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时间:2023-08-31 16:08:06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是一所具有酒店与旅游行业特色的独立学院,所设专业均围绕酒店、旅游行业而建设,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行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行业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系统地思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一系列创新改革。本文浅谈一下对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点看法。

1 概述

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步入快车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三网融合、光纤到户建设的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加强,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较低,社会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知识的课程,从1998 年就被教育部确定为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被很多高校确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成为培养基于信息应用的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

2 独立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第二学年开设,教材、学时、教学计划统一,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重点以开发为主。长期以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开发方法的讲解上,这与我院相关专业学生的背景相违背,学生学习吃力,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动力;对于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将应用放在核心位置。

2.2 课程的设置未结合行业背景。长期以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以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没有专业的区分,这造成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没有与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2.3 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不高。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以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为主,缺乏管理学、财经类专业知识;而工商管理背景的教师却又缺乏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践背景,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无法从技术上来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

2.4 缺乏实践、考核单一。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在实际应用场所对系统的操作,很难建立信息技术的思维能力;同时,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考核主要采用试卷考核,这无法全面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阻碍了善于思考、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结合学院的行业背景进行教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是以酒店和旅游为行业背景的一所独立院校,所设专业都是为酒店和旅游服务。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我院有长期合作的酒店、旅行社,在进行系统介绍时,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和将来就业的主要岗位,有针对性地选取行业专业信息系统软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结合。以郫县为例,有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都是其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我院学生以后就业的主要行业。在介绍ERP系统时,选择某成都酒店的ERP系统,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ERP软件中的总账子系统与报表子系统,在讲解的过程中从会计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系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会计稽核,进而启发学生将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系统现有功能、信息技术相结合,分析现有系统如何通过其功能完成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而考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改善。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对系统的实际操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日后就业。

3.2 与酒店、旅行社加强合作,使学生融入企业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分析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教学不能使学生充分的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社会接轨,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用信息思维的视角解决问题。我院与成都多家知名酒店、旅行社都建有合作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短期实习,在具体的企业、具体的岗位中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融入到具体的企业中,学生才能体会到这门课程的价值,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3.3 注重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工作的能力为目标,课程的考核应该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的技能、在企业环境中实践的报告总结作为考核的重点。不但能迫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而且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强化,既而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3.4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信管专业是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投入到酒店和旅行社中去了解行业和业务流程,捕捉行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从而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需求的改变。其次,学院定期选派教师到用友公司、金蝶公司等公司去进行培训,了解企业的软件开发、管理等工作,在企业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技术能力;此外,积极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加强教师与行业人士的交流,从而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4 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是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教学目标应始终围绕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应时刻与专业、行业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况,思考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用于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才能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海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5):62-63.

[2]赵乃东,王峰.中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91-92.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企业营销、经营与管理的实践活动。简单来说,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相互融合。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时刻注意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电子商务人才必须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理解经济管理的理念,在企业经营之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决策。

电子商务与其他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最大不同之处是,电子商务着重于信息技术在商务活动的应用,因此,电子商务课程必须主动突出信息技术应用这个特点。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应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已有上百间。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学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背景或机械电气等理工科为背景的高校;第二类是由财经为背景的高校。在上述主要的两类专业学校之中,以计算机技术或机械电气为背景的高校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以财经为背景的高校则偏重于经济管理课程的讲授。可见,两类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上各有侧重。

从笔者的实践上看,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更加应该偏向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专”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如果只是简单学会运用几个软件就以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这就会失去电子商务专业的最大特色。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的理念可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而在工作中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特别对于高校的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笔者考察了部分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和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发现企业对于熟悉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毕业生需求较大,而不熟悉信息技术的毕业生则需求较少。而且,目前高校的学生如果要兼顾信息技术课程与经营管理类课程,难度已经超出他们学习能力的范围。与其万金油式的什么课程都学,倒不如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从高校的学生特点上看,高校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很高,学习一些实际的操作对于高校学生更为有用。因此,高校应该着重于讲授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议开设信息技术类别的课程如表1所示:

高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必须注意把商务活动和实践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必须有所侧重,有些与电子商务关系不大的知识可以简要地讲解。比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的课程时,笔者着重讲解了电子商务的数据库建立,以及数据库如何与电子商务网站互连等内容,突出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并在学生上机实践中,也始终强调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的难点在于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融合

电子商务专业要办得成功必须做到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融合,其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

目前,讲授电子商务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毕业的,要么就是经管专业毕业,因此,这两类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管理类或信息技术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电子商务的教师。教师也要主动地考取电子商务类别的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教师多参加电子商务的讲座或论坛,以及电子商务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时更新电子商务知识。

2、教师必须运用电子商务的精髓

有的人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在网站上开个网店,其实,这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方面,而电子商务的精髓在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让顾客在商务活动之中感受便利和满意,从而促进顾客购买。如果仅是简简单单地开个网店就是电子商务,那就大错特错了,进一步说,现在开个网店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不用专门用几年时间学习。所以,教师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时,必须注意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为顾客购买提供便利。比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时,笔者让学生模拟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有的学生提出为了比较同类商品的价格等特性,常常需要打开多个网页进行浏览,使电脑运行变慢,不利于比较,不够人性化,笔者指导学生开发一个能在同一网页比较不同商品的程序,使学生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为顾客购买提供便利”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为顾客购买提供便利的关键在于是否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会按网站设计者的思路去做。

3、重视电子商务的企业实践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选拔的时候,发现电子商务毕业生不能快速融入企业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为企业服务。因此,开展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构建电子商务技术平台的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培养,是电子商务专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余的时间,也要积极争取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接触机会,多参观电子商务企业,实地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并且与其他院校电子商务教师进行网上的交流,多了解同行的最新教学成果以及教学经验。有可能的话,以教师为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可以自主建设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站推广,在校园里实现一定的电子商务活动,模拟实际的市场运作。

4、结合本地实际,注重人才的本土化培养

由于毕业生大多希望留在高校所在地工作,因此教师应该多了解本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授课过程之中,多以本地为例,讲解本地企事业单位运用电子商务的情况,积极聘请本地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领导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到学校进行授课,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为学生讲解电子商务的实践,提高学生对于本地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实践的认知能力。有可能的话,可以主动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为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企业节省了培养员工的成本,学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实现三赢。

四、结语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信息安全专业主要课程 学生除学习理工专业公共基础课外,学习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与算法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大学物理、集合与图论、代数与逻辑、密码学原理、编码理论、信息论基础、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

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与技术。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起点还较低,国内只有极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奇缺。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我们应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和其具有的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适应时代,抓住机遇!

信息安全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计算机软件;

4 房地产;

5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项目经理;

2 网络工程师;

3 网络管理员;

4 销售经理;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 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 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 学生就业具有显着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 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 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 采取的措施

4.1 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 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5

一、“互联网+”背景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新内涵

“互联网+”背景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逐步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谋划未来三个方面,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核心竞争力提升、最大化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供应链优化和价值链再造,需要工业企业将互联网、财务工作、经营管理和企业决策进一步深度融合,并在融合中加强内外部控制和循环提升,基于信息化工具,充分利用企业“小数据”和行业“大数据”,在采购、研发、工艺、产品、库存和营销等方面做好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实现企业最终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据归集方面,“互联网+”背景下,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工业企业的核心部门,将转型为大数据中心,相关业务数据将通过信息化手段以规范的口径归集到财务管理部门或其它专业部门,业务数据对标财务数据,将创造更多的价值效益。而当前传统工业企业数据收集呈现手工化、碎片化的特点,极大地限制了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在数据分析方面,当前我国工业企业高级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比较缺乏,跨界学习能力不够,实操经验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或由于管理会计意识淡薄,或出于成本节约考虑,并不会专设管理会计部门或引进专业管理会计人才,这就造成兼职人员不能很好地运用管理会计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大大降低了数据的价值。

(二)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引入了ERP系统,但只运用了记账、归集和编制报表等基础会计功能,只是完成了从人工记账向电子记账方式的转变,无法实现数据的系统归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无法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决策等提供更为有利的帮助。同时,工业企业分门别类,行业通用软件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需要基于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制开发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并充分对接供应链其它企业的软件系统。

三、“互联网+”背景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策略

(一)加快转变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国内高校的财会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不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教学模式,过多地将精力集中于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即通识教育,而对于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方面的教育体系建设严重不足,结果导致高校财会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格局不高,更遑论实现财会人才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在大数据资源广泛运用的社会背景下,要想实现工业企业数据资源、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决策的有机整合,更加离不开具有战略眼光和敏锐嗅觉,既懂“互联网+”,又懂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因此,加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因而,国内高校应当关注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开设管理会计的专业课程,积极吸纳既懂理论又具有实操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扩大实训教育教学基地建设,提高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二)加强工业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为工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而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更为工业企业搭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便利。工业企业应依据自身的特殊性,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相应的系统应该能够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等方面提供智能化服务。同时,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也解决了工业企业间和工业企业内部系统的兼容问题,方便了管理会计对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提取、集成和深加工,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而面对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工业企业自身也应该逐步调整并适应,积极采取措施,如采用分布式等,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四、结语

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从源头加强人才培养,也需要工业企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将数据资源纳入到企业治理和未来发展的高度上,充分挖掘数据潜力,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书凝.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创新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2):208–209.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6

在青岛,一位执着的实干家,正在以他的淳朴、勤奋和智慧,带领他的团队,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绿色传奇,他就是――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在善。

一路辛苦拼搏至今,作为一名脚踏实地的农民企业家,苗在善在山东青岛当地和全国行业内都有着较高威望。2012年6月5日,在中国绿化基金会2011绿色公益盛典活动上,苗在善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由“倾注三农,情满大地”综艺晚会组委会遴选,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为“三农”基层先进人物代表。并在2012年9月26日“倾注三农情满大地”晚会上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切接见。2012年4月苗在善还应邀参加中国中欧波兰经济论坛,受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亲切接见。2012年秋,苗在善向青岛市政协委员赠送了政协委员系列丛书《政协委员书架》,受到了青岛市政协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十八年来,在着力发展企业的同时,苗在善还一直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农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他说:“我是一个农民,我的事业就是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办好企业,让农民增收,让员工增收,带动区域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是我的责任。”

二十八年专注园林事业

苗在善1957年出生于青岛市黄岛的一个农民家庭, 19岁去参军的他,退役后当过教师和食品公司职员。1984年5月,他辞职下海当农民,进行食用菌的种植、推广和培训工作。1985年春,回归农民本色的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带领20多位同乡、同学和朋友成立了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园林绿化公司(今天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前身)。

做一个苗木人,让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种苗木生长在自己绿水青山的家乡,乃至植遍神州大地是他创业之初的梦想。同时,有着商业前瞻的他,也已经预见到,黄岛所在区域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远的将来,将有着飞速发展的前景。他当时就笃信,一个高度发展的工业区,更需要植被覆盖,需要绿肺来吐纳新鲜空气,需要绿色的生态环境。

然而,万事开头难。公司刚刚开始运营时,在资金和技术匮乏,人手紧张,市场需要开发的情况下,屋漏又偏逢连阴雨。1985年初秋,公司创建不久,一场九号台风将公司办公大院夷为一片平地,几十亩苗圃被台风带着海水摧残得不成样子,损失十几万元。对一个从零做起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刚建的公司大院没了,几十亩苗木死亡了一大半。由于灾害,造成资金严重不足,银行看到如此情景,没到期的贷款也提前上门催了。

苗在善清楚地意识到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于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动员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战友们把积蓄都拿出来一并投入到公司建设上,为此,苗在善写了保证书,用自己的全部身家财产作担保。

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技术力量薄弱依然是公司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员工经验技术不足,苗在善决定分期分批将员工派到外地苗木生产区进行参观学习考察。1985年10月、11月,两个月的时间几十名员工就去了江苏、河南、安徽、浙江、江西五省,行程达6000多公里参观了近百家花木场、苗木生产基地,对调整苗木生产结构和发展取得了技术支持。面对企业的困境,他始终坚定必胜信念,经过五年的拼搏和生产发展,公司逐步走出了困境并偿还了因灾害造成的债务。

苗在善的绝地反击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当年种植的几十亩苗木三年后实现了二十多万元的利润,这也是苗在善的第一桶金,第一笔绿色财富。从此,太行园林在他的带领下事业蒸蒸日上,走上了一条绿色创业的康庄大道。

创建幸福企业回馈社会

在苗在善看来,着力创建幸福企业,为员工创造幸福,满足员工的幸福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正当需要是一个企业发展中所必需的动力。二十多年来,太行园林公司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受到员工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爱与被爱的互动,公司给了员工尊严和温暖,员工在公司中能够找到归属感,用更勤奋的工作回馈公司。

太行园林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公司中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员工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员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公司是员工安身立命的依托,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是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舞台,对员工负责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要素。在2009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寒冬中,太行园林不仅坚持“不减人、不减薪”,同时还继续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2009年员工薪酬较2008年增长12%,2010年员工薪酬较2009年增长15%。2011年员工工资增长18%。

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安置录用数百名农民工进公司工作,并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积极履行社会保障义务,公司员工都办理了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保险。还对农民工进行了各种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自2008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农民工500余人。现在公司内已有许多原来的农民工成为了公司技术骨干,有的还进入了管理层。每年年底举办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增强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为给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他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了家的氛围。平时,公司工会对农民工的家人生活、小孩上学都会主动关心,并上门解决各种难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民工有以公司为家的感觉。公司不仅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还确保农民工工资年增长率在15%以上。

公司还定期举行“纳凉晚会”、“新年联欢会”、“学雷锋献爱心晚会”、“诗歌朗诵比赛”、“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及由员工家属参与的“一家亲联欢晚会”,激发了员工热情洋溢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公司专门设立了“总经理信箱”,开通了一条员工与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绿色通道”。公司员工纷纷表示,“总经理信箱”启用后,拉近了公司总经理、管理层与每位员工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团队精神,吸纳更多来自一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苗在善不忘回馈社会,尽一己之力,帮助最需要的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他带头为灾区积极捐款捐物;资助青岛开发区老年大学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许多社会公益事业中不时可见他活跃的身影。苗在善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非常关心,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微公益慈善”并在自己的企业和周边默默地实践着,在2012年9月6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作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言,受到了入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09年公司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会”,建立专门的基金账户,专款专用,救助困难病灾员工家属及困难病灾居民80余人次,让每一位员工都充分体会和享受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

打造学习型团队

苗在善在自己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习,不断充电,善于总结,跟上时展的步伐。二十八年来分别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园林植物组织栽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苗圃建设》、《插花艺术》;建设部及风景园林学会举办的《园林水景艺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系统经理人》等几十期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又参加了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课程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国房地产总裁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项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的学习。参加了美国国民大学学习,并获得EMBA硕士学位。确保了每年度不少于150小时的外出充电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苗在善对自己从不满足,2012年他又参加了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举办的“城市发展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并把自己几十年的城市园林建设经验与全国市长们分享。他积极参加相关专题讲座,在“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坛”研讨会上,苗在善的《城市园林建设决策下的盲点》打动了参会的市长们,得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和市长们的高度好评。

公司同时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国家大专院校、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EMBA及专业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走出去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管理和技术交流研讨会、培训会及园林博览会,实地了解中外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建设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企业定期聘请大专院校教授和行业专家进行公司全员培训,近几年来从企业认证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团队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安康杯创建、职业安全健康、创建幸福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了培训。企业员工年培训时间达15000人・小时,人均年培训时间50多小时以上,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均年培训时间达150小时以上。同时公司还启动人才激励机制,定期举办职工技能比赛、劳动技能竞赛,评选“优秀项目经理”、“劳动模范”、“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等活动,树立典范,提升员工争先创优意识,打造行业一流学习型团队。

公司创办的内部报刊《太行简讯》、内部网站和“员工天地”板报,时时传达企业发展成果,展示员工风采。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更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连接企业与员工的直接对话,同时也成为员工交流体会、共享经验、树新风、展风采、比干劲的大好平台。

用创新营造品牌

苗在善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充分放权、有效控制;创造激情、增加激励;责权利险、诚信为先;科学管理、规模发展”的“园林建设施工项目目标责任管理”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由一般企业管理到科学管理,由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2006年在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会刊――《山东园林》(06第三期)发表了“园林施工项目目标管理”,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二十八年来,苗在善创办的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企业文化建设、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风景园林设计、花卉苗木生产、花卉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企业从年产值十几万元到目前的年产值两亿多元年施工总量达100多万平方米,公司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园林骨干企业、山东省园林领军企业,由于公司的严格管理和开拓创新,公司已连续十年被评为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司苗圃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2012年公司被国家信息中心联合诚信办公室定为“全国联合诚信示范单位”。

近年来,公司建设的数百个城市道路、滨海大道、迎宾大道和高速公路园林绿化项目,几十个高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项目,数十个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植物园、生态湿地园林景观项目,得到了建设方的高度好评和表彰,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其中,公司承建的青岛市东海路绿化工程、香港路绿化工程被评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

寿光市弥河上游滨河绿化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金奖”;青岛银都景园园林绿化工程、青岛鲁信长春花园景观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银奖”;青岛羊毛沟景观绿化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奖”。

青岛汇泉广场景观工程、青岛市山东路绿化工程、青岛万科魅力之城、青岛石湾山庄景观工程、寿光市东环路绿化工程、寿光左岸绿洲园林景观工程分别荣获“山东省园林绿化工程优质奖”。

青岛银盛泰盛世家园四期景观工程、胶南滨海大道绿化工程、青岛开发区西环岛路绿化工程分别荣获“青岛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青岛银沙滩景区道路改造及景观工程、青岛高新区规划中7#、规划东15#线等七条道路绿化工程荣获“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青岛杯奖”。

苗在善个人也被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岛市东海路绿化美化和雕塑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被青岛市绿化委员会评为“青岛市绿化先进个人”,现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聘任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兼职副所长;2006年被青岛市总工会授予青岛市创业带头人称号;2011年为青岛市经济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1年被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财富论坛授予百位优秀民营企业家“金舵手”奖;2011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国行业十大诚信企业家”称号;2011年被美国夏威夷国家大学环球商协会管理学院授予学士后导师兼客座教授;2012年被创业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评为第五届创业中国行业典范人物;被品牌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2012品牌中国(园林建设)年度人物。

苗在善的品牌梦

在接受采访中,苗在善告诉记者,作为具有国家园林施工壹级资质,同时具有国家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乙级资质的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园林景观建设领军企业,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始终秉承“务实创新,打造品牌,追求卓越,营造精品”的经营理念;秉承“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秉承“诚实守信,务求规范”的管理风格。

二十八年来,太行园林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专业水平全面提升。今天,太行园林的总资产已达数亿元,苗圃面积1500多亩,年施工面积100多万平米,年施工能力可达5亿元。拥有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220人,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60多人。

同时,太行园林始终坚持规范化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不断摸索,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范、严格、可行的企业管理制度。

公司下设的青岛太行园林规划设计院,聚集了各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是太行园林的技术智囊团。这里集园林规划、环境景观、市政道路、土建安装和水电管道等多专业为一体,设计、规划的百余个环境景观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7

【关键词】高校;信管专业;现状分析

信管专业是在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科技信息、信息学等多个专业的基础上产生,其分类包括理工科、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类别,并且高校在开设信管专业的时候,都是根据相关建设的背景来开设课程的。所以本文就通过对不同高校在开设信管专业时的背景与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陷,为以后信管专业的发展与专业定向提供方向的指引。

1 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反应一个学校对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作者从对16所理工科为背景与6所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高校进行研究,统计出各个高校中开设课程数大于5的相关专业课。其中管理学基础开课数最高,有20所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其次就是数据库的原理和应用排在第二,有16所;经济学、数据结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基础、运筹学、计算机相关编程语言开设数都大于10;市场营销9所;统计学与电子商务学7所;信息经济学与软件工程最少,只有6所。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高校在进行信管专业的建设时,大多都是按照“管理学+计算机”的模式,将计算机有关应用与管理学相结合,而这恰恰反应了该学科的建设方向。

各个高校因为其类别不同,在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别。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文理类院校注重在管理上的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但事实上,各个高校在制定课程的时候,都有开设计算机与管理学两个方面的相关课程,并不是按照一个方面进行学习。

2 师资力量

通过对22所高校信管专业教授、副教授、导师的人数、职称和科研状况进行统计发现,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其信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比较强。学校都设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系,开设的信管专业都已有较长的时间与学术积累,学生在考研方面的方向也很明确,并且本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系别的影响。

而以理工科为背景的学校,其信管专业的师资力量相比较弱。很多工科类高校还未开设单独的系别,一般包含在经管类院系中,教师也大多是经管专业的讲师。并且因为信管专业本身偏向文科,在理工科类学院的经管院系中,管理人员很难对该专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所以其总体水平还较低。

但是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其信管专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南开大学为例,信管专业属于商学院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单独的院系。并且信管专业的教师仅有13人,需要担任3个本科4个年级专业、3个硕士点与2个博士点的讲师,任务很重。并且南开大学很重视学术研究,5年来出版了信管专业著作15多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完成了国家与省部级别信管类专业课题研究7项。但是信管专业属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使教师很少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3 培养目标

根据各个高校网站的招生简介,我们可以清楚的从理论、应用实践方面了解到其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并且它们的培养方向大都一致。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是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研究、管理学基础、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基础知识为主;在应用实践方面,主要是从事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分析、管理以及评估相关的工作,并且目的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大都是以培养应用能力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将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知识与管理学相结合进行管理应用。前面我们分析得出,高校在进行信管专业的建设时,大多都是按照“管理学+计算机”的模式,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步调一致。

但是各个高效在信管专业培养方向方面太过一致并不利于其人才的培养,会使专业在建设方面太过于死板,不拥有专业特色,使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很难有市场竞争力。全国管理类专业排名第一的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在进行信管专业定位时讲其设定为电子商务,并且课程大多是按照电子商务进行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内科大)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则更加重视数学有关知识在信管专业上的拥有,特别开设了有关经济金融的相关课程。

4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施密切相关,具有数量多质量高的实验室、研究室、实习培训基地的高校,更有利于培养出实际能力强的人才。通过对各个高校实验室、研究室、实习培训基地的数量进行统计,我们可以发展,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拥有研究室的数量比实验室的数量多,说明其对信管专业研究方面的关注度要高于对教学方面的关注,原因很可能是在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的过程中,都是以名校为主,其研究水平位于全国高校前几名的位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工科类院校本身就比较注重实验研究。

还有对实验室与研究院共同建设的高校,但是其培养的侧重点都不同。其中西交大重视工程方面的研究,西电重视信息管理有关方面的研究,内科大重视企业管理的研究。

高校在建设实验室与研究室的过程中,都喜欢与政府或企业进行合作。例如国家信息产业有关部门在北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信管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基地;南开大学与IBM合资共建进行信管专业研究的实验室;电大与软件企业合资建立了信息化并且能够进行经营模拟的实验室。

5 就业方面

根据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相关招聘信息显示,企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现代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大型企业因为人员信息过多,所以对信息管理相关人员的需求也多。根据报告显示,近几年来信管专业本科生大多在通信类、软件开发类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软件服务等工作。

政府机构也是信管专业学生选择就业的重要单位之一。政府是整个城市、国家的中心环节,需要实时对各个地区的信息进行了解与改革,并且政府支配整个地区百分之八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大量的信管类人才。

金融机构也是信管专业学生字就业时偏爱选择的单位。第一因为受苏联的影响,我们习惯将图书与情报结合在一起进行谈论,因为两者都是为科研进行服务。但是在科学技术先进的今天,研究人员如果在进行人工查阅资料就显得很落后;第二理工科院校在制定信管专业安排课程的时候,都有安排经济金融方面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对金融行业的信息进行管理。

6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建设已经初成体系,但是总体开设时间还较短,在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培养目标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总体上还是按照计算机相关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上文中分析的现状进行研究,改变单一的培养方案,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更好更强。

参考文献:

[1]张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软件工程(会计学) 复合型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云会计等概念或名称的出现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管理学科下,目前设置有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审计电算化)等专业。与此同时,在大连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设有软件工程(会计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在质疑声中走过多年,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创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隐含的问题

“软件工程+会计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趋向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即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和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其人才培养都具备一些特点和不足。

(一)专业的新颖性

相比授予管理学位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寻出的一种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是将软件工程技术赋予会计行业背景,使其具有了专业生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软件工程+背景方向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决定了该专业在目前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目前环境下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高考报考时的“无目的填报”和就业、考研时“尴尬专业定位”。目前,软件工程(会计学)主要是授予工学学位,被认为是计算机类专业,因此报考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时不能填报会计岗位。但是,我们要坚信背景方向的复合培养模式具有时代先进性,适应了当前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学科复合性和交叉性

软件工程(会计学)横跨工科和管理学科,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语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而软件工程(会计学)的复合性完全符合了这个要求。

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复合性及交叉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受学分限制,复合型课程数目和学时数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往往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易呈现“两张皮、无交叉”;(3)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队伍薄弱;(4)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将两者有效进行结合的意识;(5)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还比较弱,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

(三)专业课程的难度性

1.课程设置的难度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其设置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1)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课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2)目前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3)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4)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更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2.课程学习的难度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这是因为:(1)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2)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3.学习思维的跨度性。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法适度地转化学科意识,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四)课程学习的基础性

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类和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课程量大,学分高,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难不可攀”。因为开设的是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考核难度性较大和专业深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占较少比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且,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五)课程学习易出现“尴尬现象”

软件工程(会计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养出“强计算机、强会计”的人才,但没有学科思维跨度和因兴趣偏向,易造成“强会计、弱计算机”和“强计算机、弱会计”,最差效果是“弱会计、弱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注重专业的深度,防止这种“尴尬现象”的产生。

(六)就业前景乐观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财会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管理、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IT行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运用及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七)专业继续深造可扩展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作为复合型专业,其毕业生在进行继续深造时可选择的专业面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其中最适合的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2)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3)会计专业硕士(MPACC);(4)软件工程专业下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学术和专硕皆可);(5)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学等。

(八)应用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交叉性课程进行理论上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培养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优化“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提升专业认知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软件工程与行业背景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都应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从哪个学科复合而来的会计信息化毕业生,都应该可以和传统学科专业一样,在毕业时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可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创建应用型特色班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大部分学生从事会计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还可以仿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大型软件工程共建会计信息化特色班,在每个学期1-2门课程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授课,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接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信息化工程师。

(三)推进双学位式培养模式

鉴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相关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缓解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的尴尬局面。

(四)适时转换学科的思维模式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中,应学会在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中进行思维的灵活转变,对计算机学科中的结构化知识加强记忆并总结出规律,对管理学科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应加强理解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时,应防止“两张皮”和单一地偏向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将计算机的思想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而且,在进行交叉性课程学习时,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

(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软件工程(会计学)的课程较多且难度较大,但是学科基础知识足以撑起学科的框架和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应“眼高手低”,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而失去专业的学习兴趣。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企业内控 内控管理

一、企业内控管理在会计电算化中遇到的问题探析

从目前来看,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控管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系统风险的控制与操作的规范性两个方面。

(一)系统风险缺乏必要的控制

传统的会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企业资产与财务信息不安全的现象,现行会计制度下,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大部分企业便引入了会计电算化。企业引入了会计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效益,使得会计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让企业会计管理更加系统化与规范化。然而,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带来效益也会带来难题,也就是说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内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甚至是一些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却与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风险控制相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软件风险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在电算化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上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大部分的软件都存在着风险性问题。比如电算化软件的系统内部衔接、安全保密及数据兼容等方面的性质都需要提高。由于软件系统本身存在风险,加之企业会计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时候,没有进行必要的维护,使得数据库很容易被窃取或篡改,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从而加重了财务风险。

2、会计人员职责不称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最近才形成的一种会计管理模式,因此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有所欠缺,大部分的电算化会计人员存在职责不称的问题。同传统的会计工作比较,电算化下的会计工作在岗位设置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会计工作高效、连贯,就需要选择较为专业的人才。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失,企业只有破格录用一些“半路出家”的会计电算化人员,这就使得其实际的工作技能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需求极不相称,加之数据信息必须要有保密性,这就加重了工作人员的任务,如果整个会计工作只让一人承担,并且此人还是“半路出家”的员工,那么其必须承担很重的工作任务。此外,如果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还会出现盗取企业的机密文件或数据信息的现象,也会造成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严峻的难题。

(二)操作缺乏一定的规范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专业人员不多,这就造成了操作缺乏一定的规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录入

在会计数据的录入方面,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了错误,就会引发“蝴蝶效应”,比如输出的结果与财务信息错误等。由于数据录入是一件繁琐的工作,一旦出现了错误,寻根究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对于会计人员也是一种挑战。

2、数据保密

为了保证会计数据信息不被恶意篡改,相关的工作人员将原始数据录入之后,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删减后,最后确定完毕便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但是,如果保密措施没做好,使得数据保密失当,那么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若要查找根源,也是一件颇为繁琐的事情。

3、操作集中

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而言,往往由专人完成,也就是说其需要完成数据的输入、输出及报送等工作,这些工作高度集中,一般只由一人完成。因此,一旦操作不规范,便会导致数据的错误率增高,此外也容易导致财务舞弊的风险。

二、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控管理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完善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内控体制

完善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控体制,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肃清企业内控管理环境

为了保障会计电算化信息的可靠与真实,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而且内控管理环境的肃清,能加速会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使得企业财会工作在分工上更加明确、责任的分配上也能落实到位,并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充分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需要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制度有岗位职责、日常操作规范、硬件管理、责任管理、软件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在具体的财会管理工作中,应加强会计工作的落实监管,随时调整业务的需求,并加强内控制度与环境的建设。

2、规范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会计工作流程

当前会计电算化下下的会计工作虽然能提高会计管理效率,但是其自身依然十分复杂,这就要求除了需要完善会计的内控体制外,还需要加强监督体系的建立。具体而言,应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地分工,明确他们的岗位职责,然而制定出科学的工作规范与流程,从而建立一种高速有效的工作流程,促进企业财会管理及降低财务的风险。

3、加强系统维护及防范建设

企业会计工作实现了电算化,从而实现了无纸化的管理,加强了企业的财务与各种业务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使得财会工作的真实、安全及稳定受到了干扰,因此必须建立一定的措施加强企业财会系统的维护及防范相关的风险发生。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使得电算化能按照程序办事,从而更好地维护与使用财务信息;在计算机上安装可靠与实用的杀毒软件,阻止病毒与黑客的侵入,保障信息的安全等。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内控管理手段

为了更好地强化内控管理手段,就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健全会计工作组织结构

会计工作组织结构需要不断健全,主要在于权责的分离上,务必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同时,在组织结构的规划上,需要结合会计电算化流程的特点,根据相关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重新界定,使得各类专业人员能各司其职,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流程与内控结构。

2、加强会计工作职责管理

同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会计电算化主要利用软件进行相关财务的操作,并且软件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根据业务情况对工作职责进行相应的分工管理:1)根据企业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相关权利与义务;2)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做好综合评估工作,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3)加强电算化工作的监管,加大内部审核力度,进行操作日志的记录,防止现象的发生,从而促使企业内控管理能在电算化背景下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控管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工作,需要不断改善与改进,除了要建设完善与科学的会计电算化体制,还需强化内部控制策略,从而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企业内控体系,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与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平.以会计电算化为背景的企业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171.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0

(一)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的调查中,就业率最低的是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同时,这两年体力劳动者家庭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相对较低,而管理者、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较高。见表1。表1说明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就业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较低,就业问题更大。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已签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已签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从签约单位地点、签约单位所在地区、已签约单位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流向情况如下。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地点。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地点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直辖市的比例较高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其他城市比例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自雇用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农村比例较高的是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由此看出,处于在下层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者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点主要在其他城市和农村,中上层阶层的子女的就业单位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见表2。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主要是自雇佣者和普通职员子女,签约单位在中部地区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西部地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见表3。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并且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本省的学生,说明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大多在西部就业,即家乡就业。3.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在对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的调查中,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中小学,自雇佣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私人企业,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党政机关和私人企业。而中小学的主要就业群体是体力劳动者的子女。见表4。

(三)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主要通过“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来研究,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中,今后发展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因素。除此以外,各个阶层的子女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在二、三位的分别为:体力劳动者子女为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和经济收入,普通职员子女为经济收入和兴趣爱好,专业技术人员子女为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自雇佣者子女为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和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管理者子女为兴趣爱好和经济收入。在择业—90—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各个阶层的家庭的子女的差异较小,见表5。2.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和农村工作,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意向调查中,所有家庭的子女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都比较高,这与甘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并且甘肃高校的生源主要以本省学生为主。同时,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家庭的子女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意向调查中,在整体就业形势不好的背景下,各种家庭背景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都比较高,但是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管理者子女的比例最低。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调查中,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和体力劳动者子女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也高于其他阶层家庭子女的比例。3.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的调查中,各个阶层家庭的子女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排在前两位的均是党政机关和学校。其中愿意去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愿意去外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乡镇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原意去科研机构就业的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

(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的比例较高的为网络及其他媒体、招聘会。除此以外,体力劳动者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自雇佣者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参加招聘会及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其中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的子女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经学校分配和亲自登门进行自我介绍。而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通过亲朋推荐、网上求职等。

二、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公平问题分析

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中的教育公平界定为大学生就业机会均等、就业过程平等和就业结果公平。在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公平时,大学生就业就机会均等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取向进行分析,就业过程的平等可以通过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进行分析,就业结果公平可以通过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等进行分析。

(一)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方面,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没有太大的差异。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管理者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在对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的调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更愿意去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职员的子女更愿意去外企,体力劳动者的子女更愿意去乡镇企业就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除去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愿意去西部工作、农村工作的主要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社会中上层的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大都分别选择工作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和科研机构。由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他们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也是极不均等的,处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子女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要比经济薄弱的家庭子女在发展空间和选择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平等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招聘会等形式,其中,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只能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其余的自雇佣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大都是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而通过参加招聘会和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的被认为是比例较高的、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其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的子女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学校分配和亲自登门自我介绍,而普通职员、管理者等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通过亲朋推荐网上求职等。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就业中最有效的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求职途径都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而处于社会上层的家庭的子女主要是通过家人亲朋推荐而实现的。

(三)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平等在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方面,就业率最低的是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而管理者、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较高。已签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方面,签约单位在直辖市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其他城市的比例相对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自雇用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农村比例相对较高的是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签约单位所在地区方面,签约单位在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主要是自雇佣者和普通职员子女,签约单位在中部地区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西部地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方面,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中小学,自雇佣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私人企业,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党政机关和私人企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等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就业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相对较低,处于下层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者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点主要在其它城市和农村,中上层阶层的子女的就业单位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并且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等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中小学及私人企业,出于社会上层的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党政机关。综述所述,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条件等因素,在就业机会、过程以及就业结果方面都会表现出较大的不公平。

三、促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家庭的子女在就业过程中与上层社会的管理者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不仅仅是社会资本的问题,更涉及到公平的就业环境与完善的就业市场的建设问题。因此,解决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公平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当前户籍制度是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对外来人员的就业歧视就必须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劳动者的择业自。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在其发展的过程附着了许多利益分配功能,骤然取消,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想的局面[4]。

(二)完善就业公平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或向者弱势群体适当倾斜的就业制度,削弱或杜绝“代际效应”,教育结果的平等性在我国《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中虽然有关于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上述法律对公平就业的适用范围过窄,没有针对性,内容太单薄[5]。为了保障就业公平,我国也需要制定一部“公平就业法”,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地位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监督用人单位和就业者的行为,这一监督机制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公平就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政府和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的就业歧视的不当行为可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舆论的力量而被遏制。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适者受适度教育实现就业公平中遇到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教育公平实施的遗留问题。因此,要解决就业不公平问题,还必须对就业前市场进行整顿,为就业公平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其根本还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适者受适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适者接受适当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知识储备的均等化。

(四)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就业技能的辅导,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努力由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处于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求职成本相对低于中上层的家庭子女。因此,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较大范围的人才供需洽谈会的形式降低求职成本。高校还应该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如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报告会、咨询会等给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知识、公关礼仪、择业技巧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上信息、网上就业咨询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促使各类大学生充分就业。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1

[关键词] 旅游景区;信息化;对策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26

[中图分类号] F59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2- 02

旅游景区是吸引旅游者出游的核心要素,旅游景区是各地自然与文化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 976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5 573个。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 658.60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核心是旅游景区,景区信息化也成为旅游信息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 旅游景区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条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推陈出新的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的网速,以及搜索引擎技术、电子商务、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如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推出了网上世博会的项目,其运用三维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世博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变化是旅游景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旅游的经历愈加丰富。旅游者旅游的形式也由团队旅游慢慢向散客旅游时代转变。散客旅游时代,旅游者倾向于在出行前通过互联网查找旅游信息、安排行程,所以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要求旅游景区必须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为游客服务。

(3)旅游景区的产品特点也使旅游景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必然。旅游业的六要素分别是“食、住、行、游、购、娱”,而旅游景区提供的产品几乎涉及以上全部要素。产品类型多,而且旅游景区产品具有不可转移性,即只有当旅游者亲身游历时才能体验,在游览成行前无法接触实物,所以对旅游景区产品进行系统展示,对旅游景区依托的资源体系进行监测管理,对人力、财务、物流等内部办公体系进行管理是必然趋势。

(4)旅游景区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旅游景区顺应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景区管理、思想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已成为旅游景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管理历程

我国旅游景区为了适应信息化趋势,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 数字化阶段

早期主要强调数字化,用以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如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原建设部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体系。

2.2 全面信息化阶段

200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5A级旅游景区评选工作,其中对景区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5A级景区创建的评分标准》中,对旅游景区信息化有明确的分值要求。5A级景区评分标准满分为1 000分,其中关于旅游景区信息化的项目分值为91分。

2.3 “智慧化”阶段

“智慧景区”是于2010年提出的一个先进的理念,是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观念在旅游景区领域的应用。“智慧景区”的内容包括:优化和再造景区管理业务流程;通过物联网对景区的旅游设施进行监测;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打造多方(旅行社、酒店等)参与景区管理的平台。

3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取得的成绩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取得进展。景区特别是等级较高的景区积极利用互联网争取客源,目前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的途径较为多样,如自建网站进行旅游景区形象宣传、线路推介等;加入携程、驴妈妈专业旅游网营销;与旅行社、旅游酒店合作相互输送客源;通过搜狐、新浪等知名门户网站宣传。

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目前国内大中型旅游景区,甚至小景区基本都配备电脑和上网设备,用于内部信息查询、文字处理、财务管理、计调等工作。

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旅游景区应用的信息系统有:为游客服务的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智能监控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LED信息系统等。

3.2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更值得关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旅游景区信息化存在错误认识。旅游景区信息化意义重大,可以实现景区运营市场化、景区服务扩大化、景区管理效率化。但是目前很多旅游景区对景区信息化存在误解,认为建设一个网站或者加入到一个专门旅游网站能进行景区介绍就是信息化了,而没有认识到景区信息化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源吸引方面的作用。由此就出现了网页信息组合不从游客需求出发、在线服务严重缺乏、旅游景区消息更新落后等问题。

(2)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软件、硬件缺乏。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其中5A级景区发展的程度最高。但是纵观全国的旅游景区,有的景区购买了电脑等设备,但是没有连上互联网,无法进行信息;或者缺乏景区信息管理方面的软件,电脑成了摆设;有的景区甚至没有电脑,不具备开展信息化的条件。

(3)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我国除了一些大型的旅游景区外,都没有发展景区信息化的专项资金。除去购买服务器、计算机等硬件的开支外,景区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更高,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软件购买、服务费用使景区吃不消,最通常的做法是景区仅仅购买财务软件、门禁软件等,而将网站委托给网络公司操作,信息更新不及时。

(4)旅游景区信息化人才匮乏。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调试、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人才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智力支持。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主要需要两方面的人才:一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二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使得很多景区建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及时更新、维护。

(5)旅游景区信息化“孤岛”情况普遍。目前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酒店等合作机构并未达到信息共享,有用的旅游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在相关企业间传递。同时在同一景区因投入不足,没有统一的规划,各部门采用的信息化系统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困难。由此可见旅游景区信息化“孤岛”情况普遍存在。

4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良性发展的措施

4.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导旅游景区进行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旅游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涵盖旅游信息、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产业与业务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引导旅游景区积极参与,并尽可能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人力、技术等支持。

4.2 旅游景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旅游景区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旅游景区可以完善自建网站,积极加入专业旅游网站,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景区信息展示,可利用的手段包括音频、视频、三维全景等。还要将旅游者需要的旅游景区信息按旅游者需求进行分类,让旅游者方便地获得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此为旅游景区需要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信息渠道进行网上营销。在旅游景区内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如引进电子门禁系统,实现计算机售票、验票、查询、汇总、统计、报表等管理功能。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通知、文件、简报等文档的电子化,实现信息、监督检查、值班等政务工作的网络化,不断简化旅游信息化工作流程。

4.3 加强旅游景区与信息化相关方合作

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与相关方密切合作,其中软件企业和学校是重要的合作方。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软件都是针对景区单项业务的,没有旅游景区整体的信息化方案。旅游景区应该加强与软件企业结合,共同研制开发旅游景区适用的技术装备和软件产品。

旅游景区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旅游景区应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旅游景区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通过正规培训培养出既懂旅游景区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光辉.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成都:西南林学院,2008.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2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 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30-03

1 概述

2008年1月16日,随着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片区开放开发之后,中国经济版图的又一巨大变革。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规范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接合部, 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既是我国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中国通向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1]。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西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新局面,配合国家发展大战略进行高校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当前需要认真探究和开展的重要工作。玉林师范学院位于广西玉林市, 临近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圈内,更应该积极主动融入到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大潮之中。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大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的人才参与智力支持。玉林师范学院从2003年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到目前为止招收了9届学生,共培养专业人才500多人,毕业生分布在不同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充满着诸多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颁布,原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等多个专业合并统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之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一直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校也表现得比较典型,具体如下:

2.1 实践教学的意识与定位存在问题

由于各高校背景及历史发展的原因,每个学校一般是以其学科背景、经济发展环境去展开实践教学工作,这样导致在不同的高校中对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是存在差异化的,有的注重计算机系统开发,有的注重信息收集与应用,有的注重管理;实践教学工作不像理论教学一样有章可遁,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定位不统一,效果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缺少一个全国层面或者区域层面的系统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可以在全国普遍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2.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以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课外拓展等环节组成,从而培养信管专业的基础实践能力、核心技术掌握能力、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操作中,由于本身就缺乏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行业内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又没有设置相应课程进行实践教学,使得上述环节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逐一系统地得到落实;一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开展,或者开展的过程流于形式;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因老师而异,也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反应专业需求[2-3]。

2.3 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既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又要面向实际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但是,多数学校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深入地考虑到社会的深层次需求,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实践实习场地和机制,学生实践更多的是只接触到日常的办公事务处理,没有真正面向社会,不能挖掘社会新需求;有的甚至没有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学校与公司企业单位还没形成相互进步、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模式。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专业实践实习的效果, 使学校与社会间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最新需求,也会对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失去信心和兴趣。

2.4 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存在问题

理论课程的考核常常可以以流水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中,难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过程不像理论课程一样,整个实践过程老师不可能总是陪其左右,老师往往难以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加以把握,考核成绩难以评定;部分老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没有足够重视,把关不严,成绩评定的主观性较大,不能客观反应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况,助长了学生忽视实践教学课程的心理,对实践课程敷衍了事。

2.5 实践教学的师资资源缺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实践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有更高的师资要求。实践教学有更强的应用性,不能完全依靠书本的理论知识,我校信管专业的大多数教师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类、管理科学类、财会经济类专业背景,与社会、企业里的应用工程师、设计师相比,其知识背景、知识储备多是源于书籍理论,对现有的新技术、新知识没有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应用。另外,一些教师没有信息系统特别是大型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实践经验,难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分析、设计、实现方法技术等问题进行深入阐析,更难以起到榜样带动作用。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树立面向北部湾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意识

学校必须认识形势与环境,作为地方性高校,我校的面临的实际外部环境既有明显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一方面,位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的玉林市,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经济腹地广阔,有机械制造、水泥陶瓷、健康食品、服装皮革、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作为背景依托,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作为后起发展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发达的经济商业圈、没有集中的高校群。信管专业必须面对这些实情,老师必须提高改革的意识,结合地方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从各兄弟院校信管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信管专业是一个管理+技术的综合性专业,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应是具有相当的管理素质、技术能力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我校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要注重专业定位,办出特色,走技术与管理两个实践发展方向(走两个方向并不等于没有特色,要改变以往的误区)。一方面在管理实践方面可利用原有教学条件和师资;另一方面在开发设计等技术实践方面实现学科交叉,整合资源,形成新的实践学科群。在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定位上,应该具有专业性、方向性、市场导向性、应用性、地域性。

3.2 进一步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方案

1) 彻底改变传统仅凭空想就开始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做法,要认真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明确社会需求,根据最新确立的专业定位和人才需求动向,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涉及到具体修改工作要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对接协调,一并修订。

2) 构建合理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所有的实践教学课程都必须紧密地围绕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核心技术掌握能力、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来开展。这些课程体系内容应该包括:课程上机实验、课程设计、管理见习、应用实习、课外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4-6],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能力组成

3.3 努力探索项目驱动形式的实践项目教学改革

项目驱动形式的实践教学,是指把相对独立的某门课程实验任务以项目形式布置给学生独立完成,学校给学生提供设备与资金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团队的形式接受项目,从最先的数据资料收集到项目方案的分析、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团队内自主分配工作,直到项目完成且通过教师验收。

例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计实验里,教师布置这个项目后,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协同工作,从项目背景调查、项目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重组、数据流程的优化设计到项目模型的设计、实施、测试运行等,全部由项目小组团队独立完成。

这种以项目驱动方式来代替随堂实验的创新应用,会涉及到多方的管理,可以在学生社团建设的基础上设立项目实践实验部;在课时固定的情况下,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调整实习的时间与周期。

3.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研室作用

1)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重要原则与特色是它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这必须具备良好的师资力量,以优秀的师资培养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如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实际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背景,将会很难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的相关工作。针对我们我校信管专业当前的师资情况,我们认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归纳“引入—输出—保证”。“引入”即通过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聘请高校、企业等行业的资深信息专家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共同促进专业的发展,提高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能力。“输出”即通过输出教师实施脱产学习、在职培训、顶岗实践、外出交流、课题项目研究开发、学历进修或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识水平、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保证”即让专业教师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深造进修、住房等方面提供后勤保证。

2) 大胆探讨“实践教学研究所”管理模式,以“研究所”管理模式代替原有的系部管理、教研室管理模式;学校提供政策,让教师到企业里实践学习,以访问工程师的形式进行实践应用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

3.5 加强创新项目的相关工作

创新训练项目以信管专业出现的项目为载体,是以信管学生作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它注重研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训练项目以在校信管学生个人或团队形式展开,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分析、设计、实施、直至生成或发表研究报告。作为信管实践教学的新型手段,创新训练项目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强课程研究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3.6 建立“孵化”机制的实践创业模式。

一方面由学校提供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基本的硬件设施,准许学生以模拟企业和实体企业的形式进入孵化基地;另一方面以的鼓励政策聘请有专业经验或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负责学生创业的管理和引导,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基本的规范和管理。学校纵综合协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就业和创业窗口服务。

3.7 建立有效的实践课程考核机制。

改变以往僵硬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以简单的等级、分数进行评定,而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用实践成绩来代替课程考试,如电子商务课程,学生可以用网上交易(如淘宝等)的业绩代替成绩,取代以往卷面考试;大胆尝试采用“1+3”差异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第一年的实践教学基础课程(如实验课程)是相同的,从第二年开始,同一专业分为不同方向,不同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不相同的,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差异化,实践教学面向不同兴趣的学生,更有针对性。

4 结束语

总之,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和改革时,一定要依托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来发展实践教学。玉林师范学院信管专业既要以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中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和条件进行相关的改革为出发点,又要以进一步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复合型信息人才的迫切需要为目标点,科学安排,统筹规划,对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上机实验、课程设计、管理见习、应用实习、课外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为促进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耀军.突出应用性 坚持实践性——论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的设计教育[J].美术大观,2010(8):148-152.

[2] 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4(2):96-98.

[3] 姬浩,吕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09,3:109.

[4] 覃玉荣,李陶深.面向“北部湾经济区”信息类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