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

时间:2023-08-28 16:57:37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1

关键词: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farmland irrigation project planning design standards,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of water way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irrigation canal layout, finally summarized the farmland irrigation project advantage.

Keywords: irriga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工程,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水利部门应该严抓、严管工程的设计工作,以发展农业、建设农场、利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灌溉规划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灌溉规划,选择合适的灌溉设计标准,正确地决定灌溉工程的布局,并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对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灌区的经济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1设计标准

河流的径流量是随着四季不断变化的,农田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等也是不断的在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灌溉用水量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不同年份来水量和用水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规模,也就需要有一个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以便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一般来说灌溉设计标准要以灌区水源来水情况、现有水利设施情况、农业发展要求和当地经济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再综合考虑加以合理确定。灌溉设计标准是表示灌溉水源对于灌溉用水的保证程度。设计标准高,意味着灌溉用水的保证程度也高。因此,它直接影响着灌溉工程的规模大小。 一般来说,灌溉设计的标准有两种:一是灌溉设计保证率;二是抗旱天数。

1.1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指的是某个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期间,灌溉用水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用符号“P”表示。例如P=80%,就表示某工程在100年内有80年能满足全灌区的灌溉用水要求,其余20年不能完全保证有缺水现象。P=80%就是这个灌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因此,在设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设计方必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情况,来确定灌溉工程的规模,特别是当地水源状况和作物种类。在水源缺乏地区和以旱作物为主的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以取50%~80%;在水源丰富地区和以水稻为主的地区,可取70%~95%。

1.2抗早天数

所谓抗旱天数,就是以灌溉设施,如小水库、塘坝等的供水能力为依据,以连续无雨(“连续无雨”,不是指抗旱期内绝对无雨,而是指降雨量很少,一般将日降雨量小于日蒸发量的情况都当作无雨处理)的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为标准。例如灌溉设施可以满足连续80天的作物灌溉用水,则该灌溉设施的灌溉设计标准为抗旱80天。抗旱时间应规定为当地主要作物需水要求迫切的灌溉时期,抗旱天数的确定,要按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确定,在设计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取水方式的设计

取水方式的设计是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灌溉水源,决定其取水方式的设计方向。一般来说灌溉的水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流取水灌溉;二是提水取水灌溉。水利工程的取水设计要针对这两种类型进行设计。

(1)自流取水灌溉。以河流作为水源时,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无坝取水;二是有坝取水。在设计时,为了保证自流灌溉的水位高程,开渠建闸引水的地点要选河流上游水位较高的地点,引水口地点的选择决定了取水方案的设计,包括建设成本的投入。因为引水口的不同决定了需要修建的水干渠长度不同,所要增加的土石方工程量,以及沿程水头损失和水量损失以及各类建筑物数量也各有不同。

1)无坝取水。在设计无坝取水的渠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有建闸和不建闸两类。但是考虑到不建闸的引水口在洪水期间不能控制流量,渠道易被洪水冲毁,农田会被淹没等情况。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建设建闸控制的方案。通过把进水闸的中心线与河道水流方向的夹角(叫引水角),设计为锐角(30~45。),保证入渠的水流平稳,而且引水量也大,又可以减轻对引水口下方的冲蚀。

2)有坝取水。如果工程所在地的河流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或者其他原因水位较低,无法满足自流灌溉引水要求。此时,在设计时就应在河道上修建阻水建筑物(低坝或节制闸),提高水位,以保证引水自流灌溉。这种取水方式的设计虽然会增加筑坝的工程投资费用,但引水口位置离灌区较近,引水干渠长度较无坝取水大为缩短,可以减少了土石方工程量和交叉建筑物的数量。①溢流坝可以起到横拦河道。抬高水位,同时排出河道多余的水量和汛期洪水的作用;②进水闸可以用于引水灌溉,并能控制入渠的流量。其平面布置有两种类型,一是侧面取水;二是正面取水。由于侧面取水不能在引水口处形成横向水流,会导致大量的泥沙入渠,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工程水源的情况,如果工程地处多泥沙河流则要选用正面取水的方案。正面取水是指进水闸引水方向同河道水流方向一致或斜交时,在引水口处能形成横向环流,可以达到使水流表层清水入渠,底层含沙水流离开引水口的效果,是农田有坝取水的常用取水型式;③排沙闸可以起到防止泥沙入渠的作用,是多泥沙河流低坝取水枢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过水能力一般应大于进水闸的过水能力,其底板高程则要低于进水闸的底板高程,以求良好的冲沙效果。其他防治泥沙入渠措施还有沉沙槽、冲沙廊道和沉沙池等,要因地制宜选用;④防洪堤为减少拦河坝对上游的淹没损失。洪水期间保护上游城镇、交通和农田的安全,还要在拦河坝上游沿河岸修筑防洪堤。

3灌溉渠系布置的设计原则

3.1总体规划布置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灌溉渠系规划时,要把当地的国土整治,山、水、田、林、路的规划密切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用水部门如发电、航运、人畜饮水的需要,全面安排,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便于管理,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扩大灌溉面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其规划布置一般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的原则,灌溉渠道应布置在高处,与其相对应的排水沟道布置在低处,力求自流灌溉、排水,建成灌排分开,各自独立的灌排两套系统。对局部高地或洼地,可分别采取小片提灌(排)等措施处理,不必为了照顾局部而影响全局。同时,在渠道线路布置上要考虑到经济因素,渠线布置尽可能直、顺、整齐,减少交叉建筑物,避免更多良田和民房被占。

(2)安全为主的设计原则,渠道工程必须要安全可靠,在渠道布置时尽可能避免深挖方、高填方和难工险段。山丘区地形的渠道设计要尽量避免靠近沿河、溪布置,以防止被山洪冲毁。干渠沿线的地质条件要好,避开风化岩层和节理发育的破碎带以及透水性强的土质地带。沿渠应有合适的排洪、泄洪设施,如溢洪堰、泄水闸等。

(3)综合利用的原则,山丘区的灌溉渠道应利用集中落差,结合水电、水力加山丘区的灌溉渠道应利用集中落差,结合水电、水力加工,开展多种经营,一水多用,充分利用水土资源。还应考虑采用库、塘、渠并用,蓄、引、提结合的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平原地区要采用河水和井水灌溉相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系统。

3.2干、支渠布置的设计原则

在确定干、支渠的布置方案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

(1)山地、丘陵型灌区山地、丘陵型灌区的地形起伏,复杂多样,坡度陡,耕地多为坡地、梯田。修建农田的工程多有渠道弯且长、建筑物多、施工复杂等特点。在设计干渠沿等高线布置时,要考虑到灌区位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之间,呈狭长形,等高线大致与河流方向平行,灌区上游坡度较大,地面狭窄等实际情况,在设计时应该以求“水不低头”,即水位少降低,为方向,以求最大限度地自流控制全部灌区面积。支渠在干渠一侧引出,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干渠纵比降平缓,水头损失小,控制面积大;筑渠堤结合开挖山坡截水沟,拦截坡地暴雨径流,既拦山洪,又防止水土流失。

(2)平原型灌区一般来说,平源地区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形比较开阔,而且有大片集中的耕地。设计时可以把地理条件与洪、涝、旱、渍、碱等灾情的程度结合起来,进行干、支渠的布置。

(3)山麓平原型灌区当排水条件好,但是地下水埋藏深,开发比较困难,因此,设计时可以着重利用地面水发展渠灌;而当地下水较易开采、水质符合要求时,则着重兴建井灌或井渠灌溉。山麓平原型灌区等高线与河流平行或斜交,地面坡度倾向河流,上部地面坡度陡,近河地面坡度缓。干渠多沿山麓方向布置,支渠与干渠垂直或成一角度布置,主要视地形情况而定。在灌区前缘与河流邻近部位,地下水逐渐升高而接近地面,应修建排水系统,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实行灌排分开的布置形式,以求互不干扰。

(4)冲积平原型灌区针对这类地形,在设计时当工程位于在地面水丰富、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时,应该采用灌排分开的的布置形式。灌溉渠道进行灌溉和冲洗压盐,排水沟道则除涝、防渍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4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优势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推广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从根本上讲,农田水利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利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目前得到认可的“湿地”节水灌溉的优势有:

(1)高效节水

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2)洁净环保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这种技术主要是依据了国外的成功经验,能够保持农田排水中氮、磷含量的湿地面积为其承接排水农田面积的5%~7%,而且水已经过排灌沟渠和小型湿地综合系统的净化后会更加洁净环保,其水质符合灌溉标准。这种水循环的科学技术是探索节水的新路,是对农田灌溉的一次有效创新。

结束语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利用的工程,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水利部门应该严抓、严管工程的设计工作,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利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永善,陈珍平.农田水利[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2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51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普遍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高标准农田比重仍然偏低,开发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土地平整,或支持渠道防渗衬砌及水渠建设。技术上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个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必须改变和进一步提高改造水平。

1 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

1.1 自灌区低压管道配水系统设计

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是利用低压水管完成的,作为替代明渠输水的技术。主要应用如下:利用低压管道灌溉水直接进入;出口管道将水输送到灌溉沟或其他形式的灌溉田中。该技术属于地面灌水技术,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出口流量大,既保证水的利用,同时也能节约用水;此外,低压管道出口并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因此,管道可以选择一般的,以此节约成本。这种灌溉系统的设计为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节约型社会建设,应先节约用水,关键在于良好的水利建设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

由于低压管道灌区配水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方法,提供了相应的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改造思想,大大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只能由田水单边主义的做法,因此非常经济实用的,它的前景非常好,这是国家的研究人员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更适合在自流灌溉中使用。正常情况下,自流灌溉比横截面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选择明渠输出水方式,然后横向贯通河流和农业排水流通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重力灌溉更多依靠通道数量,水流量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采取更复杂的的方法来配水,这个问题是低压管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除了具体设计的灌溉面积,它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条件,然后除去水流量和设计成本。在设计上,可以多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好的设计。

1.2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设计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留在现场的地表水,以免作物被淹,因此系统设计要考虑到降雨的程度,并用作设计地下管道的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传统的田间排水工程以农业排水沟为主,其工作是提高耕地径流排水效率,从而起到排水的目的。但是,如果稻麦轮换,是非常容易出现内涝的,因此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不仅要实现排水的目的,也应该实现降渍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使用排水沟降渍设计或选择使用沟渠、地下管线相互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排水降渍。为了真正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污渍要求,挖沟渠,使其保持适当的坡度,不能太陡,否则会影响渠道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施工问题,为了确保施工方便,挖坑道,底部宽度不宜过小,但要实现上述所有要求,需要很高的成本,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般采取排水沟渠,配合地下管道。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很多沟渠,但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出,虽然勉强克服沟渠太多的缺点,即仍占用一些耕地,并需要频繁的维护和管理。

2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

2.1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的基本要求

保持通道蜿蜒,这样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与直线通道相比,蜿蜒的通道有一个更复杂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为了丰富物种类型,排水沟不要建立一个直路沟渠,可适当增加其曲折性。同时允许剖面多样形式,断面采用梯形截面,可以使用较大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各种生活环境。因为土壤问题,混凝土护坡必须使用,但不能全部使用,可以衬砌斜坡的两侧,水道下方可以不用,这样的水道和地下水也可以交换。或使用植物型防渗块,从而避免了“三面光”。植物型块可以用不透水的混凝土块和植物生长组成,在斜坡或底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而且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分解污染的水体废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生态型排水沟断面设计方法

排水沟的设计要求“模仿自然。”主要特点是异质性,形态的异质性主要是指不规则性,横截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和轮廓曲折性,具有水池和浅滩交替的特点,构成材料的异质性是指由砂,砾石,石头,木桩,水生植物和其他物质构成水道。该水道要求流速,流量,深度,水温,水质,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以便形成形态不同的异构生态因子,从而创造丰富的环境多样性,以便形成丰富的渠道生物多样性。设计的通道形状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分水岭通道形态多样性原则,参考自然流域多样化,为构成复杂的渠道规划和设计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总之,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具有高标准的农田产生很好的效果,良好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农田的具体需求,而且还应考虑设计成本、质量,这样我们才可以设计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经验,以供参考。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3

【关键词】水利设施;现状;经济效益分析

引言

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以《椒江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椒江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为依据。十二五期间,椒江区计划每年投资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工作计划于2013~2014年落实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期工程,该区农田基础设施较薄弱,虽经上世纪九十年代标准农田建设,但十几年运行下来,设施老化,效益不理想。

1、四期工程项目区现状

1.1四期工程项目区自然状况

项目位于椒江区的章安街道、前所街道、洪家街道等3个街道和椒江农场,涉及21个行政村和椒江农场。项目区范围为各村已经划定的粮食功能区,总计面积8754亩。椒江区河网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挖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区内河网以自西而东横贯全境的椒江为界,将辖区分成南、北两片水系。

项目区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全年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日照适宜,光合潜力大,无霜期长。但灾害天气四季常有。椒江区的气象特征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生物繁衍;灾害天气常有,不利作物稳产。

椒江区土壤共有红壤土、潮土、盐土、水稻土等4个类型。项目区内土壤种类不多,以水稻土、潮土为主,质地肥沃;然而土壤肥力存在衰退隐患。

1.2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

本项目区灌溉面积8754亩,项目区内以农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瓜果等粮食与经济作物。项目区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目前,项目区内灌排渠道渗漏、淤塞严重,而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田间灌溉依靠泵站从河内提水灌溉,田间排涝只有简易排水渠,不能满足农田灌排水的需求。临近山边的耕地受洪水影响较大,受淹较严重。

2013年椒江区土地面积280.1平方,人口523293,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共275个行政村。2013年生产总值为403.86亿元,财政总收入57.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07元。

1.3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农田灌排模式为提水灌溉,自流排水。区内河网密集,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河道,河道可常年供水,水质亦可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的要求。

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受自身条件制约,年运行费用投入偏少,运行状况堪忧。项目区内灌溉泵站均可继续使用,可以满足提水灌溉的需求。移动机埠埠头损坏严重,以致影响正常灌溉。项目区田间灌排渠系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土地整理后,由于建设时标准偏低,经十几年的运行,灌排渠道年久失修,破损、渗漏、淤塞严重。临近山体的排水沟排涝能力不足,造成农田受淹。

2、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2.1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椒江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项目区实际,确定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

渠道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以上。

2.2节水目标

通过对灌溉渠道的改造,可减少渠道的流量损失,实现节水目标,每亩每年可新增节水10m3,年可新增节约用水8.75万m3。

2.3增收目标

项目区灌溉及排水条件的改善,可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年新增粮食作物总产量50公斤/亩,全年新增粮食作物437.70t;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40公斤/亩,全年新增经济作物350.16t。

2.4项目建设任务

1)渠道工程:新建、改建渠道33.413km,其中新建渠道15.813km,重建渠道15.448km,修复渠道2.152km。

2)渠系建筑物工程:埠头拆除重建19座。

2.5项目区水量供需情况分析

1)灌区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总灌溉面积8754亩,项目区内河网密集,每个行政村均设置移动机埠各自取水灌溉。据当地群众反应,河道水源较充足,未发生过缺水情况,可以满足灌溉要求。

解决椒江区缺水的主要措施:一是增加河网调蓄能力;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三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2)灌溉水质分析

项目区内灌溉水源来自区内河网。项目区河网以椒江为界,椒江的北边为龙溪水系,河网水质为III~劣于V类,椒江的南边为金清水系,河网水质以劣于V类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氨氮、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等。

2.6工程建设等级标准

田间灌溉渠道按90%保证率设计和建设,排水渠道按10年一遇不受灾的排涝标准设计和建设。

2.7项目主要布局

现状灌溉渠基本为U型衬砌渠道,灌溉渠道等级分两级。一级主灌溉渠与埠头或泵站连接;二级灌溉渠道从主灌溉渠道分水至田间。

现状排水渠道以U型衬砌渠道为主,局部为矩形断面的土渠。U型渠道开口宽度为60~100m,深80cm。排涝土渠规模较大,宽为1~2m,高度为1.20m左右,不仅承担本区域的农田排涝,而且承担村庄的排涝任务。

针对项目区破损严重的衬砌渠道进行拆除重建,未衬砌的渠道进行新建。重建和新建渠道的规模以不改变现状的灌、排渠道的规模和布置为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拆除重建或新建。本次渠道采用砼衬砌。

3、项目建后运行管护

项目实施在区水利、农业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受益街道、村负责协调施工中的有关事务,街道办事处作为建设单位,负责项目规划实施、施工单位选定、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专门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定管理措施,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3.1管护机构及人员

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作为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负有工程日常巡查、维护以及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维护的义务。村民委员会需安排农田水利专员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3.2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拟成立村民委员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制模式。村民委员会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承担着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水事处理等多种职能。农民用水者协会由所在村的生产队组成,负责辖区内的渠道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组织村民对渠道的清淤工作,并上报每年的岁修计划。用水户由村民组成,负责自己所在田块的渠道养护工作和渠道的清淤工作。

3.3管护经费及来源

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砼衬砌渠道的养护经费按工程造价的2%计算。维护内容包括混凝土破损修补、裂缝处理、止水和伸缩缝处理。养护费用由村集体经济承担。

4、项目效益及经济评价

4.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8754亩农田的灌溉、除涝情况均得到改善,灌排渠道基本全部硬化,排灌畅通,化解用水矛盾、减少群众纠纷,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项目建成后,由于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粮经种植比例更趋合理、农田复种指数也得到提高,区内农民合作组织较活跃,部分合作社在区内有种养基地,他们愿意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发展。

4.2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8754亩。改善灌溉面积的效益是通过调查单位面积的增产量,乘以改善范围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根据对以前改善灌区灌溉单位面积的增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新增粮食作物50公斤/亩,每公斤按2.0元计算,则亩增收100元,全年新增粮食作物总产值预计可达111.42万元;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40公斤/亩,每公斤按2.4元计算,则亩增收96元,全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值预计可达106.96万元。则改善灌溉面积年新增效益218.38万元。

4.3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项目建成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每年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约数10立方米,年节水量可达11.14万立方米,水价按目前原水水价0.20元/m3计,节水年经济效益为2.22万元。

4.4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灌溉工程与用水管理设施的改善,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灌溉季节争水抢水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管组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与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在农村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和技术服务,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与素质,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等措施,促进了项目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防洪、除涝、抗旱能力得到提高,沟渠硬化可减少沟岸坍塌和水土流失,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5国民经济评价分析

1)工程费用

国民经济评价中,工程费用包括工程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

2)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1511.0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部分投资为1255.02万元,固定资产余值按10%计算为125.5万元。

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是建设项目建成后,用于维护正常生产的周转资金,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条文说明,对于事业性支出的水利项目,可以不列流动资金。

4)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是指建设项目每年支付的管理费用,包括修理费、工资及福利费、动力费、工程维护费、材料费和其他费用,按工程投资的2%计算,年运行费25万元。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

引言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离不开农业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一定程度上在农村工程规划中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绝对重视,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进而设计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方案,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大繁荣。

1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

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设计,农田水利才能顺利进行。由于田地里所种植的农作物每一年都有一定的变化,农田水利灌溉也会有一定相应的变化,以往的经验不能成为农田水利灌溉数量的参考依据,而是应该以具体的农作物、现有水利设施状况、灌区水源的来水状况、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考量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设计出来的农田水利规划才是科学并且合理的。

1.1 农田水利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指的是以灌溉设施(塘坝、小水库等)的供水能力为依据,以连续无雨和降雨很少的情况下,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要的天数作为标准。例如,如果灌溉设施中的水可以确保连续无雨80天的用水,那么,该水利规划设计的标准就是80天,以上抗旱天数的确定是以规定时间内当地农作物需水迫切的时期为标准,另外再设计中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2 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

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在长期使用期间内,某个水利灌溉工程灌溉用水得以满足的年数与总年数的比值,该比值的百分数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用符号“P”来表示,例如一个地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就说明P=80%。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方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当地的水源情况与作物种类,确定水利工程的规模,例如,在水源充足、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地区,设计保证率应在70%-95%之间;如果在水源缺乏、以旱作物为主的地区,水利工程设计保证率应在50%-80%之间。

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2.1 预测分析规划设计的建设规模

2.1.1 确定农田水利各项规模

灌溉面积应该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在了解了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着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原则,将农业经济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放在首位,经过分析和论证,确定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各项目的规模。

2.1.2 确定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的供求平衡状况

农田灌溉面积的潜力是一个地区水资源供求状况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可供灌溉利用的水资源对小型农田灌溉面积的潜力的分析,论证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统计区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使用情况及其控制指标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内部对水资源的总需求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小型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的供求平衡状况。

2.1.3 分析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

应该依据当地的实际耕地面积等自然情况来分析当地的耕地资源对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潜力,得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

2.1.4 预测灌溉面积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预测出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和灌溉面积。

2.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2.1 取水方式的设计

取水方式的设计是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不同地区的灌溉水源是确定取水方式的设计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灌溉水源可以分为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取水灌溉两类。文章重点介绍自流取水灌溉。所谓的自流取水灌溉就是以河流为主的水源。自流取水灌溉有坝取水和无坝取水两种类型。有坝取水是基于农田水利规划附近的水源水位比较低,不能自留到农田中,需要在河道上修低坝或节制闸将水源引导农田来保证正常的灌溉。无坝取水又可分为建闸与不建闸两类。如果没有建闸在防汛期很可能发生水流量无法控制,进而洪水冲毁河道,农田被淹的情况。所以建闸是比较科学的设计,可以有效应对水流对河道的冲蚀。

2.2.2 灌溉渠的设计原则

灌溉渠的设计原则应该结合国土、农田、林业、道路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综合考量,水土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整合。

(1)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是各行各业所必须坚持的通用原则,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它具有普遍性,同样也适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中,高填方、深挖方以及难工险段的渠道工程应该尽量避开,还要尽量远离河流,以免发生山洪、泥石流冲毁渠道。此外还应该配有相关的泄洪与排洪设施。

(2)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应该充分利用地理自然优势来设计灌溉渠道。具体操作上,灌溉渠道应该设置在高处,排水沟道设置在低处,这样可以顺畅的灌溉和排水,分流出并形成独立的灌排系统,这样更为科学合理。灌溉渠线尽量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直、顺,减少交叉优先考虑。

(3)综合利用。集中利用多个经营项目,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另外河水与井水相互灌溉,进而形成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运用的灌溉系统也是一个可利用的好方法,对重点的干支渠进行设计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分析当地的实际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在地形的考量上重点要对一下两种地形进行把握。一种是中积平原型灌区。这种地形,首先要了解其自然地理条件,灌排分开是一种模式。但是该工程位于地面水丰富、排水条件比较有优势的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先决条件,灌溉渠道主要进行冲洗压盐与灌溉,排水沟道进行防渍、除涝以及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另一种平原型灌区。这样的地势往往比较平坦并且比较开阔,耕地面积广。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以及发展度来具体设计干支渠的位置。

3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农村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做好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工作是必要的。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内部支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范天胜.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四川建材,2011,37(2):85-86.

[2]郭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232-233.

[3]周富强.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水运,2012,3(3):156-157.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5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县镇、、、等四个行政村,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平整土地0.5万亩,加固小型蓄水山塘1座,改建水陂1座,开挖疏浚渠道3.5公里,衬砌渠道31500米,新修机耕路12000米。

二、机构设置情况

为保证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县政府专门成立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小妹同志担任总指挥,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指挥部,同时对指挥部成员单位进行了明确分工,要求各司其职,确保项目实施零障碍。

三、实施方案编制情况

2010年10月份,县开发办多次深入项目计划实施村、组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当地受益村民意见,在征得村民、村、镇意见后,县开发办形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研报告经市评审后,立即与测绘公司签订了测绘合同,对拟建高标准农田的田块进行了测量,形成了1:1000的地形图。之后,我们与三明市明兴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设计合同。在2013年6月份形成了初步设计,并报市评审通过。为使项目顺利施工,在8月份我们针对项目在实施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情况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9月份经县发改委批复,我办将项目对社会公开招标,10月9日在招投标中心开标,由铜安建设集团工程公司中标。

四、项目实施情况

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11月11日,我县在镇村项目工地召开了“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工仪式”,县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县人大分管领导、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党政所有领导、镇村、村、、村全体村干部及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小组长、施工单位共2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现场会还邀请了县新闻中心记者参加并将会议情况在电视台和赣江源报进行了报道。

项目开工后,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制以及公示制。形成了工程监理、业主监督、受益农民监察的项目质量把关体系,确保项目施工质量。项目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0.2万亩,新修机耕路9800米,衬砌渠道3500米,浆砌石排洪渠3500米。

五、资金管理情况

县财政落实了县级配套资金,并已将配套资金拨付至报账专户。严格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做到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六、存在问题

1、因受今冬作物收获时间较后,大多作物在11月份才收获完毕,以及明年春节时间较早(在元月22日是)的影响,冬季有效施工时间较短,包括雨水天气在内的有效施工时间只有三个月,原计划在春节前全面完工有困难。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6

杭锦后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旗县,现有耕地88000hm2,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耕地地力评价,其中高产稳产田为33433.5 hm2(主要分布在我旗的西南部即头道桥、二道桥、双庙镇),占38%;中产田为25718hm2,占29%;低产田28848.5 hm2,占33%,(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即三道桥镇、沙海镇,总排干沿线即蛮会镇、团结镇、其余零星分布在总干渠、干渠沿线及一些局部低洼的地区)。

2 土壤肥力状况评价分析

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如何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壤肥力,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杭锦后土壤肥力因素的土壤的光热条件、土壤水分、土壤成土母质及质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耕地制度、土壤环境质量的五大方面做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适合于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1 土壤的光热条件 杭锦后旗有着发展农业生产的立地条件和光能资源。属中温带温热亚带,河套平原――乌兰布和沙漠温热干旱气候区。太阳辐射强,日照资源丰富,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春季干旱,风大、升温快,夏季短促而湿热,秋季降温剧烈,冬季漫长而寒冷,寒暑变化剧烈,风多雨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无霜期只有135天左右,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81小时以上。霜冻初日在9月23日,终日为5月17日。有效积温高,大于10℃的有效积温年平均为3030℃,大于5℃的有效积温年平均为3800℃。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51.36千卡/厘米2,年平均气温6.9℃,年平均降水量140mm。

近年来在利用光热资源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设了设施农业,兴建了日光温室和大棚,挖掘土地和农业生产潜力,提高了光热资源利用率,为全旗农业生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 土壤水分来源 河套灌域是全国自流灌溉第二大灌域。杭锦后旗是引黄灌溉区,境内灌排配套,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100%。引黄灌溉保证了农作物的水分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多年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盐分上升到土壤表层,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2.3 土壤成土母质及质地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形成、性状及肥力有显著影响,杭锦后旗的土壤是由黄河沉积物和山洪沉积物发育而成的。

灌淤土和盐土是杭锦后旗的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大、分布范围广,非盐土和盐化土是我旗的主要耕种质地土壤。非盐土基本上分布在地形部位较高的地方。盐化土和盐土主要分布在地形部位较高的地方。盐化土和盐土主要分布在干渠与干渠、干渠与分干渠、分干渠与分干渠之间地形较低的地区及其干渠、分干渠下游地带。杭锦后旗明显在北片和东北片分布较广,即总的趋势是以总排干在杭锦后旗47公里沿线和干渠、分干渠下游的北片和东北端分布较集中,其它地区为插花片分布。

2.4 土壤养分变化与耕地制度 从1982年土壤普查和2008年对我旗5000个土壤样本化验数据看,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1982年有所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37g/kg,全氮含量增加0.23g/kg,速效磷含量增加14.2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了27mg/kg。证明当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壤肥力总体呈升高的趋势。

土地的耕作方式对于土壤养分的含量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80年代初期杭锦后旗土地耕作方式都比较粗放,施肥不足,因此土壤养分含量较低。近年来杭锦后旗大力推广集约化耕作方式,推行留高茬和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有机物还田量逐年增加,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积累。随着农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养畜总量的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也大幅度提高,无论是总用量还是单位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杭锦后旗有机肥主要是作物秸秆、牲畜粪肥和及沼渣、沼液。绿肥种植2002年以后在行政干预下部分农户种植豆科牧草以增加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2.5 土壤环境质量 据杭锦后旗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报告,杭锦后旗全旗工业源废水排放总量为170.8203万吨,废水实际处理量为82.583万吨,COD产生量为4587.01吨,COD排放量为2325.59吨,工业源锅炉总数75台,原煤消耗量142846.22吨,热力、电力消耗量1375741百万千焦,SO2排放量为3316.79吨。杭锦后旗属于农业旗县,工业企业少,农产品加工企业污染较轻。生活源中所排废水全部通过污水泵站提升后排入三排干,通过总排干进入乌梁素海。我旗种植业污染源产生主要来自地膜残留和化肥农药残留。全旗地膜使用面积大约70万亩左右,地膜残留0.21万吨。化肥流失量折合的氮0.915万吨,平均每亩7公斤标准氮,磷0.645万吨,平均每亩5公斤标准磷,农药迳流流失量和土壤淋溶量约占10%,流失量为26吨,主要污染了耕地和水体。我旗境内渠道纵横,灌排方便,最终排放到受纳水体是乌梁素海。

3 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情况与效果

我旗从1992年开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截止2008年共改造中低产田34533 hm2。从2008年起,紧紧依托中央、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10年时间内对河套灌区实施533333 hm2中低产改造的契机,我旗每年承担5333 hm2,10年共改造53333 hm2中低产田,项目已连续实施3年。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及标准粮田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渠、沟、路、林、机、电、井八配套,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特别是项目区普遍推行了节水灌溉,项目区灌水时间平均缩短了3天,用水量减少了10%左右,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在项目区内通过农毛渠衬砌、安装田口闸、毛渠口闸、修建农渠桥等工程,起到了节约灌溉用水的作用,缩短了灌水时间,特别是建筑物新建后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启闭机铸铁闸门的安装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改变了过去用铁锹柴草堵口的历史,机耕道修通后,项目区内畅通无阻,机械化作业程度大大提高,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更加方便,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平地缩块的实施提高了地力等级,排水沟清淤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得到遏制,使项目区中低产田得到了改良。总之项目实施后当地农田面貌焕然一新,粮食产量提高2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30%。

4 耕地升级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4.1 狠抓农田基本建设为内容的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杭锦后旗目前有三级、四级、五级地有54560hm2,占耕地面积的62%,称为中低产田。这部分中低产田具备了提高耕地生产性能的很大潜力,是耕地中重点改造对象。依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项目区内要求按照统种统收、机播机收的要求,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把渠、沟、路、林、田进行高标准配套,同时要安排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示范工作内容。

4.2 长期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形成工、农、商合力建设现代农业 在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就必须按照耕地实际情况和作物产量,搞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整个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中,农业部门、化肥生产企业和商业形成合力,形成一条龙作业(服务),实现成龙配套,才能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4.3 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生态文明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大规模的实施及耕地地力评价的成果应用,提醒我们看待耕地不仅仅只关注农业生产,同时还要教育农民了解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使广大农民不仅清楚地肥不肥,也要关心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的变化。

4.4 加强化肥、农药及环境污染管理 杭锦后旗耕地每年农业施入化肥1500万标准吨,其中氮素化肥8400万吨,磷素化肥4500万吨,钾素化肥2000标准吨,拌种喷施农药大约200吨。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还有待于提高,往往轻视预防措施,着重于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时,才喷施大量的农药,再就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多,轮作换茬造成困难,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都加大了药剂防治面积和喷施农药增多。因此要从教育和培训农民入手,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农闲时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把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首位,把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扑灭在萌芽阶段。

4.5 强化农作物质量安全,发展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杭锦后旗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要进一步调整好种植业结构,强化对农作物质量安全的检测工作,把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做为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各个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年年讲、年年抓此项工作,使农业生产的目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农作物质量安全响亮地提出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生产出符合农作物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通过此项工作,能够使消费者食用安全和满意,在此基础上农民可获取最好的经济利益。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7

1发展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应积极推进灌区部分河道与干渠的整治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及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3项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用再生水比例,增加再生水灌溉面积,提高再生水灌区水资源保障水平,实现灌区再生水的安全、高效与科学利用。

2具体目标

根据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建设现状,规则主要完成以下建设目标。(1)再生水供水保障率显著提高。充分利用灌区内现有坑塘、渠道和湿地,形成水面,改善环境,同时解决农业用水的调蓄问题。灌区地表供水保证率达到85%。(2)农田灌排工程配套进一步完善。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面积1.0万hm2;使得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干、支、斗、农和毛渠输水系统得到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达到5~10年一遇排涝标准。(3)灌区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再生水年用量达到1.0亿m3。实现在灌溉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地下水量的负增长。(4)灌区管理技术服务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灌区水情、雨情和墒情监测系统,90%的灌区实现灌区地下水、作物和土壤监测网络信息化管理。

3主要建设任务

3.1再生水地表调蓄工程“十二五”期间南红门再生水灌区地表水调蓄工程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杨各庄湿地、坑塘对再生水进行调蓄,保障灌水高峰期的供水需求,为保障南红门再生水春、秋季用水高峰期的用水需求,一个轮灌周期灌溉需水能力约1200万m3,根据现有水源情况,调蓄工程建设规模应在800万m3左右。在非汛期,再生水灌区应当加强闸坝建筑物的科学调度,实现河道蓄水,充分利用河槽蓄水能力,实现汛期排涝,非汛期蓄水灌溉和回补地下水。

3.2再生水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田间配套工程主要指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根据再生水水源情况、灌区种植情况以及农民使用意愿,对原有再生水灌区进行田间配套,“十二五”期间应对南红门灌区进行田间配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斗、农渠的疏挖、整治,闸门、泵站及桥涵等配套建筑物的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再生水利用,配套总面积1.0万hm2,详见表2。工程涉及大兴区旧宫镇、魏善庄镇、瀛海镇、青云店镇、安定镇和长子营镇。主要是新凤河和凉水河的上游连片的灌区,依地势建立的渠系网络,灌区管理方便,便于田间配套支斗渠的功能发挥,同时照顾了行政分区。设计标准按田间工程,支、斗渠及涵闸等渠系建筑物5级建筑物设计。只有灌溉功能要求的渠道,不设防洪标准,但考虑汛期渠道退水问题,灌排两用渠道,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

3.3灌区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灌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水情监测与水量调度决策的信息化与科学化,达到高效利用灌区再生水资源、减少弃水损失和节约地下水的目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支持力度,南红门再生水灌区“十二五”期间实现90%的灌区水情自动化监测。开展灌区多水源联合利用研究,优先利用灌区内再生水资源进行灌溉和补给地下水,替代清洁地下水资源。并进一步完善灌区地表水、地下水、作物及土壤监测网络,保障再生水安全利用。(1)量水设施。目前,灌区内地表水计量主要采用建筑物(闸门)量水,每年校正1~2次流量系数;沿河泵站由乡镇与灌区签订用水合同;灌区在区内或干渠渠首计量,乡镇在乡界或支渠渠首计量,所接受水量作为向上一级缴纳水费的计量水量,每月定期向上一级汇报上月实引水量。为使灌区量水准确可靠、经济实用和易于管理,规划购置自动化观测仪,同时加强各级量水设施和田间水分监测控制设施的配置,逐步提高灌区供水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量水设施的选型应以简单实用、效率高和便于水管人员掌握为原则。(2)灌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灌溉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水位、雨量、墒情、地下水及河道流量信息实时采集与管理系统,实现灌溉取水、灌水与土壤水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到2015年,开发基于3S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大部分。实现灌区水资源信息管理、灌溉工程管理和水费征收管理等功能。

4结论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8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9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实施铁路线两侧生态与生产力提升工程的战略决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美化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面貌、提升生产能力为目标,开展线两侧田园风光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田建设、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提升铁路沿线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改善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面貌。

二、建设原则

(一)铁路线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解决沿线农田排灌为核心,以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实施排灌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把农田建设与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对整治范围内的沟、渠、田、林、路、湖泊进行以综合整治,做到沟渠顺畅,排灌畅通;将沿线观瞻范围内的农田整理成为东西向的条田档,坚持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宜田则田,宜园则园,宜水则水,宜林则林,营造铁路沿线高标准的田原风光。

(二)铁路线沿线生态建设工程: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立足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以铁路为中轴线,以塑造田园风光和生态景观为主题,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立地条件适地适树,乔、灌、花、草相结合,由责任单位负责进行密植绿化;选择耐水湿、耐盐碱、抗严寒、抗干旱的乡土树种为主,达到多树种、多林种搭配的景观防护效果;坚持湖泊、湿地、农田、林网、庄点绿化相结合,保证生态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

(三)铁路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城乡环境面貌、推进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坚持“规划先行、典型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以投入的最小化,取得整治效果的最优化。以线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按照行政管辖区域分段负责,着力解决铁路沿线环境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铁路沿线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目标任务

(一)铁路线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

在铁路沿线米以外至米范围内,规划实施田园风光建设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万亩,整治池塘、低洼地亩。通过整治,初步形成树成林、田成方、沿线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新风貌。

1、建设高标准农田亩

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四址界线为:东至铁路,西至扬水支渠东林带,南至西干渠,北至景观水道,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渠条公里,整修农田路条公里,整修路旁林带公里亩,整修高速公路以南铁路西侧米范围内林带亩。

园路街道办事处完成林带平整亩,四址界线为:南起景观水道,北至区养殖场,铁路西侧米范围内的林带整修。

镇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其中:完成铁路西侧亩,四址界线为:南起,北至界线,西至新梁公路西林带,东至铁路东侧所属耕地米。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修整农田道路条公里;整修林带条公里亩;新开挖湖泊湿地亩。

完成林草场队农田亩。四址界线为:东至园林二队居民点,西至国道,北至村,南至北,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整修农田路条公里。

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四址界线为:南起镇界线,北至农场界线铁路西两侧各米。主要任务是整修林带并造林亩,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整修道路条公里。

农场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四至界线为:南起界线,北至第二农场渠,铁路专运线两侧各米。主要内容是整修林带亩,新挖渔池亩,清挖支、斗、农沟条公里。

2、完成“秋季三项任务”亩

其中,机翻地亩,;秋施肥亩,秸杆还田亩,其中两镇各完成机械秸杆还田亩。

3、完成畦田建设亩

其中:镇亩畦田在建设片区内完成,镇亩畦田要求集中连片完成。

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由农牧水务局牵头,两镇组织实施。

(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铁路沿线米以内为铁路保护区范围,只能进行绿化。对绿化范围,采用密植方式,体现田园风光。种植耐盐碱、耐贫瘠、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乡土树种,以灌木为主,适宜地段可营造经济林;对现有原生态地段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保持生态原貌。对沿线农田区域,可自铁路线向西延伸米,营造大网格的农田林网;对芦花地区铁路沿线铁路保护区范围以外的池塘、低洼地进行改造,发展以“农家乐“等形式的适水产业;沿线节点可依地顺势营造园林景观。

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亩,其中:镇芦花地区亩,农场亩,镇沿线亩(规划好的米铁路保护控制线),对以南铁路保护线以内成型林带的缺株断带进行补植。今年,结合秋季农田建设,完成规划地段的林带整修,个别地段今秋可进行栽植。

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由园林管理局牵头,两镇、有关街道组织实施。具体建设内容以农牧水务局、园林管理局与两镇、有关街道共同核定的设计图纸为准。

(三)铁路线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整治范围和内容。此次整治范围为铁路线沿线区段米的控制保护范围。对于农田区域或空旷地段,整治范围可扩大到米;对整治范围内现有的合法建筑物进行美化粉饰,按照行政管辖区域,对整治范围内的有碍观瞻的圈舍、灰厂、砖厂实施搬迁;由所在的乡镇、街道、农场组织实施。对整治范围内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依法清理。

2、整治任务。重点解决线沿线区段整治范围内的环境卫生面貌“脏、乱、差”问题。对线沿线铁路保护带范围内的城乡道路、公共场所、小区和村庄、城乡结合部、农田等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治理;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管辖区域内的环境整治,确保责任区内环境卫生面貌整洁,卫生设施完好,并通过此次整治,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对铁路控制线范围内的庄点进行规划,实施以道路硬化、围墙砌护、改水改厕、院落清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综合整治,美化绿化生产、生活环境。

(1)镇完成铁路西侧西干渠至高速景观水道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打垅畦田,摊平景观水道南侧公路桥下的土方,并进行绿化美化。

(2)园路街道办事处完成铁路西侧四至山路段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沿线垃圾,对一时不能拆除的旧房及垃圾场协调所有权单位修建加高围墙并进行粉饰美化。

(3)山路街道办事处完成铁路西侧,山路至段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公路两侧的垃圾,协调公路东侧的个体户及企业修建加高东围墙并粉饰美化,对公路两侧的树木进行涂红刷白。

(4)镇完成南起,北至界线,西至新良公路西林带边界,东至所辖土地铁路东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平整林带;拆除新公路以东的自建厕所和废弃扬水站、渔池看护房;拆迁顾家桥村8队庄点东边一排农户的土坯房,修建东围墙并美化粉饰;三闸村1队、队,良渠稍村的队、队庄点东侧墙体整理和美化粉饰,良渠稍村7队铁路平交道口处的围墙粉饰;摊平废弃的平交道口土堆并种植树木花草;将铁路涵洞进出口整修成造型美观大方的树池,公路两侧的树木全部进行涂红刷白。

(5):完成南起镇界线,北至农场界线,铁路东西侧各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加高修整并粉饰面向铁路的墙体。

(6)农场:完成南起界线,北至第二农场渠铁路东西侧各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修整渔场及加高修整并粉饰其他建筑物面向铁路的围墙,拆除铁路东侧的零星土坯和危旧房屋。

铁路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由爱卫办和建设交通局牵头,两镇、各有关街道组织实施。

(四)有关协调事项

根据属地管理和土地权属的原则,凡铁路沿线属铁路保护地界范围内的目标任务,请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协调铁路相关部门,由铁路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并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

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年月日月日)

1、 年月日前,召开区铁路区段沿线生态与生产力提升工程及年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安排部署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任务。

2、各镇在月日前分别召开镇、村动员大会,进一步细化任务,并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组,落实责任,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实行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包片,层层落实责任制。农牧水务局要分派技术人员负责做高片上的技术指导。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月日月日)

两镇要认真组织,尽早安排,落实镇村干部包扶责任制等好的做法,每个镇要建设个以上的示范片,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工作,掀起建设热潮。

督查组和技术指导人员要加强工作督查和技术指导,促进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按照区、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标准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全面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三阶段:检查评比阶段(月日月底)

对照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对各责任单位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结合市农田水利建设检查验收效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月月,落实造林地块,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做好造林前整地、工程招标、苗木招标工作。

年月日前完成造林地块的落实工作;月日至月日前完成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工作;月日开始,结合实施田园风光建设工程,全面做好造林前的整地工作,要将造林地块全部整成小畦田方式,灌足冬水,为明年春季造林打好基础。同时,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以进行秋季造林。

第二阶段: 年月月为春季造林工工程实施阶段。年月底前完成土方填换、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安装等工作;月初开始按树种萌芽适宜期进行栽植;月中旬前完成全部栽植工作。

第三阶段:年月月为营造林抚育管护期,主要抓好林木管护工作。月初进行现场抽查,对成活率达不到的由责任单位进行补植。

(三)铁路沿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 年月日前)

由爱卫办牵头,两镇政府和有关街道、村委会配合,对铁路沿线露天厕所、垃圾、废土堆进行调查摸底;由建设交通局牵头,两镇和各有关街道配合,对铁路沿线的违章建筑进行调查摸底,并将汇总结果报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由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经费测算以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年月日至月日)

按照整治方案和责任分工,两镇、各有关街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对铁路沿线整治范围内的村庄环境面貌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是拆除乱搭乱建的土坯房、庄点巷道硬化、粉刷墙面、砌护围墙、实施绿化,确保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 年月日至月日)

组织财政局、建设交通局、农牧水务局、扶贫办、城管局(爱卫办)等相关部门对整治工程内容、质量等进行全面验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两镇、各有关街道、部门要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强大合力,狠抓工作落实。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取得失效,专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和质量验收组、宣传报道组、规划组和及效能考核组,技术指导和质量验收组负责制定和告知和指导各有关单位施工技术标准,对完成的工程进行验收;规划组抽调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编制工程规划并指导监督工程规划实施;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负责对工程的总体进展、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导;效能考核组由效能办、督查室组成,负责对工程完成效率质量、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各工作组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又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农牧水务局、园林管理局、爱卫办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对三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指导,把好工程质量关等,确保三项工程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二)科学规划,讲求实效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立足高标准、高质量,修订完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提高铁路沿线生产力与生态提升工程的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把铁路沿线生产力与生态提升三项工程和功能布局、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实现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三)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管理制度,在开工前认真测算投劳数量,按照工程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人力物力。要严格按照农业、林业、水利及新农村建设相关规范标准建设,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严禁走过场。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设计放线,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工程术人员要亲赴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做到建设有亮点,整治有突破。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技术

Abstract: th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irrigation project i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farmers use proje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s should be strict on and engineering design work, to develop agriculture, rural construction, the farmers as the basic guidelines, desig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fficient and safe water conservancy irrigation projec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Irrigation works; Planning and design; Irrig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优势

1.1高效节水

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1.2洁净环保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这种技术主要是依据了国外的成功经验,能够保持农田排水中氮、磷含量的湿地面积为其承接排水农田面积的5%~7%,而且水已经过排灌沟渠和小型湿地综合系统的净化后会更加洁净环保,其水质符合灌溉标准。这种水循环的科学技术是探索节水的新路,是对农田灌溉的一次有效创新。

2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

2.1设计标准

河流的径流量是随着四季不断变化的,农田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等也是不断的在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灌溉用水量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不同年份来水量和用水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规模,也就需要有一个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以便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一般来说灌溉设计标准要以灌区水源来水情况、现有水利设施情况、农业发展要求和当地经济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再综合考虑加以合理确定。灌溉设计标准是表示灌溉水源对于灌溉用水的保证程度。设计标准高,意味着灌溉用水的保证程度也高。因此,它直接影响着灌溉工程的规模大小。 一般来说,灌溉设计的标准有两种:一是灌溉设计保证率;二是抗旱天数。

2.2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指的是某个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期间,灌溉用水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用符号“P”表示。例如P=80%,就表示某工程在100年内有80年能满足全灌区的灌溉用水要求,其余20年不能完全保证有缺水现象。P=80%就是这个灌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因此,在设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设计方必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情况,来确定灌溉工程的规模,特别是当地水源状况和作物种类。在水源缺乏地区和以旱作物为主的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以取50%~80%;在水源丰富地区和以水稻为主的地区,可取70%~95%。

2.3抗早天数

所谓抗旱天数,就是以灌溉设施,如小水库、塘坝等的供水能力为依据,以连续无雨(“连续无雨”,不是指抗旱期内绝对无雨,而是指降雨量很少,一般将日降雨量小于日蒸发量的情况都当作无雨处理)的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为标准。例如灌溉设施可以满足连续80天的作物灌溉用水,则该灌溉设施的灌溉设计标准为抗旱80天。抗旱时间应规定为当地主要作物需水要求迫切的灌溉时期,抗旱天数的确定,要按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确定,在设计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4取水方式的设计

一般来说灌溉的水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流取水灌溉;二是提水取水灌溉。水利工程的取水设计要针对这两种类型进行设计。

自流取水灌溉以河流作为水源时,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无坝取水;二是有坝取水。

A无坝取水。在设计无坝取水的渠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有建闸和不建闸两类。但是考虑到不建闸的引水口在洪水期间不能控制流量,渠道易被洪水冲毁,农田会被淹没等情况。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建设建闸控制的方案。通过把进水闸的中心线与河道水流方向的夹角(叫引水角),设计为锐角(30~45。),保证入渠的水流平稳,而且引水量也大,又可以减轻对引水口下方的冲蚀。

B有坝取水。如果工程所在地的河流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或者其他原因水位较低,无法满足自流灌溉引水要求。此时,在设计时就应在河道上修建阻水建筑物(低坝或节制闸),提高水位,以保证引水自流灌溉。这种取水方式的设计虽然会增加筑坝的工程投资费用,但引水口位置离灌区较近,引水干渠长度较无坝取水大为缩短,可以减少了土石方工程量和交叉建筑物的数量。①溢流坝可以起到横拦河道。抬高水位,同时排出河道多余的水量和汛期洪水的作用;②进水闸可以用于引水灌溉,并能控制入渠的流量。其平面布置有两种类型,一是侧面取水;二是正面取水。由于侧面取水不能在引水口处形成横向水流,会导致大量的泥沙入渠,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工程水源的情况,如果工程地处多泥沙河流则要选用正面取水的方案。正面取水是指进水闸引水方向同河道水流方向一致或斜交时,在引水口处能形成横向环流,可以达到使水流表层清水入渠,底层含沙水流离开引水口的效果,是农田有坝取水的常用取水型式;③排沙闸可以起到防止泥沙入渠的作用,是多泥沙河流低坝取水枢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过水能力一般应大于进水闸的过水能力,其底板高程则要低于进水闸的底板高程,以求良好的冲沙效果。其他防治泥沙入渠措施还有沉沙槽、冲沙廊道和沉沙池等,要因地制宜选用;④防洪堤为减少拦河坝对上游的淹没损失。洪水期间保护上游城镇、交通和农田的安全,还要在拦河坝上游沿河岸修筑防洪堤。

3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技术

3.1 建好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应该落实“最后一公里”建设。这个任务应该落实到乡镇级行政单位之上,为了能够落实好最后一公里项目,应该对水渠道以及各村的地理环境有清楚地认识。其次,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河道、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好渠道的引流工作,然后,在合适的位置建立水泵站,保障灌溉水源的流量。最后,在各个村设立水利工程项目责任人,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3.2 大力发展节约型灌溉技术

为了节约水源,在农作物的各个生长期分别推广管灌、喷灌、微喷灌以及滴灌技术。

3.2.1 管灌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水渠的一种灌溉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在传输过程中渗入地底的损失,而且使用管灌的设备比较简单,价格也适合现在农民的承受力,可以在田间推广使用管灌,最主要的是这种灌溉技术比较适合比较干旱的农田。

3.2.2 喷灌技术 这种技术是指利用动力机、水压枪、水泵等把水喷射到田间。喷灌比较适合大多数的植物灌溉,主要的应用在蔬菜、大田作物、苗圃等,也主要应用到园林的绿化(比如说足球场、公园等)。

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标准范文12

[关键词] 海南 冬季瓜菜 田间配套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85-01

引言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热带省份,海南省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在保障全国冬季瓜菜供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借力国家政策和中央投资,海南省农业部门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以质取胜”的瓜菜种植计划,由南到北分期分批递进播种,引进名优品种,实施品牌战略并加大了对瓜菜生产基地中田间工程的配套工作。本文结合海南省部分市县的冬季瓜菜基地建设的情况浅谈田间配套工程的现状和改进对策。

1 现状

1.1 灌溉系统设施现状

海南省待改造和建设中的冬季瓜菜基地,田间灌溉系统一般由斗渠、农渠两级渠道组成,灌溉水源大多来自上世纪50~70年代建成的山塘水库。大部分渠道仍为土渠,漏水现象比较严重;小部分已经硬化的渠道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相当一部分渠道存在高程不足的的问题导致灌溉面积狭小;还有部分“望天田”既没有可利用水源也没有可供灌溉的渠道。

1.2 排水系统设施现状

海南省总体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可供利用建设冬季瓜菜基地的田洋大多分布在各市县的沿海台地以及河流冲积平原上。该部分田洋地势低平,田间排沟的水力坡降较低,存在沟深不足、排水不畅的问题;加之海南省地处热带季风活跃区,经常遭受台风雨的袭击,冬季瓜菜基地田间排涝排渍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排沟为多年暴雨山洪冲积形成的土沟,淤积现象突出,且排沟路线不够顺直、宽度变幅较大。

1.3 道路设施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鼎力支持,海南省交通部门投资新建、改建了不少农村畅通公路,冬季瓜菜基地的田间道路大多与畅通公路相连接,外部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但是冬季瓜菜基地内的田间道路大部分是土路,路况质量较差,雨天道路泥泞,坑洼不平,路基宽度小,涵洞配套不完善或破损严重,相当一部分田间道路甚至是断头路,造成农副产品运输及农业机械通行困难,给瓜农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4 电力设施现状

得益于国家电网改造,海南省大部分冬季瓜菜基地都有10kV的高压线路从中穿过,但是田间电力设施的配套并不完善,部分偏远田洋缺少变压器和低压线用以提水灌溉;部分处于电力设施空白区域的田洋,进行冬季瓜菜基地改造的施工队甚至因为施工用电难以满足无法进场施工。

2 对策

2.1 灌溉系统

冬季瓜菜基地中的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90%。根据现有的渠道结合地形、田块分布对灌溉系统布局进行优化。针对现有渠道的田洋,在对现有渠道进行硬化的基础上,完善斗、农两级渠道的渠系网络建设;针对无现有渠道的田洋,以新建渠道从天然山塘自流引水、就地打井或低处抽水提灌等措施扩大冬季瓜菜基地中田洋的保证灌溉面积;针对部分兼做截洪沟的渠道,还要考虑扩大渠道断面并配套如渡槽、溢洪口、穿路涵等渠系建筑物。

2.2 排水系统

冬季瓜菜基地中的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h暴雨,水稻(菜田)区按1日排至田间瓜菜允许耐淹深度考虑;旱作区按1日排至田面无积水考虑。以现有土沟为基础结合田洋地形来布置,保证斗沟底高程在田块60公分以下、农沟底高程在田块30公分以下;考虑到资金的限制因素,按照“先农后斗”的原则对土沟进行硬化;对路线过于弯曲的排沟进行截弯取直、增加排水坡降以加大排沟的下泄流量。排沟与渠道、道路平面交叉处应配套完善相关的构筑物。

2.3 道路系统

冬季瓜菜基地中的田间道路按等外道路标准设计,其技术标准参照公路规范中的四级公路有关指标执行。按照方便田间作业以及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运输、节约耕地的原则,布置田间道路。以现有通畅道路为骨架,结合地形、渠道、排沟布置田间道路。田间道路与现有的通畅公路及其他外部公路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4 电力系统

冬季瓜菜基地多靠近村镇和居民区,以“利用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对田洋的电力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针对容量不足的变压器进行扩容、针对偏远电力空白田洋新装变压器并敷设低压电线、针对抽水提灌区域要配套完善泵房等基础设施。

3 结语

冬季瓜菜基地中田间配套工程的建设将完善区内灌排系统、道路系统,满足现代化菜田的生产需要,进而提高瓜菜产量、质量,对保障冬季瓜菜足量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田间配套工程的现状对症下药是十分必要的,也十分紧迫的。

参考文献

[1]王列,海南省冬季瓜菜发展现状及对策,海南农业科技,2003(3),18-22.

[2]任红,李劲松,安可.海南省冬季瓜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3):59-61.

[3]肖日新,谢琼.海南瓜菜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对策[C]// 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