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产企业信息化

地产企业信息化

时间:2023-08-11 17:26:12

地产企业信息化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信息化 管理创新模式

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的决策要依赖于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房地产业是一个时刻与资金流、物流、人流发生错综复杂关系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信息在企业、行业之间的流通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因此,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面大,实践广泛,从项目立项到物业管理,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收集到企业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2)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营业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房屋产企业经营数据链,不仅使房地产企业各种信息传递更加通畅,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其各种营业成本,从物料调度、仓储管理、房产设计、物业管理,甚至是可视会议、网上交流、电子信息传递等,都能使营业成本获得较大削减。

(3)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科学化。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晚,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办公处在手工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手段,提高办公质量,还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4)有利于形成新的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摆脱过去那种小范围、服务不到位的缺陷,可以扩大企业的营销范围,提高服力质量,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品牌,将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5)能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不仅能够使本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和运营更加顺畅,而且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迅速反馈和解决客户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改造,其信息化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必需按下列途径来着手:

(1)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按着系统观和过程论的要求,对这些方面按照职能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管理,使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职能分工互相合作、协调发展,为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进行运作。

(2)面向过程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由于房地产企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的企业,其项目运作过程包括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建造、系统管理、维护与物业管理等,项目的运作过程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因此,要求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对计算机硬、软件选型、物理系统的实施、编码、测试、数据准备与录入等要进行全过程管理,其任务是保证系统安全、正常、可靠地运行,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性能,以充分发挥构建的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3)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协同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联系紧密: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电子商务是由企业信息化孕育产生的,并由此推动着向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对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才更显著。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时代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改进企业信息收集、加工、管理和传递方式,就需要实施企业商务协同模式,帮助优化和改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流程,提高企业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4)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在集成管理模式下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增加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的比重,通过采用智能化生产制造设备,有效地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使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并且同时在企业经营、决策层面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后,企业内部数据比较散乱得到很大的改观,以前很多地方出现了数据不一致的地方不再存在。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后,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4 结语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那些中小房地企业信息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这种状况给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它涉及到房地产企业运 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只有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现代化管理,全面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赵峰.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测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 67-69.

[2]赵峰,张娅萍. 企业人力资源长效培训研究[J].知识经济.2013,(6):17.

[3]张杰,孙曰瑶.基于AdaBoost组合算法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2, 7(7):41-44.

[4]赵峰,张娅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3,(7):13-14.

[5]张杰,赵峰.流数据概念漂移的检测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3,28(1):30-35.

[6]张杰,孙曰瑶.数据流分类中的概念漂移转移估计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2):19-25.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7-0006-02

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走云计算之路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三大症结:(1)行业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与厂商单一僵化的行业产品形成矛盾;(2)行业信息化应用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3)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观念不匹配,缺乏创新思维。而符合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应符合三大趋势:平台化、集成化和个性化。因此,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必须走云计算之路才能实现。

1.1 云计算与房地产企业信息系统的平台化

虚拟化的云计算平台将给房地产企业提供更低的用户端设备要求、更方便的不同设备间的共享、更为广阔的互联网运用模式。将云计算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可以增强房地产企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快速做出商业上的决策。在数据存储方面,遭遇意外时,云计算技术可将数据迅速转移至其他构建“云”的区域,保障数据的安全。在安全方面,房地产企业采用云计算技术,一旦发现某个应用程序进入计算机,计算机会把信息发送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会对云内其他节点的计算机发出针对该信息的询问请求,确保安全。

1.2 云计算与房地产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

房地产企业“多项目运作、跨地域发展,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通过云计算可以部署统一的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跨区域、完整、专业的房地产信息集成系统,以标准规范的形式形成一个大型数据平台,提供各种便于统计、比较和分析的功能,减少大量IT设备的重复购买,从而提升整个公司的业务效率,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IT投资。

1.3 云计算与房地产企业信息系统的个性化

云计算以统一化的IT基础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是标准化与差异化的完美结合。借助云计算,用户不再需要关注IT应用中的底层的问题,可以专注于面向客户的业务和创新。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灵活、高效、低成本、节能的信息运作方式,借助基于互联网的一系列创新技术以及存储、计算、软件、管理、网络、信息等各类资源,以服务的形式实现虚拟化、即时定制、面向领域的组合,直接满足用户的各种现实需求。

2 基于云计算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服务架构

云计算从技术实现层面看: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从用户角度层面看: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互联网(包括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

随着云计算深入的发展,将出现面向房地产企业的云计算技术和方案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服务(Infrastructureasa Service,IaaS)、云计算平台层服务(Platformasa Service,PaaS)和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服务(Softwareasa Service,SaaS)。它们和客户端层及管理和业务支撑体系组成基于云计算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服务架构,使房地产企业和云计算技术和方案提供者达到双赢。

(1)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服务(SaaS)是指房地产企业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来使用Internet上的软件。从用户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前期无需在服务器或软件许可证授权上进行投资;从供应商角度来看,与常规的软件服务模式相比,维护一个应用软件的成本要相对低廉。SaaS供应商通常是按照房地产企业用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来进行收费的,提供CRM、ERP、企业门户等模块,连接相关的物联网和其他定制类产品,与企业私有云的内部支持系统对接,提供房地产行业应用系统等,而且由供应商负责系统的部署、升级和维护。

(2)云计算平台层服务(PaaS)是指云计算服务商提供应用服务引擎,如互联网应用程序接口(API)或运行平台,用户基于服务引擎构建该类服务。从用户角度来说,房地产企业用户无需自行建立开发平台,也不会在不同平台兼容性方面遇到困扰;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说,可以进行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定制化。该层的服务商可为房地产企业用户提供数据挖掘、搜索引擎、弹性计算服务,部署数据库系统和云存储中间件实现平台透明化。

(3)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服务(IaaS)是指云计算服务商提供虚拟的硬件资源。从用户角度来说,房地产企业用户无需购买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定制租用相应的基础设施资源;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说,全面虚拟化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能耗,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管理系统将分布在全国多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统一虚拟化为相应的资源池,通过峰值复用、集群存储、带宽复用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存储和带宽等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向用户提供可快速部署、按需分配、按需付费的高安全与高可靠的计算能力以及存储能力租用服务。该层服务商对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虚拟化,提供虚拟化平台,包括虚拟存储、虚拟服务和虚拟网络等,并提供数据存储、计算服务、负载管理、容灾备份等基础服务。

(4)客户端(Client)是指通过互联网使用云计算服务的终端客户。终端智能化大势所趋,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PC用户,发展到多种智能终端,包括移动终端、嵌入式终端、一体机、TV等,例如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将随时随地享受到服务。客户端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包括服务目录、服务集成、服务水平协议管理;基于云计算的固定和移动融合解决方案将大大改善服务质量,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3 结语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3

(一)保证真实和完整的会计资料

在各个行业中都存在财务管理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在那些财务信息不完善的公司,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房地产行业通常能够保证其财务系统的完善性,房地产企业集团信息化系统通过上级审查的方法能够实现透明化,能够根据相应的依据来进行相应的业务,尽可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有效进行房地产企业集团的资金运用

在房地产企业集团的资金运用方面,主要包括销售环节和开发建设环节两个方面。在销售环节,基础信息参量通过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来建立,在不同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被确认以后,就能够设置不同的财务管理部门,操作人员将整合汇总后不同的基础信息交付给管理部门,这样能够分级制定和统一管理财务信息。在开发建设环节,设置目标成本与合同结算、付款的整合账目都可以围绕合同管理来实现,为了有效建立资金计划,应当在建立合同之前约定付款时间和限制金额。信息系统通过设置成本超支预警来实现成本的有效管理。

(三)财务信息化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属于企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财务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管理效率,而且还能确保企业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房地产集团公司信息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体财务环境的影响下,房地产集团公司信息化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各项目成本控制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对项目资金情况不能适时迅速地掌握,整体财务计划无法布署,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集团公司的稳定发展。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在实现房地产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公司管理很多方面的变革。各房地产公司所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间的财务管理水平,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房地产集团公司的相关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忽视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没有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很多的房地产集团公司中,还没有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公司内的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太低,不能将准确的公司内部各种财务数据信息提供给公司管理者,很多房地产集团公司也没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现金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进而导致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加大了房地产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于房地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有不利的影响。

(三)集团公司与异地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全面

在集团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要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需要向财务信息总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但是各个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业务性质,财务处理的具体程序也是不相同的,因此,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在信息共享上做得并不充分,有些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实现了表面的信息共享,却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房地产公司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将房地产公司的基础信息整合起来

要以确保房地产公司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作为实现房地产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其中公司楼盘的基本信息状况、内部销售人员的管理、客户的背景资料、公司销售跟进情况、各部门工作进程情况等等都是房地产公司基础信息的主要内容,管理人员在将这些分散和零碎的基础信息进行统一分步编码和分类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和快捷地得到有用的信息,房地产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存取和查询。例如公司管理者可以对工程部的工程合同、造价、工程进度、成本的控制等充分掌握,或者对销售部的销售合同、销售情况等进行及时了解,通过对房地产公司所有的基础信息进行整合,能够不断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房地产公司的高效管理水平。

(二)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

通过财务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共享,来实现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各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资金链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命线,各分公司有多少个项目,资金压力在哪个阶段,整个集团的资金情况如何合理安排,这都是需要靠准确的数据来说明。通过建立房地产公司自动办公信息平台,在公司内部建立财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能够有效地在房地产公司之间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把分公司和子公司联系起来,进而提升财务信息管理的效率。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将整个公司内部的各种资源和数据信息保存下来,在沟通公司各项目的过程中,使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充分了解收入和支出,同时,房地产集团的各部门能够通过资源共享数据库来获得相应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沟通。另一方面,利用财务资源共享数据库,管理者可以充分的控制公司,通过检索公司的资产来发现房地产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内部之间以及分公司和总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够实现良好的沟通,同时公司的各种公共资源也可以提供给外界,在提高公司宣传力度的过程中,提高房地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

较强的财务管理意识对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实现非常重要,因此为了在房地产集团公司中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就必须要不断提升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可以在公司内部进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培训、知识竞赛等,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四)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4

关于推进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指出,“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首先是工业化。我国目前已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这是多数经济学者的共识。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较好地体现了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现状。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东部为主体的发达地区和以中西部为主的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巨大的差距。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外资利用额、外贸进出口额等方面明显领先。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不仅有较大差距,即使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总体尚处在初级阶段。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信息化是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1.有助于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与应用层三个方面。核心层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支撑层包括信息化所需的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各种规制环境;应用层包括应用实效、政府导向、消费观念、用户需求、市场供应和价格定位等。

西部地区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寻求新兴主导产业来化解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制约因素,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信息技术产业是直接开拓人类信息功能的产业,主要由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产业、通讯产业、网络化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构成。其具有先导性、基础性、高关联性和高成长性的特点。它的发展能促进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和航天航空技术等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并带动教育、研究、信息服务、咨询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从产业的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益、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确定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一方面会促进以知识为产品的软件、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硬件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上升;另一方面,还会促进以管理和传输信息为主的产业发展,如远程通讯、银行、保险、广告、法律等。这些都必将提高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高质量、高水平、健康协调运行的结构机制,其实质是随着科技发展、分工深化、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提升,形成产业高次化,产业高附加值化和产业高加工度化。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其一旦出现和发展起来,便会反过来改造传统工业领域,使现代工业加速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最终可能将传统的工业生产改造成信息化工业生产。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和咨询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培植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保证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3.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就业水平和推动城镇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必然加快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区域内国有电子、信息企业的公司制改组改造力度的加大,民营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将得到大力扶持。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电子、信息企业的改革,非公有制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它势必将彻底改变由于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使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直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4.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人才集聚

信息化建设与科教兴国相辅相成,信息化既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手段。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实现,之所以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匮乏,而人才问题根本又在于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的科学教育事业长期发展过缓。

信息化将改善西部地区信息环境,为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提供新平台。一方面,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可在客观上促进信息化知识在全民的普及;另一方面随着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合一”信息网络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国民教育将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E-Learning将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为西部地区培养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的人才集聚,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将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质、高水平、健康协调运行的结构机制的形成,其实质是随着科技发展、分工深化、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提升,形成产业高次化。产业高附加值化,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例大,具有较高的绝对剩余价值率和超额利润。产业高技术化,产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产业高集约化,产业组织合理化、科学而灵活,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化。产业高次化,产业秩序从传统的

一、

二、三次产业转向

四、

三、

二、一次产业。实质上,将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高效益、低能耗、少污染和多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看,不少国家通过信息化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或者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爱尔兰和印度在软件业中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看,也出现了美国西部“硅谷”发展的神话。这些经验都应该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二、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限制因素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以中西部为主的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电子、网络等高新技术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劣势非常明显。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看,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经拉开,形成了“数字鸿沟”。

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这些地区的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以及国外企业之间失去了竞争与协作的基础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与交流的进程。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低,必然造成企业在研发、生产工艺、管理、成本控制、营销等方面成本增加,企业整体运行效率降低,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按现代企业模式成长。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成长是知识型的、跨越式的,而这是完全依赖于企业获取、占有、处理、反馈信息的能力的高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西部地区企业成长处于传统的企业成长环境,企业扩张和发展极其缓慢,企业难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很难快速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有强大带动力的企业群体。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将在推动西部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从宏观角度来看,限制性因素主要有:(1)企业、社会与政府的信息化程度都还较低,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较差;(2)信息基础设施较落后,网络带宽不足,转输速度慢,资费昂贵,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3)政策和法制建设条件还不成熟,缺少宏观约束和激励机制;(4)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不够。由于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正在实施之中,缺乏成功的指导性经验,客观上制约了西部地区企业这一战略的实施;(5)服务中介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从微观层面看,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有:(1)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信息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信息和技术;(2)企业缺乏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难以顺利起步;(3)R&D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还较小,企业资金投入有限;(4)基础工作不规范、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管理基础难以适应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亟待进行调整建设和完善;(5)内部资源有一定改观,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要;(6)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临系统庞杂、功能复杂、投资巨大、实施周期长、见效益慢的局面,企业大多效益欠佳,发展后劲和实力有限,积极性较低。

三、推进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顺利推进信息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全国经济信息网、企业产品信息网行业信息网、国际互联网等一大批经济数据网的上网开通通过网络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是全球经济热点,也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对西部地区而言,要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加强管理,坚持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技术体制和标准,使网络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网络融合的平稳过渡和升级换代,逐步建设宽带高速信息网,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

2.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其产业化及广泛运用的前提。西部地区要围绕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从事系统开发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的企业建设,把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作大、作强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发展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要重视在以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为重点的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要加快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支持和提升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讯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发展掌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重视加快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建设,使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建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3.加大信息技术对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

要重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强化企业管理制度、技术的改革,使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实现从单项应用向集约化、综合化、网络化应用方向发展。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应用的重点应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改造,要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科技教育部门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辅助科研和教育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肩负起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加快各类信息化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专业人才、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广大劳动者的信息化技能,不断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

5.加快与西部地区发展相关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有相应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保证。加快区域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金融、海关、税务、外贸、商检等部门和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使金融、财税、外贸的宏观调控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发展面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它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开发、信息利用、信息增值具有重大带头作用。

6.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指导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 信息化;企业竞争力;价值链;流程再造;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133-03

[作者简介] 王改性,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河南 新乡 45300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使世界经济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为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这些技术提供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可以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地位、企业价值链、企业再造及企业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

一、从五种竞争力模型看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著名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行为,提出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五种竞争力模型,认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竞争策略。波特指出,产业竞争状态取决于其内在的结构因素,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力,也同时取决于应对产业外威胁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五种能力: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与买方议价能力、与供方议价能力、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运用来增强上述五种竞争力。

(一)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信息网络的应用,企业寸步难行。如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的服务项目的开展、整个产品生产流程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全过程,任何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这些过程的竞争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是否及时和完善。同时,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如何则要靠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则无法实现,企业也就不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买方的议价能力。能否快速、准确地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最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比尔・盖茨所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必须具备与对手竞争需要的反应速度,而这就需要这么一种类似人类神经系统的企业“数字神经系统”,以便对紧急情况和机遇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比尔・盖茨所称的“数字神经系统”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数字神经系统”是否灵敏取决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与成功与否。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快速掌握用户购买频率的变化、购买产品结构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和用户的需求趋势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地反馈到产品设计开发人员、销售及服务人员处,以便快速地改变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策略,及时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对买方的议价能力。

(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业务人员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供应商供货的信息以及供应商在系统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二是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所需原料、零配件使用、库存等信息及时地传给供应方,使其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准备好供应的原料、配件等,有利于供应方的生产安排,减少了供应方的资金占用。三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快速地了解世界及全国市场上企业所需原料、配件的供应情况,除了掌握价格信息外,还可以做到货比三家。由此增强企业对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提高对替代品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了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速度,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提高了与替代品竞争的能力。二是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同时,可以针对用户特殊的需要,迅速提供特殊、小批量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性,增大了用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了对替代品的竞争力。

(五)利用信息化提高对进入威胁的竞争能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可以形成二元成本的特征。一是企业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信息化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由此,企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门槛。另外企业利用信息系统与供应方、用户建立起了密切的供应链关系,使供应方和用户不会轻易改变合作伙伴,从而增高了进入者的进入壁垒,提高了企业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

二、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迈克尔・波特在五种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经营活动根据其对企业经营价值的影响分成若干个“价值活动”,企业整体的活动是有若干个“价值活动”构成。企业为了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或其中之一:一是以更低的成本从事价值创造活动;二是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既企业可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和标新立异战略来获取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一)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成本优势。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成本优势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信息化可以影响企业经营中的每一个价值活动,降低该项活动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总成本,实现低成本战略,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例如,在采购环节,由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料、配件的品种和数量众多,仅靠人工管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不高。通过应用信息系统,不但能做到迅速地采购和补货,而且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采购品种,降低库存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运用信息系统,企业的生产流程之间可以做到精确配合、精确生产。在产品销售环节,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可以使产成品的库存量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二是信息化可以协调企业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降低各项活动所发生的成本总和。如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可以做到采购、生产、销售直至售后服务过程的高度信息共享,信息流的畅通流动保证了物流的畅通流动,减少了资金占用和浪费,提高了整体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标新立异优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低成本战略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企业所必须考虑和做到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实现标新立异战略。实际上,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本身都包含两种内容,即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的差异性共同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对于物理内容的差异性可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等方法实现,这点也离不开信息系统的贡献,但企业信息化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最大贡献在于增强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含量。通过将更多的信息内容溶入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差异性,取得竞争优势。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日本某顾客在某店买表,用信用卡结账后,得到一份额外的惊喜,营业员说:“感谢您再次光临本店,您五年前在本店买过一枚钻戒,现在肯定升值了,恭喜您。今天是您的生日,本店送您一份小小的心意祝您生日快乐。”这种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使服务差异化,所依赖的手段不是靠营业员的记忆力,而是信息系统的作用。

(三)信息化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了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结构和边界,使整个系统价值链,即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信息共享,形成供应商、企业、销售渠道的价值联合体,实现三者的利益统一。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效果,实现了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提高了竞争优势,而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从流程再造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流程再造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彻底的重新改造和重新设计,使企业在成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发展速度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变,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来消除不合理的、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新过程取代传统过程,实现工作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流程再造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理论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同时,理论界和企业也认识到流程再造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适宜的环境、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较高的人员素质。

(一)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适宜的环境。在企业众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有着共同的且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顾客、竞争与变化。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从三方面改变企业所处的环境,以促进企业再造:一是可以及时掌握顾客的特殊需求,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产品和服务,使服务整体顾客的概念转变为服务个体顾客。二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状况,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同时由于Inter-net的发展和其他信息手段的使用,增强了企业对供应者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三是能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

(二)信息化有助于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在传统的体制下,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企业内部组织界限分明,层次繁多,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中采用的是典型的上级决策、下级执行、同级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的集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过分强调控制与分工,导致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不足,效率低下,而且形成管理的官僚化。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了企业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信息化的应用从以下几方面打破了这种组织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是应用信息系统,企业做到了信息传递速度的极大提高和信息通道的通畅,使基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能力增强,促使中间管理层缩减和取消。二是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使信息的共享性提高,实现了企业决策权的分散,使基层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决策。三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企业的印刷、邮递以及财务检查、查询库存等活动的费用,还可使企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像在一座大楼内一样方便、快捷、便宜,从而降低了组织管理费用。

(三)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员工的素质,具体表现为: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员工可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并完成以前体能上无法承担的工作,从而实现员工体能和智能的延伸与增强。二是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使员工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逻辑地、辨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使员工的有限理性得到改善。三是运用信息系统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加工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员工有可能转向其他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去。

四、从技术创新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参与竞争能力的大小,凡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必定在这个领域有着很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资金实力、技术条件、装备条件、人员素质、领导观念多方面。但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企业信息化的保障,技术创新是很难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府信息来支持技术创新。

(一)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技术优势,即不能离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信息是技术创新的保障。通过对技术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企业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是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企业对欲开发或创新的项目在国内外的技术水平了解清楚,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成果在竞争中具有先进性。二是为本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提供思路,借鉴他人已有的成果或技术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创新成本。三是利用技术信息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状况,对于竞争对手的威胁及早做出相应的对策。四是利用技术信息主要是专利信息可以了解到某一技术或产品在国内外申报专利的情况,以免侵犯他人专利权,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二)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信息支持。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创造市场价值为目的,以实现市场价值为成功的标志。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市场的某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创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企业信息系统能为技术创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不仅要收集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变化信息,更要十分注重有关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缺陷的信息,通过利用反映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缺陷的信息,往往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市场更需求的服务。

(三)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政府政策信息支持。按照制度经济学的一般定义,政府政策属于制度安排的范畴。政府政策的某些变化会给某些企业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某些政策变化也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限制,甚至会使一些企业关门倒闭。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所掌握和传递的最新的政府政策信息,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宋立瑛,孙慧超.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6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value management in China's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value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value chain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by large data way.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服务价值链

Key words: real estate enterprises;information value management;service value chain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59-02

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及信息价值管理界定

发展初期的房地产企业以施工建设相关财务管理报表信息处理为主。进入房地产企业规模发展阶段,企业经营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购物中心、酒店为主的商业地产逐渐成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盈利点。多元化发展使得企业数据突变性增长,房地产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成为时展的要求。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项目地域性、政策性强等特点。随着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向有序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运作方向转型。为了保障房地产企业各项资产和业务系统能够安全、可靠、高效率、高效益的运行,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建设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管理问题。在价值管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信息与验证作用的信息系统是价值管理成功的关键技术支持。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就是房地产企业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相结合的一体化、全面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规避信息安全管理风险,处理企业日常事务,统计分析海量数据,提供管理决策辅助,预测业务价值趋势,验证市场的价值预期,提升企业价值管理绩效。

2 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状态的变化发展,以及“信息化带动房地产”口号的提出,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意识极大加强。但是仍然存在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误区,具体表现为:①信息化是一次性工程;②信息化只是信息部门的事情;③企业信息化只要投入就会有产出,不重视投入产出比;④企业信息建设就是购买一套软件;⑤信息化系统要功能完备,产品成熟;⑥只看重供应商的产品品牌;⑦陷入“ERP”的陷阱;⑧追求系统的完美。

2.2 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的协同效应问题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采用的项目运作模式缺少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使得管理层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目情况,不能充分地在各个项目之间调动资源,无法为管理决策层提供足够的数据依据,对项目的潜在风险难以预测。房地产企业缺少对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平台,缺少对开发项目的投资分析、项目的工期、投资、质量的有效控制。缺少对开发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开发商与建设相关方之间缺少协同平台进行工作协作。以上项目信息价值管理协同问题导致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面对以下四大危机:①成本管理危机(如何对经营计划进行有效的监控;如何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如何实现对项目成本即时有效的控制;如何实时地进行成本的多级核算);②项目管理危机(如何有效解决分散作业与集中管理的矛盾;如何实时了解和控制项目的进度;如何对项目的人、财、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何实现项目三算的实时对比分析);③物流管理危机(如何杜绝暗箱操作,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如何降低库存成本,包括订货成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如何提高库存周转率,并且向零库存迈进);④资金管理危机(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价财务能力;如何对各类应收款进行准确的帐龄分析;如何动态监控现金的流入、流出;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控制资金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系统一般有如下系统组成: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甲供材料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采购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第三方商业智能系统和售楼系统等。围绕着这些系统,企业需要建立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个性化、集成化,同时需要随需应变的行业解决方案,以便完善各系统之间的集成性、整体性与协调性。

3 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对策

3.1 加强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协同创新 房地产企业协同创新管理为获取房地产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提供了平台与桥梁,为房地产企业进行产业融合、产业整合和产业聚集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房地产企业产业链主体之间的产业融合,又有利于彼此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延伸的稳定。房地产企业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将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关键技术共同攻关、公共信息交流、资金有效利用、价值信息挖掘提供相关产业整合服务。通过房地产企业协同创新信息平台提高房地产企业资源集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房地产企业与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有效联结和互利合作,增强房地产企业产业聚集能力,使更多的成员单位通过房地产企业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类信息服务。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经济日益密切的联系,房地产企业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2 以大数据的思路提升房地产企业服务价值链 目前,世界经济已从后工业时代进入服务经济的时代,服务业正逐步取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成为反映和判断一国或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高端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房地产企业本质上是服务型企业,作为其核心的项目的生产过程却涉及到二三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且生产的时间、空间跨度大,因而企业要想在长期的运营中建立核心竞争力,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准化的服务,势必要将服务的标准在整个价值链上得到贯彻执行。房地产企业服务价值链信息管理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其实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另一种是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其实质是服务模式创新。房地产企业服务价值链信息管理,就是将信息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价值链管理、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表现出来,并被企业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广泛采用来解决日常管理事务,不仅是新兴服务业创新,而且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房地产企业服务价值链信息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益,增强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其核心是用先进的价值链管理和项目管理理念和手段解决项目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在基础管理和流程管理达到一定高度,并严格按照规程管理,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化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信息化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具有先进思想和技术的优秀软件包,而不是完全将手工业务信息化。

大数据以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追捧的利润焦点。大数据从资本角度表明企业运用、解释数据的能力,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通过互联网数据挖掘,从精准营销层面完成了市场行为分析向个性化时代的过渡,更易捕捉细分市场个性潜在需求,从而打造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核心品牌。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以大数据的思路来开发高端物业楼盘的大数据云平台,以渠道下沉的概念去整合、构建房产信息全国城市联盟,推进房地产企业信息价值管理深入到公寓、别墅、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旅游地产、海外地产等,聚焦高端物业,提升房地产企业服务价值链。

参考文献:

[1]李兴国.信息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7

[关键词]湘南地区;信息技术;企业;规模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企业自主决策机制,促进了湘南地区产业集中度上升,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和规模扩大。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更加推动了湘南地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率和成本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更快。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湘南地区企业规模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对企业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显得十分关键。

一、湘南地区企业规模经济发展不足

(一)大企业不大,产业集中度偏低

当前,湘南地区大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和国际上大企业相比,企业规模仍然较小,大企业不大,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比如: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白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湖南郴电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本地区或省内都可以算得上大企业,但是从经营规模、市场范围、效益情况、资产总量、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各方面来看,与国内或国际大企业相比,规模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

(二)许多企业规模扩大后缺乏竞争力

湘南地区政府在政策上支持企业走向集团化的道路,有的自当“红娘”,为企业合并牵线搭桥,有的甚至不惜使用行政命令手段进行“拉郎配”。这就引起了企业规模的发展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还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这种行政命令的结果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否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是市场不断选择的结果,大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基础、资金保障、信用渠道、产权明晰等一系列条件为基础,否则只能导致企业失败。一些优秀的大企业迅速崛起,其规模经济的形成是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自发有意识的战略性整合而不是行政干预“拉郎配”被动性的调整。企业规模经济形成首先是对于企业来说核心不是规模,而是竞争力。其次大多数大企业具有国有企业性质,国有企业在兼并过程不可避免地在片面追求规模而非效益基础上的规模,这种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三)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

企业规模结构反映了大、中、小企业之间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生产联系,体现出大、中、小型企业各自的生产能力在总生产能力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大、中、小企业办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湘南地区企业的规模结构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大企业产值、增加值比重低,与要素占有份额呈非对称状态;没有按部门、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确定企业规模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规模趋向小型化、分散化,社会资源大量地分散在众多的小企业内,它们只能低效生产、粗放经营,从而失去市场之优势;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水平相当低,全能型企业较多,生产同类型零部件的企业过多,产品批量过小,导致过度、低效竞争。

(四)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在新的经济中,知识要素或信息要素取代了传统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在现实中,湘南地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却严重不足,因而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前进动力,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在高水平层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二、湘南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障碍

(一)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重视不够,领导者的支持参与程度不强

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与重视不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对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迅猛发展的世界信息化浪潮,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于认识上的茫然状态。

(二)企业对信息的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人才缺乏

首先由于大多企业竞争力水平低下,利润薄,资金缺乏,因而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严重缺乏,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的低水平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大多企业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这也导致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生产管理,又懂计算机使用的高素质信息人才。从总体上,湘南地区企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

目前国内厂家仅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附加值较低的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产品,高性能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国外产品及系统价格偏高,尤其是某些软件产品与服务价格很高。这是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使用与维护费用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企业增加投入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受内部阻力制约,信息管理不完善

湘南地区很多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使得企业不容易实现由低层次的感性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高层次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三、湘南地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发展对策

(一)从企业方面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现有企业向公司制转变

湘南地区企业要成为真正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必须建立规模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已在世界上存在很多年,被国际公认为是一种最佳的企业制度或企业体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关系、责任制度、管理方式、筹资渠道、经营风险、规模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特点,特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普遍性意义。

2.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决策、亲自领导、组织、协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其次,要坚持效益。务实的发展思路,找准企业信息化发展突破点。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轨迹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首先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再次建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同时,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训,这是企业顺利推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培育并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战略愈来愈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独具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的、具有延展性和难以仿效性的企业最基本的能力。在当今技术发展以及市场变化迅速的环境中,一个企业难以在多个领域同时推进,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必须尽可能集中其资源,培养并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核心业务,通过专业规模,并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获得竞争优势。

4.积极推行虚拟运作

虚拟运作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运作模式。通过虚拟运作,企业突破了有形的、自然的组织界限,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全方位地利用企业外部的虚拟资源可以弥补企业自身在某些领域的不足,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运济全球化、知识生产高度化以及产品技术分散化的特点。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重视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通过资本形式,对资产存量和增量进行管理、重组和交易,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为企业带来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资本经营顺应了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通过资本经营,企业不仅能剥离非相关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主业,而且能够藉此实现超常规发展,在短期内产生巨大飞跃,形成巨大规模,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获得规模经营的优势。因而,资本运营是当今企业求得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忽视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即管理、技术等多方面能力的积累,另一方面企业的资本运营应着重于发展主导产业,发展核心业务。

(二)从政府政策方面

1.改革政府产业组织管制模式,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自组织作用

长期以来,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行为,表现在对产业组织的调整上单纯地“行政划拔”,即采用“关、停、并、转”与“组建”的行政方式来调整产业组织。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无法真正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无法通过竞争不断壮大。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改革政府调整产业组织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采取“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新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自组织作用,实现企业的“并”、“转”、“破产”、“退出”,使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的不断形成。可以说,“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和增强湘南地区产业组织市场竞争.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对产业组织进行良好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推动。从国际经验上看,虽然世界上大企业、大集团的产生大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它们的组建与成长,仍离不开政府强有力参与。从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的湘南地区实践来看,转型期的政府在诸多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兼并中无不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并不等于过去的“行政划拔”。靠“行政划拔”固然可以迅速成立巨型托拉斯并跃入世界500强之前列,但是,管理困境、X―非效率的产生仅能使其徒有大规模之名而无竞争力之实。这一点应在湘南地区各级决策部门应形成共识。

2.铲除地区、部门间壁垒,完善兼并机制

允许并鼓励适度市场垄断的兼并代表湘南地区产业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扩张要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兼并、联合之路。为此,首当其冲的是要铲除地区、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加强政府的调控力度:一方面,该由政府制定的鼓励竞争、防止垄断、促进生产集中、规模经济利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组织政策以及法规,就应由政府来制定;另一方面,在政策、法规的执行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易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行为,因此应加强政府的权威,真正做到令到即止。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地区、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发挥兼并机制作用。同时,为了提高湘南地区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允许和鼓励适度市场垄断的兼并与联合。其理由在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竞争在全球范围展开,在国内高度垄断的企业,一旦跨出国门,原有的垄断地位将为白炽化的国际竞争所取代;为了加强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发达国家纷纷放松了对垄断的管制政策;从目前湘南地区看,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竞争性行业出现市场垄断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应允许并鼓励适度市场垄断的兼并,给予兼并、收购的优惠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用水平,加速代表地区产业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进程。

3.制定专业化协作政策,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

要形成一个大、中、小结合的、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政府不但要支持大企业发展,还要保护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支持以大带小、以大促小的企业间协作形式的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信息引导等多种手段,促进专业协作健康地发展。如消除地区、部门的行政壁垒,健全兼并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进行专业化协作的重组:通过征收增值税替代过去产品税的征收,促进企业的零部件和工艺扩散型的协作;对重点产品、基础工艺企业的新建与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给予财政、信贷、投资上的优惠;对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所发生的契约、协作价格、交付款项等行为给予法律上的保障;通过强制推行标准化政策和许可证制度,解决不合理的、分散的重复建设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引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合理分工,形成网络化的产业组织。

4.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政府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要做好:(1)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为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建立法律保障体系;(2)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应抓紧现行高新技术政策在企业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实施。针对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考虑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及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措施;(3)创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完善网上营销配套信息、物流和支持系统,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如数据库的建设,保证企业获得全面、及时、准确的国内外信息。同时,强化有效防范计算机的网络犯罪的法律和技术手段;(4)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导,组织实施各种推进工作。比如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演示,提供背景情况,召开各种研讨会、培训班、推广成果展览,编制《企业信息化指导手册》等,进而引导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增强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振,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财政监督,2012.2.

[2] 王金华,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12.

[3] 李锦全、刘向民,应用信息通信技术 推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汕头科技,2005.5.

[4] 黄勇、曾薇、黄毅,信息技术在陶瓷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江苏建材,2006.12.

窗体底端

谢朝阳,男,1970.6,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8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5-01

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从内容层次看,信息化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应用层与边缘层等几个方面。从产生的角度看,信息化层次包括: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随着网络系统越来越复杂和专业,企业如何才能把握好企业信息化的命脉,处理好信息化基础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2]。

1.企业信息化的目的

企业间的竞争应当包括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品种竞争、服务竞争、市场竞争和信誉竞争等诸多方面。随着人们一边完成工业化进程,一边步入信息时代,这种种竞争的方面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企业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企业间的科技竞争,把生产和经营牢牢植根于科学技术的沃土之上,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永远充满活力。一般说来,技术进步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1. 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 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由于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也不得不重视产品的再开发;

3. 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可以研制出更有效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劲有力的态势,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信息化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层次问题,更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的集成度,可将企业的信息化分为:①单元技术②技术部门集成③企业内部集成④动态联盟集成此外还可分为①数据集成②知识集成③人的集成。

3.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当前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伴随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国信息化正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双向推进,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化,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尤显重要[3]。

4.意义

4.1 宏观

①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②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③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④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⑤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⑥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⑦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4.2 中观

①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②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③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④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⑤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⑥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⑦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⑧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4.3 微观

1.降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2.可以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

5.结论

21世纪是技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4]。通过对信息化基础进行评价,可以指导企业改善信息化基础,为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将日益加大,将在企业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候炳辉. 刍议企业信息化[J]电子展望与决策 , 2000,(02)

[2] 叶武滨. 把握企业信息化命脉[N]. 人民邮电, 2002

[3] 勇全.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 , 2010

[4] 冯文龙. 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01)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9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建设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I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3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10

[关键词] 信息产业 科学 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简称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福建省信息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为的五年。

1 信息产业基本现状

目前,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以及通信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直接拉动着经济增长。

1.1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7.9%,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也占到全国出口额的37.6%,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近90%。我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手机、彩电、个人电脑、显示器生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信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约为4%-6%,间接贡献率估计超过10%。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1.2 福建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总体规模跻身全国前列

2007年,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2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增加值830亿元,增长20%,约占全省GDP的9.4%;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增幅150%,动漫游戏业增幅338%,软件服务外包增幅60%;其它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以上。全省信息产品出口达到14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0%,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5%。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继续增强,全省电信业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5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4%,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26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6%,全省电信用户总数达到329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482万户和1809万户,普及率分别为41.65%和50.84%。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数据业务用户达876万户。93.0%的企业有网络出口,3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公共基础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进程明显加快。从全国来看,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居全国第八位,软件业位居全国第九位,通信运营业及其它信息服务业各项指标位居全国5-6位。全省互联网网站总数、网民总数、域名总数均进入全国前列。目前,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均已成为全省工业和服务业领域规模最大的行业。

1.3 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

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我省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传统工业改造、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重点示范项目的带动和衍生作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我省建成了一批行业性、专业性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有力地支撑了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有较大提升,更多、更便利的信息化租赁式产品或服务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商务领航发展迅速。至2007年底,全省使用商务领航的中小企业6万多家,占全省2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30%,在平台上运行的信息化应用产品已有30多种。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自己业务发展特点,开发了各种企业信息化平台,这些平台的用户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通信信息服务的领域由传统个人话音服务不断向为企业提供综合化、宽带化、多媒体的数字数据通信服务拓展。

社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孤岛”现象正在减少,“整合、合成、综合、集成、共享、协同”已成共识。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力量开始在数字网络的大平台汇聚,极大地推动了应用创新,提升了民众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信心。我省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灾害预警、救灾和社区等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在信息化助力海西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应用效果已显现。我省社会发展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省信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已成为福建产业门类中规模最大,带动面和影响面最广的战略支柱型产业。

2 福建省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

福建省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一是直接推动GDP增长。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9.4%,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1.2%。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体规模居全省工业系统首位;软件和系统集成业销售收入是全省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二是促进外贸增长和出口结构升级。信息产品出口在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成为带动外贸出口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三是拉动了就业增长。初步统计,目前全省信息产业企业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为五年前的2.5倍。具体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2.1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根植本土的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07年信息产品制造业民营企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比重达11%;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移动通信产品三大产业链已经成为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年产值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70%以上;产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LED、太阳能光伏电池、软件等新兴优势产品产量增长迅速,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2 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重点骨干企业在全国的位次不断提升。2007年有5家企业入围“2007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6家企业列入全国软件百强;3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还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7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制造综合实力前100家三资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信息产品制造业超10亿元的企业有33家,其中超100亿元的企业有5家;信息服务业超100亿元的企业有2家;软件企业超亿元的企业有28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2家。重点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冠捷显示器单厂产量居全球第一,戴尔计算机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三,万利达激光视盘机、数码相框、联想手机等产品份额居全国前列,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成为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新的趋势和特征。品牌建设成绩斐然,10项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94项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外向型经济亮点频现,11家世界500强电子类跨国公司在我省投资,27多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东南融通实现了中国软件企业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零的突破,2007年17家企业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2.3 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

研发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全省现有4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首批认定12家省软件技术研发中心,9家骨干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创新实力增强,3家企业入选首批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企业登上“中国科技名牌500强”名单;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瑞芯公司总规模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名;动漫龙头企业网龙公司跻身中国原创动漫行业“第一梯队”。自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GSM移动手机、路由交换机、白光LED灯用YAG荧光粉、继电器以及集成电路芯片、动漫游戏产品、行业应用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2.4 集群发展初具规模

全省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年产值占全部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70%以上。福州马尾、福清融侨、莆田赤港、泉州江南、漳州龙池等老园区形成了显示器、计算器、微波通信、智能小家电等特色信息产品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长乐光电产业园等一批新兴园区集聚了一批光电显示、LED和太阳能光伏、光通信等新兴产业,其中,厦门火炬高新区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软件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厦门软件园二期已基本建成,目前共招商核准入园企业390家,签约239家,正式入驻123家,微软、思科、甲骨文等一批国际跨国软件公司已经陆续入驻;福州软件园持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至2007年底,共有入驻企业239家。

3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以3G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加快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也对福建省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十五”的建设,我省信息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在信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3.1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够

我省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省份,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只占极少数,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高端产品不多,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产业基础不牢固。企业规模小、工业增加值低也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的一个突出弱点。

3.2 资源浪费、利用率较低、共享性不够

公共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低层次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网络利用率不高,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不少,但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孤岛”现象虽然减少,但问题依然突出。通讯服务产品的开发、服务体系结构完善、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新兴信息服务有待提升。

3.3 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偏低

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城市企业与山区企业、发达地区企业与落后地区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差距明显。多数大型企业尤其是外资、台资和国有大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受到认识、资金和人才瓶颈等因素限制,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仍然较低,甚至一些中小企业还游离于信息化浪潮之外,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工业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本地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规模小,软件产业化进程落后于硬件制造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软件产品大多集中在低端,具有核心竞争力、易于形成产业规模的系统软件、中间件、安全软件、管理软件和服务市场主要仍为国际IT企业占领。

3.4 行业信息化、社会事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亟待有效推进

行业信息化发展滞后,未能形成行业发展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薄弱,支持环境不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等的信息化服务缺乏有效的深度开发,社会事业信息化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制约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思路

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我省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建设信息产业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领先、领跑、支撑作用,已成为摆在全省信息产业界人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一阶段,我省将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

4.1 加快光电产业集群形成

针对显示器技术升级换代的紧迫形势,立足于我省具有较好的平板显示器中下游产业基础,力争在平板显示高端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的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集群。鼓励LED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研究开发,力争在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技术、高性能LED封装技术等一些关键性技术与工艺上有所突破,同时,积极拓展城市路灯照明、室内装饰灯、汽车用照明、隧道照明等各类LED应用领域,实现以应用促进LED产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光伏电子产业基地,鼓励企业进行太阳能级高纯度晶体硅精炼技术的研发与攻关,推动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生产产业化,建设以本省太阳能级多晶硅为原料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同时,积极推广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与LED产业的有机结合,努力完善LED-PV(光伏)产业链。

4.2 着力推进动漫游戏业

依托福州和厦门软件园,建设完善福州和厦门两个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加大对动漫原创作品、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动漫企业进行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的就地转化;鼓励和加强对动漫产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产品登记、著作权登记等工作;扶持一批机制灵活、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中小型动漫企业,对自带大型动漫原创题材来我省创业或投资发展的企业或研发机构,视具体情况一次性给予资金补助;鼓励扶持台湾动漫游戏企业和人才来我省创业、投资和发展;加强动漫游戏业与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的紧密结合,延伸动漫产业链;积极培养国际复合型、创新型动漫业人才;筹建我省动漫行业协会,保障和促进动漫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3 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

加大与国际、台湾地区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交流力度,尤其是要瞄准台湾有优势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培育设计服务业,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本省电子整机生产企业对接,努力提高本省电子整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ICC)和厦门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学、研基地;加快集成电路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集成电路适用人才,扩大集成电路及相关专业本科和工程硕士招生规模。

4.4 努力做大信息服务外包业

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海峡西岸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区”,搭建外包协同开发平台;重点扶持和培植一批品牌形象优、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鼓励软件企业首先承接已落户本省的国际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在此基础上向国外拓展,鼓励承接日本软件出口外包和台湾后台服务外包;加强对已落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跟踪服务,努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服务外包发包龙头企业落户福建;强化当前我省特别紧缺的软件外包适用人才培训,会同省教育厅推进微软(中国)公司和我省签订的软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实施,在福州、厦门等地按照国际行业标准,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软件实训基地,同时逐步完成实训基地向软件外包基地的转化。

4.5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要继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完善福州、厦门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建设一批行业性强、覆盖面广、主要以SAAS软件出租服务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重点支持一批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专业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在福州、厦门等产业集中地区建设LED及光伏电子检测、无线电电磁兼容检测、软件评测服务等产业发展急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福建省电子信息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中心建设。

4.6 注重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继续通过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项目资源的储备工作、开展专场对接活动、争取国家更多政策措施支持、深入做好项目推进和经济运行分析、建立健全各类行业中介机构等方面的工作,努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7 解决我省信息产业人才瓶颈问题

在人才需求方面,今后5至10年预计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的LED、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光伏等光电产业,软件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和信息服务外包等行业仍将呈快速发展态势。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这两大领域人才需求分别约为9万人和21万人。要争取通过多渠道解决我省信息产业的人才瓶颈问题。一是建设网校培训平台、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联盟平台、人才培训评价体系服务平台、闽台信息产业人才对接平台等;二是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好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工作;三是会同相关部门、设区市、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赴信息类高校集中省市,举办福建信息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四是针对当前光电、动漫游戏、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等类人才严重短缺现状,大力实施信息产业校企结合适用人才培养工程,推动重点骨干企业与本省院校联合创办紧缺专业院系、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面向信息产业、与紧缺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等;五是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国内外培训机构以各种形式创办毕业生实训基地,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信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收合格人员难同时并存的矛盾;六是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分析我省信息产业人才创业和人才引进现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预计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可望超过6000亿元,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可望达到1600亿元以上,年平均递增20%以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9.4%提高到11%左右。其中,全省通信业业务总量将达到1200亿,电信主营业务收入380亿,增加值达230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左右。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 谢康, 肖静华.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合力推动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省信息产业厅卢增荣厅长在2008年全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课题指导:

1. 林 立,省数字办副主任、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

2. 陈松年,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

课题组成员:

1.胡黎明,省数字办副主任、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省信息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

2.宋加雄,省企业信息化联席办副主任、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3.王 武,省通信管理局网络管理处副处长。

4.庄 展,省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工。

5.曾伟仪,省经济信息中心副处长、省信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11

1.普遍购买信息化设备但利用效率不高

当前,绝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都配备了完善计算机系统进行企业管理,有的甚至购买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且比例很大,但现实的情况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无法真正对信息系统主要功能进行开发利用,更不能使信息系统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高效运行,从而无法保证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应用价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共存的原因有: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部分技术没有进行使用论证以及适应性分析,即使应用时也没有对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致使企业内部的大部分人员只懂得简单的操作而不具备更深一步的整体应用能力。调查显示,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信息化设备的购买上资金投入很大,在相关设备安装完成后,就不再投入资金对企业使用人员进行培训,造成了信息化设备功能的极大浪费。

2.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期,经营者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进行设备的购买与安装,但是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缺乏统一完善的整体规划,整个系统各个模块间功能分散。企业经营者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没有全局意识,很少有企业认真进行前期地总体规划,只是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不能从自身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完善的建设方案,并按照实际的情况及时调整建设的进度和规模,灵活并且层次清晰地完成系统建设。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往往会造成设备购买的浪费以及信息传达的缺失。这样做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果出现系统信息不通畅或是企业信息的不真实,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对外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信息安全管理意识缺失

作为商业秘密,很多企业信息是需要高度保密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将信息安全管理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重点实施。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现状令人担忧,相当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严重缺失。在网络安全的管理上,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正版的网络安全工具就算是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企业的信息安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经营者信息安全管理意识的缺失,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安全意识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对企业影响的主要表现

1.信息化建设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要想发展,产品品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涉及到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其售后等各个环节。就目前来看,信息化建设,才是企业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的唯一途径。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以及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熟练程度,是企业能否快速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也决定着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完整准确的外界信息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至关重要,没有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就不可能做出全面的分析,进而生产经营决策也是片面的。因此,信息化可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参考。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完善销售过程,降低销售成本进而提高销售量,对企业扩大市场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信息化建设对优化企业管理模式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言,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脱颖而出,将企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优化其管理模式和决策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敏捷反映和有效反馈,而做到这一点的正确方法就是:建设完善高效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相连接,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市场的变化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以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实现内部人员信息交流的通畅,从而确保生产一线对市场做出有效反馈。优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另一个重点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要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战略的核心,确保成本和利润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企业资金的管理科学化严格化,构建灵活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信息化建设对转变企业服务理念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通过大幅度提高市场的信息返回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反应速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形成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完成了企业管理扁平化的模式,为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被社会市场所认可和欢迎,中小企业应该以大型企业为榜样,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赢得市场的认知度和竞争机会。不要把目光局限于国内,将目光放远至全球,以全球为自己的市场服务对象,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并且要有效的降低相关的成本付出,实现低成本,高效高质量的服务。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合理利用政策指导

当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应该在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同时,不提高企业完善信息化系统的成本。中小企业要充分抓住当前国家致力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在骨干企业的引导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来提高自身的合作协调能力。

2.融资方式多元化

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很多企业期望得到担保机构的支持和融资贷款服务。这需要企业采取多元化融资渠道,为自身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开发、信息获取等制定详细的多元信息化策略。以此来得到更多的担保公司的融资贷款服务。

3.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是中小企业搞信息化的保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加快人才培养,可以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培训工程。为了达到中小企业经营者引入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流程的目的,在针对中小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上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质好和管理水平,加强产品推广,更好更有效地销售自己的产品。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12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0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2、其它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指标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一)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2005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1、企业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1)加快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行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五、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一把手”要提高认识,亲自抓落实,大型企业要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聘请有企业信息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成立企业信息化专家组,对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来抓,要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将之列入省、市的技术创新专项。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及省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专门设立推进企业信息化专题,支持和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改造项目。有条件的市要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三)重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示范点。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0户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各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要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并及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企业规模和行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产品要注意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服务要专业化。

(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或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也可以从折旧费、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包括信息化装备的开发与改造项目)进行导向性支持。

(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留住企业的专业人才。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要加快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上网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上网费用;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提高市场信用度;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和交易内容以及有关数据的安全性;加快电子商务法规建设,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尽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