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夏季养生食疗

夏季养生食疗

时间:2023-05-30 09:36:15

夏季养生食疗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1

什么叫冬病夏治?顾名思义,是指对某些冬季容易频繁发作或仅冬季才会发生的疾病。在未发病的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和调养,以求冬天不再发病或发作减轻。冬病夏治的理论,可追溯到2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该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便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记载。当前,秋冬养阴。冬令进补的观念,已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方法。知之者尚不多。其实,冬病夏治是中医特有的防病治病手段,符合“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冬病夏治适合哪些病种?从临床实践观察,冬病夏治的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冬季反复感冒或感冒迁延难愈、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心绞痛、冻疮等疾病,以及冬季容易出现的胃病、腹泻、怕冷等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上述这些病证的形成,多因为机体阳气不足、体质虚寒,复受冬令寒邪侵犯所引起。这类好发于冬天的、阳气虚弱的疾病,在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调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可使患者入冬之后不发病或少发病。

冬病夏治有食疗食补、药疗药补、针刺、艾灸、敷贴、药浴、浸泡、沙疗、穴位发泡、体育疗法等多种自然疗法。我国民间还有不少冬病夏治的土方法,也有一定疗效,值得挖掘和运用。

冬病夏治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群众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历代医生对这个问题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冬病夏治应该在三伏天进行;有人提出从立夏开始;有人主张从夏至开始……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的温差很大,夏季来临的时间也不一样。农历所反映的春夏秋冬,一,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带比较典型。就江浙一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每年的夏至,即6月中、下旬开始。东北各省可适当推迟一段时期,广东一带则可适当提前一段时期。总之,在阳气最旺盛、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日子进行冬病夏治,效果最好。

进行冬病夏治。除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之外,还应注意起居养生、劳逸结合、饮食调养及夏季疾病的防护。夏季保养不当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到了冬季便百病丛生,甚至加重原有的疾病。

愿君通过冬病夏治赢得一副健康的身体。

喘咳的夏季食疗方

王天宇

喘咳在夏季大多处于病情缓解期,可根据证型类别进行健脾养肺、补肾益肺的饮食调补,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或防止冬季复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肺的防御系统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硫氨基酸、核酸、维生素、铜、铁、锰、锌、硒等物质关系密切。患者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人参核桃糊白参100克,核桃仁500克,绵白糖200克。先将白参烘干,研成细末。将核桃仁研成粗末,加绵白糖,兑入人参末,拌和均匀,瓶装备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病人气短乏力,活动后气促、气喘,苔白脉细,辨证属肺肾两虚。每日2次,每次15克,用少量开水调成糊状服食。

人参茯苓粥自参5克,白茯苓15克,粳米100克。将人参、白茯苓同研成细粉,与淘净的粳米同煮成稠粥。适用于肺心病等喘咳症缓解期。病人气短心慌,神疲乏力,心、肺、脾功能不足,辨证属心肺脾虚弱。早晚2次分服。

参麦柿饼茶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柿饼2个。将以上3味洗净后,同入砂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适用于喘咳症缓解期。病人气短气促,口干舌燥,舌质偏红少津,辨证属气阴两虚。当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当日饮完。

山药薏仁豆枣羹山药50克,薏苡仁30克,炒扁豆50克,红枣10枚。将山药洗净,去皮,切片;薏苡仁、扁豆、红枣洗净后,用冷水浸泡片刻。以上4味同入砂锅,加水适量小火煨煮成稠羹。适用于喘咳症缓解期。病人气短气促,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便溏不成形,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肺脾两虚。早晚2次分服,可加糖少许矫味。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2

看一看,宝宝属于哪一类

宝宝的先天遗传和后天养育条件不一样,体质自然会有差异。不同体质的宝宝,身体调养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宝宝的体质类型,不同医学派别在观点、论述上会有所差异;再者,随着季节的变化,人的体质类型也会产生一些变化。

宝宝体质分4类

暑湿当道的时候,宝宝的体征、疾病的种类和症状会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夏季小儿的体质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夏季疾病防与治

小儿夏季热

阳热型的宝宝夏季易发热,可以用水牛角片进行治疗。具体做法是:水牛角片20~30克,煎水服,每日1剂。水牛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退热效果比较好。

天热的时候,用绿豆汤、西瓜汁、梨汁、生藕汁或生荸荠汁代茶饮,也可防治小儿夏季热。

腹泻

脾虚型宝宝容易发生腹泻,平时应特别注意食物宜忌,保护脾胃。另外,要讲究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对食物的运化和消化能力较差,但夏季的营养需求量比较大,为了不增加宝宝的胃肠负担,需要提供清淡、细软、易咀嚼、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已经腹泻的宝宝,可提供流质、半流质,以清肠胃。

感冒

夏天的时候,家庭、办公室、商场、公共交通等处空调、电扇的使用不可避免。这个季节,各体质类型的宝宝都可能得感冒。感冒后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95%的感冒为病毒性的,可用中药来抗病毒和调理,特别当感冒伴有发热时,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辩证调治效果较明显。

“三伏贴” 调养正当时

中医有“时间医学”之说,夏天养生以“清”为主,清心以安神,饮食也以清淡为主。自古就有“补在三伏”之说,这里说的补是“清补”,“以清为补”是宝宝夏季调养的最好方式。

夏季,我们常用“三伏贴”的方法,来治疗各种过敏、鼻炎、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提高人体免疫力。这种养生及治疗方法,被称为“冬病夏治”。

“三伏”,是指每年农历夏至之后的初伏、中伏和末伏。“小儿三伏贴”是利用一年中相对较热的三伏,来对宝宝进行敷贴治疗。因此时阳气最盛(通常是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时间段),是改善宝宝过敏性体质的最佳时机,更可借助大自然的能量提升宝宝体内的阳气,让正气(免疫力)从夏天持续到入冬以后。

传统的“三伏贴”大多为三伏三日三次治疗,而我们认为,一伏有十日,扶阳散寒应持续不断,方能逐寒于外。宝宝敷贴用的药膏,性质也应温和,因为体质的改善及冬病夏治,皆应循序渐进之法培少阳之气,切忌揠苗助长,伤及本元。

宝宝日常护理守则

饮用白开水,补充水分。

食用熟食,避免半生食品。

少吃冷藏的饮料,控制生冷瓜果,保护宝宝的脾胃不受伤害。

经常开窗通风,但出汗时应远离风口。

身上有汗时不要马上进入开着空调的房间。

外出前涂抹防晒霜,谨防晒伤及日光皮炎。

选对食物,营养加分

因为暑热的缘故,宝宝的身体消耗大、出汗多。与此同时,生长发育又要求充足的营养来支持,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饮食上多动动脑筋。

宝宝的体质类型不同,营养需求也不一样――

说明:

宝宝的体质类型是会发生变化的,爸爸妈妈要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并对应其所需的食物给予足够营养。

推荐:给宝宝的夏季食疗方

冬瓜扁豆汤

功效:能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利尿,可预防中暑,少生热痱、疖疮。

适合对象:阳热型体质的宝宝,特别是经常口干、烦渴,小便短、黄的宝宝。

所需材料:冬瓜750克,炒白扁豆、生苡仁各20克,赤小豆15克,莲蓬1个(取里面新鲜的莲子用)

制作方法:

冬瓜连皮切成块,连同炒白扁豆、苡仁、赤小豆、莲子一起放入砂锅中,煲2小时即可,凉后给小宝宝喝汤、吃冬瓜。大宝宝可以喝汤和吃汤里的其他东西。

如果加入半张新鲜荷叶同煲,解暑清热的效力会更强。

健脾祛湿粥

功效:健脾、消滞、祛湿。

适合对象:各种体质的宝宝,特别适合夏天口干喜饮、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短黄的宝宝。

所需材料:莲子15克、竹叶5扎、淮山药15克、炒白扁豆15克、生苡仁15克、芡实15克、赤小豆15克、大米100克

制作方法:

将以上材料洗净,加适量清水,煮沸后,以文火煲成粥即可。给大宝宝吃的话,可以稍加盐或糖调味。

链接:调味料排排队

夏季饮食宜清淡,给宝宝吃的东西,更须注意调味料的选择和使用。

1.食盐:性寒味咸,1岁以下宝宝不宜,1岁以上也要少用。

2.白糖:性寒味甘,有润肺生津的作用,适合阴虚体质的宝宝,但1岁以下同样不宜。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3

到了夏季,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起居有常,以避外邪。调整自己的生活休息规律要做到夜卧早起,以应夏“长”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所谓夏“长”之气是个中医概念,中医认为四季各有特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季的养生原则要顺应所在的节气,老百姓所熟悉的冬令进补就是顺应冬季收藏之气。那么夏天万物经过了春天的生发后开始进入了生长的阶段,我们人体的正气也进入了增长的阶段,特别是“心”中阳气。糖尿病患者应当适当晚睡,早早起身,与夏季的昼长夜短相适应,借助夏季万物繁茂秀丽的特性使身体的阳气得到滋养,达到强身健体抵御外邪的目的。这里要指出的是适当晚睡不代表可以熬夜,《老老恒言》云:“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也。”指出子时天地万物都应静息修养,到了这时候如果还不入睡不仅会使阳不能入阴,损伤“卫阳”,而且使得阴阳不能交汇,阳不生阴,不利于养阴。所以我们所说的适当晚睡是不可以超过子时的。 2.起居得常,固护胸背

夏季炎热,糖尿病患者要切记不可贪凉而选择错误的地点或方式避暑。《摄生消息论》曰:“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著,使人扇风取凉。”糖尿病患者身体亏虚,很多病患朋友都有动动就大汗淋漓的体会。这其实是病友们卫气亏虚,腠理不密的表现。中医认为人体的“卫气”和“腠理”就像城墙和卫兵一样可以抵御外来的病邪侵犯人体。而城墙破败、卫兵减少时我们就要注意避开风邪多的地方,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很多患者可能也听说或看到身边的人睡了一觉起来口眼歪斜、面瘫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现代人要注意的是在夏季休息时不要对着电风扇或者空调吹,以避免出现“贼风中人”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调摄时要注意“胸、背”的重要性,胸有心肺二脏,从经络上来说大部分阳经分布在背部,脊柱更是督脉之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养生四要・慎动》中提到:“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糖尿病患者在夏季的时候切不可袒胸裸背,使胸背受寒。如果袒胸裸背面风贪凉,肌肤腠理容易受风邪侵袭而收引闭塞,容易血脉痹阻从而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 3.慎避暑邪

暑邪可以耗气伤津,易伤人体阳气,同时汗出过多气随津脱更易疲劳、伤气,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疏松,机体易受风寒外邪侵袭,有悖于“春夏养阳”理论。糖尿病患者在夏季应避免长时间高温下的户外活动,同时要注意时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和五味

所谓的和五味就是说糖尿病患者在夏季的时候应当注意食物的搭配,我们知道所谓的五味指“辛苦酸甘咸”,中医认为其是和五行、五脏相对应的。下面我们说说应当怎样和五味。 1.省苦增辛

《千金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于火,与心气向通,心火味苦,过多摄入苦味之物易使心火亢盛。“火克金”,心火克肺金,肺金容易受病,辛为可以入肺,多食辛味食物能补养肺气,所以糖尿病患者饮食应当注意省苦增辛。《食疗本草》记载,苦瓜、百合、等属苦味之物;香菜、芥菜、胡椒、洋葱、淡竹叶、生姜、油胡桃、茴香等属辛味之物。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夏季的时候不能为了避暑而过多的使用苦性的食物,同时应当适当的服用一些辛味的食物以抑心火、补肺气。 2.增酸养肝收心

前面我们说到经过漫长的春季我们来到了夏季,中医有句古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养的是肝心之阳,春季与肝气向通,经过了春季后肝阳容易上亢。有句俗话叫“油菜花开了疯子多了”,中医认为心、肝和人的情志相关,所以到了夏天我们也要注意养护心、肝二阳,不可使其太过。酸味入肝,食酸可以养肝,同时酸性具有收涩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酸味的收敛之性不仅治疗心气涣散不收,而且固护肌表,防止汗出过多。根据《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柠檬、乌梅、酸枣仁、石榴皮、山楂、橙子、猕猴桃、马齿苋等都属于酸性的食物。 3.增咸以补肾

夏季属火,心气通于下,心之液为汗。夏季心火易亢,汗水过多也会出现气随津脱,心气耗伤。五味之中咸入肾可以补肾。五行中肾属水,心属火,水可以克火。《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所以糖尿病病友在夏季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咸味食物,咸味不仅可以泻心火,而且咸味性收,可以防止多汗损伤心气。根据《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紫菜、海带、猪脚、蛤蚧、淡菜、海蜇等都是咸味的食物。但是兼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不能吃太咸,兼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者不能多吃海产品。 4.慎食生冷肥甘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到了夏季大家喜欢食用一些冰镇寒凉之物来解暑。唐代王冰认为:“夏食寒,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夏季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若过贪寒凉,易伤机体阳气。同时我们中医认为过食生冷肥甘容易损伤脾胃,令人吐泻,腹胀。脾胃为后天之本,损伤脾胃会使正气受损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不可过食寒凉损伤正气。 5.宜温补护脾阳

前面我们讲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脾阳受损则会正气下降。夏季炎热,大家往往容易过食寒凉或乘风取凉而导致阴寒内生损伤脾胃,出现脾虚便溏、纳呆、腹胀等情况。明代李明珍在《本草纲目》曰:“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夏季出现舌体胖大、质地水润,恶心,腹胀,不思饮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生姜或陈皮来温脾、健脾。 三、调情志 1.调和七情,以畅气机

最近有首比较流行的歌诀叫“莫生气”,主要是说生气不利于健康,其实中医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情志的调和,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就会扰乱气机最终导致疾病。《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夏与心相应,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心气涣散。所以在夏季的时候糖尿病患者不可太过亢奋欢乐使心气涣散。“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典型的过喜伤心的案例。我们糖尿病患者在夏季应当适当的保持心情的愉悦,性格要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的特点。不要情绪波动,更不能生气。“使志无怒”,怒为肝志,怒则伤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的都伴有大血管病变,过度的情绪波动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2.心境平和,重养心阳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4

“心病”冬病夏治原则

1.夏养心火 中医学理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相配。心属火,其脏气为阳中之阳;而夏季炎热,在四季中阳气最盛,有益于心之脏气恢复,故心脏病变在夏季转轻。而冬天在四季中阳气最弱,阴寒较盛,易伤及心阳使疾病加重。因此,心脏病患者应在夏季的治疗中应充分利用季节优势,注重补益心阳,使心阳得到充分恢复。

2.夏补心气 夏天炎热,汗孔开泄,每每汗出较多。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心脏病患者汗出较多则伤心气,如大汗则会致“气随液脱”,甚则“大汗亡阳”;而另一方面,心脏病患者大多因心气虚而动则出汗,汗多则更损心气。因此,在夏天补益心气对大部分心脏病人来说是都十分重要。

3.木生火,肝生心 中医学认为五脏配五行,而且相生相克。心属火,肝属木,木生火,肝与心是母子相生关系,调养肝脏有益于心的脏气恢复和充养。因此,心脏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夏天用些枸杞、麦冬、枣仁、菊花、决明子等养肝、柔肝、清肝的药茶或药粥,对心脏也是很有益的。

“心病“冬病夏治攻略

1. 冬失于补,夏养三伏

中医学提倡“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由于心血管疾病冬季转重,使不少患者失去“冬补三九”的机会。而夏天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必须抓紧“夏养三伏”。可通过中药辨证治疗,使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如心衰患者大多心气心阳虚衰,在夏季给予益气温阳药物治疗常常可事半功倍,使冬季的心衰加重明显减轻;冠心病、高血压者通过夏天中药调理,养心柔肝,则可改善“心主血脉”功能,减轻冬天心绞痛发作和血压增高。

2. 夏服人参,冬进膏子

张伯臾教授生前对心血管病人善后调理中主张“夏服人参,冬进膏子”。人参对补心气最有效,尤其动则汗出的心脏病人更应在夏天服用人参。只要患者饮食基本正常,舌苔正常(薄而干净),均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一般以生晒参(即白参)为宜,根据人参等次和个人情况,每天3-9克,切片,隔水蒸服,早晚各一次(空腹为佳)。如舌红、苔少、口干或便结者可选西洋参,也可酌情生晒参和西洋参一起蒸服;如舌淡胖、畏寒肢冷、便溏,则宜红参。当然,感冒、腹泻或有其他急性病症时则宜暂停服。

3. 夜卧早起,每日微汗,忌食冰冷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古人有“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的说法,主张充分把握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采集外界阳气、补益人身之阳,这对心脏病人尤为重要。夏季在户外活动中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更有益心脏阳气恢复。此外,也可舒展筋骨以从心身两方面疏放阳气。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5

不少人每到冬天,身上的老毛病就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和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等。但一到夏天,这些患者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在临床上,一般将这类冬季易于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俗称为“冬病”。 值此盛夏之际,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山西省汾阳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刘华。

记者:什么是冬病夏治?

刘主任: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非常符合《内经》理论核心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平衡观点。中医专家认为,冬病夏治自古有之,在此季节治疗“冬病”,不但可趁“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宿疾,还有助于“体质虚寒者调节和补充体内亏损的阳气,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机体在一年四季的抗病能力。

记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的治疗特点?

刘主任:本疗法与口服剂相比,不经过肝脏和消化道,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和肝脏的影响;与注射剂相比,可消除注射的不便和疼痛,在48小时内有稳定的持续效果,贴敷药物均为天然贴剂,无毒副作用。

记者:哪些“冬病”需要“夏治” 呢?

刘主任:呼吸系统急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消化系统慢性胃肠炎、还有临床常见的风湿筋骨痛、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是冬季多发病、常见病,在夏季常常有所缓解,但如在此时进行冬病夏治,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不发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肺气肿、慢性胃肠炎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秋冬季病情加重,夏季为病情缓解期。

风湿性关节炎:此病属于中医“痹症”,多为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每到冬季受寒时加重,严重时肢体不能活动。

肩关节周围炎:此病俗称“漏肩风”,常由感受风寒、拉伤、扭伤或长期慢性劳损而致。表现为肩痛、肩关节功能障碍,每到冬季加重,严重时手臂不能抬举。

风湿关节痛:以酸痛为主要症状,好发于腰背部、膝关节、肩关节,疼痛部位较固定,且无红肿发热等症状,与风湿性关节炎有区别。中医临床实践证明:在夏季用现代灸法进行冬病夏治,疗效更佳。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很多,其中敷贴法和饮食疗法简单、易行,坚持夏季治疗能大大缓解冬季的病情,有的病在夏季坚持治疗甚至可望根除。有上述疾病者,应抓紧时机向医生求医,或贴、或灸、或服、或采用饮食疗法,不要病情缓解就停止治疗,切莫错过大好治疗机会。

记者: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刘主任:“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有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等数十种方法。敷贴疗法是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内服法――由于患者体质、病程、病情轻重、阴阳偏盛偏衰的个体差异及脏腑失和的不同类型,“冬病”患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气虚弱、肺脾两虚、肺肾气虚、脾肾阳虚、气虚痰阻、痰阻血虚等多种类型,因此内服药物必须辩证选药,主要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扶正祛邪,多以补肺健脾、健脾益肾、温肾壮阳、化痰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补肺汤、生脉散、二陈汤、六君子等,也可选用中成药,如玉屏风散、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制剂等。

外治法――包括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离子穴位导入、中药穴位注射,均需选用助阳祛邪、温经通络的药物,应用不同的方法,使药物经体表穴位进入体内,穴位的选择多为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膈俞、膻中、大椎等,每次可选3~4组穴位。中药穴位贴敷法,是将药物加生姜汁调成膏状,使用专用皮肤贴剂,将药物贴敷在相应的体表穴位上;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法,是将药物浓煎成汁,应用专用的中频离子导入治疗仪,使药物经体表穴位进入体内;中药穴位注射,是将药物加工为针剂,应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体表穴位。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药物外敷治疗,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一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合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一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日捏脊10遍,每日一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记者:对于三伏贴敷有哪些相关注意事项呢?

刘主任:首先是不适合三伏贴敷的人群有: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阴虚火旺者、皮肤过嫩的3岁以下儿童等咯血患者;孕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以及敷贴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

其次,贴敷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如药物贴敷穴位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样疼痛等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应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洗净局部。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有些溃破,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医院寻求治疗。

最后向大家介绍有关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减少运动,避免出汗,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刺激、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敷贴以后不要马上洗澡,而且不要在局部用力搓;患者一定要少吃“发物”,如辛辣食品、牛羊肉、海鲜、生冷食物等,注意好好休息,不能熬夜。敷贴期间有感染、发烧的现象,要等病好后再贴;如果敷贴期间有皮肤起泡或过敏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冬病夏治因人而异,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所以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延误病情,影响疗效。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6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采用扶正固本、截治病根诸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疾病得以恢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冬病夏治多采用推拿、贴敷、针灸、服用中药及食疗等。这里简要介绍一些冬季易发病的“夏治”方法,读者应该注意的是,冬病夏治最好由医生安排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夏日贴敷治咳喘

咳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在冬季发病。在盛夏期间应用贴敷法治疗老年咳喘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经敷贴后,发病次数明显减少,免疫力提高,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之时,咳喘不易复发。

贴敷方的药物组成及用法是:细辛15克,白芥子15克,甘遂15克,延胡索15克。共研细末,加姜汁适量,做成直径2.5~3厘米、厚约0.5厘米的药饼若干,分次敷贴。选大椎(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肺俞双侧(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膏肓双侧(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灵台(位于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等穴位,为治疗咳喘有效穴,这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所过之处,有振奋阳气和行气活血等功用。敷贴时间宜选择夏天中午,用药饼6个分别敷于上述穴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2小时,每次间隔10天,共贴3次。

敷贴期间忌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敷药当天勿用冷水洗澡。外感发热者慎用。

老慢支病人夏治巧用药膳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患,多反复发作,秋冬寒冷季节尤甚,而夏季却是老慢支患者的相对缓解期,若趁此时巧用药膳调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肺的防御系统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硫氨基酸,核酸,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铜、铁、硒等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因此老慢支病人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应选服些健脾、养肺之类的药膳。

黄芪乌骨鸡:取黄芪60克,乌骨鸡1只。将乌骨鸡去毛和内脏,洗净切块,放砂锅中与黄芪共炖,鸡肉熟烂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肉,可分作3~4次食用。坚持服食一个月(6~10只)。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与具有滋肾养血的乌骨鸡同炖,共起益气养肺、固表防感、滋肾养血作用。服用后能显著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虫草炖老鸭:取冬虫夏草15克、老雄鸭1只。将老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后将虫草放于老鸭腹内,加水炖熟。可连续食用3~5只。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的滋补药品,既补精髓又益肺阴,与滋阴补虚的老鸭同用,可起到补虚损、益肺肾、止喘咳作用。

山芋糯米粥:取山芋及淮山药各50克,糯米100克。将淮山药、山芋煎取浓汁与糯米同煮粥,日服1~2次。有补肾益精之功效,适用于肾虚型老慢支病人食用。

冻疮夏治诸法

有冻疮者若能在夏天就积极防治,当年冬天即可见效。

1.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2.取鲜芝麻叶在生过冻疮的皮肤上搓擦20分钟,让叶汁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用水洗净。每日数次,连擦1周。

3.生姜切片磨擦常患冻疮处,每日1~2次,连擦1周。

糖尿病病人的夏令食疗

苦瓜炖豆腐:苦瓜250克(去瓤)切片,豆腐200克。食油烧开后,将瓜片倒入锅内煸炒,加盐、酱油、葱花等佐料,添汤,放入豆腐一起炖熟。淋香油调味,随饭食用。豆腐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主治目赤、消渴等症。苦瓜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显著降血糖的作用,为糖尿病人的夏令食疗上品。

南瓜虾皮汤:南瓜400克,虾皮20克。食油爆锅后,放入瓜块稍炒,加盐、葱花、虾皮,添水煮汤,吃瓜喝汤。虾皮补钙,南瓜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临床症状。

大麦豌豆粥:大麦米200克、豌豆200克,加水煮粥。豌豆消渴,止泻痢、利小便。大麦有消渴祛热、益气宽中的作用,两者合用煮粥食,香腻可口,是夏季糖尿病人的理想流汁食物。

体弱者夏日综合调治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7

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包括慢阻肺(即老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咳嗽等肺系疾病,属于虚寒、痰湿体质者。

敷贴药物的药性多芳香走窜,由表入里,循经络达脏腑,调节气血阴阳,发挥“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的作用。

穴位敷贴 因穴位敷贴主要是在夏季三伏时令,气候炎热之时进行治疗,所以又叫“三伏贴”。穴位敷贴疗法主要选用白芥子、白芷、细辛、黄芩、甘遂等具有温阳散寒渗透作用的药物,将其磨成粉末,用姜汁调制成药饼,贴敷于人体特定的穴位,如天突、肺俞、大杼、膏肓等穴,通过透皮吸收方式,使药物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也可配合微波照射或电离子导入增强其作用。

穴位注射 主要是采用具有温阳补肾、纳气定喘作用的中药针剂等,注射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穴位,通过针刺、药液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起到扶正固本、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哮喘、慢阻肺患者,可有效改善肺肾气虚、肾阳不足的体质状态。

内服中药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状况,予以益肺健脾,温阳补肾等扶正固本为主治疗,改善患者体质状态。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1.避免寒凉,空调温度适宜 因为进入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后,皮肤会因遇冷而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因此冬病夏治期间,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敷贴后要用温水洗澡,避免寒凉。

2.少食寒凉饮食,饮食以营养清淡为主 寒凉饮食如冷饮、冰镇水果等,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不易向外发散,影响治疗效果。

3.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

4.情绪乐观 中医认为夏属火,与心相应,夏季易心火旺盛,心情烦躁,心神不宁,因此一定要注意放松心情,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调节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8

夏季养阳正当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盛夏时节,气温不断升高,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汗液外泄而受损。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体内本来就不充裕的阳气再释放过多,就会使内脏虚寒而生病,比如腹泻、咳嗽、关节疼痛、怕冷等。

此外,夏天人们都比较贪凉,比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吃大量冷饮、冷水洗浴、夜卧贪凉等,贪凉过度则易阻遏或耗伤体内阳气而生病,出现气短胸闷、伤风面瘫、腹痛腹泻等症状。因而夏季养阳、护阳正当时。

体质虚寒须温阳

体质虚寒的人最好利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温煦脏腑。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盛的时机,采用温热中药贴敷穴位,调动体内阳气,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疾病在冬季复发或减轻病情。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天灸、穴位艾灸、拔罐、热疗等温热疗法。对于有虚寒性疾病(如哮喘、咳嗽、关节炎、脾胃病等),或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性体质者、老年人及体弱者均可到医院接受天灸治疗,对于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可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此外,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夏季养护阳气,补中益气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揉足三里穴。具体方法是: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调养起居养心神

“暑易伤气”,夏天很多人感觉浑身不适,头痛、失眠、烦躁、坐立不安……想刻意进行调整,却萎靡不振,容易产生烦躁、易怒等情绪。中医认为,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的养护。

沈阳市中医院著名中医魏棣主任提醒,现代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夏日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下降,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染上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在夏季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在夏季要调养好心神,戒怒戒躁,保持心境平和舒畅,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此外,夏天养生还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黄帝内经·素问》中言:“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养长之道也。”如此,人们每日的睡眠时间可能会减少,所以夏日午饭后还应安排一点时间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消除疲劳。另外要注意的是夏天的锻炼不宜过分剧烈,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为心之液,汗泄过多不仅伤阴,也伤阳气,因而夏天运动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习太极剑、散步、慢跑等,锻炼时间应避开炽热之时,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较好。

消暑饮食宜清淡

古代养生大家孙思邈说:“善养生者,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夏日炎热胃口不好,膳食调养更应以低脂、多维生素且清淡为主。

第一,夏天应少食苦味,多食辛味。五味入五脏,苦入心,辛入肺,所以在夏季要少吃苦味的食物,以防心火太盛,克制肺金;多吃辛味的食物,辛味入肺,助肺气,肺强则可预防肺金被心火所克。

第二,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第三,夏天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1)补充充足维生素,如多吃些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新鲜果蔬;(2)特别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3)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4)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若心肌缺盐,搏动会失常。宜多食酸味,如番茄,以收敛固表;多食咸味,宜补肾养心。

健康新知

常吃草莓,大脑年轻两岁半

据美国哈佛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常吃草莓和蓝莓可防止老年脑力衰退。

新研究数据来自涉及121700名女性参试者的“美国护士健康调查”。这些护士每两年接受一次认知功能检查,结果发现,经常吃蓝莓和草莓,可使老年妇女大脑衰老延迟2.5年。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科学家表示,虽然常吃蓝莓和草莓的妇女也可能有“更爱锻炼”等其他健康习惯,但是花青素及黄酮类抗氧化剂总量摄入的增加无疑对防止认知能力下降起到关键作用。压力和炎症是导致认知能力受损的两大主因,而多摄入黄酮类物质有助于减轻这种有害作用。

开灯睡觉伤免疫力

很多人有开灯睡觉的习惯。然而,印度一项新研究告诫,开灯睡觉最伤免疫力。

据悉,开灯睡觉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人体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破坏人体感知昼夜节律的自然机制,因而影响睡眠质量。改变人体对昼夜节律的自然反应,意味着人体会超负荷工作,体内化学物质等各种平衡紊乱,自体免疫力直线下降,工作效率更低,还会加速人体衰老。因而科学家建议,睡觉时最好关闭一切光源,保持卧室处于全黑暗状态。

蚊虫叮咬,冷敷最有效

据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被小昆虫(如蚊子、苍蝇、臭虫、虱子、跳蚤等)叮咬的人不用接受任何治疗也能好转。而抗组胺药、类固醇药膏等非处方蚊虫叮咬药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样很好地发挥疗效,不仅浪费时间,也耗费钱财。专家建议,采用冷敷能够很好地减轻蚊虫叮咬后的疼痛、肿胀和瘙痒感。

嚼无味口香糖,伤短期记忆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9

人们提到营养师,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这是“西医东渐”以后传入我国的。其实并非如此,早在我国周代(约公元前1122-前256年)就已经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食医的出现与周代当时宫廷“饮食之风”是分不开的,在“饮食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君王及贵族的健康,食医的设立是必然的。

食医在各种专科医生中居于首位。所谓食医,是掌管调配食味和饮食卫生的专职医生,很类似现在的营养师。食医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见《周礼・天官食医》)。从这段记载,使我们了解到食医掌管着君王及贵族的谷物、肉类、饮料及100多种精致的酱类和8种经过特别配制的珍贵食品等。食医掌握这众多饮食的调配,并不是单纯的配餐,而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周代贵族的身体状况配制的。食医在配制这些日常食品时,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例如,在饮食服用的温热程度这个问题上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周礼・天官食医》中写道:“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这就是讲对每种饮食,针对其季节的不同,要求也各异;凡饭食应比照春季宜温食,羹剂要比照夏季宜热服,酱类要比照秋季宜凉吃,饮料要比照冬季宜寒(凉)饮。

中国医学历来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以在饮食上也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变化的饮食理论。食医在配制食品时,对调味适时是非常讲究的。每逢春季就要多用一点酸味,夏季则多用一点苦味,秋季多用一点辛味,冬季多用一点咸味。在这“适时选味”的同时,还需用点滑性的、甘味的食品来调和他们,这样做也是从健身益体的营养观来要求的。

关于谷物与肉类的搭配摄入,《周礼・天官食医》中也有“膳食之宜”的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稻,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可见饭食与肉类相互搭配,是牛肉适宜搭配稻米饭,羊肉适宜搭配糯米饭,猪肉适宜搭配小米饭,雁肉适宜搭配麦食,鱼肉适宜搭配菰米饭。这种搭配是按谷物与肉类的性味所属而定的,虽然不尽完全符合科学道理,但也同样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

在周代,不但食医注重饮食疗法,就是疾医、疡医也非常重视这一点,疾医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等说法,这就表明:我国商周时代就掌握了营养与治疗的辨证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营养师这个职业也应运而生。在日本,每300人就拥有1名营养师,而目前我国近40万人才有一名营养师。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营养师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职业,其前景一片光明。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10

科学安排四季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式。夏季养生就要好好把握“疗心”的重点,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疗心的医学原理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于心,为心神所统帅。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的时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夏季的气候特点是酷暑炎热,与中医的心相合,所以,在科学养生方面,一定要突出“疗心这个重点。”

夏季疗心的合理饮食

1.“三多三少”原则:“三多”。即植物蛋白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三少”,即脂肪少、糖少、盐少。

2.多吃瓜类蔬菜: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

3.选择富含碘的食物:夏季容易缺钙,人会感到倦怠乏力,可吃些香蕉、柑橘、土豆、芹菜、绿豆、海带、牛奶、芥菜等含钾丰富的食品。

4.适当多吃些苦、酸味食品。

5.适量食用鱼、禽蛋等荤菜,以满足生理的需要。

6.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多,身体消耗水分多,每天要多饮水、多喝汤、多食粥。

夏季要及时补充水分,千万不能等渴了再喝,那时体内已经出现干旱。

夏季疗心的八个“最佳”

夏季气候炎热,病菌繁殖生长快,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们要想平安度过夏天,相信下面要介绍的八个“最佳”,一定能助您一臂之力。

最佳蔬菜――苦昧菜苦味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苦味菜主要由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

最佳汤肴――番茄汤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

最佳肉食――鸭肉鸭属水禽,性寒凉,夏季常见低烧、虚弱、大便干燥和水肿等症状,鸭肉特别适合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

最佳调昧品――食醋食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食醋同时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最佳饮料――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而且科学家研究发现,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最佳运动――游泳游泳不仅锻炼人体的手、脚、腰、腹,而且惠及心、脑、肺、肝等内脏,特别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

最佳服色――红色红色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

最佳取凉“设施”――扇子扇子虽然不如空调凉得快,但是摇扇这种运动,可锻炼肢体,同时扇子获得的风也最宜人,不必担心空调病。若息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待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夏季“疗心”七字诀

心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起到防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性疾病的发生,使人健康长寿。

心宽心宽的人,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承纳与相容,而且意味着对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心正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惘、使你狂妄、使你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心理性疾病。

心静内心的平静,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谧、舒适和自在。心静,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恩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光怪陆离,充满了金钱、危险、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动神驰的诱惑,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人健康长寿。

心怡人生的旅程,不可一帆风顺,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地面对困难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自寻其乐。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11

的变化。

让孩子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他才能健康地成长。

《父母必读》特约资深中医专家

开出传统养育良方――

不用高级补品

不用打针吃药

用最质朴的原则

最自然的方法

养育最健康的孩子

保健篇

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育儿要顺应自然界四季变化、阴阳变化的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理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也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养生之道。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指春天万物生长,夏天正是生长旺盛的时候。生长本身是一种能量、动力,是往上走的,属阳的范围,生长需要很大的阳气(能量、动力)来鼓动,所以春夏要补阳;而秋冬季节则进入蛰伏阶段,要保存,不能外泄。阴是物质性的,是最基础的保障,要收藏起来,所以秋冬就要养阴。

养育实操

按时令进食: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而秋冬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春季: 葱、蒜、韭菜、蒿类等都是很好的养阳蔬菜,可以适当给孩子吃一些。春天还要多吃些甘淡的食物,比如南瓜、核桃、鲫鱼、草鱼、黄鳝等。另外,冬季过后,孩子容易出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所以还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

夏季:“长夏多湿”,所以夏天要适当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西瓜、桃、草莓、苦瓜、西红柿、绿豆、黄瓜等。还要吃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赤豆粥、莲子粥、百合粥等,既清凉解暑,又补养身体。

秋季:秋天气候干燥,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梨、芝麻、藕、银耳、菠菜、鸭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冬季:冬季气候寒冷,在饮食上要增加热量,以抵抗寒冷,保证身体健康,储藏能量,为“春生夏长”做准备。所以,冬天可以适当多吃些羊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食物。

父母必读温馨提示:

按时令进食,最好以应季食物为主要来源,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尽量不要吃反季节的蔬果。

依季节穿衣:要让孩子感受冬冷夏热,春雨秋风,而不要保护过度,让他冬不觉冷,夏不出汗。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冬天冻着,夏天热着。于是,冬天让孩子整天待在暖气屋子里,夏天待在空调房间里,冬天冻不着,夏天不出汗。实际上,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夏天一定要出汗,冬天则要适当地冻一些。冬天要养“藏”,是指身体内部的积蓄,为来年的“春生”做准备,而不是说藏在屋里不出门了。冬天的户外活动仍不可少。

另外,还有句话叫“春捂秋冻”,也很有道理。乍暖还寒,春天的气温不稳定,再加上在整个冬天,孩子已经习惯了穿着较厚的衣服,一下子脱得太多,孩子不适应,容易引来疾病;而在秋天,因为孩子刚从夏天过来,身体里还蕴藏着夏天积累的热,过早添加衣物,容易形成内热。在秋天适当冻一冻,慢慢过渡,孩子的耐寒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为过冬做好准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医理论:白天阳气上升,应该活动、劳作;夜里阴气上升,应该休息、睡眠。

阳是功能性的,是动的,属于热性,白天太阳出来,是阳气上升的时候;阴是物质性的,是静的、蛰伏的,属于寒性,入夜后,阴气开始上升。所以,在白天,我们精力充沛地活动,如劳动、学习、玩耍、吃饭等。而到了夜里,阴气逐渐上升,阳气被盖住了,人就会感觉到困,没有了活动的欲望。所以,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说要顺应一天当中的阴阳变化,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养育实操

睡眠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孩子是在睡中长的。所以,一定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让孩子白天活动、玩耍,晚上好好睡觉,并保证他睡眠的充足。

但是,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头一碰枕头就睡着了,而有的孩子上床后却迟迟无法入睡。孩子入睡困难,是因为元阳太盛,阴气怎么也盖不住。非得等到夜深了,阴气特别盛的时候,他才睡得着。而到了早晨,阳气虽然上升了,但他还处于蛰伏状态,醒不来。要让这样的孩子早些入睡,必须在白天让他多活动,玩得累了,晚上睡得就快了。如果这种情况很厉害的话,可以去看看中医,吃药调理一下。

通常男孩的阳气重,女孩的阴气重。所以,男孩更容易出汗,睡觉更不踏实。

三暖三凉,常保平安

中医理论:《小儿病源方论》中的“养子十法”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背暖。中医认为,人的背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喜温恶凉,寒、风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

养育实操:给孩子备个小坎肩,护住后背。但是,要掌握好暖的度,不可过暖。如果保暖过度,孩子背部出汗多,反而容易受风而感冒。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孩子脾胃功能较弱,如果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无法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养育实操:“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环,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或肚围,盖好肚子,都是保持肚暖的一种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汇之处,是阴经走得最多的地方,而且神经末梢丰富,对外界最为敏感。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所谓“寒从脚下起”,就是这个道理。

养育实操:尽量保证孩子的鞋和袜子每天都是干燥的,如果湿了,要及时更换。因为潮湿会加快、加重寒冷引起的损伤。给孩子穿纯棉的袜子,而不要穿尼龙袜,因为它不透气、不吸汗。

头凉。头部喜凉恶热,因为人所有的阳气都汇聚在头上,而阳是要发散的,是要动的,你捂着它,发散不了,就会头昏脑涨。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 由头部发散,头热则会心烦、头晕,所以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

养育实操:在保暖上,要“重脚轻头”,保证孩子足暖、头凉,不要把头捂得过于严实,尤其是在室内。这样就能让孩子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心胸凉。“心属丙火”,穿着过厚,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让它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宣发”、“肃降”的功能。

养育实操:孩子的衣着不要过于厚重,而且不要太紧,晚上睡觉时,被子不要盖得过厚,以免压迫孩子的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调理篇

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要想让他健康地成长,就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细心地调理与呵护。

“肾常虚,肺为娇脏,脾常虚,心为火为热,肝常有余”,这是中医对小儿五脏的认识,也就是说,小儿常有三不足:肾常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而五脏与六腑是相连的:心与小肠相连,肺与大肠相连,肝和胆相连,脾与胃相连,肾和膀胱相连。所以,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就要小心呵护这三个不足之处。

肾常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的肾气、肾精不充沛,需后天饮食营养的不断补充、化生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

调理重点:肾脏承担着排泄废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任务,宝宝的饮食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肾脏的健康。

6 个月以下的宝宝要纯奶类喂养,1 岁内的小宝宝主餐要以奶类为主。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是最优质的、无可替代的食物。

母乳不足或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可以用代替母乳的配方奶粉来喂养。鲜牛奶并不适合于婴儿,因为鲜牛奶中所含的矿物质比人乳多3 ~ 3.5 倍,使得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的婴儿肾脏的溶质负荷增加,会对肾脏造成损害。配方奶粉的营养素成分接近于人乳,比较适合于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肾功能。

在孩子的喂养中,营养素供给的均衡很重要,并不是营养素越多、越贵的东西就越好。比如有的妈妈认为孩子多吃肉长得好。实际上,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容易导致便秘及消化不良,会使肾脏因为负担过重而受到损伤。

脾常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营养物质,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年人相对较多,但脾胃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加上小儿饮食不能自节,容易为饮食所伤。

调理重点:孩子是元阳之体,生长发育特别旺盛,比成人的生长率要高很多、快很多,需要的营养物质也就特别多。而孩子自身所具备的物质基础又很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要靠大量食物的摄入来获得,所以,孩子胃肠的负担特别重。而孩子的胃肠还很幼嫩,一旦饮食不当,很容易受到损伤。

那么,怎么喂养,才能既保证营养的摄入,又不伤害胃肠呢?做到下面几点,就能使孩子的脾胃无伤。

食要有时、有节。孩子每天的饮食要定时、定量。定时吃饭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胃肠的消化液分泌也就有了规律,能够很好地将食物消化、吸收。每餐吃得适量也很重要,如果好吃的就任他吃到撑,很有可能伤及脾胃,导致胃肠功能受损。

食宜全、宜暖。要让孩子得到全面的营养,就不能养成偏食的习惯,否则孩子可能会出现某些营养过剩,而某些营养又缺乏。要给孩子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否则胃肠堆积着大量不能及时消化的东西,可能会变化成痰,积久而化热,成为致病的因素。因为胃喜暖而恶湿寒,所以,要保护好孩子的脾胃,还要控制他吃冷饮的数量,也尽量不要吃凉了的饭菜。

食前静,食后动。胃肠消化需要血液的支持,如果饭前活动量太大,血液都集中在肢体、肌肉等处,胃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就会影响消化。而吃完饭一直坐着不动,胃肠也会减缓活动量,造成食物在胃里停滞。饭后散散步,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愉快进食,谨慎用药。吃饭的时候情绪愉快,不仅饭吃得特别香,而且消化也特别好。反之,如果在孩子吃饭时或吃饭前后责骂他,会使他的脾胃受伤。另外,有些药物会伤及孩子的脾胃,比如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腹泻,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肺常不足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在防御上不够有力,易为外邪侵袭。肺之气有赖于脾的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气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肺气也就弱了。

调理重点:宝宝出生之前,很多器官已经开始行使其功能了,但肺一直是“闲置”的。而宝宝刚一出生,这个在胎儿期最闲的器官马上就要开始进行大量的工作。从宝宝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他的肺泡就已经张开,开始在空气中呼吸,肺也正式上岗工作,而且一生不再停歇。肺是呼吸道的终端,是过滤空气的地方,所以,要想帮助它减轻负担,一定要保证进入肺部空气的洁净。

保证家里空气的清新。尤其是孩子的房间,一定要定时通风换气,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保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0 分钟以上。

不要在家里抽烟,更不能在孩子的房间里或当着孩子的面抽烟。

注意孩子的保暖,尽量避免因受凉而患呼吸道疾病。

及时治疗孩子的感冒,避免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在流感高发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不要带孩子在汽车多的马路边上玩,以防汽车尾气的污染。

治疗篇

孩子不舒服,大多和吃有关。中医有句话:小儿不知饥饱。所以,家长经常为两种情况而苦恼:一是孩子胃口太好,经常吃多了,吃顶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胃口不开,吃饭像吃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脾胃,从而影响到他的消化吸收,生长发育。

吃多了,饿一饿

古人认为:“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饥和寒。”而孩子往往又是不知饥饱的,好吃的吃个没完,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肠出现问题,营养无法正常消化,停滞在胃内,身体的其他器官都会因此而受到阻塞,就可能表现为发烧。

晚上不要吃得太多、太好。孩子晚上又哭又闹,睡不好觉,多半是肚子不舒服,胃肠有点儿痉挛。导致胃肠痉挛的主要原因,是晚上吃得太多,特别是肉类等高蛋白的食物吃得太多。本来晚上给胃肠消化食物的时间就不长,加上晚上活动量小、消耗少,食物就会停留在胃肠过夜。食物停滞在胃里,肚子就会不舒服。所以,晚饭不要吃得太晚,尤其是临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太多东西。

嘴红脸红,饿一饿。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节假日带着宝宝出去玩,爬山、游泳、野餐……孩子食欲很好,兴致很高。可是回家后就生病了,为什么?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停食着凉。因为吃了大量食物后,需要很强的消化能力,而孩子玩得出汗后,凉风一吹,就会着凉。着凉后胃肠功能减弱,其他的器官也会因此而受到阻塞。而身上的热量过高,发泄不出去,只能通过发烧来释放出去。所以,发现孩子食欲特别好,脾气大,嘴唇和脸很红,要饿个一两顿,或者只吃少量清淡的东西,直到他的嘴、脸和耳朵不红了,才恢复正常饮食。这样他就不会生病了。

父母必读相关链接

在古代的皇宫里,遇到皇子不舒服,太医就会想办法让他大哭一顿,或饿一饿,病就生不起来了。哭和饿都是在消耗,都是一种释放和发泄,将多余的热量释放出去,就可以避免生病。

不吃饭,捏一捏

有些孩子一到吃饭时就愁眉苦脸,毫无食欲,人也瘦瘦小小的;有些孩子平常食欲不错,可有时又突然不想吃了,嘴里还有酸臭的气味,甚至恶心、呕吐。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多是患了积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积”。

中医认为,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方能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身体有“积”的主要病因

1.妈妈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或宝宝是早产儿,先天肠胃功能不足;

2.孩子在饮食上经常饥饱无度,加之大人盲目给吃营养食品、零食,损伤脾胃;

3.婴儿时期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消化功能较同龄孩子差。

孩子有“积”后,大多表现为见饭不喜,没有饥饿感,但喜欢吃冷饮;面色萎黄,形体偏瘦,毛发稀疏、枯黄;脾气烦躁易哭,夜间入睡不稳,额头上出汗较多或面红耳赤,口中有臭秽气味;体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缺乏,血色素也偏低。

积食居家治疗法

宝宝有“积”,可以通过吃健脾、消积的药物治疗,但对有些宝宝来讲喂药很困难,并且见效慢。中医传统疗法即捏积,对治疗宝宝有“积”有其独到之处。捏积也称为小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腧穴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捏积的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易行,并且见效快,疗效好,没有毒副作用。方法为每天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推脾土:脾土穴经位于拇指螺纹面。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 次,每次推200 次,可治疗呕吐、腹胀。

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可用拇指揉此处,每天1 次,每次揉50 ~ 100 次,可治疗腹胀、食欲不振。

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可用食指和中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 次,每天1 次,可治疗腹泻。

捏脊4 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推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 次,可治疗厌食、腹胀、腹泻。

推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可用食指和中指推动按摩此处, 每天1 次, 每次100 ~ 200 次, 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捏积VS 捏脊

捏积和捏脊其实指的是同一种方法。捏积是俗称,指的是消除积滞存食;捏脊是指捏的部位在背部脊柱部分。目前教科书上统称为捏脊。

2款伤食药膳

山药粥

山药100 克洗净切薄片,小米100 克洗净后加水适量,旺火煮开,然后文火慢煮至成稀粥状,分次喂服宝宝即可。

消食健脾粥

莲子15 克,芡实15 克,山药50 克,扁豆15 克,焦山楂15 克,炒麦芽15 克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20 分钟后去渣,再放入粳米200 克熬煮成粥频服。

此粥可调节、增强消化功能,有健脾、消食的作用。

8 大民间偏方,中医解读对与错

所谓的“偏方”就是老百姓在长期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并在实践中经过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才能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中医专家对偏方的专业解读吧。

偏方1:神奇的炒米糊

将大米炒糊,再加水煮沸,然后在汤里加少许奶粉给腹泻的宝宝喝,可以有效止泻,帮助宝宝恢复健康。

中医专家解读:用炒过的大米碾成粉冲泡后服用治疗小儿腹泻,是简单易行的民间验方。治疗消化不良的焦三仙(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就是家喻户晓的中药,经过炒炙焦黄的谷稻芽(大米、小麦)具有消谷积、化肉食、运脾收敛的功效。所以,宝宝患轻型腹泻或在腹泻恢复期,都可以用这个验方辅助治疗。

偏方2:能止泻的野草

遇到宝宝腹泻,可每天用鲜马齿苋100 克,洗净煎汤,加2 小勺红糖,给孩子喝汤。通常喝3 天后见效,一周内痊愈。

中医专家解读:马齿苋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止痢的作用,常用来治疗腹痛、肠炎、红白痢疾,如果应用鲜药作用更好。

偏方3:用鸡内金化积食

宝宝吃多了积食,可以用鸡内金(鸡胗外面的一层膜)晒干,然后捣成粉末,用温水冲开,让宝宝连渣带水喝下去,虽然难喝,但很管用。

中医专家解读:这个偏方很有科学道理,也符合中医理论。鸡内金具有消食化滞的功效。在我们宰杀鸡鸭等鸟禽类动物后,打开鸡(鸭)胗就会发现里边包裹着许多泥沙,可见其消化的能力有多么强大!在农村,许多人家都会积攒几个鸡内金,放在锅里微火焙干,宝宝积食时研成细末喂给他吃,疗效非常显著。就是在今天,鸡内金仍大量被临床医生用于治疗纳食不香、腹胀腹痛、脾胃虚弱的患儿。

偏方4:鸡蛋黄湿疹克星

把煮熟的蛋黄放在铁勺内翻炒, 炒出油来,然后用这种油给宝宝抹在长湿疹的部位, 不仅能治疗湿疹,还能令小脸皮肤变光滑。

中医专家解读:这是民间治疗小儿湿疹的一种方法,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一种成分:糠馏油,这种油是从鸡蛋黄内或从米糠中提取的,用于治疗各种有渗出性的皮肤病。当然,这种油不是对所有的皮肤病都有效,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

偏方5:好喝止咳的萝卜蜂蜜汤

将一个白萝卜洗净,掏空中心后,放入100 克蜂蜜。把萝卜放到碗里,隔水蒸20 分钟。吃萝卜喝汤,每天2 次。

中医专家解读:萝卜既是蔬菜又是药材,具有宽胸理气的功效。萝卜子又叫莱菔子,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润肺止咳、消胀理气、化食通便的功效。蜂蜜更是润肺的要药。此方作为家庭食疗保健服用可以,但是如果痰液较多,咳嗽很重,则不宜加入很多蜂蜜,因为蜂蜜甜度较高,更易引起咳嗽。由于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不适于1 岁以内的小宝宝服用。

偏方6:鸡蛋、银币可祛风

遇到宝宝受风感冒,可以将鸡蛋带壳煮熟剥皮,将蛋黄取出后,放入一枚银币,让蛋清包住银币。蛋清外面再用一层纱布包住。趁鸡蛋热的时候,用它轻推宝宝的额头、太阳穴, 过一阵子银币会变黑。将变黑的银币用柴灰或布擦净,再重复上述动作。

中医专家解读:这个方法实际就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的刮痧。现在市场上有专业刮痧用具,不用像以前那么麻烦了。用鸡蛋清包住银币只是起到缓冲的作用,银币变黑并不能说明病情的轻重或治疗有效。因为银币接触空气后发生了氧化,自然就会变黑。建议较小的婴幼儿不要使用此方法,因为小儿皮肤娇嫩,很容易损伤。

偏方7:酒“拔”凉气

口内含酒对着宝宝的肚脐眼往外吸气,直到感觉口内发麻为止。这种用酒拔凉气的方法,可以缓解孩子肚子因为受风疼痛的症状。

中医专家解读:这个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卫生,最好不要用。现在有许多药物和治疗手段可以治疗小儿的胃肠痉挛,比如中药脐部贴敷或中药穴位导入,都能及时帮助孩子解除痛苦。

偏方8:吃些小药保平安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12

1、问:炎炎夏日,我7岁的小外孙除了吃冰西瓜、冰饮料等冷饮以外,开始“厌食”,一点饭都不想吃。我很担心,长期如此孩子会营养不良。请问,应该怎么办呢?

答:夏季天热,孩子喜欢吃冷食、冷饮,这是导致孩子厌食的一个主要原因,应尽量让孩子少吃,特别是那些平时脾胃就不是很好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因为饮料,尤其是甜饮料不仅让孩子摄入多余的能量,也会大大影响食欲,到吃饭时就没胃口了。长期喝过多冰镇饮料还会加重孩子的 胃肠负担,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目前认为,厌食的孩子应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品,平时还要注意摄取粗粮和杂粮,如玉米、麦片、麸皮等,以促进肠蠕动,增强食欲,改善胃口。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餐,以免脾胃生理功能紊乱,日久发生厌食。

2、问:我丈夫原本吸毒,现在已经戒毒一年了。请问,一般戒毒多久以后,我们才可以要孩子?

答:吸毒可以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导致男性减退或消失、阳痿、不能、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易引起不育。戒毒男性经过脱毒、康复之后,通常可以逐渐恢复而致女方受孕。已婚戒毒康复者若想生育,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不宜过早,一般认为在戒毒之后1~2年怀孕比较适宜。因为戒毒者的脱毒、康复期一般需要1年左右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戒毒者仍可存在心理、行为异常,仍需接受各种康复措施,以恢复机体各系统功能,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生理功能,同时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此外,由于戒毒者先前吸毒成瘾,社会责任感普遍较差。所以,戒毒后他们还需要一定时间,以逐步培养和恢复这种社会责任感。

3、问:每到夏天,我先生就会拉肚子。听隔壁邻居说,杨梅酒有止泻的功效,我也想给他试一试。可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的?效果如何?

答:民间历来就有喝杨梅酒可以止泻的说法,也确实有不少人喝杨梅酒治好了腹泻。夏季过多地进食冷饮、冷食,或淋雨,或空调使用不当着凉受寒以后,都可能会引起腹泻。这种腹泻通常没有腹痛或轻度腹痛,腹泻程度较轻,每天数次,大便稀薄无臭,无粘冻,无便血,无发热,也无不洁饮食史。这时候喝点杨梅酒或吃一两个白酒浸泡的杨梅,就能起到很好的止泻作用。因为杨梅有止泻治痢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腹泻都可以喝杨梅酒治疗。例如,细菌感染性急性腹泻,患者出现阵发性腹痛、水样便,可伴高热,严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病情急骤,应立即前往医院救治,不可耽误。

4、问:我患过敏性鼻炎5年。听说,7月是中医“冬病夏治”敷贴最佳治疗期,打算尝试。可我不知道,这“敷贴”治疗效果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病,由于反复发作,患者深受其害。通常,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效果要在冬季才能显现,因此,有些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就放弃了坚持治疗的想法,结果白白延误治疗时机。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敷贴后,若局部有痒、热、微痛等感觉均为正常反应,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疱,严禁抓挠,水疱处可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5、问:一到夏天,我奶奶的舌苔就很厚腻,吃什么都没味道,嘴巴还有点苦。去医院看病,医生说没什么大病。为什么我奶奶的 舌苔很厚腻?应该怎么办?

答:中医认为,舌苔厚腻多由于饮食过量,或过食油腻、辛辣食品所致。夏天湿气重,人体受湿邪所犯,也会出现舌苔厚腻的情况。此外,长期酗酒、吸烟者舌苔也多黄厚腻。舌苔厚腻分为黄腻和白腻。黄腻者多为湿热,常伴有口苦、口臭,大便干秘或虽便稀而有灼热感,日常可饮用绿茶,也可选择金银花、黄连、百合等煎汤泡茶,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苦瓜、西瓜、梨等性偏寒凉的果蔬;白腻者为寒湿或脾虚,自觉口中发甜、发粘,可选择乌龙茶、绿茶等茶类饮料日常饮用,夏令饮食上不可过贪寒凉,可适当吃冬瓜、丝瓜等性平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