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时间:2023-08-01 17:39:58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字:语文课程 少教多学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中学生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体部分,是中学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方面,课堂教学改革涉及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其艰难性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少交多学”呢?我将简要的谈以下几点:

一、“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概念及界定

怎样理解“少教多学”中的“教”和“学”?一堂课总要从“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时刻明确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使得初中语文课程变得互动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1.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都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他不能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导向,促进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2.明确学习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可以是我们攀登到知识的顶峰。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满载着我们的理想。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将来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学习不管对于国家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将来自身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必须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

3.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作性思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是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老师在“少教多学”课堂中要有合理的教学设想

(一)“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教学流程:自学――展示――点拨。通过预习、自学理解教材,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2.教学方式:以自学和互学相结合为主。独学、对学、群学结合;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结合。

3.以学案或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学,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

1.三讲:

(1)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2)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

(3)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2.三不讲:

(1)只有极个别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知识不讲;

(2)只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不讲;

(3)学生能讲清楚的知识,老师不讲。

(三)评价:

“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回答问题的人数。

二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三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探究的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新教学模式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点与不足。使得语文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使得它充满了乐趣性与创造性。这项极具成效的教改实验,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逐渐改进完善的一项创举。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教改道路中来,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2

【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进行大量题目练习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新的教学要求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记忆,语文知识点和背诵重点段落,记忆题目的解题方法。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不利于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互相交流,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不断加深,他们在共同学习中不断使思维获得启发,学生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感受其中人物的动作表现,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深意。同时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和探讨,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了教学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需要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要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来,并对这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其他学生都向他们学习。

通过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使他们在互助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使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有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互动下不断取得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语文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通过互动学习和探讨,学生掌握了不懂的问题,而教师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又能让整堂课的节奏紧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主动说一说感受,提一提疑问。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槭裁辞嗤懿幌嘈判∧袼档幕埃认为它在说谎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鸟的话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们的思路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

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互动。

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的语文智慧。语文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获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对于和教师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也要大胆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语文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雨来是小英雄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雨来很勇敢,所以他是小英雄。”还有的学生说:“雨来面对鬼子不害怕,所以说他是小英雄。”还有的学生说:“雨来靠着自己机智和勇敢在鬼子的枪下活了下来,所以他是小英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们说出来的答案也不同,这些答案虽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感受。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兴趣激发 和谐 精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6-02

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通过本学期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关资料的学习,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简单的说,就是要学生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常常在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听、说、读、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设计精炼的课后作业是高效教学的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作业非常必要。好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课外作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课外作业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感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9,(36):14-16.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认识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

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年你的亲人与朋友。

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

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5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拓展知识

        语文蕴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思想感情,负载着最宽泛,最深刻的教育内容,没有任何学科像语文这样地关照着人,关照着人格。学语文就是扩充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和能力。它覆盖和穿透在学生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他是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这个人”的灵魂。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学生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功能效应。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看,它应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经验转化为智慧。阅读教学的各种环节的构想,毫无疑问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点不能动摇。但这种理解、把握不能教条化,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就是又生气的活化,呈现有合理依据的多样态理解,并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的思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每节课动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展示,这不现实。但根据课本的总体要求,有计划的选择若干课时,进行既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又能针对性的激发学生语文应用智慧的教学,却是必要和可能的。每个学技能坚持做数次正阳的教学,构成一种智慧化的教学链,中学阶段肯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功能效应生成,拓展出多种途径来。由语文知识转化为智慧,不同于理化知识转化的智慧,也不同于政治、历史知识所转化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构思教学环节时,在切实把握问题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言语建构与表达所构成的综合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最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当下,而在久远;他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实效。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都会明白,人文教学的改革,要取得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据斥急功近利,据斥急于速成,缓中突变,但求渐进;不求某一种教学的完美,但求脚踏实地的进步。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6

一、示范诵读激发诵读趣味

新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五注重,即“注重知识积累,注重语感培养,注重习惯养成,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诵读强化”,并提出各学段诵读的内容与数量。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强调道:“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所选的课文,或睿智唯美的哲学故事,或短小精悍的古典文言,或描写自然的多彩四季美妙绝仑的篇章,或文笔流畅的诗歌散文,或奇思妙想的科幻小说,或道德高尚的人物风采等。知识面涵盖极广,视野开阔、寓意深远,体裁风格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孩子多诵读一些名篇佳作,长期坚持下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整体素养也会明显提高。

在示范诵读的时候,一要因时因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是学过的课文,一般先示范诵读,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如果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开始时我会与学生一起诵读,然后师生分别示范诵读,营造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二要讲究示范诵读的内容。教师可直接示范诵读课文,也可选择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如我与学生诵读朱自清的《春》,又选择诵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最精美的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还读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文章,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样既延伸了学习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不甘示弱,语文课代表石尚同学诵读了朱自清表达父子情深的《背影》,文学爱好者常希萌同学诵读了小品文《绿》。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情真意切、韵味无穷。

当我们充满激情地诵读出各篇美文时,相信赢得的不仅仅是赞赏,更多的是对学生诵读兴趣潜移默化的激励。同时,师生之间就诵读技巧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可以增进对诵读方法的感性理解和理性提炼,效果尤为显著。

二、尝试诵读启迪思维智慧

在诵读达到一定积累、一定水准时,学生往往很想检验诵读效果,抑或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点拨,也很想了解其他同学的经验。我经常请诵读效果好的学生介绍具体方法,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时、因势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质疑,进而总结方法。然后再让学生依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诵读诗文,既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通过对方法的学习来减轻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乏味心理,达到增强学习兴趣和诵读效果的目的。

学生诵读课文,首先可以与感悟、明意相结合,在诵读中感悟课文的真情实意,体会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是诵读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学生一边诵读课文,一边联想想象,开启思维,提升智慧,从而提高学习效能。如我在教诵读王安石的《书湖阳先生壁》时,采用了“奇特联想记忆法”中的每句涛首字“谐音联想记忆法”――“麻花一两”,“麻”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这句诗的首字“茅”的谐音,“花一两”是“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三句诗的首字。这样一连起来就是很有意思的谐背“麻花一两”,通过试背,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营造出创新氛围,学生很快就背了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诵读激发诵读潜能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明阳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我在诵读教学中时时不忘为学生营造竞争氛围。当学生诵读积淀到一定程度时,我既给学生创造个体主动诵读的机会,又常常分为3人一小组或15人一大组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还适时地分男女同学比赛诵读,尤其是请表现好的学生诵读。我经常参与比赛,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尤其是常希萌、孙剑桥、李奕峰等个别学生超过我的,就表现出向晚辈学习的胸怀,这无形中就激励了这些优秀学生再接再厉,使他们诵读的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经常性地举行师生古诗文、散文诗诵读擂台赛,学生可以诵读课内外的自选诗文,从而拓展了学习内容,课程资源也得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学习内容形成开放性,也利于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机会,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按其本性来说,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由于感情的积极流露――这样表达如果是可以的话――学生的感情或激情得到了满足,从而形成了信念;思想和观点也逐渐变成他们心灵中能激励他们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7

大语文观教学的提法由来已久,我个人认为,从有语文教学开始就有了大语文观教学,一些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一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大语文观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我们常听到有人在说,解放前的一个小学生能力比现在的一个高中生的能力强,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只是解放前的小学生字写得好,能写实用的应用文,在知识分子特别少的解放前,这些小学生发挥了作用,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不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因此我的理解所谓的大语文观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将语文教学同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再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使学生听懂课文,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听懂学生的发言。课外,要使学生听懂某人的发言,某事的阐述,某个问题的争辩,通过听分辨出是非曲直,好坏丑俊,总而言之通过听,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所听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而用说表达自己的情感。听的能力培养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有对词语的理解,能听懂对方所说的意思;其次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肢体语言,他人的表情理解对方的态度;第三还要对听不懂的地方进行思考,或猜测。听所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力甚至比写更多,更全面。因为写好后还能进行修改,而听如果理解错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培养听的能力要以以上三点为基础,就是有了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后,才能有较强的听的能力。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说的能力。所谓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表情达意,能够有条理、有层次、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说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说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环境。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从开始说到下课,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最大阻碍。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内容,给学生说的机会。要做到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对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以多的关注,多提问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不能超出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这就叫“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外,课外也有许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方法和机会,如开展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说的能力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一个什么料,教师就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培养,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赵忠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适应生活,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培养说的能力必须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不仅要首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这样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就比其他课程中的阅读,在对语言的理解方面又多了一层含义。比如作者是如何练笔、遣词、造句的,是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布局谋篇的;文章运用了那些表达方法以及文章的审美价值;还有就是课文所涉及的有关语言文字及有关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从价值取向上看,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或者说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的是语言自身的信息,比如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乃至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多读,比如要开设早读课、课外阅读课等,在课堂教学方面也要把读列为一项主要内容,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四是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亲身参与的事情,做到有感而发,感情真挚。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参加必要的劳动或其他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苦与乐,从中学到知识,认识社会,受到感染和启发。还可以组织学生看日出、日落、彩虹等等,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层次描写风景,用优美的词语描写风景,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写的作文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从某处摘抄一些好的词语,从网上下载一些好的段落,按在自己的文章中,装点门面,或是无病,或是哗众取宠,没有具体内容,没有真实感受。这种作文的教学方法要坚决摒弃,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写真情实感,内容要具体,感受要真实,让人读后能受到感动。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家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五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学生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钢笔字,人们将会对他们刮目相看,能在春节时写一写对联,平时写一写请柬或其它文字材料,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评价。能出口成章,接人待物文质彬彬,恰到好处,也会受到人们的夸赞。如果能写好的应用文,或其它文艺节目,那就更让人高看。因此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把语文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也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因为语文是处处需要,时时需要,人人需要。

所谓的大语文观就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中运用语文。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8

写字,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它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1 能端正态度,磨练意志

写字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面要端正,颈脖要正直,微向前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张开,小腿松弛,两脚平放在地。

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王夫之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只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才能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把写字姿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写字的一种需要,并能在写字过程中不断自我告诫,自我提醒,这样才能在写字时做到精神贯注,力达笔端,才能使学生经受对毅力、耐力的考验。

姿势如此,练字也如此,古代钟鹞学书,划破被里;智永写字,退笔成冢。简单的一个横画,落笔要重,行笔畅,收笔顿。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对运笔的轻重没有体验,往往会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生成和增强了对运笔的体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个老师无法言传的。

2 写字能提高审美,了解汉字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汉字的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而且它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3 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古人云:“字为人之衣冠”,“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工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在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而写字,因其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对学生陶情养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现在抓起,从实抓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还认为未来社会电脑可代替手写,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写字没必要。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说人人都知道,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从一个人的字上可大体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孩子写的字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其实,一个人写的字好坏非常重要,古语有“字是开门锤”之说;又有“字如其人”之论等等,足见写好字的重要。写好字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乃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文字演变为艺术为汉字所独有,真正是汉字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写好字。

不仅如此,写好字的意义深远。要写好字,孩子就必须静下心,坐得稳,特别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要到位,要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又要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还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孩子的态度、习惯、性情、心灵等同时得到培养,写字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既然写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字呢?

第一,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写字问题,深刻认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写字的目的,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对每一个老师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写字,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写好字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或家庭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培养孩子写好字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写字的方法。

第二,我们的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写字育人环境。各种媒体都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尽可能的抽出一点时间指导孩子写字。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写好字才有希望。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9

关键词: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作用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①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②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

③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②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③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思考

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11

[关键词]语文 认识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也只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自己才能在教学中展开各种有效教学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语文要学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我可以这样来概括:

积 词语美句

语文课文作为内容丰富的学生直接接触的感性材料,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优美的丰富的词汇,写景的,状物的,抒情的等,如《西湖的绿》、《镜泊湖奇观》、〈迷人的张家界〉有的描写了壮美山川,有的描写了旖旎风光,有的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些词句是学生最日常的积累,学生也只有这样的积累,才能逐渐丰富语言,也只有大量的积累,才会厚积薄发。不仅提高口语表达,培养语感,更会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认为积累词语美句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目的。

查 资料背景

资料是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是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时代背景。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 的理解离不开这些资料的理解,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资料背景的收集。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只有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这段耻辱的历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到“碰壁”,学生如果不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猖獗,反动派对进步人士 的迫害,就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课前收集资料背景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更可以了解历史,拓宽知识视野,这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

解 重点词句

含义深刻的词句

感受深刻的词句

动作、语言、神态、外貌、衣着

点明一定特点的词句

首先,课文中常常有些词句,直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落花生〉一课,有: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古井〉中有: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和时间赛跑〉中有: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些话都是文章的点睛之句。因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进而读懂文章深刻内涵。

其次,课文中常常有些词句给我们太多太深的感受,有的让我们心情愉快,有的让我们情绪低落,有的让我们感慨万千,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的词句:“欢声笑语”、“废墟”、“痛哭并大喊”、“绝望地”、“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这些词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内心经历了大悲大喜,感受到了人间美好情感带给我们的震撼,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让我们随着作品一起悲痛着,激动着。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深刻的词句来体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再次,为了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课文常常细致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情绪变化。〈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细致的刻画了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及情绪的变化,“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站起,一会坐下”。文章通过这样的刻画,展示给了我们一位内心疾苦外表刚强的伟大母亲形象,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又如:〈挑山工〉一课,作者对挑山工的外貌、衣着、神态进行了描写,使一位朴实的挑山工形象跃然纸上。又通过挑山工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及情绪变化的词句来理解,从而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

最后,课文中常常有一些能突出特点的句子,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这样写“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体现了路长及为总理送别的人多这个特点。再有“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连续写了三个“都”说明所有的人都怀有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悲痛,表明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之深。因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点明特点的词句细致体会。

抓 主要内容

学生在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以后,应该知道文章大致讲了什么,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

知 风土人情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也更能使我们透过课文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地方人情。如〈草原〉一课把我们带入了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洁白的羊群,起伏的小丘,弯曲而明亮的小河,仿佛闻到了飘香的奶茶,听到了热情洋溢的歌舞,仿佛看到了骏马奔驰于蓝天白云下。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盛情款待。因此,语文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对祖国民族风俗地方人情知识的积累。

懂 人文科学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还能了解有关人类文化及一定的科学知识。如:通过〈长城〉〈 颐和园〉两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干与智慧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颐和园的建筑的风格及艺术成就,增强对我国的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因此,教学中重视这种文化的熏陶,它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堂设计的主要根据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的,而课文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但是我们很多同行都奉行“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两种现象交替而形成的以基本知识考核为目的的形式。但随着能力要求在考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扩大,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教”与“考”之间简单的关系,而是考察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结合我从教十几年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新课标的基础

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学,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烦,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把话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小男孩听后哭了,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把他当年作的诗补全:“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鲜花盗去,装扮夏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而且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老师教的,而更多是自己学的,当然教师并不是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等着老师喂知识的鸭子,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出让老师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效的调动学生全部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行与行之间的、排与排之间的、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的形势,来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适时地鼓励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到位,你理解得很正确,你的思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这些鼓励性语言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对学生的表扬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三、分清主客体,还给学生主体的权利

我们部分教师经常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不注意引导学生,而是给学生讲的太多,就怕学生不知道,就不停的给学生讲,结果,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我讲的越多的东西学生反而学得不好,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中,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有关“看”的成语,最后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学到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学的,由此我渐渐的悟出了课堂策略中什么是“自主”,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首先,凡是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我每次讲生字的时候,都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现在,对生字的学习,我不再用大块的时间,只讲一些易混易错的,其他的自学,学生学得确实也不错;其次,能说得让学生自己去说,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讲《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说说对规则的看法,再来评价一下爸爸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学生一下子对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最后,凡是自己能写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写。在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说明指出本学期要培养学生做批注的能力,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做批注,写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我从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只要求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行。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显得更轻松一些。

四、注重创设情景,运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