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7 09:11:5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1

【案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我在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的语文课。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七八岁时的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巴迪非常高兴,觉得妈妈真是爱他,而爸爸则不屑地评价说“糟糕透了”,令巴迪很难过。后来,巴迪成长为了一个著名诗人。长大后的他才真正体会到爸爸和妈妈的评价都是对他的爱,“精彩极了”是对他的赞赏和鼓励,“糟糕透了”更是对他鞭策和深深的期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使我可以关注到全体学生的情绪动态。初读课文时,我观察到全班有近二十个孩子对于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感到非常疑惑,对于爸爸的评价更是非常反感,觉得爸爸真是不懂孩子的心意,不懂得鼓励孩子,是个粗暴的爸爸。为此,我没有马上切入正题,而是提出几个问题:“巴迪的爸爸为什么要说‘糟糕透了’?巴迪听了爸爸的评价后心理和行动上有了什么变化?”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细细地读课文:“巴迪真的很糟糕吗?”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不糟糕。”作为巴迪的同龄人,他们都觉得巴迪那么小就能写诗,很棒。原来爸爸的批评是想激励巴迪,让他更努力。

接着我又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和比较爸爸和妈妈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爱。学生们很直观地发现,母亲对于这首诗的赞赏是扑面而来、热烈欢腾的,对巴迪起到了鼓励的作用。孩子们理解了这是一种感性的爱,一种最朴素的、出自母亲本能的母爱。而相反,从父亲“糟糕透了”“扔”等字眼当中能很强烈地感觉到父亲冷漠、粗暴的态度表象下是深沉的、厚重的父爱,是父亲对巴迪的激励和鞭策,更是父亲对巴迪的殷殷期望。这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更深厚的爱的表达。“孩子们,你们知道了吗?爱你,不仅仅是表扬!批评更是一种爱护!你理解这种爱吗?”此时,我看到班上几乎所有孩子的眼睛都发亮了,原先不理解爸爸,认为爸爸是个粗暴的人的孩子逐渐认同了他的做法。

从这个课例中,学生们知道对巴迪的成长发挥作用的既有“精彩极了”,也有“槽糕透了”,既有热烈直接的母爱,又有冷漠表面下的深深父爱。两者的有机结合显示了爱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体会母爱和父爱的真正表达,认识到批评你的人不一定就是对你不好,不爱你,而表扬你的人更是在对你的赞美中投入了深深的爱。其实爱既需要慈,同样需要严,严格的爱和慈爱的统一、和谐才是真正的爱。我的这一番话,让这些平时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听得不由得动容起来,一脸的认真和感动。

在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找寻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小班化教学模式对于教育教学是一种优势。它可以使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关注其思维动态,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此,我让学生们把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写一写,并在四人小组中发表见解,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这也激活了他们对生活的回忆。我把他们写的东西收上来查看,发现30多个孩子都有和巴迪类似的经历。为此,班上的一个孩子还侃侃而谈:

平时学习中,老师对我的教育是既有表扬又有批评。有时“表扬”这股风太强了点,我会变得有一点骄傲;有时“批评”这股风太大了,我也会觉得很自卑,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很多人一定希望生活中只有表扬,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希望这两股风可以不断地向我吹来,可以时时提醒我“加油”“注意”“小心”,使我把握学习中这艘小船的风帆。

我很欣慰孩子们能从课文学习联系到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思想认识随着学习得到了升华。小班化环境下的师生交流不仅顺利地达成了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也为他们进行了一次人生的教育。

【分析】

1. 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关注,了解内在的心声

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看,人最容易接受的是自己感受过的事物,其次才是自己理解的事物。爱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不能用说教、命令和收买来获得的。对于10多岁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感情,而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去主动关注,进而乐意去理解较为内在的情感。小班化环境下,由于学生人数少,课堂上老师的关注面相对集中,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知,便于教师引导和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的理由。通过寻找父亲不经意的动作等细节描写后,我又让他们回忆畅谈,并提问:你生活中受到过类似的批评吗?一双双手刹时此起彼伏地举起来了。“当我取得成绩时,妈妈表扬我的时候,爸爸就会提醒我不要骄傲。”“是的,我妈妈对我比较严厉,但她很关心我。” 有了情感的融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理性的爱。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疼爱和呵护,使得他们只知获取爱而不知付出爱,确切地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表现爱。小班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有一次,班里一位学生摔了一跤,磕掉了半颗牙齿,我立即联系家长,并送孩子上医院。第二天,我对全班学生说,某某同学昨天受伤了,大家一起来关心他、帮助他。午饭时,我细心地帮这位学生挑出肉里的碎骨头,提醒他吃慢点。学生们受到感染,都主动来帮助他。慢慢地,班里形成了一股友爱之风。通过对本文中爸爸妈妈的爱的理解,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逐渐从感受到自己被长辈的宠爱,到感受、理解爱,再到主动付出爱。

2. 从现象到本质的变化,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认识,理解背后的情感

当我们说到爱的时候,大多数人立马想到的是被爱。尤其是孩子们,总是要求大人随时关注、呵护自己。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让他们认识到不但接受爱是人的需要,付出爱也是人的需要。教学中,我把父母的评价抽离文本,集中呈现父母对巴迪的爱,这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想感受,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懂得这个世界是由集体促成的。每个人除了自己的需要,还要重视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感受。而小班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更能捕捉到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为教师的正确引导提供更直接的资源。

小班化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具体,学生更能通过对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媒介物——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获得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我着重从作者一系列的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关注到巴迪在父母不同形式的批评和表扬中发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抓住文本中的突出意义,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现象是父母亲对待同一首诗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本质即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看到文章中爱的不同层次的表达,爱的不同表现方式。本文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及其父母的各种表情、言行,所以我在细读文本后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情上,再结合学生平时长辈们的爱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3. 从个性到共性的统一,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迁移,发挥德育的作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2

一、鼓励思考发现,使学生积极提问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我认为巧妙的发现也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在课堂上我重视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边读边思,边写边思,及时发问,敢于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解决心中的疑惑。

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班上一位比较好动的学生的竟然站起来问:“题目为什么用双引号?再说能有什么事情既精彩又糟糕,会不会是写错了?”我真是欣喜万分,这个问题本来是我引出课题后,要引发学生提问的一个话题,没想到他主动发问了,这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更具实效了。之后我甘当人梯,故意露出破绽,让学生发现,打破权威观念,让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二、重视方法引领,使学生善于发问

从不问到问,再到会问,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认识过程,我十分注重提问方法的指导。

(一)帮助孩子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落花生))一丈时,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落花生是什么?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情?作者为什么要写“落花生”这篇文章?其实是让我们学些什么?当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后,在适时解决的同时,我也给予了相关的评价。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初读课文就可以获得答案,这样的问题显然含金量不是很高。第二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读书才能得到答案,有了一定的质量,而第三个问题却需要从课文内容引申开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才能作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更有质量,从而引导学生把提问向拓展性、延伸性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虽说质疑只是要学生读课文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实践证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提不出问题,这并不表明他们都懂了,而是缺乏阅读能力,找不出文章的主干,这就需要老师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一些方法。

1.构建正确的提问方式。通过教师的示范,教给学生提问题的基本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使学生可以模仿提出简单的问题,为今后知识迁移、独立质疑做了良好的铺垫。

2.整合目标与文本资源。即引导学生从词句的理解,从课文内容的概括与其从课后思考题的提示进行发问,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

3.根据标点符号质疑: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多达7次。我便让学生找到感叹号的出处,引发学生提问:“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运用这样的提问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抓住关键的词句提问。课文中有很多画龙点睛的词句,对刻画人物,表达情感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提问。

5.根据课文中心词(语)、中心句质疑:课文中的中心词(语)是“文眼”――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

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是课文的中心词。当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就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学生就很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读课文。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进行质疑“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一那就是爱。…作者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根据课文的中心内容、中心思想质疑:中心内容:运用此法,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便首先必须寻找课文的中心内容。如《慈母情深》这课,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内容是描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情。学生很自然地便会提出:“贫穷辛劳的母亲为什么能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这样切合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精妙之处是善于引导。我们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情景,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尝试活动;自学;高效语文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尝试教学活动的组织已经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被动的学习状态已然让学生越来越看不到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最大化地展示语文课程的价值,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效地将尝试活动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交流、主动求知的语文课堂中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因此,本文就以尝试教学法在教学《“真美”与“真糟”》这节课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有效地组织尝试活动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

一、出示尝试题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尝试题的出示就是要让学生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一来是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整体含义;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所以,在《“真美”与“真糟”》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下面的几道尝试题,如:

(1)你认为父母应该对自己什么态度?

(2)当你认真完成某件事之后,你希望得到父母怎样的评价?

(3)阅读文本,思考:父母为什么会对同一首诗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父母的用心体现在哪里?

(4)说一说文本中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

……

组织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对上述的问题尝试地进行思考,并对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之后,组织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环节,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决定尝试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在《“真美”与“真糟”》这篇文章的自主学习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在学生反复阅读后,对尝试题中的(3)(4)进行回答和交流,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二、自学课本

明确学习目标,即,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不同评价的理解。并对文本中母亲表演自己的话以及父亲打击自己的话勾画出来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三、尝试练习

在这一阶段除了是要对前一阶段出示的尝试题进行解答之外,还要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思考和解答,比如:

(1)父母对我的小诗评价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父母对我评价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我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面对爸爸的批评,“我”有怎样的表现?

(4)假如:父母在看到我的小诗后都给予了我肯定和大肆的表扬,我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

……

组织学生在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对上述的这些问题再一次进行独立思考,并在解决过程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进入讨论环节

引导学生对尝试练习环节中的(4)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如果父母的评价是一致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比如:父母都进行表扬或者是父母都进行否定等等,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才能在比较或者说是在评价后果的分析中真正地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方式带来的意义,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五、教师讲解

在学生结束了上述几个环节之后,我针对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背后所包含的家长的“用心”进行交流和点拨,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尝试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自主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尝试活动,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掌握不够,往往表现为:随意提问,率性而为,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问题呈现形式缺乏科学性,停留在浅层次上,为形式而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浪费了课程时间,耗费了学生精力,起不到悬疑质问、激发思维、积极探究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认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具有概括性,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这个问题可供思维的空间很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实质就是问题教学,不但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更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是以问题为线索,而不是以“结论”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和探索类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确定。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问题太易,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唾手可得,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提问应避免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一般而言,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5

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经实践研究,总结了10种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1.文通字顺通畅读

文通字顺通畅读即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顺。通读是感知教材,以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大致脉络为目的,是对教材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通读课文,使学生达到字字音准,句句流畅,文通字顺。它是朗读的储备和酝酿阶段,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案例】《新型玻璃》教学片段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一个划(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犯罪。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改好的。(该生第三遍终于读对了。)

师:对了!“破”字读出来了,第三遍读对了。向人介绍介绍你的经验,好不好?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生:要看准课文。

师: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

生:三遍!

师:三遍不行四遍。反正多着呢!这就是你的经验,再往下读。(该生一直读到“抓住了……罪犯”都没错一个字。)

师:非常好,非常好。接着往下读。

…………

2.设计问题理解读

理解就是学生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教师提出问题的想法,阅读中的理解常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理解的不同程度或不同水平。设计问题理解读,适合提问后的朗读。

【案例】《花种》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思考有几种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生读后回答问题。

3.领会感悟体验读

“领会”指领悟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领会是建立在对某一特定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与悉心体悟的基础之上的。真正的领会,归根到底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领会感悟体验读适用于重点段教学的朗读指导,教师可结合着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把文章读在脸上” “从你的声音里听出你的理解”这样的要求来指导学生体验感悟。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读下面这段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生读后交流体会。

师:带着你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再读这段话。你的体验会更深刻!

4.传情达意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传情达意表演读可以用自读自演,同桌一读一演,上讲台边导边演等形式。

【案例】《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动作读第二自然段,一会儿找同学到前面来表演读。

学生自由带动作朗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6

今天上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课前我进行了一个调查:记得老师批评过你的请举手,二十多个学生响应;记得老师表扬过你的请举手,三个学生响应。天地良心,班上56个学生,哪怕是考一位数的那位和最懒的那位,我都表扬过他好几次了。可为什么他们忘记了我的表扬而只记住了批评呢?是我的批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心存感激,难以忘怀,还是批评失败,让他们“怀恨在心”?我问:“为什么记得老师批评了你?”没有人举手或大声回答,“嗡嗡嗡”的声音倒是多了起来。情况不妙!逮个学生,换个问题:“老师什么时候批评过你的?”“那次我没有早读。”“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犹豫。“没事,说实话。”学生怯怯地说:“恨您,觉得老师真坏。”我不再问了,相信后面还有不少雷同答案。

回教室后,我就反思:我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可为什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却是恨呢?回想起来自己平时的批评确实有些欠妥当的地方。

一、批评过于急切,当众批评过多

往往课堂上发现问题,不管是谁,我总会忍不住说几句。俗语说:“人要面子树要皮。”今后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我一定要考虑被批评学生的感受,多在私底下谈话或批评。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进行的批评,哪怕是最温和的方式也可能引起被批评学生的抱怨。如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批评犯错误的学生,被批评的学生不但不改,甚至会在心理上与老师抗衡。

二、批评时语言没注意轻重,过于严厉直白,没有给学生心理空间

今后的批评要和蔼含蓄些,学生毕竟是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应该“蹲”下来平等看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地和他们谈心,和蔼含蓄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理智地保持风度,态度恶劣、粗暴会给学生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这样即使接受批评也只是因为惧怕,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三、批评过于单纯,很少结合学生的优点提出对学生的期望

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抓住学生的优点,表扬他们的优点,来鼓舞其士气,提出期望,帮其改正缺点,实现奋斗目标。

虽然讲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学生都知道了表扬和批评缺一不可,但是,我们还是要慎用批评,巧用批评。让批评真正充满着浓浓的爱意,擦去学生心灵上恨的痕迹,播下爱的种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7

一、课堂教学中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的一个片段。师: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为什么以两种相反的意思为题?生:为什么一会儿精彩极了,一会儿又糟糕透了?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生:好!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

从现在部分课堂实际情况来看,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只赋予权力而不增强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散漫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的误区。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二、小组合作研讨中的无效合作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窃读记》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师:这篇课文作者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生:渴望读书,热爱读书,嗜书如命。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征?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组织合作学习,要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解决问题中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师:刚才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生:有!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几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8

一枝红杏出墙来     ——对“问题课堂”的一点建议        江阴市周庄中心小学 吴玲娟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具时代性和挑战性的话题。作为一个教育第一线的年轻老师,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课堂教学已无从计数,却一直感觉到,在许多课上,学生学得并不轻松,更不主动。不管课堂上如何变着法子组织教学,总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师提问,生解答,师再小结。表面看来天衣无缝,实则却是问题多多。 高举创新旗帜,但在实践中却常受自己学生时代应试教育的影响,常采取的是老的课堂教学模弋,每每一堂课下来,看到学生知足的样子,似乎老师所授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莫名有些嫣表,我们的课堂似乎钡了些仟么,缺什么呢?偶然翻及章回体小说,发现每一回的结尾都有这么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感觉顿有所悟,是这“悬而未决”的一句,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缺少的不正是这关键的一个悬念吗? 一、“问题课堂”非“告诉式课堂” “告诉式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让我告诉你”。这里的“我”即老师,“你”即学生,课堂上己经告诉你了,你还需自己课后去研究什么呢?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有它有利的一面,就是应付考试时答案绝对的标准,一个模式的,但要就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影响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的探究性是得不到提高的,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而“问题课堂”拒绝简单地告诉。在课堂里,要充满情感,允渤智慧,充满活力,更要强调的一点是充满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笔者主观认为,这种主动参与,不仅应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更应将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各个领域了解得更多。 二、“问题课题”中要坚持的几种观点 学习的课堂是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空间,我们不应忽略学习主体——学生的情感。“主导”和“主体”的本末倒置,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课题的效率。 1.“问题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指路”而非“带路” 常听有老师在办公室抱怨:这个内容我已经讲了不下10遍,还有学生不知道!不知他们在抱怨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他所讲的知识点是他“讲”给学生听的,还是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的呢? 我们常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在一个生疏地方,找不到目的地时,只好求助于路人,有的人出于热情,把你带到目的地后方离去;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只给你指个大致方向就离开了,使你只得摸索着才到达。但如若再过一段时间去某地,你都会明显感到:由人带路的地方记起来模糊、陌生;自己摸索的地方则记忆犹新,联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一步一小心,不敢松懈,不时还要回头看看学生是否“跟”着自己。如果教师教的内容无人出岔子,老师心满意足,这是否就是理想的课堂教学呢?还是教给他一种方法,让他自行探究,哪怕拐了几个弯才做出来,好不容易才尝试学习的成功好呢?我想,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不出岔子的被动学习,他们的记忆是模糊的,需要老师隔三岔五地去反复“磨”才行;而对于他们主动学会的方法,获得的知识,则时时记得,并且有一种成就意识。 2.“问题课堂”中,学生应向老师说“有问题”而非“没问题” 马克思说“怀疑一切!”哪怕是最权威的,有疑必质,有问必纠,今天的课堂应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这句话似乎有毛病!”“老师,你这个字写错了!”“我可以提个问题吗?”对于学生的合理提问,我们应用欣赏的眼光来看。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前准备,不是琢磨着学生会问什么问题,那时应该怎么回答,或者想着今天的过渡语言多美,简直无懈可击,学生该不该有问题了吗?而应该想着待会儿的课堂上我应该让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一堂课结束时,学生问题都解决了,没有问题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而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走进另一个智慧的空间,通过多种方式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举个例子说,学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不应让学生仅知道这个故事,知道小女孩很可怜,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小女孩为什么会这样死去的?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安徒生为什么写这篇童话?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童话大王”的?他写的名著童话有哪些?丹麦是个这样的国家?等等。如此多的问题,足以让学生有一种探究意识,用稚嫩的童心去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区分“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问题课堂”中,教师应提升学生错误的价值而非全盘否决。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可是有价值的。”不能否认,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知识。笔者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正常经历。上次听我校夏德琴老师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课堂将近尾声时,夏老师问学生:“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是听到不同的评价,你喜欢听‘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学生的选择都是单方面的,就我们成人而言,当然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选择是错误的,但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言,这样的选择无疑是真实的。尔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夏老师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观点的好处,再说对方观点的弊处。在紧张激烈争辩中,学生感到光是“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都是不行的,生活中需要赞扬、鼓励,也需警示、鞭策。通过这个事例充分可以说明,错误是求知的原动力。有了错误才有旧错的欲望和热情,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进而把更新更广博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而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童言无忌”,而不要做一个“纠错专家”,有错必究;允许学生发生错误,而不要扼杀学生的童心;允许学生带着未解的疑团离开教室,把问号、省略号带到课外去,而不要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答疑解惑的“问号式教学”。我们期待更多专家学者来关注“问题课堂”“问题教学”,让这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越开越旺,永不言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9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步感知课文,表层质疑,引发精彩课堂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

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的。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变得特别重要了。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例如:在教学《刘胡兰》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学生纷纷提问:“刘胡兰真的不怕死吗?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吗?”“刘胡兰是怎样对付敌人的?”“刘胡兰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敌人还要杀她?”“‘叛徒’‘威胁’‘收买’‘钢铁铸成’等词是什么意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方始,趣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精读课文,从关键处质疑,升华精彩课堂

“已心之悟,最是至深。”学生个体对课文的感悟,无论层次的深浅,都是真实、极具个性化的,思维也是最具生命力、最活跃的。因此,让学生熟读课文再质疑尤为重要。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疑问自然生成。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时,可以从课题或关键语句、语段引导质疑。

1.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质疑,可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按一定的思路阅读课文。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你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这两个词为什么打个引号?”“为什么既是‘精彩极了’,又是‘糟糕透了’呢?”“两种完全相反的话到底又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学生被种种疑问激发起探究课文的兴趣,更使学习做到了有的放矢。

2.对关键语句、语段质疑。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中,学生必然能够感悟到重点语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重点语段入手质疑,往往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为深入探究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窃读记》一文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中,为什么说窃读时很快乐,也很惧怕呢?它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处境呢?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和熟读课文为时,通过多种途径提问,如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修辞、名句、时代背景等去质疑。

三、深读课文,联想质疑,衍生精彩课堂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10

那些和我一样对篮球持纯粹主义观点的人很难接受这样的人,我们认同一些高尚的法则,诸如“优质的投篮选择”、“视防守随机应变”,还有“永不满足”。正是这些法则堆砌而成的篮球认知才让《球场雄心》①这样的电影成为经典,让马刺这种球队长盛不衰。

然而,快艇“摇摆人”尼克·扬绝不遵循这部法典,一旦手中有球,他不会按照教练、球迷和分析师的方式做出决定。

“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我是个血勇之徒。”扬说,“我觉得我可以用任何方式投篮,从我第一天接触篮球开始,我就是这么觉得。”

扬并不否认,他在比赛中的一些投篮不算明智,但他不会因此而道歉。尤其是在4月29日快艇惊人逆转灰熊那场比赛之后,扬更不可能有什么遗憾,他11次出手砍下19分,其中包括短短一分钟内连中3记三分球,让对手的12分领先优势在眨眼之间仅剩下3分。

这场比赛,扬的大多数投篮都没有面对太大的防守压力,不过纵观他本赛季加盟快艇后的投篮选择,高难度的表演可谓数不胜数。

“那些投篮?直到现在我还相信我能投进。”扬说,“有些人可能会想:‘他就喜欢投那种球。’但是我使用的每种投篮方式,我都经过训练的。”

尽管问题中预设的前提可能会得罪某些敏感的人,可我还是忍不住问他:“真的吗?你练过在三分线内离篮筐6米开外面对两个防守球员的投篮?”

“我知道我能投进。”扬说。

这种自信的态度简直可以把一个经验主义者气疯。一场普通的NBA比赛中,一支球队的控球次数大概是94次,如果有个像扬一样的家伙浪投三、四次,全队的进攻效率就会被拉下一截。看看大多数NBA球队的场均得分吧,一、两分的差别就能决定你排在分区前四,还是进乐透区试试选秀抽签的手气。

尽管这些都是事实,可是扬的观点是不是也有些道理呢?那些糟糕投篮所带来的损失,有没有可能在一场像快艇逆转灰熊那样的比赛中最终得到补偿呢?

为了探寻这种不讲理的球风是否能带来成功,我决定向吉尔伯特·阿里纳斯请教答案。

2006年12月,还在奇才效力的阿里纳斯面对湖人砍下61分之后,科比·布赖恩特曾有过一番广为人知的评价:“他似乎毫无顾忌,真的,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今晚他的一些投篮如果没有投进,那就是非常糟糕的投篮选择,一旦投进了,那就是不可思议的选择。”

撇开科比与阿里纳斯之间的个人恩怨不谈,他的这番话触及了问题的核心。许多人觉得科比是在嘲讽阿里纳斯,其实不然,他只是道出了一个血勇之徒的心态,其中并无褒贬之意,事实就是如此。

就在输给快艇的次日,阿里纳斯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

“世界上任何运动项目中的佼佼者都是不讲道理的。”阿里纳斯说,“就像多动症患者一样,他们的思维富有创造力,可以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东西,可以做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但是这种人一旦吃了药就会平静下来——如果一个教练让凭血勇打球的球员更冷静一些,那就等于给他吃了药。”

“也可以说这种人就像是刺客。”阿里纳斯接着说,“在任何电影里,刺客一开始都是大开杀戒,接着就会有个女孩出来阻止他杀人。球员也是一样,史蒂夫·纳什能传出那么多精彩的球,是因为没有人在他失误时告诉他:‘以后别那样传球了。’朗多也是一样,他们都有想做什么就能去做的自由。”

我对阿里纳斯的观点还是将信将疑,那些糟糕透顶的投篮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何况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到既理智又咄咄逼人。然而按照阿里纳斯的看法,即使24秒计时钟上还有充裕的时间,面对一个贴身防守的对手从离篮筐6米的地方出手投篮,也没什么错。

“这是创造力驱使下的反应,他觉得他能把这个球投进。”阿里纳斯说,“科比就常常这样做。看看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你会发现他们都是不讲道理的,他们敢于尝试一切,敢于做任何事情。这就是他们的创造力,这就是他们的本性,这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但是没有不讲理的运动员就不会有这种冒险。”

我问阿里纳斯,一个没有血性的运动员是否依然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我可不这么认为。”阿里纳斯说,“迈克尔·乔丹从来就是个血勇之徒,阿伦·艾弗森也是,还有科比。”

我反驳说,凯文·加内特就不是,他打球的方式极为自律,但依然是同时代球员中最优秀的之一。

阿里纳斯的回答?

“这就是为什么凯文在第四节从来就得不到球的原因,他们都把球交给保罗·皮尔斯,因为他是个血勇之徒。勒布朗则不是,他在意人们对他的看法,但杜兰特则是,韦德也是,博什不是。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没有就是没有。有些球员是我所说的那种‘杀手’,他们有杀手般的心态,比赛快结束时你会希望把球传给这种球员,让他们出手投篮,因为他们不在乎投篮选择是否糟糕,也不惧怕失败。”

在这个问题上,我很难说服阿里纳斯,于是我问他,糟糕的投篮会输掉比赛这一点,他终究无法否认吧?

“这就是篮球。”阿里纳斯答道,“你不能像我们昨天那样拖拖沓沓地打球——就像在大学联赛里,你领先20分,比赛还剩下几分钟,于是你开始用大范围传球拖时间,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攻击性。”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灰熊在季后赛首战中,在错误的时间丧失了这种血勇?

“对!”阿里纳斯说。

阿里纳斯把血勇看作一种先天素质的理论相当有趣,在他的世界观里,球员的血勇无法通过后天获得,他要么就是扬和科比那种血勇之徒,要么就不是。

阿雷纳斯或许只对了一半。

凭血勇打球也许是阿里纳斯所说的那种“杀手”型球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但由此带来的损害不可忽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11

案例:

师: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爱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这是慈祥的、鼓励式的爱;另一种是“糟糕透了”,这是严厉的、批评式的爱。我想,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也感受过不同形式的爱。现在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匣子,在音乐声中静静地回忆、感受。

(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反映亲情的一组图片,学生听音乐、看画面,静静地回忆、感受。)

师: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爱的新认识。)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十分高兴,我感到同学们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是啊,我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父母的爱更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爱的力量吧!

(配乐朗读课文,结束教学。)

评析: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片段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学生已体会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教师明白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停止在会文得意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教师用音乐、图画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温馨的情感世界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浮想联翩,亲情、友情、师生情……一一呈现在眼前,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丰富的情感积蓄,让学生的表达做到了言真而意切。从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中,教师看到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体验到了这些感受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体验到了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交流、反馈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交流,真诚对话。学生感受了爱,理解了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身心和人格得到了健全和发展。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过程中,对爱也有了新的认识,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明白了爱的真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12

关键词:评价;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56-0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语文课堂关注阅读教学,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但是却依然很难改变“高耗低效”的现状,课堂上唯恐讲解训练不够,可往往到学业评价时,失分最多的还是阅读部分。到底是我们的教学缺失了什么?怎样改变“课堂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评价”两张皮的现象?

阅读五大领域的能力――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中究竟注重培养了什么?只有教学中切实地围绕这些能力点展开教与学活动,学生也才能在这些能力上有提升。

二、问题的研究

1、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给学生自主的实际空间

改变以往教师先进行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设计,再进行阅读教学的模式,而是教师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要达到的学业能力,结合教材出自测题;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完成题目,反映出自主学习中能解决的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定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把这些真实的学生情况作为进一步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习的前提。

比如我们在讲授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前,在文本解读基础上按照阅读能力的要求除了阅读理解自测题,在学生完成基础上,发现他们阅读理解方面的难点。

这样的过程真正体现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给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空间、时间,遵循学生个体本身的认知规律,培养他们运用已知,达到最近发展区,进而把未知化为已知的建构学习过程。

2、课内课外,师生共联――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注意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真正的的合作不仅仅是课堂上小组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外延都是很广泛的。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在课下自由结合成合作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还可以自主设计展示的方式,这样的合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延伸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增大合作学习的灵活性,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3、激活思维,发展能力――以探究激发学习主动性

形成了以下学习模式:针对阅读――研读教材,学情调研――依据学情,设计教学――互动反馈,提升能力

共同研读,拓展视野――细化比较,加深认识――回归文本,建立联系

针对写作――从学生习作中发现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习作支撑点――深入研读体会――指导学生自己的习作

具体课例:

一、策略设计依据

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我们进行了课文的文本解读以及主观的学情分析,并结合学生阅读习题反馈做了客观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理解的五大领域中突出的难点是“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难以对文本的重点句做出恰当的解释,尤其是难以有理有据地评价文中人物。

二、策略剖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1、从审题进入,整体感知文本――浅表层次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人物语言为题的理解,抓住主要内容,为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做浅表层次的铺垫。

2、以重点句为轴,环环推进――中心层次

(1)确定轴心:目的是引导学生找到重点句,并循着重点句,凭自己的感性认识去初步理解它。此时的理解还是肤浅不深入的,要想深刻地理解重点句内涵,就要深入研读文本,从而展开以此为轴心的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2)逐层探究,环环提升。评价母亲:设计意图:母亲对巴迪的鼓励关爱显而易见,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互动中了解“这是怎样一位母亲”,感悟评价人物要“有理有据”。这为对父亲作出合理评价奠定了方法基础。

评价父亲:此环节抓住父亲对巴迪的三次评价,环环生发,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本情感的体验,提升“形成解释”、“作出评价”的能力。①抓表现评价父亲②品语言评价父亲③前后对比,评价父亲

此时,一位外表严厉、内心火热;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的父亲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3、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做出解释――延伸层次。

这个教学流程体现的教学策略是“重点突破”。突破一:以重点句为轴心串联文本,突破对课文情感的体悟;突破之二:以重点句为轴心感受人物形象,突破人物评价;突破之三:以重点句为轴心深入理解文本,突破形成解释。

至此,我们在解决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上下足了功夫,力求通过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建立评价人物的正确意识,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模式:首先,明确评价人物要有理有据,立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找到相关的依据;从文本中寻求依据,可以抓住人物的表现去评价,可以利用文本的前后对比去评价,可以在感受文本情感的综合体验中进行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抓手,不再茫然无从,雾里看花。

参考文献:

[1] 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71-73.

[2] 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207.

[3] 范佳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1(03)64-66.

[4] 孔祥福.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