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产业发展状况

新产业发展状况

时间:2023-06-02 09:19:29

新产业发展状况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1

一、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青岛市在新材料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十几年中不仅已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众多高水平成果,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态势良好。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青岛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高新产品产值已经达到了412.4亿元(按产品法统计),其中,新材料产品的产出规模占当年同口径高新技术产品产出规模的比重为13.2%。按青岛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05年,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届时,新材料将成为仅次于电子信息产品总量的第二大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十分活跃,新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并对青岛的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可看到其几个突出特点:

(一)市场容量广阔,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据统计,2000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已达2500亿元,按其年均10%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际新材料市场的9.4%。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近几年各地都出现了新材料投资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的专门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新型企业和研究单位,并在促进新材料工业化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青岛市就拥有上百家已经跻身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社会各界普遍对该领域寄予厚望,投资人的信心指数持续不减,筹建各类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据对新材料领域中镁合金材料、交联聚乙烯管材(新型建材)、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影响较大的产业对象,采取三个大类和11项具体指标评价的情况显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的各代表层均对其预期发展前景表现出强烈的“向好评价值”(参表1)。

表1 部分新材料项目的预期发展前景评价

附图

注:① 国外常用花费每1美元所能产生的效能来反映性能价格比。

(二)增长速度快速,市场回报率良好

为说明新材料产业的增长率状况,表2对青岛市“九五”末期若干领域中的新产品产值分布、利税分布、新产品品种分布及各自的增长率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表2 青岛市六大产业领城中的新产品产值、利税、产品品种分布及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2的3个不同序列、6组数据可看到如下情况:其一,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分布中,最高的是电子信息领域(65%),新材料位居第二(13.2%);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中,新材料达到39.6%。这说明,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性十分突出,各类创新性的投入和产出十分活跃。其二,六大领域新产品利税分布中,新材料位居第一(43.7%),其新产品利税增长率为37.1%,且贡献的利税绝对数额具有突出优势。这说明,新材料产业在其创业之初即显示出较高的贡献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其三,六大领域产品品种分布情况,最高的是能源与环保(28.2%),新材料位次基本属于正常(9.2%),但比较新产品品种的数额和增长率,新材料却稳居第一把交椅。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新材料产业创新性突出和创业活动活跃等特点。

由表3提供的青岛市新材料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税金等方面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到新材料产业良好的收益情况、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

表3 青岛市新材料企业重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三)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青岛市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和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两大主攻方向,在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相关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青岛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的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红岛高分子材料工业基地、星状布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等3个产业化基地。

三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零星布局的不利局面,不仅为青岛市建材工业“退城进园”提供了很好的基地,而且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它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已显示出重要影响。

二、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

岛市新材料产业虽然成长迅速、并有部分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力不高

前面已经列举了若干新材料企业良好投资回报和市场前景的资料,但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持续的成长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科技投入规模及构成、管理者创新力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1.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为14.3%,比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平均10.6%的增值率高出3.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的水平相比,则低出6.7个百分点(注: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是一个反映产品创新度的指标,它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与同口径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市场回报情况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青岛市为14.32%,发达国家为20%~33%,二者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前景,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2.在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内部的各项分类指标评价问卷中,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原材料”比较容易解决,认为较难获得原材料的比例低于10%;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力比较容易得到;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资金供给难以保证。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是吻合的,资本推动和资本障碍并存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一般劳动力供给的丰裕,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吻合。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

3.从企业科技投入规模及其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中排位第二;企业开办的开发机构54家,占全市总额的14.1%;科研合作单位为44家,占全市总数的9.2%,技术储备64项,占全市总储备的6.3%。由上述指标既可以看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看到它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国内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其中,r&d指标(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非r&d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研究水平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注: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评估报告认为,

影响(注:“资金短缺预期乘数”,是在投资乘数和预算乘数基础上,反映资金短缺背景下使稀缺性信号进一步放大,影响投资人信心指数的一个参照性的指标。),资金供给不足的信号将进一步被放大,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实施规模化经营的举措将遇到更大困难,而创新强度不够、经营规模弱小又反过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成长。它已成为制约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受体制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类新创办的新材料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浪费。据统计,目前在编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在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5%,其中50%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空置状态。除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足外,人才质量同样存在若干问题。

(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

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

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四:一是创新目标模糊。创新本是技术、管理、组织、市场几类要素的有机结合,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变革隔绝开来,人为地给创新工程蒙上了一层“纯技术化”色彩。二是创新行为失范。为数不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三无”(无专门管理组织、无严格管理制度、无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三是创新起点较低。它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国内新材料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家;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系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分散开发,缺乏整体意志,“越界”思考问题和多学科协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四是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围绕工作流程展开的,企业领导人及其管理层关注工作流程的组织,却忽略了控制整个企业走向的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新材料领域中刚刚创业的那些中小企业,往往既未对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作出准确估计,也未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系统思路,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跟着感觉走”的色彩。

(五)基地建设布局散乱、机制不活、吸附能力不足

比照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可看到青岛市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复建设,缺乏重点。除三大新材料基地外,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还在家电、化工、医药三个行业建立了108处工业园,这些由各行业分头组建的园区普遍存在投入分散、低水平运行的问题。它不仅分散了人们对园区的注意力,减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群功能,而且直接导致各个园区独立配套能力的下降和服务成本的上升。

2.选择对象把关不严。青岛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尽管不乏高技术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

3.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大。由于产业基地布局分散,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它与研发实验室、电讯及咨询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资料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地建设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这一矛盾伴随基地规模扩大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尤其是国际化的交流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4.基地规划缺乏“集群竞争力”的战略意识(注:集群竞争主要是不同空间或地域间的竞争,常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工业带、工业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竞争。集群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较多的差异,它通常还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甚至文化方面的评价等。),选址和布局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他重要因素。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准,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野,是导致规划失误的重要原因。

5.基地运作尚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羁绊和行政管理的老套路。现行的工业园布局虽对区域定位有所考虑,但组织资源的优化及企业规模优化的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不配套和入驻单位的稀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地内部竞争驱动机制的缺乏,妨碍了企业面向市场高效率运作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进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略进行新的规划,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国内新材料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同行业竞争者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加速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化体系,确立进口、合资和自主开发三个层次共同发展的战略。

具体要求是:产业发展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化管理流程与营销模式;企业发展要注重国外市场的拓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新材料产品的“本地化”特色应当进一步突出,以便以本地化特征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此外,要重视通过建立海外研究开发基地实现“技术外取”的目标,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挤压。

落实上述任务,要求理顺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间的关系。在发挥本地区、本行业各类科技资源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选择,并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科技工作者习惯了的选题方法,扩大新材料研究的范围,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引进新技术的关系、各类研究单位之间以及各种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转变传统的成果推介办法,借鉴有关方面正在探索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技术方和投资方之间设立科研中介,通过专业化科研中介机构,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新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的对象,减少以往科研工作的盲目性。此项工作相对于通过召开成果会,或简单的“产品展示”功能实施产品推介的传统方式,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塑造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推进包括产权关系再造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创新实体和市场主体。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新诞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关系明晰的财产关系;二是那些依托于原有企业的新的“项目”,应当在准确界定财产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引进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按资本权益分配,以焕发创新的活力;此外,应当充分考虑新材料这一产业领域中众多企业属于科技民营型企业的特点,搞好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利用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创新热情、塑造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效率。

在积极塑造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包括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等方面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建立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能否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否获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并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市场效益的基础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很多,其中的关键点有三:一是高度重视基地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在严格把关、优化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同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实力,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这一开发模式不仅避免了政府包办具体事务的各种痼疾,而且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的质量。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按经济合理性原则实施区域布局的设计。同时,依据园区地理位置,实施合理的功能分区,并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园区建设之初就保持高起点、高层次的特色,在创业园中建立高质量的“孵化器”,使科技成果和项目在孵化器中得到集成和创新,为其成长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运作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青岛市应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对那些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工业园实施根本性改造。二是要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附加值高、无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产业基地上水平、出效益;同时,制定严格的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和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树立“产业集群竞争

”的观念,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城市间、地区间、经济区域间,甚至与国外的地区或国家的同类企业竞争联系起来,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经初显端倪的背景下,积极培养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开发的先机,以争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

政府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和帮助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策、舆论和融资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有效地流动;二是创造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为地区经济发展出力,并为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推动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建立,使其在整合科技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推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聘用国外人才、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 关联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模式和广州科技服务业集聚特点

服务业比重日趋增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趋势。科技服务业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新兴领域,具有“高质量”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体现出产品生产的专业性和消费的交互性。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易获取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此外,科技服务业生产与消费、交易的同步性也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必须定位于人群集中、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

蒋三庚、宋佳娟(2013)分析了国内主要现代服务业集聚过程和集聚方式,归纳了四种现代服务业集聚模式:星状集合、中心辐射、产业平台和政府主导模式。星状集合是各种中小企业入驻而形成的自主集聚模式。企业间业务联系少,企业集群效应比较低;中心辐射模式是由于区域内大型机构和企业的存在,使其产业链中的大量企业在周边设立,具有很高的集群效应;产业平台模式是大量同类企业集聚,集群内部多为业务竞争关系,集群外部企业业务链关联较多;政府主导模式是通过政府作用吸引企业总部入驻而形成的集聚模式。总部机构之间存在业务联系,产业集群效应较高。这些模式经常会交叉出现。

王先庆、武亮(2013)基于广东省对城市与行业结构交互效应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表明广州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研发、测试、中介、咨询、技术市场、工业设计等产业的创新性强、辐射面广,大多处于成长期,需加以大力扶持。

二、广州市科研经费投入状况

“十一五”时期,广州科研经费支出总量持续大幅增长,其中2011年研发经费支出达238.06亿元,高于杭州(199.8亿元)、南京(190.5亿元)、武汉(175.0亿元)、成都(139.5亿元)等。近5年,广州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年均增长率为9.7%,2011年达到42.69亿元,分别是杭州、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的1.22倍、1.77倍、2.80倍、2.1倍、8.18倍、2.9倍。持续的投入带来的是科技产品产值持续提高,2013年1月-10月,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 178.55亿元,同比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2012年5月成立了“广州基金”。成立的背景是广州每年有40亿战略性产业扶持基金,但以前是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拨付给各部门,基金投资使用缺乏统筹、效益不佳。“广州基金”计划今后5年平均每年投资10亿元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将借鉴“深创投”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政府性的风投专项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扶持在广州创新创业的科技公司和项目。

《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从2013年起实施,这是广州市出台的第一部促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的地方法规。条例中,一半以上条款都与“增大科技投入”有关,包括设立“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等10个科技扶持项目。同时,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估、科技经费的审计结果等应依法向社会公开。

三、广州市科技服务业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以萝岗区为例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五个行政区交界,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的番禺区隔江相望。区内交通干线密集,从区内穗港客运码头通过珠江航道到香港约65海里。萝岗区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总量指标位居全市各区(县级市)第一。2013年萝岗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892亿元,增长11.6%。

(一)科技服务业集聚状况

1.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质检总局已批复广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区将在番禺区、南沙区和萝岗区分别建设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和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将提升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是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2012年12月,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公布第一批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试点)培育建设单位,共11个,试点期为2012年-2015年;2014年1月,公布了第二批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试点)培育建设单位,有2个,试点期为 2014-2016 年。这13个单位分别隶属萝岗区(3个)、番禺区(3个)、海珠区(2个)、白云区(2个)、天河区(1个)、越秀区(1个)、南沙区(1个)。基地建设的考核指标有8个:(1)引进外籍创新人才数(个,其中非华裔占30%以上);(2)引进国际创新团队(个);(3)引进国际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个);(4)研发、转化先进科技成果;(5)建设国际科技孵化基地面积(m2);(6)培养服务团队高级外语人才(个);(7)培养高级创新服务人才;(8)年投入孵化资金(万元)。

3.建设创新平台与服务机构。目前,萝岗区创新平台与服务机构有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13个。以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为例,其构建了四大服务平台:(1)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由产业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2)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依托火炬国际化战略联盟与共同孵化网络,资料共享,优势互补。(3)科技人才支撑平台,建立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平台。(4)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创业孵化基金,用于投资园区内具有潜力的优秀高科技创业企业。除了正在推进的科技金融超市建设,还搭建投资机构、贷款及担保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中介体系,结合投融资对接、担保贷款、新三板和创业板上市辅导、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征信体系建设等科技金融服务。其次,采取“前孵化器”创新模式。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三方签订了“前孵化器”创新模式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区域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创业服务链的形成,促进科学研究同当地生物医药产业需求相结合,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再次,创业导师进行辅导。聘请多位成功企业家、风投机构、行业专家、管理咨询专家、财税专家和法律专家作为创业导师,主动联系园区企业,促进双方成功确立配对关系,进行创业辅导。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萝岗区已经形成高层次人才、IBM、英特尔、微软等跨国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高度集聚的特色优势。以下以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为例。

1.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园区,聚集了中科院生命健康研究院等大批国家省市研发机构,聚集了威创、达安基因等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为企业研发与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截至2011年底,入驻企业获得中国授权专利266项,其中发明专利92项,实用新型专利159项,外观专利15项;获得国外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权专利78项。园区2012年全年平均出租率97.25%。入驻企业有249家,其中:在孵企业143家,外商投资企业25家,留学人员企业60家。企业所属研发领域包括: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131家)、电子信息(55家)、农业(18家)、环境保护(10家)、化工(8家)、光机电一体化(7家)、新材料(5家)、新能源(4家)、其他行业(11家)。园区集聚了8个“”项目、2个省领军人才项目、3个省创新团队、7个市创新创业百人计划项目、5个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园区人才优势已成为创新创业最具潜力的发展资源。

2.广东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北斗创新集群项目聚集了涵盖芯片、模块、整机、系统集成、测试认证等领域相关企业近30多家,北斗产业企业数量占广州市的近70%,关联产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北斗芯片研发生产处于国内最高端水平,行业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次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企业。如在芯片研发上,有海格通信、润芯、安凯计算机等;在整机、模块研发与制造方面,有海华电子、北斗大三通、京信通信等;在系统集成运营与应用服务方面,有奥格智能、红鹏电子、瑞图信息等;在测试认证方面,有广州计量研究院等;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广东省数字研究院、广东省北斗应用技术支持中心等。再次是园区企业合作互动,开展技术合作、成果共享、产品创新等合作互动。

四、广州市科技服务业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联状况分析

(一)优势和特点分析

1.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科技服务企业的集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最终落实到科技服务企业的蓬勃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有赖于企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各类服务业企业的发展中,强调遵循交叉融合、专业化和协同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上下游行业、企业得到协同发展,从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整体上更有特色,更具竞争力。

2.科技服务业集聚逐渐形成整合、集聚、转化、融合四大核心能力,在创业辅导、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投融资等方面,提供政策服务和策划、设计、组织、管理等系列专业服务。

3.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吸纳人才、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二)不足之处分析

1.科技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总量和强度严重不足。虽然“十一五”时期,广州科研经费支出总量持续大幅增长,近5年,广州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相对于占全市90%以上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而言,扶持资金规模小且分散。2010年,广州全社会研发投入(R&D)支出占GDP比重约为1.79%,而北京为5.82%,深圳为3.48%,上海为2.80%,天津为2.49%。

2.科技帅才将才不足。广州是科研院校的聚集地,每年引入的科研人才数目也不少,在人才资源总量方面排在全国前列,但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不多,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也未充分调动。北京、上海等地因为有着丰富的技术人才以及电信企业总部和信息港枢纽的聚集优势,所以能够有条件产生旗杆标志性的企业。

3.企业未能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与深圳等城市相比,广州的弱势还在于企业未能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层次较低,这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产业链合作存在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等问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4.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现有服务机构区域分布不平衡,区域差异大,缺少系统规划引导。产业园区非常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集中。服务机构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尚未形成运作高效的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

5.科技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针对性。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少、层次低,缺乏创造性开展针对集群内企业需求特点的服务措施。产业集群的商会组织、融资担保平台和会展服务机构覆盖率不高。现有服务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6.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单一,服务资源整合有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潜能还未充分发挥,而政府扶持的企业服务机构自身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难以与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这导致一方面大量企业找不到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大量服务资源由于缺乏整合能力难以吸引服务对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发展运营。

五、解决对策

(一)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和政策的创新要先行

首先,转变政府在建设集群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将政府服务融入引导、扶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其次,对产业集群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资源跨行政区域流动和组合,实行功能服务的共建共享,引导集群服务机构有序、协同和特色化发展。再次,建立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整合政策资源,实行政策突破,促进创新潜能的实现。

(二)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首先,统筹全市财政的科技经费,完善立项公开和绩效导向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益。其次,针对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探索运用不同的金融手段支撑,推广土地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再次,发展政策性的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发展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补贴和专利保险补贴等科技金融服务。

(三)吸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首先,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效率。同时,针对各个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有针对性强的培育和引进措施。组合政策和资源,予以定向、持续支持。其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创造。通过协同创新,使得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知识与资本、技术与产业、成果与市场的深度合作。再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对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有更大自,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资、无偿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

(四)创新服务机制

首先,建立政府和社会协同投入机制。对公共性或公益性的服务机构,政府应采用项目招标、契约管理、绩效考核等市场化手段,促进其发展。对商业性的服务机构,政府要加强分类引导,通过购买服务、税收减免、加强信誉监督等方式促进其规范运营,避免无序竞争,形成与公共机构互为补充、良性发展的格局。其次,完善分类监管机制。加强服务效果评估和监测,建立服务机构业绩档案,定期公开业绩信息,加强社会监督。

六、结论

广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中心地带,已成为地区经济的枢纽和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之地。科技服务业因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促进这些高技术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其竞争优势,使其逐渐向集聚化发展,发挥出规模优势。J

参考文献:

1.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蒋三庚,宋佳娟.CBD现代服务业集聚模式与产品差异化垄断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7-30.

3.王先庆,武亮.城市与行业结构交互效应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4):58-62.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3

【摘要】介绍了新西兰养羊业生产状况,分析了新西兰养羊业的布局及贸易状况,并提出其对

1、新西兰养羊业生产状况

1.1绵羊生产状况

绵羊存栏量从1961年4 846万头持续增加,1982年达历史最高值7 030万头后开始下降,从2000—2006年开始一直保持4 000万头左右,2008年为3 408.8万头,比1961年减少29.7%。绵羊的屠宰量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呈波动性上升趋势,80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2]。1961年为2 726万头,至1985年达最高值5 070万头后开始下降。2008年屠宰量为3 360万头,比1961年增长了23.3%。绵羊的胴体重自60年代缓慢下降,1961年平均为16.7 kg/只,而1985年达最低值14.3 kg/只。此后开始缓慢上升,2008年胴体重为17.7 kg/只,比1961年增长了6.0%。绵羊肉产量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呈上升趋势,8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从90年代开始趋于平稳。1961年产量为45.7万t,至1985年达到高峰72.8万t,比1961年增长了60%。此后开始下降,2008年产量为59.8万t。绵羊皮产量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呈波动性上升趋势,80年代后期逐渐下降,从90年代后趋于平稳状态。1961年产量为7.6万t,至1986年达到高峰14.9万t后开始下降。2008年产量为14万t,比1961年增加了84%。

1.2山羊生产状况

山羊存栏量从1961年2.8万头持续增加,1976年山羊存栏数升高为7万头,至1988年达历史最高峰130万头后开始下降,2002—2005年保持稳定在15.4万头左右,2007—2008年略有下降。山羊的屠宰量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从1989年开始急剧上升,达22.1万头,90年代末开始下降。2001—2008年屠宰量保持稳定,2008年为10.7万头,比1961年增长了2.24倍。山羊胴体重1961年平均为12.1 kg/只,此后持续上升,至1979年达最高值18 kg/只后持续下降,从90年代开始呈稳定状态。2008年胴体重平均为10.7 kg/只,比1961年减少了11.6%。山羊肉产量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从80年代后期迅速增长,从90年代中期开始趋于平稳。1961年产量为400 t,1991年达到历史高峰3 160 t,比1961年增长了6.9倍。此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2008年产量为1 153 t。山羊皮产量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从80年代后期迅速增长,从90年代开始保持稳定状态。1961年产量为66 t,至1991年达到高峰516 t,比1961年增长了6.8倍。2008年产量为214 t。

2、新西兰养羊业布局

2008年新西兰北岛地区绵羊总计为1 698.8万头,南岛地区绵羊总计为1 710.0万头,分别占全国绵羊总数的49.8%与50.2%。绵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南岛坎特伯里地区(606.3万头),占全国绵羊总数的17.8%。其次为北岛马纳瓦图—旺加努伊地区(591.7万头)与南岛奥塔哥(534.3万头),分别占全国绵羊总数的17.4%与15.7%。这三大区域的绵羊总数占全国绵羊总数的50.9%。2008年新西兰北岛地区山羊总计为6.36万头,南岛地区山羊总计为3.21万头,分别占全国山羊总数的66.5%与33.5%。山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北岛怀卡托(3.07万头),占全国山羊总数的32.1%。其次为南岛奥塔哥(1.45万头)与坎特伯里(1.17万头),分别占全国山羊总数的15.2%与12.2%。这三大区域山羊总数占全国山羊总数的59.5%。

3、新西兰养羊业贸易状况

新西兰是世界羊肉与羊毛的主要出口国家,羊肉与羊毛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

4、新西兰养羊业对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风险;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县域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软科学基地”科研平台资助项目。一、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根据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存在从产生、成长、成熟直至失去竞争力逐渐衰退的过程,我们认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尤其是当其步入成熟期后,通过关注产业集群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其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或者通过集群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保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延长其生命周期,使集群效应持续得到发挥。根据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识别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第二,识别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第三,集群创新是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新英格兰高尔夫产业集群的衰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集群生产的高尔夫球杆采用的是钢制球杆,杆头采用的是铁制和木制杆头。当加利福尼亚高尔夫产业集群采用新材料制作产品时,新英格兰集群就失去了竞争力,许多企业被收购或退出这一产业领域。一般而言,集群在出现竞争力衰退时,在区域内会形成三种结果:一是区域内形成产业空洞:二是集群竞争力衰退被遏止,甚至竞争力回升;三是集群蜕变成另一种形式或产业的集群。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避免出现第一种结果,其次争取出现第二种结果或第三种结果。

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1、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

分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影响因素,首先需要分析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要素有哪些,见下表1。

2、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根据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要素梳理。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和地理资源

自然资源是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更是离不开自然资源,其中尤其是资源型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依托当地某种自然资源而产生和兴起的。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大化,对资源索取的过度化,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此背景提出的。目前很多产业集群的衰退就是因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地资源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比如浙江省目前很多产业集群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稀缺、工业用地不能满足需求,水资源紧张,电力供应不足,资源短缺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大量产业集群“外迁”以及由于“外迁”所引,起的产业“空心化”。地理资源主要是指集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等。很多产业集群是基于地理资源的优势产aa生的,比如广东东莞、福建晋江及其他沿海地带出现了以加工出口为生产特点的产业集群。

(2)区域内商业历史、文化传统

当地历史遗留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风气、商业文化氛围可以成为当地商业兴起的一个条件。生活在这a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耳濡目染,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经营意识,培养了经营思想。正如马歇尔所说,具备同样技能、从事同样行业的人,相互从临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的了,甚至当地的孩子们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例如河北省的安平丝网产业集群,丝网产业始源于绢罗加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县内起源地为黄城乡唐贝村,早在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该村就有织绢罗者。民国7年(1918年),在天津行医的安平县香管村人(民族实业家)徐老山先生,将日本的金属丝网生产技术引入河北安平,并在香管村办起了安平县第一个金属丝网厂。自此,安平开始有了金属丝网生产。

(3)政策和制度因素

正确的政府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应的有效政策对产业集群将是一种有效的助推。制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政府政策本身就属于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其次正式制度还包括战略选择。非正式制度包括文化资源,如政治理论、法律、宗教、价值观等;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等级制度、人际关系、家庭和婚姻关系等;精神资源包括理想、信仰、荣誉感、兴趣爱好等。

(4)市场需求状况

市场需求状况是产业集群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不断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状况,产业集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例子显示了产业集群的衰退都是由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状况而造成的。比如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衰退现象。

(5)产业规模基础

产业的规模基础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产业规模基础包括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基础:如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的数量、销售状况等;集群内专业市场的建设情况;集群内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基础其抗风险能力较强、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也比较强。

(6)创新要素

由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上文对产业集群的风险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其最核心的路径选择。比如对于结构性风险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才能使整个产业集群不至于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而终结。而对于路径依赖性风险而言,也是由于集群内部过度依赖已有的成果和竞争优势,与外部之间联系较少,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的动力不足,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要求产品升级换代时,集群内企业由于路径依赖性无法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便会导致整个集群的衰败。比如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因市场内向化,未能进行产品的创新,最终因专业领域狭窄等原因,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衰退。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要素包括以下方面:

1)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情况。包括区域内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状况以及各类研发机构的状况等。

2)创新投入状况。包括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人力投入主要是产业集群内科技人员状况,比如科技人员的数量,高级职称人员的数量和结构等。物质投入主要是指科技经费的投入状况、技改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科技投入对创新的产出有直接的关系。

三、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为4个模块(一级指标),依次为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产业集群创新基础、集群创新投入能力、集群创新产出能力;9个要素(二级指标):集群企业规模状况、基地专业市场建设情况、产业园区建设情况、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研发机构状况、科技人力投入状况、科技物质投入状况、创新科技成果、创新产业化成果; 21个三级指标,详细内容见表2。

参考文献

[1] 张明龙.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蔡宁, 吴结兵.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张崇甫, 陈述云, 胡希铃. 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5

关键词: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旨在通过基础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动态监管、规划计划管理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辽宁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634.3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83.87%;达到供地条件尚未供应土地0.21公顷,占开发区总用地面积的0.02%,不可建设土地121.81公顷,为开发区内河流及其蓄滞洪区土地,占开发区总用地16.11%。总体来看,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地形较为平坦,大部分土地均可为项目建设所利用。

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三个方面。

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是指依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基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的过程。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已建成土地、未建成土地和不可建设土地的用地情况调查;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尚可供应土地和不可供应土地情况调查;闲置土地、到期应收回土地情况调查;高新技术企业用地情况调查等。

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在用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标现状值,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过程。

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这是指在用地调查和程度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推算尚可供地年数的过程。

二、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从开发区用地内部的类型构成看,工矿仓储用地比重占开发区用地面积的42.78%;交通运输用地占开发区用地面积的16.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开发区用地面积的7.63%,其中公园与绿地占2.83%,除公园与绿地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开发区用地面积的4.80%;住宅用地占开发区用地面积的12.39%;商服用地占开发区用地面积的4.99%,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占开发区总面积的0.02%。(参见图1)

图1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图—按建设情况划分

三、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规程》的要求,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以开发区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为基础,对土地投入产出和承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量化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表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表

2.确定权重值和理想值

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评价的目标、子目标、指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区间按《规程》中的要求确定。

理想值的确定主要结合开发区的情况采用目标值法和专家咨询法。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对下面两项内容作统计处理。

a.每一指标权重值的均值

其中:M为权重值的均值;i为i项指标;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M(Wi)为第i项指标权重会下的均值。Wij为第i项专家对第i条指标给出的权重值。

b.每一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均值的偏差:

其中: 表示与权重值均值的偏差。

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通过理想值比较法,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理想水平的差距,量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与强度潜力;将开发区评价范围内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面积与应收回闲置土地面积相加,测算出开发区管理潜力,从而量化自身与预期的差距。

采取理想值比例推算法进行指标标准化,计算评价指标的现状分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Si为i指标的现状分值;

Xi为i指标的实际值;

Ti为I指标的理想值。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的计算采用指标现状分值加权求和的方法公式如下:

其中:F为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

Fi为i指标的现状值;

Wi为第i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

4.评价结果分析

从用地调查的数据及其定性分析结果看,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定范围内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和空间总体上是合理的,各种功能用地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园区内部主要以工况仓储用地为主,随着开发区的持续发展,园区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吸引更多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区内土地集约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从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看,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分度值为93.17,总体而言集约水平很高。从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三个子目标构成的土地利用状况这一评价目标看,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很好,集约度较高;用地效益方面,就开发区的实际情况来说,该子目标集约分度值较高,说明阜新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区内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区内企业规模拓展潜力强大。

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来看,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重点从挖掘强度潜力入手,应想方设法鼓励企业增加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从产业结构上看,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今后,要大力引进用地少,产出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一作者:王津红 工作单位:阜新金衡不动产评估有限公司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6

[关键词]信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优势 评价指标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6.3;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58-02

一、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是以一套相关指标体系为考量基础,标示出个人或企业偿付其债务能力和意愿的过程。

二、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难点

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难点在于,无法对中小企业行业发展潜力、经营发展和偿债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产生怀疑,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度缺失,进而出现融资难的现象,导致企业发展与企业信用逆反现象,使得企业信用降低。

三、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能有效处理那种难以完全由定量方法处理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若干层次的系统,在每一层次按照一定准则对该层元素进行逐对比较,并按标度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得出该元素对该准则的权重。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优势

层次分析法是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将行业状况、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财务状况等作为层次影响因素,对各层次因素进行细分,进一步对成本结构、盈利能力、负债能力等二级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各二级细分因素在企业信用评级中的权重比例以及评分结果,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依据最终指标评分结果对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风险性和收益评价,确定是否给中小企业实施贷款业务。

(二)层次分析法步骤

4.最终得出信用评价得分=100*权重。

四、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行业状况

掌握行业的特征和风险程度,就能掌握被评价者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从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来判断被评价者的基本风险。考察的因素有:成本结构、行业周期性、行业盈利性、产品替代性。

(二)经营状况分析

要全面地评价企业信用,还需要分析企业身的经营管理风险。包括:经营策略分析、管理控制分析、管理层素质经验、组织结构分析。

(三)管理状况分析

企业的管理状况、领导层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是对企业信用程度分析的必要环节。

(四)财务状况分析

企业的财务状况决定了企业的信用基础,任何企业的信用都要以财务基础为保障,企业财务与企业信用互相制约。因此,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是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关键。

五、层次分析法评价应用

(一)对某小企业基本信息状况进行层次分析法处理

以下是对某一小型太阳能企业基本信息的考察,搜集资料数据,掌握本企业所在行业基本情况。

成本结构:固定成本相对其他企业较大,流动成本适中,盈利能力一般;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型能源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行业盈利能力强,太阳能资源作为新型能源,绿色环保,加上技术先进化,企业利润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逐渐增加;行业依赖性大,同行业替代品较少,初步预测未来五年无新型产业能替代太阳能产业。通过专家学者对太阳能企业的行业分析,依据数据统计建立中小企业的初始矩阵图(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管理状况),初步确立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在此我们建立信用评价结果集。这里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来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即评价集为V=(优、良、合格、不合格)。参数指标如下:40~50为优,30~40为良,20~30为合格,20以下为不合格。

(二)小太阳能制造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分析

从上表统计本小太阳能制造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得分来看:

1.出于行业发展分析:太阳能产业正处在新能源开创初期,作为新能源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总体经营状况发展可观,本小企业能够正确的进行产品分析和市场评价,运用正确的经营策略,能保证企业在以后发展中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良好的企业经营状况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信用评价。

3.企业内部管理较为科学,组织结构适中,管理者知识技能和管理素质给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软条件。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企业财务是公司一切事务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财务状况决定了企业具备较强的发展能力。企业总体处于一个好的发展状态,盈利能力较强,负债比率较低,说明企业值得信任,正常条件下不会出现资金信用缺失问题。

综述,企业总体信用度处在高分位置,表明企业信用度比较高,除企业自身存在小部分问题之外,总体信用能给银行评价机构一个可信赖答复。从企业信贷风险和银行收益角度考虑,银行可以给予本小企业一定金额的融资贷款业务,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制度、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7

【关键词】 广西区; 上市公司; 收益状况; 利润表

一、广西区上市公司概况和特征

1993年11月18日广西首家上市公司“桂柳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过16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广西区一共有25家上市公司,其中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有14家,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有11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①的1.55%,且广西区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1996年、1997年、2000年和2007年,其中2000年是广西区上市公司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一共有4家,在2008年和2009年广西区没有新的公司上市。从这方面来看,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速度缓慢。同时,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主要聚集在南宁、北海、柳州和桂林4个主要城市,4地上市公司的总和为20家,占广西区上市公司总数的80%,而在防城港市、钦州市、崇左市3个属于泛北部湾地区的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此外,广西区的25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12个行业②,主要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类所占的比例较小,纯科技、金融行业、网络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则为空白。

二、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整体性分析

利润表,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可以反映一个会计期间公司的收益状况。本文主要从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方面对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进行整体分析。

营业收入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它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企业业务规模的大小,是影响企业收益状况的基础,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是反映企业收益状况的直接指标。表1是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几个主要财务数据平均水平与全国情况的对比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西区2004-2009年的营业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2004-2008年稳步上升,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西区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与全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广西区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水平虽然总体呈稳步上涨的趋势,但与全国水平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营业收入的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9.58%,其中,近几年中最低的相对水平只有全国的32.97%,最好的年份只是2008年度达到58.84%,因此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在全国上市公司发展水平中,总体规模较小,处于劣势地位。

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在利润项目上,2004-2007年广西区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发展,2005年略有下降,但随后上升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发展趋势健康良好,但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环境不稳定,广西区上市公司发展严重受挫,利润项目的所有数据由正值跌到负值,2009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广西区上市公司的发展出现了转机,由2008年的负值增长到正值,但仍然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最高水平。同时,通过表1中的相对水平可以看出,广西区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项目相对于全国水平较低,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只有全国水平的42.29%、41.06%和43.58%,甚至在2008年度出现全区性的亏损。因此,相对于全国来说,广西区的总体收益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总体水平,盈利增长速度较慢,且发展不稳定,起伏大,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显著。

三、广西区各地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比较

如前文所述,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主要聚集在南宁、北海、柳州和桂林4个主要城市,4地上市公司的总和为20家,占广西区上市公司总数的80%。图2为全区各地上市公司收益项目的主要财务数据对比表。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区上市公司不仅在分布上不均衡,在各地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柳州和南宁,这两个地区的上市公司收益状况最好,尤其是柳州地区的上市公司在2004-2009年6个年度里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值都是全区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远远高于广西区和全国水平,南宁地区基本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但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其次是梧州和其他地区(贺州、河池和贵港),这两个地区的上市公司处于微利状态,总体水平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50%左右,全国水平的20%左右。收益状况最差的是桂林和北海地区,2004-2009年6个年度里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值都是负值,出现严重的亏损,与柳州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得出,广西区各地区中,除柳州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其上市公司收入水平大大超过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外,其他地区的上市公司由于规模过小,收益状况堪忧,同时各地利润严重不平衡,收益最大的地区与最小地区的差距悬殊。这种巨大的差异,摊薄了广西区总体收入,影响了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的总体水平。

四、广西区各行业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比较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广西区的25家上市公司分属于8大行业,分别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和综合类,其中,制造业中涉及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生物制品,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等6个子行业。表3是广西区各行业上市公司收益项目的主要财务数据对比表。

从表3可以看出,广西区上市公司行业间差距较大,具有少数的优势产业,比如金属和非金属行业和机械、设备、仪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主要收益项目指标均超过全国水平,但是企业较少,金属和非金属行业实际上只有一家企业,即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而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也只有一家企业,即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业的主要收益项目虽然达到了全国水平的80%左右,但同样也是面临企业数量较少的问题,只有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而大部分行业的上市公司竞争力不强,收益状况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左右,甚至有些行业全区性亏损,比如医药、生物制品和信息技术行业。正是因为大部分上市公司收益状况较低,使得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普遍较差。

五、提高和改善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建议

通过对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总体性、区域性和行业分析,针对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和改善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推动各地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平衡各地区上市公司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的正式生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与东盟已进入多领域、全方位开放、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但是处于东盟经济区前沿的北部湾的主要城市,比如钦州、防城港和崇左至今还没有企业上市。对于这种严重悬殊的发展情况,各地区应该在保持现有优质上市公司收益的情况下,对劣势上市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应积极发展新的有潜力的公司上市。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应顺应局势,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上市融资在开发区域优势资源,拓展区域优势产业,加强区域竞争力,各地区之间只有以优带劣,发展良好的地区积极帮助落后地区,通过资产重组、资金投资、技术帮助等手段,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平衡各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

(二)提高现有上市公司业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上市公司往往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上市公司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龙头,带动区域经济腾飞。上市公司良好的业绩是其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实现自我良性滚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从广西现有上市公司的素质看,除柳钢股份、北海银河科技等少数几个外,多数还不能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荐企业上市时,要严把质量关,要注意选拔经营业绩优良,并具有联动效应的公司上市。对已上市的公司要练好“内功”,充分利用“融资”功能,把自身做优做大做强,带动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只有地区的经济发展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收益状况才能得以提升。目前广西区柳州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最为优秀,因此柳州地区可以通过对柳州市相关企业,比如柳州华锡集团、八一铁合金公司、柳州花红、玉林药业、广西金嗓子等优势企业,对其进行积极改组、改造、合并、合资和重组等方式上市或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等,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整体收益。

(三)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广西特色的优势企业上市

广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如柳州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桂林、北海具有旅游资源,河池、百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贵港、南宁具有糖业资源等,但目前广西区有优势的产业只有金属、非金属(钢铁加工)和机械、设备、仪表两个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下滑,没有完全发挥出广西的资源优势。对于那些劣势的行业,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区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并积极培育和推荐优势企业上市。因此,柳州市可以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目前广西区政府计划在柳州建设汽车城的规划,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发动机与工程机械产业,培育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机车车辆厂改制上市。河池、百色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锡、锰矿和铝矿储量大的资源优势发展锡锰铝业,培育柳州华锡集团、广西八一铁合金集团、广西大锰实业和平果铝业等企业改制上市。利用得天独厚的速生丰产原料林(竹)资源和中草药资源,培育广西华劲纸业集团、广西三威林产公司、桂林三金集团、广西金嗓子改制上市。通过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广西特色的优势企业,迅速增大广西上市公司规模和广西工业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广西上市公司和广西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全面提高和改善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第四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案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8

首先,旅游管理定义。旅游管理,主要指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质量性、可靠性的旅游活动服务,利用自身管理职能,合理计划旅游业人财物,合理规划旅游部门和旅游区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的组织计划、调节监督。其次,旅游管理重要性。旅游管理作为旅游部门、其他部门的协调需求,是旅游行业、旅游机构、旅游市场的重要关系载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行业,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相关组织,是旅游活动基本单位,而旅游管理则为部门、企业的重要协调载体。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专门为旅游者服务,涉及了旅游餐饮、游览、购物等内容,需通过旅游管理来加强这些内容综合设计,规划整体服务路线,销售给旅游者,确保供应充足。另外,旅游管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加强旅游管理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产生经济效益,立足一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娱乐、交通、保险、民航等;还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如增加劳动就业数量。最为关键的是,旅游也是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旅游业属于国家发展的支撑性行业,是我国经济收入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青睐。为促进旅游行业发展,建立一定数量旅游景点十分必要。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景点数量日益增加,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其管理体制面临改革问题,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立足我国旅游业管理角度,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缺乏宏观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单位均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而这些企业人事权、产权,分属于不同投资单位,基本上每一个旅行社,归属一个系统。导致我国旅游系统众多,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客源不足情况下,市场疲软问题,各旅游企业之间,出现跌价竞争问题,行业内部矛盾引起旅游市场混乱。对于旅游管理部门而言,缺乏建设审批权,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进而难以宏观协调与控制。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旅游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发展、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管理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却极少涉及法律法规层面,主要依靠传统法律法规。按照目前旅游管理状况而言,部分不法商家、犯罪分子,通过法律法规漏洞,利用旅游行业开展非法活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损害了旅客自身利益。旅游管理体制缺乏。因旅游业属于特殊性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十分紧密,和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联系无法分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服务行业高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和旅游业具有直接经济活动。然而,对于这些联系行业,缺乏有效性、完整性管理体制,某些旅行社为吸引旅客,选择恶劣竞争手段,严重损害旅客身心利益,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开发较为滞后。商品业作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呈效益高和成本低特点,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然而,因生产销售、旅游贸易不协调,导致旅游商品长期是一种自发状态,加上旅游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在包装和运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旅游商品优势。同时,对于旅游交通问题,旅游发展迅速,但交通发展滞后,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针对旅游管理,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旅游管理,不利于旅游管理水平提高。所以,按照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需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其一,科学定位旅游管理体制。立足管理体制角度,确保旅游管理的有关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旅客自身利益。所以,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不能订单方面追求单位经济利益,需综合考虑旅游单位、旅游企业和旅客的多方利益。其二,制定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商场、餐饮等,按照行业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方可确保各方利益、旅客利益不受损害。另外,需严厉打击不法商家、非法分子的不法行为,促进旅游行业的合理秩序,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

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按照现阶段旅游管理状况,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诸多管理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同时,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针对细节性问题,缺乏有效性、科学性管理,且旅游管理水平较低,为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其一,需了解旅游管理的好处,按照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创新旅游业管理。其二,引进先进、科学管理观念,健全旅游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先进管理模式,按照自身管理状况,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积极创造旅游品牌,科学打造品牌效应,扩展旅游企业规模,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合理协调,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各行业互相协调,掌握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模式,结合管理模式现状,形成特色性、区域性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展不同管理,不断提升各区域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不断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因为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使得旅游管理体制,和目前管理现状不相符合,不仅不能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发展。所以,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需结合实际状况,提升管理体制改革效率。针对旅游管理改革,需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体制,防止传统管理干预,避免出现行政命令管理问题,立足大局观念,合理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加强旅游产品推荐工作。积极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按照旅游管理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旅游管理体制,确保旅游管理体制的公平和公正,按照独立性和公开性特征,促进旅游业发展。制定科学旅游计划,确定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旅游局指挥,对全国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确定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的重点。国家负责非盈利重点工程建设和配套建设。地方主要负责重点项目配套、一般性项目投资。而营利性项目是由企业投资经营,建立自负盈亏机制,进而建立旅游业的有机补偿机制。另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新型升级模式,近年来蓬勃发展,生态旅游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与中国国情极为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生态旅游。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在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操作方法与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不应否认与忽视,不然生态旅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禁止走弯路。

四、结语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9

[关键词] 泛珠区域 第三产业

泛珠区域包括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海南九个省区,一个直辖市重庆,以及两个特区香港、澳门,整体面积约2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总人口(除港澳)超过4.8个亿,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为60,381亿多(2005),占全国的30.5%多。虽然泛珠区域内经济总量在国内有着较大的比例,区域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长幅度都超过全国平均,但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经济状况,包括总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很不平衡。

一、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泛珠地区包括了我国东南和西南等省区市,地域具有广泛性,其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有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从而在泛珠区域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空间结构。传统上泛珠区域(除港澳)内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区域内的香港和澳门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广东、福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海南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则较为发达;广西和湖南第二产业虽然绝对数较大,但在生产总值的构成中较低;其他省市由于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上。因此,整体来看,泛珠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全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平均比重为40.6(除港澳),高于同期全国水平的39.4(除港澳),工业化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第一产业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单位:亿元

二、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一般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对比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具有传统服务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外,其它作用还突出表现为,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包括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建立对于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升其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内部转移的历史时机。在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间也是如此,正如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香港地区制造业向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为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伴随制造业体系的建立,现代服务业也较为完备。当前,客观存在的制造业转移趋势,泛珠区域内其它次发达地区如何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紧密的关系则成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条件,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三高”,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的“三新”特征对产业的引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此,本文对泛珠区域内地省区间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进行考察,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工具,对区域内不同省区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结构,尤其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异性。考察的方式首先对金融业、物流仓储业、商品流通和房地产进行分别聚类分析,然后进行合并整体分析。从而一方面考察服务业各分行业的发展状况,又能对服务业整体状况进行统计测量。并且,在统计分析中,对统计变量进行了转换,由绝对数转换为人均相对数,从而统一数据的标准,增强分析的可靠性。

1.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业为变量

注:其中1~10,分别代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下同

2.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物流仓储、商品流通和房地产为变量

其他以人均GDP和人均物流仓储为变量,以人均GDP和人均商品流通为变量和以人均GDP和人均房地产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以上结果一致,此处不再列出。

分行业和综合的聚类分析表明,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第三产业的分行业与整体发育状况具有一致性,其中,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分别各为一类;而其他省区合为一类,在这一类中,广西、江西和四川则更为相似,即行业发育状况和整体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三、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与产业转移的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指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重点由第一产业逐次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标志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阶段与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一般体现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由加工工业初级产品制造占优势向中间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制造占优势方向发展。

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通过服务业,尤其是对制造业具有支撑服务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的适当先行发展,对于区域内制造业转移有着积极的承接作用。在泛珠区域内,制造业的转移已经成为现实的趋势所向,在承接地选择上,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成为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尤其随着物流的发展,泛珠内部省份之间距离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因而,其他因素尤其是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状况就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在依托服务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在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规划,选择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要、产业政策等的主导工业产业,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进而发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扩散效应,支撑整个经济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持续动态升级更迭,进而实现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2]《中国统计年鉴》(2005)

[3]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

[4]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10

【关键词】京津冀 养老产业 盈利模式 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该地区各种养老资金的筹集也多是采取家庭自我筹集(包含退休人员退休金、子女供养资金等)和政府社会养老资金专项财政扶持的方式。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产业在过去几年发展也较为迅速,各种养老医疗、地产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方式正在逐渐出现①。但是,京津冀地区各种养老产业盈利状况非常不乐观,大多数养老产业出现不盈利、甚至亏本经营的状态。2014年,笔者对京津冀地区36家养老服务机构(北京、天津两地10家,河北16家)抽样调查显示,71.6%的养老机构出现亏损现象,其中38.2%已经连年亏损。尤其是在河北省部分边远落后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甚至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的发展态势。京津冀地区抽样调查的养老产业盈利现状分析具体如下:

北京市养老产业现状与盈利状况分析。北京市当前采取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居民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各种社区养老机构为辅的方式。虽然10家抽样养老机构中有8家经营老人福利院等养老专业场所,但是真正入住情况并不乐观,以北京顺义区某私立养老机构为例,共有养老床位530多张,实际使用床位为410多张,空置率达到22.64%。其他养老机构提供的床位空置率虽然没有这么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床位空置现象。只有1家养老机构在2014年提出房产养老方案,但是并没有真正实行。分析北京市抽样调查的10家养老机构盈利状况,5家养老机构收支基本平衡,4家养老机构自2015年养老资金支出明显大于收入,出现亏损状态,1家养老机构自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四年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虽然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适当财政补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1家养老机构运营状况良好,出现一定盈余现象。

天津市养老产业现状与盈利状况分析。在天津市抽样调查的10家养老机构中,其中实现养老盈利的仅为3家,其余7家养老机构都出现养老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其中2家养老机构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如果没有当地政府财政扶持也许早已倒闭。在盈利的3家养老机构中,仅有开办家庭医疗养老服务业务的2家养老机构实现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的持续盈利,另外1家养老机构只是收入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

河北省养老产业现状与盈利状况分析。河北省由于面积大,人口多,养老情况比北京、天津复杂的多。因此为了公平起见,主要选择河北石家庄市(6家)、张家口市(5家)和秦皇岛市(5家)三个省内较为发达的城市作为抽样数据的来源地。但是抽样调查显示,这三个城市在养老产业发展中,采取的各种养老服务方式与北京、天津两地大同小异。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6家抽样调查的养老机构中,全部以社区福利院养老服务方式为主。但是6家养老服务员的床位空置率相对较高,个别养老机构开设的福利院床位空置率甚至超过3成。唯一做得较为突出的是秦皇岛市,该地作为国内旅游养老圣地,接待外来养老人员多,各种新型的度假村养老方式、以房养老等方式比其他地方较多。河北省三个不同城市的养老服务机构的盈利状况差距非常明显。其中,河北省会石家庄市6家养老机构中,只有1家出现收支平衡,其他5家出现一定养老赤字。张家口市5家养老机构中,1家机构2015年出现盈利,1家机构出现收支平衡,另外3家养老机构已经出现亏损。秦皇岛市5家养老机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3家机构出现明显盈利状态,其中2家养老机构由于涉足旅游养老、度假村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已经连续多年持续盈利。另外2家养老机构在2015年出现亏损现象,但是亏损额度不大。

可见,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非常不理想,传统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②。京津冀地区必须根据当地老年人养老消费市场趋势的变化特点,对原有养老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

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滞后于京津冀地区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地区目前养老产业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还是比较盛行。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采取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各种养老资金主要是由家庭自我筹集与政府社会养老财政专项扶持方式进行。这种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适合在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者老龄化初期阶段的国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滞后于未来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我国当前人口结构中,年轻人人数占比呈现日益下降趋势,一对年轻夫妇承担两对老人养老的家庭养老现象已经比较普遍,这给我国现有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带来严峻压力③。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退休人员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会达到64:100的峰值。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京津冀地区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养老问题。

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未能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近些年虽然国外一些新型养老盈利模式逐渐传入中国,给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并未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发展现状非常不理想。江苏南京市早在2005年就借鉴美国“以房养老”的做法,建设了汤山鎏园养老公寓,提出“以房换养”新型养老方案。但是最终该方案运行两年多并无一人签约,最终在2009年宣布失败。京津冀地区在2010年开始也逐渐采取“以房养老”的试点,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在医疗养老、异地养老、养老度假村等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探索中,京津冀地区也进行了尝试,但是大多数地方的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探索最终归于失败。

京津冀地区政府缺乏扶持当地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政策。京津冀地区政府在当地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总体上看,三地政府制定的各种扶持当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过于保守、固态化,未能结合自己所处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可行的针对性养老政策。以河北省为例,在上述调研的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多是对中央政府、省政府等政策的简单执行与贯彻。而京津冀地区如果不能够根据自己地方养老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台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未来三地养老产业发展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养老产业普遍亏损现状不会得到明显改观。

京津冀地区建立与时俱进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建议

转变传统养老产业运营模式,提高养老产业盈利水平。京津冀地区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方式,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养老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因为,随着京津冀地区养老趋势的日益严峻,再靠传统“养儿防老”等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和未来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新型的“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新型养老模式。尤其是随着我国养老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化、商业化养老模式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大力扶持当地养老企业发展,为各种社会资金进入当地养老领域提供更多便利,要适当降低社会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准入门槛。2015年我国提出城乡养老并轨的发展战略,这更加迫切呼唤商业化养老模式的介入,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养老专项财政资金扶持根本无法完成这一发展战略目标。未来只有建立像美欧等发达国家那样完备的社会化、商业化养老运营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产业盈利状况不佳问题,进而提高整个养老产业的盈利水平④。

加大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地点与推广,提高社会公众认可度。对待一些国外已经运行比较成熟的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京津冀地区应当大胆地予以引进。要做好各种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尽快让社会公众接受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以近几年我国养老产业界比较推崇的“以房养老”方式为例,京津冀地区可以根据自己地方特点,推出自己的“以房养老”发展策略。要畅通各种“以房养老”的信息渠道和融资渠道,让以房养老这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真正在京津冀地区生根发芽。再以“投资养老”为例,京津冀地区应当扶持一些大型专业“投资养老”基金机构的发展,让各种专业投资人士为百姓做好“养命钱”的投资保值和升值等业务。再以“医疗养老”为例,京津冀地区应当建立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结合的全新医疗养老体系。

地方政府出台适合当地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政策。要想保障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长远发展,当地政府必须要制定适合自己地方养老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在严格遵循上级政府养老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发挥自己地方主观能动性,深入调研自己地方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真正立足当地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发展战略。如北京、天津作为我国两个直辖市,可以更加侧重于养老医疗、养老投资增值、养老护理等养老服务型产业的发展。而河北省不同地区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经济、地理、人文等特点制定出台差异化的养老政策等,如河北承德、秦皇岛等旅游发达城市可以更多开展异地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建立更多高端养老度假村、养老圣地等。总之,只有建立更多差异化的、与时俱进的地方性养老产业长远发展前瞻性政策法规,才能为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未来京津冀地区几种新型养老模式的畅想

“以房养老”盈利模式。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未来京津冀地区建立的“以房养老”盈利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做法:一是京津冀地区居民把自己多余的房产通过出租方式,获取租金以赚取养老金的方式。相关养老产业主要做好居民与租房者之间中介与桥梁的作用;二是建立“以房换老”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适合一些寡居无子女的老人,可以把自己房产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换取养老资金,在自己去世后把相关房抵押给相关金融机构,或者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老人生前与其签订合同代为管理房产,如出租、贷款抵押等运营方式,获取的各种收益双方共同分享等方式;三是“房产置换”养老方式,即在征得老人同意后,采取置换的方式,将老人的原有住房与各种老年公寓住房等进行等价换房,到老人去世之后,再将原置换的房产折价返还给其法定继承人;四是采取美国等国家“反按揭”等养老方式,如房产转换抵押贷款、住房保留计划、财务独立计划等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与上述三种方式存在部分重合之处⑤。当然,京津冀地区也可以根据自己地方“以房养老”养老产业发展特点,创新更加新型有效的盈利模式。

“医疗养老”盈利模式。“医疗养老”盈利模式是近几年我国各地政府和养老产业界也比较推崇的养老模式。由于老年人晚年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身体健康就医问题,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养老”盈利模式是保障京津冀地区未来养老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方面。未来京津冀地区建立的“医疗养老”盈利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建立“家庭+医疗机构”的医疗养老方式,实现医疗资源与居民家庭的直接对接,如可以大力扶持各种“家庭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等;二是建立“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养老模式,就是在居民社区直接建立各种社区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等方式,让广大老年人能够就近获得医疗服务等⑥;三是建立“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的立体式医疗养老体系,可以实现上述三者之间的直接对接,能够更加灵活方便地满足老年居民医疗服务消费需要,同时让各种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可能的利用等。其中,第三种“医疗养老”盈利模式是未来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最佳选择。

“投资养老”盈利模式。“投资养老”盈利模式,严格来说不是直接针对养老的一种做法,其主要是通过养老资金运作实现资金的增值,为老年居民提供更多养老资金保障。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常规的社会养老资金管理方式,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上缴的养老公积金进行的一种投资管理方式,如可以把这部分资金投入股票、债券等二级市场实现保值增值等,这种养老方式的管理主体应当逐渐由政府管理为主向市场化管理、政府监督方式转变;二是居民自我购买的养老商业保险等资金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让相关商业保险公司为其提供养老保障,这种养老方式的主体是居民自己;三是建立养老保险专项基金,由国内金融投资专业机构负责相关基金的运作,以实现养老资金的不断增值;四是居民自我购买相关投资产品实现的资金增值等。但是,京津冀地区要想建立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完善有序的“投资养老”盈利模式,需要我国健全各种投资政策,保障投资场所公开透明,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相关基金管理人员、保险管理人员和居民自身投资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要想在未来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盈利模式,必须要重视深入分析当前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现状,查找制约当地养老产业盈利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养老产业盈利政策。未来要特别重视各种新型社会化、商业化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创新与推广,这样才能推进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均为河北行政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6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异地养老意愿对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456103D)

【注释】

①马艳林,李艳杰,张贵祥:“家庭结构变迁视角下都市圈养老一体化模式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第189~190页。

②赵培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养老产业服务也协同发展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9月。

③张蕾蕾:“河北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8月。

④闫希成:“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9月。

⑤许连颖:“发展现代老年服务业 打造京津养老‘后花园’”,《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28~30页。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11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统计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就传统的综合统计工作来说,主要是制作各种类型的经济报表,这是为大的政策方针进行服务的。但是现在的综合统计工作也开始注重实际状况的分析,开始为基层经济管理服务。运用综合统计工作可以让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为以后的科学发展做出决策。

关键词 统计工具 基层经济管理 企业

一、应用一:计划工作检查

基层单位都需要根据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来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规划。在制定或者实行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一些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相关的数据主要是通过综合统计工具获取,再对计划工作执行状况进行检查,这样才能明确计划的执行是不是到位,从而强化计划的管理。而且还能够根据计划执行的状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与此同时,通过计划工作检查还能够明确组织对计划提前完成的潜力,保证基层单位经济管理能够顺利的开展。我们以一个刚建立的企业为例,因为企业刚刚成立,必然在基层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其他各个部门也是刚成立不久,就会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推卸责任,不能很好地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出现的问题一直拖下去,肯定会影响经济效益。假如这个企业从开始就采取相应的综合统计工具,对于企业各个部分以后的发展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就能够相应的减少基层经济管理的问题,保证企业能够按照计划来进行生产和经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二、应用二:对比数据找差距,促发展

1.跟本单位历史数据比较。运用综合统计工具,基层组织可以把当前的生产经营数据跟以往的经营数据进行比较,明确组织当往的发展状况,对本单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明确了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之后,就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资源,提高单位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随之降低的就是资源的浪费率,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如果基层单位还处在萌芽和成长期,就需要紧抓这段有利时期,增加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投入,把规模进一步扩大,争取获取更大的利益。当对比数据发现单位处在衰退期的时候,就要改变单位的发展方向,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尽快实现产品的转型和升级。

2.跟国内同行业比较。在基层组织中,借助相应的综合统计工具能够方便组织进行横向的比较,这样的比较能让组织清楚地确定自己在同行业中位置,认识到自己单位跟其他单位之间存在的差距。还能找出自身的发展优势,认清发展劣势并给予改进,使得基层组织在复杂的经济管理中明确发展方向,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能全面提高组织的竞争实力。这些基层组织通过综合统计工具,对本组织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市场需求、组织的规模和竞争能力跟同行业其他组织相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组织现有的生产水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前进的目标,使得整体目标更快、更好的实现。比如,在生产经营结构方面,通过运用综合统计工具,找出跟同行业相比在生产经济结构中的差距,这能够及时更新和调整组织结构,让基层组织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再比如,在销售方面,基层组织能够利用综合统计工具,在产品的销售方面跟同行业进行比较,明确自身产品的销售渠道是不是存在问题,产品销售是不是顺畅,看组织是不是能够继续扩大再生产,通过这种方式继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假如产品处在相对滞销的状态下,就要尽快地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3.跟国际同行业比较。在进行基层经济管理的时候,要运用综合统计工具,跟国际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行对比,找出组织在经营中的缺陷。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不断对组织的技术进行创新,进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让组织在竞争中立足。比如,某组织的生产工艺一直处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通过把自身的技术水平跟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相比发现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也不是特别先进。当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要进行认真的调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组织的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

三、应用三:分析实际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12

方法:将研究样本100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状况恢复方法指导训练及精心护理,观察记录产妇100例身体状况恢复情况。

结果:100例产妇,实验组对照组,根据新型产科医护风险管理的做观察记录,根据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成员产后身体状况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无并发症发生,身体状况恢复效果良好。对照组恢复状况较差。

结论:新型产科医护对产妇产后身体状况训练及精心护理,对产妇产后身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能降低风险管理。

关键词:医护风险 恢复方法 产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8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99-01

1 目的和方法

1.1 样本选择。为了更好的研究新型产科医护管理能否对产妇产后面临的风险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样本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对象是在某院产科护理的100例产妇,为了研究需要,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新型产科医护管理组,总共为50例,对照组是没有接受新型产科医护管理的,样本为50例。

1.2 研究背景。产妇后生产后,产科医护风险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妇的身体状况的恢复。在生理方面,由于妇产手术会在手术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对盆腔内组织造成一些损害,这就容易造成产后,产妇因盆腔积水、压气等问题,带来生殖器官的不适,造成生殖系统受到压迫,给生殖带来困难,影响身体状况的恢复和发展。对产妇进行产后身体状况恢复方法指导伤害,目的就在于尽可能避免由于手术对产妇身体状况造成的影响,给产后并发症或者后遗症的影响减到最小,保证手术的作用和病人的恢复情况。在心理方面,由于妇产手术对于产妇的身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育也给产妇带来了心理上的一些负担和压力,产科医护风险管理面临着挑战。

1.3 研究方法。对于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样本研究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将产妇100例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身体状况恢复指导和不给予指导,在实验期后,分别对比分析两组的数据结果,分析其身体状况恢复状况,再做出结论。

1.3.1 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医院工作的专业服务,其信守专业价值体系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的助人服务技巧和沟通能力的指导下确保了助人活动的人性化和全面性。

1.3.2 优化病患的出入院服务。根据行业标准,通过量化指标,对入院的病患进行心理、精神、病患及社会关系的评估,确定病患是否可以入院;指导帮助病患按程序办理出入院手续;根据病患身心变化,实现病患的顺利转换服务等级。

1.3.3 病患的调适关怀。通过对病患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评估,运用医护人员专业方法,整合医生、护士、护理员及病患的院外各类资源,为病患开展个案性的康复护理服务。主要是调适病患的人际关系;为具有精神抑郁、焦虑类病患开展疏导和危机干预的个案。

2 结果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后,根据具体数据情况,进行分析。

两组产妇在新型产科医护治疗后产后身体健康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发生,产后身体健康恢复效果良好。实验组产后身体健康训练的方法、形式、时间、强度合适,恢复状况好于对照组。

试验发现加强现有护理队伍建设,这就强调需要提高护士的各方面技能包括业务操作、专业知识等素质。新型产科医护风险管理对于护士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要求相当严格,要降低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对于护士而言,坚持继续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在完善自身现有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综合素养,能够为产妇的护理提供游戏的健康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强化科学管理,保证整体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人文性。注重心理护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改善医患关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健康、强调以人为本、开展整体护理、人性化管理。

3 讨论

3.1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护理质量。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式,强调的主体不在护理人员本身,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规范、缺乏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性受到限制,创造力受到限制,这对于提高病患护理是个局限。但是,新型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从根本上关注的就是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重视对护士的培训和培养,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些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的同时,就壮大了医疗管理队伍。这样优秀的团队对于促进管理就是重要的力量支持。

3.2 保障医疗安全、缓和医患关系。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服务护理观念坚持抓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了一支医德高尚的医疗团队。在降低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上,实现医患的有效沟通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这方面的问题的处理上,就需要医院重视患者的需求,重视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3.3 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护理服务模式。由于目前,医院现行的服务模式改革都存在着不足,吸收和借鉴其他成功的护理服务模式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根据发展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第一,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实施调整,将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上的规范做出明细的界定和归纳总结,根据每个医院具体组织不的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需求,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并在监管中保证各项政策的实施。第二,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新模式的建立。完善的理论规范和指导才能保证各项具体工作有效的进行,将原来应用在不同医院的护理服务模式的理论做好统一的规范和界定,保证理论的统一,然后针对医院中一些具体的工作和活动,对一些既定概念做好定义和解释,保证医院的特殊的护理服务模式有科学标准的理论解释,在统一既定的理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第三,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深层研究。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医院在整体上的各项财会工作的进步,还需要不断深化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深化,满足整个系统性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