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09:55:4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1篇

1、通过研读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出她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对幸福的向往,感悟字里行间作者流

露出的深深地同情。

2、通过幻想和现实的对比朗读,对比对幸福的渴望和现实的严酷,体会作者的虚实结合表达方法和表达

效果。

3、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

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小女孩的幻像部分,感受那份温暖与美好

1、利用板书回顾上节课内容:

(课件出示一道练习):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街上卖了一整天

的(火柴),人们(视而不见),(冷酷无情),小女孩一根也没卖出去。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凄美的故事

2、就这样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心里,此时她最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温暖 食物)

3、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她总共擦燃几次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快读课文第5至10自然段。

(课件出示练):她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许多美好的幻像----(暖

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

请同学朗读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A、生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2、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

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

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

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枝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

在向她眨眼睛。

4、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

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

方去了。

(幸福、快乐、温暖、美好)

B、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重点品读"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美好愿望

1、品读五次擦燃火柴的句子,感受小女孩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我们再次找到小女孩擦火柴的句子,把目光聚焦在哪些句子上,细细品味,你又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学生朗读句子,交流感受

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

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

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4)、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5)、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3、看到这些词语了吗?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因为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她为什么

擦着一根,又一根,直至擦燃一大把?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像,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前面

的踌躇和后面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像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

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4、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渴望幸福 执着追求)

5、指导有感情朗读画线句子,

(三)朗读:幻像与现实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A、师生合作朗读

B、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穷人,

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

(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读悟,重点读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

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

(四)介绍童话题材,引导读童话故事

师: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说明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是

人们愿望的反应。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合理想象,有趣的情节,性格鲜明

的人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

引导学生读童话: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第2篇

捕捉怀旧商机,白领女孩卖火柴

林琳是个“80后”的太原女孩,2005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学艺术设计的她成了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白领。2006年儿童节这天,一个朋友逗趣说:“林琳,今天是你的节日,送你一份小礼物!”说着递给她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盒子。原来,这是一盒酒店用的火柴,墨绿色的外盒上用UV工艺压着细碎的绚丽花纹,火柴又长又粗,与平时看到的火柴完全两样。朋友说这叫“送财”!这份既漂亮又讨口彩的礼物,让林琳爱不释手,无聊时她常常反复把玩这盒火柴。

出于广告人对创意的敏锐,几天后,她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重新定位设计,赋予火柴深厚的文化内涵,说不定老产品也能“玩”成时尚新品啊!何不尝试着做艺术火柴?

一番思索后,她决定先设计一批艺术火柴,检验一下市场。说干就干,当晚林琳就找来一些电影海报和画册等,参考着画起了新颖的火柴盒,以及火花图案。

两个月后,她终于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火柴盒图样,并画出了西游记、四季物语、金陵十二钗等11个系列的图案。林琳还想到了颠覆传统火柴棒的劣质与单一形象,用上等木材加工艺术火柴,并在生产过程中溶人香料,使其点燃时弥散优雅的芬芳气息;至于火柴擦头,更要用尽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所有颜色!万事俱备,只需投产了,林琳激动不已。

但在四处联系火柴厂的过程中,她却吃惊地了解到:随着廉价打火机的出现,本身浪费木材资源的火柴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大大小小的火柴厂10年前就已经纷纷转产或倒闭!林琳不由懵了。

后来,还是神奇的互联网帮了大忙,几经周折,她终于联系上了湖南浏阳一家花炮厂,对方兼生产火柴。电话中,花炮厂老板不无自豪地说:“找我就对了!目前全国只有40多家火柴生产企业,我们厂是其中的佼佼者,许多星级酒店、汽车公司都是我们的老客户呢!”

然而,当得知林琳要小批量生产造型和图案都很个性的“艺术火柴”,厂方不乐意了:“那多麻烦啊,我们要不断变换生产方式才行,数量起码在1万盒以上,少了不接单。”无奈,林琳只得咬牙答应这个苛刻条件。委托对方加工了10个图案套系的艺术火柴,每个系列1000盒。

变陈旧为时尚,“艺术火柴”很抢手

拿到货的当晚,林琳把艺术火柴摆上了地摊,大家果然都很好奇,纷纷围过来看新鲜。比起做工粗糙的传统火柴,这种穿了“新衣”的艺术火柴摇身一变成了贵族,它已不再是一种廉价的点火工具,而是时尚礼品,乃至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外包装方面,不仅有传统的长方形火柴盒,还有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柱形、菱形等各种形状,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火花(火柴盒上的贴画)的设计更是倾注了林琳的奇思妙想,有诗集心语,中外风光、四大名著、京剧脸谱等多种主题系列,看得人眼花缭乱!一盒盒靓丽美观的时尚火柴,犹如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我都快20年没用过火柴了!咦,还是木梗火柴,真有返璞归真的感觉呢!”“太有创意了,挺特别的。”……听着大家的赞誉,林琳不由心花怒放。

但出乎意料的是,看稀奇的人虽多,她的生意却一直火不起来。直到凌晨2点收摊时,才卖出3套火柴(每套10小盒,售价10~30元之间),握着那70多元营业额,女孩不由黯然神伤:难道我想错了,小火柴里根本就挖不出大财富吗?

一位朋友了解到林琳的苦恼后,一语道破天机:好马配好鞍,好货配靓店。你卖的是文化、怀旧和艺术,不是廉价、实用的取火工具,把这些精美的火柴拿到地摊上贱卖,简直是暴殄天物!要我说,一定要开自己的专卖店,并且开到高消费区域,这样才能彰显品位和高档。

这番话让林琳如梦初醒。2006年9月,她正式从公司辞职,然后经过一番考察,在繁华的徐家汇CBD(中央商务区)盘下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店。林琳把店里布置得温馨时尚,并充斥着浓郁的“火柴文化”味儿。除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火柴,她还把收集到的和火柴相关的故事传说、轶闻趣事、历史起源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布艺画悬挂在墙壁上。

为引人注目,“火柴传奇”专卖店开业当天,林琳还在门口竖起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熙攘路人看到这块充满童趣的招牌后,会情不自禁地进去看个究竟……。

专卖店里缤纷的艺术火柴,令顾客们目不暇接,啧啧赞叹!不少人在买了火柴后仍不满足,还要用相机把店里所有的火柴都拍下来留作纪念,甚至把这个“新奇发现”传到网上。特别是半月后的国庆黄金周期间,“火柴传奇”天天都门庭若市,平均每天销售一两百套!因摆进专卖店后,这些艺术火柴的售价已是20年前传统火柴的百倍,每卖出一套,林琳就能赚到10~20元钱,一天下来盈利高达两三千元!

然而好景不常,两个月后,林琳的火柴销量急转直下,昔日人声鼎沸的小店变得门可罗雀。这天,见一位老顾客进来看了几眼后,就摇摇头转身而去,林琳忍不住追上她请教:“看得出您从火柴店出来有些失望,对我们的小店有什么建议吗?”见老板一脸诚恳,这位女白领就直言不讳地说,她已经先后光顾“火柴传奇”四次了,却发现货架上永远是那10几个套系的火柴。“恕我直言啊,如此下去你的生意前景堪忧,因为你忽略了为它注入新鲜元素,顾客都感到视觉疲劳了。”

此后,林琳又从几位顾客口中听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除了产品不够丰富之外,还有人反映传统火柴的弊端是夏天遇高温容易自燃,阴雨天又会受潮,无论使用还是收藏都不太方便,而她的艺术火柴在这方面并没有改进……林琳把这些反馈信息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她决定用一连串的革新让小店“起死回生”,重新火红起来!

点燃财富梦想,火柴盒里掘金100万

随后,林琳专门雇了两名美术系毕业生做帮手,和她一起搞设计。他们推出的每一盒火柴,都融入了文化、艺术和时尚元素。造型方面,设计出了口红形、CD形、心形、V字形等近20种,火花内容包括中国风旗袍、千古帝王、十大元帅、电影海报等80多个主题系列!生产工艺上也更加突出安全性,图案印刷质量可以和邮票媲美,并使用了外盒覆膜等包装技术。

林琳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2007年初,当近百套图案精美、包装时尚、质量一流的艺术火柴铺满小店后,顾客蜂拥而至。一位50多岁的男顾客幽 默地说:“赠人火柴,寓意着祝愿对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财源滚滚,所以我要买几套四大名著送给朋友们,让他们每抽一支烟就想我一次!”一位法国游客则一下买了30套艺术火柴,其中包括5套镶嵌在镜框里的“精品系列”,这种高档产品连火柴棒上都印有文字!他准备把这些艺术品带回国内送给亲友收藏;一位穿着华贵的中年女性也惊喜地选购了几套,她说在大家都用廉价打火机的时候,火柴燃烧的那种快乐和优雅,离我们却越来越遥远。“我买它不为点火做饭,是想怀念童年关于火柴的故事,怀念阳光灿烂的纯真年代……”

一时间,“火柴传奇”专卖店里的人气空前高涨,几乎每天都被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顾客挤得水泄不通,生意红火极了。

这时,林琳并没有被兴奋冲昏头脑。她明白,要想长久维持眼前的可喜“战绩”,一定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产品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她还想到了拓宽销路的妙招――走出去,追着明星卖火柴!

2007年夏天,当地歌迷们经过近两年的期待,终于盼到周杰伦再次到上海开演唱会。开场前,体育场入口前除了簇拥的歌迷,还有不少统一打扮的青年男女,他们戴着帽子,举着牌子,挎着售货篮,红蓝两色的帽子上分别写着“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卖火柴的小男孩”,宣传牌上则打着“火柴也疯狂”的广告语,这些都让陆续前来的歌迷好奇不已。很多人看着篮子里特制的周杰伦纪念版火柴,都特别喜欢。于是一边掏钱购买一边感叹:“你们老板太有心了,感动!”“哇,都把我家伦伦搬上火柴了。我要一套印有他专辑歌词的!”

原来,这是林琳与“大学生创业联盟”的一次合作,她组织了120多个学生,到周杰伦演唱会的现场推广艺术火柴。结果,当晚就销售了近3000套,共计8万多元。

此后,林琳开始关注娱乐资讯,当获知哪位明星要来上海演出,她就会事先设计好以该明星为主题的艺术火柴图案,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厂家赶制出来,再请学生去演唱会现场推广。仅此一招,就让产品销量翻了一倍!

2008年初,林琳把“火柴传奇”注册成了商标,并决定把它做成响亮的品牌。接下来在3月,林琳开始发展连锁。随着第一家连锁加盟店在外滩开张,杭州、广州、北京、太原等地的“火柴传奇”加盟店也陆续面世。连锁店和经销商网络的铺开,为她带来了更多的生意,一些无意中走进她专卖店的顾客,事后都变成了新的加盟者。一位台湾商人,就是在“火柴传奇”广州专卖店看到其产品后,慕名找上门来的,他希望能把这种艺术火柴卖到台湾去。

第3篇

听了一小老师刘叔慧执教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走进《安徒生童话》,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针对这节课谈一下看法:

刘老师这节课课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分五部分。首先是揭题导入,让学生交流读书名言,从而引出“读童话使我们变得聪慧”这句话,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是走进安徒生,出示同学们熟悉的童话故事里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名字,从而引出安徒生及他的童话。接着师生共读张晓风的诗歌。这样的设计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可见教师正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第三部分是赏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赏读之前先出示“读书卡”,教学生如何填写读书卡,接着小组合作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总结读书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读书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安徒生的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学生课下阅读,去感受童话的丰富多彩,这一环节给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指明了方向。

最后说一点我的不成熟 的看法,这一课的主题是走进安徒生童话,感受其伟大的魅力,而学生感受的似乎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予我们的启

第4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得到均衡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任教六年级语文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我要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就是利用学生最盼望、最喜欢的生活例子――大年夜作为开场白,逐步导出“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再根据自己幸福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相比,说出自己对小女孩的初步感情――同情、可怜、难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她呢?她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又冷又饿?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那么多的不同问题不明白,那么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到课文中阅读、了解,心思就全放在课堂上了。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兴趣、难解释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解读》曾这样论述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转变学习差生和鼓励学习好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优、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有些个好学习,有些个好活动,因此学习有好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有差。他在这方面是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好,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习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们才是把学习的差生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好生。特别要体现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学习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差生:A、“想象”是文章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呢?B、课文中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C、一些常见的字组词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回答出以上这些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把这些“软骨头”抛给学习差生,让学习的差生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学习差生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学习差生就不再差了,教学不就均衡发展了吗?

学习的好生也不一定样样都好。为什么呢?其一是说,学习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其二是说人是在变化的,学习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学习好的学生,同样,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变为学习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学习好的学生变为学习差的学生,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好生更好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有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多次运用了想象手法,这样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回答。有的可能答不出来。因为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最好,但是给了好生一个挑战,也是不断锻炼好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更好。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

上面我们提到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有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一加一等于几”要留给学习差生做,“一加一等于几怎么算”留给中等生做,“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留给学习好生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培养全体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在课堂中我利用学生学习的好与差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讨论方式。一般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再说,优生最后概括总结,达到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歧义 重组 分析 想象 推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18-01

一、能尊重学生的歧义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那样会有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尊重、引导是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在教学《第一场雪》时,文中有这样一段“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在教学这一段时,我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

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就白了”、“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这些词可以看出雪下得非常大。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疑义。他们说,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枯枝本身就不结实,如果不下雪,雪就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时间也有断的可能,就不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大。当学生谈了他们的看法后,许多刚才还认为从枯枝的“断”可看出雪下得非常大的学生思想发生了动摇,有的甚至站起来发表了补充意见。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害怕影响进度,充分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展开辩论。经过辩论,“两派”意见统一。此时同学们对“断”“积”有了更深的解读,有位学生这样说“枯枝的“断”存在着不是被积雪压断的可能,但雪能“积”在枯枝上说明枯枝上的雪很多。而前边课文已交代过了‘刮了一下午的狂风’, 一下午的狂风都没有把枯枝刮断,可见枯枝的断与积雪是有一定的关系,是枯枝承受不了积雪的压力而断的,而不是它本身枯到一定程度而断的。从‘压断’这个词可看出雪诗下得很大的。课堂上正因为这样的“鼓励”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尊重”维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引导”强化了学生的之间的对话,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能刺激信息重组的提问

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启发他们要会对信息筛选、重组、加工。从而教师的提问?设计,不仅限于提高学生知识的储存,应当让学生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对信息的重组,不仅可以学生获得创新的启示。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我一改常置问题情境:“文中几次写到了狗?有那些狗?凡卡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一问,让学生无法简简单单的回答,激发学生必须对课文信息实行重组,把联想部分的“爷爷守夜”、“砍圣诞树”(伴随爷爷孤苦伶仃生活的那条叫“泥鳅”的狗)和信的内容,“学徒生活(老板虐待凡卡,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和“莫斯科见闻”(富人家受到宠爱的狗)等重点内容串联起来思考。于是,学生在信息重组中获得了新的信息:原来凡卡的遭遇不如爷爷身边的狗,可以得到主人的,无忧无虑;不如莫斯科城中的狗,可以成为富人家的宠物,吃喝不愁。从而有了更深的发现:凡卡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这封信是他发出的绝望中的,是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的思维、语言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三、能促进比较分析的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提出必须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有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当学生读到武松以“一闪”对付老虎的“扑”、“掀”、“剪”时,我这样发问:“你读到这个‘闪’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于是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用‘闪’不用‘躲’?”于是我让学生边读边想:“武松为什么用‘闪’来对付老虎的进攻?”在课堂讨论时学生的发言积极:“‘闪’的这个词动作快,躲比较‘慢’……”(可从速度方面比较)?“‘闪’的这个词动作勇敢,‘躲’有点胆小的味道……”(可从心态方面比较)“‘闪’这个词的动作轻巧,‘躲’有点笨……”(可从动作方面比较)?“‘闪’是主要避开老虎的凶猛来势, ‘躲’是被动的,没有办法才这样……” “武松一边‘闪’还有观察并思考,如何对付老虎、打死老虎;而‘躲’是逃避,一心想的是怎样逃得快些……(这是从策略方面比较)” 正是这样在课堂上抓住了“闪”与“躲”的比较,才是学生智慧之花竞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对武松的勇敢、机智、灵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能激发丰富想象的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提问设计是 这样的: 师:曹操接到黄盖的假投降信,欢喜得了不得。孩子们想一想,曹操有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曹操用手摸胡须,哈哈大笑,说“赤壁马上是我的了!” 生:他会对手下人说:“黄盖很聪明,三万人马根本不能抵挡我八十万大军啊?” 生:曹操会摆宴席,庆祝这个事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从不同角度想象了曹操得意时的情景。黄盖他的计策也迎合了曹操这种傲慢及他求胜心切的心理。因此多疑的曹操,对黄盖的投降,也就深信不疑了。这里,教师凭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学生对曹操傲慢轻敌、大意形象进行直观的再造想象,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第6篇

其实,生活处处可学习。比如数学,完全可以在轻轻松松的玩乐中学到。

扑克牌钓鱼法

小的时候,我就是玩扑克牌长大的,要说全国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扑克牌玩法我都了解。到后来,随便一种玩法,即使第一次接触,我也可以很快摸索到诀窍。

这个钓鱼法,是我设计专门让孩子学习加减法的,以此延伸,也可以学习乘法――地面上排上1到9作鱼,每个人手中握着1到9作饵,用手中的饵去钓地上的鱼,要求加起来是10。做过几次,孩子就会对10的加法基本掌握。我们一家三口玩,有时会比赛,一人钓3张,看谁钓的鱼加起来最大。很快女儿就知道,用最小的牌就可以钓最大的鱼。这不就是数学的感觉吗?

麻将牌学数学

我是6岁学会打麻将的,我第一个认识的字是红中的“中”。但我并没有沉迷于麻将,只把它当成脑力游戏。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家长的反对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游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游戏跟学业跟工作的关系。

现在,我教女儿认识了一到九饼、一到九条,我们用麻将玩数学。其实麻将玩数学比扑克牌更有利,麻将上的七饼就是三饼和四饼之和,六饼和九饼比较,能让孩子很快明白乘法,并学会减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能让孩子了解组合的概念,并且学会规律,这些都是数学的概念。尤其麻将跟积木很类似,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更喜欢搭建组合,可以用麻将搭建任何造型。

同是麻将,有人用它来教孩子学习,有人用它赌博。家长的引导教育是关键。

用废瓶玩“保龄球”

给女儿买的玩具她很少玩,她喜欢玩的有碎纸屑、矿泉水瓶子、各种各样的袋子。一天回家心血来潮,用她收集的矿泉水瓶玩保龄球,只是为了消耗她剩余的体力,居然有新奇发现。孩子拿着球对准瓶子时流露出了专注的眼神,那不是培养她注意力的最佳时机吗?如果在瓶子里面放点黄豆之类的,瓶子倒下时,稀里哗啦直响,孩子会更有兴趣。我指定规则,每轮3次,每次一人2球,加起来的和为单次得分,3次总和为最终得分。于是,

每次打完球,女儿都会乐颠颠地去作业本上给我们计算得分,既让她消耗了体力,又学习了数学。几次游戏后,女儿的加法很有长进。

火柴棍时光

数学的概念,不仅仅是算数,还有几何形状、空间想象、模型搭建等等。火柴棍是培养后面几项的最佳工具。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是用火柴棍激发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至今,我依然记得父亲在饭桌上摆题目的景象。

正方形把它拉歪了,就是菱形,长方形拉歪了就是平行四边形,诸如此类的……女儿目前玩的火柴棍游戏还仅限于简单的,形状的认识、演变等,之后可以玩一些更复杂的,例如几根火柴棍可以摆放几个三角形、数学等式等等。现在火柴越来越少,这个游戏我一般在饭店等餐时用牙签棒玩,既可以打发等菜的那段无聊光阴,又可以跟孩子一起游戏,增长知识,开发思维。

加油站游戏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有各式各样的车子,女儿也不例外,家里的客厅足够宽敞,够她纵横驰骋。老公有事,我一个人忙碌的时候,她就独自骑车玩,偶尔会跑来撒撒娇。于是我就跟她发明了个游戏,大、中、小3种珠子,大的代表10元,中的代表5元,小的代表1元,妈妈这里是加油站、收费站,女儿每经过妈妈一次,就要加一次油,收一次费。聪明的妈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数学水平定价哦。女儿爱极了这个游戏。而我,既可以做事,又不至于让

孩子一个人孤单。

第7篇

[关键词]有效 提问 精心 分层 巧妙 点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55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师生的相互交流是完全依仗课堂提问展开的,所以课堂提问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学目标不明确,提问随意性大;无视学生主体,提问过频;教学结构不严谨,问题设计不连贯,没有起到衔接作用;提问过深、过大,超出学生认知水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视教师的提问为畏途;提问过于肤浅,没有思考价值,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一问到底,学生缺少思考、交流、表达的空间。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甚至不良提问的现象,直接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着力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问,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潜心研究文本,找准目标,精心设问

深入备课,认真推敲,围绕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体验。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这方面狠下工夫,潜心钻研,“磨好刀”才能不误“砍柴时”。

二、关注全体学生,以生为本,分层设问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化心理,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层次化、梯度化。教师要杜绝以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回答问题多为优生代办的现象,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活动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此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三、构建合理课堂,环环相扣,巧妙设问

合理的课堂结构,恰当的问题设计,巧妙的课堂驾驭,让问题在各环节中发挥不同作用,是最能体现课堂执教者的教学艺术的,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新课导入问题设计应注重激趣

新课的导入是很讲究艺术的,教师应抓住文章题眼,设计一些精简而富有情趣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开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活了学生兴奋的神经,学生的课堂教学主动性就会增强,教学活动进展就会很顺利,这就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

2.教学环节衔接问题的设计应注重承上启下,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应做到过渡自如,既承接上文也可勾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以前很多教师上课过渡生硬,没有一点艺术。如:“我们现在学习第一段,大家读一读……”“我们学习完了第一段,下面学习第二段……”语言干巴巴,很乏味,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厌烦。但是通过研究学习,教师们统一了认识,掌握了教学过渡的技巧,尤其是问题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如我区黄老师执教《詹天佑》一文第一段后设问:“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爱国’和‘杰出’?请你们在下文认真找找、画画、读读。”这样的过渡问题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对上文进行了回顾,也为下一个教学重点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启发学生去自主探究。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可贵的课堂生成就会层出不穷。

再如,我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从导入新课到结课,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当然,课堂上为了组织教学,其他必要的语言表达和临时设疑也是应该的):“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大年夜要在街上卖火柴吗?”“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小女孩都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这都说明了什么?”“在幻觉中,小女孩享受了温暖、温饱、疼爱、快乐,她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的美丽动人,可是现实中她得到了这些东西了吗?”“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小孩?”“读了文章,你会对她产生怎样的感情?”“什么使得这位年幼的女孩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由于问题设计切入了教学重难点,指引了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兴致勃勃。在循序渐进的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达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3.教学结束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创设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展开。如《“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结课时的设计:“作者的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评价给他人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他是很幸运的?你觉得你父母给予了你怎样的爱?你也能妙笔生花写写你父母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爱吗?”《穷人》篇末写到渔夫和妻子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讲解到这里的时候,趁着学生产生深深的同情并难过的时候,我动情地问:“西蒙的两个孩子从此就跟他们一起生活了,今后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幸福快乐吗?你们能够帮助作者续写这部分吗?”《凡卡》篇末写到凡卡在做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来信,我对学生说:“凡卡的梦看起来多么美好,其实这是一个凄美的梦,让人心酸的梦,他的爷爷收到他的信了吗?他的命运会改变吗?大家课后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明天看看哪个同学的想象更丰富、大胆。”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最能打动学生灵魂的,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以每次都能收获我期望的或者超出期望的效果。

二是要注重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的脉络,以便于学生把握重难点,使学生能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如《桂林山水》结课时设计:“桂林山水各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留足时间空间,展现个性,点拨设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教学环境,适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张扬他们可贵的个性。我很赞同并努力学习魏书生老师的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自己看书;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积极干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发表观点;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乐山乐水。其中,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要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生成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空间等,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桂林山水》第二片段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之后,我这样设计问题:“此段采用了总分结构的组句和构段方式,描写了漓江水独特的美。你们认真朗读,深入体会,并用此方法写一段话。好吗?”学生兴致勃勃,投入到创作中。很快,一段段充满童稚和诗意的文段从学生的小手中流淌出来。教学《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相会一段时,我提问:“聪明的你们,你能想出此时他们在诉说什么吗?”学生们沉默后给了我巨大惊喜。“牛郎说:‘娘子,这些日子你瘦了。’织女说:‘你和孩子过得好吗?让你受苦了。’”学生们热烈地想象和表达,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学生们需要这些空白,这样才可以成长他们的思想,才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个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导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如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②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③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④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⑤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41-01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倾注丰富的情感,用形象的动作、幽默诙谐的话语、传情会意的眼神或者讲故事、播放动画、猜谜语、听音乐等,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我的战友》等课文时,由于这些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如果干巴巴地在那里讲,学生是不会明白的,这时可以播放影像或幻灯片,让学生感受战争年代,炮火纷飞的战场,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目睹为了战斗胜利而壮烈牺牲的场面,如此一来,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之意喷涌而出,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问难,引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引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时,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萌生排除“冲突”的强烈欲望。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疑惑大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言而喻了。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完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学生问道:“如果小女孩的奶奶没有去世,小女孩的命运会有这么悲惨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提到所有孩子的心坎上了。老师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想想:假如奶奶没有去世,她会给小女孩什么帮助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了如下可能:奶奶会把小女孩从寒冷的大街上找回来;小女孩没有卖掉火柴,奶奶不让爸爸打她;奶奶会让小女孩坐到自己温暖的屋里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次提出问题:奶奶如果活着,给了小女孩各种帮助,小女孩的命运会发生改变吗?她在今后会和大家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小女孩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居于学习的主置,对于语文学科,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理解字、词、句及分层、分段,概括层意、段意,积累材料等方法,让学生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稳定学习兴趣,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细细品味是很有道理的,人一旦感到自己有收获,有成功,将产生愉悦的心情,产生巨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向第二次、第三次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大人如此,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如,当学生作业工整、准确率高时,在作业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或者写个“优”字作为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出色,对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教师要及时以热情洋溢的话语加以肯定,向他们说“你真行!”“真棒!”“很好!”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点头微笑或全班学生掌声鼓励等。集体表扬最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激发孩子求知欲,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喜爱老师到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而又持久的兴趣。

四、组织活动,发展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后,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发展特长、增长才干。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外活动,如诗歌比赛、朗读比赛、演讲、办小报、剪贴报、课本剧、猜谜语、讲故事等。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不断产生学语文的兴趣。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10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书这个根本,把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当做阅读教学的最基础的一环,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多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固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但是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巧读,使他们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一、重视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课标要求从一年级到整个小学阶段始终都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阅读的基础,小学的阅读能力,是从朗读开始的,在教学中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要流利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读的连贯,不读破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把握词句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如《穷人》一课中写桑娜抱回邻居的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的叙述,桑娜和丈夫的对话,写得朴朴实实,表达了真情实感。在朗读这两部分时,单凭对课文的一般理解,其感觉和语气是不能达到要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指导,通过脑、眼、口等感官活动,把无声的画面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读出桑娜担心、害怕、焦急、矛盾等复杂的心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导言激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有一位哲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的导言都创造成激发学习读书欲望的兴奋剂。例如,(1)初入境界式:我对课文反映的内容先给学生初步的但却诱人的印象,细处的精妙由学生去读课文,从中体味。如,《马踏飞燕》一课的导言: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出土以后,很快就闻名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那么它是一件什么样的艺术珍品竟赢得人们如此赞赏呢?采用了这样的导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学生看到了一匹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形象生动的铜奔马,从而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2)渐入境界式:导言还可由远及近(或由大到小)把镜头推到展示的境界,如讲《月光曲》时导言:一百多年前,有位伟大的音乐家说过:“我的音乐只为穷苦人造福,我如果做到了这点,该是多么幸福”。同学们知道它是谁吗?他就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一生谱写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著名曲子,其中一首就是《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写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月光曲》。通过这样的导言,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给方法,促成会读,读中悟情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授之以法,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会阅读而练之。因此,教会学生读书,使其自觉地读课文,仔细地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细细体味文章蕴含的道理,这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的。先让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大年夜里买火柴的段落后,问他们:“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调读呢?”学生回答说:“这段写小女孩太令人同情了。”我又问学生:“读小女孩因没卖掉火柴而不敢回家之后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东西时应读什么样的语气?”接着又告诉同学们:“又冷又饿的小女孩看到的只是幻想,这是她此时最迫切希望得到的东西,要用充满希望、亲切、自然、速度稍轻快些的语气来读。”学生通过指导、练习,懂得了课文中“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了小女孩的痛苦与希望,使自己和听者都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总之,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但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 青海省互助县城北小学)

第11篇

“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平日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多的关注了词句,忽略了对话的运用和整体性的引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策略。

1.创设真实的情景呈现对话,构建有意义的交流平台

在对话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感知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感悟对话、习得语言。

越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越是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对话学习。如在《AtChristmas》一课时,课前播放有关圣诞的歌曲,老师扮演圣诞老人,教室里摆放圣诞树,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DoyouoftengetChristmaspresents?Whatarethey?Whoarethey

from?师生之间在真实情境的交流中进入了本课的主题。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如在呈现“hungry,thirsty,il”等词时,通过CAI播放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视频,让学生真实感知小女孩的处境。接着学生通过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虚拟对话,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欲望。

2.围绕对话操练词句,体现整体教学理念

英语教学中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孤立地操练对话中的词汇和句型,而应围绕对话来操练主要句型和词汇,为对话教学做好语言铺垫。在三四年级的对话教学中,我们也应像高年级关注语篇的整体性教学一样,关注每篇对话教学的整体理解和完整情节。通过话题这一主线,将对话中的知识点一一串连起来,使学生整体感悟对话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练巩固,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3.重视对话的拓展操练,提炼升华知识运用

小学英语教学在遵循“源于教材,尊重教材”理念的同时,还应关注如何拓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丰富语言材料,站在更高处运用教材上的知识,将学习到的内容转化为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授“thePlanningfortheweekend”这一课的对话后,我设计了对“talkaboutyourfavouriteweekend”这一开放性话题的讨论,又通过doasurvey环节,让学生通过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了解亲朋好友的周末计划,从而将课堂中的对话内容延伸至实际生活,使本节课的语言知识点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为培养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语言交际能力提供了展示与操练的平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英语对话的课堂,使他们在对话中不断丰富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康庄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精读 教学 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开放课堂”等成为广泛探讨的课题。把问题的发现权、解决权交给学生,无疑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提高。然而受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面对过于开放的问题,学生常常不知所云。因此,“开放课堂”等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

教学精读课文要善于启发引导,指引路径,帮助学生掌握读写的规律性知识,以读为本,使学生的熟读精思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并融合语言文字的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对陶)精读教学应在重点项目的导向下和激励下,着力进行导读、导悟、导练,让学生学会“自能读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精读教学不能用教师的“讲”替代学生的“读”,“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给予各方面的帮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畅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缩短新知与原认知结构的距离。如:在进行《陶罐和铁罐》教学时,以介绍小伙伴的形式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场景图和两张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感受陶罐和铁罐对话精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激起阅读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铸成读书的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叶圣陶)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读”使学生“悦读”。

二、善于设疑,学中导悟

教学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教学中,教师的“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正是在阅读理解提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通过质疑设问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就题质疑,学生踊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们为什么沉默?③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④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再度细读,品味其中深长的意味。

还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提问,使学生动脑与动口、动手相结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达到自悟、议疑,真正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提高“学”的能力,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例如:初读时问:文中写什么?精读时问: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巩固读时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维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自我锻炼接受信息,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突出重点,融合导练

精读课文教学,读是主要活动,练占突出地位。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阅读、思考、练习相互配合。

重点要明。精读教学的练,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明确主攻方向,在教师指导之后能够“顿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五至九自然段,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和疼爱。同学们的心情随之变化,并深深为小女孩鸣不平,从而升华主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练习要巧。“巧”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巧”还要符合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教师要注意用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基本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分量、顺序等要有周密计划,讲究实效。盲目无节制地搞题海战术,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