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

时间:2023-06-05 10:16:28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范文1

[关键词]个性化深度辅导 个性化发展 辅导员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74-02

辅导员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在工作中运用个性化深度辅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成才。

一、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内涵

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一个新概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举措,是辅导员和学生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1]个性化深度辅导就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问题的过程。[2]

个性化深度辅导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深度融入,深度谈话,深度探究,深度指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度沟通,是辅导员深入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实际,深入学生心灵进行深度沟通和互动的工作模式。[3]

二、运用个性化深度辅导的意义

首先,运用个性化深度辅导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当积极开展谈心活动,做好日常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而是要与每一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

其次,个性化深度辅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学生在生活适应、专业学习、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实习就业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处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4]

最后,个性化深度辅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是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工作方法上,辅导员必须实现由统一要求向个性化辅导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必须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三、个性化深度辅导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一)运用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原则

第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学生成长发展。个性化深度辅导首先要体现在“个体”学生和学生“个性”上。辅导员工作要实现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开展“一对一”的教育辅导,给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辅导员只有把每名学生都放在工作视野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覆盖,体现教育的整体效果。辅导员只有准确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始终做到信任、理解、平等、尊重,才能把深度辅导工作做到位。而且,辅导员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每年至少做一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深度辅导,为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和保障。

第二,了解学生,保证辅导工作的针对性。辅导员在开展学生个性化深度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把与学生谈心交流,特别是深度谈话作为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个性化深度辅导的深度入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和精度上下工夫,全面、重点构建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工作网络,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保证个性化深度辅导工作的针对性。

第三,形式多样,增强辅导的实效性。辅导员在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时,要结合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沟通方式融入交流中来。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电话家访、与学生本人或其同学谈话、观察等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与专业教师沟通的方式了解其学业;多维度、多角度了解学生的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特别要关注学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先天缺陷学生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辅导对象,深入分析其主要问题与困扰,确定辅导的重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保证个性化深度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二)运用个性化深度辅导的方法

辅导员工作具有工作对象特殊性、工作内容复杂性、工作时间不确定性和工作价值无限性等特点。因此,辅导员在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时,要运用科学、合理和系统的工作方法,保证个性化深度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第一,搭建师生深度交流互动平台,师生“面对面”深层次辅导。个性化深度辅导工作要求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状态,关注学生个体,通过手机、短信、飞信、QQ、博客、微博、微信等现代手段,积极搭建师生深度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倡导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师生谈话,不是漫无边际的海阔天空,更不是一种追赶时髦的概念创新,而应该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学业辅导、情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

个性化辅导范文2

想要制作一对一辅导方案,需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目前学习情况,与学生交流,找出问题及提升空间,提供科学的建议。

2、对学生学习进行科学测评,对基础知识,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测试,分析非智力因素和薄弱科目,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3、确立一线授课教师,分层次排课,交流学生情况,召开学生课前交流会。

4、全程教学跟踪,学习管理师全程跟踪辅导效果,实时监督保证学习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个性化辅导范文3

――苏霍姆林斯基

(一)

我给郭劲松讲完了暑假最后一次化学课,在师生充满活力的互动中,不知不觉间,2小时的课结束了。与1年前不相同了,劲松现在上课时,充满了激情和喜悦,他已经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劲松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笔记本放到我手里:“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这是一点心意。”我刚要说什么,他已经离开了教室。打开笔记本的首页,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劲松那熟悉的字迹:

常老师:您是个敬业的好老师,在您的辅导下我有了提高,您是个耐心的好老师,在您的教育下,我有了自信。在此,我向您表达我对您的感激和尊敬,感谢您对我的所有辛勤付出,尊敬您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 学生郭劲松

看着这动人的话语,我回想起一年来,劲松同学进步的艰难历程。

(二)

学习中心来了这样一名学生:郭劲松,男,初中刚毕业。中考成绩不到300分,没考上高中。他家庭条件优越,但家庭教育滞后,母亲对孩子娇惯溺爱,父亲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在学校被列为“劣等生”,老师冷落,同学歧视,他所得到的几乎只有批评和指责。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劲松,对周围的人简直充满了敌视和反感。

初次上课,劲松的逆反、抵触情绪很强,甚至对辅导老师说了些脏话。心理咨询师、学管老师、任课教师召开碰头会,专门研究、制订了针对郭劲松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于是,学管老师把这个孩子交给了我。

1. 怎样对待后进生

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多年的教学工作,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我对此深有体会。

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学生,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坏学生。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爱憎来评价学生,对各类学生要一视同仁,在尊重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 做好引导、转化工作。

第一次见面,劲松说:“老师,您知道我是差生吗?”我说:“老师相信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劲松没说话,看我的时候,眼光柔和了许多。

对郭劲松,我从不训斥、指责。闲暇时间,我选了些课里课外的话题与他交谈,了解他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我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告诉他,人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导致了人与人的差别。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地和我谈一些问题,有时俨然朋友一样说个不停,很显然他开始信任我了。

2.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第一次上课,正赶上下大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郭劲松打着雨伞提前10分钟到了,我高兴地说:“你真好。”劲松一愣,我看得出他内心又高兴又惊讶!我诚恳地说:“下这么大的雨,你没有迟到,还提前了10分钟,这说明你是个守时守纪的人。”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上课。我讲得细致、条理,他听得专注、认真。下课时,他问:“老师,能把您上课时写的草稿纸给我吗?”我高兴地把草稿纸排列整齐,钉上钉书钉送给他。我说,“你是个上进的孩子,很多学生暑假出门旅游,你来补习功课,还这么认真,一定要坚持下来!”劲松听了乐滋滋的。

第二天,学管老师对我说,郭劲松家长来电话说孩子回家可高兴了,说老师表扬了他3件事:不迟到、牺牲旅游来补课、听课认真。

我听了,高兴之余心里也有些酸楚,这孩子不容易啊!你知道一个后进生平时的压力和感受吗?其实他们渴望被老师欣赏,被同学尊重!我的话语对他而言,既温暖,又是一股巨大的鼓舞力量。这种心灵的撞击,会使一个孩子下决心改变自己。

3. 前进中的缺点怎么扭转?

学生良好的习惯需要培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点滴积累,久而久之,方能形成。

我在与劲松的接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一次课间休息,劲松和其他几个人在卫生间抽烟,被我无意中发现了。劲松看见我后慌乱中背转过身,我假装没看见,转身离开了。劲松知道躲避,说明他很在意我。

回来后,劲松说“老师,你也知道我有很多毛病”。我说:“你聪明,有很多优点,我还是喜欢你的。”

我搜集了报刊上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文摘,放在办公桌上。他看到后问我:“老师,您抽烟吗?”我说:“不抽。”“男子汉不会抽烟没有‘派’。”我没有立即反驳,给他讲了我的亲友因吸烟患病的事:“我的母亲、舅母常年吸烟,晚年肺、咽喉多处出现问题,经常咳嗽,只活了60多岁。我四弟原来也抽烟,体检显示肺部开始出现问题,我天天唠叨吸烟的害处,20年烟龄的他终于戒了。

“我不抽烟是因为我知道吸烟的害处,我希望你也能克制自己,对自己不利的习惯要改掉。”后来他告诉我,烟吸得越来越少了,而且不会在学校里吸烟了。

4.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劲松的基础不好,但人很聪明,难的不会,太简单了他不屑。如何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我选择难易适度的题型,给出时间和具体要求让他完成,提升他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做多了,掌握熟练了,自信心就有了,自然而然就进步了。

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认识规律设计具体的讲法,复杂问题都是简单问题的组合,要拆开讲,使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变得浅显易懂,这才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

高一化学的“铝三角”和“铁三角”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劲松说,他们老师讲几遍了,自己还是弄不懂。我把三角关系先拉成直线,分析透了1倍、3倍、4倍的关系,再合成为三角,劲松一下子明白了。进一步,我又把1、3、4倍关系归纳为电荷平衡关系,把问题归结为电荷守恒规律,这样复杂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三)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郭劲松的化学成绩由原来的33分提高到73分,期末统考化学成绩考出了102分(满分120分)。成绩大幅度提高,个人修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父亲送来了锦旗:“点亮希望,放飞梦想。”

我还记得春节时收到的劲松的短信:“趁炮竹未燃,新年未到,花灯未亮,酒尚未醉,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祈祷,最早的问候,送给您,我敬爱的常老师,祝春节快乐!郭劲松。”

劲松的父亲还给我写了信:“老师,我全家衷心地感激您,给您拜年。劲松的成长和进步绝对离不开您的辛勤教育,他化学成绩从中考时的33分到现在期中考试及格,期末考试优秀,真是奇迹,我以前都没期望过孩子会有这样大的进步。千言万语,再次感谢您。”

劲松一步一步在成长,在进步。“劲松与一年之前比,完全变了一个人!”“学大”十佳教师牟桂兰说。怪发型代之以整齐的分头,见到认识的老师都主动打招呼:“老师好!”待人接物变得礼貌了,亲切了。

劲松自己也说:“我现在懂事了,老师们看我与原来不一样了吧!”

劲松的进步不仅在外表上,这次暑期补习,他向我诉说了他的想法:

我原来不想学习,感觉没意思;现在不同了,我想读书了,碰到难题也能够认真思考了。其实学习、考试虽然有困难,但考试成绩好了又会使人感到很快乐。

马上就进入高二了,我应想到两年后的高考,我要抓紧时间,追赶我落下的功课,高中毕业后我要考上一类本科大学!

老师让我懂得了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帮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

(四)

个性化教育中,上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最低标准是让学生认可你,愿意听你讲课;再往高处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高的标准是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快乐的。

好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段成功的教育有时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要做好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首先,端正态度,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要尊重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体现个性化。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多方面摸清和掌握学生的状况。最好能查阅学生的考试试卷、练习册等,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及所在学校的的情况。这样,我们制订的个性化辅导方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再次,要贯彻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个性化辅导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知识是个载体,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宽容、关爱、负责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快乐的。

个性化辅导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活规划;形势政策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作为科学术语,专业(profession)被看成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含义而又变化的概念,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人们对专业概念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专业看成一个较为宽泛、具有一定威信的职业群体,该群体内的成员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成员身份的确定主要根据学历而不是他们专有的职业技能;另一种是将专业界定为一个有限的职业群落,这一群落中个体都有特定的、或多或少类同的制度(institutional)和意识形态(ideological)属性。从辅导员职业的角度看,第一种专业理解基本呈现了我们国内高校辅导员职业身份准入的现状,只强调了职业的准入门槛,没有明确职业的技能要求;第二种理解突出了职业身份的独立性、排他性、市场保护和专业发展,笔者认同并接受第二种理解。国内学者赵康教授在综合与深化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后,从专业社会学的视角概括提炼出充分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并分别从职业身份确立、组织规范、知识技能、社会认同等视角来审视专业[1],这为本文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专业化”是个社会学术语,用来反映一个职业争取并最终获得履行一个特定工作排他性权利的过程。弗雷德逊指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被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但不总是)是因为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从而获得履行这一特定工作的排他性权利,且要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2]。国际上一般认为,判断某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有五个基本指标:(1)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且其成员受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2)有专门的专业知识的支持;(3)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专业声誉;(4)有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的保护;(5)其成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这些指标构成了思考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基本维度[3]。

辅导员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逐步发展成专业的一个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通过不断接受专业培训,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共同的辅导员专业伦理和规章制度[2]。辅导员专业化强调的是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与本文思考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略有不同,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强调的是工作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得到专业化发展。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其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成效。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开展工作要专门化、科学化和精细化;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前提是职业化,即拥有独立的职业身份认同和社会制度保护,且具备从事这种职业的特定专业、技能要求。朱平教授提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是指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与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4]。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已经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拓展,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演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目标拓展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效进行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当然,辅导员自身的职业成长和专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基本特征

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对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高度抽象与凝练,是对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进行系统性思考后得出的一般规律性认识。根据国际上公认的专业化标准(专业队伍稳定且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专业声誉与社会认同,其成员受过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且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专门知识或资质;其成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与水平;有法律、法规或政策等保障制度对专业的保护),结合国内外学界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专门化、科学化、精细化,简称“三化”。

1.专门化。高校辅导员工作专门化是指辅导员所从事工作领域的专门化和辅导员工作队伍的专门化,即指辅导员队伍具有从事学生工作的专门知识或资质。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渐向学生事务管理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拓展,一言以蔽之,辅导员就是专门为大学生提供“教育、管理、服务”的专职人员。工作队伍的专门化就是要使辅导员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工作队伍,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内部任务分工和一定数量的、稳定的专职工作人员,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应该拥有独立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认同,具有与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同等的地位、待遇,而不是陷入双重身份的两难境地(属于教师身份又不像专业教师那样有稳定的职业身份和待遇保障,属于管理干部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政干部)。

2.科学化。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高校事务管理内部规律,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发展为目标,能够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全面”等基本理念贯穿于专业化的全过程。在专业化的视角下,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全面”就是要求辅导员工作不能仅拘泥于“思想教育、事务管理、提供服务”的学生层面,也要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发展。为此,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辅导员工作的职能边界和专业发展方向,将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为学生提供资助、咨询服务等工作领域划分为不同主题和项目,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科学的项目化管理,实现辅导员工作由“全能型”向“专业化”转变。3.精细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是指专业队伍的稳定且对其成员进行探索的、系统的专门教育或岗位培训。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个人兴趣、所学专业、教育背景,并结合辅导员自身的优势、特长,将辅导员从宏观上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生活资助辅导员、职业指导辅导员、党团建设辅导员、学术辅导员等类型,通过不断丰富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来满足高校辅导员工作“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养成,从刚性的制度约束到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服务,从计划性分配到职业规划指导”的需要[5]。精细化要求辅导员摆脱全能型的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工作现状,跳出“任务繁重、职责混乱、疲于应付”的工作怪圈,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与特长,瞄准自己选定的工作主题和课程项目高效率开展工作。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教育部以行政命令的刚性要求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政策规定,辅导员工作的推动成效显著。但地方政府和高校在相关政策落实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辅导员工作总体上还面临许多困境。

(一)辅导员工作角色冲突,缺乏相应的专业声誉与社会认同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存在多种角色冲突现象。辅导员既要配合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完成相关工作(学生处要求做好各种学生管理任务,教务处要求维护好教学秩序,宣传部和团委希望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部要求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保卫处要求做好校园稳定工作等等),又要承担所在二级学院(系)团学科、办公室等部门安排的相关事务性工作。另外,辅导员还要承担所带200名左右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生活学习服务工作。总之,辅导员成了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等不同部门和角色期望的焦点,大部分时间只能疲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缺乏独立的职业身份,其角色几乎沦落为职能部门的“办事员”、二级学院的“勤务员”、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服务员”。调查显示:100%的新任辅导员都有帮助其他部门人员“打工”的经历,有事去找辅导员已经成为部门人员的一个潜意识;认为辅导员这一职业“有前途或很有前途”的占40.7%,认为没有前途或不太有前途的占33.1%[6]。强烈的角色冲突常常给辅导员带来心理困扰和心理压抑,从而使得辅导员队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极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发展[4]。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的本质角色、职能已经出现“易位”或“错位”。

(二)辅导员工作队伍不稳定,不利于专门教育或岗位培训

党中央一再强调,“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7]但是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往往会出现“剪刀差”现象:一方面,辅导员承担大量的事务性、管理性和服务性工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往往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专任教师和党政干部。加之长期以来困扰辅导员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职称晋升、发展前景等)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辅导员作为独立职业的身份认同,辅导员往往成了“临时工”或“职业跳板”。调查显示,工作地位不高与待遇较低是新任辅导员的普遍感受,77.3%的新任辅导员认为其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78.4%的新任辅导员认为其待遇不如同期留校的专任教师[6]。另外,多数高校在辅导员岗位招聘和选拔上明确说明是“非在编”人员,而且实行种类繁多的“人事”制度(如“雇员”、“租赁”、“劳务派遣”等形式),这种用人机制背后折射出的往往是“低于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地位与待遇”差别,这种差别化的待遇给辅导员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和对工作前景的迷茫,从而引发了辅导员队伍的高流动性,进而阻碍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辅导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的辅导员除了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完成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学习支持、心理咨询、助困帮扶、职业指导等工作。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事务繁、责任重、压力大。调查显示,辅导员工作存在任务繁重、职责混乱等问题:71.5%的新任辅导员认为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偏重”,35.1%的新任辅导员所带学生在300人以上(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这一比例),35%以上的辅导员认为“只有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6]。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存在职责不清、定位不准、职业评价不高等问题,辅导员演变为职能部门“办事员”、二级学院“勤务员”和学生“服务员”的角色。繁琐的日常事务使得辅导员只能疲于应付、分身无术,每天都想“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职能被淡化、日常事务管理成效低下、研究性工作无暇顾及、专业化几乎无从谈起。

转贴于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依赖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培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已被普遍认可。这一精神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再到各教育厅的具体意见,都得以充分体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仍面临很多挑战,如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身份亟需科学界定,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缺乏相应制度保障,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尚未正式建立,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等等。倘若有关辅导员职业化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辅导员的生存问题就难以获得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来谈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即发展问题)就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从制度层面确立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合法性,从体制层面完善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合理性,从机制层面提高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效率性,这三个层面同时推进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科学呼唤。

(一)从制度层面构建对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制度保护

制度是根本,制度高于一切,故应通过合理的制度、法律、规定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科学界定辅导员的工作边界,以解决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合法性问题,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基本前提和起点。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从宏观上界定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职能,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重要性。但从角色定位与职能定位两个角度看,双重身份往往又会出现矛盾:辅导员属于教师又不同于专业教师,属于管理干部有不同于党政干部,从而导致辅导员没有独立的职业身份。而辅导员职业身份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便无从谈起,最终会导致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名不正、言不顺”。高校辅导员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总是依附于某一种社会职业身份)必然会导致辅导员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8]。因此,从制度层面尽快明确辅导员独立的职业身份、特定角色和特殊职能是当下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根本性或“宪性”要求。 第一,高校辅导员是独立的职业身份。辅导员属于教师身份又不同于专业教师,其具有特殊的教师职能。专业教师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且有较为刚性、固定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义等)和手段(课堂教学、实验训练)等;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书,其成果是显性的(通过分数可以体现出来)。高校辅导员则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等;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不固定,往往通过谈心、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和党团活动等柔性形式来开展工作;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辅导员的工作成果是隐性的,缺乏显示度。

第二,高校辅导员是独立的特定角色。辅导员属于管理干部身份又不同于党政干部,其具有特殊的党政职能。职能部门的管理干部主要注重管理规则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执行,实行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强调层级负责和下级服从上级的制度;职能部门主要依靠行政权力的势能来推动工作的进展,注重整体统一,而且其成果是显性的,能够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管理干部的主要职能是“管”,其管理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行为习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疏导,协助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等;辅导员工作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通过教育、管理、疏导等工作方式使学生能够自觉适应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学生由自发到自觉是一个内化过程,这一过程依靠的是心灵感化和榜样的力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果是隐性的,其工作成效难以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来体现;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理”,其管理成效往往很长时间才能得以体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职能,但其具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又不同于专业教师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隐形、柔性、间接性等特点,辅导员是从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职业身份,具有特定的职能和专业的学术性。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且对其学术性要求较高的专门人员,他们拥有独立的工作职能、需要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其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辅导员的独立职业身份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确立,以解决辅导员职业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辅导员工作面临职业认同感低、队伍流动性大、发展前景迷茫、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认识的偏差,认为辅导员不是独立职业、学术职业。此外,辅导员工作成效缺乏显示度、工作成果的显现周期长也是造成人们对辅导员职业认识不足的一个原因。因此,各地区、各高校在对待辅导员的地位高低和待遇优劣方面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人对辅导员工作的态度与重视程度。领导重视的地区和高校,其辅导员的地位与待遇就高一些,发展前景也相对乐观。不能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学术骨干、党政干部等职业身份同等对待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与保障,因此,从制度上解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身份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

(二)从体制层面理顺辅导员专业教育或岗位培训体制

从制度层面解决辅导员职业身份的独立性、合法性之后,还需要从体制层面理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以解决管理体制的合理性问题。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管理体制是校、院(系)两级双重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院(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9]这一管理体制要求辅导员既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工作,完成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又要按照所在学院的要求处理好本院安排的相关事务。面对双重工作和双重任务,辅导员既是职能部门“勤务员”,又是二级学院的“办事员”,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几乎吞噬了辅导员全部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这使得辅导员疲于应对,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跳出这一困境?本文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寻求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依赖,即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和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学校应从宏观上抓好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党委应统一管理和领导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制定辅导员专业化的项目培育与培训等工作,将辅导员工作细化为不同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培养。同时,学校应将专业方向与本校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邀请该领域内的专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指导、论证、研讨,以形成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全面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应依据辅导员个人兴趣、所学专业、特长等因素由辅导员个人选择1至2个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侧重培养辅导员在某一专项工作做到“术业有专攻”,并使之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在学校层面打造一个专业化辅导员的团队。

第二,二级学院应在具体工作中创造条件实现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具体来讲,可以根据辅导员具体工作岗位和任务分工的不同,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所学专业和学校分类培训情况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也就是说,将辅导员承担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精细化、项目化分类,可分为形势政策课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助学资助辅导员、职业指导辅导员、学生党建辅导员、学术辅导员等类别。院(系)应打破辅导员个人工作综合化的局面,让每个辅导员从事某年级或某专业某些方面(最多两个方面)的工作,力促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细化、分化和工作人员的专职化、专门化,从而有利于从专业化的角度落实“让一名辅导员负责200名同学所有方面的工作不如让一名辅导员负责1000名同学某一个方面的工作”的理念,并能够从体制上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工作既有平台又有环境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可以经过三个阶段得以最终实现:全能型带班辅导员(负责所带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全方位工作)—拥有专业方向的辅导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发展方向,如“形势与政策授课”和“心理咨询教育”)—完全专业化的辅导员(专门从事某一方向或项目工作)。

(三)从机制层面健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效率机制

通过机制解决效率性问题是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制度上实现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合法性和在体制上理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合理性之后,还需要健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运行机制[10]。健全运行机制的突破口是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主题化、课程化。所谓主题化、课程化就是将辅导员所从事的常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按照专业要求细分为不同的主题、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且要明确不同主题、课程教育、管理和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及必须履行的工作流程和绩效的考核标准等,辅导员按照不同主题、课程要求和自身专业特长来开展工作。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之后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认辅导员工作的主题划分和课程认定等,这一环节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支持与配合: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负责学生事务的主题划分和备课、授课规则的制定,把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主题和授课数量作为对辅导员进行管理的抓手;人事、科研部门制定学术、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和绩效认定标准,把辅导员的科研完成情况作为辅导员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认定的一个依据;财务、组织等部门结合辅导员工作绩效和考核结果对辅导员进行岗位津贴级别认定、发放或职务选拔、晋升。

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主题化和课程化运作可以从机制上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来考虑。学校可以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来打造辅导员队伍,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班(团)例会、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日活动、职业生涯指导、学生综合测评等纳入教学体系,开设课程并计算教学工作量。同时,学校应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际进行科研活动,针对辅导员工作设立专项基金进行科研立项,促使辅导员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5]。在辅导员个人专业化发展方面,学校应像对待业务学术骨干一样,在价值实现和职业发展前景上给予辅导员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使他们享有与专业教师同等的职业身份,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是一个逻辑概念体系,具有专业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特征,其目标是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成效。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复杂过程,扭转现有的辅导员工作局面和解决深层次问题需要从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层面实现突破,且要进行风暴思考。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高校学生部门和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务、人事、科研、财务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各部门齐心协力来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运行平台:从制度上实现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合法性、独立性、专门性,并给予相应地位和待遇保障,实现辅导员由“全能型”向“专业化”的转变;从体制上理顺适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现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和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从机制上完善辅导员工作主题化、课程化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总之,要从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吸引力和认同感开始,以专业化制度建设为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把辅导员引导到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上来,健全工作机制,找准专业化、主题化、课程化的切入点,推动辅导员向着专业化发展,真正做到让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呼唤和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3337.

[2]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J].江苏高教,2009(4):113114.

[3]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44.

[4]朱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220221.

[5]李莉.对专业化发展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4.

[6]张效英,钟军,叶绍灿,等.高校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7):99

10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60326].http://dept.qttc.

edu.cn/admin/UploadDoc/2009111608593182.doc.

[8]林娜.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1030(04).

[9]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811)[20080218].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08/11/content_7069653.htm.

个性化辅导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跟班学习;意会认知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是高校辅导员开阔眼界、学习业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培训方式之一,是受训辅导员学习、体会、运用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的过程。以意会认知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法,是从认识论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法的实效。

一、“跟班学习”培训的提出及特点

(一)“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广西区教育厅为强化高校辅导员实践锻炼、提升高校骨干辅导员综合素质,于2014年3月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方案》、《广西高校辅导员赴区外高校跟班学习管理办法(试行)》,施行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制度并形成其特有的辅导员培训方式。

(二)“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针对性的特点。首先,对受训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要求。“跟班学习”培训方式要求受训辅导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一要求从思想理论层面为培训成效作出保证。其次,对受训辅导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要求,“跟班学习”培训方式要求派出受训辅导员为“专职从事学生工作三年以上,工作业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者优先)、综合评价良好。”这一要求从能力层面对培训成效作出保证。再次,要求受训辅导员“善于创新、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努力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这一要求从创新能力层面对培训成效作出了保证。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出发前,主管部门对受训辅导员进行统一口径的行前培训,派出高校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和受训辅导员特点进行专门培训,做到行前培训的统专结合。“跟班学习”培训期间,接收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接收高校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对受训辅导员进行专岗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锻炼。“跟班学习”培训结束后,由主管部门组织学习工作情况汇报和交流,进一步总结、推广学习、工作经验和成果。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跟班学习”培训要求受训辅导员“积极主动参与接收高校的日常工作、项目实施、课题研究、课程学习”,这从对受训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上说明“跟班学习”培训是具有实践性的培训。其要求受训辅导员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结合所认知的接收高校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即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上升循环在实际工作中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二、“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跟班学习”培训是“师徒制”学习

“跟班学习”是一种“师徒制”学习。在意会认知视角中,“师徒制”是“一种难以说出其细节的技能,只能通过实践,由师傅传递给徒弟。这就使该种技艺的传播被局限在亲身体验的范围内”。“跟班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师徒制,师傅不仅是某位优秀辅导员,还是特定范围的优秀辅导员群体。“跟班学习”受训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充分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合作,对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做法、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亲身体会并揣摩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效地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中获取其先进工作理念、优秀做法。

对于受训辅导员来说,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身上学习到先进工作理念、业务技能和工作艺术受训的重要目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有很多难以明确言述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取得已有成效的宝贵财富。因难以通过言述进行培训讲授而无法得到较好或较完整的传递,造成辅导员工作经验资源的浪费。通过“跟班学习”培训,使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得以传递、传播、推广,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具创新、更具实效。

(二)“跟班学习”培训是实践学习

“跟班学习”培训是一种实践学习。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和变化。“跟班学习”培训模式遵守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受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这一规律,强调培训中的实践环节,将培训内容和要求间接地渗透到受训辅导员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跟班学习”培训模式通过实践环节作用于受训辅导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这一规律。

受训辅导员出于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出于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对辅导员培训所传授的信息加以认知、选择、加工、整合。有意识地通过工作实践检验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会无意识地认知、认同隐含在培训内容和工作实践中的意会成分,从而潜移默化地将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方法内居为自身的意会知识并建构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并以工作实践的方式外显出来,最终实现提升受训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目的。

三、强化“跟班学习”培训实效的途径

(一)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

“跟班学习”培训的受训辅导员是各高校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辅导员,基本具有中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受训辅导员在先前工作中已积累一定经验、形成特定工作方式方法并有一定成效。这些已有的、先在的知识、经验、工作方式方法是受训辅导员先在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的表现。

根据意会认知理论,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依赖于基于认知主体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而对来自认知对象的信息的重组。受训辅导员接受培训的过程是新的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受训辅导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将先在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解构、重组培训内容以形成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并用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指导辅导员工作实践。“跟班学习”培训模式则是通过将受训辅导员个体建构方式与包含共同学习、工作协同的协同建构方式相结合,从受训辅导员获取培训知识开始,到以一定工作实践的情景支援和通过工作实践进行的个人反思为途径对培训信息进行转化,再到以受训辅导员个人与培训者之间、受训辅导员个人之间的交往为支撑,在群体的支持与协作下进行反思,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通过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使受训辅导员能更好理解、内化、内居以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为表现的培训内容,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二)强化优秀辅导员意会知识的显性化

辅导员工作艺术存在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一个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因其拥有大量包含者个人因素的意会知识和经验技能,通过其自身特有的经验思维和直觉思维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辅导员技能和方法。这些个人特有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技能往往因为辅导员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的不同难以完整的言传和理解,更多的是仅通过辅导员工作实践表现出来。将这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辅导员工作隐性经验、技能显性化并加以传递,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能力,利于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作为隐性知识的意会知识虽然难以表达,但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媒介实现表达目的。优秀辅导员获优秀辅导员群体在传授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时,用隐喻或象征的办法,在辅导员共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基础上,通过运用图片、影像等多种手段和工作,将意会知识转换为一种可以理解的知识,进而实现意会知识的显性化。知识的传播及知识的认知都受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所影像,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通过建立培训者与受训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共同体、建立受训辅导员群体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使得培训者与受训辅导员、受训辅导员与受训辅导员共建共同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建立和谐、互助的工作与学习关系,使得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得以显性化并得以更好的传递,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三)强化受训辅导员知行转化能力

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学习、认知培训内容,而是通过“跟班学习”强化受训辅导员学习、认知培训内容并将培训内容转化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也就是实现培训对象由“知”向“行”的转化。

根据意会认知理论,直接决定认知者行为的不是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是其行为态度。态度是认知者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倾向。“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外显的态度,即是被人们所承认的、所意识到的态度,一种是隐性态度,即难以为人们所察觉,是无意识的、自动产生的内在态度。”显性态度对认知主体的行为影响较为缓慢,而隐性态度因其信息输出过程快而快速影响认知主体的行为判断。在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中,受训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学习、认知,从思想上接受培训内容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工作实践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构建新的工作态度体系。受训辅导员在长期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隐性的态度不会因为新态度体系的形成而马上失去作用。作为一种长期工作实践中沉积下来的无意识态度,隐性态度最快地被激活,从而影响对事物的行为反应。由此产生了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如有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并不突出。

要解决辅导员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就必须在“跟班学习”培训中重视受训辅导员的意会认知。在培训中不单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传授,还须着重实践的内容和环节,组织、安排受训辅导员切合实际的参加工作实践,使受训辅导员的理论体系和思维体系变得更为完善。通过参与到实际工作,受训辅导员可以应用并检验从前期观察到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方式、做法、行为,结合自身原有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在隐性态度的作用下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形成支配受训辅导员开展辅导员工作的行为态度和习惯性力量,以解决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广西高校辅导员赴区外高校跟班学习管理办法(试行).

[2] M.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kegan paul,pvii.

[3] 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方案(桂党高工宣〔2014〕3号).

[4]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个性化辅导范文6

>>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探析 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探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制度探析 论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教师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辅导员技能大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探究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探析 浅谈中队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发展 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从观念的视角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基于专业化发展的高校辅导员招聘体系探讨 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维度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科学构建常态化管理体系,持续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探辅导员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探辅导员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专职从事学生辅导工作从一种职业,再成为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专家,辅导员专业化已提上日程。在实现专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如应标化、全盘化、全方位化等错误的解读,要实现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必须坚持辅导员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职辅导员 辅导员专业化 可持续发展

辅导员专业化经历了数个跨越式发展,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出台关于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专门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通知,五十多年的发展,辅导员职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工作深度化辅导并初步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等等循序地推动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一、概念界定

借教师专业发展东风,辅导员专业发展已提上日程。辅导员专业发展过程也随着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的动态变化,辅导员专业化亦一个持续地发展地动态化的过程。

辅导员专业发展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发展是辅导员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辅导员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辅导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辅导员专业化,基于研究,以实践为本,将理论运用到学生工作中,引领学生工作不断分化,细目化并达到专业化。

二、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对于辅导员专业化的过度解读

(一)辅导员专业化等于辅导员应标化―“四步曲”

辅导员专业化第一步:选聘,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为教育学或心理学或思想政治教育等,政治面貌为党员, “985”、“211”优先;辅导员专业化第二步:培训,培训课程同高校教师上岗培训课程同: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偏理论性课程;辅导员专业化第三步:任用,辅导员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坐班,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工作时间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甚至部分高校硬性规定辅导员入住宿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第四步:考核,根据可以量化的指标,年终学生、领导评分,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层级进行比例排序。

(二)辅导员专业化即辅导员全方位化

辅导员工作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习、考勤、奖助贷评比、学生党团工作、进驻宿舍等方方面面,重“服务”,轻“管理”,轻“育人”。

吉首大学创新编制《辅导员去哪里了》,辅导员是什么呀?110? 119? 120?

(三)辅导员专业化应由外而内

大体上目前高校现状,辅导员提供的专业服务是“育人”,大学教师的专业服务为“教书”。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高校教师队伍需要有一支专业力量来强化“育人”功能,亦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专业化并不是由外在的“服务”往内在的“育人”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是从内往外或者内外发展同行。

(四)辅导员专业化先“杂家”后“专家”

辅导员工作重经验,没有近路可超。新手辅导员必须什么都做,然后才能做精做专。职业倦怠在“杂家”阶段已经产生或潜伏倦怠意识了。

三、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辅导员首先是人,然后是职业,最后是事业。目前辅导员发展处在中间的过渡阶段。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专业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只有可持续地发展,才能为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为最后质的一跃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一,建立灵活的辅导员准入、培训、考核、任用机制,确保辅导员专业化工程的制度化保障。尤其是考核标准需与教师区分开来,在专业发展方面要求具有相同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是对辅导员的极大不公平。表面上似乎体现了平等性,实质上是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第二,完善辅导员课程的开发和培训体系的完善。重辅导员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辅导员上岗培训跟教师上岗培训同行,偏重理论性。针对辅导员职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及研究甚少。

第三,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或项目化,优化专业性向。根据辅导员个人特点和学习背景,专事专人,优势互补,有助于辅导员工作从全“面”发功到从重“点”着力,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四,加强对学生工作的反思,提升科研和学习能力。

辅导员专业化,必须走“经验型”辅导员向“创新科研型”辅导员转化之路,才能做到“深化辅导”,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平台,开展辅导员专业性质科研。形成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教育专业团队,以行动研究方式发展辅导员工作科研特色。

辅导员专业化已处在助跑线的提速阶段,但若控制不好进度,不坚持可持续发展,辅导员职业倦怠、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等等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要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必须走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年永琪;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个性化辅导范文7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现今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辅导员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帮助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我国高校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同时注重自身内部体系的创新建设,在内外兼修的和谐局面下,提高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时期人才。其中对于高校内部的建设来讲,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强化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其中通过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形成以尊重辅导员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重要建设方向,力图能够形成一种对于辅导员当下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辅助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兼具学校管理工作创新变化的方向和辅导员自身主观需求的实现。

1评价体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形成是在严格遵循辅导员自身不同专业导向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有计划地构建能够通过辅导员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学校内部创造的条件和辅导员自身获得社会支持条件两方面的共同协作,促使辅导员认知、行为、情感三方面的变化。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在构建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其评价体系内容的构建要能够紧密地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能够突出时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力求“新时期”能够明显体现在其中。所以,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1体现辅导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中的深入贯彻要求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建设能够将辅导员主体地位的发挥放在首要的位置。新时期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其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各个行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尊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在个体差异表现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优势培养。基于这一方面而言,新时期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辅导员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部分,所以高校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反映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成中。无论是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还是评价指标的形成理应尊重不同辅导员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差异、主动地运用差异针对性地提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最终促使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资源能够被彻底地合理利用,长期而言,对高校管理的创新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体现辅导员自身专业探究的范围

在现今我国的许多高校中存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基础并非都是教育学,同时包含着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样化的人才,这些不同的辅导员本身专业基础的不同也就为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形成提出了要求,发展性评价体系中注重“发展”二字,力图能够在辅导员自身专业基础存在的条件下,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强化对辅导员专业研究、专业学习、专业创新、专业贡献等方面的评价,以评价体系构成中的明文条例向辅导员提出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虽然高校辅导员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学校管理和学生之间扮演沟通交流的桥梁,其主要职责是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做出贡献,但是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在本着消除原先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辅导员消极怠工现象,促进辅导员自身主动地寻求发展提高的机会和资源。

13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具备灵活性和科学性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形成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奖惩性评价体系的存在的价值和效果,其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辅导员自身不同的基础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在考虑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未来发展的目标情况下,综合地考量整个发展体系形成的原则、构建的内容以及构建的指标。如现今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着重从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以及辅导员职责等多个方面进行。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将这些评价构成部分操作化为可衡量的指标,并且这些操作化指标的出现拥有较强的弹性和灵活性,能够随时地根据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变化调整指标。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在灵活性和科学性共同协调的情况下,力图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激发力量和辅助作用。

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在构成

21评价目标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最为主要的就是注重辅导员未来的发展,能够在尊重辅导员自身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向辅导员进行不同程度的询问,将其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学校综合发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过去由于等级、层次分明造成辅导员消极工作、创新发展较弱的现象,最终能够在发展评价体系的辅助作用下,激发不同辅导员个人兴趣和个人的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此外,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形成虽然最为直接的目标是促进辅导员的创新发展,但是其间接的实现目标是为学校管理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22评价属性

从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功能来讲,其注重的是辅导员形成性和发展的实现,其与原先的评价体系最为根本的区别是不再强调辅导员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重视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为学校管理稳定服务的理念,其通过重新的定义和构建,以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全新方式促使教师通过获得内外部力量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多元化的,其注重评价主体、课题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一种灵活的、更加人性的方式促使此种评价体系的形成改进及运用。

23评价热

对于高校来讲,辅导员评价体系始终是存在的,其是进行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实现方式。新时期高校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过去使用的评价体系明显的区别是此种评价体系的评价是多维度,有效地体现了新时期对高校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总地来讲,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存在是从辅导员自身作为教育者、同时又作为创新者和学习者三个方面的细化部分组成的。这种多维度的评价内容能够将时代社会、学校创新发展对辅导员自身的期望和需求隐藏在其中,通过辅导员个体自身的评价感知、评价形成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和专业创新潜力。

24评价过程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但更多地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对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讲,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性评价,其注重对辅导员日常教育素养、专业能力、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表现的记录和综合分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往往会通过设定评价周期,然后负责主管评价的人员会通过多种方式、信息化技术和传统记录方式相结合,对评价对象的日常水平和表现进行跟踪型的动态评价。

25评价结果

发展性评价体系最终的结果是向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提供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辅导员潜在的进步发展需求。同时为学校人才的创新管理培养提供方向和基础,促使学校主动地构建发展平台、引进发展资源促进辅导员作为人才管理中的创新发展。

3辅导员评价体系实施的方法分析

3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

高校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体现最为首要的就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一般而言,定性评价方法注重对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表现态度、办事能力、创新思维发挥的一个质性评价,由于此种评价一般都是由专门的负责人通过访谈、观察两种方式进行的,所以在此种方式实行的过程中,负责人员必须保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定量评价方法则是通过可以操作化的可衡量计算的指标对辅导员进行综合评价,其一般是针对辅导员工作的范围、工作的程度等实现从资料数据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分析,以此得出固定的结论。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运用中,定性评价贯穿在整个定量评价使用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形成及使用。

32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新时期发展性评价体系虽然比较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体现“发展”的特色,但是评价体系本身就包含有对结果性评价的偏向。所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强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的结合。在以附带原发展性评价体系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如果某高校想要对辅导员的教育功能进行发展评价,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提出其今后需改进的地方,则既需要对日常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实际运用效果进行动态观察,又需要将教育创新的最终直接受益对象学生当成评价的负责主体之一,对其能感受到的教育创新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够获得的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结果。所以,在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运用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使用。

33辅导员自我评价、同行人员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学生评价等五个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方式

这五个不同的评价主体的出现是面向辅导员教育素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有着自身评价的侧重面,不同的侧重方向能够通过最终的汇总得出一个科学的结果,能够对辅导员当前素质基础和未来专业发展创新进行综合的衡量,是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运用中始终保持的评价方式,即评价主体建立的多元化。

4结论

C上所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形成能够促进辅导员发展潜力的发挥和发展能力的实现,在评价体系具体构建的过程中能够体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突出辅导员专业探究的范围以及强化评价体系的灵活性等。综合地使用定性、定量、过程、结果等多种评价方法促进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形成,以此适应新时期高校的发展变化。〖HJ*4〗

参考文献:

[1]罗军,韩云金,张叶平基于发展性理念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J].高教探索,2014(1):173-176

[2]吕晶,马小莉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界,2010(8).

个性化辅导范文8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关系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可见,辅导员队伍要实现教育部的职业要求,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而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正处于成长、壮大、成熟的重要时刻,能否准确定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既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又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持久稳定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辅导员自身事务性工作与科研理论素养的关系、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性与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概念界定

社会学家布朗德士曾对“专业”一词做过经典界定:“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通过分析布朗德士的经典理论,可以发现“专业”具有三项基本特征:首先,专业是一种正式的全日制职业;其次,专业必须拥有知识和技能,以智能为特质;最后,专业必须以服务他人为目的,以完满人生为最终目标。

“专业化”则由“专业”发展而来,描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从业者内在素质的规范性要求。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衡量一种职业能否成为专业的标准,在于是否存在特定、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是否具有专业伦理与专业道德;是否具有专业自和专业组织。基于此,专业化可以被概括为:一种普通职业拥有不可替代性的社会功能的过程。具体而言,专业化是指一种职业形成专业伦理与专业道德、建立和完善专业组织、享有专业自的社会功能养成过程。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性的养成过程,即高校辅导员不断接受专业培训,拥有学生管理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形成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操守,建立专业的高校辅导员组织的过程。

二、立足专业化、推动职业化——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阶段性趋向间的关系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两个概念本身存有异同。所谓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确立专业标准,符合专业要求,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强调的是辅导员内在智能潜移默化的转变,关注内化阶段。而所谓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属性和发展所达到的状态与水平,强调的是对辅导员岗位的价值认同和制度确认,关注外在形式。可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并不等于专业化,职业化是以专业化为前提,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大趋势,是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而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和深入发展,但强调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每个辅导员都要走职业化道路,只是创造条件,引导辅导员队伍朝着专家型职业辅导员的方向发展。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成长壮大的阶段,辅导员队伍也相应地处于专业化素质培养的成型阶段。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工资待遇和社会名望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此类院校对名校毕业生和专业对口毕业生的吸收与纳入,这就导致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难以实现统一规范,更难以实现名校名师的辅导员队伍标准。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专业化培养,推动职业化建设,稳扎稳打地在底子薄、条件弱的困境下,突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

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结合本校辅导员队伍的学缘、学历和专业情况,科学分析,认真规划,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学生管理水平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帮助辅导员树立专业自主意识,提升专业伦理和道德,建立健全学校辅导员专业组织,增强队伍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同时,注重对辅导员的职业选择、价值认同、职业归属感等方面的引导,提供各类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研修,转变辅导员队伍中对辅导员工作的“过渡性”功能的思维定势,培育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荣誉感,坚定其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信念。

三、做好事务工作、提升科研水平——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阶段性重心间的关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科研理论水平。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步晚、建设时间短、师资相对缺乏等原因,导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事务,扮演着“消防员”和“勤杂工”的角色。同时,由于辅导员身份定位和待遇问题正处于逐层改善阶段,导致大多数高校未能完全实现辅导员“消防员”身份向“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转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更要特别遵循国家有关规定,从高处把握政策,从实处落实政策,完成辅导员队伍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心间的有机结合。

辅导员在上岗之初,必须认真熟悉和掌握日常事务工作的处理方法和技巧,了解辅导员岗位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需求,在探索中成长。与此同时,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创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新局面。但辅导员也应当注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总结,善于探究,以此作为提升科研理论素养的现实基础。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历练,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特殊领域的最新成绩,从而将工作实际与理论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辅导员工作生涯的质的转变。

在辅导员队伍的科研理论水平培养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注重搭建“三个平台”,即辅导员学术能力培训平台、学术问题研究平台、学术成果实践平台,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教育部、省教育工委、高校三级立体研究基地体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此外,还可以依托学校现有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立校级研究中心,成立学生工作研究学术团队,通过项目申报、、成果验收等硬性指标,推动辅导员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支持合理流动、保证相对稳定——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同职业定位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本科院校队伍的迅速壮大,为广大立志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就业机遇。这批人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情结”,希望继续留在大学成为教师,但无奈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限,只能选择辅导员岗位;另一种是“专业情结”,希望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先选择辅导员作为过渡性职业,等待机会,适时转岗。这两种典型倾向引发的情绪,导致几乎所有辅导员都存在“二次择业”的焦虑,产生了队伍的不稳定性。基于此分析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在所难免,不同职业定位带来的消极情绪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坚持支持合理流动、保证相对稳定的策略,是应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同职业定位现象的重要出路。对于立志转岗的辅导员,学校应当给予适度考虑,避免严防死堵,尤其是个别专业能力突出的辅导员,可以为其提供考评机会和转岗自由。

但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保证相对稳定,如何坚定职业信念。首先,要关心辅导员个人发展,建立科学的发展机制。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和素质拓展训练,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研究生,规范辅导员岗位职称的评聘工作,职务晋升与行政级别挂钩,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关心辅导员现实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综合考核体系,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部门评价、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三方面的有效结合,建立辅导员评优表彰制度,树立辅导员工作典型榜样,增强职业成就感。最后,要关心辅导员思想动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思想问题的关键,还要靠思想转变来解决。辅导员队伍之所以不稳定,关键在于受重视程度不够和成就感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党政“一把手”在行动上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统一领导部署辅导员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构,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的职能部门;要求落实辅导员工资待遇改善问题,确保相关经费补贴按时按量发放到位。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项常抓常新、持久不懈的长期工程,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本身的持续、快速、高效发展,更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狠抓落实,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规划好、建设好、完善好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赵会利.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

个性化辅导范文9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那么辅导员队伍能否像教师队伍建设一样,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没发展、没前途、没干劲”成为高校辅导员中的一种普遍认识。队伍流动过快、职业期限过短,使得辅导员队伍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多数辅导员从工作之初就在考虑换岗,工作三四年就转岗或离岗了。这种短期性和流动性,造成辅导员队伍的新老更替频繁,辅导员工作不连续,那么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生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前者是核心,后者是辅助。但事实上,由于学校和辅导员自身职责定位不明确,许多涉及学生的非本职工作都由辅导员来承担,辅导员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辅导员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理论修养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面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

(三)辅导员业务能力不强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直接引导者,辅导员必须对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辅导员是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所学专业也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往往凭借工作经验来处理学生工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都不重视、不到位。

(四)缺乏规范化的任用、评估和激励机制

在辅导员任用方式上,高校缺乏一整套选拔评价标准与机制。没有严格规范的准入制度、培训体系、考评体系,没有搭建起合理、畅通的人员发展平台,特别是确保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也没有建立与辅导员队伍发展相匹配的激励体制,高校往往只制定了针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优办法,将其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评价、考核等诸多环节中无章可循,职称晋升时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样的考核激励机制抹杀了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必然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措施

(一)辅导员责任明晰化,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确定的工作方向

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应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做的。日常琐碎性的庞杂事务太多,势必影响这个中心任务的实现和落实, 因此,各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定位辅导员角色,明确分工。只有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才能使辅导员从根本上摆脱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根据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辅导员岗位设置专业化,可以将学生辅导员岗位划分为几个大类:第一类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第二类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第三类是心理健康辅导员;第四类是生活辅导员。这样的运行机制细分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明确了职责范围,使辅导员工作规范化、一体化,更能提升辅导员为学生服务的价值和工作的绩效,同时实现了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

(二)加强培训,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舒伯根据布尔赫勒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的发展阶段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种有秩序、且有固定形态、可以预测的过程;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专业性、稳定性、成长性等职业发展规律。高校要实行辅导员培训制度,注重培训的系统性、长期性、实效性、多样性,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例如;开展岗前培训、岗中教育;对辅导员进行各方面的专项培训,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师”等专业资格考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考评制度

高等学校必须要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通过严格考核,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士进入辅导员队伍,从事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是事关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问题,因此,根据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的特点,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和长期性属性,建立一套科学、确实可行的辅导员考评制度势在必行。应在多元化激励机制基础上,构建以“师生双评”“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考评体系,同时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励金及岗位调动挂钩,通过考核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平.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个性化辅导范文10

岳文静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度更是不断更新,造成现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的局面,这也造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困境。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问

题,因此本文为大家介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对策

我国是一个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

的追求,人们对文化的重要度正在逐步提高。伴随着人们对文化

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学习的殿堂,但是现如今也由此衍生

了一些问题,学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高校的辅导员人

数的激增,也使得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变得没有保证,使得高

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着困境,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

改进是我们现如今关注的重点。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困境

1.1 高校辅导员专业性差

高校辅导员专业性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高校辅导员的

要求不严格,导致其方向就出现问题变得非专业化,其的水平也

并不专业。各大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的要求也导致这种现象的出

现,使得现在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有着高学历的毕业生,即使

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上缺乏是不争

的事实。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不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通过实

取得经验。虽然可能他们在不断的摸索中,了解了学生的主要问

题,找到了工作的套路,但是他们这个摸索的时间往往都需要几

年。虽然这时他们拥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不能否认与专业化的

辅导员之间的差距。辅导员这个职业的限制、要求并不多,这就

使得我们在定位上的认知就发生错误,让这个职业朝着非专业化

的方向进行,让高校辅导员专业性差出现。

1.2 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储备不充足

辅导员这个职业是与学生息息相关,并且其有管理的内容也

包罗万象,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必须充足。有很多高

学历的人担任辅导员这个职业,但是有时我们不仅要求其有着高

学历,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要求的辅导员相近。但是有些辅导员

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储备不充足,使得其在与

学生的接触时无法进行指引作用。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

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我国的辅导员无法胜

任这项工作,完全不能符合当代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期望,对大

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害,更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大家

的质疑。

1.3 高校辅导员的体制不完善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也陆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诠释,

但是往往到了实际的实践时,就会有很多问题涌现出来。在当今

时代的背景下,对辅导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辅导员的目的已经

变成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魅力,成

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是高校辅导员的体制不完善在导致辅导

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的同时,导致学生的思想觉悟不高,也影响

学生的未来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不明确是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困境的对策

2.1 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性

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性,是解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

困境的主要对策。高校中辅导员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我们在对辅导员进行选聘时需要严格的选择。一方面这是保证队

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层面上讲,高标准严要

求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被认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关经验是

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是否具有与从事辅导员工作

相近、相类似的既往经验作为准入资格之一,既为以后顺利开展

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又可以扩大选才的范围。我们可以根据针对

辅导员工作需要的品质进行选择,能够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

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具备从事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文化知

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才能够能为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这样

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保证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

2.2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建设,是加强辅导员专业化的

有效方法。教育教学在不断推陈出新,对于高校辅导员有着更高

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建立培

训制度后,我们可以使得辅导员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的情况下,

让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通过养用结合,

使辅导员逐渐成长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指导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专家和权威。为了能更好的实

施培训,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在进行具体实践时我们有些注

意事项。培训前,需针对培训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认

真听取一线辅导员的需求,合理的制定培训内容和方法。培训时,

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可以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培训,以保证高校辅

导员能学以致用。培训后,应加强培训监督,对培训结果进行认

定与考评,按照培训效果的好坏对培训人员进行必要的奖惩,以

保障培训工作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2.3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评价机制的建设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辅导员专业化重要的内涵之一,也是

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的难点所在。评价制度的好坏关系到辅

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发展,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

性的发挥。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

化,必须依据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特点和性质,设计建立一套辅

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评估办法,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规范管

理与科学考核。总之,完善对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估制度的同时,

必须要明确,考评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考评的各

个环节,巩固成果,不断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取得成效。

结语

高校辅导员对很多刚刚进入高校的学生重要性可想而知,由

此可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更是关系到我国未

来的发展。在 21 世纪这个大背景下,教育已然成为了时代的主

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更应该成为国家未来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梅香等.浅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建设教

育,2007,(10).

个性化辅导范文11

关键词:新时期 辅导员工作 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面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一、坚持走专兼结合的路子,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辅导员应该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高校不仅要探索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更应该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的事业心、使命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WwW.133229.cOm与此同时,还要逐渐改变现行的辅导员“出路在于转岗”的传统观念,逐步使辅导员树立“在岗位上成才”、“在岗位上发展”、“在岗位上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当然,辅导员的配备也可适当考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师生比在逐年加大而辅导员数量不足,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的工作量就越大,导致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指导工作,造成学生工作各方面薄弱的问题。因此,保证辅导员数量是基础,优化结构是关键。坚持走专兼结合的路子,学校齐抓共管做好学生工作。积极从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让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有工作热情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真正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专职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应该严格选拔程序,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水平、思维判断、逻辑判断、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等,切实保证辅导员的质量,以建设一支高起点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中绝大多数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但不容否认,在这支队伍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是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以此为毕生追求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要建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

我们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首先,建立辅导员终身职业制,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安心辅导员工作、扎根辅导员工作、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高校要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激励辅导员在岗位上奉献、在岗位上发展和在岗位上成才。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不断增强其职业化信心。要制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明确辅导员的地位,对辅导员的待遇、职称、职务等问题要全面考虑,采取积极措施,真正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保证这支队伍的长期稳定。

其次,强化辅导员内涵发展,实行辅导员知识化、专家化建设。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

三、新时期对做好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n

bsp;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不但要有工作热情,更要有工作能力和恰当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辅导员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共性的问题,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教育解决;对个性问题,则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导。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可查学生档案,也可深入教室、寝室、餐厅。

有人说做辅导员工作干的是良心活儿。辅导员去十次学生宿舍和一次学生宿舍,在外人眼里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学生心里却有不同感受。可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每届新生入学的接待工作、入学教育及新生联欢会,都是很好的机会。这既可以掌握新生情况又为培养学生干部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保证自己的言行正确,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不仅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要有较深刻的认识。

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一度消沉,这就要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我们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做到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与素质[j].教育与现代化.

[2]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j].上海教育,2003(8)

个性化辅导范文12

关键词:新时期 辅导员工作 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面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一、坚持走专兼结合的路子,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辅导员应该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高校不仅要探索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更应该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的事业心、使命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与此同时,还要逐渐改变现行的辅导员“出路在于转岗”的传统观念,逐步使辅导员树立“在岗位上成才”、“在岗位上发展”、“在岗位上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当然,辅导员的配备也可适当考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师生比在逐年加大而辅导员数量不足,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的工作量就越大,导致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指导工作,造成学生工作各方面薄弱的问题。因此,保证辅导员数量是基础,优化结构是关键。坚持走专兼结合的路子,学校齐抓共管做好学生工作。积极从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让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有工作热情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真正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专职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应该严格选拔程序,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水平、思维判断、逻辑判断、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等,切实保证辅导员的质量,以建设一支高起点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中绝大多数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但不容否认,在这支队伍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是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以此为毕生追求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要建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

我们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首先,建立辅导员终身职业制,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安心辅导员工作、扎根辅导员工作、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高校要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激励辅导员在岗位上奉献、在岗位上发展和在岗位上成才。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不断增强其职业化信心。要制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明确辅导员的地位,对辅导员的待遇、职称、职务等问题要全面考虑,采取积极措施,真正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保证这支队伍的长期稳定。

其次,强化辅导员内涵发展,实行辅导员知识化、专家化建设。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

三、新时期对做好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n

bsp;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不但要有工作热情,更要有工作能力和恰当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辅导员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共性的问题,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教育解决;对个性问题,则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导。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可查学生档案,也可深入教室、寝室、餐厅。

有人说做辅导员工作干的是良心活儿。辅导员去十次学生宿舍和一次学生宿舍,在外人眼里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学生心里却有不同感受。可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每届新生入学的接待工作、入学教育及新生联欢会,都是很好的机会。这既可以掌握新生情况又为培养学生干部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保证自己的言行正确,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不仅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要有较深刻的认识。

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一度消沉,这就要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我们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做到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与素质[j].教育与现代化.

[2]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j].上海教育,2003(8)

[3]连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