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时间:2023-06-06 09:01:21

中药鉴定学

第1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线索式教学法;课堂教学

中药鉴定学研究的对象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教材中共收录了300多种,具体中药品种涉及的内容包括来源、植物(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性味与功能等,而性状鉴别中又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若干内容,有些中药还涉及混伪品的鉴别,故该课程具有品种多、内容繁杂而关联性少、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是较难学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学习的难点不是理论深奥难以理解,而是难记忆[2-5],这不仅是学生遇到的困难,也是新任课教师所必须解决的难题。线索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并执行一条清晰的主线,并以这条主线为载体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知识系统化[6]。该方法能通过恰当的线索将纷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链,当可以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下一个知识点时,记忆量就减少了,记忆效率就会提高,这不仅能帮助教师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找到头绪,使得授课过程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也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尝试将线索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线索的选择

线索的选择是线索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好比蚕茧抽丝,只有找准了丝头,才能顺畅地抽出整根丝。恰当的线索应该是容易记忆的或是对学生能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能使人较容易地联想到下一个知识点,逐渐引导出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常用的线索有以下几种类型。

1.1以药名作为线索

中药的命名方法丰富多彩,药名中蕴含着与之相关的信息,如功效、药性、产地、颜色、气味等,易于引导出下一个知识点,所以此类型线索是最常使用的。以细辛为例:细辛为常用中药,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在教材各论中是第四个要介绍的中药,同时这味中药比较特殊,有小毒,又是“马兜铃酸事件”的主角之一,所以是重点讲授的中药品种之一,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包括来源植物、药用部位、产地、化学成分、性状特征、显微组织结构特征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索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联想其名字的含义,从名字中得到细辛“根细、气辛香、味辛辣麻舌”这三个重要的性状鉴别特征,再以此为线索,引导出“马兜铃酸事件”对细辛药用部位的影响及安全性控制、植物来源、其它性状鉴别特征、产地、显微结构特征、主要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等,基本涵盖了所需讲授的内容,巧妙的通过名字为线索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了一起(见图1)。

1.2以问题作为线索

选择作为线索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此类型线索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该重点内容也能被学生牢记。以冬虫夏草为例:冬虫夏草为名贵中药,稀有、昂贵,市场上常有用其它虫草冒充冬虫夏草,所以在课堂讲授时,首先提出问题:虫草是否等同于冬虫夏草?以此为线索引出虫草形成的机理,虫草即真菌寄生在某种昆虫上的子座与昆虫尸体的复合体,使学生明白不同虫草的区别在于真菌与寄主昆虫的种类不同,于是解答了之前提出的问题,并自然地引导出冬虫夏草形成的机理,继而引出其性状鉴别特征及显微鉴别特征(见图2)。

1.3以基本概念作为线索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学好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以基本概念为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川贝母为例:川贝母是多基原品种,商品规格主要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市场上还有多种贝母类药材,如教材中所收录的浙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如果每一种贝母都单独讲授,既耗时又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所以在授课时,以“鳞茎”这一基本概念作为线索,紧紧抓住贝母类药材的药用部位均为鳞茎这一共同点,通过讲解鳞茎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贝母类药材的共性,包括组成、气味、主要有效成分及显微粉末特征,再引导出不同贝母类药材的个性特征,这样既避免了共性特征的重复讲授,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区分不同贝母类药材(见图3)。

1.4以经验鉴别术语作为线索

经验鉴别术语具有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特点,包含着大量与该药相关的信息。以厚朴为例:厚朴为皮类中药中的重点品种之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授课时,以品质较佳的厚朴习称“紫油厚朴”这一经验鉴别术语为线索,从“紫”引导出厚朴内表面颜色,继而引出加工干燥方式;从“油”引导出内表面刻划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继而引出气香及显微特征中的油细胞特征;从“厚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即厚皮,引导出药用部位,继而引出商品规格,而皮类中药断面特征十分重要,由此引出断面性状鉴别特征,继而引出另一主要有效成分及主要显微粉末特征(见图4)。

2讨论

线索式教学法适用于知识点之间能建立关联,并能找到恰当的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中药品种,所以该方法只是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甚至是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此外,在应用线索式教学法时,讲授知识的先后顺序不同于教材编排的顺序,而且线索引导图中往往很难将所有知识点都串联进去,所以在教学中要及时告知学生所讲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好笔记,同时补充线索引导图中未关联的内容,做好对授课内容的归纳总结。在《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线索式教学法,关键是选择恰当的线索,画出线索引导图,这既是教学的思路图,可帮助教师理清教学脉络,使教学讲解清晰、流畅,也使得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记忆。该方法既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记忆教学内容,也可作为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课程的一种方法。教师将该方法介绍给学生,同时指导并训练学生画线索引导图,既可以使学生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更好地配合教师,也有助于学生找出并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要点,提高记忆效率。教学过程就本质而言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只有教、学双方共同配合,线索式教学法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卫莹芳.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吴启南.《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法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8):1348.

[3]田景明,王晓琴,鄢长华.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教育版),2014,36(S2):794-796.

[4]刘义梅,陈科力.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91-93.

[5]杨竹雅,张洁,吴梅,等.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1):156,158.

第2篇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论文联盟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医药类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内容基本以显微鉴定实验为主。

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是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日后就业比较常见的岗位。两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见的400种中药饮片的识别;能运用常见分析仪器对中药进行初步分析检验。

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

1.1 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

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在上《中药鉴定技术》课时,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口尝,手摸,鼻嗅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为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反复观察,不断实践,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1]。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繁杂,琐碎,记忆点多,同一药材存在一药多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同一药材有不同的规格、等级;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同一药材还存在多种混淆品。因此,如果仅仅用图片来介绍,而没有药材来观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岗位需求

实验课的传统内容是以显微鉴定为主。其中,显微鉴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课上讲授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去寻找药材的粉末特征组织,最后画药材的显微特征图。这种单调,“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漠,积极性不高。

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可知,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鉴别也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但是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在实验课中开展的非常少,就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出现知识层次的断档。

1.3 实验材料选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药材

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鉴定任何药材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多看、多比较、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因此,实验课中所选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应选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完整药材、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及相对应的常见混淆品作为材料。然而,大部分实验室由于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选用单一的饮片作为实验材料,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饮片而不认识原药材,在学习过程中把原药材和饮片割裂开。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药材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

2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

2.1 重在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

转贴于论文联盟

力,并且还能用常规的分析仪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将选用一个班级,30名学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将《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中药鉴定实验室。在实践中教理论,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问题。

在课间,以4人为一组,将课堂上要讲的药材分组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边教药材的性状鉴别,学生边根据老师所讲的鉴别要点,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等传统方法,对药材进行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随时都可以提问,老师教完后,学生也学会了怎样鉴别药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印证。下课后,以宿舍为单位,学生可以保留一份药材,从而在课后还能继续学习。下堂课开始前5分钟,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药材,讲述来源,性状鉴别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药标本馆资源

我校中药标本馆藏标本共500余种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材约50种。在《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安排(6~8课时)参观中药标本馆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贵重药材。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数院校从降低实验成本考虑,大部分贵重药材就不会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或混淆品来代替正品贵重药材。通过参观标本馆,树立学生对混,伪品的警惕意识,既不会增加实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鉴别能力。

同时,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校中药标本馆已将馆藏标本以文字、图像等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建立了中药学习系统,并由专任老师定期进行维护,充实。中药学习系统中的每味药都是图文并茂,记载全面,包括中药的四大鉴别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来的临床报道等等。学生在中药标本馆看标本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馆内配备的电脑随时查阅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又系统的掌握。在课外,由于中药学习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站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可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全面共享。

2.3 重在拓展,深入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

药材市场是进行药材交易的场所,市场里所含的药材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可弥补实验课上教学品种的不足。此外,市场里交易的药材良莠不齐,真伪混淆,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鉴别,因此,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学校可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当地的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习8味药,掌握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熟悉药材的商品规格及划分依据,熟悉常见混淆品的鉴别要点,了解市场价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业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在市场上所学的知识,按照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以及相应混淆品的鉴别要点,分门别类的记载下来。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市场,通过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4 重在应用,增加理化鉴定的实验内容

理化鉴别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理化鉴别的方论文联盟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难的。《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薄层色谱、紫外色谱及高校液相色谱,熟悉这些鉴别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对于今后从事鉴定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进行鉴定程序的讲解与演示,从药材的取样开始,然后根据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药材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认识到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2.5 重在创新,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

转贴于论文联盟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乌梢蛇[2]和蕲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术来鉴别药材的真伪。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直接分析生物的基因论文联盟型而非表现型,其鉴别结果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性,药材的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末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难鉴别,对观察者经验要求高的药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法来鉴别,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2.6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于应付理论考试,考前死记硬背性状鉴别特点,考完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新型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形成两步考核法,即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基础知识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综合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两种考核分别以100分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学生的性状鉴别能力,可从常用药材及常见伪品中随机抽取60种药材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在1h内完成辨认。如考察学生的显微鉴别能力,分别以3~4种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发给学生,让其通过显微鉴定,鉴定出分别为何种药材,并绘出每味药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图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鉴别特征。如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选取相关的药材,让学生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检测程序来鉴别这个药材的真伪,优劣。通过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同时,通过此类考核机制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第3篇

一、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由于《中药鉴定技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概念、任务、鉴定方法和当前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因此,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接受一些当前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打下基础。如:中药指纹图谱法、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技术等。通过讲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当前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情况。

2.互动式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要求学生们要有直观认识,需要大量的中药材真伪品标本的对照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①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将本堂课要讲授的中药材标本发下去,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归纳出鉴别要点,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讲述进行归纳总结。②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辅,先让学生们反复观看真伪品标本,然后教师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中药材鉴别要点的掌握和理解。

3.开放式教学

由于中药鉴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便于学生们的学习。①开放实验室,要想学好中药鉴定学,必须接触实际,而开放实验室能够保证学生接触大量的中药标本,同时解决实验课时间不足的问题,进行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②开放时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周确定两课时的辅导时间,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二是老师的时间开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请教,包括学生在市场发现一时难以鉴别的中药真伪品,都可以请老师到市场现场鉴别。③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进行野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形态鉴别、生长环境、采集时间、加工方法、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为2:1,而在实际教学中,《中药鉴定技术》的课时一压缩再压缩,一学期要讲完500多页的一本教材,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懂学会,难度可想而知。笔者在讲授《中药鉴定技术》时,尝试调整了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由过去的2:1改为1:1,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明显增强。

2.性状鉴定教学

在讲授药材的性状鉴定的教程中只讲鉴别要点和难点,不把每一种中药的所有性状特征都讲到。讲授的中药材随堂配备,每一种中药准备原药材和饮片各一份,这样有利于观察中药的外部形态和切面特征,上课时教师讲解一个鉴别要点,学生要马上跟着做,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烧,每一项都要做到。讲完内容后,在课堂上随机抽查,随堂打分记录;另外,在讲完一个或几个章节后,组织学生进行性状实验考核,也打分记录,这些都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3.显微鉴定教学

讲授过程中尝试将中药粉末显微鉴定由单味药辨认改为按组织特征分类鉴别。这样既增强了实验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中药粉末鉴定的规律性,同时也节省了学时, 为增设新的实验创造条件。所谓按组织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即是将生药粉末特征分为厚壁组织纤维和石细胞,导管,分泌组织,保护组织,细胞后含物等。在实验时每类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一到两种中药供学生进行观察鉴别,然后再由教师对每一类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例如,在观察石细胞时,让学生观察厚朴分枝状石细胞、肉桂马蹄形石细胞、苦杏仁近圆形石细胞,这样学生就会对石细胞的种类形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以后的鉴定中加以运用。在粉末特征分类鉴定实验后,我们将几种生药粉末发给学生,让大家运用学到的粉末分类知识,对照教材加以识别辨认。从结果看,即使课堂上未做过的粉末,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特征准确地加以识别。对横切面显微鉴定,由教师总结出规律,掌握共性,记住特殊部分和典型个例。

4.重视理化鉴定教学,教学重点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药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要比较一下几个版本的药典就知道变化有多大。这个变化的特点是应用现代技术全面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及药理药效,以全面评价中药的质量。为了适应跨世纪的中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职业教育目的,迫切需要改革原来的简单实验,开设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综合性实验,如:理化鉴别、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高效液相色谱等定性定量实验。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熟悉各类实验方法,这不仅仅是这个学科的培养需要,还是对以前开设的课程的一个大融合。实验内容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内容,从形态特征到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炮制等均有所体现。

5.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

多年来,学校往往用一张试卷、一个分值就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关心所谓的考点,死记硬背,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改革后,即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加入综合能力的考查,改革的方法是科目考核成绩由总评成绩决定,总评成绩又包括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又包括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实验考查成绩等,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提问、测验、课堂纪律等成绩,把这几部分按比例换算成总评成绩。

6.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授课,不能不顾忌学生这个主体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于在讲台上讲解,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填鸭状态,角色互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并上台讲授,讲完之后教师再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再如,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些讲授内容,讲课尽量朝满足学生需要的方向靠近。

7.教书育人,注重道德教育

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有公德、有职业道德、有专业才能的人。道德教育,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地进行。经常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及难题,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8.结合执业药师考试,加强中药鉴定技术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根据2012版国家医药安全十二五规划,2012年开始新开办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十二五”末即取消售药资格,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者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一时间,医药行业对执业药师的重视程度很高,执业药师缺口严重。在讲课时参考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给学生讲解执业药师考试题型及难点重点。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即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的应用学科。这个概念在宏观上讲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质量标准,一个是鉴定方法,二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本质的联系。研究质量标准是为了控制和鉴定中药的质量,为中药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提供依据和保障,提升中药的管理水平;这个标准涵盖着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三项指标的必备内容。研究鉴定方法可使中药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善,是保证质量标准的基础,适用的标准是由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的,这里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包涵形态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和生物鉴定法三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延伸为多种方法。这种框架的构建可以应用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来教学,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药鉴定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多而枯燥,但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系统性;二是知识涉及相关学科多,但又不失其自身的完整性;三是实践性强”。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中药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很多学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在中药鉴定的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改革,收获了一定教学成果但基本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探索还不多。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朔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意义的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肤浅层面,也就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不只是将目标扩充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面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目标。

对于每味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鉴定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中药专业4年制本科教材全书共载药500多种,其常用中药有350多种。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所载中药的鉴定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不能胜任从事中药专业的工作,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味的追求扩大掌握鉴定药物种类的数目,仅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也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因此,教学还需要有培养学生利用中药鉴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然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和当今飞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果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须是教学目标之一。

所以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如我们在大黄的这味药的鉴定教学中,要设置的目标除了知识掌握的目标外还需要设置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例如可以将学生利用已经掌握基原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的知识去区别正品大黄和土大黄这一能力设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对于新出现的不同来源的大黄伪品进行鉴别,以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的鉴定方法具备学习能力。

3教学环节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中,目前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无论是运用那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串联相关学科,设置认知冲突

中药鉴定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

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鉴定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利于后续学习中对这些知识更娴熟的应用,在串联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交互作用的产生,当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时,即产生了认知冲突。如将正品大黄和土大黄饮片实物给学生,让其辨认哪种是正品;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给学生,让其分别辨认等。利用药用植物学的知识,学生会知道正品大黄来源于蓼科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 eumtanguticumMaxim.eXBal1.和药用大黄Rheumo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了解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鞣制等物质;利用中药学的知识知道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因为没有正品大黄和土大黄的原植物所以无法辨别两者,也不知道土大黄是否和正品大黄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不同,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区别这两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此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对两种大黄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不同从而区别两者等。但对于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一一辨认出来,一时找不出更好的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掌握适时、适度和适量的原则。如以上两个冲突的设置可以在总论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中药鉴定学习的任务和意义等新知识;也可在各论的学习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大黄鉴别要点以及黄芪、桔梗和板蓝根性状鉴别中的横切面的区别。只有适时的设置冲突才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如果冲突设置的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解决而且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的线索,甚至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难点,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冲突也不宜过多,应一步一步设置呈现。否则学生感到似乎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中药鉴定学又有太多内容,望而生畏。只有适时、适度和适量的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3.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和,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广泛内容。再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

在中药鉴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不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都为每个小组提供药材标本、显微镜和简单的理化实验所用的试剂。如不能提供给每个小组电脑和上网条件或课时有限,可提前将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设置问题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在西洋参的教学中,可提出市场有以生晒园参代替西洋参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何辨别?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教师不应以居高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开始分析解决此问题时,教师应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出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揣摩其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鼓励,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如随机参加不同小组的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用显微鉴别的方法来区别茯苓和猪苓,但在做显微临时制片的设计时却错误地用了水合氯醛进行加热透化。

此时教师首先需要肯定想到用显微鉴别方法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思路,然后再提示学生是否去翻阅一下实验教材的内容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美。这样既锻炼了其自学能力也不会挫伤其积极性。又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够还是信心不足?是缺乏兴趣还是性格问题?找出原因后,“对症下药”,珍视他们特征,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造中,教师始终应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作用,切不可离题万里,天马行空。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3.3探究建构新知,归纳梳理总结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西洋参的鉴别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如何鉴别西洋参的真伪优劣。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老师的点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材料,分别用找出了西洋参的形态学特征,显微特征,找到了所含化学成分的特殊鉴别反应,想到用特异基因序列来鉴别等。这些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查得的资料和实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学生学会了利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方法鉴别了西洋参的真伪和优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和学习中得出了一些结论,解决了部分问题,获得了相关知识。之后,还应组织他们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课堂发表,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系统归纳,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帮助学生整理能进行微量升华实验的中药有大黄、丹皮、斑蝥、青黛、薄荷、安息香等。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量升华的成分是什么?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明确了微量升华实验的意义、应用范围和原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构建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评价内容由重知识记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笔试更多的倚重多元化体系评价。评价体系采用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

第5篇

关键词: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现代职业教育综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优势,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中药鉴定技术,是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药鉴定技术以中药材、饮片为研究对象,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对中药品种的确定及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却极其枯燥,怎样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组织教学使所学药材更加易学易认?理论,实践安排更加合理,是每个中药鉴定技术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中药质检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内涵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重新组合。以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为主线,采用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讨论教学、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中按四大鉴定的分类,集中对每种鉴定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比如:集中时间训练学生来源鉴定,其他鉴定方法则少涉及或不涉及。集中训练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也都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一、来源鉴定部分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将100种中药按来源不同分成若干组别,每次理论讲2-3组,包括药材的品种,源流,药材的产区,加工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对药材品种的认识。然后实践,在中药标本室观察这些药材原植物的特点。最后教师再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并在多次的训练中提炼出共性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再指导其他工作任务的训练。后来的训练,教师可逐渐减少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从而促使学生从帮助成功到自主成功。比如:让学生先试写来源鉴定的步骤。可以给学生进行提示:拿到标本该怎么确定是什么植物?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要对比什么资料?等等。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要始终让学生作为鉴定的主角,老师作为配角。

二、性状鉴定部分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400种中药分成若干组,将需要重点学会区分真伪优劣的药物大致平均分配到各组。每次上课一半时间教师讲解辨认要点,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辨认要点不能太多,太多学生记不住。每个药材记二到三个要点最合适,如: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方法,伪品的来源,造假的情况等。另一半时间学生分组识别,讨论。将其中重点的药材性状内容提炼出来,填写记录。每次课采用有奖竞答、分组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很容易学会辨认药材,并对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有深切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中药性状鉴定的手段和认伪、识伪的方法。

三、显微鉴定部分

打破传统按药材用药部位分类、来进行显微鉴定教学的方法,改用选取典型显微特征来训练学生,能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显微鉴定水平。在研究药材的显微鉴定教学时会发现,很多药材都具有相同的显微特征,比如:山药、半夏、浙贝、川贝、大黄等,都有淀粉粒。但是每一种药材的淀粉粒特征又不同。在设计显微鉴定教学实验的时候,可以设计把都含有淀粉粒的药材作为一组,让学生比较各种药材淀粉粒的不同。其他显微特征也可以这样集中起来,这样做第一个好处是,避免很多学生看显微特征的时候找不到“北”。传统按单独药材进行显微实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到底有没有看到教师要求看的特征是不好判断和评测的。但是这样集中的看,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第二个好处是,在实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体会到不同药材用显微如何鉴别的方法。

四、理化鉴定部分

与上述显微鉴定类似,选取中药鉴定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不断重复,不断强化,达到技能提高的目的。比如:在中药鉴定中比较常用荧光鉴定,选取实训内容时,把典型中药和可以用荧光鉴定的药材都放一起,让同学反复训练,反复比较。把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提高上,从单项技能的提高扩展到整体中药鉴定水平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应用;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49-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道出了学习学问的真谛――实践出真知。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中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学科,学好本课程,能为学好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制剂分析技术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真正学好中药鉴定技术课程。

一、 提出体验式教学法的背景

1. 学科特点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是直观性与经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性状鉴定技术是主要的鉴定手段,而性状鉴定恰恰是中药传统经验鉴别的根本,因其简单、迅速、易行、经济而历久弥新。有经验的老药工正是凭着性状鉴定来掌控药材质量,故本草生药学家谢宗万先生提出“辨状论质”的中药理论,更是中药经验鉴别的精髓。因此,本学科的教学,最适合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2. 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思维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阶段,对于具体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爱探索,动手能力较强,体验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个性,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 体验式教学法本身的特点

一般认为,体验式教学概念涉及的关键词为体验、实践、环境和经历。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本能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学生准备某个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回忆,引导学生观察、查阅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教师启发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种种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解决问题的假设付诸实施,检验其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如果这个假设未被证实,教师指导学生重新构造一种新的假设,直到假设得以证实。也有人认为,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是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由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流程可以看出,该法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的作用。国家教育改革提倡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二、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策略

对于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而言,体验式教学法是广义的概念,其应用不仅在课内、课上,还要延伸至课外、课下;不仅局限在校内,更应拓展至校外山间田野、中药企业乃至药材市场。当然,师者的“身教重言教”对学生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力。

1. 在课上、课内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运用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对课程精心准备与设计,并结合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讲课法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中药鉴定课时,应准备充足的药材“实物”供学生充分利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体验每味药材的“脾性”。教师认为这是提高中职中药鉴定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图文并茂的课件、抑扬顿挫的讲解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自感受药材的气与味、质地与表面特征等,恰恰是这些性状特点赋予了药材独特性。每味药材都会散发自己与众不同的“气息”(气与味),这是其内在成分的外在体现,是药材的“灵魂”,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如果不亲自接近它,就不能感受其间的区别。如果不是亲自闻闻肉桂药材,就不能体会其香气浓烈。如果不是亲自尝尝甘草药材,就不能感受其味甜而特殊,以及究竟“特殊”到什么程度。

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单一使用该法,没有用手拿着药材来感受其特点更有生命力,更有深刻的体会。学生亲自用手摸药材能感知其表面光滑与粗糙,手捏药材能感知其软与硬,手掰药材能感知其易断与否等。在感受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每味药材独特的鉴别要点,而这正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松贝药材的“怀中抱月”(描述其形状),三七药材的“铜皮铁骨”(描述其颜色及质地坚实),胡黄连药材的“八哥眼”(描述其断面)。这样,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反馈验证理论内容,不仅能内化吸收,而且还能进一步拓展,并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二次创作”。如防风药材书本记载:气特异,但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会总结出有股“奶油香味儿”。这样,这味药材气息就牢固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学生在感受药材时,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解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 在课下、课外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在课下和课外的学习生活经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丰富和延伸。学生的生活经历,如采药、采菜,从中体味药材的来源――原植物形态,特别是东北道地药材,就是一种体验。如东北铁线莲(俗名辣椒秧)、升麻(俗名窟窿芽)、苍术(俗名枪头菜)、五味子等,教师在讲解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加深他们对药材的认知。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和药材图典,带着问题查找药材图片,从中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室及相关的药材展览(如中医院草药房),从中感受中药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热情;在校内中药栽培基地或与药材种植基地合作,学生参与药材的田间管理及采收加工,从中感受劳作的辛苦的同时掌握药材的炮制加工,加深对药材饮片形成过程的了解;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学习,了解药材真伪,感受学习中药的必要性;进行校企合作,与中药厂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参与药材质量的管理(采购、验收、入库等),感受药材质量对于企业乃至国家人民健康的分量;与中医院合作,特别是草药房,让学生在调剂药材时体味中药的博大精深。这些课外体验,如散落的珍珠,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总结,穿成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

3.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验式教学法中的应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千言万语抵不住率先垂范。在中药鉴定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因热爱中药而表现出的言行举止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种子,使他们渐渐地爱上中药。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学习中的困难便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持续关注药材市场的动态,亲自参与调查最新药材伪品情况,并反馈至课堂,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 体验式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1)课堂效果。学生在感受药材的性状后,能够当堂掌握药材的鉴别要点,不但能认准药材,还能说出它的特点,甚至能够鉴别药材的真伪。(2)期末考核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期末实物认药考核中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最差的学生也达到80分。 (3)技能大赛效果。教师曾负责两届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药鉴定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和2013年,参赛学生分获辽宁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一等奖。可喜的是,两名参赛学生第一次参加2013年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就获得三等奖。而且学生在药材真伪鉴定部分获得90分的高分,即二十味药材真伪判断中,错了两题。成绩的取得,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体验式教学法起到了有的放矢的作用。(4)就业效果。培养人才最终的落脚点是就业,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本校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与中药材相关的就业岗位中,学生离职率较低,而且表现得相当优秀。其中有位大赛获奖学生在某知名药企中药材库房工作,面对企业GMP检查表现突出,受到了专家检查员和企业领导一致好评。

四、 体验式教学法的评价与反思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更没有万能的教学法。在实践中,教师认为该法在运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并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否则很难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药材样品的准备与选择有一定的学问和技巧,教师应选择性状特点明显的药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现高效课堂;三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控制好课堂节奏,以免压堂,造成课堂冗长;四是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适时考核评价,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2]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第7篇

1 中药材质量鉴别背景

中药材是制成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的主要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最终中药产品的质量。当前我国中药材市场监管不严[1],中药材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有些中药材产品从种植、采收环节就存在着质量问题,有些则是在流通、贮存环节被掺杂掺假、发生虫蛀、霉变等。这些质量低下的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2]。然而,一方面由于中药材的鉴别比较困难,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3];另一方面中药材的鉴别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方法和仪器且某些中药材的检验时间较长,使中药材质量的鉴别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本文将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和文献调研对中药材质量鉴别的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中药材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科学的鉴别方法。

2 中药材质量鉴别方法研究

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生物学、化学、药理、药学及临床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中药材质量的鉴别方法展开了研究,并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中药材质量鉴别方法,已经从以人为经验鉴别为主,发展到基原鉴别、性状鉴别、理化鉴别的四大鉴别法,再到近年来所形成的仪器分析等微观方法[4]。

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分析仪、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X衍射、电泳技术、差热分析等方法和分析仪器相继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中药材质量鉴别技术的发展[5]。

mRNA差异显示法[6]能系统地比较生物个体、组织和细胞间mRNA表达[7]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情况[8],这一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一出现就迅速受到中药材质量鉴别研究者的关注[9]。

进入21世纪,又有学者提出运用多学科结合方法,通过中药材真伪鉴定现代技术体系、中药材质量优劣评价方法体系和中药材安全性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构建中药材质量的数字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平台,最终实现中药材质量的数字化、自动化控制[10]。

还有学者提出将中药材质量鉴别指标划分为包括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检查指标3个主指标以及各主指标项下的子指标两个层面,定性主指标包括长度、颜色、质地、气味各子指标,定量主指标包括总浸出物及指标成分含量各子指标,检查主指标包括杂质、水分、灰分各子指标[11]。

3 三种常用中药材质量鉴别方法细谈

一般来讲,中药材质量的鉴别依据为三级标准,即国家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在鉴别方法方面,也基本可以分为性状鉴别法、理化鉴别法和显微鉴别法三种。基原鉴别是应用动植物分类的知识对中药材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学名和药用部位,主要应用于中药材分类鉴别,而经验鉴别法则是贯穿于这三者之中。

3.1 性状鉴别法 顾名思义,性状鉴别法是指根据中药材的性状来鉴别其质量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利用感官通过看、闻、摸、品尝、水试及火试等直观的方法,辨识中药材的形状、大小、重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横断面、气、味等,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判断。

3.2 理化鉴别法 理化鉴别法是指根据中药材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具体可由分为升华法、化学反应法、光谱法、色谱法等。该方法由于所需仪器较为简单,且检查精度较高,在实际操作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3.3 显微鉴别法 显微鉴别法是指采用高倍显微镜对中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并据此判断中药材质量的一种科学方法。显微鉴定主要包括中药材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利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并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等。

参考文献

[1]李晓.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中药材质量问题[J].中国当代医药,2011(13):133-147.

[2]谢广营,张耀荔.基于ISO9000标准的网络购物中有形产品质量管理探究[J].物流技术,2012,31(7):27-30.

[3]马全敬.中药材质量现状及改善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2011(11):1013-1014.

[4]汪帆.中药材质量控制及其方法概述[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3):50-53.

[5]李莉.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发展状况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2):54-55.

[6]Guimaraes MJ ,Lee F,Zlotnik A,et al.Diff erential display by PCR:novel findings and application.[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5,23:1832.

[7]Adai N,Ito T,Koga C,et al.Differential display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of xenopus laevis.[J].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Acta,1995,1262:43.

第8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 信息化建设

中药鉴定技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药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考核课程,又是执业药师(中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课程。在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课时少而需要识别鉴定的药材多”、“课堂教学中很难呈现职业真实工作场景”和“贵重、稀缺药材标本难获得”三大难题。为解决以上难题,教学团队拍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药材(饮片)图片,摄制了中药鉴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和操作程序,创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中药鉴定的职业环境,认识常用及贵重、稀缺药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上难题迎刃而解,不但降低了教学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说明了课程信息化建设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学的迫切要求及发展趋势。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进行的,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搭建“中药博物馆”网站专栏

中药的鉴定首先要建立在对药材(饮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谈课程之前并未接触过中药。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药材数量较多但课程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学习过的中药无法产生相应的实物识别映像,学习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药材的识别技术难以加强和巩固,对药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药材真实彩色图片分类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在授课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药材的整体、细微特征和鉴别要点,避免了单一教材黑白插图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药材图片讲解鉴定要点,解决了贵重、稀缺药材标本因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难以获得的困难。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园”中的药材资源,结合昆嵛山野外采药实训的机会拍摄了大量药用植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多年的积累,多途径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出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三千余幅,视频资料百余个。

基于此,在学院网站上开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栏目(网站地址见文末)。栏目共包括“中医药名家”、“药用植物图集”、“中药材图集”和“中药饮片图集”四个学习板块,除上述视频、图片资料外,还包括两万多字的相关文字材料。通过搭建此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弥补了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学习网站

项目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践性和职业性,这既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方案的设计。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校企双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学团队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录制了大量中药鉴定岗位工作相关的视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使学生更清楚将来从事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结合中药鉴定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网站共有“课程简介”、“教学方案”、“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习题库”和“在线交流”六大学习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设计方案、任务实施方案、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中药图片集、习题集、在线答疑等内容。该学习网站是对课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编辑、PPT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处理以及视频录制、编辑、剪辑工作,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集成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充实课下教学资源,课程组摄制了教改后的课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网站。

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为中药的来源鉴定和性状鉴定提供了直观地学习资源,相比之下中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学习内容更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直观地展示中药的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现象,课程组利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50余种中药的显微结构图片,以及典型药物的水试、火试现象视频及典型中药理化鉴别实际操作和鉴别结果的视频,一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另外,考虑到毕业生和社会上本行业从业人员进修或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网站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拓展资源”和“职业资格”两个学习栏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学习网站,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组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的建设。申报网站全面阐述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该课程最终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教学难题,促使校企之间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Flas、三维动画等技术,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蔡中齐.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第9篇

关键词:中药 鉴定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1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43-01

中药材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用中药治病养生的传统,所以中药的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中药材的鉴定方法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下面本文就目前主流的中药鉴定技术和方法作简要介绍。

1 分子鉴定技术

1.1 DNA分子鉴定。DNA分子鉴定技术是依靠生物的DN段来鉴定的,每个生物的DN段都不同,所以该方法不受环境饰变影响,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DNA条形码是指用于标记的一段标准DN段,此技术筛选并确定通用的条形码,通过分析就能得出物种鉴定,该技术快速、准确,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鉴定方法;此外,还有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技术,它不需要研究DNA信息,而是用随机引物对DNA扩增,或者简单限定引物,该类技术主要用来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和遗传关系,但是已经有用于中药材鉴定的报道;另外,还有一种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技术,它是依据序列差异导致酶切片段长度或数量的变化来进行鉴定的。目前已经有用于北沙参基原植物珊瑚菜、柴胡、灵芝、绞股蓝等中药材的鉴别。

1.2 蛋白质标记技术。抗血清鉴别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蛋白质标记技术,它是利用中药里面的蛋白质等抗原来制备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从而用免疫学的测定方法来进行鉴别。目前已有用于半夏、茯苓、阿胶等中药中的报道;此外,还有蛋白质电泳鉴别技术。不同的中药含有的蛋白质所带电荷有差异,因此可以通过电泳分离鉴别,其中毛细管电泳近年来用的较多;另外,还有同工酶鉴别技术,它是利用中药中的同工酶的特异性,用酶活性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别的方法。

2 化学鉴定技术

2.1 光谱鉴定技术。光谱鉴定技术包括中红外光谱鉴定技术、近红外和拉曼光谱鉴定技术、X-射线衍射图谱鉴定技术等。利用中红外光谱鉴定中药材有许多突出的优势,如能够反映中药的整体化学信息、快速、成本低、不用分离样品等,目前已经应用到多种药材上的鉴定;近红外光谱也常常用来鉴别中药材,当样本间的差异不大时,近红外光谱就能派上用场,是中红外光谱的一个有力补充;X-射线衍射图谱常常用来探测晶体结构,每种中药的X-射线衍射图谱都有其特征性,因此用X-射线衍射图谱来鉴别中药是可行的。

2.2 色谱鉴定技术。色谱鉴定技术包括HPLC鉴定技术、GC鉴定技术、HPCE鉴定技术等。HPLC鉴定技术以液体作流动相,用高压输液系统把流动相压进有固定相的色谱柱,进行分离后用探测器检测。GC鉴定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气体流动相中的分配不同进行分离并检测,若中药材中含有挥发性组分,可考虑用该技术鉴别。HPCE是利用电场为驱动,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差异,在毛细管中分离并检测。特别适用于含有有机酸、生物碱等物质的中药鉴定。

此外,色谱-光谱联用鉴定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3 性状显微鉴定新技术

3.1 仿生识别鉴定。仿生识别包括嗅觉仿生、味觉仿生和视觉仿生。嗅觉仿生含有化学传感器,当样品气体接触传感器时会引起传感器电导率变化,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味觉仿生利用传感器作为膜,当样品液体接触膜时,膜电势会发生变化,从而起到鉴别作用。视觉仿生是利用标准光源照样品,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的数值,达到鉴定目的。

3.2 偏光显微镜鉴定技术。用偏光显微镜观察非均质性的晶体或分子排列杂乱的有机物时,颜色会有差异,中药材中的淀粉粒、石细胞、结晶体等在偏光显微镜观察时会有特异性变化,因此可以用来鉴别中药。

3.3 电子显微镜鉴定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适用观察植物中药的花粉粒、种皮、果皮的表面饰纹、表面组织的结构特征、组织细胞、晶体等,以及动物药材的体壁、鳞片、毛发等超微结构,从而进行鉴别。

3.4 体视显微镜鉴定技术。体视显微镜有着较高的放大倍数,能很好的观测药品的纹理、颜色等,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药材特性。

4 生物效应鉴定技术

生物效应鉴定是利用生物效应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生物样品的特定反应来测定中药的活性,该技术效果好、安全,不过通用性不是很好。

参考文献

[1] 张贵君.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 Miller S E.DNA barcoding and the renaissance of taxonom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4775

[3] 王若光,李春梅,王陆颖,等.基于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中药地龙蛋白质组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489

[4] 孙素琴,周群,陈建波.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 刘军,刘蓬勃.NIR FT-Raman和FTIR光谱法无损快速鉴别药材的真伪-八角茴香及其伪品[J].现代仪器,2011(5):19

[6] 沈海龙.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鉴别地骨皮和伪品荃皮大青根皮[J].辽宁中医杂志,2010,6:1103

[7] 叶文文,邵毅,胡润淮.白术的UPLC指纹图谱[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27(9):799

[8] 胡岩,段天璇,曹枫,等.八角科植物果皮化学成分的LC/MS图谱特征及其在分类和药材鉴别上的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4):1836

第10篇

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学》等,利用显微镜对中药饮片中的组织细胞、后含物,如:淀粉粒、维管束、石细胞、草酸钙结晶、纤维等的有无、形状类型、大小、多少进行鉴定以判断饮片的真伪,或对中药饮片进行质量及疗效鉴定。

结果:利用显微鉴别可解决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结论:显微镜鉴别是当前对中药饮片最经济有效的鉴别方法之一。

关键词:显微镜中药饮片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48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72-01

中药的质量的好坏,合格与否,是否达到国家要求,对中医疗效的影响巨大。从古至今,本草类专著中所记载的中药品类繁多,所以在临床使用与鉴定中必须严谨,正本清源,这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及专门人才进行审查。中药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而品种对有效成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对中药材的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现多采用对道地药材研究结果为标准,对其有效成分、毒性等为观察指标。近年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进展很快,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要注意性状特征、质地、气味、颜色、炮制加工、采收季节等经验性质量指标以及与中药饮片相关的质量标准,并注意饮片中掺入非正品和杂质等现象。在中药饮片品种、质量鉴别这个过程中,显微镜凭藉其成本低廉,简便易用,可靠性较高的特点,在基层医疗单位、药厂中有着广阔的应用。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中药饮片显微鉴定的必要性

1.1本草类药物种类繁多,一物多名的现象明显。从古至今,各类本草学著作中所提到的药物多达万余种,对于本草药物的认识多有不足,较易发生混乱,如以甲当做乙等现象的出现。

1.2从古传到今,古籍中记载多有散失及错讹,需要经过详细的分辩及鉴定。

1.3各代医家认识不同,导致古籍中记载多有冲突,导致后世本草认识混乱,药物之间混淆现象严重。

1.4各药用植物纲目较多,未有一确定标准,记载较多,不易确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书籍中记载的本草药物中,一些日常使用本草类药物很多有不同的来源,甚至有4个(如三七、蓄、木通等药物)。

1.5认识不清。种植时发生错误、采摘过程中发生错误、销售过程中发生错误、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发生错误。

1.6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明显,以非药用部位的加入。以萝卜干假冒人参,浙贝母替代川贝母等。

1.7人造药材的泛滥。如以不知名野草冒充冬虫夏草等。

2中药饮片显微鉴定

主要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和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等,用以鉴别药材的真伪与纯度甚至品质。

2.1理论依据:

(1)《药用植物学》,这是植物的解剖学基础。

(2)《中药鉴定学》,这是药用植物的“外科学”。利用显微镜对中药饮片中的组织细胞、后含物,如:淀粉粒、维管束、石细胞、草酸钙结晶、纤维等的有无、形状类型、大小、多少进行鉴定以判断饮片的真伪,或对中药饮片进行质量及疗效鉴定。

(3)《中国药典》、《中药鉴定学》、《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工具书,这些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特别是《中国药典》,具有法律意义。

2.2仪器:光学显微镜一台(自带光源);物镜、目镜各一套,载玻片若干,单面切片刀若干,小型高速药材粉碎机一台(以制取药材粉末用)。

2.3试剂:清水,水合氯醛试液,5%氢氧化钾溶液等。

2.4方法:①完整药材显微鉴定:适用于完整药材组织构造的观察。首先选择药材的适当部位,制成显微标本片,然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②药材粉末显微鉴定:适用于粉末状的药材,或已切碎的药材难以制作切片时可研成粉末进行显微鉴定。材料的处理和封藏方法与完整药材的显微鉴定相似。制成的粉末标本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碎片和粉末特征,可进行真伪和纯度的鉴定。如蒲黄、石松子、海金沙等,粉末鉴定极易区分。麝香的粉末鉴定,能准确的判断有无掺伪现象。

2.5步骤:①取样:取样要取到药材有鉴定意义的部分,例如取葛根粉末,不能光取周皮部分,必须取其根部各个部位的粉末;②制片:制片时,大多数药材可做成横切片,有的还要做成纵切片,如木类药材等。切片的方法有徒手切片法、滑走切片法、石蜡切片法等。其中以徒手切片法最为简便、快速,较为常用。手切的薄片为了能够清楚地观察组织构造和细胞及其内含物的形状,必须把切片用适当的溶液进行处理和封藏。③镜检:揭示细胞结构及其表面特征和所含的物质。④对照文献: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比较研究。⑤判定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3中药饮片显微鉴定实例

兹举几个工作实例,以砖引玉,引导同道们思考,增强运用这一技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1五味子起霜与发霉的判断: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3],《本经》记载,“主益气,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在其贮存中常会发现五味子表面起“白霜”,多由于存放环境过潮,药材本身含水量较高的表现。白霜与发霉的区别表现在以下,表面有白色粉霜,果实皱纹隆起部分白粉较多,凹陷下的平面则较少。手摸时白粉可附着在手指上,此时的五睐子仍具有红色或暗红色。将果皮剥开,其果肉与干燥新品一样的色泽。为了排除霉变,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检视。

3.2肉苁蓉盐析与发霉的判断:肉苁蓉,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4],别名淡大芸,在对其进行炮制的过程中拣净杂质,清水浸泡,每天换水1-2次(如系咸苁蓉,泡尽盐分),润透,切片(纵切),晒干。使其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表面可以析出盐分,但也可能洗淡后发霉,为了排除这个情况,在显微镜下检视,看其白色部分的性状特征,通过镜下观察滴加清水后表现,若消失,则为晶体,则判为盐分析出;若有生物学特征,则加水不消失,则判为发霉。

3.3冬虫夏草与伪品亚香棒虫的鉴别: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上的干燥子座和虫体[5],价格昂贵,易假冒。最常见的就是以与其外观性状极为相似的亚香棒虫冒充。冬虫夏草的子座与虫体几乎等长;亚香棒虫的子座部分较细长,长度通常为虫体的数倍,但充假者经常把子座剪去,使两者等长,故较难分辨,但显微镜下两者仍然能区别。亚香棒虫为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亚香棒虫草的菌核及子座[6],其子座横切面可见子囊壳几乎全部埋于子座里面;而冬虫夏草的子囊壳约有1/3露出子座外面,藉此可以把二者鉴别。

3.4葛根丁粒与茯苓丁粒的鉴别:在药剂实际工作中,为了煎煮和加工的便利,药厂经常把葛根[2]和茯苓[3]都切成丁粒状,两者在外观形状和颜色等相差不多,较易混淆,造成用药事故。在性状鉴别上,葛根丁粒表面略具粉性,颜色纯白,用指甲刮角,可见纤维;茯苓丁粒,外表面白色,偶见褐色,用指甲刮角,可见颗粒性。但如果把两者研磨取粉,置于镜下观察,则较易区别。葛根为豆科高等植物,富含纤维,镜下可见众多纤维、草酸钙方晶及淀粉;而茯苓是菌藻类生物,镜下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故分辨更具确定性。

4中药饮片显微鉴定的讨论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甚至品质。同时,应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这对指导药材的采收、加工、鉴定和贮藏都很有价值。如红参的伪品有野豇豆根、商陆根、山莴苣根等,进行显微鉴定,很容易区分。薄荷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存在于茎叶表皮的腺毛中,显微观察,叶上的腺毛比茎多,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叶比茎高,因此商品以叶多为佳。

(1)注意事项:必须紧密配合相关文献资料查阅进行,以减少盲目性和误判。

(2)优缺点:此法优点:经济、简便,可靠性较高;缺点:有时需要查资料,操作仪器,较性状鉴别等经验观察判断法较为费时。

5结论

显微鉴定常配合来源、性状及理化鉴定等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当药材的外形不易鉴定,或药材破碎或呈粉末状时,此法较为常用。新版《中国药典》已将显微鉴定应用到很多中成药制剂的鉴别中。综上所述,显微镜鉴别是当前对中药材及饮片最为经济有效的鉴别方法之一,值得基层中医药单位作为管控中药饮片质量的常规技术配备手段。有关药学人员亦应增强运用这一简易经济的常规武器的自觉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凤龙,孙世伟.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之我见[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36-37

[2]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67

[3]任仁安.中药鉴定学,1986年11月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匡海学.中药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10:1-532

第11篇

[关键词] 现场鉴别;分子鉴定;药材

[收稿日期] 2012-12-03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技专项“道地中药材功能基因组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阶梯计划项目”

[通信作者] *黄璐琦,E-mail: 中药材基原真伪鉴别是中药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和首要问题,中药材是否“正本清源”直接影响到用药安全。由于中药材基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易受到物种延续性、变异性、地域性和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中药材基原鉴别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中药的质量,对保障中药生产和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依据遗传物质DNA在不同生物个体的差异鉴别生物物种,可为中药材品种鉴别提供依据[2]。近20年间,以PCR技术为基础的中药分子鉴别技术因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逐渐被业内认可。其中乌梢蛇、蕲蛇分子鉴别方法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笔者认为,对中药鉴定技术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应用,未来将更主要应用于广泛的实际生产与贸易交流环节。随着分子鉴别技术的发展,构建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模块系统有望实现在产地、药市、药房等进行药材现场分子鉴别,将对中药鉴定学科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1 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的意义和需求

1.1 分子鉴别现场运用是常规检测手段的延伸

对中药材真伪品的检测通常采用眼看、手摸、嘴尝、鼻闻等方法,正确辨别药材真伪品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长时间经验积累。目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能的人才缺乏,且面对种类繁多的中药材,鉴定人员存在主观判断力差异,也影响鉴定的结果。分子鉴别现场运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药材真伪品的检测,且不受药材外观形态、个体大小和完整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中药材质量监管的科学性和管理效力。

1.2 高通量检测是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的重要优势

在药材抽检的过程中,按照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抽验工作程序,样品数量巨大。发展高通量检测技术是缩短检测时间、减少工作量、节约检测成本的重要途径。

1.3 仪器设备简单、成本低廉将有利于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的推广

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鉴定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杨俊宝等[3]筛选获得2个RAPD引物,可以用于鉴别半夏和掌叶半夏。蒋超等[4]利用EST-SSR技术对金银花、山银花进行了鉴别方法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也被认为是中药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5]。荆志伟等[6]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中药石斛的不同种属进行了鉴别研究,将16个不同种属石斛的ITS序列固定在玻片上制作了基因芯片,用于其中5种石斛的鉴定。然而这些方法目前仅止于实验室阶段,由于其操作繁琐、检测需要大型仪器、耗时长、成本高,难以实现在产地、药市、药房等进行现场鉴别,极大的限制了分子鉴别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推广程度。

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对于廉价药材的检测或者对技术较复杂、操作过程繁琐的检测指标进行大批量样品筛检时,往往面临时间和经费的双重困难。利用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系统有望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1.4 在有毒中药、珍稀濒危药材、贵重药材鉴别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系统,对药材需求量少,仅需0.1 g药材就可以进行鉴别反应。因此,对于一些价格昂贵或珍稀濒危的药材,该系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潜力。

1.5 中药材快速检测工作模式的探讨

将快速检测车及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作为主要工作平台,依托快检实验室开展工作。形成涵盖现场快速检测的药材分子快速检测模式。现场采集的样本可以通过快速检测仪器获得结果,如需实验室检测或需进一步确证,则将样品送回快检实验室获得检测结果。

2 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2.1 中药材DNA快速提取

CTAB法、SDS法等[7]是中药材DNA提取的常用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常使用65 ℃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从而使DNA被释放出来,水浴时间一般为30 min至2 h,这很难满足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的需求。本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碱裂解法的中药材DNA快速提取方法,并申请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中药材DNA快速提取试剂盒。试剂盒中主要包括溶液A和B。简要操作过程:将药材粉末加入溶液A后震荡1 min,再加入溶液B震荡1 min,静置后取上清待用。笔者利用这种方法对市售的180余种药材包括果实类、种子类、花类、全草类、皮类、根类药材及炮制品进行了DNA提取,并选择叶绿体psbA-trnH序列通用引物进行PCR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85%药材DNA获得了PCR扩增条带,其中花类、果实种子类及动物类药材DNA获得了100%的PCR成功率,但炮制过的药材PCR成功率明显降低。

2.2 药材真伪鉴别DNA标记的开发及其快速检测

获取药材正品及其市场常见混淆品的核酸信息,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相关序列进行分析,筛选药材真伪鉴别DNA标记,收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正品及其混淆品样品,对真伪鉴别DNA标记进行验证。RAPD,RFLP,ISSR,DNA条形码等DNA标记已被用于中药材的真伪鉴别[8],但这些鉴别DNA标记检测的方法大多以PCR技术为基础,荧光定量法[9]、测序法、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10]、质谱法[11]、基因芯片[6]等方法也被用于鉴别标记的检测。但这些方法大多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检测时间长,而且需要大型的仪器设备,因此并不适合于现场鉴别。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作为新一代的分子标记,具有数量多、覆盖密度大、遗传稳定性强、多态性丰富的优势,且由于SNPs一般只有2个等位基因,在检测时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即可进行基因分型,使得其检测易于实现自动化[12]。基于SNP标记,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诊断等研究中陆续开发了一些可用于现场快速鉴别的技术,简化了对仪器和实验室条件的要求、缩短了检测时间,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如等温扩增技术,包括Q复制酶反应(QBRA)、链置换扩增技术(SDA)、切口酶恒温扩增技术(NEMA)、转录依赖的扩增技术(TASTMA,3SR,NASBA)、解旋酶扩增技术(HAD)、滚环扩增技术(RC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SPIA)等[13-14],为中药材现场鉴别中的鉴别DNA标记快速检测试剂盒开发提供了思路。

3 研究实例

3.1 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的整体方案

从实际出发,基于药材真伪鉴别DNA标记,设计了一套用于中药材分子现场鉴别的模块系统(图1),包括药材DNA快速提取模块、药材鉴别DNA标记检测模块和保障模块。

图1 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模块系统组成

Fig.1 A module system for the scen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3.1.1 药材DNA快速提取模块 包括①手持式研磨仪。配置锂电池,适合野外使用。②中药材DNA快速提取试剂盒,包括溶液A和B,常温保存。

3.1.2 药材鉴别DNA标记检测模块 包括①微型金属加热槽。配置锂电池或车载电源,可用于(65±5) ℃ DNA扩增反应。②便携式紫外灯。配置锂电池,适合野外使用,用于荧光检测,配备小型暗箱。③鉴别DNA标记的快速检测试剂盒。

3.1.3 保障模块 包括①微量移液器。②微量离心管。③吸头、吸头盒。④锋利的剪刀。⑤低温保藏盒,用于储存DNA聚合酶,配置冰袋。

现场鉴别模块系统拥有完善和简单的操作流程,操作时间控制在40~60 min,仪器装置简单、成本低,操作人员无需掌握较好的专业知识,经过简单训练即可进行中药材快速鉴别。

3.2 金银花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研究

3.2.1 金银花真伪鉴别DNA标记的开发 通过对GenBank收录的忍冬属植物叶绿体 trn L-trn F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金银花真伪鉴别SNP位点,并依据该SNP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对84份金银花基原植物及其市售饮片、混淆品进行双向位点特异性PCR扩增,根据真伪品的特异性条带进行金银花药材鉴别,确定了金银花真伪鉴别SNP[15]。

3.2.2 鉴别DNA标记的快速检测技术 利用已获得的金银花真伪鉴别SNP,开发了一种改良LAMP技术,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于65 ℃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扩增反应。反应产物加入适量的SYBR Green染料,在紫外灯下进行检测,正品样本即可检测产生荧光,混淆品样品则不产生荧光。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金银花鉴别DNA标记快速检测试剂盒。包括溶液C.缓冲液(常温保存);溶液D1-4.特异性引物(常温保存);溶液E.DNA聚合酶(低温保存);溶液F.SYBR Green染料(常温保存);溶液G.正对照;溶液H.负对照。

3.2.3 金银花分子鉴别现场运用操作规程 ①用剪刀剪碎药材,取少量样品用手持式研磨仪磨成粉末。②取少量粉末放置于2 mL离心管中,使用中药材DNA快速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③使用鉴别DNA标记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药材的真伪检测。依次在0.2 mL离心管中加入溶液C,溶液D,2 μL DNA提取液,溶液E,放置于微型金属加热槽中,在65 ℃条件下进行DNA扩增反应。反应30 min后,冷却至室温。加入溶液F,混匀后在紫外灯下进行检测。实验设置正、负对照。④判定标准:产生荧光即为正品样本,不产生荧光则为混淆品样品。

[参考文献]

[1] 李西林,陈科力,李薇,等. 试析中药鉴定中的基源鉴定问题[J].中药材,2009,32(12):1929.

[2] 黄璐琦. 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

[3] 杨俊宝,彭正松. 半夏与其伪品掌叶半夏的RAPD鉴别[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1:18.

[4] 蒋超,袁媛,刘贵明,等. 金银花EST-SSR分布规律及分子标记的建立[J]. 药学学报,2012,47(6):803.

[5] 崔占虎,李辉,袁庆军,等.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四种龙胆科“地格达”类蒙药基原植物[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0):72.

[6] 荆志伟,王忠,高思华,等. 基因芯片技术与中药研究——中药基因组学[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89.

[7] F M 奥斯伯.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M]. 马学军, 舒跃龙等译校.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8] 徐敏,熊耀康.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80.

[9] 单志新,谭虹虹,余细勇,等,基于荧光定量 PCR 扩增反应的 SNP 测定法[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21(6):827.

[10] Choi Y E, Ahn C H, Kim B B, et al. Development of species specific AFLP-derived SCAR marker for authentication of Panax japonicus C. A. Meyer[J]. Biol Pharm Bull, 2008, 31:135.

[11] Gabriel S, Ziaugra L, Tabbaa D. SNP genotyping using the Sequenom MassARRAY iPLEX platform [M]// Current Protocols in Human Genetics.Wiley Online Library, 2009.

[12] Neff M M, Neff J D, Chory J, et al. dCAPS, a simple technique for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tics [J]. Plant J, 1998,14(3): 387.

[13] Walker G T, Fraiser M S, Schram J L, et al. 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is othermal, in vitro DNA amplification technique [ J ]. Nucl Acids Res, 1992, 20 (7): 1691.

[14] Notomi T, Okayama H, Masubuchi H, et al.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 [J]. Nucl Acids Res, 2000, 28(12): 63.

[15] 蒋超,张雅华,陈敏,等. 基于双向位点特异性PCR的金银花真伪鉴别方法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4):3752.

Strategy and practice on scen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YUAN Yuan, JIANG Chao, HUANG Lu-qi*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Accurate and fast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has been more difficult work during production and trade. However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t present was only us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difficult to scene application in producing area, market and pharmacy that limited its usage greatly.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technologic bottlenecks for scene application: DNA rapid extraction and fast detection of DNA marker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module system for the scen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第12篇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改革 一体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2015年一级课题“《中药制剂鉴别》一体化课程学材开发研究”和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协会2015年重点课题“《中药制剂鉴别》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课题号2015072)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药制剂分析是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不断提高和中药走向世界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特点是理论知识广而深,实验内容繁琐。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对该专业中开设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

一、提出一体化课程的设想

首先,我们注意到中药制剂分析课程将中药制剂检查、含量测定、各类成分分析、定性鉴别综合在一起,这样造成了理论知识量大,实验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次,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的情况,一门课程中涉及知识点太杂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再次,学院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中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仅是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有益补充。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将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改造成企业中药制剂分析岗位具体场景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以《中国药典》对中药制剂的分析项为主线,主要以各分析项涉及的分析仪器、学科知识、操作技能为分类依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最终我们通过分类,将中药制剂分析课程重新优化设置,形成了中药制剂鉴别(110课时)、中药制剂含量测定(110课时)两门一体化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中药制剂分析是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等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考虑到学院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中的有机化学课程涉及的实践较少,分析化学理论和实践内容较多,中药制剂理论课程已开设,中药化学没有开设等因素,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后该课程知识目标应包括中药制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能力目标包括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国药典》《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等药品标准,能对药品优劣、真伪、纯度等进行检测,能正确使用薄层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素质目标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根据《中国药典》将中药制剂鉴别项定位在对中药制剂进行定性鉴别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所涉及的分析仪器及装置主要有薄层色谱仪、紫外分析仪、回流装置、蒸馏装置和显微镜等,相关学科主要是有机化学课程,提升的技能主要有溶解、过滤等,新掌握的技能主要有中药制剂鉴别岗位准备、取样、前处理薄层色谱操作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六味地黄丸的鉴别、柴胡口服液的鉴别、银杏叶片的鉴别经过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改造后形成项目,再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形成了中药制剂鉴别一体化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容量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难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匹配。

将中药制剂含量测定课程定位在对中药制剂进行定量测定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所涉及的分析仪器主要是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相关学科主要是仪器分析课程,提升的技能主要是中药制剂取样、前处理等,新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维护保养(药物分析专业中开设的药物色谱分析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仪器的操作)、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配制。因此,本课程设计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牛黄解毒片中黄芩的含量测定、十滴水软胶囊中樟脑含量的测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色谱分析中标准曲线法和内标法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冬艳.中药制剂分析现状与面临的困难[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9).

[2]区门秀.浅谈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实验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