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部管理制度

市场部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08 17:14:44

市场部管理制度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1

一、做好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工作

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规划管理,本市二手车交易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等作为需要市人民政府编制布局规划的商品交易市场,由市经委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予以确定并编制设置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商委等四部门制订的**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沪府办[20**]**号)文件规定,继续推进实施。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的设置,由区(县)经委会同同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市民”原则编制设置规划,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搞好商品交易市场登记注册管理

开办商品交易市场实行企业法人登记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的要求,做好本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登记注册工作。在核准市场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名称时,应当核准含有“市场经营管理”字样的名称;不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申请含有“市场经营管理”字样的名称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核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市场经营管理者登记注册申请时,应审查市场经营管理者的注册地是否与其实际经营场所一致,如市场经营管理者在其注册地以外的其他场所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应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手续。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等需要市人民政府编制布局规划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登记注册手续时,应当提交市经委出具的市场选址符合设置规划要求的证明文件;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办理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的,需要提交市场所在区(县)经委出具的市场选址符合设置规划要求的证明文件。市场经营管理者从事的经营事项中,如果涉及其他经营许可的,应当依法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三、建立商品交易市场巡查和定期抽检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市场巡查制度,并按照各自职责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商品交易市场内的商品质量实行定期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在商品交易市场内公示。

各区县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可结合辖区实际,完善市场巡查和定期抽检制度,以市场经营管理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规范管理程度和违法纪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市场分别认定为不同管理类别,并根据市场管理类别和商品重点、热点程度的不同,实施分类监管,开展不同频率的市场巡查和抽检,确保工作及时、到位。对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要依法查处。

四、加强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场检测

本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认真索取和查验粮食、肉类、水产、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产地提供的质量安全检测合格证明,严格市场准入,对经产地检验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准予入市交易。同时,要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检测的项目和方法,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标准确定,检测结果至少保留半年。检测发现不符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已经批发交易销出的要立即追踪停售,并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事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以及检测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给予指导和扶持。

五、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根据《条例》规定,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公开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商品交易市场设置情况等信息,并为公众查阅信息提供方便。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相关的商品交易市场内公布与本部门的监督职责相关的政务信息和管理机构以及派出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和投诉举报电话。

六、制订实施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制度

根据《条例》对市场经营管理者和场内经营者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要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商品交易市场制订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安全卫生质量责任制度,场内经营商品质量安全检查制度,经营管理活动场内公示制度,市场交易纠纷调解和赔偿制度,计量管理制度,市场交易统计报告制度,重要商品购销台账制度,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制度,市场治安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建立的其它管理制度。

对市场内经营肉类、活鸡、豆制品、粮食以及二手车、危险化学品等商品的场内经营者,要建立商品购销台账,记录品名、进货时间、产地来源、数量等内容,索取供货方合格证明、生产许可证和强制认证证书,规范进货单位查验登录,加强进销渠道的可追溯管理。台账应当保存一年,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按照国家商务部制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应当按照市经委组织制定、市质监局的《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要求,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七、推荐使用商品交易市场合同示范文本

市经委会同市工商局制定《**市商品交易市场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在商品交易市场内推荐使用。市场经营管理者在与场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时,可以参照该合同示范文本。在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内,按照市场的不同类型,推广使用《食用农副产品流通安全合同示范文本》和《**市二手车交易合同示范文本》等合同示范文本。

八、做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工作

为保持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促进市场交易及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完善,区(县)经委负责做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统计工作。各级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需要进行专项统计信息调查。

九、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从业人员岗位培训

市经委和各区(县)经委要对开展对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者和场内经营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商品交易市场从业人员理解、熟悉《条例》,学习与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相关的公平交易、诚信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自身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意识,提高规范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

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教材、大纲、师资培训与考核,组织市场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和考核发证,指导、协调各区(县)对场内经营者进行培训和考核发证工作。各区(县)经委根据有关培训考核要求,组织商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商品交易市场对场内经营者进行培训和考核发证。

十、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协同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2

管制的产生是与市场失灵相联系的,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治理机制。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引起政府管制的主要原因。市场机制是一个自行运行系统,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技术革新的功能;而市场机制要发挥它的功能,必须具备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例如市场的完全性即完全竞争的市场、信息的完备性、受益的递减性即凸环境等。这些条件不能匹配时,就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甚至出现资源的浪费,扭曲资源配置。市场失灵通常表现为效率提高与分配公平的矛盾外部性问题,非价值物品的出现,自然垄断行业进入壁垒等等。政府管制,就是要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保护公共利益。

政府管制是一种动态的变迁过程,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通过管制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发挥其资源配置的统筹规划优势。同理,当政府行为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产生了寻租腐败等扭曲资源配置的规律影响市场效率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管制失灵即政府失灵,此时政府要么应当放松管制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要么进行管制体制和管制手段的创新。

(一)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管制

对于政府管制的实质,经济学家们的说法大同小异。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在其微观规制经济学中认为,经济性规制就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下,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行为加以规制。他将管制称为公共规制。他将管制定义为,社会公共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国内学者中,对政府管制问题研究较深入的余晖认为,政府管制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面对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行政法律制度,即政府行政机构通过法律授权对市场主体的某些特殊行为进行限制和监督,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对市场机制的代替。

我认为,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实行的政府管制,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社会发展目标,依据法律法规,依照WTO惯例和通行规则,对本市范围内的商品交易市场主体(投资者、厂商和销售商)实施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和监督管理。包括法规管制、价格管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服务质量管制、外部性的管制等具体内容。

政府管制包括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两种类型。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以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而制定的标准,以及禁止、限制特定行为而制定的规则。社会性管制的方式一般有五种:(1)禁止特定行为;(2)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3)确立资格制度;(4)检查、鉴定制度;(5)基准、认证制度。

经济性管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的规制。

这两种政府管制方式都适用于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管制。当然,政府在行使管制权力的时候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率原则和责任原则。

1、由企业创办的商品交易市场在赢得自身利润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客观上为社会提供了公共服务,企业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可能会产生负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即实施政府管制。

(1)公共物品

日益现代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商品,优良舒适的购物环境,便利的购买方式等为消费者提供了自由、廉价、舒适的购物服务,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一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良好的购物环境由社会和消费者共同享受,不能将其分割成可计价的单位出售,也不能按照“谁付款、谁消费”的原则限定消费者。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在一定的限度内,商品交易市场新增加的消费者并不妨碍他人对购物环境的消费,可以将其边际成本视为零。三是非排它性。即要排除人们享用公共物品的成本非常大,以至于不可能做到。我们不可能禁止消费者进入商品交易市场购物。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为外部性、外在性、外部影响等,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影响超出了其自身,波及到他人或外界环境,而这种影响又未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支付的情况。

商品交易市场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效应除了正外部性效应以外,主要带来的影响是负外部性效应。

正外部效应:即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对他人或外部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又未能获得补偿时,便出现了生产性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负外部性效应:生产者的活动给他人或外部增加成本或造成损失,却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的情况,就是生产性外部效应。包括:商品交易市场的开办,对周边交通、市容环境、居民生活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主办方由于利益的驱动,对市场无限扩容造成经销商经营的困难甚至亏损以及服务的缺失;经营商品存在较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停车困难、消费限制等对消费者服务的欠缺等。

由于商品交易市场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以及其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都会出现不一致,仅靠市场自身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于是,政府管制就成为必需了。

2、对商品交易市场这种一般竞争性的行业,依法实施政府管制符合WTO规则,也是世贸组织成员国通行的做法。

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是否需要实行政府管制,理论界似乎持不同意见。个别理论经济学者基于对政府“失灵”和政府腐败的担忧和防范,对政府实施准入管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过度进入与过度竞争是暂时的,不会持久地、无限地保持下去,价格机制会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最终自动形成一定的平衡,完全无需政府来代替投资者作出选择。但绝大多数学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强调指出,在我国当前,针对竞争性行业如商业、流通业的发展(包括商品交易市场),要加强政府管制。实施政府管制完全与WTO规则不矛盾,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普遍的、通行的做法。陈富良(1999)、杨蕙馨(2000)、曾建海(2000)、陈明森(2001)、董进才(2002)、程启智(2002)、郭国庆(2005)、程艳(2006)等人强调,不是要不要管制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的制度创新。

笔者赞同并主张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政府管制的观点。纯理论上的演绎和推理不能代替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和判断,把理论同现实对立起来更是错误的、荒谬的。实际上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么政府”、“要么市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是极其有害的。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史说明,任何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撇开政府的作用。即便是美国经济学家如Spulber和Peltzman在总结美国微观规制史时都承认,微观规制在环境、产品和工作安全、医药产业、财务信息的公布、金融机构的运行以及劳动合同等等方面非但没有放松和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复旦大学经济系陈杰、罗鼎尖锐指出:“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企业可以不受政府制约地自由行动,自由地在各个市场之间进出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即使在英、美这样所谓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对企业的规制也是大量而普遍的。”

一般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全经济理论认为,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竞争的条件要求信息充分才能保证交易双方都达到自己的目标,达到市场均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如信息不充分就会造成市场失灵;二是指信息作为一种产品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从而市场的供给是不充分的,为此交易双方为获取充分信息和处理信息都必然有成本,有时还相当高。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商品交易市场的供给者看,市场的开办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严重;厂商和经销商经营的商品质量、型号、花色品种等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商业和商品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甚至造成社会浪费。二是从商品交易市场提品的需求者看,即从消费者角度看,存在较严重的商品质量隐瞒、价格欺诈、售后服务缺乏保障等问题。市场普遍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盛行,市场信号失真等,从而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

(2)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竞争无序、知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方面。

3、对商品交易市场依法实施政府管制是保护市场竞争的需要。

竞争过度是当前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竞争过度主要表现为:(1)兴办商品交易市场一哄而上,数量过多,投资超高,规模偏大。(2)商品经营同质化严重,经营商品、经营方式几乎千店一面。(3)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商品价格扭曲。(4)厂商长期负债经营,亏损严重。经销商经营困难,微利经营。市场投资者收回投资周期延长,还贷压力巨大,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投资风险。

4、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政府管制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需要。

纵观北京市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管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政府管制权力配置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府管制权力过于弱化,导致“政府失灵”,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政府管制权力过于分散,条块分割、条条与块块的矛盾导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政府管制能力受到部门分割。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进入退出、合并、安全、收费、经营等主要管制权被财政、商务、工商、城管、技术监督、安全生产、劳动等部门分割。致使多头执法、多头管理;名为齐抓共管,实则无人管理。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存在“五龙治水”(工商、税务、消防、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多头管理的现象。但是,市场发展遇到实际的问题时,这些职能部门却无能为力,甚至相互推诿。

(二)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政府管制的方式和主要内容

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管制主要内容是法规管制、价格管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服务质量管制、外部性的管制等方面。

1、规划和发展管制

规划管制:政府要重视与市场相关联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而言,即要“控制规模、改善结构、批零分离、鼓励专业、调整布局、优化升级、创新管理”。

信息管制:在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要把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和资讯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在最大范围内努力实现商品报价、供需关系、成交情况、物流配送等各类交易信息的规范化、细类化和定期常态化,使商品交易市场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信息上成为真正有代表性的交易中心。

2、法律和法规管制

管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而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管制立法不足,必须加快政府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法制化建设,依法管理商品交易市场。一般来讲,针对市场进入管制,我国政府主要采取许可制和项目审批制两种形式。项目审批制是指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规制企业进入和投资的行为。进入许可是指对企业等在法律上一般被禁止的进入行动,限定于特定场合予以解除的行为。凡是实行企业进入或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都必须征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或生产产品的资格。项目审批制一般是以行政管制为基础的,而许可制更多地是用法律手段对市场进入主体进行限制、约束与规范。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立项要经过审批,但长期以来审批程序不明甚至混乱,城建、工商、商务甚至街道、居委会等多部门都可以审批,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今后要探索建立一种高效、多部门联动的项目审批制度。

商品交易市场经营、销售的一些特殊商品,必须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生产许可才能在市场销售,如食品、保健用品、儿童用品等。市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取得卫生许可、消防许可、质量许可、计量许可等才能开办市场和开展经营活动。目前,这方面的管制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国家没有专门的商品交易市场法。国家工商局1996年颁发了《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1997年颁布了《北京市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条例》;2005年市工商局制定了包括蔬菜、粮食、鲜肉、活禽、散装食品等十三项商品市场交易管理法规。目前,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管制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今后要过渡到以法律管制为主。要抓紧制定相关市场管理和规范的法规或地方标准,强化法规管制。

3、价格管制

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价格管制并不是去制定商品经营的价格,而是维护明码标价、管制价格欺诈、维护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而合法的交易。

4、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

市场进入管制,是指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或过度竞争,确保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率,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批准和注册,对投资主体进入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在进入产业、进入规模、进入技术、进入方式方面,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公正的进入竞争。政府通过管制,可以防止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维护商品交易市场正常的发展。

具体来讲,北京的商品批发市场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全面整合,从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条件下,一方面,控制无规模的市场盲目发展,市场建设应以改建、扩建为主,避免无效益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的力量,对已有市场进行整合,鼓励一些规模大、辐射面广、实力雄厚的大型批发市场以控股、参股或建分市场的形式,跨地区兼并市场,或以联合的方式增强辐射功能,扩大交易规模。对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进行清理、关闭。同时,对市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重点发展社会区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对一些交易萎缩的消费品或生产资料市场应因势利导,促其退出市场或向其他的分销方式和经营形式发展。

5、服务质量管制

商品质量管制:确保所售商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商品的质量和档次,绝对杜绝假冒假劣商品进入市场。

服务质量管制:要大力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内服务水平,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服务环境管制:包括场地、空间、音响、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环境管制。

6、创新管制

即通过政府管制,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和规范。现有的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形式并不规范,市场组织形式创新任务较重。应引导其以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其组织形式,实行规范的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将是商品交易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政府可以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制度化、规范化。

商品交易市场创新管制的内容有:

(1)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商品交易市场战略创新的组织保障。即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商品交易市场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以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其组织形式,实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在商品交易市场内部可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引导交易主体由个体经营向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转变。

(2)品牌创新。许多商品交易市场既没有明确的市场品牌形象,又没有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形象。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宏观上要健全商品交易市场的法律体系,严格审批,合理规划;微观上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质量保证、销货凭证、消费索赔等。

(4)市场创新。加强市场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信息、商品共享,联手开拓市场。

(5)营销创新。从摊位式的小规模批发向大型批发交易方式转变,鼓励经营大户与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工商关系,与消费用户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倡并鼓励由一般的商品经销向总、总经销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商业制;促进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向大规模、跨区域、远辐射方向发展;鼓励批发市场与现代商业流通业态形式相结合,如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可与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等联合、为其配送商品,从而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6)服务创新。交易市场通过提供配送、加工、分拣、包装以及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厂商入住,而且可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外部性管制

由企业所兴办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为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管制,矫正外部效应。“矫正外部效应,即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不一致性。”

(1)进一步强化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

商品交易市场的最重要功能应是商品交易、价格发现和信息服务。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市场而言,价格发现和信息功能对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处理好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信息渠道相对狭窄。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信息和产品供求信息,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引导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商品交易市场应下大功夫强化价格发现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和功能。

(2)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整顿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打击执法部门严格秉公执法。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税收管理也应逐步规范,对定额税制应逐步加以完善,并应根据市场交易额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对于在城市中,商品零售已占市场交易总量的绝大部分份额的专业市场而言,对税收制度的调整就更为必要,目的是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8、管制者的管制

(1)政府角色重塑――解决政府在管理市场时的“错位、越位和缺位”

――错位的解决之道是“让位”。

――越位的解决之道是“退位”。

――缺位的解决之道是“补位”。

(2)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政府与市场(企业)的伙伴关系

――加强对政府自身的监管。要坚持公开性与公正性。在管制手段上应当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要慎重。行政管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管制权力的滥用,而且容易发生各行政部门之间行政权限划分不明,交叉重复,争权夺利。而法律管制是体现为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受社会检查和监督。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政管制的隐蔽性和主观随意性。

――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3)顾客导向――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要从重视对商品市场的监管逐步过渡到监管与服务并举。北京的商品市场已经走过了粗放经营的阶段,开始进入集约化和规范化经营阶段,商品市场迫切需要科学管理来升级换代,特别是面对新型零售业态(比如大卖场)与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帮助商品市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发挥聚集交易、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交易功能之外的产品展示、信息交流等功能,成为市场监管者的首要任务。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市场监管监管机制

总理多次明确指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充分说明市场监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市场监管机制是保障市场监管目标实现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是否制约科学、合理、完善,事关政府监管职能作用能否有效发挥。这就要探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我国现行市场监管机制的主要缺陷

弄清我国现行市场监管机制的主要缺陷,是提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的依据,也是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的重要方法。我国现阶段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归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监管理论缺失。市场监管理论是研究市场监管内容、对象、特点、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和实践的依据。但就现阶段我国市场监管的理论现状而言,专门研究机构和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市场监管理论形成独立学科体系的瓶颈,市场监管理论明显地表现为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学理论的重叠和相加,缺乏针对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市场监管缺乏基本理论支撑,是市场监管机制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根源。

(二)监管规则滞后。从本质上讲,法律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确认。监管规则滞后,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迫切需要的法律法规迟迟不能出台,致使政府无法实施监管活动。如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法律规范:二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赋予政府管理部门政策制定者、企业所有者、行业监管者多重身份,客观上难以保证这些行业的充分竞争。如烟草、盐业、供电、信息产业等部门均属此类。三是法律法规确认市场监管机构承担的职责与其赋予的权力不相适应,致使监管职能难以到位。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未授权其对涉嫌违法主体的人身、财产、场所等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致使难以及时搜集当事人的违法证据,查明违法事实,放纵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监管权力分散。我国工商、质监、卫生、农业、林业、经贸、公安等几乎所有政府涉及经济管理的部门都有市场监管的职能。这种体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职能的交叉性,即对同一市场行为设定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人为地造成工作中有利就争、有弊就推、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是职权的层级性,即对同一违法行为根据其社会危害程度设定相关部门不同的执法权力。如生产不合格种子违法行为轻微的,农业部门可以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违法行为严重的,要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能吊销其《营业执照》;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种权力的设定不仅难以支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成就感,抑制了监管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且由于各部门的专业属性和关注点不一致,工作中往往认识各异,难以协调,很难形成合力,实现预期的监管目标。

(四)抗干预能力弱。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对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实行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但由于法律法规赋予这些部门的权力不足以保证其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市场监管活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这种职能上的依附性,决定了市场监管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因此,对明显损害市场经济秩序但涉及地方经济利益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屈从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意愿,很难进行有效的抵制。

(五)执法保障不足。市场监管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具有监管内容的专业性、监管方式的对抗性和经费支出的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但就目前而言,一些市场监管部门尚未建立起相关业务的技术监测体系,其商品监管职责的履行完全依赖当事人的举报和执法人员的经验、知识进行判断,执法办案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缺乏稳定的财政机制予以保障;监管活动中手无寸铁的执法人员常常遭违法分子的围攻、谩骂、侮辱和殴打。市场监管活动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经费保障和执法人员的安全保障,极大地制约了市场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

我国现行市场监管制的缺陷,使监管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监管机制。

二、以建立统一、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

设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就目前而言,以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设更带有全局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首先,市场监管机构是市场监管机制运行的主体,市场监管机构的设置、享有的职权及其运行的条件、程序、方式等是市场监管规则的内容。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体制问题。抓住了市场监管机构这一问题,就是抓住了市场监管机制的牛鼻子,因而具有全局性;其次,建立统一、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从根本上否定了现行部门林立、政出多门、权力分散、各行其是、软弱无力的市场监管机制,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适应了当前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管已由过去的事前监管为主转变为事中监督和事后追究责任的行为。这一监管方式的改革,意味着今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领域更加广阔,任务更加繁重,难度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其职权得不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尊重和支持,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无疑将是无能和低效的,因而,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具有现实性。那么,如何以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呢?

(一)强化市场监管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先导作用。理论是实践的主导,以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离不开对市场监管的内容、方式、特点、规律及其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离不开对现存市场监管体制的重新调整和架构,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其结果必然是盲目和危险的。因此,必须站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加强市场监管理论建设。一是要对现有综合大学的学科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增设市场监管专业,开设市场监管的相关课程,形成以院校为载体、以专家学者为支撑的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院校、学会、科研机构和市场监管队伍中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大胆借鉴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理论成果,强化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监管理论建设,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

(二)加强法制建设,科学设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机制的制度框架。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现存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必然涉及到现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废止,修改和新法律新法规的制订,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对法律法规中不合时宜的、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保护行业特权利益的规定予以废止,废除政府主管部门利用监管者身份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特权。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监管的规律、特点和要求,用立法的形式,赋予市场监管部门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时对市场违法的人、财、物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为市场监管机构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要改变现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授权交叉、分层级执法的现状,从根本上消除多头执法的制度基础。为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扫清制度上的障碍,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4

去年6月,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部市场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我们本着真抓实干、稳步实施的原则,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经过半年来的努力,富有某特色的内部市场化精细管理运作模式基本形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内部市场化精细管理基本构架的形成

(一)内部市场体系构建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1)学习外部经验,总结推广内部典型,确立试点单位,先点后面。

(2)落实部门分工,成立各类专业测算及基础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及奖罚。

(3)确立和完善内部市场主体,构建矿、区队、班组三级市场体系。

①按照分线管理、分块核算的原则,建立矿与区队的一级市场;按照按点管理、按点核算的原则,确立二级市场运作的区队;按照班组管理、班组核算的原则,确立三级市场运作的基层班组,形成市场主体体系。

②按照运作单位的工作性质,产品、工作、劳务、费用计量方式确定一级市场的核算模式(内部市场化、经费包干、业绩考核等),在一级市场的核算模式下,确定二级市场、三级市场核算办法,形成市场核算体系。

(4)以三级市场为载体,形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矿的内部价格体系。以劳动及各类消耗定额为基础,以成本项目为对象,在充分考虑市场主体可控性的前提下,对工资、材料、用电、修理、内部租赁价格及其它各类费用等项目及各类工作量进行测算,形成内部各项产品、劳务的综合价格,制定管理三级市场体系的内部市场价格体系,编制价格目录。

(5)完善计量工具,统一计量标准。凡是内部市场涉及到的生产经营服务场所都要安装计量器具。各级市场主体的用水、用电、用暖、用料、产量、产品、劳务、服务等均要有量可计。

(6)完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遵循市场规律,模拟外部市场交易,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交易方式、交易程序、结算办法等内部交易规则。成立内部市场结算中心,规范交易行为,理顺工作流程,做到一级市场月清月结,二级市场日清日结,三级市场班清班结。

(7)加强市场调控,严格挂钩考核。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市场决策和调控机制,分解内部市场指标,审定内部市场价格,协调内部经济纠纷,调控内部市场运作。建立考核体系,制定奖罚办法,按月、分块、分级考核,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内部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行,确保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

(8)职责范围清晰,岗位责任明确。按照市场运行规则需要和安全、生产、辅助、服务等管理相辅相成的要求,明确和完善区队市场化管理职责范围,在工作量分析和工作规范确定的基础上,明确和完善岗位的市场化责任制度。

(9)为了转变管理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全矿技术员以上管理人员进行了内部市场化相关知识培训;为了实现内部市场化结算的准确、高效,对各单位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了内部市场化结算技能的培训。

(二)模拟外部市场交易,规范内部市场运作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1)在全矿生产单位模拟市场交易,完善内部结算。

(2)规范运作流程,完善管理考核。

(3)强化调控机制,全面规范运作。全矿形成决策、调控、交易、结算、考核、奖罚有机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全面实施与创新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1)内部市场化延伸到全矿所有单位,供水、供电、供暖、职工洗澡、井下/地面卫生保洁、绿化、保卫、宣传报导、安全、小车、对外招待、会议等全部纳入市场化结算体系。

(2)取消单项奖,最大限度减少无绩效的工资性支出。

(3)拓展内部市场化广度,建立健全生产市场、安全市场、技术创新市场、宣传政工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专业化市场,实现生产的项目招投标制和要素资源的完全价值化、市场化。

(4)拓展内部市场化深度,市场化向工序、岗位、班组、个人延伸,实现“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每一件事都讲求投入产出”的目标。

(5)修订、完善价格体系,形成矿和工区两级内部市场价格目录。

(6)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市场,深化提高。

二、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运行情况和初步成效

(一)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运行情况

1、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

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制定了《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纲领性文件,并从20__年10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确定了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明确了管理职能优化、福利性补贴改革、小车改革、矿级领导管理经费改革等四项配套性改革措施,界定了内部市场和内部市场主体,确立了内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市场化精细化管理办法、内部市场结算办法和职工收入分配办法,等等。依据内部市场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制定了基层单位工作职责范围和服务标准,并于20__年10月1日实施。依据矿年度工资预算、各单位的岗位平均工资水平、集团公司定额及相关规定,下发了第一批《内部市场暂行价格》,并于20__年10月1日实施。根据内部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制定完成了单项工程、计量、用电、用水、压风和设备租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为适应内部市场化运作需要,安全及经营管理规定已修订完毕,生产管理制度正在梳理中。

2、建立了内部市场化网络结算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延伸到全矿所有单位的内部市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通了内部市场化网站,实现了网络实时结算及查询:从20__年10月1日开始,全矿实现了所有设备的动态管理和设备租赁费用的每日自动结算;实现了材料费用的每日自动结算;采掘皮运等十个单位工人每天的计件工资实现了班清班结,其他单位从11月1日开始全部实现班清班结,每日可查询收支台账,月末自动汇总结算;所有的收支实现了单头单面和单项工程的核算;以上网的方式,职工可以实时查询个人收入信息;工区和各部门可以实时查询收支信息,实现了收支分配的“公开、公正、透明”。

3、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内部市场价格管理体系

(1)成立了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由矿主要负责人任

主任,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内部市场价格的制定、调整和仲裁。根据工作需要,还成立了若干专业价格测算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内部市场价格制定的有关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计算,价格汇总和编制价格目录等工作。(2)确定了矿一级内部市场价格。在矿一级,分类计算和确定了约二万种内部市场价格,包括:人工工资单价;物料消耗单价;机电设备维修及配件加工单价;各类设备、支护用品租赁单价;运费单价;水电气暖单价;管理部门经费单价。采掘产品综合价格和各辅助单位服务综合价格汇总确定。

(4)完成了安全质量价格的编制,为实现安全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创造了条件。

(5)编制了内部市场价格目录,并已下发实施。已将各类内部市场价格按统一格式和要求编制内部市场价格目录,经价格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装订成册,并以矿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4、成立内部市场化管理机构,对矿现有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

为保证内部市场化精细管理的顺利实施,正式成立了内部市场结算中心、价格管理委员会和仲裁投诉中心;完成了对地面用水、地面卫生、住房公积金、工程监理、迁建、车辆等的职能优化和归口管理;进行了主辅分离改革,成立了物业公司和实业公司;对井上下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调研,制订了相关作业流程优化办法。

5、对工区和地面辅助单位进行内部市场化建设试点

二级市场主体,尤其区队是内部市场化运作的主体,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因此,区队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就成为我们推动市场化建设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1)要求各二级市场主体围绕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建立单位内部的价格体系和结算考核分配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

(2)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市场化运作和精细化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完成了对工区单位内部分配考核现状的调研,制定了工区内部市场化运作结算分配管理办法,并以采四和掘四为试点单位推行。

(3)制定了地面辅助单位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结算分配考核管理办法,并以机电科锅炉车间作为试点单位推行。

二、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我们矿对内部市场化的探索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目前已历经半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降低了成本费用。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后,各市场主体自觉地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进行管理,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费用相对不变,超支就要减少收入,节约则增加收入。如材料费用支出减少,工资就会增加;闲置不用的设备退租,节约的租赁费用和大修费用就归己。有了这种制约机制,每个单位、每个职工“成本就是工资,工资就是成本”的意识增强了,人人为成本而算,人人为效益而干,促进了节支降耗。去年四季度全矿原煤单位成本比集团公司计划降低2.1%。

——提高了劳动效率。过去每个单位都说人不够用,但人越多、扯皮越多、效率越低。内部市场化把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用价格结算联接起来,通过价格结算决定收入高低,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各单位、岗位自发地合理安排工序,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杜绝了窝工现象。内部市场化真正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去年第四季度全矿原煤全员劳动效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8%。

——转变了干部职工观念。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把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和本单位经营效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干部职工都学会了算大账、算细账,自觉节支降耗,降低成本,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得到了确立。以前,对工人的管理主要靠行政手段,但效果不明显,部分工人把干活视为负担,积极性难以调动。现在,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那种原来生产不到点盼升井的现象没有了;以前设备故障总是送打上井修理,实行市场化管理后,凡当班能修的,不再运到井上,井下现场能解决的故障全是自行修复。全矿设备完好率达以上,事故影响率下降,设备运行质量提高,维修费用和更新成本降低。

——强化了区队管理。内部市场化从管理上体现了分权经营思想,区队生产经营自扩大,区队管理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区队管理层逐步树立起了效益观念,以效益衡量自己的贡献,围绕效益组织生产。区队能把精力集中在内部班组、职工管理上,结合内部市场运作需要,制定区队内部价格目录、班组结算、绩效考核、收益分配、安全质量标准化等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考核兑现。

——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市场化机制下,内部市场买卖双方利益对称,有效地调节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分配,较好体现了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采掘等生产一线主导工序的中心地位凸显出来,利益对称原则得以体现。生产单位向服务单位支付报酬,主导工序向辅助工序支付报酬。服务围绕生产转,辅助工序围绕主导工序转。为谁服务,被谁考核,与谁结算。干什么有什么价,干多少拿多少,员工工资全部档案化。这样,避免了分配上的随意性。收入分配公开透明,杜绝了吃拿卡要的现象。

——内部收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内部市场化计算机结算与信息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到了“三个实现一个达到”:实现了所有设备的动态管理和设备租赁费用、材料费用的每日自动结算及查询;实现了“四级市场主体”的收支网络实时结算及查询,各单位可以实时查询本单位的收支信息,职工可以实时查询个人的收入信息;实现了日清日结,每日可查询收支台账,月末自动汇总结算;达到了收支分配的“公开、公正、透明”的目的。

三、内部市场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内部市场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根据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内部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战略构想,我们坚持从实现企业发展着眼,把内部市场化运作基本要求与某矿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运作模式。经初步总结,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经验。

1、矿管理层对内部市场化的认识深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经过多次分析论证,矿领导认为,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是将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系统、各单位以及单位内的各班组、各道工序,用市场用户的关系加以链接,使各系统、各单位、上下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和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实行有偿往来结算,以达到激励员工、降本增效的目的。在确定这一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内部市场化运作是精细化管理的加速器”的思想,力求通过系统建设,使某矿在管理思想、管理机制、管理基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基础数据、信息集成和处理、员工素质、决策水平、企业形象以及竞争力和应变力等方面发生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管理有序、运转顺畅、监控到位、责权利明确、以市场交易关系联接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精细化管理新机制。为此,矿在20__年八月份就成立了内部市场化领导小组和推动中

心,从有关单位抽调近四十名精干人员专门从事推进工作,从组织上与人力上为内部市场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2、实施内部市场化的思路清晰,体系构建完备

在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项目总体设计中,矿领导提出了“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项目推进总体思想,坚持抓住建立内部市场、确立市场主体、进行市场链接、内部市场结算和严格绩效考核分配五个主要方面,构建内部市场体系。从自身实际出发,在矿内部构建了产品市场、资金市场、运输市场、物资市场、设备市场、电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安全市场市场;确定部门、区队、班组、职工个人为微观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严格按内部市场规则进行平等、有偿交易;构建市场主体之间的链式网络关系,在矿与单位之间、各单位相互之间、单位内部各道工序之间形成服务链、责任链、价值链、结算链,形成了全新的内部市场化网络管理体系和网络业务流程;建立内部市场结算体系,形成了包括工资、材料、电力、租赁、运输、修理等6种类型的单一价格及采掘、服务的综合价格,确定了结算的基本方式,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辅助成本,变过去的部分成本核算为基本完全成本核算,变过去的区队、班组的统计核算为会计核算;建立内部市场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将岗位职责、服务标准、安全质量标准化、行为规范、日清日结等具体要求,分别纳入基本考核指标之中,同时实现与内部市场化运作的有机融合,将对质和量的考核由上对下考核变为工序间的相互考核。

3、内部市场化基础工作扎实,保障有力

(1)实施主辅分离,进行了职工福利、后勤服务和多种经营的社会化配套改革,分离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优化业务流程,为内部市场化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2)加强计量工作。完善计量设施,安装计量设备,制定并颁布计量管理办法,加强计量数据管理,保证数据计量的准确性。

(3)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是内部市场化运作的基石,我们建立了延伸到全矿所有单位的内部市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通了矿内部市场化网站,实现了网络实时结算及查询,保证了内部市场化运作信息的准确、及时、完整和公开。

(4)完善定额工作。定额工作是内部市场化的基础,我们力求定额先进合理,同时扩大定额面,凡是有消耗和占用的地方或作业,都要制订定额,不能制订的,要制订消耗和占用标准。

(5)实行管理标准化。按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要求,我们首先建立了适应自身要求的、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产品及服务标准、设备使用及维修标准、安全标准等;同时对各内部市场主体和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职责、权限、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实行管理标准化。

(6)开展培训工作。我们依据内部市场化工作进展,为全矿各职能部门人员、各工区管理人员、材料员、核算员、办事员及结算中心人员制定了培训计划,使干部职工排除思想障碍,成本意识、责任观念、专业素质等适应市场化管理的要求。

(7)制定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内部市场化顺利实施的保证,我们围绕内部市场化制定了不少新的规章制度,如《单项工程管理规定》等,同时对矿现有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理顺各市场主体的责任关系和利益关系。

(8)制定了内部市场化考核评比办法,保证内部市场化有效推进。下发了《关于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考核标准表》,采取选树典型示范单位、开展征文评奖活动、检查考核与奖励评比三种方式推动各单位实施内部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工作,从机制上保证内部市场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4、运用现代化管理工具,实现“日清日结”、“班清班结”和现金/积分记账制度

(1)“日清日结”。将成本管理与现代化的内部市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工区、班组收支和职工收入的“日清、日结、日公开”。其运作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矿经管部、结算中心、供应科和机电科为主,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方式对全矿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日清日结”;另一部分主要在实业公司和物业公司运行,使用直接录入法,对两家公司所属单位实行“日清、日结、日公开”,动态监控。

(2)“班清班结”和“现金/积分记账”制度。将各生产经营单位每班生产经营成果运用内部市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现金/积分记账方式进行核算,及时准确反映当班成本,对生产过程中的逐班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使职工明确当班个人收入。

通过实行“日清日结”、班清班结和“现金/积分记账”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变事后控制为事中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5、以区队内部市场化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区队内部精细化管理

我们认为,市场化建设的关键在区队,这决定着我们矿内部市场化建设的成败。矿将经营权下放到区队后,区队能否继续下放,这就是市场化向班组延伸的问题,也是精细化管理能否做到位的问题。

在区队,我们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工序细分和链接,以班组为起点,细分到每一道工序、每个岗位、每个职工,并将其视为具体的管理单元和微观市场主体。我们首先理清了工序、岗位之间谁与谁直接发生关系、谁为谁服务、谁与谁结算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按照工序、岗位之间的价值链和与之相应的责任链进行逐级链接,使每个班组、每道工序、每个岗位、每个职工都承担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责任。在这种价值链接的基础上,还延生出质量管理链、安全保证链,形成了横联工序、纵接班组的内控程序,做到了责任与价值合理而有效的传递,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每个人作为市场主体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为将这项工作抓实、做细,我们采取了抓试点、抓典型、带全面的做法。自去年底以来,我们先后在采煤四区、掘进四区、机电科锅炉车间等单位进行了试点工作,在总结、修改、完善、提炼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三个不同特点的基层单位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现简要介绍如下。

(1)采煤四区模式

主要特点是:他们按照生产区域划分成上、下两个工作面(综采面和高档面),各面中均包含生产班组、机电大班、整修班组,各面内部按照生产工序进行细分,直到各个小组、个人,各面、班组都有自己的生产任务、经营指标和

安全质量指标等,实行相对独立的经营核算,各自以经营成果获取收益。生产班、整修班各工序实行链式考核,工序之间均实行有偿经济往来。班组按工作的数质量、工序链之间的服务数质量进行计资。(2)掘进四区模式

主要特点是:他们按照工作区域、矿的生产衔接要求分成两个掘进头,设置一、二两个队,各队实行项目负责制,将生产任务、安全管理、经营指标等以项目负责制的形式下达给项目负责人,实现了核算主体的下移,有效地调动了项目负责人及内部班队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内在潜力,推动和促进了队和班组之间、队和班组内部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以项目负责制为核心的班组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

(3)机电科锅炉车间模式

主要特点是:实行两级市场主体逐级结算法,即将锅炉车间内部市场结算纳入机电科总结算中。矿对锅炉车间用煤、材料、水费、电费、修理费用等实行年度总额承包,各项费用支出均按内部市场价格结算。每月用煤、材料、设备租赁、用水、用电、修理费等费用,在定额内节余部分按40提取纳入收入分配。各费用项目超支的,按60从收入中扣减。

6、遵循内部市场化建设规律,整体推进工作有序进行

在内部市场化推进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思考内部市场化运行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推进内部市场化工作,使内部市场化工作有序进行。

(1)内部市场化的实质是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成功的实质,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煤矿内部业务流程再造,从而节约企业管理中的监督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煤矿的作业流程、组织结构、文化、战略、增值营运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结构进行重塑,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率的最优化,即实现绩效的飞跃。通过对矿原有的业务流程的重塑,使矿不仅在盈利水平、生产效率以及顾客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有一个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将煤矿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式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流程导向型企业,实现煤矿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最终提高煤矿的整体竞争力。

(2)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与矿改革改制相结合。把市场体制引入矿内部,必须同其他改革相配套,不能单打一。内部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就是以建立模拟市场运行体制为中心,同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组织体制变革、经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逐步消除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诸多弊端。

(3)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要建立相对固定的指标体系。市场体制进入企业只能是模拟。市场体制讲“无形的手”,管理控制讲“有形的手”。在市场体制中,“无形的手”表现为以供需关系为依托的动态价格体系。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则体现在内部价格作为内部利益形成和调整的手段。应该说,在内部市场化过程中,建立一个综合平衡的静态技术参数体系是有可能的,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指标参数体系的动态化,即适时调整。在企业管理实际中,技术参数体系不能不调整,但频繁调整也是不现实的,指标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应相对固定。

(4)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必须与资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如成本、利润计划指标是内部市场化管理中价格体系建立和调整的依据,每年初,对各单位分别下达经营指标,各单位又将指标进行逐级分解,各基层单位在合理提取一部分后,又把成本、费用全部落实到生产班组和岗位。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与内部市场化管理相结合,落实到了煤矿角角落落,强化了全员“成本就是工资,工资就是成本”的意识,人人为成本而算,人人为效益而干,促进了降本增收。

(5)推行内部市场化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并加强监管工作。在煤矿企业内部,虽然推行的是市场化管理,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企业内部的独立核算主体只是相对的,各项指标也是指令性的。内部市场化中的各市场主体更多的是合作,其利益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各内部市场主体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去竞争,去进行市场交易,一个市场主体不能在损害其它主体和企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去竞争。有时,甚至为了整体利益而不得不减少某个个体的利益。因此,内部市场化运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管机制。

(6)内部市场化的推行要循序渐进,有序进行。如在各类基础价格制定之后,要进一步考虑价格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虑如何运用价格杠杆激励单位、职工的积极性;设备租赁、材料等价格要逐步进入内部市场价格体系;矿控的各种成本要逐步进入工区、班组乃至个人,调动工区、班组和个人的积极性;内部市场化的结算体系要逐步与矿会计核算体系相结合,使内部市场化结算成为矿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最终将矿资金链、价值链、内部结算链融为一体,从而确保内部市场化的持续改进和持久运作,等。

四、内部市场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1、内部市场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的技能和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内部市场化的需要,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

(2)基础管理相对薄弱,还不能完全对企业管理绩效、职工作业质量细化、量化。

(3)价格确定还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

(4)职能转变和利益重新整合中的阻力还比较大。

(5)现代化大生产连续工艺流程的精细划定上还有困难,上下“市场”的独有性也难以引起竞争,从而造成一个环节上出现故障可能引起企业生产损失或资产损失,造成市场链上的索赔无法实现。

(6)定额(指标)体系和分配考核体系,对公开解决出现的纠纷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7)管理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计量技术仍不能满足要求。

(8)内部市场向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还不够,水电气暖等一些生产要素还未进入市场,一些基层单位内部市场化还未延伸到班组、个人,区队价格目录不科学、不完善,区队绩效考核和收益分配制度创新不够。

(10)区队管理人员思想转变慢,统得太死,使管理、责任下沉慢,方案实施初期,现场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职工思想转变跟不上,对实施方案的理解跟不上,对方案有疑惑,担心不能兑现。

2、内部市场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矿将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以本次会议为动力,正确应对内部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内部市场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快内部市场化运作步伐,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磨合、完善和深化。

1、继续加强对全矿干部与职工推行内部市场化基本理念的导入,使全矿每一个职工人人都来谋划内部市场化,人人都来参与内部市场化,人人都来运作内部市场化,把每一个职工都是企业的“经营者”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使内部市场化向广度推进。在已建立各要素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安全市场、技术创新市场、政工宣传市场、培训市场等专业化市场。内部市场化延伸到全矿所有单位、岗位,供水、供电、供暖、职工洗澡、井下/地面卫生保洁、绿化、保卫、宣传报导、安全、小车、对外招待、会议等全部纳入市场化结算体系。取消各类单项奖,将其纳入到市场化绩效考核分配体系中。

3、结合生产作业、单项工程的招投标制和外劳人员外部创业项目制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完全市场化。

4、继续进行典型示范单位树样板工作,通过采煤四区、掘进四区、机电科锅炉车间的示范带动,以点带面,使内部市场化向深度推进,力争在全局树立几个内部市场化建设样板工区、单位。

5、修订、完善价格体系,形成矿和工区两级内部市场价格目录,建立健全贴近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符合集团公司与矿有关安全、质量标准化等相关规定的科学、合理、完备的价格体系,进一步完善价格运行和管理机制。

6、改进内部市场化结算管理体系,进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的管理不仪需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能,还要注意引导和发挥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义务监督机制、举报奖励制度、文化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等。

一、济南市文化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济南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建设步伐,泉城的文化产业取得 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图书出版、电影电视、娱乐、网络、音像、艺术品等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目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30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787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65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30家(其中连锁网吧36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426家(其中连锁音像门店169家)、美术品经营单位1317家、动漫企业116家、其他文化单位2466家,吸纳从业人员9万余人,安置下岗职工3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实现营业收人19.05亿元。

文化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在管理上跟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济南市目前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而如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是确保当前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重要问题。山东省文化厅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全省文化市场建设的通知》(鲁文市「2007]4号)。通知要求全省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以实现全省文化市场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济南市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迫切任务。

但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涉及到文化行政部门、经济部门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由于各部门职能不明确,职能混乱交叉,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中该管的不管,管理当中不免会产生一些疏漏。

鉴于文化市场范围广、布局分散、管理力量薄弱,不可能对所有的地区所有的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因此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各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的监管,形成政府、文化行业、社会公众及媒体舆论共同监管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方位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及时举报查处,净化市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二、当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的社会监管机制

近几年,济南市在以文化局为主体,联合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物价局、卫生局、司法局等建立了联席会议制,统一组成了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等。在发挥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同时,也注意引导社会公众及组织团体的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监督、行业自律、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一)义务监督员机制

义务监督员一般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退休干部等组成,主要是义务监督文化市场中文化经营单位及文化消费者的行为,并及时反馈给有关的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净化文化市场。义务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一些社会监督成本,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监督力量。

济南市文化局于2004年组织招聘了l00名网吧义务监督员,对济南市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据介绍,这些监督员的下作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义务进行的,没有任何报酬。他们的职责包括:向市民和经营业主宣传有关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的法规政策,对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进行劝阻教育,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等违规情况进行监督、举报,并做到“对违规网吧要举报,对合法网吧不骚扰”。

(二)举报奖励制度

为有效发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作用,打击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经营行为,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山东省从2005年8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启用“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山东省17个市的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为所辖区域的统一接听机构。

济南市文化局也相应地开通了24小时由专人值守的12318举报电话,制定了相关的登记、查处、反馈等工作制度。对受理的举报,根据不同情况直接查处或转县(区、市)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查处。群众可以对一些违反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举报属实的给以相应的奖励。这种举报奖励制度弥补了文化行政和执法部门在监管上的疏漏,是辅助管理部门进行文化市场监督,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方式。

(三)评议和公开听证制度

济南市文化局还通过印发“济南市文化市场管理评议卡”和“监督卡”给各文化经营单位,让各文化市场主体对济南市文化局、各县(市)区文化局工作给出评议,并能给予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反馈给文化局。这样,文化经营主体可以对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策和市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使其更好地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另外,济南市文化局还建立了文化经营许可事项的公开听证制度,比如某一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在申请审批事项时,文化局要通知该场所周围学校、机关等单位及公民报名参加听证,可提出意见,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可以监督文化部门审批项目时是否遵循相应的法规。这是文化管理部门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一些娱乐审批项目的批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意见。

(四)文化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属于广义的社会中介组织,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功能,实施具体的服务性行为、执行性行为及部分监督性行为的社会组织”。

济南市在全省最早成立了网络文化协会,倡导“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共同发展”,加强经营者自律,维护守法经营者权益。协会开展了“网络文化进社区”、“规范经营、健康发展”大型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倡导网吧经营者自律签名仪式等,配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网吧行业经营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社会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

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对文化市场的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曝光,同时也对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及个人、文明经营单位等进行表彰。如2008年2月1日济南时报第6版《济南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光荣榜》。

三、当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市场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内容表述模糊,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出现法律法规滞后于市场现实的现象,这样容易被一些不法经营者钻空子,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出现真空地带。

(二)人们对文化市场的监督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监督力度不够,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举报和处理。

(三)由社会力量自愿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一般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公务员等组成,成分复杂,真正监督市场的时间有限,而且监督员队伍往往因为管理不善而比较松散,难以实现有效、统一地管理。

(四)文化行业协会人员队伍组成呈现老龄化、兼职化倾向。文化行业协会成员大多由机关单位退休人员或由机关单位的人员兼职,办事效率低下,限制了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利于专门有效地进行市场管理;另一方面,有些行业协会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在经费和人员配备上都附属于政府,所以很难发挥协会自律和监督的作用。

(五)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力度不够。较窄的新闻自由度是造成社会舆论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建立健全济南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

(一)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保证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有法可依。法律法规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市场监督员、公民个人等对违法行为进行判定的依据,所以要根据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添加新的条例,让不法单位无缝可钻。

(二)培养社会公众白觉维护和参与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政府除了一方面要继续举行审批项目公开听证制度以及对文化局的评议制度外,还要负责宣传普及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自觉监督和举报非法经营。在全社会倡导监督市场、人人有责的理念,逐步培养社会公众的道德感,树立责任意识,形成人人监督市场、市场有序发展的局面。

(三)加强对义务监督员文化市场知识、管理法规及业务素质的培训,并奖励在市场的监督中作出贡献的人,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义务监督员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的成员担任领导,组织成员定期召开会议,了解近阶段市场状况及分配各自的职责范围,鼓励他们互相沟通,建言献策;文化行政部门还要赋予他们一定的监督权利,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举报奖励制度要注意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另外还要进一步开通网上的举报奖励平台。在文化经营单位集聚的地区,直接设立举报点,由专人负责举报和及时进行查处的事宜,以便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是济南市最大的文化市场,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四大文化市场之一,其中涵盖了书刊、音像、艺术、玉器等产业的各种文化产品。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四周也汇聚了百旺文化市场、新世纪文化商城、山东文物总店等文化产品交易场所。在这些文化市场内,各种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存在着诸如盗版、无证违章经营等非法现象。因此,在这种文化产品汇集范围较大、交易次数较多、人流数量庞大的文化市场宜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单位,并设立举报点。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6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的管理不仪需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经济 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能,还要注意引导和发挥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义务监督机制、举报奖励制度、文化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等。

      一、济南市文化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 发展 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济南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建设步伐,泉城的文化产业取得  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图书出版、电影电视、娱乐、 网络 、音像、 艺术 品等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目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30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787家、 电子 游戏经营场所65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30家(其中连锁网吧36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426家(其中连锁音像门店169家)、美术品经营单位1317家、动漫 企业 116家、其他文化单位2466家,吸纳从业人员9万余人,安置下岗职工3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实现营业收人19.05亿元。

    文化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在管理上跟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济南市目前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而如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是确保当前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重要问题。山东省文化厅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全省文化市场建设的通知》(鲁文市「2007]4号)。通知要求全省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以实现全省文化市场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济南市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迫切任务。

    但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涉及到文化行政部门、经济部门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由于各部门职能不明确,职能混乱交叉,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中该管的不管,管理当中不免会产生一些疏漏。

    鉴于文化市场范围广、布局分散、管理力量薄弱,不可能对所有的地区所有的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因此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各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的监管,形成政府、文化行业、社会公众及媒体舆论共同监管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方位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及时举报查处,净化市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二、当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的社会监管机制

    近几年,济南市在以文化局为主体,联合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物价局、卫生局、司法局等建立了联席会议制,统一组成了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等。在发挥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同时,也注意引导社会公众及组织团体的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监督、行业自律、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一)义务监督员机制

    义务监督员一般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退休干部等组成,主要是义务监督文化市场中文化经营单位及文化消费者的行为,并及时反馈给有关的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净化文化市场。义务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一些社会监督成本,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监督力量。

    济南市文化局于2004年组织招聘了l00名网吧义务监督员,对济南市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据介绍,这些监督员的下作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义务进行的,没有任何报酬。他们的职责包括:向市民和经营业主宣传有关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的法规政策,对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进行劝阻 教育 ,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等违规情况进行监督、举报,并做到“对违规网吧要举报,对合法网吧不骚扰”。

    (二)举报奖励制度

    为有效发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作用,打击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经营行为,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山东省从2005年8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启用“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山东省17个市的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为所辖区域的统一接听机构。

    济南市文化局也相应地开通了24小时由专人值守的12318举报电话,制定了相关的登记、查处、反馈等工作制度。对受理的举报,根据不同情况直接查处或转县(区、市)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查处。群众可以对一些违反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举报属实的给以相应的奖励。这种举报奖励制度弥补了文化行政和执法部门在监管上的疏漏,是辅助管理部门进行文化市场监督,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重要方式。

    (三)评议和公开听证制度

    济南市文化局还通过印发“济南市文化市场管理评议卡”和“监督卡”给各文化经营单位,让各文化市场主体对济南市文化局、各县(市)区文化局工作给出评议,并能给予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反馈给文化局。这样,文化经营主体可以对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策和市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使其更好地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另外,济南市文化局还建立了文化经营许可事项的公开听证制度,比如某一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在申请审批事项时,文化局要通知该场所周围学校、机关等单位及公民报名参加听证,可提出意见,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可以监督文化部门审批项目时是否遵循相应的法规。这是文化管理部门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一些娱乐审批项目的批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意见。

    (四)文化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属于广义的社会中介组织,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功能,实施具体的服务性行为、执行性行为及部分监督性行为的社会组织”。

    济南市在全省最早成立了网络文化协会,倡导“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共同发展”,加强经营者自律,维护守法经营者权益。协会开展了“网络文化进社区”、“规范经营、健康发展”大型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倡导网吧经营者自律签名仪式等,配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网吧行业经营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社会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

    利用报刊、广播影视、 网络 等媒体对文化市场的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曝光,同时也对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及个人、文明经营单位等进行表彰。如2008年2月1日济南时报第6版《济南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光荣榜》。

    三、当前济南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市场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内容表述模糊,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出现 法律 法规滞后于市场现实的现象,这样容易被一些不法经营者钻空子,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出现真空地带。

    (二)人们对文化市场的监督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监督力度不够,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举报和处理。

    (三)由社会力量自愿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一般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公务员等组成,成分复杂,真正监督市场的时间有限,而且监督员队伍往往因为管理不善而比较松散,难以实现有效、统一地管理。

    (四)文化行业协会人员队伍组成呈现老龄化、兼职化倾向。文化行业协会成员大多由机关单位退休人员或由机关单位的人员兼职,办事效率低下,限制了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利于专门有效地进行市场管理;另一方面,有些行业协会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在经费和人员配备上都附属于政府,所以很难发挥协会自律和监督的作用。

    (五)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力度不够。较窄的新闻自由度是造成社会舆论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建立健全济南市文化市场社会监管机制

    (一)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保证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有法可依。法律法规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市场监督员、公民个人等对违法行为进行判定的依据,所以要根据文化市场 发展 的实际不断更新添加新的条例,让不法单位无缝可钻。

    (二)培养社会公众白觉维护和参与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政府除了一方面要继续举行审批项目公开听证制度以及对文化局的评议制度外,还要负责宣传普及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自觉监督和举报非法经营。在全社会倡导监督市场、人人有责的理念,逐步培养社会公众的道德感,树立责任意识,形成人人监督市场、市场有序发展的局面。

    (三)加强对义务监督员文化市场知识、管理法规及业务素质的培训,并奖励在市场的监督中作出贡献的人,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义务监督员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的成员担任领导,组织成员定期召开会议,了解近阶段市场状况及分配各自的职责范围,鼓励他们互相沟通,建言献策;文化行政部门还要赋予他们一定的监督权利,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举报奖励制度要注意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另外还要进一步开通网上的举报奖励平台。在文化经营单位集聚的地区,直接设立举报点,由专人负责举报和及时进行查处的事宜,以便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是济南市最大的文化市场,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四大文化市场之一,其中涵盖了书刊、音像、 艺术 、玉器等产业的各种文化产品。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四周也汇聚了百旺文化市场、新世纪文化商城、山东文物总店等文化产品交易场所。在这些文化市场内,各种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存在着诸如盗版、无证违章经营等非法现象。因此,在这种文化产品汇集范围较大、交易次数较多、人流数量庞大的文化市场宜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单位,并设立举报点。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连云港的经济已经被兄弟城市远远地抛在后面。从改革开放初期,连云港的经济基础在首批13个沿海开放城市中还是靠前的,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却没有创造辉的经济发展成就,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等客观原因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发挥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工商管理是以在市场上运动的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为抓手,重视市场监管来实现对市场的指导的实践活动。通过监管带动各种市场制度在市场中落实,比如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等。而连云港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随着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经济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连云港工商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职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显突出。

一、工商管理主要职能

在市场监管的实践中,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首先是严格监管市场中的各类商品的出入,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商品在不同类市场中的登记与注册来实施监管的。其次是为市场健康运行制定规章制度,关键是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维护市场经济活动公平公正竞争环境,严查市场中存在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作为国家对市场监管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还承担着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使命,尤其是要严厉打击商业诈骗、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第四,要大力打击侵犯各种商品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依法指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第五,维持市场健康的运行态势,对于一切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要加以抵制,尤其是传销以及变相传销。工商管理的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职能发挥是否全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经济活动的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二、工商管理与连云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前面已经简要的介绍了工商管理的职能,以此可以推断工商管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合法性监督促进作用,这是保证市场经济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发展。其次,能为市场中每个经济主体制定公平、合理、安全的登记备案制度。从中国市场准入标准来看,主要是工商行政部门对商品出入市场的严格把关,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密切合作严格审批手续。随着连云港的工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区域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提升,能吸引大量的企业和经济实体登陆连云港,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备案。申请后就能更为快捷地了解市场经济活动动态。需要强调的是工商管理行政人员在他们申请注册时要严格审查相关材料和验收,同时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严格工作规程逐步落实审批程序,要让每个注册的企业或是个人对连云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产生办事严谨,服务热情的好印象。与此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担负起培养优秀的市场人员的任务。这对连云港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化、规范化的市场准入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数据,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稳定并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成长。

三、工商管理对连云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就是维护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只要市场秩序运行正常,就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就是要规范市场活动中每个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促使市场中每个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营与交易严格根据市场规章制度来进行,最为关键的是能为经济主体营造良好的秩序和经营环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配套的一系列的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让经营主体在市场中能感受到公平合理、诚实可靠、信誉良好的健康市场环境的。这样能激发经营者昂扬的斗志,才能产生群体效应,连云港经济快速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定要保护主体之间的商标权,对于哪些侵害经济主体商标权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这是连云港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从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来看,不难从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管上窥探一二,即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吸引投资者登陆连云港等。当然,工商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法律制度,把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全面推动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样板。经济生活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顺应这种经济模式的转变,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升级自己的监管手机,以“互联网+工商监管”的形式来实现对网购市场的监管。

作者:徐璐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会计二系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商管理;发展情况

一、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是市场有序发展,良好运行的政府行政保障部门,工商管理有着对市场监督管理以及对扰乱市场的不法市场主体行政处罚的重要职能,属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商管理在大的宏观调控方面的具体职能和肩负起的主要市场维护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在监督管理中促进市场完善自身的发展和运营体系;二,结合我国具体的行业要求和产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来对每一个要求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和评估;三,营造市场良性竞争行为,对恶性竞争、非法竞争以及恶意垄断用行政权力进行惩处借此来规范市场秩序。所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工商管理对于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具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工商管理部门如果办事不负责任,,不能依章办事,依法处理,这样都会造成市场出现混乱,会严重的阻碍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道路,同时会极大程度的影响我们国家在市场经济方面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我们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的准确性负责性对整个市场来说多么重要。

二、我国工商管理发展情况现状及问题

1.工商管理人才结构失衡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是知识经济,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涵养和管理视野,而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事业的人才队伍结构却难以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初级工商管理人才供应饱和,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较大,“高精尖”级的研究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更加严重,人才队伍的结构失衡限制了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易导致工商管理工作片面化、短视化。

2.工商管理体制建设缺位

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工作要拓宽管理范围、加强薄弱环节,确保职能到位,落实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而目前工商管理体制是不完善的,缺乏行政的强制力和管理的有效力。更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政府常常“借工商管理之名,行地方保护之实”,对个别的地方或地区进行制度外的保护和帮助,促进恶意垄断的形成,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3.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不够

工商管理还肩负着市场的行政执法的主要职能,以此来对市场主体起到震慑和管制作用。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工商行政执法职能,然而现实中,工商管理的执法手段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在处罚的主体方和被执行的主体方总是会出现错漏,难以做到统一,或者明明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对有的市场主体进行了严厉的行政处罚,可是具体的处罚措施去会脱节,吃吃不能有效执行,削弱了工商管理机关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二是工商管理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干预。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的考虑,对大型企业往往存在“护短”倾向,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难度。

4.工商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

常言道“已不正则无以正人”,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工作部门的工商管理机关,自身必须严格守法。但现实是,部分工商管理机关存在一些内部管理问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这些都损害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形象,不利于执法活动的开展。

三、提升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水平的对策

1.构建工商管理人才队伍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优化队伍机构,积极探索针对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管理、执法第一线的业务要求。比如,在工商管理人员招聘环节要强化对专业素养的考察,另外还可以积极通过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工商管理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积极倡导创新管理模式和执法方式,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执法队伍。

2.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我国的市场规模日益扩张,市场主体也在扩张中变得越来越多,规模上我国的市场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参与市场的各个主体也打破了行业的壁垒,实现了市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的工商管理来说既是机遇同时又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张进一步发展,市场主体的增加带来市场的繁荣和活跃,就更加凸显出工商管理的重大作用,但与此同时,面对扩大的市场规模和杂而乱的市场主体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混乱,这对于我国工商管理来说又是很严峻的问题。所以工商管理体制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登记管理职能,对各类行业准入的门槛科学设置,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协调发展。运用综合监督管理职能,特别对市场经济纠纷和市场主体的恶性竞争进行关注和处理,的只有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才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立法部门要加强制定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工商管理一定要特别注意执法不严,问责主体不清晰的现存严重问题,要严肃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地位,在市场上对所有市场主体进行法律的教育和宣传,加强管制,严肃处理扰乱市场违法乱纪的市场破坏行为,从根本上加强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4.建立工商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重要的行政部门,我们要从内而外的注意工商管理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对工商管理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要特别主义和加强,提高管理水平和自查自律能力。同时还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以真正发挥,促进监督服务职责的完善和加强,提升工商管理机关的执法形象。

四、结语

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方式、行政观念以及行政效率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加强我国工商管理对市场的监管和对我国工商管理体制进行整改和进一步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提升工商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以期对工商管理事业改革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齐寒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武汉学刊,2007,06.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9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工商管理;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需要强化自身工商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工商管理发展策略,才能为自身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但工商管理发展策略的形成,需要工商管理部门的支持,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我国工商管理探究发展策略,需要结合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现有问题,采取对应解决措施,助推工商管理发展。

1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问题

1.1企业工商管理薄弱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薄弱是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工商管理方法、手段、措施,能够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受政策方针、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达到我国企业工程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但我国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忽视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影响企业发展,制约我国工商管理事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存在不到位问题,即使是针对企业管理者实施的培训活动,也很少涉及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模式的相关内容,使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实效性得不到发挥,影响其工作质量效度提升。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不足,会造成企业管理者欠缺。例如:在工商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化工商管理人才,影响工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使工商管理工作力度不强,降低企业整体管理能力。另外,企业管理者忽视工商管理,会造成基层工作人员认识工商管理不足,对相关知识学习缺少热情,限制企业工商管理能力提升。

1.2工商管理人才缺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专业工商管理人才缺乏是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助力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性,避免市场假冒产品的流通,维护人民消费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做好工商管理工作,与维护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关系密切。尤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组织过程中,以此加强商品流通过程的隐秘性,微商、网店等并未在工商部门进行实名登记,使工商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回应消费者投诉。造成这种问题的工商管理过程中,缺乏监测微商、网店专业化人才,当前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其专业化有待提升。同时,从当前工商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年轻工作人员,又缺少市场监管经验,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发展。

1.3工商管理体制落后

现阶段,我国当前工商管理体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问题。现有工商管理体制是市场管理体制的沿袭,并且这种市场管理体制,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我国市场发展速度快,但还呈现工商管理制度落后趋势,影响到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工商管理体制落后问题,致使市场上欺诈案件频发,尤其是网络欺诈案件,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另外,部分传销窝点出现与毁灭的反复过程,体现我国工商管理体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我国现有工商管理体制中几乎没有网络环境下市场发育发展相关监管内容,暴露体制的监管漏洞,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使市场管理体系出现失衡现象,严重制约工商管理发展。

1.4内控机制尚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存在内控机制尚不完善的发展问题。首先,工商管理载体工作模式的内控管理机构完善度不足,不能实现自身作用的最大化发挥,相关工作人员职能发挥受限,形同虚设。其次,工商管理对应的内控管理内容不够具体,尚未对市场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的触及。最后,工商管理缺少明确的内控管理目标,内控管理能够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有些工商管理机构在职能变化形势下,针对一些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及机制,与实际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出现衔接不足问题,不仅影响到员工工作效度,更降低我国工商管理效率。

2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策略

2.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为解决企业工商管理薄弱问题,需要对企业员工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满足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需求。加强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建设,需要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首先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在工商管理培训中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多方面素养,能够为我国企业发展服务,进而促进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开展的有序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行业内部工商管理相关培训经验进行有效提取,科学设置培训活动。例如,出于节约资源与维持生产的考虑,企业需要以二者平衡为前提,通过课堂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占用员工工作之外的时间,科学设置培训工作内容,保证培训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状况,提升实际培训效果,采取对应培训工作解决措施,助推工商管理发展。

2.2提升工商管理意识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效度,转变工商管理人员工作思想,重视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工商管理工作认知度,端正态度,开展有效工商管理工作模式,促进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例如,企业可以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为员工工商管理意识提升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工商管理工作的支撑,以此强化自身竞争实力。而工商管理是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有助于员工个人素质提升,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工作,需要针对培训工作制定考核制度,使员工能够对培训内容进行有效吸收,提升员工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是工商管理培训中的被培训人员,也需要受到考核制度的限制。

2.3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强化我国工商管理工作,需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提升工商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例如,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加强培训,各级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干部职工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考虑员工工作需要,根据员工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教育等知识,丰富工商管理培训内容,规范工商管理人员工作行为意识,使工商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工作有效地熟悉与了解,培养其敬业精神。在加强工商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各级部门需要对部门内部人员结构情况,针对性地提升老同志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丰富年轻同事的市场监管经验,提升工商管理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使其有效应对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推动我国工商管理高效发展。

2.4健全工商管理体制

基于市场经济大背景,发展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工商管理体制在其中发挥重要效度。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适应,借助管理运行体制的完善与更新,提升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成效。例如,国家针对经济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新法规与新政策,健全工程管理体制,需要结合这些法规与政策,考虑市场监督管理需求,加强相关岗位的健全与完善,最大程度的做到人尽其才与责任到位。在此基础上,健全管理运行体制,需要对工商管理的途径与形式进行创新,对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实时共享的优势进行挖掘与运用,以信息技术对现有市场的全覆盖,有效加强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效果,助推工商管理发展。

2.5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工商管理的有效发展,需要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来实现。首先,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对应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善工商管理相关法规的具体实施细则,融合统一新法与旧法。其次,加强法律措施的普及,对法律基本知识进行较大力度的宣传,要求执法人员的工商管理执法流程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严格遵守。再次,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重视执法的实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工作内容冲突、交叉等矛盾问题,如分散管理、分头执行与职能交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部门工作效率。最后,需要分析工商管理部门现阶段的执法情况,整合分解不同部门的职能与工作内容,赋予不同部门独特的执法职能,实现工商管理部门有效加强执法力度,满足我国工程管理发展需求。

2.6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基于市场经济大环境,我国工商管理想要实现有效发展,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内控机制与相关管理措施的优化,为我国工商管理改革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力量。完善内控机制,按照市场监管形势,对相关机构进行设置,使其满足新形势需求,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凭借专事专管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出现。同时,完善内控机制,需要结合市场监管实际需求,对审计结构进行优化设置,或联合审计部门针对市场监管相关审计工作,提升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质量。另外,工商管理工作中针对国有资产流失,提升风险防范工作效度,以此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在以上三方面,优化管理措施,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加强我国工商管理成效,促进工商管理发展。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10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革新

经济管理是企业加快价格管理和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有序展开日常生产与项目活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发展中,企业应当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自身价格机制,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缺乏

站在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分布和结构的设置角度来讲,人力资源人员分布散乱、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力部门是企业的基础部门之一,也是确保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部门。但是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管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企业在展开人才培养中,并没有积极引入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管理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模式,主要用于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大部分企业的人事变动较大、职工流动性大、经济管理人员频换、人事交接工作衔接不上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方式不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2.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

当前,大部分企业将重心放在项目资金投资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从而严重忽视了内部的经济管理。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缺乏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甚至有些企业将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应付相关部门检查的形式,这种流于形式的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低下,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得到全面实现,也就无法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与效果。经济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淡薄,最终导致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效率低下。

3.组织机构较为单一

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和针对性,导致管理组织方式和模式较为单一化。这种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企业组织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问题进行灵活性处理。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设定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设定的目标是较快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严重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仅严重导致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脚步,还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日益低下。

二、基于市场营销角度,企业革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1.提升经济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和实质性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市场营销中,企业要抢占市场、获取最新资料,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另外,良好的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市场外部环境、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是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不具针对性和实质性这一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对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并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进而达到市场发展需求的目标、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完善。站在市场营销角度,企业不断调整和改正经济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机制的前提、科学管理技术是企业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水平和市场实际需求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是基础性条件,合理有效推行战略管理与计划是实质性条件。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这一问题,企业需要站在市场营销角度和创新管理理念角度,加强制定和完善科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步伐,从而发挥内部管理制定的效力和作用,并以此作为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约束力的重要依据。

比如在施工建设管理中,企业需要着重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有效和合理运用。针对当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一问题,应该对工程建设工程中涉及到的成本问题进行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是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施工材料的购买还是施工管理,都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实现项目建设的科学控制。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实现成本的节约,是施工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但是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战略目标需要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作为评判指标展开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工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尤其是材料管理和技术的引入。在项目管理中,加强材料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提升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是提升建设项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工程建设的环保型,并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

3.建设科学的监督机制

企业无论是展开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还是精细化的管理工作,都需要针对自身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另外,企业在跟随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调整和改正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相关监督制度,进而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即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的经济成本价与预算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期企业在审核和质量监管阶段的工作,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合理控制成本和强化成本预算机制是提升审核结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在强化与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管理。企业无论是在筹资、投资还是经营管理阶段,都会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完善管理机制之前,需要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并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次展开控制市场风险的相关工作。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需要与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企业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供坚实的后盾。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中不仅起到激发员工能力的作用,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一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企业职工,应当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市场竞争中,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员工的综合能力同等重要。企业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中,需要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和自身想法,将其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进而保证员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同时避免优秀人才的浪费。

企业无论是制定战略发展目标还是建设经济管理制度都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人才管理与培训的依据之一。站在科学视角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和综合能力,在保证信息交流有效性的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岗位安排和关注员工的自身需求能够帮助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一种对企业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应该在实际管理中为员工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建立完善的建奖励制度,积极引进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人才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岗前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水平,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正当前经济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质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沈莉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131+392.

[2]李兵.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203+207.

[3]雷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167-168.

[4]窦文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商,2013,10:15.

[5]陈卫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84+86.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11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主要业务有现货买卖和衍生品交易,并在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到年底,公司的盘位是持有空头200万桶,而且稍有盈利。2004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继续飚升,而中航油认为油价在未来将会降低,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继续做空;2004年第二季度油价继续上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但公司估计油价将会在下半年开始下跌,或者至少出现涨停,因此公司决定追加投资,继续卖出看涨期权。直到2004年10月中下旬,国际原油价格一度达到每桶56美元,行权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投资者要求行权,从而使期权卖出方(中航油)在油价每桶50美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产生了巨额亏损约5.5亿美元,震惊海外。

中航油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在整个中航油内部,公司的所有事情由陈久霖一人说了算,其严重的个人独断作风为公司的巨额损失买下了伏笔。第二,中航油不顾国家禁令,在场外交易市场利用期货交易进行投机,严重偏离了用期货期保值操作目标。第三,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形同虚设,在达到预先设定的止损点时,公司并没有及时斩仓,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而在公司领导人的心态下,不断加大筹码,甚至不惜牺牲母公司的控制来套取资金进行投资,最终使公司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二、从中航油事件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缺陷

1.监管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

实践经验表明,成熟的法律框架是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有效监管的基本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及其监管的相关法律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金融机构开办衍生品交易所受的约束大多散见于金融监管当局的各类管理规定,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对中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进行风险提示的通知》等。上述规定中虽然也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问题,但只提出了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意见。这些法规在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和管理的权威性等方面难以与法律相比,而且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来说,太过简单,缺乏系统的、配套的条例和细则,易造成现行监管缺乏操作依据,产生随意性,从而不利于监管机构对衍生品业务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也不利于监管部门实施审慎监管。此外,现行法律对我国机构参与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机构难以有效进行跨境监管,中航油事件凸现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

2.监管机构设置缺陷

(1)外部监管不足。政府监管和市场自律所构成的外部监管可以视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外部约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高级形态的衍生品市场之监管模式,带有更多的趋同性,即在倚重政府监管(行政监管)的同时,日益注重发展交易所、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的自律监管职能。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管理和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显得薄弱。

①由于金融衍生品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系运用多种技术的“金融合成物”,所以,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必须针对“金融合成物”本身的性质特征来设计,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的监管体系就必然具备跨市场、跨行业的综合特征。金融衍生品创新经验表明,统一的政府监管模式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目前采用的政府监管体系是一线多头监管模式,即金融监管权集中在中央政府一级,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多个中央级的金融监管机构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监管,显然会增加监管成本、降低监管效率,不利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②我国行业协会起步较晚,行业自律意识较为薄弱;交易所针对衍生品交易所设的制度不严密,存在漏洞,致使交易者有机可乘,交易所对于所设制度缺乏有力的执行。在我国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边界不清,政府监管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自律监管形同虚设,市场自律的不足导致我国的监管同市场动态相比显得更加滞后。

(2)内部监管薄弱。由于法律或外部监管往往具有时滞性,要防范衍生品的交易风险还必须依靠有效的内部监管――即市场交易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其构成了金融衍生交易主体的自我约束。首先,市场交易主体制定的内部控制因对高层人员监管的缺失而形同虚设。在中航油事件中,公司虽然成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跨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曾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Kiodex Risk Workbench系统,设有专门的风险控制员及软件监控系统,还规定了严格的预警和止损制度,但中航油事件发生时,公司总裁陈久霖个人权力却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内控制度之上,他从来不上报相关情况,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由于缺乏对高层人员有效的监督,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在关键时刻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最终导致中航油多损失4.5亿美元亏损。其次,多数市场交易主体构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不够明晰,因而在内部控制的管理组织机构、设计、范围、内容、执行、评估与考核、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操作难度较大,不能保证内控制度有效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

3.监管效率低下

(1)监管手段落后。金融衍生品的特征使得在现行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制度下,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这两种重要的传统监管手段日显落后。金融衍生品交易大多为表外业务,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监管部门难以通过财务报表获取充分的信息。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没有类似于交易所这样的机构提供统一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其市场透明度更差,导致中航油在期权交易上的巨亏没有及时被外界发现。

(2)风险意识淡薄。从中航油事件来看,无论金融衍生品的外部监管主体,还是其主要交易者都表露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而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监管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尚处初期,并未将风险监管真正付诸实施,如对市场交易主体风险监管过于依赖事先的资格审批和市场准入,对其内部风险控制规范不够,引导不力;监管人员被动地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完成所要求的统计报表和检查工作,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对风险监管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差距;市场交易机构的管理层和员工对衍生品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市场交易主体自我约束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无法对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市场起到有效的监控、制约和预警作用。

(3)国际监管合作不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客观上要求通过国际合作来对其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管,防范交易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出现。但目前在监管国际合作上面临衍生交易明细与信息不易收集,国际市场起伏不定,经济变量变化迅速,相关信息无法全盘掌握的问题,使得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困难重重。

三、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建议

1.尽快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立法

在立法体系建设方面,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法》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以保证金融监管框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一致性;二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类规范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首先应当在抓紧出台新法律法规的同时,适时修改现有法律中不适应衍生金融市场出现和发展的内容,使现有法律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其次,立法应当为衍生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同时也要考虑法律自身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使金融市场能够平稳运行并顺利实现开放和发展。

2.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

(1)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应建立市场参与者自控、市场自律、政府监管多层次且高度协作的管理模式。

首先,由于金融业出现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我国原来的分业监管体制也必须过渡到集中监管体制上来。就政府监管而言,可以借鉴欧美的做法,建立一个统一监管机构,对金融产品从现货、期货到衍生品实行集中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鉴于我国混业经营的广度与深度不够,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规模偏小,目前实行的分业监管制度仍有一定的必要性,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并从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中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一个独立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委员会,专门负责衍生品的监督管理。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监管资源,捉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重复或监管缺位甚至是监管竞争的发生,又适应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其次,建立市场自律的监管体系,重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官方监管和市场自律。第三,完善内部控制。市场交易主体应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资源,统筹制定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程序。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管权分开,要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部门,对交易人员的交易进行记录、确认、市值试算,评价、度量和防范在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通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逐步采用最新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及相应模型,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提高管控能力。第四,一个较完善的监管体系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统一制订我国衍生产品发展规划,修订完善衍生产品发展的法规政策,协调监管职责,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迅速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监管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整体效率。

(2)加强国内监管与国际监管的合作和协调。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放性,市场的参与者很容易通过离岸市场规避本国法律的监管和约束。为了使监管的效果更加明显,我国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应当积极准备与国外监管当局和国际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要求国家引入国际组织的监管规则及各国通行的监管标准,为市场参与者创造公平的竞争平台,还要求国内监管机构加强与他国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处理具有跨国性质的事件并参与到国际组织全球化监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

3.培育先进的监管理念

(1)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市场不成熟,规则和制度不健全,加之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具有强烈的扩张效应,这就决定了我国应确立政府监管在整个监管体制中的主体地位。金融衍生品市场内外部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在于风险防范。从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市场参与主体“重收益轻风险”的非理性本能、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操纵、欺诈客户等市场缺陷,以强化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遏制市场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风险控制的目的不是消除单个的风险,而是要防止单方面、单一性风险蔓延,转化为多层而、多群体、多品种的系统性风险。

(2)政府监管机构可采用举办培训班、实施检查等多种形式,向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输送风险管理的理念,使他们对风险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形成自觉行为。

(3)顺应国际监管趋势,改变行政和自律监管过去的重审批的刚性监管思路,建立以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灵活性监管架构,指导并监督金融衍生品交易主体建立、执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4.改进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

市场部管理制度范文12

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建议

0引言

在市场经济中,每天都有一批批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同时也有一批批企业悄无声息的消失,探究这些企业失败时不难发现个中的原因:企业的资金流断裂了。如绍兴最大印染企业江龙控股、台州的飞跃集团、中国金属(百幕大)旗下子公司等等都是主要因为企业缺乏财务管理风险和控制现金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就如血液出了问题,企业就会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持有的各类物资,在企业尤其是工商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占有较大比重。在我国,高额的存货水平更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普遍现象。通常企业的存货占资金总量的20%一30%左右,企业存货管理的好坏在资金流管理中举足轻重,建立适当的存货管理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企业存货资金安全和畅通,维持资金持续的良性循环,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存货资金乃至整个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使资金在该环节实现增值,企业才能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优势,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全文希望对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的因素,然后提出相关建议,给相关企业以借鉴。

1企业存货管理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影响企业存货管理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风险,而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市场风险存在的问题市场风险对存货管理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市场风险对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存在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供应市场,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的情况很少,即使出现,往往也是由于运输等暂时性问题的影响导致,并且这种局面存在的时间不长。大部分原材料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也相对平稳,而且很多企业都愿意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表明企业所处的供应市场环境是较为宽松的,供应市场存在的市场不确定性少,即市场风险水平较低。所以在供应市场中,原材料库存水平年变化趋势总体是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显现下降势头。但对销售市场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的机会不多,这种局面即使出现,也会维持时间不长以在销售市场中,产成品库存水平年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稳中有升的。

1.2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如果企业规章制度、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及工作程序都呈现极大的随意性,或虽已建立规章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或执行力不高,这类企业工作就会效率低下,错误频繁,导致诸如此类问题:存货保管不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次品率高,毁损报废和超储积压存货等,有时这类问题会非常严重。

2加强存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市场风险和企业管理、信息技术风险。笔者采取针对性建议如下:

2.1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建议和措施首先,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和风险意识对企业经营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农资企业的季节性很强,如果企业管理层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存货管理思想的影响,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对市场风险判断能力和驾御能力,高库存水平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为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各方媒体力量(包括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市场风险知识),通过在企业外部和内部举办各种形式市场风险知识培训活动,普及市场风险知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知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存货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存货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在对相关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后,依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系统会事先发出警报信号,提示企业决策者警惕市场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存货风险管理模型和存货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存货市场风险进行量化,设立存货管理的市场风险预警警戒值,从而形成存货管理的市场风险报警机制,根据设立的市场风险警戒线可以对存货市场风险进行报警。

2.2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存货的基本业务流程:先由销售部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并做出预期判断后且制定销售计划生产部门依据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部门再根据生产计划和仓库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采购活动验收入库仓储保管生产领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2.2.1存货预算的内部控制关键设计存货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存货预算作为企业采购、销售、成本和仓储等管理活动的控制标准,也是提高企业存货管理水平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采取的关键计点是:编制、修改、执行和考核,即编制预算按市场需求修改预算执行预算最后进行预算考核。

2.2.2存货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该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目标是保证采购业务在各环节的运行有序性和高效性,及时、完整和准确提供存货采购信息,旨在提高存货采购管理水平。采购业务主要控制点是:供应商管理、计划编制、合同订立、采购申请与审批、存货验收入库和账实核对。

2.2.3存货保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存货保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目标是保证存货收发存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存货质量、安全第一。主要控制点:入库、保管、出库、盘点、报损报废。

2.2.4存货管理的绩效考评的关键设计公司存货管理的绩效考评目标是通过对存货管理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等考核依据。主要控制点:考核指标的制定、考核结果的执行。通过对存货管理业绩考核,改进存货管理方法,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3结束语

在新经济条件下,原有的传统的业务流程(包括存货管理流程)已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关注流程再造的新课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方式、范围、关系和程序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些将会引起存货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变革。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存货管理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祝宏.存货管理现存问题&对策[J].中国药店.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