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3-05-31 09:09:0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1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品行;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60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究其本质是综合素养的较量。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结合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浅谈几点实践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培B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

1.是促进初中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016年9月13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确定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从总体上来讲,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并非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其中,“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具体内容都是很好的道德培养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能帮助初中生在青春期“化茧成蝶”

初中生是一群年龄在11~15岁之间的特殊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其在思想和行为意识上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化茧成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化茧成蝶”的过程就是对初中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过程。

3.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明智之举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包括拾金不昧、热爱祖国、刚正不阿、孝顺父母等,这些良好道德品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块块无瑕的美玉。教导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良好道德品行,就相当于让学生寻找美玉,当学生收集了大量“美玉”之后,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实践策略

1.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的无聊和乏味,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就算再努力地讲,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名为“良好品行,从小培养”的文艺会演,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会演的内容可以是关于爱国思想、环保意识或勤劳节约等,演出的方式可以是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如此,既可以让参加会演的学生亲身体验到良好品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又能给台下观看的学生和教师以人生的启迪,实为一举两得之佳策。教师在政治课上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

2.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找出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道德思想的培养和启发。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懂得在这一黄金时期优化个性、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基本法律意识的灌输,让其了解到法律在我国维护正常秩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政治第八课《学会拒绝》这部分内容时,可向学生讲述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的诱惑,比如说朋友给你递来的香烟、网友约你见面或者朋友向你推荐等,这些不良的诱惑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随时会对学生产生危害。要想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就需要引导他们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教给他们拒绝的方法,包括避开诱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专时专用、联想后果、主动请人帮助、婉言谢绝等方法。除此之外,如果有些不良诱惑触及法律底线,那么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拥有一颗正义之心,勇于和罪恶做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教学目标。

3.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择取初中生当下最关心的主题,利用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获得对社会生活的领悟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他们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世界,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分离出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和感悟社会,如此,能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供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再如,组织学生自愿献血,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病患,这在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

概言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唯有如此,方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进而为社会、国家输送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智慧. 邯郸市中学政治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欧光南. 论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式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2

关键词: 高职生 德育教育 教育策略

高职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所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公共政治课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生心理和年龄特征

人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化经验的积累和文化心理的培养,确立价值观念。然而,我国高职学生是在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体制下相对在各个方面较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普遍具有如下特征: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是非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较强,承受能力弱;注重实惠,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心理问题较多,等等。

根据高职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其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大学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德育能够制约人的社会化方向,德育的核心作用在于促使人逐渐习惯社会角色和规范,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德育可以满足高职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而且能促进高职生的智能发展。除此之外,德育还可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心境、情绪直接相关,而高职生的心境、情绪又与其所思、所得、所失有着密切联系。为此,德育能培养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为了适应高职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高职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合理事实、合理分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分辨善恶的能力。

还要遵循教育和管理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采用激励和奖励方式。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整体化、系统化教育优势,努力发掘、形成和优化系统的活动载体,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思想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立体化地落实到各个层面,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三、高职生德育教育策略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策略,教育者要选择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德育方法,尽可能避免为使用新颖方法而选择方法,那样很可能因自身条件不足而为方法所累。就高职生而言,要考虑受教学生及其群体道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实际,兴趣、个性、特长等,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高职生德育策略要用简单的方法取得较大的正面成效,避免产生不良作用,将负效应控制在最低程度。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语言说理法。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高职生阐述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等原理、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品德认识。通过德育课程、时事政策报告、政治法纪课题讲座提高他们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感染熏陶法。通过事实、典型人物和情境等对学生进行说理、引导、熏陶和感化,使他们获得直接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规范的经验,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健康的品德情感的方法。高职生的心理较敏感,要对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特点是要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实践锻炼法。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训练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如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食堂规范、图书馆规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培养优良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作用,培养他们知行结合、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要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等实施教育。

总而言之,高职生德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德育教育是使高职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遵沂.让哲学走进人们心中[N].人民日报,2005-11-2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激励策略;实践创新

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小学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直接发,通过向学生灌输系统和理论来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但是却忽略了使学生能够独立的体会与思考德育教育的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采取激励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主要内涵

(一)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概念

德育工作采用激励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只有当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主动的接受,并且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得双方能够进一步获得情感上的良好体验,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激励策略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激励策略具备很多方面的优点,因为激励策略是人们通过非常容易接受的暗示性的或者具有无意识的心理动机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归属,进一步保证了教育效果能够充分的被小学生所接受。

(三)激励策略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激励策略的课程没有非常明显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激励策略方法灵活多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影响,并且还能够同时通过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激励策略的必要性

由于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来带较大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受到外界条件的吸引会有很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保证小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保证自身能够顺利的成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的直接影响,而且他们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吸引外界的目光,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小学生对于所接受到的信息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从而无法真正的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这样就会使学生出现非常激进的思维。

三、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主要功能

(一)通过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升A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久居宜兰之室不闻其香”,良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善人的品格,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体验,不断的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激励策略能够保证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校园内部环境呈现出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正能量。

(二)过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努力拼搏

通过良好的德育工作激励策略能够不断的激励学生产生奋发拼搏的斗志,具体的方式在于建设校内文化展览、例如名人雕塑、纪念碑、文化展览等活动版块,从而不断的展现出丰富的校园精神生活,并且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进一步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加以指导,不断的鼓励,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继承并且不断弘扬中华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拼搏精神。

四、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德育激励策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由于激励策略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工作,所以在各个学科之间也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样就要求各学科在完成正常的教育工作之外,还应该间接的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理念。可以说德育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包含直接的德育教育,也包含间接的德育教育。通过对于各个学科之间进行的道德激励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通过增强教师的的与思想,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重视校园环境和德育教育的文化建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够说话。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于学校的各个物体与环境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学校整体的校园风貌和精神文化。通过这些每天都能够与学生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改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开展校训、校歌、校服、校牌等方面的管理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极、进步、健康的发展。

(三)重视德育榜样的培养与树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行

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是不明显的,也不是能够通过报告总结出来的。可以说德育教育的结果只能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不断的提升。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感情兴趣等方面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将教师当做榜样,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威信为在学生群体中能够树立无形的榜样。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于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实践创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创新思路。包括重视德育激励策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校园环境和德育教育的文化建设、重视开展各项促进德育教育的有益活动、重视德育榜样的培养与树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行、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进一步认识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德育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我国小学德育工作教育工作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5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生 道德素质 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生在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多看重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因为机械的重复操练,消退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德育目标升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

二、培养高中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策略和途径

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在现展性教育理念下,为了培养高中生的良好道德素质,必须做到使其树立一个信念、增强两个意识、培养四种精神、学会五个关心。

(一)对国家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首要前提。

1.积极引导、正确教育,使学生感知。

2.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党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在诚实守信的规范要求下,开设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

而今社会的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不可忽视。为了使学生增强竞争和合作意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我强调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不回避竞争。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的意识。尤其是高中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更应该树立这种意识。

2.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为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里还确立了班干部轮换制,方式是自我推荐,竞选上岗。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教育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成功者,依赖的不是权力、金钱、父母、朋友,而是个人的真才实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竞争和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的精神,这是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

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而培养基础道德是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纪律的关键。

1.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以行为规范要求为基准,培养其“人格自尊”精神。

2.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其“处世自重”的精神。未来社会充满着挑战和竞争,在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或面临各种价值的选择,而要成为立足于社会的现代人关键在于处世自重。即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原则,不自高自大,不亢不卑,诚实,以平等态度处世待人。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4.发挥“内因”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行为的自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而强化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达到行为自律。

(四)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会五个“关心”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心是一种智慧、一种感情、一种境界,培养这种情感,便于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有了这种情怀便易于达到这种境界,便会提升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

1.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

2.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

3.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4.学会关心社会,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包括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直接参与和未参与的。公民应具有公民的意识,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5.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

参考文献:

[1]宋崇鑫,葛大汇主编.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

[2]朱亚楠主编.教师能力学.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7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与问题;德育环境;道德修养

一、重视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德育[2]。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我们不仅要培养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指引着青少年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德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未来社会将是年轻人的社会,做好中学的德育工作,为今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3]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也需要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当前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没有很好落实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生成绩是家长择校、高校录取、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条件,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重智育轻德育[4]。中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标,将重心放在教学上,狠抓学生成绩。另外,学校德育课程资源不足,德育方法单一。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现,重德育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

(二)教师重视不够且榜样作用缺乏

当前中学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职称晋升、奖金评定、工资发放的标准。教师必然把学科教学当作主要任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品德的培养。首先,教师德育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讲授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体现教学成果。而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的职责。其次,德育和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很少创造性地挖掘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最后,教师榜样作用缺乏。有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没做到,当对学生说教时,自然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再加上近年来,有关违背教师师德的事件频频发生,这无疑给学生的品德成长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德育不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5]。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当好“教师”的角色,忽略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首先,家长缺乏一定的德育理念。家长没有意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胜于孩子的优良成绩,品格的力量更加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等,认为只要孩子考得好,就万事大吉,前途无量。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道德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也不易养成。其次,家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只是简单的口头说教,不能充分利用榜样作用、名人典故、名人故居等对孩子进行灵活施教,更难让德育过程丰富多样,充满乐趣。最后,家长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不仅重智育轻德育,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社会德育环境不良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随着与世界各地联系的增多,各种思潮和文化蜂拥而至。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与中学德育内容相违背的现象也随之增加。首先,广告、报纸、杂志等登载的不良信息增多,使得学生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增大,不仅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其次,网络环境不良,监管不力。由于网络环境复杂,不易监管,暴力和色情等信息、图片和网络游戏增加,学生接触这些信息也更加便利,产生暴力倾向,沉溺于网络,思想发生动摇,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意志,也阻碍其良好品德的养成。最后,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品德不良现象,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敲诈勒索、坑蒙拐骗、道德感丧失等事件频发,动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品德的发展。

三、改变和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德育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携手合作,协同共育,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化,才能提升德育实效。

(一)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学校应该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努力。首先,学校应该改变重智轻德的教学观,落实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适当的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影响力。其次,改变教师的评价机制,让德育工作更好实施。学校不应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平均分等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或工资奖金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况,也应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工资晋升的必备条件。最后,学校要丰富德育内容,改变德育方法。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开展红色旅游、拜访革命军人、访谈名人名师等,倾听他们的事迹,反省自己。另外,让德育课程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一个典故、一部微电影欣赏、一次团体活动、一次手工陶艺等,德育内容蕴藏其中,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讲授。

(二)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和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要想解决当前中学德育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德育思想,学习新的德育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德育工作要求和德育目标只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注重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其次,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榜样的作用比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素养对学生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才能像古语所说的那样:“习惯成自然。”

(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关心和保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家长也需要担负起教育的重担。只有家长也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配合学校工作,德育才有成效,不然可能就会出现“5+2=0”的结果。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父母的言行对成长中的孩子起着引导作用,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否则,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孩子就会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其次,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只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未来的发展不只是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观,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

(四)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作为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社会,也需要为教育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都要为社会服务,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发展,需要良好道德的支撑,这就需要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6]。首先,社会需要净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社会应该加大德育的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从我做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德育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让他们从社会当中习得更多的高尚品德。其次,社会应加强对广告、报纸、杂志、网络等的监管。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坚决打击和惩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学生品德的发展扫清障碍。社会还要大力推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学作品、影视广播等,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提供文艺资源。

(五)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因素,学生自身需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因为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这不仅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各科学习获得道德的理性之“知”,同时需要通过现实中的各种生活情景与自身的体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高尚的自我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格。当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时,才能够泰然自若,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向上。其次,学生要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仅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反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养成良好品格,使自己全面发展。

作者:冯文全 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晋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24(7).

[2]韩春影.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J].吉林教育,2014(4):11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4]黄应平.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5(10):101.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8

摘 要:将中学生培养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不仅要求其身体机能的健康,更应当注重的是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而培养中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有效课堂就是思想品德教学。因此,为了将初中生培养为一名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思想品德教师理应积极寻觅有效策略,立足思想品德教材内容,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以期实现这一中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健康发展

初中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可以说培养中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不仅是出于对学生个人的负责,更是对国家的负责。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中学生学到了较强的文化知识,但是却缺乏健康的道德和行为素养,那么终将成为社会的威胁。所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其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行尤为重要。

一、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行尤为重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我国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我国新推行的课程改革中曾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众所周知,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知识都有涉及,因此,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改革理念。其二,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这些优良的品行,如诚实、守信、团结之后,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赏识,进而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其三,有利于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最新提出的“核心价值观24字指导方针”皆为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因此,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培养健康发展人才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交友智慧,构建班级和睦氛围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善于交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也就造成了其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因此,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或者是借鉴他人的智慧。所以,由此而衍生出的交友智慧就是中学生理应积极掌握的技能。通过交友手段,能使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融洽,有利于构建一种和谐、互帮互助的班纪班风。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交友的智慧》时,就可以积极地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的方法和交友的作用等方面向学生讲述交友的智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用古代经典的交友典故,勉励学生如“高山流水”“负荆请罪”等,如此,通过引用经典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信服,从而有效培养中学生的交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社会公共意识,遵守公共秩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了促使初中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思想品德教师就应当在现教育教学阶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服务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学会遵守规则》时,应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让学生理解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其二是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搜索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形成正反的两个对比,如一面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面貌,另一面是违背社会公共秩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此,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起到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刻。

3.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观念

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它既涉及公民的服务意识,又涉及法律相关的知识。通过教学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的相关内容,使中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即:没有人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同样不存在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对于权利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健康唷⑷烁褡鹧先ā⒀【偃ā⒂涡腥ǖ热胧郑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对于义务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国家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义务和责任意识,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概言之,为了促进中学生实现健康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立足于思想品德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培养学生交友智慧、培养学生社会公共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观念等角度入手,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促进中学生真正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

自古以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道德的培养与情感有着密切联系,主体通过道德情感的感知体验不断将自己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最终以道德行为的表现方式体现出自己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作为小学生道德行为体现的主要内容,能够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在小学教学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调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理论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兴趣不断进行品德与社会内容的学习。其次,道德情感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使学生将自有的情感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清楚明白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进而实现道德自律。再次,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是受情感认知影响的,小学生能够通过形成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进行道德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而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认识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产生都是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实现的。最后,道德情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起到终身影响的作用,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

1.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认知缺失

现阶段虽然小学已经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没有耐心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培养,许多教师依旧忽略了小学生道德品质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认知上的缺失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了困难。例如,教师往往会抱怨学生没有上进心,无法从小学生的视角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道德情感教育。

2.教师教学没有联系实际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课本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小学生情感现状的了解,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情感现状,教师常常选择了回避,这种纯理论的课程无法使小学生对品德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情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假大空的方式进行讲解。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以说理型为主,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感,在小学生没有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无法得以实现。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活动缺乏交流

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无法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的情感出现扭曲等现状,情感道德教育无法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一般不愿将自己的情感认知反馈给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无法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身情况结合起来,情感教学呈现出较差的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

1.利用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的营造能够使小学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认真感知情感内容。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多样的情境设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实现道德情感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交通问题产生思考,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了解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其次,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真实感受情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多元化的教学设备为模拟情境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容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及特征,在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知情感,将现实实际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提升道德行为。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引导学生进行一次选举活动,通过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举方案设定,在强化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融入情感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者,其情感态度与人文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情感,以耐心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自身道德情感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图像展现,和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在加强学生美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这一内容教学达到效果。

3.利用实践实现情感内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情感融入情感行为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真正将学到的情感内容融入情感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实践体验,促使情感培养内容实现内化,进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品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既能够影响小学生自身的人生发展,也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学生特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感培养,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2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策略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社会、学校、家庭也逐渐开始对素质教育予以高度的关注。然而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仍存在不小的阻碍,不利于学生优良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发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已成为了当下教育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1高中体育课程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1.1德育与体育的关系。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在19世纪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问题,该理论为当前教育学家对有关教育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范本。作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的教育性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体能,还会对学生的情感倾向和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正确利用体育教学的德育特征,将体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到的不仅是基本动作技能及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观念,以及遵守规则、尊师重教、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1.2体育锻炼中的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进行何种类型的体育活动,都需要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运动的开展,都会对学生起到不同的道德教育作用。例如,在跳跃类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对学生勇于攀登的信念进行培养;而长跑运动的进行需要学生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短跑运动主要训练学生的爆发力,培养他们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品质。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深入考虑如何准确掌握某项运动的动作要领及其动作原理。通过不断的加强练习逐步掌握运动技巧,增强身体体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性格,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1.3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中的德育。从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平常文化课课程规范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体育课堂教学拥有更强的规范性特征。不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实施、学生队伍的组织,还是运动技巧的完成与各类体育教学、比赛的实施中都包含了一系列的章程规范。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之下,在有组织、有纪律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出有组织纪律、集体荣誉感及尊师重教的观念。体育教师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应牢牢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这种规范性特征,在执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应严格纪律,对学生进行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及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1.4体育教师自我品格展现中的德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品质、教学风格、工作态度、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进行标准动作示范时,应做到语言指导到位、规范动作标准优美。此外,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待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规范的体育技能、文明的言行举止,都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这也是一种展现德育的途径。1.5体育集体活动中的德育。无论是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来看,学校体育活动的设置都具有集体性特征。在体育集体活动中容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就是一个大集体,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篮球、足球、广播体操、健美操等体育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认清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承担自己的集体责任。

2高中体育课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策略

2.1积极项目类型的体育活动。无论哪一项体育活动都会对学生心理或者生理上带来一定的负荷,而学生可以通过克服这些心理或生理上的负荷达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的目的。而且在当前的高中体育课程中,绝大多数的体育活动都带有评比或者竞赛的意味,在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抗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团与集体之间不仅会产生技能方面的竞争,在感情与思想方面也会加强彼此的沟通。通过沟通会对学生养成团结奋进、体谅对方、友谊养成等方面产生积极效果。因此,学校应积极举行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如广播操比赛、健美操比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竞争的机会。2.2积极运用典型案例。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着课堂的气氛变化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典型案例来进行。例如,笔者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列举大型体育比赛活动中,中国的选手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志力与技巧上的优势战胜对手,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事迹。通过这些运动员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要想熟练的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必须有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意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3深入挖掘教材,因材施教。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广泛,而且其思维具有发散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灵活程度也很大,体育教学的这种特性其实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教师可以再充分运用教学实践或者课堂教育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将行为习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根据不同体育活动的特点与不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表现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案的培养。例如,就学校的体育教材来说,一定要符合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选取的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这样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就举办不同的体育活动来说,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来进行开展,来满足不同身心发展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当然,体育教师在做到前两点的同时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体育活动可以开展,如在顶杠子之类的活动中,要让学生严格按照比赛的规定办事,充分体会到竞争的公平性特征。

3高中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3.1纠正日常不良习惯。以纠正学生的身姿为例,不良身姿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应及时强调坐姿及其他身体姿势不规范或者有意模仿不正确的姿势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育及其成长,并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姿势,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身体姿势的矫正方式。体育教师也可以将美学教育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将体育中的精神美、力量美、身体美与美学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摔跤时可以将其与男性的身体美、健康美、力量美的展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严格规范队列与队形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蹲姿、跑姿与走姿的动作要领,在严格的强化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体态,纠正不良姿势。3.2重视对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上体育课时穿好运动鞋与运动服,保护好体育运动器材,不随便在操场上吐痰或者乱丢杂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集合训练的重要性,像上课前、上课过程中、课堂快要结束时的集体集合,要求学生的快、准、整齐,严格集合纪律。在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3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教学。部分学生会因为自身的胆小、瘦弱或者肥胖等问题引起心理障碍,对集体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或者完全丧失信心。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通过组织活动让他们参与到适合他们的活动中去,及时表扬他们在活动中的优秀表现,以此来构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身体比较肥胖的学生具有力量优势,可以在摔跤课堂上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动作示范,使其能够肯定自我价值,树立对体育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也使其他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定期举行“一个记住、三个竞争”类型的比赛活动,“一个记住”就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运动的动作要领乃至整个运动的完整进行过程,用规范性动作校正自己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个竞争”就是引导学生在运动项目的基本要领的掌握程度上、在动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上、在比赛成绩上进行良性竞争。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与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3.4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己,掌握一些自护技能,对运动项目的具体运行步骤进行深入了解。要树立安全意识,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对场地中的运动器材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其次,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教会学生一些处理运动受伤的紧急处理办法。最后,要引导学生爱护体育器材,将一些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使用完毕之后进行整理,养成爱护好体育器材的习惯。

4结语

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中体育教学经验,对如何发挥体育教育在对学生德育与行为习惯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活动贡献一臂之力。

作者:张玲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飞.关于高中体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及行为习惯的若干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11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的学科教学,它不只是教给学生如何学好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一个小学生的成长、人生观的形成诸多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不要只为教书而教书,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方面的渗透、引导,尤其是德育方面的传承。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从根基抓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艺术性的情感培养。可这些方面往往通过 “小策略”体现出来。德育知识的传承就渗透在这些小策略内。我持教过这样一节语文课《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本课就基于父母对孩子不同策略的赏识、评价这一教学目标逐一剖析落实。当我拿着教案大踏步走上讲台时,无意中发现一名小学生的课桌下有被扔弃的未吃包装食品,心中顿时升起许多感慨,但又不能影响授课情绪,思索片刻,决定利用拿手好招——小策略:侧面引导,解决问题。针对文章内容讲了起来:小巴迪得到了来自父母不同方面的爱——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都是对他的一种赏识,爱是相互的,我们想要一想,他对父母的爱应怎样理解呢?将来要怎样去做呢?话一出口,同学们便踊跃回答:有的说小巴迪应发愤学习,有的说他应多听父母的话等。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做?同学们激情很高,有的说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也是一种对父母爱的回报。我听到这里,紧抓这一点说道:是呀,你们回答的太棒了!无论怎样,就你们这一年龄而言,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确实是回报父母爱的最好方式,你们都同意吗?班内好多同学大声回答同意。我下意识的观察了一下扔食品的那位同学,见他正慢慢捡回被扔食品,,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其实,每个小学生都是好样的,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赏识。只有他们从小的方面做到去爱父母,那大的方面才能做到爱国家。通过这“小策略”地实施,根基的夯实,不只是让学生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塑造了小学生美好的品德。

2从教师本人抓起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中塑造自己良好形象,以理服人,以德感人,通过潜移默化用自己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记得前不久我去讲一堂语文活动课——威武的战士。图画中战士们个个雄姿焕发,仪态端庄,守护在祖国边疆。这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自己何不从教材这方面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呢?为此,在授课前我特意打理好自己的上上下下,同行的几位教师看到我整洁的穿着开玩笑地说:徐老师可真注重仪表啊!我欣慰地笑了,站在讲台上,同学们都顿时专注地看着我。我抖抖衣角自豪地说:同学们,老师明白你们心里的想法,老师不应该这样做吗?针对我的问话,他们有着不同的动作、表情:有的在点头;有的在互视;有的不好意思地趴在桌上,还有的……我看到这里特别高兴,转过身一笔一画得仔细地写下本课所讲的内容——威武的战士。就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在融融的气氛中快乐度过了。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同学们给我带来更大的惊喜: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穿着整齐,墙壁四周如同清洗过,伟人像比以往更加醒目。我满怀好奇地问:同学们,你们今天怎么啦?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答:老师,我们要向您学习;老师,我们明白只有自己整洁了,学校环境才会做得更好。特别是张晓丽同学地回答使我料想不到的,爆发出心灵美好的火花,她说:只有在小的方面保持得好,国家环保才做得好。这来自不同方面地回答使我感触至深,给我增添了许多动力,印证了这种“以景悟德、以情传情”的教学模式,肯定了自己从教多年潜移默化地做法。学生们随之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智能。

3深挖教材,落实培养

在教《路旁的橡树》时,我对教材逐词逐句地分析,文章中的故事情节都深深触动着自己:筑路工人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住了这颗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保意识。我便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与之产生共鸣,使其从思想上深深懂得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意义所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为将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奠好根基,这样授课,不但落实了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人才,使之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一堂优质的语文课,不只取决于教师的表演魅力、情感的碰撞,更离不开教师向学生德育的渗透,学生从小要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将来又如何去做,领悟到“成为有理想,有抱负人才”的意义所在。这种授课模式很值得教师们去尝试。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1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情境教学 故事情境 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情感体验情境创设

贴近生活实际的是现阶段新课改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践行道德标准,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中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有效地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反思,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了解心理知识,学会调适心理,从而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力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借助课本中的案例“初中生小芳跟爸爸提出要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电视剧,爸爸同意了,但是要求小芳8点前回家,但是此时已经7点了,小芳不知道如何选择,很生气”。对于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一方代表小芳,一方代表爸爸,展开辩论,从安全、学习和交流角度展开辩论。如此,就生活化案例进行辩论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生活化问题的解决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二、故事性策略,兴趣情境创设手段

故事是吸引学生兴趣比较好的方式,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学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思考和想象。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更健全的综合素质人才,思想品德教材一般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素质培养目标和新课改理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结合故事发展和过程,引导学生设计故事情节,展开故事设计、表演体验,更多地体验学习乐趣。故事情境教学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实践,基于建构主义不断拓展知识建构,有效促进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相关知识时,我借助《超生游击队》展开故事教学。宋丹丹、黄宏表演的小品寓意深刻、趣味横生。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复习和温故小品内容和精彩表演。学生边看边笑,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之后我选出两对学生进行表演,揣摩故事情节、对话内容和气氛。在一系列体验之后,引导学生发言,将身边超生、计划生育相关事件讲述出来,并分析近几十年我国的相关变化,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计划生育与基本国策。

三、艺术美欣赏,情感提升情境创设

艺术作品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是陶冶学生性情、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不管是美术、音乐作品,还是其他艺术作品,本身都蕴涵一种特殊的含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人性的赞美,通过思想感情和内容的有效融合,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境界,从而对人们的内心产生冲击。“登山则满情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事物,能够寄托人们内心的思想和灵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作品,向学生展现艺术美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自主学习和收获,获得学习乐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相关知识时,我引导学生欣赏《愚公移山》油画,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金色鱼钩”中的“战士和鱼汤”,同时收集相关音乐歌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湾》,引导学生欣赏,选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湾》这首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朗诵。在油画欣赏、图片欣赏、歌曲欣赏及诗歌朗诵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和品味,挖掘出这些艺术作品中涵盖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不断进取的作风,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思想,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和收获。

四、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学科,还是素质教育、思想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生活、做人、做事。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学生在生活、故事和艺术作品教学情境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反思,强化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社会热点,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多地反思和醒悟,自我完善和抉择,从而形成思想、情感和行为健全的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