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

时间:2023-06-11 09:33:48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决策支持系统

为提高包头市环境监测水平,同时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全市污染源监测情况、排污现状信息,利用GIS技术,通过分析污染源数据的空间分布,监测不同时段的污染数据变化,实现对各类信息有效的动态管理,使大量抽象的环境数据变得可视化和易于理解,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我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库和监督性监测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库,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用化、简捷化、可视化为主要特征,依据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及其办理程序,以环境保护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建设完成包头市环境监测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环境保护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

1.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主要业务数据库的构建及数据处理模块;

环保综合数据库的数据来自于我市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我市一年四个季度的监督性监测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等其他数据,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录入、审核、汇总等,环保综合数据库支撑环保应用系统。

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该系统包含在线监测数据模块、监督下监测数据模块、其他数据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模块等五个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负责管理系统使用者的权限、用户名和密码,在系统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系统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数据输入功能,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属性数据管理功能以及数据输出功能等四部分。

为了给大规模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业务数据的梳理及包括环境管理空间数据在内的各类业务数据的全面、细致的数据中心的建设。

将我市的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质量固定统计表;污染源排放标准;包头市水质监测数据报表;包头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包头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测报告;功能区环境噪声测试结果;包头市降水监测数据报表;包头市大气监测数据报表;土壤监测结果;废气和粉尘测试结果;环境管理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等录入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平台为环保综合信息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平台,用于统一组织、存储和管理环境保护部门的全部工作数据,从底层实现环保基础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共享。环境数据库应符合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建设总体要求,遵循《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相应要求。采用Web Service数据访问技术、ETL数据加工分析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整合环境管理各项业务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加工、挖掘、分析,提取综合、有效的环境数据结果,为环境数据的提供支撑,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2GIS平台建设及部分GIS专题图层的开发;

通过数据中心,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如设置为环保专题图层、基础图层和影像图层等,方便用户的管理及各应用系统的调用。

空间数据建库,在充分考虑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以及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理坐标系统等地图特殊因素,以及整个数据库的冗余度、一致性和完整性等问题基础上,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各种与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的地理数据。

根据地理数据的种类和属性特征,利用空间数据存储的扩展式关系存储方式进行分层和分幅存储与管理,允许用户在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管理并使用这些地理信息数据。利用空间索引技术与传统的数据检索相结合,调用各类地理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区域、主要道路执行的环境噪音标准图层;主要河流执行标准图层;空气环境执行标准图层;其他专题图层。

空间数据新增与维护,针对空间数据中的基础类图层,适宜用ArcGIS系列工具实现数据的新增与维护,但是针对环保专题图层,特别是污染源企业排口、在线监控设备等点位信息的新增与维护,可以在数据中心中,结合每一条属性数据完成,这样也同时完成了空间与属性数据的挂接。

2.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

2.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该功能模块中可以浏览电子地图,以及对地图的基本操作。基本操作包括放大、缩小、漫游、全图、选择、信息查询、量距等基本操作。

2.2空间数据查询功能

在传统的MIS系统中,查询只是基于数据的查询。而对于本系统,应更加将查询功能扩展到地理空间范围。无论是定制查询还是高级查询,其查询条件应都可以加入对于地图区域的约束条件,即在指定了正常的查询条件的同时,用户也可以以地图范围(包括城市、区县、乡镇轮廓、用户指定的任意选区范围等)为过滤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实现更加精确,更加有效的查询结果。数据查询如图2所示:

而对于本系统,应更加将统计功能扩展到地理空间范围。无论是定制统计还是高级统计,其统计条件应都可以加入对于地图区域的约束条件,即在指定了正常的统计条件的同时,用户也可以以地图范围(包括城市、区县、乡镇轮廓、用户指定的任意选区范围等)为过滤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实现更加精确,更加有效的统计结果。

在地图上任选一个点,在系统弹出的提示框中输入相应的范围,系统会按照所选的点位和所输入的范围数值,生成以此点为圆心,输入数值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专题图,可供用户针对此区域进行专题图分析查询操作。如图3所示:

任意区域数据查询,在地图范围内可任意划选某一不规则多边形,可在此区域上进行GIS图层或数据的专题图分析。

道路区域数据查询,可在地图上选择某一道路或多条道路,在系统弹出的提示框中输入相应的范围数值,系统会按照所选道路,在周边形成以此道路为中轴,所输入范围为轴距的区域专题图,供用户针对此区域进行专题图分析查询操作。

2.3空间数据分析

GIS空间分析子模块的功能是在地址匹配、制图输出、信息标绘等模块的基础上,提供的更高级的空间分析模块,因此也是面向高级用户使用的模块。通过将地理空间目标划分为点、线、面不同的类型,可以获得这些不同类型目标的形态结构,将空间目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许多特定任务的空间计算和分析。

空间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是将大量未经分类的数据输入信息系统数据,然后要求用户建立具体的分类算法,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其以直观的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分类评价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其主要应用于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中,可将地理信息大气、土壤、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或影响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

缓冲分析,缓冲分析是解决临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所谓的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缓冲区分析主要应用的领域就是污染源管理及环境应急领域,通过缓冲分析可以用户可以直观的看到污染事故一定影响范围内存在的敏感单位数量、信息等。

行业专题图分析,针对不同行业,系统可以结合时间、区域等纬度进行各种专题分析应用。如:输入农业行业代码后,系统会自动筛选出此行业类别下的各点位,针对这些点位可进行相应的GIS查询、操作、分析,形成用户所需要的专题图。

行政区域专题分析,行政区域专题分析主要分为特定区域专题分析以及其他区域专题分析,系统可以将大量未经分类的数据输入信息系统数据,然后要求用户建立具体的分类算法,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其以直观的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

其主要应用于对污染源的排污数据结合,利用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或影响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展现形式包括区域渲染图、模数图、彩云图、等值线图等多种方式。

环境质量专题分析功能,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图,分层和全部显示大气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和所有大气环境监测点,按年度分市区、县(市)显示环境质量。

地表水水环境质量图,分层和全部显示水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及主要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饮用水源及保护范围、水环境质量监测点包括国控、省控、市控、出境水、饮用水源等断面,按年度分综合和COD、氨氮等单因子显示环境质量,包括达标率。

在查询条件栏目中输入或者选择某一流域,点击查询后,即可形成相应的流域专题图,在此专题图上可进行相应的GIS查询、操作、分析等操作。即为以地图上选定的某一个或若干个点为圆心,以用户输入的长度为半径,确定一个圆,查询这个圆内的所有对象相关信息。这种方式的查询便于用户查询一个区域内的企业情况。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2

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很高,全过程涉及多项复杂内容。为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有效,负责人员必须对时间、空间进行总体、细致的考量,对环境把握、样品分析、工作流程等部分均要协调处理。于是,监测负责人员应当让监测全环节合乎规定标准、程序,让监测结果准确、真实、全面、可靠,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效、具备法律效力。对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对监测流程进行的细致、全面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括订立计划、现场采样、数据控制、测评系统监控、资料编写等。环境监测全程各环节中都包含着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活动偏差度最小[1]。

2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案

环境监测涉及到很多具体、复杂内容。在该过程中,任何部分质量存在不足,均会对最终监测的精准度造成影响。因此,要从监测点设定、样品采集、评定测验、数据分析和综合报告几个步骤分布采取措施控制质量。同时,还采取对策对各项目的具体内容、流程及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及优化。所以说,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尤为关键,能够较好的保障监测的精准度及全面度。

2.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全面、可靠、有效,必须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对全程进行管理。如果监测管理体系滞后,就无法有效优化监测全程质量。虽然很多监测站已形成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拥有着国家认证的各种实验资质。但仍有些机构体系建设不尽完善,往往仅专注在对监测业务的质量监督上面。结果使得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流于表面,往往停留在管理者的文案设计中[2]。若想真正让监测质量得到保障,就应当着手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符合现实质量控制需求。管理者应当熟悉技术文件中各项指标,确保方案订立、样品确定、综合测定、数据分析、形成报告各流程都符合标准。同时,还应当加强全体系监督评审工作,使得监测质量符合标准。

2.2对业务人员开展培训

除了完善质量监测体系,还应当对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开展培训。现在很多监测人员专业性不佳,缺少全面系统业务培训,制约着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为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监测单位应当为他们提供机会进行深造、强化提高专业能力[3]。首先,制定年计划、长期计划进行职业培训,使管理者的专业能力逐步提高;其次,积极组织对单位在职员工的各类培训,让他们的监测能力符合专业要求;最后,还应当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让他们的工作合乎规范。

2.3做好采样管理

在监测质量管理中,还应当重视采样工作。工作人员应当适时对监测过程进行监督查验。(1)在采样准备期,应开展勘查确定合适采样位置及时段。采样人员应当设置规范细化采样过程、管理样品,使其符合环境标准;(2)在采样实施期,要确保操作流程及仪器运转达标、仪器位置安置准确、吸附剂使用正常、不污染环境,并及时记录关键点;(3)采样前要将采样工具安全送到监测地,采样后的样品应及时在实验室进行分析。运输途中要注意对采样工具的保护,减少药剂外漏及污染工具的可能性。采样后,要做好标签、完成记录单,妥当存放所采集样品。注意在办齐手续后再将样品送入实验室;测试条件具足前,应妥当储存样品、防止过早变质。

2.4优化实验室分析过程

对实验室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对日常行为各环节进行约束,可使监测效果得以保证。为此,应当科学管理工作人员行为、实验器材、物品,确保实验信息的可靠性。监测部门要事先设定规划,采用平行样,盲样、抽查检验、质控样之类方法,优化实验分析全过程。同时,实验员应技术能力过硬、熟练掌握各步骤的质量标准及相应控制方案,并具备相应资格证,让监测全程质量得到保证。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协作定值、能力验证之类质控工作,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可能存在的问题,督促监测者主动加强质量控制。

2.5建立制度进行数据审核

质管部门要建立制度进行数据审核,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度。制度的建立应分数据的分析、复查、责任审核三级,安排专门人员分别负责,保证各环节落实到位。数据报告员应仔细检查采样、实验评定及结果分析中各项数据,若存在问题及时排查解决,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可靠。优化报告质量时采用三级审核制,能够让采样、记录测析、形成报告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达到最佳。

3结语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07-01

1、 前言

城市供水是关系到城市家家户户用水的大事,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水质分析决定了城市用水是否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它是居民用水的质量环节,所以做好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水质分析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采集样品,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于容易出现误差的数据需要进行反复检测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另外,做好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自己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这也是做好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必要基础因素之一。接下来笔者就如何做好水质分析化验中的质量控制进行探究分析。

2、 水质分析操作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

水质分析化验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效果及水平,比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因素、实验设备因素、坏境因素等,所以我们要对影响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这样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接下来简要分析影响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的三个因素。第一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综合素养因素,水质分析化验的过程都是工作人员从头到尾执行贯彻下来的,所以水质分析工作人员综合专业素质是影响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的最关键性的因素,它在整个化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水质分析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而且还应该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对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必须有足够高的意识,在水质分析化验中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所有环节,而且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遇到问题能够及时想出解决方案。水质分析这一工作环节关系重大,特别需要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水质分析化验。第二是实验设备因素,实验设备是水质分析化验得以进行的载体。在水质分析化验开始前及其过程中都需要对实验设备进行周密的检查,避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的情况发生。在水质分析化验操作前后,我们要对所有实验设备进行严格检查,不能存在磨损、杂质、计量工具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水质分析化验中但凡出现很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整个大局的效果。另外,在购置实验设备时,一定要挑选符合一定规范标准的实验设备,这是化验结果能够准确的基础。第三是环境因素,坏境因素是又一影响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外界因素,但是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所处的环境达不到化验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验结果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空气湿度达到很低的状态下会使静电作用大大增强,这是极容易造成实验设备的工作的不准确性。在这种环境下空气的粉尘颗粒会吸附到实验设备上污染实验设备,这样在试验时使用这种实验设备就极容易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室内温度过高时实验设备的会发生微化学反应,这样就会影响实验仪器的稳定性造成实验数据的改变,以致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坏境因素也是制约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不可避免因素。

3、 在水质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环节需要采取的措施

上文我们分析了水质分析化验过程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所以为了保证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我们必须严格把握质量控制这一环节,充分发挥质量控制对水质分析化验过程的监督作用。对于化验结果不稳定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审查,坚持使水质得到质量保证。所以接下来笔者就质量控制采取的措施进行论述,使质量控制能够更好的有效率的开展。

3.1 实验试剂的质量必须有保证

在水质分析化验中,化验用品试剂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及标准来购买,试剂的质量是化验结果能够准确的保证,它在水质分析化验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只有试剂的规格符合标准规定,才能达到化验的预期效果。所以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购买实验试剂时,必须严格认真对待,对于试剂的说明规格及其包装进行严格把关,对于试剂进行多次审查,一旦发现质量规格不达标的情况,立马退货处理。合格的实验试剂才能化验出真实的水质情况。

3.2 必须严格把控样品的质量

样品是化验结果的参照物,所以我们对样品的质量也要格外的注意。工作人员在取样时,要确保样品的规范合理性,所以我们需要对取样人员进行额外的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他们进行取样。在取样过程中,取样人员要对样品进行认真详细的记录,包括样品的性质,取样的地点、时间等,确保样品的唯一性。这样才能发挥参照物的作用,使水质分析的结果更加的具有可靠性。

3.3 对水质分析化验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

在水质分析的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状态不能松懈,要对水质分析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监督层层把关。对实验设备进行审查,看仪器是否符合规格、是否被污染;对实验操作人员的实验步骤及方法进行监督,看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对化验结果进行审查,看化验结果数据是否正常,如若不正常要及时拿出解决方案进行复验。这个监督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了质量监督工作,才能真正的做好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

4、 总结

由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质量控制环节在水质分析化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水质分析化验过程减少误差得出准确结果的关键所在。在水质分析化验中要想充分的做好质量控制这一环节,就需要提高水质分析工作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其进行培训深造,这是做好水质分析化验的基础人为因素。要合理的把控好各种因素能够给水质分析质量控制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案来化解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有采取科学的化验检测方法并做好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才能使水质分析的结果更加稳定和具有可靠性,才能更好为城市居民用水提供更高的安全系数。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水质分析化验应该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探索出更好的策略对水质分析质量进行把控,保证城市居民用水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舒少斌.影响锅炉水质测定的因素及质量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12期.

[2] 刘允,刘延良.宫正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现代仪器》.2010年3期.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4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甚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三废污染对环境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在部分地区已经超过环境容量。严峻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引起社会多方面的高度重视。探索科学、规范、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法已经是环境管理的一个热点课题。

目前,部分省、市环保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环保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中心系统已实现各级环境监控系统平台安装和连接。环境监控管理系统经省级——市级——区县级环保部门三位一体全程联网,数据逐级上传的模式工作正在开展。如何解决自动监测系统以及监控管理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充分发挥环境监控管理平台高效的、科学的环境管理特性问题是目前工作的重点。本论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通过日常实际对该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该企业的在线自动监控监测,对两者监测的数据差异情况对比分析及在自动监测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总结宝鸡市在此项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得宝鸡市的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充分发挥优势,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1 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介绍

1.1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可分为数据收集子系统和信息综合子系统。

数据收集子系统是污染治理设施的组成部分,包括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污染物排放监控监测仪器(COD、TOC、PH等水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二氧化硫、烟尘等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流量(速)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黑匣子)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用于数据的存储、加密,数据包转发、接收以及报警、反控)等自动监控仪器。简称现场机信息综合子系统包括计算机信息终端设备、监控中心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信息管理软件和数据库等)简称上位机,在上位机和现场机系统之间,就是具体的数据通信传输。

1.2 环境监控管理平台

区县级平台是省级环境监控管理平台的子系统,系统充分考虑省内县级环境管理者的环境业务需求和环境工作状况,为省级环境管者量身设计了符合省级环境管理工作实际业务的管理模块。县级平台设置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线监控系统、突发时间应急指挥系统、信息系统、报表和系统管理。上位机通过传输网络和现场机相互作用,并获取现场数据。

2 在线监控存在的问题

部分区县级环保部门和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但由于经费问题和工作人员紧缺,监控设备闲置现象存在,仅由值班人员在空闲时间内打开系统检查查看,还有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开机费电还需固定工作人员实时跟进,所以存在虚开假象。存在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自动在线监测仪器设备本身技术上的问题,在线设备选型、安装等技术指导和要求不到位,导致安装的仪器型号较多,设备质量、性能与技术指标不统一,实际运行中,仪器设备故障时有发生,是影响数据传输和监测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二是在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仪器设备厂家不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维修,严重影响数据传输率,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环保分局以及企业对仪器设备生产厂家没有任何约束能力,束手无策,就只有剩下耐心等待了;三是各分局落实自动在线监测岗位职责不统一,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8号令《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中,非常明确的确定了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信息机构承担的职责,由环境监察负责平台监控管理;由环境监测站负责数据比对,提供数据有效性意见;四是技术人才和培训问题,环保分局和污染源单位普遍存在缺少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基本的工作条件,特别是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监控人员由于对在线系统不明白,不能及时处理异常问题;另外,在线监测技术培训上也非常少,使在线监测技术长期以来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应该讲在自动在线监测方面,无论是环保分局,还是污染源单位都是非常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有许多异常情况不是环保分局或企业本身能够解决的,造成了数据传输和监测数据异常情况时有发生。

3 结束语

环保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的运用前景较好,但目前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的运行还不尽如人意,想要真正的使系统正常运行,笔者提出如下意见可供参考:

第一,在内部管理方面,一是局领导带头实施对自动在线监控,在局长、副局长的计算机桌面分别设置访问快捷方式,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监测站监测人员、污染管理股室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桌面也分别设置访问快捷方式,实现快速查询环保局自动监测监控平台信息。二是在监测站安排专人每天在工作时间随时监控自动在线系统,同时环保局配备专用笔记本电脑,利用无线上网在节假日、非工作时间监控自动在线系统。三是在自动在线监测出现异常情况下,形成快速处理机制,及时通知企业查找原因,形成书面报告传至环保局,环保局核实后迅速上报上级监测中心站。四是加强自动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比对分析工作,对担任减排项目的污水处理厂的自动监测系统,结合“四个办法”实施,每天对化学耗氧量、氨氮监测项目进行对比;在废气自动监测系统,结合“冬季大气污染防治” 专项,每周一次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监测对比,在分析比对出现较大误差时,及时通知单位进行仪器校准,保证在线监测数据准确性。第二,在外部管理方面,一是提高企业领导对自动在线监测工作的认识,让企业领导明白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的重大意义,在思想认识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视,其次要付诸实际行动;二是强化企业自动在线监测管理,要求企业制定在线监测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在线监测工作,如在污水处理厂,成立监控室,对自动在线监测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监控室值班人员在发现异常数据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快速处理。同时环保局积极组织在线监测单位到监控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监测数据传 输率比较高的单位现场学习,吸取其他单位好的做法,引进到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控管理系统县级系统培训第三期[Z].北京环信恒辉科技有限公司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人们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应该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依托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已深入人心。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方面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依据,人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科学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做好预防环境恶化和环境治理的工作。

1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测定某项污染物的数值,从而来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该工作的开展,为确定环境质量、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等后续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环境监测工作由采样工作、测试工作、数据处理工作三部分组成,其内容按监测对象可分为:污水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以及卫生监测等。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质量管理被引入到环境监测领域。通过环境监测,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中,监测质量是其开展工作的中心点和基本点。因此,不断探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2.1 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人们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目前,相比较人们在室内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人们处在未对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阶段上,表现在没有投入必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那些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地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些环保部门没有配套的监测仪器和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有效的环境监测工作,更无法保证监测的数据质量。因此,在这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落后的人力和物力配置的情况下,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的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的工作中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种滞后的管理制度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也不能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贡献力量。由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的存在,环境监测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制约了环境监测这一领域的发展。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滞后的管理制度表现在:政绩考核不明确、责任制未充分体现、数据审核不严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①工作人员采样的样品质量不高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如在收集样品时,不添加保存剂,不能保证样品的稳定性。而且,他们在采集样品时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他们采集的样品大多数不太符合标准,代表性不强,对获得精确的数据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法对人们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提供帮助。②监测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当前,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程序、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工作日益制度化。大多采用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测质量进行评估和政绩考核,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精密仪器的帮助下,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开展。但是,在一般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这一标准很难实现。具有环境监测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因此,这种考核结果无法保证其精确性和代表性,说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2.3 分析测试工作在分析工作中,实验方法较落后、设备仪器未校准、化学试剂纯度不够、实验时的环境因素等均会造成分析结果产生误差。在选择某种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时,应注重该种方法的检出限、实验误差率,如果选取了错误的分析方法,将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监测结果。在分析工作中,对试剂的纯度、稳定性等要求均较高。某些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容易被空气中的还原物还原;某些化学物质的溶液容易吸收空气中的CO:而变质:此外,配置化学试剂的实验用水也会影响到监测质量的好坏。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检查。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3解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想要做好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社会全体成员都应该树立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的重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各种标准,积极有效地工作,收集环境监测的数据,尽力保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凭借获得的精确数据,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出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使社会全体成员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呼吁他们更多地支持环境监测工作。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并给予人力帮助。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大引起各界人士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进而在行动上多支持其发展,促使环境监测工作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完善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环境监测工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保证监测的质量,而且降低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在工作中,要明确责任制,做到岗位和职责的对应,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审核和对其工作的评价,规范职责和规范义务相统一;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大对工作环节的指导,以质量手册和记录、工作指导书等形式指导各工作部门顺利进行;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管理体系,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保证各个监测环节高效率的进行,提高工作质量。工作人员需在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环境监测实践工作。要不断加大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他们有合格的专业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的具体实践。除了具有超强的专业素质,工作人员还要有敬业精神,饱含热情地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树立责任感意识,尽职尽责的把监测工作做好。工作人员在采集样品时,要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尽量把误差降到最小。在采集样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要加大质量控制,并详细的记录具体情况。同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加强质量控制。不同的环境实验站可以进行实验对比,对比数据间的误差。还可以邀请权威的评审专家对数据进行评审。因此,实验站要根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建立符合实际的质量控制体系。

3.3 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然而,一些实验站缺乏足量的专业工作人员和运作资金,无法有效的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人力上,政府应该培养有超强技术素养的专业人员,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人力保障。在物力上,为能够准确的数据分析,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所必需的仪器,并给予资金支持,保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有效开展,使之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的工作关系到环境质量分析、污染源调查、污染事故界定及污染纠纷仲裁等多个方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监测技术和精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通过上述措施,可使监测工作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下,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从而使得环境监测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守春,于凤,陈国美.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计量,2007,10.

[2]戴欢.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探索[J].中国科技博览,2010.

[3]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国外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国外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F.A.Bc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正式揭开了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序幕。Alan E.Rimer,PE,Dee,Black和Veatch Llp,Cary,Cary,Nc(2000)通过研究发现,组织和工作流程是公司环境成本驱动的关键因素,数据管理系统能更好地控制企业环境成本。在具体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方面,除了作业成本法(ABC)以外,生命周期成本法(LCC)也是一种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和管理决策的工具,Gordon Lee Ballentine 和Amy Gigna(2008)通过研究表明,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有效经营环境清理项目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进行项目控制、执行,测量和评估,可以利用总成本管理框架(TCM)增强不同类型环境成本估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才在政府的支持下慢慢展开。

日本环境省于2001年了《环境报告书准则――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规范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程序。美国是第一个将环境成本的控制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事项写入准则的国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绩效报告》等著作成果为加拿大企业提供了评价环境绩效的指标和处理环境成本方法的指南。荷兰采用了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确认环境成本,荷兰统计局明确区分了末端治理活动与过程控制活动,并且特别提出环境成本控制应该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二、国内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对我国的环境成本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较早的有孟凡利(1999)关于环境会计研究的专著《环境会计研究》等。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著作还有以下几部:

肖序的专著《环境成本论》(2002)提出以产品的生命周期各环节影响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张白玲的专著《环境核算体系研究》(2003)将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与控制方法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郭晓梅的专著《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2003)分析了如何运用控制成本法和损害函数法对外部环境成本进行计量。徐玖平、蒋洪强的专著《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2006)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目前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及现实控制模式,提出了环境成本超前控制的三种模式――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

近几年有关“环境成本控制”的文章较多。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环境成本控制”为关键词,检索了2009-2013年的论文就有150多篇。通过对近五年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角度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探讨

从最近五年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对环境成本控制理论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目前我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存在问题,环境成本控制措施等,如杨新东(2010)、蒋永德(2012)、姚靠华、张红艳(2009)等都对环境成本控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环境成本控制在某一行业或地区的运用

张忠华博士(2010)根据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把AHP法(层次分析法)在该行业运用,并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和产生后处理三个层次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毕玉波、朱波强(2010)对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从废纸、废水、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运用清洁生产,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方面实施措施以降低环境成本。

(3)从某一视角研究环境成本控制

常媛、谢林海老师(2009)从内外部价值链视角对环境成本控制进行浅析。吴君民、张允晓(2009)建立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流程,以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为主要控制方法,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田生(2013)从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废气、有机固体废弃物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期望在微生物技术的运用下使环境成本显著降低。邢岚紫、郭敏(2009)从生态经济的范畴探讨了环境成本控制问题,指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理念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王晓燕(2009)把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成本控制中,分析了传统环境成本控制的缺陷,提出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

三、总结

国外学者在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对后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特别在环境成本控制途径上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思路。但是,国外在环境控制方法的研究上偏向宏观的论证,对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还局限在理论的论证上,而对方法的具体应用还应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学者较为重视企业环境成本的理论研究,且集中于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可操作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不够深入。由于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及企业完全成本的要求,企业的完全成本没有全部核算与控制。因此,对外部环境成本控制进行研究迫切而意义重大,其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追求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有偿使用提供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蒋永德.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2(17).

[2]张忠华.基于AHP法的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0(8).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7

【关键词】环境监控;流量分析;报警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包括防火墙、路由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以及多台运行关键业务的服务器等。机房联网环境监控系统采用数据集中管理,可以分为数据采集层,设备管理层,应用管理层。采用C/S结构为主,以B/S结构为辅的系统架构,实现大型网络集中管理。目前需要对监控系统实现对网络设备、服务器、通信链路状态相关应用技术指标的监控。包括DDN专线和VPN隧道等通信线路、服务器的硬件和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IP和应用流量分析,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纳入现有的监控中心网管平台,从而实现报表、统计、告警声光显示等功能。通过环境监控系统可以提升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服务器中心的整体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架构管理方案分析

(1)系统架构方案。系统为方便的全Web方式配置和管

理,以“简约”设计为核心,使用简单,运行安全稳定。在网络中心机房部署一台核心硬件设备核心监控系统主要通过SNMP协议等对子网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进行监控。嵌入式现场信号采集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对无人值守现场内的动力、设备、环境状况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和监控的网络设备,它集中了现场数据采集、现场智能口、各种通信协议转换、图像采集、故障告警、应急控制、数据存储、WEB服务器等多项功能,在该设备基础上建立的统一监控平台可不但大大简化了现场监控设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图1所示:

(2)方案特点。在硬件方面,采用嵌入式技术,系统结构紧凑,无需硬盘、显示器等易损部件,不会感染病毒。系统采用分层的模块化结构,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充和更新。硬件平台具有的特点主要为:第一,组网方式:基于IP的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ADSL、ISDN(2B+D)、2M、无线以太网等,支持旁路接入,全web管理。第二,基于WWW浏览器(HTTP),采用B/S、C/S结构。第三,能够统一对所有网络中的远程设备进行控制管理;客户端能够远程监控功能,监控机房环境参数。第四,具有目前最常部署的Vmware ESX(i)/vSphere虚拟化系统深入监控的能力。对DELL、HP等常用品牌服务器的管理软件提供接口,能深入监控此类服务器的运行参数。支持IPMI协议,具有对服务器底层硬件运行状态深入监控的能力。具备自检功能,简单故障实现自动恢复的功能。第五,对服务器定时关闭开启的能力,打造节能绿色机房。第六,支持紧急事件告警(当传输通道正常时,监控告警响应时间、数据响应时间、命令执行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故障告警准确率100%。)第七,支持远程软件升级、更新;支持XML接口与.NET平台无缝集成。第八,当网管网络中断时系统能支持3G无线专用网络通道进行紧急的远程备份、远程监控、远程调试等功能。因系统需求3G无线网络需要3Mbps或以上的上行速率。第九,克服用户专业维护人员较少问题,要求维护公司人员10分钟内可以通过专用网络通道进行7*24小时远程技术支持。

二、环境监控系统和管理功能分析

(1)机房硬件和网络管理设备监控和系统管理。对可网管的支持SNMP协议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进行监控。监控主要内容包括:CPU负载/内存使用量/磁盘使用量/端口状态和流量等基本运行状态。设备电源/风扇/内部温度等硬件状态。接口错误包率/丢包率/广播包率等。HOST、TMM CPU利用率和内存、磁盘利用率,CPU温度和风扇转速等基本运行状态。全局、虚拟服务器、服务器池及成员的连接数和流量等业务性能。远程开关和重启服务器。定时开关和重启服务器。(2)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外置的环境监控主机、智能设备监控主机以及各类探头,实现机房动力和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和报警。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机房数据报表:强大的数据报表输出功能。提供每种数据的统计显示,方便管理员对某种特定数据的集中监控。可以监控的机房数据指标包括:数字化温、湿度采集监测,烟雾监测,UPS电源监控,门禁管理,双鉴探测器,灯光照明管理,电流,电压管理。包括机房的基本信息的管理和机房环境数据管理。其中机房环境数据管理包括有:温度,湿度,电流,电压,电池温度,空调出风口温度,UPS状态,双鉴探测器状态,门禁状态,灯光状态,等环境数据进行监控。(3)环境监控预警和运维服务管理。机房环境监控报警:对于环境数据的正常范围可以进行设置,如果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数据,将在数据列表图标显示为不同的颜色标注,这样就能够及时提醒管理人员某些环境数据的异常,方便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当出现有异常的环境数据可以实现报警提示。环境数据异常报警联动输出,控制现场的输出设备,如控制精密空调,实现空调温度的自动调节。实现环境指标无人化的自动调节。报警方式:本地声音,移动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管平台广播或监控中心声音报警。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在监控过程中发现异常事件或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经过环境监控系统分析处理后,把需要网管平台负责进行故障通知的状态事件通过调用网管平台提供的基于java的接口程序及时准确地发送到网管平台中,网管系统负责把接收结果再反馈给环境监控系统,如果网管平台返回代码不成功,则由环境监控系统负责进行重试或延迟处理,以保证环境设备状态变化信息成功发送到网管系统,确保事件数据不丢失。(4)报警日志分析。系统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报警处理机制和多种有效的报警方式,灵活的报警参数设置及完善的报警记录,帮助用户对各种设备报警进行管理,设置报警参数,及时了解到设备运行情况及事后分析。报警服务是根据配置计划自动运行,从前端设备获取到报警信号,并将报警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联的客户端,并能联动报警输出,实现报警联动功能。报警服务器自动将报警信息写入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查询。客户端收到报警后可以对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处理记录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完善的报警日志查询功能,方便用户对历史报警日志进行查询,对管理人员的日后取证提供了方便。(5)机房监控系统建设与规划管理。建立了基于TCP/IP的统一监控平台以后,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基于TCP/IP以太网将门禁监控、环境监控和视频监控整合在一起,统一监控平台可以对用户已投资过的传感器、智能设备、开关点等在机房现场进行适配,同时软件提供了开放的接口,可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与网络建设规划进行部分开发,可以按照机房运行维护的轻重缓急,逐步添加传感器和执行器。如先完成门禁监控系统,再完成环境监控,再完成安全保卫消防系统。这就体现了统一平台的强大的、灵活的、低成本的扩充方式。

参 考 文 献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8

【关键词】 大数据 客户感知度 服务质量 监控体系

前言:

在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通信系统监控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通讯网络的需求。传统的通讯设备监控系统,主要采用报警的方式,来警告设备出现故障,然后再进行人工检修。此种监控系统,未能反映出网络通信情况的现状。利用客户感知度为中心监控系统,能够及时的发现设备问题,并采取解决方案。在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结构完整的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改进通信网络技术,是通讯网络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大数据概述及应用价值

1.1大数据的概念分析

大数据的意义是指,收集大量信息将其汇入到庞大的数据库中,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是当今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IT行业专用术语,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下载速度快、真实性较高、数据量巨大、种类繁多。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应的科学技术应运而生,例如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安全、数据资料库等,这些都是大数据环境下,产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广泛,不仅是应用在计算机行业,也可以在通讯、医疗、能源等行业应用。大数据满足企业各部门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大量数据信息,企业也可以通过数据进行交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国家GDP增长。

1.2大数据应用价值

大数据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普遍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大数据不仅可以进行信息收集,还能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信息时代,大数据已经不仅是个人与领域的专用技术,而是普遍的应用每个人以及各个领域。良好的数据信息系统,是企业部门运作的动力来源,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利用数据交易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企业未来决策,提供有利数据。采用量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内容进行处理,进行深度挖掘,仔细分析,企业可以根据数据反映的情况,对未来的决策进行判断,从而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便利,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3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通信网络

网络通信优化系统,为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的组织构成与运作,提供了保障。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通信网络进行优化,是确保通信网络监控系统顺利运行的有效办法。

大数据环境下,通信网络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数据,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通讯设备、终端、网络、用户等会产生大量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可以客观的反映出,通信网络的运作情况,对数据分析与数据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大数据分析,对通信网络进行优化,对信息网络构建进行质量测评,能够提高通信管理质量,有助于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的构建与使用。

二、构建大数据分析通信网络监控体系

2.1基于告警的网络监控体系

网络监控体系有诸多类型,以告警为主要措施的监控体系,需要监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着重考虑事情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对应的补救措施。此种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是否充分。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监控系统主要通过设备采集的方式,进行设备故障告警处理,再将工单往相关部门。该种网络监控通讯系统也存在不足,因为告警是设备发出的,监控系统与工作人员处于被动状态,使得被告警的客户感知系统,受到严重损坏,从而太过依赖专业网管采集接口,导致综合告警系统负担过重。对于端口告警发生在不同设备或节点上的状况,会导致业务受阻,用户用网速度下降,严重破坏网络的稳定性。

但是这种情况对用户感知度却并无影响,使得网络监控系统无法得到故障信息。以告警为中心的网络监控系统,无法对网络运行质量的变动,进行有效感知,无法实现预防的目的,无法对网络优化进行支持,不能及时发现网络质量下降的现象,只有等到告警的发生,才能进行对于的处理。因此以告警为出发点的通信网络监控系统体系,无法获得客户感知度。

2.2基于客户感知的网络监控体系

通信网络监控体系,主要以客户感知为中心,该种监控系统的工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大量数据信息采集,将信息进行整理存入数据库,在进行系统的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区域网络服务质量视图。

(2)区域网络服务质量视图,根据颜色不同来分别显示网络服务等级,以及规定时间内,网络服务质量的变化,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而提出通信网络监控体系,在网络优化、网络发展、网络维护等方面的建意见,生产工单,再下发到对应的部门,对故障进行处理。

(3)通信网络监控体系,提高客户感知度,将区域网络服务质量视图根据规定的指标,进行对比处理,从而对网络进行维护,提高整体网络运行质量[5]。

通信网络监控体系,以客户感知度作为中心依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在客户的设备终端,安装相关软件记录客户的位置,通过无线网络,测试客户所在区域的网络信号强弱情况,将测得的数据速率下载,利用数据通道,或者以短信的方式,将数据信息传送到感知平台。基于宽带用户,可以在客户终端或者计算机上,安装信息记录软件,从而记录客户位置、丢包率、以及下载速度等数据,在通过对应的数据信息传送方式,将数据信息传递给感知平台。感知终端主要以模拟客户为主,其作用主要是收取客户感知,对集成无线等功能进行测试[6]。

在信息化时代,以客户感知为中心的网络监控系统,能有效的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结果具有可信度,相同客户端,在不同节点上的信息数据,可以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情况。其信息的收集,是实际采集,实用度比较高,再通过特殊的运算,能够通过数据前后的变化,来评估网络信号强度,从而优化整个网络系统。信息的收集范围广泛,不存在局限性,因此信息数据的结果更具有准确性。

三、结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不断进步,智能设备逐渐普及。网络信息监控系统,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也越来越强。以客户感知度作为中心依据,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弥补了以告警为中心的网络监控系统的缺陷。

以客户感知度作为中心依据的信息监控系统,能够快速发现故障,进行原因坚持,从而进行派单检修。此种方法,提高了客户用网质量,为企业节约资本,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延超,王超,李尚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日志统计与分析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4):9-11.

[2]庞倩.数据视阈下通信网络的监控体系研究[J].通讯世界,2016,(21):63.

[3]徐刚.基于ERP的仓储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0):40-42.

[4]李业田.从大数据角度分析通信网络监控体系的O计[J].中国新通信,2016,(15):94.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9

关键词:内部控制;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我国加快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步伐。众多案例也证明,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与兴衰。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对企业如何健全内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边界模糊的现象,模糊数学中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则可有效的解决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时,需要划分各要素的权重,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较多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划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总的顺序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特点及AHP、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内部控制定量评价领域的有效性。

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清楚地辨别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有缺陷的控制点,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化,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量化评价。

具体步骤为:首先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集合,针对该评价集合中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评价值;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确定因素集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权重值;最后利用模糊矩阵综合评判的方法,求出综合评价结果。

第一步:确定内部控制评价因素集和等级集

LY公司此次内部控制评价小组的成员包括内部控制专家、注册会计师共有五名成员组成,评价小组对LY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将这五个要素划分为21个二级指标,即:

U(内部环境U1,风险评估U2,控制活动U3,信息与沟通U4,内部监督U5)

U1(公司治理结构U11,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U12,内部审计U13,人力资源政策U14,企业文化U15)

风险评估U2 (目标设定U21,风险识别U22,风险分析U23,风险应对U24)

控制活动U3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U31,授权审批控制U32,会计系统控制U33,财产保护控制U34,预算控制U35,运营分析控制U36,绩效考评控制U37)

信息与沟通U4 (信息搜集U41,信息传递U42,反舞弊机制U43)

内部监督U5 (日常监督U51,专项监督U52)

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等级集分为(y1,y2,y3,y4,y5)=(优,良,一般,较差,很差)。为了反映计分的结果,设分数集F=(f1, f2, f3 ,f4 ,f5),这是一个列向量,以10分为满分,f1 f2 f3 f4 f5对应10、8、6、4和2分。因此,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为:小于2是很差,2-4之间是较差,4-6 之间是一般,6-8之间是良好,8-10之间是优秀,形成一个列向量F(f1 f2 f3 f4 f5)T=(10 8 6 4 2) T。

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内控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过程是:首先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0.5.1中建立评价指标结构模型,然后由五位专家根据层次分析法中的1-9标度法分别对第一层、第二层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独立判断其重要性,形成判断矩阵,最后用yaahp0.5.1软件来计算指标的权重。

在软件中建立的第一层评价指标结构模型如下图:

利用yaahp0.5.1软件计算出来的CR=0.0212

其他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跟上述指标的计算过程一致,因篇幅限制在此省略。

确定的各参数具体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权重系数

内部环境U10.3937;风险评估U20.2145;控制活动U30.1719;信息与沟通U40.1170;内部监督U50.1029

二级指标权重系数

公司治理结构U110.3473;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U120.2327;内部审计U130.1514;

人力资源政策U140.1125;企业文化U150.1561;目标设定U210.2251;风险识别U220.2365

风险分析U230.2948;风险应对U240.2437;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U310.2258;授权审批控制U320.1817;会计系统控制U330.1176;财产保护控制U340.1111;预算控制U350.1124;运营分析控制U360.0929;绩效考核控制U370.1586;信息搜集U410.2241;信息传递U420.2970;反舞弊机制U430.4790;日常监督U510.3554;专项监督U520.6446

可以得出,一级指标权重集A=(0.39370.21450.17190.11700.1029)

指标U1下的二级指标权重集A1=(0.34730.23270.15140.11250.1561)

指标U2下的二级指标权重集A2=(0.22510.23650.29480.2437)

指标U3下的二级指标权重集A3=(0.22580.18170.11760.11110.11240.09290.1586)

指标U4下的二级指标权重集A4=(0.22410.29700.4790)

指标U5下的二级指标权重集A5=(0.35540.6446)

第三步:模糊综合评判

问卷调查对象对LY公司的内控情况进行了详细测试,方法包括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重新执行等,结合相关经验和学识对该公司做出评分。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统计,得到的内部环境内控评价结果统计表如下: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对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综合评价中,内控评价小组中1.18%的专家认为LY公司内控的执行效果优秀,7.83%的专家认为LY公司内控的执行效果良好,24.52%的专家认为LY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一般,47.91%的专家认为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较差,18.56%的专家认为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很差。根据模糊决策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bmax=b4=0.4791,可以初步判断LY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为较差等级。

由于上述评价结果较为粗略,需要进一步数值化,使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客观。把控制点执行优秀的等级记为10分,把控制点执行良好的等级记为8分,把控制点执行一般等级记为6分,把控制点执行较差的等级记为4分,把控制点执行很差的等级记为2分,形成一个列向量F(f1 f2 f3 f4 f5)T=(10 8 6 4 2) T。根据公式Q=B×F,进一步计算出LY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分值。

首先求出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单独评价分值,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10

关键词:专用铁路 危险源 辨识 评价 管理控制

1.引言

专用铁路是指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专为本企业或者本单位内部提供运输服务的铁路。专用铁路是企业产品外输和物资内运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铁路运输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交通运输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危险源管理控制系统,让专用铁路所有的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实时作业中的安全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每个专用铁路企业都是很有必要的。

建立危险源管控系统分为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评价、危险源治理(即提出管控措施)、系统设计四大步骤。其中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评价、危险源治理属于危险源分析过程,该过程主要是为了建立危险源清单。管控系统将危险源清单以一种实时、动态、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

2.专用铁路危险源辨识

2.1 危险源定义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1]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防范,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2]

现场作业危险源(危险关键点)是指干部职工在现场施工作业中,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措施不完善,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害的设备、设施、作业场所或地点、部位、工器具等。

2.2 危险源辨识方法

(1)直观经验法

只管经验法包括对照分析法、类比推断法和专家评议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分析人员的个人观察能力、工作经验、判断和预测能力直接影响分析结果,适用于有可供参考的先例和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源辨识过程,但不能用于没有先例的新系统中。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该方法是以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对系统进行危险性分析与事故预测,主要有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指数法、如果怎么办分析法、如果怎么办/检查表分析法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预先危险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 等。

2.3 专用铁路危险源辨识

(1)车务系统

车务系统涉及的作业内容主要有接车作业、发车作业、调车作业、装卸车作业及其他相关作业等。因此,可以根据车务系统的作业内容,按照作业步骤逐项进行分析即可得车务系统潜在的危险源。另外对于车务系统中的事故易发点,应该单独进行危险源分析。专用铁路车务系统单独进行危险源分析的有:调度室作业、危险货物运输(装车和卸车)、站场环境、列尾装置作业等。

(2)机务系统

机务系统作业主要有运转作业和检修作业,可以分别从人、机、环、管四方面进行危险源的分析辨识。油库为重点分析对象。

(3)工务系统

工务系统作业主要可以分为线路作业,路基隧道桥梁作业,钢轨探伤作业,巡道作业,轨道车作业等。进行重点分析的有:既有线工程施工作业、高空作业、起重作业、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使用管理等。

(4)电务系统

电务系统作业主要涉及通信设备、信号设备和电力设备使用维护作业。

(5)车辆系统

车辆系统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红外线轴温检测、列检、站修三大块,按照作业步骤分别进行危险源分析。

(6)其他方面

除五大系统外,平时事故易发点还有职工食堂、职工培训、职工驾驶机动车、职工用电等,应着重对这些作业进行危险源分析。

3.专用铁路危险源评价

3.1 危险源分级评价方法

常用的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方法等。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的蒙德评价法、日本的六阶段危险评价法和我国的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方法属于指数评价方法,定量方法有LEC法等。[4,5]

目前最为常用的危险源定量评价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因此也称为格雷厄姆-金尼法。LEC法考虑到了危险源发生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该工作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以及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因此比较适合于工矿企业、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危险源分级。

3.2 专用铁路危险源评价

在对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根据专用铁路的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分级,以便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煤矿专用铁路而言,可采用LEC法(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3.3 制订管控措施

在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的基础上,根据各危险源的不同级别,利用安全科学理论和系统科学思想,依据专用铁路安全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和行业标准,提出先进管控技术和方法,并能合理、有效实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对于专用铁路而言,可以从技术管理规程、安全管理标准和相关规范如:《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车站站细》以及各系统作业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规定中结合现场实际制订管控措施。

4.专用铁路危险源管控系统研究

对专用铁路各子系统进行的危险源分析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固定的,但是专用铁路每天的实际作业内容并不一定都会包含所有危险源,并且随着作业技术条件、作业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各系统的危险源会发生变化。为了让各系统的工作人员每天能够准确地、有效地掌握当天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源信息,开发管控系统对危险源实现动态化管理非常必要。

管控系统的研究是在危险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设计危险源管控信息系统,管理专用铁路危险源清单,实现信息系统与各作业系统每日作业计划及工作流程的有效对接。在日常作业过程中,根据各项作业内容、条件、环境等的变化增加、删除、修改相关危险源清单,根据当日的运输作业计划,调取当日相关作业的危险源清单及对应管控措施,以实现对危险源快速、全面、有效、实时的信息化监督和控制管理。

5.实例应用

黄陵矿业铁路运输公司作为一个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下属单位,担负着整个黄陵矿区的煤炭外运任务。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和“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截至2011年4月5日,该公司已实现无责任行车特别重大、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B类、无人身重伤以上、无机电设备质量事故十周年新的纪录。

5.1 危险源分析

通过前期的现场调研,收集了涉及到公司安全方面的相关资料,针对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五大系统,运用直观经验法,结合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从人机环管等方面对各作业过程进行危险源分析。如下为车务段接车作业过程中设备方面的某一危险源分析过程:

危险源分析示例:

* 危险源:开放中的进站信号机故障。

* 潜在事故:列车站外停车,列车晚点等。

* 危险程度:依据LEC评价方法确定该危险源的危险程度:一般危险,需要注意(D=3*6*1=18)。

* 潜在事故等级:一般D类事故(根据《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

* 责任分配:信号员、车站值班员负主要责任。

* 管控措施:按照规定进行设备检查、维护,不能缺检或者漏检,检查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执行。

5.2 黄陵矿业专用铁路危险源管控系统设计

进行危险源管控系统的设计开发,按照以上介绍的要求和方法,系统主要设置如下四大模块:

(1)“系统”模块

提供用户管理、权限配置、系统参数、数据库配置等管理模块,包括:使用者及用户权限管理、模块序号、数据库设置和基础数据信息的维护功能等。

(2)“危险源信息管理”模块

包括铁运公司的各作业部门及对应的作业内容,各作业内容对应的标准作业流程和危险源等内容。其中铁运公司的作业部门有: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车辆段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对于各部门的具体作业主要有两项管理模块,分别是“标准作业流程管理”和“危险源管理”,另外还有 “添加或删除作业” 模块。

① “标准作业流程管理” 模块

“标准作业流程管理”模块提供作业流程的修改和增添功能。系统运行后,发现标准作业流程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可以运用此模块进行修改;新增作业内容后,可以在此增加相应作业的标准作业流程。

②“危险源管理”模块

“危险源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心脏,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危险源及危险源信息的增减与修改。每项作业会存在不同的多个危险源,并且随着作业条件的变化(作业时间、地点、方法等),需要对危险源及危险源信息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操作。

危险源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可能导致的潜在事故、危险源的危害程度、潜在事故等级、既有事故(由此危险源已经导致的事故)、相关人员(作业人员和安全责任人)以及危险源管控措施。

③“添加或删除作业” 模块

模块“添加或删除作业”的主要功能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化,需要对自己部门的作业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除,以保证整个系统的适用性。

(3)“危险源信息显示”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进行危险源信息显示及管控措施显示,主要分为两个子模块,分别是“当日作业内容选取”和“危险源信息及管控措施显示”。铁运公司各部门根据当日工作计划,选取当日的工作内容,通过工作内容调取相关作业内容的危险源信息和管控措施进行实时显示,根据显示时间的长短,可以设置循环显示。

(4)“统计分析”模块

按照班、日、旬、月、季和年统计危险源管控结果,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作为绩效管理的主要支撑数据。

参考文献:

[1] 李彦斌.电网企业危险源管理研究[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7-9.

[2] 赵宏展,徐向东.危险源的概念辨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65-70.

[3]李争峰.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的应用探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5,21(3):3-5 .

[4] 肖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源企业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7,7 (4):277-278.

[5] 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42-57.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11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电厂水处理技术、电厂脱硫及除尘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实验、空气污染控制实验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当前有不少环保企业人才缺乏,而且求贤若渴。但它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去向无外乎有三种: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工矿企业、设计单位或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保项目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性、技术性工作。

从形势上看,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到环保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单位普遍都需要能在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能迅速派上用场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环境与安全类,其中环境与安全类共7个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环境与安全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40位。

环境工程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环境工程必备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12

传统的海洋数据服务一般是专项专建、专人专用,针对人群比较单一、数据类型比较简单,而且在项目结束后通常建设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由于没有后期的经费支撑而停用。本研究提出的海洋环境数据在线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涵盖了多专项、多学科的数据,在原有数据库、应用系统、专网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数据库扩建,为海洋局属各单位提供共享服务。系统是运用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思想搭建应用系统。采用并行数据库技术实现大数据量的存储、加载、更新、查询等操作,利用ETL调度工具实现源数据库到并行数据库的数据抽取、转换和转载,减少重新建库的工作量。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存储、服务器、网络资源,建设数据中心集群,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域控管理机制实现数据安全管理,权限管理。采用VPN认证管理机制,保障系统安全正常运转。

2系统设计

系统通过面向服务的总体架构,以数据的汇集、处理、应用为基础主线,采用高速并行技术,结合虚拟化技术等先进IT技术,设计系统的逻辑架构、功能架构、物理架构与技术架构。

2.1逻辑架构

系统总体架框架由数据层、管理层和应用层3部分构成,数据层是指通过对历史收集、专项调查、在线传输等方式收集,采用数据集、数据库方式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管理层是指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统一认证、用户管理、数据授权等实现用户有效可控的管理;应用层是指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在线查询检索、数据时空分布检索、产品加工处理等应用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层与管理层通过内网和专网访问数据层,实现数据的管理、查询、处理等服务。

(1)数据层。数据层主要由原始数据、基础数据和成果数据3部分组成。原始数据是指海洋仪器现场采集的原始资料、现场汇交的纸质或者电子资料等。原始数据采用文件方式存储,基于原始资料清单和数据库文件目录等方式进行管理。类型包括海洋观测原始资料、海洋监测原始资料、专项调查汇交资料等。基础数据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排重、质量控制等处理之后形成的标准化数据。内容主要包括专项调查数据、观测实时资料数据与国际业务化数据等,专项调查数据包括水文、气象等9个学科,观测实时资料数据包括海洋站、雷达、浮标等。基础数据采用数据库存储方式,根据基础数据的资料类型、资料格式、数据观测频率、数据传输频率、数据量等设计数据库结构。成果数据是指经过信息提取、多源数据融合、数值模型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处理后形成的数据。成果数据由要素数据、成果专题数据、资料目录数据组成,采用数据库存储方式。要素数据是以基础数据为基础,根据数据的专题应用保障和服务需求,按照时间、空间、专题要素等进行组织的数据。成果专题数据主要包括数值型产品和图形产品,涵盖海洋再分析产品、实况分析产品、潮汐预报产品和海洋专题产品等。资料目录数据主要包括原始数据集目录索引、标准数据集目录索引、产品数据目录索引等。

(2)管理层。管理层主要负责系统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运行监控管理等内容。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创建、更改和删除、角色管理、功能授权与数据授权;资源管理包括目录索引管理、数据导航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包括数据申请、虚拟机管理、数据审批管理等;运行监控管理包括运行环境监控、数据资源监控与用户行为监控。

(3)应用层。应用层依托于中心内网和海洋专网,基于并行数据库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实现海洋局属单位间的数据在线服务。应用层主要包括:数据时空分布展示、数据查询检索服务、数据共享虚拟环境、产品制作与产品导出功能。数据时空分布展示是利用数据的经纬度、时间范围、站次数等关键信息,通过统计计算数据量,依据色彩图例,进行时空分布展示。数据查询检索服务包括数据库查询检索和数据集查询检索。该服务可提供基于矢量地图及影像地图的地图显示控件的数据查询服务,以及使用关键字对数据进行查询。产品制作是指对资料进行整理、标准化处理,开展数据识别、解码等预处理操作,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工具进行产品的加工制作。产品导出是指对用户加工制作产生的产品成果提供数据的导出功能,实现数据从虚拟机到本机的导出服务。

2.2物理架构

按照系统设计,对系统运行硬件环境进行搭建,硬件环境涵盖原始数据文件存储区、数据库存储区、数据处理区、数据服务区。按照网络布局可化为中心内网和海洋专网,内网为中心内部用户提供在线服务的入口,专网主要包括海洋观测网、海洋监测网、数字海洋网;数字海洋网为海洋局属单位提供在线服务的入口,用户经由内网/数字海洋网通过VPN身份认证后方可进入用户主页,通过登录进入个人虚拟工作环境(即用户虚拟机),用户可在虚拟机中对数据进行查询、处理和产品制作。系统经由海洋观测网和海洋监测网接收实时、延时观测和监测的海洋数据,并发送到系统的文件存储区和处理资料临时存储区,由存储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接收、存储和管理。利用用户授权管理将数据分发到数据处理用户的虚拟机中。数据处理用户通过中心内网登录到虚拟机后,开展数据整理、标准化处理工作后,将处理结果按照指定的路径存放。由数据传输系统同步传输到产品制作用户的虚拟机中,用户可开展产品加工制作并将成果按照指定的路径存放。最终由数据交换系统存储到统一的资料存储管理区。ETL处理系统经过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等处理,将数据处理结果和产品加载入库,最终经由中心内网和海洋专网为海洋局属单位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3系统功能实现

系统通过用户唯一入口登录,保证数据安全;开发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数据格式化转换;利用ETL处理系统,完成并行数据库的数据处理与调度,包括数据抽取、数据转换与清洗及数据加载;开发数据库检索、数据集检索、文件输出审批和文件导出等应用程序;开发系统运行监控管理系统,对系统的运行环境、数据状况和用户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

3.1数据处理分系统

3.1.1实时数据处理子系统

根据海洋环境数据观测的采集规范和编码规定,对接收、收集和整合的大量海洋调查、业务化观测/监测等资料,按照资料类型、观测仪器、观测手段、要素内容等特点,开展数据识别、解码、数字化、数据项检查、代码检查等预处理,按照时间、空间和观测资料类型进行排重、排序和初步质量控制,剔除异常数据,依据数据来源、时间、地点等信息对数据文件进行挑选、过滤、分类存放,同时完善和新建相应的海洋环境数据存储标准,对资料进行标准化格式转换。

3.1.2历史数据处理子系统

系统根据海洋环境数据观测设备性能、仪器订正参数、资料种类、观测要素类型、观测方式、资料时空分布、要素数据经验范围等特点,配置质量控制参数,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对各类海洋环境数据进行精细化的计算机自动质量控制和人工审核。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范围检验、非法码检验、相关检验、季节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着陆点检验、梯度检验、尖峰检验、气候学检验和极值检验等。

3.2数据库加载分系统

数据库加载系统包括通用数据库加载系统与并行数据库加载系统。通用数据库加载系统是通过加载文件清单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清单文件是对每类数据的特征描述,包括文件类型、文件名、调查机构、绝对路径、备注等信息,通过一条记录就可以确认数据类型并找到数据存储位置。清单文件的组织结构与数据库表结构一致,且加载系统可实现清单列名与数据库列名对应关系的动态调整,清单配置文件设置完成后,单击上传,将清单的记录入库,加载过程中可通过状态条查看加载进度。并行数据库加载系统先按照数据库结构利用ETL处理系统通过抽取数据文件的相关信息形成库文件,将库文件存放在规定的目录下,并查看库文件的文件表结构,创建相应的数据库表,创建shell脚本并制定源文件和目标文件,最后写入数据库。

3.3数据查询检索分系统

系统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关键字查询和图形化检索。系统界面左侧显示海洋资料体系结构,右侧用于经纬度区域选择地图和查询结果浏览。用户首先在左侧选择相应的航次,然后在右侧地图圈定需求的区域,再输入关键字,查询该区域的特定信息,或查询特定区域的所有信息,或查询所有区域的特定信息,并能够对查询结果进行统计、排序、固定格式表格的导出。

3.4运行监控管理分系统

通过建立运行环境监控信息数据库,确定数据库中各类监控信息表、监控要素字段、监控状态字段、表关系和数据字典等,实现运行环境监控、数据监控与用户行为监控的实体建设。

3.4.1运行环境监控与管理子系统

运行环境监控与管理子系统包括硬件环境监控和软件环境监控两部分。硬件环境监控是通过对系统局域网硬件设备运行的日志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实现对服务器、存储阵列、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故障诊断、告警等功能。软件环境监控是通过研制各商业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与各业务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等)运行日志读取接口,实时读取日志信息并加载运行环境监控信息数据库。

3.4.2数据资源监控与管理子系统

数据资源监控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对数据汇集状态实时监控,实现信息反馈、到期告警、汇集情况季报与年报输出等功能,实现对海洋数据处理和质量情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数据处理任务。调度管理;通过提取用户登录日志、数据库与数据集访问日志、数据申请信息进行分析,实现数据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应用领域情况的实时监控。

3.4.3用户行为监控与管理子系统

用户行为监控与管理子分系统实时对用户的登录、数据资源访问、外部设备使用、软件安装预警和设备接入等行为进行监控,具有终止用户操作、告警提示、季度分析报告输出等功能,在提供用户方便使用的前提下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4关键技术

根据系统总体功能定位,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之上,以数据的汇集、处理、存储、管理、服务过程为主线,采用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管理与共享3层软件体系,集成各类自主研发功能,构建灵活、稳定的架构模式。架构主要基于虚拟化技术、并行处理技术、数据检索并行处理技术与J2EE技术等关键技术。

4.1虚拟化技术

由于用户对处理器、内存等硬件和操作系统需求不同,用户工作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资料质量控制软件和产品制作软件不尽相同,为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提高服务器、存储阵列等资源的利用率,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实现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虚拟机,同时消除服务器与存储阵列对应用系统的物理局限性。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将一个物理服务器虚拟成若干个服务器使用,使得单个物理服务器上可以运行多个虚拟服务器。

4.2并行处理技术

利用高速并行处理引擎,完成多层次海洋数据体系动态更新的ETL(抽取、转换、加载)并行处理,实现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与调度,包括数据抽取、数据传输、数据转换与清洗、数据加载以及调度监控。

4.2.1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的方式包括:全表刷新、时间戳增量、日志增量和时间戳比较。系统采用时间戳增量方式完成数据的抽取,时间戳增量方式是通过记录时间将增量数据从源数据抽取出来,以附加的方式加载到高速数据存储中,完成源数据中的记录定期更新。时间戳增量方式是在源系统需要抽取的数据表中增加时间戳字段,用以表示数据的修改或新增时间,在数据抽取时通过它来识别和抽取增量数据。

4.2.2数据转换

由于海洋数据通过调查、汇交、网载等多种手段获取,每种手段来源的数据存在定义不规范、格式不统一等情况,导致系统的源数据存在重复、错误、格式不一等情况。数据转换是将多来源、多调查手段、多要素和多格式的数据进行转换,形成格式统一、实用性强的数据存储层。

4.2.3数据加载

将业务系统和源数据库层抽取、转换后的数据加载、更新到目标数据库中。根据业务数据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加载周期;根据数据的抽取策略以及业务规则确定,采用直接追加、全部覆盖、更新追加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

4.2.4高速并行调度

利用高速并行ETL调度,按照既定步骤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加载的全部时间和流程的调度任务。调度的内容包括:从各业务系统到数据层的调度,实现多来源数据的提取、转换和加载;从数据层到数据存储的调度,实现了原始数据、基础数据、产品数据的高速并行存储;从数据存储到应用层的调度,实现数据的并行查询检索。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