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10:08:53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1

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所教古诗进行合理拓展,引导学生以诗悟诗,以诗学诗,既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小学古诗教学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三、比照诗境进行教学

我们知道古人常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以诗达境。诗人都极力在各自的作品中表达一种意境。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须引导学生从诗人所表达的诗意中深入想象,领悟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这一点学生做起来比较难。这时,补充一首意境相近的古诗来帮助学生理解能起到异曲同工之妙。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诗中写出了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作者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却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后,教师可及时补充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首诗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学生不难明白诗中所叙情景。两首诗一对照,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小孩斗蟋蟀之景勾起他的思乡情怀: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中江南山水的共同特点,勾起了客处旅途中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把两首诗描绘的情景连起来想象,诗人那奇巧的构思,及客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淳朴真挚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2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3

忧愁类意象: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与物,或借物抒情。常见的这类意象有细雨、烟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等,或细雨烟雾愁断肠,或杜鹃鹧鸪啼凄凄,或梧桐叶落透悲意,或寒蝉凄切悲凉情,均是具体诠释。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带了这种情感。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道出了晚年的凄凉。

杜鹃,因为杜宇的凄惨,杜鹃啼血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表达的是作者漂泊在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念类意象: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或离愁别绪的意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或借月托雁寄乡思,或别时长亭柳依依,或借浮云漂泊喻游子。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的《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秋时大雁南飞,常常引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张九龄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就是一例。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出示了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不清楚何时重返故乡,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在古典诗词里,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所以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这一意象,源于《诗经》中的《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声》中,也通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传达了思乡之情。

长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江淹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和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亦是借此传达别情的经典。浮云因为漂泊不定,往往让人联想到在外的游子,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出了游子之情。

节操类意象:所谓节操类意象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通常借松梅竹菊寓高洁。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4

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手法,即我们平时讲的表达技巧。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妙处,考生应该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

关于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人们说法各异,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古代诗歌运用最多的,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抒情性,诗歌总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委婉含蓄地言说心中之志。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状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还会运用多种修辞。古代诗歌在抒情的时候,除了直抒胸臆外,更多地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表现诗歌情与景的时候,表达技巧才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就抓住了鉴赏表达技巧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首诗歌,它们都是“言”思乡怀远之情,各自都把满腔情感表达得委婉深挚,但在如何“言”这一点上各有技巧。

漫书五首(其一)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这首七言绝句从前两句看,诗人将愿望与现状对比,求闲不得,为行役所苦,被迫离家。后两句写得委婉含蓄,情深意长。诗人离家远行,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借“渐觉”这一心理刻画,恰当地反映这一变化情况。乡音越不同,身为客的自觉意识就越强烈,越发感到陌生孤独而思乡。“渐觉乡音异”,实际上是写离家渐远思乡之情渐浓。这时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因而倍感亲切,潜在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浓烈的忧伤惆怅之情,于是转而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有悖常情的心理活动“恨莺声”,深刻细致地传达出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态,看似无理的“恨”,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其实是恨自己有家难归,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发的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之情更深、更曲,读来更觉神奇。

下面这首诗歌却是另一种机巧,另一番韵味。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写作对象的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就将读者带入清静悠远的意境中。“树栖鸦”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夜深而人不寐,皓月当空,诗人在那里凝神遐思:人们应该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作者由实而虚,不由凭景揣想。中秋之夜,人们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并不相同。明月之下,几家欢乐几家愁。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之实向虚处拓展,情感表现得蕴藉深沉。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再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诗歌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不是简单地罗列名词术语,不是贴标签,而是结合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鉴赏过程。所有文学艺术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一首诗歌来说,表达技巧只是形式层面的东西,它为诗歌形象、意境和思想情感服务。考生在品读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时候,必须将表达技巧放在服务于诗歌形象、意境和思想情感这个根本点上。有了这个基本前提,考生所赏析的表达技巧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分析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规律与考查形式,对积极备考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看2010年高考安徽卷是如何对表达技巧进行考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略)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5

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名展开探寻,让学生寻找李白心中那一轮深情的峨眉山月。

一、疏言明意,知人论世

《峨眉山月歌》文字浅显直白,理解字面意思并非难事。我在课堂引入环节,从李白的《静夜思》谈起:“这首诗是谁写的?(李白)李白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月亮)李白为何那么喜欢月亮?”李白的研究史料指出,李白的月亮情结与早期创作的诗歌《峨眉山月歌》有极深的渊源。

学生产生的疑问是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半轮秋”是什么意思?“平羌江”是什么意思?“思君”的“君”是谁?为什么要思君?下渝州是到哪里?

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疏通诗歌语言,让学生从字词中大致把握诗歌的意思,能够初步建立诗歌印象。我让学生从手头的资料查找答案:平羌江、渝州均为地名。“半轮”,指当时李白看到的是半个月亮从峨眉山升起来。当时的季节正是清冷的秋日,从诗中推断,应是初七或初八的上弦月。“思君”从字面意思解释,暗指李白思念某人。事实是否如此呢?这要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探寻。学生从诗中并未见情意,那么李白“思君”的情又何在呢?

学生的疑惑集中归结为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要表达李白何种情感?如果说《静夜思》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尽情表达出来,那么《峨眉山月歌》同样也是写月,却思君不见情,到底是思乡还是思人?这就要从李白的人生际遇讲起。学生简单了解李白生平,得知李白出生于蜀地,峨眉山月正是他故乡的一轮月亮。

二、地名探寻,走入诗境

《峨眉山月歌》只有寥寥28个字,却有好几个地名,如平羌江、峨眉山、清溪、渝州、三峡,在古今绝句中堪称独一无二的绝妙之作。这些地名夹杂在诗歌中,读起来并不拗口,也没有减损这首诗的意境,相反通过这些地名,读者能够感悟到李白一路舟行的思绪。

我让学生从诗歌中探寻地名的奥秘,并出示路线图:峨眉山月西出峨眉,倒映在哪里?(平羌江)为什么月随江水流呢?李白是在哪里看到的月亮?(船上)他的行程是怎样的?(从清溪驿站上船,经过渝州,而后到三峡。)在这一路上,什么与他相伴?(峨眉山月)他一人望着江中的月亮,内心会有什么感受?(思乡、寂寥)

学生通过路线图,体会到李白作为旅人的内心感受,从中感悟到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传达的乡情,以及明月相伴的寂寥。在李白的眼中,峨眉山月便是家乡,便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始终朗照着他,陪伴他一路向前。

《峨眉山月歌》路线图

三、字词追问,想象月夜

古诗的意蕴,需要学生沉入字词,涵泳文字,通过想象、把玩和吟诵感受。《峨眉山月歌》文字简单,只是描写一段行旅,从夜晚登上清溪开始,再到下了渝州,直达三峡,但就在这样的一个月夜,诗人却情思纷纷,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人吟咏不止。那个月夜,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他的情思呢?无他,能让他思绪绵绵的便是那轮峨眉山月。

我让学生从古诗的字眼,感悟这轮明月带给自己的感受:吟诵古诗,想象一下,哪个字让你有感觉?学生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字――“思”。在整首诗中,这个“思”点亮了诗歌的情感之路,将动态的诗境连接起来,化为引而不发的思乡之情。李白在诗中的情感并不泛滥,而是淡淡地流泻,犹如月色一般。他在一路舟行中,站在船头,仰头望那明月,是清冷的半个,再低头却见它倒影在江水中,船行人也走,人走月也行。在人月相依的夜里,他虽然孤寂,却至少有一轮江月相伴,但遗憾的是,过了渝州后便无缘再见这轮峨眉山月,此情此景,怎不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心中的愁绪无处寄托,唯有用一个“思”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情感最终在句尾悄然流露。

根据《峨眉山月歌》的诗歌文路来看,李白从月亮升起之时,便一直相看,直到登船后伫立船头,从未停止。学生想象那个月夜,沉默的诗人脸色凝重,默默地看着半轮秋月,水面波光粼粼,秋风送来寒意,情感从诗中喷涌,这正是“相看秋月默无声,泪眼不语思君去”。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歌鉴赏;诗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一种鉴赏状态,充分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从而进入诗歌作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古代诗歌要拥有厚实的文言文基础,鉴赏时运用文言储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即整首诗歌抒写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社会、生活的见解。

做到对古代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诗题。题目中交代诗歌所写对象以及诗歌的题材类型,分析诗题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倾向。二是诗眼或诗歌的关键词句。古人写诗歌讲究炼字,锤炼一个好字好句使全诗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凸显而出。三是注意诗歌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有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背景信息,背景信息是诗前小序或诗后的注解。这些交代诗人创作动机及创作经过。四是熟知传统意象及典故。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五是把握诗歌的结构及运用的手法。诗歌先写景后写情,把握诗歌的主旨要看最后议论抒情句。诗歌手法要了如指掌,它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新课标高考卷诗歌鉴赏题考查两项内容:一是鉴赏题,二是评价题。我们如何鉴赏和评价呢?下面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下:

一、诗歌鉴赏

(一)感知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事物、景物、人物。把握诗歌形象特征,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善于想象补充,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感知形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是角度,即注意从色彩、动静、虚实、远近、高低,各种感官角度分析意象。

(二)品味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义引中义即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品味语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炼字炼句,诗歌讲究精炼,一字千金,某个经锤炼后词语或句子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二是作者的风格,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烈奔放、古朴清纯、轻灵飘逸等。像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要了如指掌。

(三)领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方法。诗歌技巧它包括:一是修辞手法,经常使用的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二是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用典等。三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其中经常使用的有描写、抒情。描写分为白描、细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从以上三个方面拟题考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回答诗歌形象时要分三步答,即描绘诗歌图景(象)——概括意境特点(境)——剖析作者思想情感(情);回答诗歌语言题时,炼字炼句题要先答表层意思,然后再答深层意思,深层意思指诗歌意境、诗歌思想情感;回答诗歌表达技巧题时,回答出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及产生的艺术效果。注意当针对整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时,要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阐述,针对某个句子拟题时要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阐述。

二、诗歌评价

诗歌评价就是评价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内容。要能准确地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把握诗歌的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思想内容也不同。诗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咏物言志类。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咏物的目的为了言志,通过分析所咏之物的形状、色泽、特征,然后深入到对其神韵、品格的把握,最后上升到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道理的阐释。经常使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托物言志等。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般是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另外,鉴赏咏物言志诗要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

(二)边塞征战类。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的诗歌。鉴赏边塞诗歌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的生存年代。唐代,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豪迈奔放,希望建功立业的感情基调,是中晚唐的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悲壮、惋伤;宋代,写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边塞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是描写边塞生活、边塞苍茫雄奇的风光;二是表现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三是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给人民带来灾难,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的反战主题;四是表现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

(三)咏史怀古类。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或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歌。鉴赏诗歌要明史实、联现实。咏史怀古大多都是为了抒发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情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一是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疾苦;二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三是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四是对自然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咏史怀古诗的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以景衬情、正反对比、借古讽今、用典。

(四)即事感怀类。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内心感慨的诗歌,其中包括别离、贬谪、思乡怀人等。一是别离诗。多写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此外也有寄托深挚友谊,表达豁达胸襟以及自己的志向的。二是贬谪诗。写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以及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此外还有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三是思乡怀人。叙写羁旅之苦,抒写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悲怨愤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五)写景抒情诗。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借以表达情感的诗歌。鉴赏写景抒情诗要明确三步,即象——境——情。其具体方法是:寻找诗眼和主旨,最后议论和抒情;没有议论抒情句,景物特点要心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手法变化多;色彩角度和修辞,衬托动静和虚实;意境本由形象生,通过意境看心胸。写景抒情诗的思想内容: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三是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四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五是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诗歌,“面”指的是以上总结出的不同题材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点面结合”指在回答问题时既要从以上的不同题材类别诗的思想内容出发,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又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组织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诗歌鉴赏不外乎整体感受、鉴赏、评价这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法技巧,辅之以训练,就能大大提升鉴赏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毛秀敏:职高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11期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7

关键词: 李白 写月诗 月亮 情怀

人常说“风月总关情”。翻开中国古典诗歌篇章,咏月诗、写月诗不计其数,咏月名诗更是不胜枚举,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皎洁美丽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显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有山月、江月,有春月、秋月,有朗月、残月,有边关塞外的月,有繁华都市的月,有失意人醉眼朦胧的月,有思乡人泪眼婆娑的月,有相思人凄清缠绵的月。由此可见,诗人爱月之深,咏月之诚。

中国古典写月咏月诗中,苏轼久负盛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属极品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位诗人最爱月,那就是李白。他的多首名篇都沐浴着月华,浸润着月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而且增添了诗的情境美。月不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且是一个见证者,并且是那样的富有人性,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由此而促成了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李白对明月是情有独钟的,皎皎月色是他寂寥失意时对酒当歌的知己,是他人生快意时引吭高歌的听者,是他思家怀乡时寄寓愁心的鸿雁。这一轮千古明月明鉴了李白诗歌的雄奇飘逸,也承载了诗人浪漫奔放的情思。下面就他的一些咏月名篇作简要的赏析。

一、月是思乡和怀友之曲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静夜思》是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瑰宝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望月思乡是其内容,单纯白描是其手法。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一位离家多时的游子思乡成愁,夜不能寐。举首瞩望那一轮明月,低头俯视床前如霜般洒了一地的月光,思绪穿越时空,飞到了久别的故乡。静静的夜思,缕缕的乡愁,无限愁思涌上心头。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称它“妙绝古今”。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对李白诗歌“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除却对家乡的思念,李白的明月还寄寓了对友人的深挚情怀。其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千年来便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于是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关切、安慰寄托给天上这轮澄澈的明月,愿这祝福能通过明月遥寄友人。此句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其中那如明月般纯粹的友情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艳羡的。

二、月是知情和知音之人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月是诗人多种情思之所寄,酒能助其才思,长其豪气,释其忧闷。可谓酒壮诗胆,月增情思。月使其超然卓立,对现实世界获得了新的视角,能道人所未曾道;酒使他兴会无穷,对人生世态增添了想象和气派,能言人所不能言。这首诗反映了深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愁闷,但却并不直抒胸臆,而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借月写孤,借酒写愁,月与酒的相随相伴,更突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愁闷。春天的一个月夜,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花丛中饮酒,有春月春花美酒相伴,岂非赏心乐事?诗人又幻想同月与影会影歌舞,并想象着由地上到天上,与月永结交游,交欢行乐,载歌载舞的喧闹情景,亦真亦幻,且虚且实。然而,这样一种交欢行乐的情景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愁寂。人在孤寂时,一棵树、一只鸟都可成为良友知己伴侣,而人到了借物为友的境地,其孤独愁闷则无可言语了。可知,花月酒影,本是陪伴,却更是陪衬,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闷。

李白酷爱明月,这已经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息的佳话,他在不少诗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当作亲密的友人来描写,甚至把明月当作自己的守护神。在《月下独酌》中,诗人简直和月亮的影子成为了歌舞的伴侣,呼明月为友,不足为奇,呼月影为友,就是李白推陈出新的创造了,可见诗人对明月爱之深、情之切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旷世奇才,在京城长安却沦为了一个御用文人,还不得已常在皇帝妃子和达官贵人们的酒宴上作附庸风雅的助兴之作。当时,诗人这种有志难伸、知音难遇的苦闷可想而知。多年来的漂泊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酒;而在这无尽的寂寥中能知他懂他的,也唯有这亘古不变的一轮明月了。

三、月是理想和自由之花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对官场糜烂生活的厌弃。

其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揽”字用了夸张的手法,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一个“上”字和一个“揽”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则表达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由向往追求的真率性格。诗人身处官场,不愿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他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可以说,李白是古代文人追求自由的典范。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它又和艺术结构的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诗人还用明月象征孤傲高洁的人格和光明磊落的情怀,用它表达闺怨、怀古、喜悦、隐逸、沉郁悲凉等情感。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论述。

总之,在李白的诗歌中,月是诗人各种情思之所寄的载体,月熔铸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带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思乡的愁情苦意,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借着月密密地抒发出来了。月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爱、永恒的美。正是李白把写月诗推向了一个极致。古今中外,无人能出其右。

参考文献:

[1]贺超.试论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的建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我也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可是个跨越千古的“朋友”。让我为你介绍一下吧!

我的朋友名叫诗歌,他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有许许多多的类型。有思乡的;有抒情的;送别的;还有咏物的……说也说不完。

它带给我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每当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看到明月,就想起了故乡。每当读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棵柳树,好想是用碧玉做成的,万千柳条像丝带一样低垂着。每每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都会联想到:送别老朋友,心中是多么的不舍和留恋啊,诗人与朋友的情谊深厚,不忍分离。

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如:富有爱国情怀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描写事物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件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送别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日朋友的留恋和不舍的情感。思乡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远离了已久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每一句诗时的情感和语气都不同。这源自于诗人想抒发的感情不同。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跟诗人的心相系。

诗带给我不同的体会,是因为诗的体裁不同,有的诗豪情万丈;有的诗激情洋溢;有的诗依依不舍……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这位神奇的“朋友”制造出来的,他不仅跨越了千古,更在我们的心里建起了一座与古代相联系的桥梁。而诗则是这座桥梁的缔造者!

六年级:柠檬dragon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9

中国古典诗词曲如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那些诗词曲的语言虽然短小,却含义丰富,构思巧妙,让我们在一次次品读中为之倾倒。

古代诗词曲中的情感传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典型画面的建构是古代诗词曲情感传达的主要的方式。在古代诗词曲中,诗歌主要情感的传达常常通过建构一个或者几个连续画面来展现。古代诗词曲中画面的建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以情铸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在表现诗人情感的时候不直接抒感,而是把诗人的情感外化为一种能够和诗人的内心相通的景物,从而形成一种情感的物化。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思乡之情外化为一幅充满乡愁的画面:黄昏中枯萎的老树、栖息的乌鸦,道路边的小桥流水,一户户人家的炊烟升起。在这倦鸟归巢、炊烟袅袅的黄昏,诗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不禁肝肠寸断。全诗中没有一处提到“思乡”二字,但浓浓的乡愁s从词句中传达了出来。

再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人为了表现“离愁”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冷清寂寞的庭院中,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抬头望去,一钩残月挂在空中。这样一幅画面,让人如何不思念远方的故人?

二、画面剪辑

在古代诗词曲中,诗人经常打破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创作,选取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画面的剪辑和组合,抓住最能表达情感的瞬间形成画面,表现情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这样写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选取了两幅画面来表达情感。画面一:秋季巴山夜雨绵绵,连池水都胀满了。画面二:我和你一起坐在屋内,一起挑亮烛光,共同回忆起那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两个画面完成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让人在绵绵的秋雨和跳跃的烛光中感受到作者和妻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柳宗元的《江雪》中也有这种画面的剪辑,画面一:远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画面二:近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幅画面中,第一幅描绘了寒冷的冬天山中、小路中寂寥无人,万籁俱寂的远景;画面二,主人翁出场,在寒冷的冬天中孤身钓鱼,充分表现出诗人超乎世俗之外的孤傲的情怀。

古代诗词曲中的这种画面剪辑手法跳出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时间的顺序,让最能凸显诗人情感的画面集中表现并且加以挑选,让不同的画面彼此映照,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内容和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桂中学】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10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摘 要】:在我国诗歌的这片原野上,流淌着一条银光闪闪的月亮河。这条河,从《诗经》这眼汩汩的泉水中流淌出来,流经唐宋,流过明清,一直流淌至今,历经二千多年,从未干涸。在这条河中,澎湃着无数月亮的名诗佳句,闪烁着许多不朽的动人篇章。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中秋词《木兰花慢》中独辟蹊径,表达了别具一格的味道。在中秋节,他不思乡,不怀人,也不悼古,而是对月亮的运行进行科学幻想,对月亮的神话传说驰骋想象。“飞镜无根谁系?”月从海底经过,那会水的蟾蜍不用担心,但是不识水性的玉兔怎能安然度过?在雄伟奇幻的想象背后,隐藏着词人的哀伤。在词中,作者以皎洁的明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古典诗词中,月的自然属性比较淡化,诗人写的不是月的形体,而是以我观物,化物为我,物的感情就是诗人的感情。所以,月亮代表的情感就是作者的情感,这样情景交融,人月合一。月亮的形象走入诗人的笔端,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月亮带上了美丽的光环,让波光迷离的月亮河长流不衰、奔腾不息。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11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中国是一个具有渊远诗词文化的王国,许多古诗词用简明的语言表现出了深刻的含义,而且古诗词富有哲理性,语言优美生动,节奏明快上口,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好选择,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有效利用古诗词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人文是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包括落后的和先进的文明。而我们口中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先进的人类文明,它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具有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将天地万物和人合为一体来共同建造一个文明的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反对人性压迫,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而人文教育就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慢慢发展的,它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通过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所蕴藏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在表现这种情感时都处于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创作意境,体验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他只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描绘了一幅独自在月光下思乡的情境,而以这样一种情境来表现思乡之情是恰如其分的。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也不能够局限学生的思维,应该让学生自己理解其中的含义,自己构思其中的场景,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怀。

二、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古诗词中不仅描绘了深远的意境,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就可以判断当时是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诗人忧国忧民,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这样的诗词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想象诗人远离家乡在外拼搏时的艰辛,以及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渴望。通过情境的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含义,影响学生心中的情感意识,加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

三、通过朗读诗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朗读和背诵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深刻地记忆和反复地熟悉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能够加深记忆,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教材中进行教学所选取的古诗词节奏感比较强,适合背诵。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平仄的划分,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知道其中的技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在不断的朗读和背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四、利用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够对陌生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已经是小学阶段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了。这需要学生有大量的诗词积累与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做到对陌生古诗词进行鉴赏。要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是古诗词的主旨。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抓住古诗词的意象,然后展开分析,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很多。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流传下来的精髓,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从古诗词的含义、意境、诗人的处境出发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朗读背诵来加深记忆,借以不断传承中华文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12

古诗文化积淀丰厚,技法多样。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很难领会到其中的情趣与妙处。笔者认为,要“吃透”一首古诗,必须做到“十要”。

一要读懂其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诗歌主题类别,才能较准确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题“金陵晚望”,暗示了作品是“怀古咏史”之作。2006年高考安徽卷诗题“丹阳送韦参军”暗示了作品表达的是“离别之情”,2005年全国高考Ⅰ卷诗题“邯郸冬至夜思家”就暗示作者客居他乡,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弄明白了这些,有助于对整首诗歌的理解。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对诗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有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那么这就说明该诗表达的是思亲之情。另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对《示长安君》的注释“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就暗示该诗表达的离别之情。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这个“诗眼”是非分析品味不可的,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就专门有一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另如2002年全国高考Ⅰ卷《春夜洛城闻笛》鉴赏,也要求考生分析诗眼“折柳”的寓意。明白“折柳”即《折杨柳》,是一支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白了“竹”这个意象的寓意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就知道了作者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的同时,隐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⑵“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从诗题和开头可知该诗是“思家怀乡”之作,否则怎么会“夜深归家”?如此一来,结合诗中其他意象不难明白诗歌蕴含的感情: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七要读懂其技法。鉴赏古诗,要真正领会其中妙处,就不能不掌握诗歌的一些技法。比如:描写、抒情、议论。描写又分为正面与侧面描写,抒情又分为直接与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等。表现手法:烘托、反衬、象征、典故、借古讽今等。如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看似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其实是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所用的技法就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不明这一点,就难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则淡雅闲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九要读懂其作者。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而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这一些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比如李清照的词能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重在一个“乐”字,而后一阶段主要突出一“悲”字,这些变化都受她的生活经历所影响。

十要读懂其年代。不同年代的诗歌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读者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诗歌放在特定的年代来分析、鉴赏,不同年代的诗歌,其思想倾向、表现手法、审美情趣、语言特点等等都有所不同,比如“边塞诗”,盛唐与中晚唐比较,就有“慷慨报国”和“厌战思乡”之别;同一作者在不同的年代,其诗歌特点也不一样,特别是在作者的年轻时期与晚年时期,在社会繁荣阶段与动乱阶段,其诗歌特点有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