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时间:2023-05-30 10:35:39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1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这一段材料,如果立意为“大谈书法或者音乐或者医术的妙处”,或者三个领域一起谈,这都是跑题的。如果只谈“要注意向大自然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失偏颇,因为只关注了其中某些段落。最后一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概括了前面三段的含意,因此立意最好确定为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全面把握材料:一是在字面内容上全面把握,关注材料所有的要素、对象、情节、事件、特点;二是在含意上全面把握,关注整段材料的含意。

2.找关键句。

材料中常常有主旨句、抒情议论句,这些句子便是关键句,是打开材料含意的钥匙,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关键句大多出现在材料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它能概括整段材料的含意。上段材料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把握住了,就能很精准地立意了。

3.概括情节,化繁为简。

有些材料只是一段故事,没有代表作者观点的议论句、主旨句,那么,就要概括情节,化繁为简,从中提炼含意。如: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这段故事的情节可概括为: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这样一简化,寓意就昭然若揭了。

概括情节可以先勾划要点,再连缀成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大胆舍弃次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再点评。

4.梳理要点,分析角度。

有的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含意,很难有一个中心,那么,考生就要耐心梳理这些要点,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立意写作。如: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显然,钓鱼者的几句回答各有含意,分别可以得出多项立意: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进行写作即可。

二、寓意探究训练

1.理解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以后,还有一个理解关键句寓意的过程。同一个关键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寓意。如,“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关键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任,才会改变整个世界;抱怨无益,做事最要紧;人人都要尽力,人人都要尽责。

2.抓住情节,展开联想,物人对应。

叙事性材料,先要概括情节,然后就要围绕情节进行联想,推广升华情节的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物,那么要对应地想如果是人,会是什么情节,有什么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人,要推广地想如果应用在类似的情节上会得出什么寓意。如,上文概括的情节――“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可以进行如下联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才能让子女成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成才;等等。

3.分析结果、条件、原因。

大多数材料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原因(条件)+结果”的模式,这是一条立意的捷径。不管你材料多复杂,往往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得出这个模式,要立意也就不难了,立意一般都是强调原因和条件。如,上段提到的“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严格训练是原因条件,掌握飞翔本领是结果,自然立意可以确定为“严格要求才能成功”。

三、立意训练

1.联系现实,立意要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感,才更有价值。一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立意时,一定要多想想自己的立意是否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一种观点或现象,如果针对性不强,就要作修改或者更换。

2.联系自我,立意要扣住生活与内心。

作文要有我,要写出青春的朝气、理想与激情,不能学固步自封的老学究。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去立意,不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过多的政治术语,过多的圆滑世故,不属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次,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立意和选材,比如,高中学习生活,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事件。即便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联系自身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

3.比较推测,立意要新颖。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2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传统材料作文而言的,两者都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传统材料作文限制多,限定文体,要求作文时必须结合材料。新材料作文则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也称为题意作文,即命题人仅仅给出材料,但是不给出话题,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话题和角度进行立意,自主选择作文的文体,自主给出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可以叙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事小事,新材料可能是单一材料,也可能是多则材料、漫画图片,而且新形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单一材料为主。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单一的新材料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审题立意,即对所给材料进行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中正确判断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其中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根据材料确定好一个明确的中心,立好意是紧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具有启发性的、贴近时代的、充满哲理的立意。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题者一般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注重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比如“自选角度”、“选好角度”、“选择一个侧面”等,虽然表面上为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无疑增加了考生权衡和选择的难度,增加了选题的时间。而且在立意方面,考生要透析材料本质,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总结过程,由浅及深,对考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且有时考生很难读出出题者的观点。以安徽卷材料作文“梯子不用时可以横着放”为例,材料中客户角度的观点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如果转换思路,则问题迎刃而解,题意中心是“转换思路”,但是有的考生却得出了“注意细节”、“处处小心”等观点,与出题者意图相差甚远,得分自然就低。

为了能让考生掌握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将审题立意提到一个高度重视的层面。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步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训练好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可以为多则材料作文打好基础。在训练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步步深入。

一、关键语句审题法

有的材料作文中关键性语句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是材料的主旨,只要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题意。教师要先将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资料进行练习。

例1:贝利是巴西足球名将,他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采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答案是:“下一个!”当他踢进一千多个球,成为世界著名球王时,记者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而答案依然是:“下一个!”

在这篇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时要抓住关键词“下一个”,通过该词得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的奋斗拼搏精神”的题意。

二、联想迁移引申法

有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即便含有关键语句,拿材料本身做文章也没有多大效果。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必须向和社会、和人类相类似的现象靠拢,从而确立写作的主题,需要用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迁移能力,这就比例1有难度。此时学生应先全面阅读材料,然后寻找材料中具有哲理的句子,细心揣摩,进而联想引申到社会现实中的相关现象,确定写作中心主题。

三、以果溯因审题法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事物联系形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连。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以果溯因法,根据材料结果推理出造成该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够找到非常好的立意。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因此需要着重讲解,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能灵活应用。

例2:古代有一个渔翁在一口井里捞鱼,第一天网捞成果是两条大鲤鱼,第二天网捞成果是三条青鱼,第三天网捞成果仅是几个虾米,第四天、五天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采用以果溯因法,结果是两条大鲤鱼,三条青鱼,几个虾米到一无所获,追寻原因,就是井里捞鱼,总有捞完的时候,因此快速明白材料主旨:到广阔的空间撒网,方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四、联系实际审题法

联系实际的新材料已经成为当下高考作文的宠儿,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就引入总理的故事,作文话题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于丹教授对现在高考作文的评价是“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对于这类材料,审题立意应该进行以下训练: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关注时事是现在高中生的必修学习项目,不仅是政治考试,更是作文写作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方法有:(1)提醒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注意对重要时事进行摘抄记录,让学生认识到多关心时事,常写时评,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大有好处。(2)教师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阅读报纸的好习惯。

2.要深挖材料

对于未直接说出所映射的社会问题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阅读后,继续深挖材料,将能联系到的社会实际问题都标记出来。

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观点,把道理讲解明白,要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品质。如果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扭曲的,那么文章的立意一定是有问题的。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3

材料一:一个初秋的傍晚,一只美丽的蝴蝶从窗户飞进屋里。它不停地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显得惊慌失措,原来它找不到出去的路。他不停的拍打着翅膀,可任凭它左冲右突多少次,也没能飞出房子。最后它耗尽全部力气,奄奄一息地落在了桌上。

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出去,是因为它总是在房间顶部那点位置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一点――低一点的地方就是开着的窗户。

要求在全面理解以上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就这则材料而言,怎么来概括它的核心观点呢?先要提炼中心,提炼材料的核心故事。那么,这则材料的中心就可以概括如下:飞进屋子的蝴蝶因为找不到出去的路,耗尽了力气,奄奄一息。许多学生都会作出以上提炼,那么提炼的信息是否准确呢?重点应该放在那?是飞进屋里的蝴蝶?还是奄奄一息的蝴蝶?显然都不是。就这则材料第一段而言,如果还不能明确得出想要的结果,那么第二段则很清楚地告诉了学生:蝴蝶始终在高处飞,才找不到出路的。出题人想要学生关注的不是蝴蝶死了,而是为什么而死的,是对原因的探究,这才应该是学生关注的重点。那么就可以把这则材料概括为:“因为蝴蝶总在房间顶部找出路,不肯往低处飞,结果死了。”这样一概括,这则材料的主旨就明晰起来了,从概括的这个线索出发,学生肯定会想到很多:“如果蝴蝶往低处飞点,不就能活着出去了吗?”物犹如此,那么人呢?当人们面临困境时,是不是也该降低标准寻求出路呢?显然是的。再联系一下现实,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考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从抽样调查的作文来看,直接体现出材料中心的题目得分较高,而那些与材料联系不大或者一眼看不出联系的作文题目,得分较低。对一则材料,它存在多个角度,但必然有一个最佳的、最为清晰的角度。分析材料要做的,就是寻找那个最佳结合点。抽象概括材料,即找出材料核心本质的东西,要综合考虑。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针对性,同时联系现实,才会富有时代气息,才会有深度。

下面再以一次作文竞赛中获奖考生的题目,来看一下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材料一:面对同样一座美丽的玫瑰园,有人难过地说:“每朵花上面都有讨厌的刺。”有人却微笑着说:“每根刺上都有美丽的花。”其实,每一朵玫瑰都是美丽的,只是目光所及之处不同,心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了。人生也是一座玫瑰园,苦难与欢乐总是相伴相随。

材料二: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靥,鸟儿在欢快地歌唱,仙女感到陶醉。走了一小段路程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仙女问:“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哭?”玫瑰回答:“上苍没有像爱对其他植物那样来爱我。” 仙女继续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漂亮的孩子?” 玫瑰说:“上苍给了我刺。” 仙女说:“上苍没有给你刺。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已被人们牢记于心。虽然上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要求:在全面理解以上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立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4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命题方式在形式上是话题作文,本质上却是材料作文,既不同于以往要求根据材料要写议论文且必须要引材料的 “过死”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要求“过宽”的话题作文。同时这种命题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瞎编乱造,又基本断掉了学生不用审题,靠猜题、抄袭拿高分的梦想。所以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出题量自2006年的4道迅速发展到2012年的13道。

新材料作文中命题者总会有“提示语”,同时以不脱离材料为底线,允许学生立足于材料的整体或局部立意皆可等方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写作的过程中,挖掘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还是学生们很头疼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隐性的材料,更是增加了他们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这种困境,笔者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时,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审题立意方法。命题者在出题时,肯定会有自己的中心,学生如果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并以此立意写作,文章一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以学生高呼“雷人”的2013年武汉二月调考的作文题为例。

《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其中,“正能量”居于第一位。语言学家指出,“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其意是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对于“丝”这个词语,专家认为它虽然很流行,但它有低级趣味和恶俗倾向,不适合列入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

【审题】分析这则材料,文章的主要对象是“正能量”和“丝”两个流行词语,而这两个词语其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流行词语”这个中心,而不是只放在“正能量”和“丝”两个词语上,因为它们只是流行文化的表现而已。同时,从这两个词语分别的入围和出局,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实质――什么是社会的主旋律,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应该弘扬什么,又要摒弃什么。在具体行文写作时,结合两方面来谈是最切题的。

【立意】①追求高尚、摒弃低俗;②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③流行文化需要甄别;④汉字之美谁能维护;⑤为“丝”注入“正能量”。

二.抓关键句法

新材料作文为了突出中心,往往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其实就是文章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所以往往是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它们往往是文章开头或结束的一些议论性的句子。以2012年大纲卷作文题为例。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审题】在材料中,母亲的话其实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脱掉外衣和鞋袜,甩掉多余的顾虑”,联系现实生活,就是要学会舍弃一些得失、诱惑或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顾虑、担心等,从而轻装上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立意】①舍弃的智慧;②放下心中无关大局的包袱;③轻装上阵等。

三.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从原因入手立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为例。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审题】材料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拿的假苹果不假思索的就回答闻到了香味,就是因为学生对权威有绝对信任甚至崇拜的心理。而那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的不同回答,正表现了他们的诚实、敢怀疑和有主见。同时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体会到他循循善诱的教法。

【立意】①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②要有怀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③教学时要循循善诱。

四.辨明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或明或暗的表露了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我们在立意时,对这样的是非倾向句,不能视而不见,通过这个是非观,我们可以判定自己的立意是否正确。以孝感市2013年统一考试作文题为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5

关键词:作文;准确审题;快速立意

我觉得拿到材料,尤其是记叙性材料,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关注有几个对象。一般来说有几个对象就可以有几个写作的角度,我们审题立意时最好能抓住主要对象,因为我想这也是出题者希望看到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逐个地研究对象在材料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甚至是影响。简单地说,就是追问每个对象“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的材料还可追问到对象这个行为“有什么影响”,当然“影响”就包括好的或者不好的方面。

在这样的思索中,材料借助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想要传达的含义一般会很清晰地显露出来。

我希望通过这样具体的逻辑问题设置,让材料作文的审题变得更可操作,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感觉思考更有方向,能很好地准确审题快速立意。

下面以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烟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则材料中的对象有三个:探险者、蜡烛、蝴蝶,其中探险者和蝴蝶是主要对象。

首先分析探险者:

探险者的行为——无意中来到山洞、点燃了几支蜡烛、屏住呼吸、放轻脚步。

探险者行为的原因——探险、对洞中环境不清楚、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探险者行为的影响——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将行为、原因、影响一一解读并对应来思考,不难看出,探险者们对蝴蝶的惊扰是无意的,也是懂得爱护自然的,但是客观上又确实影响到了蝴蝶的生存环境。由此我们可以从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不经意的伤害也会给自然带来伤痛,人类保护自然要更用心的角度入题。

然后分析蝴蝶:

蝴蝶的行为——一个人烟罕至的山洞、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蝴蝶行为的原因——(材料中没有明说,但是从“唯恐惊扰了”中我们可以推测蝴蝶是受到了“惊扰”)。

蝴蝶行为的影响——(从“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推测选择了“适宜”的环境居住、让探险者“若有所悟”。

蝴蝶受到人类的惊扰后选择了它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栖居,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那是不是还可以看成是蝴蝶不愿意受到打扰,守住了自己的宁静,因为蝴蝶本来就生活在人烟罕至的山洞,我们是不是还能想到归隐的古代名士、想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心灵净土的真正的学者们。当然换个角度还可以写敢于寻找新天地等等。

我们据此还分析过很多的记叙类材料,发现是个不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做分析时,有的材料、句子并不是它表面表达的意思,有可能含有较丰富的内涵,我们不能忽略对句子本身内涵的把握。

例如,下面是江苏徐州市2013届一模的一则材料: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鸟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从画眉鸟的角度:

行为——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说明不想回森林),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说明它认为自己还在笼子里,只不过是个大的找不到边的笼子)

原因——从“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可以知道它本来就生活在笼子里。

影响——主人的话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画眉鸟并没有享受到主人期待它拥有的“广阔的天地”。

由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个人生活环境(圈子)对思想有限制;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我们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思想上了紧箍咒,永远得不到自由等等。

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江苏专用的《大一轮复习讲义》上,给我们学生推荐了四种主要方法:

①从关键句入手;②从分析原因入手;③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④从辨析关系入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6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我们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7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47-01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后话题作文,是介于旧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命题人给出供写作的材料(一首小诗,一则寓言故事,名人故事,时事新闻,一种自然现象,一次科学实验,一幅漫画等),但不给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新材料作文较话题作文来讲,显然是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由于前几年高考主要考话题作文,备考中老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不知不觉中漠视了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以致部分学生看到新材料作文之后,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写出了偏离题意的作文。随着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新材料作文备受命题专家青睐,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很有必要加强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从而培养正确审题立意的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必须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忌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立意作文。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部分考生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漫画的寓意,仅就漫画中的“西瓜皮”去立意,谈乱扔垃圾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立意显然与所给漫画的真正寓意不相符。

2、筛选性原则。

所谓筛选性原则,即命题人所给的材料有几个不同的审题立意角度,在写作时,要对不同角度的立意进行筛选,选取自己占有材料丰富、见解新颖深刻的立意角度去写。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I,命题人给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模仿老鹰抓羊的乌鸦有不同的认识,写作该材料作文,就有三个立意角度:一是要正确认知自己,不要盲目模仿(从牧羊人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二是要大胆追求,勇于超越自我(从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三是既要正确认知自己,又要有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综合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那么,选取哪个角度去构思作文,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哪个角度占有的材料丰富,能够将问题分析深透,或哪个角度较新颖,见解较深刻,就选取哪个角度去写作。

3、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即立意要有独到新颖之处,要有不同于一般考生的见解,避开“大众化”,选取新视角,开拓新思维,发表新见解。但创新不可脱离原材料,观点要能自圆其说,否则,立意就偏离题意了。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六个方法

1、抓关键语句法。

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2、由果析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多角度立意法。

所给材料中有多个人或物,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行为,从不同的人或物的角度考虑,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立意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力争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

4、辨明关系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5、寓意(诗意)解读法。

所给材料如果是一则寓言故事或一首诗,那么审题立意的关键便是对所给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诗歌的诗意能否正确解读。解读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诗歌的诗意,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价值认知等,还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去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提倡个性化感悟,要敢于发别人所不敢发之“高见”。

6、多向辐射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8

题型探微:

命题作文按其字数多少,有单字、双字、短语、句子等四种情况。单字如“读”、“路”等,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双字如“习惯”、“幸福”等,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也很关键;短语如“一件小事”、“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等,由于其有一定的修饰补充成分,所以它的题旨相对比较明朗;句子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修饰成分较多,限制较死,要细心梳理其结构,方可领会题目规定的要求。

审题思路点拨:

单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只要写其中的一个意义就够了,只需抓住一点,不必全面思考,这叫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读”,可写它的本意“读书”,也可写它的比喻意“读人生”、“读社会”等,文章要写得具体而不空泛。

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题旨就明白多了。然后他就选取“奶奶的变化”这个角度,写奶奶从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到上街加入老年秧歌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遇到短语题,审题时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特别是记叙性文题因其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事、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很难把文章写具体,因此要适当增补成分。对动宾式短语,要补上主语,如“看电影”,可补“我”等;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补上谓语,如“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补“真淘气”等;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如“幸福的家”可补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

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成分较多,审题时须注意逐字辨析。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女同学”点明记叙的对象, “一个”点明数量,“最近”限定时间范围,“我班”提供了空间范围;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我班,而不是尚未来到我班或将要来到我班,倘若把“了”字改换成“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文章侧重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半命题作文

题型探微: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一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更多空间留给了作者。从形式上看,有两种命题模式:一是题目独立出现,如“____的滋味”;二是题目与提示(导语)相结合,如“我不依恋____”,文题前有温馨的提示――“因为不坚持,天空中的云才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依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因为不停留,小溪才能涓流不息”。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 ”;命后半题,如“____的瞬间”;命中间部分,如“____真____”;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____ 的时候”。

审题思路点拨: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轻率从事。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二是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要求异求新,要避俗求新,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三是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写“感悟”,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这一类词语,写起来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透写具体,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三、材料作文

题型探微: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中考与高考材料作文有所不同,高考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命题进行写作,而中考考查的角度多种多样,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或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命意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而材料又有记叙性材料、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之分。

审题思路点拨:

这里重点谈谈“命意作文”的审题思路。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以审题就变为了审材料。

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式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四、话题作文

题型探微: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兼具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特点,一般不限文体。话题作文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话题作文的主题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提示语”在材料语和话题之间,对材料内容进行诠释或引发,暗示考生要注意的某些问题,以减小考生审题上的难度。“话题”对写作范围进行限制。“要求”往往对写作作出一定的限制。话题作文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宽泛性,二是文体的多样性,三是写法的灵活性。

审题思路点拨:

话题作文一般不设置审题障碍,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但是,淡化审题并不是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分四步走:

一审“话题”。首先要吃准“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对理解题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这些关键字词是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例如“我与空间”这个话题,要注意“我”、“与”这两个字眼,否则,就有可能把话题变成“我的空间”、“我们与空间”等。

二审“材料”。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表明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命题意图的体现,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9

⒈单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

(2)审题思路点拨:写独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要么写它的本来意义,要么写它的比喻意义,要么写它的引申意义,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⒉双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一个双字词。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此好类作文的关键。

(2)审题思路点拨: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 双字题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审题时,在不改变原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足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题旨就明白多了。

⒊短语题

(1)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例如“ 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 “ 用心看世界”。一般说来,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比如,在单字题“看”的前面添加状语“用心”,在后面添加宾语“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短语题“用心看世界”。

(2)审题思路点拨:遇到短语题,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审题时是否需要增补其它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文题则不同,相当数量的文题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则很难把文章写具体。如果是动宾式短语,要补上主语。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

⒋句子题

(1)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

(2)审题思路点拨: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补充成分较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同学”这个宾语点明记叙的对象,“女”字表明这个“同学”是女的,而不是男的。“一个”点明“同学”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最近” 限定时间范围,说明这个“同学”不是过去来的,也不是将要来。“我班”二字,提供了空间范围,说明这个“同学”不是来到别的班。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我班,而不是尚未来到我班或将要来到我班,倘若把“了”字改换为“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二、半命题作文

⒈命题方式探微: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⒈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⒉命后半题,如,____的瞬间。⒊命中间部分,如, 真_____ 。⒋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

⒉审题思路点拨: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轻率从事,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⑵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一要求异求新,二要避俗求新,三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⑶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写“感悟”,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这一类的词语,写起来只能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三、材料作文

⒈命题方式探微: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⒉审题思路点拨: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

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

四、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10

千古文章立意高。面对新材料作文,若审题不准,立意不明,那么写出的文章即使是“口吐莲花”,结果也是“得分不佳”。那么如何对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呢?窃以为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通过联想思维,拓展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联想思维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定律,我们可以对性质、功能、结构,或外形有某种相似、相反和逻辑关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

那么面对给出的作文材料,我们应整体联想这句话、这则寓言、这件事与我们日常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的相关度。合理读懂此事即彼事,此理即彼理的“弦外之音”、“言外之义”。通过联想思维,拓展作文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用联想思维进行审题立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思维的平移。就是将思维从一个平面平移到另一个平面,一个空间平移到另一个空间。大千世界,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正所谓道法自然,道道相通。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我们采用名词的“二次定义”和“人格化、生活化”的思维迁移,就能达到“柳暗花明”之境。

(1)对关键词的“二次定义”。如:四川省的2012的高考作文题《你是天边的一朵云》。从表象看,就是一自然物,但我们必须将这个物象“云”,进行二次定义,“你”到底是什么?若仅限于云,那显然不是作文之道。“云”是天空之子,飘忽不定,变化莫测……那么生活中与什么最为相似呢?

我们通过思维的平移,来对“云”进行二次定义。可以联想“云”是生活中你喜欢的或远又或近的一个人,是你孜孜追求而难得要领的“文学”,是你自小树立的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这样一定义,你的思维自然呈现“潮平两岸阔”了。

如:2012年全国卷1卷(略),对材料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担子”“外衣和鞋袜”必须进行二次定义。“担子”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也可以是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或者责任等;“外衣和鞋袜”二次定义为:多余的顾虑,心里的包袱,外在的压力等。就容易得出“放下包袱、方能担起责任”的核心立意来。

(2)对叙述的主体“人格化、生活化”。如2010年全国卷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此题中的“猫”是叙述的主体,“鱼”和“老鼠”不过是道具而已。材料中的许多“猫”坐享其成,不愿捕鼠了。我们将猫人格化、生活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小富即安,不愿尽职尽责了;拥有了,就不用奋斗了。联想到平民阶层的“啃老族”,官僚阶层的“该作为而不作为”等等现象,自然得出正确的审题立意。

一切寓言、神话都是生活的另类写照。只要将之“人格化、生活化、社会化”,一一对照,即可明了。

再如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大象将蚂蚁踩骨折了怎么办?这样一“大”一“小”两只动物,我们将它“人格化”,再“社会化”、“生活化”,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代表人类的两个群体,即“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当这两个群体发生冲突,怎么办呢?按照社会化解决途径,自然想到“媒体”“求助”“赔偿”“法制”……

其实一切现象都能透出生活的本真,一切表征都可看成社会的缩影。只要我们进行合理的类比,思维平移,就能审明材料,立意高远。

2.思维的收放。如果说思维的平移是线型运动,那么思维的收放,就是块状变化。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思维的“收”就是将那庞杂的材料“浓缩”成一个或若干个点,将复杂简单化;思维的“放”就是将那单个事件“晕染”成一片,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审题立意中,就应该“大题小做”和“小题深做”。

(1)大题小做。就是面对一个庞杂材料,我们删繁就简,剔出几个重要的单项去作文章,否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写不出文章的新意来。

如:2011年的全国卷“中国的崛起”,给了许多庞杂材料,让考生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崛起这个话题太大,让人觉得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但我们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切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中已给出了中国崛起的六项特点,只要以其中熟知的一二项,如“民生改善”、“经济水平”为重点去详写,其余略写,就能写出中国崛起的大文章。

(2)小题深做。就是材料给出的虽然是一个现象,但这个现象可以引发人们进行思考。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蚁穴虽小能毁长城。生活中的许多“小”中,藏有大气象。

如2014年全国高考卷对“山羊过独木桥”中学生的做法引起的争论。生活中有些小事不能小视。材料中出现的“新情况”,就让人思考:在生活工作中,是“打破旧框框,还是困守老规则?”还是“钻规则空子,谋自身利益?”进而思考“漠视规则,社会公平何在?”

可见如此思考,就放大到社会“改革、调整、完善、公平”等一些大命题上来。

二、通过多向思维,提高审理立意的发散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但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想象,让思维突破定势,既要贴地而行,又要水中漫步,还要在云中舞蹈。呈现多维发散状,如灯光四射,如烟花满天,这就是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能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审题立意的发散度。多向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多向辐射与寻同求异。

1.多向辐射。高考作文材料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作为选拔性试题,不会以单一问题而存在。怎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对材料进行审视。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1)规定角度。材料已将视角作了规定,你只需选一个角度生发议论即可。

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和爸爸外出在高速上,爸爸不断打电话。家人多次劝阻无效,女儿只好打电话给交警,举报父亲,此事引起很大争议,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女儿或者爸爸或者有关部门。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则材料就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材料虽已提供了角度,关键是如何立意。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其平台上,对各自言或行的初衷、结果进行评议,评议围绕“做得好与不好?为什么?”两个问题,亮明观点即可。如:

给女儿写信,为大义“灭”亲的行为点赞;用法律来维护亲情也是一种爱;护亲可贵,做法久佳。

给爸爸写信:爱她,就应守住法律底线;不能游戏法规,无视生命。

给警方写信:自媒体时代更需重视隐私保护。(2)自选角度。材料是由多方构成的一个整体,需要你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再如:2014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游戏”材料中,由学生打破规则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

从肯定角度立意:困守规则不如大胆突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从否定角度立意:不守规则,不成游戏;谨守规则,莫投机取巧;守住规则就守住了公平竞争。

由材料中“相关思考还在继续”,可给出综合立意: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既要遵守规则,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社会的进步需要重新审视旧规则。

2.寻同求异。

运用多向思维审题立意,要对不同方面去分析其异同。

(1)同中有异。如:2012年安徽高考卷:“梯子不用请横放。”材料提供的是同样的问题的两种做法,属于“比较性”材料。只要我们找出其异同点,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第一种做法,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隐患彻底排除。总之后面比前面的做得好。

所以考虑从“提醒得再好,不如将工作做到位”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立意。若从“防患于未然”和“关爱他人”上立意,就有失偏颇了。

(2)异中有同。当然不是所有的“比较性”材料都是有差异性的。如2013年的安徽作文: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虽然也是对一个问题的两种看法,但比较以后,不能形成孰优孰劣。因为对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是必须的,对未来的追问也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材料的立意不能偏于一边,而应兼顾双方。若能围绕“让梦想照进现实”去立意最为恰当。

达・芬奇曾说过: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当然在多角度审题中,肯定发散出多种想法,但立意时必须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因为抓住核心立意才是高考作文得分的王道。

三、通过纵深思维,增强审题立意的深刻度

纵深思维是对问题由外而内,由表象到本质的深层思考方式。纵深思维在不断地追问中,拨云见日,抓住真谛。纵深思维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或无需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真相。

纵深思维在高考审题立意中,通过“由果溯因”、“提炼中心”来实现的。

1.由果溯因。就是由结果切入,追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之后从因与果的关系所揭示的道理来立意。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立意的核心。当然有的原因直接,有的原因稍有隐晦。

(1)显性因素。如201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材料中,“我”挑秧苗不成功的原因,妈妈直接讲出:“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稍加分析,很容易追溯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放下心中的包袱”。

(2)隐性因素。当然大多数材料不直接给出原因,而需要考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原因。如2015年安徽作文“观察蝴蝶翅膀”。尽管材料要求是自选角度,审题立意比较宽泛,但对蝴蝶“缤纷色彩”形成的原因,有一关键句进行了阐述:“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句话妙在“内因外显”,“外因隐含”,有些考生往往只注意其内因――特殊的微观结构,而忽视了外因――光线的作用。

也就是说“自身的微观结构”和“外部光线”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蝴蝶翅膀色彩”。然后进行思维平移和重新定义,那就得出“人生精彩,靠自身实力和外在机遇”这个核心立意。

2.提炼中心。审题立意中的纵深思维,就是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高考作文的材料,其中心往往是多元的,这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提炼材料的中心,然后选择自己熟知素材的那个中心去行文。当然尽管各角度有各自的中心,但有些材料中心也有主次之分,能抓住“牛鼻子”,掐准命门,那就要看你思维的深刻度了。

(1)把握重点。如2013全国卷“切割钻石”。其实所给的也是“比较式”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对比分析就知,前面切割师“不愿动手”,其实是“不敢”,后面年轻切割师在师傅指导下,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我们来分析师傅的感慨:“要有……更要有”,一个递进句,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钻石有价,勇气无价”,因为“经验与技术”前面切割师也有,他们所缺的是“勇气”;至此并没有完,后面又接了一句“不想有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可见与2012年全国卷“挑担子”又同出一辙:“心有挂碍,事易失败。”

面对这两个中心,你可以依你的素材储备,任选其一,挥洒成文。至于从材料的其他方面提炼的中心,都是次中心,由此行文那就不是一类文了。

(2)厘清实质。如安徽2014的作文“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争论”,针对明晰争论的焦点,各自表达的意愿,就可厘清问题的实质,提炼出切实的中心来。

到底改,还是不改?争论是不是没有调和的余地呢?其实你看材料中表演艺术家用了一个词“根据表演的需要”,剧作家也用一个词“随意改动”,有了这样的修饰词,观点就拉近了。其实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对剧本的改动都有一个前提:不是乱改,是根据需要改;不是不让改,是不能随意改。于是提炼出中心“改而有度”,“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若手执一端,强调一面,都有偏颇之嫌。深刻不能尖刻,这就涉及到审题立意的理性与辩证性问题了。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11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认识到,由于作文教学的无序化、蜻蜓点水式的训练,致使学生最后写成的文章出现文体四不像的尴尬局面。因而,我认为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虽“文无定法”,但应“学有章法”。

高一学年,由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须注意与初中的衔接和过渡,加强记叙文的训练,注重作文真情实感的流露。主要训练学生写出起伏与波澜,注意伏笔与照应,揣摩细节、注重详略得当的安排。

高二学年,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能力的增强,应注重议论文文体的训练。训练议论文的选材、素材的转述、论据的扣合、语言的形象化、论证的深刻性以及辩证分析等。

高三学年,以训练考场作文为主。注重与高考衔接。审视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类型,大致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图画)作文。不同类型的作文审题和写作方面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要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要加大训练力度,循序渐进,落实到位,做到胸有成竹,以应对高考。

2007年和2010年都是图画作文,由于平时对此种类型的作文根本没有引起重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作文要求一下子就懵了,心理上胆怯自会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因此,平时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考虑要全面,要有预测性。只有平时训练有素,考场上才不会手忙脚乱。平时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对于文章的中心很纠结,立意不准。材料读后,不能明确其中心意思。角度找不准,似乎有很多角度,但就是确定不了。刚开始写就感觉有点偏题,但因为考虑时间紧,没时间去改,所以就照着原来的思路写下去。有的学生跑题跑得让你啼笑皆非,一头雾水。三年级有一次作文训练,材料如下:

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她是“大学宿舍的灵魂。”2010年1月19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授予了一位真名叫做袁苏妹的82岁扫地老太。老太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一生只会写5个字;老太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学校后勤工作的一线;老太清心淡定,面对荣誉,坦言“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

材料的内涵:我们说一个人如果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就是尽职尽责,就是一种成功;而如果能竭尽全力地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一种上善若水的美德。因此,香港大学对袁老太作出“为大学教育做出特殊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评语实不为过,这项殊誉包含着人性的良知,对忘我精神的弘扬,对平凡的尊重,对无私的感恩,对善良的敬仰,反映了当前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普通而极为浅显的道理:再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就和扫地的袁老太太一样,最终也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与喝彩,人们的认可和礼赞。可立意:平凡人的坚定造就了她的不平凡,坚守平凡的工作铸造人生的辉煌。可就批改作文情况来看,30%的同学围绕“淡泊名利”这一中心来写。后来我就问学生为何得出这一立意,有学生就说:“看材料中不是说老太清心淡定,面对荣誉,坦言‘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吗”’?很显然,这部分学生没有整体把握材料,没有提炼出材料的中心,而是断章取义。这说明学生对于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技巧与方法十分欠缺,需加强指导。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进行专题指导

有选择地印发典型性材料,先让学生在课下自主立意,而后集中讲解。即给学生出示每则材料的正确立意,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审题立意技巧让学生做好笔记,牢固掌握。如:

1.提炼中心法

2.抓关键句法

a.寓言性材料,抓揭示寓意的语句;

b.评述性材料,抓议论抒情的语句;

c.事件性材料,抓揭示因果的语句;

d.文学生材料,抓体现哲理的语句。

3.由果溯因法

4.由物及人法

5.分清褒贬法(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6.多则材料求同存异法等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意识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尝试着归纳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给人以“朦胧感”的语文学习,有时也会像理科学习一样变得清晰、具体、有操作性,从而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的放矢,落实巩固。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12

审计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离不开审计档案和档案工作。审计档案作为审计监督活动的真实记录,体现和反映着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真实情况,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法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规范档案管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内在需要,是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一、把握好审计档案收集这一关

审计档案的收集过程应把握好“三原则”,一是要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严格执行审计档案“谁审计,谁立卷,边收集,边整理,审结卷成”的要求,及时将归档所需的工程资料统一归纳至档案袋中,保证一个项目一个档案袋,不可随处零散存放,资料尽量提前留存加盖红章复印件,原件可归还给原单位。二是要确保资料的有效性。要严格按照规程,审查有关资料的真理性、合理性、合法性,不能有遗漏和缺失。比如工程签证上要有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负责人签证盖章,三方造价确认表要有建设方、施工方、审计方负责人盖章签证,相关批示要有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等,确保资料的法定效力。三是要确保资料的顺序性。每笔资料都有先后顺序和内在联系,每个证据笔录后都要附上相对应的资料,资料不能混淆,取证不能颠倒,保存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细甄别,把握好审计档案整理这一关

1.审计档案整理要遵守“三原则”:要坚守既定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审计人员将业务审计作为工作的重点,只尽力于各种的账目审查,往往把档案收集工作放在审计工作之后,对每步审计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不能及时收集并整理,特别是较为大型的审计项目,容易造成部分材料散失在不同工作人员手中,导致部分审计档案收集不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将审计业务与档案整理相结合,严格执行审计档案“谁审计,谁立卷,边收集,边整理”的原则,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要提高责任意识。在审计材料的收集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存有应付工作的思想,在审计实践中,对部分档案材料把关不严格,审计档案中往往存在文字错误、证明材料不全、鉴章缺失的问题;部分人整理工作不细致,文件材料不按照归档要求,存放无序问题时有发生。其次,档案资料还存在内容不真实的问题。部分审计人员为了应付立卷归档,只将自己认为内容完整的文件进行归档,丢弃了部分反映审计活动的原始材料,因此,一些归档文件无法真实、直接地反映整个审计活动。对此,审计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把审计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位在审计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负责,为开发利用审计档案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注重整理方法。严格按照《审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程序》中对审计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方法的规定,加强对审计人员档案业务的培训和教育。第一,抓好广泛收集和重点收集等工作,按照指定的接收任务计划,安排1~2名人员负责审计档案接收工作。此外,要及时对撤、并机构的档案开展重点收集。第二,做好平时收集和事中收集等工作。因为审计工作涉及范围较大,内容十分繁杂,很多档案资料无法第一时间归档,或者是很难跟踪收集,导致档案出现残缺、遗失等情况。2.审计档案整理做到“三分类”:一是按职能分类。在立卷过程中,要将行政管理、审计监督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的界限划分清楚,并根据各自要求分别进行立卷。二是按项目立卷。主要内容包括定期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调查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等。每个审计项目都可以分为一个卷或者多个卷,而在多卷项目分卷过程中,要保证不影响卷内文件资料的联系性,通常来说,多个审计项目文件资料不能被合并成一个卷。三是按单元排列。通常有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文件材料和立项性文件材料等。其中,结论性文件材料要根据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并按照具体审计流程进行排列。立项性文件材料主要根据文件资料形成的顺序,同时根据文件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卷内文件主要按照先正件后附件、先汇总性文件后原始性文件等顺序进行排列。分类后要将项目文件资料规范、整齐地装在案卷中,并认真填写好备考表,将案卷目录编制好,同时还要对档案保管期限做出正确的划分。

总之,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审计档案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熟悉审计档案的形成过程,不断提高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制度,让档案工作人员能够有章可循,保证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丽 单位:洮南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