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3:48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ICU基础护理;护理流程;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高度要求医疗健康水平,医疗服务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保证人们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基础护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保障生命安全及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优化基础护理流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是当今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开始进行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工作,将患者的院感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大多数为危重急症、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变化快,并且还不能自理生活,必须卧床休养,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ICU中收治的50例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经过优化的基础护理,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ICU住院患者50例,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未优化的基础护理;除了护理方法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患者用于临床比较。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院感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1.2 方法[2]
1.2.1 修订及完善基础护理流程
在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使ICU病房的湿度与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前者控制在50%与60%之间,后者控制在24℃与26℃之间,保证患者的居住环境舒适。②针对医院ICU病房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编排值班护士,一般来说,ICU基础护理中,参与人员应该要包括高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士、工勤人员,各1名,只要包括上述多位护理人员,才能够保证基础护理工作有效安全进行下去。③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给予患者适当的基础护理,首先为洗头与擦身,然后进行饮食与口腔护理,最后给予患者会阴护理,通过给予患者上述一系列护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1.2.2 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这个步骤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一旦入科后,就要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②在给予护理人员培训期间,新入科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带教护理人员必须从旁观看,避免不恰当操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各科带头人每周均对新入科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病基础护理及注意事项、急救护理及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向新入科护理人员讲授护理经验[4],使新入科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增强。④要求新入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至少要保证每周一小结,每月进行一大结,并且,要求在工作总结中强调操作错误事项;带教人员针对护理人员的突出成绩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操作失误,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纠正,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
1.2.3 强化护理意识
①给予患者适当的目光接触与触摸,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安全感。与患者家属多加交流,增强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使患者感觉亲切,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③保证病房布置舒适安静,及适当的通风采暖,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④在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时刻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现代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表2 对比两组的院感发生率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从表1、2、3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院感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要想有效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就必须对ICU基础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这是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创建的重要前提,通过优化基础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的实际需求,实现优质护理。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基础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及病情裱花,有效解决问题,保证护理服务质量,从而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成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降低院感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康复[7]。
另外,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还能够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本组研究中,通过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给予患者为优质护理服务,有效降低患者的院感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熊杰,黄素芳,刘伟权,等.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7(7):581-584.
[2] 尹香花.浅谈ICU 的基础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9(6):128-129.
[3] 刘夕珍,杜海燕,史广玲.优化护理流程对提高ICU基础护理质量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92-93.
[4] 单凤婵,陈娟,罗晓丽. 个性化护理在产妇护理中对改善护患关系及提高护理质量的意义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2(06):536-537
[5] 张蓉,季梅丽,唐文娟.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老年卧床患者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06)1009-1011.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预防; ICU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110-02
ICU综合症指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同时伴有其他异常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为多样性,并且轻重不同[1]。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如谵妄、思维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及动作行为障碍等,或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如患者出现失眠、多梦、易惊醒、头痛、便秘、腹泻、皮肤异样感及腰背疼痛等。而出现ICU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自身健康以及治疗,同时也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情绪及治疗,因此,在收入ICU病房后对患者进行合理护理干预加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意义重大,笔者特将其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科室自2012年1-12月收治进入ICU病房患者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48~89岁,平均(68±12.3)岁。其中心力衰竭患者2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2例,高血压危象患者23例,危重创伤、多发伤患者13例,呼吸衰竭1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7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8~89岁,平均(68±11.7)岁。干预组患者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48~89岁,平均(68±13.1)岁。
1.2 发病原因及机理
1.2.1 好发人群 ICU综合征好发人群多为老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通常既往有精神病史或者家族有精神病史或精神失常患者,或由于因脑外伤或脑血管收治的,或曾服用安眠药或对其他神经学药物有长期性的依赖的患者尤其高发。
1.2.2 既往病史 如患者曾经后现在经历过手术治疗的也容易产生ICU综合征。
1.2.3 环境原因 由于ICU的病房环境相对闭塞,很多患者每天不定时需要进行紧急抢救,导致其他患者身心受到一定刺激。
1.2.4 疾病因素 由于患者受到多种应激源刺激,从而引起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电解质平衡失调及二氧化碳的潴留等,可直接或间发生紊乱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ICU综合征[2]。
1.2.5 情绪因素 患者如收治入院性格比较焦躁,或内向胆小患者或有患者因严重车祸入院,丧失亲人等均容易引起ICU综合征。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基础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1.3.2 干预组护理方法 干预组对患者在基础护理的方法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2.1 改善监护环境 由于ICU病房患者较多,而空间有限,各项抢救仪器较多,因此,护理人员更应当注意设备的摆放,以及环境的清洁,医护人员在护理病人时尽量不要影响到其他患者,可以摆放释放氧气的花草,以及适当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护理人员在进入病房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以免影响患者休息。禁止在病房内接打电话,对于心电监护,呼吸机等需要二十四小时工作的仪器,尽量减少其噪音。在抢救患者时,应当在独立的抢救室进行,以免对其他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感。如患者的呼叫铃响时,应当立即做出反应,以免使患者感到慌张。
1.3.2.2 心理护理干预 对于进入ICU监护室的患者应当用通俗的话耐心的解释患者进入ICU病房的主要治疗目的,由于多数患者都对ICU病房存在恐惧心理,认为是自己的疾病无法得到救治,护理人员应打消其负面想法。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早达到治疗目的。对于较为内向,胆小的患者,可让家属多来探视,对其进行鼓励,而护理过程中,患者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或偶尔缓和一下紧张气氛,使患者逐渐开朗起来。而对于较为焦躁的患者,应当及时处理患者需要,解除患者不适症状。缓解患者焦虑的情绪。同时在日常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进行合理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如说话困难患者,更应耐心理解患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解除患者不适症状[3]。
1.3.2.3 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在基础护理的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全身的次数和时间,如为患者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及患者大小便时,随时给予遮挡。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防止患者因为不安而导致ICU并发症的反生。
1.3.2.4 保障患者的睡眠质量 尽量减少在夜间对患者进行日常治疗,如个别患者需要进行夜间护理时,应当轻声叫醒患者,操作时应降低噪音,以免影响其他患者。护理人员在夜间进入病房是,应调暗手电筒的光,避免直接照射患者面部。遇到失眠或者紧张不安的患者额,应当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4]。
有计划地安排治疗护理,除必须的治疗外,避免在夜间惊醒病人,并减少语言的干扰,使患者保持安定的心境入睡。ICU特殊的环境和持续的检测、监护,使患者没有完整的睡眠周期,应鼓励患者白天少睡,夜间减暗灯光,减低噪音,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以助其入睡。对有失眠和紧张不安的病人给予镇静剂和心理疏导,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2 结果
对照组在进行基础护理后,发生ICU并发症患者37例,占总病例的61.6%。干预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其发生ICU并发症患者11例,占总病例的18.3%。干预组较对照组ICU综合征的发病率有效地减少了43.3%。
3 讨论
引起ICU综合征的原因很多,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一旦发生,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5]。而临床研究证明,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ICU综合征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巧玲,刘洁,王洋.ICU综合征研究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11,11(20):126-128.
[2]孙叶萍.关于ICU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0,35(7):101-102.
[3]王凤玲,高辉,高华,等.浅谈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75-76.
[4]罗红.术后ICU患者精神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0(15):41.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护士; 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 培训
ICU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特殊性要求ICU专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重症监护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监护技术。心律失常为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表现,也是重症监护的主要项目之一[1]。ICU护士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时识别和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可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院在2011年承担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对学员进行了心律失常识别能力的系统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2期共121名学员,来自广西各级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5名(86.78%),二级医院16名(13.22%);综合ICU 74名(61.16%),专科ICU 47名(38.84%);年龄21~42岁,平均(28.60±4.06)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2~24年,平均(7.67±4.72)年;在ICU工作年限5年19名(17.70%);职称:护士37名(30.58%),护师67名(55.38%),主管护师16名(13.22%),副主任护师1名(0.82%);最后学历:本科以上54(44.63%)名,大专63(52.07%)名,中专4(3.31%)名。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及内容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采取全脱产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第1个月为集中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学习,第2~3个月到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在第1个月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中,对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识别等,共安排18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10学时。实践内容采取分小组教学,应用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分组上机练习,同时自行编制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让每位学员课后进行分析练习,上交课后作业。
1.2.2 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ICU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工作科室、学历、职称;(2)接受ICU专科知识培训情况;(3)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4)系统培训对自身识别心律失常能力提高情况;(5)对培训教学的满意率等。
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在结合文献资料、临床实践需要基础上,从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中选取图型10幅,每幅图判断正确计1分,判断错误不计分,总共1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越高。
3 讨论
3.1 ICU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系统培训的必要性 ICU是对危重患者实施全程监护和救治的场所,心电监护是ICU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对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处理,减低心律失常猝死率。未经培训的临床护士几乎都不能识别心电监护波形[2]。成守珍等[3]对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调查数据显示,ICU专科护士曾接受过培训的占69.1%,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仅占37.6%,培训方式以科室为主,24.7%护士参加的是零散的培训,而且有2.4%的护士以自学为主。在本研究中,占85.1%的ICU护士未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培训前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仅为(3.21±1.99)分,说明ICU护士在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上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工作中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乔安花等[4]的调查则对获ICU资格认证护士的胜任力较满意,但在临床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急危重症监护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徐洁慧[5]提出ICU护士对抢救知识和技能、危重患者监护知识和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3个方面的培训需求较为迫切,可作为培训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时,加强对心律失常识别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系统培训后ICU护士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明显提高 ICU护士都具有心电监护的临床经验,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的比例低于60%[6]。本研究表1显示,培训前ICU专科护士对心律失常的类型识别存在不足,对常见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正确识别率较高,分别为84.3%、58.7%,其他的心律失常类型识别正确率均不到60%;其中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识别正确率不到10%,主要是这些心律失常相对少见,ICU护士缺乏相关心电图知识而影响对心律失常的识别。系统培训后,学员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由培训前的(3.21±1.99)分提高到培训后的(9.19±1.31)分,且10个条目回答的正确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培训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要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正确识别,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心律失常需要记忆内容较多,抽象,涉及的相关知识多,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本研究调查显示占37.2%的ICU护士认为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是基础差、难度大,62.8%认为是缺乏学习技巧和经验。因此,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讲课技巧。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的临床应用。在本院举办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模拟教学软件对学员进行培训,先由教师讲解心电监护各种心律失常判断要点及技巧,再由学员在计算机上反复自行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自我考核和随机考核,结合课后的心律失常图谱分析练习,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对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教学手段得到了学员的认可,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满意率为97.5%。
总之,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应重视危重患者监护技术的系统培训,以提高ICU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满足ICU临床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伟英,沈秀群.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68-870.
[2]高菊梅,纪炜,韩智,等.心电监护波形识别技术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71-72.
[3]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41-3044.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94-1196.
[5]徐洁慧.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培训需求量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1,11(6):9-11.
[6]李桂芬.基层护士对心律失常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3):214.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level of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ICU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 120 cases of ICU patients i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of different department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control group 60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observation group of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level 60.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all the indicator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dat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CU nurs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ICU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为了提高ICU科室的医疗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与管理质量便显得极为重要。层级护理管理是一类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护理、管理有效融为一体,从而使ICU护理在整体上得到有效强化[1]。本次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ICU科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评估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120例ICU患者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我院,进而以所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3岁,年龄均值(42.8±3.2)岁。对照组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6岁,年龄均值(42.9±3.1)岁。另取我院ICU科室28名护理人员,包括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做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工作,针对患者出现的异常状况,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观察组患者行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1.2.1层级的合理设置 对ICU科室相关护理人员统筹起来,进而分为五大层次,即为:护理组长组、高级护理组、中级护理组、初级护理组、助理护士组。与此同时,将全部护士统筹起来,进而分为三个组,每一组都需配置上述提到的五个层次护理人员,三组所采取的轮班制度为8h制。
1.2.2工作流程的合理制定 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进而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工作流程以文字的形式打印出来,在患者床边放置,以备护理人员即时查阅。需设置的流程内容涵盖基础护理内容、患者心电监护以及用药指导等。另外,需配置抢救流程。
1.2.3层级管理策略 以护士不同层级为依据,进而完成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及护理指导工作,具体内容为:①护理组长组:对于护理组长来说,主要对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加以负责,针对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能力水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措施。②高级护士组:高级护士主要需做好护理查房工作,针对中级护士、初级护士以及助理护士进行护理指导,通过“理论+实践”的指导,使下属层护士的护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③中级护士组:中级护士需对ICU监护的重要性加以认识,基于ICU抢救护理期间,需做好和医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工作,了解各类抢救仪器,懂仪器操作方法,并能够对各类抢救药物有足够的认识。④初级护士组。对于初级护士来说,主要需采取专科护理管理,同时需对初级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管理方面的考核,包括是否了解一般的检查方法,能够充分掌握专科护理技术以及护理文书书写是否规范、科学等。⑤助理护士组:助理护士需懂基本的护理操作,有足够的护理安全意识,能够认识到护理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ICU科室护理管理规程制度严格遵守。
1.3判定标准
1.3.1层级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指标包括五项: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每一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3]。
1.3.2采取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由患者自行填写完成,然后由评价小组收回问卷,进一步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本次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120份。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三项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x±s)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对比评估 ①观察组中,基础护理评分为(96.49±2.21)分、健康宣教评分为(91.82±2.11)分、病房管理评分为(94.16±3.21)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96.86±2.11)分、护理操作评分为(94.86±3.29)分。②对照组中,基础护理评分为(82.92±2.34)分、健康宣教评分为(84.12±2.14)分、病房管理评分为(78.19±3.29)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86.92±2.14)分、护理操作评分为(86.37±3.26)分。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评估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46例、满意10例、较满意4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2例、满意15例、较满意23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度为83.33%。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3 讨论
ICU科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较多,大部分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在手术后期通常需在ICU科室观察一段时间,在观察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果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则会使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临床证实:针对ICU患者,采取有效护理管理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能够确保护理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另一方面能够使ICU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睡眠质量;不良情绪;ICU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63-02
ICU是集中收治医院危重病人重要的综合性科室,ICU病人具有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病种多等特点[1],尽管ICU有完善的医疗护理设备、高水平的护理人员,但在病情危重、无家人陪伴等情况下,特别对清醒病人易产生不良情绪、恐惧、抑郁等心理,多数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对疾病恢复极其不利。而对ICU患者常规会理中,护士往往更加注重疾病本身,容易忽略患者的情绪、睡眠等心理需求,因此,在对ICU清醒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前瞻性护理,能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2]。为探讨前瞻性护理对ICU清醒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笔者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ICU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ICU收治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6~82岁,平均(54.34±6.76)岁,使用有创呼吸机32例,无创呼吸机68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7~80岁,平均(55.23±6.44)岁,使用有创呼吸机30例,无创呼吸机70例。两组患者在疾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临床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筛选标准
(1)纳入标准:入住ICU时间>3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清醒患者。(2)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予以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和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清醒患者情绪、睡眠等的前瞻性护理,主要包括:沟通,心理护理,睡眠护理。
1.4 效果评定标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十分满意和满意归为满意。治疗配合度分为十分配合(主动配合治疗)、配合(在医务人员和家属鼓励下配合治疗)、不配合(在医务人员和家属说明和鼓励下仍拒绝治疗),其中十分配合和配合归为配合。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3],该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前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计分,分成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评分,累及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焦虑情绪采用HAMA量表进行评定[4],VAS量表:0分表示无疼痛感,10分为剧烈疼痛,随分数增加疼痛感增强;HAMD量表:0~8分表示无焦虑,9~19分为轻度焦虑,20~34分为重度焦虑,34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时间的多次调查,两组均取最佳结果,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满意度97(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2(72.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χ2=23.8595,P=0.0000);观察组患者配合治疗89(8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配合治疗61(61.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χ2=20.9067,P=0.0000)。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平均为(8.12±0.45),明显低于对照组(12.36±2.01),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t=2.0585,P=0.0409);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评分平均为(5.21±1.02),明显低于对照组(9.87±2.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t=2.1731,P=0.0310)。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ICU的患者,病情重、缺少家属陪伴,使患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巨大压力。所以在对ICU患者的护理上,护理人员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护理,及时有效的和患者交流沟通,配合心理护理和睡眠护理,能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舒适度,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具体前瞻性护理包括以下内容[5-6]:(1)沟通:对清醒患者护士应当及时耐心的向患者介绍ICU概况,向患者解释病情以及具体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向患者告知检查的正性结果。同时应积极了解患者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经济情况等,尽量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需求。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必要活动,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患者应用手势或书写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言辞,避免言语冰冷和严肃感,充分尊重患者。护士要多和家属进行交谈和沟通,尽可能解答家属疑问,对要求探视的家属在情况允许下尽可能满足家属要求,并嘱咐家属应当多安慰和支持患者,给予患者精神上鼓励。(2)心理护理:护士应当多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听患者述说,多表达关心患者的言语,加强巡视,多了解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及时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需求,多给患者鼓励与安慰。在护理过程中,应动作轻柔,保护患者隐私,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3)睡眠护理:保持病区的清洁和安静,灯光柔和,丰富病房色彩,尽量减少设备噪声,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
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在ICU清醒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χ2=23.8595,P=0.0000);明显提高患者的配合度(χ2=20.9067,P=0.0000);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t=2.0585,P=0.0409);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t=2.1731,P=0.0310);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大帮助,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和谐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在ICU清醒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治疗配合度、睡眠质量,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侯颖,王丽等.前瞻性护理对 ICU 清醒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5):1003-1005
[2] 张林,饶荣,任文烈等.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和前瞻性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32(1):133-135
[3] 张焕运,张金香.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的相关因素及前瞻性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2):1714-1715.
[4] 马朋林,席修明,林洪远等.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安全性现状的多中心前瞻性调查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10):614-618.
1 ICU护士培训现状
横向分析国外的重症护理教育情况和发展,可以知道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重症监护护理的专业团体雏形就已经在部分国家出现,在ICU内负责病患护理的护士都需要经过重重严格的专业考试与护理能力测试,除此之外,这类组织还负责培养重症监护护士,并制定教育认定制度,规定护士必须得到重症护理注册护士资格才能担任重症护理工作。
ICU护理工作包含了大量非常专业的护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这就对护士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其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进行多种监护急救操作,具备优异的心理素质,能和病患以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还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医院在选拔护理人员的时候,应注重对高学历和年龄的选择,选定的护士需要经历内科、外科、心电图室等科室进行学习实践,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进人ICU工作。通过对现有ICU护士的调查可知,大部分护士目前都意识到现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无法胜任ICU护理工作。所以,目前医院需要做的及时建立重症护理教育培训体系。
2 ICU护士培训对策
2.1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教育体系与培训模式 重视教育培训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培训所需的师资与技术都需要医院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配合,投入大量的资金满足培训所需,把培训成果同护士的职业评定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让培训管理向着规范化与法制化迈进。可以按照区域划分,建立重症护理委员会,经常提供重症监护学习班,通过对护士的培训提高重症监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该注意搭建重症监护网络,体现资源共享意识,让ICU护理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而帮助提高重症监护水平。
2.2 ICU护士资格培训及认证 目前对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进行认证是规范护士执业行为的基本方法。通常做法是规定护士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对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同时对培训机构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通过对学员的培训与考核,促进ICU护士培训教育的规范化,推动我国ICU护理水平发展。
2.3 ICU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能提高ICU护理的质量IC U护士接受培训后,护理质量缺陷率明显降低(P
由于ICU部门具有高风险、高技术的特性,而且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加严重而且复杂,病情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治疗期间会发生各类突发事件,还伴随着侵入性治疗与各类留置管道。目前业内对ICU护士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做了规定,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和应用设备的能力、掌握和应用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能力、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对具体培训流程作出规范、系统的标准能帮助护士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ICU护理技能。通过对接受了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身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某种角度减低了职业风险,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对ICU专业护士进行核心能力培训,可以将ICU护士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也可以进一步推动ICU内护理知识的传播。
2.4横向培训 ICU护士的横向培训是指通过短期有效的培训,使其具备在多个相关lCU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国外,面向ICU护理人员的横向培训已经得到了医疗部门的肯定,已经投入了实施,比如:在美国盐湖城的犹他(Utah)健康科学中心的大学附属医院,内部的各个护理专家通过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时间为3 w的横向培训计划,医院内的每名护士都可以申请到培训机构的ICU进行独立工作。在国外,对护士正式进入ICU工作的要求时非常严格的,要求护士必须经过8~12个月的专业知识能力培训,而且要求培训机构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培训资格认可。而在国内,因为经济水平有限,无法实现对每位护士进行长期的专业能力培训,所以,通常采用的是对工作时间较长的内外科护士进行短期的培训,以使其能达到ICU护理的需要。
2.5成立监护小组对人员培训进行管理
2.5.1 ICU I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的培养 CNS指的是那些获得了学士或硕士学位的护理人员,这些人员的职责就是为临床护士提供指导。当前国内严重缺乏师资,因此可以考虑从临床护士中培养CNS。培养这一类型的专病专护人才可以帮助各医院实现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
2.5.2护理人员核心才能的培养 最为ICU护理人员最为重要的技能,核心能力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护理专业发展,核心能力可为护士提供临床上持续有效的技能指导,培养核心能力的时候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部分初步掌握ICU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的护士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工作,如常见的器官移植监护组、深静脉置管组、心脏监护组、压疮护理组、呼吸机管理组等,以此组成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全面的专业护理团队,可以大大提升ICU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
2.6成立以ICU为中心的重症监护合作网络 合作网络的建设应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以ICU和CCU为主线,认清普通病房同ICU之间的特点,结合特点对其进行功能划分,以便系统地对各专科ICU进行有效的管理,定期实行绩效考核,获取ICU护士的反馈,组织ICU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国内的经济水平在持续上升,全国范围内各个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还是处于稳步上升的局势,医院也逐步开始将注意点投向了ICU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各界也对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始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这种局势下,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常规化、系统化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培训计划,提高ICU专科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重症监护力量,提高重症监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 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03:270-274.
[2]陈雪.ICU护理工作量调查分析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D].吉林大学,201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