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国卢浮宫

法国卢浮宫

时间:2023-05-30 10:35:43

法国卢浮宫范文1

法国卢浮宫镇馆三宝如下:

1、爱神维纳斯雕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丽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遭其拒绝,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她爱上了战神阿瑞斯,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2、胜利女神像,希腊的,现保存在法国国家艺术宝库,卢浮宫,胜利女神像为公元前306年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德米特里乌斯,在一次海战中打败统治着埃及的托勒密而建。

3、蒙娜丽莎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100公里的芬奇镇,曾在阿雷佐生活,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吻合,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表示肯定。

(来源:文章屋网 )

法国卢浮宫范文2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冢在这里生活过。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当时就称为卢浮宫。

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并大量购买了意大利派的艺术珍品。

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按照他偏爱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重新建造起来。

轮到亨利四世在位时,他花了13年的心血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而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还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茧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

拿破仑在卢浮宫的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并将其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

但拿破仑的光彩只持续了12年,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拿破仑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修建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前500多年内修建的还要多。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

三大镇馆之宝

1 《蒙娜丽莎》

达・芬奇油画,77×53厘米。它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代表着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蒙娜丽莎端庄俊秀,脸上含着深沉、温和的微笑,更奇妙的是,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仿佛她就在你身边。她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的,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2 《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胜利女神”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高3,28米,是座无头无手的雕像,1863年从萨莫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该雕像尽管已失去了手和头,但看得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场战争的胜利。根据研究,这是雕塑家为纪念希腊罗地岛的一场胜利海战而制作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赞叹说:“这简直是真的肌肉,抚摸她可以感到体温的!”

法国卢浮宫范文3

专业画家、业余画家、美院的学生……所有喜爱艺术的人,只需要一封简单的表明自己动机的申请信、一张身份证、一张近照,就可以自卢浮宫博物馆艺术品复制管理处提出申请,把画架搬到卢浮宫珍藏的伟大画作面前,认真甚至是虔诚他临摹前代艺术大师的杰作。

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67岁的黎巴嫩人阿玛尔・达格,是卢浮宫资格最老的临摹者,自从他把画架搬到这座艺术宫殿,已经35年如一日,把卢浮宫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总共完成了200多幅尺寸不一的临摹作品。阿玛尔・达格说,每当自己支起画架,就和艺术大师融为一体,有时是拉斐尔,有时是波提切利,有时是安格尔。他用手中的毛笔和颜料管“偷窃”,把圣子像、山林水泽里翩然起舞的仙女们、圣母玛丽亚以及威风凛凛的骑士从墙上“偷”到自己的画布上。在卢浮宫,像阿玛尔・达格这样只偷盗艺术的“雅贼”,每天大约有90人之多。

“在卢浮宫的画廊里,大约有80-90个临摹名画的人,每完成一幅作品的临摹,平均要花3个月时间。”韦罗纳・德・赛查克,卢浮宫博物馆艺术品复制管理处的负责人,虽然欢迎一切喜爱艺术的人来这里领略大师的风采,还是希望尽可能控制临摹者的数量:“现在,来卢浮宫参观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2004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660万。所以,我们已经向所有临摹者提出要求,不允许在最受欢迎的画作――比如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面支起画架。”即使如此,韦罗纳・德・赛查克还是压力重重。由于进入卢浮宫临摹几乎不需要限制,即使对绘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毫无障碍地获得批准,把画架支到大师名作之前,他们常把油彩泼溅得到处都是。

但是阿玛尔・达格显然已经和卢浮宫融为一体。长达35年的临摹经历,让阿玛尔・达格变成融汇各家所长的画界“怪才”。1985年,有人邀请他为摩纳哥一座大厅绘制一幅尺寸为60平方米的天顶画。他从18世纪绘画中汲取养料,完成了一幅满是天使和仙女的巨作,行家看过之后无不咋舌:“这幅作品简直像由许多前辈艺术大师通力合作完成的那样。”

延续200余年的传统

1910年,后来成为巴黎画派大师,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俄罗斯人夏加尔(1887-1985,俄裔法国画家和雕刻家)第一次来到巴黎,刚下火车,就从巴黎北站径直杀到了卢浮宫,为后人留下一段佳话。作为西方古典艺术收藏巨擘,卢浮宫就像“一本需要永远学习的巨著”(鲁本斯)。1793年卢浮宫不再作为法国皇宫,正式对外开放,内政部长罗兰・德拉皮耶向公众承诺说:“所有人都有权利在这些杰作前支起画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临摹,去绘画。”开放卢浮宫的成果确实显著: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上百幅临摹作品被取下画架――卢浮宫变成了巨大的画室。

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卢浮宫为自己招来意想不到的破坏:价值连城的绘画被学习艺术的年轻人从墙上摘下来,在他们手中毫不在意地传递,然后被随意放在一边,有时甚至紧挨着熊熊燃烧的火炉。不要说别的,就是火炉散发的热气也足以让油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追求和原作“百分之百地相似”,学生用粉笔给原画打上细细的粉格,有时甚至用粉笔把原画上微小的裂纹填满。

当时规定,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卢浮宫只为美术学校的学生开放,老百姓只能在周末大饱眼福。有些年轻人打着学习艺术的旗号走进卢浮宫,根本不去珍惜自己的“特权”,他们聊天、唱歌、跳舞、斗嘴取笑,甚至和漂亮姑娘眉来眼去。“紧挨着最抢眼的女士支起画架,问她借许许多多小东西,让她没法儿拒绝。对墙上的大师肆意嘲讽一番,挑起一场直到博物馆关门也争不完的讨论。最后,带着意中人到大街继续这番对话。”显然,卢浮宫在造就艺术大师的过程,还担负着创造浪漫的使命。

1855年,卢浮宫全天对社会开放,铜臭味渐渐弥漫,一个艺术史学者后来评论说:“在那段日子里,卢浮宫不再是态度认真的画家学习绘画的好场所,它成了专出仿制品的地方。”能不能遇到出手阔绰的外国游客,成了大多数临摹者唯一关心的事情。所幸,照相术的发明给这项有利可图的“产业”划上休止符。满脑子生意经的临摹者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卢浮宫,重新被热爱艺术的画家“占领”。

金钱不是目的

比起200年前混乱的管理体制,卢浮宫在今天为渴望临摹前代大师杰作的画家树起一道高高的门槛。这些严格的规定包括:临摹者只能在每年6-9月之间进入卢浮宫,从早上9点工作到下午1点30分;他们只能选择经由博物馆授权的绘画作品临摹;画架由卢浮宫提供,为保护名作,画架与作品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对任何一幅作品的临摹,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整幅作品临摹结束之前,临摹者不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慢慢修饰;临摹作品的尺寸不能与原作一致,必须按原作尺寸的1/5缩放;在临摹之前,必须在画布正反面盖上卢浮宫的印章,而且绝不允许在临摹作品时复制原作者的签名。所有这些严格的纪律,其目的只有一个:根除赝品。

临摹者日复一日辛勤工作,到底为了什么?诚然,很多“复制品”被游客出高价买走,一幅出色的临摹作品,可以被叫到4000欧元。但是,绝大多数临摹者,并不靠此糊口。有一个叫尼尼的饭店退休经理因为技艺出众,一幅经他临摹的肖像,可以轻易卖到1800欧元,但是尼尼并不在乎:“我不是为挣钱才来画画的,我每年卖掉一到两幅临摹作品,仅仅是为换点钱买各种绘画用具。而且,每当一幅出手,我会画一幅同样的补上。和这些画儿分开,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法国卢浮宫范文4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欧洲最大的国家——法国。

众所周知,法国的首都是巴黎,而巴黎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城市,被称为“浪漫之都”。来到法国巴黎旅游的人们一定都会去享誉世界的卢浮宫进行参观,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游览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并且是最大的美术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卢浮宫内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它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它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

进入卢浮宫,就等于进入最顶级的艺术殿堂。首先,我们先来参观黎赛留馆的法国雕塑作品。收藏在此的雕塑作品有1000多件,大多是人体和动物的雕塑。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无论是表情,还是骨骼、肌肉都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

接着,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拿破仑三世生前所居住的套房。会客厅、寝室、会议室、餐厅、舞厅、办公室等,每个房间的装饰都十分讲究,钻石一般的水晶大吊灯,天花板上金灿灿的壁画,精致的挂毯……可以看得出皇室贵胄的地位与权位是多么至高无上啊!

沿着楼梯请大家随我下楼,这里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展厅,展出了许多珍贵的象牙制品、彩绘窗户玻璃艺术、精美的怀表、精致的手饰以及一些画作,每一件藏品都是美仑美换,价值连城,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

卢浮宫的最底层是古埃及展厅。在这里收藏了古代尼罗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饰、装饰物、玩具、乐器等。这里还有古埃及神庙的断墙、基门、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头塑像等。同时还可以让大家亲眼看到真正的莎(suō)草纸卷,上面记载了各种古埃及时的重要情报。

旅行中没有些许遗憾怎能让你难忘呢?卢浮宫的珍宝馆那才是真正让你赞不绝口的展厅呢!

法国卢浮宫范文5

[关键词]美术馆 观众 公众政策

“美术馆”这个词的原意是“缪斯的神殿”,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在西方已经成为市民的终身教育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

从2005年开始,中国美术馆设立了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组织学术讲座60余场,主要邀请相关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针对重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思潮,对普通观众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中国美术馆,很多新型美术馆,都开始了留住观众脚步的努力。北京今日美术馆启动长期的美术讲座,希望通过建设一个开放的艺术大课堂,推广普及艺术知识。此外,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都不定期举办相关艺术讲座。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们把创作过程与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了解艺术家艺术想法的形成,一些相互交流甚至还可以激励艺术家的创作。

实现美术馆公共性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群众,而非美术馆自身。除了抢占市场份额、增加收入的考虑,以“观众为中心”也是艺术本身发展、丰富和振兴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活跃社会元素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

到底哪些观众来参观美术馆?他们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而来?有何期望?他们对美术馆的看法如何?他们的理解与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有何出入?有哪些为他们所欣赏?美术馆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体验?他们又在美术馆中得到了什么参观经验?这些参观经验是否于他们有益?哪些做法能够吸引潜在观众并使他们成为忠实观众?我们如何得知?以问卷的方式,如何将观众参观的情感、思想、学习成效,以较客观方式标示出来?如何明确地定义其满意程度与参观收获?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术馆的观众投入(需求)、参观过程、参观结果三个层面。一份设计合理的问卷,能够进一步分析参观经验与各层面变项之间的关系。通常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问卷分析都是美术馆专家或是专业的调查机构根据美术馆需求来实施、主持,除了基本情况,问卷中还需设计一些没有终结答案或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何谓“公共政策”呢?公共政策是文化设施的一种新型战略职能,其目的是在国家整体文化政策指导下,在其为之服务的某一文化设施内部,将与公众的联系提升为该文化设施的主要职能之一。公众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不光是要增加公众的数量,更是要保持参观者的平衡,社会角度观众的增加和不同代观众的延续以及让展馆的参观者成为我们的忠实观众。其直接目的是要提高公众的修养,将公众与博物馆、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

翻开英汉词典,美术馆与博物馆在英文当中的词源是相同的,都是“museum”。所以,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国际上通常可以被视为一体。国外的博物馆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有计划的观众研究。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知名博物馆是怎样进行观众研究的,以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为例: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卢浮宫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卢浮宫最近这些年的公共发展工作主要是按照了解参观者、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两个方针进行的。

1994年3月卢浮宫开始采用“常设参观者观察所”这一调查研究模式,由调查员来发放调查表。这种调查表是用9种语言编写的,调查员发放表格之前要确定参观者使用的是何种语言。

这种调查表每5天发放一次,每次在展厅的三个入口处发放4个小时,已保证调查的日期和时段间隔均匀。如今这些调查结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卢浮宫的资料库,通过它,既可以看到卢浮宫的巨大发展,又可以看到参观者的详实资料。卢浮宫的改造、展览、票价调整、管理困难、技术改进等现象对参观者产生的影响,都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清晰、逼真的反映。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才能对许多变数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要想了解星期日免费开放对于优先受惠的那些人究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对观众所提出的下列问题进行单独和综合的分析:

(1)您是在哪一天来参观的?(2)您此前是否来过这里?(3)您来自什么地方?(4)您是否因为免费开放才决定来这里参观?(5)您多大年纪?从事何种职业?

调查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百分比,这些看似简单的比率实际上却要用严格的方法加以分析。这些集束似的综合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帮助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参观者,是社会文化设施每时每刻适应公众新的需求的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卢浮宫的公共政策还体现在博物馆设立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务机构中,这些机构包括:接待服务处、音乐厅服务处、公关处、文化处、外联处等等。

如果说有那么一座博物馆,所有法国人都认识它,并且在它那里认识自己,那就是卢浮宫。卢浮宫吸引和接待初访者的方法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卢浮宫要以此证明,它是否有能力让尽可能多的法国人意识到: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

反观我国,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场名为“美术馆面面观”的讲座上,“我们要逐步培养青年一代进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习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展览值得大学生们走进来,通过观赏艺术,可以获得审美的提高,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创造的启迪。”

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渤海银行投资150万元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京津地区10万大学生免费走入中国美术馆。

法国卢浮宫范文6

[关键词]美术馆 观众 公众政策

“美术馆”这个词的原意是“缪斯的神殿”,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在西方已经成为市民的终身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

从2005年开始,美术馆设立了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组织学术讲座60余场,主要邀请相关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针对重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思潮,对普通观众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中国美术馆,很多新型美术馆,都开始了留住观众脚步的努力。北京今日美术馆启动长期的美术讲座,希望通过建设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推广普及艺术知识。此外,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都不定期举办相关艺术讲座。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们把创作过程与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了解艺术家艺术想法的形成,一些相互交流甚至还可以激励艺术家的创作。

实现美术馆公共性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群众,而非美术馆自身。除了抢占市场份额、增加收入的考虑,以“观众为中心”也是艺术本身发展、丰富和振兴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活跃社会元素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

到底哪些观众来参观美术馆?他们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而来?有何期望?他们对美术馆的看法如何?他们的理解与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有何出入?有哪些为他们所欣赏?美术馆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体验?他们又在美术馆中得到了什么参观经验?这些参观经验是否于他们有益?哪些做法能够吸引潜在观众并使他们成为忠实观众?我们如何得知?以问卷的方式,如何将观众参观的情感、思想、学习成效,以较客观方式标示出来?如何明确地定义其满意程度与参观收获?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术馆的观众投入(需求)、参观过程、参观结果三个层面。一份设计合理的问卷,能够进一步分析参观经验与各层面变项之间的关系。通常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问卷分析都是美术馆专家或是专业的调查机构根据美术馆需求来实施、主持,除了基本情况,问卷中还需设计一些没有终结答案或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何谓“公共政策”呢?公共政策是文化设施的一种新型战略职能,其目的是在国家整体文化政策指导下,在其为之服务的某一文化设施内部,将与公众的联系提升为该文化设施的主要职能之一。公众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不光是要增加公众的数量,更是要保持参观者的平衡,社会角度观众的增加和不同代观众的延续以及让展馆的参观者成为我们的忠实观众。其直接目的是要提高公众的修养,将公众与博物馆、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

翻开英汉词典,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当中的词源是相同的,都是“museum”。所以,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国际上通常可以被视为一体。国外的博物馆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有计划的观众研究。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知名博物馆是怎样进行观众研究的,以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为例: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卢浮宫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卢浮宫最近这些年的公共发展工作主要是按照了解参观者、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两个方针进行的。

1994年3月卢浮宫开始采用“常设参观者观察所”这一调查研究模式,由调查员来发放调查表。这种调查表是用9种语言编写的,调查员发放表格之前要确定参观者使用的是何种语言。

这种调查表每5天发放一次,每次在展厅的三个入口处发放4个小时,已保证调查的日期和时段间隔均匀。如今这些调查结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卢浮宫的资料库,通过它,既可以看到卢浮宫的巨大,又可以看到参观者的详实资料。卢浮宫的改造、展览、票价调整、管理困难、技术改进等现象对参观者产生的影响,都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清晰、逼真的反映。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才能对许多变数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要想了解星期日免费开放对于优先受惠的那些人究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对观众所提出的下列问题进行单独和综合的分析: 调查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百分比,这些看似简单的比率实际上却要用严格的方法加以分析。这些集束似的综合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帮助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参观者,是社会文化设施每时每刻适应公众新的需求的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卢浮宫的公共政策还体现在博物馆设立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务机构中,这些机构包括:接待服务处、厅服务处、公关处、文化处、外联处等等。

如果说有那么一座博物馆,所有法国人都认识它,并且在它那里认识自己,那就是卢浮宫。卢浮宫吸引和接待初访者的方法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卢浮宫要以此证明,它是否有能力让尽可能多的法国人意识到: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

反观我国,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场名为“美术馆面面观”的讲座上,“我们要逐步培养青年一代进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习惯”,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展览值得大学生们走进来,通过观赏,可以获得审美的提高,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创造的启迪。”

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渤海银行投资150万元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京津地区10万大学生免费走入中国美术馆。

法国卢浮宫范文7

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面带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一直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传世孤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很可能先后画了两幅《蒙娜丽莎》。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报道说,2012年在瑞士日内瓦露面的又一幅《蒙娜丽莎》画作已被确认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创作时间还要早于卢浮宫收藏的《蒙娜丽莎》。这幅名为《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的画作与卢浮宫所收藏的那幅《蒙娜丽莎》高度相似,只是画中人物面貌明显要年轻许多。当初画作一露面就被大多数人认作赝品,原因是几百年来从没听说,也没见过《蒙娜丽莎》还有个“姊妹版”,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坚称《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是伪造的。他认为,画作在一些细节上模仿得并不高明,背景非但不尽相同,也缺乏原作里那种微妙的氛围,人物面部更是缺少原作所特有的那种若有若无的飘逸的神秘感,整幅画面缺乏厚重感。此外,达・芬奇是喜欢在白杨木画板上作画的,而这幅画却是画在画布上的。

按现有记载,英国收藏家休・布莱克购此画于1913年,随后把它放到自己位于伦敦西南艾尔沃斯小镇的画廊展示。为区别于巴黎卢浮宫那幅《蒙娜丽莎》,这幅画后来被命名为《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1936年布莱克去世后,此画落到他姐姐手里。他姐姐1947年去世后,这画又辗转流落到美国,被一位美国艺术鉴定家收购后一直存放到瑞士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这位鉴定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还提到,《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据悉,《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目前的主人是一家瑞士投资财团。

“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就有一种梦幻美的意境,其实“蒙娜丽莎”就是“丽莎女士”。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由来,几个世纪以来国际艺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定论。普遍接受的说法是,画中的人物名叫丽莎・格拉尔蒂尼,是达・芬奇一位富商朋友弗朗切斯科・吉奥贡多的妻子。

针对《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复制品一说,瑞士苏黎世的“蒙娜丽莎基金会”专门找到意大利几何学家阿方索・鲁比诺,他基于达・芬奇画作所特有的几何构图和人物比例对该画加以缜密分析后,断定这幅画确是出自达・芬奇之手。专家又利用碳14测定法对《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进行了断代,结果显示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5世纪末。这也正好契合了业内人士的推断.一般认为,达・芬奇1506年离开意大利时将尚未完成的《艾尔沃斯的蒙娜丽莎》留给了模特的丈夫吉奥贡多。1516年前后他在法国又依据当初的画稿糅进时间推移的自然因素画了另外一幅,这一幅被当时的法国国王购下,也就是卢浮宫收藏的那幅《蒙娜丽莎》。这也解释了两幅画作人物的面貌为何略有不同。

法国卢浮宫范文8

丹・布朗毕业于安赫斯特大学的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在他全心投入写作之前,一直担任该学院的英文老师。他的父亲是一名曾获得总统荣誉奖的数学教授,母亲是一名职业宗教音乐家,因此,他从小就生活在科学和宗教相冲突的荒唐哲学中。这些互补的观点后来成为了布朗创作小说的灵感来源。大学刚毕业那阵子,他有两个爱好:写小说和写歌。为了写歌,他还在好莱坞住过一段时间,但是他从未获得满意的成绩。

1996年的一天早上,他睡醒后决定重新开始写小说。出于对从事密码破译工作的秘密政府机关的兴趣,布朗的第一部小说是《数字堡垒》。沿着“公民道德与政治、国家安全和机密”的思路,他又推出了后两部小说《欺局》和《天使与恶魔》。但这些作品并没有帮助他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闯出个名堂来,直到《达・芬奇密码》的诞生。

布朗透露,他第一次知道达・芬奇的画作中隐藏有秘密是在西班牙塞维尔大学学习艺术史的时候。几年后,他去法国卢浮宫做了一次旅行,在那里欣赏了达・芬奇一些著名作品的原作,并与一位艺术史学家进行了讨论。那位专家帮助他更好地了解达・芬奇画作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从那以后,他就被迷住了。在开始下笔写《达・芬奇密码》前,丹・布朗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

布朗在《达・芬奇密码》里描述了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人生哲学,同时通过小说主人公之口对卢浮宫收藏的经典画作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点评,对创作这些作品的画家也有非常有意思的介绍。这本小说涉及建筑、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史实和悬念,艺术和惊悚得到很好的结合,读者在体验紧张的故事情节同时,对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了进一步认识。《达・芬奇密码》在上市后的第一周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悬念小说,自从《哈利・波特》出版以来,还没有哪个小说作者像丹・布朗这样,罪大恶极,地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令读者喘不过气来,用一个又一个圈套哄得读者晕头转向。”这是《纽约时报》对它的评价。该书的畅销还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2004年初,他的四部小说在同一周内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其中《达・芬奇密码》名列第一,《天使与恶魔》名列第三,《骗局》名列第九,《数字堡垒》名列第十。这种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时荣登畅销书排行榜的情况,在美国图书市场是不多见的。另外,《达・芬奇密码》的畅销也带动了相关学科图书的销售,过去乏人问津的艺术、历史、建筑等学科的书籍重新受到读者关注。有意思的是,《达・芬奇密码》无意中还促进了法国的旅游业。据法国卢浮宫馆长介绍, 2003年前往卢浮宫的游客数量大增,其中以美国游客居多。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达,芬奇密码》如此畅销?美国评论家普遍认为,布朗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保持惊险小说节奏紧凑、悬念迭起的同时,还创造性的引入了一些其他东西,其中包括他对破解密码的爱好,以及对西方历史大胆的另类解释。和其他惊险小说一样,《达・芬奇密码》以一桩凶杀案作为开始。午夜,卢浮官博物馆馆长被人杀害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他明白无误地用自己的身体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还留下一串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线索竟隐藏在达・芬奇作品当中!兰登猛然领悟到,馆长其实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除非他们能够解开这个谜,否则郇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里面那个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达・芬奇密码》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正是那些西方历史中的悬案和丹・布朗做出的大胆假设。试想如果有人声称耶稣与十二门徒的画像《最后的晚餐》中其实有一个是女人,而这个女人还为耶稣生下了后代,在秘密团体的保护下,他们一直活到了今天;此外,达・芬奇是这个秘密团体的大头目,牛顿则是被其册封的骑士,你会有何感想?我的直接反应就是被它吸引住了,毫不费劲地将这本400多页的小说,一口气读完。

也许有读者问,布朗的这些大胆解释到底有多少可靠性,那么我要说,像圣杯、骑士团和郇山修隐会这样的题目,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学术中,本来就是充满神秘感和争议的内容,关于它们的各种假说和争论文章不计其数。布朗就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用惊险小说的外衣精心包裹,所以最好不要将其看作历史的真相,只把它当作一部纯小说,用娱乐的眼光看待它。

创作源泉来自童年生活

当把书合上的时候,许多问题依然还是悬而未决,其中最大的谜团是布朗为什么要固执地破译密码呢?答案是:“我父亲是数学教授,曾从老布什那里获得过最高的学院奖赏,他十分喜爱拼图、智力游戏和猜字。所有这些都可以锻炼头脑。每年的圣诞节,他都会送我纸牌,探宝类的游戏。他总是希望让我的大脑得到锻炼,活跃我的神经。他还经常把礼物藏到被租来度夏天的房子里,让人去寻找。事实上,《达・芬奇密码》23章的内容就直接来源于我童年的这些游戏。”布朗并不否认自己的原始素材来自童年生活,但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积累大量的资料,还有他身为宗教艺术史学家的妻子,也参与了他的创作,这恰好解释了书中展示的一些大、小教堂的许多场景,还有对圣叙尔皮斯教堂绘画的说明。他很愿意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幻想小说作家,但他承认,“我在认真地叙述一种有关基督教由来的,多少被人遗忘的古老学说。无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代表着检验宗教未来的一个出发点。”

在布朗的世界里,不为人知的秘密犹如潘多拉魔盒在伊甸园一个角落里被打开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布朗却简单、低调了许多,他做笔记,频繁往来各大学的图书馆。他以微笑般的宁静面对诽谤者,他对有关宗教组织人士针对《达・芬奇密码》一书所指出的种种错误并不否认。他很容易转换主题,把时间用在自己过早就表现出来的才能上。他说:“我记得,我让妈妈讲给我听的第一个小说时才五岁,那本小说名为《长颈鹿、猪和火鸡》。我那个时候就已经倾向于看到阴暗的、被隐藏起来的一面,我的使命就是将其暴露出来。”至于其它,他既有谨慎的一面,又有喜欢与人交往的一面。人们完全想象得出,他的出版商在纽约拥有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团队,因为布朗的官方网站推出了许多服务,如向你提供罗马饭店的名单、那里的气候和去那里的计划。他本人也亲自出马,将在圣皮埃尔广场、梵蒂冈等地的照片一一展示出来。总之,真正有待读者破解的是丹・布朗这个谜。

将惊悚故事影像化

据悉,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索尼影像公司已斥资一亿美元来拍摄这部销售量高达2000万册的恐怖小说。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朗・霍华德将执导这部影片,制片人则是他的老搭档布莱思・格雷泽,他们合作的《美丽心灵》使他们双双荣获了奥斯卡奖的殊荣。格雷泽在2003年就开始着手《达・芬奇密码》的改编。当时饱受好评的电视连续剧《24小时》的导演乔・苏诺认为《达,芬奇密码》非常适合改编成《24小时》的第三季,于是要求他的老板也就是格雷泽去要求版权。但是丹・布朗不愿意他的小说仅成为一部连续剧,于是格雷泽说“很明显我们别无选择”。几个月后索尼电影公司以六百万美元的价格购下了该书的版权,并聘用格雷泽担任编剧,亲自操作这部重要小说的剧本改编。两度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扮演破解了“达・芬奇密码”的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这是他继《美人鱼》、《阿波罗 13号》之后,第三次与霍华德合作。“汤姆是个具有出众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演员,”霍华德说,“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借助他的票房号召力,《达・芬奇密码》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但是他能轻易地就表现出了主角兰登所具有的正义感。”

法国卢浮宫范文9

【关键词】博物馆APP;视觉艺术元素;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6-02

移动应用程序与博物馆内容的创造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区域,尤其是它们先进的计算能力和连通性。对于博物馆来说,它是在不断探索与当前潜在用户交流的新策略,其最有吸引力的特性之一是它打开了新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个人设备进行选择和熟悉其特点,不仅可以如同身临其境的参观,而且还可以进行之前和之后的访问,在这种条件环境下,为用户的选择开辟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新的可能性,为终身学习文化交流的内容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充满乐趣的方式。

一、博物馆APP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增加,手机APP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用户更容易访问和接触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年轻人来说,博物馆APP再熟悉不过了。从故宫博物院推出首款博物馆APP以来,博物馆APP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用手机“逛”博物馆不再是奢望,而是变成了一种真实存在的实体。2013年5月,国内第一款博物馆APP“胤G美人图”正式上线,这款软件在当年还荣获了“DFA Award”亚洲最具影响力优秀设计奖。

与以往类似的应用程序相比,“每日故宫”的主题设计更加明确,每天一幅高清藏品图,可供用户畅快欣赏。用户使用手机或iPad智能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展览和展品信息,并享受多种交互式的服务。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发出自己的应用程序,如北京鲁迅博物馆APP、三峡博物馆APP、国家博物馆APP等,虽然这些APP的下载量与其他社交类的APP下载量是不可比拟的,但结果已经相当不错了。

相对于国外博物馆APP来说,国内的博物馆APP就显得有些不成熟。以“每日故宫”为例,“每日故宫”LOGO与界面设计简洁、精致、文雅,但整体有些许的单调,每日推送的藏品仅仅只是图片而已,缺乏对藏品的背景和资料的详细介绍,使得界面显得有些空洞乏味,缺少生机,让缺少对文物了解的用户欣赏起来有些吃力,甚至会失去兴趣,长久下来也就失去了对它的耐性。虽然此款APP整体设计感较强,但在交互体验上缺乏与用户的沟通,没有切实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界面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设计。

通过对200名使用手机博物馆APP的用户进行问卷调耍针对APP的使用人群进行了调研,并根据167份有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年轻用户是使用博物馆APP的主力人群。调查表明,20-40岁之间的用户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1%。通过用户研究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真实需要和心理需求,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从而更接近用户的心理。

二、基于博物馆APP界面设计及视觉艺术元素的分析

不同APP启动界面用意不同,风格也不同。或简单、或复杂、或简陋、或华丽。 一个APP进入启动界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整个的设计风格。作为功能的导航界面和对用户视觉形成的第一冲击,让APP启动界面的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启动界面的本意是以友好用户界面的方式来掩饰后台的缓冲加载,让用户用平和等待的心情进入正常应用界面。由于启动界面会出现跳转,因此设计风格要给用户呈现出整体一致的视觉体验,这样有利于传达产品整体的品牌形象。下面以每日故宫APP和卢浮宫APP(以下简称“卢浮宫”)为例来分析。

在web中,由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基本都是通过A标签来实现的。当然不排除也有一些是由按钮、弹窗等来达到页面跳转的效果。而APP中界面设计跳转的方式则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即内容扩展、多态按钮、批量操作。

就色彩方面来说,“每日故宫”主要采用明黄色,典雅的背景和中式元素的图标,给人一种视觉上自然舒适的感受,界面设计上色彩的使用是非常精致优美的,并带有一缕缕清新的历史风。“卢浮宫”的色彩则以黑色为背景,界面采用卢浮宫中的名画组合而成,整体给人一种高端、庄重、典雅的感觉,在这里,用户可以欣赏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艺术流派,接触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提香、伦勃朗、等大师的旷世名作,以及艺术家们的八卦趣闻。整体的色调以及简洁的界面设计,带给用户一种近距离接触世界名画的实感。

在功能图标排版设计方面,“每日故宫”与“卢浮宫”整个界面无过多的图标,设计得简洁明了、主次分明。“每日故宫”的界面采用大量留白,给用户带来一种宁静和安祥的视觉感受;“卢浮宫”的整个界面则显得尤为低调,主界面纯黑色的背景上依次摆放大师的名作,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视觉感受。

相对主界面的设计而言,列表界面的设计就比较繁琐,因其主要的目的是处理大量的信息,使信息更加清晰明了,以达到用户能够快速了解其主要内容。列表界面担任着信息的展示工作,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界面信息功能栏及信息标题的展示大小及布局方式,同时对界面色彩进行了大胆的运用。

列表界面设计根据产品定位不同而存在很多形式,优秀的列表界面的整体设计是要时刻明确“产品的重心能够让用户一目了然,引导用户去阅读和学习”的设计定位,从这一点来看,“每日故宫”与“卢浮宫”的列表界面都是值得肯定的。“每日故宫”是每日推送一款精美的藏品,用户可以边欣赏故宫藏品,边品味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情怀。“卢浮宫”则是采用界面左右滑动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从这一角度而言,“每日故宫”每日设定一款藏品显得略微死板一些,缺少自由的交互体验,而“卢浮宫”的设计就显得成熟一些,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体验更加理想化。

“每日故宫”与“卢浮宫”默认的都是大图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手势对图片进行放大或缩小,但“每日故宫”中有些藏品图即使收缩到最小,也无法看到整个藏品,“卢浮宫”却没有这种状况出现,而且利用手势来进行操作远远没有按钮那么容易被用户发现。“每日故宫”文物页面的下方有个心形按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表达是否喜欢此款藏品,点击一下表示“喜欢”,但在功能菜单中却没有设计“收藏”按钮,而且大部分藏品图中缺少对作品的背景或信息介绍。有的藏品图中有一个小旋转的齿轮,点击之后会弹出一个页面对作品进行介绍,但齿轮设计得太小且不明显,很难被用户发现,也没有提供其他的方式供用户使用,藏品的信息介绍过于简单,使用户不能真正了解作品。对于用户来说文物信息的详细介绍是最核心的交互体验了,而“每日故宫”大部分文物甚至没有配备介绍,核心体验没有做到细致,足以体现出此款APP的功能设计做得不够深入。

与“卢浮宫”相比,“每日故宫”虽存在诸多不足,却有一个小小的亮点――记事本功能。记事本界面的功能分为三个部分:心情的选择,文本框输入,收起记事本的箭头。收起箭头的方向和用户的习惯性动作一致,在这一点上“每日故宫”交互体验做得很合理,因而不会使用户产生心理行为的偏差。在心情选择上则有两个选项造型,一个是龙的造型,另一个是人物造型,其造型设计的风格简洁一致,采用的是极简线描的中国风,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风格的精髓,给用户一种古色古香的视觉感受,无形之中添加了些许小乐趣。但欠缺考虑的是,在文本输入上没有可以收起输入键盘或确定文本的选项按钮,用户只能通过点击收起记事本的箭头来结束输入,而且带着不安的心理进行下一步操作。这部分没有从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缺乏与用户沟通的交互体验。

不可否认的是,“每日故宫”仍是一款质量较好的APP,整体布局效果良好,设计精美,界面精致简洁,充满人文气息,充分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且结构清晰明了,框架采用大量隐喻手法引导用户亲自去探索,从视觉的角度完全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和浓重的文化底蕴。

三、结语

故宫APP不是快速消费品,时间是它最好的良药,慢慢积累以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这样才能给用户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与感受。故宫是一个国家文化精髓的聚集地,而故宫APP亦要体现出这种精髓,数字产品没有实物,它的生产是在代码的演变中产生而来的,但它是为用户服务的。 APP是一个将数据转化为视觉的一个过程,使其在用户面前呈现出藏品的原貌,让用户摆脱传统欣赏藏品的束缚,更好地感受它在文字和图片之外的真实美感。用可视化界面设计的方式让用户方便观察与交流,从而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相信今后博物馆APP不仅仅只是页面的精美与独特,而在用户体验上也会更加成熟,这也是设计者们设计的首要目的与为之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迅.新媒体艺术[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 谢湖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 出版科学,2013,(21): 7-10.

[3] 关梦觉,周峰.浅谈手机界面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J].美与时代, 2013,(2):105-109.

[4] 邓念.数码产品界面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51-54.

[5] Josh Clark.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M]. Sebastopol: O’Reilly Media,2012,43-67.

作者简介:

法国卢浮宫范文10

华人建筑的骄傲

在我建筑学专业五年的学习中,印象最深的建筑师要数贝聿铭了,让我着迷于他的并不是其华人建筑师的身份,而是其统观全局、强调功能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几何平面追求。

建筑学有句名言:“下等学造型,中等学元素,上等学空间,上上等学创意或概念。”贝氏的建筑风格就充满了创意。

20世纪八十年代,卢浮宫由于展馆面积已不适合展出要求,法国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扩建,为此广征方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当时最负盛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来评选设计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方案。贝聿铭的设计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此事一经公布,就在法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法国人认为这会破坏卢浮宫的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是巴黎美人脸上的伤疤”……但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采用了贝氏的设计方案。

玻璃金字塔塔身总重量为200吨,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的负荷甚至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使得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的风格,也是现代科技的独特尝试。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7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当卢浮宫改造工程完成后,指责的声音没有了,换来的是“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宝石”的赞美。

理性与感织的专业

建筑学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素描、水彩、水粉、构成等,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之后就是以各种建筑设计基础课为主,如程建筑制图、小型建筑设计、基础软件等,配以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规范等建筑专业课程。所学的课程较多,但每门课程之间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简单地说,建筑学就是一门关于设计、关于艺术、关于建造的专业。他既需要理科生的逻辑,也需要文科生的感性。

大学期间,我们除了学习课本里的知识,更多的是出到学校外面去参观各种建筑,采集建筑本身的信息。例如修建材质、外观、空间内部关系、颜色、结构组成等。因此建筑学的学生常常也是摄影爱好者、旅行爱好者,这些爱好都是专业需求。除了关于专业本身的学习,哲学、美学、历史、经济、宗教等领域的知识你都要或多或少的了解。等到让你自己进行设计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平时积累的知识都会潜移默化的渗入到建筑学中。

法国卢浮宫范文11

曾经有机会去过几个地方,看过一些博物馆。其中,以法国卢浮宫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是在去年的此时,与几个朋友于清晨甫一抵达巴黎,来不及片刻休息,就直奔卢浮宫而去。在那里,我们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到了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经典艺术品:《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断臂维纳斯》……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法国人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棺材,其中的好一些是属于那些死去的埃及法老们的。有关死亡的艺术总是令人惊叹:厚重的石料、贵重的木材、鲜艳的彩绘、伴随死者一起下葬随后又被一起展览的陶器、丝织品等等。当死亡被作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用来展示时,死亡的气息依然还会在大厅里弥散。死亡增加了艺术的厚重感,而艺术也让死亡获得了长久的辉煌,这是死者与一些艺术家未曾想到的,但事实上却常常是这样。与此有点类似的是,在卢浮宫,如果要看油画,避不开的主题是耶稣殉难。数以千计尺寸或大或小的油画,都在一再地重复这一主题,可以想象,圣经中的这一著名的死亡,曾给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带来多大的内心悸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卢浮宫里有无数的珍藏,与死亡相关的艺术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世界上大量的奇珍异宝、艺术杰作被安放在这个已经没有皇帝的宫殿里,它们以一种让人目不暇接的密集,冲击着游览者的视线。

但它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名义来到这里的呢?只要稍加留意,注意那些刻在或贴在艺术品旁边的简要性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很多都是从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大洲劫掠而来。法兰西皇帝为巴黎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或许不是征服异域、驯服异族的文治武功,而是为它搜罗了世上灿若星辰的艺术品;最明智的一件事,是在其离开时,没有像很多君王一样,让这些好东西陪着其长眠于地下,而是腾出宫殿来让这些宝贝们居住。

在前现代社会,艺术品的流通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暴力掠夺,强力占有。今天已经不同了,商业贸易的手段构成了许多事物流通的主体,艺术品市场当然也是如此。国际顶级拍卖公司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推波助澜,国内享有盛誉的拍卖机构风生水起,很多老艺术家因死去了而缺席各大拍卖场所,但他们的作品却从未曾缺席;活着的后起之秀不管著名的还是不著名的,一个个撩起袖子加入对热钱的争夺……这是近几年来正在中国艺术圈、拍卖行、收藏界发生的奇迹。

本刊这期的“名利场”,讲的就是当今商业社会的艺术品如何流通的故事。这里或许没有皇帝们的暴力,却有资本巨鳄的狂飙突进;这里不一定有对美的信仰,却一定有对与艺术相关的事物、艺术周边的事物的痴迷。

法国卢浮宫范文12

世界上,能够在秋冬仍旧美丽动人的地方,要远远少于温暖的春夏。巴黎,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她纬度较高,四季分明,秋天有缤纷的色彩,冬天则清冷得恰到好处。

我和溯的新婚蜜月便是在秋冬交界之际的巴黎。

不会迷失的都市

巴黎是如此的著名,著名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巴黎,即便是没有亲自到过巴黎的人亦是如此。人们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巴黎,从时尚杂志上品味巴黎。女人们从自己的香水瓶子里嗅到巴黎,从自己的衣柜里看到巴黎,而男人们,则从情人的身上体会巴黎。

踏上巴黎,我发现无论我曾经如何向往这个地方,她仍旧超乎了我的想像。我拖着行李,牵着溯的手,站在巴黎的街道上。我知道我要去哪里,我知道我一定可以到达,我知道即便是到不了,即便是迷失在巴黎,我仍然可以感到快乐。在巴黎,即便是流浪,也会快乐。

其实,在巴黎不怕迷路,因为巴黎有十多条四通八达的地铁线,几百个车站,基本每个著名景点的脚下都有。尤其是在巴黎市区,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步行10至15分钟就可以找到一个地铁站。只要你看到一个巨大的黄色M字样,你就可以放心了。地铁票可在站内售票处或街道报摊购买,分单程、日票、天票、十联票等等。地铁站每站都有详尽的城市地图以及地铁线路的标注,购票处还可以免费领取一张精美实用的线路图,非常人性化。

美丽的轴心

一张地图,两张天票,我们的第一站是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巴黎凯旋门虽然在艺术价值上较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稍逊一筹,但比罗马的凯旋门却要宏伟得多,雕刻技艺也十分精湛。从凯旋门到协和广场,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

靠近协和广场的一半是林荫大道,道路是平坦的英式草坪,佳木林立,秋季尤其美丽斑斓,是闹市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处。游览过了协和广场的方尖碑,我们钻进地铁,乘车来到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教堂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十分出乎我的意料。和雨果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不同,她并不很高大,雪白可爱的,像个刚出阁的公主。她那著名的玫瑰花窗确实令人震撼,仰望玫瑰花窗的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雨果创造爱丝梅拉达的灵感源头。

傍晚的时候,我们来到了艾菲尔铁塔。人们对它一向褒贬不一,而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它的。在我心中,它的意义并不只在于艺术和美学,它是巴黎从文艺复兴之都向尖锋艺术中心转变的标志,代表着一种岁月流逝中的发展,就好像少女在变成贵妇,动人之处各不相同。我喜欢它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实际作用――站在塔上,你可以俯瞰整个巴黎。

因为高度,所以塔上很冷,即便是封闭的空间内仍旧有从上层灌进来的冷风。溯一直抱着我,两个人拿着地图,围着观览厅旋转,把所有的地标都找到。然后,一起看城市上空的日落,美丽的夕阳红,比玫瑰更艳丽。亲密的拥抱和耳边的私语,比性爱更缠绵。

卢浮宫

次日的清晨,我们来到卢浮宫。这一整天我们都没有别的安排,卢浮宫的丰富收藏和艺术冲击,可以耗掉我们所有的精力。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卢浮宫的门票是一天内随意进出的。如果愿意,还可以买三天的联票。

除了蒙娜丽莎和维纳斯,两河流域的灿烂文明,埃及古老神秘的文化,文艺复兴时期其他的杰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最重要的是,卢浮宫本身就是一件不朽的建筑艺术瑰宝。它的宏伟和堂皇,是我见过的所有西方宫殿里最杰出的。即便只是坐在里面,随意环视一下四周,也是种极大的享受。

“我被上亿欧元包围着。”溯心满意足地叹息。这是他艺术鉴赏的结论。

卢浮宫的周围有很多著名的餐馆。中午的时候我们吃了据说要花七个多小时烹饪的小羊腿肉,还有美味的洋葱汤、法式面包、法式沙拉、甜点……装了一肚子美味的卡路里,我们回到卢浮宫继续参观,一直呆到日落西山。

夜晚的时候,卢浮宫前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被灯光照亮,像一颗颗巨大的金色彩钻,让人感到置身梦境般的美丽。环绕金字塔的宫殿隐没在黑暗中,藏匿着那些神秘古老的传说。里沃利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呼啸而过的风声,就像是巴黎的脉动。那是我记忆中巴黎最感动我的一刻。她有如此的胸襟,轻而易举地容纳下了时间、空间上如此多元的文化。

尖锋艺术

比起卢浮宫的古典,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又是另外的一个世界。

曾经无数次对着家里一本又一本的图册幻想这个地方。和卢浮宫一样,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柱子、楼梯及一般总是隐藏起来的管道等一律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便于内部使用。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学工厂,在那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先驱和天才总是寂寞,当初这座“庞大怪物”诞生时曾备受非难,如今却已成为巴黎尖峰艺术的标志。

它不仅外部结构独到别致,现代感十足,而且内部的设计、装修也非常新颖独特。其中,“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最为突出。现代两个字不仅体现在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结构派、概念艺术及流行艺术等作品上,也体现在藏品的陈列方法上。一条主要线路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个流派艺术的代表作,可以升降移动的板架可将那些观众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里可以改变你对艺术本身的看法。什么是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定义。

“可乐瓶子和咱家的沙发都是种艺术。”这是溯的收获。

逛到意乱情迷

除了这些美景,巴黎的美食和购物也绝对不能错过。除了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巴黎还有很多的购物区。深秋的季节,正是打折的好时候。

老佛爷百货一楼拥有世界最大的香水化妆品专卖区,四楼有来自几乎全世界的所有高级内衣品牌,频频变幻的精美橱窗,告诉你最IN的时尚。从拜占庭式的巨型镂金雕花圆顶下走过,购物真正成为物质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春天百货就在老佛爷的旁边,是巴黎最能体现创意与现代文化的商场。有趣的是,春天百货内的商品与老佛爷内的绝对不会重复,这是从采购人员到供应商都遵守的游戏规则。这里的优质服务,让顾客真正体会到当上帝的感觉。

除了众多大品牌,诸如Dior、Chanel等的旗舰店外,巴黎还有一家别具特色,大概是世界第一家玩概念的小店:COLETTE。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地下室,这里充满后现代气息,以冷色调为主,卖的不是著名的红酒,而是百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矿泉水。最初,COLETTE出售的是零星的小商品,可是今天,无数的知名品牌为了挤进COLETTE而特地推出只有在那里才可以买到的限量版。有人甚至说,“什么是‘巴黎风格’?答案就在COLETTE。”

五日攻略:

D1:戴高乐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

D2:卢浮宫

D3: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卢森堡公园

D4:塞纳河,先贤祠,法兰西学院,亚历山大三世桥,荣军院

D5:购物,美食

小贴士

1.气候:十一月的巴黎,温度在4到10度之间。雨水比较多。尤其是在上艾菲尔铁塔的时候,要带厚外套。

2.美食:法国大蜗牛, 法式杂碎, 法式蛋奶冻。

推荐餐厅:“Chartier”

地址:7 rue du Faubourg Montmartre 75009

地铁站:Le Peletiertel

电话:0147708629

1896年开张餐厅,已成为历史建筑。巴黎最老的餐馆,平价,菜单简单而丰富,回头客众多。地道法国菜。

3.交通:地铁是你最好的朋友。但是由于地铁里面结构非常复杂,容易迷路,所以一定要跟好头上的标识。

4.安全:巴黎总的来说是个比较安全的城市,但是半夜还是不要到处乱逛的好。在巴黎,要看好护照,有偷护照去卖的小偷。

其他蜜月旅行地点推荐:

里昂:

人口仅次于巴黎之后,位于法国的东南部,是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里昂旧城的最中心布满了中世纪的建筑和教堂,这就使它获得得了“拥有一颗粉红的心脏”之城的美称。

景点:圣・让教堂、高卢罗马博物馆、富尔韦圣母院、罗马大剧院、里昂歌剧院、里昂市政厅、题德多公园、丝织博物馆、艺术博物馆、里昂装饰艺术博物馆、印刷博物馆。

马赛:

马赛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该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景色秀丽,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十分宜人。它几乎可以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景点:贾尔德圣母院、马赛美术馆、伊福堡、玛卓大教堂、旧港、坎缇尼博物馆、圣维克多教堂、古救济院。

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