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

时间:2023-05-30 10:18:28

钓鱼的启示课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1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通过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描写技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设计理念:

一个人学习语文,阅读和写作几乎占了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大家知道,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阅读修养的写作,视野狭窄;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基于这个粗浅的认识,是我设计《钓鱼的启示》的初衷和目的。同时我在思索两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设计好本堂课,一方面让学生吸收信息,接受作者的智慧,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文章的表层结构语言,去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思想。根据《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材解读要求,我锁定教学目标后,抓住课文在叙事中插入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描写这一表达特点,通过讲解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让学生从文章中初步感受行动、语言、心理、景物描写的方法。如果是学生注意的话,文章前半部分是叙述“钓鱼”,后半部分是议论“启示”,文章还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从钓鱼到启示,是文章的明线;而作者的心理变化,则是文章的暗线。我是围绕着这两条线来展开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三个著名的渔翁。一位是商朝末年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一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严子陵;还有一位是《江雪》的作者唐宋家之一柳宗元。就拿姜子牙来说吧!他的鱼钩是直的,他哪里是在钓鱼呢?他在钓谁?钓周武王。所以有一句话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看他,一钓就钓出了周武王,钓出了周朝500多年的基业。厉害吧!这叫智慧。

同学们!《钓鱼的启示》里,这位著名的设计师钓出了什么呢?

生:答,并诵读。

师:一件钓鱼的小事,却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这种选材文章你们知道有什么特点吗?(以小见大)

二、解读文章

师:那么课文中用了哪些描写,如何把我们引入文章中去,让我们接受感染和熏陶,又是怎样把我们从作品中引出去,让我们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生活呢?

请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读一自然段。

师:交代了什么?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回答。师:对了,用交代的语气,把咱们引入了课文。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师问:今晚能捕捞吗?为什么?生答。(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正值产卵期,不能捕捞。)生接着读第二句。师问:这是什么描写?(行动描写)用了哪些动词?(放、举、抛)这一连续的动词,你读出了什么?(“我”和父亲钓鱼动作连续的画面,使人物栩栩如生。)学生接着读第三句。师问:这是什么描写?(景物描写)

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在描写时,人中有景,景中有人,使人和景相互辉映,画面更加充实、生动,同学们再走进景物描写中,能用一个字来想象一下画面吗?(动、活)这一绝妙图画离不开哪些优美的词语呢?

生:找、勾画,回答,并感悟画面。

师:是啊!作者用了这些优美的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绘出了一幅阔大幽深、富于变幻的美妙图画。让我们再来背一背回味一下吧!生背。

此时此刻,作者的眼睛好像被月色下的湖面粘住似的,久久不想移动。看着湖面上的漂筒,心里充满了什么?(希望)信心怎么样?(信心十足)他想今晚“我”一定会怎么?(钓到大鱼的)

奇迹发生了吗?请接读下一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写作时,总会把个人灵魂带到文章中去。你读出了作者那份什么心情了吗?(引导学生从“我”和鱼两个角度的动作描写体会出作者钓到“大家伙”时的激动,鲈鱼甩动、跳跃想摆脱鱼钩时“我”的担心以及把鲈鱼拉上岸时的惊喜。)

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道――“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是一条既怎样(漂亮)又怎样(可爱)的大鲈鱼啊!作者非常什么?(得意)读到这里,老师觉得遗憾地是,作者没有“得意”的描写,这也许是作者让我们进行创造性阅读吧!来给他想一句好吗?老师先开头: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我心里乐得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心理描写)

生:(1)我“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弯弯的月牙儿。(2)我得意地好像脚下驾着云朵,轻飘飘的,快要飞起来似的。

师:正当我得意忘形的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请接读课文四至九自然段。同学们,这几个自然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作者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你知道吗?生答。(神态+人物+说话。神态+人物+语气。)举个例子,某位同学做错了事,老师非常生气。为了表示老师的严厉,可以这样写――老师瞪着眼睛,狠狠地厉声道:“站起来!”这种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形与神,使我们闻其声而知其人,你能学着这种方法,品出父亲的态度吗?(坚决)你是从哪些描写品出来的呢?(“得、平静、不容争辩的声音、没商量的余地”等词语看出。)

生:勾画出来,并品出父亲的态度。

师:父亲这一坚决的态度,进行过思想斗争吗?从哪儿知道?(“好一会儿”)

这个词隐藏着爸爸的什么内心活动呢?(矛盾、正在经历道德的考验)这就对应了三十四年前作者想起那句告诫“我”的话,那就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但是,面临这样的道德实践,面对诱惑,父亲却怎么做?(没有妥协,反而让我拿出勇气和力量,受到了严格的教育。)

同学们,面对父亲坚决的态度,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得意――急切――乞求、委屈或难过――无可奈何、沮丧或依依不舍)请填写61页第二题。

(抽学生解答后,并有老师当“父亲”,学生当“我”,有感情地用角色朗读对话描写)。

这个课时,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和爸爸怎样的过程?(钓鱼)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从开始激动到最后依依不舍,犹如大海上激起的波澜,一上一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技巧――波澜。同学们!这一课里还有其它的写作技巧,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索吧!

下课!

板书:

行动描写――连用动词

景物描写――活用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2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600字

五年级三班 高 源 远

读了《钓鱼的启示》之后,我知道这篇课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作者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了又大又漂亮的鲈鱼,可父亲又让放掉。在一段争辩后,作者不舍地把鱼放回湖中。三十四年后,作者想到以前钓鱼的事,仍然深受启示。

作者讲到:“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不由地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我上课时无意间发现同桌有一支很引人注目的新笔芯。课间,我看见同桌出去了,便拿出他的笔芯欣赏起来。嗯,模样漂亮,还带着淡淡的香味,要是我的多好啊!怎么办,怎么办,这诱人的笔芯!

周围声音很吵,没人在乎我在干什么,也没人知道我想干什么。我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让好朋友为我掩护,把同桌和我的笔芯换了过来。我的心咚咚咚直跳,又欣喜又紧张。同桌很快回来了,我都不敢正视他。但发现他并没在意,我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过了几天,我越来越觉得这事做得不够光明正大,于是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同桌。他听了后生气地说:“哎呀,你怎能这样呢?”我不想当面示弱,对他说:“已经这样了,你说个解决的办法!”同桌说:“要不然,把你那个新笔筒给我,咱俩做个交易!”我爽快地说:“好吧,成交!”看到同桌高兴地用上新笔筒,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消失了。

一年过去了,那个偷换笔芯的女孩又长大了一些。每当我看到诱人的“鱼”,都会做出收与放的正确选择。

家长的话:

这篇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有做人的体会,又有写作的进步,值得肯定。今后要在语言提练、细节刻画上下功夫。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3

袁春华

2010年9月,因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钓鱼岛事件至今尚未平息,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这一事件,政治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密切关注事件动态,还应将钓鱼岛事件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呼吁学生理性爱国,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钓鱼岛事件启示一:蓄积正能量,坚持独立自主,提高综合国力。

在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教学中,我引入了钓鱼岛事件这一热点问题,分析其对中日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日两国一旦发生对峙、矛盾升级,不仅会影响到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必然会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钓鱼岛事件中,中国国内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日本的商品和服务在华遇冷。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核心技术实力落后、民族企业缺乏应有的担当等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民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与此同时,中国还应加快扩大内需的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钓鱼岛事件启示二:激发正能量,理性爱国,正确行使权利与义务。

在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及第四单元“当代国际关系”的教学中,我又将钓鱼岛事件这一热点问题引入,借此分析我国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等问题。钓鱼岛事件发生后,面对日本政府方面的挑衅行为,我国公民义愤填膺,许多公民走上街头举行爱国游行示威活动,表达爱国诉求。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是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公民在参加示威游行时,必须按照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规定进行,不能扰乱社会秩序以及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作为青年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领土完整和侵犯我国主权的言行做斗争;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在“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我以“爱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我们要做理性的爱国者.应把满腔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让爱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这样一段陈述结尾,并与学生共勉,呼吁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钓鱼岛事件启示三:传递正能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中,钓鱼岛事件再次进入我的课堂。课前我播放了《我们的钓鱼岛》MV,并抓住了学生情感升华的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青年学生应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肩负着帮助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政热点,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将学生的爱国热情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4

读《钓鱼的启示》有感

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是讲述一件发生在离捕捞鲈鱼开放日前两个小时的故事。在这天晚上,作者与父亲来湖边钓鱼,惊喜地钓到了一条肥硕的鲈鱼,但当得知离捕捞鲈鱼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父亲要求我将鱼放回湖里,而作者在放与不放之间挣扎、徘徊,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道出:道德看似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而在种种诱惑下人往往会丧失标准,难以抉择,尤其是在一些“小事”上,更是如此。我也深有同感。

每当我走在大街上,满地垃圾总会引起我的反感:怎么会有人乱丢垃圾如此恶劣呢?没有社会公德心,素质差!然后是掩鼻加快脚步逃开。学了这篇文章后,再回过头想想,我又做的如何呢?除了不快、发牢骚、佯装视而不见,再不就是躲开,从没有想过要弯腰拾一下更不敢去阻止。这不就是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默许和纵容吗?!

虽说道德的抉择有时很难,而道德缺失则会丧失一切,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从我做起,时刻反省自己,在各种诱惑下就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样,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很多。

五(四)班

樊文青

2008年12月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5

一、品读语文教材,丰富小学生的认知世界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浅显易懂、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名篇佳作,或描写四季风光、山水美景,或描述风土人物、人间真情,或再现生活、谈事说理,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学生在阅读文本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更重要的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认识了身边的学校、家庭、风景名胜,在阅读中走进了有声有色的大自然。如读《草虫的村落》让学生认识了爬行的小虫,梦幻般地跟随甲虫村民进入草虫的村落,观看虫儿曼妙的舞蹈,感受虫儿勤勉的劳作,进而爱上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能力较强的时候,学过的课文、背诵的古诗、积累的名言多数会伴随他们一生。教师应牢牢抓住这记忆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博览群书、博识强记,识记对他们一辈子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阅读体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著名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由于还没到可以钓鱼的时间,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父亲严厉要求“我”将鲈鱼放回湖中。三十四年过去了,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篇文章讲出了这个不深奥但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钓鱼”入手,体会“钓鱼”之不易“,放鱼”之艰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先叙事、再说理的写作方法,同时能深刻体会“我”得到的启示,从而能把这个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在生活中,当你面对金钱的诱惑、当你面对利益的吸引、面对是与非的抉择,要明辨是非,自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丰富读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情感

要让学生保持浓郁的阅读兴趣,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坚持不懈,变换方法,使读书成为学生终生的爱好。首先,要立足课堂,课内外结合。

如:学习了《怀念母亲》向学生推荐《季羡林文集》,学习了《草船借箭》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引领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感受,通过拓展阅读、课外延伸再次消化理解,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格。

其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家长的爱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如果能让家长也喜欢看书,那么在一个爱书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应该是勤奋而又谦和的。因此,学校应强调亲子阅读,由学校统一推荐家庭教育阅读书目,教师则经常指导家长进行选择和针对性阅读。提倡学生和家长在家中共同阅读学习,并撰写亲子阅读心得,举办“亲子阅读会”,为家长和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效果的平台。第三,师生共读。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爱看书的教师,往往就会有一批爱读书的学生。学校应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语文课堂上,提倡教师范读、领读。

课后,鼓励师生共读,师生一边阅读,一边交流心得,其乐融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既能增加师生对读书的兴趣,更能使师生们在活动中一展才华,锻炼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

第四,开放学校图书馆,定期借阅、定时上网。学校推荐阅读的书籍在学校图书馆内大部分都有纸质藏书,课余时间,学校图书馆成了学生读书的乐园,他们或精心选择喜欢的图书,或静静阅读,或利用电子阅览课在互联网上阅读电子图书。丰富的色彩、流动的图文、生动的画面带给学生愉快的阅读享受,燃起学生阅读的热情。总之,以读启智,以读促德,以读怡情,建设书香校园,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有效的方法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陶冶情操,认识世界,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作者:梅俊 单位:本溪市平山区平山小学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6

课上,我们学了《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

它主要讲了作者在刚11岁那年,父亲带他去附近小岛上钓鱼。在离鲈鱼捕捞日的两个小时前他钓到了只大鲈鱼,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父亲让作者把鱼放回湖中。

从中我受到启发,想起自己从前。当时我还是二年级,冬天的周末里,我出去堆雪人。匆忙和高兴夹杂着,因此我总是乱蹿,一不小心把另一家堆的雪人蹭掉一大块。我心想:赶快逃,要不就完了。我没有道歉,一见那个雪人,就匆匆离开。面对那个“鱼”我不应该那样,应该把它修好,然后写张条道歉。对待那条诱人的“鱼”我忐忑不安,我现在想:为什么我面对这条“鱼”就不能像父亲一样有德?

可有件事我认为我做得好。放假了,爸爸妈妈都上班,我也写完了作业,无事可干很悠闲,一会玩弄这,一会玩弄那。突然我想到有电脑游戏可以玩,正高兴时又想起妈妈不让我玩电脑时,我答应过她。只好控制住,为了克制这种心理,我逼着自己浇花、逗乌龟,不一会儿就忘掉玩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用文中的话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我们应该正确判断。这样从小训练,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山西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高思淼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7

一、 给课堂教学唱点“插曲”,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唱点“插曲”。表面上看似是远离课堂的闲话,但它与教学内容有很强的互补性,能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穿插相关内容的介绍或讲述,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严密性和趣味性,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教学效果。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穿插温习一些已知的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引导理解《凡卡》以梦结尾的蕴含时,我发现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我引导学生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对比《凡卡》的结尾,看有哪些相似之处。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所希望的这种境界有吗?何况奶奶早已死了,能带她走吗?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黑暗,即使慈爱的奶奶在世也无力给她幸福。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凡卡和爷爷只能相会在梦境中,凡卡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唱点“插曲”,以免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这样教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能使学生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对阅读更感兴趣,能让学生对阅读更有一种期待感。

二、 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

(一) 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四年级的《钓鱼的启示》讲的是詹姆斯跟父亲一起钓鱼,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却在爸爸的要求下放掉了鲈鱼,他从中得到的启示,从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我是这样处理的:解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启示,获得启示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得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让学生读出“筋疲力尽”的感觉;然后想想还有哪里体现出钓鱼的不容易,“两个小时”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时间很长,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两个小时”相当于我们课堂的几节课,整整“三节课”,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体会到钓鱼的不容易;继续引导学生还可以抓住哪个词语领会,学生很快又会找到“终于”这个词语再次体会到作者钓鱼的不容易,这时你再让学生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

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二) 师生共读,体验美妙的感受

当然,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上述的“边读边指导”外,时刻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在随后的“读的交流”中,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它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享受。

三、 为课外阅读插上“翅膀”,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体验

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自由地飞翔。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一) 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

比如:我们班每天晚自修前五分钟的“读书故事会”,每读完一个故事,学生都会自己提问题,然后由学生抢答,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无穷的阅读乐趣。一个月举行一次的“读书知识竞赛”“办手抄报”“朗读比赛”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有所得的那份兴趣。

(二) 做好读物的推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8

关键词:活动;幼儿;实验;发散思维;教法;全面融合

1 精细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激发幼儿思维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有强烈的求知欲。观察力是人们选择接受客观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证明,环境对幼儿的思维启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给幼儿的观察创造奇趣环境,在每一个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活动中,都要想办法创设不同的思维环境,诱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的观察与思维兴趣。如认识磁铁性质的活动中,老师把“U”形磁铁放置在了一块红色的桌布上,桌布周边摆设条形磁铁、直流电磁铁、铁钉、铁屑、钢钉、小木块、木屑、纸片、塑料、铜片、铝线等多种试验材料,整个的布设就像是一位魔术师在给小朋友表演现场所具有的新奇气氛,极大地调动起了幼儿“要看个究竟”的积极性。教师在做演示时,也要像魔术大师一样,无论在动作、还是在表情,都要做的惟妙惟肖、耐人寻味,唯一一点不同的是要把魔术师的无声表演演绎为“有声教学”,做到边演边问,在各个节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来完成各种活动,要让他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发现现象、产生好奇、诱发质疑和自己进行总结。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教师演示后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指导每一个孩子对每一种材料进行实验,甚至反复验证,让他们都有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在亲身体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一块和小朋友总结出磁铁具有吸“铁”金属以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让儿童找准“U”形磁铁极性色彩标示)的特征。在开展“水的溶解”的活动中,一上课就给幼儿准备了冰块、冰花、冰糖,每一组都有一杯热水、一杯凉水以及筷子等,并设定了“冰块不见了!”等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标题。教师一边做实验,一边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冰块放到热水里很快就没了,放到凉水里得过一会儿才看不见。”“冰花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就化了。”“两杯温水放入同样多的红糖,一个用筷子搅和,红糖化的就快些,不用筷子搅和的化的就慢些。”孩子们在实验中很快就掌握了什么是溶化现象以及溶化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等这些简单易懂的道理。

2 变换诵读诗歌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拓幼儿发散思维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就背古诗而言,有的幼儿就能背诵出几百首。

在教学《小儿垂钓》古诗中,教师紧紧抓住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核心这条主线,充分利用当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发挥油田湿地本土教材优势,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带上自制的鱼竿、鱼筒、安全“鱼钩”等工具,到野外水池湿地开展模拟垂钓,体验垂钓过程,感知古诗内容,品味钓鱼乐趣,重点是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展开“小儿”行为结果研讨,开拓幼儿发散思维。择机提出问题:“他最后钓到鱼了吗?”“假如钓到了鱼,小孩高兴吗?”“假如没钓到鱼,小孩的心情又会怎么样?”让小朋友分组讨论,得到的答案让人吃惊:

“他小声告诉了问路人要去的方向,也钓到了鱼,两件事都没耽误。”

“他最后钓到了鱼,当然很高兴,但是太私心,没告诉问路人要去的方向,给问路的人留下了遗憾,不尊重别人,不帮助别人困难!”

“他最后钓到了鱼,但也对自己没去主动帮助他人感到了很后悔!”

“他最后没钓到了鱼,但告诉了问路人要去的方向,帮助了别人,心里一点也不后悔、不遗憾,美滋滋的。”

“先理解了别人,才能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小儿怕惊动鱼,他就没考虑到问路人这个时候有多着急吗!”

“没钓到了鱼,帮助了别人,就像我爸爸说的蒙娜丽莎画像残缺是一种美,小儿的遗憾我觉得更是一种美丽!”

有的孩子还能联想到《小猫钓鱼》的故事,并进行对比,“一个是三心二意,另一个是一心一意。”。几个小朋友还一起唱起了二人转小沈阳等演员唱的《美呀,美呀,美呀》歌曲。野外钓鱼活动非常热闹,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源头,激发了幼儿的即兴思维,极大地开拓了幼儿的多向发散思维水平,构建了幼儿思维与所学知识、所学道理的网络连接,润色了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创造力,平衡了体、智、德、美四方面幼儿教育内容,并实现了其高度融合,优化了陈鹤琴倡导的活动教育的17条原则,真正给孩子们松开了思维的翅膀,让他们的奇特思维自由地飞翔。

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到知识过程中呵护孩子的思维

(1)教师职业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在活动中要依据幼儿年龄,科学合理布设活动内容、活动的难度和活动的宽度,精细设计活动教学方案,精心组织活动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迪幼儿思维,如运用幽默的语言、搞笑的装扮,恰当的比喻、逼真的情景、形象的图画、匠心的提问等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普遍推广,幼儿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使用、制作等专业技术,把活动内容制作成生动的动画播放出来,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受、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心灵上做人做事的振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一体化。

(2)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想象,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对老师的提问或自己的想法都能大胆地毫不顾忌的说出,有些答案可能要出乎教师工作者备课的意料,导致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现场的“难堪”。这时,教师一是特别要保持冷静、谦虚的姿态,要改换思维角度,积极走进儿童幼小的心灵世界,不要轻易批评、随意指责。二是要主动地蹲下身来,与儿童平站平坐,把“难堪”当动力,虚心向“小先生”学习,挤时间积极主动地“充电蓄水”。三是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适时、适事、实事、求是加以引导到正确的知识、道理、原理或逻辑之中。

参考资料

1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7)

2 (美)柯维著,陈允明译.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9

【关键词】指导; 小学生; 自评自改; 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37-02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有不少的学生,文章一写完就交,从不检查、修改,有的甚至连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写上,一交了事。而老师呢?一大堆的作文本,改呀、评呀。其实我们也发现,有不少的错别字和病句可以由学生自己改正的也要老师去修改。这样一来,批改作文成了语文老师特别是中高年级语文老师的沉重负担。可结果呢?花的时间很多,收获却不大。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一看分数,就束之高阁,教师的千辛万苦就这样付之东流。如何克服这一弊端?下面我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读、评、写”课题实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

1 更新评改观点,变学生为作文评改主体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基本训练之一,把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培养好,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我们知道学生是在生活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目有所见,耳有所闻,脑有所思,新有所感,才产生作文的念头,写出文章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观点,从而唤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自觉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己运动”的心智活动,自己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如在《钓鱼》为题的一次习作中,有一名学生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没有钓过鱼。我看见过别人钓过鱼。我知道许多人把钓鱼当作一种娱乐,特别是年老退休的老职工,一有时间就拿钓鱼竿到河边钓鱼,以消磨时间。”我把这段文字用幻灯投影出来,要全体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议论修改。在议论中,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有:①在第二句前面加“但”字,把第一个“。”改为“,”。②把原第三句中的“年老”和“老职工”的“老”去掉。后来通过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又提出了两点:①把“一有时间”改为“有时,兴趣来了”②把“以消磨时间”改为“以寻找他们生活的乐趣”。经过修改,原来的短文就变成为:“我没有钓过鱼,但我看见过别人钓过鱼。我知道许多人把钓鱼当作一种娱乐,特别是退休的职工,有时,兴趣来了就拿钓鱼竿到河边钓鱼,以寻找他们生活的乐趣。”

可以看出,学生是在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修改文章的,经过修改后,不但文从字顺,认识也提高了。这一过程,变教师的精批细改为学生的自主评改,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有“教师的自我表现”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表现”,师生互换角色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有自己修改文章的潜力。

2 明确评改意义,调动学生评改的积极性

“文章不厌百回改”,不少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要让学生明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名家改作的典型事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介绍身边的榜样——班级学生由于认真评改而提高写作水平的事例;向学生展示优秀习作的原稿和修改稿,使学生懂得好作文是一次又一次地改出来的,从而引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调动评改的自觉性。学生的兴趣引发以后又如何保持呢?这就需要教师花一番苦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始阶段,由于学生自制力差,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评改任务,作为教师必须耐心做好辅导工作,保证课内的评改时间,因为课内进行评改教师可巡视指导,发现学生评改中的困难可以及时予以帮助解决,等到学生初步掌握了评改的方法,养成了自我评改的习惯后,再逐步放手,这样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增强了评改的自信心。另外,在评改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抄写作文用黑笔,修改用铅笔,教师批阅用红笔,最后打上原作文的分数和评改后作文的分数,改得好多加分,有创造性的加高分,这样一来师生互动,展示了作文评改的全部过程,使学生评有所得,改有所获,让学生有了更大的热力和动力投入于作文的评改实践活动之中,便于养成“自己作文自己修改”的良好习惯。

3 指导评改方法,逐步形成作文评改能力

小学生的持久性差,自我控制的意志比较薄弱,作文自我评改能力的培养应该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指导,使学生评有依据,改有方法。

3.1 教给学生一套修改符号。

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是要他们在完成作文草稿后,再联系生活实际,缜密思考,在原稿上进行增、删、调、理、订等,增,是增补必要的词、句;删,是去掉与中心思想无关的词、句;调,是调换词、句、段的位置,是它更通顺,更有表现力;理,是理通搭配不当的词组和表意不明的句子;订,是订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以上这些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耐心启发、指导、示范,并教给学生一套修改符号,使教师审阅批改时一目了然,提高效率。

3.2 反复朗读,评改结合。

评改作文包括“评”和“改”两个方面,“评”是“改”的前提,“评”包括阅读文章,评价文章,只有评得出才能改的好。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这里,“朗读”是改好作文的有效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需要依赖于朗读中发出的声音来支持自己的思考活动,所以在默读不易发现文章词句上的毛病,而通过朗读,则可以“请耳朵作教员”,容易发现拗口的和有问题的词句,从而考虑修改。

一读文章,评改中心是否明确。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评改文章,首先要考虑中心思想是否健康、明确。

二读文章,评改条理是否清楚,言之有序。包括整篇文章的段落层次是否按照预先拟定的提纲写的,文章前后的脉络是否清楚。

三读文章,评改详略是否得当,重点段落是否写具体。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把重点段写具体。

四读文章,评改字、词、句、标点是否用得正确。漏字的要添上,不妥的句子要改妥,不完整的句子要补充完整,不通顺、流畅的句子要改通,语言累赘、意思重复的就要毫不可惜地删去,不正确的标点符号要修改正确。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10

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效率,这是教学研究中不断期望达到的目标。我个人认为要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这些年教学过程中的拙见,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1.教学风格

最佳的课堂气氛应当是轻松愉快的,不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的压力负担感。讲课语言应言简意赅,清晰明了。对于术语,要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并适当放慢语速,给予讲解说明。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语言应生动、有亲和力。

教师自身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无精打采的老师,势必会造成学生犯困打瞌睡。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学生视作朋友,平等对待。基于以上这些,再配合积极用心的课程教案编写,要做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是不难的。

2.循序渐进提高审美

美术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首先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是用直观的视觉第一形象来给他人视觉美的享受。作为美术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感悟,甚至可以将教师自身对作品的体验,传达给学生,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每天清晨有多少双眼睛睁开,有多少人的意识苏醒过来,便有多少个世界。――《追忆似水年华》"。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美术作品所产生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应刻板教条的让教学成为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形式。对艺术的看法应当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应是唯一的。举例来说:美术教学中难免提问,诸如月亮像什么的问题?标准的答案就是小船之类,但月亮可以像咬过的月饼,甚至是弯弯的豆角。在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讨论中,切忌否定学生的独特想法,从而抹煞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人因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进而萌发想象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重点课时,可以多花一些教学时间,以供学生仔细品味,深入体会其美感。要留给学生对待艺术的想象空间。有重点地解读作品,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作品欣赏时,教师还应交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故事,所处时代,将作者当时的境遇等结合起来解读,学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产生更深切的体验。教师不应填鸭式的讲解来破坏学生对艺术的认知感悟过程,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

3.授课方法

身正为师,身先为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亲身示范的作用毋庸置疑。示范应是整体示范和局部示范相配合进行。整体示范意在全面直观从构图、步骤、各环节,比较等方面着手;局部示范则侧重突出重点,有更大自由的发挥空间。示范过程中应注意专业知识、审美元素的运用和体现;教具配图大小、讲解语速适中、步骤清晰,要点要进行板书。示范应做到化难为易,以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示范还应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要有借鉴、启发作用。

授人鱼不如授人予渔,拿钓鱼举例说明,授课方法应有四种境界:

(1)老师钓到鱼,学生吃;

(2)引导学生向老师学习钓鱼的方法,自己钓着吃;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会选择在这里钓鱼吃?

(4)老师是怎样学会钓鱼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4.教学活动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一些活动,进行交流,在互动中,以问答形式帮助学生获得提高。考察点应以教学内容展开,环环相扣,语言要简洁简明,适合小学生。一般来说,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类:

(1)描述型,提问诸如看到的内容、颜色、形状等;

(2)分析型,使用了哪些绘画材料,使用了什么技法;

(3)概括型,反映的主题,和当时时代背景关系;

(4)判断型,开放型问题,对作品的做出大胆、直觉的评价。

问答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注意学生表述内容的逻辑性、层次性,培养其表达能力。

5.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情况

人的注意力是有时间上限的,教师在课堂授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可以从学生的眼神,课堂气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来评估。做一个用心讲课的教师,留意教学上反映出的问题,以便思考改进。

6.掌握好课堂时间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11

美国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黄博士的话既形象又深刻,他把孩子的创造性比作种子,并用种子发育的过程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暗示。在这里,种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不也正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以启示吗?

传统语文教学弊端种种,归根到底是太突出了“教”,而忽视了“学”。“教”本身是无罪的,“教育”、“教学”、“教师”等词也都来源于“教”的实质,关键的问题在于该如何去“教”。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他强调的是“教”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正是为了不教”,他暗示了“教”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教不得的,而且也是不能教的。他还提醒了我们“教”的内涵,“教”什么呢?应教给学生形成创造力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给学生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思路和方法。“教”是创造性种子的根源,“教”是创造性大厦的地基;“教”就是画龙点睛,“教”应该是“学”的催化剂……“教”的一切皆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茁壮成长。虽然创造力不能依靠单纯的传授,单向的“教”来获得,但创造力又离不开“教”,“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忽视“教”的教师不能称之为教师,而忽视“教”的学生也必定会走许多弯路!

我们的教改不仅充分肯定了教的必要作用,而且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正在由狭隘的课堂教学向大语文教学思想渗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教和学都朝着同一目标(培养学生的素质)前进;教的同时更加强调“学”,强调给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尽量多的自主把握的学习时间,给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的学习环境。

正是源于这一改革目标,我校开设了阅读课。对于阅读课,我们不仅做了长期整体的宏观规划,而且在每次阅读课上,我们对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做了微观调控。我们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有摘抄、要写感悟,且重在感悟。这个思想内化的过程是任何外在因素都无法替代的。这就好比是教给学生钓鱼,首先要让他产生钓鱼的强烈愿望,并主动拿起钓鱼竿,其次得真正带他到河边,教给他钓鱼的方法,然后就得靠他自己动脑动手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关键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这不仅要求教育者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的学习条件,更需要教育者去发掘孩子的内在潜力。孩子的创造性如同种子,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种子。孩子都有着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者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教出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充满活力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中学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12

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

一、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声有色,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就能使学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像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像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去读,带姿势动作去读。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练习,用不同的语调去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然后再让几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读。讲完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些地方的语调应低沉、缓慢、哪些地方应用平静的语气,哪些地方应用悲惨的语气,哪些地方节奏快一点儿。学生慢慢地注意了语调的抑仰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凄凉催人泪下的境界。这样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地完成。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像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深入新世纪的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使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使学生感受到国文博大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

四、编讲故事,引发兴趣

学生从小对讲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既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从故事中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更好地学好课文。如在教《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我上课前娓娓动听地讲述:“我们伟大的革命师列宁八岁时到姑妈家做客,与表姐一同玩耍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姑妈过来时,列宁因怕姑妈的责备而没有承认,后来列宁在妈妈的教育下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姑妈还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呢!那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列宁当时是怎么想的吧。……”这样一来,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师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引入新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像失去了兴趣还能这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攻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