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19 17:53:06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将学习的人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习的人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就像在脚手架上一步一个阶梯似的不断往上去。脚手架学习理论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更高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井喷期,小学生接触过好几年的口语,有着丰富的听说的经验,有不少小学生能言善辩,但语言不仅包含口语,还包含书面语,上了小学后,他们需要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写的能力有不小的难度,这两种能力就像小学生的一条腿,与听说那一条腿相比这条腿是跛的,这也是幼小过渡后不是所有孩子都热爱学习,不是全部学生都积极学习的原因。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小学生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对他们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引领,让那些对书面语言望而生畏的小学生也重拾信心,良好适宜的脚手架,让小学生一步步解决书面语言的难点,从小学低段到中段直至高段都可以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唤醒他们内心的愿景。还要研究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不同性别、性格学生差异,给他们不同的脚手架。

(二)助力深入学习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创造一定的读书条件,设计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讨论互动,演示多媒体内容等都可以助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事实证明,经过教师的搭建支架,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刻意练习,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很快,支架式语文学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教师可以在学习相应的文章时带着学生去公园、博物馆等地,来拓展学生的视域,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即使生活中没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支架,比如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城市没有田园风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真实再现,填补其中的缺失,让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

(三)开发语言潜能

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小学生把脉,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基地,在最近发展区和邻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让学习的天堑变成康庄大道,让小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语言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向更高的阶梯前进。例如,某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大家的平均水平,教师这时候搭建支架,让他经过适合的语言情境,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水平,开发了自身潜能,也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了个人核心素养。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范例支架、建议支架、问题支架、工具支架这四种形式。

(一)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就是学前举例,导引小学生参考从而完成任务。范例支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重点之一,它可以导引小学生学习。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高,而范例支架则是注意力涣散的克星,只要范例支架出现,小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会被牢牢吸引。活泼有趣的案例让小学生对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上课的氛围也会变的非常和谐、温馨,困难的知识被解冻、消化、汲取。突破难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小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加高昂。

(二)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是学生遇到困境,教师指导消弭。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是名家作品,很多课本内容离小学生生活相隔久远,没有生活的共振,没有理解的契机,这也是小学语文课总让学生感觉枯燥的原因之一。而小学生年纪幼小,天真、单纯,理解能力不强,思考问题比较幼稚,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对语文就会产生讨厌的情绪,没有办法学精,不如别的同学就会更加厌恶语文的学习,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当教师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讲解补充的故事性文章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脑海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思维就会跟进课堂的节奏,并且主动积极思考,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教师告诉学生一定线索,学生会更加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好奇心理,无数个小秘密像无数的宝藏,吸引着学生全心投入,学的开心,效率也提高。

(四)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是指多媒w等辅助设施。将工具支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吸引小学生的上课注意力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化的设备走进了校园,让多媒体作为常备工具放在教室里。工具支架屡次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让课本上的东西由抽象变的具象,由复杂变的简单,由枯燥变的有趣,比不过小学生语音进步的讯息,为他们终身学习语言,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建适宜支架,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教师搭建的支架要分成多层次已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支架还要做到由易到难、低起点、多渠道,确保支架的高效实施。搭建支架需要注意的要点:第一,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设置支架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假如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难度大了,学生都听不懂、学不会,白白浪费时间;难度小了,学生没有新的收获,课堂效率低下。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学习的效率才能最大化。第二,切合小学生兴趣。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幼小的年纪和特定的兴趣,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永正说过,教师要把七分注意力放到对小学生兴趣的了解上,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搭建支架要让小学生感到语文的美和乐趣,避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失败感。第三,支架要及时撤出。支架是辅助小学生向更高台阶攀登的阶梯,不是让他们躺下了的温床,教师要做到支架出,学生得到启发后及时撤出,让学生在靠自身能力拾级而上,一步步地完成小任务,走向成功。比如,小学语文单元是主题式的,一般是三到五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多相似性,那么,后面的自读课文的支架显然就可以更高一些。

(二)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愤悱”心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营造情境,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营造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有多方良好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方互动。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发,但不容易控制,他们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也容易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时时注意,及时调节引导。比如,提到学生的旅游写景,小学生说的时候,往往自说自话、没完没了,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第二,情境要再现他们的生活。许多小学语文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不是教师可以左右的,但教师可以用营造情境的方式创造一个让小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那就是再现他们有过的生活,他们就会有所感、有所思。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营造良好氛围,学生面对陌生的、不喜的学习内容就不会持续地努力学习探究,在感到老虎吞天,无处下口的尴尬后,他们就会消极课堂,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放手有法有度有效

教师放手有法,对小学生有精准而简短的引领,独立探索方向不能错;教师放手有度,让学生头脑风暴,思维活跃异常,比如习作,给出一定需要的资料,然后让他们放开思维的闸门,大胆想象;教师放手有效,教师不能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是要不断观察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搭建支架,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一环节要注意:第一,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效果并不好。例如,有的课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思想不够积极健康却没有其他同学进行批驳,有的段落或者句子难度大学生不能理解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应该及时指导,让他们学而有法有效。第二,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学来的一比教师硬塞给的十还要更有意义。教师只是起到适当的拨乱反正适时引导就可以,控制过多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意义。

(四)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沟通、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探究后仍旧有部分问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和清晰的理解,这时候小组合作交流就很有必要。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这一模块主要强调情境中的多种沟通、合作、交流。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有:第一,学生间是平等的。学生间是平等关系,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组长和组员地位没有区别,他们灵感也没有高下之分,都是自己思维的展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二,要注意合作的有效性。小组合作讨论,思维需要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简单的信马由缰,要有专门的记录和整合的环节。

(五)多元评价学生,正向评价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学习内容上评价,在感情投入上评价,在学习方法上评价等等。体现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调正向评价。这一环节注意:第一,激励性评价为主。负面的评价会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信心,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二,多方评价。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等多方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总之,支架式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搭建适宜的支架,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这也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优秀习惯。

参考文献:

[1]上官亮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改语文学习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98.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支架理论 最近发展区 大学英语阅读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写与说的能力”,这明确指出了要把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的首位。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满堂灌。一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是词汇和语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拼读单词,讲解单词及语法点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作用微乎其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准确率,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其他文章没有什么帮助。作者将在支架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通过学习建构出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的知识来提高阅读能力。

二、支架理论

“支架”(Scaffold),原本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工人在建筑楼房时用的一种工具,他能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伍德(wood,1976)最早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利(Pressly,1996)进一步提出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以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支架理论促进了学习者在以前认知上的能力,并把新信息内化。

三、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支架理论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的“传授者”了,而是一个建筑工地上的”支架”,这个支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支架式教学方法主要由搭建支架、进入情境、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如何搭建支架,把握支架理论。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阅读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背景支架、问题支架、合作学习支架、评估支架、图表支架等。根据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要搭建以下几个支架:

(一)背景支架。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次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背景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支架。问题支架的设计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阅读前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阅读后的问题支架可以让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但是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抽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不要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思维定式。

(三)图表支架。图表支架可以更加直观的描述所要表达事物的联系,系统把握问题的脉络,使大家头脑中比较枯燥的阅读课堂更加形象、生动。图表的搭建可以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图示构建出整篇文章的轮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四)合作学习支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支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的任务分解到小组学习的任务总和,根据学生的性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评估支架。课前课后对学生或小组完成任务表现的搭建一个评估支架,给学生相应的打分、小组互评或者口头点评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为下次课堂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提供建议。

四、结语

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使用更加强调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会做几道阅读选择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教学效果,支架理论倡导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相互协作的能力。受支架理论的影响,老师往往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在曲解理论的情况下,就会陷入一种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情形都会跟支架联系在一起,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便举个例子,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一条建议,画个图表都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支架理论,其实不然。支架理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马平.“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外国语文,2012.6

[2]胡东方.教育新思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届,2006(4).

[4]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6

[5]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3

一、支架理论

“支架”最早是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有差距。[3]基于该理论,布鲁纳、伍德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论:支架是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4]

二、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运用

在国外,很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了支架理论对教学有作用,尤其是同伴支架。如Donato(1994)证实了同伴支架在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5]。然而国外支架理论研究的对象多为儿童和学习困难者,针对大学生的较少,尤其针对大学生的口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少见。

在国内,支架式教学涉及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然而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学者陆续在这一方面做出尝试。程耿金妍(2011)认为教师将交际策略逐渐转移给学生,提升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1]。王晓燕(2010)证实支架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流利度[6]。栾岚(2014)证实了师生协商互动过程中的“支架”是促进口语熟练度发展的较为有效的途径[7]。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运用支架理论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实际运用到大学视听说课堂时可能还存在着许多的挑战。接下来,结合我国大学生口语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将讨论教师在大学视听说课堂中运用支架式教学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及建议。

(一)难以准确把握口语课中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的内涵,何时何处给予学生恰当的支架

在口语输出时支架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口语能力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契点,这个契点就在“最近发展区”。但ZPD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只有当学习者面临挑战和问题时才会体现出来。加之不同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差异,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支架内涵和提供不恰当的支架,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对ZPD的判断。从而导致其难以帮助学生跨越ZPD,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口语输出的质量。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及两者的差距,帮助其跨越ZPD,以提高口语输出的质量;其次,根据学生口语能力,提供个性化,动态的支架作用,帮助其提高话语产出量。最后,在口语活动中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二)难以顺利过渡课堂掌控权,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缺乏互动

在当今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一方面,分析性教学、注入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课堂缺乏互动,这些往往导致口语课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引导和帮助者的角色。支架的提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者的内化程度而逐渐减少并最终撤离。因而,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过渡课堂掌控权和适时撤离支架对教师而言是比较大的挑战。因此,只有当学生能够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口语活动中的学习任务时,课堂才会真正的互动起来,学生话语的输出量才会增加。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意义协商和同伴的支架作用,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增加课堂互动。

(三)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建”支架”;及时提供恰当的课堂评价

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支架的搭建时间非常有限,而准备充足、合适、多样化、个性化的支架较为耗时,并且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不同,耗时也会不同。因而,对教师而言,支架搭建比较耗时是一大挑战。教师反馈和评价具有提示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口语学习动机,促进语言的产出。但多数教师的课堂评价多为简单的鼓励性评价,对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帮助不大。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具体、有真正指导性的反馈,提供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可行性的建议。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法 课文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将语言看作是由结构上互相联系的单位组成的,用来表达一定意义的结构系统。在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很少。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课文教学也存在上述问题,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很难将其合适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学生并未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化进自己的图式。因此,我们试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支架式教学法在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在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聚合而成的理论(邹艳春,200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公认的先驱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的构建起来的,在此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地了解认识到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得其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1.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学习是人本身在主观意识下主动构建的过程。构建新知识一般包括通话和顺应这两个操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和对话,利用有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这种方式获得到一定的知识。在这里,学习者不是在被动地去接受外来的知识信息,而是在自己所知道知识的基础上在加深层次的构建出一个内在的图式或结构,通过这一认知接都对外来的信息主动的加以整理加工,从而逐步的构建期了其内部信息表征以及对于新的知识的意义。

1.2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何克抗(1997)对于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这样总结概括的“将学生作为中心,教师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情境、交流、合作等等学习环境的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前以开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etion)、锚定式教学法(Anehored Instru-etion)和随机进入式教学法(RandomAccessInstruetion)。其中我们认为支架式教学法适用于对外汉语课文教学。

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所使用的“脚手架”,建构主义者借用它来形象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借助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法就是指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即搭建一个便于登攀的脚手架),营造一个模拟的真实情景,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让学生独立探索,并且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不断攀升,并最终通过支架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的起点应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其理论基础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重复,学生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就是通常所指的“最邻近发展区”,此类差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合理搭建“脚手架”,并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直至完成教学任务。支架式教学法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去探索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作为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开始的时候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去分析问题,在分析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去帮助学生。最初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讲解一些,以后逐渐的减少,以便于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直到最后争取做到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可以在概念框架中逐渐攀升的效果。

由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包括:

第一,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一位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最大化的发挥积极主动性。

第二,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知识。但我们认为,知识只有内化了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尤其是语言,这种技能是教不会的。支架式教学法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重培养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84

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基础语言能力和基本语言技能的养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惯性思维,用语法知识和词汇词组的学习,来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虽然可以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但对学生语篇整体理解能力没有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下面,笔者就教学实例,浅谈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所依据的“支架”理论脱胎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创立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支架式教学通过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类似于脚手架的、为学生对问题的下一步理解所需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在支架式教学中,为了形成这种“支架”,需要对复杂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帮助,形成对当前学习内容较为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将其作为自己所拥有的、对下一层次问题进行理解的新的概念框架,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攀升,最终完成对整个语篇的学习领悟。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采取导入、演示、阅读、分组、写作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支架式教学,下面以人教版《Go for it》一课中的句子“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为例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简要阐述:

1. 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是英语新单元新知识的教学中所必须的环节,特别是对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如果在导入新课时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就可以激发更多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师一起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因此,在本课中,笔者通过“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on vacation?”“Where did you go during the vacation?”等一些关于假期旅游的问题,让学生对美好假期展开回忆和讨论,并将学生在讨论时的关键词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逐步引导学生搭建关于“Travel”的话题支架。

2. 演示环节。通过导入环节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学生已经完成概念框架的初步搭建。这时,笔者再播放和展示一些备课时所选取的视频或画面,为学生展示伦敦的一些富有异域风情的人文景观、交通、特产、购物等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畅游”伦敦,通过“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 Do you know these places in London?”“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等一些对话,在衔接课堂的同时完成对语言知识和spotlight 、sight、wine、underground、train、translate和lively等生词的教学。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通过板书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导入时所形成的话题支架来降低学习和理解难度。

3. 阅读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个词句的特定含义,而是通过简单提问和快速阅读获取信息,并初步对信息进行简要的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习惯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和核心主旨,形成与话题框架的初步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细读,让学生对之前形成的话题框架进行深化和细化,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4. 分组环节。在教学中,阅读形成新知识的输入,而写作则完成对知识的表达,因此,当学生初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后,应当适当安排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输出训练。为降低学生的难度,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话题框架,选择相对熟悉的地方进行自由交流和记录,并进行信息的整合。这一环节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写作完成“脚手架”的搭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提供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5. 写作环节。当学生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后,小组成员按照分组环节所形成的框架分别进行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内化加工和表达输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作文进行相互批改,让学生在这一环节进一步加深对新学语言知识和文章结构的掌握。在学生所完成的短文中,既有学生自身努力学习的成果,也有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前面各个环节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的结果。

三、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支架理论;接受支架;转换支架;产品支架;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56-1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中,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英语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当学生在进行文本语言的输入时,教师应提供一种“接受支架”(reception scaffold),导引学生关注文本中重要的信息,同时也帮助他们组织和记录所认识到的东西。

第二,当学生阅读他们获取的信息后,反思并发现它们的意义时,需要一种“转换支架”(transformation scaffold),帮助学生将他们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某种其它的形式。转换支架将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中隐含的“内在结构”,而接受支架仅帮助学生发现已经包含在信息中的“表象结构”。

在语篇教学中,新的语言点也是语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文本教学中没有充分、透彻地解析各种新的语言点,这些“语篇学习障碍”会引发学习的“夹生饭”现象。因此,在整体初步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语篇中的各个新语言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篇的内容,提升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毕竟是小学生,语法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晦涩、无趣的。因此,在文本教学中,学生特别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一些帮助转换支架,从而较好地引导他们发现、总结、归纳出文本信息中隐含的内在知识结构。

如《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 busy day板块A的语篇中出现了时间的表达法。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就接触过时间表达法,但教师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本课中的时间表达法完全不同于以前所学形式。学生不仅要区分half,quarter的意思,还要分清past,to的用法。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准确理解语篇的重点。鉴于此,笔者教学本课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了整个文本后,设计了以下任务作为学生的转换支架:

——比比谁读得最快:用本课中的新的时间表达法尽快地读出下面的时间:

1:10,1:15,1:25,1:30

1:35,1:45,1:50,1:55

——赛赛谁的眼睛亮:仔细观察,同桌合作,找出两组时间在表达上的不同点及其规律。

学生在互相竞赛中很是激动,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后不光准确、熟练地读出了这些时间,还通过对比总结出了past、to的不同用法。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攻破了枯燥的语法点,为后面的语言交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当学生准备“制造”某项作品,或者表达他们学习的结果时,需要一种帮助他们把学习结果输出的“产品支架”(production scaffold),通过替他们完成部分工作,使他们有可能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

例如,还是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7“A busy day” PartA时,在学生能理解、复述文本内容之后,教师计了这样的语言运用环节:Talk about your busy day.同时呈现了这样的语言支架:Today is...Im busy from... to... I... at... I need to... Im really... 在多位学生展示之后,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问学生:Do you know my ideal day?学生立即激动起来,是呀,虽然本单元的主题是“A busy day”,但通过对A部分语篇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反复引导学生说自己如何忙碌,这或许不是他们真正的言语表达。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该教师有了如此一问。接着,教师又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语言支架: Today is...I dont need to...I can... at... I want to... What a... day!同时,还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动情地叙说了自己理想的一天。

最终,学生的展示环节是越发精彩,而且个个真情流露!正是由于教师提供的“示范样品”,学生的思路被打开,跟着也制作出了他们的“个人产品”。

三、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因为支架式教学本质上就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经验和兴趣,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重视小组协商、讨论的作用,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教师提供的支架是动态的、渐消的。关键概念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在学生理解之后,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操作视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的结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当地运用“支架式教学”,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和信心学好英语,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英语文本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7

语文教学中的支架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搭建支架的目的,按照知、情、意、行的维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问题式支架―化未知为已知

1. 问题式支架的含义。问题是思维的“启辉器”。问题式支架教学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支架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即在开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建好问题链,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最终顺利完成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链构成了课堂教学支架,即问题式支架。这种支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化未知为已知。

2.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唯一的听众》(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孩子,你们真棒,能通过想象、语言来揣摩老人的心理。但是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生1:希望小男孩没有心理负担。

生2:可以放松地练,没有压力地练。

……

师:老人为什么要鼓励这个初次见面、琴技又糟的小男孩?

生1:他是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

生2:她希望小男孩不要停下来,能继续练琴……

师:老人是一位声乐教授,也是名优秀的小提琴手,她更能理解初学者在刚拉琴时琴声难听、不堪入耳,更需要他人的―

生:(接)鼓励。(板书:鼓励)

分析:老人的用心良苦隐藏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会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将矛盾点抛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化未知为已知,一步一步得出老人的语言是在默默鼓励小男孩。问题支架使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问题是教育的细胞。教师用一系列层次鲜明的问题链搭建了问题支架,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逐渐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中心向学生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3.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做好预设。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做好预设,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及其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式支架必须以普通学生为标准来预设,需要搭多个支架,再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选择搭建恰当的问题式支架。(2)相机介入。问题式支架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依据。当学生可能在思考、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如百思不得要领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变换思考的角度,或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使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3)随机调整。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教师根据预设准备多种多样的支架是必要的,但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不可能完全如教师预设的那样按部就班。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问题式支架。(4)适时撤出。在问题式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掌握和内化新学到的知识。学生一旦解决了主问题,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就要适时地撤出支架,帮助学生从当前学习水平向更高的水平攀爬。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时,问题式支架就应该逐步撤出。

二、情感式支架―化文字为

体验

1. 情感式支架的含义。情感式支架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和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将文本的价值标准变成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感受和体会文本表达的各种情感。

语文学习是学习者与创作者以文本为媒介进行的心灵对话。情感共鸣是学习者把握作者创作目的和文本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情感式支架,引导学生深潜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去触抚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种种“情意综”,去品嚼文心,达到所谓的“目与魂交,心与神游”的境地。

2. 情感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微笑》(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礼物”单元)片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4、5节,其他学生认真听,边听边联想: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生活中与微笑有关的画面?这微笑包含了什么?

生1:我从“它为失意者重燃希望的火苗”想到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给我一个微笑。这微笑包含了鼓励。

生2:我从“生意兴隆荣耀”仿佛看到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店,因为店老板微笑待客,来买东西的人特别多,生意自然兴隆了。这微笑包含了热情。

生3:我从“家庭充满温馨”“它使劳累者疲劳顿消”想到爸爸工作很辛苦,回到家后,妈妈和我微笑着迎接他,他也笑了。这微笑包含着体贴、关心。

生4:我从“对悲伤者它犹如太阳”想到了有一次,一个老爷爷要过马路,我微笑着去帮助他,他笑着对我说谢谢。这微笑传递的是温暖。

分析:蕴含着开放性、丰富性的文本向读者的心灵世界敞开着,让读者的心灵世界也充满着梦的萌动与想象力的冲动。心灵与文本的碰撞,就在缔造着既虚拟又真实的生命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参与着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或者说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都创造着阅读。教师以联想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情境的理解,不但读出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通过联想唤醒了自己已往感知的形象,再通过语言叙述人物场景中各种微笑的作用,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借助音乐、图片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从而领悟到微笑的神奇作用。

3. 情感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利用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搭建情感式支架。(2)利用直观教具搭建情感式支架。通过音乐、图片、视频、表演等手段,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搭建情感式支架。(3)利用语言搭建情感式支架。借助教师生动的导语、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肢体语言等来搭建情感式支架。(4)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搭建情感式支架。真教育自有情,有情自有真教育。情感式支架往往不需要撤掉,而要把支架牢牢地搭建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自动生成情感支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实践式支架―化理论为实践

1. 实践式支架的特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对于人的成长意义如同上帝造人时向人体内吹进的气息。理论知识来自实践经验,又高于实践经验。实践式支架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验,通过实践的方式,主动建构起知识技能,并将其内化,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加以运用。

2. 实践式支架的操作案例。《春天的手》(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你能做做“抚摸”的动作吗?谁曾经抚摸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出你的感受吗?

生:(做动作,轻轻摸)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绿草茵茵的迷人景象。

师: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欢快的歌。 谁能做做“掠过”的

动作?

生:(做动作)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田园风光。

师: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拂过”和“掠过”一样吗?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分析:在教学“抚摸”时,教师先让学生想象“抚摸”的感觉。生活中,这种感觉学生经常能体验到。接着,再让学生做动作。最后,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学生再来感受诗歌: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吹拂,春雨淅淅沥沥,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用她温暖、轻柔的玉手,像母亲般抚摸着大地,原本枯黄的大地顿时一片新绿,生机盎然。通过调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并进行活动操作,以此进行实践式支架的搭建。

3. 实践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当理论知识有一定难度,而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搭建这样一个实践式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便会兴趣盎然。(2)实践式支架的搭建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活动操作来

完成。(3)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投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中时,支架便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拆除。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特征 支架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质判断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学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另一些学者从教学理念层面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有学者称,支架式教学是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容易将支架式教学简单等同于教师示范或指导策略,这和支架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互动理论是相违背的,不能达到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对支架性教学的理解不应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角度出发,应从系统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思考,将支架式教学视为一个独立、有机运行的系统,需要对其本质及价值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更倾向于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个重视有能力的他人对学生进行依存性的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包含搭建支架、退出支架、教师责任的转移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将其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三个阶段中,搭建支架是退出支架、实现责任转移的基础。教师退出支架则意味着为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再一次搭建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经历着搭建支架、退出支架的过程;经历着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直至最终实现教师责任的转移,即学生能力的获得。

与其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依存性,退去,责任转移。

(一)依存性

搭建支架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其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为依存性,即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都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通常学者将其解释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他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如何能够时刻做到依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及时作出科学诊断。教师首先要进行诊断,如向学生提问引出学生的反应以收集学生目前现有概念及可用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学生的反应暗示了学生目前的理解,为教师提供机会了解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困难。其次,教师需要针对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诊断,确定自己是否已经正确地理解了学生,这样的进一步检查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共享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设计支架策略。在整个设计、实施教学或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所要准备进行的每一次介入、指导、帮助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回答与理解之上。

(二)退去、责任转移

退去是实施完整支架式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教师将提供给学生的“帮助”撤出。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之后,则应该考虑适时退出。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获得需要师生互动过程中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这表明并不是等到学生完全获得了某种能力之后,教师才停止对于学生的帮助,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为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提升能力。因此支架退去的过程同样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责任转移即在多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学生真正地获得了某种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某种任务。有研究指出,自主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支架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三、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指伴随着支架意图的支架工具及其二者的组合。支架意图即搭建支架力求实现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及帮助学生保持活动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主要是指帮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目标,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任务的一般方法,通过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以探究更深层次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当前的任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别做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等,促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反思。为了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没有能力执行的任务,将其简化以降低难度,减少挫折;或者教师采用和任务相关的标记方法,强调出任务的某种关键特征,帮助学生识别已经做出来的成果与正确成果之间的差异,以支持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为了保持学生对某种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和活动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或者通过适宜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习者的表现。

为了实现上述支架意图,教师可以用到的支架工具可以包括: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特定的支架工具可用于不同的支架意图。比如当教师采用示范这一支架工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解决某项任务时需要用到的关键思想、学习能力、自我调节意识相关内容等以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然而,当教师为学生示范一个重要的概念或者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则可以达到支持学生认知活动的目的。当教师采用解释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时,教师解释的对象不同,则达到的意图同样有区别。在一些情形中,采用必要的提示可能要比一味采用解释或反馈产生的作用更大,因为解释或者反馈往往很难促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介入指导儿童,也就是其支架意图是什么,其次要快速做出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完成本次的支架意图。教师对于支架策略的使用要依附于学习者的表现,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学生对其予以回应。另外,支架策略使用时机是否合适,要遵循支架式教学依从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2]盛伟,张伟平.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3]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的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二)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和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么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地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三)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需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一)步骤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原则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三)实施课例

为了研究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我选取了由丁往道编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写作手册》的第二部分的修辞手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了解矛盾修辞法的概念,其能创造的效果,以及如何应用矛盾修辞法。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脚手架——老师先让一学生上台来给他看两个词,smile和tear,然后让他分别向大家表现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词,表现出了什么心情或感情。

2.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看tearful smile这个词组,表演含着泪水的笑,然后老师问大家:“他在干什么呢?他的表情表现出了什么感情和心情呢?”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支架对表达出的心情进行猜测。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和别人的进行比对,并设想他做出此表情的情境,最终归纳概括出tearful smile表达出的意思已经超过了两个单独表情的叠加,它可以表示出激动、强颜欢笑等意思。最终概括出矛盾修辞法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本身矛盾、相反、相对的词的连用,以创造出一种复杂的效果,其搭配可以是形容词加名词,也可以是副词加动词等。

5.效果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举更多的例子。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对则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及学习小组的主动探索的特点使其更易提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5.

[2]代贝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6):2.

[3]何鸣,薛欢.英语商务课程中语言与内容的协商——以一堂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科教文汇,2010,(19).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0

摘 要: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例应用展开讨论,认为为了实现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应该遵循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个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普及应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实例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的理念。以建构主力理念为依托,以支架式教学为方法,探索英语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一直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

1.支架式教学。随着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行,老师在课堂上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定义,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将主要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正是支架式教学的真正定义,从素质教育开展的角度上说,进行支架式教学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初中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显然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当中,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法和日常生活当中英语的用语习惯是教学的重点。不过应该注意到,由于上述知识的庞杂性和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往往时间被挤压,而缺乏英语学习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不好,根源在于初中阶段英语底子没有打好。针对已有的问题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挤压的问题,比如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己英语学习当中的问题,是解决当前英语教学当中出现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应该遵循的路径

1.搭建支架。在支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搭建支架是该教学方法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搭建支架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完备性,并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知识架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遵循,因此老师一定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多种情况,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来对支架进行细微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的现实情况。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pencil”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整个课程的大纲。

2.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强调理论课讲授的初中英语课堂上增强紧张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去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这种支架式教学法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对话的情境,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对将来的人生规划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通过现在时态对将来进行时有所表示。

上面提到,支架式教学法方法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和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英语教学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由于英语本身理论性强,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会显得比较枯燥,针对此种现实情r,初中英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帮助学生增强代入感,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3.协作学习。由于当前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绝大多数初中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更偏向于以集体为单位接收,并且在对信息的反馈上,也会呈现出从众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对初中学生的教学,应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考量和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克服紧张感,用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状态,去理解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训练。

例如:在进行被动语态相关知识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集体完成一部分与被动语态相关的练习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习题的答题和讨论。同时规定在下一次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习题相关问题的回答。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式的探究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暗示和引导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就是课堂资源的平均分配,一定要在分组和进行分组讨论任务布置的时候,向学生明确规定,回答问题的周期,明确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代表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防止某些成绩不好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防止因为这些表达机会的缺失,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倦怠和懒惰的倾向;其次要注意布置问题的可讨论性,由于很多英语的知识是客观的,是不具备可讨论的空间的,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讲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因素的考量,让学生讨论的对象不再是空洞的英语,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4.效果评价。效果的评价对于支架式教学法开展的最终效果的最终考量而言,十分重要。方法的实践是围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来展开的。因而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不会自动自觉的产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经常提问题,通过涉及问题的情境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相关理论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在问题设置方面,初中英语的一个老师应该重视控制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趣味性,二是设置问题的贴近性。事实上,初中的教学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接受初中相关知识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相关在实践当中对于应用的不理解。在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重视问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的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二)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和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么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地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三)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需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一)步骤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

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原则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三)实施课例 

为了研究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我选取了由丁往道编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写作手册》的第二部分的修辞手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了解矛盾修辞法的概念,其能创造的效果,以及如何应用矛盾修辞法。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脚手架——老师先让一学生上台来给他看两个词,smile和tear,然后让他分别向大家表现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词,表现出了什么心情或感情。 

2.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看tearful smile这个词组,表演含着泪水的笑,然后老师问大家:“他在干什么呢?他的表情表现出了什么感情和心情呢?”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支架对表达出的心情进行猜测。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和别人的进行比对,并设想他做出此表情的情境,最终归纳概括出tearful smile表达出的意思已经超过了两个单独表情的叠加,它可以表示出激动、强颜欢笑等意思。最终概括出矛盾修辞法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本身矛盾、相反、相对的词的连用,以创造出一种复杂的效果,其搭配可以是形容词加名词,也可以是副词加动词等。 

5.效果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举更多的例子。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对则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及学习小组的主动探索的特点使其更易提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

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5. 

[2]代贝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6):2. 

[3]何鸣,薛欢.英语商务课程中语言与内容的协商——以一堂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科教文汇,2010,(19).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大学外语;外语教学;支架理论

自从20世纪问世以来,支架理论一直受到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在英语教学研究中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支架式教学理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能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1]。支架式教学理论旨在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师――学生的对话互动模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其自身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学的任务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其最近发展区内的有效支持,让学生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从而建构并内化所学的知识或技能。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师以最近发展区作为其介入教学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好支架,支持和帮助他们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其潜在的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搭建支架。

一、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的现状

听力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还是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听与说处于先导地位。听是理解,说是表达,而理解又是表达的前提,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听力技能,才能逐步完善其他各种语言技能。但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听力课所占的课时比例通常是最少的,并且英语听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机械单调。很多教师忽视了听力教学的技能性特点,仍采用传统的“三部曲”式教学方法:教师播放录音材料,学生听录音做练习,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这种传统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缺少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更没有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雅思(IELTS)、托福(TOEFL)等考试中多听力的考核使得大学英语听力课演变成了测试课。无可厚非,测试是检验学生能否理解听力材料的有效方法。但是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信息的感知速度不尽相同,测试往往会造成许多学生的疲惫与紧张,挫伤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课堂上频繁的听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听力教学的真正目的,以考试选答案取代了指导学生如何听,忽视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陷入了英语听力教学的误区。

二、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解决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予以关注的话题。当前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支架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支架理论来改革现有的认知结构,设计新颖合理的教学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交际互动,从而提升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听力技能。

我国中学教育的目标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时听力水平不高,听力习惯不正确。因此,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教师应该积极发挥支架作用,充分认识到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重难点,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支架体系。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听力材料词汇量偏大,篇幅较长,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在进入课程教学之前,围绕每单元的主题建构起系统的知识支架,让学生对该主题能够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中去。例如,针对以“旅游(Travel)”为主题的听力教学单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出与旅游相关的词汇和短语,结合学生的现有词汇,教师可以顺势展开该单元的生词新词教学,将学生掌握的原有词汇与新词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另外,根据该教学材料中所体现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原版英语影视材料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或结合个人的经历向学生口头传授,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的文化信息,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进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之中,这些知识储备能够使学生在之后完成该单元的听力任务时游刃有余。总之,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支架,将听力教学置于连贯的英语教学中,能够有计划地逐步实现提高学生听力技能的教学目标。(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浩天.回应性治理:农户需求与国家政策整合的基层面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 陈浩天.回应型政治:农户需求与政府服务衔接的国家整合[J].理论导刊,2014(7).

[4] 陈浩天.资源下乡:农户需求治理与政府治道变革的服务转型[J].学术交流,2014(9).

[5] Lefrancois, G. R. Theories of Human Learning: What the Old Man Sai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43.

[6] 陈浩天.文化强农: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困局与治理路径,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