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的知识

审计的知识

时间:2023-08-20 15:01:13

审计的知识

审计的知识范文1

[提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使审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审计的影响阐述几点看法。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间的经济。简言之,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强劲,知识在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已使我们有了紧迫感。然而知识经济的兴起虽然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但更为严峻的是挑战。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使审计的环境发生变化。审计作为综合的财政经济监督部门、经济卫士,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当好市场经济的卫士。

一、要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能在历史的发展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和过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了wto,形势更加紧迫,与国际接轨后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多重挑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样对审计战线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审计人员必须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同时要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全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二、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向知识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肩负着监督和服务的重任。我国面临着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跟上知识化进程的双重挑战。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难得的机遇,都为我们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奠定了基础。因此,审计监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中起着推动作用。

其一,审计监督重点要实现重有形资产的审计到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知识经济中,知识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传统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对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大大增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越来越重要,形成了以无形资产为主导型的企业资产结构。因此,审计监督应通过监督重点的转变,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企业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环境条件,以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二,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引导并要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通过高层次的监督和服务,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三,加强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快速增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问题,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督力度,及时遏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消极因素。

三、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审计机制,转变审计监督方式和手段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经济使经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成为可能;知识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知识经济作为虚拟经济使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到媒体世界,出现了种种虚拟经济实体,尤其是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这将改变经济的新陈代谢、机构的类型以及经济行为本身;知识经济作为网络经济使国际互联网早已经将供应商、顾客、相关竞争者连在了一起,也使企业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合理化等等。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方式和手段乃至审计理论等产生重大变化,转向网络化。如:一是审计目标已由揭露会计资料的错弊,转向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发展;二是就地审计等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通过网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事后审计方式已逐渐被适时审计所代替。三是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活动,审计的重点也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了系统分析过程。因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显然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可能是惟一的选择。审计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将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国审计网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在审计实践上,新的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已逐步形成,从而可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构成新的审计运行机制体系,重塑审计理论框架,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另外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推动着审计学把一系列新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界定审计范围,进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如何制定审计的评价标准;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发挥审计组织机构的作用;如何完善审计网络体系;如何防范审计风险等等。

四、完善审计体制,发展和造就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审计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创造了良机,选准方向,制定战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和高效运转的审计监督体系及运行机制,是我们的任务。首先要精心制定审计创新战略,加强宏观管理,引导和规范审计创新活动。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精心规划审计创新战略,研究制定审计创新工作的规划、政策、措施和法规;其次,要深化审计体系改革,努力提高审计组织机构及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审计科研机构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审计创新保障体系;再次,创造有利于审计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审计创新的效率;第四、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第五、加速审计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形成一定的技术扩散面;第六、加快借鉴、消化、吸收国外审计经验和技术。

五、促进审计人员的知识化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审计将顺应当今时代潮流走向国际市场。人才是科技和知识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知识。未来知识论文经济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培养面向21世纪,面向全球知识经济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就必须提高和改变我们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水平的复合型和国际化的审计人才。

审计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知识经济;审计影响;对策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和劳动的主要对象由物质资源演化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其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以智力资源,知识产权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高效地配置。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经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

无形经济是与有形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有形经济从本质上看是物质经济,即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处理物质资源,而无形经济则是以处理无形经济资源为主。该现象的出现与无形资产在社会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有直接关系。

(三)知识经济是智能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对智力的要求比任何经济时代都高。高新技术成果大量问世、专利发明的增加、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开发和更新换代、咨询服务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都是智能经济的重要体现。智能经济还要求人们不断改变思维模式,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四)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据报道,自从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和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甚至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的总和。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是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对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活动要达到的境地,一切与审计活动相关的环境变化都对其目标产生一定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目标不仅要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要维护相关主体和社会利益。因此审计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状况、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环境保护等发表意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审计意见。对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的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目标之一。

(二)对审计假设的影响

审计假设是未开展审计实践,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所设立的前提条件或先决条件。审计假设的许多支撑点要以会计假设为参考,因此,知识经济下随着会计假设的显著变化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假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的内部制度局限性假设、内控有效性假设、错误与舞弊存在性假设等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增加可验证性假设、审计可信赖假设、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经济责任关系假设、审计对象可证实性假设、审计职能假设、会计资料判断假设等内容。

(三)对审计方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得经济贸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并且使无派化贸易成为现实,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及网上的虚拟企业如何审计,是新世纪审计工作需认真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改变,也将引起对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的影响,审计的基本职能并未改变,审计的内容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从审计工作角度看,电子商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越大,在检查风险既定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也越大。电子商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由于许多不相容的职责相对集中,加大了舞弊风险;电子商务系统在处理具体事项时可能缺乏主观逻辑判断易导致对错误的处理具有重复性和连续性,计算机“病毒”或“黑客”可能使系统遭到破坏。由于上述风险的产生,使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加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电子商务使得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以往审计工作中建立起的一系列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完全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需要建立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如对电子商务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有电子商务事前审计准则、电子商务系统安全可靠的评价标准、电子商务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三、知识经济与审计应对

(一)一般对策

1、审计方式上,由传统的定期审计向在线审计转变。在网络世界里,网络社会的虚拟企业买卖的时间有很大程度的确定性、伸缩性和随机性。故虚拟企业的快速结合和解散,要求审计工作必须随时随地地进行,即时提供审计信息,而不能按照传统的审计工作要求,定期提供审计信息。因此,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事后审计与就地审计方式逐步的消失,审计工作将采取在线实时审计方式,这将极大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2、审计内容上,应注重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管理制度的健全和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审计人员着重关注以下方面: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于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审计程序控制,以防止错误或舞弊,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保证系统的可审性,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3、审计领域上,知识经济的来临,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我国审计冲破旧有模式进入新的领域扩展。(1)审计目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新领域扩展。随着知识经济在广度、深度的进一步发展,对审计目标必然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政财务合规合法,“3E”审计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必然提高审计目标层次,开展风险性审计、可持续性审计、创新审计和宏观审计以及环保审计等。(2)审计的服务对象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核心资产,其地位日趋上升。会计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在会计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势必拉动审计的重点,由物质经济下重视存货等的审计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审计改变。(3)国家审计的业务范围由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逐渐向审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目标不再局限于企业,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即审计的范围由单纯的财务工作扩大到非财务工作方面,包括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流通等。(4)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审计财务,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转变为确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其管理绩效,即由财务合法型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型审计。国家审计一方面放弃非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和行业的审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资源对国家控股及大量非关键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从而实现国家审计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与使用,将有效的国家审计资源投入到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和重点国有企业上来。(5)国家审计的主要业务由传统的审计逐渐向“保证服务”发展。保证服务是着眼于2l世纪信息社会的一项新型的CPA业务,旨在提高有助于决策信息的质量和其连贯性独立的职业。保证业务不限制服务的信息类型,它可以是财务的、直接的、内部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间接的、外部的,既可以着眼于过去事项,也可以服务于未来决策,保证业务可以提供老年“保健”目标,健康保健目标、评价电子商务、评价业务考核等服务项目和内容。

(二)具体对策

1、加强计算机操作监控,充分发挥网上监督优势。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管理,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分工,严格把输入数据的入关,审计机关的修改关来防止无意或有意差错和有意舞弊行为的发生。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预先在系统软件内设置各种处理故障以及错误的控制,避免不真实会计信息流入会计信息中心系统,必须加强数据控制和程序控制,保证任何情况下的数据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和修改、不被病毒感染。建立数据备份制度,一旦系统遭到破坏干扰,并能够迅速恢复到系统原有的状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消除,以及采用“防火墙”技术来有效降低风险。

2、迅速建立国家、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安全审计体系。其中国家机关应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各种安全技术要求,对区域网上企业信息安全实施年审制。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防止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应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监督的内部制度。

3、服务化、远程化对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重构。首先,有必要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网络的开发进行事前事中控制的审计;其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控制的审计。

(三)不断加强“人、法、技”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是一种知识化的审计,知识含量将成为决定审计效率和政策的关键性因素。要求审计队伍重视知识的积累与更新,依靠知识、学习和能力及效率做好审计工作。

1、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掌握了主动权。然而,目前一些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相对滞后,应迅速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他就没有发展潜力,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计人员决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以往积累的经验,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业务学习,培养驾驭审计工作的能力。知识经济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更繁重了。为了使审计人员能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搞好在职干部培训已刻不容缓。利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建立常规培训和后续教育制度,改善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开展知识经济讲座以及新政策、新法规、新会计制度培训。为了搞好公交、外贸、基建、行政等不同行业的审计,也可举办相关专业培训。

3、强化现代技术知识的学习,适应工作审计现代化。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很多部门已普遍运用,而审计部门仍停留下手工查账上,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对广大审计人员进行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包括计算机原理应用的培训。审计人员通过学习,不仅会应用计算机,而且会计算机的研制和开发,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4、完善用人制度,优化审计干部队伍。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审计部门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和规范审计人员的录用、辞退和奖励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核制度,加大干部轮流岗位的工作力度。通过建设一支廉洁、勤劳、高效的审计队伍,去更好完成知识经济所赋予我们更加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刘中华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建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国辉等.基础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冯海龙. 新经济影响审计发展的动因及审计发展趋势[J].当代审计,2002(2).

5、冯冲等.知识经济条件下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审计,2002(4).

6、刘家义.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审计报,2004(7).

审计的知识范文3

一、知识经济与审计监督观念

知识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经济领域将发生一场“知识革命”,一些传统的审计监督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 重视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审计监督。受传统经济的,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仅局限于土地、劳动和资本,而把知识和信息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体现在核算上,就是把的经营过程看成是“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循环往复,而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核算,如何进行审计监督,极少为我们所注意,不论在反映方面,还是在监督方面,都还远远不够,更不用提和评价工作。知识是创造效益的最重要的源泉,忽视知识在创造效益中的关键性作用,忽视对知识的经营管理和审计监督,无疑是不合理的。因此,要树立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的审计监督观念。

(二) 人才的监督管理机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有了高智能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那么企业就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和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各种经营风险,从而为企业创造大量财富。因此,企业应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重用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才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劳动者个人业绩和效益的审查评价。

(三) 重视企业分配领域的监督审计活动。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促进企业分配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在全民所有制观念的引导下,我们把企业分配归结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职工个人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这种分配方式忽视了按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因为企业的经营成果毕竟是生产诸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的价值中,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比重较小,简单劳动将退居为次要因素,知识要素取得比其他要素更为丰厚的报酬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企业的分配将面临着重大变革,“按劳取酬”的方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因此,加强对企业分配领域的审计监督尤为重要。

二、知识经济与审计创新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迫切要求审计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调控经济活动的功能。有鉴于此,开发新的审计程序,改革审计形式和,审计领域出现的新、新情况、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审计领域的理论变革与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查的目标、对象、方法、技术、实务、审计准则、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审计理论等发生重大变化。重大变化主要有:(1)审计目标将由揭露会计资料的错弊,转向包括揭露其错弊,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发展;(2)就地审计等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审计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通过媒体见面,这将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3)事后审计方式将主要被适时审计所代替,否则将事过境迁,无案可查;(4)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系统分析过程。

知识的兴起,迫切要求我们在审计实践上,抓紧开发新的审计程序,改革审计方式、审计,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构成新的审计体系和监督运行机制,重塑审计框架,以适应知识经济的;知识经济的兴起,也推动着审计学把一系列新列为自己的,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确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界定审计范围,进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如何制定审计的评价标准;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如何完善审计体系;如何防范审计风险,如何建立审计创新保障体系,如何加速审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二) 人力资源审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审计只审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物的因素,而对于在收益形成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人力资源却未纳入审计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由于缺少对人力资源的监督和审查,本身也忽视对人力资源信息(仅限于人事部门提供的信息)的反映和披露,势必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利于对人力资源进行监督和评价。

人力资源审计要求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经济组织的资源,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要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状况,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价值状况,以及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的运动信息,以此监督和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管理工作,以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同时,加强对人源监督和审查,还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贯彻合理的分配制度。因此,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审计,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都是极为必要和极为迫切的。

(三) 呼唤适应知识经济的信息资源审计。随着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资源开发投资总额日益增长,信息资源的价值愈来愈受到的普遍关注,信息商品化日益明显。同时,企业的生存、发展也与信息资源息息相关,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储存大量市场经济信息、财务信息、信息等多种信息,为了加强对信息资源规范、有效的管理,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监督、管理和审查,完成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补偿,以期实现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

信息是对企业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在企业开发、使用和转让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成本和信息收益,信息资源本身也会发生增减变动。因此对信息资源实施管理,从微观角度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是极为必要的。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尤其重要,知识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虽然它的产品物耗很少,但产品中知识和信息含量的价值很高。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审计监督,是维护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审计改革的需要,也是培育和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

审计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工程审计;工程造价;控制应用

引言

工程审计已经成为工程造价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它也加强了经济控制的预期目标,同时强化了监督的力度。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找到一条出路,使该项目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审查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大建设工程审计力度。为了真正把资金和投标项目结合,并保证它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内部审计工程还需要查看每个进程和工作进度,并通过学习工程审计对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使得企业的经济成本更有效的与工程运用融合,还能够分析处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各种问题。工程建设必须依靠造价的准确审核,才能够保证审计费用的真实性,最终使项目能够实施成功。所以,在工程预算的问题上,还需要申请预算草案审查,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的浪费,并提高施工单位的应用效率,这样不仅使项目的成本审核的准确性有效地往上走,也能优化融资结构,在工程项目中取得更好的进展,从而避免工程项目的成本浪费问题。该项目的工程审计能够从工程的预算项目建设成本开始,不仅可以访问特定项目的实施环节,还能够把项目成本做的更合理科学,以便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1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问题

1.1施工方案缺乏合理性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明确技术项目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工程设备,建筑材料等。工程建设施工方案的关键在于如何完成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一般建设施工前,建设单位需要扫描建筑项目周边的环境以及地质结构,之后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现有企业开发建设规划中,能够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的每个环节,但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设计人员能够通过预算的费用并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工程审计,但是缺乏市场调查材料和数据,从而导致项目预算过程会出现资金在施工前后有很大的区别,价格上往往会受到很大波动,整体缺乏企业资金项目。这样的状态阻碍了建设后续的工作,除了完成结算之外的工作就不能再正常进行,对后续的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

1.2施工阶段管理不当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检查记录人员关注所有资金的去向以及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建设工程中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严格监督,否则将无法在所有开支项目提供准确的统计工作。但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现工程变更很频繁,这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本运用,这时工程师就需要调整先前的项目成本方案,避免出现意外导致工程造价失去原有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一些关于企业自身的利益,还需要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价格进行实地考察,避免中间出现差错,使施工单位遭受经济损失。

1.3工程结算资料不实

在根据具体施工单位的需求,我们应该提供解决执行情况的所有信息,如果有隐藏的工程数据和删除的工程资料,将会影响项目的费用结算,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造价安全。如果在施工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并且工程师也没有参与到建设过程中,这样就不能找出正确的数据,只能将默认的,造假的,甚至欺诈的数据放上去,这样会影响施工单位的工作,出现很多重大问题。

2工程审计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解决措施

2.1工程施工前审计是前提

一般建筑项目是在确定工程项目中的成本材料之后才开始施工,而关于施工前方面的项目需要做一个审计,即将成本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处理。技术人员应该把施工方案和监督任务相结合,并时刻检查审查招标文件的资料是否齐全,如果没有按照招标的规格进行,甚至有些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出现欺诈行为,需要严格处理,以确保所有活动的公平,公正性,工程审计需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完成,确保建设工程的要求和透明度。

2.2工程施工中审计是重点

(1)落实审计责任制度。一些经济活动需要更多的施工方案,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检查人员监督的力度,因此,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是非常繁琐的。为了能够审查所有工程,每个工作必须进行责任制并时刻关注施工阶段的执行情况,还可以将审查划分成不同的模块。企业审计能够将所有客户按照不同的任务分配好,使每个员工能够做到账目明确。审查责任制度还能够使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的优化,以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人员应该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配合好,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并经常检查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所需要的所有费用。如果可以的话可以由同一审计人员监管以保证实际支出之间的差异的一致性。(2)保证工程进度。工作人员工程的审查应该是一个月的时间来验证所有的账单的准确性,并由财务人员签订注册,此阶段中投入的建设成本的细节还需要做好相关准备。但是一般的准备方案会比预算的实际成本费用高,如果项目出现严重的不符合预算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人员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区分企业的项目安排,以确保资金的持续性和流动性,从而使项目能够按时交付。即使在结算项目完成后,也要审查工程建设的最后一个月的经济成本,从而避免重复之前的结算。将完成的数据验证反复比对,可以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3)严格遵守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设计方案。该预算草案的目的是确保能够执行有效的程序,还不是单纯根据工程建设的设计去控制工程造价。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数量变化,这些调查的数量和研究是否需要督促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重点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并将成本控制的范围降到最低。

2.3提高审计人员的技术和职业道德

工程造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是很大。对于目前的项目预算中,担任工程的审计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审计的成果审核也不具备真正的准确性,从而导致真正实施时会受到知识局限性的影响导致审计效果不好。在实际控制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造价的了解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对于优秀的工程审计人员来说,需要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基础学习和培训,着眼于制度和对工作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流程的审计能力和专业的理解能力。例如:工程造价审核的数量,材料价格和费用预算等方面都需要审计人员做出预算,还需要将实际状况与市场提供的预算审查相结合,注重审计质量和专业的个人能力,并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抵制诱惑。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项目获得成本效益的关键便是如何应用审计知识做到有效控制。只有将工程审计的工作出现在施工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它自身的价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建筑项目工程进行监理和审查,包括所有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并进行全面的审计跟踪和质量保证,将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成本提高到最大化,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任萍.工程审计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18):165~166.

[2]罗立娟.浅谈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J].建筑知识,1.

审计的知识范文5

DESIGN: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外观专利保护的发展历程?

林笑跃:我国的专利法是1985年4月1日颁布的。去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专利法,是第三次修改版。此前,因为中美贸易谈判的需要,于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增加了物质保护的条款,把药品纳入了保护范围。第二次修改,是为加入国际审批体系的需要。第三次修改新增了关于创造性的规定,因为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外观设计的内容是占比例最多的。

DESIGN:从外观专利申请中能看到中国设计怎样的变化?

林笑跃:1985年一年,外观设计全年只有六百件申请,而去年一年,外观设计专利已经达到了35万件。在前十年,申请量最大的是包装和平面类设计,设计水平也不高。1999年后,申请数量开始大幅增加,家具、通讯产品、电脑产品、家电产品设计专利的申请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说明我们的设计水平在逐步提高。作为工业设计最高水平的体现,汽车设计的外观专利也越来越多,今年仅重型卡车的设计在评奖中就有四五款。

DESIGN:外观专利保护对设计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林笑跃:知识产权实质上是一种智力的劳动,我们保护的就是这种智力创造的成果,外观设计也是这种成果的一种表现,与艺术创作不同,工业产品设计需要考虑到市场、趋势和功能的要求。通过这种保护,让创造者在创新上更有积极性。知识如果不转化成产权,是无法体现出其效益的。

设计师对自己的专业在行,但有时对怎样保护自己的创作,同时不侵犯别人的权益并不是特别清楚。从专利制度来说,一方面,它是一种保护专利人权益的制度,另一方面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制度,就是你把你的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成果公开,给别人提供素材,别人再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明创造。专利权人有权利和义务,权利是别人不能侵权,义务是把他的设计方案公开给社会。别人对专利的改进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近了,和专利权人的权利;中突,再跨一步,可能就是创新了,那你还有权利。在设计上往往有大的流行趋势,设计者怎样在符合流行趋势的情况下,又和别人不一样,不侵犯他人权益,这里面一定有一种技巧,这也是我们普及专利法的原因。

DESIGN:请您介绍一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奖评审的情况。

林笑跃:专利奖评审是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一个专利评奖活动,以前是两年一届,去年三类专利的申请,总共达到97万件,今年预计超过百万件,每年一评的条件已经成熟,从今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并且今年外观专利的评审会作为一个单独奖项独立评选。今年的评选结果预计在11月揭晓,奖项分为金奖、优秀奖两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方面衡量,充分考虑市场认可程度。在评选标准上,还要考虑专利在世界范围的领先程度。在外观设计方面,工业设计协会也可以推荐优秀专利参评。

DESIGN:如果公司或个人想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大呔概需要哪些程序?

林笑跃:在设计完成以后,可以向专利局提出一个专利申请,申请之前需做好准备,公开全部技术方案,通常需要向专利局提交产品的六面正投影视图,这样才能看清产品各面的设计内容。本次修改专利法之后,简要说明也是必须提交的内容,简要说明应写明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用途、设计要点,并且要指定一幅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者照片。之后要提交请求书,明确申请人即授权后的专利权人是谁,将这些文件准备好后,再交到受理处受理。受理后进入审查程序,也就是到我们部门进行“专利性”的初步审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外观设计是否属于专利法的保护主题,内容是否符合专利法和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如果不符合规定要经过补正程序,合格后,就进入授权程序。授权后申请人需要办理登记手续,之后专利局颁发专利证书,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根据专利法,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只进行初步审查,不做全面检索,审查其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是否属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客体,外观设计内容公开是否充分,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初步审查程序使得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周期短、授权快。授权后,任何人认为其不具备专利性,都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另外,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如果想判定专利权是否稳定,还可以请求专利局出具专利权评价报告。专利局对有关外观设计专利进行检索,比如一款手机,我们要检索其申请日之前的所有手机,并进行对比判断,确定之前是否有与该款手机相同、实质相同或者没有明显区别的外观设计,或者其与哪两款手机组合起来是一样的,对比判断之后得出一个评价报告,对它的专利性做出一个全面评价,评价报告中要对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做出一个比较严格的评价。

DESIGN: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很难判定,有些行似油丕似,反之也是如此、外观专利审查怎样判定呢?

林笑跃:判定时有一些原则,首先要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确定不同点对整体视觉效果是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通常,惯常设计对外观设计整体视觉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使用时不容易看到的部位或者看不到部位设计对整体视觉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这在审查指南中都有详细规定。在这些原则的运用上,一点都不受主观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无效程序中,专利复审委员会对无效案件进行合议审查,成立一个由三人或者五人组成的合议组,由大家按照判断原则做出判断,合议组集体决定这个专利是否有效。相对来说,整个程序比较严谨。无效程序中,审查员依据请求人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对比判断。出具评价报告时,完全靠审查员做全面检索,二者的法律程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阶段,处理方式不同。

DESIGN:在人类智力创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人同时发明相同东西的情况,在专利上怎么界定?

林笑跃:这是非常巧合的情况,对于专利来说,我们国家实行先申请制,同样的发明创造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如果你今天申请,他明天申请,那专利权是属于你而不属于他。专利权和版权不同,对于版权来说,只要能证明各自是独立完成的,则都可以拥有权利,权利是不冲突的。对于专利来说,即使是自己独立完成并且首先完成,如果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专利保护。而且,如果你的发明创造在没有公开的情况下,别人去申请了专利,只要证明对方不是剽窃来的,他获得权利后还可以反过来制约你。所以申请专利,公开其发明创造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御别人。专利申请量比较大,并不是所有专利都会实施。

DESIGN:专利法修改后增加了关于创造性的规定,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方法?

林笑跃:新颖性判断的判断方式是单独对比、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所谓单独对比是指将一项外观设计与对比设计进行单独对比,即一一对比,而不是将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对比设计结合起来与一项外观设计进行对比。整体观察综合判断首先是直接观察,即通过人的视觉直接观察,而不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化学方法或其他手段。此外,要将外观设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而不是依据某一局部是否相同得出判断结论。并且,只有相同或相近类别的产品才能进行新颖性比较判断。比如,汽车和玩具汽车,即使二者的外观设计完全相同,但其类别不同,彼此之间不能破坏对方的新颖性。

创造性判断,不仅相同或者相近类别产品的外观设计之间可以相互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外观设计也可以相互比较。比如上面提到的玩具汽车,若其外观设计与在先公开的汽车外观设计相同,则该款玩具汽车外观设计不具备创造性。此外,创造性判断方式不再局限于单独对比方式,可以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现有设计组合起来与某一外观设计进行比较。

审计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审计 教学 立体循环

1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对现有完全遵循教材章节来组织和安排教学的一种大胆尝试,它的内涵与特征充分体现了系统观与整合理论。

1.1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内涵

立体循环(vertical circulation)是指在不同层级间流动,这种循环既要保证同层内流动通畅,又要在不同层级间设计连接点并构建连接方式,从而实现一体化循环。立体循环是建筑学、气象学和海洋学中的专业术语,在我国立体循环的应用还体现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水产养殖和生态农业等领域。

由于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客观上也存在着多个知识循环,不同循环中的知识点相互交错,故将立体循环的方式引入教学,本文称之为立体循环式教学法。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多个层次的知识循环,并通过不同层次间存在交错的知识点,将不同层次的知识循环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内部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知识循环。教师在按照既定的教学顺序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同时对该知识点所在各知识循环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度串联,以立体循环的方式进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具有立体循环的知识体系。

1.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特征

第一,将所有知识点按照逻辑关联,归入各种知识循环。由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一个知识点往往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归入不同的知识循环之中。

第二,知识循环之间有交错。由于同一个知识点因属性特征而归属于不同的知识循环,因此,该知识点成为不同知识循环间的交错点,客观上造成了知识循环间的联结。

第三,“触发—启动—循环—强化”的立体循环方式。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开启了针对某一知识循环的“触发—启动—循环—强化”的循环式学习;同时由于知识循环之间有交错性的知识点,因此这一具体知识点因其关联着其他知识循环,所以极有可能开启多个不同层次和维度的知识循环,从而实现立体式学习。因此,处于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中的每个具体知识点,都可能开启一次立体循环式学习,引导这一过程的可以顺利运行的策略、方法和媒介,就构成的立体循环式教学法

第四,立体循环有中心。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以某一核心理念或价值判断为中心,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教学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或价值判断来展开,这一中心具有凝聚所有的知识循环的统帅力量,是该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所在。

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立体循环式审计教学法对于解决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审计》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意义重大。

2.1 有助于构建系统的审计知识

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循环,使得审计学习始终处于知识体系的背景之下,没有分离感,目标性强。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以系统的观点和视角来接触、感受和感知审计,能够对审计进行总体把握。

2.2 有助于加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基于知识点的交叉循环,借助立体教学方式,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审计的准则,而是在学习过中学习审计的思维和思路,通过在不同的循环中多次强化相关知识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是的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反复学习—反复应用”的知识精进路线。

2.3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由于授课和学习中强调知识点的循环,因此审计知识体系中有关审计职业素养、职业敏感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各个知识循环中都会出现,每一次出现,都结合了新的知识,这种在应用中实践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方式,给审计素质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和渠道。

3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需要设计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并串联不同的知识循环。

3.1 设计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将各章的知识点按照知识循环进行重新梳理,这也是实施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基本前提。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审计教材体例大致相似,都是按照先审计理论,再审计实务的顺序编排。在审计理论部分,基本上遵循审计流程发生的时序来展开讲解,包括审计基本概念、目标、程序,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在审计实务部分,一般是从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开始,逐次讲授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和货币资金审计。这种分块式的审计知识分类方式虽然符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框架,但是对于初学者无疑于盲人摸象,只能到最后一刻才明白每一个阶段的进程在审计知识体系中的具置。因此,构建打破章节的审计立体循环知识体系,实施立体循环式教学的首要步骤。

以审计为例,可以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规划为如下几个循环:第一循环,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第二循环,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法律责任和审计报告;第三循环,初步业务活动、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审计终结;第四循环,管理层认定、审计证据、审计流程、审计报告;第五循环,审计流程、审计循环、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上述的五个循环分别从不同的起点出发,穿插不同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并最终归结到审计工作的结果——审计报告之上。在每一个审计知识循环中,前后知识点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是可以用常识性的思维来解释和推演的。同时,每一个审计知识循环又与其他的知识循环共享一些重用的知识点,这就为知识循环之间的串联提供的节点,例如审计证据或审计程序在不同的知识循环中都出现过,所以,可以经由恰当的审计证据,交织到第一循环的审计程序(具体的审计证据是通过何种审计程序获得的),第二循环的法律责任(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否表明审计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报告程序,以避免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第三循环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具体的审计证据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继而应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程序),第四循环的管理层认定(具体的审计证据可用于证明何种管理层认定),以及第五循环的审计报告(具体的审计证据可能导致审计师出具何种审计意见以及审计报告)。

经过上述的梳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已经演变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多个知识循环,为使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撑。

3.2 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

在构建了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之后,需要在讲授过程中设计出每一次授课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这是因为,在立体循环的知识体系中,每个知识点都会重复出现,那么这些知识点是按照怎样的先后顺序出现,主要考虑的是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其认知习惯。因此,确定知识点讲授时序的基本原则就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少后多,从具有常识性和感知性的知识点出发,逐步加入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职业判断。

以审计为例,在基本遵循相关教材的内容排序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审计形成整体化的理解,会将第一循环中审计报告的讲授安排在开课之初,形成审计起点——审计终点的完成路径。第四循环中的管理层认定,对于审计实务的整体推进意义重大,也属于在授课之初就需要不断铺垫的知识点之一,并在接下来的各章讲解中,不断地与当下的知识点和知识循环进行交互,实现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实现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

3.3 串联不同的知识循环

在确定了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之后,依据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需要将当下所授知识与其他的知识循环,通过某种知识节点关联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立体循环。

以审计为例,在讲授第一循环的审计程序时,可以跳跃到第四循环的审计证据,即利用具体的程序,可以获得何种具体的审计证据;第二次跳跃是从审计证据,反向循环到管理层认定,即具体的审计证据证明了何种管理层认定;第三次跳跃则是从对于认定的证明结果,关联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即这种结果暗含着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第四次跳跃,就是基于这种风险评估的水平,联系到具体第五循环中的具体交易,针对具体的认定,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程序,并得出何种审计结论和意见,从而实现了各知识层面的立体循环,并且达到了审计业务的终点。

可见,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以某一核心理念或者价值判断为中心,通过对所授课程中各个知识点进行逻辑重构,将知识点通过各种层次和维度的知识循环进行梳理,整合出立体循环式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知识讲解过程,通过触发各知识循环间的交错性知识点,启动各知识循环,实现对某知识循环中每个或某些知识点的预习(渗透)或复习(运用),并最终在学生的大脑中通过多次反复的“触发—启动—循环—强化”,建立起立体循环式的知识体系(见图1)。图1以《审计》为例,构建了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下的知识循环,其中章节顺序依据的是刘明辉教授等主编的 “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审计》。

4 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主要解决的是在知识体系中建立起各章节和各循环的逻辑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与组合,在设计与应用中有一定的难度。

4.1 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客观规律

既然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审计知识框架,那么在设计和构建新的知识循环时,需要以审计理论的基本研究规律和审计实务的流程时序为基本原则和依据。从而,便于学生在借由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识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时,不会偏离审计的核心主线。因此,在设计和讲授各种知识循环的知识点时,需要时刻从循环追溯回审计中的客观规律,再从客观规律演绎到具体循环。由此,才能保证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4.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教授进程应详略得当

由于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循环中知识点的反复关联,并因此实现了“学而时习之”。不过,如果知识点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在知识点的每次讲授过程中,都保持一致的讲解模式,那么,无形中造成了授课时间的浪费,学生也会对这种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并因此降低了该种教学方法的实用效果。所以,在同一知识点多次重复的情况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前几次涉及该知识点时应进行详尽的解说;在学生已经基本识记的情况下,应做到点到为止;在需要进行知识串联时,应将讲课重点放在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所以,不能对多次涉及的知识点采取均一化的讲授方式。

5 结束语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通过对复杂的审计知识体系的有机梳理,构建了多层次相互关联的知识循环,并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多次重复、多次关联、多次跳跃,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的迷失感,逐步搭建起系统、完整、逻辑关系紧密的立体循环式审计知识系统,大幅提升了现有审计教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利的推动了学生理解、识记和应用审计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03).

[2]李炜,孙秀春.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审计,2009(24).

[3]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4).

[4]黄溶冰.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与案例教学[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2).

[5]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11).

[6]饶艳超,陈建勇,袁也.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12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审计的知识范文7

关键词: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外包;资源配置

中国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39-02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等各种外部环境,使公司经营业务日趋复杂化,为了专注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公司选择了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可以降低公司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将内部审计外包的条件。公司在决定是否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如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国外一些学者如Adams(19941、Widener、Selto(l999)和RolanF等(2007)、Abbott等(2007)做过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Widener、Selto(1999)和RolanF(2007)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越低,内审活动频率越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越强。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越大。Abbott等(2007)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运作越有效,公司日常内审活动外包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审计委员会有权解聘审计官,外包可能性会更低。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内部审计外包看成是一个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寻求均衡点的资源配置过程。由于公司的资源配置会受到公司的特征、知识管理、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诸如公司特征、法律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研究,本文就不再做介绍,转而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目前并没有被上市公司普遍采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各公司对知识管理必须加以重视。就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旨在分析研究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节省财务开支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将本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部分或是全部委托给公司外部人力资源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人员等。公司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出去,交由公司外部人员执行可能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有人会将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等同于外部审计,其实这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及本质。外包后的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方面与外部审计有着显著不同。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相对原来的内部审计只是在审计主体上发生了变化,其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仍旧没有发生改变。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分成4种形式(见表1):部分外包、分包、合包以及全部外包。

三、内部审计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Wiig认为,知识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Masie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达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员工对特定问题的理解。Bassi对知识管理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指为了提高日常经营活动绩效,公司内部员工通过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并使用知识而最终共享知识的过程。下面,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我们来了解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过程。

首先,收集内部审计信息。收集与公司内部审计有关的信息,如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需要的技能等。收集渠道有多种,比如因特网、书籍、实地考察等。其次,产生内部审计新知识。在了解并掌握内部审计信息的基础上,获得专门的内部审计知识。第三,分析内部审计知识。对内部审计知识进行归类、分析和综合学习。第四,共享内部审计知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收集的信息会有所不同,并且即使收集的信息一样,他们对信息的筛选、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会不同,在分析和综合学习内部审计知识之后,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新知识就会在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内交流、传播、共知并最终被共享。其中,讲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两种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或者是数字来表达,也可以借由具体的资料、科学方式、标准化程序或者是普遍性的原则来沟通分享,如内部审计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衡量、内部审计的具体方法等。隐性知识是指内审人员的心智模式、观点、信仰以及内审人员具备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方面的操作型技能。其实知识管理的重点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1)公司对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如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执行官的地位与级别设置。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在我们重视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将事情做好。相反,如果对某项事物不关心、不重视,要做好它又谈何容易。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公司对内审人员知识管理越重视,知识管理水平越有可能提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2)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如内部审计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越高,他们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事物方面更快,而且会更容易将这种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最终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越高。

四、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内部审计的外包

基于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在配置资源时要考虑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如何进行吸收、组合、转化、利用并使有限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均衡状态。当公司内部资源有能力创造发明或者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公司完全可以只使用内部资源,而不必去寻求外部资源,因为外部资源的寻求是需要成本的:时间、金钱还有精力等,这中间还会有风险,诸如公司与外部资源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内部资源在工作中发明创造或者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低时,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这时公司就要寻求并利用外部的资源,尽管这需要成本,但比起最终的效益来说,还是值得的。至于内外部资源的配置比例,这就取决于公司内外部资源各自的特征了。

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如何会影响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呢?当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低时,公司内审人员在学习、交流、共享内部审计知识方面差,针对这一方面公司就要选择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让外部人力资源如注册会计师来完成: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时,公司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部分外包、分包亦或是合包,公司内部审计在内部人力资源和外部人力资源的资源配置过程,使公司不仅可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还可以学习外部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当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高时,说明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学习审计知识、知识交流、传播以及共享能力强,这样,公司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由公司的内部人力资源来完成,因为内部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出色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论

在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公司知识管理水平越高,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就会越低。因此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资产专用性、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还要提高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袁曦临,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审计的知识范文8

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要素分析;判断过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与日俱增。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以及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加。因此会计判断的使用在日常的账务处理当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审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判断的再判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逐渐成为各监管机构以及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从业人员就必须提高其职业判断水平,尤其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更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作出决策。本文旨在分析能够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因素,并对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一、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中的表述,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运用相关专业训练、知识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依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判断首先是要作出“决策”,也就是说通过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处理,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状况,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情况以及风险点作出一个初步的判定。在这个判定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及经验,同时具备相当的职业道德,并遵照准则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在为最后的判断提供必要的证据性的支持。

我们可以说审计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过程就是一系列审计判断的有机结合。有效、合理的审计判断能够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量,还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还有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

从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当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审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1.主观性

“判断”一词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在审计工作当中这种主观性变现得更加明显。审计从业人员除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作出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账务处理、计量等事项作出合理性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自身主观行为的适当性、有效性以及必要性作出判断。尤其是对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事项的判断,更要求审计从业人员用专业的眼光和一定的职业水平来作出判断。而目前在审计职业判断领域只有纲领性质的文件,既无有效的规范和技术指南,也没有行业“约定俗成”的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及决策的指导文件供审计从业人员来参考与遵循。这就使得审计从业不得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完成职业判断这一决策过程。

2.可验证性

尽管判断的过程中,判断主体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有相当经验以及知识水平的审计从业人员,在给定相同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审计判断应当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审计职业判断的过程是逻辑的、合理的。符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合理的判断,体现的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情况的一种准确与理性的把握。尽管科学合理的审计职业判断也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但是审计人员在承受这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无保留意见当中“合理保证”的含义所在。那么作出合理保证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审计经理以及合伙人对工作底稿的检查、“二签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以及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复核等,而这些措施的目的无一不是在对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审计判断进行二次判断,进而对审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决策进行验证。

3.不均衡性

审计判断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质上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一场博弈。而博弈的双方进行博弈的基础却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信息的不对称上,这里的信息不仅指会计信息,也同时包括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非会计信息。根据博弈论原理,当参与博弈的一方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因此,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博弈就是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也就是说审计人员由于受到时间,审计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一些“内部信息”并不是能够通过追加审计工作时间以及审计成本就可以获得的,这无疑给审计从业人员进行准确、合理的审计判断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被审计单位有主观意愿进行财务信息的捏造、隐瞒时,更是会通过限制审计人员接触敏感信息,甚至是提供不实的信息的方式,促使审计从业人员作出不合理的审计判断。这无疑更增加了审计职业判断的风险。那么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或者说作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当中劣势的一方,审计从业人员要做的并不是去弥补信息不对称这一不利条件,而是利用现有的信息及资源,尽量去达到博弈学当中的“均衡”。使得审计判断的决策最大可能地对审计一方有利,使得审计判断尽可能地准确合理,保证审计质量。

二、影响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因素构成

1.专业技能

众所周知,在审计这一专业领域当中。专业技能是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才可以申请注册。可见,知识与经验对于审计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按照安德森教授的定义,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审计人员所积累的“经验”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审计判断这一过程中,特别是面临重大审计风险时,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较陈述性知识相比要更为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是经验能够有效、快速积累的基础。一位专业技能水平出色的审计从业人员,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合理运用的。换句话说,具备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但是不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或者说不能有效地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则不能认为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2.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法律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强制执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判断,是一个作出逻辑决策的过程。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就必须要求作出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充分、准确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信息的获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并且审计人员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必要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需要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更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可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只是了解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信息,还有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策略,行业状况等与财务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在实务审计中,这些信息往往会被审计人员所忽视。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在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偏差。

3.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基础。众所周知,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审计丑闻,并非是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够或是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协助或者是对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选择视而不见。因此,审计人员想要在保持审计判断的准确性或是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保持必要的职业道德操守是先决条件。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保持必要的独立性与职业操守,那么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必然不能保持必要的客观态度,那么作出的判断的质量可想而知。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通过技术层面的手段去解决。目前,我国第三方独立审计业务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持并逐步发展自身的业务,非常重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在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被审计单位的一些“灰色”地带。这时,审计人员,特别是事务所的高层领导就会受到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的压力,或者是利益诱惑。这个审计人员能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灰色”地带是否合法、合规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更加需要审计人员自身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审计人员在提高职业判断力的方式上,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积累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不少审计从业人员执着于资格证书的取得,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是每一个审计从业人员的努力方向。但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审计工作当中发挥出来,或者说如何能正确、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离不开实践经验的帮助。实践经验作为一种程序性的知识,获得的周期较长;而且程序性的知识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表述进行传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某些审计判断并不是单纯的“是”与“否”,“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会计处理,或是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这时,单纯的理论知识就稍显乏力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经验一定比理论知识重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以一定理论知识的提高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经验的“量”能够提高,但是没有保证这些经验的“质量”,甚至会积累一些“错误”的经验。试想,在不了解原理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地模仿前人的经验去进行审计判断,其结果充其量时“照葫芦画瓢”,有时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途径。

2.重视对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的了解

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通常都将重点放在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紧密相关的部分。对于行业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变动等非财务信息往往只是“走过场”式的了解,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不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而在进行审计判断时,这些看似与企业财务毫不相关的信息,往往能够给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主观意愿进行财务舞弊时,审计人员接触到的财务信息往往都是虚假的,甚至审计人员会被限制接触某些敏感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进行准确、有效的职业判断就必须要借助非财务信息的帮助。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将会显著其进行职业判断的准确性、有效性。

3.将机会成本概念引入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

尽管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已经在全球范围了内进行多年。但是,审计丑闻仍然连年发生。可见,单纯地进行道德教育,依靠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去保持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谨慎性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是不可靠的。笔者建议在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不能只谈“道德”,而应当将机会成本的概念引入其中。将《注册会计师法》以及我国刑法当中的,对于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必要的独立性,甚至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串通舞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以及刑事责任告知审计人员。同时应当配合实际的案例,让审计人员认识到,在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选择忽视,甚至配合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并不能获得更高额的收益。事实上是要加大审计行业的机会成本问题。 如果遵守职业道德正正规规进行审计,得到的激励要多,如果违规操作,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所付的赔偿就多,不仅要失去工作,而且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谴责,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高。

参考文献:

[1]付同青.论审计职业判断[J].商业经济,2010,12:46-48.

审计的知识范文9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与日俱增。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以及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加。因此会计判断的使用在日常的账务处理当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审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判断的再判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逐渐成为各监管机构以及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从业人员就必须提高其职业判断水平,尤其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更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作出决策。本文旨在分析能够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因素,并对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一、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中的表述,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运用相关专业训练、知识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依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判断首先是要作出“决策”,也就是说通过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处理,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状况,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情况以及风险点作出一个初步的判定。在这个判定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及经验,同时具备相当的职业道德,并遵照准则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在为最后的判断提供必要的证据性的支持。

我们可以说审计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过程就是一系列审计判断的有机结合。有效、合理的审计判断能够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量,还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还有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

从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当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审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1.主观性

“判断”一词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在审计工作当中这种主观性变现得更加明显。审计从业人员除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作出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账务处理、计量等事项作出合理性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自身主观行为的适当性、有效性以及必要性作出判断。尤其是对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事项的判断,更要求审计从业人员用专业的眼光和一定的职业水平来作出判断。而目前在审计职业判断领域只有纲领性质的文件,既无有效的规范和技术指南,也没有行业“约定俗成”的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及决策的指导文件供审计从业人员来参考与遵循。这就使得审计从业不得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完成职业判断这一决策过程。

2.可验证性

尽管判断的过程中,判断主体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有相当经验以及知识水平的审计从业人员,在给定相同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审计判断应当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审计职业判断的过程是逻辑的、合理的。符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合理的判断,体现的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情况的一种准确与理性的把握。尽管科学合理的审计职业判断也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但是审计人员在承受这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无保留意见当中“合理保证”的含义所在。那么作出合理保证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审计经理以及合伙人对工作底稿的检查、“二签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以及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复核等,而这些措施的目的无一不是在对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审计判断进行二次判断,进而对审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决策进行验证。

3.不均衡性

审计判断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质上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一场博弈。而博弈的双方进行博弈的基础却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信息的不对称上,这里的信息不仅指会计信息,也同时包括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非会计信息。根据博弈论原理,当参与博弈的一方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因此,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博弈就是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也就是说审计人员由于受到时间,审计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一些“内部信息”并不是能够通过追加审计工作时间以及审计成本就可以获得的,这无疑给审计从业人员进行准确、合理的审计判断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被审计单位有主观意愿进行财务信息的捏造、隐瞒时,更是会通过限制审计人员接触敏感信息,甚至是提供不实的信息的方式,促使审计从业人员作出不合理的审计判断。这无疑更增加了审计职业判断的风险。那么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或者说作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当中劣势的一方,审计从业人员要做的并不是去弥补信息不对称这一不利条件,而是利用现有的信息及资源,尽量去达到博弈学当中的“均衡”。使得审计判断的决策最大可能地对审计一方有利,使得审计判断尽可能地准确合理,保证审计质量。

二、影响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因素构成

1.专业技能

众所周知,在审计这一专业领域当中。专业技能是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才可以申请注册。可见,知识与经验对于审计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按照安德森教授的定义,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审计人员所积累的“经验”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审计判断这一过程中,特别是面临重大审计风险时,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较陈述性知识相比要更为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是经验能够有效、快速积累的基础。一位专业技能水平出色的审计从业人员,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合理运用的。换句话说,具备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但是不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或者说不能有效地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则不能认为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2.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法律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强制执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判断,是一个作出逻辑决策的过程。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就必须要求作出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充分、准确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信息的获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并且审计人员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必要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需要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更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可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只是了解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信息,还有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策略,行业状况等与财务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在实务审计中,这些信息往往会被审计人员所忽视。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在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偏差。

3.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基础。众所周知,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审计丑闻,并非是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够或是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协助或者是对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选择视而不见。因此,审计人员想要在保持审计判断的准确性或是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保持必要的职业道德操守是先决条件。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保持必要的独立性与职业操守,那么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必然不能保持必要的客观态度,那么作出的判断的质量可想而知。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通过技术层面的手段去解决。目前,我国第三方独立审计业务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持并逐步发展自身的业务,非常重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在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被审计单位的一些“灰色”地带。这时,审计人员,特别是事务所的高层领导就会受到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的压力,或者是利益诱惑。这个审计人员能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灰色”地带是否合法、合规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更加需要审计人员自身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审计人员在提高职业判断力的方式上,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积累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不少审计从业人员执着于资格证书的取得,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是每一个审计从业人员的努力方向。但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审计工作当中发挥出来,或者说如何能正确、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离不开实践经验的帮助。实践经验作为一种程序性的知识,获得的周期较长;而且程序性的知识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表述进行传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某些审计判断并不是单纯的“是”与“否”,“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会计处理,或是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这时,单纯的理论知识就稍显乏力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经验一定比理论知识重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以一定理论知识的提高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经验的“量”能够提高,但是没有保证这些经验的“质量”,甚至会积累一些“错误”的经验。试想,在不了解原理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地模仿前人的经验去进行审计判断,其结果充其量时“照葫芦画瓢”,有时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途径。

2.重视对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的了解

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通常都将重点放在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紧密相关的部分。对于行业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变动等非财务信息往往只是“走过场”式的了解,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不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而在进行审计判断时,这些看似与企业财务毫不相关的信息,往往能够给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主观意愿进行财务舞弊时,审计人员接触到的财务信息往往都是虚假的,甚至审计人员会被限制接触某些敏感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进行准确、有效的职业判断就必须要借助非财务信息的帮助。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将会显著其进行职业判断的准确性、有效性。

审计的知识范文10

信息化审计培训是当前推动审计前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可以强化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能力,调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热情,提高信息化审计质量和效率,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升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

一、审计人员现有知识结构

当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深刻影响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

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财政、会计、金融和经济类等专业构成,计算机知识则主要体现在能够进行日常的文字处理和简单表格处理上,不能满足审计发展而带来的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因此增加了审计人员将传统审计方法转变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难度,进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是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二、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科技技术知识更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计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对象技术的更新,以及审计自身发展对审计范围、质量和审计效率效果的要求,都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署提出的“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必奠之基”、“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等论断正是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技术知识更新的最直接的要求。

一是提高审计机关日常管理能力、建设高效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讲到“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处理日常的公文流转和必要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实现机关日常办公电子化,建立高效的审计机关。

二是审计环境变化导致的审计作业方式转变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随着被审计对象环境的改变,要求审计人员适应这种变化,从审计项目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证据获取、资料汇总整理、撰写审计报告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模式。

三是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对节约审计资源的要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在社会中的地位,信息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渴求度的提高,使社会对审计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审计本身所承担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责,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对象被纳入到审计的视野中,审计的范围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和审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是消除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风险从客观环境上说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审计作业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基础审计的过程,既是人们对风险认识从人们的潜意识、明确意识到自觉意识的渐变过程,也是审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规避消除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审计人才队伍计算机审计能力培训

审计算机审计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以及审计的现实需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将一般普及型培训、实战应用型培训、重点骨干型培训和尖端专家型培训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现实审计的需要,又要有计划地储备先进的技术和攻关团队,能够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审计的知识范文11

一、审计职业判断研究现状回顾

(一)理论界的关注 西方的审计理论对审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早于我国。追溯审计人员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中,法院的判决态度、公众对审计人员责任的期望、及公众对审计人员的责任开始发生了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随着审计责任的扩大,针对审计人员审计失败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这时,审计人员经过大量审计判断发表审计意见时,所包含了源于审计判断的固有风险引起了审计理论界的关注并开始对职业判断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还很陌生,进入90年代,随着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逐步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对审计责任的了解也在增加。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震惊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案件,更是让人们反思。研究如何避免法律诉讼,成为职业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行业内人士开始重新慎思审计职业,审计职业判断问题引起了我国审计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审计判断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方面。

(二)审计实务中执业准则的演进 审计执业准则作为审计人员执行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审计人员执业的权威性标准。从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明确执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角度出发,审计准则的演进体现了准则导向的基本理念。现代审计从制度基础审计逐步到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判断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重视。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方式日趋复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影响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大,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难度加大,一些企业管理层出于筹资和业绩考虑进行舞弊的动机仍然存在,这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执业环境和执业风险。国际审计准则开发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至此,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判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已达到与国际准则趋同,并随国际审计准则的变化而不断修订与完善。如2010版修订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01号—注册会计师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第16条、22条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其工作要求,体现了对审计职业判断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

(三)审计教学中的认识 从职业需求对审计教学的影响分析,审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对审计职业的要求相吻合,不同层次的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虽有差异,但就审计课程而言,本科阶段教学中应知应会基本的、核心的知识与能力应该是相同的。从培养大学生思维方面,审计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从技能方面,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性和胜任能力培养,强调在具体环境中分析判断,应用知识。各类高校纷纷开设校内审计实验室,开审计实训课,并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这些都表明在审计教学中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有了较深的认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2010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

从审计职业判断的研究可以看出,理论界和审计职业实务领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教育与培训领域还相对滞后,从目前各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现状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传统,多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注重理论教学,教材内容过于关注准则条例、规章制度的条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在认识阶段;实践教学缺乏相对统一有效的模式,实践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审计教师队伍素质差异性大,教师实践锻炼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价值较高的职业能力等。 所以,高校审计课程教学中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

二、审计职业判断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判断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是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判断与知觉是人们做事的两种方式,心理学称“态度”。审计职业判断可以看做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具体审计事项认知的心理过程。

(二)高等教育学基础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高等教育阶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与专业方向相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上述理论认识认为,判断属于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审计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专业胜任能力。教学过程是胜任能力获取与保持的有效途径,审计教学中应侧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

审计的知识范文12

[关键词]审计实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审计实务专业现状

在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5―2016年)》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生源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危机感,因为近些年来的计划生育,导致了在高考中的生源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另外,因为中国大学的扩招政策仍在实行,所以在各个高校的生源储备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在对北京的部分本科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对于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采访,这些学生多数在被录取前对审计实务专业了解不多,有的甚至不知道审计实务专业是做什么的,所以在审计实务专业上的考生生源就相对较少。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在审计实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2审计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审计实务专业的教材是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来进行编撰的,对于这些开展审计实务专业的学校来说,基本上都是比较侧重学生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看,审计实务专业的教材选用的实例缺乏相关的逻辑关系,这些案例缺乏一条贯穿的主线,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其进行理解,而且这些审计实务知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它们在内容上划分过细,知识点往往分散于教材中,不易总结,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使得学生对于审计判断能力较弱。在教材的编订上,没有根据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于审计理论也没有依据渐进的理念进行培训。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审计实务专业教材大多数都是给出比较大型的案例,对于这些刚刚接触审计实务案例的学生来说无法得到有效的理解,不能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

(1)对于审计实务课程不注重规划。审计实务课程是基于审计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设置的,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开展上,因为受到现有教材合适性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审计实务课堂是枯燥无聊的。除此之外,一些审计实务教师也缺乏相关的审计实践,没有自身的审计经验,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将案例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不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地步,所以,他们的审计实务课堂讲授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使得审计实务教学质量满足不了教学目的的需要。与一般的经济类专业相比,审计实务专业需要的教师质量要求更高,需要他们拥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没有实际的专业本领,就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能独立开展审计实务研究,所以,对于审计实务教学,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至审计实务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审计实务教学缺乏创新。在当前的审计实务教学中,还是与其他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利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实务教学,此种方法是将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在了书本上,对于学生是将审计实务教学知识灌输进大脑中,因为审计实务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真实案例,这就不能展现出生动性,不能把这些案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形成那种真实的意境。对于学生在经过传统知识灌输后,在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中,并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至现实的问题中,本来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变成了理论,所以这就又使得学生提不高对审计实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大地降低。

(3)审计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简单。在审计实务课程的考核程度上,有相当多的学校对此并不重视,仍然采用书本知识闭卷的形式,这就使得学生的真实能力不能得到检验,卷面知识考核只是将学生对于审计实务知识记忆了下来,并不能表现出审计实务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来审计实务专业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是让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专业的审计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所以需要对审计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可以在走出校门后,能够独立处理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单一的考核形式并不能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展现出恚这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满足不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学习审计实务知识的环境也起到了相当不好的作用。

3审计实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对于开展审计实务专业的高校来说,培养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在审计实务专业学生掌握审计实务知识能力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可以使审计实务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审计工作。

31对审计实务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根据实际需要的审计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审计实务教材中落后、满足不了需要的知识进行删减或替换,将审计实务工作中一些最先进的知识与经验案例引入审计实务教材,在对审计实务工作的最新动态进行呈现,通过教材向同学们展现,使得同学们可以了解最新的审计知识,学习相关的经验。在教材上需要每年进行编订,在审计实务教学内容上不断地更新,再对最新的知识进行传授,这些最新的知识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的需要,而且对于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32建立相应的审计教学体系

在审计实务知识的教授中,因为其实际应用的需要,需要在课程中添加大量的案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课时所占比例可以适当地提高。通过这些审计实务的案例,可以对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还可以为他们未进入社会前就积累了基础,使得审计实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得心应手。在审计实务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可以适度地添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把审计实务知识理论与实践并抓,以理论促实际,以实际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相应的理论课程结束后,可以相应地进行模拟实训,实训的目的是与审计实务时间课程目的一致的,在实训上可以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在校外实训就是与相关的会计事务所相联系,让学生可以适当地提前了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锻炼其实践能力。

33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讨论,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与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校中就需要对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进行培养,在学生的合作能力上,如果没有此能力,审计工作就不得到展开。通过建立相应的合作小组,在审计实务知识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对审计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对审计实务的教学效果也有相当好的影响。

将现实案例掺糅进审计实务教学中。通过对相关的审计实务案例,去对相应的审计实务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把比较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处理,使得理论变成现实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审计实务知识。比如将《审计案例》一书与审计实务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每一项具体知识中,都列举出来几个例子,并通过相关的视频和图画,使得学生对审计实务知识产生兴趣。

34运用现代化的审计实务教学手段

在上述的办法中,都可以与现代化手段进行结合去进行审计实务教学工作。在现代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多媒体等工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多媒体去对审计实务案例进行更真实的还原,使得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基础上,激发审计实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审计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加深审计实务专业学生对于审计实务知识的影响和理解,使得审计实务教学课堂更充满活跃气氛。

参考文献:

[1]杜保宣《审计实务》的实践教学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5(36).

[2]李华荣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求知导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