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时间:2023-06-04 10:48:12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范文1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思想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交流”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如何正确解决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教学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应该指望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学者齐莫曼、宾特里奇等在综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及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步骤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步即是一个台阶,同时适度地逐步增加难度。

2.进人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工具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造,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中。

3.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提示,使得学生在“框架”中能够独立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通过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当前所学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体做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

1.学习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并由此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创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则会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总是这样一个同化与顺应的循环往复、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相互交错的结构变化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应该由外部决定,学习也不是对外部准备好的信息加工;学习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现象做出解释。

2.教学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学习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3.师生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学生,让学生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逐渐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师生关系的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宰”。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把握师生关系的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喻指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支架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问题支架式教学 模式

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化学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达到高效教学,教和学的方式都要变革。"问题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之构建

"问题支架式教学"是以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该理论提出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可能发展区"及其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支架式教学"是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以问题作为载体,为学习者从"现有发展水平"顺利抵达"可能发展水平"提供一种台阶,即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思维台阶",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关于问题支架式教学,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思想,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策略。

"问题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环节:

(1)搭建支架:教师围绕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设计"基础性""扩展性""反思性"的问题串。

(2)进入情境:将教学目标问题化,任务情境化,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

(3)独立探索: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促进自主建构,将问题所隐含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案例

1.平行式问题支架

平行式问题支架是指问题之间属于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教学中设计以下平行式问题:

问题一: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二:把铜片换成碳棒,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三:把铜片换成铁片,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三: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四:把稀硫酸换成酒精,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五: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装有稀硫酸的两个烧杯中,再用导线连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六: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装有稀硫酸的两个烧杯中用导线连接,两烧杯之间放盐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以上平行式问题为学生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建立了框架,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建构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

2.递进式问题支架

递进式问题支架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在知识结构上依次加深,环环紧扣,问题之间逻辑严谨。笔者以苏教版"盐类水解"教学为例阐述递进式问题支架教学模式。

"盐类水解"教学中水解原因和实质是重难点,笔者设计以下问题支架:

问题一:HCl、CH3COOH溶液为什么显酸性?NaOH、NH3?H2O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问题二:一些正盐NaCl、CH3COONa、NH4Cl等溶于水后是显中性还是显不同的酸碱性?

问题三:CH3COONa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和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四:在CH3COONa溶液中存在几种离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如何?

问题五:CH3COONa溶液中CH3COONa对H2O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问题六:有什么方法促进水的电离平衡?

问题七:盐跟水反应的实质和结果如何?

用以上递进式问题支架展开教学,为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和结果建立了清晰的框架,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关于盐类水解的新知识。

递进式问题支架体现问题之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迭加性,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处于"可及"与"不可及"之间。

3.递进式和平行式问题支架相结合

有些问题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只属于递进式或平行式,可能是二者相结合。

案例:硝酸与铜反应实质的探究。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重要实验,在这反应中硝酸中哪些微粒对铜起氧化作用,笔者采用以下问题支架来突破这个难点。

问题一:硝酸中的H+是否起氧化作用?

问题二:硝酸中NO3-是否起氧化作用?

问题三:硝酸中H+和NO3-共同存在时是否起氧化作用?

学生围绕问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既学习了硝酸的化学性质也巩固与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4.发散式问题支架

发散式问题支架是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从某个中心问题出发,向不同角度发散,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如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笔者设计以下问题:

中心问题:新制氯水的成分有哪些?

子问题一:向新制氯水中加入碳酸钠固体,有什么现象?

子问题二: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什么现象?

子问题三: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石蕊试液,有什么现象?

子问题四: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碘水和四氯化碳,有什么现象?

通过创设发散式问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深化理解,而且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更高效的建构知识。

三、"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作为链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问题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贴近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应只针对学生现有水平,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培养,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但是问题过难,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有挫败感,积极性受到打击。应使课堂教学具有延长性和纵深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营造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心理境界。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范文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脚手架;背景支架;情感支架;能力迁移支架;直观支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因其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渐渐被大家所熟知和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自己有效建构知识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支架”就是“脚手架”,借用了建筑术语。在教学中引入这一概念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支持”“协助”“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的课堂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通过“脚手架”的搭建,适时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让这些相关知识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突显出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经验与即将构建的新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从而为学习掌握新知识作充分的准备。

一、复习旧知,搭建背景支架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而扩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一个新的知识都只能从自己已有的旧知发展得到,已有的知识就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必要条件。“学困生”之所以感到学习吃力,甚至厌学,就是因为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唤起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通过复习旧知来搭建背景支架,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

比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是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是以前学过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回忆这些旧知识,可以先提问这些计算公式,再让学生通过如下练习熟练掌握:(1)求下列圆的周长和面积:①r=3 cm②d=4 cm③c=25.12 cm;(2)求长方形的面积:①a=4 cm,b=3 cm②a=5 cm,b=6 cm。

二、创设情境,搭建情感支架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搭建情感支架,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推动力,能促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国庆节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到公园里玩,只见公园里张灯结彩,遍地鲜花,人群涌动。爸爸问小明:你知道鲜花是怎么排列的吗?照这样排列下去,第x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彩灯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由于这个情境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问题刚出,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开始主动思考。

三、现场演示,搭建直观支架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很多概念、定理、法则、公式、性质、规律等都是抽象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可以掌握的知识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教具、课件等的演示来搭建直观支架,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来搭建直观支架,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准备好的16等分、32等分的圆,仿照老师的拼法拼一拼。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并提问: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学生借助图示很容易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宽是圆的半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合作探究,搭建能力迁移支架

加涅曾说:“知识的获得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能力建立在先前习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搭建正向、逆向能力迁移支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将整数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分数中;将整数乘法法则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又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不要简单地把面积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由长方形面积计算迁移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通过剪剪、拼拼等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在班内交流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师: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生: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板书)

师:那你们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用底乘以高。

师:通过引导,逐步完成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支架式教学范文4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护理教育;特色;优势;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综述。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中“支架”一词原本用来描述建筑工人用来活动、堆放材料最终会撤去的架子[3]。1976年,伍德等率先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描述为在儿童内在心理能力成长中,能力更强者帮助其从当前认知水平发展到潜在认知水平时提供的支持[4]。后结合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形成支架式教学模式。该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阐述: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的过程[5]。欧洲共同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文件中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总之,支架式教学基本思想是教师结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按学习目标搭建和撤去不同的学习支架,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7]。

2支架式教学的特色

2.1支架必须搭建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Vygotsky提出的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以在能力更强者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距离。超出这个距离的发展水平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达到,提供支架是无意的[89]。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判断,并预测能够达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搭建适宜的支架[10]。学生通过引导,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时,新的最近发展区出现,这样循环往复,每个新的最近发展区都以前一个为基础向外无限延伸,就要求教师的评估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及时地提供支架,引导学生[1011]。

2.2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协作、社会互动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12]。Vygotsky认为只有通过互动与协作,学习者才能启动构建知识的程序,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是高水平学习的关键[8,13]。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灌输知识不同,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反馈,了解支架搭建是否恰当并及时调整支架的跨度或搭建新支架,从而把握教学进程[3]。如在护理实践中Donna等提出支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模仿、协作、支持3个阶段[12]。最初,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只能模仿教师的动作与思路;随着知识的扩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双方达到对问题的一致理解;最后学生跳出教师的框架产生新的理解,促进师生间共同学习进步。

2.3支架是动态的、渐撤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支架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它是“动态敏感的,与学生暂时的能力相适应,随着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13]。Vygotsky还提出教学分3个阶段,前2个阶段教师处于反复构建、调整支架状态,最后内在化阶段,教师需要移除支架使学生独立实践[9]。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水平的提升,教学初搭建的支架已经不适合现有发展水平,教师要及时撤去旧支架提供新支架。到教学后程,支架的层次逐渐提升、数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除。且教师要注重支架搭建与撤除的适时性[10]。支架建得过早,层次过低,撤退过晚,都不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反之,学生则无法巩固已学知识,易疲劳,削弱了支架的意义。支架式教学对教师选择搭建支架的时机有很高要求。

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5个环节构成,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整个教学以一个或多个“支架”为线索,通过5个基本环节依次开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3.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围绕教学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该环节是整个教学的关键。Maria在护士培训中,提出以14条黄金法则为支架进行培训是引导护士探索和学习护理知识、技能的关键[14]。田茜[15]尝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主干任务,再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子任务进而解决主任务。胥晓丽等[16]提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即教师开始引入讲解的内容及深度应有所区别,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3.2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环节。主要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情景,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背景,如相应视频或真实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学习。

3.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支架逐渐减少和撤离的环节,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完成探索任务。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大到小、从有到无。最初,教师拟定具体学习问题,提供直接支持,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等方法在拟定的方向中探索学习。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步减少提示,由学生自己寻找思考方向,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1618]。除文献采集外,此阶段中,任秀红等[19]通过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设计护生独立完成病例采集,评估并口头汇报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环节,来提高护生有效沟通能力。

3.4协作学习

根据学习基础、性格等自由组建学习小组,通过成员间互动合作,由全体成员讨论后对教学内容形成小组意见,以汇报、演讲等形式与全班交流,不断地组间提问、双向质疑和双向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独立探索时的疑问[20]。教师需要跟进小组完成度,在偏题、观点抗衡时提供合适的支架引导。Hydo等[21]设计由2人或3人的小讨论逐步增加讨论人数,直至覆盖所有参与者的讨论模式。于革华等[22]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提出采用组内比赛,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Salyers等[23]设立了一个线上协作学习模式ICARE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组织模拟会议,学习者在家中根据老师给的支架讨论,并可随时翻看过往讨论记录。该阶段,教师还要注意通过个别询问法等将游离或沉默的成员融入讨论中,特别要为表达困难的学生制造各种表达机会,增加他的学习信心[3]。

3.5效果评价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效果评价,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展开[22]。与传统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同,支架式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变化,更要关注他们展现的情感态度[3]。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基于学生的资料与笔记,评价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态度,也可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评[16,24]。协作学习中的贡献由成员根据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意见的有用性互相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可采取练习、测试等方法考察。效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教学的5个环节是个循环过程,教师对初步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25],即重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开始新循环。

4支架式教育的优势

4.1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护生对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理解[22]。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技能的现状,学生对每步操作推理、解释、预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锻炼临床应变能力[26]。Lu等[27]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张静等[28]认为护生在协作学习中要从护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探究,提出较为全面的护理诊断,这可以提升护生整体护理观念,锻炼护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支架式教学讨论是针对需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升知识的掌握度[29]。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我效能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26]。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原本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且及时接受效果反馈,明晰自我进步的程度,获得极大的成就感[20,24]。同时在合作中,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中的不足,提升自我效能[25]。

4.3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的初步概念后,将重点及难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独立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其探索精神[22]。Griggs和McGergor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主动利用网络、文献查询总结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16]。其次,通过分组讨论和组间组内竞赛的协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相互学习,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2]。

4.4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支架式教学的讨论是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8]。张鑫等[29]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和快速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使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和反应能力,学生听取同伴发言时,要适应他人讲话风格,尽可能地接收全面、准确的信息,还应从表情、动作中收集隐藏信息。学生要快速挑选有用内容,组织语言进行互动交流[29]。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以鼓励缺乏自信或不善言辞的学生发言,使每位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28],这与Sharon等发现教师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思想一致[21]。

支架式教学范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阅读能力是学好英语的一门必要的语言技能。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自主阅读意识以及阅读能力[1]。然而,现今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不尽令人满意[2]。在当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综合阅读能力。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的本意是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为工人在修造建筑物时提供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支架式教学,通俗地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种辅助框架,帮助学生去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3]。

2.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支架式教学的程序主要有6个部分,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和效果评价[4]。本文以人教版8年级第一册(上)Unit1 Section B:Jane’s diary entries about her vacation为例,讲述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2.1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掌握描述“假日”的词汇与表达。

能力目标:用过去时记叙自己的一次旅行

情感目标:学会与同伴分享假日生活体验

2.2教学过程

2.2.1Pre-reading:搭建支架,进入情境。

本单元的阅读题材是关于“假日”的话题。课前,根据总人数,把全班学生按照每组6-7人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收集有关描述假日的词汇和句式。每组有一个代表记录并发言。教师进行整合筛选并在ppt上展示出来,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借鉴,逐渐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已有的关于假日的知识和表达,还可以激发对假日的幻想。紧接着用问题导入:where do you want to go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vocation?此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搭建起了关于假日的慨念框架,为进入本课阅读学习Jane’ s diary entries做好准备。

2.2.2While-reading:独立探索,协作学习。

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What about the weather of Malaysia?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Weld Quay?What’s the symbol of Malaysia?借助问题导读,确保每位同学能进入阅读的状态。同时,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目的性增强,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细节阅读练习。让学生再读一遍简的日记,并填写下列表格。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先自行探索,随后小组成员协作讨论,将讨论后形成一致的答案呈现给教师。基于前面的阅读,学生已经对此篇材料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可以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支架,这时教师要适时撤出支架,而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建构空间,促进对知识的输出。

2.2.3Post-reading:成果展示与效果评价。

在阅读材料结束以后,要求小组内完成教师课前印制好的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对老师的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向全班展示。通过评价表,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检测是否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是否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研究结果与启示

英语阅读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获取新信息的认知过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英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而应该向支架搭建者的角色转变。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已备的内容知识,而是去探索如何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支架,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体系中更有效地学习并构建知识,是英语阅读教学追求的方向。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支架式教学的主导思想[5]。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搭建不同难易梯度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保证在活动中能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才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欣.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6

[3]Graves,M.F.,& Graves,B.B. Scaffolding Reading Experiences:Designs for Student Success[M](2nd ed.).Norwood MA:Christopher-Gordon.2003

[4]任金鹤.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支架式教学范文6

摘 要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新型教学策略,在幼儿思维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提供图示支架、运用经验支架、搭建情境支架的策略来有效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自主思维,从而实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思维力 经验支架 创造性思维

一、 问题提出

“支架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在吸取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建立,是一种以实现幼儿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认为,幼儿的学习既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教师适时适当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过程。幼儿的学则是他们在教师的支持、协助、引导下不断构建自身。而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因为思维力是幼儿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思维力自然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实幼儿在出生之时就在接受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训练,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为指导,提供必要地支架来发展幼儿的思维技能。

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策略

(一) 提供给幼儿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有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情感倾向常常使人产生较高或者较低的行为效率。如果幼儿园教育中采用“一言堂”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幼儿知识的灌输,只有一种标准的答案,那么对幼儿的思维发展百害无一利。事实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依赖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在任何课堂活动中,肯定与表扬是最好的情感支架。对幼儿来说,教师亲切的微笑、赞扬、积极地反馈都是一些有力的情感支架,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优秀的思维品质。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张扬儿童的个性,提供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尽可能的让幼儿自主思维。如绘本教学中,一般而言,绘本要先出示图片,请幼儿自己欣赏,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幼儿,帮助幼儿理解图中的内容。往往幼儿的回答是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有时甚至和书本上的文字完全不搭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就要多元化,因为在请幼儿的观察和回答过程中,就是幼儿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思维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多元的教学评价,必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思维的发展。

(二) 提供图示支架,促进幼儿形成清晰的思维程序

一个线索就好似一个提醒物,可以提醒下一步将做什么,因此可以利用线索式思维训练帮助幼儿处理各种学习问题,而当幼儿通过线索获得一种有效的技能使用过程时,线索式思维能够使其进一步内化和丰富自身的思维策略和技能,从而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帮助。“图示支架”往往能够让幼儿把直觉和思维结合起来,因为图片类的资料是直观性的,可以起到提示物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思考,幼儿通过图片给予的线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最后“串成”平面或者立体的“画面”,就能实现思维能力得有序扩展和多维发展。图示支架的教学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帮助幼儿形成清晰地思维程序,使其思维活动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表1展示了图示支架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小路》中的价值。

(三) 运用经验支架,促进幼儿自主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思维程序,即一系列的思考问题的步骤,通过这些程序,思维有效地进行。所谓“经验支架”就是当幼儿开始着手完成任务时,教师会尽量鼓励幼儿去完成其中他能独立完成的部分,而对任务超出儿童现有能力范围的部分,教师直接帮助程度最低的支架类型。总之,经验支架在于帮助幼儿建立新问题和旧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尽可能的发挥幼儿自己的力量,比如小班的音乐游戏《网小鱼》,教师采用提问、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经验,如小鱼游动的样子,小鱼吃食的样子等,运用到游戏动作中。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最大程度的帮助幼儿自主思维,使得幼儿完成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即根据生活中已有经验创编动作。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利于自主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搭建情境支架,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得迁移

教学情境是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氛围的总称,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幼儿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和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连的,不存在离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搭建情境支架情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即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和问题情境来实现情境支架的搭建。

支架式教学范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支架式教学 应用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支架式”教学模式由布鲁纳(美)首次提出,其提出的基础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要观点在于两方面: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且教学必须同最近发展区相匹配。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将学生的发展水平界定为:(1)学生现有水平;(2)在外界帮助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的着眼点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应具备一定难度,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越过最近发展区并达到潜力发展水平的目的,进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下一个区域的发展。以此理论为基础,将支架式理论界定为:将最近发展区设定为教师介入的领域,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1)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模式之前,需对学生的当前发展区与潜在发展区加以详细了解,从而有助于对学生形成充分的认识,进而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设计。在进行脚手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支架式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探索能力作为目标,一方面考虑了学生在个体方面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师生之间的地位矛盾,有利于教师更加有效的带动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并且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为其提供支架式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完成阶段任务。在教学支架介入和退出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主性探索,在一次次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支架式教学模式有两个重要环节――独立探索环节与合作学习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学习。进而通过合作学习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习效果。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1)建构支架――以教学内容及核心思想为基础,并且根据认知结构构建具体框架。就数学教师而言,应充分挖掘教学大纲的切实要求、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等。(2) 进入情境――以情感结构为基础构建情感支架。此环节要求教师应具备高水平的理论基础,将所教内容加以深化处理,并提炼出核心问题,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索。此环节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重点过程。(3) 自我探索――教师应切忌将问题答案直接揭晓,要为学生提供思维引导,并通过自我探究将其解决。唯有通过自我探究,学生的自身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充分发挥核心主体地位,进而积极融入课堂教学。(4) 效果评估――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追踪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该环节为具体检测环节,但不能作为具体考评的唯一标准。当前的教育理念应为开放性的,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同时要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5)反馈教学――通过实际教学过程,将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对于实际问题加以完善及处理,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1)构建认知支架。有研究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将新认知与原认知形成实质性关联,进而达到扩大新认知的目的的过程。因此,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构建认知支架十分重要,其有助于学生准确找到新认知与原认知之间的切合点,进而通过原认知的重现达到对新认知的构建。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若通过抽象的数学符号进行表达,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认知支架。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教师可以列举几项生活中的实例(剪纸、镜子成像灯),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以及实际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现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理论的目的,进而让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对轴对称的内涵做出界定。(2)构建情感支架。教学的最高目标并非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其更多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出最佳的学习气氛,正是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鼓舞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辅助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节,可以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相关数学学者对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结果等内容向学生加以介绍,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数学的探索需求和好奇,从而通过情感教育的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激发。(3)构建能力迁移支架。知识的学习存在先后顺序,即哪些知识应处于优先地位,哪些知识应处于次之地位,因此,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性质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决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顺序。由于知识的获取需要经历一定的环节,因而,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出于“为迁移而教”的考虑,应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构建能力迁移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创设教学支架,实现吸引学生参与的效果。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基本涵义的界定,以及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几点措施建议:构建认知支架、构建情感支架、构建能力迁移支架。文章提出的应用措施对于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开展“支架式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范文8

一、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式教学”是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即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最后撤销支架。此理论是由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作为基础。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常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会逐步内化为学生真正的心理工具。

支架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既要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能够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而且,它具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功能,那么教师应彻底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的转变。与此同时,支架式教学具有暂时性和可调节性。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预热。这是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把学生引入某种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在讲授运动时,先给学生看奔腾的水流、飞驰的火车等动画,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然后请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运动。一开始可能只有几个学生轻声说了几种运动,教师听到后要马上加以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会儿,他们想象出各种各样的运动情景:大到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的运动;远如云彩的飘动,近如自己身体的运动;快如飞机、宇宙飞船的运动,慢如蚂蚁的爬行……

这个过程中,以影像资料为媒介支架,以范例、问题以及向导为表现形式,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自主性知识探究,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2. 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尽管探索的问题可以是开放的,但教师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启发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反馈。

在预热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乘坐在同样一列火车里的甲、乙两名乘客,并排坐在一侧,当火车向前运行时,甲看到的乙是运动的吗?这样便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马上又问:这列火车从北京开往长春,运行了500km,同学们能知道它所在的位置吗?如何才能知道呢?是否有同学可以试着描述一下其全程运行情况呢?以此来引出路程、位移以及速度等物理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不知如何作答。但这恰恰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应用,教师在提供问题的原型后,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3. 独立探索。教师让学生独立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此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最终完成自我管理、自我探索的任务。

在前面的探索基础上,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对平均速度的疑问,主动去翻阅教材、网上查阅资料、带动其他同学探讨问题。观看百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学生讨论观众和裁判员分别是怎么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的,再由时间不同运动路程或位移不同提出运动快慢统一的比较标准。比赛中各个阶段的运动快慢不一,得出位移比时间只是粗略的描述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得到平均速度概念。

支架式教学范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创设情境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并借助创新思维、优化教学环境等手段对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基础

问题情境在支架式教学中的创设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使学生有“境”可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努力遵循以下几个设计问题的原则:第一,可及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现和解决。第二,直观性原则。对于心理和生理都尚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而言,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加强问题的可理解性以及直观性,使学生能够借助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来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再思考。第三,开放性原则。这一原则简单地说就是问题的提出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思维场所。第四,挑战性原则。为了不让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产生乏味感,教师就要适当地提高数学问题的难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常规的数学问题可以构建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情境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构建。例如,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将日常生活情境融入应用题中,即在暑假期间,有两家商店进行了打折回馈顾客的活动,第一家商店对所有的商品进行二次打折,先打折扣为x,后又打y折,而第二家则采用两次均打(x+y)/2折进行相关的销售活动,那么请问,这两家商店哪一家打折更为优惠?

二、遵循基本程序是关键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应用程序主要为:第一,构建支架,即以教学的实际内容和目标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发展规律,构建相应的教学框架。就数学教师而言,他们就应当积极地挖掘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教学知识结构等。第二,构建情境,即以情感为主要的基础进行情感支架的构建,这一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理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并将数学课程中的核心问题提取出来,进而促使学生爱上数学、实现学习兴趣的最大化激发。第三,自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切记禁止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转换教学思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结论、增长知识。这样做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真正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第四,学习评估,这是支架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评估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教师就要打破传统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评估的开放性。第五,反馈教学,即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反思等,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M行整合和反思,进而得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支架式教学基本程序的遵循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更能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选择正确支架是保障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形式是极其丰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合理地选择支架形式。首先,认知支架的构建。研究表明,学习的实质就是将新的认知和原本就有的认知进行实质性联系,进而实现新认知的扩大和延伸。因此,教师就要构建合理的认知支架,帮助学生找到新认知和旧认知之间的切合点,同时,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就要深入研究,避免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进行表达,为学生创设认知支架。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展现出来,如剪纸、镜子成影灯等,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认知和理解,进而对轴对称形成正确的定义。其次,情感支架的构建。数学教学的最高要求并不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在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帮助学生增长学习技巧。最好的方式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即营造良好的支架式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融入课堂,实现提升。

总之,为了更好地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在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析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脚手架”的搭建,进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性的驱使下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范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33-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理论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尝试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实践创新的意味。一般认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①如何把这样的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来,本身就需要认真的实践尝试。

我们设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各负其责,协同作用,构成互动的整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努力。其中,对各部分因素的分工采这样的划分②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一些教学中的辅助设施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由这些因素有机组合起来,可以构成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化复杂为简单,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我们提出基本的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脚手架、教学情境、独立探讨、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如图1。

在这个模式中,各个环节分别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相关脚手架的搭建是物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环节,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步骤,一直到最后一个环节效果总结评价,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合成了层进式的阶梯状结构。从脚手架搭建到教学效果评价的渐进和周而复始,就构成了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也许其组成环节不是新的概念,但细节创新则是永远无法饱和或休止的。

一、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的一此功能性、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收新知识3。教师可围绕当前物理学习的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进而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潜在的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如在给出一个案例后,教师及时指出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把案例内容和相关信息资料加以同化或顺化,从而在原有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攀升,学生在课堂上将提升后的知识框架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大家再一起讨论、交流,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指导,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从而使他们的潜在思想、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多手段综合运用,营造教学情境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营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用书、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尽量做到能具体演示的实验不用课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是动手做出来的,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同时充分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利用打击玻璃杯上的纸片,使鸡蛋掉入装有水的杯中,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这样,不但简便、直观,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其实并不神秘,物理时时在我们的身边。再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某些小设计,小发明直接展示给学生,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成功感受。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定律定理用计算机做出来在展示在大屏幕上就更加形象直观,对物理量的变化和分析,也易于学生理解;某些生活现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再配合声音的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分析,效果很好。大大方便了教师和教学过程,教师再也不用口干舌燥的去讲解,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厌其烦地灌输说教,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理解起来还是障碍重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算是真正实施了现代化的教学,初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精髓所在,而教学情境的形成,能体现出“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性化,理性问题具体化”,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了。

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积极探索,独立研究,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结合外部信息,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直至掌握知识。独立探索需要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和过程。使学生在历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等环节中感受、体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可以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将科学探究的某些环节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最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正是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动力来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挖掘新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索性学习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推动其施展出学习潜能,使他们在探索研究的体验中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的合作学习,有利于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高考备考总复习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大面积的基础巩固和专项提高。我们

组织引导学生将整个班的同学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合作探讨。同一小组的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物理公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运用,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就可以使原来多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态度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合作学习当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以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认真的制定好计划、设计好实验、组织学生搞好实验、做好分析论证、并具体地评估交流,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取实验现象、数据、结论的重要过程。尽管不搞提前给结果的本末倒置行为,不搞“照方抓药”的实验步骤,但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实验、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物理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根据优势互补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要一起制定实验方案,实验中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实验中,教师要不断进行监控和方法指导,保证探究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方案要给与鼓励。为了提高探究效率,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有更具体的探究目标。

五、组织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模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学习阶段予以肯定和展望的过程,通过效果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努力。

总之,高中物理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把富有改革意义的教学环节有机组合在一起,既有传统教学精华的承传,更有教学过程的创新,使得每个教学内容、每个学期乃至于每节课,都得有新的构想和实践尝试,本身就充满了改革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范文11

    “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搭“脚手架”用的支柱和木板,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简言之,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逐渐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如老师或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支架结构是指教师在语篇意识的指导下,在教学中通过铺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式,由易到难,层层铺垫;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逻辑严密。如果把语言教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主要的语言点就为主干,带动旧知等相关知识的滚动,逐渐形成丰满的树状型支架。

    一、搭脚手架——激活学生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最邻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以下,我以夏恩力老师执教的“A better tomorrow”一课为例,说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段1】

    步骤一:通过字母游戏引入本课主人公Shooby and Dooby,接着复习了形容词long/short/tall等等。

    教师边听边在黑板上写下以下形容词:long,big, short, tall, small, heavy…

    步骤二:夏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把尺子,呈现出longer,shorter以及本课的句型结构:A is…er than…B.(见图1),通过两根尺子的比较,帮助学生搭起了最底部的语言支架。

    Ruler 1 is longer than Ruler 2.

    Ruler 2 is shorter than Ruler 1.

    步骤三: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球和一个小圆球,呈现出bigger,smaller,再在两个圆球外画两个圆球(见图2和图3)。通过继续添加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语言支架,让支架在不断的输入与输出中更加巩固。

    Ball 1 is bigger than Ball 2.

    Ball 2 is smaller than Ball 1.

    在这种含有信息沟的交流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从不熟悉的、未知的信息到熟悉的、已知的、激起学生好奇心的信息,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过渡。在层层设计推进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了从形容词的原级到比较级的过渡,为学生正确理解比较级搭建了平台。

    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语言的示范性,保证输入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充分反映出教师本人的气质和人格,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要始终把课堂当做学生呈现情景、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开展活动和进行语言交际的舞台,通过这一舞台传递信息,营造氛围,在各教学环节中将知识演绎到位,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而且教师的语言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做起,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做好示范,注意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语调、停顿、连读等。如在本案中,教师对于形容词的比较级“big—bigger,long—longer,heavy—heavier”通过口型不断示范,保证输入的量。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一定要让“嘴巴”做到张弛有度,读准音;让“眼睛”掌握好方向,看好词形;让“耳朵”竖起来,定其音准;让“小手”动起来,拨起忆痕。

    2.增加语言重复率,凸显重点

    输入内容有难易程度之分,在给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有意识地把握语言输入内容的难易程度。重复输入重点、难点,重复时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习方法以避免单调刻板。在夏老师的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她通过简单的简笔画的添加,不断地“重复”和“凸显”重点句型。通过图片的添加来改变情景,不断地让新的语言材料得以重复和凸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和习得。

    3.尊重个体差异,保证语言输入

    从心理学角度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语言输入的难易度要以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理解水平为基准,在输入时根据个体差异适当地增加一些输入,帮助学生更好地输出。在夏老师的课中,为了尊重个体差异,她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并允许少部分学生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允许有能力的学生能跳起来摘到果子。

    二、进入情景——创设教学真实语境,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刘兆义老师特别强调: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社会背景下进行的。自然语言产生于情景之中,活动受情景制约,说话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诱发。语言交际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具体情景中才能实现,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交际活动。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就是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片段2]

    夏老师通过简笔画的不断添加,重复了语言的使用频率,并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学生的语言支架不断地被稳定之后,夏老师设置了两只小猪跷跷板的情景图(见图4),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英语。

    S1: Pig 1 is bigger than Pig 2.

    Pig 2 is smaller than Pig 1.

    Pig 1 is heavier than Pig 2.

    Pig 2 is lighter than Pig 1.

    Pig 1's mouth is bigger than Pig 2's, etc.

    情景教学激活了小学英语课堂,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童心”的角度去创设有效的情景,引领学生轻松地走进英语知识的殿堂。

    三、独立探索——设置自主探究任务,点燃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在探索开始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如夏老师正是通过情景的创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即发现了形容词比较级的规律。

    [教学片段3]

    让学生读课件上的单词以及形容词的比较级,让他们在读中感悟比较级的规律。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学生,帮助学生沿着语言框架逐步攀升。接着,慢慢放手让学生独自去探索。本课中,夏老师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语言支架比较稳定之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在学生对形容词的比较级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夏老师设置了一个阅读活动,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Who is Shooby? Who is Dooby? Who is heavier/bigger/fatter?学生通过阅读,内化了已经学习的知识。

    四、协作学习——提倡小组合作模式,共享语篇知识的拓展点

支架式教学范文12

一、制造心理失衡,搭建问题支架

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更多地在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基本了解知识点后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而此时学生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制造新问题,让学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以保持对新知的渴求。

二、提供参考方案,搭建建议支架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师很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自主性学习,但也容易忽视基本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当学生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则很难顺利地解决问题。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方案,找寻建议支架,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2】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说倒话”。

(出示词语:上课 云淡风轻 海上明月 人过大佛寺 画上荷花和尚画)

师:同学觉得玩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哪里?

师:谁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这道题的?

(生练习后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按序倒推。如何检验这道题的正确性呢?可以用:顺序检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道题是理解二步倒推的敲门砖,尽管学生能够解出答案,但数学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方法。为此,教师提供了一个倒推解决的模型,即从“按序倒推”到“顺序检验”。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解决其他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寻找生活因素,建立认识支架

何处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当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时候,学以致用的快乐一定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源自生活。如果从生活中导入数学问题,将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古希腊数学家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导入,进而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来分析。

2.营造于生活。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创设出生活化的场景,或者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常识和自然场景中建构起映射的作用。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进程提出:统计讨厌灰太狼、喜欢美羊羊、既喜欢喜羊羊又喜欢懒羊羊的学生人数以此作为教学的数据。

3应用于生活。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感。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学生理解了圆的一些基本规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联系刚才的分析思考一下,为什么轮胎要做成圆形呢?”

四、着眼创新发现,搭建活动支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学生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完整的感觉现实来学习,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做。”对学生而言,要想顺利地进入“最近发展区”,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成功建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创设出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主体验,去创新发现。

【例3】在《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小组讨论,“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四组式子,哪些是方程?

活动二:同桌间根据图画列方程,根据方程画图。

活动三:提供XX饼干广告词,让学生迅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

三个活动各有特色,但都是借活动来展开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