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析化学的特点

分析化学的特点

时间:2023-06-02 09:59:22

分析化学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外语的文化性 特点 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一、外语的文化性

外语揭示了外语所在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这是由外语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外语的这种特性,为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观念,文化思维)下教学外语,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间发生了聚合、比较、相容或排斥的过程,这一现象为外语的外在文化性。

外语的内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而外语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外语传授)作用下产生的,是可变的,它因外语教、学者的思想基储文化阅历、思维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语教、学者经过对文化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心理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观点。

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的辩证统一过程,构成了外语文化性的主要内容。

首先,外语(外国文学)作品的混杂性。各级各类外语教材在选材上均贯彻了教学大纲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掺有反映外国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的东西,用于泛读的外国原著中除优秀的东西外确有良莠混杂的成分。读外国原著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第二,中、外文化的对比性。外语的内在文化性一旦显现出来,外域文化与外语学习者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对比的过程。这个对比过程的实质内容是:优秀成分的相容――相互奉献,相互推进;不同意识思想、价值观念等的对抗――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教学中,应该用相容的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用相对抗的部分经过认真取舍,因势利导,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单纯地当作人类文明的附带品,而是维系社会形态、关系到社会历史命运的灵魂与支柱的东西。我们对科学文化素质的理解,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所以,文化具有很大的育人作用。重视外语的文化育人因素,是时代的要求。

二、外语教学的文化渗透教育

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世界现代先进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和相互推进,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因此,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借鉴外国历史、文化的先进成份和时代文化的人类共性成分,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把优秀文化内涵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既教书,又育人。

渗透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是:①丰富文化知识。②增强思想文化素质。③启迪社会主义觉悟。④提高文化鉴别能力。⑤激发求知上进的爱国热情。

渗透文化教育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外语课本在选材上的思想性要求,针对不同素材认真备考,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有机渗透。例如:英语教材中有不少介绍马克思、列宁、等伟人的文章,可用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世界观教育;利用介绍伽利略(Galileo)、达尔文(Charles Darwin)、居里夫人(Madame Curie)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及关于科普知识的课文,进行热爱科学教育、竞争观念和开放思想教育;利用介绍外国生活风貌、人文习俗、反映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社会活动等的课文,进行劳动观点、协作友爱精神、道德审美观念等的思想品格素质教育;利用介绍世界各地历史古迹、名人轶事等的课文,进行人类文明史和积极文化思想教育,等等。

三、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否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否树立,外语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克服埋头业务工作,忽视政治学习的错误倾向。充分意识到自己不单在传授外语知识,而且业己进行着广角度、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教育。可以认为,外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人类文明传播者。对此务必保持清醒认识。

第二,克服只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现象。曾对外事翻译人才提出过“政治基本功、知识基本功、外语基本功”的三个基本功要求,值得引起外语教师思考。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居高临下,指点迷津,才能为人师表,潜移默化。

第三,转变外语教学长期以来的重文轻道观念。一方面,外语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由于语言“障碍”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封闭模式,不易进行德育渗透的管理,影响了德育渗透的力度,对此应提高认识,改进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认为外语教学作为纯语言教学,很难有渗透德育的文章可做,对外语教材中出现的鲜活的文化教育内容视而不见,这是妨碍素质教育的顽疾,应彻底根除;再一方面,不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可分与不可分性,抓准要害,拓宽渗透德育的路子。

第四,深入研究,把握实质。有实质的把握,才有渗透方向的确定,才能卓有成效,事半功倍。这并不是说,外语教师总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深钻细研,而是把这些研究贯穿于教学实践和业务学习的过程之中。

第2篇

一、高三文科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特点分析

在高三文科班中,数学学业不良者所占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兴趣,甚至存在畏惧心理,认为学习数学是迫不得已。学生郑某的心理反映了不少同学的真实情况,她说:“我当初选择文科并不是因为喜欢文科,而是因为理科太差,不得已而为之”。当然,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出于对文科的喜爱而选择文科的,由于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因素导致数学学习不良。这些学生在班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帮助数学学业不良学生“脱困”,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在情感方面。高三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时间紧,学业任务繁重。对文科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思想上渴望进入理想的大学,急于提高成绩,一味求多求快。另一方面,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数学学业不良。当现实与愿望产生矛盾时,许多学生便产生焦虑、浮躁等情绪,这种情绪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士气。这些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时地遭受失败和挫折,自信心严重受挫。有的对数学学习采取回避态度,不爱动脑、动手,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到底,眼高手低,不求甚解,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几乎丧失了走出学业不良这一怪圈的能力和勇气。

在知识储备方面。每次质量检测后,总会有学生说:“我会做的,可就是算错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仔细想想,所谓的遗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必然。究其原因,是运算能力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高三文科学生有的不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有的不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这些其实都是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的表现。

我们对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调查表明,有25%的学生认为造成数学学业不良的根源在于小学、初中的数学基础未打扎实,有53.5%的学生认为造成数学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初高中衔接时未注重学习方法的转换,学习松懈。不管哪种原因,都导致了数学知识储备不足。前者表现为运算技能不足,后者表现为对数学概念、原理、性质、公式、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理解,对一些概念只从表面上感知而抓不住本质。

在思维能力上,文科学生以学习陈述性知识为主,习惯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而数学本身是由概念、符号构建的逻辑体系,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它。曾遇到像姚某这样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非常勤奋,但数学成绩始终不理想,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思维上都存在问题,他们总喜欢像学习政治历史那样,拼命去记住数学的某一结论和方法,不注重这些结论方法产生的过程,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三文科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策略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的理论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虽有快慢之分,但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程要求的各项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我制订了“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三步走的转化策略。

1.帮助成功阶段

“帮助成功”这一阶段是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哺乳期”。以教师帮助、触发学生为主,目的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研究表明:只有2%~3%的智力低常者无法正常搞好学习,突出人才和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非决定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决定于是否有自信心、坚持性及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要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成功体验,需要“低起点,严要求”,要摸清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位置上,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经常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几次摸底考试分析中发现,三角函数相关内容的得分在学业不良学生中很低,在平时作业中也是“谈三角色变”。而三角函数相关内容在高考中是基础题,占分较高。为此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从三角函数入手,使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

首先要求学生熟记三角函数的相关公式,引导他们寻找公式的特征,比如对诱导公式中“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理解,两角和与差公式和二倍角公式中的角与函数名之间的变化关系等,使他们在记忆公式的过程中理解角与三角函数;然后给出相关例题进行演示,并让他们模仿;再让他们小试牛刀,独立解决稍难的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进行限时综合训练,内容是选择、填空题,加一道三角函数大题,要求“快节奏,多变化,快反馈,多矫正”,通过多次训练,学生们在做三角函数题时信心十足,三角函数终于成了纸老虎。

2.尝试成功阶段

当这些学业不良学生踏入教师的“成功圈套”时,就乘胜追击,加大学生尝试成功的力度,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巩固学习方法。在尝试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争取成功,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所以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总结三角函数的学习方法,找到利于其他章节的学习方法,并作交流。然后趁热打铁,对向量、数列知识尝试展开有计划、有层次地自主复习,进而形成一般的数学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让学生懂得只要耐心去做了就会成功。通过学生自己争取成功,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

3.自主成功阶段

高三数学具有学习内容综合性强、范围广、知识深化等特点,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前面的过程实施及成功体验,使他们对高中数学内容和体系仅就章节而言得到一定程度的把握,但是如果综合起来就显得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做题时发现不了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找不到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找不到图所传递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交叉融合的信息,根据问题自身特点作出灵活机智反应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课好像听懂了,但课后就是不会做题或一做就错,经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就明白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重点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尽快脱离教师的“哺乳”期,培养其自觉摄取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己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形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的机制。

经多次高三文科班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转化策略是有效的。只要认真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对症下药,努力教化,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他们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尽可能多的有效学习策略,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布卢姆.掌握学习[M],1968.

[2]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刘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66-02

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因此,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确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际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学情分析不足

在实际的生物学教学中,许多生物学教师对于学情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方面:

1.在教学设计时不进行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甚至都没有学情分析的部分。笔者对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相关的两本期刊——《中学生物学》和《生物学教学》进行了统计:分别将两本期刊从2006年第一期开始到2011年第八期和从2006年第一期到2011年第十期的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进行了下载。下载到了173篇相关的教学设计,可是在这173篇教学设计中,只有24篇教学设计明确做了学情分析,其余的149篇均没有学情分析部分,做了学情分析的只占了约13.9%。

2.在做学情分析时笼统化、表面化。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虽然做了学情分析,但是分析笼统化、表面化,对于学情只分析了其所有学生共有的部分,对于学生的一些个性化学情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如: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及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及推理能力仍然不够,等等。

3.学情分析的重点只放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在对收集到的一线生物学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习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而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一些个性化因素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

二、合理的学情分析应有的分析层面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分析学生的情况,既要分析出学生的一些共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要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

1.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大致相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2)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过程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对于相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教学进度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很好地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甚至每一个学生集体之间也会存在差异。要想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要下苦功夫仔细研究自己所要实施教学的学生集体的特征。

(1)分析本班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虽然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会有大致相同的的认知及思维特点,但是不同的学生群体由于生活经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一些不同会导致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文科班的学生和理科班的学生在认知及思维方式上就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笼统的年龄特点之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剖析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优势,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地教学。

(2)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对于学习难点的确定以及难点的突破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教学的难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将主要的教学精力集中在学生不好理解同时又是教学重点的内容上,做到让学生最好、最快地获得新知。

(3)分析学生真正的知识储备。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所有学生都有大致相同的教学进度,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不同,他们真正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有些知识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可以用于为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服务了,但对于另外一些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对于那个知识点也许只到了识记的水平,甚至是错误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他们之前的学习可以为下面知识点的学习服务的话,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知识迁移,甚至会影响下一知识点的学习。

(4)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教学内容是和生活内容相关的,这时候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生活环境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就应该清楚对于本次教学的内容而言,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是有助于教学的,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乡镇学校的学生对于生活周边的一些自然环境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例举田园、山坡等一些利于学生理解的例子。而对于城市学校的学生,他们对乡下的田园、山坡等不熟悉,所以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

(5)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变化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要有效地进行生物学教学设计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时一定要克服笼统化、表面化这些现象,真正认真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了解和把握中职学生德育特点,是搞好中职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我们有必要进行科学分析。由于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我们有必要探索和思考适合他们的德育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特点;方法思考

一、中职学生德育特点分析

中职德育工作是塑造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项艺术。中职德育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中职学生,因而全面科学地分析和了解中职学生,是教育学生、搞好中职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职德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德育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方法等都要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思想实际和个性特点。因此,对中职学生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和把握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特点和中职德育工作的特点,对于提高中职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克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简单化和公式化,提高德育效果,实现德育目标。

(1)中职学生德育的针对性思考。要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受教育者的世界观和思想品质等,就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活动的规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科学地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特点,恰如其分地估计教育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从调动和发扬积极因素着手,努力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才能使德育成果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中职德育的对象是青年,青年是有思想、有智慧、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如果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缺乏了解和把握,那么中职德育就会失去针对性,导致“成人化”“单一化”,既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又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的目标。中职学生年龄段不一,但总体均在20岁以下,思想单纯,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生理开始发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发展特点,因而不能把他们完全视为“大人”。德育工作就要打破过去“成人化”的模式,摒弃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针对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中职德育应该有别于普通中学德育和普通高校德育,切不可提出不切中职学生实际的过高要求。我们曾忽视过教育对象的特点,脱离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实际,一味强调高标准,这不但不能引导中职学生向着德育工作的目标前进,反而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工作难以展开和取得实效。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对中职学生进行的德育是社会主义德育整个过程中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目的是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技术和技能人才。

(2)中职学生德育的主体性思考。道德行为的产生源自内在的道德品质,外在的德育要求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想心理活动才能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德。因而学生接受道德知识,产生道德行为都需要经过学生自己大脑的自觉思考和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在中职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称意识强,同伴群体已形成,耐挫折能力较强,存在考试焦虑和自卑感。在离开家庭、进入了拥有一定社会气氛的中职校园之后,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走向独立生活,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意识都有很大提高。同时,校园环境也比以往的社会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这一时期是心理转变的关键期,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或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因此,教师应将学生作为独立的教育主体来对待,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和独特个性,不能把他们当做木偶或容器任意摆布或灌输,强迫他们接受外部要求,应该尊重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在德育中沿袭了一套比较陈旧的教育方法,空洞的大道理讲得多,适应学生特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少;说教式的政治报告多,寓教于乐的活动少。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还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削弱了德育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现代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思想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中职学生德育方法思考

要使中职德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序列化、现代化,就要了解和把握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德育效果。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的总的原则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我们有必要探索和思考一些适合他们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具体方法有:观察分析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个别谈话法、调查访问法、实例剖析法等。

(1)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法即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直接感知学生及学生有关的人和事,积累和掌握关于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资料,并作科学综合和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可以通过眼看、耳听、手记,还可以广泛使用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如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观察既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的一切机会进行,也可以通过听课、参观、出席有关会议和活动等途径进行。使用观察分析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②准备好获得和保存信息的手段,有计划地多次反复观察;③对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及时分析研究,并找到其规律;④在整个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观察者要观察敏锐,判断准确,分析全面、客观。

(2)资料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即通过科学全面地分析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来了解研究学生思想动态的一种方法。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记录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及其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变化的可能趋势。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努力方向,又有助于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共同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用资料分析法要本着客观、全面、公正的态度,注意以下几点:①搜集资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②所搜集的资料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能以不同方面反映学生思想实际;③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鉴别有无夸大和缩小之处;④分析资料不能有成见或带有先入为主的印象,避免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

第5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图片材料激活;比较法;原因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导入新课

师:看到这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情迎面而来。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古今衣食住行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的社会生活。

二、师生互动

1.近代社会中国人的服饰变化及原因

步骤一:观察、比较近代服饰的变化。师:近代社会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何特点?生:中国人原来的服饰主要是长袍马褂和旧式的旗装,后来出现了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生:近代服饰体现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步骤二:分析服饰特点以及变化的社会意义。师:清代旗装和民国时期的旗袍各有什么特点?生:清代旗装宽松肥大,民国旗袍美观舒适。师:反映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清代旗装有着繁复的等级规定,反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民国旗袍是比较普遍的女装,体现了平民化的特征;生:清朝旗装体现了女子在封建伦理道德下拘谨、保守的精神面貌;民国旗袍体现了当时女子摆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步骤三:探究原因。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

2.近代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及原因

步骤一:初步认知近代饮食现状以及向勇的特定人群。师: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中国人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由中国传统菜肴到出现西餐,蛋糕、咖啡等。师:这些美味的西餐19世纪中后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中国人才可以享受到?生:主要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的有钱人才可能享受到。

步骤二:分析特点、探究原因。师:这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地区的不平衡性。师:为什么近代农村的社会习俗变化较小呢?根本原因是什么?生:因为小农经济的封闭和落后。

设计意图:特殊群体是分析习俗变化的一个特殊切口,通过比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地域的不平衡性”的特点就一目了然。

3.近代中国建筑变化以及时代背景

步骤一:介绍建筑变化。师:(多媒体呈现幻灯片)谁来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变化?图片略。生:由传统的四合院到出现西式的洋楼和中西合璧的楼房。

步骤二:四合院的特点、成因。师: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如果把一个四合院扩大很多,布置奢侈,那就是一座皇宫,中国的皇宫也是一座庞大而壮丽的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典型建筑。那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四合院”具有哪些特点?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生: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生:政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步骤三:概括近代建筑的总特点并分析产生背景。师:中国近代建筑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哪些特征?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生:近代中国建筑呈现出新旧并存、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除了了解近代建筑变化特点,更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分析其产生背景,而为了避免空洞分析,这里采用特殊案例分析法,增强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4.近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生:近代中国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近代交通工具。

5.探究社会习俗变化之因

步骤一:材料分析

“……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摘自《阿Q正传》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也。”

――康有为

三、课堂总结

师:社会生活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的变迁还是一种文明,它深刻地镌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而且还学会了比较阅读图片,盘活历史旧知,掌握了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以及由果索因的能力。

四、教学后记

本课涉及的一般知识学生通过看、听、想都能自主掌握,所以教学设计力求凸显两条主线:一是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二是通过比较历史现象,归纳历史变化,探究背后的因素。

第6篇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的发展特色,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以及内涵的理解。接下来将对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

在跨文化视角下,要想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就必须要对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特点。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对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学习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源自于宗教和神话,《圣经》和希腊神话都是英美文学语言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进行语言特点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圣经》和希腊神话进行阅读和理解,这样可以有助于促进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语言的理解。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圣经》,里面的一些长诗等,经常作为英美文学中的重要引用。例如,在《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中,就对《圣经》中的文化和思想进行了传播,所以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要对《圣经》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背景和语言特点。

除此之外,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与古希腊神话之间也息息相关。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对英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部分的英美文学作品中,都会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子。一批著名的近代欧美作家,例如但丁的《神曲》都是对古希腊神话体系的探索与分析。英美文学中对自我的追求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都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所以,在进行跨文化视角下,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的研究,就必须要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和来源进行分析。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重视引用经典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英美文学作品都会去选择一些神话故事或者是典故来进行文学创作,加深作品的深度,使作品的语言更具特色。例如对希腊神话故事阿基里斯英雄事迹的引用,借助简单的故事寓言,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通过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更加耐心和深入的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语言特色。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借助简单朴实的故事寓言,通过平凡的Z言,来表达深刻的含义,这是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语言特色。

(二)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往往是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所以在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时候,就需要对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环境进行查阅和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品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语言表达上面更重视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虽然英美文学的语言风格是多变的,但是反映的主题都是与现实相关。采用多元化的语言表现特色,来展现作品的丰富语言特色。以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文学作品《彼德・潘》中船长胡克出场时语言描绘的片段为例。作者之所以可以将船长的形象描写的如此生动,最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形成了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三)重视戏剧独白的效果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视戏剧独白的作用。通过借助语言独白部分的描写,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主人公思想,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例如在《威力神父的祷告》这部文学作品中,不仅可以听到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描写,还可以欣赏到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这样可以借助文学语言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描写意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借助戏剧独白的语言设计,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促进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就必须要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首先,在跨文化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只有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才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感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读者对英美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认知;除此之外,读者还需要加强对作品的作者经历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这样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对语言的欣赏准确度。

(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跨文化视角下,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除此之外,读者还要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有助于更加深入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欣赏与分析。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必须要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写作风格为基础,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才可以更好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分析作品深度。

参考文献:

[1]李辉.英美文学作品在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探究[J].语文建设,2014(14).

第7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9—01

项目:重庆邮电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DKC2010—7),重庆邮电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提升项目。重庆市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xjg201018)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加强工科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便成为新型通信信息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开设的数学分析[1]课程已相对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工为主,经管、理等相结合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开设的工科数学分析[2]课程建设则相对滞后,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我校工科数学分析课程于2000年开始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开设,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丰富教学资源为抓手,以改革教学措施为突破,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适度拓展等课程建设实施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紧扣工科专业需求,优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工科数学分析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的建设我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把学生培养成我国信息通信事业的杰出人才,根据“数学是基础,工学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的教育理念,从在试点班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扩大至普通班级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同学,进一步拓展为工科数学分析[3]双语课程。通过研究工科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特点以及数学知识对工科人才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工科专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特点,在制定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校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科学和通信工程的地位,采取“理工结合”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

(二)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保留精髓,突出特色,适应需求,适度拓展,推进国际化。具体为:

1.保留分析课程的精髓,体现分析课程的本质内涵。

2.突出课程的工科特色,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3.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4.拓展工科学生的数学视野,打开面向现代数学的窗口。

5.开设工科数学分析双语教学,推进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三、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构建优质立体化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构建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改革的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力求从学生数学基础出发,遵循“注重思想方法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1.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案例教学”,融入建模思想。

3.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习信心。

(二)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资源。具体为:

1.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先后被多所高校选用。

2.为配合实践性教学及实施教考分离,教学团队编写了相应的习题库和试题库。通过多年来的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研制“工科数学分析CAI”,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五届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多所学校选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通过该教学平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特点,依托学校特色,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了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课程习题课教学的宗旨是通过问题讨论、例题演示、案例分析等,以便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应用、运算和论证能力。

2.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在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团队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工科数学分析的课后综合作业(实验)和课程小论文(综合实践、作业、上机)引入到教学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布置网络学习作业或实验,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过去的2011年,获得了4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 结论

通过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对我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体系;分析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27-02

分析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食品、生物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分析化学实验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本科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技能、实验习惯、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可信内容,也是增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到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后能否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能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这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从分析化学实验所学到的本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原有的分析化学实验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如部分实验内容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1,2]

一、目前分析化学实验存在的不足

从以往的分析化学实验来看,项目上要么是随机性较大,要么就是多专业统一的模板,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的特点选择相应实验项目[3-5]。从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来看除基本操作实验外,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很少,而设计创新性实验基本没有。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时代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授课形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为主,实验操作都是在教材与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安排下进行,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本技能较扎实,但常常只会照着方子抓药,综合实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在考核方便,原有的考核方式只是单纯的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汇总,不利于学生平时实验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将实验考核融入到实验模块中,完善原有考核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6]。

二、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

在长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总结和研究,根据当前时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五模块、三层次、一考核”的实验教学体系。五模块即以专业为模块,分别为化学、化学教育专、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5个模块。其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情况来进行划分。三层次是将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整合优化为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三个层次。一考核即建立统一的考核模块,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7-10]。

1.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设计和选择。在设计和选择实验项目时,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的特点相结合,让专业特色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悉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基础验证型实验属于五个模块必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专业特色的实验。例如:食品工程与制药工程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性强些的实验,如“食品中灰分的测定”、“食品酸度的测定”等;生物工程学生可以选择“吸光光度法测水和废水中的总磷”、“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等。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而又灵活化,打破了原有实验的统一性和多变性[4-6]。

2.确定不同层次实验项目的分配比例。不同层次实验项目的分配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在各专业实验项目模块中的分配比例。使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例如:对于化学教育的学生,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多一些,而化学、食品、制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多一些。

3.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整合。实验项目的整合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把同种技能、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进行组合。例如:化学专业可以把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与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组合;生物工程可以把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与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组合;食品工程专业可以把碘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与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进行组合等。

4.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根据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建立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考核方法,实验考核是反映学生实际掌握操作情况的最有效的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测试(40%)两个模块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四部分。期末测试是对实验教学的全面考核,分技能测试和理论测试两部分。技能测试由老师给定题目,学生随机抽题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及安全措施、基本操作知识、实验中的问题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三、模块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意义及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实验需求。针对全校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五模块、三层次、一考核”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实验目标更为明确,实验方法、实验手段更接近生产实际。通过实施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消除了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若干弊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强化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时立文,鲁英.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54-155.

[2]蔡炳新,蔡炽,等.改革实验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7-19.

[3]梁振江,刘朋军,李华明,等.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4]李克安,赵凤林,焦书明,等.分析化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3,18(1):26-28.

[5]王广凤.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530-532

[6]罗杨合.模块化分析化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4).

[7]梁芳慧,靳丹虹,陈博.分析化学实验改革探讨[J].长春医学,2009,7(4).

[8]罗杨合,李勇,陈振林,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J].大学化学,2006,21(6):25-28.

第9篇

关键词 竞争情报 分析方法体系 面向对象

分类号 G350

情报分析是竞争情报工作过程中情报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竞争情报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基本技能,更是一门智慧艺术。在多学科相互交织、渗透与影响下,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集各家之大成。近年来,随着竞争情报分析的深入与发展,不断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被借鉴、引进与吸收进来,竞争情报具体分析方法数量持续增长。将如此众多的具体分析方法有序化、条理化成为竞争情报研究问题之一。只有构建科学、系统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才能清晰描述各种方法问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指导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是情报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是情报分析方法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挥分析艺术性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论。

1

现有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分析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记载,竞争情报具体分析方法有百种之多。这些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在竞争情报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些具体分析方法,学者们研究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依据构建视角,现有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可归纳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见表1)。

由表1可见,以上四种体系类型中,基于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特点角度的体系类型重点突出分析方法的逻辑思辨特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体系构建思路;以方法来源、分析过程特点为视角构建的体系类型则强调了各种方法的学科属性与外部显性特征;而分析内容与分析任务角度的体系类型独具竞争情报分析特性,强调竞争情报分析的内容与任务特点。

以上各方法体系均以分析方法自身特点为建构视角,展现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应用范围,具有综合性、普遍性、系统性等特点。然而,如果考虑竞争情报分析工作的实践应用,可以发现这些方法体系尚存一定缺陷与不足。

一方面,上述从单一视角所构建的体系,要么偏重思维逻辑的特点与过程,要么突出纯专业的分析技术与方法特点,体系内思维逻辑与技术手段间关系失衡,无法全面反映逻辑思维与具体专业分析方法间内在联系。缺少对分析方法体系的基本思维模式、战略思维方式、方法间逻辑结构、体系结构间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关注。另一方面,竞争情报根本目标是为企业战略提供情报支持与服务。动态环境中,新的竞争态势需要一种便于操作、易于接受、高度灵活的竞争情报方法集成体系。以上四类分析方法体系所体现出的相对稳定性与机械性,难于适应环境与任务的新要求。

2 动态竞争对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

动态环境中,企业竞争情报呈现出网络化与“积聚式”增长态势,具有不连续、非平衡、非线性特点,并向多向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动态模式发展。对作为实现竞争情报应用和服务关键支撑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动态竞争中,伴随着竞争情报分析对象的发展与变化,竞争情报分析过程呈现多层次、多角度。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以用户驱动为基础、面向任务与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以体现不同方法在情报分析中的独特功能与地位,反映方法间的渗透、交叉、补充与配合关系。其次,动态环境中,竞争情报分析工作任务与分析对象所呈现出的综合化、复杂性、系统化特点决定分析方法体系构建不宜走“以方法本身为中心”思路,而应“以问题为中心”,针对特定的课题任务,从企业竞争情报任务和情报流运动本质、特征和规律出发,同社会活动的内容、功能、业务流程相结合,以提升情报分析工作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再次,创新是竞争情报发展的不竭动力。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的演化与发展是伴随研究对象的变化而走向完善的。因此,动态环境发展要求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要在结构上为新方法留有空白,同时又是一循环的动态系统。

3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建构

3,1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构架

竞争情报分析的本质是一个典型的连续动态思维过程。在竞争情报分析中,只有以分析对象为基础,围绕分析对象,强调各具体分析方法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对来自企业自身、市场需求、战略联盟、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信息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揭示杂乱的、零散的信息背后复杂、有序的因果联系,挖掘其内在价值。

根据以上动态竞争对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与情报分析本质分析,基于竞争情报分析对象与任务视角,可以构建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见图1)。

由图1可见,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面是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第二层是专业技术分析方法层。其中,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中的“逻辑思维”是一个狭义概念,系指各种具体逻辑思维方法。此分析方法层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整体构架的基础层面。而专业技术分析方法层则是以对象为导向,对具体分析方法手段的条理化、结构化与系统化,是分析方法体系的核心层面。

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是由竞争情报分析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体现了竞争情报分析过程的两个阶段:综合分析阶段与研究分析阶段。竞争情报分析人员首先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对分析任务、分析对象的性质、特征、结果要求等做出分析判断与抽象概括,并对所获取的散乱、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综合与比较,这是综合分析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分析对象与分析任务,才能运用各种具体专业技术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与透彻分析信息资源,以获取价值增值的情报产品为决策服务,这是研究分析阶段。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是从分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结构化与系统化,充分体现了竞争情报分析活动意识、功能、能力三个驱动因素的内在统一性。

3,2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逻辑思维分析方法体系

在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中,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是对供竞争情报分析工作者思辨与综合分析而使用的具体逻辑与思维方法的归纳与概括,具体分析方法体系如表2所示:

由以上体系可见,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构建于逻辑学基础之上,虽然此类方法并不是竞争情报专用分析方法,但却是竞争情报分析中的逻辑思维、系统思考的基础与出发点。结合竞争情报分析对象、分析任务,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是对狭义逻辑思维具体方法的概括与归纳,是基于逻辑分析的系统化方法体系,适用于各类竞争情报分析对象和任务。

3,3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专业技术分析方法体系

专业技术分析方法层是以竞争情报分析对象为依

据,是针对具体分析任务而采用的特定性、专业性分析方法的集合。根据企业竞争情报具体对象与研究内容,可将专门技术方法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竞争环境分析方法、竞争对手分析方法及企业自身分析方法。同时,考虑各方法在三种对象分析中的适用性,又可从通用与专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据此,可以构建基于适用对象与适用范围二维结构的竞争情报专业技术分析方法体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专业技术分析方法体系是对来源于与竞争决策密切相关的战略管理、经济学、文献情报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具体专业分析方法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它直观地反映各种方法所具有的微观分析属性和分析专用性,反映各分析方法与具体分析对象、分析任务的直接关系,并从分析对象与适用范围维度体现出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4 面向对象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特点与内在机理

4,1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特点

4,1,1针对性与实用性

此方法体系突破一般方法体系单一思维的束缚,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竞争情报分析对象,针对竞争情报活动内容、功能、流程,以典型逻辑思维过程为基本脉络,以整体、系统、灵活为指导,宏观分析为前提,具体操作为核心。

4,1,2综合性与系统性

此方法体系将不同层次各种方法纳入到一个有机体中,是各种具体方法围绕竞争情报分析对象、按照基本逻辑思维脉络的有序集合。考虑分析对象特点及各具体方法在分析中功能作用的差异,此方法体系从排列顺序、空间配置和分布状态等方面体现了各具体方法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兼顾思辨与具体分析。

4,1,3方便性与快捷性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是以具体分析对象为基础,密切结合竞争情报研究实际,适用范围明确,可操作性明显,有利于方法的择优化应用,有利于情报分析者根据分析对象与分析任务,选择适合的逻辑脉络与分析路径进行快速情报分析。

4,1,4开放性和动态性伴随着环境变化与学科发展,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交融性越来越强,新方法的吸收和移植成为分析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具有动态调整特征,兼具稳定性、兼容性与开放性,保持了与外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通畅,为新的方法预留了空间,能够在动态与开放中持续跟踪形势变化,动态捕捉到最新方法发展。

4,2

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内在机理

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层与专业技术方法层之间不是截然分开、彼此独立的,而是联系密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竞争情报分析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

4,2,1分析逻辑的递进关系此分析方法体系中,逻辑思维方法层与专业技术方法层均以竞争情报分析对象为出发点,首先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宏观层面分析,把握分析的总体方向与脉络,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然后再利用专业技术分析方法精细描述、透彻分析,获取及时、准确的竞争情报。逻辑思维方法层是专业技术方法层的基础,而专业技术方法层则是逻辑思维方法层的深化与拓展。

4,2,2层次结构的作用关系在竞争情报分析中,逻辑思维是一种基本思维模式,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的始终。专业技术分析是在基本分析逻辑基础上,对具体分析对象与分析内容的针对性与专业化分析,是逻辑思维方法与专业技术方法的有机融合。同时,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反映了层次与层次、分析方法与分析任务间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任务的多方法实现特点和方法的多功能应用特点,任务与方法并非是单一的映射关系,而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4,2,3分析过程的互补关系伴随动态竞争发展,情报分析对象呈现结构层次复杂化、内容体系超大化态势。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导,从系统分析人手,有效地把握分析对象整体结构及各子系统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子系统和具体对象,采用个性化的专业技术分析方法,探析分析对象深层内涵,发掘符合企业决策需要的更具价值情报。

第10篇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第11篇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教材,构建思维结构图,分析学生学习的思维起点、认知节点、思维发展点,制定学科课程中思维能力训练目标,形成了发现教育思维训练目标纲要,使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1.开发测量工具,实现思维特点分析科学化

我们首先对基于问题解决的认知风格工具框架进行了构建,综合了基克的问题解决的模型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了“审题―分析问题―解答反思”的问题解决模型纵向一级框架,在此基础上,细分出二级、三级框架结构内容。我们还对比分析了Riding、Milla、斯腾伯格等人对认知风格的分类,确立了“分析―整体”的横向认知思维类别。

测量工具在纵向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共性的思维过程,横向上关注个体的思维特点,将统一规律和个人特点相结合,力求在关注个性思维特点上有所突破。

2.开发资源包,实现问题设置个性化

在工具测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资源包的开发,针对不同问题为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源包。

资源包分为教师包和学生包,教师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编制内容框架,但具体内容存在着不同:教学内容分析将知识结构图转化为思维结构图;学生认知分析更注重分析不同风格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思维难点、学习过程方式分类,教学结构设计实现按不同思维过程设计,整体采用同一的线性结构,但在探究环节呈现多条并列的平行线结构,尤其注重在重点环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设计问题和支架,使探究问题与各类学生的思维路径相适配,从而促进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计划分阶段编制各年级资源包,建立资源库,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长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资源包,实现问题解决个性化

我们构建了“启动内在动机,多角度提出问题―寻找匹配策略,个性解决问题―反思思维过程,寻找深层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同质分组的原则,将相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分成一组,在小组内利用资源包讨论和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呈现多条平行认知结构,实现个性化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集体分享交流研究成果,互作补充、互相学习,促进思维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弱项。

思维课堂的构建实现了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共性思维与个性思维的统一,通过学科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最大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获得。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 现代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81-02

一、高校英语专业的特点

高校英语专业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一样有其自己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校英语专业主要由以下特点:

(一)专业课程的丰富性[1]

英语专业存在与绝大多数高校,是一个广泛存在十分重要的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丰富性是英语专业重要的特征之一。英语专业的的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有相关的英语知识,最大化地加深加大对英语的实践性应用,努力把英语课程进行工具性的转化,所谓进行工具性的转化,就是使英语真正成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量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就是英语的语言性知识,这就决定了英语专业课程的丰富性,这是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点众多,内容丰富。以上便体现了英语专业课程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二)专业需求的广泛性[2]

专业需求的广泛性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专业的特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在文化、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都要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这就要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所以说高校英语专业具有专业需求的广泛性的特点。例如,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中国的大量企业都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仅此一块,英语专业人才的缺口都是巨大的,具体例如,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像中铁、中交等都在海外有很多项目,必然需要大量英语人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英语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三)专业学习的限制性

高校英语专业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学习具有限制性,这里所说的限制性可以理解为专业学习的难度很大。前文中已经有所提及,英语专业的学习就是要将基础英语工具化,这工具化的过程是很有难度的,因为英语的工具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去进行练习,可是这种环境在当前看来,限制性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单单从英语的学习的层面来看,是对学习英语很不利的,这就体现了英语专业学习的限制性的特点。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一)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

高校英语专业中的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教授学生英美文学的阅读、赏析、品位等。对于英语专业的学习意义主要有以下亮点,其一,学习英美文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练习,提升语感,从而提升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其二,学习英美文学,有利于了解英美文化,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养成英美文学的文学意识,这种文学意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习十分有利。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

在已经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与其对英语专业学习意义的基础之上,紧接着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主要由以下特点。

1.理解层面的抽象性[3]

文学都是具有文化特征的,也就是说文学都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学习文学,就是对于其所代表的文化的一种学习。英美文学显然就代表着英美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深层面上的东西理解起来显然十分抽象,这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不了解,因为文学层面上所反映的文化是十分深刻的,所以说这种现象只能减少其影响,并不能消除,这便反映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理解层面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2.内容具有广泛性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首先英美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之下的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是十分丰富广泛的,另一个方面而言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形成,其数量规模必定庞大,其发展历程必定漫长。以上这些共同反映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3.对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这个特点在上文中有所提及,现在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在对英美文W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对文学作品中的字句、语言、思想进行分析,主要产生以下三点效果。其一,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必定对于英语的基础知识有所加强,例如,有些字词的用法、搭配、出现语境等。其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层次地理解英美文化,以及英美不同地域之中的风土人情。其三,长期地对英美文学展开学习,必然可以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所谓英语语感,就是在大量阅读练习中所产生的对英语的无意识的反映。以上三点的任意一点都会大大促进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说英美文学课程有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积极影响的特点。

三、英美文学课程中现代教学思路应用形式

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飞速,说到底,其目的还是为了极大地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高校英语专业的特点以及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探究英美文学课程中现代教学思路应用形式,经过研究分析其主要应用形式如下。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路

老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4],所谓为了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应用现代教学思路,老师的教学思路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在以往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这就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差,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转变教学思路,就要接触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可以说老师完成教学思路的转变是应用现代教学思路的第一步。

(二)英语新型课程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用新的课程教学形式可以说现代教学思路的直接体现。新型的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新型的课程教学形式方法经过,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及认知。其二,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新型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自然而然,其对知识的学习速度以及理解程度都大大加深。其三,应用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这就会使学生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新型的课程教学如“翻转课堂”式、“头脑风暴”式等。

(三)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判

对学生水平和学习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判,应用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去评价学生。传统的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就是考试成绩,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普及,这种方式的不合理性已经被广泛的发现。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就要吸取经验,避免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进行综合的评价方式就是对学生在一个周期内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的指标可以包括,学生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以及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行这种综合评价,就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四)加大实践性学习[5]

加大实践性的学习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十分有意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新的现代教学思路的体现。这是因为,任何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进行综合的深层次的掌握,英美文学课程也不例外,只有进行大量的实践性的教学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的学习,笔者认为体现在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感悟中,然后进行自身的转化。例如,赏析英美文学中的诗歌之后,自己也可以进行诗歌的创作,也可以进行不断地推敲和赏析,进行反复的练习,可以大大提升自己对于英美文学的欣赏水平,这便是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加大实践性练习的措施思路。

(五)学习成果进行不断交流

文学的学习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不断推敲和赏析,在这种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学习文学艺术就是要进行不断交流探讨,这也是一种现代教学思路的体现,因为在讨论和交流之中,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向他人请教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相互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交流,完全可以在线上网络中进行。

(六)视频资源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将新的资源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这也符合现代新型的教学思路。视频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已经相当广泛,通过分析视频资源的特点,笔者认为,视频资源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之中。例如,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大量地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为了我们加大对于某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对其影视作品进行赏析。另一方面,视频资源可以提供很高品质的文学作品朗读发音[6],这也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本文探究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首先分析英语专业的特点,在对于英语专业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探究英美文学的内容与特点,得出了英美文学对于英语专业课程学习很有益处的结论。结合现代教学思路与理念,探究了其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及特点。总的来说,英语专业对于全球化进程加快有着促进作用,英美文学对于英语学习的益处主要通过在弱化文化限制和增加实践性来实现的,新的教学思路符合当前形式的发展,应当进行大量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晓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 [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2]刘淑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分析[J].校园英语,2016(18).

[3]王育烽,陈智淦.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

[4]吕佩臣.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析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