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4:04
关键词:在线问卷调查;存储过程;触发器
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在网络上使用非常广泛,专业的问卷调查平台就有多家,比如问道网、数字100调查网、我们做、知己知彼网、问卷星等等;企事业单位自行建立的问卷调查平台也很多,比如央视投票、北京海洋馆的在线调查、沪深证交所网络投票系统等等,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相对与传统的问卷调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里不多做阐述。本文以辅导员工作在线问卷调查系统为例,探讨在线问卷调查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1、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所以衡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情况需要广大学生的反馈,所以该系统可分为3个模块:组织者在问卷调查之前的系统设置、学生参与调查的数据采集和调查数据的再处理。该系统采用asp.net技术,基于C#语言在VS2008和 MS SQL Server 2005的开发平台上进行开发。
2、在问卷调查之前的系统设置部分,需要学生信息的导入以及辅导员信息的导入,这两个信息需要有共同的属性班级号或班级名称进行匹配,这样学生登陆系统后才可以为其对应的辅导员进行评价;该系统在设计时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要能允许组织者更改问卷调查的题数以及内容,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问卷问题的数目发生改变时,学生提交的结果表(VOTE表,该表包含学生基本信息、辅导员基本信息以及学生对其对应辅导员的每个问题的评价等信息)应随之动态的改变;在本系统中采用数据库中的重要对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解决该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的个性;评价指标;敏感程度;调查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2.029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2-0146-05
随着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以“馆藏为中心、保存为目的”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模式。以读者为中心的满意度调查是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认知,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这就涉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一种从被调查者中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调查问卷是否获取真实的调查数据,对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敏感性问题是指所调查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而不愿或不便于公开表达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往往涉及敏感的话题,读者可能不会如实回答,导致收集的数据误差较大,从而不能反映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为了让读者做出真实的回答,真正了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有必要处理好敏感性导致的问题。
1 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方法虽然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对象,其敏感程度不同,但是当我们的调查涉及个人敏感问题时,被调查者往往拒绝回答,或给出虚假答案。为了保护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又能获取被调查者真实的想法,一些学者提出了应对敏感问题的调查方法。
1.1 常用调查方法为了消除被调查者戒备心理,甄别被调查者是否如实回答问卷的敏感问题,常常采用下列几种比较著名的调查方法。
1.1.1 沃纳模型1965年美国统计学家S.L.Warner利用随机化回答调查法,提出诸如对考试作弊、偷税漏税、吸毒等敏感问题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被称为沃纳模型[1]。方法:设计一套卡片,其中一部分卡片是需要调查的敏感问题;另一部分是敏感问题的对立问题。将这些卡片混在一起,由被调查者随机抽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调查者不知道谁回答哪一个问题,从而起到保密作用。
1.1.2 西蒙斯模型1967年由西蒙斯(Simmons)对沃纳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西蒙斯模型[2]。基本思想是除了需要调查的敏感问题之外再配合一个与之无关的非敏感问题,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放在一个盒子里,让被调查者任意抽取卡片,并做出回答。
1.1.3 双无关问题模型1973年格林伯格(Greenberg)根据西蒙斯模型中,回答非敏感问题的人数占总体多少是未知的,提出了双无关问题模型[3]。基本思想:除一个敏感问题外,再配上两个无关的非敏感问题。让被调查者从中抽取任意两个问题回答。
1.1.4 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该模型是1977年K.Takhasi和H.Sahasegawa提出的。基本思路:设一个敏感问题A、一个与之对立的问题、一个除A、外无关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以此方法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消除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
1.1.5 随机变量和模型1980年由Himmeltarb和Edgell提出随机变量和模型[4]。基本思想:在调查表上提出几个相互独立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敏感问题。每个问题都可用随机变量描述,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所有问题的总和,调查者不知道每个问题的具体数值,则不知道被调查者回答的敏感问题的具体数值。该方法有效地保护了被调查者的隐私。
2014年2月第34卷第2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Feb.,2014Vol.34 No.22014年2月第34卷第2期高校图书馆调查问卷中敏感问题的处理方法Feb.,2014Vol.34 No.21.2 调查表格中消除、减少敏感性的方式除了上述保护隐私、消除顾虑的五种调查方法外,科学设计调查表格、合理表述问题也可以达到降低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从而降低被调查者的敏感程度。在设计调查表格时,经常采用下列方法:
1.2.1 释疑法即在问卷调查的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文字,或在问卷的说明词中表明此问卷绝对保密,并说明采取的保密措施。例如了解图书馆馆藏文献乱架现象,许多被调查者(学生)害怕图书管理员的报复,不敢如实回答问题。在表格前我们首先写明“本次调查问卷属于科研目的,调查结果不会反馈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如实地回答问题不会影响到今后的借阅”,以此打消被调查者的各种顾虑。
1.2.2 假定法即用一个假定条件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例如在图书馆开馆时间是否合理的调查中,如果直接问开馆时间,读者不好回答,改为:“假如延长开馆时间,你认为一天几个小时比较合适?”
1.2.3 转移法即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的问题,转移到由被调查者根据他人的情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了解图书馆馆藏是否方便读者使用,我们把问题转换成:“你认为有百分之几的读者由于涉及图书管理员,而不如实地回答问题”。
1.3 国内研究方法由于敏感问题充斥各个领域的数据调查,国内学者积极开展敏感问题调查方法、提问方式的研究,主要从设计表格、提问方法入手,充分利用调查表说明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张泮洲[5]通过将敏感问题转化成若干个非敏感问题,然后对非敏感问题进行调查,获得敏感问题的调查数据信息。宋志红[6]从敏感性问卷调查的表格入手,详细地说明了调查问卷设计方法。主要内容为:①前言:写明调查的目的;②填写说明:说明对填表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表达对被调查者的谢意;③正文:内容简单易懂,篇幅不要过长,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④结束语:说明这次调查的重要性及表达感谢4个方面的具体设计方法。张美生[7]从敏感性心理状态、关键词和敏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方法。即敏感性心理状态的模糊处理:调查者在问题前面写一段使被调查者消除顾虑的功能性文字,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负重,使其放松心理上的戒备。关键词的模糊性处理方法:在一个问题中只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带有很强的敏感性,其他词汇都是非敏感的,用非敏感词汇代替敏感词汇。敏感主体的处理方法:把本应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答的问题转移到由被调查者根据他人的情况来阐述自己想法的技术处理。虽然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敏感性,但是没有考虑被调查群体的特殊性,从而不能指出在某个特殊群体中其消除敏感性的效果。
2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 虽然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敏感问题调查误差,但在图书馆领域,由于被调查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在校大学生,要求我们在对读者进行调查时,根据当前学生性格特殊性以及图书馆调查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问卷设计,合理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
2.1 高校图书馆调查内容的特殊性在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时,大部分采用LibQUAL+TM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本馆特点增减几个指标。LibQUAL+TM第三次调查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的可获取性、服务影响、图书馆环境和读者个人控制4个层面,由25个评价指标构成。其中,评价指标“图书馆员接待用户的态度”、“图书馆环境的安静和整洁程度”和“图书馆员解答用户问题的效果”的调查结果涉及管理员的利益,为了自身考虑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有所顾虑。而“开馆时间的合理程度”、“图书馆对用户意见或建议的回复与改进”、“馆藏资源纸质图书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和“重视读者对交叉学科的信息需求”这些指标考量了图书馆管理层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也将导致部分学生不敢直言。特别是,“图书馆对用户意见或建议的回复与改进”评价指标也涉及部分提意见学生的隐私,如果该学生如实回答,将暴露自己曾经提出意见的身份。另外,那些与老师有过争执的学生在回答“图书馆员接待用户的态度”时,有的学生为了隐瞒有争执的历史,而做出虚假回答,有的偏执的学生为了报复某次不愉快,故意降低该项的评价。
2.2 大学生的身份定位与知识层次导致的敏感性在问卷调查中,有些读者不愿或拒绝如实回答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调查内容往往涉及管理员的服务质量、态度等问题。而调查人员基本来自图书馆的老师,学生透露个人的真实看法后,害怕今后去图书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已经树立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不愿轻易透露自己全部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当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词汇时,大部分人不会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填写调查问卷。
2.3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对敏感问题调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与以前大学生和普通社会人员不同的性格特征,某些特征对敏感性问题调查非常有利,而有些却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2.3.1 个性张扬、自信自主目前大学生是自我、自信、张扬的青年群体,对内心想法表现毫不掩饰。这种敢说敢做的性格对于获取敏感问题调查比较有利。对于80后大学生可能有一定敏感性的调查问题,如果能激发当代学生的自我与自信,那么可以使当代学生敢于如实回答某些敏感调查问题。
2.3.2 善于表现、自我中心意识强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善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乐于表现的性格,为我们调查提供了便利。如果能充分调动自我表现欲望,将打消部分被调查者的顾虑,如实回答一般敏感性调查问题,甚至如实回答非常敏感性的调查问题。
2.3.3 思想独立、开放而又叛逆当代大学生有着“叛逆、一意孤行”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在调查前的说明中,应当包含调动学生叛逆性格的段落;在问卷中,也应充分斟酌调查问题的提问方式。尽可能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从而减少调查问题的相对敏感性,以获取真实敏感数据。
2.3.4 积极维护个人权益当代学生维护个人权利的决心,为获取敏感性问题真实调查数据提供了又一个保障。如果在调查前说明中体现了调查结果对维护学生权益的作用,在敏感问题提问的语句中包含了该问题对提升被调查者权益的作用,在“维护个人权益”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将很可能如实回答这些敏感问题。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在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自我为中心、自私、叛逆等个性带来的不利因素。例如,那些与管理人员发生争执的学生,在评价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时,给出偏颇的回答。
3 现有调查方法优缺点许多学者对回答敏感问题做出处理,他们的方法既有自身优点,也存在缺陷。由于图书馆评价的调查对象是特殊的群体,有必要分析各个方法面对这个特殊被调查对象时的优缺点。
3.1 沃纳模型沃纳模型的优点:①由于敏感问题被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描述,当问题敏感性较低时部分被调查者会接受某种提问方式,从而得到准确的回答。②被调查者抽取的问题是随机的且不记录被调查者到底回答的是哪个问题,达到保密的目的,可以极大消除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存在缺点:①调查的问题存在着相互关联,被调查者心存疑虑,可能不如实回答问题。②要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最好两种卡片各占一半,而各占一半的公式不成立。在图书馆评价调查中,被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是学生,他们主要担心的是管理人员的报复。由于这种报复的后果也不太严重且大部分90后学生比较注重维护自身权益、自我为中心以及比较叛逆的特点,如果让学生了解到调查人员将充分保护回答问题学生的身份信息或者不记录身份信息,那么他们如实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很大。为此该方法基本能消除图书馆领域调查问题的敏感性,即该方法可用。
3.2 西蒙斯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设立了一个与调查问题无关的非敏感问题,既可消除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也可减少被调查者的反感情绪。缺点是:增加非敏感问题可能使得调查问卷篇幅成倍增长。另外也不能保证回答敏感问题的人数,即保证样本的个数。当被调查对象是学生时,从消除被调查者戒备心理的角度来看,该调查方式比沃纳模型获得真实数据的效果更好。但是学生的耐性较差,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调查问题太多,必然延长调查时间,使学生心生烦躁,从而不认真回答后半张问卷的问题,这也导致数据的失真。为此该调查方式比较适合敏感性问题少、问卷调查短的情况。
3.3 格林伯格模型该模型保留了西蒙斯模型的优点,还通过限制在1个敏感和2个非敏感问题中选择2个问题回答,增加了敏感问题的样本个数。不足之处是:无关的敏感性回答所占概率比重较大,浪费大量的信息。当面对图书馆评价的特殊调查对象时,由于敏感性问题比重更小,该模型比西蒙斯模型更能消除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且能获取敏感问题的样本个数较多。但是,由于调查问题个数是敏感问题数量的3倍,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可能性也成倍增加,因学生烦躁而导致的数据失真的概率也将成倍增长。
3.4 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它最大的特点是吸收了前三者的优点,通过使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表述敏感问题,可以兼顾不同调查者的承受方式,从而得到他们真实的回答。缺点是调查问题数量是敏感问题数目的3倍。在图书馆评价调查中,该方法既能消除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也兼顾了其能接受的描述方式,为此如实回答问题情况多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如果被调查者同时看到同一敏感问题两种描述方式,有可能其中一种叙述导致其反感,从而产生戒备心理,这也是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考虑到调查对象耐性差,在调查问题太多、问卷篇幅较大时被调查者容易因烦躁而敷衍,导致数据失真,这是该方法的一个不足。
3.5 随机变量和模型该模型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几个非敏感问题减少戒备心理,并把敏感指标的数值得分隐藏在该指标与相伴的几个非敏感问题的得分所有问题得分的总和中,从而进一步减少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显著增加获取被调查者真实回答的可能性。从获取真实回答可能性而言,该模型比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效果更好。但是,与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类似,该模型将使调查问题数量3、4倍地增长,不仅增加了学生厌烦的程度,也导致工作量和调查费用的增多。另外,在获取数据后,需要借助统计分析从得分总和中提炼出所含敏感问题的得分,该得分估计包含统计误差,扩大了敏感问题得分误差来源。考虑到图书馆评价调查的被调查对象(学生)的耐性较差,当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时,他们厌烦情绪更加强烈,导致该模型的最终调查效果可能比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更差。再加上需从总得分中分离出敏感问题的得分将导致统计误差,为此不能保证该模型比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更优。只有当问题极其敏感且数量较少时,才有必要考虑该模型。
4 图书馆领域敏感性问题的建议根据上述对各个模型的分析,结合图书馆领域被调查全体的特殊性和评价指标的敏感程度,有必要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个效果好、费用少的调查方式。常用的图书馆评价指标一共有25个,根据参考文献[8]的方法,可以划分为:无敏感指标、一般敏感指标、非常敏感指标三类。对于后两类具有敏感性的指标,根据其敏感程度及被调查者的特殊性,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4.1 一般敏感指标由于敏感性较低,只需采用合适的调查方式或者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就可极大地降低、甚至消除敏感性。
4.2 非常敏感指标由于调查内容非常敏感,必须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尽可能地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力求获取较准确的数据。此时,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4.2.1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即注意敏感性问题的提问方式,在问卷调查中采用委婉地、释疑地提出问题,通过旁敲侧击假定的方法,引导被调查者对敏感性问题的回答,以消除被访者的心理戒备,使调查问卷真实、可靠。为了检验被调查者是否真实地回答,对每一问题再设计一个或几个非敏感问题,穿插在问卷的不同地方,作为验证数据的可靠性。考虑到调查问题太多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非敏感问题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敏感问题的数量。因此每一个敏感问题只需搭配一个非敏感问题即可。如果非敏感问题的数量较少,且敏感程度非常高,这时才考虑一个敏感问题配备两个非敏感问题的可行性。
4.2.2 充分利用调查表格说明即在调查问卷的开头部分,给出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纯属科研研究或以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调查者的所有信息进行保密,不会反映给图书馆工作人员。这可以消除被访者担心个人隐私泄露的顾虑。如果调查分析不需要被查者的个人信息,可以注明不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并在调查前特别强调匿名性,进一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证学生个人权益。另外,在调查前说明中,应当表述本次调查的作用。除了提出调查结果在提升科研作用外,还有特别强调可能产生有利于学生的好处。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提升其维护个人权益的决心,这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让有利于调查的性格充分彰显,也可以消除不利于调查性格的显现——战胜其保护个人隐私的怯懦。
4.2.3 仔细斟酌调查表问题语言调查表的提问语言,要尽量通俗易懂,可以把敏感的提问转化成一般敏感或无敏感的方式提出,尽量消除被访者的心理障碍,使被调查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利用90后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获取真实数据,但是也要防止其产生负面影响,为此调查问题的内容和措辞将很大程度决定数据的质量。例如,在调查“图书馆员接待用户的态度”指标时,为了既能获取学生的真实评价,又防止曾与老师有过争执且性格偏颇的学生给出极端的回答,可以用下列表述方式给出调查问题“为了将来你能享受更好的服务,结合自身观点与同学评价,给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级”。其中,“为了将来你能享受更好的服务”可以激发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和维护个人权益的决心,从而抛开其他顾虑如实回答自己看法;而“结合自身观点与同学评价”将引导学生不要只考虑自己偏颇的想法,客观分析在争执中管理人员的“对”与“错”。另外,该问题的选项应当使用:很差、较差、差、好、较好、非常好等6个等级,即使被调查学生有一点偏颇,其选择的答案可能与真实想法有较小的差别。如果选项较少,将扩大偏颇造成的误差。总之,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调查过程中,如果采用上述敏感性问题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被调查者维护个人权益的决心,消除被调查者的担忧与顾虑,达到提高调查数据质量的目的,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Warner S L.Randomized-Response-A survey technique for eliminating evasive answer bia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65,60:309,63-69.
[2]孙山泽,孙明举.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基本方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1):58-64.
[3]Greenberg B G,Kuebler R R,Abernathy J R,Horvitz D G.Application of the 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in obtaining quantitative dat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1,66:243-250.
[4]金莹,梁小筠.对定量的敏感性问题的一种改进调查法及其估计量[J].统计研究,2000,(11):58-61.
[5]张泮洲.敏感问题调查技术新探[J].统计研究,2001,(11):48-50.
[6]宋志红.关于高校图书馆读者调查问卷设计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3):125-128.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目前常用的问题行为项目在评定一般小学生常见问题行为时的适用性。方法:随机选取各24名教师进行临床访谈和问卷调查,从cbcl、rutter等六份常用的行为量表中收集到146个问题行为的项目,从常见和严重两个指标来问题行为项目的适用性。结果:(1)教师认为经常与别的儿童打架、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等35个问题行为项目较适用于评定当前小学生;(2)这些项目包括侵犯性问题、意志问题、性格问题、社会退缩问题、情绪问题等五类;(3)教师认为逃学、酗酒等严重违纪行为,病理性问题、性方面问题等不适用于评定小学生。结论:侵犯等五类问题行为项目较适用于中国小学生,逃学等项目不适用,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中国小学生问题行为量表。
当前对小学生间题行为的评定,主要是使用西方行为量表(如cbcl,rutter,conners等)d}1。在学校情境中,主要是让教师使用这些量表加以评定。但是曲于这些量表的设计不是基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生态学效度问题,所以教师对这些问题行为的理解存在许多偏差,这势必将影响教师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评定。
而且以往这些量表的目的都是用来筛查儿童的问题行为,关注特殊儿童较严重的问题行为。但一般儿童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行为,对这个群体的问题行为我们更应该多加关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缺乏评定一般小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量表。
因此,本研究想做一个原创性的工作,通过对教师的临床访谈和间卷调查,让教师对西方行为量表中的间题行为项目的适用性进行筛选和评定,初步探索这些行为量表对评定小学生常见间题行为的适用性,为今后设计我国小学生问题行为量表做准备,为开展学校情境中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杭州市两所小学随机选取24名教师进行临床访谈。其中一年级5名,二年级5名,三年级4名,四年级5名,五年级1名,其似担任多个年级的教学工作)4名。班主任11名,非班主任i3名,男女比率为1:30
再从这两所小学随机抽取另外2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7名,二年级5名,三年级4名,四年级3名,五年级1名,其他2名。男女比率为1:3.5 0 方法我们根据常见和严重两个指标来考察间题行为项目的适用性。
问厄行为项目的常见指标的评定间题行为项目来自cbcl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表)、cor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表),cor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用表)、cor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用表简化版),b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ra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六份问卷。我们经过初步挑选,删除明显具有重复意义的项目,把一些意义相似的题目合在一个项目内,以选择的形式呈现,以供访谈时教师选择。这样收集的项目共计146个。
用收集到的146个项目对教师进行临床访谈。临床访谈的程序:向教师询问每一条项目所描述的问题行为是否存在。同时,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向教师询问每一条项目的表述是否合适,对具有相似意义的表述进行选择,对不合适的表述进行修改。
问题行为项目的严重指标的评定在访谈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有些问题虽然常见,但不一定被教师认为是问题行为。而且,不同的问题行为教师认为严重程度也有不同。所以,我们对通过临床访谈筛选得到的项目进行问卷调查,请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严重程度的评定,来考察哪些项目教师认为比较严重,哪些不太严重。每一项目按5级计分:不严重司,不太严重=2,一般=3,有点严重=4,严重=so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资料特点采用方差分析等检验。
结果
2:1问题行为项目的常见指标的评定结果
2.1.1问题行为项目频率统计
表1中列出不同存在频率组问题行为项目的个数,存在频率>0.67的项目有76个,存在频率>0.50的项目有103个,考虑进一步分析的项目数量不宜太多,所以我们取>0.67的项目,即至少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该项目存在,这些项目包括抵赖错误或归罪别人、经常与别的儿童打架、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做事不能有始有终、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分心等76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分析。 在剩余的项目中有些教师认为几乎不存在,主要包括喝酒或使用成瘾药、玩弄粪便、性方面的问题、离家出走、逃学、躯体症状、虐待、声言自杀、强迫行为等。
结合教师访谈,我们发现这些项目不适合教师用来评定正常的小学生。其中,有的项目教师认为较难观察到,比如便秘;有的项目教师认为不适合用来形容小学生,比如多疑;有的项目在学校情景中也极少见到,比如性方面的问题、听到某些实际上没有的声音、老是想某些事情不能摆脱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等病理性问题;有的项目教师认为太过严重、太过极端,一般小学生不存在,比如逃学、离家出走、酗酒。
2.1.2问题行为项目表述修改
剩余的项目其中有32个教师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这些修改意见我们在反复讨论之后形成新的项目。其中,有些项目表述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比如“感情易受损害”改成“感情脆弱、易受伤害”。有些项目意思模糊,比如“夸耀自己或胡闹”,其中“胡闹”的表述不清,被删除,“夸耀自己”与“喜欢吹牛和自夸”合为一个意思。有一个项目“行为幼稚与其年龄不符”,访谈的教师中有6人提出还存在“行为过于成熟与其年龄不符”,所以增加此项目。这样修改得到的项目仍然是76个。
2.z问题行为项目严重指标的评定结果(表2)
由表2结果看出,严重性分值)3,即一般严重程度以上的项目有35个,这35个项目结合了问题行为项目的存在频率(>0.67 )和严重性分值(,3),反映了教师认为小学生中比较常见且严重的问题行为。这些项目较适用于评定一般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这35个项目按严重性分值排列,见表30
另外,存在频率>>0.83但严重性得分<2.5的问题行为项目共4个,包括:喜欢争论、害羞或胆小、进食少食欲不佳、进食中常跑开。这些问题行为教师认为比较常见但却不重要。
2.3问题行为项目的编码结果
对严重性得分)3的35个项目进行编码,编码程序:请三个不熟悉本实验研究目的和研究程序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提供前人有关问题行为分类的资料,通过他们的讨论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列出分类的标准,并把这些项目归入类别中。若存在不同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然后再请两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根据这些分类标准对项目进行归类编码,两个编码的一致性系达到o.9z。项目分成五类,按严重性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结果如下:
i侵犯性问题:如对别人身体进行攻击
11意志问题:如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m性格问题:如对批评过分敏感
n社会退缩间题:如不为集体所接受
v情绪问顾,加容易哭泣
对各类问题行为的严重性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由以上结果发现,侵犯性问题教师认为常见且严重,适用于评定一般小学生,这与以往研究一致。意志问题包括做事不能有始有终、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分心等也比较突出,这类行为以往研究提及较少。另外,性格、情绪、社会退缩问题也较适用。
讨论
通过考察存在和严重两个指标,让教师对西方行为量表中的问题行为项目的适用性进行筛选和评定。结果发现,对别人身体进行攻击、发脾气等35个项目被教师认为比较常见且严重,即教师认为较适用于评定当前小学生。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侵犯性问题、意志问题、性格问题、社会退缩问题、情绪问题等五类。这个分类与cbcl等目前常用的西方行为量表提取出的因子存在许多不同,月。这些问卷中提到的逃学、酗酒等严重违纪行为,体诉、强迫、抑郁等病理性问题、性方面问题等,本研究中教师认为不适用于评定小学生。
这个结果与本研究的目的一关注正常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关。本研究没有提取出性方面问题的因子。教师普遍反映这类行为在小学生中出现较少,这与前人的研究有相同之处门。教师认为侵犯性问题主要是说谎、打架、不遵守纪律等行为,像逃学、离家出走、酗酒等严重违纪问题行为较少。许多研究也反映中国儿童的侵犯确实要比西方儿童少,这可能与当前学校、家长对儿童的管教、控制较严有关。可能这也与中国文化强调保持社会次序和人际协调有关[fgl。同时,在本研究中教师较少报告如“听到某些实际上没有的声音”等病理性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正常小学生,这些病理性问题在这个群体中不容易观察到。
教师认为比较常见且严重的问题行为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侵犯性问题,说明教师对侵犯性问题比较重视,认为比较适用于小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f91。而相比,教师认为害羞或胆小等行为虽然常见,但不算问题行为,对这类行为不太重视。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前者对学校、教师来说是一种威胁,它不仅影响了产生问题行为的小学生本身,而且会对同伴的行为、教师的行为甚至整个课堂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后者是内隐的,对正常教学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不容易为教师所重视。同时,这也与文化差异有关。在西方文化下,害羞或胆小被认为是内心害怕、缺乏自信的反映,与人际拒绝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国文化下,儿童的害羞、敏感和抑制行为被认为反映了社会成熟}to}0但是严重的害羞胆小,是心理失调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应给予重视,及时发现,及时采取对策,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还发现教师认为意志问题适用性较好,因为这类问题与小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困扰小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也在此。意志问题的基本机制是抑制能力,它已经成为目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新动向。以往研究对这一类问题行为提及不多,所以需要加强。
关键词 初中学生;校园欺负;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63-03
Prevalence Survey about Campus Bully Involving in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Kong Yujia, Wang Fengguang, An Hongqing, Cao Haixia
Abstract Objective: Know the epidemic of campus bully involv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a city. Method: use stratified an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ample 634 students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in a city, with a questionnaire named bully involved of junior students designed by Olwues. Result: victims, bullying and bullying involving take place 13.9%, 2.3% and 1.2%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students involved in bully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ge, and bullying represent a little decrease and relatively stabl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of gender in bully.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 verbal bullying is the highest among three bullying types.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involved in campus bullying exists in some extent in this city. Most students do not have proper acquaintance of bully and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 Thus the whole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should focus on this situation and take activ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deal with it.
Key words juniors; campus bully; prevalence survey
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他人伤害的行为,它是侵犯行为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受伤害的对象不具备有效地反击、报复的手段和条件。欺负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其中直接欺负又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直接言语欺负。作为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由于通常伴有力量的不均衡性,而且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的稳定、持续和重复,所以校园欺负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心理、人格等多个方面,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挪威等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我国对于校园欺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张文新教授的研究。根据国内外现有文献,初中是发生校园欺负最频繁的时期,所以选择年龄在11~16岁的初中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对国内外校园欺负问题的研究发现,初中阶段的发生最为频繁,所以以某市城市中学在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年龄在11~16岁的初中学生为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660份,实际收回642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34份,有效率为96.06%。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采用张文新教授修订的Olwue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为测验工具,问卷共有4个维度:关于朋友;关于被欺负;关于欺负;关于态度。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和班主任老师共同对受试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匿名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整个施测过程大约45分钟,测验之前由调查员宣读欺负的定义及相关说明。整个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部分。
1.3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运用SAS9.1进行数据统计整理、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660份,剔除不合格资料,最后获得有效资料634份,有效率为96.06%。其中,男生290人(占总人数的45.75%),女生344(占总人数的54.25%);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人数为198人、226人和210人,分别占31.23%、35.65%和33.12%。被试各年级及性别的分布见表1。
2.2 校园欺负卷入的情况
如表2所示,初中学生3种欺负行为发生人数分别为70人、154人和7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1.04%、24.29%和12.15%),可以看到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是最高的。考察不同欺负类型对于年级的差异,可以看到3种欺负类型随年级均降低,但是相对变化比较平稳,3种类型的欺负对于不同年级而言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0.9621,P=6181;χ2=0.6440,P=0.7247;χ2=0.2302,P=0.8913)。
考察欺负类型对于性别的差异,如表3所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言语欺负的比例均最高;男生依次是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而女生依次是间接欺负和身体欺负;并且身体欺负(χ2=4.2513,P=0.0392)和间接欺负(χ2=3.8676,P=0.0492)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统计学差异。
大多数被欺负者是被同班同学欺负(63.48%),其次是被高年级同学欺负(13.87%)。
欺负的主要场所是教室(57.32%),其次是操场(20.55%)、走廊或大厅(9.78%)等。
2.3 同伴群体对校园欺负的反应
当看到欺负现象发生时,向老师汇报的学生占30.17%,走开或只管做自己的事情的占38.28%,对被欺负同学提供帮助的占25.44%,看热闹的占5.21%,跟着欺负的占0.90%。这与之前一些文献上提到的一半以上的学生采取旁观的结果不同,可能由于近些年来学生所受的教育多为不要凑热闹有关,然而向老师报告的仍不足1/3,学生对于受欺负者的态度与熟悉程度有关,女生对待欺负的态度更积极,而且较男生会更同情受欺负者。若自己遭遇欺负,有49%的学生选择报告(其中61.8%的学生选择告诉朋友,37.7%的学生选择告诉父母,30.2%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有28%的学生不会告诉,有23%的学生没有想过或不知道该怎么办。女生告知的比例较男生高,且更容易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来处理人际矛盾。
3 讨论
校园欺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言语欺负最多,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
总体来说,校园欺负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趋势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起伏。初三欺负卷入的比例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能以更理性和成熟的方式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学业压力的增大也使得学生的重心更多地放到学习方面。
在性别方面,女生的欺负卷入在各个年级上均显著低于男生,除了女生身体素质的原因,还与社会对女生有更强的行为规范要求、对之有较强的约束有关。
在欺负类型上,男生和女生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欺负类型,男生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女生其次是间接欺负。由于女生相对比较弱小,加之社会道德的束缚,较少采用直接身体欺负这种方式。
欺负行为的发生地点主要在教室,这与国外资料中欺负行为发生场所主要是操场不同,主要由于我国初中教育学业压力较国外大,所以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的教室自然也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的主要场所,并且多数的欺负发生在同伴同学之间。
在对待欺负的态度上,对发生在身边的欺负现象表现冷漠,不到1/3的学生选择报告老师,由于大部分欺负行为都未能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因此批评教育很多时候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一旦遭遇校园欺负,可能导致受欺负的学生走向极端。这除了由于许多学生在面临校园欺负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还反映了家长和老师对欺负不能有效处理,导致学生解决人际冲突很少选择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总之,初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校园欺负的发生对于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校园欺负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家长和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积极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和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 Blackwell,1993.
[2]Collins K, McAleavy G, Adamson G. Bullying in schools: a Northern Ireland Study[J].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46(1):55-71.
[3]张文新,武建芬,Jones K.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7-11.
[4]张文新.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97-103.
[5]刘婷,吴琛.中小学生欺负行为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9):98-99.
关键词:问卷调查 含义及特点 设计原则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9-02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干部培训部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意学对员培训需求以及培训意见的收集。每个培训班结束时,干部培训部都会召开教学研讨会,听取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发挥特长,弥补不足。近几年,在中心领导的重视下、部门领导的带领下,干部培训部在培训班中发放了大量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有的是向学员了解培训效果,希望学员把意见及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有的是利用基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来培训的机会,积极调研,了解基层情况;还有就是由于研究的需要,请学员填写关于个人基本资料以及对某些时政问题的看法。总的来说,问卷调查法在我们的培训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问卷调查法的核心――问卷设计,也成为干部培训部许多老师需要掌握的方法。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我对问卷设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在问卷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继续改进的地方。
1问卷调查法的含义及特点
问卷法也称问卷调查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它具备很多其他调查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从问卷调查方法的程序来看,它比传统的调查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其次,问卷法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在问卷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在回答隐私性问题或敏感性问题时没有其他人在场,问卷本身不要求具名,可以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便于他们回答这类问题。第三,问卷法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由于每个被调查者所得到的都是完全相同的问卷,因而无论是在问题的表达、问题的先后次序,还是在答案的类型、回答的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四,问卷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由于问卷中的问题是研究者把所研究的概念、变量进行操作化处理的结果,而各种答案又都进行了页边编码。因此,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很容易转换成数字,特别是适用于计算机处理和定量分析。
2问卷的设计原则
把为调查者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问卷调查的过程是调查者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过程。即“调查者――问卷――被调查者”。显然,问卷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的是为调查者服务的角色,它是研究者思考和设计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意图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问卷,用以收集各种特定的资料。从这一方面来看,问卷设计的出发点当然应该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考虑。即一切为着研究者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问卷――被调查者”这一环节中,问卷是被调查者的主宰,被调查者是问卷所作用的对象。不同质量、不同形式的问卷,对被调查者的刺激和影响是不同的,对被调查者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合适的问卷可是得被调查者愿意回答,也容易回答,而质量低劣的问卷则既可能使被调查者拒绝填答,也可能是他们难以填答。因此,要达到我们的调查目的,就必须在问卷设计时,首先从被调查者的角度出发,首先为回答者着想。其次,调查者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要有明确的认识。问卷调查实际上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一项问卷调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调查者能不能很好的同调查者合作。因此,对于被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要考虑的比较周详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
3实践中问卷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关于问卷内容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实践中,发现很多问卷设计上存在很多不完美的小细节。
(1)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中,答案没有做到穷尽性。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尽量设计选择题以便被调查者能够比较方便的作答。选择题的设计要求很高,应该在题目设计好以后能够提供所有可能的答案。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问卷设计者由于专业和社会阅历的局限性,未能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虽然我们也把最后一个选项设置为“其他”。但是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所能想到的答案远远未能包含被调查者丰富的作答。
(2) 在问题的设计中,称谓不一致。如果本次问卷都用“您”来提问,就要做到题目中所有涉及的称呼全部都是“您”。有时可能是笔误造成问卷中出现了“你”,一定要在正式调查之前仔细检查问卷,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3) 关于定距的问题未给出等距的答案。比如年龄问题,如果把选项设计成“1、35岁以下 2、36-40岁 3、41-50岁 4、51-55岁”,这就是典型的距离不等,也许这样的设计在问卷统计时会得出一个相对平均的结果,但是这样的答案设计违背了科学原则,是问卷设计的大忌。
3.2关于问卷的整体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很多比如市场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是一些专业公司设计的,相对来说是遵守了问卷设计的原则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涉及到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的问题。这一部分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各种问卷中,有9成是放在问卷的最前面的。根据社会调查原则,不管这份问卷是访问问卷还是被调查者自填的问卷,这部分问题是应该放到问卷最后的。这样做是为了让被调查者卸下心防,能够更好的配合调查,否则问卷一开始就问涉及被调查者隐私的问题,被调查者是不会很好配合我们完成调查工作的。
3.3在考虑问卷设计的同时要思考问卷的统计方法
在整个问卷调查工作中,问卷设计当然是重中之重,但是问卷的统计方法同样重要。在问卷调查法确定之后,就要想到将来通过问卷收集了资料之后,需要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要支持什么样的假设。也就是说,我们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首先,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然后,提出研究假设,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之后,进行资料的分析和统计;最后对研究假设进行证实或者证伪。遵循科学的研究原则,我们必须在问题的设计时思考的全面一些。比如:多项选择题的设计,是要求被调查者排序还是要求被调查者选择限定的答案数目。这两种作答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前者统计出来的是被调查者对可能的答案的重要性排序;后者统计出来的是众数。
4做好问卷设计的几点思考
(1)对于问卷调查法,我们掌握的还不够,只知道大原则,细节上把握的还欠火候。我们需要多浏览相关书籍、多借鉴已有的成功的问卷调查案例,仔细分析,查找不足,从思想上重视问卷调查方法,并自觉遵循科学的研究原则。
(2)问题的设计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使用卡片法,把和调查主题相关的问题全部写出来,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行为、态度、基本资料等进行分类,逐一挑选出符合调查主题的问题,组成问卷。
(3)问卷要进行小范围试用,这样就能发现称谓不一致、答案涉及不够严密等等问题,同时还能启发问卷设计者的灵感,完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希望这种方法对更好的做好气象部门干部培训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任何一种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是因应社会现实需求,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是“问题之法”,没有对问题的准确认识,就无法对法律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探讨低碳法律制度安排,对国内低碳现实状况、影响因素、应用困境以及社会需求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整理与评价是该研究的前提性基础。社会调查方法作为搭界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之间最常用的手段[1],是进行这一基础性研究的最佳选择。该方法首先是用问卷的形式量化收集的资料,然后对总体抽样进行问卷的施测与回收,同时将结果录入计算机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这种方法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厘清低碳现实状况、归纳低碳问题成因、挖掘低碳问题本质、梳理低碳立法理由提供数据支持。
一、社会调查方法在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低碳法,现行法律制度安排中也没有低碳的直接论述,低碳立法是一项崭新的、艰巨的工程,它无法像传统领域的立法那样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路径完成。因此,在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引入社会调查方法,不仅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更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法学研究进行优化与升级。同时,在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应用社会调查方法也表达了法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性自觉。就低碳而言,其研究对象涉及石油、煤炭、电力、原子能、可再生能源等,现有的高碳秩序和格局不仅力量强大、还存在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就导致中国现实中的低碳法律问题绝不是在书斋中冥思可以想象的,对许多与低碳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对中国本土现实的理解开始。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应用社会调查方法能为低碳立法提供更翔实充分的理由。众所周知,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是解决低碳问题不可或缺的两翼,专门从低碳角度进行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2],但低碳立法的理由和原因究竟是什么,立法的对象和内容应该包含什么,低碳立法的民生民意如何,低碳立法的社会承受能力怎样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仅理论层面的思考是不够的。采用社会调查方法不仅能更真实地掌握这类问题的信息,还能对信息量化分析,归纳聚类,因此,社会调查方法在梳理低碳立法理由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应用社会调查也是体现民意、促进人民参与低碳立法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就如同在低碳立法程序基础上设立一个前置性预备程序,它从一开始就对民众敞开渠道,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研究者可将这些意见和诉求融会到低碳法律的草案中。这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基本权力,而且为后续低碳立法环节避免大幅度的修订做了积极有效的准备。
二、社会调查方法在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的应用
一部新法的建立,立法前期引入社会调查确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就低碳法律制度安排而言,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将低碳从概念变为现实,更可对今后推行低碳法律制度的客观环境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为此,社会调查要在方案设计和问卷设计两个方面重点切合低碳法律制度研究。1.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在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可以说低碳问题触手可及,比比皆是。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一种主观的感性认识层面。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社会调查绝不能凭借对问题的一点点感性认识就大胆去干,而是先要形成一份完整的、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调查方案帮助我们思考调查的全部过程,并对此做清晰有序的安排和管理。它具体包括八个方面: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的理论假设、抽样方案以及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调查时间进度及经费使用计划[3]。其中调查的理论假设并不是每次调查都必需的,仅对解释性调查①有用。以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课题为例,我们想要了解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情况,就对其进行如下的调查方案设计。确定该调查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我国现阶段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倾向,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课题总目标提供当前低碳立法的客观环境基础。我们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及公众的实地访谈,最终确定问题包含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和低碳态度三个方面。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调查对象是普通农民、一般市民、大学生三类。此次调查整体上属于描述性调查,不追求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需要进行理论假设,数据的分析以描述性统计为主。此外,为使抽样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规模控制在500人左右。为更好地控制问卷施测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调查之前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调查的时间大概在暑期,时间为三天左右,调查人员以课题负责人和社会工作系大三学生为主。2.低碳法律制度研究中社会调查的问卷设计方案设计是为社会调查提供一个蓝本或路线图,问卷设计则是社会调查的亮点、特色与成败的关键。因此,问卷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调查资料的真实性、适用性,影响到调查方案的执行以及问卷的回收率,进而影响整个调查的结果。就低碳法律制度研究而言,目前尚无一份现成的问卷满足研究需要。自行设计问卷时,研究人员要首先根据调查目的进行一定的探索性工作,也称问卷设计的准备。其次根据问卷调查的目的设计题目与选项,这是问卷调查的重点与难点。再次,按照问卷设计的基本架构进行问卷的文本编辑。最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统计。①问卷设计的准备。设计一份问卷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至关重要。准备性工作往往与方案设计中的许多环节息息相关,特别是与调查内容关系极为密切。例如,前文提到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低碳意识、低碳行为与低碳态度,到了这个阶段就需要对这三方面的结构和顺序做出安排,并确定每个方面问题的数量,问题的表述形式选择封闭式回答还是开放式回答。仍以公众对低碳的认识这项调查为例,问卷中变量的顺序安排是先低碳意识再低碳行为最后低碳态度,就前两方面而言,调查目的主要是为理论研究提供相对客观的现实素材,因而只需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的定量分析。题型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题量控制在30题左右。而对低碳态度,我们希望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则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而辅之以开放式问题。②问卷题项的设计与修订。问卷题项设计主要包括问题设计和选项设计。问题设计时,除了要注意题目本身含义清楚、简明易懂,还要注意题目本身的提问方式,要符合一般人的语言表述习惯,不建议使用否定句。选项设计时,要注意各选项之间的互斥性以及答案的穷尽性。此外,问卷的题目与选项设计还决定了问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只有既有信度又有效度的问卷,才可能对问题进行有效测量。一般情况下,在大规模施测之前往往会将问卷进行小范围的预测,预测获得的数据就用来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③问卷的文本编辑。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通常包括卷首语、指导语、问题和答案以及其他资料四部分。卷首语是一封短信,向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单位、保密措施及合作谢意,用语要简短客气。指导语是问卷的说明书,旨在向被调查者说明如何正确填答问卷。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在此阶段重点考虑的是问题的编排顺序,其编排原则是:同一维度的题目放在一起,先易后难,先熟悉后陌生,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其他资料包括问卷的名称及编号,问卷发放与回收日期,调查人员、审核人员姓名。④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统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是问卷的施测过程,其好坏也直接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公众对低碳的认识问卷为例,我们采用当面发放、当场填写与当场回收的方式,因为这样最容易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同时将干扰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回收后的问卷要首先进行问卷的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并对问卷回收率做一统计,一般情况下回收率达到70%~75%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最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即是对每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题、每个答案编定一个唯一代码,并以此为依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