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规内控建设

合规内控建设

时间:2023-06-05 09:56:40

合规内控建设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1

近年来,我们农村信用社虽然在规范业务经营、促进业务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内部控制和合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和合规文化建设。

1、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要建立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信用社内部具体情况,按照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健全资本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其中主要应针对业务流程中关键风险点设计专门的管理控制制度,并根据业务发展、风险点转移和环境变化等情况及时修订内控制度,转变以事后处罚为主的内部控制思路,加强对风险的事前识别和事中评估;另一方面,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进一步推进自律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整治。对虚假贷款、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利用虚假资料套取和挪用信贷资金、制造假手续假印章等手段窃支单位和个人存款、利用系统内往来和同业往来账户盗窃资金等业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等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对授权授信、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金库和尾数箱、查询对账、私设“小金库”、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和休假、录像检查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治理。内部必须要建立清晰的责任制、问责制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所有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充分体现信用社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2、建立有效的合规建设控制机构

信用社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合规部门组织结构,并为合规部门履行职责提供充分的资源以及配套机制。第一,信用社可在总社及分社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在分社下属机构设立合规部门和合规岗位,重视报告路线问题,明确合规风险报告的路线。第二,建立与合规部门相配套的机制。首先,要为合规部门配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素养的合规从业人员,以确保合规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要完善合规机构内部制度,保障合规部门的公正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第三,保障合规部门信息来源的开放和畅通。首先,合规部门要享有与任何员工进行沟通的权力,以便更好的获取其履行职责所需信息和记录。其次,合规部门在调查发现的违规行为,有权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此外,合规部门则应确保内部员工能够自主自由的反映信用社内部违规问题,保护其不受到违规者的威胁和报复。

3、运用先进手段和工具,实现合规信息化管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合规管理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大。信用社合规工作也应更多的借助内部互联网、信息库等进行。具体到实践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社内部合规控制系统,为合规部门的合规风险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相关专业软件设计合规风险的监测指标,进行信息化合规管理。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将信用社内部各个岗位的合规操作标准化和量化,使业务系统在处理数据业务的同时对合规性进行检查,实时判断该项操作是否符合合规标准,并及时形成合规报告反馈给合规控制部门和人员,逐渐实现合规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合规管理的效率。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按照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动员、内部自查、制定制度、严格执行的方式,夯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切实防范和预防腐朽,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注重风险防范、处处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各类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及其业务流程得到细致梳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现有效分离,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内控机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牵头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联动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形成管控合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得到建立健全;账务处理及财务信息编报水平明显提高;内控信息化手段建设取得进步,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汇编形成我局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落实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二)工作任务。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努力从单位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局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二是梳理我局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以上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局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三)任务分工。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财务信息的编报等工作,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意见,制定具体制度,经局党支部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内容。

三、主要步骤

(一)宣传培训学习阶段(1至5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局会计刘华斌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培训。同时,局办公室开展本局宣传、培训和集中学习活动,使全局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全局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局面。

(二)梳理评估设计阶段(6至7月)。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流程目录。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同时,在内部控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三)内控制度建设阶段(8至9月)。按照科学、民主、规范、严谨原则,根据设计的控制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细化工作程序,加强包括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单位层面建设,加强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制度建设、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内的业务层面建设。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按照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信息化,做到各项制度完整、可操作,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的编制。

(四)强化组织实施阶段(9至10月)。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加大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提高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肖继国任组长,曾辉、谢启宏、曾志任副组长,李爱顺、熊和平、侯志刚、李恩堂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我局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华斌、代君慧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精心组织。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涉及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监督等多方面工作,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精心组织落实,做到边学习、边梳理、边完善、边规范、边执行,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落实责任。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规范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推动规范实施,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局内部控制工作方案【二】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稳步做好我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明确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和提高执行力为抓手,在20xx年年底前完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到20xx年,基本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加强权力监控制约,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二、基本要求

1、全面覆盖。内部控制建设是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总要求,贯穿权力运行过程,要按照单位全覆盖、权力全覆盖、流程全覆盖的要求,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2、突出重点。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针对重要岗位、重要事项,通过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科学的控制方法,强化内部权力运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

3、注重结合。做好合理内控与依法行政的结合、权力制衡与提质增效的结合、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合,既制约权力,又要发挥出权力应有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效能。

4、持续完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项持久工程、系统工程,要随着粮食流通外部环境变化、国家行政法规调整等因素,及时改进完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1、界定权力事项。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在《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通告》(皖粮通〔20xx〕18号)的基础上,对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

2、规范岗位设置。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规范岗位设置,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确保岗位设置、岗位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牵头处室:人事处)

3、优化权力流程。对权力运行流程按事项和岗位进行细化和分类,制定作业规范,明确操作标准,合理分解权力。通过流程控制和痕迹化管理,形成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

4、健全控制体系。围绕权力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和权力风险点,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制定内部控制措施,形成操作性强、具体管用、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重要措施以制度形式固化。(牵头处室:财务处)

5、推进信息公开。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岗位设置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每年进行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情况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进行报告。逐步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更好的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牵头处室:办公室)

6、严格考评问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将单位和个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失职、失察的单位和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全面提升管理成效。(牵头处室:人事处)

四、工作步骤

1、权力排查阶段(6月上旬-7月下旬)

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熟悉内控、理解内控、掌握内控”的宣传活动,增强全体干部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环境。及时对本单位、本处室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填写《内部控制权力清单》,7月15前报政策法规处汇总,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

2、内控建设阶段(8月上旬-11月下旬)

按照局长办公会议审定的内部控制权力清单,从规范岗位设置、优化权力流程、健全控制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各项权力岗位明细表、权力流程图、具体内部控制措施、现有制度及查缺补漏后应修订或新制定的制度清单,经处室分管局领导审定后,10月17日前送局财务处汇总,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研究确定后编制《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手册》,明晰内部权力事项、岗位职责、控制措施等情况,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3、总结提升阶段(12月上旬-12月下旬)

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各单位、各处室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相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整改完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加快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步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省粮食局成立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牛向阳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财务处,具体负责全局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和检查等工作。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控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局属各事业单位要对照《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应的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把实施方案文件及具体执行情况报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点;化解策略

一、引言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针对试行规范的实施,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具体的实施指南。同时,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且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2013年,教育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助推内控规范在教育系统的落实。2015年,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行政事业单位应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1]。对高校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建立现代高校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是提高高校经费监管与使用绩效的重要措施,是高校建立长效廉政机制的必然途径。对全面推行过程中高校内控建设中的典型风险点加以梳理,有的放矢地提出化解策略,有助于高校对标,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前期建设成果。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典型风险点

高校内部控制分为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以下分别从两个层面,根据高校近年来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实践情况,对其典型风险点进行梳理与剖析。

(一)单位层面的典型风险点

1.风险评估流于形式根据《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高校应当基于内部控制目标,定期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高校的内部控制目标应包括战略目标、合规目标、运行目标、财务目标及资产管理目标,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即判断高校的各项活动是否满足以上五项目标的达成[2]。在风险评估中,高校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点在于:一是缺乏合理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导致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对高校内控开展风险自评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如果不建立一套完善、定期的评估机制,深入到每项业务活动、每一项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就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见到实效。二是可能存在风险评估没有指向高校的战略定位,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对风险的揭示无深度,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无法助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等现象,例如部分应用型高校对战略实施的风险评估不到位,开展产教融合、与行业协作联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导致学生的就业无法跟上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的变化。2.组织及业务流程再造意识薄弱根据《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对组织及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再造。但在高校内部控制初建期,对于组织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的意识相对薄弱。这一时期较典型的风险点包括:一是业务流程控制过度,缺乏对流程再造的认识。如一笔常规的教学质量项目开支需要多达5位领导的签字授权控制,为了把好“控制关”,业务流程设计异常繁杂,经费报销难上加难。这样的内控看似“严密无缝”,其最终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反而抑制了高校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偏离了一个好的内控应助力提高组织绩效这一根本的内在需求。二是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定位中,不相容职务未能分离或岗位职责手册未详细描述核审批与申请、执行、监督职能相分离,执行与信息记录、监督职能相分离等情况,结果可能造成考试信息泄密、财务收支管理出现漏洞、采购不规范等问题。3.权力运行监督不力高校应采取措施确保本校的权力运行机制中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的行使既相互制约,又能相互协调。如2019年某省纪委针对10所地方高校的巡视中,发现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优亲厚友、院长助理配备不规范、“小圈子”“三转”不到位等权力运行监督不力的典型事件。与此相关的风险点包括:一是未建立权力清单机制,导致高校党委与校长办公会、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决策权、执行权等权力行使边界不清,造成相互推诿、执行不力的情况。二是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全,对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缺乏发现机制、纠错机制和改进机制,缺乏审计、纪检监察的联动监督,权力运行的考评机制缺位或流于形式。三是权力运行监督浮于程序合规等表象,未能深入到具体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战略目标实现贡献的绩效,由此造成权力运行监督的实质性缺位。4.内控制度建设不全面高校应当建立预算、收入、支出、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至少应涵盖“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分级授权的决策机制。建设中典型的风险点在于:一是预算绩效评价在制度层面停留在预算资金额度的控制使用上,未能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深度测评。二是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尤其是招投标、工程变更、资金控制、验收决算等制度不够细化,执行容易走偏。三是“三重一大”事项的边界不清晰,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定性定量标准。四是制度在内容上统筹协调不够,有的高校预算、教学、科研等相关管理制度看似全面,但由于管理上部门分割化,使这些管理制度在内容上不能相互印证和衔接,在实质上是碎片化、不系统的。5.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不全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试行规范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六个方面的业务。在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主要风险点在于:一是缺少非常规性的整体内部控制系统,高校建设比较健全的是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收支管理系统,不足如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导致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覆盖不全。二是预算管理系统在功能上重预算分配和事后控制,轻收支过程的事中控制,不利于预算的适时控制。三是已有的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割据、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数据在各系统中的比对、横向勾稽不利,不容易适时控制风险,如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收支管理系统未衔接,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控制、各项费用按额度分期使用仅靠人工,容易失控。

(二)业务层面的典型风险点

1.预算管理的风险点高校预算管理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预算编制中,对各部门预算资金额度的分配不够客观、合理,预算资金的分配未能紧紧围绕高校的战略目标展开,缺乏科学分配的依据,在采用协商制解决的情况下,忽略真正的朝向战略目标的事项,而夸大了个别强势部门的预算资金,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当倾斜。二是在预算决策中,由于高校预算需要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规定,在对高校预算进行决策时,应有不少于2/3的教职工代表到会、需要超过2/3的教职工代表同意方可通过预算的决议等,教职工代表中教师代表未达60%,导致职工代表组成不合规、到会人数不符合规定、表决同意人数比例未达要求、表决程序不符合规定等均是这一环节的风险所在。三是预算执行中,可能因控制不严导致预算执行差异率过大,预算绩效管理不到位,预算变更程序、授权不合规[3]。在预算绩效考核中,未建立系统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从而难以反映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缺乏对预算绩效差的处罚与后续纠偏机制。2.收支业务管理的风险点在高校的收支业务管理中,主要风险点体现在:一是在收支业务的过程管理中,财会部门未定期检查收入是否与相关的合同所注明的内容相符;未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对票据进行专门管理,未建立票据台账,对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未进行序时登记;对支出事项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支出事项的记录与呈报不规范,支出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缺乏清晰界定,实务中对支出超出预算缺乏适时的监督与控制;各类支出业务事项所需提供的外部原始票据的标准、细节不明确,缺乏对内部审批表单和单据审核重点的说明;支出业务的口令与U盾管理松懈,缺乏严格的保密与交接管理制度,容易使口令外泄,U盾缺乏严密的控制容易导致非专管人员擅自使用U盾进行操作的风险。二是在收支业务的事后管理中,未及时对支出业务事项实施分析控制,对支出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成因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3.政府采购的风险点高校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风险点如下:一是单位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未能按照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标准执行,未在采购前与实际使用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导致采购的货物未能满足实际使用部门的真实需求。二是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未能把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贯彻到位,政府采购负责人员对招标采购的法规和相关政策不熟悉,或者在实际招标采购过程中对政策的执行不严格[4]。三是对应当公开招标的采购采用非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超过公开招标数额的货物或服务或进口产品,未按照相关采购规定进行申报和审批,可能导致采购超标或采购流程不规范,采购过程缺乏必要的监控。四是采购程序有违规定,如招标信息公开未达规定天数即开展招标,参与招标的单位未达到规定数量却不中止而仍旧继续进行,等等。4.资产管理的风险点在高校的资产管理中,主要风险点在于:一是资产保管与清查制度不健全,未建立规范的、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资产清查制度,未定期对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权等资产进行核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从而无法及时识别资产的减少,甚至可能失去追踪资产毁损、被盗等意外情况线索的最佳时机。二是针对债务、对外投资缺乏预算管理,事前论证不够充分,对债务的形成及其担保机制缺乏科学论证和适时监督,未进行跟踪管理,债务规模可能超出高校可承受范围,对外投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可能存在投资损失风险。三是在配置、使用及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中,未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未经过适当批准自行配置国有资产或利用国有资产开展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或自行处置国有资产[5]。5.建设项目管理的风险点在高校建设项目管理中,主要风险点体现在:在项目开始建设前,缺乏对项目的成本与效益、使用用途与配置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存在重复建设,建设投入大、产出小,存在建成效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可能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未按照批复的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对确需进行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的,建设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未能进行严格审核,未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对重大项目的变更未参照项目决策、概预算控制的要求重新进行审批,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对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导致建设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未能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在验收合格后未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的相关手续,建设项目超概算时,未对产生超概算的原因及时进行查究。6.合同管理的风险点高校在合同订立及归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点体现在:合同签订前,未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未对合同统一分类、连续编号。对影响重大或者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没有及时组织业务、法律、财会等部门开展联合审核;合同履行过程中,未对合同履行的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执行的相关责任人不明确,没有及时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对无法按时履约的没有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对需要补充、变更或解除的合同,未按规定进行严格审查。对合同履行情况相关的所有检查记录、合同验收文件、合同补充、变更或解除的监督审查记录等未能完整、妥善地保存。

三、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的化解对策

(一)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风险的化解对策

1.准确定位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高校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的执行,起到规范高校各项与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及高校发展战略相关的工作,从而防风险于未然,提升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具体而言,高校的战略目标、合规目标、运行目标、财务目标、资产管理目标五项内部控制目标中,运行目标、财务目标和资产目标的实施应贯穿战略目标与合规目标。战略目标是方向,战略目标没有制定好,整体内部控制将会跑偏,战略目标制定准确但执行不到位,将会导致工作无效率,甚至背离战略;合规目标是底线,高校的战略制定、运行,财务和资产管理各项活动都应以合规为底线,禁止以任何形式逾越合规这一底线。2.重视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文化是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基础。高校应通过业务培训、专题会议、制度建设、监督反馈等活动,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文化。首先,领导应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是内控建设宽严的风向标,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人,领导应从高校战略发展的角度定位内部控制建设,让一切内部控制活动为高校的战略发展服务,由此动员各部门、各成员参与内控建设。同时,从自我做起,建立明晰的权力清单,界定权责边界,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的监督;其次,部门应相互协作。一项业务活动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只有通过部门协作才能使相关控制落实到位,在制度建设上,也需要部门联合互查,才能确保各部门的制度相互协调与统一。建立制度运行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对有冲突、不一致的制度彻查其原因,通过联席会议诊断与探索改进方案;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控制自评过程中,可对员工工作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探索对员工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以及组织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相关薄弱点,以便提出改进对策,这对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内控建设中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3.建立内部控制自查与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内控制度建设的自查机制,定期对相关废止、生效的制度进行清理与合理性评价,探索制度的覆盖是否全面合规、是否存在应规范而未规范的制度真空、是否存在相关制度在内容、时间上的脱节、不连贯甚至冲突的情况。二是建立制度运行效果评价机制,如针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检查预算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用到实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各项内控制度是否正常运行,有无相关方面的投诉及不合规行为发生,开展制度运行相关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三是建立单位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点防控措施及运行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风险点的防控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以强化风险防控意识。4.再造组织及业务流程以提高效率再造组织及业务流程,首先应正确定位内部控制的战略、运行、合规、资产、财务五项目标。组织及业务流程设计应当与高校的战略定位相一致。高校应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教学管理岗位的充分配置,部分应用型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行业导师进行师资补足是常用手段,但对行业导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程度应当进行监督,真正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其次,应改进业务流程,对每项业务按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科学确定相关流程,将授权审批、不相容职责分离与业务流程进行系统融合,兼顾风险控制与效率。目前,部分高校将科研管理经费、人才培养经费的使用等同于行政经费的使用,审批流程繁杂、使用口径狭窄,无法适应与高校战略发展所需开展的科研、人才培养活动的需要,有必要既从流程上简化,又使重要风险点得到防控,以守住经费合法使用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适当减少授权签字的部门,适用于一般性授权的事项由经办人、责任人签字即可,适用于特别授权的事项可增加主管领导签字,结合事后的审计监督,即可以达到相互牵制的基本要求。5.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要求,首先,应增加管理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部分高校对于常规性的收支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完善,但对非常规性的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模块有所欠缺;其次,加大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大系统之间的融合与对接,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管理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对接,使预算管理的控制由事后检查改进为事中控制、适时控制。二是教务管理系统中教师的课时工作量核算与人事管理的工资系统、财务管理的工资发放系统进行对接。三是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经费管理系统、收支管理系统对接。这些子系统的对接,既能实现对数据横向比对一致性的控制,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不准确,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相关信息,打通财务共享的壁垒。四是加强高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首先应加强信息系统保护,防止发生黑客侵袭、信息泄露等事件;其次应加强信息系统账号与密码的发放与保管,对于涉及财务收支的业务,可以通过U盾与口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系统加密,以防纯口令的系统进入控制被破解、窥探的风险,同时提醒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及时更改初始密码,设置安全系数高的个性化密码,防止相关信息被篡改。

(二)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风险的化解对策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控制指标

Abstract: urba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needs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o protect the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plan as a whole, control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so on cont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role start introducing, and gradually introduc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ntrol elements and their control target for city analyzing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elements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1控制作用

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用地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吞噬,城市规划须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公共设施用地与生态设施用地的调控能力,积极保护城市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引导城市良性和持续发展。

1.2协调作用

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与建设时序。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作用还在于社会行动的协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必须通过编制前编制公告、编制中公示规划草案、编制后公布规划成果等方式方法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并要求形成公众参与报告。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理解并接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冲突。

1.3引导作用

合理促进城市开发与城市经营。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最终形成平面+高度+时序的四维控制体系。通过确定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其中地块用地性质、兼容性、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公共绿地面积等作为法定条文规定下来)等空间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各地块的开发权和开发强度,引导市场与公众进行符合规划要求的开发与经营;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开发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度的行政裁量权,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控制要素

2.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2.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三项,相应延伸的指标还有空地率、人口密度和人口容量等。城市环境容量主要分为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和城市人工环境容量两方面。

2.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主要控制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应该注意,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建筑建造的控制,并非是针对个别建筑的具体控制,即不是针对具体某一建筑规定它有多高、与其他建筑问距多少等,而是对地块内建筑建造活动的一般性规定。

2.4城市设计引导控制

城市设计引导控制主要是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空间序列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

2.5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2.6行为活动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交通活动控制,即对路网结构的深化、对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的控制;定道路红线、横截面、道路主要控制点的坐标、标高、交叉口形式;对交通方式、出入口设置进行规定;对社会停车场进行定位、定量、定界控制;对配建停车场进行定量、定点控制。另一方面指环境保护规定,包括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噪音保护、固体废弃物控制等内容。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之一,是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在控规的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大量的控制指标调整申请诉求。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用地性质,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体系,忽视了各地块不同的控制需求,难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因此,笔者对不同地区控规指标体系的差异性、指标的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为对控规指标科学确定、控规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5

关键词: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两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但是,对省属高等学校而言,还需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符合实际,全面覆盖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西部地区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内控提出明确要求:“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按照财政部的内控建设的时间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有关要求,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工作。

内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石。内控规范实施两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控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充分理解内控建设对推动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内控可做可不做;二是对全面风险管理认识不够,认为内控仅仅指财务方面的控制,财务部门做好就行了,与单位其他工作无关;三是对内控建设不知从何处入手,没有真正掌握内控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省属高校应尽快在本单位开展内控基础性评价,充分了解本部门本单位内控现状,制订建立健全内控计划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本单位内部制制度体系。

(二)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在要求

首先,制衡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在学校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内控规范就是抓住单位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实施流程再造,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管理工作当中去,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其次,内部控制要坚持“关口前移”。要通过制衡机制、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手段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运用,对单位业务管理活动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事后的监督和纠正,及时堵塞制度漏洞、消除管理隐患,不给极个别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以可乘之机。

第三,单位领导重视和推动是实施内控规范的关键。内控规范的实施要靠各单位全员参与,但关键是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单位内部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通力合作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领导重视是内控建设与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保障,没有单位领导支持的内控建设,往往会流于形式,有了单位领导支持的内控建设,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第四,内部控制建设要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内部控制将单位的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现了有机的结合,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将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之中,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可以改变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分块管理、信息分割、信息“孤岛”的局面,可以使单位领导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日常管理向例外管理转变,集中精力处理重大问题,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二、建设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于规范财经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涉及学校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决策管理机制等,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用于规范学校各层级全体人员的工作行为。因此,要牢固树立内部控制建设的全局意识,使全体教职员工理解内控建设的基本内容、基本情况,积极参与内控各项建设和完善工作,自觉执行各项规定,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用内控,个个受约束”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三、建设管理顺畅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一把手”工程,推进内控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能有效规范学校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内部控制建设是推进学校高效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一环。省属高校应成立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涉及内控建设流程的各部门。

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我校内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强化协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要探索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建立财务、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业务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搭建运转顺畅、管控有力、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内控建设和实施组织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实现“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全口径、资产管理和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政府采购管理和合同管理全方位”的控制目标。

四、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建设

省属高校要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逐条分解任务,落实人员责任,确保内控建设工作如期实现。省属高校内控评价分为:学校层面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

动员和培训:高校应择优选定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安排对校内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理论培训。

风险排查:高校相关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沟通协作。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内部控制进行摸底诊断,找出学校内控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有待健全完善的控制流程,提出整改措施和完善方案。

规范流程:由会计师事务所指导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补充完善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形成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接受有关机构同步跟进指导、监督和检查。

总结推广:省属高校要重视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明确下一步学校内控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最终形成《大学内部控制手册》。

内控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省属高校要确保内控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完成,逐步实现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内涵式发展。(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有机结合;掌握控制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concept, in its analysis of the city planning system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modern city design connotation,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of city design has many links,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play a good city planning comprehensive effect.

Key words: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City desig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aster control

1. 引言

充分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概念内容,了解城市规划体系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性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先进的规划方法。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经历了全面的改进发展,具有了独特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设计对象层次及内容更加深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机的结合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现代化效果和综合社会效益。本文就某市区东城区西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实例,展示两者融的规划设计效果。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

控制性详细规划同修建性详细规划都是属于详细规划类别,其依据总体的规划或者分区的规划,重点关注土地使用的控制,对建设用地的性质、空间的环境及使用的强度进行详细规定。这种规划方法强化了规划设计和管理及开发之间的衔接,其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性质源于其城市规划管理依据性质的地位。

3. 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地位

3.1 明确具体的法律地位

《城市规划法》明文确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的规划类型,2002年6月建设部下发《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强制性条文》对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制内容规定,这两条法律充分说明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权威的法律地位。

3.2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体系之中关键性的层次地位

在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编制层次地位。控制性详细规划跟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区别在于其属于详细的规划,用量化的指标形式将总体规划将城市平面、宏观及定性建设设想转化到三维的空间、微观且定量进行控制。该规划方法能够继承、落实且深化总体的规划意图,还能够就城市建设用地提出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指导的编制准则。

3.3 规划管理实施工作核心性层次及最主要依据的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环境及土地使用强度,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依据性思想,还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城市总体的规划在规划管理体系的分工中太过概括,内容无法直接应用于规划管理细节,而分区规划又有不确定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范畴的作用更明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管理实施工作中的核心性层次显而易见,成为指标量化控制具体地块的依据性控制方法。

4. 现代城市设计内涵

现代城市设计项目结合国家城市规划,按照设计精细化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总体城市设计、局部城市设计到工程项目设计。同城市规划的指导框架性质不同,城市设计注重人和城市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城市生活空间,侧重的核心内容在于城市三维的空间形态。其较高的人文和审美内涵要求,以及对城市综合环境效应的设计目标追求都是一种对城市的干预手段,需要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手段使其实现。

5. 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间的关系

现代化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存在明显不同,但是二者又有着相互补充和相互交融的层次。区域规划之中,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都对城市设计内容有所涵盖,城市设计就是整体性构思和安排城市的体型和城市的空间,其思想贯穿整个城市规划全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同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于对城市局部的地区空间环境进一步进行控制和整合,转化土地及空间,便于进行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的控制和限定,运用规划和分析的控制方法进行指标引导,继而形成不同层次之间实现界定和表达。这一结合实现了远近期的结合,对不同城市空间地段进行针对性的时序统筹安排,继而提出有效地控制意见。此外,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来讲是将所用土地的地块进行机械式的划分,做不到充分的小地块间互相联系整体的城市设计手法很好的解决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部系统存在弊端,予以协调。

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同城市设计相互有机结合,源于二者内容上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采用规定性的指标保证了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所形成的建筑外观上的特征对建筑体型指标的引导性意义有事紧密联系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很大程度上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是同一性的,科学的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建立到城市设计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城市设计研究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和深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城市沿着山、街道和河道的规划设计,其次是城市交通和城市设计研究分析,还有高层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研究等等。

6. 有机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例

某城市东城区的西部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7km2,地势平坦,北部较南部高,东部较西部高,是该区域最后尚未开发的一块黄金地段,对其合理进行定位意义重大,该项目充分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6.1 有机结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布局构思

城市规划区域已有的方格网状的城市道路骨架已经难以更改,而且相对适合区域的功能组织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结构形态构建。方格状城市网格布局相对过于平淡,要实现规划区域同城市其他的功能区域实现有机联系和相互亲和,按照实际情况必须以中部的中心广场作为核心,以东南和东北防跳方向组的弧形步行通道作为景观轴,实现金融商业中心到中心广场的弓式箭式体系。功能分区规划层面上,保留西面和北面的两片水湖景观轴的东边布置行政办公和金融商业中心,西边布置六个居住小区和四个商业区域。

6.2 运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构思

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影响了城市设计在内部环境和城市环境相互有机结合交融的构思理念。规划区域景观特色界定为城在绿意中,水在城市中,飘逸的绿化和淡雅清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形态和城市环境之间有机的融合,使用借景、组织设计绿化景观轴和剪力景观视觉长廊等方法,实现规划区域内部空间和周围城市环境及自然景观的有机对话和联系。规划空间结构已舒适、富含诗意和开放为构建思路,弓式箭式步行景观轴构成规划区域简洁实用而丰富浪漫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

6.3 规划控制体系和实施的操作

该区域的规划实现了四个要素的控制,即点要素的控制、线要素的控制、指标强度要素的控制和城市设计要素的控制。点要素控制了具置、面积、环境要求和形态要求等,对公共活动空间及标识、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线要素控制了规划区域内部不同性质的用地界线及建设行为线路,用红线控制道路、绿线控制绿化、蓝线控制水体、黄线控制建筑建造范围、紫线控制地块范围、黑线控制油井的作业及其他控制线路。操作上又对地块划分和用地分类进行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确定了开发性盈利地块和盈利地块的位置和面积标准,对于具体的用地做出了类的划分。通过各类用地适应性要求控制和土地详细划分等控制操作,实现了该区域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结语

本文重点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介绍了相关理论和应用理念,以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实例展示了这一结合所能创造的良好规划设计格局,对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敏.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管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26-41.

[2] 刘雷.控制与引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8-23.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7

Abstract: Referring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city regulatory plan, this article firstly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regulatory plan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in rural areas, it focuses on the content of the regulatory pla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the stipulation index and guidance index. Fin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and township regulatory plan index system and their respective synergistic effects are compared.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乡村;城市

Key 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index system;rural area;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23-02

1 乡村控规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乡村建设管控的现状分析 我国虽已制定一系列与乡村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其中不同规划条例的适用范围和规定内容均有所侧重,但并未对乡村建设的管控做过多提及或内容已较陈旧,无法满足现今快速的乡村发展。另外,在如今的村镇规划体系中,村庄(集镇)规划虽有建设规划引导,但在相关规范条例中所强调的内容均仅停留在镇区建设规划层面,并未对村庄建设规划部分有特别提及,而且其中仅强调宏观层面的内容,缺少对建筑等微观层面的具体指导。

1.2 以旅游村镇为例的乡村问题 乡村是一种自由生长的聚落形态,并非所有乡村均需要人工规划。由于相关条例或规划缺失造成的问题在一般乡村中并不会被明显暴露,只有当遇到需要被规划的乡村时,问题才会被展露无疑。如丽江束河古镇一类的旅游村镇,是城镇化进程中“被城市化”乡村的典型代表。旅游开发使它们在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逐渐向城市靠拢,随之造成整体风貌和自然环境被毁等问题,深入分析发现原因归根于乡村建设的失控。

1.3 乡村控规的提出 乡村需要寻找合理且有力度的管控方式,来达到保护乡村的目的。在现有乡镇规划体系中无法找到解决乡村建设失控问题的方法,反倒是管控用地建设这一目的与城市控规不谋而合。城市控规作为国家法定规划,在实施与管理的力度上高于任何非法定规划,另外通过编制指标体系对建设用地进行控制引导的方法,能够直接、明了地指导乡村。因此,编制乡村控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2 乡村控规指标体系研究

2.1 规定性指标 根据城市控规规定性指标的经验,对乡村控规有以下启示:首先,明确乡村控规的制定目的,是对新用地的控制还是旧用地的引导;其次,城市控规的规定性指标中哪些适用于乡村控规,是否需要新增指标;最后,乡村控规规定性指标的数值如何确定。

2.1.1 适用范围 综合来看,可将乡村用地分为现状用地、更新用地和未来发展用地三类,其中以第一类为主。在现状用地中,用地建设和建筑现状已成定局,不再需要制定规定性指标进行把控。而更新用地和未来发展用地均面临被整体建设的处境,提前编制规定性指标,可达到整体管控的目的。

2.1.2 指标类型 乡村地区的建筑组合形态多以传统坡屋顶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内部街巷空间由紧密布局的建筑挤出来。遵循这一重要特征,规定性指标的确定必须保证以下三点:①对传统建筑形态的传承;②对建设强度的控制;③对街巷空间的延续。

由此可将规定性指标确定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对建设强度的整体控制;建筑高度,为更明确、严格地控制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式和建筑体量,必须同时规定建筑屋脊和檐口高度;绿化覆盖率(乔木覆盖率),而非城市的绿地率,乡村地区的绿化表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多自然生长的乔木,少人工栽种的灌木、草坪,绿化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更符合乡村绿化特征,避免了城市绿地率生硬、死板的规定方式。另外,在城市控规规定性指标的基础上,加入街巷贴线率,对街巷肌理进行延续。

确定乡村控规规定性指标的方法是,通过对乡村具有代表性的现状用地进行抽样调查,计算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的具体数值,初步确定符合现状及规律的经验值。再结合具体用地的特征和未来发展定位,微调经验值,最终给出合理的数值。

2.2 指导性指标 基于城市控规经验,对乡村控规指导性指标有以下启示:首先,由于乡村控规以保护整体风貌为目标,对建筑建造的引导极为重要,因此指导性指标的意义较城市更重大;其次,由于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与多样性,适合于乡村地区的指导性指标更趋于丰富和复杂;最后,其表达成果的方式可借鉴城市设计导则。

①适用范围。为了遵循乡村风貌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乡村控规指导性指标适用于乡村的所有区域:对现状建成区内的加建、改建或扩建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对更新、和待开发的用地内的新建建筑,提前规定正确的建造设计方法。

②指标类型。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传统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肌理和建筑平面形式,在建筑细部上更是五花八门。作为指导性指标的直接作用对象,乡村控规指导性指标的确定在对传统民居研究的基础上展开。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将其进行梳理和总结,如图1,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

第一类为乡村地区总体特征引导,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对乡村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把控,保持基本的山水格局特征;其次经过现场调研,整理、总结乡村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特征,对乡村建筑的整体风貌进行总体把握。

第二类为民居建筑构建要素,体现在五方面:建筑平面、建筑立面、建筑结构、建筑高度和建筑细部。其中建筑平面包括平面类型、平面尺寸和组合关系,例如传统民居通常由“一”字型和“L”型按照不同方式组合而成,除对当地传统民居平面组合方式进行采集外,还要采集当地民居的开间、进深尺度,建筑立面、建筑结构。其中,建筑高度包括屋脊高度和檐口高度。

第三类为民居室外空间引导,包括天井、绿化和标牌系统。乡村地区的民居构建固然重要,但室外环境是民居存在的前提,良好的室外环境才能为乡村风貌锦上添花。

所有乡村控规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方式,均是在对特定乡村地区的现场踏勘和调研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村民生活实际和乡村发展需求来决定。

2.3 小结 在城市控规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乡村地区自身特点,始终坚持以保护乡村整体风貌为目标,确立乡村控规的指标体系。从大的控制方法上,将其分为规定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两类指标在适用范围、指标类型、甚至表达方式上均有差异,但缺一不可。需要强调的是,乡村控规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均是在对特定乡村地域内的现场调研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规定或指导,是一种基于现状的确定方法。

3 城乡控规指标体系比较

乡村控规的提出,促进了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进步与完善。由于城市与乡村分别作为人类聚居的两种方式,在多方面均有较大不同,因此它们的指标体系差异也很大。

3.1 城乡控规指标体系的对比

3.1.1 规定性指标 除明显表现出城市控规规定性指标较乡村多外,还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城市控规规定性指标间的互动性高。城市控规规定性指标的互动性表现在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上,乡村地区传统建筑均较低矮,因此规定性指标建筑高度的限定不会超过3-4层,导致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取值没有过多的变化空间,取值相对固定。

②城市控规规定性指标确定的灵活性高,主要表现在对容积率的奖励政策上,其奖励结果是建筑高度的增加,而鉴于传统民居建筑高度的固定,这种灵活性基本不可改变用于乡村控规。

3.1.2 指导性指标 乡村控规指导性指标的类型和涉及内容较城市控规丰富得多。城市控规在不做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研究的情况下,指导性指标仅作为简短的建议话语写入法定图则。乡村控规则不然,其指导性指标较城市的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乡村控规指导性指标地位更重要。乡村所有区域均需在指导性指标的引导下,达到保护整体风貌的目的,否则乡村建设就会陷入一团乱麻。城市则不然,满足规定性指标便可从整体上避免用地建设陷入混乱,而指导性指标是不一定采纳的建议,应用城市设计思想对规定性指标进行验证才是其本质。

②乡村控规指导性指标确定依据是现状。为维持现状、保护现状,在现状调研基础上,创造遵从现状的未来。城市控规则相反,其指导性指标的确定依据是基于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设计。

3.2 城乡控规指标体系间的协同作用 通过对比,城市控规指标体系以控制为主、引导为辅,规定性指标占据主导地位,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必须在其控制下完成,一旦规定性指标失效,城市就会陷入混乱的建设中。乡村控规则以引导为主、控制为辅,其目的是维持乡村形态的稳定,引导其朝现状中好的方向缓慢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综上所述,城市控规指标体系是防止城市在突变和剧变过程中的混乱,而乡村控规指标体系是保持其在渐变过程中的稳定。

4 结语

由于“被城市化”乡村的问题更突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尖锐,为其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需求更迫切,因此乡村控规在此基础上被提出。在此总结的指标体系更为复杂、全面。乡村控规的制定不仅弥补了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在乡村建设管控方面的缺失,而且为乡村建设管理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借鉴城市控规指标体系的编制方法和结合自身特点,乡村控规指标体系始终以保护乡村整体风貌为目标,对乡村建设活动进行弹性引导为主、刚性控制为辅的有力把控。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三分册小城镇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刘李峰.乡村建设三十年:历程与启示[J].城乡建设,2008(9):18-20.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8

一、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构建了一个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各类企业应该致力于在生产和管理的各环节实施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努力建设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强化管理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企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然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所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作,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整体缺乏规范体系,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全统一规范、权力制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有效推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加强风险管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从各个环节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理,有效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尽快加以整改。

1.对内部体系建设的认识较为片面。虽然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培训宣传了内控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员工仍然将之视为管理者的责任范围,对内控制度的认可度不够高;在内部控制操作时员工往往误以为内控就是内部会计控制,与其他部门无关。这些片面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内控制度的顺利建设及贯彻执行。

2.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 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其合理、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控制目的的实现。许多企业内部控制方法体系还不完善:一是岗位设置不合理,二是流程控制体系不完善。这些缺陷使内部控制都流于形式。

3.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企业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变现为:只注重制度制定,缺乏执行力度;部分业务操作未留下实施证据,或证据不规范,使内控的执行缺乏依据;有些企业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4.信息流通不畅,缺少交流沟通。良好的信息沟通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否则员工就不能了解自己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其结果就造成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指责,制造不必要的矛盾,最终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企业要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大组成部分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查找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提升管理水平。

1.持续改善内控环境。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过程,要努力提高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内控意识,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制度权责体系,从而持续改善内控环境。

(1)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内控执行意识。要加大宣传贯彻力度, 引导各级管理层以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加强对员工内控意识等的教育和培训。高效的内控机制必须依靠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依靠全员参与和全面监督,才能实现内控制度与企业整体管理的有机结合。

(2)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制度权责体系。科学高效的权责体系对提升内控水平至关重要,要重视各种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建立年度和任期、短期和长期配(下转第49页)(上接第45页)套的考核机制,还要避免在执行过程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遏制造假的动机和冲动,使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2.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在建设和执行内控制度时应突出关键控制点,掌握控制和效率的问题,注重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1)合理简化流程,突出关键控制点。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应适当简化流程和控制环节,以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关键控制点可以通过IT系统进行固化和强化。

(2)提高内控评估的有效性。企业要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内控评估的有效性,使内控管理真正有效的融合到公司各个层面和每个具体运作流程。

3.加强内控制度建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企业应推行集中管理、标准化管理,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做到标准与原则、规范与严密的统一。

(1)构筑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控体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控管理应当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各岗位均能按照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2)建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在建立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时,在内容上要规范,操作上要程序化,既要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又要明确各控制环节的操作步骤,才能使内控的执行切实到位。

4.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实施内控奖惩制度。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应组成以财务、人事部门为首的内部控制小组,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严格实行奖惩兑现。

5.畅通的信息系统,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企业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最高管理层应向全体员工发出各自的控制职责必须得到认真履行的明确信息,其次应当有一个自下而上报告重大信息的有效途径。畅通的信息渠道可以使企业查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9

一、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面临的现状

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不断的涌现,但过快的发展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内部控制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慢慢向市场靠拢,但目前大部分还是属于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只有少部分向市场融资,因此公司董事会等部门都是政府部门委派,这样就导致公司内部结构不合理,不能像由市场调控的现代公司那样形成多元化股权分权内部结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结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就很难取得效果,往往使得控制流于形式等。或者导致是内部人控制的结果,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无论哪种现象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都存在问题,造成运作效率低,高风险、高负债,这样不利于公司的正常运转,同时对于其长远发展更是有所阻碍。

很多委派人员没有内部控制意识,而往往这些人都是高级管理层,受公司约束少。虽然近些年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也在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但委派的管理层更多的关注项目的建设及与自身业绩相关的事物,对于资金的控制与运作问题只是简单的交给财务部门,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工作,与他们关联性较小,内部控制工作就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二)在内部控制中财务没有发挥作用

财务包括预算、决算、采购、付款等部门,是公司内部控制最核心的部门,也是在内部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却没有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公司财务部门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三)风险意识差

目前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普遍负债率高,主要是风险意识差,对于风险缺乏管理。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运转,虽然有政府出资,但远远是不够的,很多公司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差,没有考虑公司偿还能力情况下就随意借贷,导致公司负债率高。而且公司风险防范体制也不健全,使得公司内部控制失去作用。

(四)监督体制不完善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管理层基本都是政府部门进行的委派,虽有独特的企业法人,但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政企不分的情况,而公司内部结构不合理,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人员与公司内部人员可能共同存在违规行为,监督体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监督机构被架空,对公司真实情况都不了解,这更不利于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二、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控制目标,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监事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运作规范等,从而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其有效性还处于相对较低,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促进公司效率的提高

公司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能使得公司运营更加合理,内部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控制与公司的运行效率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对公司管理不规范的地方起到约束的效果,保证了公司战略方针的实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与其他公司具有相同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给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带来经营管理上的规范,促进效率的提高,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范、合理。

(二)内部控制促进财务信息真实,保障资金安全

公司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进行合理安排,制定完善的制度并有效的执行,使得各个部门相互监督,防止不利于公司发展的情况发生,促进财务信息真实。其次,对于公司财产资金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浪费以及损坏等情况,坚决打击贪污等违法违规现象,使得公司财产资金得到保护。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普遍规模较大,一般的项目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而涉及的财产资金都比较多,真实的财务信息与资金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才能使得公司财产得以保障,杜绝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

(三)内部控制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的日益规范,我国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给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以此同时,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过政府进行融资,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不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而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审核等制度,使得公司的政策方针得以实行,然后是监督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杜绝违法违规操作,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策略

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也不断成立发展,为了使其更好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发展,使其减少负债,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针对以上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状,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提升。

(一)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运作管理与内部控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内部控制环境包含公司的运营、财务、项目等全部情况,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提高公司管理水平首先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问题,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其次优化组织结构,使得人员得到最好的利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健全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财务体系

财务信息的真实、资金的安全是公司财务控制的基础目标,只有健全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财务体系,才能真正使得公司负债降低,促进其发展。健全内部控制财务体系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来制定,并与政府相关政策相统一;第二,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针对每个项目进行单独预决算,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对公司资金及时核对,实物资产也应及时盘点,领取与出库都要进行登记,而每个项目也应如此。在采购环节要做到事先询价,然后审批,对于采购合同也要仔细审核,付款环节应分开,防止公司内部与会计、出纳共同违规操作。

(三)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基本都是由政府出资,而公司负债高,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高风险一直都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领导层缺乏风险意识,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建立风险评估等体系,对公司资金、实物资产等优化配置,总资金的预算、用途有清晰的计划,每个项目也应实行。加强管理层风险意识宣传,让其认识风险管理不只是财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领导层的工作。首先,风险管理应该明确公司所具有的固有风险,在公司运营中,区分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其次,分析环境变化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进行评估,对风险进行分类以及风险大小。最后,根据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能规避的风险尽量规避,高概率风险减低其发生概率。

(四)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体制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应该完善,监督人员结构应该复杂化,多方人员共同组成,使其与公司内部人员分离,不能进行合谋。监督体制应该具有其独立性,监督制度应明确规定监督的权利与义务,监督方式应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只要行之有效即可。监督机构人员应由这几方面人员共同组成:国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公司职员以及债权公司法人、金融等机构代表。审计工作也不容忽视,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并进行全程审计跟踪。对于一般工程,内部审计完后,可以由审计公司进行审计。而重点项目由政府专门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五)实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内部控制最有效,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实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问责制度首先是制度的合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问责制度才能使得内部控制发挥其作用。问责制度的制定与考核评价体制分不开,在问责制度实行时,先根据考核评价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问责制度建立后是执行,只有严格地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使内部控制有效。

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五方面缺一不可,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使其他策略得以实行,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而财务体系与风险管理的健全才能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避免风险,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监督体制与问责制度是其他措施的反馈,也促进其他措施执行,并在根源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只有这五方面严格控制执行,才能正真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10

关键词:消控室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066-01

消控室是建筑在火灾时的应急指挥中心,其本身安全可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笔者在多年消防工作实践中发现,建设、设计单位甚至是部分消防建审人员对消控室的设置普遍存在误区,教条地理解执行规范条文,致使消控室功能作用发挥不佳,给建筑火灾扑救带来一定阻碍。

1 消控室常见误区

(1)设置位置不合理。有的设置在除一层和地下一层以外的其他楼层,普遍存在于坡地建筑;有的设置在首层远离建筑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偏僻位置;有的设置在地下一层远离直通首层楼梯间的角落。

(2)防火分隔不到位。有的将消控室设置在物业办公室、酒店大堂、服务人员休息室等其它用房内;有的虽与以上部位进行分隔,但未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隔墙和1.50 h的楼板与其隔开,门窗亦未采用防火门窗,更无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有的设置在地下一层,仅连通走道,未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3)地下消控室条件差。规范允许消控室设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南方地区一些建筑将消控室设在空气潮湿污浊的地下室,且无通风采光除湿等设备,致使消控室值班人员无法忍受恶劣环境而经常脱岗,甚至无人值班;同时消防控制设备亦因空气潮湿而频频出现故障、损坏。

(4)控制室内布置不合理。规范对消控室内设备的布置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无建筑面积、值班人员工作休息场地等方面的规定。实践中多数设计亦仅考虑了设备的布置空间而忽略了工作场地、休息场所和维修操作空间。

(5)电源不符合要求。规范明确规定消控室的电源应按消防用电的要求设置,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消控室采用普通照明、消控设备主电源采用普通电源、无二路用电且未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自动切换装置等问题。

2 原因分析

(1)“设置位置不合理”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业主重经济效益轻消防安全。一般商业建筑的一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沿街或临街的无地下室的建筑;还有一些坡地建筑,在一层以上设置通廊通至坡地,而坡地一侧未设消防车作业面;二是规范规定比较笼统、模糊。在现行国家规范中,仅规定消控室宜设在建筑物的首层或地下一层,并应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对此,设计人员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规范采用“宜”而非“应”,说明可设置在其他楼层;有的认为规范仅规定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则只要有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位置即可。这些都忽视了在火灾状态下消控室功能的发挥。作为建筑的火灾应急指挥中心,应设置在消防人员到达后能快速控制处置的位置。

(2)“防火分隔不到位”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对消控室的作用理解不清。认为消控室有人照看、方便管理即可,与其他经常有人的房间合并设置,正好满足了“24 h不间断值班”的规定,却忽略了消控室本身的防火可靠性,增加了消控室的火灾危险性;二是对“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理解有偏差,认为直通疏散走道再通室外安全出口即可,而忽略了其他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对疏散走道的安全威胁。

(3)“地下消控室环境恶劣”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一些业主、设计人员教条理解规范规定,未考虑建筑所在地气候条件给设备管理维保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切实际地把消控室设在地下一层;二是设计人员未设计一些通风排气、除湿控温等配套设施,致使环境恶劣无法正常值班、设备腐蚀损坏。

(4)“控制室内布置不合理”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国家规范标准不够明确,无建筑面积的要求,未考虑值班人员工作休息问题和消防设备备用配件存放、维保之需要;二是一些设计人员不结合实际,未人性化设计,教条机械理解规范条文。

(5)“电源不符合要求”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业主、设计人员未真正理解规范本意,片面认为消防设备的电源采用消防用电要求即可而忽略了消控室照明亦应符合消防用电要求;还有一些业主、设计人员认为报警控制器本身已自带备用电池而不必接二路用电并未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切换;甚至一些业主、设计人员简单认为普通电源加设备自备电池两个电源就算符合消防用电要求。

3 对策

综上问题及原因分析,为充分有效发挥消控室作为建筑火灾应急指挥中心的功能作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应作进一步修改、补充,以便科学合理地设置消控室。

3.1 合理选择消控室的位置

(1)考虑到消防队到达时一般选择消防登高施救作业面一侧作为停车位置,为方便消防人员快速进入消控室进行指挥扑火,应规定: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控室应设直通消防登高面的安全出口。

(2)鉴于地下室的环境比较恶劣和一层以外其他楼层防火安全可靠性较差的因素,应规定: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控室应设在建筑的首层,确有困难的,可设置在地下一层。但同时应对确有困难的情形加以明确。

3.2 采取有效防火分隔措施

为切实减少建筑管理人员,降低运行成本,允许消控室人员兼职门卫、保安、总台等岗位,应规定:消控室可与门卫、保安、总台值班室合并布置,但应单独设置消防控制设备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隔墙和1.50 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除开向室外门窗外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3.3 合理布置消控室

(1)对不同保护对象的消控室建筑面积作出规定。结合工程实践,应规定:特级保护对象的消控室建筑面积不小于40 m2;一级保护对象的消控室建筑面积不小于30 m2;二级保护对象的消控室建筑面积不小于20 m2。

(2)考虑到值班人员的休息以及消防设备的维保,可以人性化地设置值班人员休息间,合理设置消防设备维保间,存放维修工具、备用喷头及探测器等备用消防配件,以利规范消控室的设置,方便管理。

3.4 科学设计消控室电源

(1)为确保消控室在火灾状态下的正常照明,应规定:消控室的照明用电应接自消防用电回路,并确保正常照明的照度。

(2)为避免对消防电源产生歧义,应明确规定:消防控制设备自带电池不计入消防备用电源;严禁将消控室设备接入普通配电回路。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当前消控室设计布置的问题的归纳、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希冀同行、设计人员及建筑业主在消防检查、工程设计以及使用管理方面有所帮助、启发,充分发挥消控室在建筑火灾防御和扑救上的应急指挥作用。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96-2.5

企业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企业的运营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成功与失败,而且决定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企业如何才能履行好社会责任,通过加强企业自身管理自觉担负起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任呢?因此,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便担当起此重任。

一、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持续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强化内部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有效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的有效管理手段。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启动了“走出去”战略,并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目前国际市场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内部控制是否达标,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入门卡”和“通行证”。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我国企业应对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必备条件。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市场经济活动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安然、银广夏等造假案件不仅危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在国际、国内广受瞩目。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层层建立和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和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严格的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近,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对法人治理结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会计报表管理等控制制度的有关内容都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企业通过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树立依法治企观念,规范管理行为,统一管理流程,加强监管力度,可以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合理规避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风险;能够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够有效提高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而通过一系列内部控制的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同样得到了提高。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风险经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市场化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每一家企业时刻都面临着经营风险,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不用有效体系规范经营行为,轻则企业会被市场淘汰,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要求内部控制具备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因此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抵御风险、经久不衰、持续经营的法宝。但凡企业经营失败、财务危机等情况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如巴林银行的倒闭、三株集团的衰败,乃至美国安然、通用汽车公司的破产案例,这些无不与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有关;反之海尔集团、通用电气的经久不衰、兴旺发达也得益于企业自身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实践证明: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

二、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路

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制定,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建成并有效实施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为企业的内控建设提供了指导。但是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系统梳理企业经营全貌,结合本企业经营方式、组织体系,资金、物资、设备、技术的状况,信息沟通和管理过程等情况认真查找分析管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建立起适应国情、符合企业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和效力。在建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不等同于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侧重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因此,我认为在内部控制建设初期的顶层设计时,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风险的承受能力,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适度加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全面风险管理结合起来,为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并通过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益的经营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三、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全业务、全流程,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盲区。要做好跨部门、跨业务端到端的流程管理,控制措施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环节,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特别是在内控建设中注意专业间流程交汇点的衔接与流程内控原则的一致性,避免管控出现专业分块、标准不一致、衔接不顺畅等情况出现,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调动全员积极性,站在全局高度做好全面性规划,才能在建设完毕实现全面实施,全员、全业务、全流程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对“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根据企业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性质及涉及金额等方面辨别事项重要性,考虑是否实行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基于业务类型将内控要求嵌入业务流程,明确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控制活动和控制责任,不单单是事后检查控制,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控制,在岗位设置及流程管控中充分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及监督职责的发挥,使履行内部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完善、提升”的闭环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对内控系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持续推动改进与完善,逐步建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控的内部控制体系。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率之比,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

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总体规划,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增强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企业内部各业务层面,各专业管理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及总体高度出发,打破专业壁垒及本位主义,精心组织、协同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联系,加深工作研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相关建设任务,实现内部控制标准在业务流程中的固化,风险点的有效控制。

(一)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制度。规章制度是对业务行为的一种管制和约束,建立和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能够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确保业务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也是内控建设的第一步。因此,必须根据现代企业法、公司法及国家其它行政法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制度体系,使其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为内部控制建设打好基础。

(二)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统一规范操作流程是实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任何人、任何岗位、任何环节上的工作都必须按照相互制约的既定程序或要求进行规范运作,绝不允许违反程序或省略程序运作。有了规章制度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关键在执行,否则规章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规章制度健全以后,要根据规章制度的要求,统一规范全业务、全操作流程,制定出步步相连,环环紧扣的操作流程,并在关键的步骤和环节之间确定控制点,写明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并将流程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固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执行。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确保工序流程循序完整,步步到位,将制度的管理要求体现在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论是简是繁的操作流程,都应以防范风险为远程目标,以避免差错为近期目标。对确需深化的流程应及时作拾遗补缺和系统整理,达到完善程序和规范操作的双重效果。

(三)加强人员管理,确立和落实岗位职责。任何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者都是人,规范化的流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员素质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明确流程涉及环节的员工定岗,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将具体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落实到人,做到职位到人,责任到人,内容量化,建立起个人负责制。岗位有职有责,就能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主人公精神,树立个人高度的责任感,确保流程中岗位职责执行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四)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内控发挥实效。为确保内控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要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对内控制度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通过监督考核评价内部控制各环节的效力发挥情况,对参与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流程设计及员工参与情况等等进行有效评价,将操作流程全过程进行指标量化,实现全面闭环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内控发挥实效,建立起一整套的内控评价体系。

合规内控建设范文12

论文摘 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