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运会入场式

校运会入场式

时间:2023-05-30 09:15:10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1

迎面走来的是高一八班的运动健儿,他们个个英姿飒爽,斗志昂扬,如茫茫夜空中闪烁的群星,又如晨雾中冉冉升起的太阳,他们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们孕育着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请看他们雄健的步伐,请听,他们响亮的号音。

“高二(3)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今天,蓝天白云做伴于群星上空,今天群星灿烂,高二(3)班全体同学愿在这样一个灿烂的日子里,为群星再添辉煌,高二(3)班,加油,努力!高二(3)永争第一!

“小二a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带着一群稚嫩可爱但精神抖擞的小二a班秋娃娃们来到了运动场上,他们将用自己多彩的笔,画出一个绚丽灿烂的丰收运动会!

“ 小二a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带着一群意气奋发,精神抖 的小二a班的秋娃娃们来到了运动场,他们将用自己多彩的笔画出一个绚丽灿烂的丰收运动会!

“小一(a)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瞧!首先走向我们的是可爱的小一(a)班。小运动员们人小,可是志气高。从走进群星的那天起,就立志做一颗最闪亮的小星星,他们是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他们是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高二(1)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高二(1)班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士气高昂、充满自信是这个班的特色,他(她)们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托着明天的希望,走向今天的充实,走向明天的辉煌。我们期待着他们在运动会中再创辉煌。

“高一(7)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高一(7)班,高一七,51颗年轻的心键成钢铁的矩阵。拨动任何一根心弦,都会牵动50颗心的跳动,都会奏出美妙完整的旋律。然而他们更象初升的太阳,每天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今天,运动会的挑战更加燃起了他们高昂的斗志。这400米的跑道必将成为他们展现英姿的舞台。

“初一(3)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老师们同学们,现在迎面走来的是初一(3)班队伍,这支队伍刚组建就在暑假军训中获得了“优胜班级”的称号,他们有着团结的品质、拼搏的精神和激昂的斗志。他们带着灿烂的笑容,迈着自信的步伐走来了!相信他们能在这次运动会上发扬奥运精神、再创辉煌成绩!

“初三(4)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放飞理想、放飞激情、勇往直前、永不言败,初三(4)班正踏着朝阳,激情豪迈地向主席台走过来!这,是一个纪律严明、勤奋好学的集体,他们矫健的步伐、抖擞的精神在向你我庄严的宣告:初三(4)班,本届校运会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高一(6)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迎面走来的是高一(6)班方阵。瞧!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活力。该班实力强大,拥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团结、拼搏“是他们的口号,”强身,健体“是他们的宗旨相信。他们在本次运动会上能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取得优异成绩。

“高一(1)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现在正迎面走来的是本届校运会的彩旗队,他们是由高一(1)班全体同学组成的。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无数的辉煌在等待他们创造。前进吧,高一(1)班。

“高一(3)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看,现在迎面来的是神采飞扬的方阵是高一(3)班。整齐而矫健的步伐,一步一步迈出属于高一(3)班的自信,属于高一(3)班的力量。 青春的活力在空中飞扬。我们时刻准备着,用青春燃烧希望,梦想,搏击之歌响亮,奋斗步伐昂扬,构成了跑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藏龙卧虎,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相信他们在本次运动会中定能象雄鹰一样翱翔,冲破蓝天,超越梦想,秀出风采,取得骄人的成绩。

初三(2)班代表队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现在向主席台走过来的是初三(2)班代表队。更高、更远、更强————永远是他们的不懈追求。本届运动会上,他们将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拼搏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成绩,用实力向初中阶段最后一届校运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初三(1)班代表队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正在通过主席台的是初三(1)班代表队。具有辉煌战绩的初三(1)班,是我校运动会上的一支劲旅,他们素质过硬,作风顽强,敢打爱拼,多次取得骄人的战绩。让我们真诚地祝愿:初三(1)班的健儿们,加油!

“高一(2)班”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高一(4)”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校运动会班级入场式解说词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2

关键词:高校;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场馆设施运行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场馆设施的非经济化定位、机构的行政化趋势、经费供给财政化等因素,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全民所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变成了“高校所有”、“单位所有”,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相互分割和封闭,实际上造成了学校体育设施闲置和利用率不高。

在场馆设施建设方面,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大多仍以满足基本的教学为目标进行规划和功能定位,场馆的功能单一、规模偏小、整体布局零乱,在面对当前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时,设计灵活性不足等建设缺陷日益明显。此外,在竞技体育内容占绝大部分的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所修建的体育场馆大都为竞技体育项目服务,一方面满足不了广大师生的需求和高规格、高水平竞技体育竞赛活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适应高校体育领域的变化、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和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要求。

在场馆设施管理方面,目前高校现行的体育场馆管理有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后勤或工会部门集体管理以及个人管理等模式。整体上看,目前高校场馆设施的产业化管理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比较而言,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较为滞后,且缺乏统一的改革行动方案和整体配套条件。

在场馆设施运营方面,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模式有学校完全开放服务、个人或集体承包经营、部门服务与经营等。普遍地看,高校体育场馆均有不同程度的有偿经营,但其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运营系统,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与高校体育师资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校场馆设施的属性及其功能

高校体育场馆属国有公益资源这一特殊性,由其产生的体育社会效益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高校场馆设施的产出大都属于精神产品,其功能在于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而就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范围而言,面向社会产生的效益也属于公共的概念范畴。

国家、地方和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国有资产体育场馆。虽然高校体育场馆是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及体育活动为主,但作为公益建设项目,也有一个保值和增值的问题,因此如何管理、运营、维护和开发利用,实现“以场养场,以馆养馆”,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校场馆设施的本质是公益性的,但并不意味着高校体育场馆不能从事市场化的经营活动。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主要是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服务,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健身运动场所,为学校各种大型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同时,在满足上述需要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段为社会各界体育爱好者服务。换言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定位应为:一是体育教学、训练功能;二是全民健身功能;三是体育产业功能。

三、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院校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就不可能继续像以往那样完全通过国家划拨经费的形式来维持一种简单的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而必须进行相应的产业化变革。首先,由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多元化特点及其场馆保养与维护需求、教学训练、对外经营管理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相对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经营与管理,这是保证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与利用的基础之一;其次,目前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社区基础设施系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锻炼健身需求。因而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的实施将有利于社区体育健康发展,并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经营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团体及单位对场地的需求,有利于学校和社会团体及单位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

(二)可行性。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的背景下,“有偿服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理模式的运用,必然在经费来源、业务活动、分配方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形成其突出优势。它既可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和特长,又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目前,体育消费人群充足,高校场馆产业化的经济效益可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体育锻炼越来越普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娱乐与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全民健身、终身体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消费范畴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具有客观的市场前景。

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过程其实也是搭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协作发展的桥梁,并提升学校品牌效应的过程。通过体育场馆的开放和使用,可以最大化地与周边社区体育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周边社区体育文化的繁荣;同时,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和媒体宣传,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也会随之上升。

四、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的制度设计

总的来说,高校场馆设施市场化制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加快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改革,尽快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系。在贯彻“以教学为主、创收为辅”的原则下,参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有偿服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成立专门部门或采取公司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经营。推行合同管理,即制定运营规范和标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学校只扮演监管角色,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规范有序地运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职工和周围社区。此外,各高校针对现有资源特点,必须体现和发挥各自优势的产业项目,积极开发相关市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产业。

具体说来,一是要转变观念,简政放权,运用体育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加强经营管理,增强高校体育产业化意识。吸纳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成果,用体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激活和调动高校资源的潜在力量,使体育场馆管理逐步向规范化过渡。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优秀体育专业人才进行有偿服务,既可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又可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从设计到建设要注重场馆的综合利用,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规划,前瞻性地考虑场馆的运营、维护和管理;三是探索科学运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上,根据资源特点进行多种经营。学校应加强对体育场馆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做好体育系统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要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经营方式要有利于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有偿开放的关系,要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体育场馆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引入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管理机制。管理专业化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借鉴日本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有条件的体育场馆采用委托管理方式进行运营,引入专业化人员,彻底保障体育设施的成熟管理和场馆功能的发挥。对场地监管与维修有关人员进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入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在人们体育锻炼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五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依托社会,面向市场,加强体育资源的科学经营管理。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场地、器材、培训、组织等方面的有偿服务,形成稳定并且不断扩大的健身消费群体,建立客户信息档案数据库,通过客户的信息反馈,分析需求者的个人爱好,发现客户的需求模式,分析客户的类型,掌握客户需求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六是与社区沟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城市社区体育和高校场馆设施的联动发展模式。基于缓解社区体育锻炼场馆设施不足,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和指导员队伍、引导组织社区活动,以“社区俱乐部”会员的形式,出租会员费、运动会赞助费等方式对场馆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从而实现二者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七是在合理限度内提高场馆管理人员的待遇,运用激励机制,使责、权、利清晰,体育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场馆服务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八是循序渐进地进行产业化改革。如在开发项目上,结合当地全民健身市场需求与学校场馆自身条件,向大众开放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游泳等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紧跟全民健身的新潮流,积极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在开放时间上,要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训练计划来安排。高校场馆向社会开放一般集中在晚上、节假日、双休日;在开放价格策略上,积极采用分时段定价、会员优惠定价制。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场馆设施产业化运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正确处理体育场馆有偿经营和体育教学训练的关系。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服务,高校体育场馆不能因经营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教学与经营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保障教学。因此,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训练与有偿经营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又要能够满足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场馆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3

运动场馆作为大型集会场所还承担大型的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专业会议和技术交流会,举办文艺演出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了减轻运营成本负担,高校运动场馆通常会在完成学校任务后的闲置时间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在服务学校广大师生健身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服务社会。根据高校运动场馆的运营特点,可以将运动场馆广告的受体确定为在校大学生、教职工、学校周边社区居民三个主要群体。因此,从受众群体看,当前的高校体育已不仅仅是指学生体育和教职工体育,还存在着与社区体育的广泛交融。受众群体的年龄跨度大,经济收入、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不同,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各有千秋。但其中大学生和教师是运动场馆使用的主要群体,且人数众多。所以,高校运动场馆广告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教师。他们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在年龄、教育背景、文化修养、消费观念等方面具有同质性,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消费上互相影响,是未来社会中极具潜力的消费群。

2高校运动场馆的广告经营形式

2.1冠名权出让

从而给转让双方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商业机会的权利。[2]高校的运动场馆通常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位高校大学生、教职工以及附近的锻炼居民都熟悉运动场馆的名称,厂家或广告商正是看中了运动场馆的这种广告效应,愿意花费巨资求得场馆的冠名权。学校将运动场馆的冠名权出让给企业可以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极大解决运动场馆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2.2日常运营期间广告

日常运营期间的广告是高校运动场馆广告经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长期和临时两种广告类型。高校运动场馆广告经营首先关注长期合作的广告形式。场馆经营者与长期合作的广告厂家或广告商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沟通更为顺畅,便于对广告进行管理。

2.3赛事广告

赛事广告属于赞助型广告,一般由赛事组委会的市场开发部门根据与赛事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合约,广告通常以赛事活动冠名、合作等形式出现。3.4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表现形式,提倡社会发展新风尚、宣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德,树立健康文明的公民行为规范,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3]公益广告具有极强地社会教化功能。高校运动场馆应长期坚持免费公益性广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高校运动场馆广告经营的开发措施

3.1充分开发运动场馆的广告媒介资源

高校运动场馆的广告媒介包括场馆内的体育器材、固定的建筑设施空间位置(场馆建筑的内外墙体、楼梯、通道、座位、护栏、围栏、地面、灯柱以及楼顶等)、场馆周边沿途设施、场馆入口处设置彩虹门或气球,原则上所有的运动场馆设施及周边资源都可以是广告媒介。广告可以通过与高校的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标牌、横幅、展板、促销活动等多种形式予以。此外,运动场馆的冠名权等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广告资源,场馆经营者应该认真挖据、包装,寻找可能合作的潜在客户。

3.2培养长期合作的广告客户

坚持对广告客户负责的原则,做好服务工作,培养长期合作的广告客户。尤其是那些健康、积极、向上、创新,具有较大影响力,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客户。

3.3经营活动灵活多变

高校运动场馆的广告除了经营者独立开发外,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有效风险防范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其它广告商进行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更为有效地拓展和利用资源。

4结语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化;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207-02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其自身的产业化。高校体育产业化,既有利于解决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资金的部分来源,又能够满足师生和周边居民体育健身的迫切需求,促进全民的健康运动。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在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众多问题,阻碍着产业化的发展。本文主要总结了四点不足,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存在的不足

1.1 高校体育产业化观念不够开放、产业化理论缺乏

高校体育产业化程度和高校相关部门领导的观念息息相关。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思维定式,体育的公益性、福利性被广泛认可,而对体育的产业性、经营性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校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很多领导认为学校体育也属于非营利性的而忽视了学校体育资源也可以部分产业化,缺乏市场观念;二是仍未建立高校靠自己资源优势创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缺乏整体观念和长期观念;三是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

1.2 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俱乐部法人资格、经理人资格的确认,教练员、运动员的职业化,运动员转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竞赛产业的形成与规模化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排头兵,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已初见成效。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限制了体育教育业的繁荣与发展。

1.3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陈旧,管理落后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经费来源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行政性拨款,各高校体育经费所占比重很低,一般仅为1%左右,造成许多学校体育场馆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各种体育设施、器材严重缺乏。由于硬件设施跟不上,造成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习惯的良性发展,导致了学校周围的录像厅、台球厅、网吧的兴旺。此外,高校体育场馆缺乏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高校体育场馆一般由二级体育部门兼管,而体育教学部没有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都是教师编制,主要精力在体育教学上,这一部分人员一般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的滞后。但随着场馆的日益增多,这一切都与高校体育教学部的首要任务即体育教学发生了矛盾。如投入更多人力、精力加强管理经营,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否则,又不能充分利用场馆等硬件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

1.4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主要还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性赞助。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去掉广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性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另外,高校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资金流向缺少透明度。明晰赞助行为,是校园体育赞助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2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解决对策

2.1 转变思想,更新意识

在当前我国社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转变思想,更新意识,树立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体制,是优化提升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首要环节。我国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一统”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未能全面而有效地开发实施体育场馆的社会,单一行政领导式的管理模式严重扼杀了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内在需求。对这种不合时宜的体制必须进行全面而充分的改革,以最大限度地激活体育场馆自身的内在活力。一方面,广大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领导者以及从业人员必须坚决抛弃对“市场”、“经营”、“创收”等的排斥心理,适时地调整体育场馆的市场化、产业化运营道路,积极创造条件开拓产业化运营管理的新路子,进一步促进体育场馆产业化开发管理的合理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广开思路,采取多种方式手段,如实行公司制、俱乐部制、承包制、租赁制等,使高校体育场馆拥有更大的自、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自身内在的积极性,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快高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克服体制困境

针对华中地区高校体育产业微观主体的所有权由学校控制,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明晰的现状,我们需要加快有关高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经营的高校体育产业,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员工多元化体育的需求。

2.3 加大高校体育资金投入,完善管理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在满足学生锻炼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的一个过程。场地和场馆是体育产业化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保证正常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建造一流的场地和场馆,完善体育场馆和场地的配套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体育赛事、企业投资、商业赞助等。这样才能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使投入得到更大回报。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体育产业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关键。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必须具有能够为体育市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2.4 宣传高校体育资源及树立品牌,吸引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加强对高校体育资源市场的宣传力度,使更多企业和公司认识到高校体育资源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增加他们的投资力度。在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赞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寻找新的赞助投资市场,增加企业、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是企业和公司迫切需要的。高校作为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吸引力。高校应该利用自身在社会中的知名度,有选择地和公司企业进行合作,由公司、企业冠名投资赞助,借助企业、公司的资金发展高校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同时企业、公司借助高校的知名度来提高自身形象,使企业、公司增强在社会中的营销实力,觉得有利可图。

参考文献:

[1]刘宁凌.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调查与研究[J].企业经济,2008(12):114-116.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5

1.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很多高校体育场馆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很少与外界进行联系沟通,这样就造成许多社会性的训练活动、比赛、赞助活动都很难得以开展,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严重浪费。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较低还在于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大多是让体育学院或者后勤人员来兼管体育场馆,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培训,这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对场馆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使用、日常清洁及维护,对场地的运营及开发并未有具体的职能分工,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2.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形式基本上只限于简单的训练和场地出租。其实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不仅可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团体及单位对场地的需求。除了游泳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健身场所等有偿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大型会议、博览会、文艺体育会演、咨询培训服务等多功能综合开发。

3.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利用率低

高校体育场馆一般都是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才开展有偿经营,而周一到周五主要是为师生员工提供教学训练服务。由于体制、观念、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大多处于半闲置状态,平均利用率较低,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都发挥得不够。成都某学院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平时基本未对外开放。节假日及寒暑假对外开放,但并未进行相关的宣传与管理,使学院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

1.加强管理知识培训

过去,主要是由于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理论落后,导致我国高校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课程建设方面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主要做到:(1)更新管理人员观念,树立经济效益意识;(2)强化管理知识培养,传授专业技能;(3)规范运营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4)优化人才选择机制,促进经营管理创新。

2.注重多元化运营

多元化的运行方式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化运营管理。首先,可以引入各类体育赛事。通过成立体育联盟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高品质体育赛事。在此基础上,立足于高校所在地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多策划运营该地区大型企事业单位职工运动会。其次,开展市民健身业务,统筹兼顾场馆资源。进行业态规划、升级,实行集中招商,集中发行健身卡,实现“全民健身、一卡通达”的目标。第三,开发广告业务。如赛事广告、冠名广告、园区立柱广告牌、LED大屏广告屏等。企业可通过竞标方式取得高校体育场馆冠名权,期限可定为三年,发展成为体育中心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第四,开展各类商务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场地和高校学校环境,举办大型商务会议、汽车展、体育装备展、服装展等,形成若干个商展品牌。多元化运行让高校体育场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提高最大的市场经济效益。

3.强化“以人为本”理念

设计高校运动场馆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高校多层次教学和竞技运动功能的相互结合。例如在田径场跳高区、跳远区应该适当地增加沙地区域,以满足广大市民沙中赤足练习和身体素质差群体的练习需要。再如在设计高校游泳池的时候,可以借鉴水上游乐中心的经验,在游泳池的深度设计和外形设计上做到柔性化、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娱乐、健身的需要。

4.学习国外经验,注重团队建设

随着国际前进的步伐,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应该要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首先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新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理念。如美国是世界上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开展得最好的国家,其先进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运作手段,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次,在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积极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运营团队,这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化运营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效益;产权;经营性;营利;养馆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20-04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高校体育场馆处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常常是“场馆好建,包袱难卸”。由于政府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场馆,又要在场馆建成后,不断地投入大量的维护运营资金和庞大的管理机构,无疑给政府加大了运营成本。本文试图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分析上述问题,为高校体育场馆所有者、运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与效益

1.1高校体育场馆成本

1.1.1 高校体育场馆的成本构 成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是指高校从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到场馆的运行使用动态过程的所有代价与投入。高校体育场馆成本的组成、支付主体和职能见下图1所示。它主要包括三部分:1)建馆前期成本,如建馆的信息与决策成本、规划与设计成本等;2)建馆中期成本,如土地征用、人员拆迁、建筑的人财和物资等;3)建馆的后期成本或者是运行成本,如设施配备、管理员工薪酬、维护维修成本等。一般而言,前期成本和中期成本由于有一套严格的、统一的管理系统,因此这两部分成本是相对稳定的,而后期成本是相对变化的。

1.1.2 高校体育场馆成本的支付主体与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支付的主体有两种:一是形式主体;二是实质主体。高校一般为形式主体将筹集到的资金支付给承包商,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实质主体;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支付的实质主体主要是:国家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体育系统财务部门、高校自身财务部门(承担了部分前期和中期成本)、社会团体或个体等。支付形式主要有:一次性支付、分批次支付等。

1.1.3 高校体育场馆成本的支付与实际成本的均衡性 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与支付主体支付的成本存在一致性和非一致性。成本支付主体支付的成本可以与实际需要的成本完全一致,即等于前期成本、中期成本和后期成本之总和时,我们可以认为成本的支付与实际成本是均衡的。现实中,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支付主体支付的成本与实际成本常常不一致:1)它只是前期成本与中期成本之和;2)只是前期成本与部分中期成本之和;3)也可能是前期成本、中期成本和部分后期成本之和。当支付成本与实际成本不均衡时就会出现差额,这个差额出现在前期、中期、后期时对场馆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将会使场馆的运行使用时间沿后或场馆部分功能受损,甚至不能使用;第二种情况是建筑工期延长,甚至不能完工。一旦出现不均衡时,就会有差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差额和解决这个差额?

1.1.4 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支付后的回收 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支付主体付出成本后,是否需要回收其成本?他会回收多少成本?对于要不要收回成本,完全取决于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主体支付成本的意愿和目的;如果支付主体决定要回收成本,那么他们回收多少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支付主体回收成本多少取决与支付主体支付成本量和回收成本的目的。根据支付主体支付成本的情况,回收成本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回收前期成本、中期成本和后期成本的总和;2)回收前期、中期和后期成本的某一部分;3)回收前期、中期、后期成本总和和主体期望值。

1.2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

1.2.1 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益缘起 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益源于场馆的作用,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运动与竞赛,从而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所谓效益,简言之是效果和收益,体育场馆的效果就是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收益是为社会提供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认为高校体育场馆效益是高校体育场馆对服务预定对象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

1.2.2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的分类与目标 1)依据不同的效益目的,高校体育场馆效益可以分为社会效益与以经济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经济效益是以高校体育场馆提供服务为手段、以货币增值为唯一目的而获取利益。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是高校体育场馆提供服务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而取得的效果和收益,不能直接带来经济价值和经济利益。依据不同时间,高校体育场馆效益分为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

2)有的学者认为高校体育场馆效益应该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认为高校体育场馆的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体育教学服务,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和健康为目的,因此就不能追求经济效益。有的认为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因为社会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中心,任何单位或个体必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有的认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并举,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实现目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实现的手段;因此即使是以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但在实现社会效益的过程中也会有经济效益,故近期的经济效益行为从长远目标来看,其实质是实现社会效益。

3)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益目标与场馆经营性质的关系。如果高校体育场馆选择了经济效益目标,那么高校体育场馆必然以货币增值赢利为唯一目标;如果选择社会效益目标,那么就必然选择非赢利性和货币持平或损失。因此,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目标定位后,就决定了其经营性质。

2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2.1 高校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经营性质 所谓产权,系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产权的基础或主要部分是财产所有权,法律上称之为自物权;另外还包括由财产所有权实现过程中派生的其他财产权,称为它物权;同时产权有广义、狭义之分(图2)。在财产的权利体系中,理论上可以分析出五项权利:一是财产的所有权;二是财产的占有权;三是使用权;四是收益权;五是处置权。广义的产权实际上是上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统一;狭义的产权仅指财产的实际营运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所有权的投资者并没有去占有和使用其财产,它只是获得某种收益权和一定的处置权,而资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却可能没有所有权。另一方面。财产的所有权也出现了二重分离,分离成法律上的所有权(亦称终极所有权)和实际营运资产的经济上的所有权。

我国体育场馆成本支付是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组成的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由政府组织的社会组织、社会个体、体育部门和高校自身筹集资金兴建的。依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定义,公共体育场馆是指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兴建的,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

娱乐等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因此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是属于公共体育场馆的范畴。从现实的具体操作来看,又存在以下困惑:1)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占有权、收益权和财产使用支配权属于高校,意味着高校是所有者;2)高校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每年仍下拨一定数量的资金到高校体育场馆,由高校支配和管理,意味着国家(或政府)是所有者和处置权,故高校是者;3)高校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事务(如人事、财务等)进行干预,而国家却不参与其中,意味着高校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使高校和体育场馆运行者成为一级和二级者关系。在这三种复杂关系中,难免会出现产权纠缠不清,因此我们认为:高校体育场馆产权应该由其成本支付主体决定,在高校体育场馆不同支付主体中,谁支付51%以上成本者拥有场馆产权(图3)。就是说,如果是国家政府、体育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任何一方支付51%以上成本后。它将拥有场馆的产权,而此时高校是场馆的者;当高校自身支付51%成本时,高校拥有场馆的产权。

依据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支付的现状来看,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支付绝大多数在51%以上,因此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应该属于国有资产,国家拥有场馆产权,高校是场馆的者。而今广义的国有资产按其用途划分,可分为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按其性质划分,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国有资产的用途与性质,高校体育场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但是,高校体育场馆的非经营性资产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转变为经营性资产,事实上各地公共体育场馆也在这样做。这对于弥补公共体育场馆经费不足,扩大资金来源起到了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1)高校体育场馆的非经营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使用,其目的是用获取的经济收入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不同于企业将获取利润作为核心目标;2)高校体育场馆的非经营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使用的不应是高校体育场馆资产的全部,只是其非经营性资产的一部分;3)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和预算管理的方式并未发生变化。由于这几点原因,虽然高校体育场馆的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但并不改变高校体育场馆国有资产整体上属于非经营性资产的性质,也不会改变高校体育场馆事业单位的属性。

2.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营利行为 随着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公共体育场地已难以满足大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为体育界的热点,学术界基本认同高校体育场馆是可以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一旦向社会开放,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是有偿开放还是无偿开放的问题,或者说是收费与不收费的问题?对于无偿开放或不收费的情况,消费者是非常乐意的,而场馆的所有者或者就可能要以场馆正常运行为条件了;对于有偿开放或收费情况时,那就面临收费与场馆所有者或者的期望值、消费群体的经济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目前有许多学者倾向于有偿开放或收费形式,既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是有尝的,那么场馆的收费是不是经营性质的呢?收费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性性质的标志吗?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以保值为基础,以增值为目的,所以他是以货币增值为最高目标;既然要增值,就必然要营利,要营利就必然有利润。

我国高校现有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并且是非经营性质的国有资产;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经营性转化,只是不要超过某一限度,即在非赢利条件下是许可的。这样就不会改变其非经营性质和其社会效益目标。这样使得高校体育场馆既要经营性质的营利行为,又要保证其社会效益目标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本质的两难境地。要理解和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应该理清高校体育场馆为什么要收费的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要有偿服务或要收费。是因为高校体育场馆成本出了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高校体育场馆成本支付主体与实际需要成本存在一个差额(图4):这个差额可以是高校体育场馆后期运行成本的一部分,此时成本差额小于或等于后期运行成本;这个差额可以是后期成本与中期成本的一部分或全部,此时成本差额小于或等于后期运行成本与中期建筑成本之和;当然也可以是后期、中期和部分前期成本。此时成本差额小于后期、中期和前期成本之和。正是这个成本差额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的收费有偿服务行为。高校为了解决这个成本差额,采取有尝服务收费来获取收入,当其收费总收入小于或者等于成本差额时,而成本差额是小于后期、中期和前期成本之和,即小于高校体育场馆总成本投入;依据利润的公式不难发现,在这种条件下,高校体育场馆的营利行为还是在高校体育场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性质。

2.3 高校体育场馆收费的对象与标准 既然高校体育场馆收费与其成本差额紧密相关,不难得出高校体育场馆成本差额越大,其收费就越高。一旦成本差额出现后,高校体育场馆通过服务收费来填补成本差额,使体育场馆能正常运行。既然为成本差额收费是必然的和许可的,那么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高校体育场馆向谁收费?怎样收费的问题?首先我们思考向谁收费的问题,换言之就是收费对象的问题。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的对象可以是高校内部群体,也可以是高校外部群体;高校内部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学生群体和教职员工群体,高校外部群体也可以分为高校周边社区群体和高校周边社区外群体。那么高校学生群体、高校教职员工群体、高校周边社区群体和高校周边社区外群体是不是都是收费的对象?还是其中部分群体?如果是部分群体,那又是哪几个群体呢?如果仅仅从收费的角度来看,这四个群体都可以收费,因为你享受到服务和消费,你就应该承担必要的成本;从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功能看,其特定服务对象高校学生群体是不应该收费的,那么此时的收费对象就是高校教职员工和校外群体。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高校体育场馆收费时,高校学生群体、高校教职员工群体和高校外部群体的收费标准应有所差别。

2.4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的实质――多级委托模式

2.4.1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关系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投资结构单一,缺乏社会资金参与;布局不合理,防碍赛后经营开发;场馆功能单一,设施利用率不高;经营人才匮乏,人员超编现象突出;经营管理滞后,营销手段缺乏创新;维修资金缺乏,场馆后续发展乏力;缺乏优惠政策,场馆经营负担过重。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管理模式:按资金的运行机制划分的管理方式,如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承包管理、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按经营管理体制方式,如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责任制、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委托经营责任制、自收自支责任制、全额管理、差额管理、股份制、租赁制等;按经营性质方式,如

公益型、事业型和营利型等等还有很多表述,其本质就是多级委托。

委托关系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同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并涉及三方面的法律关系(图5):一是在被人与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二是在人与第三人之间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三是由于人的行为,在被人与第三人之间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国有资产谁来行使,谁能代表国家一直存在争议。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第65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委托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可以看出,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一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再转托公司或单位,公司再转托给社会团体或个体管理者。从而形成多级关系(图6)。故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关系如下图7所示。

2.4.2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多级管理流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我们试图以图8来表述高校体育场馆运行过程,从而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

图8是以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与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高校体育场馆营利者与营利对象等核心来讨论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过程。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场馆的成本决定其经营性质、经营性质决定营利性质、营利性质决定运营者、运营者决定运营模式或和营利行为、营利行为决定消费对象和消费者利益。为了减轻消费群体,尤其是学生消费群体的分摊成本量;又要使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的成本差额得到补偿,成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的关键。因此,现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行为实际上是忽略场馆成本支付主体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成本投入的成本,用经济效益手段谋求场馆后期运行成本差额的补偿行为,最终使场馆持续运转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

3.1 弱化全额成本管理,倡导成本差额管理 首先是国家体制转型后,社会市场经济已日益明朗,开发市场以经济为目标,决定了以国家投入的资金也趋向于经济利润方向;再者,我国体育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体育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自身的造血功能有所提升,因此,体育场馆的成本投入主体需要减少场馆的部分成本,这样势必会打破全额成本管理的模式,为差额成本管理拓开了生存的空间。

3.2 减少委托链条,主张高校直接管理 结合上图8我们认为高校直接经营管理体育场馆的基本理由:1)减少委托链条环节,节约成本;2)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目标平衡;3)高校直接管理体育场馆,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场馆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经营收入流入第三方。4)高校直接管理,是教育主体和消费客户的统一。因此,高校直接经营学校的体育场馆既能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同时也能获得劳动所得,弥补部分经费。

3.3 保持非经营事业性,采用半市场公司化 高校体育场馆由高校自身直接实施俱乐部或协会管理实质就是准经营型管理,即半市场化运作,在依靠国家和社会资金投入的同时,部分面向市场,通过自主经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更大的力度为高校学生群体和社区群众提供服务,研究也表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因此,现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行为实际上是忽略场馆成本支付主体在前期、中期和后期成本投入的成本,用经济效益手段谋求场馆后期运行成本差额的补偿行为,最终使场馆持续运转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4 控制公私利益博弈,激创新管理人才 采用委托第三方经营管理模式,无论从目前的实践,还是从理论的演绎,都是无法调和这双重目标之间的矛盾。体育教育的目标由高校来承担,经济效益的目标由第三方来承担,双方都会极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目标,这样不合作的博弈有违经营初衷。所以,如何规避人在管理过程中公私利益博弈,最关键的就是人的激励机制,使其在公私利益的权衡中趋于平衡。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7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其中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变化非常大。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有效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于发展,也是高校为企业输出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重视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的研究非常关键。本文讲简要分析,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方面的相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措施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案例;教学措施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及人力资源市场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消费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营销的发展。关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逐渐成为高校发展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高校为了更好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的研究。

一、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的运用主要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20世纪初时开始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中,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从起初的不被理解到现在的广泛应用,并在营销学教学中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效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深入研究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了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教学案例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几个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

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是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非常普遍的问题之一。由于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这一问题的影响,直接导致了高校市场营销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专业内容,对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问题无法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其次,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也无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

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问题仍然存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直接成为影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如何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这一教学问题,对于提高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必须重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这一问题的发展情况。

(三)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实施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因素之一。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专业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接受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专业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难上加难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成为高校教学重点问题之一。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中,重视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产生的影响也很重要。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有效建议

(一)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中,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利于改善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的教学问题,并逐渐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其可以更好的接受专业的知识,不断强化自身市场营销的能力。其次,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更加积极的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于高校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高校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尝试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多媒体、营销软件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以促使案例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案例库的建设,给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应在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给予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重视案例的开发与教学措施的应用,建立专门的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积极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渠道,不断满足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通过重视案例库的建设,给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这一方式,逐渐提高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效率及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其将来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也逐渐成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深入研究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积极的完善存在的教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之将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中,深化校企高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发展理念,是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及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那英续.浅谈高校市场营销案例教学[J].才智,2015,(7):118-118.

[2]盛济川,陈理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63-64.

[3]巫佳琪.关于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教导刊,2014,(28):181-182.

[4]王少辉.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4):238-238.

[5]杜洁.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界,2014,(33):69-69.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8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外部性

西方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性经济”这一概念,其学生庇古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将“外部性经济”这一概念发展成了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位置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所依据的价格,无法准确反映经济交易的全部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由此将导致价格信号失真。而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将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有效状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当外部性存在时,作为经济主体决策基础的边际私人成本或收益将会偏离时间的边际社会成本或收益,从而导致经济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决策与社会的要求相背离,进而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影响[1]。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产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产品的供给是不足的。本文所指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外部性主要是指高校体育场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能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2]。

(二)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外部性分析

首先,推动“以馆养馆”和“全民健身”。为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国家向高校投入大量教育资金帮助高校发展,但是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资金不足依旧是限制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高校体育场馆闲置率一直很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体育教师也没有机会在高校体育场馆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因此,沈阳高校体育场馆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以在闲暇时间对社会体育爱好者开放使用,为周边社区举行大型比赛提供运动场地。另外可以在节假日利用师资开办各类的体育运动班,如羽毛球、网球、篮球等项目。学校可以按比例分成,这样学校不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以馆养馆,还可以促进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三得。其次,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沈阳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能满足学校师生的健身需要,而且能够满足高校周边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需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城市功能中包括体育功能,而城市体育功能的主要载体正是高校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的良好运行与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一方面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展沈阳这座城市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周边区域交通状况,协调校园与城市间的关系。再次,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场馆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所需的训练场地和空间,保障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正常训练。通过在沈阳高校体育场馆中科学和系统的训练,学生们的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能够得到质的提高,使比赛成绩实现飞跃,促进沈阳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也为沈阳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优秀的后备力量,保证沈阳竞技体育事业长盛不衰。最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的运营使用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市场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场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为体育场馆周边地区服务业带来广大客源,如促进交通、旅游、餐饮、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可为沈阳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全运会沈阳赛区高校体育场馆分布情况

第十二届全运会已于2013年在辽宁举办,省会沈阳市是这次体育盛会的主赛区,柔道、跆拳道、举重等22个比赛项目落户沈阳。为了办好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赛区财政拨款改建、新建了近40个体育场馆,地点主要集中在浑南新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三个地区。高校体育场馆承办全运会比赛项目在历届全运会中已经屡见不鲜,并且成功的完成了全运会的承办任务,在十二运中沈阳市的7所高校承办了8个全运会比赛项目[3]。沈阳市高校新建、改建的体育场馆为:沈阳医学院体育馆、沈阳农业大学体育场、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馆、沈阳大学体育馆、辽宁大学体育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沈阳农业大学禾丰体育馆、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8个体育场馆。承办项目包括排球(女A组)、七人制橄榄球、举重、柔道、武术套路、击剑、跆拳道、艺术体操8个项目。

三、高校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及弊端

(一)体育场馆由体育系(部)管理

大多数高校对体育场馆的管理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在管理运行中方便了学校的教学管理,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弊端。体育教学系(部)是教学单位,其主要职能是负责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体育场馆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来管理,它不仅要求具有专业体育场馆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管理层人才,还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保安、保洁和专业的体育器材维修工人。体育教学系(部)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师大多具有专业的体育运动技术,但是对体育场馆管理知识缺乏了解,不适合做体育场馆专业化团队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系(部)的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很难做到“教学和场馆管理兼顾”,很有可能是两头都在抓,而结果两头都没有抓好。在体育系(部)管理场馆的学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使用多、养护少、体育场馆设施日见损坏”。

(二)成立场馆管理中心,走专业化管理道路

成立场馆管理中心是借鉴国外体育场馆管理经验的结果。场馆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专门负责全校场馆的日常运营使用与维修,实现体育教学与场馆管理的分离,使体育系(部)能够解放出来,专门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我国体育院校采用场馆中心模式管理学校场馆的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体育院校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场馆,管理不善将会导致场馆的闲置浪费,成立场馆中心有利于场馆的科学高效管理。另一方面,体育学院拥有很多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专家,他们在场馆管理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在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通过场馆中心模式对学校场馆进行管理,使学校场馆管理的井井有条,场馆得到及时维护,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保值,使体育教学部得到解放,可以使体育教师专心于体育教学的管理。

(三)混合式管理

混合式管理模式是对体育系部模式和场馆中心模式的综合。即是一部分场馆主要用于教学,归体育系(部)管理,一部分场馆主要用于经营,归校办产业部门管理。混合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场馆闲置浪费的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遇到教学场馆维修改造情况下,经营性场馆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因为学校场馆由两个管理中枢来进行管理,很难做到及时的协调和沟通,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混合式管理会导致场馆资源整合差,经营场馆“人满为患”,教学场馆“人丁稀少”,不符合场馆管理专业化的要求。

四、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赛后运行模式探索

(一)造福全校师生,推动全民健身发展

为了保证全运会的顺利召开,我省投入大量资金在高校中建设全运场馆。全运会结束以后,这些场馆便留给高校使用,造福全校师生。沈阳高校拥有了这批高质量的大型场馆,使高校师生能够在舒适的运动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余锻炼是对课堂体育教学的合理补充,拥有了这批高质量的高校体育场馆以后,学生们可以不再拘泥于每周一节的体育课,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锻炼欲望和锻炼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在成立场馆中心以后,沈阳高校全运会场馆还可以适当对外开放,不但可以实现沈阳居民健身的社会价值,而且还可以解决沈阳高校体育场馆在全运会后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推动服务业发展

全运会后沈阳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和创立自己的品牌体育赛事,打造赛事的主场。例如沈阳农业大学橄榄球场是辽宁省数一数二的高质量橄榄球场,在全运会以后可以将辽宁省橄榄球队引进到自己的场地,作为省队的主场和训练基地。同时,也可以申请举办部级、省级、市级的大型橄榄球体育赛事,这样不仅推动辽宁省橄榄球项目的发展,而且提升了高校场馆自身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引进和举办品牌体育赛事,可以吸引企业与赞助商投资与引进商业赛事,使体育产业和服务业结合,形成一条龙服务,这样可以为高校体育场馆周围的辐射区域带来大量的消费群体,从而促进交通、旅游、餐饮、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例如高校体育场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包括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众在内,通常会有近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汇聚高校体育场馆,而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行、游览的需要,就应有充足的饭店、宾馆、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服务业。此外,还可以加强多角度宣传和强化群众健身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促进沈阳市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提高场馆设施经营管理的专业水平

专业管理人才是沈阳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只有具备了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管理队伍,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赛后的充分利用才能得到保证。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缺乏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赛后合理利用和维护。因此,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建立专业管理团队是提高高校场馆运营效率的关键,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聘请场馆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才。二是将本校的管理人才派到国内外场馆管理运营效率高的高校学习专业化的管理方法。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场馆管理队伍是沈阳赛后高校体育场馆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保证,它既可以满足高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学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周边市民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4]。

(四)推行企业管理模式,开展综合经营服务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9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的缺陷与问题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校车运营管理体制,各地为了解决学生远距离上学的问题,积极探索了多样化的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学校自营,即学校购买或租赁校车,自己经营的模式;二是学校委托企业或个体经营,这里又可以分为有政府补贴的委托经营与无政府补贴的委托经营两种;三是家长委托企业或个体经营等模式。总体看来,现行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存在两个主要的缺陷与问题。

1.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校车运营管理不规范,校车安全无保障

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与选择机制来调节相关主体的行为,是现代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校车运营管理实践中,学校或家长自主选择校车服务提供者,双方就校车服务的价格、质量等进行协商,达成合意后签订校车服务合同。这本质上是学校或家长向校车服务提供者购买校车服务。随着校车需求的高涨,校车市场也呈现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暴露了“市场失灵”带来的运营不规范、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市场主体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校车服务提供者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做出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行为,如超载、“黑校车”等不顾学生安全的非法营运行为,使校车安全隐患增大,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此外,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由于校车购买与运行的成本较高,安全责任大,收益又比较低,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正规的企业往往缺乏进入校车市场的积极性。如,2004年成立的北京市阳光彩虹教育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最初迅速发展之后,因无力自行购买符合标准的校车,已于2008年停止校车服务[1]。正规校车服务企业的退出,使得校车市场,特别是农村的校车市场,充斥着个体运营的“黑校车”,家长迫于无奈只能自行接送孩子,或冒险租赁违规校车,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校车运营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角色模糊、责任缺失

在学校委托经营等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相关责任缺失。

第一,政府对校车投入不足,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责任。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校车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负担(占33.3%),其次是学校单独出钱(占28.1%),第三是家长单独承担(占14%),政府出资在其中只占12.3%”[2]。校车无疑加大了学校与家长,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与家长的经济负担。政府没有给学校、学生或校车服务提供者提供适当的补贴,间接导致校车质量不达标、运营不规范、超载等现象层出不穷。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鉴于校车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我国陆续出台了《条例》《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法规、规章。但是与校车服务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校车立法无论是在法律位阶、数量还是体系完备上,仍然严重落后。例如,美国已有500多部法律以及众多的规章被各州记录在册,用来管理校车产业的方方面面。

第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责任缺失。大量“黑校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质检与安检部门对校车的监督检查责任不到位,让大量不达标的车辆随意进入校车市场。此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校车的日常运营、公共交通、校车司机等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校车超载等非法营运现象屡次出现。

二、校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应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市场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种主要方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由市场还是政府机制来生产或运营,关键要看它是一种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将校车看作一种“私人物品”,因此也就通过完全的市场化机制来运营,政府只需承担监管责任,而不用承担给付责任。但是,随着校车需求的高涨,校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正外部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校车安全事故又让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保障校车安全运行,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校车的属性已从私人物品转向为公共物品,保障校车安全运行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国家的事情。

1.校车已成为一种公共需求,应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生对校车的需求都在不断攀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择校现象的增多,城市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半径不断扩大。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得不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校车就成为城市中小学生上下学的最佳方式。而农村学生对校车的需求与我国“撤点并校”政策息息相关。有调查显示,“布局调整前,学生家校距离平均为1.60公里,布局调整后,家校距离提高到4.05公里。布局调整前后家校距离增加了2.50公里,增幅达到150%”[3]。可见,实施“撤点并校”之后,我国部分农村学生实际上无法就近入学,对校车的需求也就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其就近入学的法定权利受到“撤点并校”政策的损害,政府不应该让其再单独承担政策变化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校车已然成为一种公共需求,必须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政府应该将校车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通过直接的财政拨款、间接的政策倾斜等手段支持校车的发展;政府的角色不仅是校车运行的监管者,更是校车服务的供给者。

2.校车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政府有责任推动校车的发展

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认为“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4]。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校车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校车有利于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成绩。美国校车委员会(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校车不仅是到达学校的一种安全便捷的方式,更是一种让孩子们待在教室、改善教育系统的重要手段。[5]”

第二,校车安全运行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根据美国交通研究董事会提供的一份报告,学生乘坐由成年父母或同学驾驶的私家车到学校,发生伤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乘坐校车到学校方式的3至5倍;未成年人驾驶私家车到学校,发生伤亡交通事故的概率可能超过乘坐校车到学校方式的20倍;学生步行到学校则更加危险[6]。北京市在2010年出台的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中,专门提出了将发展校车服务体系作为缓解高峰期交通拥堵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完善的校车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据相关报告显示,“每辆校车能够抵消约36辆小车,也就是少了36辆车拥堵交通、污染空气;2010年,校车已经帮助美国节约了23亿加仑的汽油”[7]。正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政府有责任进行干预,对有正外部性的校车给予补贴。基于校车服务所带来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有责任推动校车的发展。

三、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

政府将校车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但不意味着校车服务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民营化。即政府应该致力于商业化运作,让市场成为资源的有效分配者,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理性的决策过程,并能够鼓励灵活性和进取心[8]。我们应借鉴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理念和工具,在政府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效率,促进校车服务的有效供给,探索“政府责任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校车服务运营模式。

“合同外包”就是政府责任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的一种有效工具,它是指“引入私人承包商来提供公共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能保留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但不再是服务的生产者和直接提供者”[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调查显示,“合同外包”广泛应用于在各个国家公共部门的各类项目中,如澳大利亚人事部、教育部的项目,冰岛政府对残疾儿童的保护项目等[10]。从英、美等国校车发展历程来看,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是一种普遍而成熟的做法。美国纽约州教育委员会为获得校车服务,每年必须与校车服务私人承包商签订5 400多份合同。首先由教育委员会规定路线,招标拍卖经营权,然后与校车公司签订合同,学区和学校只负责监督安全和制定《校车运行规则》[11]。相对于其他校车运营管理模式,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加强政府在保障校车服务方面的责任,提高校车的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校车服务承包商的专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各种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其中地方政府与校车服务企业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然而,“从权力转向合同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意味着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和管理能力去迎接我们面临的许多新的挑战”[12]。为此,必须提高政府对校车服务合同的管理能力。

1.明确校车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

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出资向校车服务提供者购买校车服务,学生是受益人。经费投入不足是校车运营面临的重要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很难实现校车的安全运行。

第一,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政府与学生家长的成本分担比例。相关调查报告显示,1990年至2000年,美国中小学校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总量基本上都在100亿美元以上[13]。美国的校车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学生免费乘坐校车。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购买校车,政府需要投入3 000亿元的预算,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 500亿元,总共需要4 500亿元的投入”[14]。如果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校车经费投入就会约占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30%(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 670.07亿元)。因此,一方面,“用者付费”有利于提高学生监督校车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明确政府是经费投入首要主体的前提下,作为受益者的学生也应分担部分成本。各地区应对校车成本进行测算,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成本分担的具体比例。此外,基于弱势补偿原则,与城市地区或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所承担的成本应该少一点。

第二,细化中央与地方在经费投入方面的责任。在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是校车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条例》规定,“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在此基础上,还应区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于前者,其承担的经费投入可以适当多一点;而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低一点,主要由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承担责任。此外,《条例》没有明确省、市、县的责任分担。校车经费投入责任应以省级政府为主,建立校车经费投入的省级政府统筹机制。

2.做好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前期准备工作

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实质是公私合作的商业运作,其推行依赖于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防止政府的寻租行为与企业的败德行为。

第一,政府内部应设立校车服务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校车需求的调查与预测、校车服务合同的起草与签订、对校车服务提供者的监管等。例如,美国纽约州设置了学生交通办公室(The Office of Pupil Transportation)来专门处理学生上下学交通的一切事宜,同时还建立了包含行政官员、司机、校车服务企业、生产企业等在内的各类委员会,如美国校车委员会。我国校车专门管理机构也应吸收各个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如学生家长、中小学校、校车服务企业与校车生产企业等。

第二,建立校车服务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防止合同承包过程中的腐败与寻租行为。“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有好的绩效。竞争能促进生产者增加成本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改革成效的取得,关键不在于私营还是公营,而在于竞争还是垄断”[15]。在甄选校车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家长、学校以及校车服务企业的参与程度与监督力度,实现校车服务招、投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防止腐败和垄断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开展校车服务合同外包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校车需求与成本的调查与预测,制定校车发展规划,增强与校车服务企业进行合同谈判的能力。

3.校车服务提供者的激励与监管机制

“好的合同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一种积极有效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证在合同运作中为公众做个好交易”[16]。政府与校车服务承包商是一种合作关系,要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与监管机制,激励校车服务合同承包商提供优质的校车服务。

首先,政府应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在校车服务合同中,对校车服务的内容、质量、标准和责任等进行明确、详细的说明。

其次,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合同相对方,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其监管责任是双重的,既可以根据合同条款来控制校车服务承包商的工作,也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等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再次,制定政府与校车服务承包商“效益共享”的原则,如果承包商实现“低成本与高质量”的双重目标,政府就进行奖励,从而激励承包商降低校车服务成本,而不损害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应完善惩罚措施,如果学校或学生对校车服务不满意,甚至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政府有权以合同相对方的角色,撤销校车服务合同,并追究承包商的合同责任。

最后,学生是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最终受益人,政府应建立“校车服务质量实时监测平台”,定时进行学生、学校的校车服务满意度调查,作为奖惩承包商的依据。

4.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分担

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模式下,除了校车经费投入责任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需承担对校车车辆、校车服务企业、校车司机、公共交通路线等的监督管理责任。《条例》第四条规定,“教育、公安、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由此初步形成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彼此分工、协同配合的校车安全管理体制。但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自的责任分担还不够具体和明晰。首先,质检安检部门必须保证校车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车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如《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防止不合格车辆流入校车市场。其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黑校车”“超载”等非法营运现象的查处力度,保障校车交通路线的安全、畅通,负责培训专门的校车司机。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校车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后,质检安检、公安交通管理、工商、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对校车服务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核查,制定相应的准入门槛。

5.完善校车安全事故责任分担机制,建立校车保险制度

校车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但校车安全事故往往导致校车服务企业和学校因噎废食,暂时停止校车运营。这主要是因为校车安全事故责任重大,而分担机制又不明确。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模式下,校车安全事故责任分担更为复杂,涉及政府、学校、家长、校车服务承包商、肇事者等。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规定,如果发生校车安全事故,校车服务承包商存在过错的,应首先由校车服务承包商承担赔偿责任,这与公交车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是一样的。

其次,正如《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政府、学校、家长与校车服务承包商之间,应该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如果是因为学校或家长的原因而导致校车安全事故的,学校或家长应承担责任。

最后,应完善校车保险制度。为了降低校车服务企业等的风险,可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方式为校车与中小学生缴纳保险,增强社会各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课题号12JZDW004,刘复兴教授主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洁,等.国内几大城市校车工作管理经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2]周廷勇,等.北京市中小学校车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3]雷万鹏,徐璐.农村校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4]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9.

[5]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Access to Learning Fact: To Succeed in School, You Have to Get There [EB/OL]. http://American schoolbus /issues/accessˉtoˉlearning, 2012-05-30.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Committee on School Transportation Safety. The Relative Risks of School Travel:a 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Guidance for Local Community Risk Assessment[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2:107.

[7]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Fact: You Can Go Green by Riding Yellow [EB/OL]. http:///issues/environmentalˉbenefits, 2012-5-30.

[8]Sowaribi Tolofari.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5(1).

[9]YoungˉChool Choi. The Dynamics of Public Service Contracting: The British Experience [M].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1999:67.

[10]OECD.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M].Paris: OECDˉPUMA, 1997:53.

[11]NYSED.Pupi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EB/OL]. http://p12.nysed.gov/schoolbus/,2012-04-29.

[12][16]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1、114.

[13]Killeen K.&J.Sipple.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y:An Empirical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R].Cornell University,2000(4).

[14]王亦君.《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背后 三大争议折射校车管理盲区[N].中国青年报,2011-12-12.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财务运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39

1前言

体育场馆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运营管理角度讲,高职院校应实现体育场馆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很多院校重视场馆建设但却忽视了财务运营。事实上,财务运营的合理性对于其资源的获得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运营方案。

2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财务运营现状

体育场馆存在明显的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具体来讲,体育场馆在财务运营上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工期长,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投资大,但受欢迎程度不高,因此成本很难收回,影响其运营。财务管理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经营管理模式混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财务运营和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差额预算、全额预算以及自收自支管理模式,但对于多数院校来说采取的是差额管理模式。

其次,体育场馆的财务运营目的不明确,财务管理执行力度不强。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不能针对院校的特点进行管理,财务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职体育场馆的财务运营效率低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

3高职体育场馆财务运营策略分析

31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偿债能力

高职院校自主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很难维持运营。为此,院系应与企业合作,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模式,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支持,使其能够通过股票、资产重组以及债券发行等多种方式获得运营资金,提高其偿债能力。总之,鼓励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在高职体育场馆建设中实施。对于一些体育场馆来说,面向社会开放,并加大宣传力度是维持其运营的重要手段。国家应给予高职体育场馆运营适当的福利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经济压力,如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优惠。

32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大型体育场馆获利能力

首先,从高职院校自身状况出发,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其场馆税收负担。我国体育场馆多采取自主运营的方式,增加了自身的压力。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采取了可调控的体育竞技制度,对于高校以及民间团体建设给予必要的减税支持,降低了其运营压力。我国也应借鉴这一方式,使体育馆面向社会开放,获取一定的经济利润,并取消门票部分的营业税,同时给予过渡时期的场馆大力的优惠策略促进其发展,逐渐实现我国体育场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换。

设备消耗是体育场馆运营中的主要成本之一,要维持运营,相关部门还应给予其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场馆资产整合提高设备的运用效率。在高职院校内部打造自主运营平台,并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以及联盟的规模经济优势,设立场馆运营管理公司,对于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以降低运营成本,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总之,只有降低其场馆税收负担、减少体育场馆的能源以及成本支出,才能降低其经济负担,促进其发展。

33增加经营收入,维持高职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

高职体育场馆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通过开放运用增加其收入。加大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使体育场馆获得额外收入。针对体育场馆的运营规模,组织适当的体育比赛,面向社会开放收取一定数额的入场费,维持体育场运营。为提高场馆的运营效率,场馆应在内部建立开发系统,对体育场馆进行大力的宣传,使用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面向市场开发,将高职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同实体开发进行合理结合,使高职体育场馆不仅作为一种体育场馆,而是成为一种商业运作模式,逐渐实现其品牌化。实施以商养体,开展多渠道的创收方式,如开发旅游观光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型体育相关建设,而针对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则应从自身的顺利运营和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立足本土,培养适合体育馆模式的体育赛事。综合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功能,除了竞技比赛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休闲、建设以及旅游等体育商务区建设。对于大中型城市,院校较多,体育场馆也相对集中,应结合当地景观特色,实施资源整合与资源开发利用,从而为高校发展获得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34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体育场馆运营能力

体育在国家发展与高职院校教育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反映。因此,国家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促进体育场馆运营能力的提高。受限于政策和发展思路问题,我国的体育场馆获得的政策投资不多,尤其在不发达地区,体育场馆的规模不大,项目不多且专业性较低,因此无法面向社会开放。

在相关财政支出上,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虽然近些年得到了改善,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加大政府运营的扶持力度,将高职体育场馆运营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使场馆获得风险投资,促进其发展。

4结论

总之,财务管理对于高职体育场馆的运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职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应采取必要的调整策略。应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使体育场馆获得运营和发展资金。当然,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也应致力于实现场馆的商业化,面向社会开放,并且逐步完善体育场馆建设,以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丽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财务运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

[2]黄磊关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3]陈元欣,王健我国不同性质体育场馆运营状况的财务比较分析[J].体育科学,2011(5).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11

1.1高校体育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导向,将高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实现一体化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过程。它是相对独立于高校体育的一个子系统,是高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同时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两大重要特征。其社会性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产业与教育分不开关系,而其经济性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现阶段表现为市场化、赢利性等方面。只有把这两个特征都发挥出色,高校体育产业才能焕发生机。

1.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1.2.1观念落后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相应的,多数的高校体育也都致力于教学、科研,及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没有将相关的体育资源用作盈利之用。因此,高校体育更多的体现了其社会性,而不是经济性特征。中国的高校体育产业很少走产业化道路,其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充分肯定,且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与市场拓展几乎等于空谈,进而导致造成了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狭隘单一等弊端。

1.2.2管理体制滞后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部门缺乏完整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指导,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性市场化管理体制,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使其经常陷入无管理或多管理的尴尬局面。我国高校内部体育经济规模没有完善成型,缺乏系统的体育组织和协会统一的管理体系。

1.2.3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大多局限于体育场馆设施的有偿开放,体育用品的销售及健身培训等几个方面,很少有学校能承办体育赛事,或者涉足体育用品开放与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事实在这样的经营模式非常封闭。没有同社会化的资源相结合,不但项目没有达到产业化的要求,而且消费人群也只是锁定在高校师生。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出现了社会上的体育设施资源不足,这正好可以与高校体育资源相调配,发挥市场的作用。

1.2.4资金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主要来源是上级的财政拨款,而高校领导也很少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性。所以,各高校发展体育产业在客观上资金受阻,主观上发展愿望又不强烈。因此,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发展僵局。

1.2.5人才匮乏

我国的体育专业设置多以满足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为主,但这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体育人才,会经营,善管理,懂得品牌营销等相关技能。

2北京奥运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2.1转变发展思路,改善管理模式

奥运会为中国的体育产业打开了国际之门,使其走上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同样的,高校体育产业也应该以相同的思路发展。纵观欧美等体育产业发达之国家,其高校体育产业无一不在其体育产业中占有重要比重。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高校领导应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体育产业,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寻找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大力发展;完善系统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在高校对于体育产业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行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社会组织协会对产业内部运营进行管理,这类似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或是地区、学校体育联盟,也是可行的。

2.2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经营领域

北京奥运的精彩与完美,社会资源的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这一点。高校拥有场馆设施、专业教练,除了课程需要外多数时间是闲置的。我们可以将建设成全民的健身中心。灵活运营,将这些资源纳入商业运作,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最大效果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拓展经营范围,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加大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后,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也同样使得高校体育更加多元化。

2.3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创新型的运营人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缺的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中国的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人才作为基石,因而,北京奥运是一个契机。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运作,也同样需要这样一批即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有管理营销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将高校体育产业带出低谷。因此,各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注重市场化需求,加大相应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努力引进创新型的运营人才,将本校的体育产业逐渐的发展起来,做大做强。

2.4国家、高校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起着导向作用,国家、高校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应该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围绕体育产业化思路、规范管理模式、丰富经营项目、人才培养和引进都应该加以有明确的政策指引。

3结论

北京奥运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化思路,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引入了开放的发展道路。因此,各大高校应该积极转变思路,使得体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奥运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剑波,汪珞琪.浅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7,(7).

[2]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

[3]朱汉义.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悉[J].体育学校学报,2008,(4):46-48.

[4]黄艳.对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7.

[5]高谊.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应适应全球化挑战[N].科学时报.2008.

校运会入场式范文12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制教学;组织机构;项目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工场”是我院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艺术设计学院环艺学部为主,与广东省远洋装饰南方设计院设计公司深度合作,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运营的对外创意设计服务机构,也是我院开展项目制教学的中心。

“创意工场”引入企业文化,采用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按照中型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构建真实职场环境。企业与校方均委派团队进驻,共同投入和建设,进行常态运营。通过连接市场与课堂,承接社会真实工程与项目设计,实施项目制教学,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1.组织机构

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的全过程,必须搭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创意工场”借鉴企业的组织机构模式设置了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通过“创意工场”,筛选和统筹后将实际项目导入到本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中,与企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进行“项目制”实践教学。

“创意工场”实行艺术设计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校内职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协同下,采用企业运作模式独立开展工作,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作为创意工场的运营宗旨。

2.基础设施及人员配置

“创意工场”场地设立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区内,结合校内新的实训基地建设,由学院出场地,企业负责创意工场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负盈亏。

“创意工场”成立由校方代表、合作企业负责人和校外顾问组成的董事会,下设各部门管理团队,由校企双方委派常驻人员进行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管理团队成员包括经理、副经理、设计总监和项目负责人等;由企业委派负责人为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创意设计部经理由企业和校方各委派一名,协调管理企业设计人员和校内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由企业主案设计师和主持教师共同担任,组成项目及课程的指导团队;后期制作部副经理由校内实训室管理员负责。企业员工与学生通过混搭等方式组成团队;课程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3.运作方式

“创意工场”设一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工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围绕项目的工作流程,即业务接洽、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施工执行四个环节,通过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将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素养、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项目实践形式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此形成工与学相结合的项目制教学体系。

(1)项目承接:项目开发部对外承接项目,包括环艺方案设计、工程咨询、后期模型制作、文本打印等。由项目开发部组织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三个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开发部同时负责教学项目的开发与管理。

(2)项目导入:由项目开发部将项目导入创意设计部。创意设计部负责项目的筛选和统筹,根据项目的规模、类别、进度等,导入到创意设计部不同团队中。

(3)项目传递:相关专业副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教师等,将部分项目依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进一步传递到项目制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并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保持协调。

(4)项目设计:各设计小组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对项目现场进行前期考察,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与客户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要求,商定服务内容及时间进度等;再通过案例调研、资料分析,制订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

各团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和归纳。每组拿出若干方案进行内部汇报,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方案点评,同时给予修改建议;最终在所有方案中筛选出1~2个优秀方案提交给客户,听取客户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的最终确立。

(5)后期制作: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项目成果的提交要求,进入到后期制作部进行模型、效果图、动画、文本等制作。

(6)项目验收:设计成果制作完成后,提交甲方验收,由项目负责人完成与甲方的沟通,完成项目的管理与跟踪。甲方审核通过后,企业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完成各团队的工作成绩评定及项目补贴发放。

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指导,将课堂知识教学融入到项目设计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制教学。

(7)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的转化包括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①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制教学中完成的学生作业,完全按照甲方及工程质量要求完成后,返回到项目开发部,递交甲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项目成果。②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项目完成后,项目开发部及任课教师负责将项目类型、成果、核心技术、适用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等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并纳入专业资源库中。

4.管理制度

“创意工场”的管理制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工场日常运营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校内常驻工场学生选拔制度、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工场设备管理制度等。

工场日常运营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照企业方法执行上下班考勤管理。入驻工场学生遵守工场管理规定,管理房将学生的迟到、早退、离岗和旷工情况进行登记,如果是以课程形式介入创意工场的学生,考勤纳入学院的课程考勤记录,依照学院学生守则规定进行处理。

常驻学生的选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确立初期人选,接着由校企双方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确定最终名单。年度考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择优进行聘任,转化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董事会制订创意工场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制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对应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设多元评价机制。基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与职业岗位能力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双考核”制。考核及退出制度建立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别于课题内的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是工场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开发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宋晓真.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