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时间:2023-05-30 09:03:32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1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jiduan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多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2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今天上午,学校组织我们五(2)班和五(4)班去档案局参观了一个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主题展览。

我们来到了档案局。这次展览分2个展厅。我们五(2)班先来到了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的墙上贴着许许多多的密密麻麻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种不同的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讲解员还告诉我们:我国60、70年代的农用灌溉是水车、水井。而现在科技迅速发展,90年代的农用灌溉就变成了滴灌。改革开放前,看小人书和滚铁环是孩子们的乐趣。30年前几千人就穿一套统一服装。窝头是50、60年代的主食。我想:我们现在的游戏都各种各样,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几本小人书和滚铁环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乐趣,而且改革开放前孩子们的小人书都是换着看的这个孩子看完那个孩子看,可想而知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多麽穷苦。我们现在,身上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很漂亮,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几千人都只穿一件统一服装。在50、60年代,人们能吃上窝头就已经很满足了,可是我们现在,想吃什麽就能吃上什麽,食品丰富多样,可以供人们选择。

参观完第一展厅,我们又来到了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的主题叫《让历史照亮未来》第二展厅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题目叫《辉煌历程》,墙壁上都贴满了报摘,主要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一些大事:1982年12月6日中美两国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恢复行使主权……第二部分的题目叫《辉煌成就》主要写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做出的辉煌成就: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One world one dream 。一个世纪的伟大穿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第三部分是实物展示,里面有许多改革开放前的东西:有改革开放前的课本,还有改革开放前的糖票,改革开放前的家谱等等。通过看第二个展厅我想:“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创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然而,正是正是这些挑战是中国站了起来,这一个个辉煌的成就记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岁月。”

我家从改革开放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电视机吧,我家改革开放前用的是黑白电视机,改革开放后,我家的黑白电视机“下岗”了,摇身一变,变成了大彩电,比黑白电视机节目多多了!照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妈妈爸爸小时候都是黑白的一点色彩也没有,难看极了。我们现在的照片就变成了彩照,好看极了!

改革开放让中国旧貌换新颜,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此站起来了,让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正在穿越历史。

中国在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前进!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3

80后优秀青年建国60周年征文:以路为鉴!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经常听到的话,不可致疑,路在社会进步发展是起着很大作用的,路的改变带来了交通改变,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也带来社会活动活跃,也带来社会的进步,可以说路的改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见证。

路,生活中所见皆是,至于路源于何时,起于何处,也许我们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路就寸步难行!世上本是没有路的,人走得多自然就走出来拉!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一条路,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走的时间最久,也是由最多人共同走出来的一条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已是21世纪拉,这条路已经走了5000多年,不过只要有人类的足迹,这条路就必将一直地延续下去……

同样,改革开放也是一条路,这是一条走了不到30年的路,正确的说他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其中一段,是这条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路的延续,不过这段路和以前所走的路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将中国发展道路比喻为崎岖难行的山路,是一代接一代所摸索出来的道路,改革开放前期,可能有所迷茫,有点原地打转的感觉,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人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使人眼界一新、豁然开朗起来,从而朝着更为明确的方向前进。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的飞跃,使我们站在更高的点上,今日,我们也是站在这条路上,这条路是改革开放的延续,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延续,这条路有着更加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上代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后,今日我们脚下的路,更为平坦,方向感也更加明确,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于正处青春勃发、充满活力、干事创业大好时期的我们来说,这条路是由我们掌舵,他的未来是由我们走出。

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改革开放的道路都是无形,不过却可以在很多有形,实质的东西身上得到体现,比如说实在的路,不管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其所带来的社会改变,生活改变,抑或是今日的社会,今日的生活,都可以通过改革开放期间路的改变以及今日的路就可以得到体现出来,以路为鉴,因为路是实实在在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就是实实在在的见证,他也可以说是城市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从路的改变就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眼前的路在不断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他是跟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步伐共同进步着,他们发展变化的速度是等同的,路在不断的改变,尤记小时候所看的公路,那时侯还没怎见沥青路、水泥路,都是破烂不堪土路,是正正式式走出来的路,即不够宽也不够平,尤其更让人难以接受是一到下雨天就满是坑坑洼洼,沼泽四布,骑自行车的时候,即怕摔到也怕被别人的车把坑里水溅到身上;同时路上的积水都是迟迟不退,提着鞋走,脚经常都泡得发白,皮肤敏感很是经常;还有风大的时候风沙滚滚,满面土灰,空气的质量就更别说拉,反正在外待就点,回来用纸搽鼻孔,纸都是黑色,实在让人不敢也不愿回想!

后来看到的路好像是土与沥青都有,混合在一起,虽然路是平坦了很多,可是下小雨后的沥青路却很滑,骑车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的,如果急剧转向或制动,随时都有打滑的可能;炎热的太阳下,尤其是在夏天,那种难闻的气味让人都要晕倒,如果那时候就说环保,说绿色环境,说空气质量,估计施工单位就惨了,任何一条修起来的路都过不了关!这些还是一个生于80年代的人在改革开放以后所见的路,已经有这么大的感触,真难以想像改革开放前路的样子,不知还找得到他们的影子吗?以前的路,生于90年代的这代人可能已经没有印象,他或许将成为一种记忆而被封存起来。

路在不断的变化,今日四处可见又宽又平又新又快的路,天上的,水上的,地上的,山不转水转,真可谓“条大路通罗马”,世界因之而变小了,人与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不再像之前那么的遥远拉!!其实也可以说路没变,还是之前的路,变的只是形象、感觉,今天平坦很多,随着路的形象变化,走在上面的感觉也跟着在变,遐意都市的喧闹声渐渐显现出来,今日走在其上的人们的脸上多了一份惬意,而少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快乐,而少了一份忧愁。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实在见证,或者是收获的硕果,同样,今天在我们的脚下也是有一条路!每个人从生下来脚上就有一条路,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今天的路是在我们脚下,这条路是先辈们花费无数的时间、心血所走出来的,而我们又是沿着先辈的足迹走过来的,下一代也将怎样延续我们的足迹而走下去,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遮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路光荣地走下去,继承先辈们的思想,沿着这条道路切实走下,把这条路走得更好,走得更宽更远!!

做为一个80后,是跟着改革开放步伐成长,当然也看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今天是我们收获改革开放硕果的季节,同样也是我们创造的最好时机,今日的我们更当有所作为,活在当下,把握每次的机会,以更加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未来,紧跟时代步伐,紧跟改革发展的步伐,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4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之间关系的哲学基础。处理好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实践的必然要求,又是思想自身功能要求得到正确发挥的内在规定。

从哲学角度看,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实质上是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是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个深层本质所规定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它必须把人的思想、认识、理论包括在自身之内,使认识成为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调控要素,否则,实践就变成了盲目的活动。实践吸收和消化理论的程度,是衡量实践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越高,它对思想、认识和理论的指导要求及依赖程度也就越高。从另一侧面看,人的思想、认识及理论一经产生,就具有了巨大的反作用。因为,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由实践和认识这二者的特点可以看出,实践需要认识给予指导和规范,并以认识作为自己水平高低的一个尺度;而认识又需要实践作基础并为之服务。基于二者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防止实践脱离认识,另一方面又要反对认识脱离实践。脱离认识的实践,只能是动物式的盲目“冲动”;而脱离实践的认识,也只能是不结现实果实的整理“幻花”。

思想、认识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本质上表现为认识具有超前性。思想、认识尤其是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没有这种超前性,认识就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南。思想、认识、理论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越深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实践要想顺利进行,就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的指导;而思想、认识和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形式,它能够并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总结经验,预见未来,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包括规定实践的目的、范围和过程,影响和预见实践的结果等等。因此,思想、认识和理论的超前发展,是现代人类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但是,任何思想、认识、理论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一定过程和阶段的反映,而人类实践又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实践的推进,在一定时空和条件下产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就可能失去超前性。这时,它不但不能成功地指导实践,反而会阻碍实践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人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要想跟上实践的步伐并发挥出超前的指导实践的功能,就不能囿于成见和书本教条,而应不断从新的实践中探求新的思想、认识,建构新的理论,这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破旧立新。而人的认识的本性、功能和能动性,也决定了它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解放和发展,从而更本质地反映实践的要求,指导实践更深刻地改造世界,这也是被人类思想的解放史和发展史所一再证明了的。

尽管解放思想是思想自身功能要求正确发挥的需要,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解放思想的根本动因仍在于实践。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而且还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根本动力。列宁指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正由于思想、认识、理论依赖于实践,经由实践检验并加以修正、丰富和发展,因此,实践必然要求指导自己的思想必须坚决摒弃一切抽象的公式和教条,从而要求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把理论推向前进,进而对实践作出正确的指导。因此,解放思想不是某种即时乘兴的权宜口号,而是思想自身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践的推动。

不断深化的改革、扩大的开放,是一场规模宏大、变化深刻、任务艰巨、深入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深化和发展了,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相适应的不断解放了的思想,不是为了别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使自己发挥出超前的指导实践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显示自身巨大能动性中成为改革开放实践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十七大的理论建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处理好后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从对立统一规律的层次做进一步论证。

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对立、差异无疑是存在的。如,改革开放具有不断运动、发展的属性,因而有不确定的一面,而解放了的思想虽然具有超前性,但其中有时也会包含某种与改革开放的性质和规律不相符合的东西。即使是与改革开放相符合的解放了的思想,也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变成陈旧的框框。于是,这两者在运动方向上有时会呈现相互背离的趋势,出现不和谐、不一致的状况。一旦发生此种情况,解放了的思想对实践便不能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甚至可能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以往在论及改革开放同解放思想的关系时,往往看双方一致的多,而对双方的差异则几乎没有看到,这是需要注意的。当然,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开放同解放思想的同一性、一致性,但这只是一种愿望,实际的运行和操作既可能使二者的差异扩大,也可能使二者在同一、一致的状态下和谐发展。因此,在妥善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必须看到二者的差异甚至对立。只有如此,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或缩小二者的差异和对立,促进二者的和谐与一致,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已经为改革开放3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所证明。

此外,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作为矛盾的双方,其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改革开放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解放思想起支配和主导作用;而解放思想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又对改革开放起着影响、调控和规范作用。那么,如何妥整理善处理好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关系呢?

首先,必须将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上来。我们所推进的改革开放实践,不管是渐进还是深化,目的都是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因为,要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根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达到,只能依靠改革开放的实践。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给我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我国人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他们已经从改革开放中看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这说明,改革开放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所要求的解放思想,也决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或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使主观思想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的对立面是思想僵化。思想僵化的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基本特征的。不彻底破除这些障碍,就不可能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发展新观念,也就谈不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上可见,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及二者的不断深化,都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为基础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二者才有同一或一致的可能性。只有坚持这个目标,才能为妥善地处理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以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决定解放思想的要求、内容和标准。不断变动深化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牵涉到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极为深刻的。由于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无现成、成熟的理论、观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又由于它的进步性,因而不可能接受陈规陋习或僵化的观念作为调控自己的精神动力,因此,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必然呼唤着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以适应、规范和推动自己的前进步伐。

面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必须同其一致。在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矛盾双方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其原因:一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二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内容是以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为依据的,哪些思想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如实反映,只有通过深化的改革开放才能确定;什么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只有以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裁决。三是不断解放的思想也必须由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来检验,离开了这种实践,光靠思想斗争和理论争论,是无法回答解放了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的。

在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关系中,解放思想虽然处于矛盾的次要地位,但它一经产生,就会对改革开放的实践发挥巨大的反作用,或促进或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因此,在处理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主次关系时,要善于在二者的联系中掌握重点。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5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专题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深刻领会到发展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是需要我们开创的暂新的事业。在这条路上,我们也会走弯路。但是,走弯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努力进行探索,打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勇于进行改革,为国家今日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为后来的我们,要深入学习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精神财富,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6

2012年上半年,盛松成司长牵头的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连续了《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和《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两篇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论”。该理论受到经济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论中国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是盛松成、刘西的最新著作。该书也是对近几十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理论总结,自然地,对于仍在进行中的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它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在金融领域,以利率、汇率改革为主、为先,而以资本账户开放为辅、为后的“先内后外”金融改革次序论曾占据主导地位。金融改革次序论是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演出的。它有三个理论基础,即金融抑制论、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金融抑制论论证了金融改革的必要性,而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则是决定金融改革次序论的主要理论支柱。按照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成前放开资本管制,跨境套利资金将自由进入国内市场,套取利差和汇差,加大经济波动,削弱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作者认为,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三角中的“三角”是绝对状态,而这些绝对状态并非常态。现实情况往往是资本不完全自由流动或不完全管制,汇率也并非完全固定或完全浮动,也就是存在着中间状态。各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起点大多都是某种这样的“中间状态”,改革的推进过程,常常也并非指向不可能三角的某种纯粹状态。利率平价理论也未必与实际相符。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像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们宣称的那样有效,资本流动与利率变化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金融改革次序论在理论上并非绝对真理,教条地坚持“大爆炸式”改革理论或者“先内后外”、“先外后内”等金融改革模式,而不考虑国情,无异“刻舟求剑”。实践提供了多彩的图景:拉美国家的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美国实行先外后内的金融改革取得成功,而英国实施与美国几乎相同的改革顺序并不成功;日本先内后外的金融改革最终失败;德国的各项金融改革几乎都在70年代完成,前后相差不过两三年,各项改革互相配合,协调推进,产生了协同效应,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将金融改革“次序论”僵化,过分强调改革的前提条件,就会使改革的渐进模式蜕变为消极、静止的模式,从而延误改革开放的时机。本书作者反复强调:我国的金融改革应该植根于中国实际,应当全面协调各项改革举措。我以为,这是很有见地的。

在我看来,本书在论证协调推进金融改革理论时,有四个亮点。

第一,将金融改革与宏观经济平衡结合。作者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论述了经济金融体系调节的静态及动态机制。静态看,固定顺序的金融改革和协调推进式改革过程中,各经济金融指标不会出现大幅震荡。固定改革顺序是“先内后外”还是“先外后内”,主要取决于改革时的初始状态。如果错误地判断初始条件,改革顺序就会有误,经济运行就会面临较大震荡。动态看,若协调推进金融改革,经济金融体系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内外均衡。若按固定顺序推进金融改革,经济金融系统会以循环的方式向均衡收敛。分步骤看,金融改革时的初始状态决定了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时机,也决定了哪一项或几项金融改革可以先行一步。

二是将金融改革与利率、汇率超调理论结合。为了简化金融改革效果的评估过程,作者作出了几点假设。金融改革中有三个状态,初始状态、过渡期和最终状态。决定金融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过渡期里各指标的变动方向、频度和易变性。如果变动过多,超过社会承受力,改革可能失败。指标变动少的改革方案是好的方案。评估各指标变动情况,首先就要看各项指标是否超调。如果各指标向均衡状态平稳收敛,这样的改革就没有超调之虞。如果金融改革分先后顺序,各个领域逐步完成改革,经济体会沿着先实现局部均衡再实现一般均衡的路径发展;利率、汇率、资本流动莫不如此。若局部均衡值与一般均衡值的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超调将不可避免。协调推进金融改革,当可减少局部均衡值与一般均衡值的冲突,减少甚至避免金融指标超调。

三是将金融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结合。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改革当然不可或缺,但是,为了减少经济和金融剧烈波动,金融改革与宏观调控应协调一致,也肯定是必然的要求。从宏观调控一侧看,应当减少软约束的投资刺激计划,减少投资对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货币政策一侧看,则需要货币政策与投资政策相协调,并做到松紧适度。短期内,经济自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都可能产生推高利率水平的结果,因此,货币政策不能过紧。同时由于我国杠杆率快速提升,金融风险正在加剧,货币政策又不能过松。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抑制利率的快速上涨是必要的。2014年,央行实施了一些列结构性宽松政策,包括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这些都有利于抑制利率上行,抵消利率市场化的短期影响。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过分追求实现货币供应量目标,可能会导致短期利率波动较大。简言之,由于金融改革自身就有宏观调控的意义,改革与宏观调控相配合,是一个自然的要求。

四是不过分强调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而将一些所谓前提条件看做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同步协调推进。金融市场建设不应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割裂开来,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等到金融市场没有任何缺陷了才开展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或者等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完成后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建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完善外汇市场能保障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能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开放既要减少对资本流出的管制,也要减少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如此等等。

当前,中国正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弹性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各项金融改革,面对的情况及其复杂。加之全球经济进入长期萧条,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复杂情况使金融改革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当此关键时期,我们尤其需要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极其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盛松成等在本书中所作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建设,从而有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7

党的基层工作的变化,犹如細雨润物悄无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基层党建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回想30年的发展过程,党的工作与其它工作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学习形式到多渠道培训教育。

首先是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形式发生的新变化。改革开放30年前,党员干部学习,主要的形式是开大会、上党课。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中心组集中学习、出外考察学习、警示教育、请专家讲课外,最突出的特点是有计划的组织党员干部到党校集中培训,使党员干部受到专业性教育。

改革开放30年后,对普通党员的教育来说,单位坚持“”制度,一般党组织都能做到支部党员大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与党课教育,每年组织一次民主评议党员,评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等次。近年来,基层党组织还组织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大型的教育活动,学习形式活,学习渠道广,培训内容多,广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发展工作从简单化到规范化要求。

党员的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前,县委机关没有党工委,中连组织部都被革委会所取消,党员发展工作成为一种不正常状态。那个时候,党员的发展主要是由党委领导说了算。只要运动一来,就会突击发展一批。党组织吸纳党员的工作程序简单化。

改革开放后,机关成立党工委,镇乡也有专门负责发展工作的组织委员,党员发展走上正轨。现在要入党,必须经过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预备期要一年时间。改革开放前,入党对象是要讲成分的,成分不好入党难;而现在,重现实表现,先进先性是衡量入党对象的主要标准。

党员的作风从盲目崇拜到实事求是。

党员的作风是基层党组织的形象。改革开放前党员思想比较单纯,有如象跳忠字舞,对着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等,一些盲目崇拜到了“愚忠”的地步,整体失去判断力,思想僵化,保守主义在党内盛行。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党员思想从僵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党员思想回归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党员普遍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特别是对多元文化的接受,有更多的包容性,精神积极,气氛活跃,神情饱满,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改革开放30年,基层党员感到过上的新生活,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党员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党员敢说敢想敢做,一种活泼的政治局面随处可见,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到突显。

党的组织从党政合一到党政分开起核心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前,党支部工作视领导重视程度来体现,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健全的党支部,党员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组织工作以党代政,革委会包打天下。过去,党的工作靠运动来推动,而现在则以和风细雨的活动来推动,党组织活动的生动形式受到广大党员的接受。

改革开放后,组织建设最大的亮点是党政分开,机关由行政领导主为导,支部书记由领导担任,党组织起核心作用,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与创造力明显增强。特别是经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后支部工作有新的加强,基本没有软瘫支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两新组织的” 党支部,党的组织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党的核心保障作用在各个行列各个层面都是真实的存在。

反腐倡廉建设从重处罚到教育监督惩罚并重制度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前,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方式单一。对有不廉洁不守纪的问题党员,重在处罚,采取批斗的方式,民主集中制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由于是计划经济下,党员干部贪污贿赂现象客观上要少些,但是,党员的管理是粗放型的,人性情管理代替制度管理。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8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 成就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50-01

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十多年领导中国实现如此的剧变,取得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个奇迹。这背后肯定有原因,最重要的靠以下三条。

一、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就可以说成是思想解放史,我们每一个重大改革决策的出台都是以思想解放做先导,改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跟若干年以前大不相同了。那就是因为我们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有发展的巨大成就。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思想障碍,今天想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单有公有制,而今天公有制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单一计划经济,而今天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就必须单一按劳分配,而今天除了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分配;过去单一农业集体经营就得、大锅饭,而今天早就实行了联产承包。这些在过去肯定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思想解放确实对我们起了极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还是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本源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但要坚持最重要的东西:一是世界观方法论;二是根本的价值观,我们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完全平等,这当然不能放弃,放弃了就不是共产党了;三是根本的政治立场,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如果放弃了这一点,那非不可。这些东西是我们坚持的,而且以后也会坚持。但马克思主义当年很多具体的论述,因为国情、现在的时代特征等原因,我们对它们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我们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

二、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

邓小平讲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是从改革的深刻程度、影响的巨大程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个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改革之前,中国很多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1978年,全国有2亿5千多万农民处于贫困,占当时10亿人口的1/4,贫困的含义就是温饱问题没解决。那是因为的体制,大家出工不出力。但从70年代末开始,我们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地承包给每家每户去种,就这一条根本地改变了农村面貌。地还是那些地,人也还是那些人,农机、农药、化肥短时间内可以说没有任何改变,但农民的积极性空前调动起来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城镇居民也得到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供应。当年,全国人民都得到了这场改革的好处。

第二是市场经济。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我们长期搞计划经济,在理论上,计划经济很美妙,有计划、按比例,避免了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在现实中,计划经济也有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种优越性只有在经济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容易做到,实行了市场经济之后,由市场配置资源,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活力、压力、动力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三、开放带来了大量的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我们合在一块儿说,改革在前,开放在后,但我觉得从实际进程来看,应该是开放在前,改革在后,开放促改革,反过来改革也促开放。

为什么1978年能开始改革开放?除了刚才说的邓小平等领导人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外,一个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人出访后意识到我们落伍了。1978年,不少领导人出访,出访的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受到震撼。中,我们过得很苦,但曾经还自我感觉不错,一出去发现不是那么回事。1978年5月谷牧副总理出访西欧五国后,向政治局汇报他看到的西方国家的发达状况,在1978年6月的那次会议上,领导层就向发达国家学习形成了初步的共识。1978年邓小平访问了五六个国家,其中日本、新加波对他影响最大。邓小平后来说过,长期封闭半封闭使人愚昧无知,我们要改革要开放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否则死路一条。

这种认识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认识就在随后召开的三中全会上变成了整个领导层的共识,并做出了几项重要决策,一是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真正要搞建设再不能折腾了;二是改革开放要改革僵化体制,要学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定不能再搞了。就这几项决策,我们足可以说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三十多年前,谁能想得到那次全会会对国家对我们每个个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剧变就从那时候开始。之后,我们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开放程度越来越深。通过开放,我们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学到了外国的技术,占据了份额很大的国际市场,也买来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还学到了市场经济、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更不用说股票、基金等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给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健全、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显,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9

——支部书记讲党课

按照市委组织部《2019年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和市局机关党委政治理论学习安排,今天由我根据自己对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弹指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四十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了万水千山,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4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道路,凝聚了中国力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春风化雨,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今天,我们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成就,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增压充能。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伟大觉醒”是整个历史逻辑的起点,其历史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四个基于”:“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可以说,这“四个基于”是我们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头,对党的宗旨、思想路线、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进行梳理与认识。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

总体来看,历经40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以下四个伟大转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是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国有企业、外商投资、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逐渐明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978年不足2%,增长到2016年的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可以说,当今中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全球性经济大国。

    二是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传统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能力等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截至2017年底,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以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70%;中共党员总数达到8779.3万,党的组织达到436万个;全国社会组织数量突破80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达到66.2万个;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个。

    三是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

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并且产生了一大批人口超过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高度密集、经济一体化的超大城市区域,创造了新的财富、新的产品、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对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国家,同时以高铁、互联网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成绩。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未来中国社会,将是一个城乡互动共融、协调发展的城乡融合型新社会。

    四是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更证明了这一点,1978年时,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到2017年时,分别变为了24445元(增长了78倍)和28.6%;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到2017年时,分别变为10955元(增长了94倍)和31.2%,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开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费的生活。新时代,随着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进一步建设,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从“有没有”变成了“好不好”,高品质生活开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三、如何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历史关口。经济特区如何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继续当好开路先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怎样革除?如何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毫无疑问,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家,就一定能让改革造就新气象、开放带来新活力,让发展打开新空间,让我们赢得“下一个40年”。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做到: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开放的成果靠的是人民群14众的大胆探索、勇敢实践,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始终不忘的初心和奋斗目标。

(三)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就要继续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

(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问题,面临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形势总结出的深刻经验,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科学发展,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发展的全过程当中。

(五)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中,我国始终秉承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原则,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10

关键词:古代改革;启示;历史潮流;战略策略;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中共十的召开之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然34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回眸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的运动过程。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古代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义及类型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的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各有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做“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1]

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二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三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四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如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追溯起来,中国社会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社会尧与舜的改革,此后便是夏禹创立国家的改革,商王盘庚和武丁的改革,周朝开基是周文王的改革,这些可以说是社会改革的早期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时期,当时东方各主要国家如齐国、楚国、燕国以及三晋中的韩国、赵国、魏国都先后改革变法,例如,齐国的管仲改革、魏国的李悝改革、晋文公改革、越王勾践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这些国家改革都没能把国家变富变强,而相比较而言,商鞅变法是一个坚决而彻底的变革,因而秦国强大起来,灭掉了其他的国家。自秦朝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的改革都属于修补性、局部性的改革。比如说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的改革主要有秦始皇的改革、王莽改制。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在动荡中迂回前进的时期,主要有三国曹操的改革和诸葛亮改革、西晋武帝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到了隋唐时期,改革体现出了连续性,隋文帝的改革尝试,被唐代的唐太宗、武则天发扬光大,使大唐盛世成为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五代宋辽金元明各朝代及清朝中前期的改革,具有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主要有后周世宗改革、宋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金朝太祖改革和世宗改革、元朝世祖改革,明朝比较著名的有张居正改革,清朝中前期社会改革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就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2]因此我们说,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的历史,各朝各代都曾经探索过革新变法,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改革历史舞台上的一部重头戏。

二、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中国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可以看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就向一只巨大的手,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考察中国古代的改革,目的是让当代的人们学其精华,弃其不妥。推进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助力于当代的改革开放。

1.改革必须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并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11

改革开放四十年,争做当代新青年

40年前,一位老人在中国播下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呵护下向阳而生,茁壮成长,成为祖国建设中一棵参天大树。40年后,面对新的环境,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没有在过去的辉煌里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前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与监狱系统一起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这片九百六十万的祖国大地,她见证了夏商周的古老青铜器,秦汉染血的刀戈,隋唐的运河龙舟,宋元的靛蓝青花瓷,明清的风流墨宝,她还见证了义和团的街头巷站,革命军的辛亥三枪,抗日联军的永不言弃,新中国的国歌嘹亮,还有那位老人的力挽狂澜。中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和抉择的,1978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老人说出来“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豪言壮语,终于排除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确定了中国改革的伟大决策。从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79年,中央同意在沿海四市试办出口特区。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部级新区,上海浦东等部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20世纪最后几年,祖国迈开了跨进新千年的步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又进一步,中国完全统一指日可待。1999年10月1日,伟大的祖国50华诞,世界目光齐聚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阅兵,宣告中国已经繁荣富强。2001年,刚跨入新千年的祖国喜事连连,先是申奥成功,继而成功入世。2008年时,这一年是奥运中国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虽然我们国家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重大地震灾害,但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这场战斗的伟大胜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目光将再一次聚向北京,祖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祖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1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8年的4月10日上午,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宣示了新的历史当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中华大地发生了太多故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终于在我党的带领下结束了吃不好穿不暖的日子,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更爬上了世界之巅,我想那位老人看到这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一定在天堂看着华夏微笑。

在改革开放的34年后,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我们不为外人所熟知的监狱也伴随着十八大的春风悄然发生着变化。就最平常的称呼而言,罪犯在过去我们称之为劳改犯,现在称其为罪犯或者服刑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也会称其为学员,虽然学员的称谓不甚规范,但从中也体现了新时期我们监狱人民警察执法中人性化的一面。一个名字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所有这些名字的变化,体现了我们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祖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服刑人员的亲属来探望,叫做接见,所以罪犯和亲属见面的地方就叫做接见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监狱专门新建了接见楼,宽敞明亮的大厅,整齐漂亮的座椅,给罪犯的接见提供了舒适的条件和环境。新的接见室还安装了电话监听和视频监控,罪犯接见时有专人负责监听。除了监听和监控,接见室还设有餐厅,罪犯的接见也不象原来那样隔着铁丝网、玻璃墙和亲属简单见个面、说说话,表现好的罪犯,还可以同亲属同餐。通过亲情同餐,可以加强同亲人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提高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监舍作为监狱关押罪犯的重要场所,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监狱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监舍是土坯房、木头门窗;20世纪70年代,我们建起了砖混结构的监舍,但配套设施依然简陋,监管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监狱借改革的东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经济创收、队伍管理、对罪犯的监管改造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于新世纪里建起了一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监狱。罪犯的监舍也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整洁的地板墙面、储物柜、卫生间、吊扇、电视、阳台、监控探头,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监管设施也更加配套,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罪犯的住宿生活条件也得到空前改善,集成了网上购物,狱务公开,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电脑活动室,处处彰显着监狱人民警察对罪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彰显着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监狱的文明进步,更加彰显了祖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科技的日益发达、国力的日益强盛。

监狱的种种变迁,都体现了我们监狱系统的发展、壮大、繁荣,体现了我国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监狱工作依然面临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加快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的监狱狱政设施、监管安全措施、教育改造工作都会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广大监狱人民警察对党的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监狱工作的无限热爱。他们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保持着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一如既往地用青春和热血默默地续写着昨日的辉煌。

如今,进入监狱系统工作的我,和广大80、90后一样,经过刻苦的勤奋学习和不懈的奋斗拼搏后,走上了改革开放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的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之所以在钻研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在基层历练中努力增长才干,在务实创新中锤炼提高能力,在追求奋斗中无悔挥洒青春,是因为我们想用铁骨铮铮的气魄向全世界宣告:作为即将扛起改革开放使命、挑起延续祖国辉煌大梁的中国青年一代,我们80、90后一定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不辜负事业的召唤,争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青年,为党、国家和人民续写新的辉煌。因为无可争辩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奥运火炬的正常传递而用身体人墙狙击藏独分子的人,是我们;为汶川地震悲伤流泪而坚强的人,是我们;看着祖国由积弱到强盛喜极而泣的人,是我们。我们,拥有对共和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真挚最浓厚的情感!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不只是监狱系统,更是华夏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让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范文12

关键词:社会变革;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6-0128-05

收稿日期:2008-12-07

作者简介:

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概言之,从政治挂帅、运动治国的“政治国家”转向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

一、解放思想催生了我国社会变革

ザ杂谌死嗌缁岬谋涓锖臀蠢瓷缁岬脑げ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在马克思那里,从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旧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共产主义向新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其社会基础即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转变。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因此,马克思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其目标是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建构与建设。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2]。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解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3]。但是,在马克思那里,“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 [3],而只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获得解放”,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它没有克服而是加剧了人与其本质属性的分裂和对立,因此,政治解放一定要转化和提升为社会解放。社会解放高于政治解放,社会解放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与获得,这从根本上要求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4],“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对对象化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享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4]。只有在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的联合体。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无意于否定一个基本的人类经济现象和常识:在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一定的私有制是使人有效地行使权利与义务的现实前提。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建立社会所有制的设想,并以此为基础要求“重建个人所有制”。

ビΦ敝赋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变革和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作出的。马克思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ド缁嶂饕遄魑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探索中也遇到严重挫折。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党和国家的工作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基本经济制度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自身的弊端,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被当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以推广,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打着“左”的旗号,竟然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更是荒唐透顶。

1978年,十年“”结束后,百废待兴,何去何从,面临选择。当时,“两个凡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影响前进的步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中国很快形成了解放思想的大潮。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了“两个凡是”,破除了个人迷信,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认真审视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倡导改革,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胆略,给予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中的精辟论述,直接涉及“两个凡是”的要害,这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第二天,《人民日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此后,全国各大报刊陆续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对讨论给予坚决支持,在1978年6月2日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6],他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6]。6月6日,《人民日报》、《报》在头版全文发表了这一讲话,极大地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月以后,党内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这一讨论,打破了一度盛行的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许多人从过去种种“左”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转而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1978年12月1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6],“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6]。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坚决摒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对此有一段精辟论断:“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6]

タ杉,批评“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成为我们党继之后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摆脱出来,使我国逐步走出“”十年动荡留下的困局,为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

ソ夥潘枷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先导,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ソ夥潘枷胄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展、实践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照搬照抄本本,而是要在不断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决不能停留在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前进步伐、不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陈旧观念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理论探索的新起点。

サ诵∑嚼砺邸“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新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党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探索中更加清醒坚定,在改革开放的指导战略上更加深入自觉,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改革开放推进了我国社会变革

ジ母锟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一场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最显著的标志、最鲜明的特征。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サ诵∑街赋觯焊母锟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5],“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内的严峻考验,邓小平坚定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5]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ジ母锟放是体制创新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机制体制基础。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主要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ジ母锟放是强国富民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7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2007年为5.1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7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降至2007年的36.3%和43.1%。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ジ母锟放是政治昌明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法制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建设充满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发展,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公民享有的直接民主不断扩大。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付诸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由此,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