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钓鱼的启示课件

钓鱼的启示课件

时间:2023-06-02 10:00:32

钓鱼的启示课件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1

道德实践的力量

----读《钓鱼的启示》

前段日子,我们学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父亲的做法让我深深地记在脑海里,感慨万千,作者的话让我收益匪浅,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作者11岁时,和父亲去附近湖中钓鱼,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两个小时他钓到一条大鲈鱼,可父亲却坚持让他把鱼放回湖中。他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余地,只好依依不舍得把鱼放回湖中

课文学完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就是:“到的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确,正如文中父亲所说的道德只是一个对于错的问题,人人都能分清楚,但是,做对的确实很难的。“对呀”记得有一次,,班里举行推销会,我推销的是一个工艺品,起价两元钱。下了课,我的好朋友魏?琪马上来找我说出价三元要买这个工艺品,我高兴的答应了。中午,我回到家,开心的给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的话让我不可思议。“把多余的一员钱还给魏?琪,做人要实实在在,你们不是好朋友吗?”我现在知道了做人要踏踏实实。还有很多孩子,从小不听父母的话,长大以后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实,只要你实实在在做人,不做错事,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2

读《钓鱼的启示》有感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一个男孩的父亲带着他来到一个小岛上去钓鱼。然后,那个男孩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可是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让他把那条大鲈鱼放回湖里去……那个男孩长大后回忆说,父亲的教导使他一生受益不尽!让他道德成长。

是呀,人的生命是有限。但是,你可以把你的生命价值发挥到最大。那就要多干好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人。

不过,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天是广播操比赛,我把校服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于是,我和杨春雪等人在操场上等待。这时,我捡到了一个钱包。我悄悄地把它放进了口袋里,走到妈妈身边,我把钱包塞给了她,妈妈问我:“这是谁的?”“我捡的。”我答道。妈妈批评了我后,又让我把这个钱包交给孟老师。孟老师很快找到了失主,并夸奖了我。我认为这夸奖比金子更值价,是金子都买不到的。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小学五(7)班 啸 闻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3

读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和父亲在小岛上钓鱼,在离鲈鱼捕捞的时间仅剩两个小时的时间,作者钓到了一条又漂亮、又肥美的大鲈鱼,他又兴奋、又得意。可父亲看了看时间,豪无商量地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跟大鲈鱼道别。但是,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因为这是一份金钱买不到的人生财富。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次,因为一个男孩在学校走廊上玩耍,在进行跳远的动作时,口袋里突然跑出五元钱,他还没有发现,就上课了。我捡起五元钱,得意地想着,这五元钱,对于我来说可不少啊!我可以用它买五十根棒棒糖或是五十支铅笔,我的文具盒就都要塞满了!可是我又想,用这五元钱,我会很快乐吗?不知什么力量鼓励着我,让我迅速地把钱还给那个男孩。虽然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男孩,也没有得到一句表扬,可我,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到自豪。

现在的社会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只要克制自己,就不会被物质财富所诱惑。要从小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5

一、记录经典片段,为丰富经验积累素材

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在这长期的平淡中,肯定会有一些经典的片段,这些经典的片段是语文老师成长的印迹,更是教学经验的素材,若不知不觉地将它们遗弃,未免太可惜了。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对类似的教学经典片段的记录能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名教师如果记录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经典片段,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驾轻就熟地把握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录即时感悟,为教研选题谋划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总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因某一内容而引发诸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感悟及时地捕捉住。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结束以后,我让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__________,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冬天。”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课外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

三、记录学生困惑,为因材施教测定重心

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们关注的对象。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困惑,这既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贯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保障。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足够多样,速度也很快捷,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识积累信息的意识,因而知识面大都局限于课内,对于课外的语文知识知道得很少。

如教学《养花》时,一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紧抓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做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我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我点头说:“搬花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胜于吃药,当然有意思。”

生3:“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赏地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4:“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虽然我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多元感悟中体会到了老舍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困惑,也记录了引起这种困惑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就逐渐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尴尬,记录学生的困惑,是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的体现,记录了学生困惑,并长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记录教材空白,为个性课堂寻求突破

教材虽然是一个范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教师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既然大方向无法改变,那么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下,对教材设计不合理,甚至有缺陷的地方作一些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教学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第二部分时:

出示句子,引读: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师: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有些许犹豫,但他还是平静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那条大鱼已奄奄一息了,他急切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儿子渴望的眼神让他心痛,他激动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他也多么地舍不得,但他还是坚决地对儿子说――

詹姆斯大叫起来――“爸爸!”

师:詹姆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呀?

生:爸爸,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鱼呀!你怎么能让我放了他呢?

生:爸爸,这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才钓到的大鱼呀!我不能放!

生:爸爸,你看这条大鱼足有10公斤,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

生:爸爸,这是一条大鲈鱼呀,他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鱼呀!

……

师:“孩子,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师:是呀,放与不放,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地难,特别是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那意思是说――

生:爸爸,这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爸爸,求求你,不要让我放了它,好吗?

师: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那意思是说――

生:儿子,你必须放它回水里,这是钓鱼的规则。

师:尽管詹姆斯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但是他还是必须把鱼放回去,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出他放鱼的动作的词和表示他舍不得的词语。

交流,指导朗读。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6

学校:翠华路小学

班级:四二班

妈妈:

您好!

还记得我入学时,您给我订的“约法三章”吗?一、按时完成作业,听讲认真;二、不准随便拿同学的东西尤其是钱;三、团结同学,互帮互助。这三条我可以自豪地告诉您,现在我全做到了。可就在两个月前,我还是只迷途的羔羊,曾经拿过同学的米米卡。

妈妈,您知道吗,这学期同学都在玩风靡校园的“摩尔庄园”游戏,里面出售一种游戏币——米币。有了米币不仅可以充超级拉姆,还有普通摩尔所没有的种种特权,更可以给摩尔买同学都羡慕的漂亮服装。那天早上,我的好朋友刘璇睿走到我跟前,神秘地拿出一张图案艳丽的卡片,啊! 10元的米米卡,我的眼睛登时一亮。“童欣悦,这张米米卡送给你!” “10元米米卡,可以充30元的米币,或充一个月的超级拉姆。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啊!”我的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我把什么“约法三章”早就抛到了脑后,想都没想就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张卡。这张卡在我的手心里,真像一个小宝贝,就怕一不小心掉了,就怕一不留神飞走了;这张卡在我的心里,就像一个气球,随着心中膨胀的气越吹越大,随着心中自由的风越飞越高!整个课间我的心思全在摩尔身上,是买宫廷女装,还是花仙子装;是充超级拉姆,享有特权,还是充米币买衣服?

叮铃铃,上课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语文课开始了,那天我们学的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的鲈鱼,而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虽然周围没有人,但遵纪守法的父亲却坚决地放掉了那条鱼的故事。读完课文,我的眼睛盯着书上那副钓鱼图,若有所思,这故事怎么似曾相识呢?刚才接受同学米米卡的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面对诱惑,我该怎么办?退还是不退?”老师的总结重重地敲醒了我那颗走入迷途的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诱惑,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下课后,我毫不犹豫地把米米卡还给了刘璇睿。

妈妈,您说我做得对吗?

祝您工作顺利!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7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发展想象;创设情境,训练语言等等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发展想象,训练语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创设情境“贵在得法”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有些课文中,描写一些奇特景象所用的词句比较难理解,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如《海上日出》一文中,描写太阳上升“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一句,不借助录像片,学生是很难想象的。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都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浸”的使用较难理解,在此时打出灯片或播放这一段的录像片,观察着画面,学生恍然大悟,了然于胸。

二、体会成功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教师要关注学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有时候一个词语或句子、故事的理解在小学生的眼里、心里、嘴里所看到的、想到的、说出的,常常富有灵性,充满哲理,教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得不感叹孩童的天真与无邪,纯洁与烂漫。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同时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平台,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溢于言表。

三、问题设疑注入鲜活元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

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又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诚实守信放掉自己钓的大鱼的父亲……提出“要是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角色介入,设身处地地思考,有的学生大声说会,有的学生小声说不会,教师在赞叹“父亲”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的同时,慨叹“父亲”伟大的同时看到自己的渺小与平凡。适时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随后就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钓鱼的启示》中的父亲,以前我会舍不得放了那条大鱼,但学了这篇课文后,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我会和文中的父亲一样把鱼放掉。可见书中的文字熏陶感染了学生,也起到了“随文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8

关键词:科学教学 兴趣 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近几年的科学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也称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例如,课前要有新颖而充满激情的导入,因为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活思维和想象,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导入。例如:上《磁铁》一课时,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没有鱼钩的钓鱼竿去钓鱼,结果没有哪一个同学钓到鱼。同学们:你们说老师会钓到鱼吗?然后就用带有磁铁鱼竿把鱼钓上来,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实验中去。

二、实验课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在科学课里,仅仅具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手,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针对很多科学问题,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动手操作。科学课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便之变得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实践,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十多种不同方法,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人人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干。

三、课件教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课件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冷和热》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一点风都没有,突然树枝摇晃,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知道“由于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这一理论后,再出示一些热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课件,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方式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9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1-01

历史的素养和历史的视野在人的人文素养中占据重要位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主义者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国现代颇负盛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说过“读史早知今日事”。而作为既感性又理性的高中生而言,不断丰富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是在不断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开拓他们的历史视野。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都在要求着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强化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情境探究――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让更多的学生昏昏欲睡。为了革除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探究,创设鲜活生动的历史情境,将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慢慢融入书本内容中去,并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来呈现,触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并在轻松愉悦的动态化环境中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灵动感。就拿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戚继光抗日倭》一课而言,老师可从播放电视史剧《戚继光》里面的几个精彩片断入手,刺激学生的直观感觉,使他们生发兴趣,继而运用多媒体先进技术编写历史图片剧,将相关的历史图片、影像、文字和语言,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时代背景等情感教育素材有机整合,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促成学生情感世界的生成。但这也需要根据实际行动而定,有时候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探索了解历史事件的曲折缘由,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探寻;当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启发、疏导、点拨,将放映的内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此时,学生不是麻木听取并接受老师的灌输,而是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探寻,学生入“境”生“情”而触发乐趣。

2 积极创新――有效利用历史材料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历史材料的呈现形式日益多元化,有文献形式的、有图片形式的、有真实视频记录的,还有纪录片和电影等形式,老师可以根据课本重点内容,历史基础知识中的“疑点”和“难点”,学生个性心理及兴趣爱好等条件来选取适合的、意义深刻的历史材料。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个内容时,老师可以运用适量的纪录片、文献,其中也可以添加时代背景,与同时期的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进行强烈对比,通过对比来深化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唐朝著名诗人韩愈在《师说》中有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何“授”好“业”,要讲究方式方法,学生如何“解”好“惑”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方法从何而来?当然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教化。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饥饿无比的年轻人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手拿着钓竿,后背背着一篓鱼的老人,老人可怜他们,就将手中的钓竿与鱼赠与他们,两个年轻人就一人拿着钓竿,另一人拿着鱼分道扬镳了。至于结果,就是大家都能预料到的:拿鱼的人吃完鱼后就饿死了,拿钓竿的的年轻人寻到了海边,靠钓鱼为生,最后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给予我们的知识就像篓中的鱼,是有限的,是不能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产生任何递增变化的。但“钓竿”不同,它是可以时时刻刻都能给予学生帮助,促进他们成长的。我们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或者将全部、所有的高中历史基础知识都一一讲解给我们的学生听,也不可能将知识都展现在大屏幕上。可行的办法就是,教给学生攫取知识的方法,是给他们“鱼竿”,而不是只给他们“鱼”。只有学生找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他们思维能力才是无穷大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如何寻找相关书籍,如何有效吸收书中知识,如何分析解答心中疑虑,如何夯实历史基础知识,让他们自己探讨,这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4 兴趣的力量无穷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身为教师,我们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学生感兴趣,做任何人事情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曰:“知之不如好知,好之不如乐知”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兴趣就是最好的动力,这种潜在的动力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力量,它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给予更多的专注,付出更多的汗水。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考验老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老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让其幽默风趣或者启发煽情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境探究或者与学生的真诚交流等,都可以巧妙地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历史教材中的激趣点很多,比如:历史事件、史实传说、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等等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内容,这些内容对现实还有一定的影射作用,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讲讲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说说史实传说的教育意义,谈谈影视作品运用历史知识针砭时弊的艺术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将会继续探究更多、更好、更切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不否定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不否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应坚持史论结合、学用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并运用其分析问题,提升历史素养。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10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让许多教师感觉压力不小——它的涵盖面扩大、灵活性增强。整个教材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让人觉得无从下手。一堂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教材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使用新内容的同时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今天,我就董珂和徐景两位老师上的《钓鱼的启示》和《宇宙生命之谜》两课来谈一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提出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资源就是物力、动力的来源,它是一个来源问题。语文课程资源就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为课堂教学所用的东西。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用具等;二是课外学习资源。如:报刊、电影、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风土人情、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以及教者与学者平时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等等。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1、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 没有语文资源作为基础的教学可以说是空洞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在《钓鱼的启示》中,董珂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快速读全文找出重点段;选择最喜爱读的形式找出重点句;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最有特色的引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这就从书本中充分挖掘了课内教学资源。另外调查表的使用和联系生活实际说这“鱼”是什么?让学生交流资料,讨论现实生活中的诱惑是什么?这些都来自课外学习资源。有了这些资源的使用,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景,对课文中的难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理解得既轻松又深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宇宙生命之谜》中,徐景最大的亮点就是成功地组织了辩论会。她利用从网上找来的短片向学生介绍了浩瀚的宇宙,精美的图片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样的铺垫,无论正反方都能从书上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论据。现在我就以正方为例:正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从课内资源中找出火星与存在生命的地球的相似之处,即:自转基本相同、都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一样等,又从课外资源中找出有关“外星人”、“飞碟”等的图片、书籍来补充自己的观点。有了这些充分的语文资源,学生在辩论时越说越好,越辩越精彩。 2、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整体把握语文能力,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强调语文实践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在《钓鱼的启示》中学习了道德是与非的问题,那么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作调查,印证一下书上的道理,了解现实中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如:人们爱护草坪的情况;走人行横道的情况;保护环境的情况等。学生在调查中、在用语文的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深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资源的开发有多种形式: 1、阅读报刊、杂志。 2、图书馆、博物馆等查阅资料。 3、网上下载。 4、询问他人。(家长、老师、同学等) 5、社会调查、研究报告、采访报告等。 6、观察体会。 语文资源开发形式很多,我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让教师最大程度上挖掘课内资源。 2、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 ①、创设良好的语文资源环境。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不要因为学生的资料不着边际而横加指责。 ③、创设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④、重视社会、家庭所蕴藏的语文资源,让社区支持,家长重视。 ⑤、开展诸如: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教育活动。 四、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几个困惑。 1、学生和地区的差异性。 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多少,学习能力的大小,都影响着收集语文资源的多少和质量问题。怎样让大多数学生都来收集处理信息,发挥最大的潜力? 城市和农村的地区差异性导致语文资源使用和交流的不同。相对于城市,农村语文资源溃乏,收集方式单一,怎样能够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资源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2、课内、课外如何把握资源的“度”? 课内资源毕竟少于课外资源,怎样让两者更好的结合而不产生矛盾,不发生冲突,究竟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孰轻孰重?孰主孰次? 3、课程资源是否恰当? 课程资源是不是都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生收集的课程资源能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课程资源每次出现和使用是不是都恰如其分?如:《钓鱼的启示》中,调查表是否有助于学生对道理的认识?这些表能不能印证道德是与非的问题?《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收集的资料能不能充分证实自己的观点?我们该怎样有目的地收集课程资源?怎样讲求资源收集的效率性? 4、资源的运用会不会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科普课或其它类型的课,从而没有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点。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中将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希望我们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来发现、探讨、解决这些困惑,从而完成新教材对于我们的挑战,让我们真正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00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4601

初中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而物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经验常识成为学习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立足现实生活,让学生顺利学习物理知识。下面以简单机械和功的学习为例,简单谈一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新课学习

生活中很多器械工具都是遵照一些物理学上的原理发明制造出来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常见的器械工具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实物作为教具导入新课学习。

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和功一章中的“杠杆”时,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常用的工具都是变形的杠杆。初中生对这些工具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羊角锤、钓鱼竿、镊子、剪刀、起子等物品,让学生观察,说出物品的名称,然后思考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这些物品,以及用了这些工具之后是费力了,还是省力了?学生对这些东西都非常熟悉,也顺利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第一个东西叫羊角锤,这是一种特殊的锤子,像羊角的一部分主要用来起钉子,用这个工具可以更省力。”一个学生介绍了羊角锤。另一个学生则对钓鱼竿非常熟悉,“第二个物品是钓鱼竿,是用来钓鱼的,也是一个简易杠杆,但是,钓鱼竿不省力。”教师肯定了这两个学生的回答。为了启发学生探寻杠杆原理,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羊角锤起钉子时省力,而钓鱼竿钓鱼时费力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答案,顺利进入了新课学习。

直观的实物器械是创设物理学习情境的有效武器。教师通过灵活恰当地应用这些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好上课准备。

二、结合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形形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中有不少与简单机械和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基础,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杠杆”知识时,教师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导入新课,之后,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看到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杠杆原理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原理的理解,再列举“用杆秤称量物体的质量”“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实例,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情况应用的是什么物理原理,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杠杆原理。教师接着学生的回答给出了具体的数字:“杆秤的提线到秤钩的距离为1个小格,秤钩上挂着被称量的物体,秤砣的重量是100克,提线到秤砣的距离为10个小格,那么,这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学生们立刻用杠杆平衡条件列出算式,计算出物体的重量是1000克。这种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与“机械和功”有联系的生活现象,可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物理原理,透彻理解物理知识。

三、借助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应用

物理知识有很多源自生活现象,反之,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提供了平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时,可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辅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12

课堂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当教师和学生在这四壁围堵的空间里活动时,有时却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外面无限的世界、古今悠久的时空似乎时时都能汇聚于此,以致这段生活远比某个好玩的地方或节日更富有意义和趣味。这更多的意义从何而来呢?探其究竟,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互动的对话交流中形成了一个“意义场”的缘故。其中,文本提供了创生多种意义的可能,以一种期待视野呼唤多角度、多层次的意义解读和构建。而教师以自身的学识、先行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建立起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以容纳、引领、激发更多不同的意义。对学生来说,“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需要的不是规避和限制,而是将知、情、意、行合在一起,揭开一切未知的遮蔽,求得澄澈的意义之源。然而,在教学活动中,这三者的活动却经常不能形成这个至关重要的“意义场”,其中,以教师制造的壁障最多。

案例一:有一年我接手新班,布置学生写日记,要求每周交两篇。有一位同学总是不厌其烦地写钓鱼,大鱼、小鱼、鲫鱼、鲤鱼在日记中被他一次次地钓上来。这还不算什么,更让我惊奇的是,他每次钓鱼都能钓出一个“道理”来,这次这个道理,那次那个道理。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日记?他很有经验地告诉我,如果钓鱼没有钓出道理来,那老师给的分肯定不高。就是写别的事,也要写出道理来。那时我明白了,这道理不是他钓上来的,而是老师的分数钓上来的。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以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在学习上便有了许许多多类似的“经验”,而这一切大多都要归根于教师们各种公开的和潜藏的限制和诱导。

案例二: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教学课,其内容是关于“测量”的。课程的要求是:正确掌握测量方法,并进行面积计算。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的:首先,在课堂上了解书上的内容。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际测量。为了提高效率,他让一个学生站在起点按住零刻度,其他人围观,他则亲自在终点读数,并让大家记录,同时也讲了一些注意事项。最后,他带着学生走进教室,把早已准备好的测量图纸发给大家,每人一份,计算面积。课后我问他为何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用自己测出的数字计算面积。他说,这节课测量项目很多,完全放手让学生做,他不放心,又浪费时间。虽然内容不难,具体操作也算简单,但是“现在的学生太粗心,越是简单,越容易出问题”。而且那样做现场混乱,不易管理,教学效果差,不如他亲自动手操作,还能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另外,他早已提前测量过,绘成图纸,现场示范只不过是让学生看明白,“这不难,看看也就会了。”最后计算面积也方便,不致争论不休,意见不统一。他还提到一个重要因素:考试是不考实际测量的,在试卷上还不是给出数字让学生计算?纵观这堂课的教学,学生鲜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他们最后虽然个个都得出了结果,可这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测量工具,在测量中有哪些具体因素会影响到精确度,怎样绘图并进行恰当的划分和面积计算,以上种种,他们还是不甚明白。

从这两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先入为主的主观先验往往会在三个主体之间的“意义辐射”中形成壁障,使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文本,无法走进在主体独立感悟中才能获得、在交流中才能生成、在双方言谈转化中才能实现的意义。这壁障还使本应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意义交流,变成一个由各种烦琐的规矩和要求组合成的静态过程。学生远离直面实践、知识、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只能在一个意义匮乏的境地里学得一些“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东西。

如何打破这意义交流的壁障呢?万事通脱唯在一个“活”字!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上的是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她的引导是别具一格的: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们查阅了冰心的有关文章和资料。上课时,她穿针引线,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一个个词、一句句话生发开去,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谈各自的见解。虽然学生个人所读有限,但融合在一起就显得厚重、博大了。他们彼此引导,相互启发,不少同学说出了让听课老师们都赞叹不已的理解,那一句句隽妙之语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真诚的爱”“孩子是世界上最容易懂得爱的人”……教师当时显然也被激动起来,她有很多话想说,但我看出她硬是抑制住自己,把表达的机会给了学生们。到了结束阶段,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她因势利导,让大家写下自己的感受。她还是像刚才引导时一样,没有提出什么条条框框以显示教师的存在,她说:有话则长,多多益善;无话则短,短也精彩。这个让我至今难忘的要求,让学生们再次“活”了起来,纷纷下笔,“生花”无数。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似活泼嬉戏的鱼,而教师则似明彻静默的水,“水虽无言,鱼却有声”。从中可以看出:当教师主动放弃一切主观先验的东西,把自己在“意义场”中隐藏起来,通过幕后的运作,使整个课堂的意义结构充盈着一种强大的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时,才能在与文本、学生的交流中时刻保持“意义传输”的通畅,让意义在三者真实的对话里始终保持鲜活的“生成状态”,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只要他们始终对学习产生兴趣,只要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其余的一切都不应在我们的关注之列。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他拥有了有意义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