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时间:2023-05-30 10:45:34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号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应用量表和问卷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其研究内容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理论框架及测量工具的发展。本文就以亲子沟通研究中的主要测量工具及相应理论框架的发展为主线来综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使用情况。早期亲子沟通研究缺乏独立的概念体系导致这一时期研究工具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所谓的理论,大多只是作为测量工具编制基础的简单理论构念而已。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测量内容界定不准确,影响测量效度。例如,1969年由Bienvenu(1969)编制的家庭沟通调查,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往亲子关系研究涉及的变量及作者有关家庭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调查大致包括如下五个部分:(1)父母的批评、挖苦和缺乏信任;(2)信息的倾诉与分享;(3)感受的表达、倾听和语调;(4)父母的尊重、表扬和肯定;(5)父母的期望和理解。虽然该量表几乎是最早出现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完整测量工具,但对其项目进行内容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问卷的31个有效项目中,近一半实际测量的是教养行为与期望。可见,最初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框架建构和测量工具发展两方面都不够完善。

亲子沟通早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测量工具是由传播学者McLeod和Chaffee(1972)编制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FCP)。虽然这一量表及后来的修订版量表都冠以家庭沟通的名称,但实际上,量表编制者和众多使用者都以家庭中的代际沟通,即亲子沟通为研究对象,因此其家庭沟通概念、相应理论观点的提出及测量工具编制都是围绕亲子沟通展开的。McLeod和Chaffee(1972)认为,亲子沟通模式对儿童信息加工方式有重要影响并决定儿童对传播信息的加工方式。他们提出家庭中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可以由概念定向(concept-orientation)和社会定向(socio-orientation)两个维度描述。其中,概念定向指在亲子沟通中沟通者强调对概念和观点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判断行为合理性的依据而社会定向指沟通中信息或观点提出者的社会角色及其与儿童的关系在信息加工中起较大作用,可能影响后续的行为。与此观点相对应,其家庭沟通模式量表也以这两个维度描述亲子沟通。概念定向得分较高表明在沟通中儿童更重视对概念和观点的加工;社会定向得分高意味着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对儿童信息加工影响较大。这一工具被广泛应用到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如Blandon和Volling(2008)考察了亲子沟通倾向与儿童服从行为的关系。

1990年,Ritchie和Fitzpatrick(1990)提出,由于学科兴趣的限制,McLeod等人的量表不能从整体上描述亲子沟通模式,因此他们对这一工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RFCP)仍由两个维度构成,只不过维度名称稍有改变,分别称为对话定向(conversation orientation)和服从定向(conformity orientation)。其中对话定向的沟通指父母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容忍亲子之间的观点分歧;而服从定向的沟通则强调儿童对父母的服从。可见,Ritchie和Fitzpatrick所做的修订仅仅是针对量表项目表述和维度名称的调整,其修订工作并没有突破原来McLeod和Chaffee所设定的两大维度的理论框架,也没能超越亲子之间服从与被服从关系的基本理论假设。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第一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主要关注亲子沟通质量,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开放的父母沟通”,描述了积极的亲子沟通,如“父亲努力理解我的观点”;另一个维度是“有问题的父母沟通”,测量消极和冲突的互动,包括“母亲生气的时候伤害了我”等项目(Hartos & Power,2000)。这一工具在家庭咨询实践和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它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1)量表结构不清晰。量表两维度实际代表的是沟通质量这一量尺的两个极端(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之间必定存在较高负相关,这为两个维度的计分和分数解释带来困难,也导致该工具在后来的应用中普遍存在计分方式不统一的问题。(2)测量内容不明确。虽然,这一量表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作为衡量“亲子沟通质量”的工具,但对其具体项目的分析表明,该工具实际测量的是父母在与儿童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和倾向”。后来,Olson吸取教训,在其第二个家庭沟通量表中明确强调其测量目的为家庭沟通中个体的沟通能力。该量表结构也较简单,主要从倾听技巧、说话技巧、自我表白、说话的清晰性、话题集中程度和对他人的尊重等六个方面测量了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GaNm,et al.,2004)。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层次(关系模式层面、个体能力层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虽然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者都观察并记录了亲子沟通过程,但在分析这些过程时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分别抽取不同的分析维度,因此也发现了不同的沟通规律和模式。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关心某些心理病理学问题(如焦虑、抑郁、攻击行为等)在某些家庭内的代际传递现象,于是深入到亲子沟通的实际情境中探究特殊被试的家庭沟通模式是否有别于正常被试(DiBanolo & HeR,2007)。多数研究者对亲子沟通过程的分析沿用鲍姆林德在教养行为研究中提出的“温情”和“控制”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从情感和行为两方面考察了亲子沟通特征,也符合多数家庭功能研究、家庭咨询和治疗实践者的分析思路。因此,“温情”和“控制”成为亲子沟通模式的观察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结构。例如,Barrett,Fox和Farrell(2005)对有能力的、攻击倾向和焦虑的三类幼儿与父亲在认知任务中沟通行为的研究就是从控制行为和积极情感这两个维度的比较中发现三类被试的亲子沟通模式差异的。虽然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的分析维度会冠以不同的说法。甚至还有研究者增加了其他,如身体控制、打扰性卷入(Hudson & Rapee,2001)、积极情感(Rubin,Cheah, & Fox,2001)等指标,但当研究结果需要解决理论或假说层面的争论时,这些指标又会被归为“温情”和“控制”两大类。

教育心理学家们将亲子沟通看作一个“教学”过程,希望通过观察亲子沟通中双方的具体行为来研究父母提供的“脚手架”质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通常不会使用教养方式研究中惯用的“温情”和“控制”维度,而是根据父母沟通行为所充当的“脚手架”或“认知支架”的水平或类型来命名沟通行为,如“开放式提问”、“提出建议”等,通过分析沟通行为所引发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类型来判断亲子沟通的优劣(van derVeer & van Ijzendoom,2000)。例如,Portes,Zady和Dunham (1998)对母亲和儿童在科学任务解决中的沟通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了由“父母问开放式问题”、“儿童启动任务操作”、“儿童打断父母”等沟通行为组成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行为模式”,这种沟通模式能够预测儿童在科学任务上的表现及学业成绩。再如,Tenenbaum和同事们(Tenenbaum & Callanan,2008;Tenebaum & Leaer,2003)的研究以“使用科学术语”、“做概念性解释”、“运用因果推理”作为衡量亲子沟通质量的指标,发现父母高质量的沟通与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突出的能力表现有关。

2.2 观察研究中沟通任务的设置与作用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1993)、复杂的七巧板拼图任务和拼词任务(Hudson & Rapee,2001)、科学实验等(Portes et al.,1998;Tenenbaum & Leaper,2003)。这些对儿童认知能力构成较大挑战的任务能够充分激发亲子互动,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沟通过程。这个过程在临床心理学家眼中是一个生动的教养实践过程:父母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做出各种适宜的和不适宜的行为。而它展现给教育心理学家的则是一个“教学过程”:父母作为有能力的成人、“教师”和知识权威与认知水平上处于弱势的儿童之间展开的知识传授和沟通过程。

认知任务背景中的亲子沟通过程呈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各取所需。临床心理学家关注特殊儿童(如具有焦虑、抑郁、退缩等问题的儿童)的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是否出现特殊的行为或情感反应。因此,他们的分析重点是父母的行为模式,而不关心任务的完成情况(如Barrett et al.,2005;Greco & Morris,2002;Hudson & Rapee,2001等研究)。与此不同,教育心理学家更关心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行为对儿童任务完成的影响,因此,其分析更加侧重沟通行为与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例如,Portes等人(1998)详细观察并记录了母亲与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序列,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儿童在任务中的表现评价各种沟通行为的有效性,最终挑选其中最利于任务完成的沟通行为组合。可见,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认知任务本身就是分析对象,研究者对沟通行为的分析不会脱离沟通任务。

亲子沟通研究中常用的社会任务包括制定度假计划、社会冲突情景讨论、模糊情节故事讲述与讨论、亲子冲突事件讨论等(Root & Jenkins,2005)。这类任务通过压力事件引发亲子之间观点的充分交流,而且对这类问题的讨论会增加沟通双方的焦虑水平,使他们表现出未经思考、已经自动化了的沟通模式,以模拟家庭背景中自然的消极沟通过程。这种任务常被临床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具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被试所表现出的消极亲子沟通模式(Root & Jenkins,2005)。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最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层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在亲子沟通的测量研究中,虽然有些研究工具被广泛应用,但是当我们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时却发现这些工具背后的理论建构工作极为薄弱,有些甚至缺乏相应理论基础。例如,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亲子沟通工具(Ritchie & Fitzpatrick,1990)虽然对维度名称等进行了修改,但其理论框架却仍然沿用传播学的沟通理论,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和理论目的相脱离,阻碍研究者深入、有效挖掘研究结果的意义。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者大都放弃对沟通过程本身的深入研究,而采用被普遍接受的工具研究不同群体的沟通特征(colaner,2009;Zhang,2008),或者研究亲子沟通的各种影响因素(Keaten & Kelly,2008;Koesten,Schrodt, & Ford,2009),这可能与该领域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或有效的理论模型有关。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3.2 测量工具存在的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最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层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一个方面,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通常按照某个编码系统或分析维度对连续的沟通过程进行拆解,挑选编码系统中的行为或维度(如控制、温情等)进行分析(Barrett et al.,2005;Dumas & LaFreniere,1993;Hudson & Rapee,2001;Kubin etal.,2001)。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肢解完整沟通过程的还原论思想,可能导致许多有价值信息的流失。整体的行为序列和过程对研究结果的巨大影响在Capaldi对攻击性儿童的亲子沟通研究中可见一斑。Capaldi和同事的研究(capaldi & Stoolmiller,1999)采用观察法比较了纯攻击和混合攻击两类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行为,未发现显著差异。后来,有研究者(Granic & Lamey,2002)抛弃了Capaldi等人研究中所采用的测量指标(沟通行为各维度分数之和),转而通过分析沟通行为变化的即时模式,发现了两类儿童亲子沟通存在的结构性差异。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目前。有关亲子沟通的大部分测量工具都将关注点集中在父母行为上,较少关心儿童作为一个独立而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在沟通中的表现。在此仅以亲子沟通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工具――修订后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为例说明这种研究设计中的偏差。该量表共有26个描述亲子沟通的项目,而其中只有4个项目是描述儿童沟通行为的(Ritehie & Fitzpatrick,1990),即使在这个工具的儿童版中描述成人与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数量亦是如此。

这种对亲子沟通双方关注程度严重不对称的现象也体现在观察法的应用中(Barrett et al.,2005)。多数研究在编码和分析亲子沟通行为时根本不对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进行处理。有些研究即使对儿童行为进行了编码,也不会将其作为正式结果呈现。而确实有证据表明沟通中儿童行为特征对父母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例如,Dumas和LaFreniere(1993)的研究发现焦虑儿童的父母在同一任务中与自己孩子和不熟悉儿童的沟通行为不同。这说明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可能部分取决于儿童的沟通行为。

其实,亲子沟通模式本来就是在父母和儿童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应反映“亲”和“子”双方面的行为。Portes等人(1998)对亲子沟通行为序列的研究就发现,良好的沟通模式既包括父母的提问、指导,也包括儿童对父母提问的反应、建议和主动发问等。同样,Granic和Lamey(2002)的研究也指出,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源自父母和儿童之间上百次的行为尝试和互动,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结构,即沟通模式。所以,研究者们不应忽视沟通的双向性,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应同时关注沟通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这样才可能看到真实的沟通行为序列,发现亲子沟通的真正规律。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最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2

沟通作为重要的管理素质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企业家的重视。沟通风格是组织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风格,体现了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与面貌。它不仅与组织的凝聚力、生产效率密切相关,而且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绩效水平。沟通及沟通风格不良,是目前许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何诊断和改善沟通风格,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沟通风格的心理诊断

(一)乔哈瑞理论

深刻理解乔哈瑞理论是诊断沟通风格的基本前提。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划分为四个区,即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封闭区,人们将此理论也称为乔哈瑞视窗”。

在人际沟通中,个人的日常爱好、态度及脾性等通常是自己与他人共知的区域,即开放区”,个体的某些方面,如兴奋或痛苦状态时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某些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习惯等,往往是自身不甚了解而他人却很清楚的区域,即盲目区”;个人的价值观、隐私等内容,常常只有当事者清楚而他人则无从知晓,即隐秘区”;个体与他人都尚未认识或了解的信息为封闭区”。上述的窗格(区域)类型会随着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沟通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初次与人见面时,一般人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情况,即倾向于缩小开放区,往往给人留下虚假的印象。为了进行有效沟通,我们必须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扩大彼此的开放区,同时缩小盲目区和隐秘区,并在相互切磋和探究中开发封闭区。基于有效沟通的良好愿望,人们通常使用自我透露和反馈两种策略或技术。自我披露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分享某种信息、观点乃至个人情感的过程,用以减少隐秘区;反馈则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种种反应的过程,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有可能缩小盲目区;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则有助于减少封闭区。

(二)沟通风格

继乔哈瑞理论之后,许多西方应用心理学家又对沟通风格进行了大量研究,如JayHall(1973)提出了人际风格与管理影响”学说,RobertE.Lefton(1977)提出了管理者行为评价模型”。我们在总结乔哈瑞理论和J.Hall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者沟通风格诊断问卷》。借此工具可将管理者的沟通活动分为如下四种典型风格,但大多数人都兼有两种以上的沟通风格。

1.封闭型这类管理者的典型特征是既很少进行自我披露,也很少运用反馈,好似一只与世隔绝的乌龟呆在甲壳之中。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封闭型管理者的典型心理,他们经常担心失去工作或职位,并认为维持现状是唯一安全的策略。这类管理者常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员工,而且把绩效评价视为浪费时间;他们疏于进行上下沟通,员工既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激励,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员工对这类管理者怀有敌对和失望情绪。

2.隐秘型这类管理者的沟通特征具有单一性和防御性,即一味追求他人的反馈信息,却很少披露自我。猜疑和寻求社会认同是隐秘型管理者的典型心理。在猜疑心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为了弄清员工的活动和心思而寻求反馈。这类管理者常将个人的情感和评价隐藏起来,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忘记了过去的问题,何人提升等重大事项常取决于他们深藏的个人好恶。隐秘型管理者也渴望社会认同,为了取得他人的喜爱和认同而寻求反馈。他们认为保持团体的表面和谐或一致是管理工作的宗旨,为达此目的,他们甚至不惜大事化小。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他们倾向于只讲员工优点,少论缺点。

3.盲目型这类管理者更多地进行自我披露,而忽视了反馈的运用,其管理行为具有独断”色彩,过分自信是他们的典型心理。这类人自信是行家里手,热衷于披露自我信息:如时时某项工作该如何做”,某问题该如何处理”等指示;他们不屑于从员工处获取反馈,因为员工在他们心里往往是无能”或笨拙”的代名词。他们更多地看到员工的缺点,忽视其优点和潜力。对盲目型管理者,员工心怀不满,很少将自己视为组织的一员,生产率下降。如果上下关系日趋糟糕,员工可能采取强制性反馈手段,如提意见、向上级告状,或者隐瞒重要信息来报复管理者。

4.开放型这类管理者既重视自我披露,又注意运用反馈,能在团体中营造出宽容互信的开放气氛。他们敏于体察员工需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组织事务,因此这种沟通风格不仅创造了健康融洽的人际氛围,而且提高了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沟通风格策略的有效功能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反馈与自我披露是形成管理者沟通风格的两大维度,如果对二者功能使用不当,则可能形成消极或不健康的沟通风格,如封闭型、盲目型或隐秘型;若能科学、恰当地使用反馈与自我披露的功能,二者则可能成为改善不良沟通行为、培养积极沟通风格的有效策略。那么,反馈与自我披露策略的具体功能如何?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理论问题,是进一步掌握改善沟通风格技术的必要前提。

(一)反馈功能反馈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应答过程,包括如下三个重要功能:(1)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减少出现误差的机率。反馈可以检查出个体理解信息的偏差,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人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内接受所有感知到的信息,所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选择,这便是选择性知觉。在复杂的人际沟通中,选择性知觉使个体倾向于倾听、理解和领会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所以信息失真”现象在所难免。譬如,从高层管理者向基层员工传递信息(下行式沟通)时,传递环节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信息膨胀和歪曲。因此,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克服信息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2)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模式,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组织气氛。在企业上下沟通中,管理者善于倾听员工的反馈,在鼓励士气、构建信任与团结的气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IBM公司为了获取和倾听员工的反馈,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编制调查表,把调查结果作为评价管理者业绩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公司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派出调查小组,前去解决问题。由于员工知道公司调查后会采取措施,因而能认真对待调查工作。整个调查程序是一个倾听与反馈的双向沟通过程,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上司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创造出和睦的集体气氛。(3)积极反馈具有不容低估的强化作用。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而言,积极的反馈对良好行为(包括信念)具有强化、巩固和塑造作用,而消极反馈则可能对良好行为(信念)起到弱化、减退和破坏作用。

(二)自我披露功能多听少说”这一箴言几乎伴随我们每个人从小长大。传统观念认为,管理者披露自我信息,则容易丧失权威性,何况在充满竞争的商界里,与他人分享感受和思想,即自我披露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反馈。但现代组织行为学认为,在一个健康的组织或高绩效的团队里,管理者和员工不仅要分享工作信息,还要彼此分享某些个人感受和经验,其原因在于,自我披露具有如下重要功能:(1)有助于提高组织生产率和员工绩效。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充足的信息。提高员工满意度最重要的举措是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自我披露是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员工要提高绩效水平还需要了解充足的信息。员工的基本信息需要包括,首先是大量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其次是组织决策信息。员工对自身工作性质、价值等信息有了了解,不仅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还会增强责任感。(2)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信息披露,使彼此能靠近或走入对方的生活和心理世界,增强了心理相容性,提高了情感密度,这种关系不仅畅通了工作沟通的渠道,而且强化了员工对组织目标的理解和承诺,有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凝聚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反馈与自我披露的复合功能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可产生一种深层的复合功能。这种功能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周围每个人都是自我的镜像反应”,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人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其自我评价具有如下特征:较少谈论自己的成就,更乐意谈论别人的成就;既能从容地接受批评,也能谦虚地接纳表扬;在工作成就上,具有辩证的归因观,既能把成就归于个人,也能归于周围环境,如领导和同事;能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避免对人抱有成见或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能坦言我不知道”或我错了”等等。如果一个人很少给周围同事披露个人信息,就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也就很难有机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那么,自我概念就只能来自主观性假定或者基于自己对他人非言语行为反应的感知。这种主观假定或片面感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使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具有如下特征:不能从容地接受赞扬,常贬抑自己的优点;对他人的批评采取防御性态度,经常为自己的缺点开脱责任或寻找依据;在完成工作方面,更多地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而非工作本身;对他人的工作成就和荣誉,采取愤世嫉俗或吹毛求疵的态度,很少主动赞扬他人;等等。

三、改善沟通风格的技术

如何改善消极的沟通风格,培养积极、健康的沟通风格,一直是广大研究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反馈与自我披露是两种改善沟通风格的重要策略,从具体方法和技术层次而言,这二者又是改善沟通风格的有效技术。

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自我披露呢?就反馈而言,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反馈的目标应指向外部事件或行为而非具体的人,即对事不对人”。(2)反馈方式应属描述性而非评价性。描述性反映既客观又富有诚意,评价性反馈则有很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夹带个人偏见或刻板印象。如不赞同一个下属穿淡蓝色的新外套,评价性反馈通常是,你怎么能穿这样的颜色!”这类反应容易伤害对方自尊。描述性反馈是,我个人认为,深蓝色大概更能体现职业女性的气质。”这样容易为对方所接受。(3)反馈的主旨应是信息共享而非训导他人。用平等的、经验分享的口气来反馈信息,容易为人接受;而指手划脚式的训导口气,如你应该(必须)……”,则给人以不平等的感觉。如果采取坦露自己过去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感受和做法供对方参考和决定,这样会促进彼此的合作关系。(4)反馈的信息量不宜过大,应以别人能接受为准。应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性质,有主次、分阶段地提出若干意见,使其既感到压力,又能看到希望。(5)反馈应迅速而适宜。迅速的反馈能使对方及时改正错误,起到强化作用。同时,反馈也应分时间和场合,倘若当众指出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员工的缺点,便是不适宜反馈;相反,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个别反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反馈时应注意运用转述和知觉检查技巧:转述,即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言语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加以反馈,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语义,也有助于对方有机会剖析自我,重新组合那些零碎的语句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知觉检查,即个体把对方的非言语(如表情、姿态、服饰等)和副言语(如声调、节奏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反馈给对方。

就自我披露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披露不应用作获取同情或者向他人宣泄消极情绪的手段,而是寻求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人们更可能对自己相似的人进行自我披露,也更倾向于喜欢自我披露的伙伴。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便在相互披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所以,自我披露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2)自我披露应是彼此开放,双向共享。在交流中,如果只有一方披露个人信息,是不可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不容否认,自我披露会冒一定风险。假如你呈现了个人的观点、意见和感受,无意中可能授人以柄或受人攻击。然而,如果所有成员能相互坦露个人信息,大家共同承担人际风险,便会营造出信任、安全的人际气氛,就能增强彼此信任和尊重,就能实现有效的沟通。(3)自我披露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真正开放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磨炼,并非一蹴而就。如果见面不久,便向他人坦露自己,对方便很可能怀疑沟通者的动机。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披露与人际关系的融合度存在正相关,即随着人际关系由浅入深,双方共同心理领域将逐步扩大,个体的自我披露水平也越来越高。人际沟通一般经过注意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暴露程度也应按照人际沟通的发展阶段逐步加深。因此在人际沟通中,个体应富有耐心,注意洞察他人的言语与非言语反应,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接纳水平,据此把握自我披露的快慢节奏。当然,在沟通中,必须有人先行一步来承担风险。一个组织要创建一种开放性气氛,总裁或管理者应首先进行自我披露,打开沟通大门,员工也会随后自我披露,人际开放度便愈来愈大,凝聚力也自然越来越强。“”版权所有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3

在全球语境下,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面临三个“争夺”:首先,争夺概念的重新定义及故事的全新叙述,对于一些涉及当代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基本概念上,中国需要争夺概念定义权;其次,要争夺全球传播新平台,这一传播新平台与以往不一样,是在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平台;第三,要争夺国家形象的生产与消费能力。

当下,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需要解决如下问题:需要我们能够给出对主要概念的定义权与话语权;能够设置全球流行议程并且掌握讲故事的能力:能够增加多渠道、多介质、多样貌传播和设置议程的传播能力;能够增强对“目标对象”运营的能力;能够建构与输出具有亲和国家形象的能力。

新媒体创造了新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与先前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更有利于实现双向沟通,传统的软实力传播大体上都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的,这些媒体与新媒体的天然“双向性”相比,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沟通与反馈”的第一时间性及多元性。特别是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自动分流效应”和“多节点无中心的自发传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双向沟通,可以更好地传达我方价值观与我方立场。

Web2.0的工具性深深地嵌入国家软实力建构的全过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维基百科”参与到定义权中去,给出我们关于一些基本概念中方定义,并将之传播出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比方说“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等,借助“维基百科”这种众人写作的模式,观点与定义得以重新组合修正,建构我方定义框架,从而校正西方对上述概念定义的主导权。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这种形态,以私人面貌实现组织化发言,将政策、政治主张用更为“柔和”与“私人化”的面目呈现,这样较易争取对象方的喜欢与信任。

形象权力

中国软实力建构与传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争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另一个是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是融视、听、写、触于一体的融媒体。这种性质使得经由这一平台所传播的信息及其负载的形象更加生动,能够给人以强大的感官刺激,这种感官刺激对于塑造形象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新媒体传播平台非常有利于“形象碎片”的“多节点扩散”。Web2.0的每一个用户都是和周围节点相联系的独立节点,而每一个节点同时既是受者,又是传者。每一个节点在接收到信息后,都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形成信息的散射,收到信息的节点也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这种“多节点扩散”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先前“铁板一块”的形象传输模式,每一个接受者都是形象碎片与意义的生产者与传递者,他们因为参与到整个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而对这一“国家形象”有着天然的友好与接纳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在内容上容易获得目的用户的“亲近性”,在覆盖上能够形成“最广泛的覆盖”,从而使得形象权力不但从质还是量上都能获得增强。

软实力传播的效度与粘度

与硬实力不同,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在情感上与对象国产生联系,让之民众对我设议程及我方形象产生认同感。情感联动,是软实力建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媒体在以下几方面较之传统的传播手段而言,天然地具有这种“情感联动”的能力。

首先,Web2.0提供了各种传播技术,这种多元的传播技术整合带来的不仅是接触点的细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使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而这种传播的全程又都是“用户参与”的,因此,用户会对其上的内容有一种“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情感。

其次,新媒体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实际的中心隐藏在幕后,也就是说相关信息通过“多节点传播”扩散到每个节点。而节点与节点之间又是直接传播,这一个个传播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沟通。每一级的节点传播之后就会形成一定的沟通,软实力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沟通工作”在新媒体平台上被分散到了每一个节点,每一节点的沟通都有助于理解与认同的形成,这种“多节点沟通”在节点与节点之间,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了“情感之桥”,很好地增强了软实力传播的效度与粘度。

第三,Web2.0提供的各种传播技术,能使每一次接触产生的多重意义和多样态内容在感官和心理上形成“共振效应”,从而实现传播意义的最大化和与影响力的持久性,这种“立体化”的排兵布阵,在方方面面提示并刺激着用户,通过一系列内容的传播,以及表达的实现,增进我方与对象方之间的情感互动。

新媒体建构与传播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非政府资源两种,政府资源首先是政治理念、核心价值观,再就是政策。软实力建构与传播过程中还需要发挥“非政府声音”的作用,比如利于私人化的面目出现的媒体声音,以及NGO等非政府组织来传达我们的政治主张与价值观念。涉及到方法论层面主要包括:

确定具有全球流行标准的输出主题:对于全人类有影响的宏大命题往往具有全球性的流行可能,比如说气候问题、恐怖主义、粮食问题、水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命题,我方在建构软实力时要找到与之契合的“作点”,来设置并主导议程,环保问题往往是一个能直达对象国民众心灵的命题,比如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实际上也是中国输出国家形象与政治主张的一次可利用的重要机会。

提供信息碎片与观点模具:确定输出主题后,面对海量信息要进行切片化处理,从而适合Web2.0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宏大叙事被碎片化的微叙事所取代,要想取得高效度的传播效果,一方面需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碎片”,一方面需要提供“观点模具”,让我方立场以观点模具的形态出现,使得对方在接受我方观念时始终认为是由自己对信息的“自由拼接”而成型的,不会因被灌输而产生心里抵触。

传统的软实力传播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此获得传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效应。然而一个中心聚集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度的,“不做中心”正是通过隐藏自己的中心角色,去控制那些在互联网上的强大节点,实现受众心理上的平衡。在Web2.0的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中心地位”与“中心效应”的获得是以一种“不做中心”与“影响中心”的手段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对处在Wen2.0这一平台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意见领袖)进行运营,通过影响这些“中心们”从而取得“中心效应”与“中心地位”。

在Web2.0情境下的各种媒介渠道上保持持续更新:比如在flikr、twitter、blog、SNS等一系列新型媒介渠道上保持更新并持续更新,对于传播的连续性及“多触点”非常重要。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ICU护士,护士人文执业能力,人文关怀

体验式教学是学习者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反思、讨论、总结、分享,从所学知识中获得新感知,产生新情感及行为,并将其应用在实践活动中,以指导后续行为的过程,它包括体验实施、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4个环节。目前,医院教学培训多集中在专科实践训练中,关于人文关怀、人文执业培训的报道鲜见。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是护士在人文知识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技巧,区别于临床治疗护理技能,是护士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1]。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患者多处于卧床不能言语状态,沟通能力低,护士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关怀效能偏低,人文执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2]。研究显示,ICU护士需要通过培训来增强护理技能与关怀技巧[3]。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层级培训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立体验式学习方案,运用在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培训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0月~12月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19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急诊ICU和综合ICU为试验组(98人),内科ICU、外科ICU、新生儿科ICU为对照组(93人)。纳入标准: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岗在业;在ICU连续工作6个月及以上;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在院进修人员;病事假超过1个月的护士;其他不能全程参与的人员。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习周期3个月,学习主题5个,按院内培训计划,参加层级培训和院内人文关怀相关课程及活动。试验组以“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概念框架[4]作为理论模型,学习心理调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实践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5个维度主题,设定各学习主题的重点内容,引导其在特定情境中识别患者所需的关怀内容,促使其在工作中理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人文执业的理解能力。培训周期为3个月,培训形式分为理论学习和情境体验学习两部分。每次时间40分钟~60分钟,授课者采用问题引导或案例引导两种方式,授课者在课程前会将问题或案例发放在微信群中,让学习者预习,授课者在课堂中会引导大家思考,并解答大家的疑问。见表1。授课者以各理论主题为基础,按照学习重点,以ICU的真实案例为脚本,设计情境。护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8人~10人,护士通过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思考问题及处理方式。情境模拟时,授课者会在旁观察、记录,结束时予以点评。见表2。在理论学习和情境体验过程时,建立微信群,将学习方案提前,护士可以提前预习并思考相关内容,设网上咨询答疑环节,护士可以随时在微信群中交流所得经验。每个主题结束,研究者会以问卷星形式发放学习质量报告表让每位学习者填写。

1.3评价工具

1.3.1护士人文执业能力量表由颜海萍[1]以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为理论基础编制,适用于临床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评价,包括人文关怀实践能力(10个条目)、心理调适能力(4个条目)、人际沟通能力(6个条目)、自我管理能力(3个条目)、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3个条目)5个维度,共2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量表总分26分~13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人文执业能力越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Alpha为0.913,效度指数为0.908。本研究利用此量表来评价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1.3.2学习质量报告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4个方面,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适用、不适用、一般、比较适用、非常适用。

1.4资料收集与统计学方法

采用《护士人文执业能力量表》测评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每个主题后发放学习质量报告表,监测学习质量。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资料采用频数和率描述,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量表得分、学习质量报告表计分等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描述

本研究纳入191人全程参与研究,对照组93人,试验组98人。参与培训的护士年龄在18岁~49岁,平均年龄为(28.02±6.1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2.2护士人文执业能力得分比较

学习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测评,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总均分及人文关怀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学习质量评价情况

2.3.1总体情况不同学习主题下,试验组护士学习质量总分优于对照组,且学习各环节得分均优于对照组。见表5~表6。2.3.2护士反应体验式学习效果较好第一,人文执业概念及行为更清晰。护士在报告表中提到:人文执业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具象化分解为常见的核心能力,目标更明确,能体会到其内涵。第二,更能引发共情心理。护士在报告表中提到:“每一个主题都会设置引导式问题,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受此启发,更能发现临床问题,引发共情心理。之前工作中知道要实行人文关怀,但是不知如何下手,通过体验式培训,能够找到突破点。”

3讨论

3.1体验式教学能提升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

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是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除治疗性护理服务外,还需为患者提供精神和情感照护服务。研究显示,医护人员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能提升患者医从性与满意度,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执业幸福感[4]。人文关怀是ICU护理教育和管理的必要元素,必须加入同理心、人文关怀等教学内容,以培养护士的关怀能力。学习者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角色进入、观点采择、换位思考、反思评价等过程实现角色转换,达到认知与情感上的共情,最终促使自身形成相应的实践行为。护士对患者产生共情行为,就能真切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与悲伤,从而产生符合患者需求的关怀行为[5-6]。ICU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护士主要精力集中在治疗和护理操作上,缺乏与患者或家属的有效沟通[7]。本次学习将抽象的人文概念分解为5个具体的学习项目,根据每个主题的特征性,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人文理念在临床护理行为中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便于护士理解人文执业内涵,也促使护士有目的地去思考如何体现人文执业内涵。国外研究显示,ICU在开展人文关怀疗法时,需要对护士进行特定情境的护理培训,以达到执业过程中的精准关怀[8]。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抽象性学习内容是可以提升学习效果的。

3.2体验式教学能提升护士关怀素养

研究显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自身的素质和意识问题,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自身在沟通、情绪管理等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会加速患者愤怒情绪的产生。本研究中,护士人文关怀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均有所提升,分析如下:(1)人文关怀实践能力倾向于临床工作中关怀行为的体验和表达,护士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感知患者的情绪及舒适程度,有效的感知能影响护理行为的表达。(2)沟通能力是指护士采取合适的方式有效表达观点并使对方准确理解的能力。ICU的特殊环境要求护士经常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沟通。护士主动放慢速度,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程度。(3)心理调适能力是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保证自身和患者健康心理状态的能力。ICU护士需要时刻保持同理心,感受患者的不舒适,并不断缓解患者的焦虑,这对自身的精力也是一种消耗。何种工作模式能增加ICU护士的心理弹性,也是护理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倡导的“组团式合作”模式受到大家的认可。综上,在体验式教学中,护士亲身经历并不断反思,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有效的。

4结语

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概念抽象,护士在理解学习过程中相对困难。本研究将概念分解成不同主题,并且在情境模拟中予以思考提示,能促进护士深入理解其内涵,同时也引导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求人文关怀行为的表达方式。在本研究中,两组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如下:(1)自我管理能力强调了工作之余的继续教育提升,护士缺乏对自身的长期规划;(2)伦理与法律是医院一直重点强调的职业规范,耳熟能详,学习过程中体会不深刻。此外,部分护士反映此次学习内容可操作性强,但是内涵深度不足,因此下一步将在学习内容的深度及评价方法中做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颜海萍.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2]杨宝义,汪蓉,李亚玲,等.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资本和人文执业能力及其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6):1-4.

[3]LIMBUS,KONGSUWANW,YODCHAIK.Livedexperiencesofintensivecarenursesincaringforcriticallyillpatients[J].NursCritCare,2019,24(1):9-14.

[4]张静,朱琳.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7,30(8):44-46.

[5]刘蔚,付瑶,罗樱樱,等.情境模拟训练在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1,42(3):56-59.

[6]邓文华,胡蓉.心灵哲学的医学人文关怀:共情说的回归[J].医学与哲学,2017,38(11A):36-40.

[7]杨海兰,宋长青.治疗性沟通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S1):159-160.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现状;思考;建议

护士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也应该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素养。这需要学校的相关教育兼顾社会人和职业人这两个概念。护理专业是我校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市场需求这一特性和我校06年刚刚从中专办学升入大专办学这样特定时间节点,我校的教学观念还更多的停留在“职业人”这一概念中,错误的把高职高专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忽视了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们拥有高技能,但是缺乏高情商,部分学生甚至养成了更为错误的观念,出现藐视崇高、淡漠经典、物质至上等现象,这样的状况让很多同学在远离校园后的职场中遭受挫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正在逐渐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也应该在大环境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1.我校在整个教学中缺乏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

首先在课时分配上,很长时间内《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作为基础护理当中的一个章节来进行教学,可是较短,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2012年对该门课程进行了调整,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来教学,但是在课时的分配上相对于其他护理课程而言仍然较少。其次在我校,课程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考查课,一类是考试课,《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属于考查科目。所谓考查科目是指课程分数总共100分,比例分配是:30分平时成绩,10分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剩下的60分是期末考试的分数,并且期末考试属于半开卷考试,就是说考生可以根据平常老师讲课的重点和自己对重点的把握带一张A4纸张大小手抄笔记进入考场。任课老师在课程最初就会和学生交流有关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考核方式等等,学生们在内心就会形成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觉得是副科,在学习上也会出现懈怠情绪,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2.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

礼仪与沟通本身就是一门高实践性的课程,对于护士的工作对象是人这一重要特性而言,实践性就更加的重要,因为个体的差异性确实存在并且很大。因此教学的核心应该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边,侧重点要落实到实践教学和实践应用中。由于我们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对对实践教学意义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重视程度也就不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理论学时远远多于实践教学学时,其导致了部分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一遇到实际操作就无从下手,着手的成为了“理论巨人,行动矮人”。

3.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我校一直以来很重视专业课教师的选配。但是对于类似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类考查课的教师选配重视程度稍有欠缺。由于是新增课程,因此教师中有礼仪和人际沟通相关专业的老师很少,再由于课时很少,愿意承接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很少,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师的来源很复杂,有的是本学期没有自身专业课程的老师,有的行政人员,有的是改行的专业课教师,由于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艺术引入也相对欠缺,很不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

4.《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相关教学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与其他护理课对接不良

大部分学生通过《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及考核后能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但是,本门课程的高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掌握护理礼仪与沟通技巧不可能某个时间段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造。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多关注礼仪与沟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讲授护理技术和临床护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多加引导,主动地将护理礼仪修养和沟通技巧渗透到每项护理操作之中。由于缺乏对礼仪与沟通的重视,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更加关注的是本专业课,由此本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内化过程无法延续下去。 [科]

【参考文献】

[1]莫选荣,罗心静,周军.护理礼仪模块式教学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4).

[2]李庆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人际沟通知识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

[3]郎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 2011(25).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加工厂;钢结构厂房设计;技术要点;细节

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各种加工厂房的设计中,普遍的采用了钢结构的形式,因为其具有自重轻、成本费用低、施工周期较短、强度高、刚度大等优势特点,所以,其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欢迎。比如在在粮食业方面,特别是粮油加工厂,其车间厂房普遍使用的都是钢结构的形式。当前,由于钢结构工程数量不断增多,致使设计部门严重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钢结构工程师,而部分经验不足的钢结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对具体的工艺流程不够了解,没有对其受力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也没有对施工实际操作规程进行充分的了解,那么,这样一来钢结构厂房的设计就存在着安全的隐患,难以投入到实际中使用。笔者主要对加工厂钢结构厂房的设计技术要点以及其细节部分进行了论述,以期帮助钢结构工程师设计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钢结构厂房。

1 钢结构厂房设计技术要点

1.1 充分掌握工艺流程,重视概念设计

加工厂钢结构厂房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的掌握具体的工艺流程以及对概念设计的理解,特别是在选择结构类型和布置结构过程中,概念设计的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经验不够丰富的结构设计人员必须要在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于部分结构工艺较为复杂的,必须对其具体的工艺流程、振动情况、作用机理等环节进行充分的了解,要从结构的整体系统与分体系统之间存在的力学关系以及以往的工程经验等方面构造科学合理的设计思想,充分的融入概念设计的理念,从而制定一套完善的措施来明确主体结构的布置。比如某加工厂的浸出车间采用的就是钢结构的形式,其轴线长度与宽度是28.5米x13米x24.5米,主体结构为四层。由于该浸出车间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其结构在进行布置过程中,首先根据结构自身的具体要求统一柱子的主轴与主受力方向;梁的布置也应一样:截面强度大的主梁以及柱主轴方向保持在一个平面上,截面强度小的主梁与柱主轴方向保持一致,这样力的传递才会均匀。

总而言之,加工厂钢结构厂房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融入概念设计的理念,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方案,然后再将诸多的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选择出受力明确、概念清晰的优质、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说,在设计中融入概念设计的理念能够大大减少结构分析阶段一些不必要的复杂运算。

1.2 充分的使用软件,科学合理的判断结果

通常,钢结构厂房在分析计算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的使用结构软件,不过,不能只一味的依靠结构软件,还要对计算机计算出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比如两个结构之间的距离、变性特征等与标准要求是否相一致,如果计算出与标准要求相一致的,那么,就可以顺利开展下一道设计程序;如果与标准要求不相符,那么,就必须将设置好的模型存在的不合理地方进行全面的调整并重新分析。不过,工程设计中的计算与精准度高的力学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要想降低这种误差程度,就必须通过概念设计以及构造细节等方式,同时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将存在的误差进行调整,从而确保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钢结构厂房的设计过程中,概念设计以及构造细节具有重要的位置,概念设计与计算结果判断是将钢结构工程安全性能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它还是钢结构厂房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性的技术要点。

2 对构造细节加以重视

2.1 构件种类及螺栓布置

钢结构厂房设计过程中,钢框架的柱、梁、高强度螺栓等种类不要太多,以避免次数过多的检验。在安装高强度螺栓时,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并且还要预先留下足够的扳手与套筒的施工空间,要不然就会因为空间小而导致扳手与套筒难以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上,从而使得高强度螺栓松弛,无法拧紧。另外,高强度螺栓的连接板应尽可能的进行上下对称布置,这样工厂在制作与安装过程就会更加的轻松。

2.2 设置内天沟

笔者认为,要想达到建筑美观的要求,应在屋面设计内天沟的钢结构工程,并与建筑结构专业之间进行良好的结合。对于天沟落水管、每个柱子之间的支撑点以及系杆所在的位置应进行充分的考虑,平面位置要交叉,以此防止天沟落水管触碰到系杆或者每个柱子之间的支撑点,系杆的位置应与柱子顶部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就无法将落水管进行安装。其次,内天沟应做保温层,一般是在天沟底部涂抹上一层防结露油漆对内天沟进行保温,如果不对其采取保温的措施,那么,室内的温度就会很低,进而发生结露的现象。另外,由于南方雨水较多,其钢结构屋面排水不能设计成内天沟的结构形式。因为,南方雨水比较大,内天沟无法及时的排出大量的雨水,这样就会导致水流入室内,或者排水沟里的积水太多,致使排水沟失去了稳定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3 围护墙的布置与联接

为了提高加工厂钢结构厂房底层墙面的防渗漏与使用时间,应在窗台标高以下的位置处构建一道围护墙,在实际布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钢柱与围护墙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为了确保墙面檀条能够顺利的施工,可以设置长条形状的窗带,在设计过程中,围护墙的内侧与钢柱的外侧之间应保持一致;有条形窗的檀条在安装过程中应采用沉头螺钉进行。另外,要充分的说明彩钢板与围护墙之间联接处的泛水处理构造图的具体内容,不仅要达到标准功能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美观。此外,钢结构施工企业与土建施工企业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各自的技术流程与对接工作交代清楚,以此确保工程整体部位更加的完善。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有部分加工厂钢结构工程在验收过程中经常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而导致缺陷存在的因素除了来源于施工企业的技术、经验以及管理水平等之外,对竣工后的工程进行验收也是对设计工作的验收与检验,通常忽视了部分细节问题,因为光从设计图纸上看并不存在任何错误,主要还是因为设计过程存在一些不足,不过,由于这些不足的存在,会进一步的加大施工的难度。因此,作为钢结构工程设计人员,应经常到施工现场走走,以此对设计存在的不足地方进行调整,从而使设计更加的完善,这样建造出的工程才会成为精品,才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林同炎,斯多台斯伯利s D.结构概念和体系[M].2版.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魏明钟.钢结构设计新规范应用讲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李春祥,黄金枝,金兢.高层钢结构抗风抗震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 振动与冲击,2000,19(2): 57-58.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 国际商务 双语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Dual-languag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ZHANG Yao, WANG Yib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based on pers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course. The proposed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based on theory, to cultivat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textbook. 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raising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using appropriate language with assistant tool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1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输效率的提高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普遍的跨国资本和人员流动,市场对拥有一定多语言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据统计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这对跨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的现状,拥有多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环境与基本惯例,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的跨文化人才,成为跨国公司、对外贸易公司等争相招聘的对象。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将鼓励和推动高校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跨文化商务人才为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有以下三点:

1.1 以理论为基础

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经济学等。在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该课程的设置一般都会放在以上相关课程结束以后,这样学生再进入这门课程学习时,会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是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未来的学习就会根基不稳。同时由于课程中许多案例,迷你情景的分析和理解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因此理论讲解是该课程的基础,必不可少。在课程教授中,为了保证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掌握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中文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1.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国际商务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希望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拥有全球化思维的能力,提高英语的沟通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获取和占有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跨国商务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1.3 以合适的国外书本作为教具

在选择教材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考虑国外教材的优势和特点,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国外《工商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最多的是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其次是Charles Hill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通过比较两本书的内容,我们发现,前者相比较后者内容更加详细,解说更加生动,同时案例较多,且引入了较多跨国公司亚洲经营的案例。所以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由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第7版。

2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1 以双语为沟通方式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沟通的能力,这一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在英汉双语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内容使用全英文展示,包括导入的案例以及时事新闻等,而概念内容的讲解可以多采取中文,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后,才能运用自如。因为在双语教学课程班以前,我们曾经试验过全英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老师课堂英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因此通过双语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多配合汉语讲解。避免出现由于全英语讲课,而带来的学生课程基础理解不全面的结果。在理解基础概念以后,结合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原版案例,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也提高了对实际应用的理解能力。

2.2 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

无论处于教育的任何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从教者积极探讨的问题。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学习和参与动力。如果在章节学习开始以前,导入与章节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案例,或者视频(如TED),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同时,在章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要因为专注于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笔者在两个章节中导入了“角色扮演”这一模拟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跨文化这一部分,在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法讲解之后,为了让学生自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我安排6名学生一个小组,对任一多元文化企业的活动情景进行模拟,而情景模拟的主题和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曾经自创出跨国公司间的谈判、多元文化工作场合的团队合作等情景剧,这种情景剧不但使他们对文化差异产生好奇,愿意去寻找发现这种差异,最终找出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沟通的能力。

2.3 以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使用第二语言沟通所带来的限制,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往往不如单纯用中文讲授好, 这时,就需要增加辅助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每两个章节可以留一次课堂作业,或者课后作业;每四个章节,给学生安排一次课外答疑。

通过分析对国际商务双语教学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表明学生对课程有较高的认可度。对课程主要反映的问题在于,由于语言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内容理解障碍。因此,在授课中,一定注意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的部分,通过减少英文教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内容,又提高英语沟通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跨文化双语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春敏.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 张雪玉,肖本罗.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8

    论文摘 要: 新产品概念测试是决定新产品能否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分析新产 品概念的形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概念的测试方法,以期将顾客需求能够真 正的反映到新产品之中。

    加强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竞争策略。新产品开 发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产品构思与定位、新产品概念、样品试制、工程设计与制造等阶段。 产品构思是企业对顾客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后产生的,而新产品概念测试则是决定新产品能否 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新产品概念的测试越可靠,对下一阶段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意 义越大。新产品概念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方法的科学性。为此,本文 在新产品概念的形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概念的测试方法,以期将顾客需求 能够真正地反映到新产品之中。

    一、新产品概念的形成

    产品概念是企业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构思进行的详尽描述,也就是将新产品构思具体 化,描述出产品的性能、具体用途、形状、优点、外形、价格、名称、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 等,让消费者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新产品的特征。也就是说,新产品概念是在新产品实际生 产之前,企业想要注入顾客脑中关于新产品的一种主观意念。通常一个完整的新产品概念由 四部分组成:(1)消费者观点,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有关问题。(2)利益点,说明产品能为消 费者提供哪些好处。(3)支持点,解释产品是怎样解决消费者观点中所提出的问题的。(4)总 结,将上述三点的精髓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亦即把粗略的产品构思转化为详细的产品概念。任何一种产品构 思都可转化为几种产品概念。产品定位中的利益—特点分析是形成产品概念的最好来源。产 品定位中将产品特性分为产品利益和产品特点。显然产品利益就是产品概念中的利益点,而 产品特点就是支持点。产品概念包含的内容比产品定位更广,通常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1)“它做什么”,即它提供什么利益给消费者; (2)“它是什么”,即保证产品利益得以实现的产品特点; (3)“它为谁服务”,即产品的目标顾客; (4)“它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即产品的个性、形象等。

    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类型

    新产品概念形成以后就必须在一大群消费者中进行测试。新产品概念的测试主要是了解 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的反应,受测试者是消费者,而不是新产品开发团队的人员。进行概念 测试的目的在于:从多个新产品概念中选出最有希望成功的新产品概念,以减少新产品失败 的可能性;对新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奠定基础;找出对这 一新产品概念感兴趣的消费者,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具体特点进行改进;为下一步的新产品开 发工作指明方向。

    进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首要困难在于,如何将新产品开发人员心中的新产品概念有效地 传递给被测试的消费者,因为对新产品概念的描述毕竟不能代替新产品实体,不同的消费者 对同一新产品概念的描述可能会想象出不同的新产品实体,这将会影响新产品概念测试的可 信度。对于某些新产品概念,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片便能让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有深刻的了解 ,但有些新产品概念需要更具体和形象的阐述,才能让消费者正确理解企业所希望的新产品 概念。产品概念测试通常分为三类:

    1.概念筛选测试。

    在新产品概念阶段,对该产品可能会提出很多个概念。筛选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各个 产品概念的态度,从众多的概念中,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

    2.概念吸引力测试。

    吸引力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概念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产品特性(例如:包装、 颜色、规格、价格)的反映,以达到如下目的:测量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并对其潜在销售量提供一个定量的估计;确定产品概念的内容是 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充实。

    3.产品样板测试。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因为需要将其生产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情 况进行改进, 这种情况下由于产品样板已经事实存在,所以产品样板测试就是对这些产品样板及其产品概 念放在一起测试。其目的是:了解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是否吻合;测量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 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确定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是否需要 改进和进一步充实。

    三、概念筛选测试的方法

    由于在新产品概念阶段一般会提出多个产品概念,如果对每一个产品概念都采用详细的 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测试,其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此时可以采取概念 筛选测试方法,快速而便宜地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概念筛选测试一般采用配额抽样、街头问卷访问的方法。测试方法如下:将每一个产品 概念做成一张卡,让被访者将所有概念卡分为三叠,一叠是“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没 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说不清有没有兴趣购买/不能确定的”。然后从“有兴趣购买的 ”一叠中,选出最有兴趣的和第二、第三有兴趣的概念卡,对每一张询问:(1) 这个概念卡 想告诉你什么?(2) 概念中的产品是否独特,独特的地方在哪里?(3) 概念是否可信,不可信 的地方在哪里?其次,从“没有兴趣购买的”一叠中,选出第一、第二不感兴趣的概念卡, 对每一张卡询问不喜欢的地方。最后,询问被访者的背景资料。

    有两种方法可以将上述通过调查方法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所有的产品概 念中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这两种方法是市场潜力分析法和非参数统计分析法,其中较 常用的是市场潜力分析法。

    市场潜力分析法通过将所有概念在一个两维坐标图上描点来评估各个概念的市场潜力, 并进一步将这些概念分类。该图的X轴是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说 明每个概念被接受水平;而Y轴是该概念产品被选为最有兴趣和第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 分比与该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之比值,它表示概念吸引力的深度,即:

    概念甲的吸引力深度=概念甲被选为最有兴趣、第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分比概念甲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

    四、概念吸引力的定性、定量研究

    运用市场潜力分析法选出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后,还要进一步对这些概念的独特性 和可信性进行分析。通过概念筛选测试选出几个市场潜力较高的概念之后,如果所选出的概 念个数仍然较多,此时可以先应用定性研究来测试这些概念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选出少数 几个吸引力较高的概念,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如果通过概念筛选测试 选出的概念个数较少,就可以直接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

    概念吸引力的定性研究通常采用小组座谈会的方式,其用途是:(1)了解消费者对各个 产品概念的态度,淘汰不合适的产品概念。(2)对可以采纳的产品概念确定其内容是否需要 和进一步改进和充实。(3)挑选出可以进一步定量研究的产品概念。

    由于小组座谈会的样本通常很小,而且不是利用随机抽样方法抽选的,样本没有代表性 ,因此不能将所测得的结论扩大到整个消费者总体。所以,在应用座谈会选出几个较好的产 品概念之后,还需进一步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产品概念进行统计分析,以推断概念能否为消 费者所接受。

    概念吸引力的定量分析要按照吸引力测试的研究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

    1.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

    沟通效果可以从被访者能正确回答概念中主要信息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主要信息百分 比包括非常/比较重要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可信的百分比等方 面。

    2.概念的吸引力。吸引力可从非常/比较喜欢概念,总体来说认为概念非常/比较好,非常/ 比较同意产品 具有每一产品特性,产品非常/比较独特,比我常用的牌子好很多/好一些,用它完全替代 我常用的牌子,把它与我常用的品牌交替使用等百分比来进行分析。此外,通过总体评价与 对 产品各特性的评价之间相关关系可以找出产品的哪些特性对概念的吸引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产品的购买意向。在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最难处理的是顾客的购买意向。通常用“回答 一定会买的人数 百分比”或“回答一定/可能会买的人数百分比”来度量购买意向。然而这种购买意向数据 往往会超过实际购买的行动,因为消费者很容易回答他们将买这个产品,而实际上他们并不 想买。另一方面,一些回答肯定不会/可能不会买的被访者,却最终成为购买者。由此可见 ,如果没有其他信息,只是说20%的人,“一定会买”30%的人说“可能会买”,企业的管理 人员还是不能知道该产品可能会达到何种销售量,为此在新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需要将 已在市场上成功销售的老产品一并测试,以便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规定所测试的新产品在 一定/可能会买的百分比上不低于老产品,才能进入产品开发的一阶段。

    4.产品概念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分析被访者不购买的原因、不喜欢的地方、难以理解的地方、难以想象的地方、比 常用品牌差的地方、仅是偶尔用一用的原因以及评价不好的产品特性等,就可以发现产品有 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另外,在分析上面四个方面时,还需要与被调查者的人口背景资料做交叉表分析,指出 不同人口背景在上述四方面有什么差异。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新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等学习进程中,需要运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将自己对新知要义的理解、问题解法的分析等观点或间接进行有效的阐述,就需要借助于“嘴巴”,用语言进行表达和论述。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数学学习素养。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一方面,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不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将“说”的过程忽略,取而代之的是题海战术的“写”,导致学生“茶壶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初中生学习群体所处的特殊发展时期,决定论部分初中生不愿“说话”,不愿表达,不愿交流,即使参与交流活动,也是被动应付,消极懈怠。因此,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应对初中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并将其作为研究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深入探究、实践。

一、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学生个体的沟通交流

实践证明,有效的交流沟通,是人们交互信息、交换观点、培养感情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初中生在学习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离不开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初中生不善于表达、不愿意沟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内在能动潜能未能得到有效“释放”,心理上“放不开”,导致情感上“放不开”。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生学习群体更需要交流沟通。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利用沟通交流手段的情感激励功能,重视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想法,增强学生“说”的勇气和信心。

二、在新知教学中,提供学生表达新知内涵理解的时机

新知讲解环节,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环节,教师在新知内容要义的讲解中,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新知的概念、性质及定理等内容进行整体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对概念、定义或性质等内容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思考活动,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语言”,将自己对概念、定义、性质等内容的理解进行阐述,在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如在“相似三角形”这节课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讲解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的方式,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要求学生画出相似三角形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让学生“咬文嚼字”,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关键字词进行深刻分析,最后根据学生的分析思考情况,让学生代表用数学语言阐述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借助数学语言“说”出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三、在问题探析中,提供学生表达探析问题策略的时机

问题: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BD平分∠ABC,BDDC,且梯形ABCD的周长为30cm,则AD的长度是多少?

在学生共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让其中一个学生阐述该问题条件之间的深刻关系,以及该问题案例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的落脚点。学生指出该问题实际是考查“梯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方面的知识内容,解题应该采用“图形结合解题思想,根据问题条件内容,画出相对应的平面图形,同时根据梯形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构建其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的方法,并阐述和演示其解题过程,如下所示:

解:如图所示,作AEBC于E,DFBC于F,

AD=EF,设BE=x.

则AB=2x,DC=2x,FC=x,

BD平分∠ABC,∠DBC=30°.

DC=■BC,

BC=4x.

EF=2x=AD.

又AB+BC+CD+AD=30,

4x+6x=30,x=3,AD=6(cm).

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结合解题过程,进行解题策略的总结归纳活动,并通过学生的“说”再次明晰解题的规律方法。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说”解题策略、解题过程、解题规律等活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实现了对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将问题探析作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提供学生探析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阐述表达的时间,让学生的分析思考“内心活动”通过“说”表达出来,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在总结评价中,提供学生表达评析问题见解的时机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10

【关键词】审计本质 审计目标 审计假设 审计概念

一、准则出台的背景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进行沟通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沟通,财政部于1999年2月4日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与管理当局的沟通》。2005年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了修改,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修改后的准则,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l号――治理层的沟通》。2009年末,中注协为了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针对国际审计准则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审计实务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中注协正在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全面修订。其中第1151号就是全面修订的准则之一。

二、审计理论要素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应用分析

审计理论是人们在审计过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审计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对已被审计实践活动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并且应当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审计准则是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素质和专业资格,规定和指导其工作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标准。从某种角度看,它是一种条文化的审计理论或者是法规化的审计理论。因此,审计准则只有得到审计理论的有力支持,才能保证审计准则对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那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中审计理论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审计本质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中的应用

审计本质是对审计固有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性说明,是审计得以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和内在属性。根据审计本质观里的论,认为审计是一种有助于促进股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活动。精明的管理人员具有主动聘请审计人员对其业绩报告的真实性进行签证,以显示其良好的经营绩效的动机。因此该准则便应运而生,审计人员与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成了审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审计免疫系统论认为: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审计发挥的是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风险的功能。审计功能的发挥,是为了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健康和安全。这个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感受到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抵御“灾害”的建议,有责任在促使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就必须使得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充分沟通,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诊断是对“当前实践的评价”, 治疗方法是“需要一些改进措施”。于是与治理层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不好,也许就会导致审计失败。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该准则就有了它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审计目标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中的应用

审计目标就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研究审计目标就是要探索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是什么以及怎样达到。考虑到审计人员的主要业务是会计报表审计,发表意见的对象是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希望审计人员为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做出鉴证,以帮助他们做出有关判断或决策,对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成为审计总目标。

审计目标制约着审计准则,该准则第三章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时的目标。

该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的内容,这些内容正是注册会计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个途径。治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对管理层的业绩进行监督。同时注册会计师有必要与治理层沟通,向他们获取相关信息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并且及时向治理层通报审计中发现的与治理层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的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以达到揭弊查错的目标。

这是审计理论要素中的审计目标在该准则中的最直观体现和应用。该准则的制定,使得与治理层以及管理层沟通成为审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三)审计假设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中的应用

审计假设是人们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目前还无法对其从逻辑上加以证明的对某些审计事项的理性认识,包括实施审计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以及对被审计事项作出判断的依据。

1961年莫茨和夏拉夫第一次系统研究审计假设问题,他们提出8条临时性的审计假设,构浩了一个完整的审计假设体系。其中第二条假设: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之间没有必然的厉害冲突。其含义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能保持超然的独立地位,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否认这条假设则意味着管理当局处处作假,提供的报表、帐簿和凭证的内容均是不真实的。审计人员处于这种情况,根本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审计目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所制定的审计准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这是开展审汁工作的环境条件假设。

(四)审计概念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中的应用

审计准则与审计理论结构的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莫茨和夏拉夫认为审计概念包括证据、应有的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和道德行为。

(1)证据。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关于证据,该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与治理层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标。如果认为不足以实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以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的影响,并采取适当措施。

(2)应有的审计关注。在准则中第四章第二节中,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时着重问一些自己职业关注的事项。通过这些事项的沟通,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3)公允表达。这与审计目标有类似之处,公允性发表意见成为审计总目标之一。该准则中第三章第十一条第三部分“及时向治理层通报审计中发现的与治理层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的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便要求注册会计师公允表达意见,这也要求了注册会计师必须保持独立性。

(4)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提供专业服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该准则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时,往往会遇到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形象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损害其声誉,还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过程中更不能变沟通为串通,丧失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原则,与治理层串通舞弊,粉饰会计报表、逃税等。

(5)道德行为。审计的道德行为就是一般道德行为观念在审计领域中的应用。道德行为包括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应有的职业谨慎与技术规范、保密等。因此在该准则第八条就注册会计师在与治理层沟通过程中的保密行为做了规定。

三、结论与建议

总之,审计理论要素中的审计本质观、审计目标观、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中充分得到了应用。

由此可见,审计理论为审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中审计本质是对审计固有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性说明,是审计得以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和内在属性,而审计目标制约着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定离不开审计假设,审计约定、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准则都离不开判断假设、证据假设和标准假设。审计准则与审计理论结构的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审计准则是建立在审计理论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联系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纽带。任何国家、任何审计组织要制定自己的审计准则,都应考虑这些基本审计概念,这样制定出的审计准则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接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审计理论这几个要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发展的。

希望在审计理论的指引下,审计准则能够越趋于完善,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工作,同时推助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文,郭化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阐释与应用[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11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商务英语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商务英语教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相应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从当前情况来看,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尚无法为现代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其发展严重滞后于商务英语教学发展需要,直接影响了我国商务英语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为研究工具,从当前国内主要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 围绕对语篇题材影响较大的三个方面即语场、语旨、语式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改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一、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侧重于语言的实际应用,应用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说,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最突出的价值就是实用性,这也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理论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指出正确的方向, 让语言教学始活动终体现理论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开展了深入分析,并汇集成了一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它主要有三个主要内容构成,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idea func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lal function)。概念功能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及物性系统、语态和作格性;人际功能是指在交际活动中赋予不同的角色,使其用到不同语言功能,另外还有语气情态, 也就是modality;而语篇功能主要强调语篇结构合理性,例如主谓结构(the thematic structure), 信息结构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和符号体系,上述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开来的。此外, 上述三种功能具有对等的地位,没有主次先后之分,是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商务英语语篇研究

语篇具有十分多样化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容,目前学术界上没有对语篇定义形成统一意见,但是针对语篇是符号语境的表述这个定论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同时,语法句子又不完全影响语篇内容,语篇语言是一种表达性语言,它将信息准去无误的表达出来,语言又分两种,即书面语和口语。商务英语语篇具有比较个性化的特点,它不是一种新语言类型,而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沟通语言,是商务人士经常使用到的交流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商务人士为了实现商务目的,会有针对性的选择商务语言措辞,以提高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保证语言内容具有策略性和技巧性,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同其他语言一样,商务英语语篇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在外贸合同英语中,为了保证合同条款规范、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有效维护合同双方的权益, 对合同英语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商务英语语篇研究也能够有效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关于功能语言特色的研究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不难发现,语篇是语义的重要内容。语义要准确表达出来,只能结合特定的语境才能实现。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语篇功能主要有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里还是以外贸合同英语为例,来深入分析上述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由于考虑篇幅限制, 这里只选取人际功能作为分析对象来进行深入探讨。

1、关于语篇功能的分析研究

语篇功能是指不同语句结合起来表达语义的能力。在语句结构合理的语篇中,能够有效发挥出概念功能和人机功能的作用。仔细分析英语外贸合同不难发现,影响语篇功能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组织功能,这种功能主要用于主谓结构的表述。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相关案例和素材可以得知,规范的英语外贸合同文本中,其语句都具有主位高度统一的特点, 虽然它们的结构都很简单,但是都具有很强的共性规律 ,例如句子this cont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e ran d th e seler 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主位, 这种语句在外贸英语合同中十分普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

2、关于概念功能的分析研究

所谓概念功能,是用来表述客观世界各种现象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解释的方式,这也是概念功能的主要特点。在概念功能中,经常要对各种客观对象进行具体描述,这些客观对象既有人和事物,也包含过程和时间等要素。同样选取外贸英语合同作为分析对象, 在这类合同文本中,概念功能主要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关系内容,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演变过程。在对过程的表述中,要有明确的过程主导者,也就是the buyer , the seler,他们是过程发的起的主导者和推动者,除此之外,过程表达中还要将交易内容、规模、时间等要素包含在内,也就是description 与specification ,同时还要将具体品名、运输方式、付款流程等具体交易信息详细罗列出来。而关系过程主要是阐述交易货物的性质、规格和单价等,例如产品水浪quantity ,产品包装packing等。这些都要外贸合同中清晰的表述出来。而概念功能则主要从合同文本中的相关句子使用中得到体现。

3、关于人际功能的分析研究

人际功能主要由两个基本语言要素构成,它们是包含在同一个过程之中的。网络学习成绩是评价语言功能使用情况的重要环节。商务英语听说课课程作业题型主要有即兴演讲、情境模拟、故事描述、角色对白等。对于听说课而言,听为输人,说为输出。因此听力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到听说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安排口语练习活动。要尽量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并对他们的语法运用、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点评,帮助他们认识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12

【关键词】  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