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30 09:57:15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1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应考的实践提炼并推行了具有我校特色和模式的“三研三时(实)”:课前三研,即研读定方向、研判理学情、研讨找方法;课后三时,即随时反馈、按时反思、及时返还;课上三实,即唯实情、悟实质、求实效。

课前三研:研读定方向(研读考纲,把握走向;研读试题,整合教材)、研判理学情(研究学情,理清思路;判断情境,预设问题)、研讨找方法(专题专人,主备主讲;集体修定,创新方法)

怎样做到研读定方向呢,首先要研读考纲,把握走向。在研读2016年的考试大纲后,感到没有太大的变化。高考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变。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依然作为重要内容,教学的方向不变: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2014年、2015年以及变化的考点应该不会再变,比如: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题,近义成语辨析题,排序题改为选填句子以及文言实词改显性考查为隐性考查等等。历年高考题依然作为训练的载体,能力考查的方式不变:即各类文本的阅读,单位时间内的限定性、指向性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以前的备考经验可以借鉴,学情数据可以参考,重难点及处理方法可以借用,总之不必摸着石头过河。其次是研读试题,整合教材。高考试题是研究的标本,通过研究找规律、找变化,看答题的角度看知识的运用,从而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主要分两部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阅读与表达合并在一起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是吸纳,表达是释放;丰富的吸纳是以理解为前提的,顺畅的表达需要丰富的吸纳做基础。二轮复习中避免重资料轻教材的误区,重温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熟悉基础题型。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怎样做到研判理学情呢?研究学情,理清方向;判断情境,预设问题。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高效地突破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误区;最重要的备课环节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误区;二轮复习中不能忽视“学情”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讲清”的基本层面,要达到“弄懂”的最终目标,所以课前根据“学情”预设学生的问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尤为重要。

怎样做到研讨找方法呢?专题专人,主备主讲;集体修定,创新方法。一轮复习中集体备课要有专题性,每个专题有主备人,主讲人,集体修定后拿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法。针对高三后期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阅读功利性强,粗略浏览便匆匆答题,错误率升高,通过研讨找方法回归真正的阅读,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七嘴八舌”的机会,给学生反思修正的时间,提出再次阅读的要求,把阅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走一次返程路,学生学会命题,题干与答案俱全。从拟题角度要强化陷阱意识,从答题角度要强化规范意识。

课后三时:随时反馈,审视问题,看清误区;按时反思,查找漏洞,弥补不足;及时返还,制定方案,反复训练。

一是随时反馈。在学生感到自己陷于题海、视野狭隘、积累空虚,一筹莫展之际,老师要审视问题,看清误区,随时反馈,设计考试问题反馈表,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制定方案,反复训练。最佳的教案是最有效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最有效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方法是对作业和试卷的详批细改和具有针对性的讲评。

二是按时反思。做到查找漏洞,弥补不足。教学中要“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迁移、思路)。“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不符合考纲要求、思维怪诞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三是及时返还。做到制定方案,反复训练。要避免三个误区:重内容轻学生,重资料轻教材,重技巧轻阅读、表达。给老师的建议:教师体验答题过程,体验答案的“来龙去脉”,讲评注重讲答题思维及心理过程,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方能跳出题海,经过做题方能精选试题。

课上三实:唯实情、悟实质、求实效。

第一,唯实情。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答案,只尊重实际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二,悟实质。语文即生活,生活思维即答题思维,语文试卷的追求之一是体现语文即生活的理念。语文试卷的答题思维就是生活思维的浓缩与升格,所以深入思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对生活产生理性的认识,把生活思维迁移到答题思维上,就会由繁入简,由难变易。首先应该体悟语文试题考察的实质,王大绩说语文试卷中“小阅读”选择题目实际是“脑筋急转弯”,历年高考作文题考察的实质主题都挂靠在“过去――现在――未来”这条轴线上体现“传统与时尚”的思想碰撞。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考查实质就是对学生检索和加工能力的考察。检索即根据题目的指向,从文本中提取答案信息的过程;加工即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达到题目要求的过程。领悟了实质训练就有了重心。其次如果学生答题思维进入误区,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领其走出困境,能起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效果,如语言运用题: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妈妈做的红烧肉。每次还未做完,我们便都眼巴巴地望着那锅,闻着那肉香的味道, 。

①等着妈妈从锅里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盛出来端到桌上。

②那香气四溢的红烧肉便在热切的等待中被妈妈盛出来端到桌上。

③等着妈妈从锅里盛出来端到桌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

④等着那从锅里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盛出来端到桌上的妈妈。

根据句式一致性,“望着锅,闻着味道”是动宾结构,排除选项①②;根据句子表述的中心意思“红烧肉”应该排除选项④,最恰当的选项显然是③。但有的学生会认为④等着妈妈也很好,等着妈妈就是等她端上红烧肉,和③没什么区别,陷入思维困境。此时引导其用生活思维来思考:“小孩子的眼睛是盯着妈妈还是盯着红烧肉?”便会豁然开朗。最后,在写作中,生活是源泉,学生要善于书写生活。对生活深入细致的感受,深刻的思考,对生活产生自己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冲刺阶段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表达学生对生活的发现,返璞归真,事半功倍。

第三,求实效。主要是做到一课一得。高考冲刺阶段老师很容易用讲评代替指导,用考试代替阅读,代替方法指导,每节课都着急讲出答案,不给学生反思回视的机会。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一课一得”理念此时就尤为重要。比如作文指导可以变“先写后讲”为“先讲后写”,当堂反馈,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可模仿的对象。如时评类作文交给学生写作六法:1.析材料;2.论危害;3.挖根源;4.提办法;5.联现实;6.作结论(作呼告)。有目标,可模仿的训练,使疲惫不堪的学生从大量的题海中走出,每课有所得,每日有所进。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2

中考对古诗词阅读的考在理解感悟,着重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试题材料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题型一般包括主观问答和客观选择两种。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诗意,现意境。

诗意理解,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中的词句意思,这是欣赏诗歌的基础。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体现意境,需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赏析语言,品炼字。

古诗词语言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这种题型要求品析诗词中炼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品析写法,辨技巧。

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也包括渲染、衬托、用典、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技法。解答这类试题应该先指明其写作特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4.探求主旨,品情感。

诗言志。读一首诗,需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要在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的主旨。有些诗歌直抒胸臆,主旨鲜明;有些则是融情于景,含蓄流露,需要认真体会。

题型扫描:

一、考查诗意和意境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题】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解题指津】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描述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诗人渗透在景物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二、考查语言和炼字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问题】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解题指津】

可以从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方面来品析这首词用语的精妙。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日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语句体会“迸”字的表现力和“偎”字在修辞等方面的妙处即可。

【参考答案】

“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三、考查写法和技巧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

诗中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解题指津】

首先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技法等角度入手去辨析,然后结合整首诗的诗意具体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四、考查主旨和情感

例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所写内容,透过意境体会作者创设的氛围,同时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怀。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将多种景物构成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而结尾处的直抒胸臆更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参考答案】

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读读想想: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

想象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所描写的景象,并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

【解析】

考生如果不纵观全诗,把这两句游离于整首诗之外,仅逐字逐句翻译一下,那么就有可能描述偏颇。比如有考生这样回答:潮水平平,两岸宽阔,风顺帆悬。因为没有对全诗意境的整体把握,所以没有描画出初春时节江水涨涌这一景物特征。

【参考答案】

潮水漫无边际上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

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其中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解析及参考答案】

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诗歌的各个方面,考查内容比较全面。我们采用筛选淘汰法,可以通过辨析、甄别,在四个选项中顺利地选出错误项。这道题的错点是C项,考查的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掌握,如果考生仅限于对手法的辨析,却不了解手法的作用,就可能错过准确选择的机会。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实现杀敌报国的愿望。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

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需要联系词人的身世并借助于作者融情于景的描写,进而体会词人的情感。前一首词创作于南渡前,生活闲适安逸;而后一首词创作于南渡后,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3

失误一:先入为主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解答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分析。有些考生抛开文本,不注重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体验感情,仅凭主观臆断、猜想或生搬硬套来作答,结果只能是谬以千里。

【例题】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对于第二问,有许多考生答“表现了胡杨林、左公柳的精神和大西北的荒凉和屈辱”。这样的答案看似正确,实则为考生旧有意识的重复,而没有把事例具体到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没有考虑作者的真正意图,没有综观全文、领悟要义。

第二问的参考答案: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面貌; 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矫正办法】牢记“答必有据”的原则,杜绝无凭无据的主观臆断;以具体语境为依托,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解题时要先从整体感知出发,提炼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主旨。在此基础上,再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

失误二:丢三落四

“归纳概括”题是高考语文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固定题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答题时应做到要点全面、主次分明、切合要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切忌残缺不全、主次颠倒、以偏概全。

【例题】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此题赋分6分,答案可能为3点,每点2分。文章前面写到“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表现了大西北的顽强不屈、粗犷坚忍,那么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的美是为了表现什么呢?与前文相比较,考生很容易答出“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这一要点。但很可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答案就此“戛然而止”,而没有继续从其他方面来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矫正办法】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要“左思右想”“上下求索”, 从全局入手,从内容、思想、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抓核心语句,循主要线索,挖隐含信息。

失误三:储备不足

现代文阅读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品出文学意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有的考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生活、阅读经验的匮乏,导致不辨文体、不懂专业术语、没有阅读技巧,甚至连最起码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

【例题】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由于缺乏修辞知识的积累,有的考生虽然在文中找到了诸如“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此类的句子,却错误地认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表现手法”为“何物”,信口开河。当然,第二问更是不知所云。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矫正办法】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注重总结归纳阅读规律、答题模式(术语),整理识记如句式特点、表达技巧、文体常识等基础知识。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失误四:表述不当

考查表达能力是高考阅读题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有的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高,能读懂文章,但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有的使用反问句、有文采的抒情句来作答,华而不“当”;有的直接抄录原文;有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有的错别字多;有的无视规定字数,严重超字。

【例题】全国卷Ⅰ第15题: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这句话在文章的第六段。可从这句话前一句“人会坚强几分”和第五段描写恶劣自然环境的有关语句中进行归纳概括。有的考生作答时直接抄录这句话的前一句“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或者稍加变动“走一趟大西北,孩子们就会长大成人”。这类答案因表述不当而显肤浅和幼稚。考生虽然遵循了“答案可在文中找”的技巧,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把握原文精义。

参考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矫正办法】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中,学生普遍存在只读不写,善于抄录原文而不总结概括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能读懂文章,写不写都没有关系。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何将筛选的信息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需要平时认真刻苦训练组织语言、变换句式、规范书写等能力。

失误五:审题不清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干设置是非常科学、严密的,只有对其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如果审题不清,就会导致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例题】全国卷Ⅰ第16题第一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题干中“哪些”“表现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关注,需要认真研读。“描写枯死的胡杨林”暗示了筛选的范围区间,“表现手法”明确了答题的内容,“哪些”则表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如果注意了这些要求,答案中就不会出现只写一种表现手法,或将区间锁定在第一段这样“低级”的错误了。

【矫正办法】答题前认真阅读题干,琢磨关键词,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尤其是隐含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方向。

当然,现代文阅读的失误远不止于此,以上仅是常见的几个主要方面。了解并解决常见的失误问题,得分率才会大大提高。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教训中纠正错失,在训练中提高水平!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抹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4.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4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重综合运用能力、轻语法已成为中考英语的明显趋势。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方法中培养阅读能力,是当今英语老师的责任。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策略

中国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下,中学生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学习中占居首要位置。阅读策略的培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阅读理解应试策略作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题目,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理解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方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二、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接受信息。近几年中考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60字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阅读时从宏观入手,掌握中心意思,注意那些用以说明中心意思的主要事实和细节,搜寻主题句、关键词,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What is the idea?What are the facts?)如遇到生词,应先跳过,继续通读全文,切忌长时间死扣生词。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反方面的问题去阅读:(1 )who 短文中的主要人物;(2)when 短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3) where 短文中事情发生的地点;(4)what 发生什么事;(5 ) why 发生的原因;(6 )how 怎样解决问题。

三、认真仔细,逐步答题勤思考

对整篇文章内容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后,要马上看短文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选择或判断答案。要确定所需查找的信息范围,并注意所查找信息的特点。例如: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就应该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时间、日期、数字,就应该寻找具体的数据。另外还要注意试题难易,应暂时绕开那些少数较难的题目,先做最有把握、最熟悉的题目(即客观信息题),也就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对于那些要通过对文章归纳判断、逻辑推理的题目(即主观判断题),需要再对全文快速阅读,仔细分析思考,将近似的答案对照原文反复比较、推敲,选出最佳答案。

四、细心检查,避免疏漏争高分

在做完所有题目后,不可孤立地检查每一小题。应该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文章的规律,再次耐心地复读全文,逐一检查所以答案是否有误。如果发现有疑问的答案,不要随意改动,一定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才能更改,不可草率了事。

五、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是阅读中经常要用到的策略之一。生词是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最大障碍,如何猜词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定义、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

(1)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

构词法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项目之一。1999年,考试说明首次将它作为附表列出。平时学生们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加强对构词法知识的实践,熟悉常见后缀的含义及派生、合成、转化法的特点,确定所构词的词性和词义。一旦学生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猜测词义也就不难了。

(2)通过文中的定义猜测词义

定义解释形式多种多样,有定语从句、同位语、并列句、英语释义法,有时用that is (to say),similarly,namely,in other words等引出来,以补充说明。如:The purpose of the campaigns was to catch “ringers”,students who take test for other students(替他人考试)是对ringers做解释的,因此ringers(代考者)的意思就不难猜出了。

(3)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一定的原因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与结果之间自有逻辑上的联系。因此,原因不清楚可以根据结果部分来推断,结果部分语义不明则可以通过原因部分来分析。如:The noise was so faint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be sure what it was or even where it came from.句中结果部分说“无法确定这是什么声音,甚至无法确定它来自哪里”,而faint就是其原因,于是,便可推知faint意为“微弱”。

(4)根据常识和经验来推断词义

Many resorts and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popular during some months of the year and less popular during other months.Find out if the places you are visiting have an “in” season and an “off” season.This may help you to decide when you want to go.学生学过popular和season,尽管他们不知道“in” season 和“off”season在此的确切意思,但是根据常识他们可以推测旅游旺季游客多,而淡季游客少的道理,因而就能对“in” season 和off” season做出正确的推测,知道这两词分别是旺季和淡季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对题目作出正确的选择。

(5)通过描述猜词。

描述即作者为帮助读者更深更感性地了解某人某物而对该人或该物的外在相貌或内在特征的描写。例如:The penguin is a kind of sea bird living in the South Pole.It is fat and walks in a funny way.Athough it can not fly,it can swim in the icy water to catch the fish, 从例句的描述和中可以得知penguin 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鸟类,因为后面非常详尽地描述了该鸟类的生活习性。从而学生就不难确定penguin是企鹅了。

总之,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决不是一节课、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当难度的材料,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扩大阅读的视距范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当然,策略教学和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使有意识地阅读策略使用转化为学生阅读过程中无意识的行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我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5

一、正在上升的阅读空间

中国曾经是一个爱好阅读的国度,因而拥有迄今世界图书史上最完整的历史经典传承。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当代城市居民注入了功利化的精神元素,但是,随着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和城市社区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以读书为主题的大众文化生活又产生了新的活力。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07年的图书阅读率是48.8%,虽然比1999年的60.9%还有明显上升空间,但已经止跌回升,并略高于最低谷―――2005年的48.7%。2008年是中国的体育之年,出版界收获了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的上半年,但下半年以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雇员收入、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等多个社会性层面,出版业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然而,大众的阅读兴趣却继续在扩张,读者们开始拥有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甚至出现了电子图书受宠这样的新迹象。而率先推出被读者称之为“口袋里的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的,是近年来一直在挑战阅读危机的上海图书馆。目前上图提供的出借电子书约24万册,体验者可以享受上图的手持式阅读器外借服务,也可在家中直接从上图网站下载电子图书至阅读器,每次可借阅2本电子书,7天后电子书自动消失。

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文化现象,意味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初步融合。然而,无论是阅读率上升的趋势,还是移动阅读模式的崭新问世,读者们依然需要选择,并且十分需要晚报阅读版这样的传统媒介加以引导。值得指出的是,《新闻晚报》以城市白领以及中等收入家庭为主要受众,而以服务业为职业首选的白领从业人员作为城市新兴的一个阶层,其文化趣味具有不稳定性、其阅读时空零散而琐碎,尤其需要引导。调查发现,白领以及中等收入家庭往往生活在快节奏状态,喜欢通过检索、百度来迅速进入消费或具体生活境界。文化生活也是如此,他们对于阅读指南类等读书工具的倚重,如同对就餐、采购等网上消费指南的信任。对此,《新闻晚报・阅读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二、文学导读的品位追求

每周二刊行的《新闻晚报・阅读版》由专题书评、好书看台(新书简介)、上海书城排行榜(文艺类)等内容组成,每期可推介15本左右的优秀图书。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专题书评是该版的主打产品,以介绍知名作家新作和推出文坛新秀为宗旨,反映了当代文学在新时代的前进记录和当代社会的文化趣味。由于专题书评的稳定性,一些有名望的资深作家也向《新闻晚报・阅读版》积极供稿,直接介绍文坛最新的生命力。如2009年2月17日,该版就刊登了著名作家王晓玉的文章《以新锐的视角阐述传统的故事》,推荐了青年作家于东田的长篇小说《桐子树下》。这部以三个女知青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如果没有积极的推介,难免会让读者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是,王晓玉这样热情地介绍―――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竟然将30年的恩恩怨怨,用短短的一场婚礼的时间和空间组合起来,没有一定的戏剧创作概念,或称“非小说概念”,那是很难做得到,或是做得好的。于东田做成了,也做好了,显示出了她的大胆、新锐,还有发展的潜力。这样的推介力度,既让年轻的作家感到了鼎力支持的温暖,也让读者们有了更加专业的参照。

除了文学古典传统象征的长篇小说,“阅读版”也十分关注现代文学的代表形式―――散文集。散文,作为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和生活感悟的文学载体,其生命力相当旺盛,保持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美感。然而,书架上的散文集,如同大海边的贝壳,是需要有人赏识的。于是,《新闻晚报・阅读版》就成了当代散文的拾贝者。如2009年1月20日,该版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单子蔷的山水散文―――《中国景色》,题为《中国的山水有多美》。文章介绍说,单子蔷先生眼中的山峡,不仅是地理的,还是文化的,更带着他个人的激情。而激情的美学升华抵达的是诗的境界,果然他笔下的湿地渗透着诗意。文章还说,当看到单子蔷对青藏高原的沉迷,以及对高原之美的理解,就会让人期待一个答案―――他如何回答中国最美的景色在哪里?显然,用这样的文字来介绍一本散文集,本身也需要有散文式的功底;而这样的文章多了,副刊的品位也就上去了。

三、书评的社会责任担当

书评是否能体现社会责任,答案是肯定的,这是鲁迅时代的上海就已经具备的文化传统。《新闻晚报・阅读版》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排行榜就是其中的一个特色。排行榜每期都列出上周排名前10位图书的作者、出版社和定价,目前已成为上海图书市场和读者品位的一个晴雨表。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6

1. 文章选题广泛。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科技类,涉及人类与动植物,地球与海洋,天文地理,能源与环境,医学遗传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是社会类,如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活,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等。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备日常生活方面的常识和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社会背景知识。体裁多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各种文体。

2. 题型多样。低、中、高各层次题兼顾,低层次题逐年减少,高层次题逐年增加,常见题型有:直接型、间接型、转换型、归纳型和推断判断型。

二、 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获得所需信息及领会文章大意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和扩展联想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技能的能力;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能根据所读文章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所有的常识和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正确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三、 阅读理解的题型结构

阅读理解经常选用不同体裁的文章,从易到难进行排列,在设置题型时考虑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而拟出不同难度的多种题型来,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层理解,侧重于文章中的具体事实和细节内容。另一类是深层理解,即归纳概括和推理判断题,主要是关于文章的主旨、内涵及文章的推论和寓意方面的理解。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主旨大意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 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与主题思想有关的细节,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事实的理解程度。

3. 词义猜测题:从文章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常识或上下文,甚至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去猜测词义。

4. 推理判断题:这类题要求考生纵观全文,在汇集全文提供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判断作者的意向,人物的动机、目的,性格特征;事件的前因后果;话语中的语态、语气等。有时试题还会假设一种情况,要求考生对原文中没有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想象,对题目中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推敲。

5. 数据推算题:这类题既是考查学生对直接信息的领会能力,又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置要求学生能对某些材料的数据进行分析,留心各数据及其关系并从数据计算中得出结论。

6. 识图解义题:有些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插图、地图或图示说明,做题时要把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两像对应,相互参照,才能正确理解全文大意。

四、 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要领

1. 浏览试题,速读全文

读文章之前,先把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浏览一遍,弄清问题所在,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了解短文的整体框架、大意及作者意向,抓住主要信息和各段基本内容,找出文章段落的中心思想,主题句,为下面的细读作出正确判断打下基础,此外,在了解短文主旨大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辩识文体,掌握文章结构。

2. 仔细审题,细读细答

认真审查问题的具体要求,明确任务,细读短文,搜寻所需要的特定信息,要特别注意短文的时间、地点、任务、起因、数字等具体细节,注意文章上下文所体现出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注意问题的提出,事物的发展,高潮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等,与此同时,还要弄清任务的关系,时间的顺序,图画所示,论点及论据等。

3. 复读核查,验证答案

试题答完之后,再浏览一下文章,从前到后逐个核对答案,复查答案是否符合文章内容,是否合乎逻辑,表达是否正确,词义是否贴切,要抓住关键题目,关键题目的正确作答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

五、 解题时的注意事项

1. 忌草率从事。在设计阅读理解题时,设计者往往在四个选项中设计出一个干扰性特别强的答案,这很容易迷惑考生。如果在发现一个看似正确答案时就草率确定,往往会选错,所以一定要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方可选出正确答案。

2. 忌囫囵定案。不能在尚未读懂文章的情况下,匆忙答题。凡是客观题都必须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主观题也必须以文章本身的事实、行文逻辑以及作者本人的思路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合理的推理。

3. 忌主观臆断。有些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往往脱离材料本身,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来选定答案,而这些答案与作者的观点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在做这类题时,考生必须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严格按照原文的主旨和行文逻辑来做答。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7

【指导思想】

阅读是开启智慧的窗,是打开心灵的门,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成人阅读可以滋养身心,提高素养,幼儿阅读可以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丰富生活经验。借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契机,我园倡导教师与好书为伴,带动家长与幼儿同读书,共成长。

【活动主题】

大手拉小手,牵手共阅读

【活动目标】

1。通过师生共读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读书活动,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

【活动时间】

2013年4月23日至2013年6月23日

【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让全体师生、家长关注并能参与活动。

2、幼儿园内宣传海报,做好环境布置。

二、第二阶段:活动阶段

(一)教师读书活动:

1、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月阅读1本书籍(名人传记、教育家的书、专业书、现代科技书、学习方法书、儿童读物),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2、做好读书笔记。要求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做、勤思、勤写。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某些印象深刻或深受启发的语段摘录下来,并且针对有关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把有关的感受记录下来。每位教师精读一至两本教育专著,每月至少撰写两篇教育随笔、案例和读书笔记。

(二)幼儿读书活动:

1.在4月15日上午在公共栏处张贴“我爱阅读、我爱我家”亲子阅读照片征集通知。班级设计一个“我爱阅读、我爱我家”亲子阅读照片征集栏,请家长将家庭亲子照片和文字说阅读的照片带来交给老师,对照片附一段文字说明,将明贴在一张彩色硬卡纸上进行装饰。

2.“读书”活动。每天上午早操前及下午班级老师安排孩子开展讲故事、读书活动。大班段开展阅读报纸活动。每天上午在老师及幼儿间普及阅读报纸的的兴趣。

3.“有奖读书问答”活动。班级老师根据孩子读书的内容(特别是幼儿园阅读教材、家庭阅读图书等),有目的的出一些知识问答题,让幼儿体验读书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神奇魅力,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4. 读书节交流活动。每位幼儿带一至两本图书回园,与同伴交流阅读以此增加幼儿的读书交流。

三、第三阶段:总结评比阶段

1、开展“读书小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

2、读书节系列活动展示(亲子阅读、班级阅读、好书推荐会)。

四、其他事项:

1、各主题活动负责人要结合本园实际,制定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协调人员,并做好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8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课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一.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除了语言知识外还应该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比如查阅、浏览、猜测、概括、归纳、推理等。第二语言阅读通常有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训练、培养学生“自下而上”的阅读技能,如准确、快速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也要训练学生“自下而上”的阅读技能,如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阅读还是第二语言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吸收、理解语言知识,有助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阅读课是一门专项技能训练课。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任务和教学重点。

二.对外汉语中级阶段阅读课教学及其原则

中级阶段的阅读课,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核心。通过解答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合理猜测能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可以扩大词汇量及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促进留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能。

在中级阶段,学生应能基本读懂一定工作范围内的应用文、一般性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并应具备跳越障碍,了解大意,查找信息,吸收新词语的能力。

汉语阅读课应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1.实践性。只有通过实际操练才能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课应该突出其课型特点――读,一切的教学活动也都应该围绕这一特点来安排。

2.实用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实用,尽量避免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书本上的语言。阅读课的选材要尽量贴合实际,并且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必要的时候做一些适当的删减。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汉语学习对非汉字圈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十分困难,先教哪些字词,后教哪些字词,一定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

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实现。

具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具有中级汉语入门水平,大致掌握2000-2500个常用词的汉语学习者。

二.教学内容:《发展汉语》中级阅读I第11课文章一君子之交淡如水。本篇课文是细读课文,约630字。本课包括生词,课文及课后练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文章含义,并了解关于君子之交的典故。能够顺利完成课堂上的任务和课后的练习。

2.能力目标:能将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去。阅读课文要用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并能够能写出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描述和表达自己关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观点,增加学生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兴趣。

4.阅读目标: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阅读课重也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在词汇方面,能够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生词含义,扩大词汇量。

四.教学重点

生词:丰子恺,梅兰芳,素不相识,留声机,拜访,才华出众

典故:君子之交淡如水

课文:正确理解文章含义,并能表达出自己对本科主题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

1.讲练结合,课文、生词和课后练习根据内容穿行。

2.有效的运用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图片及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兴趣。

3.尽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活动。

六.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时长:一课时(45分钟)。

教具:PPT,图片,视频

(1)导入

读前:

通过播放梅兰芳《霸王别姬》选段,并通过梅兰芳和丰子恺的作品介绍文章主人公,引入新课讲解。

教师播放视频后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其中一些学生回答:“这是京剧”。

然后再问:“那你们知道唱京剧的这个人是谁吗?”学生不知道。教师通过PPT展示梅兰芳的图片并介绍,同样再介绍丰子恺及其作品。随后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的两位主人公,我们现在开始看课文。”

(2)讲解

读中:

第一遍读:教师发出指令,给大家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不要出声读,不要用笔划,只准用眼睛看,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一共有几段?标出来。

2.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后找3-4名同学回答问题。

第二遍读:给大家3分钟时间再读一遍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做完之后,教师点名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读题,说出答案,再解释为什么,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一遍。一名同学回答完毕后,让他选择一名同学继续回答下一个问题。

部分练习例题:(其中包括经过删减的课后题和增加的判断对错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1.“画家丰子恺不喜欢访问素不相识的名人”中“素不相识”的意思是

A.以前认识 B.以前一直不认识 C.朴素的 D.忘记了的

答案:B。文章第一段f丰子恺一辈子不喜欢访问素不相识的名人。证明这是他以前一直不认识的人。

2.丰子恺是什么时候拜访梅兰芳的?

A.1938年 B.抗战胜利重返上海之后 C.1961年中秋 D.文中没有提到

答案:B。文章第一段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从重庆返回上海,立即去访问了梅兰芳。在此引出生词“拜访”的讲解,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猜一猜什么是拜访。

二.判断对错

1.丰子恺决定以后再也不买西洋的影片了。

答案:错误。文章中说的是丰子恺不再买西洋的唱片了。并在此展示“留声机”的图片,解释生词。

2.丰子恺去世后,梅兰芳非常难过,写文章称赞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大艺术家”。

答案:错误。是梅兰芳去世后,丰子恺写文章赞美了梅兰芳。在此解释“才华出众”的意思,在某些方面有才能并且特别的厉害,比其他人都优秀。

第三遍读:

给学生一分钟快速浏览文章,做书后练习第一题。

此练习不需要详细讲解,可以大家一起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整体把握。

画家、散文家丰子恺不喜欢访问名人,但是抗战胜利后,他立即去访问了有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对于丰子恺的来访:1.因为他听说丰子恺对京剧;2.为什么来访问我呢?梅兰芳心里不明白。一见面,丰子恺就解释了原因,原来他喜欢的是京剧音乐与扮演方面夸张的、明快的;3.梅兰芳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的;4.他们两人聊得很好。

梅兰芳虽然与丰子恺见面不多,但他的艺术以及人格都给丰子恺留下了永久难忘的印象。

1.A.没有思想准备 B.一下子 C.忽然 D.没想好

2.A.不明白 B.不喜欢 C.不懂 D.没有感觉

3.A.内容 B.形式 C.表演 D.演员

4.A.快乐 B.悦耳 C.高兴 D.舒服

答案:ABAB。

读了三遍文章后,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两个人一组讨论2分钟。划分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写出板书加深理解。板书如图:

教师总结,本文讲了梅兰芳和丰子恺见面的故事,评价他们两人的友情是君子之交。然后,让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君子,就是行为举止都很优秀大方的人。君子之交就是说两个人虽然不经常联系但是彼此欣赏、支持,两个人的友谊就像友谊一样纯洁。

读后:

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故事改编成快速阅读,并为了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将文章简化。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唐朝的时候,薛仁贵因为打了胜仗,收到了很多人的Y物。但是他一件都没有收下,只收下了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喝了口水,说:"以前我家穷,全靠王茂生的接济。现在王茂生的家里也不富裕,送给我清水也是一种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间的友情像水一样纯洁。成功的时候默默祝福,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1.文中“接济”的意思是

A.接受治疗 B.去某个地方接人 C.用财物等帮助别人 D.帮助某人过河

2.文章中是怎么解释君子之交的?

总结:通过板书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汉语知识,导入更多的文化因素。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践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阅读材料适当的调整,设计一节成功的阅读课,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阅读课的课型特点,不要上成综合课,尽量要把枯燥的课上的有意思,也可以设计一些和课文相关的阅读活动,加强学生的技巧训练。提高快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志宏.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研究[A].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7)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

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议论文这一体裁,教师要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教给学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而衍化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关于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有哪些教学策略呢?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从初一抓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在中考制度的体制之下,分数依然是衡量诸多因素的重要指标,作为中考的必考题,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万万不可从初三才开始练习,既然中考题型了然于胸,不妨从初一抓起,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铺路,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活跃学生的思维。首先,我在教学时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做一套中考题。学生可以不会做,可以去查资料,但是一定要经历做题的过程,我会抽出时间来为学生讲解,也许学生的认知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但无论接受多少,只要接受就是值得的;其次,规范答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初中生身心都很活跃,思维也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呈现在卷面上,可能就会吃大亏。为此,我搜集整理了很多中考卷的典型例子,用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阅卷老师如何进行采分,怎样答题才能迎合老师的需要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清晰的头脑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日积月累,字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工整,给人以舒服之感。同样,我搜集了很多中考卷面的正反例子展示给学生看,同样的答案,也许就是因为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而与满分失之交臂,提醒学生不要等到考试前夕才后悔没有好好练字,日常的学习中也要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写字时集中注意力,一旦写错字,轻轻地画一下,不要涂成了黑点,以免影响美观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也可以决定成败。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生本”思想得到了推广和借鉴,课堂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教师所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却本末倒置,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阅读与理解模块则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毕竟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完成阅读、分析、思考等环节,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师要大胆放手才行。首先,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如果学生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对于议论文的理解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你所讲的内容他究竟接受了多少。为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表达,比如实行小组积分制,哪位学生举手发言就为其所在的小组加一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发言;其次,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如果人人的回答都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还要老师做什么呢?更何况语文学科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即使是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也是如此,很多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尊重他们的想法;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平台。阅读与理解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师要充分把握放任自流与全权之间的尺度,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既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奇妙的克隆》这篇议论文时,我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遇到瓶颈时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学生读得十分认真。

三、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自然需要在美好的氛围中进行。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关系,这样学生才会打消顾虑,扫清障碍,在课下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是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宽慰学生的心灵,带领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其次,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才会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例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阅读任务,并且进行了师生比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题型,都不是依靠速成能够练就的,想要真正掌握,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加练习,认真思考,勤于动脑,肯下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的战场上叱咤风云,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10

1 学生思考质量的现状

1.1 思考缺乏主动性

语文课堂上, 普遍存在学生不提问或者很少提问的现象。质疑问难多是在教师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在学习开始,或在学完之后。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问题”时,学生才提问,而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了了之。很多学生纯粹是为提问而提问。

1.2 思考缺乏深刻性

在教学观察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不过一秒钟就有一些学生举手,请求回答,但当请他们站起来回答时,却要么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要么不知所云、肤浅幼稚。由于这些学生面对问题浮躁、没有耐心,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不能进行深思熟虑。

1.3 思考缺乏批判性

学生缺乏对知识信息怀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迷信教师、书本,唯书、唯上、喂权威,不敢怀疑,很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同学不同的见解、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书本不同的见解。学生思考问题有一种趋同心理,看法观点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倾向,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

2 透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造成学生阅读思考质量低下的原因

2.1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传统阅读教学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课文讨论,从而从学生口中得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和范围,完成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攻克教师所定的重点、难点。这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这种传统教学其实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于是,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循着教师的思路走,大多只会在接受问题后不自觉地被迫思考。

2.2 繁琐的课堂提问削弱了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少有人再满堂灌了。但是,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这些琐碎的提问已经侵占了整个课堂,阅读和思考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学生完全失去阅读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频频提问,问题转换之快往往令学生应接不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问题难度加深,学生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回答不达要求,成就感便逐渐减少。学生主体意识丧失自不必说,更为可怕的是,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肤浅化、幼稚化、平庸化,绝无创造性可言。

2.3 “唯标准答案”泯灭了学生思考的批判性

语文课堂以教为主,教师提问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且总是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来。课文分几段,段意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学生只能照书上写的。阅读教学强化了标准答案,强化了死记硬背,弱化以至于忽略了独立思考和批判、创造精神的培养。这种对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扼制,泯灭了学生求知的渴望与探究的自信。

3 哲学诘问与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的本质区别

3.1 教师形象的转变:从“无所不知”到“一无所知”

日常课堂上的教师是集威严和智慧于一身的,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哲学诘问中的教师假装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以学问上的无知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刺激并促成学生思考。其特征是教师自我意识地表现出好奇和疑惑,而不是扮作一个知道“正确”答案的人。苏格拉底就假装他什么都不懂。

3.2 教师地位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里,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来。学生的思路循着教师的思路走,在教师设计的框架里转。教师是问题的主控者,是课堂的中心。而在哲学诘问中,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诘问可能出自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或是通过学生的评论和提问实现。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问的最终目标是使提问内在化,即学生向自己提问题。

3.3 提问目标的转变:从“找到答案”到“理性的自决”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仅仅是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而哲学诘问则是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对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自身的判断系统化,验证自身的观点,以便与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相区别。

3.4 提问类型的转变:从“封闭式提问”到“开放性提问”

研究表明,日常教师使用最多的提问是封闭的、事实类型的问题。它们是修辞性的问题,即教师知道答案却进行知识性的测试。开放性问题是真正的发问,教师不知道答案,正在向学生寻求答案。在提问成为真正的诘问时,它们就变成了苏格拉底提问,比如:你认为如何?

3.5 提问方式的转变:从“浅尝辄止”到“不断追问”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浅尝辄止”,具体表现为:当一个学生不能很好阐述问题时,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学生回答;当所有学生都回答不出时,要么以暗示性问题变相地提供答案,如让学生机械地填空;要么充满激情地开始自我讲解。而哲学诘问则注意留出时间对某个话题进行思考或默想,教师提问或学生回答后必须留出3秒钟思考时间,而且不断地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使大脑的智力自由运作。只有持续不断地强迫说出自己的想法,回应每一个反问,陈述每一种说法的理由,才能将那种诱惑吸引变成不可抗拒的动力”。这样使学生的思考从不假思索走向深思熟虑。

4 教师的哲学诘问方式

4.1 需要阐明的诘问

你能解释……?(解释)

你说……是什么意思?(下定义)

你能给我举个……例子?(举例)

那怎么帮助我们……?(帮助)

4.2 寻求理由和证据的诘问

为什么你那样认为……?(构成论点)

我们怎么会知道……?(假定)

你的理由是……?(给出理由)

你有……证据?(给出证据)

你能举出个例子/反例……?(相反的例子)

4.3 探索选择性观点的诘问

你能用另一种方式……?(重新阐述一个观点)

还有另一种观点……?(思索)

要是有人提出……会怎么样?(其他观点)

假如不同意你的意见的人说……会怎么样?(给出相反论点)

那些观点/想法的区别是什么?(给出区别)

4.4 验证潜在含义和结果的诘问

你对你说……能进一步解释吗?(表达隐含的意思)

你说的是同意刚才说的……?(一致性)

……的结果是什么?(结果)

你怎么能证明……是不是真的呢?(求真证明)

4.5 对问题/讨论的诘问

你对……有问题吗?(疑问)

……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分析)

那个问题/刚才说的怎样帮助我们?(关联)

到目前为止我们/谁能概述一下……?(概括)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11

感谢书籍

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既“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看馐;读诸子百家,味如” 。我无法感悟到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阅读,使我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发现了许多科学奥秘;读了《雷锋日记》,我懂得了人活着要更多的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读了《闪光的道路》,我知道了海迪姐姐的成长故事,她身残志坚,顽强学习的精神令我佩服;读了《格林童话》,我感到了美和丑 真和假。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随妈妈来到了书店,我在妈妈的旁边看起书来。书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还让我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当我看到书中描写的名胜古迹时,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此,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老师给我们了一个任务,为什么同样重的东西,在海里只有一小部分在水下,而在湖里,水下的部分比在海里的多?我回到家,仔细思考,可还是想不出,忽然,我想到可以查阅书籍。于是,我翻开了《少年百科全书》,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而盐的浮力比较大,海水的浮力自然会比湖水大,所以同样重的东西在湖里比在海水里下沉的要多。第二天,我把答案告诉了老师,老师直夸我聪明,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这都是书籍的功劳呀!

感谢书籍,它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和道理。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1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注意发挥情感效应。

一、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只有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药》这篇课文时,见学生都在看书本的插图,我便因势利导,要求给插图命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开始认真钻研课文,领会小说各方面内容,得出图名:华、夏两家母亲在坟场相会。接着,我再提出:为什么对前三部分不插一图,而只在第四部分插图呢?这一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进一步熟悉课文,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线索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明确:小说正是通过华、夏两家丧子的故事,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毒害广大人民的罪行,而华夏两家母亲上坟正是故事的结局,它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华夏两家母亲在坟场相会,使文章两条线索完全融合,因此在这里插一幅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一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思路开阔,效果显著。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各式各样,主要是找准突破点,因势利导,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增强情感交流

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可知,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智力水平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能吃饱,然后才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我在进行小说《母亲》人物描写片断阅读教学时,一气提出了“辨别人物描写类型”“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与意义”“比较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等具有梯度的思考题,然后要求语文程度一般的同学作答,请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作答题点拨,而我就用眼神、手势和简短的话语不停地给答题同学以鼓励,结果发现,答题质量远远超过我预想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不同性格进行不同方式的情感交流,如多给胆小的学生提供个别阅读精彩片断的机会,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而又接近他们的问题,肯定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学生敢于发问。这样一来,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参与阅读实践,又能激发口语表达兴趣,增强情感交流。

三、精心设计情境

一是创设良好的阅读训练的心理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对学生,有悉心的支持,亲切的教诲;有友好的赞同,善意的批评;有热情的表扬,中肯的评价;有信心的激励,人格的尊重。学生对教师,则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学习上则是胆子变大,信心增强,情趣增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率大大提高。我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有一位同学在新课结束后提出他对课文翻译有疑问,我问是什么,他就说:“第一段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翻译为‘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此句明显不合情理。”他这一说,立即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它是名句,所以我讲得很仔细,并且照教学参考书的翻译念给了他们。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既然雾气笼罩,那又怎么能看到‘波光’与‘星空’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的景象,一定得远眺,没有物体阻挡视线才行。在大海中容易看到海天一色的景象,在辽阔的江面才能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象。”他一说完,全班学生也活跃起来,于是我趁机就说:“张原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尤其他能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又接着说:“那么教学参考翻译真的有问题吗?我们能否从资料中找到证实的材料呢?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的课堂作业。”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找资料,最后,学生找到了课本中的一些材料: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需要在明月之下,春江似“千万里”的海一样宽广;又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需要秋高之日,远望天边方可。有学生特别指出,如果这两景有时间先后,那么,在文章中就必须要有“顷之”“少焉”之类的时间词作必要交待,而从文章来看此段很显然是写作者在同一时间段内所见景物。可见,学生的怀疑并非无中生有,无论对错,这种积极思考的态度值得肯定。所以,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导致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唯一。

二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的课内环境。要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而且还要在资源、空间、时间上营造自主氛围。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景”,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时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学文言文《曹刿论战》,我就让学生讨论鲁庄公是否昏庸,并给出理由。有人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人说:“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有人说:“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又有人说:“鲁庄公在审问大小案件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据实情判案,决不,足见他的公正廉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有同学说:“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有同学说:“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也有同学说:“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积极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这些手段相互穿插于不同的课型中,创造了一个个良好的阅读训练的小环境,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阅读教学使用的读本大多具有浓郁的感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娓娓道来;有的诗情画意,有的说理有力。备课时,教师应该细细品味文中的情感因素,以便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法,使学生接受文章情感因素的感染,让师生融合在强烈而鲜明的情感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