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7 09:33:43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现状;建议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严密学生的逻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数学能力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的成功要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快速、敏捷学习的关键;然后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这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关键目标,旨在通过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

方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只有拥有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在教育中更易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状

1.概念教学的弊端对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考查中,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

依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于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

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如果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和知识难点缺少主动性的主观思考,还谈什么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就要改变现有的授课方式。

三、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怀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2.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

要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主动性地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用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还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一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总之,教师可以诱导学生灵活地去看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会寻找规律并应用规律,培养学生探索、应用规律的兴趣,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进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路径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一方面它起着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高职思政课考核还承担着宣传主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近几年,许多高校对深化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得到了增强,但种种原因,改革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改革路径势在必行。

一、高职思政课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兴趣,到课率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这与很多因素有关,考核方式不科学是其一。传统考核方式弊端之多,已引起很多专家、教师重视。

其一、轻视过程,学生没有参与热情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考查知识性内容的期终评价为主,只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模式释放的信号就是:平常学不学、学得怎样无关大碍,只要期末考得好就行。因此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无所谓,老师严格管理就不逃课,不考勤则溜之大吉。上课感兴趣就听一下,否则就做其他事情。考试前借人家笔记抄一下,突击看几下概念、要点,考试及格就行。就是想拿奖学金的也认为只要背个高分就万事大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对思政课没热情,也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其二、形式单调,学生应付了事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做卷子(开卷或闭卷)或写论文,形式单调。写论文,学生认为只要会上网“百度”就可以了,上不上课无所谓。对教学内容不关心、不了解、甚至很陌生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只要在提交论文前用电脑复制粘贴,拼凑成文章就完成任务,抄袭见怪不怪。真正有思想有水平、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寥寥无几。如果开卷,学生对上课也是抱应付态度,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当耳边风。只要考试时拿书本翻找答案就行。至于闭卷考试,学生会不同程度地重视课堂教学,逃课或不认真听课的会减少,但也不能真正解决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不少学生认为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就可以。这样一来,学生并没学到真知识,能力没得到锻炼,思想觉悟没得到提高,成长成才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其三、目标唯一,与学生实际表现相背离

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考核知识和理论,忽视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价值判断能力等方面情况;只注重课堂表现,忽视课外表现;只注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团队协作方面的考核。实际上,理论考试成绩高并不一定就社会实践能力强;理论成绩低的,也不乏无偿献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者。因此,仅凭理论考核成绩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容易以偏概全,甚至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背离。这样的考核容易打击学生自尊心、上进心;容易滋生不良习气,败坏学风,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三高”学生的实际需要

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提出了“高技能、高素质、高适应性”的培养目标。为此,各专业建设和各课程改革都须紧紧围绕“三高”目标进行。思政课在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肩负重大责任,思政课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教学、考核方式改革,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三高”人才做出贡献。传统的纯理论灌输教学,严重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是被动接受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如果创新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那么学生个人不仅可获得持续发展,而且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二)是解决思政课“三入”问题的迫切要求

思政课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必将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制约、激励机制,仅凭期末一次理论考试定学生的“德”,即使教师讲课水平再高、授课方式再新颖、教学组织管理再严格,学生在思想、心理上也不会重视思政课,因为它对学生而言实际意义不大。要有效解决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问题,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必须从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入手,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课堂参与、作业、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团队协作、社会实践等进行全程性、立体式、多样化考核,并与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担任学生干部、就业推荐等密切挂钩,让学生明确学与不学效果不一样、学得好与不好结果不一样,以此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种活动,主动把所学知识贯穿在生活学习中,做到知行统一。只有以考促教促学,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而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考核要更加关注评价目标的多维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过程的全程性、组织实施的科学性,不仅仅局限于期末单一的理论考试。

(一)注重目标,突出多维性

思政课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要注重目标,突出多维性,它既包括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考核;既包括对学生个人的考核,也包括对学习团队整体的考核;既有对参与理论教学的考核,也有对参与实践教学的考核;既有对课内表现的考核,也有对课外表现的考核。只有多角度、多方位的考核,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日常表现、理论水平、实践参与、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高职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参与实践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注重内容,突出全面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注重内容,突出全面性。如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考核就应体现:课前准备含前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参与程度、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辩论、课堂发言、上课纪律、出勤、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团队合作学习情况等内容;学生课外表现的考核应包含: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含参加公益活动、无偿献血、志愿者、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诸方面、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情况、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对所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论文撰写等内容。

(三)注重方式,突出多样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注重方式,突出多样性。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反映出高职生的真实状况。比如对学生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养成、社会实践参与、上课表现的考核,就可以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将各考核指标细化、量化,设计制作好合理、操作性强的表格,设定好个人、小组、老师评价在总评价中各自所占的不同比列,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做到比较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对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可以采用口试或者笔试,笔试中又可以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如比较系统而正规地用多种题型考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或者撰写专题论文、调查报告;或者开卷综合论述某一基本理论问题等方式都可采用。为鼓励嘉奖平时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尝试设置期末理论免考制度。

(四)注重组织,突出科学性

要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全面全程考核,离不开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如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考核要达到真实客观、让学生信服,老师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师开学第一堂课就要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及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该如何去做。第一堂课就把学生按规则组建成学习团队,选拔出小组长和课代表,落实考核负责人;讲清团队合作任务、方式、团队考核标准,帮学生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讲清课堂纪律要求、学习要求,讲清各项考核指标及具体操作,并且自始至终严格执行。小组长负责团队成员的考核,课代表负责各团队的考核,教师负责对小组长和课代表及全体同学的考核。考核表在每一次上课前下发给各负责人,上完课及时收回由任课教师统一管理。第一堂课后及时培训各团队小组长和课代表,让他们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代表、小组长和课代表工作会议,及时了解他们开展工作的情况并给予相关指导,积极促进教学、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外,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对学生日常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评价、对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也都要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五)注重过程,突出全程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突出全程性,即考核贯穿在学生全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期末。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前者占60%-70%的比例,后者占30%-40%的比例。在过程考核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表现,知道学生存在的学习、思想问题,得到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以改进教育教学;学生也在第一时间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评价学生每一周的学习情况、成长情况,让平时的考核落到实处并有据可查,既令学生心服口服,又能有效发挥考核对学生的促进激励作用。考核只有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也才能真正地促使学生重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仅仅重视期末考试这个最后关头。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改革考核制度 提高思政课大班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1cDY019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3

现行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2分;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占30分;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8分;五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分。这五个部分是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组成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集中体现。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各有其目标和功能,对于考研复习来说就需要具体分析各自特点,找出其备考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教材,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考研政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的一部分。同时,在考试中,这部分的试题也是取材最广泛,命题最灵活,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当在理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方面下大功夫,认真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个考点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构建理论体系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对于每一个考点的针对性练习也必不可少,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提高对考点的敏感度。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内容,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现实运用。这一部分的政策性和现实性极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当前社会直接相关。这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且要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在考试中,这部分倾向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内容,同时更易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更加注重结合历史和现实去理解和理顺两大理论体系,并且尤其关注社会热点与理论考点的结合部分。考生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价值取向,熟练运用党中央的理论精神、思维方式和政策去思考和解决各类试题。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描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70多年历史的基本教材,根据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内容可分为探索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三部分,讲述中国历史,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史。本部分的线索性和多维性较强,需要考生从宏观和微观、从横向到纵向全面梳理各时期各方面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但同时,本部分并非只关注历史事件,而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关系,即不仅重“史”,更重“论”。在考试中,则更倾向于考查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历史线索。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在从各角度全面把握历史史实的同时,更侧重于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答题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在学习本部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比如要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规律,对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会有很大帮助。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阐述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基本教材,其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具有教化性和规范性。在考试中,除了少量考点具有一定理论性,大多题目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宜侧重于重点概念和重要规范要求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考生要关注社会思想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和道德及法律方面的发展。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包括两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在考试中只考查选择题,占6分,二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考查一道分析题,占10分。虽然考试形式不同,但二者考查的内容则都是本年度内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推动社会变化的国内外重要事件。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4

 

课堂内容似“海量”,包罗万象;课堂提问如“赶集”,匆匆忙忙,总之,“快”似乎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器。对此,省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曾严肃指出语文课堂需要慢下来。

 

为何要“慢”?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教育理论理念决定的,不必说课程理念中的培养感情和语感,提高修养和情趣,也不必说形成良好个性和人格,重视熏陶、习惯、能力和思维,仅仅是丰富语言积累都需要经年累月,都需要循序渐进。看来,语文课堂真的是不“慢”不行。

 

一、语文课堂需精选教学目标

 

如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如快马加鞭,原因在于,如果老师不快讲快问,那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老师担心学生学的内容太少。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快节奏首先是由于教师预设了过多的教学目标引起的,语文教师有必要精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精选教学目标呢?

 

1.教学目标应该宜少不宜多。

 

教学内容和目标少而精,这样就给学生阅读、感悟和思考等思维活动留出足够的余地。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的教学重点可以确立“如何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也可以选择“人物刻画的方法”,甚至可以围绕“叙事条理和顺序”展开教学,经过反复研读文本和单元整体布局后,笔者确定以“如何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作为本课的唯一教学目标,由于这堂课教学目标十分集中,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都比较充分,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慢而有效。

 

2.教学目标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统筹性。

 

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充分了解各班的学情,切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精心筛选。

 

其次,教学目标的筛选必须兼顾统筹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科学系统,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安排同本单元其他课文,甚至是整本书都有紧密的系统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文本和学情的基础上,要统筹兼顾本单元其他内容。

 

二、语文课堂需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前文的“快餐”式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和质疑的时间,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思维得不到提高,最终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结合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思维品质的特性告诉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问题要精练,思维活动时间要充分。

 

1.问题要精炼。

 

如今的课堂,教师常常借助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此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品质。当下的语文课堂一堂课动辄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是常有的事情,细想一堂课,学生要回答如此多的问题,他(她)的思考会有多少独创性、深刻性?他(她)的思维只有“量”,而缺少了最重要的“质”。

 

2.时间要充分。

 

精简教学目标和精炼问题的直接目的是教师为学生思维活动创造足够的时间。思维的“质”决定了思维的品质,思维的“质”需要充分的思维活动时间作为保证。

 

(1)预设时间要充分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预先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重点的解决所需要的时间,宁可多,不可少。

 

例如《孔乙己》,老师抛出问题:造成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紧扣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基于对全文的综合把握和分析,主要考查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时,如果老师提供的有效思考时间较少,学生可能就会得出结论:是孔乙己自己的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或者是酒客(其他人)的嘲笑、冷漠和毫无同情心造成的,这些回答有道理,但是,这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若想让学生的思维再深刻些,则老师必须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思考过程要充分

 

重视思维品质,还在于重视思维的过程。现行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过于追求思维结果的现象。老师要结果,家长要结果,考试更要结果,这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没有高质量的思维过程,怎么会出现良好的思维结果,这是很多语文课堂内容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重视思维的过程呢?笔者着重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阐述。

 

①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理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思维时间静下来,让思维过程慢下来,注重多种思维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内化,注重生生和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碰撞,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引向深邃。

 

再如《孔乙己》,如果老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发散和聚合、碰撞和交流,他们也许就会反思: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最终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最后两个根本原因的归纳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真正解决了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总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思维过程“慢”下来,让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慢”下来,这样不但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②重视思考过程中的教师引导和评价

 

学生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引导和评价,正是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得以充分发散,有效聚合,才得以有序的开展和深入。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止步不前或者迷失方向,学生自身无法突破或纠正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同时,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刻性或启发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不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既敢于思考,又乐于思考。

 

综上所述,在时间就是效率的当下社会,或许语文教学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只有真正做到减目标,重思维,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既“慢”又“好”。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5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的形式性,缺乏现实性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未能有效解读社会现实, 特别是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释社会现实中的负面现象, 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泛滥的问题。这种较弱的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信任危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不仅需要解决学生对知识懂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沿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地视为知识的传递,为教学而教学,照本宣科现象十分严重,只求学生记住所讲的内容,而不关注学生对问题有没有理解接受;只停留在教育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在想什么、希望做什么。

3、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偶尔听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不高,学生不做课堂笔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二是学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好多农村学校没有专门上思政课的老师,大部分是其他任课老师来上这门课,老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4、教学中重智轻德、知行不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这样导致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在观念上,学生们大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道德认识来支配实践。

5、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大部分还是通过考试来核定成绩,并且大部分都是通过开卷考试来完成,学生只要考试时拿着课本就轻松及格,即使有一些联系实际的题型,只要答题就可以得分,所以这种考核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根本不用学习,考试都能通过,从这点来看,思想政治课教学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还需完善。

二、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空洞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状况,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还要重视“学”,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不仅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要考虑学生兴趣,精心备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成为事件的主角,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和记忆力;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实行小组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等。

2、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坚持理论考核与实际考核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学校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已成为影响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知行统一。所以凭一张试卷很难反映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考核办法,不凭一卷定分数,而是从多方面综合评定,如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对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等;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向班主任询问学生思想政治实际表现,从而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社会实践情况、理论考试成绩等几方面,综合评定学生这门课的成绩。通过综合的教学评价,调动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注意为人师表,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讲究语言艺术等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增加吸引力、感召力。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而学员不论是任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新大学毕业生都学过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其所在学校又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如果只将一些理论间题简单重复讲,或机械灌输就很难收效甚至使学员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必须精选内容讲授最必要的学员思想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国内外形势和现实生活的实际,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和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引导学员正确思考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在教学中针对学员存在的思想间题坚持以真挚的感情质朴的语言、切实的态度进行教学不做空洞的政治说教,不回避热点难点和敏感点实事求是地帮助学员解决

4、加强进行情境、情感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切实注入情感因素,抓住教材的教育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淡化说教印象,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解决他们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才能真正抓住思想道德教育的“魂”,将课上得入情入理,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情动而意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教师更应率先做到讲奉献、讲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学生明白:认真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就是人生价值的实实在在的体现。对学生来说,实现人生价值最主要的就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心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奋发进取。

5、加强思想政治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的真正落实。在新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化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通过传授理论、展示形象影响别人的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一定程度上具备思想家的深度,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清晰的头脑,从而一定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谁都能上的片面认识,一定要注重加强对思政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

总之,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和投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大纲增添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突显出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性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命题思想

终结性考核是开放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开放教育效果评定。开放教育具有远程教育特征、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以及开放的学习模式, 宗旨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所以开放教育的终结性考核应当如实反映它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电大各级学校在开放教育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

学、学习模式和管理办法,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经过教学实践以及开放教

育总结性评估,开放教育办学体系中一些不足之处也慢慢逐一显露出来,比如自建网络教学资源不足(全国各专业课程共有8000多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不足3000门);基层电大师资队伍不足(基层电大多以管理队伍为主,本校教师队伍不到20%);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管理尚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等等,其中最为严重问题是终结性考核。如果将电大高职高专、成人教育考试试卷与开放教育终结性考试试卷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在试题类型、考试内容以及各类题型的权重比等方面,两者之间差异甚微。后者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命题类型和考试内容,很难反映开放教育的教育特色,亦可说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并未真正确立其鲜明的命题指导思想,着实难以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与开放教育教学和学习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太相符。教师和学生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大家普遍认为从考试角度来看,开放教育只是成人教育换了一个名称而已(除形成性考核的特色之外)。因此,终结性考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开放教育教学、学习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1]考试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常常被看作是教和学的指挥棒,开放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会受到它的严重影响。因此,充分认识终结性考核在开放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尽快改革现行考试,确立符合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并在此命题指导思想指导下设计恰当的试题,是有效解决开放教育发展中问题的重要任务。鉴于这一点开放教育总结性评估当中评估组的专家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的。那么,如何认识和确立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应当遵循哪些命题原则,其要素包括那些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地位

开放教育大部分课程成绩考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80%);一是形成性考核(既学习过程考核,占20%)。后者是开放教育考核形式的一大特色,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辅导教师和学生更看重前者,因为它占居了课程考核成绩的绝大部分,直接影响学科考试成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忽视自己的学习效果,即不介意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但决不会忽视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实际上都围着终结性考核这根“指挥棒”打转。这种情况和全国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情况基本一致,有什么样的考试终会有什么样的教与学的倾向。因此,充分认识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性,把考试的指挥棒功能正确地运用到指导教学和学习上面,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原因有二:其一,任何时候任何学校,只要把考试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考试的指挥棒功能便无法被抹杀掉,这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其二,既然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与众不同,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就应当有所不同,即要符合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符合开放教育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两者应当同时体现在终结性考核当中。所以,充分认识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地位,是办好开放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要把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看作是检验开放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还应当承认它的确是开放教育教学与学习的指挥棒,并且要充分发挥它的指挥棒功能,要在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上正确反映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命题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

二、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的基础

所谓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就是考试命题从形式到内容必须始终围绕着的一个核心思想,即考什么,为什么考和怎样考。通过考核命题指导思想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2]

通常我们所说的办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体系,二是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如果开放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或者说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不能让考试真实、客观地反映开放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就不能说开放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模式。

终结性考核考试命题指导思想所反映问题不仅在此,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检验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所以,在充分认识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性基础之上,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开放教育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始终围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最终目标,考核命题一切以此为出发点,一切以此为终点。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读死书、考八股的传统考试命题指导思想,用求实、创新、开放的思想和眼光看待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真正把它当作考核和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手段,检验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和学习指挥棒的作用,而不要忌讳谈及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这才是解决考试命题指导思想中的最大问题,也是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的基础。

三、如何反映开放教育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

终结性考核命题一定要突破传统的命题形式,探索、拓展新的命题形式,丰富命题内容,大力减少对单一知识或概念题考核的权重系数,对于知识题、概念题尽量采用开卷考试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把基本知识、概念、定律等当作一般工具来掌握和运用。考试当中应当可以查阅教材和参考书目,摈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应在各种题型当中充分体现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即每一道题和每一种题型都要围绕怎样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反映开放教育的教学特色为目标。要尽量增加综合题、应用题和论述题的权重系数,甚至在相关学科之间可以增加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题,即几门学科综合考核,这样对于引导学习和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对于促进教师重视辅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很大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增加选择性试题,即五选三题或七选四题等,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感受,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强弱之处,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感受也是培养学生感受他人情感的一个教育手段。

考试引导教学,教学提升考试。[3]考试和教学的辨证关系可以在许多教学实践当中体现。以案例教学为例,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案例教学是学科里的教学重头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这类课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推理和归纳,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争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研讨气氛十分浓厚,学生因此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期末考试则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而命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来反映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命题思想,学生不用担心考试通不过而作弊,考试是在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同样,开放教育部分试点学校也在某些专业课程中进行了这类教学改革试点,如法学、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也部分采用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同样令人满意,但是辅导教师无权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命题,而中央电大的考试命题又与教学脱离,因此就出现考核和教学两层皮,正如有些学生所说,我们所学的和所考的不是一回事。应该说,这是目前开放教育发展当中重大的障碍之一。怎样利用案例教学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的改革突破口,进而实行大面积的实际应用题考试改革,以突显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需要加以认真地研究。

要把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贯穿到各门学科当中,就应当在各种考核题型配比上进行认真研究,要研究各种考核题型配比的权重系数。目前的各类考卷当中,基础学科考核基础知识题的权重系数一般是0.3―0.4,综合题一般是0.7―0.6,而在专业学科当中,有时前者的权重系数还要更大,有时多达0.5―0.6,这是因为在传统教育中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比知识的运用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发展方向是学术性,这类题型配比应当是合理,[4]但开放教育则不同,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非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网络时代的特色),所以,应当认真思考和筛选终结性考核的试题类型和权重,对于每一种题型都要做认真地分析,这类题型要考什么,教学意图是什么,它的分量和权重系数应当多大,辅导教师和学生对此题型有何看法,都应当仔细斟酌。目前,国外有些大学考试改革当中,学生可以在考试当中拿出课本查阅考试科目的公式,定律等等,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把运用知识当作学习和考试的最终目的。要把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转变为指导教学和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和启动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学习热情,向辅导教师发出正确的教学辅导信息,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开放教育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而不应该一味地沿用传统的考试。

作者单位:彭志立,江西广播电视大学;陶小敏,南昌电大

参考书目:

[1] 翟葆奎.教育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7

摘要:《毛概》是高校最重要的一门公共思政理论课,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进行《毛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探索,是高校《毛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毛概》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了《毛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实事求是思想在《毛概》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高校;《毛概》教学改革;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1-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毛概》是通过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教育,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课程。在《毛概》中,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最根本的原则,它与群众路线、独立自由理论一起被誉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客观真理。这一点,在高校《毛概》教学改革中,同样适用。

一、高校《毛概》教学改革现状

1.高校《毛概》教学改革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思路是: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线,以改革教学方法好手段为突破口,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针对性,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改革思路适用于所有的思政教育课程,但是,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相比,《毛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高校《毛概》教学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高校《毛概》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毛概》课程距今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鲜明的党性,该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改革开放后流入中国的、腐朽的西方思想文化意识持坚决抵制态度。这也要求高校在《毛概》教学改革中,要坚持其思想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考能力,为学生思想意识、身体并重发展打好基础。

2.高校《毛概》教学改革现状

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概等课程的改革状况,并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多次做出了重要指示。在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家办公室先后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校按照中央要求,重视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建设。教育部重要领导也随之就高校教师的个人修养提出了要求,要求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守道德、法律和政治底线,禁止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出现在高校课堂上,要求广大教师经济传播正能量,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然后借助高校教学改革的东风,开展了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改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同时对西方文化进行了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

二、高校《毛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改革方向不明确

《毛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给大学生更多的人文社科、党史国情方面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再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和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改造客观世界。但是,结合实际来看,许多高校在《迈高》教学改革中,都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一个问题,如许多高校在《毛概》课程设置中,都没有根据学生现实需要,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从比例,教学始终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陈旧、老化,也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开设富有特色的毛泽东思想课,教学目标不明确,实事求是思想在《毛概》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現出来。

2.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

毛泽东思概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作用。直至今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毛泽东思想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级党和政府都要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毛概》中的许多理论和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将《毛概》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教师在《毛概》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单调,导致《毛概》课堂教学缺少情趣、气氛沉闷,学生对《毛概》教学不感兴趣。

3.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有待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毛概》教学考试与评价都以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考试方式为主,不同的是有的学校采取的开卷考试,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大。有的学校采取的是闭卷考试法,考试内容和答案都非常客观,对学生的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自从2007年高校课程改革以来,各高校都针对《毛概》教学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统一命题考试、分班命题考试等被应用到《毛概》考试中来。但是,不管是统一命题还是闭卷考试,它们实质上都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考核方式的表现,都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全面反应《毛概》教学效果,它也使得高校《毛概》教学始终停留在“应试”的框架内。

三、实事求是思想在高校毛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毛泽东思想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就是水火不相容的。《毛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引导和改造,使大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的作用和意义。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发展转型关键时期,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多元文化和“互联网+”时代影响,许多大学生都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提高。要想确保高校《毛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取得高效,高校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并在改革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去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取通过《毛概》教学改革与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使学生理性看待中国转型时期发生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毛概》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与时俱进特质的课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于与时俱进。要想提高《毛概》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要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要求,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毛概》课程,并在教学中将相关理论与历史知识、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将更多有用的素材和资料应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在文学院开设《毛泽东诗词、书法》教学,在管理学生开设《毛泽东领导艺术》教学,紧贴学生专业方向进行《毛概》教学,以促使学生思想和专业能力并重发展。在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观点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并联系当前时政热点,譬如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新提法、新建議,大国关系进展及中央在国与国问题上的新对策等,使学生了解党的执政方针和方向,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又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时产生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典故等应用到教学中去,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手法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根本则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它赋予了高等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与实事求思想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两者的交互性体现在,它们都要求高校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具体到高校《毛概》教学中,高校要抓住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时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法,变枯燥、抽象的知识为活生生的例子,变生硬的教条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宣传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利用微信公共号、宣传栏等进行知识传播,利用《毛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掀起毛泽东思想学习热潮,以拓宽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端正学生的认识。

4.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毛概》教学改革中,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文理科学习背景、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构建一套科学、公平的考核体系,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考评方法。然后,创新考核方式,加大材料分析类主观题在《毛概》考试中的比重,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如许多高校在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毛概》教学中,将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辩论演讲、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教学考核与评价范畴,同时建立了动态试题库,使考题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更为紧密,并在闭卷考试中,采用了口试、答辩等考试方式,将考试重点放在分析性、逻辑性、创新性知识上,尽量避免了答案的唯一性,从而使《毛概》教学考核脱离了“应试”的怪圈,考核结果也更具说服力。

综上所述,在《毛概》教学改革中,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去对教学思想、内容、形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以实现教学、教育与育人的统一,尽快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林,张振. “三个代表”进课堂——《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创新之我见[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00-202. 

[2]项东,陶林. 论增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则与路径[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163-166.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物理创造性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人才的创新思维要求也越来越高。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对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很重要。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作用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它的意义是以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脱离惯性思维的禁锢,以一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提出不一样的解答,从而产生独到、新颖、有实际价值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并包括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想象。

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是在思考问题时,尽量朝多个方向进行思考,同时结合已有经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成为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

2、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牙膏公司的老板要求员工想出一个在一周内提高牙膏销量5%的点子,成功者得奖金十万元。员工们苦思冥想,提出改变配方,改变广告词的多种做法,均未取得很好的成效,最后有一人提出,将牙膏口扩大2mm。老板采用此建议之后,销量果然提高了8%。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候常规思维的局限性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得出满意的答案,而创造性思维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而这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物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好的逻辑思维性,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这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1]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

目前虽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被不断重申,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一时难以改变,所以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1、传统教学方式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

由于多年来传统思维的束缚,教师授课多是以“填鸭式”教学,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主动思考的机会很少,更别谈思维的训练了。同时,由于学生长期听从老师教导,形成“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这样一种错误思想,对老师产生依赖性,严重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极大损伤。

2、教学条件不足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

由于部分学校教学设施老旧,久未更新,很多物理实验都简化甚至取消。在授课时只是着眼于理论的探讨,学生并没有通过实验体会理论的真实性。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空有理论缺少实践的情况也亟待改善。

三、对物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习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意以下几点:

(1)、摆脱“填鸭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摆脱填鸭式教学,多提问学生,也可以加入一些小活动活跃气氛。比如,讲大气压的内容时,可以表演白纸装水的魔术。将一纸杯装满水,然后在其上盖一白纸,最后将纸杯倒过来,水并未洒下,稳稳的被白纸装在杯中。通过演示大气压的神奇作用,学生们感到很有趣,学习动力也提高了。

老师还可以在课前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老师提问:现将“220v 100w”的灯泡和“220v 40w”的灯泡串联,哪个灯泡更亮?学生通过猜测,讨论,还可以提供器材进行试验。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还能得出“防止灯泡烧坏的方法”。

(2)、介绍物理发展历史,物理界轶事

通过介绍前人的研究经验,不仅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也让学生对物理的发展有所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大气压的内容时,可以介绍著名的第一次大气压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可以介绍奥斯特无意间发现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偏转,从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这些名人轶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猜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发散思维的前提,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根本。只有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散联想,才能得到更好更新奇的解决方法。老师在授课时,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阔思维,广泛联想,通过已知的知识来和部分研究对象来推测它具有的全部信息。这个过程中,不仅思维的逻辑性、探索性、严谨性很重要,直觉的猜测也是很有必要的[2]。因此,老师在课堂中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需要好好把握。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愿思考,比如当回答错误时会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因此,建立良好的问答氛围也十分重要。

比如,对于例题:一辆汽车从起点出发,前3min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后做4min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在重点。已知两点距离为2km,求汽车在这段距离上的速度最大值。学生大部分采用公式法求解。此时老师提示:上课我们讲过速度图像,可否用来求解呢?经过老师启发,学生想到了图像法这个简便快捷的方法,成功解题。

3、多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建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贯穿课堂教学,老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介绍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会名家的思考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创新思维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学生也可以有直接体会。除了著名的“牛顿的苹果”外,还有伽利略滚小球并加以合理推测,富兰克林放风筝研究雷电这类案例。

(2)、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以小见大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敏感性,熟练性,灵活性。

(3)、进行发

散性提问,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比如,“世界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地球没有万有引力会怎么样”等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直觉思维能力。

(4)、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或者看起来幼稚可笑的质疑,老师不应批评,在同学们嘲笑的时候应当予以制止,并鼓励这种思考方式。

(5)、介绍一些研究方法,比如研究物理现象,一般方法是观察实验――积累资料――猜想验证,还有控制变量法等。

(6)、在实验教学时,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应引导他们学会实验的研究方法,启发创新思维。比如:测光速用叠加法,测电流电压关系用控制变量法等。

四、结束语

训练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等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希望以上内容对物理课堂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学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方位发展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生态人;考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21-02

一、生态人理念下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精神文明一大主流。正如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所预言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1]。克服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强调人性的生态化成为现今时代的现实追求。

“生态人”是当代世界人类精神自我反思所形成的人格憧憬,是全球发展时代潮流所隐含的内在逻辑。所谓生态人就是人与自然生态一体化的人,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有机的灵魂,自然界对人而言也成为人。要义就是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态人”理念与冯先生的天地境界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蕴,其中心思想应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宇宙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全体生命都蓬勃发展,人与宇宙统一。“我”作为个体已经融化到整个宇宙间的“大我”之中去了。个体的“我”必须要去帮助所有生物圈内全体生命都实现他们的潜能,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高校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评价、导向、激励功能,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科学而又符合教育特点的思政课考试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要以生态人理念为核心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课考试是一种面向过去、考查现在、兼向未来的教育测试。就是说思政课的考试不只是要对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一种评定,也不只是对学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智能的水平考查,同时也要通过考试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思政课的考试“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智,又考德;既考知,又考行”[4]在建设生态文明和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生态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为此肩负着重任。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应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生态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应着眼于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的转型。这一转型,本质上是对“人”的认识、“教育”的认识的回归和升华。基于“生态人的素养”的教育,将大大提升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流的人力资源,而这样的“生态人”,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传统考试方式与“生态人”的背离

随着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思政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考试方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正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几乎还沉浸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至上”的教育里,这不仅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更是对生态人理念的严重背离。

(一)考试目的出现本末倒置的生态缺位

大学本科考试应该区别于学生高考,它更加注重的应该是过程考试,整个考试的组织实施是用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一门课程考试需要改革的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促进教学改革等。高校思政课考试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二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前者是平台和载体,后者是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在现实考试中,二者常出现本末倒置的怪象,即学生被动考试,死记硬背;教师为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在考试前划范围、圈重点。这就使考试还是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用真正实现培育时代所需“生态人”的教育目标。

(二)考试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思政课考试内容多以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淡化了对学生生态信仰、生态素质、生态行为等课堂之外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思政课考试的弱点。考试一般都是考知识,考教师讲过的内容,这种知识再现式的考试内容使思政课退化成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与其所承载的任务、使命严重不符。同时,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生态人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人类新的生存方式,而且是一种代表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性人格,一种价值信仰,一种行为方式。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未来生活理想和人格实现,每个中国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动力,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通过考试改革实现培育亲近自然的生态人格,弘扬生态价值信仰,培养绿色行为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之一。

(三)考试成绩构成不合理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课程成绩评定上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但一般还是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较大,且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实践考核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直接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实践考核。这就使很多学生仍然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这种考试方式使思政课程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在考试目标上,要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素养为重是学校的质量使命。教育的真正质量是“人的素养”;提升教育质量应着力提升人的“素养”。思政课“考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测试水平,重要的是督促、引导师生的教和学”[5]。通过合理化考试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知识至上”的传统考试,忘了培根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这让教育忘了出发的原点。回到“原点”,回到人的“素养”,从而确立一种新的考试观,使思政课考试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是一个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

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生态实践考核。“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6]。美国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序言中说:“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7]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是因为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生态人”人格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生态实践考核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考核方法上,要树立“大考试”观。“大考试”观不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是教育者在对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问题有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宽广的教育视角,既包括了对以往思政教育方法优良传统的继承,又能紧密联系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考试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对学生一些基本的、必备的知识记忆的闭卷考试。我们需要构建的是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社会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为此考试方法的设计中要考虑与平时教学的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生态价值标准,而在考试中要给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考试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相关试题,以此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学习。

总之,21世纪是生态价值高扬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世纪。在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交错的当下中国,培育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对于我们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站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冯友兰.人生的境界[J].思维与智慧,2007(12):4.

[4]余建明.改进和完善网络考试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7-8.

[5]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6]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0(12):47.

[7]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收稿日期:2014-10-27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10

一、思政课实效性的涵义

实效性从词义上讲是指实际效果。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涵义讲的是思政课的功能,即思政课对塑造、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影响程度。

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或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生命所在,也是当前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好“05方案”,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是衡量思政课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思政课实效性的涵义启示我们,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对思政课教学来说,思政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目的具有明显的区别,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基本原理的阐释和学业的理论考核上。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知识的传授也是思政课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它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把握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接受、认同、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正是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

二、影响思政课实效的主要因素

1.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西方霸权主义的扩张和强势文化渗透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全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各国带来了繁荣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西方霸权主义的扩张和强势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之下,两种制度的共存与协作态势并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利用经济、科技、互联网等渠道推行其霸权主义和西方强势文化,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达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进行支配和控制的目的。同时,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还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状态,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如:我国民族工业受到冲击,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下岗失业工人增多,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以及党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迷茫和困惑。在此大背景下,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增大。

2.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日益加剧。作为市场经济一般的、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交换法则、竞争法则、利益法则、消费法则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不仅改变了人们所赖以为生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是非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市场竞争中,能不能获得利润、赚到金钱,成为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成为能不能进入令人羡慕的时尚物质生活的门槛,成为在世俗社会中是否具有社会地位和能力的标志。人的价值追求的这种实实在在的量化、指标化、工具化、物化、功利化,深深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的莘莘学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这种实用、功利导向的冲击是现实的、强烈的、全方位的、潜在的。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产生了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使大学生在衡量人的地位、价值、意义、作用时,自觉不自觉地以物质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3.教育教学中存在缺陷与弊端。

⑴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有缺陷。第一,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应用性。表现在:一是目标定位过于抽象化。只是笼统地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际的规格。在教学实践中不具操作性。二是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必须满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内在要求和个性发展。这是不现实的,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具有实践性和生命力。第二,价值定位过于政治化,缺乏感召力。过分强调“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突出了政治素质要求,忽略了其他素质要求,忽视了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个人正当利益。这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失去应有的感召力。

⑵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弊端。①“灌输”式教育方法与当代大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不相适应。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还是“灌输”式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法。②教学针对性差。一是讲授内容空泛与现实反差大、脱节重。对大学生们普遍关注并渴望回答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诸如两极分化、分配不均、教育医疗保险不公正、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吏治司法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不能及时客观地作出回应,仅用书本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解释这些现实问题显得苍白无力,有的教师干脆回避不讲。二是对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人际交流问题,就业问题的研究关注、关怀不够,帮助不力。

三、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对策

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高校自身的视角讲,主要涉及领导和教师两个不同的群体和层面。对领导层而言,需要做的工作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把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予于关注,而思政课就是这项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从行动上支持:增加对思政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其目标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师而言,要正视时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努力使教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在教法、考法上进行改革探索。

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一项紧迫战略任务。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思政课学科建设的主要依靠和基本保证,在于培养和建设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有扎实的马克思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思想理论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因此,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骨干队伍长远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开阔视野,提高水平。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开展集体教研、教学竞赛和教学交流会等活动,提高教师质量。

解决思政课教学、科研中的经费问题。学校每年要适当加大思政课经费投入力度,保证思政课教研所需图书资料及相应设备的配备,保证思政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思政课经费要单设项目,列入预算,逐步增加。

要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在教师职务岗位设置、课时津贴、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方面,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实施一定的倾斜政策,以调动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⒉积极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⑴由灌输式教育向引导性教育教学方式转变,逐步确立引导性和问题式(或专题式)教育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引导性和专题式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应该以课程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梳理出若干个专题,实行专题式教学。通过专题式教学,使教师既讲清楚基本理论,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学生则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又学会了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切实加强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富有感染力。教师要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提炼、加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把新的理论发展内化为用学生乐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受到通过教师的教学,可以得到教材上得不到的东西,并给他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第一,教学内容必须包含理论的前沿和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二,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比的,只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支持学生工作,争取做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这样做,以便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研究他们感到困惑的难点问题。同时,教师也要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分析社会现象,把研究社会发展进步与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机地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阐释社会中存在的令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学生成长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让学生从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⑶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录音、影视资料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充满感染力和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⒊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价值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思政课融知识性、科学性、政治性、思想性为一体,在培养大学生判别是非真假、鉴别善恶美丑能力方面,其他学科无可替代。教师要善于通过中外政治思想对比分析来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善于结合历史的进步发展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依据和理论成果,突出思政课的科学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有活生生的科学内容;不仅具有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在促进个人全面进步发展方面,更具有人文价值,体现人文关怀。

⒋建构适合素质教育的考试方式、方法。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在检验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程度,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建构适合素质教育的考试方式、方法。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在考试改革中应突出以下两点:

⑴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考核,淡化结业考试的导向意义在于,能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如果平时学习不认真,光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背书本是不能应付的;二是不掌握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光靠死记硬背是不管用的;三是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掌握了基本原理与方法,考试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⑵注重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用学习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因此,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要着眼于基本原理的把握及其用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头脑、见行动、出实效”的正确导向,而不是产生“死记硬背”的错误导向。同时,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要积极探索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式与方法,诸如把开卷与闭卷、平时作业与正式考试、口试与笔试等结合起来,把专题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课外人文社科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总体评价纳入到考试考核中。

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应用、升华和内化。包括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投入、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具体操作时,可选择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丰富第二课堂、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开辟社会实验基地等办法,组织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2]李淑文:《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党史博采》,2006.11。

[3]武东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思考的若干问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资料》。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11

关键词:考研;真题;思想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宋永刚(1970-),男,安徽怀远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09年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87-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全国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持续增加。作为统考科目,政治考研成绩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政治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考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作为教师,既不能简单迎合学生的要求,把思想政治课变成“考研辅导班”,也不能忽视学生对考研的需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考研真题,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研真题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探索思想政治课学习和教学规律,以此作为教学和改革的依据,帮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达到备战考研的目的,从而为其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真正发挥研究生政治入学考试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一、考研政治真题的特点

1.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

考研政治真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把握。历年考研政治真题在不断地重复、体现这个特点,尤其是在单项选择题中体现最明显。无论在哲学部分,还是思想概论部分,题干往往是历史故事、名人名言或经典著作,材料较长,但题肢设置明显指向基础知识。此类题集知识性、灵活性于一身,逢考必有,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从而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总之,基础知识是学科的“砖瓦”,有了它,才能建设知识大厦;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都是流沙上建设高楼大厦。笔者反对政治课学习中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但是基础知识必须“记死”。

2.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反映在考研真题中,近几年特别是当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不仅直接出现在时事政治题中,还在选择题题干中、材料分析题的材料中,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出现。以2012真题为例:第35题中,结合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结合此次个税法的修改,考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第36题就考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0周年,这在2010年的真题中也得到了体现。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热点问题都及时反映在每年考研真题中。

3.动静结合,稳中求变

在考研内容(知识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考研真题形式每年都有创新。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考试内容不变,材料围绕内容变。例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这一问题。第二种,材料貌似相同,没有变化,但考试内容实际不同。例如:2011年和2012年的材料分析题第34题,材料都与不同人的“失误和错误”有关,但是考查的内容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把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立足点

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掌握的同时,始终以“运用”为中心,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政治考研真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非常广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历史实际,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资料、历史人物等。二是现实实际,主要指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等。三是思想实际,主要指当前存在的思潮、思想倾向和应注意的思想问题。[1]例如: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多选题17题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突出意识的能动性,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2012年真题中,单选题第9题借助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战争的失败考查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第12题通过商法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充分体现了考研政治真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研政治真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日常教学与考研的相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就能把这门课学好。平时的课堂教学与考研相关性也只有17.4%。[2]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灵活性很强,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学好的同时,还要把基础知识学活,能够把平时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融会贯通。为了应付综合性、灵活性、现实性越来越强的入学考试,学生一方面消极应付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另一方面则把目光投向以考试技巧为突破口的各种备考“速成班”,结果便出现了一边冷冷清清,一边热闹非凡的“双课堂”现象。[3]

针对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理论讲解结束后带领学生做相关真题,以达到巩固的目的。题海战术固然错误,但是不通过做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练习题想掌握知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选择一些综合性、鉴别比较性较强的考研真题,分散到相关章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先由学生回答,再给出正确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讨论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以考研真题为纽带,整合各门知识

大学思想政治课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共五门课程,是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通常是一个老师主讲一门课,长期不变。讲课时,老师只讲本课程的知识点,对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省略或一带而过。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灵活性强,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相互渗透,综合出题是近年来考研政治真题的趋势。

上述矛盾可以通过考研政治真题解决。

借助考研真题,老师不仅在微观上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原因、意义进行讲解,而且在宏观上对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内在联系都可以进行清晰地讲解,帮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做到:第一,百流归源,把分属于不同章节、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前后左右地联系起来,找出契合点,融会贯通;第二,一题多解,对同一问题,尝试着以全局视角,从不同课程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从容应对这类跨章节跨课程的综合类型考题。

3.以课本为基础,以考研真题为导向,扩展课本知识

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道德、伦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知识。受篇幅所限,教材只能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很多知识无法扩展。学生仅仅学好书本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考研。作为老师,即使意识到扩展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性,但向哪些方向扩展,扩展到什么程度则是难以把握的,考研政治真题提供了很好的尺度。考研政治真题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基尼系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知识,既是热点问题又是密切联系课本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考研真题,老师可以发现教材的知识空白,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或者开设专题详细讲解。此外,、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著名文章、讲话,是每年考研真题中常考的知识点。教材根据需要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只能“管中窥豹”,无法系统、全面地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对这些文章没有必要全都仔细研读,但是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文章的历史背景、基本要点、重点段落、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等内容。

4.改变考试形式,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当前,在思想政治课考试中存在着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平时考试大部分是基础知识,要求灵活应用的题目不多,学生很少得到锻炼的机会。第二,一张试卷定成绩。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学生多方面素质与潜能的发展,诸如对同一问题的独特见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提高等因素都不能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因此,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逃课,考前突击复习,考后万事大吉。

笔者的做法是: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多种考核形式为辅。首先,增加考核次数,增加过程性考核。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表现以多种考核形式计入总成绩,约占20~3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分。其次,许多学生要参加硕士研究生、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盼望通过一定数量的书面考试得到训练,提高应试能力。为此,在设计试卷时,形式上以考研真题为依据,将试题分为选择题、辨析题(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材料题(主要出自原著、当前报刊、杂志)、论述题(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试题内容以课本为基础,适量引入考研题,做到覆盖面广,形式灵活,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考核,也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检验,上述考核机制,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芦欣.从2012考研政治真题命题特点剖析高分技巧[EB/OL].learning.省略/20120107/n331467121.shtml.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12

 

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预科统考数学试卷,充分反映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考查学生在预科教育教学整个阶段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继续加强对课程标准和大纲中对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继续考查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的有关问题的应用能力。

 

试题以能力考查为主线,以三基为辅,明显具有时代性、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设计新题型,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没有繁难的计算和证明题,杜绝了非数学本质的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有利于推进预科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实现了预科数学教学的导向性。

 

一、试卷特点分析

 

1.稳定试卷结构,控制试卷难度。

 

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预科统考数学试卷命题继承了前几年探索的成功经验,保持了试卷结构的稳定,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比例分别为70%、30%显示出“加大思维度,减少题量”的改革趋势。试题采用考生熟悉常见的考查内容、方法、设问方式,在形式上和考试心理上为考生创设了熟悉的考试情境,在解答题中采取了分步设问的命题方式,试卷中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脱离教学实际的试题,有利于预科数学教学内容定位的稳定。

 

为了控制试卷难度,命题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1)控制试卷的入口题的难度。试卷的前4个小题难度较低,基本属于课本中的基本概念、练习题。

 

2)控制每种题型入口题的难度,不仅仅作为全卷入口题的选择题的前几个小题较容易。

 

3)控制新题型、较难题的比例。在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中,基本没有新题型,对试卷总体难度的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2.注重基础,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预科统考数学试卷全面考查了极限与连续、导数、微分及其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各部分的内容,教材中各章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如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

 

在全面考查的前提下,重点考查预科数学知识的主干内容,如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夹逼定理,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注重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是适用于预科数学全部内容的通法,能更好地区分考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是预科数学统考考试的核心。试卷中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有:函数(方程)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思想。

 

4.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考查数学应用能力。

 

全卷设置了具有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这些试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考查中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考查了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取信息、作出推断的能力。

 

二、答卷分析

 

通过本次阅卷的探讨和笔者对试卷的分析,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客观题。本次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着重加强对分析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送分题几乎没有,加大了对知识综合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类学生答题比较吃力,客观题得分较低,导致总分低。

 

2.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不熟练。基础知识不扎实,在考生的答卷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是想不到利用基本定理,二是微积分公式记错;考生在试卷中暴露的问题是:公式记错、特殊值记错导致出错及计算错误。这些问题究其实质是学生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的。

 

3.综合能力不够,运用能力欠佳。如导数问题(Ⅰ)求单调区间,(Ⅱ)求恒成立问题,(Ⅲ)最值问题。由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弱,致使考生不知道如何分类讨论,或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解题思路受阻。绝大部分学生交了白卷。

 

4.心态不好,应变能力较弱。考试本身的巨大压力,考生信心不足,造成考生情绪紧张,缺乏冷静,不能灵活应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甚至会而不得分的情形常可见到。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所以,后期的复课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训练,打好基础。“基础知识”一定要在“准确”上下工夫,

 

“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熟练”上下工夫。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是要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的原则。训练时要舍得在基础题上花时间。对于基础题,要求学生勤动笔,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要眼会心不会、心会手不会。平时训练中,淡化解题技巧,要求学生掌握通性、通法,一定要加强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注重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完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素养和能力,配合新课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者平时教学中以课本和考纲、考试说明为本,以预科课程为资料,弄清预科统考考要考什么,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教好的问题。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要有反思,同时要求学生也要有反思,他们要有自己的“总结”、“评注”。让他们在反思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3.重视回归教材。“教材是统考试题的生长点”,我们相信这一点已经成为各位的共识,考前应注意引导学生回归到教材中。

 

四、几点建议

 

1.抓好三基,夯实基础。数学的三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预科统考数学试卷中有相当多的试题是课本上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来的,其目的在于引导师生重视基础,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要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绝不仅仅是简单重复、加强记忆,重要的是要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进一步加以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使得在记忆系统中储存一个“数学的认识结构”。信息学研究表明,只有在大脑中的知识是一个条理化、有序化、关系清晰分明的体系时,才能在解题时,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启示,迅速地提取相关信息,并从多个可以联系的知识点中,选取与题目的信息能构成最佳组合者,促使解题过程最优化。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意识,只能领会、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本方法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本方法进行体会、感悟、梳理、总结。

 

2.认真研究教材。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

 

1)及时构筑知识网络。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如果教师本人或指导的学生在大脑中的知识是混乱、无序的,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的思维理性化、简缩化?

 

2)深入挖掘教材的导言、小结、重要例习题和课题学习。教材的导言、小结明晰了本章要研究的问题,有利于知识的网络化;重要的例习题往往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对这类数学问题,通过类比、延伸、迁移、拓广,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发挥教材的多种效应。这是一个“知识—能力—知识—能力”的良性循环过程。

 

3)以学定教,落实新课程理念。给学生创造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课堂的问题串为活动串,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和方法。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念。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特别要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3.做好解题、推理、应用研究。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题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认识学习波利亚的《解题表》,明白数学能力的提高重在解题的质量,重在解题的方向和策略,通过不断反思,帮助学生总结经验,积累解题的思维方法,学会选取最佳解题路径。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大量的是推理过程,通过多种推理方法的合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通过对推理过程的合理表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通过对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应对直觉思维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进行培养。

 

通过创设数学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不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与数学建模能力。这不仅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通过有一定思维度的问题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探索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综观整体这次数学试卷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获得成功乐趣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

 

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卷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非常必要的。对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和探索预科数学的教学规律,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通过考生的答卷分析,对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