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女性心理分析

女性心理分析

时间:2023-06-15 17:27:05

女性心理分析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1

[关键词]女性消费 女性广告 传播

新世纪新女性消费主义在女性主义之后悄然登场。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说:“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 [1]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现在消费市场中女性的掌控力。

一、现代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女性知识更加丰富,工作更加优越,工资更加丰厚,角色更加多重,因此也就希望生活更加多样化,消费更具潮流化,个体更具个性化,精神和经济更加独立化,所以在接受信息,享受服务等方面也就更注重附加价值,显示出新的消费心态。 二、女性广告的对策

美国营销大师赖兹说:别担心你的客户不被注意,如果你不去注意你的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一定会去注意。所以我们要象注意与我们最亲近的女性一样注意我们的消费者,否则,在“她”的世纪里,很可能广告费全部被浪费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故我们认为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一切尽在掌握。

出路一:追求有效决策

哈佛大学肯尼迪分院的领导学教育项目负责人罗纳德·海费茨认为:盲目的、随意的决策,有时候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准确性非常差。这样的决策“时钟”快而不准,谁也不会要它。[5]有效的决策是与时俱进的,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决策都是徒劳。一个广告活动从开展到最终施行,有效决策起了关键性作用,广告能否推成出新,能否打动“上帝”,得到上帝的青睐,是广告人和广告主共同决策的结果。

出路二:脱离“红海”的独特创意

我们都知道要选准顾客,击中目标,让顾客满意,但只有贴近顾客才能取得成功。怎样贴近顾客,光靠市场调查,产品和服务是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所以我们要摆脱在红海创意中的挣扎,开创自己的创意蓝海,展示令人信服的创造性和利益,而不是去与竞争对手对抗,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广告创意应该突出的、现代女性本来具有的时代形象,从而形成差异,打破同质化、恶俗化、刻版化的现有女性广告创意格局。

出路三:利用新媒体与女性消费的关联性展开合作

随着女性网民的几何级增长,一些围绕女性“话题”和“社区”的网站纷纷成立。与其他传统媒介和网站相比,这些网站内容更具特色,服务更加全面,信誉更加有保证,信息更加有针对性。所以只要通过网络,一些流行趋势、潮流动态、经验交流等等都迎刃而解,这迎合了女性求新、求变、求趣、求美、标榜个性、享受生活的心理,加上女性网站独有的情感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渗透性强,互动频率高。

出路四:先进文化的导向

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广告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不能让这道风景失去亮色,更不能使其玷污、扭曲。我们的广告要在传播中使女性形象回归本位,加强道德准则,提倡高尚行为,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相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损害商品信誉。而坚持用赏心悦目、含蓄大方、匠心独运的手法,挖掘女性的内在美,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用先进的文化作导向,引导时代消费潮流,使女性广告沿着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出路五:注重符号化消费和消费潮流的引导

符号性消费和对消费潮流的追求是女性消费者的天性,国家主张发展的创意经济,既是时尚经济也是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表现。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当女性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其中的意义,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的时候,购买就变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现在的女性广告表现,并没有最大限度的把这一点利用好。

三、结语

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特·福特曾说过:无论是否有明确的理论,变革总是要进行的,我们可以完善其发端和结果。因此我们就可能有这样一些选择:做一个创造者,做一个旁观者,或是做一个糊涂虫。[6]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2

关键词:职业女性;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0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和社会赋予了女性越来越多的权利与义务,女性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种身份角色的冲突以及职场竞争和生理上的特殊性,职业女性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一、职业女性心理压力原因分析

当今职业女性,一方面既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好家庭,在社会中是要承受比男性更多的心理压力的。职业女性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中的压力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一直秉承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女性社会地位远远不如男性,始终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尽管国家实施了男女平等的政策,但是性别角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重男轻女现象仍然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习惯,这种社会习惯让人们普遍认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是女性的责任和义务。

2.多种身份角色的冲突。由于国家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权利,所以女性也想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获得成功。然而固有的思想要求女性必须以家庭为重,这就使得现代女性“既要上得了厅堂,又要下得了厨房”。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女性往往不能够同时兼顾,这就免不了在工作上受挫,或是产生家庭矛盾。

传统思想观念认为女子得遵从三纲五常,要在家相夫教子,不能抛头露面,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女人要注重家庭,家庭是否和睦美满都取决于女人。而新时代的女性又都是职业女性,她们希望自己可以像男性一样在职场打拼。现代社会的职场女性,一方面要勤奋努力地工作,利用闲暇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要努力照顾好家庭,充分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世界,努力完善自己,为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努力。总而言之,女性在事业和家庭的周旋中,往往不能两全,这就很容易导致女性产生心理压力。

(二)工作中的压力

1.职场竞争所带来的心理恐慌感。过去社会的落后,传统思想的禁锢,使得女性只能做个家庭主妇,那时候的女性唯一的职责和义务就是打理好家庭。而如今社会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女性都选择走入社会,拥抱事业。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当女性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的那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要承受职场所带来的重重压力。

职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女性来说,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才有可能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在职场中,女性除了同男性竞争外,还要同比自己年纪小的女性竞争,现在基本上都是考试录用,这样就会淘汰掉一些反应稍微偏差的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女性产生心理恐慌。

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已经做出了赋予女性跟男性同等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步入职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会遭受到各种歧视,其应有的权利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且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工作能力不如男性,同等工作同样能力,女职工工资低于同岗位男职工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这就造就了女性严重的心理缺失感。

2.愿望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感。如今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使得人们一方面希望女性外出工作,挣钱贴补家用;另一方面又希望她们负担起家庭责任,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家庭事务。然而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往往使得她们难以完全胜任自己的职责,愿望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会使得女性极易陷入困境,产生压力。

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倡导,女性步入职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刚步入职场的女性往往对自己期望很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然而现实的残忍让很多女性一下子无法接受,这样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三)生理压力

女性的生育期、哺乳期和更年期,这些生理因素制约了女性在职场中发展深造的机会,降低了女性在社会中与男性进行竞争的条件。统计表明,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生育期、哺乳期、更年期,这些时期的职业女性,更易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症状。

二、职业女性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前程无忧最新的《2015职场女性调查》发现,六成家庭中女性掌管家庭财产且消费更多,但女性在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也让她们感到“压力山大”。当今很多女性为了生存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往往透支着自己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职业女性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己职业的倦怠感

随着阅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性,使得她们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渐减少,对工作的满意度逐渐降低,慢慢地会产生心理疲劳,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将会直接降低她们的工作效率,并直接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

(二)不平等职业竞争危机感

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在下岗职工中,女性的失业率远远高于男性;在就业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不平等待遇;在领导眼中,女性职工的工作能力也会遭到质疑。面对这些不平等的职业竞争,女性往往会缺乏安全感,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女性投资者 投资心理 性格特点 风险偏好

Abstract : As the 21st century soci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women started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brisk, women investors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proportion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start taking a position..This project mainly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statistics, the form of depth interview survey analysis, and taking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men and women investors investigation object, in view of the women between investors and men and women between investors investment difference analysis. This topic with graphics, charts, analysis female investors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use they have a great investment potential, risk control ability is very strong, financial investors should be abandoned for women of prejudice, and encourage women investors use their own character advantage, brave in the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Keywords : Women investors Investm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Risk preference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行业,一个国家的金融发达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其国际地位的高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除去消费支出后的结余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将储蓄存入银行获得利息,而更多的将目光放到了投资理财方向,尤其是证券投资领域,可见证券投资已成为现今社会中极其普遍的投资渠道之一。

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使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男性和女性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越来越小,但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素质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和影响程度都有所不同,但目前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分析尚属空白。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研究,以了解男性和女性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各种心理影响因素存在的差异,进而帮助人们克服不良投资心理因素的干扰,提高财富水平,同时试图找到女性在金融领域的合理定位。

1. 研究背景与相关文献

1.1理论背景

心理因素是人类欲望、目标和动力的根源,也是多种类型的植根于偏差、过度自信、情绪等人类错误行为的基础,而这些错误与偏差影响着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金融分析师的证券投资决策,故而现在投资专家和广大投资者对心理因素越来越重视。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行为金融学和金融心理学一致认为:人们不是完美的信息处理者,他们会频繁地产生偏差、犯错误和产生感性的幻觉。由于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而这一点容易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失去理智、迷失方向,例如:由于投资心理乘数效应的作用,一些投资者在行情好时会加倍乐观,并在行情下跌时加倍悲观,这样会令投资者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对投资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可见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具有健康的投资心理有助于做出理性、正确的投资决策。

1.2相关文献综述

投资人格雷厄姆于1949年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认为良好的投资心态特征的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投资者一旦被过度贪婪所控制,就会损害其投资动机。①其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耐心和较强的独立判断能力。国内学者彭贺在《金融心理学》一书中曾对股票投资者成功个体的心理因素做了调查,并做了因素分析,提出了8个因子:决策力、情绪稳定性、情绪波动性、独立性、冒险性、聪慧性、专注耐心、贪婪性②。这八个因子对解释投资成功的累积贡献率为60.506%。虽然心理因素对投资的影响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然而目前来看学术界缺少针对男性和女性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的对比分析。

一直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在金融市场这个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中女性一般只处于工作人员等不具核心性质的岗位,而真正步入证券投资领域的操盘手及基金经理等高管人员则极为少见,认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忽略了女性内在性格中的优势。本研究拟抛开传统观念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调查出发,通过对女性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调查与分析,从中发掘女性投资心理特点的一般规律。

2. 研究方法

男性和女性在性格上有很大差异,提起男性往往会想到大气、豪爽、阳刚、勇敢等形容词,而女性则相对温柔、腼腆、谨慎、矜持,那么性格的差异是否会导致他们投资心理的差异呢?这些差异会给他们的投资行为带来哪些影响?为了研究男女性格差异在投资决策中的具体表现,我们采取了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北京地区的证券投资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总计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6%,其中女性投资者247人,男性投资者231人。随后对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在证券投资领域有研究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深度访谈,结合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所调查女性投资者的具体分析

3.1女投资者年龄结构

据统计(如图-1),女投资者平均年龄为33岁,并且女投资者年龄结构呈头大脚轻的椎体状,其中18-30岁(含30)占70.49%;30-50岁(含50)占14.75%;50-70岁(含70)占14.76%,由此说明18-30岁年轻女性更能够适应当今社会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态,将资金用于证券市场各种证券投资上以获得收益,相比较而言30-70岁的中老年女性对资金的使用方式较为保守,主要用于储蓄。这也体现出女性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3.2女投资者对投资知识掌握程度

如图2可知,女投资者对投资知识掌握程度主要分布在了解基本常识(49.18%)及具备一般专业知识(31.31%),极少的一部分女性(9.47%)是在不了解投资常识的基础上进行投资的,由此可知女性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前提就是掌握投资常识,具备足够的知识素养,足以见得女性对待事物慎重考虑的性格特征。表-1 体现了女投资者在对即将投资的证券产品进行分析时的依据,50.82%的女性都根据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16.39%根据专家意见来确定,而只有11.48%的女性根据朋友的推荐选择证券投资,这也说明女性在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底蕴以及对投资证券的谨慎态度。

3.3女投资者偏好的投资品种

由图--3可见,女性投资者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风险小、收益低的证券类型,开始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进攻,说明女性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加。

男性与女性投资者对比分析

近几年,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投入工作与事业的趋势下,使得她们的理财与投资意识逐渐增强,实际表明,女性在证券投资方面,具有很多性格特征方面的先天优势,诸如喜欢稳中求胜、厌恶风险程度强烈的性格特点,使得她们在投资稳定模式的技巧方面略高于男性。

(1)投资经历分析

从数据统计来看,我们调查了男女性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并分别以饼图的形式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以很形象地看出,女性投资者中新开户的比例占52.46%,占据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而投资经历在3年以上的比例则相对很少;但与此相比,男性投资者中则新开户的比例相对很少,仅为12.82%,大部分分散在投资经历相对丰富的区域。从以上数据中,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女性投资者的交易意识相对较弱,拥有较为薄弱的投资经历;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女性在近几年开始重视自己的理财投资意识,并逐渐加入到证券投资的行列中来。

(2)目前资产配置比较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男女对比图表(图-5)中显示:

在前两项全部为存款和主要为存款的配置方式中,女性的所占比例均大于男性,而资产配置为混合型和主要为股票基金的方式中,男性比例明显加重,尤其在股票和基金为主要的配置方式中,男性比例为25.64%,将近为女性比例的2倍。可以得出,女性在投资时更趋向于风险很小甚至无风险投资资产,可见女性属于保守型投资模式,在初涉投资项目时,表现得小心翼翼,选择稳定度大的项目;而男性更趋向于冒险型投资模式,一般倾向于收益比较大的项目,即使风险较大也会毅然选择。

同时,男性和女性在投资目的方面也大相径庭,比如问卷调查中的第8题,调查结果如图-6,可以看出男性普遍选择有风险,收益较高的投资,而女性重在保值。

(3)亏损承受能力比较

在研究男性和女性的亏损承受能力比较,我们小组成员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析,见下图:

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女性有52.46%选择承受亏损在10%以内,而能够承受30%以上亏损的仅有9.84%,而绝大部分男性可以承受20%以内的亏损,这个比例是女性的两倍之多。从比例的分析来看,通常情况下,女性在投资方面更加谨慎,只要亏损超出自己的预期范围,她们将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来阻止交易的进行,这为她们在投资过程中取得稳定的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从以上数据以及图表所反映的女性投资心理状况中得出以下结论:近几年,尽管女性已经不断开始步入投资领域,尤其是青年女性的投资意识大大增强,但是在男女对比的情况下,女性在投资过程中有很多性格上的优势,比如说,谨小慎微,风险厌恶程度很大,使她们偏向于选择一些稳定型证券;此外,尽管有很多女性开始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向发展,但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对投资形势动荡的敏感程度依然十分显著,这使得女性属于稳定投资型人群,更适合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模式。

4. 结论与启示

4.1主要结论

4.1.1女性近几年开始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意识,并逐渐加入到证券投资的行列中来。在近几年国家经济形势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女性都开始投入市场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女性的投资理财意识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强,处于20-30年龄段的女性比例越来越多,涉足金融领域的女性比例也越来越大。

4.1.2女性投资者所投资的大部分项目属风险稳定型,并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男性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明显高于女性,同时遭到风险打击的程度也相对增大。由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投资者厌恶风险的程度很高,同时对证券投资动荡十分敏感,因此她们更愿意选择债券、基金之类的稳定型证券。

4.1.3与男性相比,女性投资者对证券价格变化更为敏感;此外,女性投资者更加谨慎。根据调查表明,当一只股票跌到有价值时就买进,涨到被高估时就卖出,女性对股票市场的变化多端更加敏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2启示

4.2.1女性较男性有很强的投资潜力,应减少目前投资业对女性的歧视。对金融部门而言,应该摒弃对女性工作能力的偏见,善于挖掘女性的工作能力,创造适合女性晋升的良好环境,将女性金融从业者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③。同时,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让女性在事业发展道路上有足够的参与竞争的机会。对社会而言,应该通过社会舆论倡导男女平等,维护女性合法的受教育权利,给予女性同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增加女性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4.2.2女性应该利用自身性格特点的优势,勇敢涉足投资行业。目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倾向于选择标准化、稳定化的职业,逃避变化多、创造力强的行业。然而,调查表明,女性相比男性有其自身在投资行业的发展潜力,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细腻、灵敏、直觉力强的潜力,加强其专业能力的学习,并敢于尝试,敢于投资,使其成为职业发展的优势。

4.2.3女性面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很强,可增加金融领域高端人才中女性比例。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应重视女性认真负责、细心等特点,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女性专业人员的录用比例,给予女性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注释:

①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②彭贺.金融心理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

③黄蕊,咸迪咏.我国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参考文献:

[1]彭贺.金融心理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

[2] 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陈家女.股民的大众心理与逆向思维[N].现代经济信息,2010.

[4]余学斌,戢涛,张秀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散户投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5]林毅.散户的自我定位和心理误区[N].上海证券报,2008-01-07.

[6]黄蕊,咸迪咏.我国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7]翁学东.投资心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何昊.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N].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詹丽芳,女,汉族,出生于1991年4月,山西省忻州市人,现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热衷于科研写作项目,现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曾多次获得奖学金以及各类活动奖项。

第二作者:

张隋新,女,1991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现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担任系生活部部长。

冷玥瑛,女, 1990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目前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任金融系编辑部部长职务。

焦释莹,女, 1990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肇东市,现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平时喜欢阅读各类书籍。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4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女性杀人;行为学及心理学

[DOI]10.13939/ki.zgsc.2016.22.281

1 案例资料

1.1 简要案情

2015年8月10日,某区刑侦大队接到××镇派出所电话报称:“该镇A村X组的村民李某报案称其兄长李××(43岁)出门几天,今天在树林中被发现,已经死了。”

1.2 现场勘验

现场位于西至A村、东至B村的一条村间公路边上,该公路中间为灰白泥沙路面,两侧有草丛带,路南侧为菜地和树林,路北侧为树林。该路北侧树林有一缺口,缺口内地面为杂草及枯叶,自该缺口沿公路向西145米为李××居所。死者位于树林缺口处内地面上,头朝西南方向、脚朝东北方向,距公路路基150米,上半身呈仰卧位,下半身呈左侧卧位。

1.3 尸体检验

衣着检验:死者上身穿深色长袖T恤(第二颗纽扣脱落粘附在皮肤上),T恤双上臂前侧及胸腹部见黏附有灰白色泥土。死者下身穿蓝色牛仔裤,拉链完好、呈敞开状态。牛仔裤右侧臀部外侧、裤裆部前侧及双裤管前侧均见黏附有灰白色泥土。双脚穿休闲鞋,双侧鞋底及鞋边缘均见灰白色泥土,在牛仔裤右侧口袋内检见一部黑色手机及黑色钱包一个。

尸表检验:尸斑呈近樱红色,尸僵已缓解,右前额部见一长3.5 厘米挫裂创,创缘较整齐,创角上锐下钝,未见明显组织间桥,两侧创缘伴有明显挫伤带,创腔深达颅骨,左颞顶部见3.0cm×4.0cm头皮挫擦伤,枕部见5.0cm×5.5cm范围散在性头皮挫擦伤。双侧眼眶布满蛆虫,左侧眼球结膜见点状出血斑,角膜重度浑浊,右侧角膜轻度浑浊,瞳孔隐约可见,直径为0.6cm。左下颌部及颈前区见散在性、凌乱且不规则性表皮挫擦伤。

解剖检验:死者右前额部头皮下见5.0cm×6.5cm类长方形血肿伴出血,颅骨未见明显骨折,顶枕部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颈部浅层及深层肌肉出血,左侧舌骨大角骨折;心脏表面见点片状出血斑;胃内容物为乳糜状,量约250克。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死者胃内容及心血毒化检验,未检出常规毒物及酒精成分。

2 分 析

2.1 死因及性质

死者右前额部损伤未致颅骨骨折,颅脑损伤不严重;颈部损伤特征符合掐扼所致,颈部浅、深层肌肉出血,舌骨骨折,具备机械性窒息损伤基础;球结膜、心脏见点状出血斑,指甲发绀,血液暗红色流动性,尸斑近樱红色,具备窒息死亡尸体特征表现。综合分析,死者颅脑损伤非致命性损伤,死亡原因系机械性窒息,系他杀。

2.2 过程及方式

死者体表腔隙部位布满蛆虫,基本可排除烈性毒物中毒可能;胃内容物排除常规毒物中毒可能、生前非酒醉状态;衣着完整,生前处非睡眠状态。死者头部、颈部分别受外力作用后,窒息死亡,其额、颞顶及后枕均有损伤,有明显生活反应,不符合窒息死亡后再次遭受外力打击作用所致。分析死者系神清状态下,颞枕、额部依次遭受暴力,进入昏迷或限制行为能力状态,后遭掐颈,窒息死亡;一人可以完成。死者衣裤上的泥土集中在双手、鞋部、双膝部及双大腿前、胸腹部前侧,而身后干净,而死者下颌部、颈部的掐扼损伤符合死者仰卧状态形成,说明其遭受头部打击与遭受掐颈非处同一位置,前者在路面,后者在树林。

2.3 嫌疑人刻画

死者青壮年,体格强壮,遭受打击时意识清醒,无明显抵抗伤,颅内损伤不重,说明其被袭击可能性大且头部所受外力不大;死者下颌部及颈部损伤多而凌乱,胸腹前有挫擦伤且衣服上有泥印,说明凶手曾骑跨死者掐颈,或曾对死者胸腹部踩踢。上述动作反映凶手“心狠而手不辣”,力量较弱,决心不大,多余动作繁多,存在泄愤行为及心理,作案手段较“猥琐”、不“大气”,符合女性杀人特征。

2.4 侦破情况

案件侦破后,嫌疑人为死者妻子,体质弱,长期积怨对其丈夫生杀意,尾随死者趁其路边方便时用木棒从后面打击死者第一棒,死者准备反抗,转身后又被打击一棒,死者反抗能力减弱,前倾倒地,后被嫌疑人拖到现场,跪在死者身上,双手卡颈10余分钟后离开。

3 讨 论

女性杀人在各类凶杀案件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由于女性体力小,为了实现杀人的结果,一般都有一定时间的预谋。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性格和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杀人的动机以家庭矛盾和情杀多见,侵害对象也多以家庭成员或者以感情对象为主。本案动机即为家庭矛盾激化。[2]

女性作案选择的作案场地大多位于室内,或非常熟悉的室外场所,常为女性居住点或经常走动之处。因女性犯罪一般具有发泄某种愤懑情绪的报复性,且大多具有恶逆变倾向,即先是受害人,后转为加害人,这导致杀人过程中体现出郁积情绪的集中爆发,同时由于女性作案方式的攻击性、暴力性、灵敏性差,因此除非针对小孩、老人等力量较弱的对象,女性较少采用力量型犯罪,杀人方式以投毒、勒、扼、捂或请他人协助多见,而如采用力量型犯罪时,作案过程必然是突然地、爆发性的、攻其不备、难以防范的,其选择的致伤工具都是具有巨大杀伤力、可以一击致命的工具,若没有此类工具,常常选择偷袭或突然袭击。本案嫌疑人即尾随死者,在居所不远处熟悉地带持木棒进行突然袭击,后进行掐颈。

由于女性对自身(杀人)能力的不自信,唯恐死者不死或反抗,加之长期积压的怨愤心理,导致其在杀人过程中或完结阶段常伴有多余动作,如实施的连续的致命动作,疑似精神病人所为。在有的案件中,可以看到死者在受到致命打击后又受到相对轻微的损伤,如扼颈、掐颈等,很多行为给人以“多此一举”的感觉,或表现为“小家子气”。本案中,有致伤工具“木棒”的存在,掐颈杀人纯属多余,有泄愤及不自信心理。

女性杀人案件确有一些共性可供参考,但仅就个案也不是所有特点均可以全部反映,同时女性作案时个体差异和受外界条件影响因素亦较明显,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光照.法医毒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周玉.转型期女性犯罪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75.

[3]肖兴政.犯罪心理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5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464例25岁以下女青年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0名女青年作为对照组。采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人工流产女青年普遍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心理,生殖健康知识缺乏、态度与避孕习惯差异是导致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青年女性 意外妊娠 心理压力 性知识 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89-02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意外妊娠的发生率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攀升,意外妊娠后的人工流产对女性所带来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已成为临床妇科医护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1]。对此笔者开展了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术的464例女青年为观察对象,年龄17~25岁,平均(22.4±5.6)岁;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0名女青年作为对照组,年龄18~25岁,平均(23.1±6.2)岁。

1.2 调查内容与评价标准。自行拟定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精神心理压力、男女生殖系统知识、性病防护知识惯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心理压力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人流组SAS评分为(44.16±6.04)分,对照组为(39.24±7.18)分,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人流组女青年与对照组在对生殖系统知识及性病防护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各种原因导致的意外妊娠已成为临床妇产科门诊的主要就诊因素之一。研究显示[3],年轻女性在进行人工流产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比例明显升高。对此,医务人员在面对这一特殊人群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充分理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使其对人工流产的痛苦和担心降到最低。医务人员不光要有和蔼的态度、过硬的职业素质,还应具备心理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在人流术前要依据患者自评表及调查表来掌握人流者的心理状况,开展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在手术时,要密切留意患者的反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降低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人流综合征的概率。

生殖健康知识欠缺、未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被认为是导致意外妊娠的主要因素[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人流组女青年在生殖健康知识和性病防控知识水平皆低于对照组,且人流组女青年对婚前持接受态度者占26.29%,明显高于对照组。

笔者认为,这一结果与我国目前的性健康教育现状有关。要提高女性青年的性健康知识和避孕方法知晓率,不能仅限于婚前性教育或一些临时性的讲座、宣传资料,而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并将其学习情况纳入学生考试考核范围,把性健康教育的阵地至少前移至初中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降低人工流产率。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单媛,白江涛,等.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妇女妊娠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8):1169-1171

[2] 王倩,冯琪,游丽琴.深圳市南山区人工流产女青年性相关知识和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1(5):281-283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胼胝体 潜意识 偏侧化 前连合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女性对于男性而言右脑并没有那么发达但左脑却更发达,所以这种情况反而促使女性想要保持右脑所负责的总体经验感觉过程信息处理形成心理原型的情感与直觉等基本总体经验功能的发挥的话,就必须以较为发达的左脑时时与右脑保持联系地工作,促使女人在语言、计算以及生活行动方面,都不像男性那样可以譬如在思考抽象的哲学逻辑或者科学哲理的时候那种不需要明显地用语言符号去强调的快乐胜任愉悦感,而是需要以女性左脑的语言优势时时强调那些作为总体经验感觉过程的右脑的情感与直觉等等体验,时时将直觉“我觉得、我直觉”以及各种情感交流的语言细节提升到时时都要强调的位置上,这并不表示男性对这些直觉、情感的感受力潜能比女性弱,而只不过是男性在体验这些右脑功能区域的总体经验的“语境、情境、同时性的整体情境信息复合与体验信息综合处理原型倾向情感经验信息衍化”等等经验过程的时候,由于右脑比较发达而不需要左脑额页面以其不那么优势的语言功能去时时地提升到突出在前的位置去时时强调,譬如男性在体验处理不需要时时挂在嘴边或者不需要时时在人际关系中不断地当做突出在前的主题地去表现的许多抽象哲学、物理和逻辑等等,其关注的更具有空间感,如物理和哲学逻辑所需要的因果线索的几何比例潜意识体感等等,男性的左脑工作状态可以专心关注这些主题就可以了,不需要时时反过来以左脑的这些工作作为情感直觉的次级经验过程反思关注右脑区域的非历时因果的同步性整体情境的情感情境总体人际主体间情感体验,这时候不需要总是关注语言和情感细节地直接在抽象对话空间里探讨物理、逻辑和哲学等等话题的思维活动的强大乐趣与胜任感,女人如果不加以仔细的逐步深入神入捕捉与整合理解,仅凭借自身总体心理经验自体感的透入,是很不容易理解得到这些尤其出现在心智思维较为高端的男性的经验感受与深刻理解的乐趣和体验的,女性往往喜欢以自身擅长的语言细节去强调位于右脑的主体间客体关系背景的情感感受,以此较之男性更有优势一点的左脑去“提升”右脑的综合处理生命感受的总体主体间心理体验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外显表现出来仿佛女人更重视情感,而且敏感细腻,女性的确比男性敏感细腻,不过这是由于左脑时时参与对右脑工作的连结和督促,依靠这种左右脑半球的更密切的联合来做到的。①

所以,从哲学意义上说,女性仿佛如同生物根源上两性细胞分化的时候以卵细胞作为生命体继续繁衍的母体那样,直至高级发展到具有哺乳期、形成具有恋母情结的猩猩科以及人科物种,“女性”如同繁殖心理动力所体验的母体,承载繁殖心理动力的同时也作为母体承载着围绕繁殖动力主轴的生命经验过程的潜意识总体核心经验体验所在,而“男性”的神经系统反应潜能等诸如灰质更多、白质更少且右脑更发达,但左脑尤其额页面并没有那么发达,正好仿佛两性繁殖的生物的生命经验过程从总体母体中分化出去的一种以分化的方式表现的经验形态,故而左脑会更专注于左脑的工作、偏侧化更明显,而女性的生命潜能经验形态更侧重于在总体经验层面调节整体生命经验过程在分化衍生的过程中总体方向,所以左右脑的联系较为紧密、较为协调。当然,这还与胎儿时代母亲吸收的激素有关,在母亲吸收激素的分量异常的情况下,吸收的雄性激素多一些,胎儿以后的男孩化思维倾向强一些,反之亦然,很可能的是,胎儿自身的大脑思维活动的胜任感如何获得和如何开展的经验形态原型已经被经由脐带进入胎儿的母亲体液的激素刺激所奠定基础了。

一般情形下认为“女性超我弱一些”的理由虽然有一些,不过是不充分的,在于消极的方面,女人容易对恶劣环境进行屈服、缺乏反抗精神,本身因为其功能发挥更倾向于大脑整体关联从而更倾向于以直接从一开始就已经相当程度超越偏执分裂心位的建构倾向开始发育,当环境威胁来临,由于意志力等更容易与生命总体经验同调,也就是顶叶与下丘脑的联系更复杂密切一些,所以更容易倾向于自我保存其右脑的场依存性的情境体验不受到刺激而不是挑战环境,当不能营造好的氛围来中和坏的情境的时候,斯德哥尔摩情结更容易形成,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施虐超我,相比男性更强,相比而言男性在感到痛苦但无法改善的时候,顶叶不那么同调于右脑的免受刺激的愿望而坚持原本的原则,概率更大,不过这同样往往作为施虐超我的强迫症而出现,病态的男性尤其是保守、施虐超我太强的男性,其强迫性病理也更难改变,施虐超我也会很强,不好判断究竟男性超我更强,还是女性超我更强,因为男性出现施虐超我更多的时候,女性的情形好一点,女性出现施虐超我情形更多的时候,男性则好一点,不过也有例外的形态,一些边缘障碍男性患者的施虐不仅仅是一种冲动,而且是他们的一种“理想化原则”,他们常以这种绝望的施虐控制作为“生命之绝唱”那样关于其自身价值信念的理想化荣誉,这与女性边缘障碍患者是明显不同的,女性边缘障碍患者的“施虐原则”显然情绪化很多,带着本能应对绝地反击“杀死”不能调节处理的刺激的本我原则性强很多,相比之下以施虐超我蔑视和对抗分析师的习惯性阻抗不那么僵硬。对于正常人而言,女性的超我更主要是“保卫和加强建设性的关系经验建构”,而不是“禁令控制和制止与原本(或者健康或者亚健康或者病态地)控制真自体满足的型态期待配对回馈循环经验方式相左的经验过程及其可能性”,所以女性的超我往往有时被误认为是“本我”,譬如更容易发生情感细节的共鸣,养育本能方面更有耐心照料小孩子等等,②其实这也是一种与本我更密切同调但同样有力的超我。准确的说,本我的目的性是满溢了整个神经系统的反应过程的,就如基础的总体经验的自恋需要那样,不好说女性的超我是与“本我”联系更密切,而是女性的顶叶的意志力行动更同调于整体大脑信息系统的经验综合判断处理,更不容易出现意志力以抑制综合体感生命感受经验信息形态综合移情组织形成的体感感受为行动的表现,所以看起来意志力表达作用的时候并不那么明显,因为更多地不是以对抗性的可以一眼分辨出意志力和与之对抗的经验形态的对比的“不是同一立场混淆在一起”的情境出现。

顶叶吸纳边缘系统尤其下丘脑以及脑干的总体经验感知觉体验倾向形成的体验信息而综合移情组织体验自身以及所在情境的整体体感,与负责意志和理想以及行动动作的额叶,以及与其他神经组织甚至其他生物反应都相互成为一个具有系统复杂性的复杂整体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系统不同组分的相关,以大脑系统表现最为明显,不同部分互为基因开关地功能性网状同步关联(神经切割手术对此同样具有影响大脑整体机能潜能发挥的形态甚至机能的影响),由于女性的额页面面积更大更发达,所以语言符号化而非直觉形象化的抽象意义符号系统,才会更有利于女性的潜能发挥,在额叶与顶叶之间复杂关联地强化抽象思维符号系统凝缩心理经验过程、而使得个体更有条件轻易驾驭将心理信息元素内涵衍化推广地发现并整理心理信息元素复杂深刻“非线性衍生推广”的深远内涵的心理信息次序过程,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擅长以非形象、更抽象的语言形态去表达,对于男性而言非常初级、非常不抽象的那些语言细节和情感流露,对于女性而言仿佛那才是她们触及抽象意义的更好的方式,因为“阅读理解”驾驭这种经验形态的心理信息女性以其颞叶面更发达而更有优势,这样才更有胜任感驾驭这些心理信息次序所复杂表现的深刻复杂信息内涵而涉及抽象,不过她们自己常常不会用更高端的语言形态去总结这一点,因为她们的左脑时常在提示“要靠近直觉、情境、场依存性和同时性的”总体情感关系情感体验,男性更为发达的左脑尤其顶叶在语言方面都发挥什么作用呢?那就是对语言经验本身含义的抽象化整理,或者以抽象化的方式可以放心在“远离于场依存性的总体语言语境情感情境”的方式中抽象化概括总结这些语言的内涵而分化衍生新的语言经验形式诸如诸多抽象程度很好的科学与哲学术语的时候,不需要担心自身经验感受与右脑的场依存性语境情境的总体经验感觉隔离,女性这方面则不如男性有优势。不过,对于病理状态而言,男性的许多心理病理尤其是缺乏反省的、文化性的心理病理同样会因此较之女性更严峻地更容易强化自身二次防卫及其病理对整体文化环境的扭曲。

这里提到的男女之间的差异,对于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互动,意义是相当重大的。对于治疗师对于异性来访者的反应的神入,应当注意到异性这方面潜质反应倾向及其内在机理作用发挥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更深入细致地神入和澄清。包括概述、描述心理体验或者诠释其含义的时候,这些男女神经心理学上的对比被理解都是有利的。

男女的思维气质差异应该说主要还在于女性的胼胝体以及前连合更发达而不在于男性左右脑更特化,因为女性左右脑不那么彼此特化但以其胼胝体优势补上了脑的特化优势的同时,也使得了左脑的“霸道”遏制右脑非固定逻辑大前提的灵感知觉的特性得以调控地更好与右脑相调和互入,同时女性在胼胝体的作用下需要运用颞平面与胼胝体的优势,用语言习惯“督促”不那么发达的右脑时时刻刻加强右半球直觉经验的运作时间以弥补其运作效率从而更容易将直觉讲出来的同时,还因为其协调情感本能感受的更发达前连合也连结着女性那左半球具有更发达的颞平面的颞叶,本来男性在平均倾向上右脑更发达,应该比女性更具有直觉与情感感受力的潜能,但是因为女性的胼胝体的优势使得平均倾向上女性左脑与右脑的彼此经验割裂不那么严重,于是女性右脑的情感综合处理信息系统以获取直觉的优势受到左脑“形式逻辑”的强制性潜抑不那么严重,也可以说是女性左脑不仅有着颞平面的优势,并且以此优势结合更为发达的胼胝体以及更发达的连结两侧颞叶古旧皮层的前连合——“督促”女性右脑的情感直觉在语言表达中被督促进而被加强自身心理体验效能机能的运作。

在逻辑与感性情境总体经验体验的男女神经心理机能与反应差异的方面,详细而总结梳理地来说,很多人认为女性逻辑性弱,情境感受力强而男人相反,其实这个成见正好与实际情况相反,“逻辑”离不开语言命题、离不开对语言命题的逻辑符号的语言感受,善于捕捉细节、颞平面更发达的女性如果被认为逻辑潜能本来更弱,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女性的语言机能比起男性而言要负责更多的任务,需要通过发达的颞平面和胼胝体甚至前连合的优势去弥补右脑的不足地时刻“监督提醒”右脑情境体验的机能加强自身运作,所以容易“分散对逻辑的细致逻辑参照系的注意力”地往往容易在语言与注意力表现中离开逻辑命题的情境而时刻提醒和督促右脑对整体复杂地集合边界易变的复杂整体情境予以关注,仿佛逻辑理解力“不那么强、对情境体验更强”那样,实际上并非这么一回事,统计意义的总体上女性比起男性而言容易受到暗示,容易被情绪操控,这正是女性对情境的体验感受能力“健康自恋独立自体自组织整合体验能力不那么强,自体边界容易被突破地情境体验能力不强地容易依赖他人情绪暗示地充当和支持自身的情境体验”。而男性之所以表现出仿佛逻辑性强,感情情境体验力不强,与男性颞平面以及不那么发达,而右脑发达的生理特征相悖,真实的情形是男性逻辑符号命题方面的体验虽然没有那么强,但对逻辑符号予以关注的颞平面机能运作却不需要分担太多的任务不那么容易分心。

此外,男性的“逻辑”更多不是语言概念思辨性的,而更多像是视空间模板性的一个“该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空间化的思维演进渠道,预先存在一个视空间模板那样形态塑造思维演进的形象体验预期型态地进行心理思维的型态期待配对回馈循环,可以归结为男性的大脑皮层右半球更发达一些、其逻辑语言的符号化更多发挥视空间模板形象的思维引导性,而女性的逻辑和符号化更多倾向于语言对心理情感的综合,总体的丰富外显提现表达,可以归因于女性的颞平面以及与颞叶紧密相关的前连合、胼胝体的发达,而且,女性颞叶的发达与女性更善于倾诉负面情感而消解负面情绪获取自体客体体验代偿有关系——杏仁核通过基底节的尾状核尾部而更为密切地与颞叶相联系,③颞叶发达的话倾诉负面情感就会比起倾诉正面情感摄取恰当挫折共情的情形更明显,因此女性的语言优势更多表现在不是正面获取恰当挫折的共情,而是对负面情绪的不恰当挫折进行语言倾诉获取自体客体对其包容净化地使得自身负面情绪被经验远离,这样去获取包容处理自身负面情绪心理信息能量的容器,通过语言倾诉将自身烦恼进行投射认同地寻求接受并且处理投射认同的容器,因此女人的“多话”有时会使得包括男人女人的他人在内感到有些烦。

2012年补注:本文提到的女性思维气质,除了胼胝体的作用之外,应该还与比男性前连合要发达有关,正因为连结两侧半球古旧皮质(尤其两侧杏仁核之间)的女性前连合的更发达,使得女性在情绪自我包容处理上似乎比起男性更容易将负性情绪在情绪宣泄中获得转化,在倾诉宣泄负性情绪过程中负性情绪更容易与正性情绪沟通地被包容转化,而男性情感健康建构处理优势则更多依靠语境、情感的右侧大脑新皮质的“消极情绪”禁令式地——对右半球古旧皮质的负性本能情绪予以经验远离地消除其病理情绪病理建构线索所绑架的真自体满足,从而抵制和逐步消除其病理情绪建构线索,女性的思维气质更多地语言化表述情感感性,用发达的语言督促拉动较为不发达的右脑情绪情境体验,与前连合连结左右颞中回和颞下回彼此神经传导联系更为广泛和便捷,从而使得女人总体水平上其语言习惯中左侧颞叶的语义体验与右侧颞叶的语境体验的信息联系,在人类体验原点上看来仿佛更为容易将彼此信息内涵沟通联系起来,仿佛其语境体验更容易被外显地被人类体验原点的体验观察所触及发现那样。更为发达的前连合对两侧嗅叶的连结,也促使了女性对情感氛围体验的捕捉更为细致敏锐,因为嗅叶所执行的情感气氛氛围情绪体验、左脑的型态期待配对回馈循环反思调控与右脑的型态期待配对回馈循环情感期待的功能匹配更为调和沟通密切配合。

而被弗洛伊德和费伦齐称为正常的那种男性同性恋者,④他们的前连合也和女性的前连合相当水平,这样前连合引导下复杂颞中叶的语言机能,使得心理自体在嗅叶的基本本能气氛感受体验的这种关乎生存进而深层次地关乎于物种繁殖本能核心的,这种总体经验感觉过程的型态期待配对回馈循环过程——其心理经验过程自我倾听自我省思地对总体经验过程建构形态予以反思调节梳理引导的建构方向,其心理建构模式在与女性相似的前连合的作用下引导与女性相似地这些男性以女性体验姿态居于女性心理地对男人进行同性恋。

注释

① 尹文刚.神经心理学.

② [美国]米切尔,布莱克夫妇.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7

【关键词】计划生育;妇女;心理特点;护理方法;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2-01

计划生育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缓解人口增长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手术主要可以分为节育器放置术、节育器取出术、人工流产术、妊娠终止引产术以及输卵管结扎术等[1]。由于计划生育手术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剧烈疼痛,并引发出血、感染、内分泌失调以及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大多数妇女对于计划生育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本文就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其临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根据其心理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于妇科门诊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共102例,年龄为25岁至4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2.0岁。对受试妇女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可得,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共20例,初中及高中学历共60例,大学及以上学历共22例。对其生育史进行分析可得,其中未生育共38例,生育1次共45例,生育2次共19例。102例受试妇女中,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共48例,节育器取出术共15例,人工流产术共30例,皮下埋植术共9例。对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受试妇女的心理需求。

1.2心理问题分析对102例受试妇女的心理问题与障碍采用调查表与量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后可得,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心理问题:①对于手术存在抵触情绪。一些接受节育器放置术或输卵管结扎术的妇女主要在家人的要求下入院进行手术,部分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手术的知情选择概念模糊,因此心里大多存在怨气。而一些年轻女性由于初次妊娠,尚无经济能力抚养小孩,因此选择人工流产术,对于手术即会存在一些抑郁与抗拒的心理。②对于术后的后遗症具有恐惧心理。接受输卵管结扎术的妇女通常会害怕自己在术后失去女性特征,而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术的妇女则会担心节育器对于性生活存在影响。接受皮下埋植术的妇女大多担心术后药物对月经周期的影响,爱美女士更是担心术后会不会肥胖等。接受人工流产的妇女普遍会担忧术后发生不孕不育,甚至造成内分泌失调、大出血、子宫穿孔等并发症。③对于隐私保护的需求心理。大多数妇女的思想较为传统,尤其未婚意外妊娠的育龄女性,会害怕在手术后被身边的同事、朋友取笑。因此会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情绪低落、言语激烈等表现。

1.3护理方法针对受试妇女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本院给予以下方式进行护理:①针对妇女对于计划生育手术的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向其解释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使其充分意识到履行国策是公民的义务。详细讲解计划生育手术的知情选择,使不同需求的就诊妇女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对于存在严重抵触情绪的妇女,护理人员应鼓励其家属多与其进行交流,以调整其不良情绪,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②对于存在恐惧感的妇女,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向其解释手术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操作过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术后定期的随访服务等,通过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语言以及安抚的动作,使接受手术的妇女能够增加安全感。对于受试妇女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仔细、耐心地解答,以消除其负面情绪。③一些妇女在进入手术室后,会因为消毒水的气味、手术器械碰撞的声音、医生与护理人员的交谈内容、手术室的灯光等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并出现心率加快、冷汗、手脚发抖等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应握住受试妇女的手,使其感受到院方的支持。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妇女适宜的安慰,并在其情绪波动较大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④注重受试妇女的隐私。大多数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因为担心被同事或朋友知道,而坚决拒绝手术,护理人员应告知妇女所有的病历资料均会被医院妥善保存绝不外流,并随时关注妇女的术后不适感,通过具有关怀性的护理方式,使受试妇女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最终以良好的状态康复出院。

1.4评价标准对比102例妇女在入院时与接受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以了解针对性护理的重要性,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状况越佳。并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受试妇女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对于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度[2]。

1.5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心理状况对比对比102例妇女在入院时与通过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可得,入院时平均得分为(4.0±1.0)分,接受护理后为(6.9±1.5)分,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率对102例妇女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可得,其中满意45例,占44.1%,较满意共53例,占52.0%,一般共3例,占2.9%,不满意共2例,占1.0%,总满意率为96.1%。

3讨论

计划生育手术在我国的普及率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以及优生优育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因此每年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数量也逐渐增加[3]。大部分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由于对于手术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会产生多种不良心理,不仅影响其手术质量,还可能直接导致术后抑郁[4]。因此针对接受手术的妇女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护理,不仅是提高其手术质量的有效措施,还能改善其心理状况,使其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康复。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普遍存在抵触手术治疗、恐惧术后并发症、担心隐私暴露等心理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院制定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对比入院时与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可得,护理后妇女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与入院时相比P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手术妇女的心理较为敏感,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根据其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安慰与支持,以达到控制其不良情绪、促进其在术后能够快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小萍.关于计划生育受术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3):67-68.

[2]蔡全一.心理护理在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中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9(1):701-702.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8

【关键词】 心理学;横断面调查;中学生;父母;焦虑障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and Related Factors on Anxiety of Students' Parents. Sang Wenhua, Qin Xinhong, Yu Xuezhu, et al. Hebei Province 6th People's Hospital, Baoding 071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related factors and anxie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Methods 435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were tested by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 (PLOC). Results ①The scores of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mother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fathers. The scores of PLOC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scores of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parents in rich famil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arents in mediate and poor family. ②The scores of effect, obligation,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parent,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parents scores of SAS positively(P

【Key words】 Psychology; Cross-section investig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Anxiety disorder;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信念或看法,并将心理控制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从心理控制源角度出发,评定了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和失败的看法。有资料表明PLOC聚合效度显示那些在教育子女方面有问题的父母,在教育成效、子女控制、父母控制因子上外控性得分较高。目前对高考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较多,但对其父母心理

研究较少,本文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及相关因素的角度研究高考前学生家长的焦虑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保定市级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三学生的435名家长为研究对象,在学生高考前一个月进行一般状况问卷调查,并同时测查这些父母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问卷由学生带回家,第二天统一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95.86%,家长回答问卷者中父亲198人,母亲219人。

1.2 方法 研究工具①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②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1]: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其中包括5个因子: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都与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总量表的Cronbach α值为0.92,未见到重测信度研究的报告。③焦虑自评量表(SAS)[2]:由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量表包含20个项目,每项症状按4级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50分为临界值[3]。

测查结果输入EpiData,然后导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

2 结 果

2.1 高考学生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特点 高考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的控制(t=-2.264,P

2.2 高考学生家长焦虑问卷因子分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因子分的相关分析 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的控制、父母对子女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

2.3 高考学生家长焦虑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以焦虑自评量表中得分50分为界限划分焦虑,以焦虑为因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以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为自变量,在进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β=0.10上作回归分析,结果性别、文化程度及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进入状态焦虑方程。

3 讨 论

焦虑是指个体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学派认为,个体对事件或刺激的认知是发生焦虑的中介,与躯体和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可以激活焦虑[4]。而面对决定子女命运的高考,家长的焦虑与其对子女教育成功与失败的认知评价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这说明与父亲相比,母亲在对子女行为的控制方面外控性较强,母亲在对待教育子女问题时容易采取过度保护和限制的方式,可见在子女行为控制方面父亲较母亲更合理化。另一方面,文化程度的差异也会出现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和父母对命运/机遇信念4个因子上,随文化程度增高外控性降低,而在父母对子女生活控制因子上文化程度较高或较低都较中等文化程度的父母外控性高,分析可见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较多问题,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分高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子女严厉且要求过高,代沟加深,致使父母难于控制子女的行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长在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方面外控性较高。这一研究结果与程红[5]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经济状况越好,父母更难于控制子女行为。

相关分析发现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的控制、父母对子女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可见没有尽到父母责任、教育成效较差、对父母过度保护限制以及无法控制子女行为的父母较多存在焦虑情绪。

回归分析表明,虽然高考前高三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就该研究范围来讲,对高考前高三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性别、文化程度、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即文化程度低、母亲、对子女过度保护或更多限制是引起焦虑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结果与Lindhout I[6]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其对焦虑和非焦虑父母的教养方式研究结果提示,焦虑父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冷淡,但却暴露出了过度保护和更限制型的教养方式。鲁从林[7]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咨询问题中,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比例最高,而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8]。本研究结果提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为了提高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家长的情绪干预。

4 参考文献

[1]于欣.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41-343

[2]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编.心理卫生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3]田国强,秦国兴,蒋抗力.238名中学生高考前焦虑情绪的调查及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34-35

[4]丁宝坤.焦虑.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9-190

[5]程红,刘莜娴,石淑华,等.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2):78-81

[6]Lindhout I, Markus M, Hoogendijk T, et al. Child rearing Style of Anxiety-Disordered Parent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6,8:1-14

[7]鲁从林,金俊,聂德申,等.高中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48-349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9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克丽斯蒂娃《中国妇女》英译本),强调压抑性。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其作品《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海伦娜・西索(Helean 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Marry Ellmann(《思考妇女》)、KeteMil-lett(《性政治》)、Elaine Shouaher(《她们自己的文学》)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

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8exngl politie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因此把性别问题作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性别关系是一种政治权势关系,必须在权势、地位、反抗、种族等方面进行政治的和政治社会学及政治人类学的分析。

女性主义评论家坚持反对并猛烈抨击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菲勒司中心主义(Phellocentrism)”,认为菲勒司中心主义及菲勒司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典型的性政治理论,集中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占有、控制、排斥等,把女人从社会的人降低为生物的人。体现在文学批评中,不公正、平等地评说女性作品,贬低、嘲讽女性作家的作品甚至是优秀作品,对女性作家的生理和心理给予打击,这种批评表现了“大男子批评”的性别类比和思维习惯。

女性主义由反对男子中心主义逐步发展到反对白人中心主义和白人女性中心主义,重视黑人妇女文学和批评以及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妇女文学及批评;并在解构本土与他者的关系中,从后女性主义走向后殖民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性政治理论走向国际政治和世界文化框架中。

三、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

女性主义文论把性政治作为本质性认知方式,把女性文学写作论和女性文学批评论作为其展示的两大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将阅读分为妇女阅读、阅读妇女、作为妇女的阅读这样三个层次。从女性仅仅作为阅读文学作品的对象,在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控制和标准下被动阅读,到具有自觉意识的女性阅读,甚至是女性主义者有经验地赋予女性文本意义的阅读。女性阅读已经由盲目的阅读发展到有目的的阅读。女性批评家更应该从性政治和妇女经验出发深入而系统地展示妇女及其作品的世界。

女性主义批评在认识阅读的同时强调女性写作。认为在分析作为妇女的阅读同时。也就在分析作为妇女的写作;在对妇女及其作品进行性政治分析时,也就在讨论性政治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女性写作与女性成长的关联,一样具有性政治内涵。无论是在题材、主题还是妇女形象问题上,女性写作都追求理想,追求与男性政治上平等和属于女性自身意识的理想,向往自由,憧憬未来。

女性写作更多地表现女性题材,擅长心理描写,能够比男性作家更为细腻地深入刻画男性。女性主义关于妇女文学的主题说法诸多。英国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认为女性文学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女性主义的性政治为主题的文学,二者不可混淆。而肖沃尔特在名著《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认为女性文学及其主题具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女性特征阶段、女性主义阶段和妇女阶段。

女性主义批评家既高度重视妇女形象的历史研究,又着眼于妇女形象的类型学或“基质性”的探讨。女性写作还在语言方面和文本创新方面进行过许多探索,虽然许多构想尚未实现,甚至是屡遭非议,但是这充分反映出新时代女性斗争的决心和实践。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人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于女性主义者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论上的探讨和发展,女性主义运动只能停留在男性统治者希望妇女所停留和保持的位置上。

女性文化和文学具有双重性。肖沃尔特把与男性文化和文学重合乃至复合部分称为女性文化和文学的“亚系统”,把女性文化和文学特有的那部分作为女性文化和文学的主系统。本体的确立,明确了女性主义批评的任务,“建立妇女诗学,为妇女文学分析建立一种女性框架,发展建立在女性体验研究之上的而非男性理论家和他们的方法之上的新方法。”(肖沃尔特)女性主义批评的策略是,对女性文化和文学部分进行女性政治分析,主要批判父权制度和大男子主义,在主文化和文学系统中建立新的文学和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认识论重点在于确立性政治认识、女性主体认识以及对文学的审美认识,在这三种认识中展开自己的话语形式。女性主义批评认识论同时具有内思嫔主义倾向和国际主义倾向。对菲勒司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批判,同时也呈现出西方与东方、南方与北方、白人与黑人相互对话的多声部景象。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既具有普遍性,在性别分析方面又具有特殊性。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主要体现在女性主义批评家展开的五大模式中。他们是:生物学的批评模式,探讨自然性别与社会性的关系;通过语言学批评,展开社会性别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融注在女性主义文化诗学中;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意识分析;采用解构批评策略。

女性主义批评家关心并注重对女性主义批评史的研究,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新的探索,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为全面和系统。女性主义批评的意图,便是改写文学史、文学批评史,重新去发现在男性社会及父权中心下被埋没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建立女性阅读与论述的视角。它要求女人以“女性”的角色意识来解读作品(因为女人也往往以男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就是带着“性别意识去解读”(Gendred Reading)。“性别解读”的概念涉及三种性别的比较和转换,一个女人阅读同时涉及了:作为女人的生理经验;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对母亲及其他女性角色的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意识到社会如何去塑造建构女人)。换言之,女人和男人是不同的读者,自然也就是不同的评论家,因为这种“性别解读”不仅在本质上有区分。而且它产生于我们对男女差异的更深刻理解,而这正是重建两性文化的重要前提与范式。

四、结论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10

【关键词】 高校;女大学生;爱的教育;意义;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作为未来知识女性的代表,今天的女大学生终将成为活跃在社会各界的精英女性,同样也将为人妻为人母。她们以不同的人格特征和道德情感影响着丈夫并教育着儿女。整个社会对女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她们璀璨夺目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而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对爱的不同领悟、不同选择、不同体验将塑造和改变着她们的人格气质、性格爱好,甚至影响她们今后的人生。因此,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显现出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研究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真实了解女大学生的对于爱的智慧的理解,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在恋爱观问题及人际交往困扰等问题,编制了三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爱的智慧”开放式问卷、大学生恋爱观[1]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诊断表。本次调查以高校某学院女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法兼访谈法,利用百分比的方式及词频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女大学生恋爱观及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分析

1、爱的智慧的分析

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对“爱的智慧”的理解,分析得出在开放式问卷中,通过开放式问题“你觉得爱的智慧包括什么,哪个最重要?”中的得出恋爱和人际交往的词频出现率最高,分别占94.1%和95.2%。

2、女大学生恋爱观分析

在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中,针对择偶取向、恋爱动机、依恋方式、恋爱中的四个方面对问卷进行了设计,编制了共60个题项的初测问卷。所有项目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形式,其中“非常重要”记5分,“比较重要”记4分,“一般”记3分,“比较不重要”记2分,“不重要”记1分。

表1 择偶取向

因素 A2 A7 A9 A11 A3 A13

总积分 544 544 542 340 356 204

百分比 81.14% 81.14% 80.10% 50.75% 53.13% 30.45%

表1的结果显示,当代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最看重A2能对我好、A7人品及A9两人感情这三个因素,而最不看重的因素为A11家庭社会地位、A3家庭经济条件及A3是否是学生干部。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男性在择偶上比女性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即对方的相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两人的感情、男性的付出、对方的人品、事业心等条件,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2]。

在恋爱中的中B2当我了解对方曾有过,我坚决不会继续恋爱;B7我完全赞成未婚同居或“试婚”的做法这两个因素是女大学生觉得中最不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90后女大学生对恋爱过程中的持传统意向。这与我们认为的现在90后女大学生的性开放观念是相悖的。

表2 恋爱动机

因素 C11 C13 C4 C9 C10 C5

总积分 257 217 194 151 143 138

百分比 38.36% 32.39% 28.96% 22.54%5 21.34% 20.60%

表2的结果显示,C11我没打算谈,和对方相处时间久了,自然就谈了;C13对方对我太好了,为了不伤害他(她)就谈了;C4我谈恋爱是为了无聊时寻找感情寄托是女大学生觉得在恋爱动机中最重要的,C9我谈恋爱是为了使我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些;C10我恋爱只是玩玩而已,要付出真感情的恋爱我不会谈,C5我谈恋爱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这三点是女大学生最不看重的。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恋爱,这也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3]

在依恋方式中D1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让恋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D10我会无条件的满足恋人的任何要求这两个个因素女大学生最不看重。

三、女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1、教育意义

(1)女性教育的意义是塑造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尊自爱的高尚情操,以及培养她们良好的道德修养、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的积极优秀品质,成为拥有高尚人格的新时代知识女性。

(2)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异性,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克服恋爱从众心理。爱情是以异性间的为基础,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最终的归宿是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而友情则不具有上述特点[4]。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把握好爱情与友情的尺寸,理智地看待爱情所包含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是在大学期间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女性的努力和付出。女性学教育中应通过几种不同的女性为典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学习,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使她们自主自为地走向成长成才之路。对个体意识薄弱、自卑人格突出、情绪波动较大等问题突出的个别女大学生,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关注,注重培养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针地性地做好个体心理问题识别与自我调适技能培训,实现心理自救。做好培训教育的同时,辅导员还应做好相关危机干预预案。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2、开展方法

第一,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工作坊。通过团队训练、课程讲授、分享和讨论等形式,让女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对女大学生共同存在的疑惑和困扰进行专题教育和团训,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二,通过一些典型影片、优秀书籍的观赏分析和阅读找出映射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汲取营养,克服存在问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好书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品味,陶冶其情操,培养她们高尚的人格、善良美德和对成功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每年在新生入学后女性系列专题讲座、邀请校外成功女性讲座、优秀女性影片展、女性选修课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创造浓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开辟女性报刊橱窗,展示时代女性风采。

四、结语

将高等教育与性别教育相结合,将女性研究与女性发展结合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女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女大学生爱的智慧的认知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她们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 提高女大学生爱的能力,减少、消除其恋爱心理困惑,避免、纠正恋爱行为的盲目性, 平衡学业与爱情两者的关系,有效实现女大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注 释】

[1] 安晓斌.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 罗之仁.从斯特赖克认同理论与特纳角色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定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1.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11

【关键词】心理分析理论 媒体 文化 效用 局限性

一、引言

最著名的心理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他主要是以人的无意识以及欲望作为理论分析对象的。在他所提出的理论当中,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基本都是由意识和无意识这两部分来共同构成的,其中的无意识方面可以驱动人本性深处最为根本的欲望满足及的享受,但也会同时产生焦虑;而其中的意识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人们的理性及所做出的行为进行规范。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心理分析理论理解成一个比较开放性的概念,这其中主要包括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层面的分析理论,以及从此之后很多心理分析学者们所做出的共同努力。

二、心理分析理论在媒体和文化研究中的效用和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看镜像理论。这种心理分析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当中,并在消费者当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用。根据拉康对于心理分析理论的论述:镜像阶段,是为主体而营造出来的一个近似梦境,它容易让人们陷于对自己空间身份识别的一种诱惑,也就是说进入这个阶段之后,会以片断的身体影像来直接换取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认同。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理论,所以很多广告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就通过镜中影像的具体形式来为我们的消费者展示了他们非常渴望但是又往往达不到的一种形象,甚至通过比较具有梦幻色彩的画面和言语来激励消费者,通过为消费者展示出一个非常“理想的自我”,而使他们产生了对镜像中那个人的幻想。下面我们就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曾经有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关于OLAY玉兰油的平面广告:在这则广告当中,整版上基本只放了两幅极其漂亮的东方女性形象,其中,位于左下角的那张女性照片之上,该女性的皮肤微黄、黑黑的头发,相貌也比较一般,目光稍微有些凝滞,然后再配以该女性的基本信息,林姓,出生在1968年的2月14日,里面的所有信息都在告诉大家,这个女人只不过是一个年纪大概在三十多岁的、非常普通的一个中国女子;但是在该版面的中央位置,是另外一个镜中女性的形象,这个女子的形象与左下方的女子形象大相径庭,非常夺人眼目,有着炯炯有神的眼睛,双唇十分性感,下巴也傲然得很,颈项皮肤十分嫩白,一个大大的太阳镜佩戴在前额的上方,给人的基本印象就是:此女子是一个具有白皙皮肤、姣好面容、生动表情的魅力女郎。而这一形象则完全顺应了当今我国在通俗文化当中对于“理想女性”的一个想象。那么,在这个广告当中放了如此对照鲜明的不同女子形象,不禁会让消费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个女子真的是一个人吗?一个这么年轻,一个又那么普通。最后广告语出来了:“全新玉兰油,惊喜你自己。”在整个镜框外的画面右方则放了那瓶OLAY玉兰油。可以说,心理分析理论在这样一则广告当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镜像理论。

三、心理分析理论在媒体和文化研究中的局限

在现代心理分析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虽然与媒体和文化研究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在媒体和文化的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的效用,但是其效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弗洛伊德理论来说,该理论指出人的三部人格结构:一个是本我,一个是自我,另外一个是超我。这三部人格结构都可以运用到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分析当中。通常情况下,主体会直接被置于一种无意识和被动的地位,但是,这一点则与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主体是有意识的”是有所矛盾的。

心理分析理论的研究通常还会被应用于自由身份的获取当中,这一点拉康特是尤其比较关注的,他主要研究的就是身份的构筑过程。这种过程往往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永久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无论处于哪种阶段的人们,他的身心发展必然是要经历一个非常长系列的心理阶段。比如说,人们在心理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对于性心理结构的身份形成作为重点,于是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分析当中,也会将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为优先,甚至有时候是绝对的位置。在这样的研究过程当中,首先就要将被研究对象划分性别,这也是研究的主要原则。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决定论则显得非常特殊,因为它也是属于心理和无意识的一种过程。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对于不同主体的两性方面的涉及是非常少的,只是属于泛泛的,而不是具有明显历史和文化特质的边缘理论。两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在融合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心理分析理论当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就是幻想理论,在这一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主体的举止常常被当作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而不是社会公众的集体反应。这种观念对于解释各种影视作品当中能够通过一定的标识或符号去对人内心深处施加一个印象,并影响他们的心理交织过程。但是一旦将这种具体的视觉表现应用到各类广告当中的形象设计时,由于观众对于作品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仅仅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媒体和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可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构想,也可以从每个不同个体的层面上去分析其主体特征,但是无论是哪种角度,都必须要强调个体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如何。由此也可以看出,心理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未来媒体和文化的研究过程当中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冬梅,申荷永.解释学与荣格心理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女性心理分析范文12

摘 要: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野草在歌唱》进行阐释,试图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生态女性主义的新视角来分析《野草在歌唱》。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运用可以拓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生态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多丽丝・莱辛是活跃在英国文坛的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其多元化的主题、独到的视角和大胆的试验吸引了很多读者。她的文学生涯一直持续了将近60年,被誉为“文坛常青树”。其作品主题广泛,包括种族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神秘主义及现代心理学等。她先后获得毛姆文学奖和梅迪契斯奖,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于2007年终于成功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是被翻译成为多国语言,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在莱辛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女性在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危机。对女性问题的密切关注使莱辛被公认为最出色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莱辛1950年在英国伦敦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轰动文坛,成功地获得了声誉。该书被评论家称为二战以来出现在英国的最有前途的小说。

国外研究者多数运用叙事学、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荣格、莱恩的精神分析学等新理论或思想对莱辛的创作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学者们也多数沿袭了这几个分析角度对莱辛的作品进行思考,对《野草在歌唱》的研究通常有以下几个分析角度: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的女性形象,或者是从女性主义意识角度来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命运;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以反殖民主义为主题的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运用精神分析的手法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内心世界,综合思考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所在。

我打算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分析《野草在歌唱》这部小说。我认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中体现了明显的生态女性意识。生态女性主义试图探寻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试图倡导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而作为一位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多丽丝・莱辛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也拥有贴肤般的感受。在她的笔下,自然生态和女性的精神生态都是倍受摧残,自然危机与女性困境在观念和情境上有着一种应和与同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多丽丝.莱辛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追求不谋而合。即两者都对自然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并且也都表达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切关注。

因此,我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野草在歌唱》进行重新的阐释。当然,既然提到生态女性主义就不能不提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价值上来说,生态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流派。因此,本文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生态女性主义的新视角来分析《野草在歌唱》,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运用可以拓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莱辛的人生简历,主要文学作品,影响莱辛创作的非洲殖民背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女性主题,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与生态女性主义联系起来思考。由于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流派,因此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沿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都是探讨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要考虑的。由于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新兴起来的理论,大部分人对它的主要理论还不熟悉,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简单的介绍。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价值体系和实践,其推崇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尊敬自然,以及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他们强调女性与自然和大地的联系,指出男性父权制世界观是人类践踏自然,以及男性欺凌女性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影响可以与十九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次浪潮相媲美。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野草在歌唱》主人公玛丽・特纳的悲剧,首先要剖析莱辛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构成。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中,莱辛对环境危机,以及女性的命运、社会地位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其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多丽丝・莱辛生态意识的构成,以及她的女性主义意识的构成。其次,玛丽・特纳的悲剧可以作为生态女性主义代表的原因。玛丽的悲剧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社会在女性身上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不难发现真正对玛丽的悲剧负有责任的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等级思想,以及男权的伪善。对自然和女性实行双重统治的根源的探究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从而可以看出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就是指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论述,就应该是达到自然与女性的和谐共存,而在《野草在歌唱》这部小说中,却恰恰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等等很多的不和谐因素。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发挥着重要作用,《野草在歌唱》是一部蕴含着深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文章能够揭示出作品的生态意识,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多丽丝・莱辛也是一位具有生态主义意识的作家。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莱辛的小说《野草在歌唱》,有助于我们在21世纪更好地理解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崭新的文学批评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欣赏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

参考文献:

[1]Agarwal,Bina,The Gender and Environment Debate: Lessons from India.Feminist Studies,1992.

[2]Christ,Carol P,and Judith Plaskow,eds.Womanspirit Rising:A Feminist Reading in Religion.NY:Harper&Row,Publishers,1979.

[3]Drabble,Margaret,Critical Essays on Doris Lessing[M].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