医学,2015,27(11):1708-1713.

[11] 周浩,郭淑霞,刘佳铭. 石河子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政策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8(5):423-426.

[12] 李惠娟. 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J]. 上海预防医学,2010,22(6):332-335.

[13] Ghosh JR,Bandyopadhyay AR.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obesity measures:Relationship with blood pressures and hypertension[J]. Singapore Med J,2007,48(3):232-235.

[14] Siegrist J.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 and depression:Current research evidence[J]. Nervenarzt,2013,84(1):33-37.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卒中; 抑郁症;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Method:A total of 113 cases of hypertension combined cerebral stroke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from our hospital,the clinical data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43 cases,accounted for 38.05%,mild depression were 29 cases(25.66%),moderate depression were 10 cases(8.85%),severe depressive were 4 cases(3.54%).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post-stroke depression rate of female,hyperlipidemia,coronary heart disease,diabetes,high blood pressure duration>15 years,self-paying medical expense,no spouse,monthly income≤2000 yuan/month,education above high school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Stroke; Depression; Influence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Longgang Center Hospital,Shenzhen 51811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4.034

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病情、病程等因素具有明显的关系[1]。但关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研究探讨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4年

1月-2015年1月盛平社康中心接收上级医院转回的113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3],全部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呼吸衰竭与精神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0例,女43例;年龄36~85岁,平均(56.01±7.23)岁;合并症:高血脂20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病程1~40年,平均(19.52±3.21)年;平均收缩压(135.62±23.51)mm Hg,平均舒张压(75.21±12.36)mm Hg;脑卒中诊断分型:缺血性脑卒中67例,出血性脑卒中46例;体质量指数

21~3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9.01±2.31)kg/m2;

服用降压药79例,高血压家族史59例,脑卒中家族史28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49例,医保64例;婚姻状况:有配偶96例,无配偶17例;人均月收入(3521.36±323.56)元;吸烟55例,饮酒70例;脑卒中部位:左侧大脑半球6例,右侧大脑半球30例,额叶74例,脑干3例;文化程度:小学35例,初中33例,高中29例,大专/本科16例。

1.2 研究方法 由研究者对纳入条件的患者采用不记名方式一对一问卷调查,遵循保密原则,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详细讲解问卷填写的要求,详细解释患者有疑问的调查项目,调查期间不暗示患者的正确或错误选项,确保患者按照自身如实的意见填写。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病程、血压水平、脑卒中诊断分型、体质量指数、服用降压药、家族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与文化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以P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单因素分析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抑郁症组)43例,所占比例为38.05%,参照汉密尔顿量表,轻度抑郁症29例(25.66%),中度抑郁症

10例(8.85%),重度抑郁症4例(3.54%)。其中女性患者、合并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程>15年、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与人均月收入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8、4.215、7.245,P

3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为危险与最根本的因素。脑卒中是指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急骤[4]。脑卒中后抑郁症不仅增加患者的躯体症状,且严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加医疗费用与住院时间[5]。因此,脑卒中后抑郁症成为了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情绪低落,情绪失控,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自制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是PSD的主要临床特征[6]。目前,我国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20%~75%,其中脑卒中后2~12个月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7]。但关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尚无明确的定论。结合本研究结果,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内科基础病、高血压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与文化程度。

3.1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性别的关系 就抑郁症高危人群而言,相关研究报道认为,由于不同性别患者心理特征与基因特点的差异,女性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男性患者[8]。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作为一种应激性事件,女性患者更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长期的应激性状态[9]。另有研究显示,脑卒中3个月时女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并发PSD的风险更高,其可能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丧失配偶的女性患者由于神经质个性,内分泌水平的异常改变,导致女性患者成为了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10]。

3.2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内科基础病的关系 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血管性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其与文献[11]结果相一致。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其与心理因素具有明显的关系,由于脑卒中作为应激性事件,且当自身应激反应水平越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从而出现心理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抑郁情绪[12]。血管性危险因素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为生理-心理应激性反应的增加[13]。

3.3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病程的关系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性疾病,社会心理学在高血压发生与发展期间发挥重要的意义。文献[14-15]显示,高血压病程越长,其应激性反应程度越大,则越容易抑郁情绪。因此,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病程具有紧密的关系。

3.4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婚姻状况的关系 婚姻是人类在社会中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是社会的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无配偶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当独自面对困境时容易出现恐慌与焦虑,并出现消极情绪,间接导致抑郁症的出现[16]。因此,无配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3.5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家庭支持因素,其中自费医疗、人均月收入过低增加的家庭经济负担,从而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从而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生风险[17-18]。

3.6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由于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患者对疾病理论知识层面的理解相对较为乐观,不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缺乏较为全面、准确乐观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最终准确度过患病期[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增强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是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是性别、合并症、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吉芳芳.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的临床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149-15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3]王文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143-145.

[4]吴本春,于妍,邵明亮.医护合作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7):751-752.

[5]李莲英.心理干预联合百忧解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抑郁3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0):38-39.

[6]李苒莘.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13):55-57.

[7]莫少珍,廖建平.脑卒中后抑郁应用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9):169.

[8]张志红.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8):126-127.

[9]刘红梅,史丽丽,祝维萱.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及其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1):1020-1023.

[10]黎云,万玉艳.针对性心理护理用于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抑郁程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5):135-136.

[11]蒋立昀.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的重要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63-165.

[12]陈劲松,林贵喜,姚键.促甲状腺激素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5):2040-2041.

[13]钟海兰,卢新政,孙海,等.高血压伴抑郁症与外周血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3):2771-2775.

[14] Zhu L,Han B,Wang L P,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ferritin levels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6,190(15):98-102.

[15]邵琳琳.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中医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2036-2038.

[16]张建霞,常艳,李颐红,等.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J].医学与社会,2015,28(6):290-291.

[17] Pang C,Cao L,Wu F,et al.The effect of trans-resveratrol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via regulation of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J].Neuropharmacology,2015,97(23):447-456.

[18]张现国,范强,方强,等.三甲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障碍的现患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4):193-198.

[19]刘粹,于雅琴,康岚,等.北京市和吉林省高血压共病抑郁及焦虑障碍患病率和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61(2):86-9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548例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年龄20~40岁,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家族史,孕早期血常规检查无贫血。将孕中期开始补钙、补铁的300例孕妇作为A组,孕中期开始补钙而未补铁的118例孕妇作为B组,孕期末服用钙剂及铁剂130例孕妇作为C组,所有孕妇孕期正常饮食,无偏食现象。三组年龄、孕周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将孕中期开始口服美国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钙尔奇D3(碳酸钙D3)片1片/天(相当于钙600mg/天)、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德国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0mg/粒)150mg/天,连续口服至分娩的病例作为A组,孕中期开始口服美国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钙尔奇D3(碳酸钙D3)片1片/天(相当于钙600mg/天),连续口服至分娩,而未补铁的病例作为B组。整个孕期未补钙补铁的病例作为C组。

1.3 分析三组病例分娩前妊娠高血压疾病及贫血发生情况: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类以及贫血诊断标准按《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A组有1例于妊娠晚期发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为0.33%,无一例发生妊娠期贫血及妊娠期水肿。B组有4例于妊娠晚期发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为3.39%,有27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发生率为22.9%,20例(16.9%)发生妊娠期水肿。C组有12例发生子痫前期,3例为重度子痫前期;其中2例发生在妊娠28周前,且合并中度贫血,1例发生于30周后,6例为轻度子痫前期,发生于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为9.23%,32例有不同程度贫血,贫血发生率为24.6%,28例(21.5%)发生妊娠期水肿。B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但明显低于C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国内研究显示妊高症患者的血清钙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孕妇[2]。孕期补钙可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3]。钙在人体元素中排列第5位,是生理反应中最后通路部分,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低钙使细胞膜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钙离子跨膜内流,甲状旁腺分泌增加,激活腺甘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增加,致线粒体释放钙离子到胞浆内。平滑肌细胞胞浆钙离子增加,启动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而发生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因此缺钙是妊高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孕期补钙的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低于未补钙孕妇。因此,孕期补钙对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国内有研究还表明[4-6],孕晚期贫血组孕妇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高于非贫血组。说明妊娠期贫血与妊娠高血压有关,其原因可能与子宫胎盘缺血、缺氧有关。妊娠期贫血绝大多数属于缺铁性贫血,孕期补铁可以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7]。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妊中期开始补钙的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孕期未补钙的孕妇,但是仍明显高于妊中期开始同时补钙补铁的孕妇。说明孕中期开始同时补钙补铁较单一补钙更能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本研究还显示:妊娠期未补铁的孕妇,妊娠晚期贫血及妊娠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妊娠期补铁的孕妇无一例发生妊娠晚期贫血及妊娠水肿。妊娠水肿的发生可能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有关。妊娠期补铁能预防贫血的发生。

总之,妊高症发生的病因、机理目前尚不十分确定,发病诱因多种多样,与孕妇营养关系十分密切,妊娠期缺钙以及贫血患者,妊高症发生明显增高,需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必须从妊娠早中期预防入手,经过合理膳食及适当补充钙剂、铁剂等以达到预防妊高症的发生的目的,降低对母儿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45-648.

[2] 高峻,董青,鱼溪.妊高症患者血清钙、镁、铜、锌和铁含量的测定.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6,17(1):121-122.

[3] 刘晓梅,妊娠期补钙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症160例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l5(4):125-126.

[4] 李诗兰,武淑英,王凯燕,等.妊娠期贫血原因分析及贫血时对母婴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4,7(2):54-56.

[5] 姚立岩,柏学民,张毓洪,等.妊高症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ll6-l17.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慢病 现状 管理 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居民当中的发生呈现发病率高、年轻化等特点,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为了解我社区慢病的发病和诊治情况,制定社区慢病防治规划,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力量,我社区2011年初对6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将具体情况浅析如下:

1 当前社区慢病现状

1.1 对象及方法

我们采取对辖区60岁以上居民以免费健康体检方式发放体检单,共有2559人参与了此次体检,其中男性1231人,女性1328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血脂血糖检测、心电图、以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相关医学常识的知晓情况。慢病调查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同时对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2 相关诊断标准

1.2.1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诊断标准,以三次不同日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对初诊血压高者进行三次非同日随访后确定。

1.2.2 根据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1.2.3 使用酶联法进行血脂测定,凡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或胆固醇高于5.8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mmol/L视为高血脂。

1.2.4 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劳损、心肌缺血、传导阻滞、频发期前收缩等,排除其他原因心血管疾患

1.2.5 冠心病及脑卒中因社区缺乏条件,以既往在其他医院明确诊断过为依据。

1.2.6 目前仍在服用慢病药物治疗,或经明确诊断过慢病的,虽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仍归入慢病范畴

1.3 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慢病中,患病率排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病患病人数共计134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1018人,男性498人,女性520人,糖尿病患病人数292人,男性131人,女性161人。通过询问病史对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知晓率及服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47人对自己患有慢病不知晓,占患病人数的18.42%,有229人不规律或间断服用慢病药物,占患病人数的17.08%。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者851人,占患病人数的63.46%。1018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升高而无明确并发症者428例,占患者总数的42.04%,合并高脂血症者378例,占患者总数37.13%;合并心电图异常242例,占患者总数的23.77%;合并脑卒中者45例,占患者总数的4.42%;同时存在有糖尿病者185例,占患者总数的18.17%。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病者408人,占患者总数的30.43%,112例患3种及以上慢病,占患者总数的8.35%。 慢病中有明确家族史者230例,占患者总数的17.1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213例,占患者总数的15.88%。对其进一步整理发现,社区慢性病呈现一些特点:a、慢病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上升b、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病c、慢病呈现三低现象: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

2 总结 社区慢病的管理措施的探讨

综合慢病的发病及现状,具体分析其发病因素有不良的饮食(高盐高脂)及生活习惯(抽烟,酗酒),缺乏持续性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改善慢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为社区加强慢病有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发挥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优势。现在我就社区慢病管理谈几点个人体会:

2.1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患者的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满足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慢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计划的开展专项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出宣传栏、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主题日宣传、专家讲堂、居民健康知识答题等多种形式对慢病进行宣教,使居民转变现有的不良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和配合慢病防治工作,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可以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2.2统一服务模式,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慢病是一个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原有的专业限制对社区医生管理及治疗慢病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积极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对,按照隶属、就近、方便、有效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定期选派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派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逐渐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

2.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慢病重点是防,防治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慢病对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将预防、治疗、康复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的健康导向型疾病预防模式。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主动服务,贴近居民健康需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亲情化服务为切入点, “让医生进家庭、让家庭有医生”。在每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卡片上印制社区医生的电话,方便居民及时、方便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医生对患者常年定期巡诊、随诊、回访、跟踪服务,深入家庭为居民开展社区巡诊、家庭出诊、急诊转诊、专家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体验到亲情化服务。

2.4转变服务重心,强化居民慢病管理

为增强服务实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健康入户调查,为居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梳理慢病种类和多发病序列,了解各户家庭及个人健康状况、体检情况、慢病治疗情况,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建立专项个人健康档案,建立辖区慢病管理台帐,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干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每年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门诊对首诊35岁以上患者免费测量血压,从而及早的发现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减少慢病的发生率和不良转归。

参 考 文 献

[1]左惠娟,姚崇华.北京市社区慢性病健隶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17—10178.

[2]程疑链.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 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3_022 3_02

为了探索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方法,以便控制高血压对居民的危害,金华市婺城区于2008 年3月至2009年9月对2个街道内4个社区的265名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研究,以探索社 区干预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3月,在金华市婺城区9个街道中随机抽取2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 取2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确诊的70名高血压病人。280例高血压患者在跟踪过程中因死 亡、搬迁等原因失访15例,最终实际全程调查265例,调查有效率为94.64%。265例高血压 病患者其中男148例(占55.85%),女117例(占44.15%);年龄(58.3±12.8)岁,高血 压病程(17.6±4.7)年。

1.2 方法: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高血压专项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社区责任医师 在干预前后分别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行为生活方式、服药情况、血压控 制情况等作问卷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高血压病之家”,依托社区居委会的配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批邀请高血压病人和家属一起到中心健康教育室,通过全科医师集中授 课、播放录像、物体实例、展板展示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 的危害和注意事项,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知识的宣传, 并发给所有干预对象“高血压防治手册”(印有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并可以作为每次测量血 压的记录本)和两只限盐盐勺(分别为2克和6克)。

对高血压病人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干预:推荐使用低钠盐,提倡低盐、低脂、高纤维 素、富含维生素的膳食结构,提倡饮食八分饱;运动干预:采用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 太极拳、打羽毛球等方式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吸烟行为干预:宣传吸烟对人 体健康的危害性,协助吸烟者采取个体化的戒烟措施。不良饮酒行为干预:告知患者及家属 饮酒和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正相关,同时也可增加降压药物的抵抗性[1]。

全科医师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上门(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患者进行血压分级 、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存临床疾病分析,危险度分层,制定个体化干 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经过培训的社区责任医生与病人约定,病人10天一 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血压,对未按时前来测量和行动不便的病人则上门服务。社区责任 医生每次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少数难治性高血压 集中请市级医院心血管科专家会诊,随访18个月。血压控制指血压降至正常,即收缩压30mmHg 以上;无效指血压下降低于以上标准。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协助社区责任医生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请家属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定期检测血压和配合做好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等工作。

1.3 质量控制:血压计统一采用通过计量认证合格的上海上达医用仪表厂有限公司生产的 XJ300/40_1型汞全封闭台式血压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负责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在服药率、血压控制 率、不吸烟人数比率、不饮酒人数比率、参与规律运动率、低盐饮食率、高血压相关知识知 晓率等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1 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265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对高血压知识(包括高血压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并发症、控制措施、注意事项等)相对缺乏,通过干预后认知有了明显的提高 。干预前后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65.1分和87.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生活方式变化: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有了显著改变。吸烟 是指平均每天吸烟一支以上;饮酒是指平均每天摄入酒精量30克以上;低盐膳食是指每天平 均摄入盐量不超过6克(折合低钠盐不超过9克);规律运动是指每周进行3次或3次以上, 持续时间至少为20分钟的以锻炼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 有显著改善(P

2.3 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规律服药指1年内服药时间>9个月;间断服药指1年内服药时间 3~9个月;偶然服药指1年内服药时间

2.4 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由干预前的29.1%提高至干预后的71.3%,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不 断增加[2]。高血压病已经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2003年我国 高血压病直接医疗费用就达300亿元人民币[3]。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提 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率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并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等并 发症的发生率[4]。

对慢性病进行干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调查亦显示, 社区高血压病病人遵医行为普遍较低[5]。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必要的社区干预 非常必要 和重要。社区责任医生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与高血压病人平时密切接触,家属与病人则具 有更加密切的亲情关系,实行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配合的综合防治策略有利于高血压患 者的规律治疗,有利于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通过发掘和利用好社区和家庭资源 ,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本研究对婺城区4个城市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干预对象的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表明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 了明显效果,综合干预措施切实有效。但本次干预研究的病例数还不够多,若在全社区全面 开展能否达到同样效果有待于今后验证。

参考文献

[1]陈丽,成猛.浅谈社区高血压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 :1851.

[2]胡永华,李立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6.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本)[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6,1-4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