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21 17:27:56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非公有制经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也是振兴___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虽然我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省中游,同南方先进城市比,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不足、力度不够,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现行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舆论氛围不够浓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对解决群众充分就业、缓解国企改革压力、增加政府财力有着重大作用,而且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市地方国有企业转制即将全部到位的新形势下,建议在经济发展思路中,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第一战略重点;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大力倡导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垄断单位彻底跳出计划经济的老框子和主要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老圈子,把工作重心迅速转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以温州市委市政府奉行的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官、不怕压,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工作精神,强化发展意识,“先放后导、先发展后规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做该做的事,做说了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

2、明确思路,抓好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已明确___国有经济以鞍钢为主,地方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因此,建议从落实《中共___市委、_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入手,责成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操作措施,做到“一放、二扶、三保、四引”。一放即放宽准入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放活对民营投资项目的审批、放弃不必要的年检、年测、年审、年查。二扶即设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资金、奖励资金、补贴资金,构建市、县(市)区两级担保体系;实行对小规模工商企业包税制度;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贷款年度转贷时对抵押资产取消重复评估等;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经营者,培训人才,招聘人才。三保即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在法律上提供保护和法律援助,在安全方面提供公安机关的“平安卡”,对其合法财产和合法利益予以强有力的保障;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办好同业协会,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政府某些部门的非法干预、阻挠进行强有力的查处,特别是重点查处乱检查、乱罚款、随意进入企业实施干扰等行为,切实落实进入企业检查登记制。四引即以国际500强和国内500强为重点,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注重保护和鼓励原有外商和内商增资扩股的积极性。

3、治本清源,精兵简政。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根源之一在于机构重叠交叉、人员膨胀繁杂、经费自收自支等,造成吃皇粮的多,吃收费等杂粮的更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由于有些部门和单位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全靠收费生存,多年形成了庞大的开支和高奖金、高补贴,不拼命收费,无以生存。再多的监督和教育,只能治一时之标,不能治长远之本。有的群众说:“要想不让一群饿羊,不去吃老百姓的庄稼,只有你为它们准备足够的饲草,围上严密的栅栏。否则,仅靠牧羊人的吆喝,是不能规范羊群的求生行为的”。去年我市各种收费合计100109万元,这么庞大的收费数字后面,对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是,从根本上消除影响软环境改善体制上的病根。建议按照重叠者合并、多余者取消、分散者集中、人多者精简的原则,精简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和在编人员,取消编外人员。各级财政部门应定出时间表,5年内,将所有自收自支的执法部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防止重收费轻服务,真正做到吃“皇粮”而不吃“杂粮”,管理者的待遇与收费多少无关。同时,尽快调整市级分管经济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其职责范围,强化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

4、改革审批,提高效率。审批部门多、环节多、办理时限长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又一症结。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虽然我市经过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有些部门的审批事项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有些部门设在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只起到“收发室”的作用,体外环节很多。因此,建议把改革审批的重点放在由“多部门、多处室、多层次、多关卡”向“少部门、一处室、单层次、一站式”转变,由官本位、管本位向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转变。参照沈阳市的做法,凡是市里自行规定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国家和省里的审批事项,能改登记备案的一律改为备案制;对前置审批事项较多,负有一定法律责任的,实行企业呈报项目申报承诺制,达到既有利于发展,又不伤害干部的目的。总之,应大力提倡对非公有制经济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扯皮,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5、转轨清障,主动服务。目前,我市有的部门的管理规章仍然延续计划经济、公有制企业的条文,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例如交通和车辆管理部门要求企业要有十台以上车辆才能 办理有关证件,小型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十台车就办不了;又如非公有制企业反映,在我市的企业使用现金尚有各种限制,而在温州,非公有制企业的现金可以存在信用卡中,用多少提多少,没有什么限制;再如,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有资金上的建设项目,自己不能建设施工,被要求统一对外招投标;还有部分单位利用垄断经营权设置许多不合理收费等等,企业很有意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主动把工作行为和规章彻底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主动清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主动为企业服务。

6、依法行政,统一待遇。软环境屡治不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是执法部门多、执法人员多,有自由检查权、处罚权、裁量权、豁免权的多,故而形成的多、权力寻租的多、吃拿卡要的多、影响软环境的多。由于有执法审批权的单位待遇高、各色收入多,形成了千军万马都往执法部门挤的现象。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最好是取消各种收费。建议对投资者办理所有行政手续不再收费;本市各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不再向企业收费;法定培训和强制性检测,也一律不再收费。对必须收费的,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开、公正、透明。建立行政执法检查、收费登记制度,执法人员检查、收费时必须出示检查证件并登记,否则,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在收费没有彻底取消之前,应该像深圳和成都市那样,全市机关各部门统一工资和奖金补贴标准,不允许各部门自行发放任何奖金和补贴,否则以违法违纪查处。断了有权部门的“合法”途径,彻底清除的原动力,把政府部门行为纳入行政许可法的轨道。

7、款票分离,简化年检。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的收费项目实行分别开票,统一收费,款票分离,管罚分离。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不同类别的收费,经严格审批后,向社会公布交费项目、标准、期限并将通知单送达各企业或个人,委托收费局或市商业银行代收,实行计算机管理,直接全部送交财政,不许执法部门有过渡帐户。除此之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自行向企业征缴任何费用。目前对企业的各种年检、产品检测、度量器具检测等,种类繁多、次数较频、收费较多,企业意见很大。企业认为涉及安全、食品、药品卫生等检查是必须的,但有些是可以简化的。问题是现在的年检、检测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创收和谋私的合法手段,一道检验令下,各个企业要走门子、请客送礼;有的年检是只收费不检验,如职工体检往往是交费不检就合格。因此建议政府清理各种年检、检验,能减则减,不能减则实行免费检验,合格不收费,不合格按章处罚,让企业心服口服,以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安全和公平。在此基础上,实行诚信等级评定,对获得___市工商信用良好企业及国家、省、市驰名商标、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和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试行年检免检制。

8、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此次调研,委员们走出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过去往往说软环境问题局以上领导都重视,是处以下阻力大。其实,处以下都归局以上管,问题在下面,根子在局以上,只有局以上真正能舍弃部门和个人私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私有化、有害化;只有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同时,上溯到其主管领导和局主要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处长、科长现象”。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市投诉中心应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查处的同时,每半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进行一次评议。被评为最差机关的,撤换单位主要领导,整顿执法队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末位淘汰制。对违纪违规的执法人员先行免职,然后依法依纪处理。对给经济发展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应开除公务员队伍,追究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建立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外来投资者、企业法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并向各级投诉中心投诉、举报。对查实的,由被投诉单位出资5000至10000元,对投诉人进行奖励。

9、打造诚信,落实政策。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等各类媒体,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结构调整计划、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目前,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比较先进、比较配套,现在需要兑现落实。做到投资时间不分早晚,投资身份不分内外,投资企业不分大小,投资金额不分多少,政策上一视同仁,进一步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形成引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市创名牌的奖励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转让政策还有没兑现的,建议政府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凡企业按政策规定应享受的各项优惠、奖励,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时间办结,并及时向企业反馈,取信于民,以利再发展。

10、借助优势,扶强做大。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吸纳民资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是我市有别于南方地区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所在。沈阳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三路大军:一是现有非公有制企业;二是国企改制后的企业;三是外地进来的企业。我市目前宜加速现有国企的转制,引导民资参与国企转制,以利尽快形成一路生力军,利用老工业基地的现成基础,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改造。对收购国有企业一次性付清现款的,可参照沈阳(沈委发『20__3号)等城市的做法,经核准给予10-30的优惠。非公有制企业受让国有企业产权,享受与国有企业转制前相同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国有企业改制前已办理的各项专项手续和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因所有制变更而取消。 其在改制企业股权红利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全额奖给所有者,后三年减半。同时,注重扶持规模大、市场容量大、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就业岗位多、纳税多、无污染的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发展。对年纳税(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地方留成部分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其增速20—30、30—50、50以上分档,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分别按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20、30、40奖励给企业;对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制造业5000万元以上)、增速达到20以上的(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超上年部分的50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奖励给企业(不重复奖励);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条件上升一档执行,给予重点扶植,以利于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

11、提高素质,优化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力军。要防止非公有制企业陷入家族式管理的落后形式。建议政府把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层乃至操作层人员素质列为工作重点和服务重点,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平台。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公共培训,以培养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能手等人才为重点,为非公有制企业输送多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结合国家正在南方城市试行的,以培养中小民营企业家为目标的“银河培训工程”,积极做好咨询和争取试点工作。三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创业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培训,提高民众创业的成功率。四是充分发挥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学校的作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培训、为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素质创造条件。五是鼓励成人教育机构、各类职业学校和其他具备办学资质的机构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鼓励创办中介机构开展各类招聘中介活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招聘服务,及时沟通信息,快捷高效地办妥流动或录用手续,建立并完善人事、人才租赁等服务功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用人环境。

12、主攻瓶颈,加强融资。调研中企业共同的反映是融资瓶颈束缚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自我积累有限,仍处于非公有制经济自我积累阶段。自有资金少,向银行贷款难;民间资本少,相互融资空间小。而温州早已进入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膨胀阶段,早已完成了“创业积累”。目前温州市民间游资达2500亿元以上,不仅自身可以互动融资、有了股份制民办银行,而且可以到上海等大城市收购房地产,进入资本扩张阶段。因此,建议政府把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瓶颈问题来解决。一是整合资源,增加投入,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二是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同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资入股或控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三是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信用,协调银行融通贷款,减少存贷差。目前,我市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没有贷款记录,没有贷款和按时还贷记录就没有信用记录。因此,必须帮助企业办好用好第一笔贷款,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信用档案。每年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搭建平台。对支持企业发展有贡献的银行给予奖励。同时建议各银行开展“授信贷款额度”业务。如温州市国家银行为康奈集团核定了四亿元贷款的授信额度,在此额度内,企业法人签字即贷,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培育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市商业银行多渠道扩充资本金,降低呆坏帐比例;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吸引外资、外地民资银行来我市开办分支机构;向温州市学习,依托地方商业银行探索创办股份制民办银行。五是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各种方式上市融资。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13、盘活土地,保障发展。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土地紧缺是制约发展的又一瓶颈。建议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已进入各类开发区的土地资源,整合开发区与周边乡镇企业和荒山荒地资源,盘活老国有企业和公建单位的闲置土地,扶持有规模、有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尽快实现生产力扩张。同时对非公有制企业用地,搞好扶持和服务。学习外地经验,对非公有制企业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纳入年度计划用地指标。工业用地需调整土地用途的,优先办理报批手续。简化用地审批环节,对重大工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个案审批。各县(市)区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调节工业用地成本,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工业项目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市级分成的1 0和县(市)区分成的40部分可以缓交三年。

14、放水养鱼,灵活税收。税务部门要学习外地的作法,增强欲取先予、鼓励先进、增量调节的观念。对暂不具备一般纳税人条件的企业,或刚从个体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可以给予2—3年的过渡期,实行定期定额征税的办法。对吸纳下岗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应尽快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研发费用,应落实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的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用于慈善事业、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可税前列支、计入成本。允许非公有制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同时,借鉴外地经验,对非公有制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70作为奖励,用于支持该企业发展。

15、官退民进,构建平台。目前,我市各类协会中,许多是官办、安置二线和退休领导干部靠强制收费而生存的协会,只收费,没有实质作用。现在,上海市正在把撤消这类官办协会作为治理环境的一个战役来打,市长亲自动员、督战。建议我市把清理撤消这类协会列入日程,并确定撤消时间表。然后以“自愿入会”为基本原则,以民间性、自律性、非营利性为基本要求,以沟通、组织协调为基本职能,广泛吸收非公有制企业入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选领导、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产品价格预测、市场行情等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逐步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等职责。为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议参照沈阳市的做法,设立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维护投诉中心和律师顾问团。此外,充分发挥好工商联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政府与行业和企业密切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大力扶持咨询、法律、会计、资信评估、市场等中介服务业及各类经纪人,逐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诊断、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同时,规范中介机构的中介行为和收费,建立咨询评估机构的执业责任制,确保中介机构依法开展活动,提供规范、专业的优质服务平台。

16、打造名牌,办好市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向发达阶段过渡期。可吸取温州的经验教训,引导企业注重质量,跳过某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初期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欺诈投机的短期行为,努力打造名牌。各级政府要落实奖励名牌的政策,积蓄力量,积累诚信,扶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抓项目,势头很好。与此同时,建议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开发。要巩固提高西柳服装、南台箱包、二台子钢材等市场,谋求打造___的精品钢材现货市场,规划培育钢材期货市场。通过市场流通带二产、促三产。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特别是我国面临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中国走绿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的体制机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以GDP为导向,从而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却忽略了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另外,由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使得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依靠市场调节。

(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环境破坏性也极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呈现刚性需求。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征,这样就给资源、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尽管国家已经重视关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能力培养。但由于中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期较短,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一,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国家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对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脱节;第二,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第三,缺乏科研人才,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绿色科技创新水平。

(四)绿色就业高端岗位相对较少

由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时期较短,各产业链尚未紧密衔接,许多就业岗位还没有得到关于人才技能的精准定位。特别是一些高端就业岗位比较少。多数工作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些低端就业岗位无保障或低保障,高端就业岗位又相对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留住大量人才,同时也使未来往该领域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抑制绿色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来提升高端就业岗位的比例,培养人才,使人才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

三、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联系我国国情、发展实践经历,适当选择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化制度改革,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及完善。一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在内所涉及的成本要素,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二是利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关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税收设置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关于企业排污税进行严格要求,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进行高标准排污以及技术更新。对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产业进行减税等激励政策。三是积极健全绿色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搭建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消费。

(二)注重绿色技术科技创新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绿色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采取相关政策来确保绿色技术进行广泛创新。首先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其次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最大潜能。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量的同时,把握好投入效率。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的科技计划需要考虑企业科技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入大量的企业加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其次,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开发绿色能源,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

目前国家已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地上能源进行了大量开发利用。在对现有绿色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应对地下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下新能源进行探索。近来,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胜利的成果,也就是页岩气,一种不常规的天然气,深受全世界能源消费者的喜爱,这或将改变世界的能源使用布局。开发能够替换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应找准定位、完善职能,切实发挥新能源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状态,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实践能源战略新格局,勘查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干热岩、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就业,多设置些高端就业岗位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同时绿色经济发展也帮助解决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应该将技术导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方向,而且应重视创造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先发展绿色投资计划,增加就业,改善国内需求,为实现绿色经济的结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增加绿色就业高端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资源。另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国处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协作,能够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121-126.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县域经济 创新 突破口

1.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思路

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总结各地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应把握以下原则:

1.1因地制宜和敢于创新原则

各个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活力。一是观念创新。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的主题,树立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观念。二是制度创新。坚持农村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修改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三是领导方法和方法创新。创建服务型政府,变直接干预为提供服务,便忙于应酬为超前筹谋,做到心中有数,追求实效。

1.2走开放带动和城乡互动原则

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鼓励农民进县城,聚集镇,走出去,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兴业的热情,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选好并推出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城乡互动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富裕。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源头抓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增强县域创新能力

第一,创新思想观念,提高市场化程度。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首先,应扩大交流、博采众长,树立开放的观念;其次,应除旧布新,具备不大胆进取的精神,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树立创新的观念;再次,应勇于挑战,树立竞争的观念;最后,讲求实效,树立效率的观念。

第二,创新体制,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提高县域内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凝聚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高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2县域三大产业一体化发展

第一,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县,重新整合生产要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县域,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协作,促进共同开发。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特色戏,努力形成以果业、畜牧业为龙头,各种特色经济合理布局、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质量和效果。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使之成为产业化的脊梁;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改造,注入资金,引入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鼓励引导城市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增添新活力。

第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健全和完善县、乡、村和民间农技组织共同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带薪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3着力发展民营和劳务经济

第一,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普遍改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二,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切实加强与省内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有条件的还应逐步拓展国际劳务输出的渠道。同时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强化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4大力发展小城镇,走乡村城市化道路

根据区域空间发展的结构状况对发展不平衡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从而使大城市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它们在区域中的辐射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各类城市在功能上的互补形成城市化的网络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有机结合;再次还可以通过城镇体系发展区域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以及城市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许经勇.中国特色城镇化、农民工特殊群体与发展县域经济[R].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06

[2] 李松志,刘叶飚.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可持发展障碍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3] 孙柏军.内蒙古宁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低碳产业;地毯经济;对策;建议

一、优化政策与制度

(一)科学研究规划,明确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战略目标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结合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抓紧制定本地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战略导向。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和积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

(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本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同时,在对低碳经济的行政管理上,处理好“一抓三防”关系。一抓就是抓低碳经济建设;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乱上项目、防浪费。

(三)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低碳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

各级政府在新上项目、投资方向、减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协的审批、监督权力和作用。除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新上低碳经济项目外,在每年两会上都应由政府向代表、委员通报低碳经济运行情况、低碳经济在本地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经济对本地人民幸福度的贡献率。

(四)可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的考核中

为了保障低碳认证制度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建立低碳考核和监测监督制度。为了充分调动企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防止在环境保护、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出现推脱、懈怠情况的发生,可考虑推行低碳产值或低碳产量考核制度,建立适合和反映本地经济特点及要求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着重考察企业产值和产量等经济总量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可考虑将实施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本地企业的经济核算体系和单位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激励企业努力节能减碳。

(五)开征二氧化碳税,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

这里定义一个新税种——二氧化碳税,也可以称碳税,是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由于所有化石燃料中的碳最终都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对化石燃料中的碳征税,就相当于对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征收排放税。从长远来看,实施碳税是势在必行的。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另外,建议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可采用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等多种方式。

二、优化模式与体系

(一)倡议成立专门指导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或者本地城市,完全有必要成立一种低碳经济指导机构,来为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寻求理论指导和推动源泉。

(二)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地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例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作法、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渡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加大推进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制度的建设进程

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突出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责任,对企业减排进行实时监测,对能耗高的企业进行控制。通过结构优化和升级推进节能减排,避免重化工业的盲目扩张。进一步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推广运用节能技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低于能效限定值的终端用能产品;抓好重点用能企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在抓好工业节能的同时,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本地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对能源密集产业实施能效准入标准,对那些不能满足能效、环保、质量和安全标准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应特别重视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质量,避免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质量达不到正常运转的要求。

三、优化技术和应用

(一)确保对低碳经济技术领域的资金扶持

要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稳定,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应在国家或地方财政预算科目中单列出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项目,并立法规定其支出额度和增长幅度,以确保对当地低碳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应建立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本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本地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议可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方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逐步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包括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优化发展煤油等化石燃料深加工技术,促进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另外,要深入研究和密切跟踪国际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认真组织和实施重大低碳科技的攻关,并精心做好低碳示范项目,力争在低碳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熟低碳技术和工艺的转化利用,缩短低碳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周期;积极扶持新能源、节能减碳、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低碳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寻求节能减碳的途径。 转贴于

(三)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筑方面,要大力改造非节能建筑。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各类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坚决限制不节能的“垃圾”或“花瓶”建筑;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有选择地在社区(小区)或居民集聚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从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入手,扩大太阳能光电光热等低碳技术的应用。总之,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在城市交通方面,要优化整合城市交通低碳化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环保车辆,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也要重点发展本地以公共交通为骨架,快速交通和常规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还要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技术等,在绿色交通、建筑节能、园林绿化、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参与等方面进行率先探索,以带动辖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和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

建议应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接轨。放宽低碳技术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奖励力度,使低碳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紧密挂钩。

四、优化法律与宣教

(一)加强教育引导,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

在低碳经济来临的今天,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积极进行“低碳经济”的投资。政府应高度关注企业面临的低碳压力,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应对挑战、提升竞争力。

(二)发动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建议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这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需要大力宣传倡导,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要广泛宣传教育,让广大市民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持续做好当地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有必要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的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群众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本地人口乘数计算,就成为巨大的数量。因此,应在社会公众中积极开展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树立“发展低碳经济是每一个中国公民责任”的理念,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习惯,使人们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杜人淮.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10(7).

2、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随后低碳经济、低炭产业、低炭技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使世界各国拥有同样的责任。

从低碳经济实践情况看,英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发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英国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2003年英国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这是英国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出台的又一举措,也是全球首次将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六项内容。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每年经济增长率的逐年递增,化石能源的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迅速增加,能源问题和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必然之举。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汽车、石化、重型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1995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7%,到了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攀升到71.1%。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又达到了90%。我国在当今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尚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碳排放占总量的1/5,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在我国工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能耗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优化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结构高碳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高消耗和高排放。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2008年与2009年无论是在煤炭产量还是煤炭消费方面,我国都逐年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二)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偏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技术过于落后。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三)低碳意识没有普及,缺乏发展战略

2008年起,政府就推广“碳排放交易”,但大多数企业对“碳排放交易”觉得遥远与陌生,“低碳经济”意识还没被多数企业所接受。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对于低碳技术项目的支持不够。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政策推动。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有的处于空白,有的亟待完善。

(一)推进碳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必须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包括:创建低碳环保政策性银行,建立并逐步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建立碳减排环保基金,发行“生态基金”产品;推广“绿色保险”产品,开展巨灾风险证券化试点;进行碳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推动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二)实行排污权交易,应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减排,动员私人资本和金融资源向低碳方向调配。减排市场化能够降低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强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其主要方式是国家将碳排放限额分配给一部分企业(不是全部企业,主要是排放量较大、容易计量排放的企业),建立碳交易市场,由企业根据碳配额的价格,在自主减排和购买碳配额之间进行选择。当政府给予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不足的时候,企业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低排放设备和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也可以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市场上的碳排放配额来自于配额富裕的企业,在碳价格信号指导下,投入减排项目的私人资本的效率会得到保证。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额度及信用产品交易。

(三)加强低碳法律体系建设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对于我国来说,应该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相关法规修订中,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为我国低碳经济道路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目前低碳教育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示范引导,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倡导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引导公众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低碳消费。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参与国际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我国的发展。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六)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七)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此外,通过一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大大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促进我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CEC).LimitingGlobalClimateChangeto2degreesCelsius:TheWayAheadfor2020and

Beyond[M].Brussels:CEC,2007.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分享经济 健康发展 对策

一、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群众观念转变,正本清源做好分享经济定义解释工作

目前我国民众参与分享经济的热情往往是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少正确的导向。那么能够起到正确导向作用的只有政府,我们不能仅仅把“发展分享经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这些字眼停留在红头文件上,更重要的是自上而下有所作为,让广大民众理解发展分享经济的重大利好。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推动民众观念的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的官方智库正本清源,进一步做好解释工作。由于分享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难以对其下达准确定义,而为了给民众更直观的定义,就需要把握分享经济最一般的特征,让民众能一目了然。只有广大民众对分享经济的内涵外延有所把握,才能具有辨识力,才能与各种错误或者偏激的观点作斗争,也才能准确识别出分享经济的具体形式,防止受到欺骗,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分享经济的特征与消费者诉求

正如Airbnb总裁布莱恩切斯基所说,不要在不了解一项事物的时候就把它扼杀掉。分享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形式,其本身就处于不断发展进程中,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大,无法从根本上给它下定义或者很难把握其特征。但是,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调研,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消费者合理诉求的角度精准定位分享经济的特征。例如在2014年12月,普华永道公司与全球领先的调研公司BAV咨询公司合作,跨年龄、收入、地域和性别抽样调查了对分享经济有一定了解的美国消费者。以及2015年,全国城市联盟(NLC)对30个美国大型城市进行了关于分享经济的情感调查。正是这些关于分享经济的调查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从而为美国制定分享经济策略及配套措施提供了智力支撑。所以,我国分享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而在对分享经济进行更好治理的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痛点,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更好地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积极打造分享经济平台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平台治理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支持发挥网络配置资源的作用。姜奇平认为美英等国的分享经济平台治理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鼓励与支持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分享经济平台。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用,包括资本市场作用,以建立对分享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世界级龙头平台为目标,支持分享经济平台上市,做大做强。

四、分享企业自身应当有所作为

一方面,分享型经济企业要对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开展调研,并把这些数据呈现给政府的监管机构,以此来证明分享型经济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以及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好处。如基于汽车分享的企业可以对其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以及减少的汽车尾气进而对城市环境的改善状况进行调研,形成书面报告,使政府确信分享型经济能对城市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另一方面,从分享型经济企业来看,主动对政府的监管做出合理的回应,将更有利于分享型经济这种商业经济模式的发展。首先,政府的出发点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分享型经济这一新兴模式,政府对其并不了解,同时一些分享型经济的企业由于刚刚起步,确实存在一些用舭踩、财产无法保障等问题。府作为监管者会对这一创新的经济模式产生诸多顾虑是难免的。分享型经济企业对监管者的种种顾虑,要主动向监管部门解释企业的商业模式、实际的业务范围以及公司所建立的种种应对潜在风险的机制,使得政府能对分享型经济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进而明确其适用的监管规则。比如相关主体可以更深入参与并表达意见,比如网约车、移动互联网医院、大众点评、电商平台都可以用户参与并主导评价,这实际上成为集约监管的重要力量。

企业须加快建立自己的分享平台,一方面可以将自身的过剩产能信息以寻求合作伙伴;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平台接收大量的需求信息,加快高端化、定制化、本土化的产品制造,以满足消费者在个性化方面的需求。服务业企业要顺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潮流,主动拥抱分享经济,否则就会被分享经济所颠覆。腾讯研究院认为,传统企业一直追求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而分享经济下,“规模可以更加经济”。分享平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移动互联网的实时定位服务能够迅速找到身边的产品和服务,供需双方可以高效便捷地连接,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提供服务,提供价值,整合起来的大量独立个体能够发挥长尾理论。

就社会组织而言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在加强产业间联系与协作、推进信息共享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监管部门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分享经济各领域也出现了许多行业组织在促进协调沟通、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2016年月2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京《中国互联网分享经济服务自律公约》,滴滴出行、WiFi万能钥匙、36氪、去哪儿、饿了么、e袋洗、易到用车、小猪、优酷土豆等41家分享经济企业共同签署了《公约》.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欣在仪式上说,分享经济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动力,希望通过行业组织在理论研究、行业规范、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立,积极为分享经济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7

关键词: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45-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相应经济政策由有限允许到鼓励、支持和大力支持的逐步变化,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为主要载体和组织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占到全省经济的一半,而且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撑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矛盾――以融资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不足。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融资状况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文界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为经济总量减去国有经济份额和集体经济份额,非公有制企业为所有企业剔除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2005年海南省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当年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2955户,认注资金4.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8%和7.9%。截至2005年底,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117600户,认注资金14.4亿元。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上,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截至2005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32275户,其中,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新登记7498户,同比增长7.1%,认注资本160.5亿元;全省登记在册的外资企业2456户,其中,2005年外资企业新登记172户,同比增长8.8%,认注资本37.4亿元(注:数据来源于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海南省地方税务管理局。)。

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产值约为14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7%;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43.9亿元,占全省上缴税金比重高达73.5%。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05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从业人员320.5万,占全省从业人员的83.8%(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二)海南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状况

从贷款情况看(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目前尚无法统计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总额。),截至2006年底,全省私营企业、个体户、港澳资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9.4亿元、20.3亿元、52亿元、60.9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2%、5.2%、6.1%,占比分别比2004年初提高了0.3、4.8、2.3和0.6个百分点。

从其他的融资渠道看,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共有上市公司20家,其中国有控股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24.6亿,比上年增加37.6亿,总市值为54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4.7亿元。从2002-2006年海南省资本市场融资看,全省通过股票市场配股融资额为89.5亿元(其中,2006年新增配股70.7亿元),债券融资额为13亿元(全部为2006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资本市场融资额占该阶段全省融资量的18.6%。海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佳,存在的众多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少数公司高风险状况依然未能消除,使得海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因此,海南省上市公司的整体能力尚待提高。

二、非公有制经济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牵涉范围广、覆盖人口比例高、占国民经济份额有所加大,不仅在解决就业、维护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拉动GDP增长和财政增收的主要力量。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不足,如果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融通或通过自身资金积累解决资金紧缺,则往往采取民间融资方式,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这样,将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容易紊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一)非公有制经济服务需求加大

1.信贷资金需求逐渐旺盛。当前,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扩大生产、产品收购、市场销售、临时周转和家庭消费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中,以农民日常生产活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主的“三农”经济发展都对金融业提出了较大的需求。

2.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和个体收入的增加,与外界的联系度、依存度越来越大,呼唤着优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体除了信贷资金需求外,还迫切需要资金汇划、信息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务顾问等服务,个体及家庭需要代收、代付、、代保险、代保管、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服务。

3.延伸需求有待开发和完善。金融业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创造不可替代的延伸,金融业可以利用服务对象广的条件促进分散经济的组织化,可以通过金融交易活动促使人们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运用掌握的金融数据分析经济金融趋势,引导客户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当前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对金融业提出了以上需求,迫切希望金融业发挥相应功能,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供给,但即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金融业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跟进速度和服务手段还是显得相对滞后,使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金融服务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缺乏多元化,融资业务普遍同质化。目前,海南省融资体系发展相对落后,只有9家非法人银行机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而现有的银行大都倾向于从事批发性业务,要求贷款有一定规模并有足值的抵押品或优质的担保;银行信贷融资主要服务于规模以上企业和项目。而对于中小规模非公有制经济的需求,供给显得不足,不能提供量身定做的贷款、支付结算、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

2.金融市场发展缓慢。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融资量、交易量快速上升,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但海南省金融机构、发行人都与这一波金融市场发展擦肩而过。每年海南省发生的债券、融资券等市场交易量,所占市场份额远低于海南省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难以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满足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

3.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信贷配给“现象。据DeMeza和Webb(1992)的定义,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信贷配给是资金供求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率无法达到所谓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使得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在现实中表现为:即使借款人愿意接受相当高的利率,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但金融机构却不愿意提供信贷。目前,在海南省经济规模较小、优质企业不多、信用普遍低下以及金融生态整体环境还有待大力改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海南省的部分产业政策存在一定错位的现象,制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不分地区、不分企业规模统一适用,从而这种授权授信的“刚性”特征造成欠发达地区――海南的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比发达地区企业要小得多。当然,在这里必须指出信贷配给并不等同于所有制歧视,它是在目前银行体系流动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选择客户贴近市场,遵循成本-收益、收益-风险的管理原则,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流向,不考虑投放对象的所有制性质关系,侧重于统筹安排资金、赢取资金最大收益。

三、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们常常把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银行融资问题,这并不全面,企业的情况是复杂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金融支持的关键是能否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当前商业银行支持海南省非公经济的方式应是关系型融资

前文已经提及在金融支持非公经济中由于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配给现象,那么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才能使得放贷机构尽量减少对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信息不对称,最大程度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海南间接融资体系(或主银行制度)占绝对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严重滞后的金融环境下,在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落后以及财务信息准确度欠缺的制度环境下,关系型融资(Relational Financing)不啻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方式。关系型融资是投资者直接干预经营战略决策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主要在密切的长期的交易关系中进行。出资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不断改善信用关系,彼此形成长期持续的金融服务合作关系,出资者获取声誉租金、信息租金以及垄断租金等收益。[1]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利润空间小、稳定性不够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加之管理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信息的可信度低等风险因素,银行从风险和收益角度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保持距离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ing)。因此,中小企业希望从出资者那里获取持续的资金,必须着眼于持续发展策略,主动与出资者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此改变出资者对自身的风险判断,才能有望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来缓解资金缺口。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海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利税,其旺盛的投资需求使银行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投资收益。而基于目前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又会觉得对中小型企业投资资金可能存在较大风险,采取标准合同式的保持距离型贷款可能并不能保证贷款资金的按时收回;相反,出资者使用一定的意会知识,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更深层的介入,比如在重大经营方针决策、经营状况、企业家和经理的素质、品格、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积累水平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借助于以企业家历史的专门信息为基础的声誉机制(个人信誉)而发放的贷款,在按时收回和财务收益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保障。当然,随着未来出现企业自有资金比率较高、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之间高度竞争、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构成对银行融资的替代、企业与银行之间保持一种松散的、平等的关系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时,企业应该更多地选择保持距离型融资方式,即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只要他们得到合同规定的支付,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可以靠市场和法律来实施。

(二)海南省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差异化服务

企业一般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积累财富的能力、对外源型资金需求的方式和规模是不同的。考虑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相应地对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差异化金融服务。[2]

1.企业起步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由于大部分非公中小企业起步阶段资本总量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内部制度管理欠缺,放贷金融机构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难以给予足够的信贷支持。在该阶段,如果单纯依赖放贷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们是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必须遵循“三性”原则经营,这阶段的外源型资金需求更多地应依靠政府资助、创业型基金融资、典当融资等。从政府支持角度而言,应该以政府牵头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小企业基金会和增加财政对符合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信贷的贴息资金。在发达国家中,多数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是通过创业型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来满足融资需求,比如“天使资本”。而目前创业型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使资本”也才刚起步。因此,政府、金融市场建设者和企业等多方应积极创造前期条件,努力做好这种新型融资的基础性准备。同时,应充分发展和利用海南典当市场。

2.企业成长阶段的金融服务。随着企业产品投产上市,考验企业更多的如何在市场大潮中通过产品不断改良来占据销售市场、稳定市场份额,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此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来实现发展。因此,在巩固第一阶段融资合作的基础上,有关金融机构应继续对企业进行支持,同时应拓展对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在结算、信贷咨询、帮助个体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再者,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发展,如发展融资租赁业,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二板市场上市,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3.企业成熟阶段的金融服务。在此阶段企业为维持适度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不仅需要外部资金支持,而且也需要成熟的、配套的财务咨询、资本运作以及理财顾问等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机构除了向企业提供传统业务外,应积极开拓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介。同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来满足规模相对较大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使得企业获得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金融服务。例如,海南省发展势头较好并已形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如海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海南龙泉集团等,完全可以通过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拓宽短期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完善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在研究如何支持非公经济、三农经济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先行一步,通过开发性金融合作推动目前商业银行不愿从事的很多业务,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体――弱势群体融资方面。该模式以信用建设为中心,借助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为操作平台,运用政府组织增加信用,结合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开发银行融资优势、信用协会会员民主监督优势,采取“地方政府+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会员企业+开发银行”五位一体的方式,实现会员、政府、银行风险分担,从而推进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从资金和信用两方面支持各地担保公司的发展,提高其担保能力和信用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而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借鉴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推动开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模式,向广大微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发性金融模式在海南省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底,海南省实现了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覆盖全部市县;截至2006年7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与14个市县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信用协会,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支持中小企业107家(注:数据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模式的发展,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扩大融资规模以及进一步推进信用建设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制度上保证贷款的安全。同时,通过该种模式的效应逐步扩大显现,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成省内其他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加入到开发性金融平台上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大力支持海南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海南省经济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J].战略管理,2005,(8).

[2] 张余华.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急需金融支持[J].武汉金融,2003,(6).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f the Non-state-owned Economy's

Financial Support in Hainan Province

CHEN Bo, MIAO Qi-hu

(Haikou Center Sub-Branc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570105,China)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8

[关键词]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 海南 经济发展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10国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自由贸易区,它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1月1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建设进程。从2004-2009年,双方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等,标志着双方完成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谈判。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包括20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和4.5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仅次于欧盟自由贸易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位列世界第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它将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体目标是:10年内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消除双方存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综合框架,包括市场一体化的措施,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及投资规则和标准等。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海南与东盟各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海南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古迹和优美秀丽的山水风光,这些都是宝贵、独特的旅游资源。海南应与东盟国家通过合作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各行各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升级,从而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海南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海南的国际影响力将得到提升。借助这一有利的平台,海南与东盟的合作交流将更加频繁,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并推动海南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相近的民风民俗,海南在与东盟各国的交往中具有相对的人文优势。双方在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消费偏好等方面的相似性,为海南与东盟各国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互补性以及互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海南要充分发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的地缘和人文条件优势,提高海南的国际竞争力,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海南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地区经济合作的美好前景,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开拓进取,把握良机,探索创新合作的方式方法,使海南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有实质性的发展。 

1.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旅游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并非一个简单的旅游业概念,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成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也指出: “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问题,而是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动海南经济发展、全面发展的一个切入点,一个突破点,一个制高点,也是我们海南独具特色发展道路的一个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则对海南省发展特色经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总之,国际旅游岛是一个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全面发展海南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的概念。 

国际旅游岛建设就是要全力提升海南的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海南的国际化程度。就海南省地理位置看海南的国际化,首先要面向东南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于海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从实际进展来看,海南地处东盟的最前沿,但是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却起步最晚。海南与东盟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从2007年才开始,2009年才被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这样,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是海南省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海南省岛屿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狭小,资源有限,而且海南省正处在经济上升期,都决定着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开放,要扩大开放就必须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比较优势。海南省的比较优势就在东盟。在建设旅游岛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需要依靠东盟巨大的腹地来满足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招商引资的需求、对外投资的需求,以及提升知名度的需求。 

具体而言,推进海南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办事处。随着中国与东盟国际旅游合作的推进,在规范市场秩序,简化游客旅游乎续,维护游客权益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政府与东盟有关国家协商谈判,放宽通关政策,争取早日实现在中国与东盟国际旅游区内的国际游客可以免签证;在旅游行业形成和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形成一种行业制度,从而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其次,推进海南与东盟国家旅游通关便利化,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海南旅游是一个契机。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边贸易来往频繁,商务客人增多,双方的航线会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自然就能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海南不仅要争取把全国的客人吸引到海南然后再到东盟去旅游,还要把东盟的客人吸引到海南再到国内各地。对于海南来说,需要更多的航线和便捷交通,来加快推进旅游交通便利化。同时,建议通过与东盟有关国家进一步协商谈判,在互免签证、互通车辆、自由换汇上实现突破,这也有利于促进海南-东盟自由贸易区无国界旅游区域的初步形成,促成海南-东盟各类旅游项目的合作与发展。 

第三,培养人才。中国和东盟国家除了新加坡和菲律宾使用英语之外,其他国家主要使用本国语言。因此,东盟国家应该多培养汉语导游人才,中国也要多培养能熟练使用东盟国家语言的导游人才。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和泰国的旅游业比较发达,它们也是教育发达的国家,海南的高校应该加强与新加坡和泰国的高校在旅游学科的科研、学术、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以提高海南高校在旅游方面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师资力量。另外海南高校还应该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大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办学、互认学历、学分互换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办学,为海南与东盟各国进行旅游合作培养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 

2.推动贸易增长 

海南省在自由贸易区往来中,比较有利的是拥有对越边贸政策。近几年在省领导的重视下,争取到很多有关部门给予的相关政策配套,比如我国交通部对琼越边贸航线的默许、对边贸城建设的许可等,利用好现有政策,进一步扩大对越边贸,挖掘政策内涵,解放思想,尽量发挥地缘优势,做大边境贸易,在对越合作中取得优势。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政策,推进与越南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对越边贸只是一个突破口,重点是利用这个契机加强对越南的了解,加强双方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的联系,从而建立包括贸易、投资、合作在内的全面的经济合作。因此,充分利用好自由贸易区对商品流通、服务业交流、投资支持的有利政策,抢占市场先机。比如,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自由流通是各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水果进口项目将成为今后对越贸易的工作重点。 

利用这两年与越南建立的关系,推动与越南的经济合作。经贸合作的前提是加强交往,2010年越南总理来访、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副省长李国梁访越,对推动琼越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2009年海南省对东盟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进出口值为10.9亿美元,同比增长48.7% ,涨幅仅次于海南省与美国的贸易,居第二位,居海南贸易伙伴第二位。越南跃居海南与东盟贸易第一大国。在此基础上,继续有选择地逐步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从资源需求角度,与柬埔寨、老挝加强合作;从招商引资的角度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加强交往;进而有选择地逐步推进与东盟各国的合作。 

3.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调整自身经济结构 

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发挥海南地缘优势,融入东盟,进一步衔接东盟的资源与市场,这对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意义重大。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利于促使海南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创新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根据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在产业非均衡发展中短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与高效化,为整个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海南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海南与东盟无论在出口产品结构还是在出口市场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这意味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海南在出口市场上将面临来自东盟越来越强劲的竞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010年实现零关税,海南可以通过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使信息、技术、人才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顺畅,并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9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 政府政策扶持内部制度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27-02

一、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专业化分I协作,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显示出了优越性和生命力。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进一步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5919个(含分支机构),比2008年增加4520户,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增长323%。平均每月注册登记合作社370多个,成员总数达58954人,成员人数比2008年增长297%,其中农牧民成员55902人,占成员总数的94.82%,该比例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80%的比重。在出资方面2009年总额达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4.4倍,其中货币出资46.6亿元,占出资总额的63.26%。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资料购买与销售等领域。其中: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资料购买和销售的合作社为73%。当前,自治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 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每个专业合作社的平均会员10人以上,有好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的农牧民会员达到l00-200户以上。平均每个合作社出资额100万元以上,其中平均每社出资额乌海市达到280万元,鄂尔多斯市达到265万元,包头市达到218万元。随着农牧民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涉及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种、养、加、销各个环节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的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区农牧民合作社平均盈余60.1万元。比2007年增长28.7%,资产负债率31.7%,经营收益逐年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内部社员增收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农牧户的增收致富,2009年上半年,全区农牧民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牧户23万户,比2008年增加了8万多户。

3 主体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内蒙古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构成形式上看,既有种养大户、经营能手牵头,也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牧业技术干部牵头,也有村干部领办的和党支部牵头创办的。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牧区涌现出一批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他们市场信息灵,经营理念强,又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在当地的农牧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由这批人牵头领办的农合经济组织对带动当地农牧民共同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看,由村干部和经营能手带动成立的合作社占到70%以上。2009年上半年以来,企业牵头兴办的合作社也大幅度增加。

二、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内蒙古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纵向发展很快,但横向与一些农牧业比重大的兄弟省市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09年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3280个,只占全国的1.8%。而同期,山西省为18631个,占全国的10.4%,山东省18490个,占全国10.3%,河北省8248个,占全国46%。入社成员仅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0.3%,平均每社成员数只有10人左右,95%的合作社人数在50人以下。由于合作社社员少,自我壮大的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弱,甚至有的只在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进行合作,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目标。

2 缺乏专业化经营。由于内蒙古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刚刚起步,专业合作能力低,总体服务功能差。专业合作社大都只停留在农畜产品销售环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从而使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上发挥的作用有限,经营效益也有限。

3 制度建设不健全。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盈余分配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二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民主议事制度、审计监督制度、财务制度等。“三会”中的监事会起不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没有注册登记,没有章程。有的有章程但制定不规范,许多农合经济组织在不具备法人地住的情况下从事经营活动,存在看潜在的纠纷隐患。四是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会员参与议事的意识不强,不太关心合作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弱,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4 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起步资金短缺,贷款难、利息高、融资难。在发展中缺少融资渠道,自有资金积累能力薄弱。资金的缺乏制约着合作社培植主导产业和扩大再生产。目前,从全区依法注册的合作社看,能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的专业合作社只有9.7%。大部分没有自身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5 缺乏专业人才。合作社带头人及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接受新事物难,市场经营理念不强,管理和协调能力差,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农牧民素质低,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对新生事物接受缓慢,造成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迟滞,产品更新落后,产销脱节的情况,这些降低了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一些合作社自律和诚信意识差。

三、加快发展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1 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建议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免营业税、所得税,允许经营农资等,农产品运输比照区内运输公司减征,对管理规范、经营较好、依法纳税的合作

社,实行税后返还政策,鼓励其发展。二是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

当前各部门用于扶持农牧业的专项资金不少,但各专项资金都是分散投入,撒了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建议由各级政府统一捆绑使用,优先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为防止政府专项补贴资金被挪用,建议采取以奖的方式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过验收后进行奖励扶持。

2 金融政策方面。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国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的投放额度,建立一个针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金融优惠支持体系,主要为其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尤其是对一些重点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优惠。通过降低贷款门槛,放宽抵押条件,降低利息,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和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等多种形式,保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能比较容易贷到所能承受利息的款项,从而实现对农村牧区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3 社会政策方面。一是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支持。通过加大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引导和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农牧业机械设备和适用农牧业技术,使那些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收入。二是强化培训和信息服务。要组织科技文化知识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社的带头人、经纪人和会员进行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成员素质。要建设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强化信息化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全方位地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市场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帮助规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原则,帮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以章程为中心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的各项财务收支账目要定期向社员公布。接受社员民主监督,同时要正确发挥监事会的作用,使每项收支都公开透明,使每个社员明白放心。四是帮助建立利益保护机制。建议旗县、乡镇、苏木在不新增行政编制的前提下,从现有乡镇、苏木干部中抽调成立农牧民维权组织和机构。以调节和处理农牧民与专业合作社、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要正确处理合作社与农牧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专业合作社与农牧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既保护成员利益,又使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4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整体协调配合。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只有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形成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一是建议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发改委、农牧业、科技、民政、工商、供销、财政、税务、商务、银行、保险、信用社、水利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对有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定期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涉农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行集中重点投入,确保实效。加强技术、信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是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私营民营企业到农村牧区创办专业合作社,对创办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奖励和扶持。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现代牧业,2006(1)

2.巴嘎那.积极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实践,2007(z1)

3.王莉.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经济论坛,2009(5)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0

关键词:沧州渤海新区,环境制约,对策建议

Abstract: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low, resource constraint obviously, cangzhou w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ohai district important factors.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s worth the new city builder and economic researchers and reflection on major issues.

Keywords: cangzhou new bohai district,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为:NO.201245

作者简介:张春平(1975.1――),女,河北黄骅人,法学硕士,讲师。

沧州渤海新区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核心由“一市三园”构成,即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加快建设环渤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和河北省“东出西联”发展战略重要出海口,其所独有的“两环”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腹地优势等,使其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要准确分析和正确对待各种不足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正确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新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承载力较低,资源约束明显,就是制约渤海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广大新区建设者和经济学者们关注和深思的重大问题。

一、环境制约

环渤海地区的环境形势一向比较严峻。从自然状况而言,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域内径大出口窄,仅靠渤海海峡与外海相通,海水交换持续时间长。渤海的这种自然状况决定了它的环境特点——纳污能力差,自净能力更差,环境容量低,具有明显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环渤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生态环境承受着异常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随着沧州渤海新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致而言,渤海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的石化工业正在向环渤海地区集聚,石化工业又是渤海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遍地开花、星罗棋布的石化企业既是城市的火药桶,又是陆地和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大量未达标排放、甚至根本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各类废水废气废渣,不仅破坏了陆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沿地表或随大小河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渤海,严重污染了渤海近岸海域。《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渤海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总量的32%,年收纳的污染物则超过70多万吨,占全国每年入海污染物的48%。渤海成了实际上的垃圾处理场。中国海洋检测专家发出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变成一片“死海”。[1]

第二,赤潮频发,渔业资源衰退。这是渤海水质恶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虾索饵洄游产卵区,是世界著名的黄金渔场之一,故有“聚宝盆”之称。由于污染严重使渤海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水产资源明显减少。以渤海大对虾为例,上世纪70年代渤海生产对虾近4万吨,现在只有几百吨上千吨了。经济鱼虾严重衰退,形不成群体,有些优良品种不但退化,而且已经消失绝迹。海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赤潮。 近年来, 渤海几乎所有近岸海域都发生过赤潮,造成鱼、虾、贝类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第三,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急剧减少,大地之“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与陆源排污对渤海生态环境的破坏相比,围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彻底地让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大量消失。渤海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全力推进,使人地冲突日趋紧张,“向海洋要地”的欲望变得强烈而急切。大面积地围填海有效缓解了新区建设用地的紧张状况,带来了巨额经济效益,然而,围海造地必然造成水面缩小,影响纳潮量,大量污染物不能被退潮及时带出,进一步加重了纳污和自净能力都很差的渤海所要承受的污染压力。黄骅港初期建设由于违背了海洋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规律,建成后风暴潮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每年清理航道的费用已几乎与所挣利润相抵。更重要的是,湿地是生态环境的“肺”, 湿地遭到破坏,其生态功能就会变得低下,甚至永久丧失,直接影响渤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渤海近岸污染加剧,渔业资源减少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均与湿地面积萎缩锐减存在一定联系。

二、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沧州渤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循建设生态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把新区打造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滨海绿色宜居城市。[2]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1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融合;中原经济区

当前,世界各国对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高度重视,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当前国家科技政策和国防科技政策的核心,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河南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大省,但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体的传统工业比重过大,以高新技术和装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仅为20.4%,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河南要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发挥河南军工优势,深化军民融合,构建合理的军民技术融合体系,是助力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现状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是前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先进的科技向其他领域扩散,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军工大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国防科技优势,军工企事业单位以科技优势带动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军民技术人才储备丰富

河南军工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注重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研发人才、技术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自主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军民结合型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在促进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军工系统中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3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3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5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8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1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380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人,有博士138人,硕士280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4000余人。

2.技术研发和创新呈现新优势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军工系统已形成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军工企事业单位大力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并获得成功,创新技术和成果储备丰富,大量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许多军民结合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河南军工系统拥有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数据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

3.装备制造及生产能力突出

近年来,河南军工企业抓住国家加大对国防科技工业投入的契机,加大高新技术投入力度,开发研制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装备,快速提升了河南军工企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专业加工体系,拥有各类精良的数控加工设备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生产及测试设备,建立了多个以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背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发展基地,在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新材料、航天、航空、光电、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

4.军民融合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有力

河南国防科技工业利用军工科技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大力开发民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具有军工背景的高科技民品产业迅速崛起,使河南省高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成为支撑河南省地方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郑州飞机装备公司、中船713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中船重工725所、洛阳北方、洛阳中航工业613所、新航集团、中光学、南阳中南工业公司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行列,对于推进军民两用技术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在焦作、济源、信阳、鹤壁、安阳等市、县许多地方高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中,国防科技工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大批军民结合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园区的建成投产,对于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军民技术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取得快速进展和巨大成绩的同时,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领域仍旧存在诸多的障碍和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造成新的瓶颈制约。

1.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军民技术融合的新要求

国防工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滞后于其它领域,军工企业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管理体制制约军民技术转移的发展。国防科研生产与地方经济体系和工业基础契合还不够,没有形成技术层面和供应基础层面的融合。军工企业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和传统观念未根本消除,民用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的可能性和实践性尚待提高。在科技管理体制上,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与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融合的需要矛盾,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配置现象普遍。目前,在军民技术转移方面,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军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国防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设不健全。

2.军事因素成为制约军民技术转移的关键瓶颈

由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特殊性,军工先进技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军工技术在向民用领域过早转移可能会造成军事泄密,解密过程的复杂又会造成了军工技术转移过程的迟缓,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许多能够民用的军用技术开发时间早,但由于进入市场较晚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另外,在军民互动运行机制上,军用标准和军工企业标准成为阻碍民用企业进入的“绿色”壁垒,没有实现真正的军民融合。

3.法律法规环境层面缺乏对军民技术转移的保障

军品研发生产的保密性关系到国家安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国防军工技术转移良好运作,但是在这方面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政策法规层面上,“民”有许多鼓励和保护政策措施,而民用高技术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和应用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现行政策法规对民口企业进入军品市场也有许多限制性规定,许多民用成熟的高技术成果和产品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可依只能不予采用。

4.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方面存在制约

在成果转化方面,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军工科研单位与产品生产单位相互分离,不容易沟通,很难形成合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还比较薄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很少,科技成果拥有者和资金拥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对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军工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人员对国防技术转移也缺乏主动性,阻碍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在市场开发方面,军工科研院所拥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但市场开发能力比较弱,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营销体系。

三、构建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路径选择

为了有效配置国防经济资源,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之间技术的双向转移和流动,实现国防安全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来推动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快速发展。

1.加大力度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军用技术的民用价值越来越突出,而民用技术以其先进性也越来越具备军事上潜在用途,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提升国防工业实力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定位在同区域经济和国家重大产业结合中实现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国防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有利于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快改革技术转移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开放式的国防军工技术管理体制,实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组建开发协同、统筹计划、系统推进的组织体系,集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制定和实现军民结合和共享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改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状况。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和科技规律的基本原则,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3.加强军民用技术信息交流

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以致资源共享度很低,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促进军民技术相互转移,必须改变“两张皮”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重视国防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既要鼓励有条件的军工科研机构从事中介服务,又要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双方在信息咨询、技术评估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的形成。

4.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技术转移法律、法规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的研究,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加快解决军工企业退出以及民营企业准入许可等问题,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及非关键性的领域。在考虑民间专利向国防领域转移的同时,加强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专利权问题的研究,在法律层面允许军工技术专利在申请国防专利的同时,可同时申请一般性专利并实行保密制度。

四、推进构建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政策建议

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实际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推进构建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1.开展军民技术融合的规划

要加强军民技术合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发挥组织协调的引导作用。只有把国防建设规划纳入到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才能把军民融合真正落在实处。一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防重大工程中的引领作用,二要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产业、国防科技产品和民用科技产品的互通、互动和互补,三要加强国家、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同军工集团公司发展规划、计划的统筹协调。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需充分考虑国防科技工业作用的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规划需兼顾国家和地方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2.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企的改制

要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军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除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少数企业外,可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推进股份制改造,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应用性军工科研院所要积极推进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转为大企业的研发中心;公益性或基础性军工科研院所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加强公益服务;少数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军工科研院所,可将重点放在创新机制和探索有效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军工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中原经济区军工企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和活力。

3.加大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完善的税收支持政策,采取必要的减免税收等措施帮助军工企事业单位推动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机构须在贷款和利率等方面加大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为国防工业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军工企事业单位积极引入和广泛利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有条件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帮助军工企事业单位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提高抵御和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力度。根据发展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该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国防科技工业部门抓紧建立和及时推行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4.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而且可以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的最终趋势就是产业集群化,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是以资源整合平台、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以区域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吸引资金、相关中介辅机构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军融合技术孵化和转化机制。通过资本化的方式孵化军民融合型的企业,提升在孵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实现产业园自身价值的提升。

5.加强军民技术融合的宣传培训

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加强宣传,改变传统的军民分离发展的观念,以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把军民融合思路纳入政府的规划和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导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打破军工科研院所的封闭模式,对军品科研院所的建设、评价、目标考核进行必要的政策导向,强化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国防任务招标。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99-102.

[2]肖鹏,杜鹏程.军民融合中技术双向转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薛亚波.军工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民,2006(9):47-50.

[4]张姣芳,姚晓萍.我国军民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1(4):6-10.

[5]王军,何伟胜.探索构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J].国防科技工业, 2011(10):52-53.

[6]黄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

[7]李纲.深化军民融合 助理中原崛起[J].决策探索,2011(8):16-17.

[8]梁清文.发挥国防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123-126.

[9]刘建昌,任丽明,王曲.推进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促进军民融合[J].国防科技工业,2011(10):

54-55.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2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电商挑战;提出建议

在2013年的时候,光棍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内容,淘宝、天猫、京东、蘑菇街等购物商城在光棍节上刷新了业绩,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对其发展产生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必须要有效的转型才能适应此类发展形势。具体的转型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的结合

要想更好的处理实体经济与电商之前的关系,就要充分的贾昂电商的作用发挥出来,要保证二者之间均衡发展,有步骤的推进各个层次的经济发展,保证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与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因素,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出现增长缓慢的现象。出现这依情况的原因就是外部需求收缩、电商增长冲击等。

实体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虚实结合体系的建设,将电商经济类型融入到转型过程中,保证能够更好的实施转型工作。可以设置产品品种电子手册,根据电子手册的匹配,开展送货上门业务,进而增强自身与电商之间的竞争能力。由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较高,商品的种类很少,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劣势,但是,实体经济经营者可以利用送货上门的方式,使顾客可以翻阅到实图配置的电子手册,无论是平板还是台式电脑,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使实体经济在供货源上有所增加。例如:某实体饭店在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向顾客发送电子菜单,顾客根据电子菜单中菜品的介绍、菜品实际图片等选择需要购买的食物,在确认订单之后,商家将食物送货至顾客的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顾客的购物情况较为便利,还能提升实体经济效益。

实体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营业员的服务质量,要求其以亲切的服务形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可以印刷产品资料,然后发到多名客户的手中,客户可以打电话订购物品,然后实体经营者送货上门,这样,就可以满足一些老年人的需求,弥补了老年人不会上网购物的缺陷[1]。

实体经济形势的店铺一般规模都是很大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减小现场的库存空间,保证顾客在查看商品展示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可以选择时机商品作为参考。

二、实体营销服务质量的提升

实体经济的店铺与电商模式相比较,具有较为良好的现场服务优势,因此,实体经济店铺管理人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服务优势。可以为每名顾客发送一张消费积分卡,保证顾客能够利用积分卡消费,然后获取较多的优惠,将顾客的手机号码或是身份证号码作为积分卡的验证代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的了解顾客信息,为其设置生日优惠等活动,还便于顾客实行积分消费,一旦出现卡片忘记携带或是丢失的问题,只要出示手机号码或是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消费[2]。

在顾客消费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店铺管理人员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促销,推行优惠项目,或是赠送礼品,尽可能的激励消费者购买商品。同时,还可以与各大银行相互合作,要求其银行卡在店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削弱电商的竞争能力。

实体经济店铺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电商无法提供的服务,例如:餐饮店服务、电影院服务、表扬服务等,为顾客营造良好的体验空间[3]。

三、白天销售与夜间配送模式

目前,电商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物流成本费用过高,导致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成本难以控制的问题。由于电商中不得不使用第三方物流,仓储的空间不足,并且技术专业能力较低,对其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实体经济店铺必须要趁虚而入,不断的进入物流与仓储行业[4]。

由于目前物流仓储投资成本较低,使得很多实体经济店铺不敢步入这个行业,但是,与其电商经济实力上升,不如大胆的不如到物流仓储行业中。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联合整个商业圈购买整个物流公司,然后实施白天营业销售、夜晚配送货物的经济模式,保证不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店铺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设置三级的仓储与物流配送方式,然后将三级仓储与物流配送分为以下几点:

一级仓储区域。就是根据每天在网络上与实体店中的销售情况分析,对商品安全库存数量记性合理的设计,保证能够将几天的配送量存储良好,根据订货的数量,必须保证每天晚上九点至凌晨两点之间都可以收到货物。

二级仓储区域。就是香港管理人员在夜晚营业结束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就要将订货的名单做好,然后根据订货情况分货以及包装,尤其是海鲜等物品,必须要保证货物配送的有效性。

三级储存区域。就是在居民区域中设置收货点,保证早晨六点之前就可以收获,并且尽快将货物送至顾客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实体经济店铺的效益,还能便于顾客消费。

结语:

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电商的挑战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难以应付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电商的优势与弱点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后,不断优化自身经济体系,设置较为良好的经营模式。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兴的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实施工作,保证不会出现影响经济效益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华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2]邱立娟.基于O2O模式的家电零售业模式转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3]赵牧,董丹丹,孙武军等.江苏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