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时间:2023-07-14 17:35:43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09-0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教育大国。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1]。截至目前,中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约371万人,研究生约47万人。用人单位指出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存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和工程素质不高两个方面的不足[2]。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展国际工程项目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熟谙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经济管理意识和创业精神,而且还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法律,能够使用多种语言,了解世界市场变化,在工作中灵活主动。

针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施方面进行了尝试,试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当前社会所需的工程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特点出发,探索地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的模式和途径。

一、原有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定位

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前,先后调研了开设有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不同层次院校,包括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并比较了国内外其他院校该专业培养方案,包括香港科技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国外一些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和内容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别,国外的培养方案分支更细、专业性更强;国内重点大学的培养重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地方院校侧重培养宽基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原有培养方案中的不足

原有培养方案不足体现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或课程设计教学仅仅围绕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忽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连贯性、整体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融合不够[3]。

第二,实习任务重,时间短而集中。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期内只能参与其中部分甚至某一道工序,无法全面了解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与施工工序,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实习效果不佳。

第三,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脱离,实习基地相对匮乏,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理论化。

第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改革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在培养方案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必须对原有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之更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二、新培养方案体系及其构成

(一)新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新方案制定的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新方案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土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投资开发、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重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理工科理论基础、力学基本理论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熟悉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土木工程设计及施工的主要规范和标准,受过专业技能、专业实验和实践等方面的训练,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监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投标等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研究能力;具备工程过程管理和工程运行及维护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职业技能和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具有撰写国内外土木工程招投标或邀标书、合同协议书的能力;具有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或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5]。

(四)培养方案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以“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思想,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条不断线、五大模块”。“一个主线”,即以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平台”,即校内资源基础平台和校企合作拓展平台;“三个层次”,即不断提升基本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基准水平;“四个不断线”,即确保学生从入学开始的的大学四年内外语、计算机、实践教学和职业生涯教育不间断;“五大支撑体系模块”,即外语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块、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块、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模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和设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

整个培养方案结构科学、合理,各环节间衔接有序,结构体系如图1。

(五)培养方案中实践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使学生验证和深入领会基础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渗透又相互支撑,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新培养方案中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社会实践体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课程及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其中,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部分构成;实习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部分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正确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与科学技术同步,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案,确保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现了应用特色;构建了实践教学平台,真正投入了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

新实践教学体系着眼于避免实践教学环节各自孤立,保证了知识的持续性、连贯性,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具体实际工程脱节,流于形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新培养方案的特色与要求

(一)新培养方案特色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地方院校的特点,突出“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指导思想为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素质教育。

二是,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突出适用原则,在大土木基础上,专业分设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经济四个方向,择业相对灵活,实现了互补。

三是,在体系结构上,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保证既相对独立又衔接有序,实现了相互支撑。

四是,突出实用性原则。为满足总学时的限制要求,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删减了如普通化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等与专业关联较小的非专业课程,增加了地下工程、道桥概论等课程。

五是,鼓励双语教学。培养方案中在第五、六、七学期设置双语教学课程,鼓励教师双语教学,选择双语教学的学生可免修当学期的科技外语或专业外语课程。

(二)培养方案中各类学分学时要求

在培养方案中,整体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其中,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0.7%,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42.6%、40.6%和12.9%。按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80%。各类学分学时具体要求详见表1。

毕业生在毕业前要修满188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教学(包括:实验课)13分,集中实践教学3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10学分。专业有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经济4个方向,要求学生在第6学期必修一组方向课程5学分,同时在第6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5学分,在第7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0学分(可在其它相关专业选修课中选修);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要求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按类选修6学分,学生自选上课学期;专题教育4学分。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除了修完必修的36学分外,还需在专业领域内选修任一专业方向3个学分的实践内容。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

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借鉴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按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原则,把课堂内外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为一个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体系。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突出能力培养,实施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设计院、监理公司、施工企业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创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模式,开展了四类基于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和创新试验与科技活动平台等。自2010年以来,各类合作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情况如图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方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施,采取轮训、顶岗等实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专业理念,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了各类实际工程施工程序、工艺和技术要求,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学院建立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体系等。

五、结语

当前,地方院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适应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需求。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新构建的教学体系中加大了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比重,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实现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5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基本实现了地方性院校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文博,金生吉,宁宝宽.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111-113.

[2] 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23(11):138-140.

[3] 李远瑛.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17):177-180.

[4] 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5.

[5] 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88-34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JIN Shengji,BAI Quan,XU Jinhua,BAO Wenbo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P.R.China)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在建筑领域中属于重点的基础性学科,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1]。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以及应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些分析。

1.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

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指的是授课老师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准备好有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工程案例教学是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与纯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案例的选取来自实际的生活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在便于就地取材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更加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

2.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案例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本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合理地选择案例,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而言,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不高,甚至非常的陌生,刚开始接触本专业需要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因此授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较为简单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比如在《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现状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概论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案例,比如地铁的修建、城市已建成或者在建的一栋栋高楼、隧道建设、桥梁建造等均是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学生对这些建筑也都比较熟悉,通过回忆和联想就会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课程进入到技术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取身边的例子或者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比如城市高楼建设的结构、反震系统设计等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总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合理、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由易入难。

2.2工程案例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还应该以教学大纲作为参照依据,结合课程的进度选取和分析案例[3]。这和前面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由易入难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需要老师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度,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选取一个案例,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采取工程案例教学是为了使更好的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而不是用来替代专业理论的教学。同时进行工程案例分析时避免盲目的扩宽知识范围,比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分析工程案例时应着重从本节的知识点去分析探讨,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的构造要素、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作为重点分析项目,等到学习该知识点的具体课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等现象。总之老师在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时要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把握好工程案例教学的度,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进行教学。

2.3工程案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兴趣才报的志愿,可能是调剂或者其它原因,也有的学生原来带着浓烈的兴趣报考本专业,但是接触后觉得与想象中的有出入而失望,渐渐地失去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差,学习的效率不高,最终就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授课老师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4]。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桥梁的内容时,可以选取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过7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大桥的7号桥墩受到一艘载重万吨的游轮撞击,只留下擦痕并无其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该大桥采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工艺。学生在听到案例时会被大桥的坚固所震撼,被整个案例吸引,渐渐地就会对相关得知识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样化的形式进行,不仅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本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工程案例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以小见大、由易入难,工程案例的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盖晓连,邰连河.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3(03):79.

[2]李亚芝.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08):

[3]秦立朝,杨素娟.浅析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7):253.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1新工科下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的融合度并不高,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也均面临着一些阻碍各自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因此,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土木工程行业合格工作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质量评价标准、授课计划、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等方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新工科下土木工程专业要突出行业新发展

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同样需要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如何围绕土木行业和区域发展新需求,建设“新型”土木工程专业是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占全球60%的建设规模为土木工程学科提供了很好的产业环境和条件,当前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正朝着设计模块化、建造装配化、材料绿色节能、监测智能化发展,土木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也要符合行业发展新特点,要承担起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率的重任,要建立起一套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既要进行传统课程的设置,也要开设与土木工程前沿学科课程,前者代表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后者代表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通过内涵与发展的结合,实现了土木工程专业融合发展。

3新工科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围绕专业认证进行

专业认证是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进行专业评价的基本方式,通过专业认证意味着通过了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土木工程专业是较早认证的专业之一,伴随着认证的推行,专业认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按照专业认证要求设置培养目标时需要根据产出导向,即国家需要、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按照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等三个方面的素养、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毕业业后5年左右所具有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培养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针对毕业要求12个指标点的能力要求来确定相应的课程,并形成课程体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专业类相关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30%,实践类相关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20%,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5%。还需要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增加相应课程(如装配式施工方法,BIM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在“新工科”背景下,考虑房屋建筑方向、道路工程方向和桥梁结构方向三者的融合。

4新工科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传统教学基本上传授课本知识为主,以教学大纲为蓝本,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课件制作、教案设计等等。而通过学业考试来衡量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学结果,强调互动与反馈。为此在教学大纲设计时就需要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应掌握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后,结合土木工程对象实际情况,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CDIO教学法等。对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较为通行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思路是案例选择、任务分解、案例分析、得出结论。以真实的项目为依托可精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按照工程规范参考完成案例或项目。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翻转式课堂,虚拟仿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通常教师应该有工程背景,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新工科下需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注重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职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内涵的拓展。鼓励专业实习与毕业就业相结合,校方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可以让就业用人单位和学生相互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通过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土木工程结构创新大赛等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竞赛相结合,采用导师制负责制,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土木工程行业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确高职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界限与能力培养的差别,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改善传统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教学等模式,加强新型专业知识与技术、现代管理、外语沟通、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育全面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土木工程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二)具体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特点[6-7],确立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要深入土木工程行业龙头单位,聘请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专家,组成具有丰富实操和管理经验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广泛咨询生产与管理第一线资深工程师,共同研究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市场的需求、发展与趋势等特点,明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教学、教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城市地铁与基础设施等工程技术领域第一线,以及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详细调研,明确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定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目标和岗位职责[3-4]。(三)明确本科生的定位在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需明确区别本科生与高职生、研究生的定位,对应行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区域,避免人才就业错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根据初步调查,技术操作性工作对高职生的需求量最大,也符合高职生应用性强的特点;具有研发性质的企业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大;而本科生因其可塑性大、就业期待不太高等特点,目前仍是绝大多数单位人才需求的主力,但是需增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技能,才能真正满足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素质、协同合作素质、学习素质、心理素质、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对行业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各层次的分析,获取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以掌握教学与就业指导过程所需要的针对性信息,将本科生培养的就业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中,确保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与充分性。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任务群与途径

(一)人才培养任务群根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其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性,提出人才培养任务群,具体有:(1)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着力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而非一般意义的人才教育;(2)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师队伍,形成土木工程专家集合体;(3)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在于纵向整合工程经验的传授,横向整合工程案例解决方案;(4)多学科交叉渗透的13实验安排,强调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而非操作过程的绝对掌握;(5)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与实习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重大工程或现代化工程的实践基地;(6)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将专家顾问委员会的监督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标准;(7)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一线资深工程师与企业管理者的监督为关键控制环节;(8)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就业平台建设,以对龙头企业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测评,并以此测评结果作为改进依据。(二)人才培养途径以巩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性,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重点研究“工程+信息+地质+力学”的交叉学科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计划,建立符合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新课程体系。依靠专家顾问委员会和一线资深工程师,确定人才培养任务群以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同时,打破目前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学科专业壁垒、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学科专业设置固化、教学评价机制局限等障碍[8-9],具体而言:(1)有意识地构建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管理与评价机制,在实施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共识。(2)按照学科大类别进行统一招生,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局限性,鼓励合理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3)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打破目前普遍实行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的状态;鼓励学生自选交叉学科课程,开展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由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同一课程的教学,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性。

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较重视扎实的知识结构,但面对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虽宽,但缺少多学科交叉渗透;注重理论测试,忽视实践技能考核;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局限较大。这些均与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相适应,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推进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学科交叉上,建立由教师主导的多学科交叉学习的理念,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制度,将学科交叉渗透到课堂综合练习、讨论、试验、论文写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增加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解答的案例教学内容;(2)考试上,增加案例分析、新技术认知、动手实操等考核内容,加强综合能力测试,突出现场实习考核比例与实际水平的评定;(3)教学方法上,加强微信、微博等新型通讯工具在即时教学中的使用,通过与一线工程企业合作,增强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应主要采用询问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式学习等方法,专业课则主要采用基于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交叉模式、互补模式与交流平台等三方面。(1)交叉模式:利用综合性院校在工程、地质、力学、信息与材料等学科的资源优势,研究确立交叉性实验训练、专业课程开放、新技术渗透、新工艺指导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模式。(2)互补模式:探讨跨专业、跨院系教师常态教学交流及其评价机制,形成多学科交叉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模式。例如:信息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结构与材料、施工与机械等不同类别课程及其实践与理论的交叉互补,加大前沿讲座与工程案例剖析的比例,包括课时、进度、内容等方面的协调。(3)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已有教学开放平台、实验室等,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教师交流平台。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已建立的重大工程安全保障信息化管理开放平台,集合了物联网、快速计算、光纤传感、生态材料、无线通讯等新技术,可实现现代化勘察、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控等的数字化模拟与案例分析。(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根据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模式调整—就业服务”为主线的实施方案框架,确定以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跨专业、跨院系的人才培养途径与任务群实施方案,以提高培养模式的实施效率。上述四个阶段的核心分别是多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交叉联系、基于行业发展的综合评估与反馈机制、随行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专业建设理念、职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前沿工程实践中具有代表性或挑战性的问题,并拿出最终解决办法,其形式可多种多样,这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具有综合指标意义的关键环节。

四、结语

实施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突出工程类学生专业知识优势,强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背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复合型人才特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增强教学环节的透明度,缩小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密切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联系,改善土木工程类学生就业状况。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是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要与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要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

作者:刘镇周翠英单位: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工学院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对其培养应更注重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已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问题。土木工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和深入,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目前,高校培养研究生更注重于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落差[1,2]。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的高级专业人才,应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或教学目标认识还不够深刻,教师授课也并未区分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差异。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若得不到根本改革,将会导致“专业型”研究生蜕变为“学术型”研究生中的差生,难以保证对其培养目标的实现[3]。基于以上考虑,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1案例教学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以往研究生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形式也较固定,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也使得对研究生的培养基本等同于本科教育,造成大部分研究生在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缺乏。事实上,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而言,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更应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单向授课,它需要由教师先给予学生特定案例,学生依据要求反馈出相应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去理解案例时就必然会运用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生经过案例教学的反复训练,其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必能得到提升。

1.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实践内容认识不清,对待生产问题不知从何下手。而案例教学给出的案例有较多实际生活背景,且是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中要主动去思考解决方案,当真正面对生产问题时,如果学生知道如何下手找到切入点而不再排斥去解决生产问题时,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该环节的认同性和参与实践的兴趣。

1.3案例教学能够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

研究生培养相较于本科生培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而案例教学恰好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问答题,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研究生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每位学生的想法和思考都有合理之处,更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1.4案例教学能够促进研究生进行应用创新

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能力多指理论创新,而案例教学会将学生更多地置于现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思考各方面的因素,而核心目标则是找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可行方案。案例教学会让学生学会注重方案的可应用性,让专业型研究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大方向放在应用创新上,而非理论创新。

1.5案例教学能够锻炼研究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传统课本习题有很大差异,课本习题往往只考察某个集中的知识点,答案唯一,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由实际工程演化而来,包含很多的信息量,这些信息量中既有学生已经接触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有学生未学习过的内容。研究生拿到案例后需要了解所有知识点,这必将促使他们在讨论前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整理。

2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工作系统而复杂,对于研究生个人而言,我们要求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而且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真正提高自身能力;而对于高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改革创新,切实摸索出一套符合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十三五”期间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应用前景:1)案例教学能够丰富教学者实践经验,并深化理论。课程案例的编写,需要教师能够将实际工程抽象成案例,并引出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掌握最新工程前沿和新理论;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或参与企业在实际工程中碰到的问题,充实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案例库的搜集和建设,深入思考和分析工程实践中碰到的技术和理论难题,能够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2)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案例情景引出问题,体现出工程案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凝练自身的观点,学习相关理论,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3)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有利于校企产学研合作,切实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对企业而言,校企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其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术交流;对于高校而言校企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当前工程实际中碰到的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

3案例教学法在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3.1研究目标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实现应以某门专业课为载体,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如何建设案例库、如何使用案例库、如何将案例库内容运用于教学中等问题。并最终通过案例教学实施,全面改革教育教学手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实施方案

1)国内外类似高校相关专业调研研究。拟采用网络、实地考察等不同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开展案例教学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广泛调研,总结其可以借鉴之处,同时结合我校培养方案改进现有授课模式。2)案例教学在专业课程实践中的适应性研究。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研究应首先弄清该方法的实质内涵,并充分对比分析其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通过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案例教学需求的探究,论证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研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应基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理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给出合理而具体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背景,理论教学深入浅出,实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同学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案例教学法课程实践。选取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为教学实施对象,通过亲身参与教学,将案例教学理念与方法带入教学课堂,组织实施,并听取多方反馈意见,以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5)案例教材与案例库建设。目前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大多学校并未将其与学术型研究生区隔开来,所使用的教材也与学硕相同,这使得教授的知识点过分强调理论性,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也不强[4]。在案例教材及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咨询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是学校其他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并将这些专家纳入到案例的编制体系中去。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9-02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一般成立较晚,在办学条件上大多相对较弱,专业建设上略显欠缺,若不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发展途径,那么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目前,我国的土建从业者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的相对较少,很难适应未来的建设需要。随着行业建设的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专业技术、快速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今后人才需求的主导趋势。

一、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约三百所,其中一些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无论是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还是办学经验都已发展成熟。而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上则相差甚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条件上都远远不及老牌院校;并且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在生源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培养宽基础、宽口径、能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土木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目前要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宽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在硬件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此种情况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地方高校新办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区域性、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的区域性,是指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主要是为本地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等方面,必须与本地区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为地方建设服务[1]。例如,对于我院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齐齐哈尔为中心,涉及黑龙江省地方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结合地方实际,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专业素质教育,采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提高专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2],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

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

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

以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课程安排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关于专业研究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工艺缺少相应的讲授,与具体实践操作上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则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提升,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差的现状。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适应当前工作的状况,而是着眼于未来行业的发展空间,并倾向选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合作,与行业接轨。提升专业科技含量,使学生掌握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彼此发展。以教学为例,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贯穿于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打造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赢的办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争取,依托行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创建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寻求地方高校优势,走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3]。

总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院校要正视与重点院校的差别,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重点院校分开层次,有所侧重,摸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会培养出有活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巨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文军.刘春花,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2).

[2]石静,王新征.新办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李创第.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7

摘要:通过在民办高校引入CDIO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积极探索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土木工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TU50-4

1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巨大的进步,我国已步入“土木工程经济”,为保证土木工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机制,结合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专业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是必要的。在我校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和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建工方向)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开展教学改革。

2 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掌握前沿的材料相关知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面宽,问题繁多,自成体系,缺少联系。因此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灵活使用。在课程体系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应用特点,有针对性调整授课内容。对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功能性材料的性质及应用,增加混凝土和砌体材料学时;道桥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放在沥青材料和沥青混合料,并根据近年来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材料应用特点增设内容。

2.2 教材内容更新、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教材内容不可能做到实时更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版本众多,有些教材内容叙述性强,概念偏多,并不完全适合民办高校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理论的知识依托教材,还要“高于”教材,也就是以教材为传媒,通过多媒体授课方式,实物图片、动画演示和工程录像多形式、多角度,为学生展示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大量直观地信息。利用工程环境、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层次化教学,增强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新体系。

2.3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案例专题研讨。

设立支撑CDIO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施工现场观摩教学,进一步加强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由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比如在预应力空心梁板张拉施工点,着重对混凝土预制梁板施工现场准备,原材料选用,底板、模板制作,钢筋的捆扎、焊接,混凝土的浇注及养护等工序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预制梁板施工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课堂讨论,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工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案例的形式在讲座上提出,学生总结工程事故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保证了教学内容要求,又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

2.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国家基础行业建设,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众多,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教学目标,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传统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性和创新能力。为达到CDIO模式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后增设了3周土木工程材料实训环节。建设CDIO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模拟工程、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学生通过自主选题申报了黑龙江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项目:(1)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分析;(2)混凝土搅拌车挂垢问题分析。学生经过材料筛选、试验操作、数据分析、整理,课堂讨论、分组完成项目和实训项目,最后总结成书面报告。通过实践环节不仅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总结

目前,我国基础建设进入稳定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从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民办高校中引入CDIO教学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观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都有推动作用,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8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工程性质、环境和材料的性能、成本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面摒弃过去主要依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核考勤、作业、课堂讨论、随堂练习等情况。课程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程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回答问题及课后的清洁整理等表现30分,实验报告50分,实验考核20分。期末理论考试侧重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实验,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9

(1)制定完善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缺乏,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培养方案,需遵循单项培训到综合实训、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整个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认知教学、操作技能培训以及综合能力实训三个模块。认知教学环节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企业认知实习以及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应用领域与所需专业技能。操作技能培训模块一般包含基本专业技术训练与专业技术运用两个环节,通过测量实训、课程设计、材料检测、模型制作及工种实训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实训模块,通过工程资料管理与质量验收模拟、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模拟、企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形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从学校进社会的平滑衔接,为学生成为合格的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试验员、资料员、测量员、建造师助理等做好准备。

(2)搭建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网络

高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管理具有一定复杂性,因为实践实习具有地点分散、需保障安全性以及企业实习相关政策不完善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构建由驻地、网络以及流动工作站组成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起到实践计划以及监督实践过程的作用。在学校实习较集中地区或企业设立驻地工作站,在实习较分散的地区建立流动工作站,分别由专门教师进行巡检与指导,并搭建网络平台包括实习流程控制、远程指导以及网络会议等环节,最终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3)建立灵活的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需做到公平严格且灵活,考核应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完成,同时采取实践教学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最终成绩由出勤率、现场表现、实习作品以及实习答辩四部分组成,现场表现主要综合考虑学生动手、管理、创新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实习作品包括实习报告、制作成果以及实训操作考核表等。

(4)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应注重师资力量、教材编写和实践基地三方面的建设。教师队伍主要包含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模式,专业教师在专业培训、挂职锻炼、实习指导、现场技术服务等过程中提高自身工程实践水平,兼职教师一般是企业里的骨干人才,实践经验丰富,学校需适当增加兼职教师比例同时通过一定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实践教材宜采取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及时更新教材中的规范、工艺和方法;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两方面,校内基地的硬件建设应尽量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符合,同时需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利用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资源改善学生实践学习条件。

2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土木工程专业课之间相关性较大,选择合理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多门专业课的知识点,例如,课堂讲解基础工程中的地基处理知识点时,可以设置一个包含土力学、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和力学在内的多门课串联在一起应用。所选的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和含蓄性。案例教学应该取之于实际的社会企业或者工程案例,并且案例的选取应该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选取符合自身学生学习状况的案例,没有必要全部选取一些国际通用的典型案例。另外,案例教学一定要模拟实际,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实际中学习知识。

(2)对案例的解析

案例选定后,教师要对案例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掌握,选择中心论题,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让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问题寻找,独立提出一整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3)充分体现教师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的身份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独立或者进行合作式的思考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教师要让出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提问,质疑,使案例讨论深入、激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在不断的讨论优化中得出可行的方案,教师起到指引正确方向的作用。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教学要想发挥出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动员,学生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分析出问题之间的内外联系,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得到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知识,最后将这些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人文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从事土木工程建设之类的工程技术工作,土木工程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也是一项具有艺术气息的工作,有着美学气息的工作者才能创造出有艺术气息的建筑作品。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过于注重技术培养,学生缺乏艺术和美学气息,不利于学生的工作。土木工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入艺术理念,对学生加强艺术理念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增加相关的艺术课程、美术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具有一种高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另外,也应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具有充分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学生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具有高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的工作者,再加上过硬的专业技术,这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

4结语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34-03

一、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一些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有些简单地将“应用型”与“学术型”、“理论型”对立起来,延续以前“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偏离了“应用型”的指导思想,在选用教材、授课方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等方面没有更多考虑“应用型”的教学要求。

(二)实践教学依然薄弱

1.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受到实习基地、实习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理论化,土木工程职业所需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技能、创新思维、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以及社会知识等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体现较少。

2.实验设备及手段落后。实验设备不足或设备水平落后于现代企业的水平;实验教学设计过于僵化,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比例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3.淡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验证和运用性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而得不到保障,往往是被理论课占用或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与学质量不高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生师比从原来的7∶1迅速下降为14∶1甚至超过20∶1,平均教学资源减少。一方面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因得不到重视而离开岗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身接受工程训练的机会少,很难满足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

2.缺乏“产学研”合作。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外部的联系不紧密,强调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学科性和知识性,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均较弱。教师授课缺少联系工程案例式教学和综合性教学经验,教学与工程实际、科研和生产相互脱离,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每每是“眼高手低”。

3.缺乏全面的工程素质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的测查,对综合性强、技术性强的知识点少有采取设计型课题、选题报告等方式的测查;过于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总体把握。

由此可见,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而且必须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寻求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培养模式。

二、建立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最终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三)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人才与目标和规格相协调。创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满足三个一致的要求:即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一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围绕三个一致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

三、建立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一)以知识培养为基础

1.合理搭建课程框架。应用型人才培养既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一般要求,又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特点。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能力要求,对各种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出适合需要的课程框架(见表1)。

2.合理构建课程群。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并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凸显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

3.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考核方式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结合工程实际和专业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1.整合实验内容。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应的基础、专业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形成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见表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转变培养观念,加大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切实加强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的力度。

3.进一步开发实习实践资源。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寻找并开发实习、实践的校内外资源,努力探索校内实习、实践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实用的实习、实践资源。

(三)以素质培养为目标

1.科学的素质结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2.完善素质拓展体系。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3.促进“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见表3)。

四、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一是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科研院所参加实践锻炼;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三是积极引进学术带头人以及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四是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运用高新科技,开发或应用多媒体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六是改进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采取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乃至科研能力为主的评估方式),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二)深化产学研有机结合

开展“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铺平了道路;二是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三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四是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方便。

五、结束语

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树立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思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11-13.

[2]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 范健文,吴彤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04(5):68-70.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1

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举措,从而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永州,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应用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总人数已经达到692人,近四年平均每年招收173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虽然招生较晚,但发展较快,现在土木工程专业已是我校单个专业招收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近几年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引进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院教师人数自2008年由刚成立时的8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5人。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大赛等,并多次获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学时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看,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比例。很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仅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如:《土木工程地质》、《理论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或者安排部分实践学时,但讲授理论教学的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去工地实践,感觉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困难,实践教学中还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任务前前后后的工作量大且课时少,最后大都按照理论课去上了,仍然还是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到企业走马观花参观认知,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2缺少必要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

由于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处城市发展水平较差,学校资金有限,一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地较少。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仅有基本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实验室,还缺少结构实验室、结构设计与施工仿真实验室和校内土木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测量实习就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开展,而这些实习是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

1.3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较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与永州市宏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公司、永州市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阳明投资置业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等七家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由于每个实习基地接纳的人数不超过10人,每届的土木工程专业约有170人,难以满足需要。

1.4土木工程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有教师45人,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结构失衡,目前没有力学专业的教师,而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偏少,目前仅有两位高级工程师,大部分年轻教师基本上刚从高校毕业,就担任高校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因为没有到建筑企业实际挂职锻炼,导致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因此难免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时,存在指导不到位,实践操作不理想。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2.1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重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岩土工程三个方向。

2.2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和行业的需要,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

2.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工程实训平台

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解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经费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目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正与永州市电力设计院、永州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公司等洽谈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双方都有意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到建筑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丰富教师工程建设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5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以工程实训、大学生研究课题、大学生专业竞赛、湖南科技学院创新节等创新形式进行专业课学习,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传授方式。改变以试卷加平时成绩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如试卷+平时成绩+大作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3结论

要实现上的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校财政预算上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上倾斜,建设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大楼、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特色是高等学校立校、兴校关键,学校要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要有特色,需要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共同深入研究讨论,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学校各专业发展必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主动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特色发展。

作者:靳鹏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影,刘艳.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09,(5):157-158.

[2]岳丽丽.应用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209-210.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7605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为后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材料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工程性质、环境和材料的性能、成本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面摒弃过去主要依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核考勤、作业、课堂讨论、随堂练习等情况。课程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程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回答问题及课后的清洁整理等表现30分,实验报告50分,实验考核20分。期末理论考试侧重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实验,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以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作为教学重点,侧重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先进材料的引入;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互动及加强学习过程的控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协调,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多方案实验并举,视频演示、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增加了实验考核环节;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实践证明,上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彦霖,张凝.《土木工程材科》课程教字方法探究[J]. 科技信息,2013(10):140.

[2]胡红梅,程瑶. 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的角色定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0(4):34-36.

[3]张云莲.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4-117.

[4]赵胜华,陈慕杰,陈宜虎,虞爱平. 土木工程材料开放性实验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46-247.

[5]霍曼琳.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改革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5, 24(5):59-61.

[6]柯昌君,刘秀伟.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