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健康人才培养

大健康人才培养

时间:2023-06-05 10:17:46

大健康人才培养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升

一、引言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对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指导思想对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重点事项安排》的工作展开和推进,力争进一步完善阶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复合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反之,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好的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才能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有用之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个头脑、两个工具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先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性,后树立正确人才观,即“一个头脑、两个工具”,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熟练掌握英语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现代商务人才。有了这样的头脑,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最根本要求。在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两个工具将是学生抢占人才市场先机的“敲门砖”。这两块“敲门砖”,将为学生叩开世界的大门,铺平未来人生的金光大道,学生将能够以健康的心理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观、财经观全面发展,做社会的主人。

2、推广慕课教学管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发展为根本,能力培养为核心

基于学校“雅典”和“MOOCS”模式的教学理念,学校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情商修炼》课程,线上即学生主要通过在线学习平台里面的视频讲解、课程作业、在线学习论坛、主题讨论、IM即时通进行在线学习交流;线下即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使资源和学习时间都碎片化,立体化和信息化,并使其优势互补,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能力培养水平。

3、加强团体实践活动,营造育人环境:小社会 大课堂

天府学院的学生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开展了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心理主题班会。学校团委素质拓展中心(蒲公英学生成长中心)用主题班会课,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同学调节自我情绪,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开展心理班会的时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中困惑,提升心理素质,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

4、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同辈学习:关爱心灵,砺炼心志

在贯彻“以人为本”科学教育观的实践中,坚持把教育与人的心志发展、价值探索和自我实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在全校师生中提出:“像关爱生命一样关爱心灵,像终身锻炼身体一样砺炼心志”。对学生无条件的关爱是他们成长所必须的阳光,而乐观执着的砺炼则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保障。“让每个学生都能昂首挺胸、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绝不能让学生为了一纸文凭满身伤痕地走出校门”,这是关爱学生、实行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同时又把终极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

1、采取多元化的有效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多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大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如“心灵成长”沙盘体验活动、“我沟通 我快乐”人际交往能力、“心情主宰”情绪管理、“天使爱美丽”、“等活动,旨在通过体验式活动来提升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传递出爱的正能量。第三,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中心每天轮班制进行服务同学,多在给予同学们成长性的开放式的辅导和服务。使同学们都能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2、健全家校联动机制,加强心理服务保障

为创造全面的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对学生心理服务的保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长期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加强家校联系制度对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实施全员化就业指导提供了心理服务保障。首先是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作为参加者的学生需要家长对孩子做出心理的安全保障;其次在学生获取就业实践和实习的岗位信息时,需要家长和孩子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给予孩子的就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指导意见。最后,当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懈怠时,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关爱和关怀,使其内心强大,做一个坚强乐观的社会人。

3、整合并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心理环境

美好的校园环境创造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心理环境。校园的硬件设施齐全美观,在学生公寓楼外面、湖边林荫道上、广场边上等都摆放了木制桌椅,给同学们创造了学习讨论交流的平台。人文环境方面也和谐健康,在学生生活区每天不同的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不同的活动,给同学们增添了丰富而多彩的生活意味。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同学们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理念,对同学们自身的健康素质有所提高,正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自香”。可见,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以积极的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们的情趣。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引入心理危机的“绿色通道”

对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的建立提出了建设干预心理危机的“绿色通道”。即在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以便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效果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首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采用心理健康量表对新生进行普查,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录入其中,实行动态管理。第二设立干预心理危机的体系。建立了“校级―区级―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干预体系,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及处理方法。先是校内评估,对不确定或评估困难的,可邀请省内外心理危机专家进行再评估。评估后,对超出本中心干预能力之外的,转介到正规医疗机构。

四、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考核体系中,这样为后期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同时为下一阶段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建立“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遥,黄纯国.教育透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育改革初探)[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ENG M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al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mmon goal of both is conforming to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dvanc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better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intern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环节。大学肩负着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

1.1 学生为本位的共性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均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关注人格的发展,注重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学生为本位将更多地注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来说具有统一性,以学生为本位,则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注重个人的心理成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促进其成才。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宗旨。这不仅是高等心理健康工作的出发点,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所在。

1.2 可持续学习的共性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学的学习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学习的一座桥梁。《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在校四年完全能够养成和具备的。高等教育更多地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学习,即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从人际关系、学习交友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进而在变化中得到发展。

1.3 两者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供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等矛盾,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支持和保证。①

人的创造性是其的本质属性,人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改造世界、改变环境,这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本质。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新性活动的驱力。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系统的课堂讲解、具体实践指导、组织一系列活动与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认识现实,克服自卑感,培养个体对创新活动的正确认知,激发个体对事物的兴趣与欲望,树立造福人类的价值观,稳定创新目标,激活创新需要,激发创新欲望,树立创新信念。③

同时,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同样需要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解决实际生产和社会问题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激励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真正使书本学习和投身实践相统一,进而培养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均是从学生和现实出发,解决旧有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创新创造能力低下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在于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④这些体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2.1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构架基本成型,面对基础教育和社会现状存在巨大的差异,高校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体扮演着过渡的角色,通过将心理健康课程、讲座、论坛和咨询等形式,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对旧有错误观念的正确引导;具备面对和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2 突出心理健康实践特性,强化高校人才培养

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多位思想境界、价值追求等精神追求层面的内容,将其化为可行的实践目标,同时给予指导,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⑤这些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后进、弱势”学生成才,完善高校人才培养

原有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多以“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等作为拔尖人才选拔重点并加以培养,对于学习较差、能力不足的“后进、弱势”学生关注较少。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就是“后进、弱势”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发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大多存在学习、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点。只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专项强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对此类群体的学生人格进行完善、挖掘其潜力,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培养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①③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81.

② Sternberg R J. Successful Intelligen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6.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科学养生和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人们面对“慢性病”和“现代病”的威胁,要强化自我保健意识,要在可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对来自社会和自然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使是遇到逆境、遭受挫折,都能够依靠自身的潜能,将矛盾一个一个地化解,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强健自己的人格,保证身心愉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用美的生活旋律来丰满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情怀、丰裕我们的生活、丰硕我们的成果并以此来真正实现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上的年轻与健康长寿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从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医学教师做起,进一步加强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工作,加强养生保健与康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认真思考关于医疗卫生和保健养生两者的定位关系,为社会培养既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养生保健知识的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倡导健康的科学养生理念,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尤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呼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新的贡献,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造福社会。笔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科学养生与健康”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志调整和全身各系统的养生保健知识,编撰了《科学养生与健康》一书,2010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实践运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2011年6月获濮阳市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笔者现就该教材的研究与应用谈几点体会,请同道商榷。

1《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的研究背景

1.1开展科学养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广大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以及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不知道如何调理身体、修养身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公布了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中,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毛群安指出,健康素养就是个体获得健康的能力,而我国国民亟须提高个人健康素养,这样在面对一些伪大师时,才能辨别其真伪。这就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加强媒体培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群众要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选择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当今社会,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但是,在城乡社区、单位和农村不同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在机关,人们的健康观念亟需提高,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在社区,全民健身的氛围仍未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农村,养生保健知识贫乏,防病保健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医生中,重治疗、轻预防,重用药、轻保健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1.2当今社会的养生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络,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养生大师”或“养生秘诀”,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而且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客观上给一些意在“趁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改善,但有些养生知识却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不少养生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起了公众和医学专家的质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服也具备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困扰,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人发群众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1.3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社会,人命关天,健康无价。2011年,大批养生类书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收回销毁或禁止出版发行。因此,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养生学的科学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达到无病预防,有病防变的目的。它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保健的范围。

2加强养生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当前,各种慢性病、“八高症”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养生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专家指出,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在开展养生保健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养生保健专业的教育人才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但是养生保健专业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却极度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养生保健专业教育人才。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养生保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养生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具有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才;我们的医院、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还要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

2.2养生保健和康复专业缺乏系统教材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除了应培养硕士、博士类高级人才,也应有本科、专科类专门人才及中专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广大城市、乡村、社区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3级的梯队,使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发展养生保健事业也应如此,但目前教材缺乏。自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后,一直没有相应的养生保健专门教材,有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只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来替代教材,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也没有安排编写该专业方面的教材。

2.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养生保健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目前现行的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没有执业中医养生康复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康复保健医师资格考试。因此,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开设单独的康复保健科的医院也很少。学生毕业后没有相应的用武平台,只能进入各级各类保健休闲中心工作。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近几年发展极快,有许多部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建议,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应设有单独的“养生保健指导技师”和“康复技师”资格考试,医院要开设“康复科”,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要开设养生保健、康复保健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

3教材研究的基本内容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养生与健康概论;科学养生的内容;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食品与保健;颈椎的养生及颈椎病的防治;眼睛的养生保健;“亚健康”“、八高症”与“慢性病”的预防;性生活与生殖系统的养生;科学合理用药与健康;科学健康养生要遵循规律;培养科学健康的养生习惯;科学养生须持之以恒;情绪、情志与精神的养生保健;养生与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等。全书共十五章。

4教材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写《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收集、借鉴和整理了有关教授、专家、学者关于养生与健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全书以培养培训养生保健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创新点,填补了国内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没有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空白。

4.1教材的指导思想正确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用、贴近教学培训”的基本原则,既体现了科学养生的理念、内容、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本书又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4.2教材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教材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言而有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出所涉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体现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尤其和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力求做到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4.3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力求坚持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在养生方法的运用方面坚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没有成本的原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旨在培养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养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自身健康素质。

4.4教材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明确教材为了使广大医学学生和读者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养生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每个章节还编写了知识目标检测。

4.5可作为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学生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教材。供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妇幼保健、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专业使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

4.6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书本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师)的参考书,为患者提供科学养生与保健服务。

4.7可在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本教材呼吁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以及医学专家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扮演主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5教材供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和学校、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使用,能够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

5.1提供了一种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思路本教材倡导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理念,传播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无成本的养生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精神养生、情志养生和情绪养生,其宗旨就是要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5.2提出了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和现代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是自主性养生原则;二是平衡性养生原则;三是特殊性养生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思想。

5.3提出了“健康是福”的新理念本教材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观即:健康—活着—开拓进取、贡献社会、无私奉献。积极的健康观是健康的灵魂,也是养生的基础。“健康是福”“,福”于国“、福”于民“、福”于己。科学养生的目的是使人们健康、年轻、长寿、幸福。

5.4提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节约,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发展。实现健康和谐的20字标准是: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5.5提出健康人生标准快乐的健康人生必须从胎儿时期抓起、从婴幼儿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年轻人养生很重要,中年人养生是重点,老年人养生是关键。实现健康人生的标准是: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概括为平衡、富足、和谐三个要点。

5.6提出养生与健康的意义重大对社会而言养生之道,不只是个人行为和家庭活动,还涉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健康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6教材在运用中强调要坚持科学养生,摒弃养生伪科学为有效抵御

某些“神医”、“神仙”的鼓噪,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7教材的实践运用和社会效益

2011年在河南省开展的“文明中原大讲堂”活动和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选用了《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为培训教材,笔者积极投入到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对市直各系统、各单位和几十个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市民、学生开展了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举办讲座数十场,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了把深奥的养生保健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讲课认真,重点突出,幽默风趣,感染力、艺术性强,社会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2011年5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卫生城市复检、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在2011年5月16日濮阳日报文章《润物细无声———我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综述》中进行报道。

8教材的推广应用前景

8.1对学生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虽然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都没有开设养生保健专业,但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精神,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弘扬中国悠久的养生文化精髓。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养培训养生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应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将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纳入各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各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这是学习养生保健科学知识的根本前提。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医学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的能力。

8.2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能够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要依靠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养生保健知识在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师资的作用,将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结合现代科学养生方法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学说”,向学生传授中西医养生和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科学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医疗卫生专业技又有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满足医生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和新型职业技术工作需求。

8.3发展养生保健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我国养生保健事业要得到发展,要在整个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教学成果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要加强养生康复学科的建设,组织编写养生保健康复专业的中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的教材;建议增设养生保健医师、中医养生康复医师、养生康复助理医师资格的考试。同时,还要研究怎样把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康复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学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4

军队疗养事业是我军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按照疗养计划接收疗养员,组织实施疾病矫治、健康鉴定、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收治康复伤病员,培养疗养保健专业人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目前,军队疗养系统实现了陆海空三军联勤,由过去单一兵种服务变成为多兵种服务;业务开展上,部分疗养院已由过去单一的疗养变成疗养加医疗。面对新编制,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任务,保证疗养院健康稳步的发展,没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政治思想好的保健队伍是不行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疗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在竞争中就没有优势,会严重制约疗养院的发展。特色品牌的建立,人才是关键。为此,我们就疗养院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疗养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一探讨。

1 军队疗养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疗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军队疗养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2005年,总后卫生部李建华部长在全军疗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上指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军队疗养院建设成“四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高中级干部的健康促进基地、特勤人员的疗养基地、慢性疾病的康复基地、保健人员的培训基地。李部长同时指出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是:以人才队伍、学科技术和设施设备建设为重点,建立与完善优质高效的军队疗养工作体系和疗养康复学科体系,逐步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具有我军特色的疗养院建设发展路子。由此可见,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措施之一。这就是我们与大家共同探讨人才队伍建设的初衷。

1.2 军队疗养工作和疗养院建设的重要意义

1.2.1 疗养工作不只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安排干部疗养,体现了组织上的关怀和爱护,对个人来讲是一项待遇。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干部的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鼓舞干劲的作用,这是其他办法无可替代的。

1.2.2 疗养医学不只是传统医学的延伸和应用,也是多种现代医学科技的综合。

疗养事业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对保障人类健康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自然疗养因子对许多疾病和亚健康人员具有很好的康复效果。我院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1990年5月至1993年9月和1998年4月至2002年11月分别对86例高血压病疗养员和348例中老年疗养员亚健康状况进行疗养康复效果观察:348例中老年疗养员疗养20天,峨眉山综合疗养因子对各种亚健康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对轻度心率、血压、血脂、肺功能异常均有改善作用[1]。

86例高血压病疗养员经各种疗养因子治疗27天后,显效27例占31%,好转44例占51%,无效15例占17%,总有效率82%。第12天所测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与第2天比较(P

1.2.3疗养院不只是服务保障单位,也是一支重要的卫勤力量。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疗养院同样负有重要职责。伴随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保健知识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人数也会越来越多,疗养院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好。

2 如何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疗养院快速发展

2.1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在疗养院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近一二年因开会与多家军队疗养院同行交流和文献资料查阅所知:疗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卫生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①疗养康复技术在国内仍处于认识阶段,军地高校开办的疗养康复班少,大部分疗养医生是医疗专业人员,从业前缺乏疗养康复知识的系统学习。②部分疗养院过去长期以来偏重于一般性生活服务,技术少,医疗设备落后,学科特色不明显,医生认为到疗养院工作所学知识不能达到充分应用,而不愿意到疗养院工作,到了也千方百计调走或通过考研而不回疗养院工作。③疗养院福利待遇与治疗医院差距大,不具备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④人才使用与管理缺乏激励、竞争、淘汰机制。其实,疗养康复也是一门学科,疗养康复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各有各的特点,互为补充。疗养院也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单位,它涉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学等专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因此,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人才的引进和保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疗养院能否做到“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能否保持健康快速发展,能否在疗养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有无名医名家,有无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或特色品牌,归根结底,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疗养院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就要适应疗养医疗市场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为健康促进、疾病康复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是医疗技术人才。所以说,人才建设是构建军队疗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各级都要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树立单位要发展,人才先行的理念。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2.2 针对疗养院实施联勤后的任务特点,精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疗养院实施联勤后,全军疗养院的编制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海空军疗养院并入陆军疗养院成为疗养区。②海空军疗养院合并成新的疗养院。③医院并入疗养院成为疗养院的临床部。④疗养院并入医院成为医院的疗养区或疗养科。共同点是并入后的工作职能没变,只是服务的体系、服务量作了调整。就我们疗养院而言,都江堰空军疗养院并入后成为疗养区,院本部和疗养区担负的任务与联勤前是相同的;就疗养院整体而言,业务范围扩大了,不仅担负着干部的健康疗养、疾病康复疗养、而且还负有重要的空勤疗养任务。类似这种编制的在全军带有普遍性。在人才培养规划上,要紧紧围绕任务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多学科人才培养。实行卫勤管理、政工、后勤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规划,全盘考虑。紧跟各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单位工作需要,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精心制定培养计划。既要“一专多能”,又要重视专科建设及专门人才培养。专科人才培养有利于专业研究的深入发展。疗养院只有具备相对齐全的各类人才,又体现出专业性和针对性,才能真正满足“三军联勤”的需要。

2.3 确定培养方向,选好苗子,培养能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首先是选好培养方向,疗养院是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于一体,逐步实施专科专病疗养,今后工作重点突出预防工作,通过健康教育及个体化保健康复指导等手段,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早防早治”,促进疗养人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围绕工作目标选择培养专业,专业确定,选苗子是关键。首先应从现实思想表现去考察,应选安心疗养院工作,热爱本职,敬业精神强,勤奋刻苦,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志去学习深造,使其学成后愿意回院工作,并在本专业上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2.4 创新培养方式,采取多渠道培养人才。一是立足岗位培养人才,在本职岗位上锻炼提高。在我院推行医生护士轮流到门诊部工作,对诊疗技术的提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二是发挥好老专家、老主任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好院内学术交流、技术比武,活跃学术气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利用好远程教学设备,从观看远程教学中更新专业知识。四是分期分批外出深造或专科进修。五是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虽然时间短,但能和与会专家学者交流,可以增进与专家权威人士的感情,增加了解沟通渠道,同时对于了解本专业学术动态大有益处。要利用好驻地军地资源,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学术讲座。六是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达到引进一个人,发展一个学科,带动一片的目的。疗养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改变“为我所有”才算引进人才的认识。可通过让人才到疗养院兼职,或联合开发新技术,或聘请他们为技术顾问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七是请专家学者来做示范、辅导讲课。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5

1建立人才技术队伍培养机制

要形成院校教育与岗位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要遵循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循环不断的原则,根据疗养院建设人才需求确立招生数量。①本科教育。目前只有第四军医大学开设了疗养康复学专业,培养学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且毕业生分配不到疗养院,所以当前疗养院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十分突出。应在3所军医大学中均设立疗养康复学专业,每年在地方招收本科学员。②强化骨干培训。在大学培养专科毕业生的基础上,总部应组织疗养康复培训班,轮训中青年技术骨干,每期以3个月为宜,连续办3~5年,培养300~500名技术骨干,充实技术干部队伍,解决燃眉之急。根据需要总部组织若干40岁左右青年技术骨干到中国康复中心进修。③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军队疗养院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有长足进步。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有了专业人才,学科才能立足,才能不断发展。

2建立特色技术机制

形成特色机制要搞好3个结合。即疗养康复与生态环境结合、与传统中医养生结合、与现代健康管理结合。①充分发挥疗养院自然环境优势,利用自然疗养因子良好条件,如海洋、森林、温泉等,要认真研究海洋气候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森林、日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指导疗养员多呼吸海洋空气、多晒太阳,利用紫外线,深入研究开发温泉对人体的作用,如温泉治疗等。②多与传统中医养生相结合。我国传统中医养生经多年积累沉淀,形成了多种保健方法,如中医按摩、针灸等,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有着良好的治疗、康复作用。③与现代健康管理相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有效保健形式,多数为会员制,加之异地旅游现状,还能提高疗养院品质和社会与经济效益。现代健康管理主要是以体检为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会员度假,休闲放松,完成体检加之娱乐休闲,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在军队或地方可建立专科专病疗养联盟,在专家指导下从事各项健康活动。疗养手段要采用5种疗法:健康教育法、心理咨询法、景观治疗法、物理作用法、体育运动法。

2.1健康教育法目前疗养院都采用此法,健康教育是疗养护理的重要手段。要加大疗养健康教育力度,使疗养员入疗养院相当于进健康知识普及班、上教育课,通过疗养期间的生活使疗养员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2.2心理咨询法目前疗养院也在开展心理方面工作,但力度还不够,只局限在心理测评、简单咨询方面。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多,心理问题比比皆是,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提高疗养质量。应该把心理测试与心理卫生指导落实到每个疗养员,使其心理得到康复。

2.3景观治疗法这是疗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实际上是把生态、人文、历史、文化综合起来,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治疗也是历史文化熏陶,既可放松身心,又可学习知识,是疗养康复学科的一个特色。

2.4物理作用法是人工利用仪器设备作用人体,改善机体环境,利于机体康复的方法,如理疗、日光等。

2.5体育运动法采用体育疗法,如降压操、眼保健操、体操、球类、游泳等,针对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一种不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

3建立疗养资源利用机制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6

1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必要性

1.1我国公众营养问题和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表现在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少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营养缺乏病;大部分地区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营养”等一系列慢性病或富贵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增龄引起机体器官趋于萎缩、生理功能明显退化、免疫能力相对低下,出现了生理性衰老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主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表明,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年龄分布多在35~55岁之间[2]。目前,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口已超过7亿人[3],并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达到20%以上[4]。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对于促进人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

公众营养慢性病和亚健康问题解决。据1994年统计,慢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这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成重大压力,也构成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更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病中的70%和亚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预防——“健康管理”来控制的。目前,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已非常成熟,健康管理师已形成稳定职业。日本通过实施“营养改善法”来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及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以维持和增进国民健康与体质。日本一亿多人口,平均有40万名营养师,每100多人口就有一名专业运动营养师;而我国l3亿多人口,营养师不足4000名,其中运动营养师不足几十个,专业人士绝大多数分布在医院等机构,为疾病人群服务,面向普通大众的很少。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但行业尚未成熟,培训市场混乱,而且国内尚无高等院校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导致行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可行性

2.1开设运动营养方向课程是适应健康管理市场要求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健康市场,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在近三年里被称为是“朝阳职业”乃至“黄金职业”,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搬冒出。虽然每年有大量培训人才走出培训机构,但大多都缺乏系统专业医学教育,可谓是“一本培训教材,一位健康管理师”。因此健康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及,严重阻碍了国内健康管理行业的成熟和发展。由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变化、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亚健康问题流行日益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以及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等原因,促使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叉学科,主要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重要学科。所以健康管理师不完全等同于全科医生或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通过采集和分析健康信息或危险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运动、营养、心理调节和生活方改变等进行健康促进。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扩大,同时伴随康复医学迅速发展,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健康管理知识结构体系相比,所缺少或需要加强的学科正是运动营养学知识体系。体育运动锻炼具有较全面的健康职能,既能促进人体整体机能的全面发展还能加强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在健康方面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对人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加速疾病的康复作用。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改变的推动下,医学与体育运动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交融,产生新的学科领域——运动营养学,它是未来健康管理人才、预防医学工作者和营养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领域。

2.2医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知识兴趣浓厚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7

一、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保持安定、快乐并充满活力,能以良好的方式去适应环境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表现为: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不刻意伪装自己;能给予爱和接受爱,保持愉快的情绪,生活充满活力和幸福;能体谅他人、尊重别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素质为对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这说明,人的素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养、培训的结果。在素质教育中,可使人的潜能得以激发,先天素质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二、学生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学生心理健康是与思想品德高尚和培养“四有”新人紧密相联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行为表现方式或与其自身的素质相符合,如: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友善待人、遵纪守法等。若出现厌学、夜不归宿、聚众斗殴、烦躁或压抑等心理行为,就意味着其心理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因此,技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以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而心理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首要因素,因为人的各种行为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进行的,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就不会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就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而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是一场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仅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生存的问题。然而,培养现代化人才,关键在教育,而无论实施什么样的素质教育都要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进行,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为基础。可见,没有健康心理的参与,也就没有成功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技校即是学生长知识、增才干的好时期,也是记忆力、吸收新鲜事物的顶峰,又是个体品德、信念、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亦是思想活跃、创造力发展的阶段。技校要求学生从智能、社交、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思考,把握自我,形成较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技校生处在青春期,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都处于朦胧阶段,这就决定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当前多数学生是健康、求实、积极的。然而,由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文化市场的震荡,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出现困惑和迷茫,出现了行为与观念不一致、人格扭曲等现象,造成了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不健康和一些心理反差。技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人格完善、和谐发展,而且影响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最终将影响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重视培养健康心理实施完善素质教育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教育,不是完善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其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缓解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完善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培养健康心理,实施完善的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供精神动力和育人环境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的常规管理,可以从制度上确保德育在学校的首要地位,实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工全员参与管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渗透。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德育工作检查评比。德育内容紧扣培养目标,紧贴学生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把爱祖国与爱父母、爱家乡结合起来,通过“国旗下演讲”“校兴我兴,校衰我衰”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校风建设。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的教育中,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抓紧解决影响校风建设的具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职业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报告会、学劳模等形式,引导学生按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塑造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树立民主的工作作风、理性的道德观念、公正的伦理观念,强化学生的开放、服务、创业、竞争、合作等现代心理健康意识。

2.技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统筹设置教育内容,制订大纲、计划,安排课程,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附属在政治课或其他课程中,这既不能引起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更不能引起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若技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实习动手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利用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人格的自我发现

如,我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利用每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寻找自我”“挫折与勇气”“抽烟与疾病”“毕业生如何正确定位”等专题讨论,使学生能认识自我、正确定位、树立自信,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提高,这是实现素质教育之所需。

4.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能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整体和个别、点和面相结合,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诊断和指导,不仅可以使健康的学生缩短适应周期,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也可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矫治,恢复健康状态。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技校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努力强化心理健康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8

我院是一所军队疗养院,同时也是驻地职工的定点医疗单位,承担着军地人员健康疗养和疾病治疗康复的重要任务。从1999年开始,我院全面实施了整体护理措施,把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使来院疗养的特勤人员、老干部及地方就诊人员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消除或减轻健康危险因素,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较好的实现了三级预防的目的。在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充当着施教、引导的重要角色,发挥好她们的作用对健康教育的成效至关重要。

1加强教育,打牢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

护理人员对休养员的爱心是推行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实践中我们发现,我院护理人员中有的对部队情况了解不多,对特勤人员和老干部缺乏感情、缺乏共同语言,从而影响医患沟通和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此,我们组织人员下部队参观,了解飞行人员的工作、生活,请试飞大队的飞行人员作报告。同时在护理人员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为兵服务传统教育,增进了大家对部队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感情基础,培养了大家进行健康教育的服务理念,打牢了对各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向患者传播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与护理技能,还要学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良好的公关能力与交流沟通技巧。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是抓医学、护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实行分类培养、整体帮促的做法:副主任护师是护理学科带头人,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广泛涉猎护理专业前沿科学,深入研究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主管护师是护理工作和进行健康教育的骨干,对她们主要是强化护理基础理论教育,提高组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能力;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相对低,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的其它相关理论,我们主要是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后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班,全面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3营造氛围,体现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疗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要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使来院就诊、疗养的人员所关心的健康问题都能得到体现,这就是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同时,健康教育又要服从医疗和教育对象的需要,不能为教育而教育,更不能把健康教育强加给患者,这就是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了使多样性和针对性有机结合,我们采用设立健康教育处方栏、黑板报、宣传橱窗、标语牌、网络电视、分发教育材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健康咨询等形式,大力营造健康教育的氛围;实行个性化护理和个性化健康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对一的个案教育方法,使他们从入院到出院全程都能接受到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信息。

4医患互动,增强健康教育的正效应

休养员正确领悟护理人员传递的健康教育信息,就会产生有利于防治疾病的效果,健康教育就产生正效应,反之非但不会达到教育目的,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健康教育就产生了负效应。就此而言,信任是增强健康教育正效应的基础,有了信任他们才会表露和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有了信任他们才会产生遵医行为,才能自觉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为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以温和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主动介绍自己的职责范围,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信任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总而言之,沟通是增强健康教育正效应的前提,只有沟通,护理人员才能全面了解患者,收集相关信息,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只有沟通,护理人员才能及时为休养员提供健康知识及心理支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十分注重培养护理人员沟通能力,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病情轻重等特点,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同时在与休养员沟通中始终都注意谈话方式、语气和态度,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

(收稿日期:2007-04-30)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45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措施的应用,从而细致深入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习惯以及良好心理素质,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现状来看,对其进行问题的解决已经非常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涵义分析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广义来说就是开展维护以及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怎样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达到保护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从而增强维护心理健康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1]。

(二)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是社会以及时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高技能人才进行推进,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任,合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心理健康是需要的基础,所以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有诸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对心理健康课程持有冷待的态度,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自己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方式也有着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敬而远之不与其进行交谈,认为只有不正常的才和其交谈[2]。

另外就是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方面还存有误解,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教育比较重视,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就忽略了,心理健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还存有诸多缺陷,实际的教育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征来讲授,对学生怎样认识自己没有过多关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得到合理,在教材的特色上比较缺乏,还有的院校没有将其纳入到正式的教学计划当中。

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创意,常常是表现出形式主义,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所以受到场地限制只能够在理论知识上进行讲解,很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问题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高职院校心理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着手,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想观念是实际行动的向导,所以要想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顺利开展,就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首先社会以及学校的转变观念,要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念转变在认识上进行更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以及认识还很不够,所以社会现象的转变就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宣传上进行加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进行明确,要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的关系得到正确认识,对其地位进行明确。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人才培养以及学科的建设高度,对其地位进行确定,高职院校要能够从体制上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要对其高度重视,学生的观念也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3]。

另外,要能够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能够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确定。主要就是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所产生的消极行为进行预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够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质量,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对其适应社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最大化的丰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了个体情感体验以及人格特征和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要养成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感受,同时渗透积极品质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探索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积极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承载着培养重任,所以要能够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从多方面的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将问题得到高效的解决,也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勤,李旭.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及社交状况影响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10

关键词:高校教学;人才培养;心理咨询;重要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38-02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将推进、发展和保障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及健康心理作为目标,是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在教育发展中有机整合的结果。而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部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独特系统,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教学中,应重视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充分发挥出心理咨询的教育价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心理健康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属于一种高效且相对持续和满意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是人在适应社会和心理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人们心理协调活动基本达成一致性的过程。衡量心理健康程度的标准主要包括:健康情绪、和谐的人际交往、正常智力、健全人格、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意志以及健康的心理行为特征等[1]。曾经有教育学家指出:“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通常只会用到15%的专业知识和自身学识,而85%都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人际关系、社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那么他们也能够了解一些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地认识他人和认识自我,并且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能力,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教育中,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心理咨询形式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学生的内在潜能。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要成为一个为社会做贡献、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养、健康心理、身体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心理咨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且在有关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高校教学应该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同时针对当前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

二、心理咨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促M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心理方面问题,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消除,那么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堆积,很容易变成非常严重、扭曲的心理疾病,从而限制大学生的发展,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专业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变化,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了解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和克服困难,使得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开展德智体美劳等多种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如果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那么他们也很难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从德育角度分析,健康心理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如果学生具有较为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理性的思维等,那么德育教育工作也会变得非常容易进行,并且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效果,更快地实现教育目标。从智育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是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稳定的情绪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不稳定,那么他们自身的认知机能和大脑智力就会被压抑,这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还会限制他们智力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精神性、恐怖性等因素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相关性[3]。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高校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不仅可以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实现自我价值。潜能通常也被叫作潜在能力,主要指学生内在的没有体现出来的,但是可能会在将来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实现自我主要包括高峰体验、热情、虚心、坦率、同情、独立以及务实等人格特征,并且认为它们对潜能开发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自我实现水平。虽然当前大学生零星体现出这些特征,但是还相对较为欠缺,而通过心理咨询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帮助大学生很好地养成人格特征,并且使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更加完备,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

第一,通过多种心理咨询途径,促进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普及。高校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使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相关心理健康内容。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针对当代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进行讲座活动,并且将大一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同时,学校团委也可以成立素质宣传拓展中心,带领专业院校、班级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同时,普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团体性活动,如“心情主宰”“心灵成长”等情绪管理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释放自我,增加对健康心理知识的了解,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4]。此外,在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高校首先需要成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其中最好包括团体辅导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心理测评室以及沙盘游戏室等,保证心理咨询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展开。并且还要安排充足的心理咨询师和指导教师,每天轮班工作,帮助学生疏导心理的不良情绪、解答学生的疑问、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等,使学生重拾自信心。

第二,实现家校合作,构建心理服务体系。高效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学校可以将各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由辅导员来负责完成。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辅导员要与家长之间建立一种长期联系关系,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进行实际有效的沟通。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掌握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辅导员也能够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有效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家校联合,实施就业指导的心理咨询服务,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适应能力。高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为毕业后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辅导员和家长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得学生内心变得更加大,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第三,注重高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同时还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例如,高校应该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在学生宿舍、甬道两旁、湖边设置一些桌椅和秋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休息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广场设置一些名人雕塑、文化标志等。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力求通过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结论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在高校培养人才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心理咨询,通过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和方法,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并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大学生的可持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江昕,朱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5-58.

[2] 李刚.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思考[J].戏剧之家,2016,(10):226.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11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下,除职业能力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本文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视角指出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6YB192)阶段性成果。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以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见长,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其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心理健康素质作为人才的基础素质必须得到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开辟校企合作、因地制宜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

一、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以不屈的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开创校园特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及提升办学声誉,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大方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做好心理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及普查管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工作,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相对比较重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心理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对部分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对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却有所忽视。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其具体的教育工作不够规范,心理教育机构设制、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场所建立等还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大学和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有关政策和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堪忧。有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设立心理健康课程的高职院校中定期对心理工作进行考核的仅占约70%。说明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够重视。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有的院校没有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制约了课程教育效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欠缺也会导致其专业水平和咨询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影响心理健康健康的实际效果。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到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为了修学分不得不上心理健康课,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工作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三是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员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缺乏了解,反馈渠道不畅通。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领导和管理把关。二是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如建立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普测建档、课程教学、咨询辅导、专题活动”等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和在宿舍设置心理信息员,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以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育人观念,培养出既拥有精湛职业技能又兼具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是高职生顺利实现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保障,学生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除了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还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广泛,包括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包括智能要素和心理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其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一是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要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在招聘人才时要进行严格考核,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考核机制,针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学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确保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必须协调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要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学院—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二是家长要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三是政府及社会团体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中的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心理素养,为提高其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不容忽视,高职院校要结合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情况,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作者:王美娟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12

一、教师要率先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文明、仪表端正、工作认真负责、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等等,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堪为人师,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障碍,与学生和谐交流,师生感情融洽。

二、要教会学生做人

要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人,因此,我们要强化德育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是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但许多教师极易忽略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学会做人和理想教育,致使课堂上经常出现违纪现象,考试中出现作弊现象,比赛中出现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因而教师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向远大,德才兼备的人。使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同时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等,这都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要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精神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团结和合作精神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集体项目的教学,体育竞赛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逐步体会到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某项事业。团结精神和合作精神需要从小培养,从实践中锻炼,从教育中获取。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精华,通过集体竞赛等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够战胜一切。

四、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经常显露出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耐久跑时怕累、跳远时怕脏,体育课怕吃苦等,对于这些现象,教师通过讲述过去艰苦奋斗的事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通过耐久跑、障碍跑、越野跑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使学生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敢于超越自我的品德。通过集体项目的比赛培养学生勇于奋进、勇攀高峰的良好品德等,促使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真正体现自身价值。

五、结合人文素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抓住有力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推动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通过我国体育的发展史,世界体育的发展史,我国健儿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的历史过程,古代奥运、现代奥运会以及亚运会的起源和发展,新中国的体育成就,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学中要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地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