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

时间:2023-05-31 09:10:04

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1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参照薄艳玲的《关于高师生教师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和宋广文,魏淑华的《中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第二,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准备;第四,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第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期望;第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第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二)建议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2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职业认同感 金华地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3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valu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ore apparent,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it and the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is study takes Jinhua area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professional identity; Jinhua Area

1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本调查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进修培训、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离职倾向七类,共设置了24个问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四所金华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出28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另外对金华某民办高校的7位专职教师和2名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补充。访谈结束后,对调研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性别构成:参加调查的人员中,男性40%,女性60%;(2)职称结构:初级职称占40%,中级职称占42%,中级以上职称占18%;(3)年龄结构:35岁以下占55%,36~45岁占17%,45岁以上占28%;(4)任职年限:1年以下占29%,1~3年占48%,3~5年占11%,5年以上占12%;(5)学历分布:本科占65%,研究生占35%;(6)收入分布:1500~2000元占9%,2000~3000元占48%,3000~4000元占30%,4000元以上占13%。

结合调查问卷可见,金华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可度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普遍感觉目前工作压力较大,主要涉及教学及管理、科研及职称评定、职业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在有了合适的机会时,部分教师选择了离职,尤其是入职时间不长,没有组建家庭的单身青年教师,这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2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偏低。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办学条件及规模受办学主体自筹资金能力决定,使其在社会地位、国家财政支持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无法相提并论,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困难多,教职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偏低。二是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教职工的人事关系基本挂靠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学校和教师双方通过合同来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除了要努力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要面临可能失业的压力,职业风险高,稳定性差,而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相比同区域行政事业单位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其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及管理难度大。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相对比较低,在国家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报考而不断降低录取分数,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差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老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敷衍塞责,学生厌学,上课只为了学分和最终的文凭,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漠视学校规章制度,给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教师通过教学很难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使民办高校学生更感到前途迷茫,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热情,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教师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3)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局限性。首先,从管理上看,民办高校中高层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主办方手中,任命的领导有些不具备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能真正实现专家治学治校,内行人管内行人,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在用人和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致使教职工很难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他们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建议得不到采纳,问题得不到解决,权力得不到保障,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丧失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弱化,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信心。其次,从办学成本方面考虑,为了缩减开支,民办高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他们事情多,责任大,使其工作的兴趣和满意度降低。另外,从教师成长与发展来看,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因为经费供给不足,教师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培训进修机会,教师对培训内容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效果有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较小。

(4)民办高校校园内涵建设滞后,组织凝聚力较低。原因之一在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盈利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学校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生源数量上,忽略了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情绪情感状况也知之甚少,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教职工产生主人翁的归属感。第二,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既不如中学教师有成就感,又不如本科教师有优越感,他们把“教书育人”仅仅看成是养家糊口的手段,除本职工作外,还把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自主创业及社会兼职中去,因而无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淡化了自己与群体间的联系。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因此,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取消一些招生及就业难的专业,设置招生火、市场需求大、有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老师就要被安排教授多门新的课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学习及培训,课业压力陡增。同时,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增强竞争力,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科研及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还要求教师定期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知识、技术及发展动向。他们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实践技能,产学研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晋升职称非常困难,职业前景黯淡,从而选择离职,降低了校园内涵建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1)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为民办高校教师营造公正合理的育人环境。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是否拥有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改变现存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把那些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领导能力和长远眼光、群众呼声高的内行人选为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建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二是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民办高校创办者和决策层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方法,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实行校务公开,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社会保障、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重内涵,又重发展,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园环境。金华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不遗余力地进行制度创新、内涵建设和物质发展。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他们的沟通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校应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使他们从内心里将个人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增强,这种内驱力也保证了学校得以稳健持续发展。

(3)薪酬和福利待遇向本区域行政事业单位看齐。一是保证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工资水平不得低于该区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使其基本生活得以有效保障。二是逐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各项福利。严格遵照国家法律规定为每位教师办理“五险一金”并逐步提高其水平,这样教职工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和时间搞好本职工作,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进而树立起对学校的信心和信任。三是使教师业务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培训进修机会得到充分的实现,学校应及时了解教师的业务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培训机会,对于通过培训进修取得较大进步的教职工应适时给予表彰奖励,从而激励教师敢于培训、乐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4)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个敬业乐业的人。尽管目前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各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作为公立教育的有效补充,民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其中民办高校教师功不可没,他们在收获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应着眼于长远考虑,自觉自愿地转变职业观,以饱满的热情和创造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提升境界,提高业务水平,把自己锻炼成学校的骨干,行业的精英。

参考文献

[1] 武媛,杨彦聪.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2-13.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3

关键词:幼师 学前教育 职业认同感 表率 课程设置 校园文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出现了热招局面。怎样办好幼师、学前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所在的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近两年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工作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无与高低,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又是怎样呢?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中专幼师和高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回答“喜欢或热爱”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更多的回答是“好就业”、“是家长的意见”、“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觉得好玩。”等等,甚至有的回答是“中学毕业了,成绩又不好,总得有个学校读啊”。尤其是中专幼师学生的问卷反应出的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岗位缺乏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怎样在幼师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幼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虽然与学生们将来所做的幼儿教师有所不同,但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合格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学校除了通过必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可以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等等。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还要什么了。”我们的幼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把职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幼教岗位是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明确我们培养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要确确实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科学合理,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笔者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师德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外,主要还是幼教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师德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是缺乏职业认同感。

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电视、标识牌等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感必定很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专业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研究课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原始内驱力,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已有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低也对其专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1)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的概念是由心理学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而来,“认同”是人们对自己同一特性的意识或自我界定,是指个体与他人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某种情感联系。而“职业认同”则是指个体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对其职业目标、社会价值、个人意义及其他因素的认识、看法、完全赞同或认可。[1]职业认同既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又是一种内心状态,它在人一生的职业发展生涯中有重要的意义。(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概念上有不同侧重,有的学者将教师职业认同与其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相联系。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一方面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职业目标、情感、内容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指除幼儿教师群体外的社会、他人或群体对幼教职业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等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影响。[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从理论上包含六个因素: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与终身教育理念一致,幼儿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位职新幼儿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他对职业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变化的。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更关注的是“未来我想要成为谁”,而不仅是回答“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2)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和社会期望、社会要求以及他人的观念都会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是幼儿教师个体不会简单地吸纳社会既定的职业特性,他们对职业本身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能够促使个体与社会情境中的认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形成个体独特的教学文化、教学风格。(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教师在其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扮演社会给定的各种角色,在这些既定的角色中达到平衡就是职业认同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主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来实现的。幼儿教师在与他人和对有关情境的事物中的交流互动中主动表达着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4]

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专业成长的心理基础,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其专业发展意识则越强。对自己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就意味着对自己职业的性质和意义认识更加深刻;在参与职业活动组织一日活动时情绪状态是积极的、美好的;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合理客观地评价,能够通过工作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在一日生活和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才会更加关注教育方方面面的信息,主动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创新教学方式。因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其专业发展。其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感知总是以其对该职业的认同和主动积极心态为前提的。相同的工作性质、相同的环境和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的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更容易感到满意,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活动,更乐意学习、进取,从而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适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反之,职业认同感低的幼儿教师对于每天的工作则可能充满抱怨,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进而影响其工作的状态,降低了职业幸福感,从而影响其专业化的发展。再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教学效能感。幼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其对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能够决定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处理一日活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能力。如果一位幼儿教师对她的职业认同有着积极的自我感知,就能自主排解由于日常繁琐的工作任务和不良工作条件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能够提升自我的胜任感和价值感。最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稚嫩的幼儿,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长期的超负荷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降低其职业认同。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离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性。[5]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能够积极应对变化,成功地处理压力,保持一种向上的工作态度;而职业认同程度低的幼儿教师往往不能合理地处理压力,心态容易消极,从而会限制个体专业化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积极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世萍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5

 

t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师范教育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实习显著降低师范生的职业意志水平,而在职业认同感整体及其他维度上,实习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感是由个体对某一特定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

 

目前国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归纳这些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构成及维度的探讨,如王鑫强等人。(2)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认为,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组织环境和个人因素等。

 

(3)调节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干预研究。鉴于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认为,实习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工作效率、职业热情和改善职业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实习支教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张冬梅 的追踪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干预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且研究对象以免费师范生为主,缺乏对于人数更为广泛的一般师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实习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探讨其对一般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实际效果,以期明确实习的作用,同时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14年上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对沈阳师范大学的2012级(前测时属于大三年级,后测时升为大四年级)的师范生群体发放问卷。前测时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为274人,有效率为85.4%。其中农村生来源172人(62.8%),城镇生来源102人(37.2%)。

 

后测时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农村生来源81人(78.6%),城镇生来源22人(21.4%)。两次研究对象所涉及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15种专业。

 

(二)调查工具

 

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该量表由王鑫强、曾丽红等编制,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张燕等人采用《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该量表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发现高达0.84。在本研究中,两次测验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聚类分析、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类型相关理论,以及二阶聚类分析结果,认为4个类别的聚类结果比较合理。因此运用快速聚类法(K-Means)对选定的样本进行聚类,前测和后测分别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应的数据。将师范生职业认同在各维度的Z分数中心点绘制柱状图如下,根据每个类别在各维度Z分数的不同特点,用词汇隐喻的方法对这些类别进行如下命名。

 

1.“领头羊”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的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和各维度分数均高于其他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价值,同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师,更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是师范生中典型的“领头羊”,其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9.1%和35.3%。

 

2.“混饭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所有类型中是最低的,他们虽然也会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但对教师行业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职业,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其从事教师的原因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一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7.2%和19.6%。

 

3.“羡鱼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他们虽然也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并对其价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一名教师,因而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这类师范生可能在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困难,其对教师职业有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该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2.8%和18.6%。

 

4.“演员”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仅次于“领头羊”类型,他们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很有价值,也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在学校里可能表现得比较积极和优秀,以符合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但其内心却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像演员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自己。这类师范生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1%和26.5%。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别上的分布及变化

 

对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的人数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各类型人数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和“羡鱼者”。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四个分组的人数比例无显著差异,实习对这四种类型的分布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对师范生在实习前后的职业认同感及各维度进行t检验发现,师范生实习后在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显著低于实习前,t=1.87,p<0.01;而职业认同感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分数均不显著(见下表)。

 

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

 

 

注:**为在0.01水平上显著 实习前N=274 实习后N=103

 

四、讨论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与状况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共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领头羊”类型、“演员”类型、“混饭者”类型和“羡鱼者”类型。结果表明,35%以上的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四种类型上所占比例最大。当然也有26%左右的师范生只是表现得比较“积极”,其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类师范生的比例仅次于“领头羊”,这可能由于不少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原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权衡利弊,其职业认同也表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比较消极的师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师范生是本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的心态,而大约18%的师范生则是由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信心与胜任感不足。

 

(二)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显著的消极作用这一点与张冬梅[6]的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在职业意志上反而产生了一个略微消极的作用,这远非我们预期的效果,虽然与以往类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顾与师范生在实习前、后接触和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现这一反差的内在原因。

 

由此可见,经过实习的洗礼,师范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利与弊,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未来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定位和心理准备,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处于游离状态和主观意愿并不强烈的师范生及时了解状况并做出新的职业选择与规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教后因与理想有巨大差距而离职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看出,实习没有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认同感的类型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可以在职业效能、职业意志两个维度上着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使更多的“羡鱼者”师范生和“演员”型师范生向“领头羊”这个类型转换。

 

五、关于师范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良好的职业效能感

 

目前大学课程太过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获得有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导致实习时屡屡受挫,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效能。大学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技能的课程,或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二)开展服务性学习,磨砺坚定的职业意志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实习的时间和深度不够,许多师范生也因此缺乏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经验,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困难心生畏惧,从而动摇了终身为师的职业意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来积累经验和调整心态,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

 

(三)发扬教师榜样作用,鼓舞师范生的从业热情

 

很多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都源自于学生生涯中某个印象深刻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的模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也包括大学的任课教师。因此,任课教师要发扬教师的榜样作用,正确地评价教师

 

这一职业,鼓励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

 

六、结论

 

(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分布比例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三)实习仅对职业意志这一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实习后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实习前。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6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 职业认同感 影响因素 对策

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它包括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定向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从2007年秋季以后,江西省普遍开始招收定向师范生,为农村培养小学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省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一、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

1.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从教意愿尚待巩固,对将来成为农村小学教师这一角色认识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跟学生当时选择填报定向师范生非自愿性有关。以抚州市首届五年制大专定向师范生为例,据调查得知,当时选择填报“定向”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非潜力型学生,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不是特别优秀,觉得自己继续读高中,没有什么潜力,将来能考上一所较好大学的希望不大;二是经济制约型学生,这类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读书也努力,但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承担读高中及大学的教育成本;三是父母安排型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出于将来就业有保障的考虑,受家长安排的意愿就读。三种类型的定向师范生表现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选择填报定向生都是非自愿性,所以来到学校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专业理想不够巩固。

2.定向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明确,但流于肤浅与功利。根据调查,认为教师职业“清贫”的雄踞第一,认为教师是“一般职业”的名列第二,认为教师职业虽然“崇高”但不可取的居于第三,认为教师职业“崇高”,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少数,位居第四。这表明,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发生了偏离,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待职业的态度更多的是从实惠、行业比较与经济的观点出发。

3.定向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较充分的认识,但自身存在较多缺陷且职前准备与训练不足。在调查中,多数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与性质有较为明确而充分的认识,但对自身将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较全面且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不足,导致不能自觉刻苦训练教育教学基本功。

4.定向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据调查,在被问及“把从教看作一种乐趣”及“和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时,仅有1/5的定向师范生表示认同。这表明,大多数定向师范生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不能从教师“育人”的职业中得到愉悦、充实的情感体验。

二、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造成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的因素主要有:

1.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能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求自我才能的最大发展,社会个体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其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毋庸置疑,近年来,许多地区教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且地域性差别很大。

2.学校因素。师范院校中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质量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巨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过于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性”;任务、性质和培养目标与其所开设的课程极不相称;追随市场经济的需要,设置了许多非师范性的课程。作为师范院校,背离“师范性”,不去追求塑造学生的“质”,反而追求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教育的作用。这对定向师范生的择业取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了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的不明确。

3.个体因素。在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中,个体因素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定向师范生职业理想趋向于功利化与多元化,多数定向师范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这是因为定向师范生目前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受利益取向的制约,对职业的报酬、福利、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此外,当问及“你最想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时,选择“教书育人”的仅占少数,而选择“军政、司法、工商贸易”的比例较大。这种功利化、多元化的选择是定向师范生受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师范生的心理和个性的不成熟也影响着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心理学家利特尔在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考取大学的青年,渴望需要长期、专门而高度训练的职业,但较多的人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渴望这样的工作,甚至有的还未毕业,其目标就改了”。由此可见,师范教育的实施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与职业有机结合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易产生变异的时期。所以,由于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和自身情绪的不稳定性,当他们觉得教师职业不能很好地促进自我发展,或者经受某些挫折后,思想上就会产生激烈的斗争,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的自我困扰之中,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某些新的职业意向,导致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逐渐淡化,从而谋求另外的职业。

三、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对策

培养和增强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既是促使定向师范生扮演好教师角色的根本动力,也是对其实施的根本策略。

1.注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一是引导定向师范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未来职业的价值,树立终身从教的人生理想。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作为心理稳定倾向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的心理机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从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和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对定向师范生职业同认感的教育中可以看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倾向于“社会促进”,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促进的贡献时,其职业认同感会很强。二是要做好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宣传工作。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关心自己未来的政治、经济等待遇,定向师范生也是如此。把国家的定向师范生政策向他们作全面讲解分析,突出落实这项政策的深刻意义以及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好处,不但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来,也能够提高现有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使他们更乐意从事教师职业。

2.重视榜样的力量。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态度是受到自己的某位老师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些榜样有的是他们自己的中学教师,有的是父母、亲戚本身就是出色的教师,有的是上了大学后遇到了他认为可以称之为榜样的教师。这些榜样直接影响了定向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评价,进而也将影响他们今后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优秀的教师榜样,是定向师范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要人人具有榜样意识,人人要成为定向师范生最接近、看得见摸得着的角色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同时,要鼓励定向师范生学会捕捉典型和发现身边的角色榜样。这些做法,对定向师范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对增进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7

职业幸福感;教师幸福;师德教育;调查分析

G41

A

2095-1183(2017)03-00-0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活动是师生同构的幸福性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幸福奠基。但只有教师自身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阳光,体悟到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他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学生从教育中收获幸福。[1]可以说,没有幸福的教师,无以造就幸福的学生,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近年来,“上级部门克扣教师工资”“教师因怀孕被学校开除”“教师被学生殴打致死致伤”“教师在占道摊位上买菜被全县通报批评”“教师因过度疲劳突发性死亡”等等事件的曝光,让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社会各界诟病教育的靶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似乎变得黯然无光。如何客观地认识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找到教师幸福的实现路径?这已成为教育界必须正视和努力探索的课题。基于此,我们对广州市H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工具与过程

(一)调查工具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综合了教师职业生活的特点,并依据“主观幸福感(SWB)流派”关于幸福的相关论证而设计。第一个维度是“职业认同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根本因素。有研究指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内心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强,就越会以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这项职业,化解各种压力和矛盾,并从心里爱上这一职业,甚至在思想上进一步升华,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一种幸福和崇高的事业。[2]第二个维度是“学校生活幸福度”。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教师生命活动得以开展的场所,教师在学校的幸福度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在探究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过程中,学校生活幸福度是最真实的参考因素。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生活整体幸福度”,即教师对幸福感作的总体性自我评价。依照这一思路,结合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我们设计了具体题目(见表1)。在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体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部分,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独立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性指标;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则相对独立。[4]在题目设计上,我们将代表生活总体质量的生活满意度归在“教育生活整体满意度”维度下,设计了“请您给目前自己的幸福感打分”一题,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则共同包含于“职业认可度”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下。问卷的选项设置使用五级量表。

(二)被

本次调查的主试是教育部“国培计划”(2016)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在被试的选择上,为避免人口学因素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我们在任教科目、任教阶段、教龄等教师的人口学特点上力求平衡。选取了来自广州市H区的416名教师,任教科目囊括了中小学所有的教学科目;在学段分布上,小学教师占33%,初中教师占39%,高中老师占28%;在教龄分布上,0-5年教龄的教师占18%,5-10年教龄的教师占19%,10-15年教龄的教师占21%,15-20年教龄的教师占20%,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22%。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大多数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

调查显示,在“职业认同度”维度下的题目中,正性情感题目的有效性选项比值(“非常同意”与“同意”百分比之和)都较高:“我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93%,“我非常希望在教师这个行业事业有成”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92%,“教师是一个值得为之工作一辈子的理想职业”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81%;负性情感题目中的有效性选项的比值都较低:“假如我不工作也有足够的钱,我不会继续做教师”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19%,“如果另一种职业能够提供比现在工作更高的收入,我可能会考虑转行”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22%(见表2)。

从中不难看出,即使当前教师的工资水平真如某些研究所论证,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排名居中后,与人均GNP的比值远低于合理水平,[5]大部分教师依然不会因为较低的经济收益而主动放弃这份职业。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拥有较高的认同度,视广育桃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无可替代的幸福与快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度,唯有如此,教师才可能从工作中收获幸福,进而愿意为教育执鞭坠镫,肩负起自已的历史使命。然而,诚如美国学者海克・威廉在其著作《教师角色》中所描述的那样,教师背负了太多角色:鼓励的角色、互补的角色、给予的角色、互动的角色、试验者的角色、创造的角色、计划的角色、专业人员的角色等等。[6]这不禁让人担忧:在众多的角色压力下,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高吗?如果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从何谈起?教师应承担起的历史使命又该如何处理?这一调查结果,或许可以让那些为上述问题惆怅满怀者感到慰藉。

(二)学校生活幸福度:大部分教师都能从学校生活中获得幸福

调查显示,在“学校生活幸福度”维度下的题目中,正性情感题目的有效性选项比值都在83%以上,如“我为在这个学校工作而感到自豪”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92%;“学校的发展对我而言很重要” 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94%;“我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87%。负性情感题目的有效性选项比值都在19%以下:“我觉得学校没有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的有效性比值为19%,“学校领导并不关心我的事情”的有效性比值为16%(见表3)。

由上可知,大部分教师对所在学校较为满意,在学校中能收获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认为其在学校中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是个人理想中的教育工作,并愿意将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密切相连。这说明,广州市H区的大多数教师收获了个人理想中的幸福的学校生活。学校是教师开展正式性职业生活的场所,教师在学校的努力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与价值,也是为了收获幸福的学校生活,进而享有幸福的职业生活。可以说,追求学校生活的幸福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没有幸福的学校生活,教师如果想拥有幸福的职业生活将是件举步维艰的事情。因此,这一结果令人备感欣慰。

(三)教育生活整体幸福度:大多数教师持满意态度

调查显示,在“教育生活整体幸福度”维度下,为目前自己的幸福感打3分以上的教师占88%,平均分为3.84(见表4)。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个人的教育生活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回顾上文不难发现,该结果与“职业认同度”“学校生活幸福度”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综合“职业认同度”“学校生活幸福度”“教育生活整体满意度”的分析结果可知,广州市H区大多数教师的幸福感都较高。这一结果与当前部分媒体所报道的不尽一致。这说明,极少数媒体可能因为调查区域、样本量、调查方式、调查主体以及追求点击率等原因,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报道有失偏颇。对于这类信息,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但也不能偏听偏信,而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不可因此对中国的教师与教育丢失信心。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我们认为,想要教师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或可尝试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大力推崇师道,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度

职业认同度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根本因素,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必须从提升职业认同度开始,而师道对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影响常常是根本性的。合乎常态的师道,会使教师较易从教育教学工作中收获归宿感与满足感,从而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度,职业幸福感也顺应提升。魏书生认为,教师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但是因为能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确实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作。[7]从他对教师的这番认知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师道的认知与职业认同度处于高端层次――这是他收获幸福荣耀的教育生活的根基。广州市H区大多数教师幸福感较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该区不仅严把教师招聘关,选择师道观念正确的人来从事教育事业,而且经常举办以“师道”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保证了在岗的大多数教师都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度。可以说,大力推崇师道,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助力教师享受幸福教育生活的前提。

(二)优化学校管理与服务,为教师创建幸福的M织环境

学校生活的幸福度是探究教师真实职业生活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广州市H区教师幸福感较高的重要原因,便是教育局十分重视优化学校管理与服务,为教师创建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当前,要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就必须优化管理服务。[8]但究竟应该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与服务呢?结合当前的相关政策与广州市H区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第一,要注意聆听普通教师的声音,关怀教师,尽可能地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第二,加大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第三,经常性地审视与教育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使本区的教育管理更科学化、人性化;第四,努力加快学校管办评分离的步伐,增加学校的办学自,减少学校不必要的行政性事务,优化评价体系。

(三)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体面生活

古人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强调,“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活。为了生活,就需要吃喝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9]。广州市H区多数教师拥有较高的幸福感,表示不会轻易背弃教师岗位,与该区十分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不无关系。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此指出,安贫乐道虽是自古以来社会与国家对教师职业的道德感召和要求,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与时代背景下,各地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则应当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生活有保障,做到富足而乐道。否则,教师的职业幸福将因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无从谈起。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待遇,让教师体面地生活,安安心心地做一名启迪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收获幸福的教育工作者,势在必行。

致谢

感谢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6)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修班(高校研究者、省级培训机构培训者班和一线优秀教师班)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大力支持,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全体参训教师在调查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3]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长沙:岳麓书社,2014:3.

[2]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71-73.

[4]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96-109.

[5]杜育红,刘平,杜屏.中国教育行业工资水平的纵向分析(1978-2010) [J].教师教育研究,2013(7):13-19.

[6][美]海克.威廉.教师角色[M].桂冠前瞻教育丛书编译组,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

[7]魏书生.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J].青年教师,2009(4):12-14.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8

[关键词]教师职业承诺专业发展心理基础

[作者简介]王琨(1973-),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心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59-02

一、引言

教师职业承诺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心理归属感,为教学工作努力的义务感,以及继续保持教师身份的意愿。龙立荣等人对教师职业承诺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教师职业承诺包括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方面。情感承诺是因为喜欢现在的职业,对教师职业有情感上的认同;继续承诺则是指不离开教师岗位是因为担心由此而带来的损失;规范承诺则是指接受社会伦理规范,即出于对本职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愿离开现职业。

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主体,对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是否积极地投身于自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教师所具有的职业承诺水平及与职业承诺相关的心理因素,正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职业承诺是教师发展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心理前提。

二、教师职业承诺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职业承诺的人口学变量特征

1.性别差异。总体上女教师的职业承诺显著高于男教师。对高校教师的研究表明,青年女教师的职业承诺要显著高于男教师,突出表现在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上,但在继续承诺上女教师要低于男教师。可能是因为女性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使得女性更适合做教师,更喜欢从事教师职业;另外也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有关,女性当教师会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同。

2.教龄差异。研究者对教龄的划分标准不同,得出的教师职业承诺的教龄差异也不同。笔者比较了在教龄划分上一致的研究发现,如按照0~5年、6~15年、15年以上这样三区段划分的标准,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职业承诺最高,尤其在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方面的表现最突出。

3.学历差异。学历越高,职业承诺越低。徐富明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职业承诺最高,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职业承诺最低,本科学历的教师介于两者之间。可能的解释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个体对工作期望值高,并且入职前付出的成本较高,因此对自身的职业期待较高,认为自己职业选择的空间更大,就会导致承诺较低。

4.城乡差异。教师职业承诺的城乡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情感承诺维度上,省会城市的中学教师最高,市级、县级城市的次之,乡镇、农村的最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综上,比较了近年来对教师职业承诺的调查研究,研究者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论,并且在性别和学历方面的差异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二)与教师职业承诺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1.教师合作、待遇、社会支持、组织氛围、领导行为方式等社会因素。教师合作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最大的因素。研究表明,教师合作对职业承诺的影响主要通过工作满意度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产生。待遇对教师职业承诺的影响仅次于教师合作,是影响继续承诺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都指出待遇低是教师离开这一职业的重要原因,尽管待遇不是教师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社会支持与中学教师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呈显著的正相关。校长领导行为方式对教师职业承诺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校长领导行为方式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承诺;另一方面,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教师职业承诺的水平。对高校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承诺较低,对教师工作评价、职业归属感和组织归属感是影响教师专业承诺的主要因素。姜勇等人的研究表明,组织氛围、课改参与性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中介因素间接地影响教师的职业承诺。

2.角色认知、职业倦怠、幸福感、满意度、效能感、责任心等教师个体心理因素。研究表明,角色模糊使得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方式不清晰,降低了教师的规范承诺。另有研究显示,角色冲突会降低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对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工作环境和报酬的不满,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情感承诺,而情感承诺降低的结果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情感认同降低,减少对教育教学的努力程度,降低个人成就感,表现出职业倦怠。由此可见,角色模糊及角色冲突对教师职业承诺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

对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越高,职业倦怠水平越低;而继续承诺越高,职业倦怠水平越高。中学教师的高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使其对自身职业有较高的情感认同,教学工作中恪尽职守。这种职业积极情感和责任心,往往会使中学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职业倦怠程度也相应的有所降低;而继续承诺水平高的教师是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留在教师岗位上,对教师工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不愿继续从事现有职业而又没有更好的选择,因而在工作中消极应付,体验到更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龙立荣等人的研究表明,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对职业满意度等有显著的预测力。陈伟伟等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满意感的高低是影响职业承诺的主要因素。徐富明等人研究证实:中小学教师的情感承诺、规范承诺越高,工作满意度也越高;而继续承诺水平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姜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教师职业承诺等的重要中介变量,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其他因素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这一中介因素间接地影响教师职业承诺等方面。

罗亚莉等人研究了教师职业承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有高水平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的教师,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对教师专业承诺与教学效能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越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越高,继续承诺与一般效能感呈负相关。对职业承诺与教师责任心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教师的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教师责任心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承诺与教师的诸多职业心理相关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相关的职业心理因素来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从而为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做充分准备。

三、教师职业承诺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职业承诺对教师个体心理因素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因此,为了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进程,提高教师职业承诺的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一)增进对教师职业承诺相关知识的了解

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该了解教师职业承诺及其相关的研究结果,认识职业承诺与教师职业心理的关系,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承诺对个体专业发展及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关注并改善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要格外关注职业承诺的性别、学历、教龄和城乡等方面的差异,如在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上,考虑男性和高学历教师特点,给他们更多发展创新的机会,满足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和成就感;提高低教龄教师和农村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

(二)明确教师的职业角色,提高职业自我认同

教师的特殊性使其在工作中面对众多的角色,容易引起角色不清和角色冲突。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需要明确他人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明确教师应有的行为规范,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期待及职业标准,处理好不同情境下教师不同角色的转换,从而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

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组织氛围、校长领导行为方式和教师合作,会提高教师的社会支持。组织氛围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在学校管理上,越是给教师自由度,采用民主式管理的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越高。工作满意度对职业承诺的影响最大。迈克尔和梅尔的研究都认为,学校领导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承诺水平。学校领导者可以通过展现变革性领导行为和建立学习型学校来促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教师合作可以利用教师群体的资源差异,加速新教师的成长和熟手教师的专业化。

(四)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姜勇等人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工作满意度对教师职业承诺作用,他们认为学校中的其他因素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地影响教师职业承诺,所以凡是能够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因素都可以提升教师职业承诺。

(五)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较高的教师职业承诺会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低水平的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也会提升教师职业承诺。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来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如减少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增加娱乐休闲活动,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加教师有效进修的机会等。作为教师个人来讲,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六)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与同类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很多研究都指出,待遇低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教师待遇也是提高教师职业承诺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更应该给予重视。

因此,对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学校领导者来说,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必须从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入手,重视教师的职业承诺发展现状,改善影响教师职业承诺水平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尤其是提供教师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使教师在情感上更加认同教师职业,提高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参考文献]

[1]邵雅利.中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2]龙立荣,李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3]徐富明,朱从书.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点[J].教育探索,2005(3).

[4]于腾腾.校长领导行为对中学教师职业承诺的影响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5]陈伟伟,朱华燕.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6]路海萍.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承诺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7]姜勇,钱琴珍,鄢超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

[8]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

[9]徐富明,朱从书.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5(3).

[10]罗亚莉,刘云波,刘衍玲.教师职业承诺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9

关键词:高师生;职业情感;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37-03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不存在教育。”可见,作为教师,在教师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中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教师职业情感。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如此,今后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高师生教师职业情感缺失原因分析

笔者从事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十余年,在课堂教学中以无记名方式作过多次调查,多次让学生写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经统计,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流于表面,表现出没有充分的职业心理准备;发现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缺乏应有的热情,职业情感缺失较为严重。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缺失,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迫于父母的意愿,填报就读师范学校。二是基于师范院校学费较低,考虑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师范院校。三是考生认为教师职业收入较稳定,除了国定假期外,还有较长的寒暑假。就学生个人对教师职业的主观认识分析,他们并不是从职业本身的价值来认识和看待自己的专业选择,更多的是从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考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比较肤浅,未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导致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淡漠,也有客观原因。一是师范院校招生时,学生入学资格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忽视了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最基本素养的考核。试想,对教师职业毫无情感的高师生,职业信心、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教师职业付出与报酬不匹配。教师的工作很难用固定的时间衡量,选择教师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不论白天还是晚上、课内还是课外、平时与周末,都有可能是工作时间,由此,导致人们在认识教师职业时,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过多的付出却换来不匹配的收入。三是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注重专业学科知识,而忽视教育类课程。教学过程重知识的传授,轻视专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校师范生教育实践机会较少,对将来面对的基础教育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学到了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对教师职业的深入了解,学生自然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当老师的愿望。

二、高师生具备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学生的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信任,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做乐趣来从事,它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育工作起着重要而积极的支配作用。

(一)有利于职业信仰的树立

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是确立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核心。师范生缺乏教师职业情感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对教育没有热爱之情,将来是不可能自主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只能是就知识论知识。鉴于此,要确立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就应以“教育爱”这种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作为其核心。

(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这是因为教师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由此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大量的可变因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教师,不仅需要的是教育教学技能,更需要情意技能,即在工作上倾注极大的热情,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众多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位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师范生建立积极的教师职业情感,是将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三)有利于提升生命的价值

杨启亮教授曾说:“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可见,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第四个层次。一个具有良好职业情感的师范生,会意识到教师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他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职业生活中去,更加努力不懈地完善自己,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以提升。

三、培养高师生教师职业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因此,教师的职业情感也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过程才能得以养成。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10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高原职业认同

目录

摘要

1、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影响

1.1、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消极影响

1.2、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积极影响

2、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

2.1、学校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2.2、客观条件限制

2.3、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3、体育教师应对高原现象的策略

3.1、不断提高对职业的充分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

3.2、立足现实,正确认识自己

3.3、提高自身素质,重塑职业生涯

3.4、立足职业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最早提出职业高原(careerplateau)概念的是Ference(1977年)。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FeldmanandWeitz(1988年)则认为,职业高原意味着个体工作上接受进一步增加责任与挑战的可能性很小。

1、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影响

“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工程中出现的进步的暂时停顿或是退步现象。“高原现象”在职业生涯中可以这样理解,个体发展在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教师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特殊职业,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原现象”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高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体育教师职业高原是指体育教师在当前学校的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关于职位升迁、职称晋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向学校决策中心位移等方面的可能性很小或出现停滞状态。

1.1、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消极影响

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可波及到教师生活、工作、心理等各个方面,对教师个人的冲击力很大。达到职业高原的教师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失去方向,感到迷茫,看不到自己以后职业发展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体育欲上不能,只有在现有位置上徘徊,于是就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缺乏激情,看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希望。时间过长,体育教师就会不求上进,消极怠工。为寻求个人发展,很多教师会选择变换工作环境来解决职业发展的高原。学校失去了大量有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而新的体育教师又没有锻炼成长起来,学校整体教学将受到惨重打击,至此学校的教学资料衰落也就成为必然。

1.2、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积极影响

尽管职业高原对体育教师管理者来说是一种挫折因素,但同时高原期是一种健康时期,它是体育教师努力追求的、放松的和安全的稳定时期,它使体育教师获得较强的自我认知感、成功感。在这一时期,它可促使个体反省自我能力、技术、知识。重新设定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调整心态向新的职业目标出发。同时,它能成功的说明个体已成功掌握了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此时体育教师个体在工作上体验到了较高的心理满意度、成功感和幸福感。

2、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

2.1、学校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体育课比一般的理论课要具备更多的具体实践。开放性的教学课堂也让学生不似在教室中集体管理那般容易。而现在学校已形成体育教师只是教辅人员的观念。体育课的开出随意性、可调整性大,学生的学习重点倾向于理论课。传统观念下的体育学科是“小科”“副科”。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很多体育教师认为:学校都不重视了,自己再重视也没有意义,从心理上看轻自己的工作,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文章可做,不值得去做,自然也不会做什么,或者说做的时候也不用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之心理。

2.2、客观条件限制

造成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体育教师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得不到重视(这主要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大部分没有,个别学校连场地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与城里学校相比相距太大,考核一刀切是不合理。只有体育设施等资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时,城乡统一考核才有意义。职业一般具有不可取代性,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却比比皆是,体育教师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三:由于现在的考试制度以及社会的偏见,使得国家用于体育教师教育的经费相比于其其他学科来说较少。学校体育场地的限制、体育设施的不完备等客观因素都是的体育教师的能力难以施展,个人价值难以实现,导致自我认同感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下降。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他们每天应对的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还要加上对学生的个人体能的训练,部分体育教师不能面对,导致纷纷离岗另寻出路。

2.3、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教师的职称比理论教师低,当教师在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上均无差别时,高学历、高年资的体育教师工作缺乏挑战性,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就会相对少一些,同时自身能里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知识更新较为缓慢和能力受到束缚,导致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期停留在较低的组织结构水平上。这样下去体育教师就会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的“高原”期。

3、体育教师应对高原现象的策略

3.1、不断提高对职业的充分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

提高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首先就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辩证的深刻认识。不仅要认识到体育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体育教师职业的苦、乐、得、失,并从中解读出自己的责任,看到自己的使命,寻找到自己实现价值的用武之地。只有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完全到位,体育教师才能在从事的职业中努力追求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崇尚职业荣誉感,勇担职业重任,并在从业过程中领略到从业的乐趣和精神的满足,甚至以苦为乐、以失为得,产生愉悦感、成功感等职业情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产生不仅靠实际收入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取决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所带来的高附加值--职业的成就感和社会的认同感。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教育和引导,激发教师的成就需要、创业需要和贡献需要,强化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作责任。学校领导要与教师多沟通,知教师所想,赏教师所长,排教师所疑,解教师所难,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将教师职业作为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2、立足现实,正确认识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成长的过程。把个人融入集体,汲取大家的智慧,这是一种更好、更直接的学习,就是要通过研究使教师们发现并获得这种改变自己的力量——研究中成长和收获的体验。

找准职业系留点,设定恰当而多元化的职业目标,坚持不懈,力争职业目标的达成。体育教师必须立足职业实践,躬身自省,结合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找准职业系留点,转换和修订原有职业目标,使其多元而恰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职业系留点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储备,为职业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努力。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把握好机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涯发展中的挫折,促成自身的发展。

3.3、提高自身素质,重塑职业生涯

对于个性好强的人来说,职业高原也许更多地意味着职业发展的停滞,这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因此,他们会寻找各方面原因,并采取措施试图走出这段“停滞期”。意志坚强者会比较理性地分析原因,同时侧重于自身调整,寻找职业高原的突破口。

在遭遇职业生涯高原时,会主动或被动进行应对,进而生成对职业高原的承受能力。做到以下2点。一:必须深入学习党的教育理论,彻底转变观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与指出的学生要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党的教育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党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特别是对人才的理解不能片面。二: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专业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4、立足职业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职位晋升的停滞是构成个体生涯高原感知的最主要方面。因此,体育教师不应当以职位的晋升作为生涯发展的唯一目标,还应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发展。一般的,除职位晋升外,个体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岗位目标、技术等级目标、收入目标、社会影响目标和重大成果目标等以获得全面发展,避免进入生涯高原。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32-02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本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使许多辅导员缺乏正确的职业认同,常常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迷惘、困惑,甚至抱怨,从而直接制约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工作成效的发挥。那么如何提高地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呢?这需要政府、高校以及辅导员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

政府部门应在提高辅导员经济地位的同时,针对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从而提高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声望,以保证现有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

(一)确保并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

从调查的职业认同现状的分析中,不同工资水平、工资满意度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辅导员对工资的满意度越高其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因此,提高辅导员工资的满意度,可以增强其职业认同。提高高校辅导员工资满意度,可以从确保并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着手,特别是工资水平。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其工资水平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认为高校辅导员精力投入的多,得到的经济回报少。

因此,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确保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完善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监督机制,保证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政策落到实处,是提高辅导员工资满意度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辅导员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公众对某一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一种评价,来自他人的主观判定。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促使劳动者产生职业流动意识的重要因素,谋求高声望的社会职业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目标之一。教师的职业声望不仅会影响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有不同层级的,比如大学教师和行政干部的社会声望就更高一些,对于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就会更强一些,相比之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却是比较低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优秀辅导员通过读博、考取公务员等形式流向其他社会声望更高的行业。因此,我们要改变社会的一些偏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声望。

二、高校

高校是辅导员实现和完成职业生涯的场所,其职业认同会受学校内部各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只有在学校中能够感受到生活充满希望,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那么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才会增强,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严格准入制度

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入职动机上的筛选,即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准入制度,就是把愿意成为辅导员的人引进来,这样可以从总体上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必须要有很强的职业认同。要成为辅导员,首选的是把那些愿意应对辅导员职业的挑战,把辅导员职业当成事业,有强烈的职业倾向、热爱辅导员工作状态的人引入辅导员队伍。“作为辅导员,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很多时候,不是能否胜任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的认同而产生的积极态度。因此,要对准入的辅导员要加强职业认同考察和培养,对已经进入辅导员行列的老师要强化职业认同的教育。

对准入的辅导员进行培养,也就是进行职前教育,在当前的组织形式是各级各类的高校教育。职前教育工作应该在我国的初、高中阶段做起,尤其在高中阶段抓紧,在高中课程中可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性格,进而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报考专业和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在大学学习期间,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高校应进一步通过讲座、助理辅导员等方式引导学生,使其能真正认识到成为一名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是能满足自身需要,能实现自身梦想的一份伟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让更多优秀的、愿意奉献教育事业的毕业生进入高校辅导员行业是培养较高职业认同的有利措施。录用毕业生的高校应对这些想进入辅导员行列的人进行考核,不仅是能力上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入职动机的考核。

处于入职阶段的新辅导员,学校应该对新教师进行职业动机、态度的引导。可通过优秀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影响新辅导员,树立榜样,让新辅导员有可学习的对象;做好传帮带活动,使新入职辅导员能迅速适应工作。入职阶段是引导辅导员职业动机、态度的“关键期”,只有端正新入职辅导员的态度,使其能抛弃私心杂念,愿意并乐意从事该职业,这样才能使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发展。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体系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围绕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但目前的现状是辅导员老师忙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心理咨询、学生就业、学费催缴、基层党建等多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辅导员多有怨言,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体系,即大学工格局,实现专项工作有专人负责,辅导员各司其职,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各学院选拨专业背景符合,且愿意从事专项工作的负责人,专门开展此项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其他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实现辅导员的职业体系化,转辅导员岗位为职业,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三、辅导员个人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光是高校对辅导员老师的要求,更应是其对自己的一种内在要求。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己,不仅仅在于“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完善自我”。因此辅导员应在职业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才能体验到职业对于自己的意义,也才能真正从心底热爱、认同这个职业。

(一)辅导员要学会自我调节

有研究表明,正如职业压力的普遍存在,教师对自身从事职业的态度也普遍持消极态度,虽然国家一再申明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一些教育学研究者也不断呼吁关注教师的精神负担,但由于学校的要求及学校内同事竞争的加剧,导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来自外界的支持固然很重要,但自我调节和自我支持更为迫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辅导员应正确认识自己。充分认识自己是缓解压力的前提,了解自己的辅导员比不了解自己的辅导员更具有解决压力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对自身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准确定位。这样才会追求切合实际的生活理想、工作期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2.辅导员应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辅导员要能够以平稳、健康心态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与无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

3.辅导员应增强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辅导员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压力,对工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二)辅导员应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满足感

要想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就只有先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引导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使辅导员更多感受到职业劳动的情感回报,使其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

有两种职业状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很多教师出于第一种状态中,即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去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如果辅导员仅仅把职业当作是自己的谋生手段而非自己的事业时,那么其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才能取得相应的权利、金钱以及荣誉等,而忽视对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理解。一旦得不到应有报酬、职称、荣誉时,就容易失去价值感。相反,当辅导员把自己的职业首先作为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事业时,在工作中就会感到光荣和自豪,那么辅导员职业劳动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辅导员应培养高尚的情趣,要关注和追求职业本身的快乐,获得职业满足感。应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辅导员学会分享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的成长和他们对老师的真情回报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最重要的源泉。

因此,辅导员应该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努力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把职业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体验到职业本身的乐趣,把教育当成享受,而不是牺牲;把教育当成生活本身,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的时候,辅导员才可能实现高职业认同。

(三)辅导员应合理规划职业未来

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在描述教师职业特点时曾指出:教育目标的无边界性给教师带来伤害。教育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育人”,即培养学生,这是一个远大而宏远的目标。但是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缺乏对细节和技术的考虑,则经常会使教师的工作陷入盲目状态,从而导致他们的急躁心态或低落情绪。因此,辅导员要让自己快乐并主动地工作,要使自己人生各阶段的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有关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给辅导员提供经常性的动力和切实的目标,增进辅导员的持续发展和成长,使辅导员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领航员,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度。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3-44.

[2]肖川.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N].中国教育报(第六版).2007-12-18.

[3]力科.提升教师职业认同的价值与策略[J].中国教师,2008(11):45-46.

[4]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N].中国青年报,2006-9-24.

[5]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4.

[6]张奇.学习理论[M].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98.

[7]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N].中国青年报,2006-9-24.

[8]果淑兰.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几个因素[N].中国教育报(第三版).2005-4-1.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1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探讨

所谓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会从内心肯定并认为该职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主要牵涉心理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师职业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的重视,甚至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命题,但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制约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些原因,希望可以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以及管理,另外,希望可以很好地完善对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一、制约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原因

1.由于学校类别带来的不同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所处的学校的类别不同会致使他们的职业认同有所差别。我们从大致的水平上可以看出普通中职不如省重点中职,省重点中职比不上部级重点中职,而部级重点中职又不及高职学校中职部。调查研究表明,如果可以成功转成高职学校,可以取得国家在经济技术上更多的支持,有了好的学校名声以及好的招生条件,这样就可以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舞台以及更好的待遇福利,进而就会使得教师职业认同在整体上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当然也就会明显地超出其他三种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高层领导必须要能够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就道破了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有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名声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学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认同。

2.由于工资满意度而带来的不同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是工资满意度越高的人,他的职业认同度也就越高;相反如果他的工资满意度很低,那么他的职业认同度也就不会太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他们也只是普通人,需要不断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在物质上的要求,首先可以将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的薪资福利等提高,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以使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变为受人尊敬羡慕的职业,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自身甚至整个社会对于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其次就是能够有效展开绩效管理方法,将工作的业绩和物质精神奖赏以及前途发展相联系,促使老师可以更加努力地工作。

3.由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会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致使差异产生。第一就是性别刻板的缘故,大家普通的认知就是男性代表有力刚强、独立又有竞争性,而女性就是温柔弱小的代表,有依附性并重感情。第二就是传统观点文化的制约。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是男性成就的期望值更高,而且相对于女性,男性要对家庭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与企业家、商人、官员或军人等职业相比较,教师职业本身就很是平淡琐碎,而且就金钱声誉权力等社会资源,教师的占有量很少,所以,很多男性不愿意困在教师职业上,而是要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即使他们做教师很出色,也会转向行政岗等职位。

二、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1.缺乏职业认知

据调查分析表明,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表现最不好的方面就是认知,大概情况就是认知处于不认同和一般认同之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的认知包含相关的中职教育功能和培养目标认知,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价值等方面的认知。研究表明,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主要就是因为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角色不清楚。

2.欠缺职业工作的激情

教师职业本身非常高尚的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可以说教师职业的成功必须要教师倾注心血投入到教育的每一个教学活动当中。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教育没有了爱,就会像是缺少水的池塘,我们已经不可以把它称为池塘了,所以说缺了感情和爱就不能称为教育。

3.欠缺相关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远大,那么他内心就会产生越强大的驱动力,这样也就可以帮助自身有足够的勇气来打败任何的挫折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人追求的目标非常小,或者说就没有很大的目标追求,这样他们就会缺乏内心的驱动力,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而且一旦遭遇挫折、困难都会挫败后退。

三、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措施方案

1.努力创造机会,便于青年教师展示自我价值

首先,相关的政府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措施政策,为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提供保障,维护好教师的职业合法地位和权益,保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快速进步,并且深入改善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环境。

其次,将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建设的功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好是可以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决策当中。社会职业有一条定律像铁一样存在,就是拥有了专业化才可以拥有社会声望,这也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所强调的。假如有一种职业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么这种职业就没有什么位置。相关的部门和中职院校要争取创造一种可以帮助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找到自身角色和支持他们专业进步的环境氛围。我相信青年教师一定可以从中理解并感受教书育人的崇高伟大,感受到教师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尊重,进而调整好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刺激教师的职业激情,强化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首先要明白心理健康的表现,主要能够表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作为教师可以全身心关注教书育人,尽一切可能来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相关的院校管理人员要做好青年教师的表率,引导帮助青年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成长,使他们可以收获到事业上的幸福,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职业认同。中职学校青年教师要跟随当前教育形势,积极转变方式方法,改变思路,降低负面不平衡的情绪,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3.将青年教师的职业境界提高

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的责任和认同感是中职学校的义务,中职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才能发挥,达到优秀的职业境界。教师职业分成四个方面: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对于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是出于职业责任义务的活动,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更是体验幸福的活动。而且从他的角度来说,前边的两种是他律的现象,后面两种则是自律的表现,所以说整个过程就是从他律转变成自律。另外,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当成是教师在一定层面上对自律进行内化的结果,可以说是教师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心理感受。因为有了这方面的心理感受,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展示出自我效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这个对于教师职业特点和要领的理解把握,就是青年教师职业形象的树立过程,当然也促使青年教师对于职业境界的深化,这样职业形象的认知也有助于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我们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影响,雅致纯洁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供给教师交流平台,展示自我的社交需求。对于这些高智商的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相关院校要积极应用人才,提供他们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职业心理环境。

总而言之,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我们只是做了简单的分析探索,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