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

初中历史学习

时间:2023-08-15 17:23:31

初中历史学习

第1篇

【关键字】自主性 兴趣 多媒体 训练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新社.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B版 》 2013(10)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指导 ;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这一学科,离学生生活较远,且历史知识中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时间、人物、事件让学生觉得混杂、零碎,没有规律,不易掌握,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对这一学科丧失了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以课堂为阵地,不断摸索好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能力

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对此不能任其自然,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生的效果才会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课堂笔记指导,增强学生疏理知识的能力

笔记是历史这一学科不可或缺的存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理清历史知识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融会贯通各科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

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的习得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 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使人从各种层次、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分析。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 (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把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学以致用,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人类学习历史,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第3篇

一、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历史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4.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二、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1.严格要求,从最初开始。

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并不陌生,同时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他们觉得好老师就是上课能让我们轻松地抄笔记,下了课最多就是布置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考笔记,考完之后全忘记!

开学之初,我就对他们进行摸底,找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来聊天,聊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但是我发现他们中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更让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于是,我首先从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起,先培训我的科代表,让他(她)有能力来指挥和管理学生。再通过科代表来督促全班学生的表现,主抓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课前的复习等环节。一开始学生的反映比较激烈,他们觉得这样很辛苦,很无聊。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评,对优胜的组进行奖励——有时甚至可以由他们提出需要的奖品。这样他们觉得有了吸引力,辛苦也就慢慢被习惯所代替;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同学的“坚决抵抗”,这时对规定的东西一定要坚决执行,对违反者一律公平对待,让他们口服心服。到今天他们都坦然地说:“习惯成自然”。

2.从小事着手,对不良习惯说“不”。

学生中有一部分过惯了在学习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觉得我只要上课不说话,抄好笔记就完成了任务,他们觉得思考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样的习惯我们当然知道是不良习惯,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它念念不忘。这时就要教会他们说“不”。

在课下我找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聊天,聊生活,聊学习,聊心情,和他们有说有笑的,让他们觉得老师在课下也一样的可爱,同时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对那些“金口难开”的同学,我也先和他们讲道理,鼓励他们对自己负责,不要做课堂的装饰品,当然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使他们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慢慢接受并渐渐喜欢老师的提问,也就习惯了思考和参与。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合作;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从字面理解主要分为两层含义:其一,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也是自主合作能具有较高效率的基础。其二,科学有效的分组。想要分组讨论学习取得一定的效果,小组中成员的互补是极为重要的,试问几个都不爱说话的学生在一起如何能够起到合作讨论的效果?从学科特点来看,初中历史的难度不大,只是带着学生先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以及世界主要历史,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善其认识,最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合作学习的作用

现阶段,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任务就是就是摈弃原本的填鸭式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人意识,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同别人的合作,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改变原有的学习状况,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新课改后带来的重大变化,也是我国在西方教育教学影响下所作出的必然改变。在自主合作教学法中,教师不再占据着课堂的大量时间,而是变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以及探究。除此之外,自主合作教学法还能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起到的一定锻炼作用,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性格内心的学生会敢于在这种模式下坦露心胸,而平时较为活跃的学生也能学会关注其他人的观点,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构成。笔者认为,自主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弥补单一学生能力的不足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对书本上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教师所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而讨论的效果如何则由小组中的学生决定,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至关重要。进行分组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心中大致给学生进行一下分类。然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一些历史事件的测评题,对学生的评论事件的能力进行一个考量,以具体确定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可能担当的角色。最后,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小组构成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比如,笔者就将自己班级中的学生大致分成了四个阶梯。处于第一阶梯的学生本身具有进取精神,算功扎实,思维具有客观性,这部分人就是班级中所谓的尖子生,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起到“主心骨”的作用。第二阶梯是学习刻苦,但是思维呆板的学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这部分人的成绩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浮动,对于他们来说,自主合作学习也许是一个提升的契机,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处于第三阶梯的是班级中成绩一般,却又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这些人往往较为活跃,同时思维比较灵活,将是自主合作的气氛和节奏带动者。将他们编入小组,主要是通过改变学习氛围,来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将班级中的学生合理分组后,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定的论题之后,自主学习小组就能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到一定的讨论结果。

三、教师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初中教师尽管开展了自主合作教学,但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倒是自主性合作教学徒具其型。想要开展自主合作教学,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在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末,笔者在复习时,就没有采用传统的划重点或者其他复习方法,而是将几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如“我国各个朝代对中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那些方法”设置为讨论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理清中央集权的由来。教师需要认清,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一个有效的引导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自主合作学习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师通过适当改变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将题目讨论解决,最后教师再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最终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初中历史总复习教学作为学习历史巩固提升的重要阶段,要发挥出材料教学的优势。一是以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体验感悟;二是以材料挖掘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复习教学效率;三是要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下面基于材料教学,并结合天津市近年来历史学业水平考查题例,提出对2015年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教学建议。

一、立足教材,应用材料,适当拓展

课改以来,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相关材料十分丰富,这些史料往往围绕着教学重点,和正文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起到图文结合、史论结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历史体验,提升历史认识。例如:201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历史试卷单项选择题第3题: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附图出自教材中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示意图》,图中标注阴影部分的香港岛即为本题的题眼,指向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割占的香港岛。(答案A)

201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12题:“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题干中的歌谣与教材中的《红军歌谣》相似,可互相佐证,涉及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等历史信息,加上问题所指,生动地渲染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特点。(答案D)

由此可见,教材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有必要适当拓展。历史教学所选用的材料大致分五大类: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书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有家具、衣物、钱币、碑刻、砖瓦、墓葬等,用以探讨当时的生活及观念等;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第五类新史料类型,即声像资料和网络化资料。针对初中学生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选材简明易懂、相关相连,有利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收到事在课外、理在书中的效果。

必须警醒的是,教学中的拓展和选用材料须谨慎,尽量不引用二手材料,切忌引用被误读的演义性材料。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都引用了这条材料:“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顿膳食需要准备上百道菜,仅仅维持一天的生活,就需要4万两银子。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修建颐和园共花费3000万两白银,生日庆典花费白银1000万两白银。而当时英国和德国制造的最现代化的战舰,一艘价格大约是50万两白银。这样算来,皇太后每半个月就要花费掉一艘军舰的钱。而她生日庆典的花费足以让大清帝国再拥有三支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然而如此富足的大清国却六年没有给自己的北洋舰队增加一枚炮弹。” 此材料出自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一书,此材料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当然的换算和情绪化的表达,虽然鞭挞了慈禧太后的奢靡与误国,但将这种文学的春秋笔法所演绎的材料引入课堂来说明问题,是不恰当的,因为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实”。

二、创设情境,深入探究,重在生成

材料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通过材料教学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学习。2011年版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有意筛选贴近学生认知的材料作为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探究,归纳分类、递进设问,保证思维的连续性,达到“发现——质疑——求证——思考”的完整有序、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带动整个探究的延伸。这个过程是个“激活”的过程,激活历史情境的还原、激活历史因果的探究、激活历史知识的应用。

如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研究课上,佳春中学教师裘孝璇的整个教学设计别具匠心,将近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以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天津一家人的一日生活贯穿起来,虚实结合、今昔比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穿插其中组织教学,点拨引领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总结其变化的特点,思考其变化的原因。天津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结合授课教师让学生寻找并筛选历史材料,运用相关材料深入情境加强体验与探究的成功做法,从“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解读史料、通过史料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获取、观察与解读史料的建议,引领教师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图表、文字等历史材料,研究历史。他引用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小手工业者所以称为半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也常常被迫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其经济地位略与农村中的贫农相当。因其家庭负担之重,工资和生活费用之不相称,时有贫困的压迫和失业的恐慌,和贫农亦大致相同。”

材料二“都市苦力工人的力量也很可注意。以码头搬运夫和人力车夫占多数,粪夫清道夫等亦属于这一类。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处,其经济地位与产业工人相似。”

材料三“数量不少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结合这些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相关论述,他通过从表象到深层加以解读,强调在历史变迁的大潮中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往在讲到《社会生活的变化》时,教师往往是带着赞赏的语气讲述近代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忽略了行业新旧更替的变化可能对某些个体、家庭、阶层产生的冲击与震荡,更不能由此分析出革命洪流的到来。曹主任引导在场教师重温毛泽东在当时所作的高屋建瓴的分析,体会着材料所包含的深刻意蕴:整个社会阶级矛盾的演变终将迎来一场革命的风暴。这种“用材料说话”到“让材料说话”的转化,发挥出史料自身的震撼力。

通过材料进行探究,不但扎根在课堂上还延展到学业水平考卷上。2012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25题:林永明同学是个交通工具爱好者。他查找资料,产生了一些疑问,请你与他一起展开探究。图一 “黄鹄”号复原图 图二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1)林永明发现,图一“黄鹄”号是徐寿和华蘅芳于1865年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由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他进一步寻找源头,改良蒸汽机是由谁发明的?以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它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2)林永明又发现,图二所示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其动力与“黄鹄”号不同。相比改良蒸汽机而言,新的动力机体积小、效率高,它叫什么?美国的莱特兄弟利用它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3)林永明听爷爷说,在旧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没有一辆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他翻阅新中国资料,发现1956年中国人的汽车制造梦实现了。这件事指的是什么?

这道题创设了新情境,以交通工具为明线、动力变革为暗线,借助林永明这个虚构人物,引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根据所给材料,探究交通工具及动力的变革,实际在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并且通过题中人物自主探究,翻阅查找资料,“发现”了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这样的引导,意在使初中历史复习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汲取历史的经验,形成探究式复习教学氛围。

三、关注乡土资源,加以适当利用

关注天津历史沿革是促进中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有效途径。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天津中考卷所涉及的地方史试题起到了帮助学生了解天津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天津古代地域文化和在南北交流中的作用,了解天津饱经沧桑并走上了近代化的进程,以及当今又掀开了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作用。

2011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9题: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如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此译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书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C.《新青年》 D.《狂人日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问起天津古文化街上怎么有严复的坐像。在此出题的用意也是通过考查并普及家乡史,使学生了解天津是维新变法运动在北方的舆论中心,《国闻报》是北方舆论的重要阵地,维新思想家严复在津翻译的《天演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答案B)

2013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11题:右图所示的梁启超饮冰室书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这幢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将这位近代风云人物与津沽大地连在了一起。书斋的主人曾领导了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第一工人文化宫附近的民族路上,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小楼。梁启超后期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撰写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天津名人故居。试题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创设新情境,视线在书外,答案还是在书内。(答案C)

天津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其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著特征。了解天津特别是近代天津的文明进程,有助于我们对这座城市有深层的认识。天津市第61中学张彦彬老师在准备八年级新授课《收复新疆》搜资料时,发现清末古版杨柳青年画《赶大营》的馆藏图片,并整理出《今晚报》数字版有关连载资料,以明线“左宗棠收复新疆”、暗线“杨柳青人赶大营”做教学设计,在2012年10月南昌举办的全国历史教学比赛中讲出了天津味道而荣获初中组一等奖。葛沽一中、芦台一中在乡土资源开发方面做过专题展示;梅江中学与天津博物馆加强“馆校合作”,引导学生开展《引领近代文明 百年中国看天津》的主题化研究性学习;天津《今晚报》等多家媒体组织的《走进津门百年记忆——百姓生活老物件互动展》,从生活到人文,从影像到实物,掀起了津城的怀旧风潮;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文纪录片《五大道》全景式地展示了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遗存,融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富有感染力的叙事表达为一体,深入探究天津近代历史,使人深刻感受到百年中国的苦难与辉煌。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乡土资源,对本市历史资源挖掘整理,突出地方文化,弘扬天津精神。

四、结合现实材料,做到汲古养今

2011年版课标在解读历史课程性质时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以丰富课堂教学,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实现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二者的贯通、互补与融合。”天津市学业水平考查历史试卷注意引用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2011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10题: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A.武昌 B.南京C.南昌 D.上海

本题并不复杂,置身现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带动了探究活动的延伸。这个过程是个“激活”的过程,激活了历史情境的还原,激活了历史因果的探究,激活了历史知识的应用,激活了学生在浓浓的时代氛围中去体验和感悟的欲望。(答案A)

在复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这样具有时代感的背景材料,如重大时事、社会热点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主干知识;温故知新,从不同角度切入和分析,给学生以深入的认识。

2013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25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闭幕讲话节选(2013年3月17日)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在170多年前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孙中山通过了哪些努力,使得“民主共和的梦想”深入人心?

(2)60多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件大事。

(3)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发现了一种树叫“发财树”,他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共中央早在1978年召开了什么会议?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本题以“中国梦”为主题,结合时事热点与现实思考,温故知新,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到邓小平引领改革开放,挖掘学生认知来加强感知体验。在这样的新情境下进行问题设置,发挥好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水到渠成的德育作用。

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开展历史知识或历史观点方面的探究研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比较、整合的能力。学生对同一现象或事件进行多视点、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通过实践活动验证一些基本观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只有关注现实,加强思考,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第6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初中历史课处在“副课”的位置上,一周只上两节课,中考不是统考科目,学生和家长极不重视,历史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教材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删减了一些偏难,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繁、偏、旧、杂等问题,而学生不感兴趣的恰恰是书中这些“政治”和“经济”的内容。教材中帝王将相、政治、经济、民族、外交、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年代样样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被迫追随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把握教材使之条理化,前后结合更合理化,对名词概念解释更准确,对内容解释更明白些,使学生对知识记忆牢固些。再者历史课不能通过实验重现,也没有更多的直观教具来演示,只凭教师言传身教和一本教科书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这一切无疑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大潮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最佳效果教学呢,现就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探究性问题”为中心,改变学生被迫接受知识的过程,以问题促思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2]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真正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明确自学的主要目标。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冷战与热战》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来进行学习的。首先我设计如下的学习提纲: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是冷战?冷战的原因是什么?冷战是怎样推进的?冷战的后果怎样?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为学生下一步自学做好准备。2、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把设计好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梳理、把握,保证学习基本目标的实现3、最后就是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教学七年级教材“赵州桥”时,学生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要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都提出了质疑,这里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用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在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看那一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进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这样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从“疑“入手,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能力。

[3]如果说教师抛出来的问题是围绕教材,解决教材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的过程,那么学生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完全是自己进行的,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活动的过程。

二、开展多种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课堂中进行历史小故事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课前指定某一小组共同搜集下节课有关的故事,推荐一人或二人上台讲故事,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将其整理成文,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制作教具活动。如讲都江堰时让有绘画特长的学生画其平面图,学生讲名称,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怎样解决了灌溉、防洪、航运诸问题的。画张骞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自己去找张骞出使路线中所经过的地名,并进行古今地名对照,再让学生把提前搜集张骞出使过程中的故事,见缝插针的穿去,既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画唐朝的曲辕犁,筒车模型,演示工作过程。制作简易“纸”演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过程。这使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究去自主学习,历史课堂也有声有色。

3、根据课文写作古人活动的想象作文。如原始居民生活情景的想像,有想到弓箭是原始人在树上攀援时在树枝弹力启发下发明的。在讲完《清明上河图》后,学生有写沿汴河所闻所见的,有写小摊贩讨价还价的,有写品尝汴京城里的美食的,还有写汴河里繁忙的船工一天的生活情景,切实体验到了宋人生活的情况。在讲完明朝历史后,有写沿大运河北上沿途所见的,有写推广甘薯种植的,有写机户织布的,有写锦衣卫抓人抽筋剥皮用酷刑的,还有写参加科举考试的。当然这些想象作文还难令人满意,但激发了学生去想象的火花,增进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4、访问身边的历史。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参观访问后在班上讲述,活动次数以一到二次为宜,激发学生去观察去体会身边的历史。

5、还可进行角色扮演。在讲完唐朝民族关系后,动员学生编写文成公主入藏的剧本,每个人出谋划策,每个人都参与,找道具,分角色,修改台词,配音乐,做幻灯背景,穿插排练藏族舞蹈,让学生都能有机会在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展示自己。活动应围绕教学实际需要,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创新的过程。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注意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师应创设条件,引导、激励学生多问、多阅读、多解决问题、在多种活动中,从身边的历史学习中,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成为与时俱进的历史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J].2000年8月.

第7篇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对于整个课堂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一框题时,可以首先通过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再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性格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课堂教学目标也得到有效达成。

二、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社会责任。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于是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考试,思想不够重视,更谈不上主动要求提升自身的能力。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为较好地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探究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很多历史故事具有较强趣味性,有针对性地挖掘并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比如在探究“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内容时,笔者先呈现探究性问题: 体会王昭君的复杂心情,并说出昭君的命运及其原因。接着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了解人物的个性品质,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采取表演历史剧的方式,组织学生表演“汉元帝”带领“文武百官”送“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直到“十里亭”,并通过背景配乐和旁白增强短剧的历史气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探究活动的组织,有助于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喜怒哀乐,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事件往往发生在很久之前,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境缺乏切身体验与感受,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再现历史片段,可以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有兴趣地学习。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在讲《香港和澳门回归》时播放香港、澳门回归实况等,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枯燥讲解,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历史变得直观、清晰、易懂,能够赋予历史一定的生命力,增强历史的感染力。

四、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的设计上是以人为本的,十分注重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材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时,可以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等有关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参加课外学习活动的兴趣,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比如在探究“文艺复兴”的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到电子阅览室观看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感受人物的情感、性格,体会人文主义内涵,以及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提升学生参与课外学习活动的兴趣。

总之,在提倡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

初中生,求知欲、好奇心较强,但自我控制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学习还需要教师的监督;概括、分析、归纳等能力不强。这些特点,使作为执教初中的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钻研教材,准备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的重难点与考点,更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年龄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来备课,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热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让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呢?笔者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有一些心得。

首先,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利用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学生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既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学习的自制力还比较弱。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减少他们上课走神的情况。而用故事来导入课题,是引起学生注意及兴趣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时,笔者以蔡元培的招婚广告为导入,“蔡老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这极大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与探知热情,为《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开了一个良好开端。

其次,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趋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创设的情境尽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要使之能一直保持这份兴趣,并能喜欢上历史这一学科,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并从中找到成就感,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正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导地位。

而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有很多: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学生抢答、小组讨论、辩论,历史情境表演,课堂训练等等,丰富多样,形式要灵活选择。当然这些方式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一蹴而就。因而教师应该从七年级第一节课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要反复地训练,使学生能不断地进步、成长。记得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如果问题只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第三,借助多媒体手段。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图片、影视等文献资料,且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教师无法能简洁、有效地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向学生直接展示图片、表格等材料,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更可以用动画、影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获得一个直观立体的认识。这就大大减少了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扩充了自己的视野,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们放映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一些影片资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学生能快速地从这些影音资料中直接感受到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并能体会到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

第四,利用现实热点问题,浓厚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指导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4-0009-01

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社会科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于相同的内容,相对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的课堂效果有很大差别。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新课标提出之后,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把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教师要以历史教学规律为出发点,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要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对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的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性一定要随之提高,而且通过自学能获取一定的新知识,独立解决一些历史问题。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教材中的一些特殊字体、图画注释等教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时我们充分利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否则学生只会把这些内容当作图画去欣赏,不会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用教学方法,使原本死板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这样会深受学生的喜爱,课堂效果也会比传统的满堂灌式提高很多,还能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智力相对较差,更不能放手任由其自然发挥,只有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效果和自学能力才会提高。

2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疏理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选一些条理清晰的章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列出提纲,学生整理的过程,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疏理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以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指导学生学会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

历史具有严密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各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本质现象进行分析。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帮助学生养成了对历史知识进行前后联系的习惯。除了教学生学会纵向联系之外,还要学生横向比较。让学生学会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10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科学;艺术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布鲁诺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由于社会与历史内容理论性和系统性大大增加,要求记忆理解的材料增多,而故事性大大削弱;加上中考历史课占的分数相对较少,学生兴趣因这些原因也会发生改变和削弱。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引起强烈的兴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心得体会。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自己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杂家。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医药、数理和文学艺术等无所不包。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其次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驾驭教材。

何文浩老师他十多年来从不给学生留作业,却取得了全国一流教学成绩。何老师的神奇在于他能对学生因势利导,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要学习何老师认真备课的精神,做到“以本为本”,但不是“照本宣科”,发挥创造性,还应该根据对象而备,生动形象,故事性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会学。

备课的成果要通过课堂去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还在于上好每堂历史与社会课。上好历史课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到内容熟练,要对上课的内容熟练完全脱稿。还要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口语,容易和学生交流产生共鸣。

2.采用形象化教学。历史课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遥远,所以要多采用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新的历史表象,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原始人北京人的群居生活,让学生一边听老师叙述,一边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周口店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原野上野马、羚羊在奔跑。森林里犀牛、大象在寻找食物,洞穴里、山坡上毒蛇爬行,熊狼追逐。这样的环境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北京人群居生活的环境中,就容易理解北京人为什么只能群居才能生存下去。

3.采用启发式教学,摒弃“满堂灌”。如讲“西安事变”,学生对事变前后的复杂形势和事变原因说不清,尤其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制定不理解,然而这恰恰是最本质的认识,所以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此人该不该杀?

(2)亲日派何应钦准备如何解决西安事变?

(3)如果当时杀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4)那么当时逼蒋抗日有没有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通过自己分析史实得出结论。

4.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可以把书本上间接或者是抽象的历史知识变为学生可以观察、体验的具体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如课本中的插图,教会学生识别图书,为学生获得感性上的认识,从而为理性认识飞跃创造条件。比如讲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引导学生看教材鉴真塑像的插图,这样描述:鉴真塑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已奉为日本一级国宝,1972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参观唐招提寺,提出让鉴真大师回国探亲。这尊塑像在寺院长老陪同下回中国探了亲,成为中日两国友好史上一段佳话。使学生对鉴真大师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同时也能得出观点:中日两国虽历经沧桑,但友谊是历史的主流。又比如讲述“一二・九”运动这一内容时,结合历史插图,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1935年12月9日,北京各大中学校五六千学生,冒着刺骨的寒风,奔赴新华门,向政府请愿。但政府紧闭新华门,门前架满机关枪,学生请愿遭拒绝,立即宣布游行,狠毒的敌人用水枪向学生身上喷去,用大刀、皮鞭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乱砍、乱打。北京当时气温是零下二十摄氏度啊!水在学生身上都结了冰,学生从中自然感到要继承“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5.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稳定其学习兴趣。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分散,记忆内容较多,有些内容记住较难,会削弱他们学习兴趣,所以注意教给学生科学方法。如:战国七雄和他们的空间位置,可以运用口诀记住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咽(燕)气(齐),另外象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则用谐音“齐送进晋处”。

6.课外教育形式多样。

(1)采用音乐引进课堂,如《开国大典》、《国际歌》等。

(2)古典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岳飞抗金,可以词《满江红》表达了岳飞抗金壮志。在讲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可引用南宋诗人林什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组织历史竞赛,历史故事会。

(4)阅读历史读物和参观访问。如利用我校的地理条件,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钱兆鹏烈士墓扫墓,缅怀烈士,结合乡土教材讲解烈士的丰功伟绩,还带领学生参观市区的侍王府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习兴趣,陶冶思想情操。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愿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上孜孜以求之,勇敢地面对现实,跟上时代的步伐,挑起沉甸甸的历史重担。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兴趣

一、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学生兴趣

“百学趣为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结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教师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知识信息,用现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从心里服你,崇拜你。第二步:要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把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或跨越时间的长河,或跨越国家的界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鼓励他们也动手做一做,上网查一查,实地看一看(或采访一些老革命家,或游览一些老革命胜地,耳听先辈的故事,脚踏先辈的足迹)从而唤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燃气心灵的火花,充满激情与自信蠢蠢欲动———我要学历史,要了解历史。第三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是又遭遇了“满堂问”的尴尬;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于是,老师“独裁者”的名称摘掉了,但却又冠上了“放羊郎”的官衔。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既提高课堂效率,又提高学生兴趣呢?我尝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之所以能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教学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自主的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很必要的环节,它可以改善教学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可支配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上到“元代的对外交流”的章节时,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底来没来过中国?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自行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通过把班上同学分为两组推选各自的代表来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安排学生围绕“怎样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逐步了解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等史实,从而一分为二地做出了评价:①在经济领域,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在外交上,李鸿章是中国的现代化外交的创始人和先行者,晚年还出访不少国家,对我国外交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③李鸿章签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值得后人批判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得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

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让其积极参与课堂

在过去的初中历史的教学当中,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知识、经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鸿沟,使得学生都是牵着学生走不相信他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把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都侵占了,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想要真正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给学生更多的自,才能让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我们在上到“辛亥革命”的章节时,老师给学生看完了相关的视频,就可以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之后,自主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兴致。

五、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伦丽丽 单位: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乡印庄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历史知识时间多,事件杂,理论深,很多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不愿投入精力认真学习。在历史课堂上,他们看网络小说,玩手机,甚至睡觉。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不学”为“想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在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在如何吸引学生听课,让学生想学历史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好。教师上历史课时语言生硬,情感不丰富,照本宣科,学生听课有昏昏欲睡的感觉,提不起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更谈不上学好历史了。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让初中学生想学历史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堂精彩成功的历史课,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才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并进入理性认识领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比如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节课中的“金和南宋的对峙”时,教师说道:“宋高宗和秦桧按照‘择利班师’的既定方针,一天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班师回朝。”讲到这里,学生对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号令班师回朝非常愤慨,教师可问:假如岳飞不班师回朝,岳家军反攻金军的形势会怎么样呢?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的话匣子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水般奔流而去。这时教师抓住此时机让学生唱主角,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各抒己见,争辩讨论,然后教师总结。这样可使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因而能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二、课堂上要以丰富的知识、生动科学的话语吸引学生听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听历史课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听历史课时,往往觉得教师讲得枯燥乏味,有想睡觉的感觉。让历史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必须从提高教师语言艺术水平方面下功夫。教师可以在讲课中注意声调变化、情感饱满、通俗易懂、声情并茂,把死的历史讲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会爱好历史,会自觉学习历史。如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中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时,可这样叙述:“当时一大群学生拿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怒气冲冲来到赵家楼,急切地要揪出卖国贼章宗祥,可搜遍了各个角落仍不见其人。此时赵家楼东院书房中门被点燃后,火势迅速向四周蔓延。在地窖中的章宗祥,听见‘外边起火’的喊叫声后,慌忙从地窖中跑了出来,不料被学生抓了个正着。愤怒的学生你一脚我一拳就朝章宗祥的身上劈头盖脸打去,痛得章宗祥嗷嗷大叫直喊饶命,最后被打得像条死鱼一样躺在地上了。”这个叙述里有对具体情境的描述,学生可以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描述看到卖国贼章宗祥的丑态,并加深了对的了解。

三、授课中要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突破教学难点。如讲“北伐战争”内容时,学生往往难以记住北伐三个对象吴佩孚、孙传芳、的地盘和兵力,我在课堂上使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三个北伐对象的人物画像、地盘和兵力。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大多能讲清楚且能记住三个北伐对象的地盘和兵力,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再如讲“抗日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几个镜头:日军杀气腾腾,妄图消灭我抗日根据地军民,伪军、汉奸充当日本的走狗,杀害同胞,群众和八路军同仇敌忾一致抗日,八路军用石头狠狠地砸向敌人,五壮士决不投降,义无反顾地跳下山崖。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日本企图的野心,中国军民团结抗日、不怕外来入侵的英雄气概,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自觉呼吁人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四、要注意学科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天文、地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音乐、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无所不涉。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理解学习历史,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选播歌曲《飞越大渡河》,优美动听的乐曲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红军艰苦斗争的情景浮现在学生的眼前。播完乐曲后,马上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中的片段:一个个战士爬着铁链要过桥,桥上没有一块板,只见一个个红军战士在桥上的铁链上艰难爬行,敌军不停地开火,红军过一会儿就有一个掉入水中,可战士们一个也不放弃。他们一直爬呀爬,过了桥的战士们为了掩护还在桥上爬行前进的站友牺牲了一个又一个。无论敌人的火力有多大多猛,都阻止不了红军前进。这时,教师就可以设问:这是什么精神呢?这种精神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让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就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支军队有了这样的气势后,那就是天下无敌了。

总之,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让初中学生想学历史课,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方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多研究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