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时间:2023-06-04 10:48:1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1

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

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计划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2.精读第一至五自然段,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境。铺好阅读理解的路。

1.教师深情朗读课后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掀开语言文字的帘。

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味,感悟文字背后的意。

1.默读第1——4自然段,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喜欢的记号标示。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感受天气寒冷,突出小女孩的可怜。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天气的寒冷,体会作者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并感情朗读。

(2)通过想象说话,突出小女孩的穷苦。

引导学生抓住“一双拖鞋”和“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等相关语句想象小女孩的生活,感受她的穷苦。

(3)读出小女孩的美丽,反衬她的可怜。

抓住描写小女孩美丽的句子引发思考:在这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不注意她的美丽,只会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走近小女孩的内心。

3.小结: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四、设疑留思,再激阅读文本的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质疑。

2.明确学习内容:理解第一个“幸福”的含义。

3.浏览课文,找找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的幻象是什么,用“——”勾画出来。

4.交流,朗读勾画的语句。

五、研读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妙。

1.读描写小女孩第一次幻象的句子,思考: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象。

2.结合所学内容,了解火柴对于小女孩和她家庭的意义。

3.再次朗读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深入了解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的矛盾心情。

4.教师三次引读句子“小女孩觉得……多么舒服呀!”,感受到她幻象的美丽。

5.想象在火柴灭了后她面对的现实有什么,感受她面对的现实的残酷。

6.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7.师生合作朗读第五自然段。

六、留疑延伸,打开阅读期待的心

1.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第一个“幸福”的含义。

2.师生共读课后小诗《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3.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入理解第二个“幸福”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精读描写小女孩后四次美好幻象的段落,进一步感悟她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个“幸福”的含义。

3.指导书写生字。

4.进一步走近安徒生,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残酷的现实 (实写)

幸福 美好的幻象 (虚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2

有些事情真是太奇怪了。

我们现在的村庄并不缺乏木柴,漫山遍野都是树木、灌木和草丛,还有疯长的庄稼――这些被丰沛的雨水滋润过的植被,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后,反而更加容易燃烧,但是我们缺少火柴,一盒一盒、整整齐齐装在小纸匣子里的火柴。

村里有太阳能、沼气、煤、液化气和打火机,但是谁家有火柴呢?谁家的孩子还玩火柴呢?这些让人迷茫的问题真的为难住了大家,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失去了一盒火柴?

我们曾经奢侈地拥有一盒火柴,从盒子里倾倒出来,握起来壮壮实实的一小把,闻起来很香,木材的香,发火剂的香,更有魔幻的香――我们感觉自己是小小的魔术师,夜再黑,天再冷,风再狂,空气再潮湿,只要我们拥有一盒干燥的火柴,我们就可以拥有光亮、温暖、干爽、美食和平安,就可以拥有快乐的游戏和让心一点点沉浸下去的玄想。火柴静静的样子、随时要一跃而起召唤奇迹的直挺挺的身子,迷住了大家。装一盒火柴在口袋里,我们就变成大人了,浑身有力量,狡黠得总是偷偷地笑,常常想做点恶作剧,给别人丁点小的烦恼,却足够我们快乐一整天,夜里也做好梦。

“小鬼头,你的火柴呢?”牧羊的大爷逮住我们问。我们骄傲地掏出小宝贝,“咔嚓”一声脆响,一朵小小的火焰点燃了大爷的旱烟,也点燃了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传奇故事。

“咔嚓”、“咔嚓”、“咔嚓”……

多好听的声音呢!我们点燃了缤纷的烟火,点燃了屋檐下的红灯笼,点燃了烤红薯、烧玉米棒子、焖鱼虾的火堆,点燃了教室书桌上的那一盏盏既用来求知、又用来实现鬼点子的油灯――我们在土坯墙上或者土地下挖了一个小洞,正好放进一盏油灯,设计好一个支架,摊上纸张,偷偷地烘炒芝麻,等到教室充满焦香,我们的口水不请自来,老师的脸上写满迷惑。我们把火柴头碰着火柴头,拼接成各种图案,再点燃它们,燃烧过后的发火剂粘连到了一起,我们就可以拿起火柴图案朝父母和伙伴炫耀。这样的鬼点子都由一根小小的火柴来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类的道理也在源源不断的鬼点子里渐渐印刻上我们的心田。

学习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才知道一把小小的火柴竟然还联结着如此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我渴望把自己所有的火柴献给她,不再浪费它们,给她更多的温暖。当她失去了所有的火柴,她也失去了在人间的童年,生活的悲苦辛酸、身边的冷漠隔阂也失去了吗?我问老师:为什么不是卖苹果的小女孩?老师回答不上来,他苦闷却风趣地说:你不妨问问安徒生。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苹果吃掉了就是吃掉了,它点不着火焰,唤不来小女孩的奶奶,带不来对美好童年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后来,我又学习了《七根火柴》,它不是童话,更加震撼人心,火柴的壮美在这里抵达了山巅。

我的命运有些奇妙,转了一圈,又回到学校,给孩子们讲火柴的传说和故事。这些孩子熟悉电灯,对火柴却很陌生。我也买不到火柴了,想了很久很久,最后激动万分地奔跑到家乡的山脚,一根一根地把散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我打算在它们回归自然母亲的怀抱之前,请它们再为孩子们做些贡献。它们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了,很香很香,轻轻折一下就断开了,发出清脆而悦耳的乐音。我在上面涂上发火剂,一根根地排列起来,看上去多么像枝头盛开了花蕾,红艳艳的一片。我嗅到花的香,醉了。

我把这些火柴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优美的火柴,他们觉得这样的火柴是有生命的,它们燃烧的时候会唱出闪闪发光和芬芳扑鼻的歌来。在倾听火柴的传说和故事的时候,他们忘掉了匆匆流逝的时间,以至于他们小小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3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5

】页/【

1087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后题目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答】童话故事。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答】丹麦作家安徒生。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包含了小女孩什么样的愿望?

【答】擦燃了5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她渴望温暖。第二次看到了烤鸭,她渴望食物。第三次看到了圣诞树,她渴望快乐。第四次看到了奶奶,她渴望被疼爱。第五次看到她和奶奶飞向天国,她渴望幸福。

4、小女孩命运悲惨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社会的黑暗。

5、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幸福”,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是幸福的。第二次是去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幸福的。

6、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可怜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1、“那一定会很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答】四次。

2、从种子到地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课文表达了大树的什么品质?

【答】课文表达了大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1、红头在牛肚里的旅行路线是什么?

【答】先进牛嘴--牛的第一个胃--牛的第二个胃--再到牛嘴--出牛肚子。

2、红头的情绪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答】第一次是着急、害怕,第二次是悲哀、绝望,第三次是高兴、感激。

3、这篇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有几个表示青头动作的字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蹦、摔、爬、喊。感受到了青头为救朋友不惧危险的勇敢精神。

4、青头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蟋蟀?

【答】青头是一只勇敢机智、不怕危险,勇敢救出朋友的小蟋蟀。

第11课:《一块奶酪》

1、蚂蚁队长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蚂蚁队长有关爱幼小,以身作则的好品质。

语文园地三:

1、“伸、界、棕、忆、招、教”都是什么字?把每个字都具体说一说。

【答】都是形声字。“伸”“棕”“忆”“招”是左形右声。“界”是上形下声。“教”是右形左声。

2、口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其中“咬、嚼、吞、含……”与什么有关?“叫、喊、嚷、吵……”与什么有关?“啪、嘟、嘀、哗……”与什么有关?

【答】与嘴有关。“咬、嚼、吞、含……”与吃的动作有关。“叫、喊、嚷、吵……”与叫的动作有关。“啪、嘟、嘀、哗……”与发出的声音有关,都是拟声词。

2、请你写出学过的三个修改符号,并伸手写一写。

【答】改正符、增补符、删除符。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4

一、触“境”生情,捕捉偶发资源,达到情感共振

有些情感特别真挚饱满的文章,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难与之形成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进而体会到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引发与作者、文本的共鸣?教师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内涵,达到情感共振的效应。例如,教学《桂花雨》一文,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是杭州的桂花不香,家乡的金桂香?”此时,教师并不急着补充杭州桂花等资料单纯说教,而是根据班级学生多是外来务工子女,随父母离乡背井到厦门就读的这一现实状况,通过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实现难点的突破,从而引发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师:孩子们,作者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全家都在杭州,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家乡,而且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的家乡。而你们随着爸爸妈妈背井离乡来到厦门。初来厦门,人生地不熟,到了节日之际,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孤单。过节了,爸爸妈妈为了多赚些钱都争取加班,身边又没有认识的朋友,没人陪我玩,我就更感觉自己孤单可怜了……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会老家的同学,想我老家的亲人。

师:当你们独自坐在家中或者一人走在大街上,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会回想起和好朋友一起上山摘野果,下河摸鱼虾的情景。

生:我会想起和爷爷去山上捉野鸡的情景,那时候好开心!

师:当想起这些,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觉得我的朋友、亲人肯定也会想我、牵挂我,我也不是孤单一人的!

生:想起家乡,那是多么美好、温馨的一幕啊!真是“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

师:现在你们能理解母亲的那种心情了吗?

可见,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捕捉偶发资源,触发学生原有的生活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感共振。

二、反复追问,激发探究兴趣,促进思维训练

当学生有疑问却无法释疑或者只停留在比较粗浅的感悟上时,教师如果直接抛出答案,学生得到了现成的答案却无法真正弄懂文本的蕴意,更无法经历一场思维的风暴。此时,教师可以反复追问,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带领学生层层剥笋,探得深层次的内涵和感悟。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一位教师通过反复追问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从而解开疑惑。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生:因为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活着比死了还难过。

师:为什么说她可怜?!谁能举出一个实例?

生: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她又冷又饿,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师:没错,这些境遇让小女孩很可怜,还有吗?

生:我觉得不单单是天气冷,她的内心更是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我想,此时她是心灰意冷的!“她爸爸会打她的”,说明她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宁愿在墙角呆着,也不敢回家。

……

师:是啊,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自然环境是寒冷的,社会环境是冷漠的,家庭环境是冷淡的。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冷酷。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没有轻易满足于学生对问题的简单、浅显的回答,而是运用启发性点拨,在恰当的时机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促使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得更为全面、更为准确和深刻。长期坚持这样做,就易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温故知新,利用知识迁移,破解新的难题

课堂教学要避免直来直往讲析与灌输,“他山之石可攻玉”,要善于拐弯抹角,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学习新的知识,破解新的难题。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中“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难句,很多学生不理解“深深的潭水”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抛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带领学生一起背诵学过的古诗《赠汪伦》,当背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教师让学生先说说这桃花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李白以“桃花潭水”作比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那么,从文中的小作者把老妇人眼神形容为平静的潭水,你又能读出哪些信息呢?”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弄清了句子这样写法所蕴含的意思: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关爱像潭水一样深厚,她期望“我”不满足于现状,继续练好琴艺……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5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当课堂比较枯燥时,小学生的注意力便不会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为了保证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趣味性的课堂。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需要了解这些要求,对照自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教学过程中有用的方面并不断强化。教师观念的陈旧与否,决定着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决定着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教师在新的条件下,更新教学的观念,用新的思想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拉近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评价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时,主要根据自身的主观观点,小学生对教师的喜好程度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学生认为一位教师的课堂比较枯燥时,即使教师怎样活跃气氛,学生也没有任何响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教师有很大的依赖心理,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用父母般的温情去教育他们、关心他们,包容每一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经验。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中高年级的学生渴望成为大人,渴望教师尊重他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或者在私底下经常和学生进行交谈,听听学生的看法,当学生的思考方向有偏差后,对他们进行引导。小学生这个群体同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有区别的,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面带微笑,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重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鲸鱼的视频片段和图片。上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回答,教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后,不对学生的答案作任何评价,直接播放鲸鱼的视频,播放完视频后结合鲸鱼的图片将课文的教学内容引出。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文章中描写了许多黄山中的奇石形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将奇石的形状在白纸上画出来,利用图画让学生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很多学生并没有出过远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黄山不同形态石头的图片,并在播放图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奇石形成的原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拉近学生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趣味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寻找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的方面,在课下开展实践活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选自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在学习完本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排成话剧。在排话剧时,话剧剧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编写,也可以查找网络上的话剧剧本,对其进行修改。学生可以分别饰演小女孩、过路的行人、其他的孩子等角色。话剧可以以旋律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话剧的过程中,利用投影来表现小女孩的幻想,最后小女孩死的场景可以在舞台上挂很多小瓶子,小瓶子中装上小灯,当小女孩死后,舞台上的灯光全灭,只留下瓶子中的小灯亮着,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在进行话剧表演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并提高舞台效果,可以做仿真的大火柴,在燃烧火柴时,结合投影设备营造效果。当话剧排练好后,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观看学生的话剧表演,让家长了解不曾了解到的一面。通过举办话剧,将课本中的内容搬上舞台,使学生从读者变成故事中的一员,从而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课下举办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现实化、实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注重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断地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的乐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6

一、了解作者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内容摘抄一点,并熟记于心。不在乎多少,仅凭兴趣。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读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

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直至成诵。

2.画

(1)画段儿,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2)画圈儿,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造句。(3)画需认字儿,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4)画疑难处,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5)画好词句儿,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用波浪线“~~”画出。

3.思

在边读边画的同时,一定要用心思考。从字里行间寻找自己的答案,提出疑问。

长此以往,将预习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将为自己的学习减轻很大的负担,感觉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7

近年来,农村放火案件相当突出。为有效地遏制放火案件的多发势头,笔者在对放火犯罪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放火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一、放火犯罪的特点

(一)作案目标主要是民房、仓库和柴草垛。目前,农村主要燃料仍以植物杆棵为主,冬春二季,农村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柴草俯拾即是,垛挨垛,垛临房,犯罪分子烧毁柴垛就等绝了农户借以维生的燃料来源。由于柴草极易引燃,垛又临房,对民房具有极大的威协。因此,柴草垛是放火的主要目标。

(二)作案方式从单独放火逐渐发展到合伙放火,而且具有较充分的准备。由于自然村落居住相对集中,犯罪分子在实施行为前往往利用熟悉地理环境和掌握各户人员出入时间等条件,事先准备引火物,对进退路线、作案时机、人员分工均作了较为周密的安排。

(三)作案方法从过去简单地用火柴、打火机作引火物,发展到把香烟中间掏空夹入数根火柴,或用棉花包香烟头等作引燃物,利用时间差制造罪犯不在犯罪现场的条件。

二、放火动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放火者的动机,大多出于报复心理,也有的纯属愚昧。概括起来有五种情况:

(一)邻里、家庭关系不睦报复放火。这类放火犯由于某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公正的处理或心胸狭窄,心理压力很大,有被社会或家庭抛弃的“压抑感”,常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所困扰,苦闷的心理促使他们为发泄这种苦闷而给他人或自家放火。

(二)干、群关系紧张,为泄愤放火。个别乡、村干部上台就搂,请客送礼,吃拿贪占,在划分承包田,管放贷款、化肥、籽种等方面偏亲向友,大搞特殊化,群众有气无处撒,伺机给这些干部放火以泄怨气。

(三)出于奸情或求婚不成而放火。奸情放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奸妇同时与多名奸夫通奸,奸夫之间相互放火;有的通奸多年,遭拒绝后伺机给奸妇放火;有的是因妻子忌恨奸妇给奸妇放火。有的男青年因求婚不成,为泄愤给女方家放火。

(四)和买卖婚姻导致放火。在个别村、屯,不论男女老少,打牌、打麻将成风,有的输红眼的赌徒无处发泄而给嬴家放火。也有的因买卖婚姻解体,男方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产生怨恨,而给女方家放火。

(五)闲极无聊,放火取乐。个别未成年人视放火为儿戏,究其动机,他们竟回答说“点着玩”,而没有认识到这是犯罪。

放火犯罪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文化素质低,缺乏法制观念。在农村,父母让孩子中途辍学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毕业生虽然学到了文化知识,但对法律知识却知之甚少。此外,某些文艺作品的负效应,普法工作流于形式,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也是部分公民法制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二是治安防范工作不强。一些农村治保组织不健全,治安承包责任不落实,有的形同虚设。个别村屯人口流动大,社会治安防范不力,人民群众思想麻痹,给放火者以可乘之机,使个别犯罪分子的欲望在得不到满足时,临时起意给他人放火。

三是一些放火案件长期不能侦破,对放火犯罪打击不力。一些放火案件长期不能侦破,打击不够及时有力,甚至对已抓获的放火犯以罚代刑,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作案的侥幸心理。

三、预防放火犯罪的对策

(一)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公、检、法三机关要密切配合,把放火犯罪作为打击的重点,选择典型案件到发案地公开审判,以震慑放火犯罪,就案讲法,扩大教育面。帮助发生放火案的村屯总结教训,堵塞漏洞。

(二)建立联防组织。在农村自然村屯,应根据村民的自然居民情况划分若干治保小组,由责任心强、热心肯干的人任组长,实行户保。由村长或支部书记牵头实行例会制,定期召集各组组长开会,检查工作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做到家长包全家,组长包小组,村长包全村,实行全民联防的局面。

(三)及时解决民间纠纷。一是发挥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帮助化解家庭、邻里、亲属之间的矛盾;二是针对个别村委会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的情况,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组织手段。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和防止矛盾激化。

(四)采取多种形式综合治理。要遏制放火案件上升的势头,仅靠政法机关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作与配合。要充分运用宣传教育、社会舆论、行政管理、法律制裁等多种手段,不断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化人们的守法观念,切实搞好综合治理。

 

 

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田永东

联系电话 0456—642168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8

选择  湖北省麻城市 湖北省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四(2)班 商坦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会放弃高大挺拔,

我选择变成一根根煤炭;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摸摸炉火前卖火柴的小女孩温暖的双手吧!

那,就是我的答案。

指导教师:胡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9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过去哪一种统一要求、单一指导的阅读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令阅读教学缺乏灵气和生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放飞学生的个性,努力让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

一、创设情景,诱发阅读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心灵言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刺激、调动、诱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热情,唤醒学生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如学习《凡卡》一文,由于凡卡悲惨的生活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远,学生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教材中所描绘的画境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目睹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情景,耳闻老板和老板娘打骂、伙计戏弄的声音。当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关爱的时候,教师就适时提出导学要求:“凡卡过着痛苦的学徒生活,请大家读读这部分课文,读完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有的学生说:“凡卡的生活实在太悲惨了,上帝保佑他快点回到爷爷身边!”有的学生说:“我在朗读这段文章时,全身心都碎了,凡卡,你太可怜了。”有的学生说:“读到这里,我想大声向这个黑暗的社会控诉,为什么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遭受这么悲惨的命运!”……学生入情入境,真正走进凡卡悲惨的生活,感受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

二、开放时空,激活阅读火花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步调一致”,教师在备课时想方设法“预设”,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思维“陷阱”为目的,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跃”、“鸟飞”的前提条件是“海阔”、“天高”。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争论,或表演,或游戏,调动多种感官激发他们阅读的火花,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进而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 》时,引导学生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教师先要让学生讨论自学中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交流的形式与对象,如可以口述、可以朗读,也可以根据索溪峪的录像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当一回导游,还可以画一画索溪峪山的“野”图……这些多样式的交流各具色彩,激活了学生阅读的智慧,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自由演绎,尽情展现个性,从容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三、捕捉契机,启迪阅读智慧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潜在的教育资源,就象金子一样,要挖出来才能看到它的闪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深挖文本的“金子”,进而跳出文本限制,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比如,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进行发问,可以抓住情感发散点进行思考,可以抓住文章的表面看透文本本质。引领学生依托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学生阅读的智慧。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文中“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阅读——

师说:“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生1:“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来上学,而不用去卖火柴。”

生2:“她要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乐乐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团圆吃年夜饭。”

生3:“我真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快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会有!”……

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引,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尊重体验,享受阅读乐趣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珍视与尊重。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当学生的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就能享受到个性思想被肯定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在交流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

[案例]一学生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两种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宠爱,这两种爱是缺一不可的。”他刚说完,另一学生就反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得到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说不定会被宠爱引入歧途,但也会常常在宠爱后面躲避严厉,因此而沉迷不前,如我们班的某某…… ”又一学生发表观点:“所以呀,我们在这两种爱的面前,要保持清醒,谨慎地把握好这两种爱,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被哪一种爱轻易击倒!”……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又使他们在交流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放飞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更飞扬。

个性化阅读是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 精心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每个学生的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阅读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年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手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以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以致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一、以学定教,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的重要条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特别是和语文学科的合作特别多,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当五年级语文老师讲这一单元时,很是发愁,于是找到了我,让我看看这个部分的教材内容,怎样才能把这个单元的课上好,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把五年级下学期的信息技术课与这个内容结合起来上,于是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语文”的备课,我把五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网络信使E-mail、天涯若知己比邻、网络论坛初体验、相逢何必曾相识、系统安全小卫士”这部分内容整个和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组教材内容《走进信息世界》合并起来进行教学,我和语文老师一起设计,把语文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任务或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我们把语文课和信息技术课调到一起,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浏览网站,在语文课上正好用来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接下来的语文课效果倍增。

二、从课内到课外,信息技术助力学生语文拓展学习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拓展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讲过后,语文老师布置了让学生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网站的任务,此时我刚好讲《建造网上小天地》等关于网站制作的内容,于是,我们合作,这时我调整了我的教案,把本课的教学改成了以这个专题网站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帮助学生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网站,来完成语文老师的任务,学生热情相当高,教学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时的信息技术学习真正做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问问题寻求帮助,我应接不暇,一周后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都完成了任务,而且质量非常高,于是我趁热打铁,进行了小专题网站评比,获得优秀的,我超链接到了学校的网站上,学生家长也能看到,获得优秀的孩子们真是高兴极了。

三、丰富师生交流方式,信息技术让师生敞开心扉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在课上或课外将为师生、生生创设更为宽广的交流区域,能促进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教学博客的形式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当天的学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也可以使一些不好意思当面和老师交流的学困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想法等与老师进行充分、平等、大胆的交流。如,我校三年级马老师,在教学作文时,他利用自己的教学博客来展示批阅学生的作文,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重点强化教学打字和Word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习作录入电子稿,然后马老师把电子稿发到博客上并进行批改留言,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作文和老师的批语,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取长补短,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这样学生的打字和运用Word的水平提高的同时,作文水平也提高很快,信息技术+作文模式,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总之,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以学生其他学科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曼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实践研究,2014(5A).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15-01

阅读教学要重视智力发展,因为智力的基础是知识,然而它的核心却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的知识,是不可能被消化以至吸收的,更不可能转化为智力与能力。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使自己在教学中能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加强语言训练,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思维,则不能发展语言;离开了语言,思维则没有什么意义。新颁发教学大纲中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来实现。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授课时先让学生理解“溪声变调子”是什么意思后,便提出一个问题:“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看谁能从语句之间意思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善思,使他们弄清楚了这段话中的层层关系――溪声变调子是因为溪水有缓有急;溪水有缓有急是因为溪流有宽有窄;溪流有宽有窄是因为山势的坡度有有低。学生在搞楚了“溪声”、“缓急”、“宽窄”、“山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后,理解了课文,认识了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这种因果关系和事物联系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因果倒置”换个说法的训练。即“一路迎着溪流,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随着山势……”尔后,又启发学生思考,谁还能换个说法?有的学生则说“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溪流时而……”。这种借题(句)发挥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把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把理解意思和搞联系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三结合”,既使学生读熟了课文,发展了思维,又能使学生懂得快,记得牢,遣词造句时变得灵活。

二、狠抓忽略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对明显的、表面的问题容易发现,对课文重点部分也知道要细读,但往往会忽略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的一些结构知识和写作上的一些表现方法。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的开头,先对这幅图的背景作了描写。图上背景的意义,文中描写背景的目的,学生是不会注意到的。但是要让学生理解画家列宾创作这幅画的意图,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开头的背景描写的理解是不应忽略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弄课文开头描写了伏尔加河上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以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课文是写纤夫的沉重劳动,苦难的生活,为什么文章开头还要用两行半文字来描写伏尔加河的美丽风景?略去不写行不行?这些描写与反映纤夫的苦难生活有什么联系?并让学生想一想,当画家看到伏尔河上的美丽风光,又看到这些穿着破烂,以拉纤为生的纤夫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导到了一个意境,学生就会去体会列宾创作的思想感情,使画面的背景与文中的背景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从而理解这种背景的描写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我感到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是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一环。

三、抓住课文难点,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对课文中含义深刻或含而不露的语句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这样的句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学生对“爸爸会打她的”这一句不能正确理解,有的学生不相信!爸爸会这么狠吗?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小女孩把火柴卖掉,爸爸会打她吗?接着让学生联系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从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中去推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这样由近及远地联系,推想,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对小女孩及她父亲的同情、怜悯和理解,使学生懂得了小女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得要小女孩挣钱过日子,明白了在那种社会制度下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为何得不到大人的疼爱。

总之,抓住课文的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系、推想、判断,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密切联系,灵活变动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知名教师培训课件-文与道、人文与工具[OL].互联网-小学课件-道客巴巴。

[2]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OL].互联网-讲义教程-道客巴巴。

[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语言之我见[OL].互联网-教育-道客巴巴。

[4]心理学自考试题[OL].互联网-豆丁网。

[5]浅淡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OL].互联网-豆丁网。

[6]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OL].互联网-语言教育。

[7]转按照脑科学原理去设计幼儿教育[OL].互联网-道客巴巴。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12

“撤校”,即“撤点并校”,一项旨在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的国家政策,却因各地一刀切而造成中小学生上学难的实际后果。

因为常年率领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滋根”)成员奔走在中国山村,杨贵平最早发现了项政策的副作用,并多年奔走呼吁。

今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终于通知,要求各地重新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上报至国家审核备案前,各地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位23年穿梭于中美两国扶贫助教的72岁老人颇感欣慰,“是今年最值得高兴的成绩。”

“在中国,还有女孩不上学吗?”

23年后,杨贵平仍记得当年走进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的路程:从美国飞到香港,转机飞贵阳,坐8小时火车到凯里,再两个多小时到雷山,在一辆拉猪车上颠簸3个多小时后,她们被放在一个岔路口――“走吧,还有35公里。”爬了3座山,趟了两条河,深夜12点,村民打着火把来寻人时,杨贵平的脚已经肿得老高。

没有旅馆,她住在村小教室里,雨从屋顶一滴滴漏下来,桌椅缺脚,粉笔没有完整的,黑板成了白板;人和牛住在一起,眼睛被柴火熏得发红;更让她揪心的,是没钱上学、背着弟妹拔猪草的女孩子。

回到纽约,杨贵平一个多星期睡不着觉。她住在纽约湾区一幢三层别墅里,左邻右舍都有游泳池,超市里应有尽有,与贵州山区相比,种生活不像是真的。

是杨贵平人生中第一次面对贫穷。

1940年,她生于贵阳,之后去了台湾,父亲后来成为台湾文化大学的创立者。她从小衣食无忧,大学刚毕业就嫁给了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赴美定居,带着3个孩子过着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秋天叶子一片片落下来,我坐在房前好长的开车道那儿看书,好寂寞,觉得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和我沟通。”

1960年代末,她参与了在美台湾学生保钓运动,开始关心社会现实,追求公正与平等,再也无法满足富裕却平庸的精英生活。

她离了婚,与在保钓运动中认识的董叙霖结合。董后来入职联合国,参与“百分之一基金会”,即每月捐出工资的1%,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发展项目――“也许可以用同样的经验成立一个组织”,夫妇俩决定自建一家针对中国大陆的公益组织。

10多位台湾朋友捐助了3000美元,成了美国滋根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名称的寓意是“滋养根本”,他们计划支持中国最贫困人群在营养卫生、教育医疗和环境等领域的基本需要,在他们看来,就是中国的“根本”。

滋根最初在贵州援建小学图书室,同时支持农民学习农业技术。一次偶然,一位贵州雷山人问她:“你支持农业培训,为什么不支持女孩上学?”

“在中国,还有女孩不上学吗?”杨贵问。

个疑问,促成了她的首次雷山之行。她还记得,在一所没有女生的小学,她问校长:入学率是多少?校长回答:“百分之百!”当地妇联主任拉拉衣袖:是来扶贫的。校长立刻改口:“百分之五十都不到!”

此次走访结果是:全方祥乡适龄女童的上学率只有27%。

杨贵平再也不想什么图书室或农业培训了。从1990年起,滋根资助方祥乡14个村所有适龄女童每人每学期40元学费,并随后扩展到云南、河北、山西等地。时至今日,滋根已支持9个省200多个村庄近10万人次的女童和孤儿上学。

“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个小时去上学吗?”

滋根资助的一些女童还是辍学了。

村小只到二年级,设有三年级的中心校离家两三个小时,家长们不放心,此外,孩子还要自带米、菜作为伙食。1993年,滋根和当地教育局达成协议,支持4所村小以隔年招生的方式成为完全制小学。

但好景不长。2001年起,“撤点并校”政策开始推行。在雷山,滋根支持多年的12所小学,有8个未能逃过撤并,其中一所撤校时还有120名学生。

并非贵州一地如此。杨贵平看见,云南的孩子,拎着柴火,带个装满油盐米面的小木箱,在学校附近人家租锅做饭;住宿条件最差的是在教室泥地上铺一块塑料布,盖上被子;有的学生失学,是因为全家仅有一张棉被;还有的地方,上幼儿园的孩子已开始住宿……

杨贵平不断接到求助,她开始奔走呼吁,建议停止“撤点并校”政策。2006年,她请来纽约大学电影系主任,拍摄了一部以“撤点并校”为主题的纪录片《没有五年级》;2008年,她写成调研报告《撤点并校对贫困农村的不利影响》,从教育费用、资源浪费、儿童安全、乡村衰亡等8个方面深入分析,通过网络和朋友广为传播;只要参加会议,她就呼吁停止“撤点并校”。

“你要为民请命!”她常么说。得到的反馈多是:是国家政策,改不了的。在一个农村教育办学布局调整研讨会上,她激动得拍了桌子:“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个小时去上学吗?”

杨贵平笑言,她已摸索出一套政策倡导经验:“一定要写文章,有深度的;一定要多媒体,长片短片;第三,参加各种会议;第四,上报纸;第五,拉人大政协。虽然做了可能没结果,但是一定都要做。”

“希望滋根是个进步的组织”

1972年,杨贵平第一次回到大陆,发现上海旅馆里的水龙头、火柴、电灯等,都是中国制造;山村虽然贫穷,但即使干活,村民也在唱着歌。杨贵平觉得,很不简单。

杨贵平并不讳言,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憧憬一个有尊严和秩序、平等而有希望的新社会。

滋根给了她实现种愿景的机会。

为了滋根,杨贵平拉上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当年在美国一起保钓的朋友们仍然每年组织筹款餐会、音乐会或爱心义卖,所有款项全部供中国滋根使用;也有素不相识的华侨寄来捐款,她曾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两条精致的厨房洗碗毛巾和一张300美元支票,捐款人是一位在学校做清洁工的越南华侨,义卖洗碗巾后,把钱捐给中国。

滋养的力量已开始显现。被滋根资助过的女孩子们,很多回乡做了卫生员、教师;一位外出求学的17岁大男孩,利用周末放假,回到没有电的乡村,点着蜡烛帮助全村妇女扫盲……

也有失望。杨贵平最明显的感受是,近年来,中国对农民越来越缺乏同情和尊重。曾有一次,滋根为农村捐建篮球场,有人惊讶地说:“什么?让农民打篮球?农民打什么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