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

时间:2023-08-04 17:23:55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1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公平竞争”,发挥民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民营经济的“老问题”和“新挑战”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民营经济依然在逆势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说,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源泉。

但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许多老问题: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税费负担较重。而民营大企业则面临着“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等新挑战。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年累计新增企业贷款5.7万亿元,其中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总体上看,容纳民营企业最多的小企业依旧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目前民营经济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也存在“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这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转化为民间投资,也使得民营企业缺乏资金支持。

“对民营企业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目前在有些地方、有的领域还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政府不尊重非公经济产权,有的国有企业利用自身垄断优势,在房地产、酒店业等竞争性领域无度扩张,使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会对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刘迎霞说。

“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

虽然在2009年,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必须看到,目前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更多地还是依赖财政投资、信贷投入的政策性效应,真正来自民间的投资力量还很不够。而这其中,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启动。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说,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

在李卫华委员看来,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的原因,首先是民间投资主体不愿投资。“目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存在着高度竞争,也基本上都存在着产能过剩,民间资本对这些行业和领域缺乏投资热情。”

二是不能投资。“主要是民间投资主体难以获取投资资金,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是不敢投资。“由于民间投资主体的实力总体不强,国家政策、法律及市场的环境还不完善,一旦投资过程中国内外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或面临一些突况时,民间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更大。”

四是不会投资。“民间投资主体对政策信息的敏感性不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趋势的准确研判还不够,因而难以进行投资决策。”

李卫华委员表示,由于政府的投入强度不可能持续保持不变,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及时大规模跟进,经济增长缺乏后续投资动力的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就难以保持。

怎样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规范准入门槛,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做到一视同仁。”孙晓华委员说。

2005年,国务院专门出台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措施。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时期,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针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虽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开出了对症的药方,但如何使政策在实践中切实转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却仍是目前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前,应给予民间投资法律上的平等保护,保障民间投资在经济上实现平等竞争,推进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辜胜阻代表表示,要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逐步消除行政性壁垒,通过监管体制及监管方式改革、资本多元化的改造、可竞争性环节的分离,加快重点垄断行业的开放。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公用设施等领域建设。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建设移交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2

回首2003年,不同的民营企业在不同的领域中取得突破,亮点纷呈。在能源、重工业 、 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许多过去被视为“ ”的领域中,越来越多地看到民营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不仅大规模地参与 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而且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并购。海外资本开始青睐中国的民营 企业,国内银行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绿灯,连国债能否由民营企业直接使用这样的话题也被 公开提出。

这一切,意味着民营经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势头。

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实践中的种种突破,既是理论突破的直接结果,又不断促进理论 上的新突破。观察家认为,自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大 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但10年来,围绕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 从姓“社”、姓“资”的争论开始,不断创新的理论为人们释疑解惑,直至中共十六大形成 了相对系统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有了理论方面的多种突破。比如,强调非公有制与公有制 不是对立的,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比如强调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合法收入包括非劳动收入必须得到保护,等等。十六大召开后不到一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方面又上一层楼,其中,关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 法规未禁入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等一系 列新提法,新观念,给理论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无论是实践中的突破还是理论上的突破,其实都是客观必然。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民 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已达48.5%,广义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约为64%。民 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截至2003年9月,民营 经济的增长率和投资率,以及出口额均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这样一种崭新的经济 格局中,在民营企业的实力不断增长,它们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质量意识乃至战略决策 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所取得的突破更像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如 何应对海外资本的竞争压力,如何闯关进入更多的领域,如何破解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新 课题,如何克服自身不足,做大做强,还需要有新的突破。在突破中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新 的突破口,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无可回避的选择。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3

大家好!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颍上县工商联、中共颍上县委统战部、颍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在这里隆重举行“颍上县民营企业家迎春茶话会”。大家欢聚一堂,回顾过去不平凡的岁月,畅谈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颍上美好的发展前景,共话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是件非常有意义、十分快乐的事情,我首先给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拜个早年,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新春愉快!

出席今天民营企业家迎春茶话会的有:市人大副主任、中共颍上县委书记***同志,县委副书记、县长**同志,县六套班子分管同志,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颍上县部分民营企业家共近百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的茶话会主要有四项议程,一是县长**同志通报全县的经济工作情况,二是县人大副主任、工商联会长**同志通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然后大家自由发言,最后请市人大副主任、中共颍上县委书记***同志做重要讲话。

下面,请县委副书记、县长**同志向大家通报去年全县经济发展情况。

刚才,**县长向各位通报了去年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和今年的工作安排。总的讲,过去的一年全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总的发展形势很好。经济增长是近年来最快的一年,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能有这样的好形势,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也是全县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在座的各位艰苦奋斗的结果。

下面,请县人大副主任、县工商联会长**同志通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刚才**同志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程及现状进行了通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从无到有、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又被写入了宪法,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之重视程度,特别是去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非公经济36条”、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份出台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0条之后,颍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即将出台颍上县关于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意见,并将成立“颍上县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工作委员会”和“颍上县非公有制经济权益维护中心”,这是我县民营企业的一件大喜事,县委、县政府将努力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健康发展环境。

下面,请各位民营企业家就如何推进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做大、做强颍上的民营企业畅所欲言,为县委、县政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请大家自由发言。

刚才,各位各位民营企业家作了很好的发言,对如何发展我县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请市人大副主任、中共颍上县委书记***同志做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刚才,***同志就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我县的“十一五”规划做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予的充分的肯定,并对县委、县政府下一步如何重视发展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几点意见,希望大家不要辜负县委、县政府的厚望,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今天的茶话会之后,县六套班子领导同志还要和大家共进晚餐,晚餐后还安排有舞会,这样的茶话会规模之大、重视程度之高、安排之详细,是从来没有的,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希望各位民营企业家抓住机遇,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为颍上的经济腾飞再创辉煌!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4

关键词: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 垄断企业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民营经济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1世纪,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力量中,民营经济是中国民族经济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力量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税源就相对充裕,地方财政就更加盈实,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也相应增大,而且,那里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富裕,经济基础比较雄厚,需要国家财政解决的问题也较少。因此,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财政来源的一个重要思路。民营经济上去了,还可能使国家的财政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乘数效应,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税收——财政——投资——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而民营经济毋庸置疑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等方面,民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虽然有种种的缺陷和先天不足,但却有着一种外资企业永远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对祖国的一份最真诚的感情和对民族的一份最执着的忠诚。这一点,无论管理得多么优秀的外资企业都是不具备的。民营企业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是这样,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时,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尤其需要充分重视。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如此重要,但是民营企业的命运却让人担忧,有统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三年多一点。2006年6月7日胡润在上海揭晓了《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在上榜的100多家企业中,最长寿的已有1400多岁(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成立于公元578年,已传到第40代),而最年轻的也超过了225岁。遗憾的是,华人企业无一上榜。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了全球500强企业排名。这张500强名单中共有21家在中国内地上市的企业,全部为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行业涵盖金融、化工、建筑、运输等。此消息出来后,各大网络媒体都在显著位置予以登载,网友们纷纷留言,各抒己见。各大媒体的评论文章多不胜数,并且被网络大量转载。集中谈论的是中石油登顶500强企业,有说中国企业越来越强,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在世界地位和实力在不断增大,一句话,是很值得炫耀和大书特书的好事情。

进入500强的全部为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这究竟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很值得商榷。中国最大民企华为,总收入仅为最大国企中石化1/10,中国500强企业总利润中国企利润82%,民企18%,但国企这些利润仅上缴7.4%给国家,国企占天时地利,垄断能源、金融、地产、通讯等多个赚钱行业。而真正推动中国创新的在民企,名企技术创新占75%,产品创新占80%。国有企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全社会资源、能源、资金必然垄断性越高,集中越快,这就导致民营企业越来越弱、经营坏境越来越差。比如:国家扶植、给予垄断经营权的中石油、中石化企业,占据着资源、石油能源的独占权,民营企业如果进入这个行业显然是以卵击石。而这种垄断经营的结果是,本行业越来越没有活力,经营者经营着只赚不赔的业务,动辄就会从消费者身上揩油。再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占据着国内金融市场90%以上的经营份额,民营企业想进入金融领域相当困难。一个行业里资源就那么多,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分配,必然造成一些企业独大,另一些企业难以生存。国有企业越多、越大、越强对一国经济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到底有利还是不利,值得我们反思。

世界500强企业榜单里没有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暴露出中国经济的软肋,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正是因为做实业不赚钱,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开始“不务正业”,宁可把钱投到楼市和股市,也不愿再干自己的老本行,于是催生了楼市和股市的泡沫。这种状况以及包括中国房地产行业畸形膨胀在内,对中国经济绝不是吉祥之兆。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活力在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好坏、速度快慢,在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投资是否有活力和内生动力,而不是在于依靠全民的资源,依靠政策和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的几家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在笔者看来,世界500强的榜单不但不值得炫耀和欣喜,反而从中暴露出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很令人忧虑。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痛定思痛,做出的一些改革给其他国家以启发。奥巴马在竭力推出金融改革方案时,多次演讲说,必须解决金融乃至其他企业“大到不能倒”的问题。完全市场化、私有化的企业,美国政府也担心、惧怕其“大到不能倒”,何况对市场经济更具威胁、更容易垄断和扼杀市场活力的中国国有企业呢?如果一个国家的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国家经济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就业、民生、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财政收入,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必然迟早要发生问题,整个国家都将被这些企业、行业绑架。美国金融企业一出问题,就立刻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立刻使得美国经济跌入低谷、每天几十万人失去工作。那么,这样的企业与其说是强大,不如说是威胁。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美国反垄断的决心之大很值得别国借鉴。此前,美国对微软多次进行反垄断调查,近年来又开始对快速崛起的苹果公司的音乐产品进行反垄断调查。美国企业不断创新,美国政府不断监管。也许正是这种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不断循环,使得美国经济在不失秩序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旺盛活力和强大竞争力。这很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同在市场里游泳、同在市场里竞争发展壮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与欧美企业更具可比性。也许没有特权、垄断、背靠国家、国家不断喂奶的民营企业大举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才值得欣慰。

三、政策建议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打破垄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性。2012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上半年制定出台民间投资实施细则的时限要求。紧接着,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交通运输部、卫生部、铁道部6部委密集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传统垄断性行业。密集出台的政策能否打破民间资本面临的“玻璃门”,两年前的“新36条”能否焕发出新的活力?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从根本上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除了准入放开外,还需要国家给予民营资本政策上的“均等化”对待。笔者曾经听过一位企业家的讲座,他说现在中小企业自身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依附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国企搞好关系,否则就会步履维艰,很难生存下去。暗含的意思不言而喻,国企占据了很多资源,国家的很多政策也向国企倾斜,民营企业需要依靠国企的这些资源,才能分得一杯羹。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的政策出台了很多,从中央到不少地方都在谈论如何发展民营经济,但在具体政策的落实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政策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融资难、贷款难、税负重等长期存在的困难依然未能缓解,急需的扶持政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尽管全国各级工商联已经成立了将近200家担保公司为民企缓解融资难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致地下钱庄和非法融资泛滥,典当行也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变得红火。许多民营企业不仅暂时性地处于经营困境中,甚至普遍性地看不到行业的预期,难以对自己的企业或对其所在行业做出中长期的趋势判断。这样的“茫然”,这样的得过且过的心态,既不利于政府“稳增长”的努力,也为就业问题的解决蒙上一层阴影。民营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是最多的,但是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的首选就是考公务员,或者考事业单位,进垄断国企,每年千军万马的大学生考公务员过独木桥就可见一斑,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进入民营企业,特别是不愿意进小企业,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比作一块蛋糕,政府公务员是切蛋糕的,民营企业就是做蛋糕的,人人都想去分蛋糕,那么谁来做蛋糕呢?

针对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倒闭或企业主无心继续经营的现象,既与这些以外贸为主的企业受国际环境和汇率冲击有关,也在于政府的扶持政策不足。政府应下大力气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给予大型国企和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上同等的待遇,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税收,减免各种收费,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不管是在融资还是项目审批上,给予更多的扶持、简化手续,对于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比如环保、农业技术创新,给予更多的补贴,重视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对企业的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给予更多的奖励和资金支持。有人说税收减免了,政府财政收入就减少了,短期看来是这样,但是从长期来看,税费降低了,企业才能维持长久的利润,才有更多的资金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财富,政府也才能有更多更稳定的税源。企业发展了,利润增加了,也才能给职工更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职工才有钱消费。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谈到商业威望,没什么比长寿更值得赞许的了。长命的企业即基业常青的国外百年大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重视在经营理念上形成企业的知识积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两句经典名言: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做企业,最难的也是这样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我国现代不乏叱咤风云的所谓的商业领袖,如河南亚细亚﹑沈阳飞龙﹑山东三株﹑山东秦池﹑珠海巨人﹑广东太阳神﹑深圳爱多﹑北京南德等等,这些企业领导的雄才伟略足以与历史上的任何英雄相媲美。可惜各领三五年,便无影无踪。反思起来,缺乏的就是这种恒定的精神,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关于企业自身的制度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也是将这种阐释在内部进行复制的过程。企业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企业对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企业中大多数优秀成员共同的文化融合。全球很多知名品牌产品奢侈品,无一不是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国外一流企业已提出将企业做成“魅力型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上全面提升。

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德国的宝马汽车公司等等全球知名大企业,无一不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从而能够掌握定价权,攫取高额利润。有的人说,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吸引外资到中国办厂,或者派人到国外学习,从而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但是我们需要对一点有清楚的认识,那就是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从别人手里是很难学到的,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别人对此会严格保密,不让你学,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例如某企业研制了一种专治某种疑难杂症的药品,从这种药品当中企业获取了巨大利润,如果这家企业随便就把自己苦心研究的成果,药品的配制方法公之于众,那么这种药品很快就会被各家制药企业山寨,这家企业要像继续从这种药当中获得巨大的垄断利润就不可能了。毫无疑问,这家企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随便让人山寨的。所以,打铁还是得靠本身硬,中国的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培养企业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链整合,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定价权。就像六十年代中国的原子弹氢弹,也是完全靠我们自己的智慧研制出来。中国的发动机为什么到现在技术还是那么落后,生产不出高品质的汽车,国人买汽车,大都想到进口货,光从爱国这个角度要求大家买国货,恐怕行不通。类似的核心技术的研发,现在缺乏的就是当初造原子弹氢弹的这股劲。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同时也需要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杜绝山寨,假如康师傅变成了康帅傅,娃哈哈变成了娃娃哈,类似种种随意的山寨,人们只能一笑了之,政府对此没有严厉的打击和惩治措施,那么我们的民族企业恐怕要为此承担巨大的损失,企业也会渐渐失去创新的激情和动力。除此之外,政府采购也应支持民族工业,带头购买国货。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大街上跑的很多政府公务车,很多都是进口货,如奥迪、现代、丰田、大众等等,国货寥寥可数。有人说,不买国货不是因为不想支持国货,是因为国货质量不行。但是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它本来就不行,不支持它,它就越来越不行,最后只能被洋货挤垮。如果政府不带头起到示范作用,就很难去要求老百姓支持国货,我们的民族工业就很难进步。就像韩国、日本、美国等国政府,政府采购都规定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四、小结

综上所述, 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富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没有千千万万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重视民营经济,如何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优惠政策,让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大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国有垄断企业关乎着中国基层民众的民生问题,由于它特殊的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对中国经济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对产生这些消极影响的根源,应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使之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高速发展的宏观大趋势,能够真正的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引导中国经济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余丰慧.《全球500强不见中国民企踪影》.《经济参考报》.2010年

[2]余立志.《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

[3]高初建.《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就业“蓄水池”的作用》.《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5

议题:基本经济制度知多少?

主题情境:家乡的企业

一、教材与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看待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

2、本课内容:“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作用、地位及体现,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及作用。下设两目:

第一目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体现”,通过一个“探究与分享”得出我国是实行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及这一制度的地位;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思维拓展”等详实的辅助材料,让学生懂得公有制的形式、地位、作用和体现,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目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作用以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智特征:刚从初一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新生,其心智还不够成熟,理论思维能力还不够,因此需要在教学时用直观易懂的方式讲述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理论思维能力和联系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通过调查、辩论等多种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和内容,增进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基于SWOT的分析选择未来职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点与共同点的辨别归纳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依据;难点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路线与结构

(一)教学思路

本课的整体设计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教学流程上,遵循“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的顺序,具有结构化特征;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依据,公有制经济的组成、作用、地位及体现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与作用;情景设计上,选择父母工作单位的调查、就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等,具有生活性。

(二)教学路线

本课以议题式教为主要方式,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形成如下四条线索:

议题线:“基本经济制度知多少”为议题,分别设置三个字议题,通过“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三个环节,在课堂架构中发挥引领和纽带作用。

情境线:由“父母工作单位调查-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就业选择”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载体。

活动线:由“调查和展示-商议辩论-商议和展示”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路径。

任务线:根据调查梳理本框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等知识,辨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较。

(三)教学结构

三、过程与意图

议题:基本经济制度知多少?

环节一:议题描述·父母的工作单位

【学科概念】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一

【子议题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辨析

【议题情境】父母工作单位调查展示,包含企业规模、成立时间、资产数量、技术水平、所处行业等。

【学生活动】调查父母所在单位并与不同性质企业进行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与情境的线性关联理解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于现实的经济发展中,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以父母工作单位的调查激发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热情,增强家庭互动。

【答案提示】根据学生所述,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角度分析,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环节二:议题辩论·###的民营经济

【学科概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子议题2】吴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会不会动摇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议题情境】统计显示,2018年吴江民营企业总数超过6万家,注册资本总额突破3100亿元,位居江苏省县(市、区)之首。跻身世界500强的恒力集团,持续引进高端设备,把传统纺织业做成新兴产业,最终成为以石化、聚酯新材料、纺织为主业的国际企业,2017年实现营收3079亿元。

【议学活动】选择一方的观点进行组内商讨,再开展组际辩论。

【设计意图】民营经济作为非公经济对于吴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会自然产生疑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否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未产生探究的愿望。

【答案提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事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就吴江而言,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高,但不是全国的状况,因而不会动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地位,因而也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

环节三:议题决策·个人未来就业选择

【学科概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地位、作用。

【子议题3】你会选择哪张offer?

【议题情境】你大学毕业准备回家乡就业,收到三家公司的offer,分别是中国石化吴江分公司、恒力集团公司、美宝莲(苏州)化妆品有限公司。

【议学活动】用SWOT分析法分析选择的理由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SWOT分析模型让学生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理解不同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

企业

类型

优势

劣势

机会

隐患

中国石化吴江分公司

国企

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国家政策扶持等;福利待遇好

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力有待加强

汽车产业发展,汽油需求量大等

环境压力呼唤新的能源出现

恒力集团公司

私企

市场敏锐度高、经营灵活、创新意识强

受政策因素制约强、经营风险大、管理理念比较传统

国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同类企业竞争激烈,人才流失

美宝莲(苏州)化妆品

外企

先进的管理、较高的技术水平、完善的保障体系

受政策因素影响大,经营风险高

中国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

同类企业竞争激烈、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议题式教学设计

议题: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教材与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地位:本框教学内容是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定态度和行为指南,是对上一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第二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2. 本课内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经济与社会》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第二框内容,下设两目:

第一目“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教材列出入围世界500强的图有企业统计图表,让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近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国有经济,也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国有经济的标准、中心、意义,布局和分类推广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要通过三权分置、农业社会主义服务体系等措施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实现适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教材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然后指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内容,国家要保证和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支持和帮助非公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 学情分析

1. 学生心智特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同学。他们的思维和兴趣点停留在具体而形象的内容上,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离生活比较远的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理解能力也不太感兴趣。要让学生参与“如何坚强‘两个毫不动摇’”的“议”有相当大的难度。

2.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本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已有一定知识,但比较浅显,仅仅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懂得“为什么要”和“如何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本课内容政策性很强,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刚入学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三)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目标:通过采访、讨论、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拥护国家发展国有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议题的论证和决策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举措;难点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二、路线与结构

(一)教学思路

本课以“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主议题,整体设计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流程上,依据教材内容的顺序从国有企业到农村集体经济再到非公经济进行推进,没有内在的关联,不具有机构化。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结构化的特征。情景设计上,从中国中车的担当到农村三权分置的必要,再到民营企业的发展等,尽可能地降低理论的抽象,选择图表、视频等直观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首先在情感上不抵触,试着从情境素材中找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二)教学路线

本课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方式,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形成如下四条线索:

议题线:主议题“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下设“议题决策-议题论证-议题决策”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一个子议题引领,使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情境线:由“中国中车的现在和未来-农村的三权分置-当地民营企业亨通企业深耕发展”构成,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

活动线:由“读图、陈述-观看、讨论和陈述-采访、讨论和展示”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路径。

任务线:根据文字和图表可以理解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措施,从观看、对比中明白农村三权分置的必要性和作用,从采访、展示中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理解。

(三)教学结构

本课架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三、过程与意图

【议题】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导入:中国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的视频)

环节一:议题决策·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子议题1】国有经济如何更优更强?

【学科概念】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议题情境】中国中车简介与近年来的利润和股本结构图。

高铁是中国新时代的一张靓丽名片。高铁的设备制造主要依靠中国中车。下面是中国中车近年来的利润表和2019年股本结构图。

【议学活动】读图并分析中国中车的成绩和问题,商讨、陈述做优做强的措施。

【设计意图】国有经济的内容很多、也很重要,一节课的时间不允许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到本地区没有大型国企,因而选择学生交通出行都在享受其便捷服务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中车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国有企业离我们的生活不远,同时也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通过中国中车简介、利润状况、股本结构让学生知道国企的活力、混改和布局,让学生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而骄傲,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答案提示】国有企业不仅在做大,还在做优做强。为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国有企业可以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非公资本,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是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由国有经济控股。

环节二:议题论证·农村改革的三权分置

【子议题2】发展现代农业为什么必须实行三权分置?

【学科概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议题情境】中、美农业发展要素对比图。

【议学活动】结合中美农业发展要素对比图,商讨并陈述三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相当陌生,而且不可理解。因而通过视频变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让学生明白三权分置是哪三权;从中美农业发展要素的对比中,学生能够强烈的感受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之落后,理解三权分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振兴农村,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就需要农村土地改革的2.0版本。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政治认同更为坚定。

【答案提示】明确三权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保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是发展现代农业之必须,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环节三:议题决策·民营企业的深耕发展

【子议题3】政府减税降费能使民营企业深耕发展吗?

【学科概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议题情境】亨通集团公司是一家服务于信息通信与电力领域的部级创新型企业。在全球光纤通信行业名列前三强,名列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但近年来亨通也遇到所有民营企业的困境: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2018年11月1日,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亨通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应邀参加。指出:“要加大减税力度,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当然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

【议学活动】采访民营企业并汇报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设计意图】参观本地明星民企,并采访本地的民营企业家获部门负责人,获得第一手资料。一方面,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本地民营企业的勃勃生机,为家乡的繁荣而骄傲;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切体会民营企业的艰难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更加努力学习。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民办高校 经营 影响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阶段。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已向纵深发展,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支新兴力量。但一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实践操作还是理论研究上,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民办高校更是如此。如何开展学校的管理运营,如何维持学校的财政平衡,如何在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的情况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满足新的需求,是民办高校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

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涉及学校内部办学和学校与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学校的经营收支盈余是通过在一定的经营机制保障下获得的。民办高校经营机制实际上就是民办高校遵循市场原理办学、面向区域经济与市场发展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着民办高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动态变迁的能力。

(一) 区域经济发展能为民办高校打造办学品牌

区域经济发展能给民办高校提供与企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就业机会,促使高校融入区域经济,植根企业环境,力图将自身发展成为一所以服务区域、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服务型高校,这形成其办学定位上的一大特色,为民办高校打造办学品牌创造了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能为民办高校培养更优秀的师资队伍

区域经济发展将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也可以依靠经济优势吸引一大批优秀的外地教师到本区域内高校任教。一旦民办高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就通过开展与区域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或调研活动,或直接进入企业开展调研和项目活动,将极大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使师资队伍得到锻炼成长。还可以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与教学内容、就业和学生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 区域经济发展能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好的教学基础环境

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就能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更多的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来为培养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建立更多更广校外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

三、民办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重视经营的缘由

民办高校应该归为应用型大学、实用型技术院校两类。根本上讲,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民办高校必须通过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培养出一大批广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怎样才能在后两类的归类中实现好自己的发展,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注重经营。“学会经营”是西方现代高校正日渐推行的一种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根据B.R.Clark的观点,欧洲的许多高校在管理上也在向经营方面发展:将企业精神推广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以便和学校文化融二为一;加强基础学系自给自足的能力,提升其独立性;拓展和校外,特别是工业界的关系。学会经营的理念中蕴涵着深刻的产业化内容,要求高校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模式,把营销理念引进学校的定位、招生、募款及课程等方面,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完成组织的目标。

四、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民办高校经营思路与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民办高校经营,其实质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即民办高校如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民办高校的科学经营,主要包括办学定位经营、办学特色经营、合作办学经营等三个层面的理性内涵。

(一)正确定位办学经营目标

从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来看,目前定位于需求大、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是一种普遍的选择。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的阶段,都十分重视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就业人员中的高级研究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的工人的比例是呈金字塔型的。

(二) 建立健全区域校企合作机制

民办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技术难题攻关、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等,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集聚多学科、高水平的合作团队,提升合作项目平台的创新能力和辐射作用;民办高校应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集中优质资源,加强科技合作,产出科研成果;民办高校应以良好的地方服务环境为基础,联合地方政府对其能够胜任的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进行研发、攻关,突出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项目课题组,联合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三) 合理规划特色立校之路

办学特色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倘若民办高校脱离了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其他不同类型、地区的民办高校甚至是普通本科院校盲目攀比,将导致不能对接市场需求而导致生存危机,或者使其竞争力大大弱化。民办高校应以国内外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潮流为背景,以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动力,以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为依据,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勾勒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蒲蕊,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 3)

[2]汪大勇、王焕全,对话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地方高校怎样培养创新人才[N],光明日报,2009-10-21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7

关键词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优势和好处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几种成功的新型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形成特点。当前新型经济进入园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很好模式。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1.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它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它的背景是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的小商品经济在历史上就较为发达,能工巧匠多,因而只要不加以打击和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会自然地产生和发展。“”在台上时曾把温州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对待,但它还是不时地冒了出来,说明它有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宏观控制的环境有所放松,个体私营经济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势头非常之猛。所以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看来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是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开始时甚至假冒伪劣盛行,但经过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后,就很快转为企业化经营阶段,以质量、品种取胜;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政府有意引导搞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市场不需要的它也能开发出市场,因此人们有时说它是体制外经济,与计划经济无关;所谓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它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达到相当的规模经营,并且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我们认为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2.苏南模式

这种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在体制内运行。所谓计划的特点,是指它开始时还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以社区组织为主体创办企业,以发展地方工业,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因此它比温州模式起点要高,主要是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能较快实现规模共同富裕的要求。所谓它不在体制内运行,是指它同样是围着市场,与计划经济无关,市场缺什么就搞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市场上物资紧缺的时候,它很有活力,能够无限扩张,国家的控制没有什么效力。但这种模式不及温州模式产权清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所以,当市场物资供应出现好转的时候,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许多企业发生亏损,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苏南模式开始了制度性大改变,主要是把一些亏损的小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或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从而又焕发出青春。这些形式,我们认为都是民营。民营包括私营,但不要同私营等同起来。苏南民营经济的模式无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可能其他一些地方农村要走苏南的道路。

3.上海青浦模式

这是有别于前两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是:上海原是个工业大城市,原来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才济济,但改革开放初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国有经济作为重点,计划经济仍然严格控制,所以私营经济在城区内发展空间较小。不说别的,民间投资者要在市区内找一块空地都很难,这是上海市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晚的主要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少于天津市,而且少于北京市。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使个体私营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无法尽快改变和完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甚至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改革,更不能使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上海市领导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市便凭借思想解放的东风,毅然采取了在郊区各县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小区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吸引民间投资,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青浦县“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就是进行这种试验的先行者。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很短时间内,就使这一部分类型的经济成分,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99年底,一共在郊区建立了80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单是青浦区就有35个,从而使上海市私营经济的总户数,一下子跃进到138100多户,比1995年增加247%,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中,稳居首位。而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依赖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二、青浦小区模式的特点

青浦小区模式是典型的“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原是上海市西郊的一个县,1999年11月改为区,有20

个镇(现改为12个镇),人口46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1992年以前有国有企业10家,乡镇集体企业1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不多,私营企业不到300户,并且绝大多数是自然人企业。但是自从1992年该县的蒸淀镇率先建立了“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很快就在全县建立了35个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一镇一个开发区,有的是一镇几个开发区。到1996年底,全县私营经济一下子发展到15477户,投资者3.2万人,雇工10.5万人,注册资本101.54万元。1997年、1998年又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现在共有35个开发区,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万多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1万多户),投资者4.4万多人,雇工1.5万多人。并且出现了注册资本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企4697户,500万元以上的843户。乡镇集体企业绝大多数已经转制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350户,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1992年只有40亿元),上缴给国家的税收近10亿元,在上海的市区中名列第四位,农民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所以,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数青浦,而青浦又数“富民小区”,青浦模式也可称为“富民模式”。只不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赵巷新城小区”,在私营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了“富民小区”。青浦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规划一定区域,提供配套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所以,我们把青浦模式概括为“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模式较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特点有三:起点高,发展快,效益好。所谓“政府搭台”,主要是由政府向农民征地,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组织企业滚动开发,主要是建设厂房、道路等,这可以称之为硬件。同时政府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以及教育群众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之为软件。有了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条件,也就有了吸引力,加上广泛的宣传和广而告之,本地和外地的民间投资者,便会大量涌入。至于企业如何建设,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了,政府并不干预,所以说是“企业唱戏”。现在,在青浦区的投资者,不仅有青浦区的农民,而更多的是上海市区的投资者,还有不少是温州、海南、广东、苏南的私营企业家,山东、安徽、福建、东北的民间投资者。我们还碰到一个原来在山西太原经营食品的私营企业家,我们问他为什么来青浦办厂,他说这里条件好,特别是上海这个大城市交通便利、交易面广的优势,很多地方比不了,在这里眼界开阔,技术力量雄厚。可见青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优势,应包括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从外地到这里的民间投资者,绝大多数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家,素质相对较高。例如温州的“得力西”电器集团。所以,我们对青浦的模式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它符合生产力标准,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地方,例如开发区的组织者、办事机构,究竟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其职能应如何界定,就很值得研究,值得规范。但这些终究是次要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民私营经济的好模式和好经验,这个模式和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三、创办私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

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好处,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候

现在制约民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和条件。招商引资要以好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投资环境好,能赚到钱,人家才愿意来投资;投资环境不好,人家就不愿意来,没有别的办法。投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到双赢,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人和”。对开发区来说,除了要对投资者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以外,还要引导当地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搞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能见钱眼红,犯“红眼病”。

2.购买和划拨土地,建设厂房等设施,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只要民间投资者一到来,就很容易地解决设厂办店所需的土地、厂房、设立办事机构等问题,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和配套服务。只要你愿意来,就可以很容易的注册落户,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海富民开发区来说,它现在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共占土地1500多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区分4个小区,包括生产区、商贸高科技园区和住宅生活区。只要外商来投资,很快就可以进入角色。

3.有利于对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的引导和统一管理

可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负担。例如在许多地方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在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基本上不存在,或相对要规范得多。

4.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发区建立起来以后,一些服务事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以上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创办和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而只要民私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所有制机构,必然会使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必然会使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必然会使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缩小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农村的城乡差别。现在,上海青浦区与市区之间已经基本上连结起来,青浦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们归结的这四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大量的实践为据的,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说明的。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认识和政策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它的发展还会快,还会好。

1.意识形态的障碍,包括公有、私有的传统观念

公有是社会主义的,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们一些干部和领导人那里解决。例如上海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始时一律冠以“民营”、“私营”的字样,名正言顺,实事求是。但后来一律把民私营经济的字样去掉了,怕什么?就是有人不喜欢。这对吗?好吗?我看是不对的,不好的,民营、私营有什么不好的呢?社会主义能缺少这一大块吗?

2.市场准入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域还是不允许私人涉足的。例如歌舞厅,娱乐场所,“集体”可以搞,私人不能搞。结果必然是使一些私营企业重新戴上所谓的“红帽子”,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私营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现在也还有种种不适当的限制,不能与“三资”企业摆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户专业经营纺织品的企业,它的总部在美国(中国人在美国开办的),生产厂家在江苏、浙江等地,而上海是转手贸易,只进行整理加工。但由于上海没有织造工序,就不能直接出口。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加大企业成本,而且影响外销业务的发展。

3.民私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

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强烈,他们说,国有商业银行对上规模的私营企业贷款不存在问题,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不行。银行也有自己的难处,不是不想贷,而是不敢贷,额度小,信用度低,怕收不回来追究责任,等等。然而,资金是企业界的血液,融资问题不解决,岂不影响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奈中,上海市青浦区不得不筹集一点钱,建立了贷款的担保基金组织。但这只有象征性的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全国性的,不止是青浦区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樊纲同志等曾写文章呼吁发展民间的、地方性的小银行,包括信用社、股份制银行、私人钱庄等来解决,一直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体系,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开展以土地、房产等产权证办理抵押贷款,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促进银企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努力通过信用担保公司把重点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范围,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通融资新渠道。我们认为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在民私营经济的发展中,主要是靠信用社、私人钱庄等融资的,包括民间高利贷,会社等黑道组织。为什么不可以把黑道变成白道呢?我国进入世贸以后,外国的私人银行肯定会大量涌入,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办银行,中国人自己不行?所以我们再次呼吁在融资领域发展各种民间的融资机构,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真正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银行共同发展的金融体制。在没有获得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许可证”之前,建议上海市先行一步,不妨做一点试点,如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经济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社,2007.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群男(1960-),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生,廊坊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企业经济。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8

全球金融海啸虽未见底,对人类却已影响深远。而我们对全球经济衰退问题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普通百姓生活有什么变化,二是中国企业向何处去。转换成官方语言就是保就业与保增长,拉动内需与产业升级。相比国企而言,这些任务跟民营经济的关系似乎更深,从媒体大量报道沿海出口型企业生存危机、民工返乡潮等问题上就可略见一斑。民企经济总量已经占到GDP的一半以上,却负担了更多的就业和出口额。如何推动民营经济于是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一大研究热点。

鸡毛换糖与英雄崇拜――如何解读民企“功过簿”

民企发展历程浸染着崇拜英雄与鄙薄草根两股大异其趣的色彩。从百姓的生存奋斗、创始人的汗水心血、家族内的简单劳动聚合和规模雇工发展,民企的功过得失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国企的那种繁文缛节淡化了独立人格、全民身份模糊了利益直接归属、宪法优势地位强化了资源优先配置的“官办”特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民企的创富故事,更容易形成民众传播,同时也会更广泛地凝结到社会道德意识中,并进而形成对私有化的敏感、对公有制的依赖、对股份制的执着这样一种“所有制情结”,反过来以其强大的思想文化惯性影响上层决策和百姓就业。“仆人眼里无英雄”,就成为评价民企发展时无法绕过的理论门槛儿。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英雄领导的。民营经济在这种英雄崇拜和草莽挣扎中不断壮大,宏观上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客观上闪现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浙江义乌的“鸡毛换糖”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意义,甚至可与小岗村的“大包干”在农村改革中的地位相辉映。在物资匮缺的年代,义乌小商小贩走南闯北,在最卑微的经营起步中,草根智慧适应严酷现实,形成了“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等严密科学的分工合作和管理体系,蕴含着浙江乃至中国经济中的民营成分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随着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义乌廿三里镇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于七十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1982年后,市场逐步向义乌县城集中发展,终成今日闻名遐迩的中国小商品世界。

义乌案例表明,30年改革开放,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搞活经济的先锋队,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民营企业的迅猛崛起和国有企业的成功改革,一起成为中国倍受世界瞩目的两件大事。在社会发展方面,以民企为代表的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建设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同样引起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成功地为同一时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而且使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和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成为解构城乡二元机制的重要力量。

有人认为民营经济来自民间,与市场经济天然吻合,因而更优越长久。其实,社会生产力恰是在个体、集体和国家的螺旋式上升中得到提高的。民营、国有无论在所有制意义上还是在经营权的范围内,都不是天然对立的,在先验意义上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具体领域的财富增值实践上,才有比较价值。因此,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现实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问题。

“囚徒困境”与“智猪博弈”:对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很多民企一开始就作为“价格接受者”,在“成本洼地”比拼泳技,更多地是遵守适者生存的“丛林原则”,最终即使有胜出者,也是在民企大集体里进行了极大的“内耗”。所以很多时候,民企发展的“囚徒困境”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客观上看,民企价格战能让消费者得利,如家电销售行业的竞争,从产业链上往后传导成本压力,从而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但是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就是民企的过度竞争给沃尔玛等国际巨头的压榨提供了天赐良机,也是导致“民企无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惨痛教训已经很多。

另一方面,民企规模小、分散化、信息高度不对称、生存压力大,也导致某些行业技术保守、创新乏力、恶性内耗、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等问题,如小煤窑、小化工、小火电等等,都能看到民企发展过程中竞争充分和法制道德约束不充分所造成的惨烈与无奈。

对于已经规模化的民营企业,内部还存在着“左右手互搏”,主要集中存五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家族管理效率的“玻璃天花板”与职业经理人忠诚度,专业化集中与多元化发展,立足国内与海外拓展,内源性融资困境与上市发行成本,规模化扩张与精确管理效率等。这些矛盾在民企可能成为“发展中不能承受之轻”。

民企发展的宏观环境也同样存在着“囚徒困境”:社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期待在提高,但社会整体文化心理对民营经济并不完全认同。民企自觉作为一个整体和社会精英认同作为另一个整体,开始在更广阔的经济时空中捉对厮杀。

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拉动内需还要时间的大背景下,民企发展确实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社科院专家刘迎秋的研究指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以往经济增长,推动因素主要有三条,一是体制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释放,主要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带来资金供给、先进管理和品牌理念等,首先受益的也是民企。三是人口红利的支撑,体现在民企产品出口的成本优势上。

但是,目前这三大动力的支撑作用在下降。第一,体制变革的收益在递减,改革的边际成本在上升,体制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增长的能力相对下降。第二,中国从缺钱变成资金相对剩余,资金注入的边际收益也在下降。第三,人口红利也在减少。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产出成本的上升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民企必须正视上述新问题,将发展锁定“创新”。

企业创新是建立在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严肃性、系统完备性和执行效率性的宏观环境下的。因为无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本质都是极端脆弱、需要法律保护的思想火花。所以提倡民企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必须重视建设完善的知识产权宏观环境。

从企业主体看,在当前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状态下,出于生存压力和赢利目的,不少民企创新会采取一些不当竞争手法,导致同一行业内的大小企业之间,出现典型的“智猪博弈”行为。一种情况是大中型企业先创新,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搭便车”,直接假冒、模仿;另一种情况则相反,一些较大民企不主动创新,

但发现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产品时,利用自己的规模、资金和市场优势迅速推出同类产品。在企业创新活动上的“智猪博弈”,其结果会对社会整体创新活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降低中国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面对“外企超国民待遇、民企次国民待遇”的困境,“智猪博弈”效应也会促使民企加快权力寻租,打造各种颜色和规模的“保护伞”。当央企得到国资委注资、享受中期票据优惠利率的时候,无数民企还在忍受着贷款紧缩、出口剧降和成本上升。民企创业初期的“不规范”就成为其与生俱来的“胎记”。它以顽强生命力和财富创造的惊人速度逼着国企不断改革和探索新路,但也有在冲击着制度底线案例出现,黄光裕事件就是一个生动案例。同时,民营企业家随着自身社会能量的提升,必然寻求政治上的独立表达。如何防止民企的货币增值欲望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潜规则”,是当下中国改革的一大难点。

寻找智慧的圣杯:

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

民企发展建议中有两条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平行路径:政府制度改良和强化民企内功。前者向政府进言:落实“非公36条”,非禁即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清理和修订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统筹要素市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升级转型;优化民企融资环境;保护私有财产;勾销民企“原罪”等等。后者药方开给民营企业家:对家族管理加以改良;将企业文化、人才资源、内部管理、品牌、渠道、多元化、并购、投资、知识产权、创新等等均冠以“战略”予以重视,或将企业信息化视为法宝。就像亚瑟王的圆桌骑士分头寻找圣杯,所有努力都值得钦佩。但这件基督教圣器重现时,有谁能猜出圣杯上那段神秘的阿拉伯语铭文?

中国人一向务实,强烈的事功意识使我们最不担心在操作层面上缺乏智慧,而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对民营经济冲击最大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关注: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大品牌?大发展需要大智慧,大智慧需要大抽象。世界上发达国家,其强盛经济无不建立在重视教育文化、完善保障体系和推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中民营成分的增长,必须关注制约企业的结构性、全局性和普遍性问题。

普遍性问题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需要提升;结构性问题是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竞争的制度环境;全局性问题则是社会心理中对所有制和经营权文化的理解仍有偏差。不拆除保守者心中对某种所有制的戒备、偏见和喜好等所形成的“看不见的藩篱”,不在民营经济上建立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因时、因地、因势而异地灵活把握和运用所有制与经营权武器,就无法理解经济发展中民营因素的积极意义,也就无法真正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以200年为时段看中国经济之路,可以发现民营经济问题是民族复兴过程中的真正的痛,也就可以理解今天民企发展为何如此艰难。也只有到今天才明白。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9

李金华: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能够应邀参加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十分高兴,一个是今天的主题很具有挑战性,而且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今天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将要发表精彩的演讲,我和大家一样一定会受益匪浅,祝贺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去年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发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果,取得了突破金融危机影响的初步胜利,但是我们也看到,今年甚至在今后的若干年,我们仍然面临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

最近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任务,我个人认为对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建设非常关注的有以下几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向我们专家和学者进行请教。

第一我比较关注如何进一步扶持、引导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我不赞成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对立起来,我赞成刚才蒋委员长讲的,不提倡谁进谁退,我觉得都应该进,不存在谁进了谁就必须退的这个问题,而是应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要发展,最后形成一种真正的缓和经济。

民营企业的发展我认为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设现代新的城镇、人口的城市化、增加就业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次金融危机能够顺利的通过,能够顺利的渡过,与我们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如何为它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如何认真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方针?

第三如何深化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这个问题是一个老课题,但是也是一个新课题。我觉得我们这次战胜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大家可能记得,在90年代中期,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体制改革下了很大的决心,发了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当时核心就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因为有了那次改革,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金融系统整个的影响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还得益于当时的改革。

但是下一个30年我们如何改革?改革的路子如何走?我觉得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依然离不开深化改革。比如说像财税体制改革,90年代中的财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到现在我觉得是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时候。再比如说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这个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国有企业要发展,而且要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最终除了极个别的行业以外,要向混合经济体制发展,而不是那种高度的垄断,我认为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第四如何有效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这是很大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也没有更多比较成熟的看法。要看到,在金融危机当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它可能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有些可能现在已经看到了,有些也许在今后若干年才能陆续的显现出来,我们要有一种忧患意识。我记得过去毛主席和周总理经常讲的一句话,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有信心,要对我们的前途充满信心。

当我们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要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我愿意借这个论坛和以后的各种机会向我们的专家学者们请教,谢谢大家!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10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发展;组织问题;合作组织;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中国加入到WTO的行列,如何确立农村经济微观经济的基础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面临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农业要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国外优质且机器化批量生产的优势竞争,更重要的是面临现在市场多方面竞争的压力和行业内外的危机。农业经济如何经营是新农村经济发展要重要考量的组织问题,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新农村发展的重要国情出发,合理布置经济发展中的组织问题,大力推进农民分散的发展模式转变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市场的竞争力。

一、发展新农村经济面临的组织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的组织方式正处于初级阶段自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内部组织松散没有规则不能认真履行久而久之会带动良的经济运转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农民、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关系边界的一种规定,问题就在于对现有农民这种合作的经济组织方式模糊不清。农民合作自然要和政府产生配套的生产、组织、经营的产业结构模式,这里自然会区分究竟采用谁的问题,就会产生对口会员与不是会员的利益之分。对于人员采用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容易造成混乱的竞争,由于我国现在农民合作经济建设组织问题对于会员在运用、统计、安排上具有太大的随意性。其次,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关系的问题存在着散漫的组织调度。就目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看就好像是一个乡村和生产能手联合在一起相互讨论学习种植经验获得丰收的松散的组织。并没有规模化的生产、营销理念,没有制定相应组织原则的领导者来统一规划。这样伴随着农民各自的商讨利益关系很难获得规模效益,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责任全力整体。最后,在逐渐发达的金融信贷机构的鼓励下农民成为了更多没有担保能力的代表。尽管各级政府和文件都表明要支持信贷的倾斜,但是金融信贷的机构并没有给予农民一个特别的扶持。金融信贷机构早就从地方政府的控制中独立,农民无抵押的资产。就算拥有可以承担贷款风险的自己,对于偿还利息的能力还是要依靠销售自己的产品为依靠。因为这样的种种原因新兴的小额贷款也不可能充分的满足一个新农村经济需要合作的需要。

二、制约新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

导致以上问题的产生因素多种多样,本文就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新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有待培养,他们是不具有公共积累的松散的集合体。农民合作的经济主要在当地的龙头产业推动下生产,拥有很强的依赖性。没有农户自己的内在需求和生产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机构设置粗放,组织联系少

大量的研究发现,相当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都是以乡为单位的。没有更高的结合,在县域的范围内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这样的安排必定带来联系的普遍缺乏和沟通平台的欠缺,生产经营者很难在这里得到信息、经验和资源的分享与共有。没有法律主体的保障和明确,这在一个需要专业合作的经济实体中没有合法的身份是很难协调好各个企业法人、社团、合作协会等组织内部的关系,一旦产生经济纠纷就很容易因为责任人的问题相互推脱,最终酿成难以调解和裁决的结果。在各类新型经济组织的会长、社长、秘书长等管理者,多数是政府任命和自封的。加入组织的成员,在管理过程中,也没有投票权、参与权、决策权,这与一般合作组织所必须遵守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民主管理原则是相悖的。

2.新型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不稳定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包括发展新农村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域上的不平衡因素,这样在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上会产生差异。这样很容易造成农民和各个组织成员参与的合作热情。对于外部条件的不稳定还包括农业、民政、科技、工商部门的协调和存在多项管理的现象。最后对于特殊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的支持制度、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杠杆的调节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犹如在夹缝中生存一样。

3.产销经营体系不完善

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体系是需要不断摸索适应国情的发展需要的,农户——企业——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是需要被深刻认知的。由于没有生产的经营化战略,再加上本身农户在生产农产品的选择有着随意的意愿,会使得农产品种的混杂多样、质量也会高低不齐、是否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还是撞运气。对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还需要怎样的营销更是新型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的症结所在,只一味的生产很容与造成产量的过剩和浪费,对于开拓市场能力不强的经济组织如何建设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问题。

三、发展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的问题是需要不断发掘不断加以重视的,加强自身的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前提,如何培养与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关键。首先要提高足够的思想认识,其次建立良好有序的法律保障,最后不断推进改革完善运营机制。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的竞争产物,在组织的大框架下安排各项法律机制、运作步骤才是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建立合理的管理者制度,培养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整体经营的能力和实践的技术支持。对于农产品的开发,要生产有特点、绿色环保的产品,在精加工、包装上打上独立品牌可以增强销售的竞争力。要贯彻农户——市场——企业的纵向产业经营链条,使得具有潜力的产品的得到市场的认可与企业的支持。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在继续密切的联系中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外部运转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凤姣.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成因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7(6).

[2]陈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与启示[J].政策,2009(1):58-59.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11

关键词:温州跑路 金融体系 制度改革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引人忧虑和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在温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即潜逃到国外或隐蔽起来,以躲避债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民营企业老板的跑路潮?

1 民营企业老板跑路的原因

1.1 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紧缩政策和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结果 2008年由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温州的大多企业也未能幸免,同样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原以为政府拿出的4万亿刺激经济的政策会使温州企业实现良性运转,然而,温州大部分民营企业表面上看是在经营实体经济,但实际上已把资金、精力转向了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加速了温州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加之2010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民营企业很难申请到银行的贷款,资金链的紧张使温州民营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资本。温州民营企业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企业内部原材料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高涨,在内忧外患这种情况下企业老板无奈选择了跳楼和“跑路”。

1.2 温州经济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经济在温州经济所有制结构中占的比重非常小,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民营经济。但在中国目前发展体制下,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温州民营经济感受颇深。例如:很多优惠政策民营经济不能享用,一些经营领域民营企业不能介入,使他们丢失很多的发展良机。所以温州经济要想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必须改变所有制结构问题,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导致了温州这几年经济一直低迷、徘徊不前。

1.3 温州民间资本问题 温州民间资金十分丰富,近几年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看到温州炒房团,他们大手笔的买房,可以说中国的房价持续高涨与他们不无关系,除此之外温州民间资本还炒股、炒黄金、炒药材、放高利贷等。一方面是民间资本没有合理的投资项目和渠道,另一方面是温州实体经济想大踏步发展却很难融资得到信贷支持,他们只有靠拆借高利贷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营。这不得不说是温州发展的一个重大失误。

2 从“温州跑路现象”对我国金融体系制度改革的建议

2.1 民间借贷阳光化 在我国,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同,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存在着二元的金融结构,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分割。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或者有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有着天然的偏爱,大部分的信贷资源给了他们。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根本无法指望从正规的银行机构中获得任何信贷额度。在民间借贷从地下混乱走向地上规范有序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指挥的重要作用。规范“招安”是促进民间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方式,而不应对其进行打击取缔。要实现高利贷等民间金融在“地上”的合理发展,一方面要重视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管体系改革和实现金融体制创新,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不贷。

2.2 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应是民间资本的发展方向 政府应当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形成民间资本支持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格局。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城市民营中小银行的建立应当有民间资本的参与,在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过程中应逐步放开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将现有并不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的民营中小银行。为了提高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速度,政府应在市场准入条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形成与国有金融体系自由竞争的局势。对于银行和整个社会来说竞争是提高服务和效率的最佳手段,通过竞争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获得更多的投资机遇。

2.3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法是消除政府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我国目前不能完全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应当加快完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通过进一步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尽量压缩民间金融“高利贷”的存在的可能性。另外,如何使民间资本赢得更多升值机会,如何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渠道,如何培育更多融资产品是政府及监督管理层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2.4 创新金融监管机制 近年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均出现了高利贷崩溃、担保公司链条断裂的信息。地方政府如果对于优秀的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可以极大的降低地方金融风险的扩展。建立地方和中央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多元化和分层化的金融监管,保障中央和地方信息的即时沟通。大的金融机构由中央监管,小的金融机构由地方监管。要给予人民银行其对地市、县内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发挥其监管能力的优势。此外,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在放开民间资本的同时应考虑推出更多基础性机制。

参考文献:

[1]何锡金.“温州跑路现象”的原因和启示[J].河北企业,2012(03).

[2]李亚娟,石恩杰,郑芳龄.温州民间借贷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2(09).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范文12

关键词:民营经济;外向型发展;经济结构;融资

一、 引言

中共十五大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政策的不断宽松和有利,民营经济特别是广东私营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在广东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产供销流程完整顺畅的经济形态,成为推动广东经济不断前进的新的活力,而这一活力的主要构成则正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

当前国内理论界对对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例如技术、融资、企业管理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探讨和研究。这些研究都使我们从比较微观具体的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例如, Vamvakidis和thanasios (1996) 侧重研究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性, 而陈建新、何晓庚、肖家湖(2006)在分析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对整个社会的重大作用外,也强调指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迎接全球化挑战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并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但是在国内对民营经济所做出的各项研究中,致力于通过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衡量国家在民营经济实施的各项政策所达到效果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结合前人对民营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尝试性的做出关于民营经济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效力的实证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具体更直观的了解民营经济政策的效力。

二、民营经济政策在对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也刺激民营经济不断蓬勃向上。作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其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广东民营经济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特别是在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被正式确认之后,广东民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企业涉及产业范围、自身发展规模以及自身竞争力都不断增强。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消息,2008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383.38万个,广东民营单位从业人员达2015.02万人,占全省总从业人员数的36.9%,可以说民营经济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民营经济所做出的一系列决定、方针和政策,已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是明确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得出的,而具体这些政策在实际生效应用中对民营经济产生了哪些实质性效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1.民营经济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外贸出口的影响

广东因其自身地理优势,在外贸进出口方面相比较我国其他大多数省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广东外贸进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是走在全国前列。而民营企业近些年进出口业务也是突飞猛进。

而相对应于这段时间广东民营经济在外贸主营进出口方面所面对的政策环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1998年国家宣布从1999年开始赋予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以自营进出口权,而同年广东省也出台了落实出口退税,设立出口贷款贴息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和经营进出口业务等八项支持对外贸易出口的措施。结合广东民间进出口的实际情况来看,初步放开自营进出口权虽然只是向少数符合条件的民间民营机构予以开放,但是还是表明自营进出口权对民营经济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利好信号。而之后于2000和2001年国家对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再次放宽至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外贸领域的限制完全取消,在出口额的的变化都有很及时而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在2001年完全放开对民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后,私营企业出口额次年便大幅度增长。另外加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广东作为中国对外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在致力于发展内源型经济的基础上,把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广东民营经济进口总额2002年为41.48亿美元,2007年达到1173.4亿美元,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在应对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反倾销案件以及国际不稳定经济环境下,广东依然能保持出口优势,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开放自营进出口权政策以及针对民营经济的外向型鼓励政策对民营经济外贸出口业务的开展产生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2.民营经济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结构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不断放宽对民营经济在发展领域方面的限制,以鼓励民营经济能够进入更多的领域参与竞争。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支持民营科技创新的发展,希望能借此来推动民营经济结构升级乃至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广东近些年来民营科技发展迅速,根据广东省科技厅的有关报道,截至2007年年末,经广东省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9897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占全国第一,接近13432亿元。在广东省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数占企业的总数达80%以上,而在新创办的科技工业园区的进园企业几乎100%是民营企业,其中绝大部分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己成为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广东民营企业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建立和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1993年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到来之时,国家科委就曾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问题做出过《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民营科技企业看作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其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例如,1999年,国家先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及《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作为引导性基金,提高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2002年国家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在之前国家对民营科技鼓励的各种政策的基础上,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鼓励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广东省对本省民营科技发展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4年2月《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1999年3月的《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2000年的《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2003年广东省再次专门了《关于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较为系统的提出推动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些意见。

虽然受到这些政策的推动,但广东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很多是始于广东实行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资本投资的影响。除了一部分民营企业从事商业,服务业,轻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使用被国外企业在母国已经淘汰的设备和技术,利用广东省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专门为外资提供贴牌生产服务。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广东民营经济从整体上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例如纺织,电子产品制造等完全竞争或者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域仍然相对集中和稳定。民营经济的主营业务仍然是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民营科技创新仍未成为广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整个广东民营企业的产业领域结构的调整的效果并未凸显出来。

3.民营经济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融资状况的影响

广东民营经济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最终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的积累。但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标兵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担保机构之间发展也不太平衡,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担保机构不多。此相对应的却是,一方面广东各商业银行存款急需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有着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成长性的广大民营企业,由于不能提供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得不到贷款。各商业银行和广人民营企业都急需贷款担保配套服务。

从广东民营经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在2006年新的《公司法》及《证券法》对原有相关条文修订之前,民营企业由于收到严格的限制,上市企业必须是规范的股份公司,而目前的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公司制,不具备上市条件,且民营科技企业在民营企业整体的比重还很少,故而面对高科技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对于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也都是封闭的,就更不用说发行股票证券等进行融资,因此很多公司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来获得融资的机会,但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等渠道获取融资的空间。

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不断得到政府的重视,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国家的《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小企业保护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广东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并且积极为民营企业和金融界建立交流平台,试图改善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对《公司法》、《证券法》等进行不断的修改,加强民营企业与证券届金融界等的联系,以实现消息的畅通和沟通的顺畅,帮助民营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