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

时间:2023-07-18 17:25:01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广东 经济增长率 贡献

高等教育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而且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测算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处理好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本文也主要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教育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处在研究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即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Y=AKαLβ (1)

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Yt=At KtαLtβ (2)

其中,Yt是第t期经济产出量,用GDP表示; At为第t期技术水平,一般作为常数;Kt为第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而且α0,β0,αβ=1 。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也就等于使初始劳动力投入量成倍增加,因此可以将劳动投入量细化为初始劳动力L0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于是公式(1)就可以转化为: Yt=AtKαt(L0tEt)β (3)

这同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E Lucas)于1988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Kα(Hl)1-α的思想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导论》,2002)对公式(3)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再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得到方程:y=a+αk+βl0+βe(4)

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年均增长率,a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水平增长率,α表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K为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β表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l0代表初始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表示为:

Re=(ye/y)×100%=(βe/y)×100% (5)

公式(5)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它表示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率占国民产值总增长率的比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也可以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β的测算

在本文的模型中,β的系数值对模型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的方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AtKtαLtβ 的基础上 ,通过 两边取自然对数构造线形回归模型:lnYt=lnAt+αlnKt+βlnLt,设α+β=1。为避免出现序列自相关和多重共线形问题,在上述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一阶差分方程: 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θ,设α+β=1。这里θ为随机误差项,假设其均值为0,且自变量的一阶差分与随机误差项无关。

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来自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P42-43

2001-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年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根据张军等(2004)采用的方法计算得出。

运用SPSS软件求出β的值,其中,Y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实际GDP,参见表1;K表示广东2000-2008年折旧后的资本存量,参见表2;L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从业人数,参见表3。

将广东省历年GDP对数的一阶差分lnYt- lnYt-1、实际资本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lnKt-lnKt-1、从业人数对数的一阶差分lnLt-lnLt-1,代入一阶差分方程: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建立的广东省劳动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是成立的。从回归结果得到广东省的的劳动的投入弹性β为0.636。

三、 计算广东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和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eh

第1步,分别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从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一)用教育综合指数代表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投入量,需要确定劳动简化率

关于劳动简化率的确定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西方的丹尼森和麦迪逊的“工资收入法”(又称“丹尼森系数法”)、前苏联的“复杂劳动简化法”(又称“劳动质量修正法”)以及中国学者的“修正的劳动简化法”。各种方法测算的结果差距比较大,仅中国学者在采用修正的额劳动简化法时就计算出四种(分别根据工资法、教育年限法、工作年总课时数法和劳动生产率法)等不同结果。

丹尼森“工资收入法”在中国使用时,学者们一般是部分地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差别确定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然后与经验值相结合做不同程度的折算,得到的结果虽然有差别,但波动范围不大,崔玉平(1999)按三级(初等、中等和高等)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4、2;李洪天(2001)按四级(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计算得到劳动简化率分别为:1、1.2、1.4和2;杭永宝(2007)按五级(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28、1.38、1.81、2.2。由于目前广东的研究生所占比例还比较小,可以把他们归入本科学历,所以本文根据综合考虑采用杭永宝的劳动简化系数。

(二)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数据

根据模型Re=ye/y×100%=βe/y×100%的要求,需要用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来反映增长率,又依据“教育综合指数”的内涵,需要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来计算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取性以及可比较性,本人选取《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省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各行业人口》(P3046-3053)中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2008年数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2009年,P77。

计算公式:Pi=Ni∑Xi,其中, Xi是各级文化程度分布比例,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Ni是各级教育规定年限(假设小学受教育年限为6年;假设初中受教育年限为3年,高中包括中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并且把这3种教育统归为中等教育;假设大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大本以上受教育年限为4年,且把这良两种教育统归为高等教育。前面介绍过由于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本文把这部分从业人员归为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广东省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计算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数:S小=(25.9+49.9+16.8+3.6+1.5+0.15)*6/100=5.871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数:S初=(49.9+16.8+3.6+1.5+0.15)*3/100=2.159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数:S高=(16.8+3.6+1.5+0.15)*3/100=0.66

人均受大学专科教育年数:S专=3.6*3/100=0.108

人均受大学本科教育年数:S本=(1.5+0.15)*4/100=0.066

则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总数是5.871+2.159+0.66+0.108+0.066+=8.9135。同理可以计算出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依次为:5.923、2.37、0.8133、0.162、0.1364,人均受教育年数总数为9.4047。

(三)2000―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e

计算公式:e=∑PiSi,其中,Pi是各级劳动简化系数,Si是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

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0=5.871+2.159×1.28+0.66×1.38+0.108×1.81+0.066×2.2=9.881

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1=5.923+2.37×1.28+0.81×1.38+0.162×1.81+0.1364×2.2=10.668

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采用几何平均法:e′={(E1/ E0)1/n-1}×100%={(10.668÷9.881)1/8-1}×100%=0.97%

同理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eh′={(0.162×1.81+0.1364×2.2)÷(0.108×1.81+0.066×2.2)}1/8-1=6.21%

由于工资的差别进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个人的禀赋素质、家庭背景、勤奋努力程度等都会导致工资收入的差别,只有一部分差别可以归因于所受正规教育的不同,而且,劳动力质量、素质、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正规教育,因此,按照丹尼森等西方学者通行的算法,对于依照工资差别而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即由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量的增长率)用0.6做折算,于是得到广东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0.97%×0.6=0.582%。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h=6.21%×0.6=3.726%

第2步,计算广东省2000-2009年间高等教育在全期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中的比率(Eh)。排除高等教育后,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923+2.37×1.28+0.81×1.38)÷(5.87+2.159×1.28+0.66×1.38)}1/8-1=0.68%。由此可得,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中的比率为:eh′=(0.97%-0.68%)÷0.97%=29.9%。

(四)计算2000-2009年广东省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y

我们用GDP的增长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考虑到物价指数的上涨,所以要剔除物价因素,计算2000-2008年间GDP的实际增长率。以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习惯上称之为实际增长率。为保持一致,这里依然以1978年为基期,那么,根据表1,我们知道2000年和2008年的GDP的实际值分别为3233.1966、8768.58885,2000-2008年间GDP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y={(Y1/Y2)1/n-1}×100%={(8768.58885÷3233.1966)1/8-1}×100%=12.86%。

(五)计算2000-2008年广东省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GDP)增长率的贡献Re和Rh

根据上面推导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表达式Re=(βe/y)×100%,将β=0.636、e=0.582%、eh=3.726%、y=12.86%分别代入 ,则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e=(βe/y)×100%=(0.636×0.00582÷0.1286)×100%=2.9%,同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h=2.9%×29.9%=0.87%。2000-2009年间广东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2.9%×12.86%=0.373%,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0.87%×12.86%=0.112%。这表明:广东2000-200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2.86个百分点中的0.373个百分点是由教育带来的,0.112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育带来的。这表明广东省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比较低的。

参考文献:

[1]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3]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2

1.《宣言》诞生的背景环境需要职业教育和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19世纪30至4O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基本完成资主义机器大工业得到广泛应用。为适应机器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手工作坊的学徒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由此备受关注。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l9世纪上半叶,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拥有了各类的技术学院、贸易学院和农业高等学校,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发展成熟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资产阶级教育实质的日益充分暴露,职业教育问题愈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宣言》的论证需要职业教育的成果与发展趋势的材料来做支撑。l9世纪中期,以英国蒸气机等机械的发明为开端的产业革命给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由于机械的使用,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原来的手工业者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英国、法国、德国、普鲁士、美国等国家纷纷在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以此发展经济。如英国的产业革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宣言》解剖了资本主义制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创建者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惟一道路……所有这些,自然要论及职业教育成果与发展趋势,不能回避职业教育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宣言》中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

1.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

《宣言》指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生产结合起来”,等等。指出,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在《宣言》和其他著作中反复出现过,可见,它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一定年龄的儿童都应成为“生产工作者”,“教育必须与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他们都“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他主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应结合起来,受教育者要做到通晓现代工农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现代生产工具的技能技巧。根据《宣言》提出的这个时代背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指初等教育和工厂劳动相结合;其次是指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再次是成人教育。马克思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尽管当时的职业技术学校数目较少,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恩格斯1880年在《致敏·卡·哥尔布诺娃》的信中却认为:毕竟它们在当时都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形式。可见,《宣言》中出现了职业教育思想的端倪,为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机器和大工业的论述中较集中地阐述职业教育思想打下了理论基础。

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直接

来源于《宣言》,“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宣言》指出,大机器生产时期产生了教育的需要,但这种教育却使人异化,它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和扭曲。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发展的人,每个社会成员在道德、智力、体力各方面都能发展到他可能发展的最好水平,即让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他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可见这种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是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一思想被《资本论》所发展:“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韵人的唯一方法”。

三、《宣言》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迪意义

1.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对职业教育有以下启示:

第一,对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阵地,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改变人们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从而致力于培养造就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装备社会生产、促进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富裕与和谐发展,消除对职业教育的误解。第二,对职业教育的途径有启发作用。在当时,由于儿童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但同时又应该接受初等教育,所以当时有了初等教育半工半读的实践。虽然这是初等教育在《宣言》语境中的一种儿童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途径,仍具有启示意义。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培育人才特色明显,对毕业生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创设校企合作“订单式”定向班(如诺基亚班、丰田班)、“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班、产教结合班等等,可有效保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校、企、生三赢。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职业教育有以下启示:

第一,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指导作用。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认真贯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基本素质目标和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第二,对推行“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指导作用。合格的职业人才必须岗位技能合格,综合素质良好的统一体,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同时加强综合素质培训,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充分体现了《宣言》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职业教育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结合本专业实际,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实训课教学,大力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当然,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丰富的课外活动等促进全面发展。按照“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对发展个性与科学对待环境有指导作用。现代职业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和条件。这与《宣言》中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应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学以致用;开设多样性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总之,《宣言》是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深入揭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其中阐述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激励着职业教育工作者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而努力奉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3

由于2011—2013年,河南省的从业人员各级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准确数据没有官方公布,因此,根据构造的模型,以2005—2010年为分析时间段,根据2005年河南省1%的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的数据,计算起始年份从业人员各级人均教育年限。对上述模型进行扩展,计算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①河南省劳动人口文化程度的分布情况。2005年和2010年河南省15~64岁劳动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的年限合计如下:2005年,受大学教育年限为0.16年,受高中教育年限为0.51年,受初中教育年限为1.60年,受小学教育年限为4.67年,合计6.94年。2010年,受大学教育年限为0.24年,受高中教育年限为0.60年,受初中教育年限为2.00年,受小学教育年限为4.96,合计7.80年。②河南省劳动人口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本文采用简化系数进行计算。概括起来,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率分别确定为1,1.2,1.4和2。根据确定的劳动简化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可以计算劳动力教育综合指数为:2005年劳动力教育综合指数:4.67×1+1.6×1.2+0.51×1.4+0.16×2=7.624,2010年劳动力教育综合指数:4.96×1+2.00×1.2+0.6×1.4+0.24×2=8.68。则2005—2010年河南省劳动力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Re=(8.68/7.624)1/5-1=2.63%。同时可算出,这5年间河南省人均接受高等教育年限的年均增长率为:Rh=(0.24/0.16)1/5-1=8.45%。排除高等教育后,5年间河南省教育年均增长率为:[(8.68-0.24×2)/(7.624-0.16×2)]1/5-1=2.34%,即在河南省教育年均增长率2.63%中,高等教育贡献占2.63%-2.34%=0.29%,所以,高等教育在教育年均增长率中占Eh=0.29/2.63×100%=11.03%。③同期河南省GDP年均增长率。根据河南省2005—2010年生产总值数据[1],5年间,河南省GDP年均增长率=([23092.36/10587.42)1/5-1)]×100%=16.88%。④河南省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贡献的测算。教育贡献为:Ce=0.73×2.63%/16.88%=11.38%,即这5年间在河南省年均16.88%的增长率中,有16.88×11.38%=1.92%是由教育所带来的。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为:Rh=11.38%×11.03%=1.26%。⑤结论分析。上述测算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河南省GDP年实际平均增长率为16.88%,其中约有1.92%是由教育带来的,所占份额为11.38%,即2005—2010年间,河南省教育对GDP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为11.38%,其中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仅为1.26%。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1.与发达国家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较低。

美国学者根据AngusMaddison(1987)提供的数据做出估算,河南省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只相当于西方六国20世纪50~7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与美国、日本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持平。[2]

2.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

将计算所得的2005—2010年河南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对GDP年平均增长率贡献的结果与崔玉平计算的结果相比较[3],显示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1990—2002年,全国教育贡献率为14.32%,高等教育贡献率为2.387%。1996—2003年,全国教育贡献率为20.377%,高等教育贡献率为3.35%。2005—2010年,河南教育贡献率为11.38%,高等教育贡献率为1.26%。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1.树立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意识。

河南省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地认识到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高校的重大作用,切实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求,结合我省区域产业特点,优化办学结构和专业特色,优先发展与全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

2.保障国家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

首先,要认真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达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其次,要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用政策支持吸引社会投资办学力量、社会捐助,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第三,通过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科研服务,转化科技成果,为学校争取经费支持。

3.构建符合河南省产业特点的学科结构。

河南省高等教育要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优先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确定全省高校学科发展的格局。

4.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

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产业园、科技项目合作、技术转化等方式,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5.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分层次与区域经济互动。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2-0104.06

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夏皮罗(Shapiro.E.)认为,经济增长可以最简单地定义为经济的产量增加[1]。即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亦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2]。一般认为,人力资本问题就是在研究经济增长时提出的。它是运用一种包括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物质资本改进在内的核算法解释观察到的生产率的变化,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法。根据劳动力素质和有形资本质量的提高来解释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求助于技术变革,……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3]。这种将经济增长余值归结为生产要素质量尤其是劳动力质量提高的做法不仅从理论上易于接受,而且在现实中也容易找到相应的证据支持。一些关注社会经济整体性变化的研究者也指出,无论如何,非技能劳动力的重要性正明显下降,而技能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正在上升[4]。同时,20世纪50年代的许多计量经济学研究也表明,人均产出的增长远远快于人均资本存量的增长,最合理的解释是忽视了人力资本对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作用。可见,在经济增长中,人自身的质量的提高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研究这种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也实属必要。

一、模型的设定

本文采用最简单的最原始的生产函数形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AKαLβ。式中,Q代表产出,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存量,A,α,β为三个参数,α,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而A为技术水平参数。根据现代分配理论,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设L的价格即工资为w,K的价格为利息率即r,则:r=Q/K, w=Q/L。由此,可以计算出:

rK=(Q/K)* K=αQ,wL=(Q/L)* L=βQ。

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从而可以得到用于回归分析的线性函数形式:LnY=αLnK+βLnL+LnA,将该式变成差分方程:Y/Y=αK/K+βL/L,其中Y/Y、K/K、L/L,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而αK/K、βL/L分别表示资本、劳动投入贡献份额,它们分别除以Y/Y所得的商即是各自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此可以判断经济增长率中的各种要素的贡献率大小。

在进行具体估计时,本文采用侯亚非的三种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首先,引进最简单的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参照,只考虑劳动力投入的数量。生产函数设定为:Y=AKαLβ。

第二种形式,将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劳动力数量相乘,得到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生产函数设定为:Y=AKαHβ , H为劳动力人口人力资本存量。

第三种形式,将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单独的一个投入要素进入生产函数。这种模型可称之为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分解的模型。生产函数设定为:Y=AKαLβNγ,N为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二、指标的选择及数据的处理

确定了基本的模型及分析方法后,就涉及到指标的选择及数据处理问题。本文选取如下指标:

1.产出和物质资本投入指标

本文采用沈坤荣经过调整过后的上述指标时间序列数据[5]。其中,产出指标是按1990年价格进行了缩减的国内生产总值;物质资本投入存量先按GDP平减指数进行缩减,然后用各期的资本存量乘以同期的社会综合开工率来代表实际的资本投入量。

2.劳动投入指标

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在业人口数作为历年劳动投入量。

3.人力资本投入指标

在我国现有数据基础和数据可靠性条件下,按受教育年限度量的人力资本存量具有最充分且最精确、最可靠的数据来源,因此,本文用受教育程度来度量在业人口的人力资本。

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如下:

A.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在业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为262 348.64万人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9年,基本计算公式为:

(1)人力资本存量=小学文化程度人口×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2+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6

(2)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存量/在业人口数

B.依据1982年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向前或向后推算其余年份的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3)X年受各级教育的在业人口数=(X.1)年受该级教育的在业人口数+ X年毕业的受该级教育的就业人员数.X年退出就业的受该级教育的人员数

其中的分类数据按以下方式计算:

依据假定,每年的毕业人员全部就业,因此,X年毕业的受该级教育的就业人员数等于X年受该级教育的毕业数减去X年高一级教育的招生数。

考虑到死亡人口主要集中于65岁以上人群,因此,有必要对实际从业人员死亡率进行重新测算。通过计算,15―64周岁的自然死亡率在1999年为0.313%,1998年为0.310%,1997年为0.327%,相当于全社会自然死亡率的一半左右(同期全社会的自然死亡率分别为0.646%,0.650%,0.651%,)。由此,假设在业人口死亡率为当年全社会自然死亡率的一半。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全体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依据公式(1)和(2)得出1978―2000年的在业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见表1)和平均受教育年限(见表2)。

三、结 论

借助于SPSS软件对上述三个模型进行OLS估计。

[模型一]Y=AKαLβ 。经过线性变换,得LnY=lnA+αLnK+βLnL。

回归结果:α=0.873(18.870),β=0.525(3.691),R2=0.997,F=3488.011。

以上估计结果表明,1978―2000年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873,而劳动力数量的产出弹性为0.525,为了计算各要素的产出贡献率,对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力数量的产出弹性进行正则化处理。

1978―2000年间,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产出弹性经调整为:EK=0.873/(0.873+0.525)=0.624,EL=0.525/(0.873+0.525)=0.376。

以此为基础,得到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对产出的贡献率(见表3)。

[模型二]Y=AKαHβ 。经过线性变换,得 LnY=LnA+αLnK+βLnH。

回归结果:α=0.756(13.376),β=0.698(5.064),R2=0.998,F=4737.685。

正则化处理后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分别为:EK=0.756/(0.756+0.698)=0.52,EH=0.698/(0.756+0.698)=0.48。

以此为基础,得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产出的贡献率(见表4)。

表4与表3比较可见,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3.99)高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率(2.63),人力资本存量贡献率(19.8)高于劳动力数量贡献率(10.2),如果仅仅考虑同质的劳动力人数的贡献,显然会低估劳动投入的作用。

由于这一模型在劳动力的要素中加入了反映劳动力质量的受教育年限因素,因此,这里的人力资本存量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数量投入和质量投入,全面地反映了劳动力状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之模型一更为合理也更为精确。人力资本存量贡献率高于劳动力数量贡献率,这实际上反映了隐含在人力资本存量中的劳动力质量投入的贡献。

[模型三]Y=AKαLβNγ。通过线性变换,得LnY=LnA+αLnK+βLnL+γlnN。

回归结果:α=0.761(13.196),β=0.714(5.029),γ=0.593(2.720),R2=0.998, F=3 071.457。

正则化变换:EK=0.761/(0.761+0.714+0.593)=0.368,

EL=0.714/(0.761+0.714+0.593)=0.345,EN=0.593/(0.761+0.714+0.593)=0.287。

以此为基础,可得各要素的产出贡献率(见表5)。

表5各要素的产出贡献率单位:%

年 份GYGKGLGN物质资本贡献率劳动力数量贡献率平均受教育年限贡献率综合要素贡献率

1978―20009.679.652.631.3636.79.384.0449.9

注:GY、GK、GL、GN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

同模型二相比,这一模型是将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作为两个单独的投入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贡献率之和要小于模型二中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而综合要素贡献率则高于模型二,这说明综合要素中隐含了一定的知识增长,那些不能由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完全反映出来的贡献(如由知识的累积效应,外溢效应所导致的隐含的规模经济等)通常被归入了综合要素贡献率中,而这也是人力资本贡献的一部分。可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根本出路。

以上的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197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为9.67%,其中物质资本贡献率为51.9%,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为19.8%,经济增长的较大部分比例是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其中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占有主导地位。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增加来取得的,体现出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2)人力资本存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产出的贡献率为正值,但贡献率比较低,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发展中国也有一定的差距(见表6)。

表6不同国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贡献率单位:%

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荷兰地利时意大利法国平均

平均受教育年限贡献率15.025.012.07.05.014.07.06.011.38

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阿根廷巴西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秘鲁平均

平均受教育年限贡献率2.44.14.516.53.34.96.52.55.59

资料来源: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37。

据此,本文作如下解释:

从总体来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物质资本的积累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不像物质资本,能直接地推动经济增长,其收益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导致经济主体在投资时往往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这种粗放型的生产要素高投入所带来的高增长,在中国漫长的有较强投资需求的初步工业化的进程中,也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而且,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成功也可以得到佐证。但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发展的背景已经开始改变,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淘汰机制将使从前高投入、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在中国打开国门、计划经济已转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粗放型的增长空间必然受到市场竞争的挤压,而生产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显然要比其数量更加重要。因此,适合粗放型增长的劳动力未必能适合集约型生产,而“有能力的人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

四、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大幅提高中国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已无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而且,中国劳动力基数庞大,未来的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将呈低增长之势[6],进一步提高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空间较小,难度也较大。因此,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必须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入手。

1.增加教育投资,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途径。1978―2000年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增长16.14%,这一趋势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增加以及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教育支出水平是比较低的(见表7)。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各级在校学生数约达2.19亿人,比1978年增加了600多万人,而同期人口增加了3亿多,在校学生数占全国人口比重由22.2%降至17.4%,由此可见,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并没有稳定增长。同时,教育投资总量和相对量的较低水平,影响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政府在今后应调整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面对强大的教育需求,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的同时,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融资体系,从而保证教育资金的来源。

2.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很长时间内忽视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教育的较大比例投资集中于高等教育。不合理的教育投资结构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落后,而高等教育同时又存在着质量不高的现象(见表8)。据统计,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看,1978―2000年,大学生人数从8.9人增加到46人,中学生由690人降至661人,小学生由1 519人降至1 028人,这说明,我国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初等教育,“普九”情况并不乐观。

基础教育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城乡分割、地区差异而造成的上学机会、成本不平等。要改变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提高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由于主要培养高级的专门性人才,因此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对于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并把它作为考核主要行政官员的政绩指标,中央和地方财政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对于自身财力不足的落后地区,中央(或省)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等灵活性财政政策,提高其承担的教育经费比重,争取不出现失学现象,使众多处于贫困地区的人口真正享受到义务教育;而对于高等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可以通过教育体制的开放、国际交流合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职业技能培训、各种考试辅导等途径实现。

3.平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

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协调配合。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偏重于物质资本投资,忽视人力资本投资。1995年,我国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2.5%,而物质资本投资却占到了GDP的大约30%。在美国,上述数字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

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设备和技术等可以直接从外国引进,但人力资本却不能依赖于引进,而只能靠国内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投资开发。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物质资本投资,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战略,正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把发展各种人力资本放在首要地位,在处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关系时,要遵循二者协调发展的原则,并适当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力资本的充分发展扫除后顾之忧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而投资就会有风险。人力资本投资又是一种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风险会更大。也就是说,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这就使得人们在做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时,往往倾向于回避风险,即选择不投资。而一定的社会保障水平所提供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迁移补贴和职业介绍及职业培训福利等相当于风险缩减因子,它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使人们更愿意进行投资,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实施某种保障,因为员工一方面是企业职业培训的投资者(受训员工也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另一方面又是企业职业培训投资的客体。这种双重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职业培训中的优势地位,即企业员工决定了是否进行投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质量,以及是否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或使用多少这种人力资本。也就是说,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这种人力资本的控制权。这对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hapiro,E.宏观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89.

[2] 胡西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校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67.

[3]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9.[4] 罗伯特・艾尔斯基.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5.

[5] 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4):53.61.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5.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测评;综合测评

一、德育测评体系综述

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随着对目前国内教育出现问题的不断反思,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于是,与德育培养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便应运而生。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德育测评作为德育教育其中的一环,能够通过给予成绩和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考核,形成对比。学生在争取好成绩的动力下,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质。因此德育测评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好坏直接决定能否达到德育测评目的,中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普遍严重,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1]

二、构建大学德育测评体系之我见

(一)确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理念

德育测评是一种考核形式,成绩并不是测评的最终目的。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构建理念,即明确高等教育真正的目的何在。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作为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新兴力量,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国家、社会责任感、上进行和与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应当注重他们与社会、与他人互动的因素。因此,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应偏重于鼓励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为他人服务、树立学生的大局观、奖励在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贡献的学生。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

德,顾名思义指的是思想品德。德育测评内容应当围绕思想品德而展开。关于德育测评的具体内容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有人认为“德育素质分值由政治素养、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实践与劳动、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清洁卫生构成” [2];有人认为德育内容应该包括:“(1)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2)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水平高低、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政治觉悟的高低、政治的敏锐性。(3)品德素质: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伦理道德观念、法纪观念。(4)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品格、心理调适能力。(5)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观念和态度、行为风度。(6)劳动态度:包括劳动观念和劳动表现” [3];也有人认为德育测评需考察“思想素质、法制纪律、集体意识、诚实守信、文明修养” [4]几个方面。

德育测评作为一种评价,“不仅仅是要达到区分、甄别、选拔的功能,还更应注重诊断、改进、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5]。因此,笔者以为,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并不一定要包揽所有品德品质(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应该将有针对性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可操作的项目作为测评内容。

就拿政治素质来说,许多观点都将政治素质纳入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并且将对马列主义的态度甚至是革命理想信念、是否积极要求入党作为测评内容。笔者认为,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是应该的,但是不能过分苛求。“道德品质的标准要求是本民族(或族类)最高的生存原则,它是真善的、符合人之本性要求的,它是富有生机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非强制性和政治化的。我们以当代社会制定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道德标准和品行原则考查具有活力的不断变化的学生的思想言行,本身即是对其个性的压制与束缚。” [6]另外,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和高等教育覆盖人群的增加,现在大学里面少数民族学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信仰,在政治上也可能会有不同见解。如果高等院校都以中国目前主流的政治标准来要求所有大学生,以是否积极入党来考察学生的德育素质,可能会对少数民族同学有所不公。因此,笔者认为政治素质可以在德育定性测评中进行客观的表述,便于将来学校或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再次评价;但是在德育定量测评中不宜做得过分,更不能因此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只需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共产党领导即可。

此外,大学生心理素质、审美观等方面素质是否应该作为德育测评的内容?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心理素质和审美观的测评操作性不强,两者都是内在因素较多,更对地是体现在其本人的想法而非行动上,所以以外人(而且不是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的角度对这几方面进行测评是不科学的。

根据笔者关于构建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理念,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基本素质: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2、诚信情况;3、为人处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4、集体意识: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5、服务学校:学校、学院或班级学生工作情况;6、社会责任感;7、学习态度;8、文明卫生。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的方法

目前,研究较多而又较为成熟的德育测评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法”(蒋娜、赵甫,2008)、“灰色关联分析法”(王伟,2007)、“层次分析法”(AHP) (万远英、尹德志,2003)、“接近理想方案的排序方法”(TOPSIS)(陆海琴,2007)以及BP神经网络(严太山,2005)。[7]虽然测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德育测评本来就不像数学等学科可以精确计算,所以一般来说具有科学性并且符合德育体系构建基本理念的,都可以用于实践操作。

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会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并且只有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才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工作者不仅要严格认真地根据德育测评规则进行操作,而且还要懂得反思,通过完善体系、改变德育测评工作策略等方式,真正使得德育测评发挥其激励和引导的功效,为国家培养有思想、有担当、有涵养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桂淑.大学生德育测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08(13):167.

[2] 吴双、李斌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55.

[3] 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下)[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2.

[4] 李升红.对改进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1(8):57.

[5] 鲁宇红、郭建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0.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6

关键字:人口素质;产业结构;因子分析;K值;相关性

一、研究意义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决定竞争的实力,人口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为此我国一直实行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杭州市在基本国策的指导下人口素质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以杭州市人口普查的资料为例,研究杭州市人口素质的发展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二、人口素质定义及评价指标描述

中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本文作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三要素"论比较全面, 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作用,不能忽视;但是如果要从统计研究的角度看,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研究适宜采用"二要素"论的思想对评价人口素质的各个指标变量进行定量的研究,因为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缺乏必要的量化指标,给分析研究带来一定的不便。所以, 在以下的研究中将采用"二要素"的思想。通过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加入劳动技能素质这个指标,来分析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关系。

根据人口素质的构成,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完备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建立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身体素质方面,选取以下三个指标:(1)人口平均预期命,(2)出生婴儿死亡率,(3)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选取三个指标:(1)高校在校生人数,(2)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3)教职员工数量。最后在劳动技能素质方面,选取了三个指标:(1)全市专业技术干部,(2)劳动生产率,(3)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人口在从业总人口中占的比重)。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综合人口素质评价

本文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杭州市人口素质进行评价。首先对评价人口身体素质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出生婴儿死亡率、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三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可以提取一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167%,这表明,用提取的这一个公因子就可以解释原有三个指标的97%以上的信息,即信息的损失量非常低,足以用该指标表示人口的身体素质。

其次对评价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校在校生人数、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职员工数量,三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可以提取一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03%,这表明,用提取的这一个公因子就可以解释原有三个指标的94%以上的信息,即信息的损失量非常低,足以用该指标表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再次对评价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的全市专业技术干部、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三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可以提取一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449%,这表明,用提取的这一个公因子就可以解释原有三个指标的93%以上的信息,即信息的损失量非常低,足以用该指标表示人口的劳动技能素质。

最后将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三个公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可以提取一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949%,这表明因子分析结果能很好的得出综合人口素质的评价。人口素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杭州市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都在不断的提高,从而综合素质也才不断的上升。

从数据调查中显示,杭州市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综合素质都从1986的负值,一直平稳的上升为正值,达到现在的2左右。其中在1986年到2000年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最慢的,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是最明显的,这说明这段时间杭州市在培养劳动力技、职业教育方面做出来比较大的举措,而在2000年到2010年时劳动技能素质的发展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稍弱,这说明我们现在的劳动素质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在1986年到1999年的时间里是在平稳上升的,但在1999年到2001年身体素质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波动,在2000年降到了0.19左右,可能的原因是在这段时间里杭州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压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医疗卫生条件却没有与经济同步。同时1999年到2000年出现的传染病比率上升,导致出生婴儿的死亡率提高,而全市的医疗卫生条件还停留在前期的状态没有相应的提高,因此身体素质在1999年急剧下降。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选查是从2000年开始启动,医疗卫生条件也在不断的改进,所以在2000年以后身体素质就快速的回升。最终使得综合素质也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起伏比较大的状态。

(二)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首先本文采用K值来描述产业结构的变化。K值指标是用来动态考察某一时期内一国三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K= │qi,t┈qi,0│

其中qi,t表示第i产业在即期的GDP比率或者就业比率。qi,0表示第i产业在期的GDP比率或者就业比率。K值越大表示产业变动幅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本文收集了1978年-2010年以来各年的三产业的生产总值,采用K值的计算公式得到了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如下图:

图1 K值变动图

从图1中显示,杭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总体上比较平稳。1979年到1982年间,三产业的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1982年开始产业结构可是不断的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时间段是1989年到1994年,以后呈缓慢上升状态。对呈现此种趋势状态的解释是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技术、需求、收入、贸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当走过这种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会逐年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东南部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外界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冲击较大,产业结构变动的幅度也相应较大,而杭州就在其中,所以杭州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三)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研究

本研究应用相关分析法对1978-2010年杭州市人口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其中人口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劳动素质指标值采用因子分析法所获得的因子得分来衡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在0.01水平上,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都与产业结构变动达到显著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967、0.897、0.965,而人口综合素质的相关系数为0.941。这表明,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变动会产生更加显著的作用。

表1 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K值之间关系

最后以综合素质为自变量,产业结构变动K值为因变量,对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经过分析得到的拟合方程为y=0.125x+0.419,判定系数R2=0.885;方差分析F=177.864,Sig=0.000;回归系数检验:常数项t=45.708,Sig=0.000,参数项t=13.337,Sig=0.000。回归方程总体达到显著程度,即回归方程有效。

四、结论与探讨

1.杭州市人口总体素质在不断提升,且人口总体素质与三产业发展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提升人口总体素质,对实现杭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虽然杭州市的人口素质总体在不断的提高,但劳动技能的提高比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低。可是劳动技能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非常显著的,是产业结构变动与优化的极大推动力,因此杭州人口的劳动技能还没有完全达到产业结构的需求,杭州市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

3.杭州市的产业结构在稳步的变动发展,并在逐渐趋于平稳,产业结构升级也趋于缓慢,杭州的产业结构优化也有可能停滞不前。所以杭州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还需借助外部因素的推动。

综上所述为了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杭州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高校教育,使高校学生素质与市场需求接轨,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推进产业结构向上的不断升级;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进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为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的外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再次在确立"就业优先"经济增长模式的前提下,应实施劳动力技能教育与培训的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教育与培训,让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适应经济结构变化,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加强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三大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各不相同,按强弱顺序排列依次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目前吸纳劳动力就业最重要的部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将提高。因此,杭州市应当加强目前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增加劳动力需求,实现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杭州统计局.杭州市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3]杭州统计信息网.http:///web/.

[4]屈云龙;徐燕.人口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1(1).

[5]尹希果;李后建.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0(9).

[6]浙江省统计局.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7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就业人口素质发生了极http://大的变化,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对就业人口素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出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过程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社会进入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提升人口素质的良性循环中。

二、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

第一,对人口素质定量分析的研究。屈云龙和许燕(2010)在借鉴“人口素质指数”(pqli)三大指标的基础上,将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三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中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指标。然后用主成因分析法计算和分析了江苏省的人口素质,结果发现各省辖市人口素质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肖周燕(2007)将人口素质分为身体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水平、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四个方面,并确定了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用ahp(层次分析法)评价人口素质水平。张强和钱建明(1993)选用标准化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2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及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用多维标度法评价了我国10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钱金平(2001)选取了平均寿命、维尔威克指数、智商、非残疾比重,6岁及以上人员大学、中学、非文盲比重等7个指标及其权值分配方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综合定量评价了人口素质。张强,张霜红,钱建明和张菊英(2003)选取了出生时预期寿命、人均工农业产值、婴儿死亡率、生育率、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等5个指标,利用灰关联聚类法对我国14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此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第二,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沈百福和杜晓利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各级教育的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考查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张邦辉,谭伟和邓淼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了中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并用聚类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中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宋光辉[通过关注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文献,发现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重视阶段,70年代的争论和置疑阶段,80年代的理性回归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重拾信心阶段。程前昌依据1994年~2006年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统计资料,选取人均gdp和接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衡量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进行相关分析。黄春燕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素质指数edi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求得gdp增长的预测模型。

三、我国人口素质的实证分析

1.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本文中,笔者把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中,选取了具体的统计指标,最终构建了我国人口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最基本方面,它严重影响着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对人口身体素质的衡量中,笔者选取了婴儿死亡率(‰)(x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x2)、劳动年龄人口比例(%)(x3)、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10万)(x4)、患病死亡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率)(%)(x5)这五个指标构建了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5个指标的数据都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了大学毛入学率(%)(x6)、未上过小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x7)、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x8)和人均受教育年限(x9)这四个具体指标来综合评价人口文化素质。其中,x6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x7和x8的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x9的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而得。

(3)劳动技能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劳动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效率的高低,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本文选取了每千人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单位:万人年)(x10)、每万人专利批准申请量(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x11)和从业中大中专及以上人口比例(%)(x12)来综合评价我国的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其中,x10和x11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x12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我国人口素质水平的主成分分析。本文选取的一些数据不是比率数据,首先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2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386.465,自由度为66,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示。在此,根据以下两个标准提取公共因子:第一,特征值大于1;第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为10.705,远大于1,且它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212%,大于80%的标准。据此,可以认为第一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1个。

表2为因子载荷矩阵,它能够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从表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都有载荷,且载荷绝对值大多数都大于0.9,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从各个方面综合衡量了我国的人口素质,代表了我国的人口素质状况,因此将提取的主成分命名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

因为提取的主成分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就是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文中,选取人均gdp(y1)、货币供给量(y2)、中国历年人均收入水平(美元)(y3)、财政收入(万元)(y4)、进出口差额(亿美元)(y5)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y6)来综合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y1、y2、y4、y5和y6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y3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年鉴》。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5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260.088,自由度为15,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为标准提取公共因子。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为5.784,远大于1,且它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407%。据此,可以认为第一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1个。

转贴于 http://

从表5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都有载荷,且在六个变量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9,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综合反映了我http://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将提取的主成分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

注:zscore(人均gdp)表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其余类似。

同样,因为提取的主成分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就是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五、我国人口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现在分析我国人口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对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中,我们都分别提取了一个主成分,且这个主成分综合评价了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这里用“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来代表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作出人口素质水平综合因子得分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得分的走势图,发现二者都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运用spss17.0对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的pearson系数为0.956,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000,在时通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知,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做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的散点图,如图3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要对它们作线性回归分析。为了简便起见,用ecod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用pql表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设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为

std. (0.0888) (0.0853)

在此回归方程中,, ,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此回归模型是可信的。

通过分析以上回归模型可以得知,我国人口素质水平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人口素质综合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增加0.9557个单位。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人口素质又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为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身体素质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国家医疗水平,二是加强国民体育锻炼。因此政府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医疗方面积极鼓励新药研发,改革医院现存的各种弊制,让人民群众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国民体育锻炼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居民区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深入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以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为最终目的。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贡献率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10-02

教育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尤其明显。黑龙江省作为传统的高教大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省内在校大学生人数和高等学校数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但是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相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有点滞后。因此,测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为实现黑龙江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础上构造教育投入的劳动增长型生产函数,采用的模型、指标、方法与丹尼森(E.F.Denison)和麦迪逊(AMaddison)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方法大致形同。计算1998年至2008年期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并将计算结果与全国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为黑龙江省现阶段教育及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模型

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有多种,西方经济学家用来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GNP)或国内收入(GDP)数额或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二是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数值或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本文在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前一种方法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估算。

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和数学家查理‘柯布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20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投入(K)和劳动投入(L)对产量(Y)的影响时,得出的一种生产函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可表达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道格拉斯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

Yt=AtLαtKβt

在上式中,Y代表年经济增长率,L为劳动投入年增长率,K为资本投入的年增长率,α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β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且α+β=1。

考虑到教育因素对劳动力质量的作用,教育使初始劳动力投入成倍地增加,因此,可以把Lt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Ot)与教育投入(Et)的乘积,这样Cobb―Douglas生产函数就变成:

Yt=At(LOtE1)αKβt

令e为教育投入年增长率,则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可以表示为:

Re=βe/Y

其中,B系数的确定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法,通过构造回归模型:InY=InA+αInK+βlnL求出β的数值;也可以通过求工资总额与国民收入之比来衡量劳动对产出的弹性。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20世纪初期20多年的数据推算出,α为0.25,β为0.75。麦迪逊采用第二种方法,确定的β系数值为0.7,即认为劳动对产出的弹性为0.7,劳动投入每增加1%,产出增加量为0.7%。需要说明的是:β系数的确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β系数值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为了增加计算结果的可比性,本文采用麦迪逊的β系数值为0.7,即认为劳动对产出的弹性为0.7,劳动投人每增加1%,产出增加量为O.7%。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构造的模型测算1998―2008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时,需要1998年、2008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各自受教育程度,这些数据可以从199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和2009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第一步,计算1998、2008年从业人员人均教育综合指数。首先需要分别计算出1998年、2008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1998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从业人员人均初等受教育年限为:

(29.5+44.6+16.1+5.3)x6/100=5.7

从业人员人均中等受教育年限为:

[(5.3+16.1)×6+(5.3+16.1+44.6)×3]/100=3.26

从业人员人均高等受教育年限为:

5.30×4/100=0.21

2008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从业人员人均初等受教育年限为:

(22.5+54.3+15.0+6.5)×6/100=5.90

从业人员人均中等受教育年限为:

[(6.5+15.0)×6+(6.5+15.0+54.3)×3]/100=3.56

从业人员人均高等受教育年限为:

6.5 x 4/100=0.26

根据1998―2008年间接受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差别,推断出中等教育毕业生劳动生产率是初等的1.4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是初等的2倍。2008年中等教育毕业生劳动生产率是初等教育毕业生劳动生产率的1.57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是初等教育毕业生劳动生产率的2.97倍。这里把1.4、2、1.57、2.97分别看作是接受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质量折算为劳动力数量的系数,而把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看作是权数,据此计算出劳动力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1998年平均教育综合指数为:5.7+1.4×3.26+2×021=10.68

2008年平均教育综合指数为:5.90+1.57×3.56+2.97×0.26=12.26

第二步,计算1998―2008年间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采用几何平均法,公式为:e=[(Et/E0)1/n-1]×100%,其中,n为终止年与起始年之间的间隔年限,1998年―2008年的间隔年限为10,即有:

e=[(12.26/10.68)1/10-1]×100%=1.4%

第三步,计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占年均总教育指数增长率的百分比。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分别计算1998、2008年排除高教后的教育指数值:

1998年:5.7+1.4×3.26=10.26

2008年:5.90+1.57×3.56=11.49=

2、排除高教后的年均教育指数增长率为:e=[(11.6/10.9)1/10-1]ch3100%=1.1%

3、高等教育所占总教育指数增长率的百分比为:(1.4-1.1)/1.4×100%=21.43%

第四步,计算1998--2008年间GDP的年增长率。根据黑龙江省1999年和2009年的统计年鉴得到:1998年黑龙江省GDP为2832亿元2008年为8310亿元,采用几何平均法可以算出1998―2008年黑龙江省GDP年增长率为:

ye=(8310/2832)1/10-1=11.37%

第五步,计算教育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e)。由:Re=βe/Y得:Re=0.7×1.4%÷11.37%×100%≈8.62%

第六步,计算高等教育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n)。

Rh=Eh×Re=8.62%×21.43%≈1.85%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1998―2008年这10年间,黑龙江省GDP的年增长率为11.37%,其中教育对GDP的贡献率为8.62%,而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为1.85%。

三、估算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算法,计算出1998―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62%,而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为1.85%。教育、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低于全国1996--2003年的水平20.37%和3.35%。甚至低于一些欧美国家1973―1984年的水平,通过表2可很直观的进行观察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1998―2008年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甚至低于全国1996年―2003年的水平,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到德国1973―1984年的1/2,更是远远低于当时美国、法国的水平。这与欧美一些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尽管黑龙江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还是比较低。1998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人均高等教育年限为0.21年,仅相当于美国1913年的水平、法国1950年的水平。导致黑龙江省1998―2008年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贡献率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这10年间黑龙江省GDP的增长率是11.37%,是上述西方国家的3―10倍。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比较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增长依靠农业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科技知识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作用十分有限。

四、政策建议

1、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计算我们得知:黑龙江省从业人员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为0.21年,不及美国1973年的1/4(0.89年)。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10%。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大学规模和教学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转化能力。因此,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高校科研能力,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2、高等教育应当注重质量的提高以及结构的调整。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效率,鼓励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在有序的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通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校内部效率,完善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提高全民科教素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进行高等教育结构的动态调整、优化和升级,密切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力度。现代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宝贵的资源。黑龙江虽然高等教育比较发达,高端人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工资福利待遇比较低、气候等等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因此,黑龙江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留住高水平人才,全面提高本省“高、精、尖”人才的存量和水平。

4、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许多研究表明,目前黑龙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的大量投入来达到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是属于粗放型的、以资本的消耗为主的外延扩大式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高等人力资源对经济的作用很难充分的发挥。因此,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大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1)

2.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

3.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1994

4.岳昌君,刘燕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6(2).

5.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9

个人收益 社会收益 曲线估计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社会公平正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级教育获得的教育收益分为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两部分。[1]教育个人收益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使受教育者自身或直系亲属获得的收益。教育的个人收益主要通过学历与收入的关系程度进行衡量,即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平均月收入会出现迅速的增长。教育社会收益是指除受教育者及直系亲属以外,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给政府、社会或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收益。社会收益主要通过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以及教育对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即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比重及教育对社会公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采用曲线估计方法对学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此衡量教育的个人收益;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研究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的关系,由此衡量教育的社会收益。

一、教育个人收益分析

教育的个人收益包括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就是个人收入的增加。教育与收入的关系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其关系,一言以蔽之,即受教育者的水平高,其收入也就高。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平均年收入比一个高中毕业生多2.3万美元左右。加拿大统计局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具较高教育程度、较高读写能力的人通常获较优厚薪酬的工作。[2]同样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居民中的本科、高中、初中、小学的受教育者的收入比为1.8:1.26:1.17:1,接受教育年限高的的人,收入水平也高。这里重点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检验收入与学历的关系,同时测量和验证由教育而引起的收入差别的大小。学历主要通过接受教育年份指标来衡量,收入主要通过平均月收入指标来衡量。

表1 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关系表

数据来源:兰州市2012年社会调查数据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接受教育的年份假定分别为6年、9年、12年、16年、19年、23年,其收入分别为1769元,2368元、2630元、3217元、4386元、7209元。对其进行一般性描述统计,我们可以计算出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33.9%,11.1%,22.3%,36.3%,64.3%,我们可以得出除初中以外,收入水平达到峰值前,学历层次高的人群,平均收入递增速度总比学历层次低的人群快。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关系程度,首先进行相关分析[3]。

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26,接近绝对正相关数值1,说明教育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呈高度的正相关性。同时,从图1的散点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均月收入随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年份的增加,受教育者的平均月收入不断增长,从小学的1769元增长到博士的7209元。这也说明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呈高度的正相关性。从图1的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的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两者的关系并非是线性关系,对于非线性关系通常是无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无法直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为进行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之间统计关系的数量分析,这里主要通过曲线估计的方法来建立本质线性模型,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曲线估计,[4]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平均月收入的曲线估计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根据判定系数R方、显著性检验F值和概率P-值综合判断,拟合优度最高的是三次曲线,其次是复合曲线、二次曲线、幂函数、线性函数。可以优先采用前两个模型。但从输出的方差分析结果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三次曲线中包含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因此该模型不可采纳。接下来在复合曲线和二次曲线中选择,复合曲线的拟合优度高于二次函数,同时复合曲线、二次函数均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采用这两个模型。但根据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之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最终考虑采用复合曲线。

则复合曲线的表达式为:y=1089.431×1.080x

其中x为接受教育年份,y为平均月收入,该函数表达式的实际意义可以描述为接受教育年份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平均月收入增加1.080倍。这种分说明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关系密切,即学历与收入关系密切。

学历与收入关系密切的原因,我们通过人力资本理论来论述。[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学校就是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得到培训,以此在劳动力市场通过较高的收入得到回报。一些学者认为通过培训的人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其劳动效率都要高于低水平教育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同教育层次的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是: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这充分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情况下是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成正相关。另外,受过高水平的人可以完成复杂的劳动,这是低水平受教育者所不具备的。因此,高水平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对复杂劳动和高劳动效率的补偿。

二、教育社会收益分析

教育的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对公共利益的贡献来衡量。教育对公共利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从宏观上来看,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条件。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关系十分重要且密切。主要是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相反,教育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强大促进作用,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实践证明,适宜的教育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很大。

1.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所起的作用

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主要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衡量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具体程度,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达式为[6]:

Y=X?琢L1?茁1L2?茁2L3?茁3L4?茁4

其中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1、β2、β3、β4分别为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由生产函数理论,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初中、小学)、中等教育动力(高中)、高等教育劳动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硕士,博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各自的弹性来表示。即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弹性越大,说明其对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不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可以描述为:

Ei=(?茁i×li/y)×100%(i=1,2,3,4)

其中E1、E2、E3、E4分别表示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i1、i2、i3、i4分别为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逐年增长率;y为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率。则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Ei=(?茁i×li /y)×100%(i=1,2,3,4)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等不同教育层次劳动力人数的数据,算出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7]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并计算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7%、8.73%、23.65%、32.67%,可见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越大。我们可以对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相关性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教育年份与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的相关系数为0.975,接近绝对正相关值1,说明接受教育年份与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呈高度正相关性,即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教育事业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70%的高水平,发展国家也平均达到了40%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只有不到30%的水平。

2.教育在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社会和普通群众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矛盾得到缓解,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教育对社会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力量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8]首先,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而教育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起点,同样也是人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不仅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上,更应该体现在从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收入不公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人一生”,[9]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安定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次,教育可以缩小收入差距,是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能够直接提高其收入水平,这也说明了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可以使低收入水平者增加自身收入,缓解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形势;另一方面收入水平高的人群不仅会影响自身收入水平,还会对下一代的收入水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即收入水平高的父母,其子女收入水平一般也会比较高,这说明教育对代际收入也会产生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在缓解贫富差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为国内外的经济学家所肯定。比如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指出,教育是影响人们获得收入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投资,它可以间接地对财产的分配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通过对财富的重新分配,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0年7月,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其核心就是把推进教育发展作为其战略重点。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党的十已经把教育公平置于社会公平正义重要基础的地位,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任务。只有真正建立起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教育公平地实现,进一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早日实现。

三、结论及分析

通过上面采用曲线估计方法对学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衡量教育的私人收益,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研究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的关系从而衡量教育的社会收益以及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学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密切。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学历层次高的人群,平均收入递增速度总比学历层次低的人群快。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收入水平的临界点问题,即收入水平达到峰值前,收入水平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长,但收入水平达到峰值之后,收入水平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停滞不动,甚至可能出现收入水平下降的情况。

第二,通过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26,接近绝对正相关数值1,说明教育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呈高度的正相关性;通过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之间关系进行曲线估计,得到符合曲线方程:,即接受教育年份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平均月收入增加1.080个单位。这也进一步说明接受教育年份与平均月收入关系密切,即学历与收入关系密切。

第三,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Ei=(?茁i×li /y)×100%(i=1,2,3,4),计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可以得出:初等教育及以下劳动力、中等教育动力、高等教育劳动力和研究生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7%、8.73%、23.65%、32.67%,可见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越大。通过对接受教育年份与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教育年份与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的相关系数为0.975,接近绝对正相关值1,说明接受教育年份与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呈高度正相关性,说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这也为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第四,教育在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作用巨大。一方面,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能够直接提高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缓解贫富不均,减少社会矛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是教育公平问题,只要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地实现。

通过对教育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实证分析,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在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等个人收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技术变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便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

参考文献

[1] 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Schulta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

[3] 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Morrision.C.Income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trade:A cross-sectionai analysis.European Economid review ,1990(6)

[6] Samuelson P Al Paul Donglas. A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marginal productiv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

[7] 叶茂林,郑晓齐,王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10

[关键词] 创新中国画 中小学生 综合能力 作用

一、总论

当今信息进代,美术早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精神陶冶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对美术的感受、想象和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其中,在中小学开展中国画的创新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国画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上久享盛誉,是中国人的骄傲。做为中国人,不仅要继承中国画,更要创新中国画,并通过创新的中国画来调整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与学习。

二、具体论述

1.中国画的创新教育是美育的直接方式

中国画使用书法用笔。要想画好中国画,首先必须学习书法,以书法用笔入画,使笔笔有力、笔笔有生命。创新的中国画与传统的中国画不同,它在审美情趣、艺术语言上更加注重形式美、韵律美、理想美,更强调形式本身的相对独立性。

创新的中国画在形态上总体上有三大特点:

(1)平面化

创新的中国画以二度空间的观念来将客观物象进行主观的重组,使画面有韵律、有秩序,用点、线、面的造型手法,最能充分巧妙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的语言有韵律、和谐、节奏、对称、均衡、对比、渐变、变形、重复等要素。

(2)单纯化

创新的中国画主要是在二度空间上来将客观物象进行重新建立一种主观的全新形体关系、色彩秩序构成方式,使人可以自由自在的展示内心强烈独特的感受,所以简练、单纯、个性的表现手法及视觉效果就形成了创新的中国画的语言特征。此方法明快、直观、有力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体现了艺术表现手法上以最少的形式元素来表现最丰富的思想内涵的美学价值。

(3)自由化

创新的中国画不拘泥于工具、材料等因素制约、不受制作上的严格规范的限制,能够从艺术形式、手法到材料工具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体创造精神。从观念上创新的中国画既可以打破时空概念,又可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物象自由的组合;造型上可以不按逻辑关系进行随意夸张、变形、分割、重组、穿插;色彩上从画面效果、人的观念情绪、生理、心理、特点与文化价值等角度出发,自由灵活地进行艺术加工处理;透视上可以不按远小近大的法则,而是根据人物的主次地位来决定画面的主次关系;形式上可将具象与抽象、物象与图案、文字与图象自由综合在一幅画面之中;材料制作上可采用多种画种综合,强调大感觉,增强形式美感,充分体现惊人的艺术想象力。

可见,中国画的创新教育是美育的直接方式,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添其信心,又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中国画的创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使学生在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自尊、自信、自爱的性格,使他们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例如,齐白石写意画《大白菜与小辣椒》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理解平凡真实之美。齐白石的中国画《他日相呼》刻画的几只小鸡在啄虫,初看表现了小生命的可爱,认真一看,他表现的是鸡的品德!鸡有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即不吃“独食”,当“她”发现有东西吃时,就呼唤同伙一起来吃;当有其他的鸡来抢食时,“她”就主动让开,再去其他地方觅食,这是多么好的品德呀!

在创新的中国画中,牛经常被描画,牛体格健壮,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吃苦耐劳,是奉献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在牛的身上,聚集了许多传统美德,象征意义也非常丰富。通过画《牛郎织女》表现动物与人的深情厚意。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这种教育方式活泼、生动有趣,比政治课容易被学生接受。是思想教育的好时机,不仅教育学生自幼就养成良好的品德,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见,开展创新的中国画艺术教育是德育的好教材,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中国画的创新教育是智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好教材

以牛为名,书画“牛”,按照中国的民俗、风俗文化,有“出生礼”:当小孩出生后,一般起两个名字,一是小名或乳名,在出生后就起名,由于小儿易夭折,小孩乳名多具有巫术意义;二是大名,亦称学名,即正式的名字,有些家庭还根据小孩出生年月或十二生肖,起名为“小虎”、“小龙”等。通过这些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创新的中国画潜移默化的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对孩子智育教育有好处,学生知识视野拓宽了,更有利于心理的健康。

可见,创新的中国画也是智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好教材,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4.中国画的创新教育也是体育锻炼的过程,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画初级阶段,临画、读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在创新的中国画艺术创作过程中,须心平静气且用力挥毫,方能完成书画活动,从而具有锻炼身体的作用。作画时须手指配合,把握用笔的轻重缓急,通过锻炼可以使用手指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正如老百姓所说:“心灵手巧”,反映了手、脑的相互关系。可见中国画的创新教育也是体育锻炼的过程,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5.中国画的创新教育是直接的劳动教育过程,通过此类劳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到创作,从“提不起笔”到挥洒自如,每一点进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想学好创新的中国画,更要做到多画、多读。东汉书法家张伯英,临池学也,用废了很多笔,故有“笔冢”之说;唐朝书法家怀素无纸,就用木板练字,把木板都写穿;用芭蕉叶当纸练,草书天下称独步;隋代智永发苦练字,秃笔千万支。由此可见,书画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只有坚持勤奋苦练,才能有收获,坐享其成,守株待兔是不可能登上艺术殿堂的。

从作画姿势的正确,法则的严格,章法的讲究,可以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的良好习性。可见,训练也是直接的劳动教育过程,可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11

关键词:区域 人力资源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财富基础,也成为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全面开发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天津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北部的渤海湾,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被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后,曾在经济上一度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天津在经济上高速发展,但经济优势依然不明显。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天津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劣势,科学评价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针对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对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家祥,2009)。

研究目的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体系标准和评分方法的基础上,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为依据,构建以人力资源素质、教育培训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状况,改变以往指标选取片面、代表性不足和数据可比性差的问题;其次,通过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保障。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人力资源水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本文开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力资源”是由彼得德鲁克(Peter Ducker)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引入的。郑绍濂(1995)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界定,他认为: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这一观点在国内宏观人力资源问题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或组织中所拥有的能够被利用,而且对经济社会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其中体力和脑力包括人的基础素质、能力以及技能。

本文中区域是指以省市为划分标准的地区范围;水平指在某一专业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人力资源水平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评价指对人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指标是复杂事件和系统的信号或标志,它们是指示系统特征或事件发生的信息集。人力资源水平指标用来全面反映区域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质,便于对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二)人力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定义还存在多维性和模糊性,对于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沃尔什在1935年首次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成本估算。赫曼森在1964年提出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式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弗兰霍尔茨(Flamhohz)在1971年提出评估人力资源价值的新模型:随机报偿价值模型。对于区域整体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评估方法,开始尝试用一些变量来人力资源;罗默(1989)采用成人识字率数据,把生产要素做了进一步扩充,除纳入以平均教育年限来衡量的人力资源外,还加入了用专利来衡量的新思想;卢卡斯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源;巴罗(Barron,R.J.,1991)用2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来衡量。

国内人力资源评价研究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沈坤荣、耿强(2001)在数据处理上采用面板数据,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方法进行检验;徐现祥、舒元(2005)采用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人力资源存量的研究;蔡舫、都阳(2000)用人口识字率表示出是人力资源存量。

由于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计算方法的运用各不相同并有所偏重,以上研究不能完全解释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以及人力资源投入及产出的具体关系。在评价过程中,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过于繁琐,操作性不强,以致无法普及,难以理解并有效利用。克服以上问题,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及方法

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确立明确的原则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一)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原则。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对评价对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合理描述。定性评价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 其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定量评价采用量化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带有局限性,评判不容易深入。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达到全面的评价效果。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我国国情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出发,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指标含义明确。评价体系设计的过简、过繁都会造成评价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评价的目的。

动态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各个评价因子所发挥的作用会增强或减弱。评价体系应遵循动态性原则,伴随社会、经济、技术等变化作相应调整,以真实地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

(二)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运算。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AHP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分法是先分别按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然后采用加权相加,求得总分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科学、量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引入权值的概念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利于发挥评价指标专家的作用。该方法适用于评价指标无法用统一的量纲进行定量分析的场合,而用无量纲的分数进行综合评价。

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即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列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三级指标则是最终的细化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三个维度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支持并相互影响的。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使教育和培训能够更具科学化和实践性;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三者形成了闭合的因果链,共同体现了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总体水平。

(三)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具体指标的内涵

科学合理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具体指标的选取和界定。“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分别由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16-59岁人口比例两项指标构成,以表征区域文化素质结构和劳动年龄内人口比例;“教育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分别由教育经费支出比率、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专利申请受理数、城乡总体就业比例、职业介绍机构数量构成,分别表征教育发展综合水平、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技贡献水平和培训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维度的指标分别由人均GDP、第三产业贡献率、人类发展指数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构成,分别表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率基本状况。

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

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天津统计年鉴2009》、《2008年/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对于相关省市的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所得数据见表2。

以天津市第三产业贡献率的指标为例。第三产业贡献率=区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区域生产总值=2410.73÷6354.38=

0.379所以,天津市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9%。以此类推,计算得出其他省市的相关指标。

(一)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处理和数据的归一化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实现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首先计算出第一层指标的权重,再确定第二层指标的层级中间权重和最终权重,进而得出第三层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部权重(见表3)。

由于数据的单位和数量级不统一,对各省市进行指标之间的相互比较很困难。本文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无量钢化将各指标变为能够直接进行比较的0-1的范围内,既方便将指标按其所占权重进行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又使得各省市之间可以进行直观的比较。对指标数据的无量钢化采用的是将各指标变量值减去最小值后除以全距得出。全距是指该指标下的变量值组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使变量值的范围在0-1之间。

(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综合运算结果

确定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并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将各个层级的归一化的指标变量值与其所占权重相乘以后,就得出8省市的人力资源水平评价体系的最后得分(见表4)。

(三)结果的比较分析

根据表4中各省市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得分,依次排序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天津、山东、重庆。天津市在沿海省份中相对比较落后。与其他省市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天津市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并无太大优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天津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出以下方面:

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天津市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的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说明天津市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方面占有相对优势地位,发展潜力和空间都比较大。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综合反映出天津市在人力资源的潜力巨大,具有比较大的挖掘空间。

天津市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天津市在教育和培训发展水平维度仅排在8省市中的第六名,存在明显的劣势,不利于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向生产力的转换。其中,每十万学生中拥有大学生数量上天津市仅次于北京,表明天津在高校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方面有很大优势,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培养更多适用人才;在职业介绍机构和城乡就业比例方面均排在8省市的最后一名,表明天津在就业方面仍需下大力气,采取积极有效政策推动就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优势比较明显。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在第三名,相对优势比较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京津唐腹地的产业优势,有力地促进天津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指标体系中的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上;但在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两个指标上却落后于其他省份,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结论及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证研究,全面客观评价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以实现对天津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现状的充分了解,并为天津人力资源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天津应当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全民受教育比例;强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增强劳动力的生产力转换效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全面提高天津市人力资源实力。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城乡就业工作

天津应当以滨海新区的开发为契机,完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职业机构,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和再就业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大覆盖和不断完善,实现对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开发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科研开发和专利研究的奖励和支持力度。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天津市的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天津的实际,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时间和笔者自身研究水平有限,本文中的某些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如指标设计和选取是否科学合理、样本数据数量不够充足等,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笔者期待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入,以期形成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肖鸣政.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光红,杨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

3.文魁,谭永生.试论我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献综述范文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治国理政中,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领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调,做好教育工作,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党是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办好中国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强调了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这一根本要求。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阐明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等战略部署。

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方向问题从来都是第一位的。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高度,阐明了教育要牢牢把握的政治原则,强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教育的坚定自信,强调了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这一核心要求。

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些重要论述,着眼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强调了办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深化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改革创新是时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实现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当前国际发展大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了新时代教育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这一历史使命。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这些重要论述,鲜明指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期望,对全党全社会提出尊师重教要求,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

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加强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监测,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健康第一”基本理念,完善政策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让学校放手开展体育运动。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面向人人、重在素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三是全面完善政策体系,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办好师范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推进编制、岗位、职称、人事等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对乡村教师在政策和待遇上的倾斜,鼓励他们扎根农村,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