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

时间:2023-05-29 18:24:37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1

据悉,农行股改方案已获决策层首肯,但由于具体细节未定,因此国寿和农行均未确认国寿将会战略入股农行。

“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最近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下称农总行)员工共同发出的感慨。

农总行内部流传的消息是,农行最新的股改方案获得决策层的初步认可,这个方案是“农行版”的整体股改方案的修正版。

此前,央行一位副局长曾透露,农行整体上市和分拆方案都已上报,由决策层拍板。在专家看来,出于金融稳定大局和农行强烈反对分拆考虑,决策层可能会倾向于整体股改,特别是工行同时在香港和上海创造首次公开发行(IPO)神话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对决策产生影响。

知情人士透露,农行整体股改大局已定,只是程序上存在一些问题:农行改革属于农村金融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行版改革方案只能在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方案出台后,才可能浮出水面。据悉,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将在2007年早些时候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后浮出水面。

从政策层面上来说。中国人寿战略投资农行已无障碍。但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看来,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多为财务型投资,所以不排除中国人寿也以此种形式投资农行,而不是业界猜测的所谓战略型投资。

中国保监会于2006年10月公布的《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在对商业银行进行重大投资时(股权低于5%为一般投资),一般不超过两家。

入股悬疑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农行欲引进国寿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但国寿相关人士表示,是否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农行,目前没有定论。

他的解释是,国寿入股其他金融机构都有较为丰厚的回报,对入股农行是否能获得较好的回报,尚有待研究。

另一方面,国寿并没有看到农行股改的最后方案,在农行股改方案最终定稿之前,国寿暂不考虑入股事宜。

另据官方媒体报道,农行一位高层谈及是否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时,表示“这个问题还没有定下来”。

还有消息透露,农行不愿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因为农行避免被冠以被“贱卖”国有金融资产之名。对此,部分专家表示不解。

先于农行股改的建行、中行和工行都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

在这三大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后,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2006年12月9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北京表示,该行的战略投资者一苏格兰皇家银行对其管理帮助很大,二者合作愉快。

建行的高管也表示,其海外战略投资者派来的50名专家对基层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专家看来,农行的管理水平,资产质量,经营理念在四大行中是最差的,甚至还不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农行更应该“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

而农行也并非不能获得外资战略投资者的青睐。据了解,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对入股农行表达过“兴趣”。

尚存障碍

银监会到部分省市调研中,部分银监局和商业银行人士对农行现状表示忧虑,据他们反映,基层农行士气较为低落,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较大。

根据审计公告,2005年,在对农行半年的审计中,共发现整个农行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51起,涉案金额86.84亿元,涉案责任人157名。农行在剥离不良资产中存在弄虚作假,把不符合剥离条件的不良贷款剥离给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件。公开资料显示,农行有超过7000亿元的不良贷款要处置,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还会发生类似农行常德分行的案件,值得警惕。

另外,这些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否有决策者责任甚至涉及违法犯罪?会不会将各种违规违法放款和各种腐败打包剥离?是否会对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查清、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也是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

东部发达地区的农行经营业绩较好,他们反对分拆的呼声比中西部要高。主要原因是,农总行对他们放款的权限比中西部要大得多,各项政策更宽松,东部农行享有比中西部农行更大的自。

背离走势可能成为研判股市的先前指标

刘 勘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和联邦储备主席访华,市场预期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主要议题之一,由此引发了人民币汇率加速上行,也加剧了名义汇率与真实汇率的背离。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它反映我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程度,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剔除目前相对物价指数后为实际有效汇率。当人民币有效汇率下降,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相对提高,贸易收支顺差增大。

2006年1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56个基点,但对欧元汇率却从10.0168下降到了10.3137%,对英镑和澳元等一揽子货币表现不升反跌,反映人民币对美元、港币走高升值,对欧元、澳元、英镑等国际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涨幅远远低于实际汇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均出现下降趋势。

2005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92.12,相比2001年贬值11%,名义有效汇率也出现11%的贬值。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已破7.83,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5.76%,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瑞士法郎、澳元、加元等11种一揽子国际货币的实际汇率在贬值。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涨幅超过出口价格涨幅,以及我国相对较低的物价指数,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低的主要因素,虽然人民币汇改致使实际有效汇率均有所回升,但与2005年同期相比仍然贬值约1.6%。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伴随产品出口额上升,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2006年以来单月一般贸易顺差已经从当年1月份的45亿美元,增加到11月份90.5亿美元;7月份当月贸易顺差总额为140亿美元,而后8月、9月、10月、1 1月,贸易顺差总额分别为188亿美元、153亿美元、238亿美元、234亿美元。2006年1至11月,贸易顺差总额累计为1570亿美元,考虑年底是贸易结算时间,估计12月贸易顺差为250亿美元左右,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总额突破1800亿美元,较前一年贸易顺差总额1019亿美元多增800多亿美元。

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造成贸易顺差持续放大,带来流动性过剩现象日趋加大,又进一步增大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加之美元贬值预期和实际走弱,导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背离走势还要延续,对缩小贸易顺差带来不利因素,对抑制和控

制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带来较大压力。

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若有增无减。势必形成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预期增强,资本项目下的“热钱”流入加快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在双顺差和汇率升值格局状况下,央行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必然造成外汇储备继续增加,投放等量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进而形成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越演越烈,在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消费经济不够畅旺,使过快增长的货币供应,只能促使流向资产市场,形成全面的人民币资产价格重估,意味着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的下降,对股票来讲就形成市盈率估值中枢的上升,就是A股上涨趋势继续存在。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当本币升值时,银行持有大量债权的价值上升,特别是我国企业依靠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的企业发展模式,单人民币升值因素,就能大幅度提高国内银行的资产价格,银行股无疑是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最大受益者。

以2006年1至9月统计区间为例,人民币升值造成国内银行总体资产增值1.82%,仅当年三季度国内银行总体资产就增值0.98%,因此。银行股被QFII大量增持,其持仓市值为47亿元,比第二季度的13亿元净增加34亿元,增幅达到161%。就可见一斑了。

2007年中期之前美元将进入减息周期,美元若小幅贬值,能降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如果美元贬值幅度过大或过快,将会导致美国债券利率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其他消费市场下跌,进而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振荡调整,新兴国家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加大。

可以预见,2007年将是汇率变化风高浪急的一年,也就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开始向资本市场进行风险转移,表现于能源资源型的大宗商品和资产市场的股票价格,演绎出狂涨猛跌式的宽幅振荡,但黄金价格将再次大幅度上升。所以A股市场上的黄金股票应当属于主要投资持有对象。

随着贸易多元化和国际货币间汇率波动加据,跟踪人民币升值趋势,需要从对美元汇率转向实际有效汇率,也就是从一揽子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视角去观察,尤其2007年美元利率走向发生变化时,国际货币间汇率波动将加大并呈反向运行。

这样一来,股票市场投资者不但要继续观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更应该密切注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演绎,以此判断贸易顺差以及分析外汇储备占款情况,进而发现资金流向、流量和流速的变化,可能成为研判股票市场运行的先前主要指标之一。

银监会:大型商业银行2010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

银监会即将公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明确指出,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T2013年底。

银监会即将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在其它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台湾)设有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新资本协议,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应按照内部评级法计提信用风险资本要求,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2

同志们:

这次全市商务工作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__年商务工作,部署__年工作任务。

一、__年商务工作回顾

__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商务工作者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消费增长促进作用逐步显现。全市通过举办“榆林农产品贸易博览会”、“榆林美食节”、“榆林汽车住房博览会”、“ 榆林煤博会”、“神木民营经济博览会”、“定边马铃薯文化节”、“靖边家居领袖联盟品牌团购会”等展会和各种购物节活动,推动会展向品牌化、持续化、市场化发展;榆林电子商务中心网、中国兰炭交易网、家政服务网、榆林国际电子商务区域平台、榆林煤炭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家电下乡销售各类家电产品27万台(部),实现销售7.2亿元;__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亿元,增长16.3%。

二是城乡便民服务体系稳步发展。在城市社区大力推进“双进工程”,积极开展“放心早餐工程”、“社区果蔬店工程”、“放心肉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家政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并建立健全了政府猪肉储备制度和重大节庆猪肉投放制度;在农村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工程”、“镇超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等。

三是外贸便利化发展正在形成。西安海关筹备处提前入驻我市,口岸联检大楼建设完成主体封顶,口岸货场查验建设有序推进,航空口岸积极申报;外贸经营主体持续壮大,累计备案登记外贸企业126户,外贸孵化工程和出口基地建设得到加强;__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799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3001万美元。

四是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定边、府谷、靖边和绥德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落户我市,将在榆阳区长城路和西沙保宁路开工建设2个商场,本土企业喜洋洋和国贸也得到快速发展;__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8.8%。

五是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重点开展了酒类、肉食品、典当、成品油等行业的专项治理,完善了“12312”商务举报投诉中心建设,加强了民爆物品、二手车流通、报废车辆回收、再生资源回收、汽车品牌销售、拍卖、茧丝绸、直销等行业的管理。

回顾一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把握商务发展规律,统筹谋划商务工作和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创新工作。

二、__年商务工作安排

__年,我市商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内需、促开放、调结构、保增长为抓手,全面促进商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预计目标任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增长15.6%;外贸进出口总值5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11%。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加强一网多用和农家店信息化建设改造,规范物流配送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大力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

二是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引导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区农贸市场。

三是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模式,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缓解鲜活农产品“卖难”和“买贵”的问题。

(二)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一是继续加强节庆促销工作。以各种消费月、节庆购物节活动为抓手,挖掘百姓消费潜力,扩大居民热点消费,有效促进消费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不断提高展会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水平,着重培育展会龙头企业,打造本地品牌展会,鼓励县区发展特色展会。

三是切实提高调控保供能力。继续扩大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猪肉储备投放制度,推进冬春蔬菜收储工作。

(三)抓好惠民便民工程

一是推进“放心肉”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保障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商场超市的肉品供应。

二是全面启动城市便民菜店建设。进一步建设布局合理、价格合理、消费安全的社区菜店,形成以规范化菜市场、生鲜超市为主体,社区便民菜店为网点基础,流动售菜车等时段直销点为补充的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

三是继续深化推广“放心早餐工程”,继续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四)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实体企业创建自主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产品销售,推动产业发展,推动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物流企业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切实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

三是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中央商务区、商业功能区、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提高服务品质,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五)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加快口岸联检大楼建设工作,推动榆林海关早日实现通关运行。

二是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掘园区和项目集聚作用,吸引和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符合本地发展方向的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培育外贸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在杂粮、土豆、红枣等优势农产品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推动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积极推进外贸稳定增长。

(六)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商务执法工

作。全面整顿和规范定点屠宰企业,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力度,重点抓好肉食品、成品油、酒类等领域的执法检查工作。

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对民爆物品、二手车流通、报废车辆回收、再生资源回收、汽车品牌销售、典当、拍卖、茧丝绸、直销等行业的监督管理,保障市场秩序健康运行。

三是进一步加强“12312”商务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12312举报投诉服务的作用,延伸和扩展服务功能。

(七)提高商务发展服务水平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十精神。要以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查找商务工作存在的不足,研究商务工作发展的措施,破解商务发展的障碍。

二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要以开展改进工作作风为契机,深化机关各项制度的建>,!行政行为,加强廉政建设。

三是切实提高和增强服务意识。要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心实意为基层、为企业、为社会办实事,办好事。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3

一、基本县情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东邻涟源、冷水江市,南连新邵、隆回县,西接溆浦,北界安化。辖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林场、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142个行政村,人口134万。新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分布广,传统的集贸市场遍布全县各乡镇,但我县经济较为落后,各乡镇农贸(集贸)市场散乱、设施陈旧、功能不全,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县抓住国家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大好时机,对农村市场进行改造和规范,使市场功能不断提高,方便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情况

20xx年度我县共建标准化农家店330家,其中湖南资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建农资农家店70家,新化县日盛商都建日用品农家店120家,娄底市天客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建日用品农家店140家,资丰种业改造配送中心1个。我县从20xx年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我县已有2家承办企业,已建标准化农家店495家,其中农资农家店195家,日用品农家店300家,农资配送中心1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已覆盖全县29个乡镇(林场、办事处)的405个行政村,乡镇覆盖率为100%,行政村覆盖率为35.4%,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家店经营效益稳步增长;承办企业参与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销售网络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如湖南资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xx年实现销售总额21000万元,其中农家店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比承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长了30%。“万村千乡”农家店建设带动社会投资1600余万元,吸纳社会就业1400多个岗位,为改善我县农村消费环境、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增加社会就业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家电下乡工作情况

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是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之后又一项惠民工程,我县自20xx年12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工作进展顺利,已取得一定成效。至20xx年底,全县共备案家电网点201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1626台(件),实现销售额6619万元。已补贴到位资金888.5万元,补贴兑付率为98.9%。全县共备案汽摩网点10个,汽摩下乡产品兑付财政补贴16184台,兑付补贴资金1542.5万元,补贴兑付率为99%。20xx年国家财政支持家电汽摩下乡网络建设项目43个,财政支持资金60万元。

(三)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情况

从20xx年开始,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我县乡镇农贸市场分期分批进行改造,逐步取缔马路市场。现已对我县文田、天门、吉庆、曹家、白溪等乡镇的5个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20xx年又对县城的城南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科头、田坪等2个集贸市场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些市场的改造升级对搞活当地经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繁荣我县城乡集市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农村市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各级市场已成为促进物流、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城乡之间、产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我县市场体系还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现有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建设规划滞后

市场建设布局不尽合理,乡镇市场功能不配套,与我县快速发展经济社会还有一定距离。

(二)市场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满足入市者需要

我县各级市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层次低、功能不配套,市场已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有待升级改造。同时市场配套设施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严重制约现代交易方式的进入。

(三)资金筹措较为困难,市场建设举步维艰

市场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涉及土地征用、市场设计、项目施工、设施配套等,投资大回报低,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已建市场由于后续投入不足,导致设施老化,功能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农家店网点分布不平衡。承办企业选布农家店时,对经济条件好的乡村多布,造成农家店的覆盖率不均衡。

二是“万村千乡”一网多用的功能基本上没有发挥。

三是因资金、土地和政策等原因,致使配送中心建设严重滞 后。

四是农家店连锁配送率、店容店貌、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家电下乡监管难度大。

四、20xx年市场建设规划

针对我县农村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xx年我县的市场建设工作主要是继续抓好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马路市场的整顿、新农村示范店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按照国家“双百市场工程”的要求,建设1家综合农产品批发大市场(西河广益农贸市场)。

(二)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快乡镇集市升级改造。20xx年争取改造2家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全的乡镇集贸市场。

(三)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推动乡镇农村商业网点从乡镇中心区向边缘区农村扩展。全年争取新建或改造农家店550家,建设配送中心2家。进一步完善乡镇市场网络建设,丰富农村商业网点。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4

一、上半年及全年经济增长走势

(一)上半年经济增长11%左右

课题组建立了两种模型进行预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高频宏观经济数据的动态因子模型(DFM模型)。

ARIMA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11.2%。从三次产业来看,一、二、三产业预测增长速度分别为3.9%、13.1%和10.7%,西南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是导致第一产业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其他各主要指标预测结果见表1。

动态因子模型预测结果预计,2010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0.9%。

根据上述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判断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速仍将处于高位,但较一季度11.9%的增速略有回落。综合上述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在11%左右。

第二,消费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速将达到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有望和2009年同期持平。

第三,投资增速将出现回落,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7.4%左右,比2009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但投资结构将有所改善。受国家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影响,房地产投资会受到一定遏制。

第四,由于2009年上半年进出口基数较低,今年进出口增速将有大幅提升,预计上半年进口累计增长55.2%,出口累计增长27.9%,进口增速高于出口,贸易逆差可能会再次出现。

(二)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在10%左右

由于一季度宏观经济开局运行良好,大部分机构纷纷调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可以保持稳定且可持续的增长。从搜集的12家国内外权威机构对于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情况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均值为10.02%,均较早期的预测均值9.64%提升近0.4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12家机构预测结果,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左右。但由于2009年基数为前低后高,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呈前高后低的走势。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正逐步回升向好,但还存在一些需要特别关注、认真应对的问题。

(一)价格上涨的压力在累积

一是去年货币供应量较多。到今年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狭义货币(M1)增速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30%左右,货币较长时期过快增加终将表现为价格的上涨。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3月份,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0%,铜上涨99.0%,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迟早会向消费领域传导。三是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成本推动压力也在加大。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自上年12月份由负转正后持续上涨,3月份同比分别上涨5.9%和11.5%,部分原材料价格涨幅更高,3月份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同比上涨32.8%,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5.6%。尽管总体上供给仍大于需求,但对多重因素累积的价格上涨压力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四是价格改革的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深化价格改革,特别是水、燃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仍需推进。此外,推动价格上涨的通胀预期很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也形成了对价格上涨的压力。

(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新困难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季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3.1%,加上企业法制观念增强,按规定新缴、续缴、补缴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用,大部分省区市已经和即将出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涨幅达到10%以上。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倒挂。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5%,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剪刀差为5.6个百分点,比上年12月扩大4.3个百分点。三是人民币汇率预期不稳定。尽管自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1.2%,但主要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逼迫人民币升值,造成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不稳定,出口企业特别是刚刚走出谷底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三)外需恢复不确定性

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WTO总干事拉米最近称,世界贸易在经历了70年未遇的下降之后,2010年将出现反弹,预计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当前出口回升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回稳、进口商补充库存等因素,也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有关,今年以来出口规模与2008年同期基本相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不足,债务风险犹存,各国复苏进程很不均衡,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这些都导致外需回复进程存在很大变数,出口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四)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外部压力

人民币汇率问题,今年以来引发广泛关注,美国频频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国内各界也有许多争议。人民币汇率问题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与贸易、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美欧急于摆脱危机的经济需要和对我进行战略打压的政治图谋。尽管美国政府推迟公布原定于4月15日的一份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情况报告,但其对我人民币升值施压的战略方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不利于接单特别是接长单。

(五)国外贸易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更是“重灾区”。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峰值。针对我钢材、轮胎、化工品等优势产品和行业,摩擦国别扩散,救济措施叠加,挑战我国内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2010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年,各国保护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和占国际贸易份额的增加,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升温,

各种隐形或变相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

三、下一步宏观政策取向

下一步,国家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改善投资消费关系

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首先是管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中资金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其次,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投资,并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再其次,规范贷款条件,根据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同时,落实和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一是研究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包括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稳定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和新市民,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二是建立劳动者报酬合理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强税收对高收入的调节,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好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消费、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二)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促进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一是继续做好有关宣传解释工作,表明我国从未刻意追求贸易顺差,相反还采取许多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比如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比2008年下降1/3,今年3月份已出现贸易逆差,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托动,目前人民币汇率总体上是合理、均衡的,并不址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要改变片面强调外贸规模、片面强调出口和片面鼓励创汇的倾向,加快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把政策重点放在进一步提升外贸竞争力以及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上来。要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三是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包括选择适当时机,逐步改变人民币汇率过度盯住美元的状态,寻求建立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机制;适当扩大汇率浮动的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规划好人民币实现全面可兑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四是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管理,优化外汇储备投资配置,适时适当增加黄金、原油等实物资产,增加欧元、英镑以及其他与我国有重要贸易关系国的币种资产,逐步减少美元资产;在投资期限上,也将注重长短结合。

(三)支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一是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和激励机制,推动自主创新。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规范、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支持加快实施科技专项,支持革除一切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以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完善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支持发展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利用资源税、消费税以及环境保护税等手段,促进节能减排。三是完善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集中资金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使其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四)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控制新开工项目,积极应对外汇占款压力,防止信贷需求过度膨胀,改变流动性过分宽松的局面,疏导过剩流动性从单一的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类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基础上。二是稳步推进和完善资源价格机制改革,掌握好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调整节奏,避免集中涨价引发通胀压力。三是加大支持农业生产力度,积极做好西南地区抗旱工作,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灵活运用粮食储备加强食品价格调节;四是充分重视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平衡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5

“正在转型中的乌克兰需要中国的投资,中国也需要乌克兰市场。当前乌克兰政府正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和保障投资者利益,欢迎中国企业家赴乌克兰投资。”此前,乌克兰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夏光在出席“乌克兰国家项目投资推介会”时作出上述表示。

中乌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乌克兰企业家理事会中方委员会主席任洪斌在致辞中指出,乌克兰是中国在东欧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乌克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近年来,中乌双边贸易数倍增长,双边经济技术投资合作日益密切,其规模、领域和内容不断扩大和丰富。当前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而乌克兰作为东欧地区重要国家,工农业基础雄厚,市场容量较大,目前正致力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投资合作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

据悉,近年来,中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合作成果丰硕。2010年中乌贸易额达到77.3亿美元,同比增长33.8%,与建交之初的2.2亿美元相比增长了34倍。2011年中乌双边经贸额10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35%,提前实现中乌两国元首关于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的目标。与此同时,两国贸易结构不断改善,投资合作显著增加。近一年来双方企业商定和意向投资总额已近100亿美元。中乌政府合作委员会顺利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汽车制造、冶金、航空、电信等领域的合作稳步推进。这些成绩展示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标志着中乌经贸关系正步入贸易、投资、生产合作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有关专家指出,乌克兰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雄厚,市场容量较大,投资前景广阔。乌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黑土地,占世界黑土总量的1/4,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境内有100多条流长超过100公里的河流,2万多个湖泊。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43%,跨越三个植被带一森林沼泽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乌已探明有80多种可供开采的富矿,主要包括煤、铁、锰、镍、钛、汞、石墨、耐火土、石材等,这些矿产分布在全国7000多个地区,其中有4000多个地区已进行开发。乌已探明的铁矿石的储量有275亿吨;锰矿石的储量超过2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煤、染料矿石、陶土地腊和石墨的储量也比较丰富。乌最大的煤矿顿巴斯已探明煤炭储量1090亿吨。未来中乌两国在农业、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两国政府助推中国企业对乌投资

据介绍,近年来中乌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11年6月,主席对乌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宣布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确定了两国关系新定位。双方签署了4个政府间合作文件,以及两国银行和企业间有关农业、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文件。

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中国企业对乌克兰的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9月乌克兰国际机场“波利斯波里”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机械工业成套工程总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署了“乌克兰机场轨道交通线及机场配套设施项目框架合作协议”。2011年3月乌克兰部长会议决定对中国机械工业成套工程总公司总承包建设的乌克兰机场轨道交通线项目提供总额为3.42亿美元的国家担保。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为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乌克兰东部三个煤矿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了总额1.2亿美元的贷款支持。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乌克兰“Ukragroleasing”公司签署了建设现代化粮库合作谅解备忘录(20个容量5万吨粮库)。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成套工程有限公司与乌克兰财政部、乌克兰国家食品粮食集团共同签署了《中乌农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融资金额为30亿美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正在与乌克兰汽车集团、乌克兰“Eurocar”公司、乌克兰“AUC”集团洽谈有关利用中方资金在乌克兰生产(经济型汽车和客车),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FOTON)与乌克兰“Auto KRAZ”汽车制造厂正在洽谈组装轻型卡车项目。

此次“项目投资推介会”上,乌克兰国家投资和国家项目局局长卡西基夫表示,乌克兰在招商引资和对外资企业保护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投资者构筑优越的投资环境,并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也表示,中国进出口银行愿与乌方有关部门合作,为双方企业开展投资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乌方也表示,对于中国企业参与的乌国家投资项目,乌财政部将提供担保,以充分保障中国投资者利益。

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机遇众多

推介会上,乌克兰国家投资与国有项目局主任卡西基夫向中国企业家展示了15个国家项目,其中包括液化天然气终端、“温暖的家”(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处理项目)、首都环线建设项目、创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等。卡西基夫强调,这些项目得到乌克兰政府和总统的大力支持表示。此次活动是乌国家投资与国有项目局在亚洲进行路演推介的第一站,充分表明乌克兰对于吸引中国投资的重视。

据悉,此次乌方推介的投资项目均为目前乌克兰重点发展的部级大中型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天然气、工业制造业园区建设、旅游综合体建设等领域。主要有:

——液化天然气终端一液化天然气供应设施。年处理能力100亿立方米,建造13.897-17.8万立方米储气罐,总投资8.56亿欧元,回报周期9年。

——温暖的家一提高能源利用率。供暖现有房屋面积33.96万平米,为预算负担面积供暖7.59万平米,供热系统重建31兆瓦,项目总值5040万美元,实施期限1年,回报周期10年。

清洁城市一固体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乌克兰10个主要城市建设固体废物循环处理系统。年处理量从10万吨到30万吨,投资3000万-6000万欧元,回报周期5-7年。

——国际医疗服务城市一城市医疗中心。为脑瘫提供康复治疗,具备一流医疗设施,世界知名的国际医院,包含原生态健康度假胜地。超过46000名患者接受康复治疗,95%得到有效改善。新医院面积5万平米,设计日接待康复治疗患者818人。

——首都环线建设。乌克兰境内第一条特许经营道路。投资6-7亿美元,公路长度18-22公里,横穿第聂伯河(穿越长度5.1—5.5公里),双向6车道,日通行量3—6万辆。工程方式:设计、建造、运营(到2050年)。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7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 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 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 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 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 4 ,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 3 ,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 7 ,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 2 - 1/ 3 ,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 4 ,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 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 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 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 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 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 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 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 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 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 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 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 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 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 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 。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 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8

今年上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促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力稳定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推动全市经济逆势上扬,经济运行止跌企稳、逐步回升,发展态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1.“保增长”政策措施初见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3.68亿元,同比增长19.8%;一般预算收入27.62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位于苏州五县市之首,高于苏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52.2%。完成工业总产值700.5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9.5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

工业经济在紧环境中逐月回升。单月规上工业产值稳步走高,1-6月分别实现单月产值54.69、73.66、96.14、102.22、106.73和113.26亿元,二月份起环比增幅分别为

34.7%、30.5%、6.3%、4.4%和6.1%,至4月份开始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6月份再创历史新高。部分主要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工业经济回升,十大主要行业中,纺织、石油制品、化工医药、塑料制品、化纤加弹行业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1.5%、25.8%、24.0%、17.4%和12.4%。综合效益指数回升较快,2-5月分别为145.2%、165.35%、180.42%和187.46%,5月份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9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实现产值84.04亿元,同比增长8.9%,占规模以上比重达15.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势明显,上半年实现产值224.11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规上增幅15.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降幅逐月收窄,

2月份以来累计工业用电降幅分别为12.4%、10.3%、9.4%、8.8%和7.6%。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85家,其中3家通过cmmi3级认证,1家通过iso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上半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5859.16万美元,同比增长101.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9.56万美元,同比增长55.99%。现代物流稳步发展。太仓物流园区建成12.3万平方米仓库和3.7万平方米商务监管大楼,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耐克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新增物流企业28家。港口运输保持增长。上半年新辟内贸航线1条;实现货物吞吐量2196.17万吨,同比增长25.5%;完成集装箱运量68.18万标箱,同比增长3%。休闲旅游加快发展。城厢镇电站村获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金仓湖一期建成投运,郑和公园推介运作,恩钿月季公园等一批农业休闲项目亮点凸现,成功举办系列大型活动。金融运行态势平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1.5亿元和50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2.3%和31.9%;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上半年新增98.3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80.2%,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74.1亿元;短期贷款新增3.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于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60.4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9亿元,同比增长25.3%,房地产投资15.91亿元,同比增长46.5%。个私投资趋于活跃,完成投资50.22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投资总量的38.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略有增长,部分行业快速扩张。2月份以来逐步扭转回落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1.1%,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塑制品和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43.4%、148.3%、99.4%和55.1%。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上半年,我市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4%,开工建设46个,开工率76.6%。苏州市1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0%,超序时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万方码头和耐克物流中心项目投资大、进展快,分别完成投资3.7亿元和3.09亿元。省重点项目太仓港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13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87%。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四次举办开工开业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0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1-5月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市以下同比增长17.2%。餐饮服务快速发展。娄东宾馆、陆渡宾馆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活动成功举办;1-5月份,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25.9%。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1-5月新增各类车辆4111辆,同比增长13.3%。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上半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6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4%,其中住宅47.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2%;商品房均价4486.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4%,其中住宅均价4416.7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6%。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8.8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7.5亿元,增长19.5%,其中,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占上半年增量的66.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至6月底,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仅高于去年年底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同期。上半年,全市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189期,招聘单位3764家次,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2%,累计安置就业8742人,3月始新增就业渐趋正常;宾馆餐饮、商贸零售、物业管理、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装配业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

2.开放型经济攻坚克难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1-5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4个,完成注册外资5.73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超千万美元项目占据主导,21个项目新增注册4.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总量的75.7%,其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新增注册1.45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扩幅较大,达1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23.6%。1-5月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23个,新增注册3.1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5.5%,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6.8%。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1-5月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出口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一般贸易出口降幅小于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5.17亿美元,同比下降17%,低于加工贸易降幅28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影响小于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同比下降12.7%,低于外资企业降幅2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影响较大,进出口额下降44.0%,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额下降9%。

3.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接轨上海又增亮点。年初,我市与上海世博局签署《中国20xx年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长三角(全国)首个世博游客中心;市政府签约首期世博门票团购;娄东宾馆餐饮成功签约进驻世博园区。和嘉定区签订区域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协议。产业和项目接轨情况良好,引进上海项目69个,新增投资22.59亿元,新增注册9.94亿元,占全部内资项目的30.1%。

内资引进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349个,新增投资总额81.3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2.97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8.5%,新增注册资金位居苏州五县市之首。二三产项目占比各半,119个工业项目注册资金16.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2%,228个服务业项目注册资金16.2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9.3%。产业招商力度加大,引进钢材交易相关企业88家,其中钢材批发企业74家,注册资金3.6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22.6%。

4.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太仓软件园16栋软件楼和配套公寓楼竣工启用,安软等十家企业入驻;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新园即将开园,68家企业入驻运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开园营运;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顺利开展,首批通过3家,另有8家已公示。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1-5月,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同比提高58.2%,专利授权量达540件。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等六个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占苏州全市19个示范工程的近三分之一。积极做好节能技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上报部级节能技改项目4个,省级项目9个,已获批7个。加强节能宣传工作,14个部门联合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认真开展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共验收提标改造项目30个,关停并转项目9个。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试点工作,已完成cod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40家企业网上申购、核定和公示工作,总计申购5052.84吨,申购金额达1027.18万元。

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工业园区思路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上半年投入2.85亿元,已入驻项目22个。恩钿月季公园正式开园,玫瑰庄园、蝴蝶兰花玻璃温室、生态餐厅、明珠观赏鱼休闲垂钓中心、百果园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创新运作,现已形成多亩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蔬菜储存加工配送中心正式启用,组建蔬菜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可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4969万元、38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7.6%,带动农户约6万户,同比增长20%,人均收益5100元,同比增长15.9%。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上半年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4个,累计已达459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半年,我市经济止滑回升,逆势上扬,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是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开放型经济遭遇更多挑战,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今年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而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gdp增幅分别为16.8%、18.3%、14.5%和14.6%。从工业产值完成情况看,今年的1、2月份呈现负增长,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0.3%和11.4%;3月份开始同比出现增长,但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仍低于全部工业增速。工业用电量还未止跌回升。

2.企业效益明显回落。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外部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前五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5%和-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较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2%。

3.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多年来,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我市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双双较大幅度全面下降。前五月单月出口额环比增幅分别为-8.6%、-40.7%、44.5%、-0.5%和-6.2%,环比仅3月份呈现增长。

4.内需拉动的可持续性尚不稳固。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虽高于苏州大市的平均增幅,但从投资结构分析,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6个百分点,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7.44亿元,同比下降15.8%;服务业投资虽有31.2%的高增长,但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64.7%和26.3%,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明显不足。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虽呈逐月上升趋势,但安置就业人数只占去年同期的50%左右。就业不足,企业利润的下滑等因素,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消费。

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外需减弱直接对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我市的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50.3%,而且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下半年以来,先是加工贸易进口同比跌幅明显高于出口跌幅、进口总额中进口设备和进口原材料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了全市外贸的下行走势;其后外贸出口订单的锐减,使工业生产因此而明显下行。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市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引导,但外部市场、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在全球化市场风险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本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严峻考验。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如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徘徊不前等矛盾,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便凸显出来。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储备不足,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培育不够。四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尚有缺憾,机关行政服务效率、企业经营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

三、形势预判及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目前预期,今年经济运行将走出前低后高的“保增长”路线图。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制造业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经济信心有所恢复。从国内情况看,内需增长良好,投资和消费均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出现回升,中国经济在下半年率先见底回升的预期明显增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我市经济回暖迹象也正在增多,企业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正在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先低后高是基本走势。工业经济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将较快回升。从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内需企业好于外贸企业。从具体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于刚性需求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将领先增长;化工产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回升而持续反弹;医药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的推动,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电力能源行业将随经济回暖而保持平稳增长;金属制品及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受金融风暴冲击影响较大,短期内恢复增长的难度较大。受工业生产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影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短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外贸出口面临的总体环境较为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是欧美等传统主要出口市场持续低迷,预计今年出口增幅将明显回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我市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与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随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趋弱,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投资不仅会在今年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投资的质量与规模也将成为决定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向标。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实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继续下大力气保增长、促发展。一是加大拓展外需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等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创新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出口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网络桥梁,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扭转出口下滑过快态势。二是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当年新吸收的存款绝大部分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增资组建工作,做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种模式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担保规模;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措施,研究财政反担保措施。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制度与工作平台建设。坚持经济运行监测例会制度,完善部门沟通、协作、协调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快速交流、情况互通;健全与重点企业信息交流制度,加快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速度;建立与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工作;探索建立全市联网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信息数据库建设,夯实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基础。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调研,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四诊式”服务。进一步清理与压缩审批事项,梳理与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优化与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整合全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的资源,建立“一个窗口、一个网站、一个号码”的便民服务机制。继续放大“一表制”便民服务系统的优势,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五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帮助城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着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2.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争资争项力度,紧密跟踪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和部委专项资金安排方向争资争项;紧紧抓住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重要机遇,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重大产业完善布局。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开发,策划大项目,力争有项目进入省以上“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配合,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的土地供应、信贷投放、环境准入、项目核准等关键性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政府实事工程,要加强跟踪促建,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建立重点建设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情况,调度有关事宜。加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二是继续扩大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落实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旅游招商项目给予优惠与奖励,实施旅游发展以奖政策,完善推进旅游区域协作的政策措施,搞活旅游人气,扩大旅游份额。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率、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税收负担、调整建设项目规费收取标准、合理调控房价等政策,稳定和培育住房消费增长点。刺激汽车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支持发展餐饮、住宿业,进一步降低餐饮、住宿业经营成本,采取分步实施办法,逐步实行规模型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3.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技改奖励,对大额技改投入,按新增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实行一次性奖励;推行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对设备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技改项目,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贷款贴息。推动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资源配置政策向名牌企业倾斜,鼓励更多的企业争创品牌。引导我市企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把培育品牌、经营品牌、推介品牌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产品,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二是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产权流动;完善经理人市场,规范经理人行为;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和积极推动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利用世界经济大调整机遇,加大对欧美企业和台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借国家规划产业振兴之机,加大对“中”字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抓住世博经济以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复兴”之机,加大对上海、珠三角、浙江等重点地区的招商力度。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打响“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和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园区”、“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品牌。创新招商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强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招商。围绕启动盘活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厂房和停滞项目资源,开展存量招商;围绕挖掘现有项目的增资扩股潜力,开展零地招商。积极探索股权并购和境外上市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开发潜力大、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支撑作用强、投资回报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吸引战略投资者。完善项目信息处理、重大项目论证、项目跟踪推进等机制,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和洽谈成功率。加强与重点客户、重大项目以及有长期合作的客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客商在时机成熟后把我方作为投资首选地。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创业载体的投入力度和推进强度,搭建优质平台。积极应对形势变化,适时、适当调整招商政策,切实强化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优化服务,促进以商招商,以企引企。

太仓市上半年度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促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力稳定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推动全市经济逆势上扬,经济运行止跌企稳、逐步回升,发展态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1.“保增长”政策措施初见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3.68亿元,同比增长19.8%;一般预算收入27.62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位于苏州五县市之首,高于苏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52.2%。完成工业总产值700.5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9.5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

工业经济在紧环境中逐月回升。单月规上工业产值稳步走高,1-6月分别实现单月产值54.69、73.66、96.14、102.22、106.73和113.26亿元,二月份起环比增幅分别为

34.7%、30.5%、6.3%、4.4%和6.1%,至4月份开始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6月份再创历史新高。部分主要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工业经济回升,十大主要行业中,纺织、石油制品、化工医药、塑料制品、化纤加弹行业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1.5%、25.8%、24.0%、17.4%和12.4%。综合效益指数回升较快(图二),2-5月分别为145.2%、165.35%、180.42%和187.46%,5月份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9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实现产值84.04亿元,同比增长8.9%,占规模以上比重达15.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势明显,上半年实现产值224.11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规上增幅15.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降幅逐月收窄,

2月份以来累计工业用电降幅分别为12.4%、10.3%、9.4%、8.8%和7.6%。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85家,其中3家通过cmmi3级认证,1家通过iso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上半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5859.16万美元,同比增长101.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9.56万美元,同比增长55.99%。现代物流稳步发展。太仓物流园区建成12.3万平方米仓库和3.7万平方米商务监管大楼,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耐克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新增物流企业28家。港口运输保持增长。上半年新辟内贸航线1条;实现货物吞吐量2196.17万吨,同比增长25.5%;完成集装箱运量68.18万标箱,同比增长3%。休闲旅游加快发展。城厢镇电站村获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金仓湖一期建成投运,郑和公园推介运作,恩钿月季公园等一批农业休闲项目亮点凸现,成功举办系列大型活动。金融运行态势平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1.5亿元和50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2.3%和31.9%;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上半年新增98.3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80.2%,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74.1亿元;短期贷款新增3.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于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60.4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9亿元,同比增长25.3%,房地产投资15.91亿元,同比增长46.5%。个私投资趋于活跃,完成投资50.22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投资总量的38.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略有增长,部分行业快速扩张。2月份以来逐步扭转回落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1.1%,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塑制品和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43.4%、148.3%、99.4%和55.1%。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上半年,我市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4%,开工建设46个,开工率76.6%。苏州市1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0%,超序时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万方码头和耐克物流中心项目投资大、进展快,分别完成投资3.7亿元和3.09亿元。省重点项目太仓港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13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87%。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四次举办开工开业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0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市以下同比增长17.2%。餐饮服务快速发展。娄东宾馆、陆渡宾馆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活动成功举办;1-5月份,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25.9%。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1-5月新增各类车辆4111辆,同比增长13.3%。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上半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6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4%,其中住宅47.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2%;商品房均价4486.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4%,其中住宅均价4416.7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6%。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8.8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7.5亿元,增长19.5%,其中,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占上半年增量的66.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至6月底,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仅高于去年年底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同期。上半年,全市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189期,招聘单位3764家次,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2%,累计安置就业8742人,3月始新增就业渐趋正常;宾馆餐饮、商贸零售、物业管理、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装配业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

2.开放型经济攻坚克难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1-5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4个,完成注册外资5.73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超千万美元项目占据主导,21个项目新增注册4.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总量的75.7%,其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新增注册1.45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扩幅较大,达1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23.6%。1-5月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23个,新增注册3.1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5.5%,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6.8%。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1-5月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出口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一般贸易出口降幅小于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5.17亿美元,同比下降17%,低于加工贸易降幅28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影响小于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同比下降12.7%,低于外资企业降幅2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影响较大,进出口额下降44.0%,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额下降9%。

3.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接轨上海又增亮点。年初,我市与上海世博局签署《中国20xx年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长三角(全国)首个世博游客中心;市政府签约首期世博门票团购;娄东宾馆餐饮成功签约进驻世博园区。和嘉定区签订区域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协议。产业和项目接轨情况良好,引进上海项目69个,新增投资22.59亿元,新增注册9.94亿元,占全部内资项目的30.1%。

内资引进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349个,新增投资总额81.3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2.97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8.5%,新增注册资金位居苏州五县市之首。二三产项目占比各半,119个工业项目注册资金16.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2%,228个服务业项目注册资金16.2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9.3%。产业招商力度加大,引进钢材交易相关企业88家,其中钢材批发企业74家,注册资金3.6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22.6%。

4.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太仓软件园16栋软件楼和配套公寓楼竣工启用,安软等十家企业入驻;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新园即将开园,68家企业入驻运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开园营运;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顺利开展,首批通过3家,另有8家已公示。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1-5月,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同比提高58.2%,专利授权量达540件。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等六个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占苏州全市19个示范工程的近三分之一。积极做好节能技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上报部级节能技改项目4个,省级项目9个,已获批7个。加强节能宣传工作,14个部门联合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认真开展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共验收提标改造项目30个,关停并转项目9个。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试点工作,已完成cod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40家企业网上申购、核定和公示工作,总计申购5052.84吨,申购金额达1027.18万元。

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工业园区思路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上半年投入2.85亿元,已入驻项目22个。恩钿月季公园正式开园,玫瑰庄园、蝴蝶兰花玻璃温室、生态餐厅、明珠观赏鱼休闲垂钓中心、百果园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创新运作,现已形成多亩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蔬菜储存加工配送中心正式启用,组建蔬菜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可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4969万元、38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7.6%,带动农户约6万户,同比增长20%,人均收益5100元,同比增长15.9%。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上半年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4个,累计已达459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半年,我市经济止滑回升,逆势上扬,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是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开放型经济遭遇更多挑战,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今年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而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gdp增幅分别为16.8%、18.3%、14.5%和14.6%。从工业产值完成情况看,今年的1、2月份呈现负增长,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0.3%和11.4%;3月份开始同比出现增长,但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仍低于全部工业增速。工业用电量还未止跌回升。

2.企业效益明显回落。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外部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前五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5%和-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较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2%。

3.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多年来,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我市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双双较大幅度全面下降。前五月单月出口额环比增幅分别为-8.6%、-40.7%、44.5%、-0.5%和-6.2%,环比仅3月份呈现增长。

4.内需拉动的可持续性尚不稳固。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虽高于苏州大市的平均增幅,但从投资结构分析,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6个百分点,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7.44亿元,同比下降15.8%;服务业投资虽有31.2%的高增长,但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64.7%和26.3%,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明显不足。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虽呈逐月上升趋势,但安置就业人数只占去年同期的50%左右。就业不足,企业利润的下滑等因素,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消费。

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外需减弱直接对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我市的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50.3%,而且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下半年以来,先是加工贸易进口同比跌幅明显高于出口跌幅、进口总额中进口设备和进口原材料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了全市外贸的下行走势;其后外贸出口订单的锐减,使工业生产因此而明显下行。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市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引导,但外部市场、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在全球化市场风险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本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严峻考验。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如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徘徊不前等矛盾,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便凸显出来。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储备不足,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培育不够。四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尚有缺憾,机关行政服务效率、企业经营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

三、形势预判及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目前预期,今年经济运行将走出前低后高的“保增长”路线图。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制造业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经济信心有所恢复。从国内情况看,内需增长良好,投资和消费均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出现回升,中国经济在下半年率先见底回升的预期明显增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我市经济回暖迹象也正在增多,企业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正在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先低后高是基本走势。工业经济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将较快回升。从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内需企业好于外贸企业。从具体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于刚性需求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将领先增长;化工产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回升而持续反弹;医药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的推动,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电力能源行业将随经济回暖而保持平稳增长;金属制品及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受金融风暴冲击影响较大,短期内恢复增长的难度较大。受工业生产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影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短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外贸出口面临的总体环境较为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是欧美等传统主要出口市场持续低迷,预计今年出口增幅将明显回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我市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与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随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趋弱,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投资不仅会在今年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投资的质量与规模也将成为决定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向标。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实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继续下大力气保增长、促发展。一是加大拓展外需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等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创新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出口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网络桥梁,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扭转出口下滑过快态势。二是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当年新吸收的存款绝大部分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增资组建工作,做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种模式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担保规模;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措施,研究财政反担保措施。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制度与工作平台建设。坚持经济运行监测例会制度,完善部门沟通、协作、协调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快速交流、情况互通;健全与重点企业信息交流制度,加快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速度;建立与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工作;探索建立全市联网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信息数据库建设,夯实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基础。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调研,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四诊式”服务。进一步清理与压缩审批事项,梳理与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优化与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整合全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的资源,建立“一个窗口、一个网站、一个号码”的便民服务机制。继续放大“一表制”便民服务系统的优势,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五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帮助城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着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2.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争资争项力度,紧密跟踪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和部委专项资金安排方向争资争项;紧紧抓住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重要机遇,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重大产业完善布局。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开发,策划大项目,力争有项目进入省以上“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配合,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的土地供应、信贷投放、环境准入、项目核准等关键性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政府实事工程,要加强跟踪促建,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建立重点建设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情况,调度有关事宜。加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二是继续扩大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落实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旅游招商项目给予优惠与奖励,实施旅游发展以奖政策,完善推进旅游区域协作的政策措施,搞活旅游人气,扩大旅游份额。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率、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税收负担、调整建设项目规费收取标准、合理调控房价等政策,稳定和培育住房消费增长点。刺激汽车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支持发展餐饮、住宿业,进一步降低餐饮、住宿业经营成本,采取分步实施办法,逐步实行规模型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9

关键词: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 菲德模型 实证研究

引言

从2008年河南的胡萝卜、白菜滞销到2011年的河南芹菜、湖北包菜等蔬菜滞销,类似现象的频繁出现,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频发的农产品滞销现象表面上看,反映出广大农民对市场经济下的农产品价格规律还很不适应,在种植结构调整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农产品过剩滞销;但是究其根本,农产品的滞销现象充分暴露了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农超对接不完善等。有关人士在2010年5月的商务部例行会上指出,相较于游资炒作、天气情况恶化这些短期因素,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流通环节成本在农产品方面体现得比较高,是国外的2-3倍。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农产品滞销现象频发的根本原因。

文献综述

从国内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上。

周力、周革非(2005)从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个方面着手,认为要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框架的建设,提出要注重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规范批发市场,还要发展零售市场。主张农村日用品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应该同时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要加大整顿力度,建立农资价格监控机制和农资损害赔偿机制。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和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在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取向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建设加快政策创新加强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呼吁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等。

刘湖、彭晖(2006)分析了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除了提出新农村现代流通组织网络建设的建议以外,还认为要加强农村流通管理体系的建设,要弄清政府的角色定位,加强农村消费者维权机构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刘建湖(2006)提出不应该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而应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他主张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

张学鹏(2010)认为城乡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当前各地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系不完善、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和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等突出问题,提出一要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二要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三要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

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流通体系,本文主要以菲德模型为基础,探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对流通经济的促进效应以及外溢效应。

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

农业是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探索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构筑城乡商贸一体化的流通体系也具有借鉴意义。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关键在于流通。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是涉及城市和农村的双方的,将流通方向进行分开区别的流通体系。将城市对农村的物流支持和服务体系也纳入了整个农业物流的流通体系之中。

从产业组织层面来说,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可以界定为:城乡流通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或供需双方基于提高流通服务品质并实现流通服务供需均衡的需要,以产权控制或资源控制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对城乡相关流通资源进行整合的行为(聂凯,2008)。

流通一体化意味着将供应链中与流通相关的多个个体整合成为单一个体,由一个组织来完成原本由多个组织承担的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流通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强调通过一个系统内所有流通活动之间的协同,去追求流通总成本的最小化和预期的客户服务水平。

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利用这个物流渠道将城市工业品送到农村,同时将优质农产品带进城。建立城乡商品双向物流,关键是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要对农村市场进行细致的调研,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及时了解城市和农村的商品流通信息,根据农村市场特点,建立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平台,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收购农副产品,增强农民购买力。同时,将收购的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城镇市场。

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实证分析

(一)菲德模型

测算社会收益率即外溢性弹性的模型有许多种,菲德模型就是比较适合本文分析城镇和乡村商贸流通的社会收益外溢以及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

菲德(Feder,G)(1982)在研究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构造出了出口和非出口两部门模型,并且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了分别测算这两种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菲德提出了两部门分析框架,即将整个经济部门划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将整个经济领域的生产活动都界定在这两个经济部门中,并且假设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不同,由此分别构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生产函数。基于两个部门生产函数的不同,推导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计量模型。

菲德用该模型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969-197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具有重要的外溢作用。第一,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往往比非出口部门高,这就会使得要素从非出口部门流向出口部门,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出口部门可以带动非出口部门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提高,出口部门与国际接轨,生产管理技术得益于国际先进经验,这样就可以带动非出口部门在这方面的提高。

菲德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1)

其中:K=KX+KN;L=LX+LN。在式(1)中,Y表示整个经济总产出,X表示出口部门的产出,N表示非出口部门的产出,K、L分别表示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

(二)基于菲德模型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菲德模型的基本思想,本文将整个流通经济部门划分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和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两大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Z=f(KZ,LZ) (2)

N=g(KN,LN,Z) (3)

式中:Z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N为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 L和K 分别是劳动力与资本要素,下标代表部门。式(3)假设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产量水平(Z)会影响经济中乡村商贸流通部门(N)的产量,即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会受到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外溢效应”的影响。劳动力(L)、资本(K)和社会总产出(Y)可以表示为:

L=LZ+LN (4)

K=KZ+KN (5)

Y=Z+N (6)

用δ估计两部门间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即:令δ=两部门间边际要素生产率之差,表示如下:

(7)

gl代表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gk代表乡村商贸流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fl代表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fk代表城镇商贸流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δ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与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差异,本文认为其取值为正,即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对式(6)的两边求微分得:

dY=gkdKN+gldLN+gzdZ+(1+δ)gkdKZ+(1+δ)gldLZ (8)

将式(4)、式(5)代入式(8)得:

(9)

其中,α是乡村商贸流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β是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γ代表了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γ代表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作用(gz)与两部门间要素生产力差异()两种作用之和。、和分别是总产出、劳动力和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产出的增长率;是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产出占社会总产出的比例;是国内投资占总产出的比例,本文将国内资本的投资视同为资本存量。

为了分别估计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效应和相对要素生产力差异,假设对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产出的弹性是不变的,令θ为g关于Z的弹性,则有:

(10)

将式(10)代入式(9),得到:

(11)

分别将一个常数项和一个随机误差项加入到式(9)和(11)就成为所需要的回归方程。通过式(9)对参数γ的估计,可以得到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对式(11)中的θ和δ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作用参数(θ)和相对边际要素生产力差异(δ)的值。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本文构建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如下:

其中,C代表常数项,μ代表随机误差项。

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在样本空间尺度的选择上,本文以我国城乡作为样本空间,探究全国范围内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对流通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在时间尺度的选择上,以2001-2011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数据处理的对象。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社会总产出(Y)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劳动力(L)以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作为收集的依据,资本(K)采用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产出(Z)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级数据,县和县级以下数据即为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全国的数据进行分析,所用数据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年)和中国统计局网站。

(四)回归结果分析

式(12)的回归分析。对式(1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R2为0.984,拟合度比较高,F检验值为104.728,因此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发现,变量、、()()的t值分别为:2.539、0.650、7.213,分别大于t显著水平值, 因而拒绝自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式(12)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模型中解释变量前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意义显著,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促进作用,即投资率每提高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提高0.33个百分点;前系数为正,且统计意义显著,说明就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式(13)的回归分析。对式(13)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R2为0.985,拟合度更高,F检验值为67.146,因此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发现,变量、、()()、的t值分别为:1.902、0.208、

-0.288、0.520,分别大于t显著水平值,因而拒绝自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式(12)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回归方程中,θ=1.611表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产生1 单位时,其中就会有1.611单位的作用外溢到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从而影响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相对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的作用,如参数δ(通过计算知δ=1.9)所示,δ=1.9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两部门同时投入1 元的资金,城镇商贸流通部门获得的产出要比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多1.9倍。这也说明了城镇商贸流通部门有较高的生产率。可以看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为了更好地拟合实际,客观地反映事实,两个回归方程都进行了消除自相关的处理,即引入残差的一阶的自相关系数,D-W统计值均在2以上,可以判定本文的回归已经消除了自相关。

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 测度结果发现:第一,从我国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直接影响来看,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流通经济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第二,从我国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间接影响来看,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作用不明显,对流通经济增长起到的是抑制作用。这一结果说明中国乡村流通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

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改变以往市场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构建起以县域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设施先进、运作规范、联结紧密、辐射半径大的现代化流通网络。在农产品流通网络组建过程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加盟、连锁的形式,有选择性地吸纳实力雄厚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加入到经营网络中,利用它们商业网点和流动资金解决建设费用缺口。

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农民劳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一条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农民消费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搞活农产品与城镇工业品的相互流通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培育农民流通组织发展等措施,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应尽快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采取现代组织方式,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程艳.商贸流通理论的发展及评述[J].浙江学刊,2007(5)

2.汤向俊,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约束条件及其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

3.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2007(2)

4.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1-2)

5.梁云.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及实践[J].商业研究,2009(8)

6.宋宇.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3)

7.陈文玲.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J].商业研究,2006(5)

8.刘湖,彭晖.构建新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J].消费经济,2006(8)

9.聂凯.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Feder,Gershon.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12,No.1-2,1982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10

一是理清工作思路。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繁荣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XX流通业的跳跃式发展,必须把商贸流通业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基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城市建设,激活、繁荣商贸服务业,同时通过引进商贸大项目,促进城市建设,服务工农业生产。

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根据XX实际,确立了商贸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商贸业增加值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商贸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年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增长15以上的奋斗目标。

三是制定商贸发展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业态发展状况,确立了在城区西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现代工业为目标的工业品批发市场组团,在城区南部建设以服务于现代农业为目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团,在市区建设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六个各具特色的商贸服务区域,在城乡结合部和乡镇驻地规范完善首集市场,在镇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

四是出台扶持政策。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培强骨干流通企业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包括财政、税收扶持在内的一系列培强骨干流通企业和连锁企业经营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了流通发展环境,推动了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二、龙头带动、龙身舞动,大项目建设与完善城乡市场网络相结合,构筑商贸大舞台

一是龙头带动,加快建设商贸流通大项目。自上海联华、湖南醴陵花炮、江苏新世纪服饰超市、曲阜梦工场摄影、江西正邦集团、临沂一家人超市落户XX后,来XX投资的市外商贸企业逐年增多。今年以来,又先后开工建设了联华超市二期、汇丰大酒店、明天商贸城、荣峰大酒店、金鼎商务广场、春天城市花园、桃园商务酒店、银座XX商厦、平阳国际商业中心、联华家电城等十个商贸大项目,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亿元,安置6000人就业。XX百货大楼与山东银座合作,将现百货大楼全部拆除,原地新建一栋地下一层、地上五层、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营业大楼。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餐饮、购物为一体的高档豪华购物广场。该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由山东银座经营,预计年商品经营额2亿元,利税1000万元,安置1000人就业,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明天商贸城一期工程装饰家居市场6万平方米设施基本完工,今年9月投入使用,平阳国际商业中心总投资2亿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将于年底开业,明天商贸城和平阳市场建成后将与青龙路市场功能互补,基本搭起XX市场建设的骨架.

二是龙身舞动,调整规范市场布局。随着XX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市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原有的消费品市场已远远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交易杂乱拥挤、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问题随之而来。平阳市场的拆除重建拉开了作为商贸流通“龙身”的各类市场改造的帷幕。城区各村居、企业纷纷利用有利场地,自筹资金建设市场。去年8月以来,已有向阳市场、银河市场、中心商贸市场、不夜城西市场、益康副食品批发市场、朝阳市场等8个市场相继建成并开市,不但有效的解决了占道经营、阻碍交通、污染环境问题,而且,由于市场经营定位的细分,扩大了经营规模,形成了明显的聚集效应,市场交易空前活跃。到目前,XX已建设并规范完善了108处市场,其中,农村大集22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9处,工业品专业市场44处,大型综合市场3处,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配套,分类明确、各具特色的市场体系。上半年,预计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30亿元,同比增长21。

三是龙尾摆动,广设连锁经营网点。在大型商贸建设项目、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XX的推进流通现代化工程也风起云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展起来,烟草专卖、早餐工程、碘盐专营、农资配送、药业连锁、超市下伸等业务的开展,都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引领了XX流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已形成成品油、碘盐、烟草、农资、药业、肉食、民爆器材、烟花爆竹等8类商品连锁经营体系,全市连锁店铺发展到3000多家,各类加盟店、专卖店、便利店20__多家,连锁经营额6.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12以上。XX青云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作为XX商贸零售业的龙头企业,抓住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契机,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企业,在开发区开工建设了物流配送中心,开展包装加工业务,同时广设连锁配送网点,今年将设立联华超市乡镇店20家、村级店50家,对镇村店的配送率达到40以上,实现了配送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经营现代化。XX农资公司则一头连着生产企业,一头连着村级网点,投资300万元建立农资配送中心,与全国30余个农资厂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双总”业务关系,农资品种60余个,同时,在全市设立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站60处,农资代销网点526处,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 务网络。今年已销售各种化肥6万吨、农药120吨,农地膜200吨,XX农资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三、加强领导、内引外联,启动民间资本与扩大招商引资相结合,提高商贸流通承载力

XX市委、市政府清醒的认识到,商贸流通行业若没有众多的知名企业入驻XX、没有大的资金注入是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XX政府一方面以城市旧村改造为契机,以较少的城建投资启动民间资本注入流通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方面给商贸各部门及城区各村居加任务、压担子,其中给商贸局的招商引资任务由去年的500万元,猛增至今年的3000万元,促使各部门、单位、村居利用各种渠道、采取不同形式对外招商。

鲁中五金商贸城是浙江宝华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的鲁中地区最大的机电五金市场,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建成开市。鲁中五金商贸城的开发建设,吸引了108名浙江客商前来XX考察投资、经商兴业,目前浙江时代装饰广场已签订协议,与明天商贸城联合经营5万平方米设施,将要入驻鲁中五金商贸城经商的浙商已达到40多家,为该市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生产经营再创安全年,未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观念,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商贸局与全部管理单位签订安全状,并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局机关每周一次局长办公会议始终把安全作为首要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安全检查中发出整改指令书13份,提出安全隐患整改建议50余条,并督促企业限期整改,从而保证了企业安全生产经营。

五、三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稳定了商贸干部职工队伍

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齐抓,各项工作分工明确,并有专人靠上落实,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

党建纪检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组织,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制定了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工作实处。三是多管齐下,坚持反腐倡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八条规定,认真清理住房及通讯工具,制止大吃大喝,控制会议,庆典、考察学习,号召企业停建一切非生产性基建项目,节约资金、发展经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礼品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申报率、登记率均为100。四是领导干部自觉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从超标接待。全年未发生一起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

计划生育工作。深入落实《计划生育法》,积极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离下岗职工和空挂户的计划生育管理,积极配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泰安市的大检查。年初组织开展了“优质服务月”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保证了全年计划生育各项指标的完成。计划生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统计质量合格率、流动人口发证率、验证率均达到100。

行风评议工作。严格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精密组织,狠抓落实,针对全市的评议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商贸局班子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办公会和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对反馈情况及时通报,并逐条逐项进行了对照检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则,能改的立即整改,对不了解商贸局职能而造成的误解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经过班子全体成员反复梳理、集体讨论、分析研究行评建议,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稳定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挂帅,明确专职工作人员,设立接访电话,制定《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领导接访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汇报制度、人民来信来访接待等制度。二是建立工作包保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把工作与领导干部晋级、提拔、评优、奖惩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完善接访制度,每月的5日和20日为接访日,设立接访办公室,做到了随访随接,天天有人接访,人民来信主要领导亲自阅批专人落实,重大案件班子集体研究,班子成员分片包案,一包到底,确保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四是抓源头,把矛盾解决在基层,从企业党员干部中挑选了60名政治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担任信息员,赢得工作主动权。对重复上访户和上访老户进行排查登记调查摸底,明确包案领导和责任人,限时落实整改稳控措施和解决办法。五是实施送温暖工程,对弱势群体及特困职工,实行结对子帮扶,办理再就业优待证以及按规定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等办法,尽最大努力解决其困难。六是认真做好部队转业干部和对越参战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上访工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靠上抓,除了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外,想 方设法切实解决了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实行全方位的稳控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七是严格(每月16日)苗头排查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真正杜绝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

存在问题:

一是市属商贸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缺乏骨干项目、龙头企业。市属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部门所属企业大部分亏损或微利,利润没有过百万元企业。双管医药、石油、烟草、盐业四部门,除烟草、石油效益较好外,其他基本处于守摊状态。二是遗留问题普遍较多、历史包袱重。市属四部门有1万多名员工,人员多、底子薄,集资、养老金、工资等历史问题成堆,基本处于保持稳定即为成绩这么一种状态。而双管四部门中,医药公司连年亏损,长期发不出工资。盐业公司基本没有净资产,发展潜力很小。石油公司目前成为泰安公司的报账单位,不是独立法人。

下半年工作安排

1、抓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业。对现在正在建设的商贸大项目靠上服务,保证每个项目如期实现投资计划。

2、抓内部挖潜,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存量资产。

3、抓企业改革,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4、抓行业作风,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11

[关键词]国内贸易;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18-03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疲软,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15586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210307亿元,增长了超过130倍,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的,在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学术界对这两种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热度却相差很大,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国外有关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贸上,而研究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相对而言却不是很多。Helliwell和Verdier以加拿大为样本,运用人口加权平均测距法来研究贸易的省界效应,他们发现,规模较大的省份有较强的省内贸易偏好,而规模较小的省份这种偏好则相对较弱,也就是说,贸易的省界效应因省份的大小不同而不同。Frankel和Romer以德国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对于拥有更多国内贸易机会的大国来说,控制国际贸易将更有利于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贸易如同国际贸易一样是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提高资本产出率来提高收入的。

在我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贸易发展较快,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与日俱增,但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却相对不足。高国力认为国内区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程度。熊贤良较早且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二者的关系。他指出:如果我国轻易放弃适合于自己的贸易与发展战略,将可能为自己的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铸成“历史性的错误”。周怀峰认为国内贸易对产品、产业以及国家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上述文献主要从理论方面对发展国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重要性及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上,徐映梅、田静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验证了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而沈坤荣、李剑运用逐步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国内贸易比重和人均产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云松研究了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来考察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国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等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实证分析

31模型介绍

国内贸易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因,所以有必要分析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此,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2数据说明

本文分析中,采用GDP(Y)代表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来代表国内贸易,对于投资用固定资产投资(X2)来衡量,而进出口是用进出口额来衡量的(进口总额为X3,出口总额为X4),对这些数据取自然对数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有分析用的数据都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分析时间段为1991—2011年。

33相关性分析

首先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Eviews计量软件分析见表1:

从相关性系数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大,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高达09931,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系数比较接近,同样也很高。这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口和出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向相关性,同时,也表明各变量之间很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4多元回归分析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比较多,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与国内贸易这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我们在做多元回归之前,都需要看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也就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我们可以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四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大于30,表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些自变量的相关性很高,且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自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估计量的误差往往会变得很大,造成估计不精确,甚至无意义。为此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克服多重共线性的分析方法,处理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逐步回归法、岭回归法和主成分回归法。因为本文分析的所有变量都是具有经济意义的,所以采用主成分回归法。

因此可得主成分表达式: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各变量对经济增长都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增加1亿元时,GDP(Y)平均增加0499亿元。同理,当固定资产投资(X2)、进口总额(X3)、出口总额(X4)增加1亿元时,GDP平均增加05亿元。国内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前些年相对比较弱势的国内消费日渐壮大起来,这也表示促进国内消费是重要且正确的举动。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投资、进口和出口。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知经济增长与国内贸易的相关性非常高,同时也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现实情况也与之相符合,在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全国消费品市场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固定资产投资次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位居第三。因此,在关注国外市场的同时,对国内消费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提高国内贸易的水平,改变过去依赖出口、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做法。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们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在继续开展国外市场的同时,应该主要着力于国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为此给出以下建议。

41积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农民收入相应稳步增长,农村消费状况逐渐改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升。可是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旧明显。我国农村约有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3,却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由此可以看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实施汽摩下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潜能得到开发,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将会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42促进零售业态发展

鼓励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促进连锁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重视各种超市、折扣店、购物中心、便利店、百货店、专卖店及专业店等为代表的各类零售业态的发展。同时,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主体向我国投资、到我国发展。

43重视国内贸易,科学发展对外贸易

从世界其他国家内外贸发展历程来看,内贸发展一般是先于外贸,内贸是外贸的基础,外贸是内贸的补充和扩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得我们需要依靠和发展外贸,但作为大国拥有大国优势,贸易应当立足国内,优先发展内贸,因此,发展贸易要讲求科学合理。

44完善信用体系,创新国内贸易方式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贸易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完善国家信用体系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发展,在完善信用体系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国际贸易经验,创新国内贸易方式,从而平衡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内贸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云松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8(2).

[2]胡延平,范洪颖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省经济增长关系解析[J].国际经济探索,2008(9).

[3]徐映梅,田静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统计教育,2005(11).

[4]陈颖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广场,2007(8).

[5]卢名辉,周明生中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研究:1952—2007[J].社会科学报刊,2009(2).

[6]卢名辉,周明生中国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8(5).

[7]王凯,庞震国内投资、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

[8]高玮天津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0(1).

[9]张晓峒Eviews操作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12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上半年,全市商务工作紧紧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年活动,努力争取国家扩内需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商务工作快速发展,利用外资、外贸出口、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三项主要指标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运行情况

(一)基本态势

1、利用外资止跌拉升

1-6月,全市新批项目53个,同比增长1.92%。新批合同外资__万美元,同比增长13.72%。实际利用外资__万美元,同比增长__%;完成年计划的__%。完成现汇进资5834万美元,现汇比为__%。

2、外贸出口大幅增长

1-5月,全市外贸出口先抑后扬,达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59.27%(一季度同比下降4.8%),占年目标任务的46.45%,超序时进度__个百分点。其中5月当月出口5.43亿美元,创单月出口历史新高。

预计6月当月全市出口3.92亿美元,上半年全市累计出口__亿美元,同比增长67.91%,占年目标任务的__,超序时进度__个百分点。

3、市场运行稳健有序

1-5月,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势强劲,实现零售额19.19亿元,增长24.7%,增幅全省第二。1-6月,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5.4亿元,同比增长18.5%,完成全年任务的50.3%。

商贸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做好启动全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合理布局中心城区专业市场。编制了《__市中心城区十大专业市场项目册》和《__市商贸市场体系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册》。全市共有33个规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及商场、超市在建,预计总投资162.7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2.64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20.06%。其中市中心城区十大市场体系18个项目,预计总投资__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3.62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17.45%;其它在建项目15个,预计总投资27.3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02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33%。

4、外经合作稳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实际营业额__万美元,增长87.03%;在外劳务人数141人,同比下降18.97%。

5、口岸建设加快推进。吉安口岸作业区建设进展顺利,与厦门港务集团签订了合作建设协议, 5800多平方米的联检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卡口、堆场、监管室等相关配套设施已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动工;铁海联运正常运行,完成国际集装箱590个重标箱。

(二)主要工作

1、国内贸易突出繁荣市场,云集商贾,加快项目建设,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成效显著

一是十大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心城区十大市场体系18个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城南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城北汽车综合市场、城东吉安市汽车文化产业园、新世界广场、天虹高端商城、华润万家、吉安万商汇小商品城、吉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8个市场已开工建设,部分市场主体工程已竣工;井开区电子数码专业市场、青原区电子数码市场、吉安文化教育图书专业市场、城南新区商业慢行系统(现代商业步行街)、吉福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等5个市场已挂牌招标即将开工;高档家装家俬市场、滨江新区大型超市零售商城等2个市场洽谈意向明确,确定投资主体后,即可开工建设;__会展中心、新华书店升级改造项目、吉安市木材交易市场正在进一步招商洽谈中。

二是农村市场改造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农村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扩大农村消费,全面部署__年度“万村千乡市场工程”550个农家店信息化改造,上报__年度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预安排;完成青原富滩、万安百嘉、永新台岭、泰和万合、*坪等5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及验收工作,获省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全面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认真组织材料,做好前期沟通和协调,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获省财政厅、商务厅确认,并上报商务部,已进入商务部批复的实质性阶段;组织市内5家知名农产品企业参加在上海市举办的农超对接—全国农特优产品大联展江西名优特色产品推介会。

三是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卓有成效。认真落实《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食品安全法》,按照商务部等九部委《关于加强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围绕猪肉食品安全,审核清理全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资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强化肉品 卫生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保证城乡居民真正吃上“放心肉”、“称心肉”;配合市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全国、全省食品安全迎检工作;积极推进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和屠宰监管平台建设。

四是市场运行监测工作不断深化。出台《*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考核办法》,促进市场运行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完成新增市场监测信息泵企业和成品油市场监测企业各1家,新增生活必需品样本企业7家、重要生产资料样本企业1家、酒类流通样本企业2家;指导并督促13个县(市、区)全部注册和开通商务预报;上报市场分析材料70余篇,原创信息120余条;加强成品油监测工作,共有135家成品油企业列入监测范围,先后提供各类分析材料40余篇。

五是扩大消费活动成果颇丰。成功承办__*市第*届春节商品交易会,共有400多家外地、本地企业(商家)近20__种商品参展,实现零售额2538.7万元、签约额3030.7万元;组织22家企业参加江西省地方特产(广东)展销会,现场销售870万元,签约*万元;组织市内超市、商场、美食城、家电下乡定点销售网点及“万村千乡”农家店共*家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繁荣了城乡市场,有力拉动了消费。

六是城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认真按照省商务厅的要求,加强再生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再生资源企业备案和换证,完成新办和换证326家,其中:新办217家,换发新证109家;认真组织材料,积极申报全省再生资源基地建设项目,并做好项目的跟踪推进;主动争取省商务厅支持,确定3家大型家政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全面启动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七是成品油管理不断加强。做好加油站年检工作,共有14家(中石化、中石油)石油经营部、260座加油站参加年检,其中,中石化144座、中石油23座、民营93座,共有250座加油站通过年检, 10座歇业整顿;组织开展 “十二五”成品油规划确认申报培训;完成5家“十二五”网点规划确认上报和6家成品油经营许可证的变更。

八是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不断规范。认真贯彻落实省商务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关于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 5月份,会同市财政局、环保局,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家电以旧换新销售网点专项检查,通过自查、抽查等方式,确定重点抽查对象,着重对购买30台以上的150余家客户进行现场回访、查看,回访率达到100%,共发现和查处疑似骗补金额5万余元,有效遏制了骗补现象。

九是“双打”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加强领导,加强监管,强力推进,突出农资、化肥、烟酒、手机、集贸、音像、药品、建材、生活用品、化妆品和家用电器等11个重点产品、重点领域,促使“双打”专项行动常规化,维护市场秩序。

2、利用外资突出拓宽领域,加快集聚,做大主导产业,提升质量、招大引强成效显著

一是注重外资多元化投资。做好落户项目的帮扶和引导,努力推动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多元化投资,拓宽引资渠道。香港天腾国际20__年投资20__万美元在吉州区兴建动漫城,20__年元月投资20__万美元在井开区新建光电子元器件生产线,6月在港与吉州区政府签订投20__万美元资协议兴建五星级酒店。澳门雄狮有限公司继投资160万美元收购峡江纸业后,今年在井冈山出口加工区投资1286万美元兴建服装城。

二是突出大项目现汇进资。加强跟踪推进,做好大项目增资扩股,拓宽现汇进资渠道。裕元(安福)鞋业继去年增资4000万美元后,今年再增资1000万美元,6月份实现进资500万美元,成为今年全市单笔进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唯一的一个项目。

三是注重招大引强年活动成效。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年活动,重点瞄准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旗舰型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制定活动方案,落实专人跟踪,细化工作责任,加强项目和进度调度。上半年,全市引进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外资项目9个,同比增长80%。分别为__县的景润电子、新华南户外用品,吉水县的海派橱柜,__县的月亮湾农业,安福县的裕元制鞋增资项目、金凯液压件,*天际光电、__实业、__牧业。其中8个项目实现进资,3个开工,1个投产(*元制鞋)。

四是产业招商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继续占主导地位,新批落户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8个,占总项目数的34%;合同外资13108万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0.2%;实际利用外资__万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0.2%。

3、外贸出口突出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市场、提高占比成效显著

一是单月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市5月份当月出口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5.43亿美元,创单月出口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0.74%,环比增长__%。

二是新增出口实绩企业贡献突出。全市共有188家企业发生出口实绩,比上年同期增加36家。其中,新增出口实绩企业41户,共出口*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8.26%,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达268.78%。

三是出口主体内资企业占主导。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中,有129户属内资企业,占总数的68.62%;实现出口9.17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6.59%,较去年同期提高3.89个百分点。

四是出口大户支 撑全市出口总量的扩大。全市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共有32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7家,占有出口实绩企业数的__%,共出口7.6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72.33%,比上年同期提高6.16个百分点,出口大户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五是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截止5月底,我市与159个国家(地区)开展对外贸易,较上年同期增加52个,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为1.87亿美元,对香港地区出口1.11亿美元。

六是井开区龙头高昂。1—5月,井开区出口1.69亿美元,同比增长85.65%,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占全市总量的15.94%,相当于后5个县(市、区)出口的总和。

七是外贸流通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全市有62户流通企业发生出口实绩,比上年同期增加14家,共出口8.28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13%。

(三)存在的不足

在看到上半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新引进项目能进现汇的少,现汇比偏低。1-6月,全市新批53个项目中,能进现汇的只有15个,只占项目总数的28.3%,现汇进资空间有限,进资后劲不足;现汇进资降幅尽管有所收窄,但现汇比只有20.1%,离市政府40%的要求相差近20个百分点。

2、“旗舰型”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今年新引进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较多,但引进世界500强背景企业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超大型、特大型,以及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引进明显不足;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辐射力强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不多,导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在省内处于落后状态;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88家,其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2家,没有1家企业出口超1亿美元,生产型出口企业规模更小,增长后劲不足、拉动作用不大。

3、发展不平衡。上半年,全市有10个县(区)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比上年同期多5个,成为有史以来完成过半任务最好的一年,但仍有4个县(市、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欠。1-5月,全市有6个县(市、区)出口没有达到序时进度,差欠大的只及年度任务的7.7%,差欠年度进度34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及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决战两区、主攻项目、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发展战略,突出抓招商引资、突出抓国际市场开拓、突出抓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突出抓市场体系建设,确保完成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270亿元、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外贸出口*亿美元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进位赶超。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抓好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巩固会、香港会等重大活动招商成果,提高重大签约项目履约率,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抓住日本等地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机遇,组织日韩和台湾地区的定向招商,推动日资、韩资、台资在吉安抱团集聚;精心组织厦门投洽会、赣台会等重大活动,力促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新突破。

2、创新方式推进现汇进资。积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破解外汇结汇存在的困难,有效遏止外资项目转内资项目和落户外资项目减资的趋势,推进一批内资项目由境外投资者参股合作、落户项目增资扩股、成长型优势项目境外上市,拓宽进资领域;紧盯重大项目,抓好企业帮扶,协助企业解决用工、治安等问题,突出抓好今年新引进的重大项目现汇进资,如吉安县的新华南户外用品,吉水县的海派橱柜,泰和县的月亮湾农业,安福县的裕元制鞋增资项目,井开区的天际光电、富临实业等项目。

3、抓好企业帮扶工作。一是抓住中央苏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支持层面的机遇,为意向性投资项目和已落户项目争取更多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在吉落地生根、做大做强。二是在市县两级开展服务创新活动,主动向各外商投资企业等征求意见,并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营造“安商、亲商、护商、福商”的氛围,增强外商在吉投资、做大的信心与决心。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争资立项。抓住国家加大对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投入的机遇,积极帮助企业争资立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步伐,增强企业做优的决心。四是完善调度推进机制,做好协调服务。积极协调银行与企业“点对点”的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加快企业增资步伐;加强与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力争天人集团尽快上市。

4、抓好重点生产型企业出口。对红板公司、友利电电子、盛泰通讯科技、华忆科技、协讯电子、博硕科技、航盛电子、住电电装、裕元制鞋等增长潜力较大的生产型企业出口大户,实行领导挂点帮扶责任制,切实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企业多接单,多生产,多出口。畅通出海通道,搭建出口平台,鼓励并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销会,抢订单,拓市场,扩大“*制造”的影响;引导重点生产型企业加强与在华跨国公司对接,融入其全球采购链,拓宽外销渠道。

5、抓好出口流失培育增点。一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外贸流通企业依法经营,规范操作,鼓励外贸流通企业出口本地产品,促进新备案的外贸流通企业尽快启动出口,做大全市出口总量。二是切实做好“两转”工作,深入吉安县的协讯电子、博硕科技,井开区的盛泰通讯、优特利科技、*区的江西电缆、中兴摩比等出口流失大户调查研究,找准流失原因,一企一策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引导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市内外贸流通企业出口,力争今年“两转”新增出口实绩1亿美元以上。

6、抓好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工作。一是认真研究,用活用足扩大消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驱动效应。二是积极组织各类消费促进活动,办好第四届春节商品交易会,在省外举办一次产品推介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省商务厅举办的省产品销售活动、全省金秋购物消费月活动,指导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和商贸企业广泛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三是加强对促消费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全市促进消费工作目标任务和考评办法,力争出台服务业发展考核体系,强化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商贸服务业主管部门的考核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