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时间:2023-11-09 10:44:24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1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比直接告诉他们解题的过程和结果更为重要。我的这篇论文就是从这方面进行研究。思维品质是人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区别智力强弱的标志。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十分必要。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维品质的五个主要方面

要想对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致使物理思维品质有一般思维品质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物理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性智力特征,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

1、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事反映思维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批判性

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的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的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

3、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善于应用不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正确的解决问题。

4、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正确而迅速的特点,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适应紧张的情形并能积极地思维、周密的考虑、正确的判断和迅速的做出结论。

5、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的对策,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

二、物理思维品质的特性

前面给出了物理思维品质的五个主要方面,并做了简单的说明,下面的内容就从具体实例中分析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揭示本质,培养思维深刻性

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看清物理本质,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讲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时,要揭示浮力是由于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各个表面的压力差引起的这一本质;

2、突破局限,培养思维广阔性

提问、举例、习题要注意多样性,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训练。注意物理过程多种可能性的分析,知识、重视多值问题的探求,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习惯。另外,鼓励学生多看课外科普读物,适当组织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对培养思维广阔性也是有益的。

3、理清思路,培养思维逻辑性

教师应首先注意讲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应分明,必要时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做出图解。为培养思维逻辑性,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书籍物理量、解题根据等作扼要的说明十分必要。加外,重视物理说理题材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以此也有好处。

4、质疑究难,培养思维批判性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究难,对同学、教师甚至书本上的观点大胆质疑,要破除迷信,敢于“挑刺”。对于学生这种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的良好品质,应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意见有失偏颇,也应先肯定其质疑的勇气作适当解释,不要挫伤积极性。

对于选择题,不光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还应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对于是非题,不仅仅是简单地找出对与错,还要求说明理由,并将错误处给予纠正。还可以将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拿出来分析,适当编制改错题,让学生接触一些反面材料,进行“改错”练习,也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5、鼓励独创,培养思维独立性

传统的物理习题中巩固型、较难型习题较多,这类习题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型习题的练习,如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某一物理规律或测定某个物理量等等。这种设计型习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帮助。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有创见的想法、独特的解法,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6、加强训练,培养思维敏捷性

要培养思维的紧张性,提高效率。为此,要适当增大教学密度,使学生习惯于以较快的速度开展思维活动。对学生练习应严格速度要求,如新课前进行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的几分钟小练习,定时定量进行百题选择、判断或抢答竞赛等,都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有效方法。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组织教材、研究教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有实效。

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方法

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是把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它可以是一个物理命题或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通过物理思维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中去。因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哪些方法呢?

1、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综合法是指通过对物理实验、物理事实现象的分析综合,掌握实验方法,在形成物理概念,总结验证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联想法

所谓联想法是指通过联想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激发动机法

所谓激发动机法是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创造良好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过程中,掌握把物理知识扩散到新的概念、规律中去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数学知识法

所谓数学知识法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掌握,借助数学上估算。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思维方式,在综合利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工具能力和综合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要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

二、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未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很聪明,而有的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感及教师教学技艺。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3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我国传统提法: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人建议应增加一项“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就“大众数学”的教育目标来说,可分为:数学知识、公民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等四个方面,这是着重从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的。

二、数学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数学思维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力就难以提高。

(2)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学生初步学会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使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整体系统训练学生思维。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就是要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其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

三、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并且还要加强中学数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4

一、联想思维品质的培养

联想是指在对生物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掌握具有生物学学科特点的思维规律。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引导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形成良好的联想思维习惯。例如,在复习细胞中的化合物“水”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大跨度地联想,可以联想到水与细胞结构、与新陈代谢、与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与水污染、与生物进化、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等等的关系。通过联想,就可以形成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体系。下面仅列出水与细胞结构、代谢的关系:

(1)含水量与代谢强度、生物抗性的关系

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但是生物的抗逆性与之相反,二者比值越大抗逆性越弱,比值越小抗逆性越强。

(2)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及代谢过程

在叶绿体基质中通过暗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产生水、在线粒体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在核榶体上通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作用产生水、植物高尔基体上在合成纤维素的过程中产生水、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元时产生水、细胞核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产生水、ADP生成ATP时产生水。

(3)利用水的代谢过程

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糖元分解、ATP水解、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等均需要水。

二、对比思维品质的培养

对比是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不同处,从而辨析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对比思维也是学生在生物科学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品质。通过对两个生物知识的对比,能加深对所比较的两个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矿质代谢与水分代谢进行对比区别,对比两者在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原理、影响吸收的外界因素、运输途径、利用特点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也理解了“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水分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的深刻含义:“独立”表现在吸收的原理不同,水分吸收的主要原理为渗透作用,而矿质元素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相对”表现在两者间存在有联系:①矿质元素必须溶于水中才能被吸收 ②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增大根细胞液浓度,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③两者吸收的主要部位相同。

三、逆向思维品质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为了深入研究葡萄球菌,便对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但在培养的过程中,因青霉孢子的侵入,葡萄球菌被杀伤,使培养失败。这时弗来明便把注意力反转到破坏他实验的青霉孢子身上,最终发现了可以使人类平均寿命延长10年的抗菌素。

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逆向法进行思考,将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如下例: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问:在这对夫妇的子女中,①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多少?②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③两病兼发的概率是多少?④完全正常的概率是多少?⑤只患其中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转贴于

分析:①②③④题按正常思维可解得答案为:①1/4②1/4③1/16④9/16;第⑤题按正常的思路解答为:只患其中一种病的概率=只患白化病的概率+只患色盲的概率=3/16+3/16=3/8,但首先需要算出只患白化病的概率(3/16)和只患色盲的概率(3/16),比较复杂,但若指导学生倒过来思考:只患其中一种病的概率=1-完全正常的概率-两病兼发的概率=1-9/16-1/16=3/8,则显得很简洁,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发散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

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经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

五、综合思维品质的培养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特点、研究课型

一、 要明确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

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

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课型

老师要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细分课型:

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4、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要建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要认真抓好校本课程的开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研部门应对数学校本课程程的教学质量,从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评价不能单一的依据分数而定,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校本课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校本课程中,教师如何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在研究教学问题中受到启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3、是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维训练,是否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在学生自主参与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4、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有趣、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否使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和在探索中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增长才干。

5、是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是否使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形成、巩固和发展。逐步增强民主、合作、竞争、奋斗的意识,培养向往美好、崇尚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6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思维

要求:

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①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技能

要求:

1、了解技能、操作技能、智力技能、高原现象等概念。

2、理解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2)有效练习的条件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的阶段

(1)原型定向(训练目的,教学要求)

(2)原型操作(训练目的,教学要求)

(3)原型内化(训练目的,教学要求)

2、智力技能的培训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能力

要求:

1、了解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2、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

3、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7

关键词: 发散思维 英语教学效果 培养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是指从同一来源的语言材料中探求不同的答案和表达方式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能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向性、跳跃性、独创性的优势,往往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新的契机。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思维热情

“积极的情感、情绪为认识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器,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语言。因此,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又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放松,充分展开联想、形象和联想,触发灵感的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大胆质疑,提倡标新立异

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结论,更是一种过程,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使思维能力提高,从而使问题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质疑,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先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就是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发散思维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

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时,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疑问,保护好他们创新的积极性。首先,不要强行中断他们的思维过程,使他们随从老师的观点,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其次,对学生提出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对一些幼稚的不合理的质疑也要认真听取,积极引导,绝对不能对他们嘲笑和讽刺。例如:在给学生讲疑问句一般语序时,一个学生问:“‘Y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这句话不是错误的吗”这时老师先不要下结论,而应发动其他学生思考,然后再给学生解释:“在口语中常把陈述句读成声调,来表达一种惊讶、怀疑的语气。”

三、加强提问引导,选准求异点

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深挖教材,尽量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从而调动其思考的兴趣,并把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用yes,no,right或wrong来回答问题,这类问题在熟悉了教材内容后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回答,但如果长时间地提这类问题,便会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来引导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Unit 5 Lesson 18时,先用启发生疑的办法,用“What’s the content of the text?”和“What has changed in the past years?”发问,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问:“Why has the village changed so much?”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回答。接着提问:“What is our earth like if we don’t plant trees?”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引出本文的实质。最后问:“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text?”让学生自由讨论,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去思考,引出不同回答,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同时,要选择思维的求异点。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激发学生思考、联想的焦点。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思考、探索。可以以某个单词、词组、句型为例来检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如在学习used to do something这一句型时让学生把学过的有关used的句型回顾总结出来。让学生通过联想、总结、分析这些句子中used和to的含义及句法功能是否一样。这样,他们便在思维过程中学会这些知识。

四、培养个性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8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文本”作为基本教育方针之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摘要】历史教学 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事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古今历史,从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悟出历史规律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奠定良好思维品质基础

首先要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要注重历史事件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内容。在历史背景中又要分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在原因中又要分析主要或次要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远因近因;从具体内容入手又要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如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制度看,清政府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英国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阶段。从经济上看,英国从19世纪上半期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英国已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而中国尚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从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看,英国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而清军则是使用大刀长矛和铜炮,武器装备大为逊色。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

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能力,促进良好思维品质形成

引导学生重视导言和结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突破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尾,一般都有小结,如“太平天国的失败”,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勋作了概括而扼要的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就以上几个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一一仔细领会其结论:如分析失败原因应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原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农民起义不可能最终胜利。农民自身的缺点和自私、眼光短浅,特别表现为领导集团的内讧,石达开负气带精兵出走。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派相互勾结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让学生对比其它农民起义事件,认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比过去的农民起义有哪些发展提高,然后从时间、范围,肩负的革命任务以及它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提出向西方学习等多方面认识它的“新特点”。第三,启发学生总结学过此章后应吸取总结哪些经验教训?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认识,中外反动势力虽有矛盾,但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方面,他们可以统一起来,结成反革命的同盟。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结论部分要前后联系,首尾照应,条分缕析,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便于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鸦片战争》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联系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何在?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辩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辽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份量有价值的问题的。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可启发学生:你对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其中的重视农业应予肯定,因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应以农业为基础,但反对经商,会妨碍经济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不利。再如对法家韩非子的“法治”,也可启发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当时打击奴隶主贵族并动摇其政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强调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并在后来为历代封建君主所采用则应于批判。这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益且效果显著。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9

论文摘要: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而研究生的素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本文试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所需的素质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是高校中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是高校创新的主体, 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完备的知识体系、创新性思维风格、创新性个性特征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瞿海东、陈慰浙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的创新智能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包括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掌握程度、外语四会的水平与能力、研修跨学科课程和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研究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1]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准确、全面地界定和分析“不新”的能力;不断形成或提出可与“不新”不同的独到见解的能力;以及正确而恰当地客观描述与界定自己“新”成果的能力等三大基本素质有机地合成一种综合能力。[2]

基于上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以及不同学者的观点,我们找寻其中的共同点,即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具有创新的基本能力和个性品质,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较强的合作实践能力,以及用于批判的精神和思维品质。具体来说,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较为全面扎实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完备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的储备不但包括平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没有大量的知识经验的存储,就无法正确的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只有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运用它们进行创新。

2、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思维起点。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创新的愿望、意图和动机等思维意识。在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怀疑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在这样的心理意识的驱使下,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性的活动。

3、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人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的、独特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跳出常规思路的约束,强调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结果等各方面都体现新颖性和独创性。当然,创新性思维并不是一种或几种思维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非形象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等各种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

4、创新实践能力。

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必须要动手操作,才能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通过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必须要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这一实践能力的形成,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型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应对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就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研究生的素质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两者是分不开的。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才可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素质应用于心理学概念,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关于素质的概念和内涵也变得不断丰富起来。《辞海》中对素质一词作了如下定义: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3]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包含了智力特称和人格特征的综合能力,是己有知识经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技能等的综合表现。因此,需要具备如下几种素质:

1、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和创新所需的最基本素质和最基本前提, 生理素质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包括深刻的反思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就没有办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说创新无从谈起。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即个体思想活动和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 是创新能力的内在自然倾向性。创新不但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文休养过程。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非常重要。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活动才能有自主、自发的动力性。

3、道德品质

对于科技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的不好,科技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学会“做人”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4]对于研究生来讲, 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 要锻炼自己的学术道德意志, 正确看待功名与利禄。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丁海莺,丁松滨.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电力教育.2006(6):19页.

[2]高鸽.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10

一、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抽象概念,这些概念都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2)具有严密的逻辑性;(3)表述精炼准确、完整。而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人们分析事物的现象、现象的各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事物的主要属性,再比较、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经过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的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如果仅用直讲法将教材中的概念直接灌给学生,不仅使学生难记,也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较高的思维能力。教者应该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时的安排,在讲授概念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着意养成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也就是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二、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推理

教材中对有些重要知识点的介绍因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表示出来的,省去了某些推理过程,或略去了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介绍。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在传授这些知识时,则不能忽略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推理、分析。比如教材对“地形倒置”成因的介绍,只很简练地说“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学生常因不了解张力、挤压力对岩层的不同影响,这种情况下内外力相互关系的和地形倒置的发育过程,在解答“地形倒置”成因时出现讲不清楚、不严密、不科学等错误,即使死记硬背书上的几句话,遇到特殊情况又无从下笔,或回答得乱七八糟。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形倒置”形成的过程:顺地形(背斜轴部受顶部张力影响,裂隙较为发育,向斜轴部受局部挤压力影响,岩层破坏程度相对较差差异性侵蚀不断进行出现侵蚀平面地壳不断隆起,差异性侵蚀继续进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进行推理。再如在学生学习冷暖锋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推导气团、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之间的因果联系,必要时可以用箭头图示出来(如: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暖气团控制地区这一地区就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在这种推导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而且理清了学生思维脉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顺着事物发生发展规律考虑问题,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此以后的答题也就不会出现“天气转好,气压上升,气温下降”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了。

三、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首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通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一方面使思维有可能快速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言语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联贯,符合逻辑,那么他们必将能迅速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讲话。在对各种概念知识点进行推导时,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自己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将推导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暗示等方式创造一种导向,让学生在将自己思想表达出来之前先在脑中进行加工,检查自己答题角度是否正确,是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要点是否全面。当学生将思想表达出来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评价,找出不正确、不精确、不完整、不严密之处。

在批改学生练习试卷时,应通过面批、评讲让学生不仅明白错在何处,还要让学生明白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懂得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11

语文教学的载体本身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实践的标尺,更是传播的源泉。语文学科的特性注定了其素养要求的独特个性,并且凸显了其在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培育中的特殊地位。语文思想素养的特质是熏陶,思维素养的特质是形象、想象与联想,思绪素养的特质是斑斓与色彩,创新与灵动。语文素养的整体特质就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的综合素养。

一、 语文素养的现实价值在于实现人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基本的物质和生理需求之上,还有发展性和创造性需求。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文明、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和未来,创造价值和展现自我需求与力量的价值也正在形成和扩张。从这个意义上看,语文素养的培育正好顺应了这样的价值趋向。

语文素养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创造性的摄入和表达,而决不是对已有的语言现象的复制与反复。人们吸收社会信息,如果用惯常的方式与方法,即使是在十分活跃的文本之中,得到的也是机械的和呆板的信息。在表达和使用过程中,我们也会因为吸收的范围限制和资源的不足,而失却创造的内容与形式。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缺少个性的、缺少创造和趣味的表达。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语言资料,其表达是很有限的,但积累了相当的语言资料,却没有掌握必要的表达方式,没有必要的创新性思维,其表达也是苍白无力的。这样的没有生机与活力的表达,直接影响了思维的培育与发展。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更是创新性的基础学科。从思维的角度看,也是十分贴切的。语文培育的思维品质主要是创新性思维,语文素养的特质就是创新,至少是激活思维的创造和创新潜质。人们常说,形象思维是叫人求新,逻辑思维是叫人求真,道理也就在于此。一个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呈现出来的思维形态是敏锐的、活跃的、激情的、丰富的,在行为表现上也是富有活力与创造,富有想象力与进取心。从现代人与未来人的培养模式上看,语文素养正是创造性需求的核心成分和基础成分,现实价值十分突出。

二、 语文素养的现实价值在于实现社会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们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形态。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文明与野蛮之别。经济发展了,文化不一定进步。有了良好的文化传统,也不一定有着良好的延续与继承。语文素养在原来的语文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文化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现实意义的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的文本主体是文化形态的提炼与提升,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承载形式与内容。人类优秀的文化基本上是凝练在文本之中的,而语文是把优秀的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研读中,养成优良的文化品质,简单点说,就是形成优良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学科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体现这样的精神与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观念,教材编写者也要充分吸收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课堂教学要把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与指标,学习者更要把铺垫自己的文化台阶作为核心的追求目标和方向。

三、 语文素养的现实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语文教学的直接成果,不仅仅是试卷的分数,更是直接体现在现实的行为和活动中。语文素养从现实的角度上讲,还体现在行为素养上。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阅读表达、行为处世,最直接和最明显地表现了语文素养。因为语文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实用价值是它的责任,也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地位。

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我们可以看报,可以读书,可以知道道路的标牌,懂得文化文明的标识。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的语言修养,那他就会选择合理、得体与科学的表达。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语文修养和文学修养,他就可以欣赏高质量和高品位的作品。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个人又懂得了多样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他就可以进行创造和创作。可以写好文章,可以写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示品行的优良与优雅。

四、 语文素养的现实价值在于它的品位与对品质的要求

人除了思维、思想品质外,还应该有思绪品质。思绪就是一个人的情绪和心境,思绪追求的是心理的光亮和充满色彩的感悟。落实语文素养,主要就是通过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而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心境、心态和心灵。语文素养培育的载体,是蕴涵光亮思绪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灵魂的闪光,是塑造人的思绪和情感的基本要素。语文素养的形成,当然需要理解和吸收作品中的优秀成分,并且有可能保持和作品相应水平的层次与品位。

语文素养的另一个现实性意义,就是要回归思绪品质的培育,形成良好的心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培育出健全的人格。良好思绪的形成,主要靠情感的投入和润和。语文教学如果缺少人文思想,缺少情感关注,就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宗旨,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素养优势。

五、语文素养的现实价值在于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审美心理和目标

语言是艺术,文学是艺术,文章是艺术。艺术是美的聚焦,是审美的天堂。语言美、情感美、表达美,语文教学中充满审美的资源。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这不仅是文本本身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挖掘生活中无限的审美潜力。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范文12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数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1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训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观察、操作能力的培养。

②指导学生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要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路、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②尝试学习的方法,③操作学习的方2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

3.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即变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查;变单一的笔试考查形式为多种考查形式(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变用分数排名次的相对评价为教学目标达成的水平评价。(《小学数学教育》)19971—2彭传新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视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1.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

(2)新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3际,加强实践活动。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等等,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上述许多教育要求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背上考分的包袱。

(3)当前的教育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私、脆弱,依赖性大,怕困难,怕艰苦,其心理素质发展难以适应新世纪的竞争需要。

(4)从21世纪人才群体的需要来看,一个社会既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员,按一定比例构成,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共同的内在素质。据有关资料调查,世界上3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内在素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选准目标,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注重实践;富于幼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兴趣浓厚,好奇心强。而这些内在的素质,都属于心理发展的范畴。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学生心理发展的两个侧面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上发育、心理上发展阶段,是培育和提高素质的最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①认识的发展。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智能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它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②意向的发展。也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例如,当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用途,便会产生5需要与情感的意向;反过来,各种不同的意向和态度对于认识活动的发展又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与记忆。所以,认识的发展与意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3.几个问题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应达成以下共识:

其一,要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能发展潜在力。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脑细胞有100~150亿个,一般的人只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发展的潜在力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教育恰当,引导得法,他们智力能量会到惊人的程度;如果教育不当,压制了这种潜在力,学生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就会产生潜在力倒退的反趋势。

其二,要承认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反映在他们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心理特点上。①性格的差异表现在对学习、对集体的态度和活动中意志。②兴趣的差异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③能力的差异可分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和特殊才能的差异两个方面。

其三,要培育学生认识与意向的发展。应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以往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学生认识的发展较而对于意向的发展则较弱。从当前教与学的状况看,意向的发展着重培育学生:

(1)参与学习的意识,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讨活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勇气。

(3)较强的意志和毅力。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性格,也是发展智力的精神支柱。其四,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提到“坡度”、“密度”、“深度”等,对此,也应有我们的共识。

三、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六项改进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因此要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六项改进”: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其二,加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