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妈妈伦理小说

妈妈伦理小说

时间:2023-05-29 18:24:35

妈妈伦理小说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1

公元两千年,年仅21岁的音乐人周杰伦在大陆首次发行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JAY》。他以他超凡的才华与无与伦比的歌喉首次向世人证明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仅3年时间,周杰伦就把自己的地盘从阿尔法公司几平方米的录音室扩展到全台湾,又从台湾扩展到两岸三地的华语乐坛,然后横扫亚洲,余势波及欧美!

这就是音乐皇帝周杰伦。虽然我成为他的粉丝还不到几年。但我已从他的作品与自传中学到了很多别人教不会的东西。例如从《稻香》中知道家是幸福的港湾,唯一的城堡。从《东风破》中领略到了中华古诗词之优美。《退后》又让我懂得遇事要学会承认。可以这样说:周杰伦是在我懂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周杰伦从小到大都拥有一种为理想永不放弃,为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周杰伦3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钢琴,平时活泼好动的小杰伦一站到钢琴面前,竟是出奇的安静,听老师弹奏一遍自己就能复弹出来。进入音乐殿堂的梦想从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从此,8小时的钢琴训练每天雷打不动。淡江中学毕业后,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到饭店端盘子。餐厅中有一台钢琴,闲暇时周杰伦会去弹弹。精明的老板发现了商机,从此让周杰伦弹钢琴,不再端盘子。又请来电视台记者炒作。老板这一举动不但使餐厅生意火爆起来,而且让周杰伦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周杰伦的妈妈叶惠美感受到了杰伦的音乐潜能。她替儿子在台北星光电视台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报了名。于是周杰伦精心创作了一首歌曲《梦有翅膀》。但他却对自己的演唱没信心,就请了一位歌手演唱。可惜的是演唱者不能理解他的曲风,而他的钢琴伴奏又显得怪异,弄得台下听众嘘声一片。第一场表演以失败告终。妈妈叶惠美着急了,性格内向的她还是鼓起勇气找到了主持人吴宗宪,把杰伦的《梦有翅膀》的曲谱拿给他看。吴宗宪当时是台湾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他对周杰伦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于是应付式地拿起曲谱扫了一眼。但却是眼睛一亮,歌谱不但仅抄写得工工整整,而且谱得十分复杂。慧眼的他立即改变了主意说道:“这孩子还可以,明天叫他到我公司来上班!”就这样周杰伦进了音乐公司任音乐制作助理。。周杰伦很快创作出大量的歌曲。但让吴宗宪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创作的歌词总是怪怪的,音乐圈内几乎没有人喜欢。一次,周杰伦又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吴宗宪审读。这次吴宗宪居然连看都不看,便将那首歌曲揉成一团,随手丢进身边的垃圾桶里去了。周杰伦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是放弃还是继续?如果放弃,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周杰伦还是硬着头皮支撑着。他吃住都在办公室,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进行创作。一连一个多月,吴宗宪每天早上八点钟上班时,总能准时见到周杰伦新的作品。终于,他被这位小伙子的勤奋和天赋深深地感动了。他“嗅”出了周杰伦的歌曲隐隐蕴涵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于是答应找歌手演唱他创作的歌曲。吴宗宪将周杰伦的《眼泪知道》推荐给天王歌星刘德华,但刘德华看了一眼就拒绝了。不久,又将他的《双节棍》推荐给火爆华语歌坛的张惠妹。没料想,张惠妹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吴宗宪决定给周杰伦最后一次机会,让他自己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这样也不行,他就只好请周杰伦走人了!他将周杰伦叫到办公室,十分郑重地说:“阿伦,给你10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10首,那麽我就帮你出唱片。”老板的话刺激得周杰伦兴奋不已。他打电话告诉妈妈然后就跑到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搏击。周杰伦熬红了双眼如约写出了50首歌曲。每一首都写得结构合理,谱得工工整整。吴宗宪终于有了赞许的笑容。他于是从中挑选出10首经典歌曲。2001年初制成了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JAY》。公司对这张唱片本来没抱多大希望,能收回制作成本就算不错了。然而《JAY》横空出世后,犹如一场猛烈的台风横扫台湾,很快被歌迷抢购一空。《JAY》一举夺得台湾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大奖。《JAY》的成功让公司始料不及,让台湾的歌星们大跌眼镜,纷纷询问哪里冒出来的周杰伦?如果说第一张专辑小有成就的话。那麽,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已经形成了风暴,席卷了大陆、港台、东南亚整个华语歌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大奖纷至沓来。周杰伦一年一张专辑证明了他的努力,而每一张专辑的销售量也证明了他的成功。

细心的人都可以发现,周杰伦的每一首歌都是由自己一个人作曲的。他的歌很少会出现别人的曲调。而很多的歌星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周杰伦的歌并不是像很多不懂音乐艺术的人说的那样五音不全。他的歌有快有慢,有抒情的也有悲伤的。题材也多种多样。给我印象深刻的如像《听妈妈的话》《外婆》等歌曲,这些歌充分表达了周杰伦内心世界对父母长辈的关爱与呵护。周杰伦的这些行为深深地启发了我,使我更加加深了对长辈的尊敬。周杰伦创作这些歌曲并不是为了商业牟利,而是他运用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来表达了自己对长辈的敬爱。周杰伦从小破裂家庭,所以“愿意为妈妈付出一切”。他深深明白,没有妈妈黑暗中明灯般的温暖,他支撑不到今天,妈妈为他一直未再嫁,点点滴滴都是舐犊之情。他将所有的收入都交给妈妈掌管,尽管自己有了公寓。每个周末依然回家,同妈妈、外婆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妈妈退休后,周杰伦总担心妈妈寂寞,只要在台湾,他都回家同妈妈住在一起。周末时,他会约上妈妈一起去看午夜场的电影。妈妈喜欢看经典片,周杰伦就陪着看。周杰伦,万千青少年为他的歌声而痴迷、崇拜的一位天王巨星,对母亲叶惠美有着似海深情。周杰伦一直说,“只要妈妈高兴,我愿意为她付出一切!”这也是我喜欢周杰伦的其中一点。

这就是周杰伦!无论如何也不可否认,现在的华语乐坛还没有一位歌手能够真正的超越周杰伦。虽然现在出现很多关于周杰伦的不良传言。但是都不能动摇我对他的敬佩之心。周杰伦坚持自己的中国风,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遍及世界各地。周杰伦把中国文化写在音乐里,为的就是让老外知道:中国人的音乐很棒。文化也很棒。周杰伦希望有人能与他并肩站在乐坛的最高峰,希望华语歌曲能唱遍全球,华语乐坛更能百花齐放!周杰伦带给这个时代一种理念,一种自我认定!

这就是我最敬佩的人--JAYchou。

76中二年级:哥哥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2

“你从来没爱过我们,你只爱钱!”“如果可以,真的希望你不是我的妈妈!”

那天,当金・亚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她没有想到,迎接自己的是孩子们的愤怒。她推开房门时,发现屋内一片漆黑,毫无声息。她赶快打开客厅里的灯,看到4个孩子挨挨挤挤,一起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她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宝贝们,在沙发上睡觉容易着凉,还是回房间去吧!”亚伦柔声唤醒孩子们,不料,他们醒来之后,一起盯着妈妈,异口同声地质问:“你答应我们的礼物呢?”亚伦这才想起来,早在几天前,孩子们提出要去一次游乐场,她本来答应了,可是临时需要加班,只好和孩子们商量,自己不能陪他们去玩了,但要送每人一件小礼物作为补偿。可是,因为她的工作实在太忙,早把给孩子买礼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才引发了孩子们的集体抗议。

自从和丈夫离婚以来,一年多了,亚伦带着4个孩子,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她努力工作,身兼数职,就是想尽可能多地赚些钱,保证孩子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想到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反而认为她是个“眼里只看得见钱,根本不爱他们”的妈妈。

亚伦非常伤心,她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场风波。第二天上班时,她还在为这件事头疼不已,直到无意中看到报纸上一则消息:新西兰要举办世界不眠奔跑比赛,最终打破纪录者,将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亚伦盘算了一下,如果自己得到那笔奖金,就可以半年都不用工作,好好弥补一下对孩子们的爱。于是,她拿起电话报了名。

听到妈妈要参加奔跑大赛,刚开始,孩子们有些不以为然,于是亚伦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为妈妈加油吧!我要赢得奖金,我要让你们明白,我多么爱你们!”

2013年12月19日上午6点,亚伦绕环形跑道开始了自己的长跑,一圈,两圈……在参加比赛之前,亚伦抓紧时间做了一些练习,但她跑到30多圈时,就已经感觉十分吃力。为了鼓励自己,她开始将孩子们按照出生的年月排序,挨个儿回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个慢慢梳理的过程,让她忘记了疲惫。

跑啊跑,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7个小时,工作人员又一次为亚伦送来食物和水。她一边继续奔跑一边进食,这种滋味相当难受,她甚至流着眼泪说:“不,我不想跑了!”但是想要停止的念头刚刚冒出,亚伦就想起了孩子们那天的集体愤怒。如果自己半途而废,将又一次成为说话不算数的妈妈,不,不能停止!

就这样,亚伦咬着牙坚持,她不停地跑啊跑,直到后来所有的动作似乎都变成了机械式的。终于,在用86小时11分9秒跑完了332圈环形跑道之后,亚伦停了下来,她脚步还没有站稳,就有4个小小的身影冲过来。接着,4个小脑袋紧紧挤在她的胸前,他们齐声说:“妈妈,你真是太勇敢了,我们爱你!”

这次奔跑,亚伦总共跑了距离长达500公里、相当于12次马拉松长跑的距离。工作人员宣布,她打破了由美国运动员帕姆・里德2005年创造的纪录,当时里德用了80小时奔跑了486公里。

世界上最深沉最宝贵的爱,不是甜言蜜语,而是为爱付出的无言实际行动。当掌声响起,鲜花送来,记者跑来采访时,亚伦紧紧牵着孩子们的手,流着眼泪说:“身为一个单亲妈妈,我曾忽略了孩子们太多。如果说,我今天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那是因为我早就下定了决心,要一直跑,让孩子们明白我对他们的爱,直到他们也对我说出爱……”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3

“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 等待英雄 我就是那条龙”――登场

5月1日,我提前了2个小时到达工人体育场,置身人群中,感受着歌迷们的热情感受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很有点度日如年。7点半,舞台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周杰伦的头像,全场歌迷一道齐声倒数着,……3、2、1,终于,10分钟后,演唱会开始了。

音乐响起,开场歌是《黄金甲》,我想周杰伦一定是很喜欢这首歌,其实我更怀疑他是喜欢那身“鸡毛天使”装,所以才每次都用它开场。然而当周杰伦背着羽毛翅膀出现在舞台上,我真的几乎忘记了用手中的相机去拍摄。舞台上的光影幻象,现在回想起来好像还很不真实。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跟他之间,曾经仅仅隔了大半个球场的距离。那强有力度的歌声穿透满场的呼叫与呐喊,直逼苍穹,让我的心脏自此开始2个小时未曾间断的狂跳。说起那个出场的瞬间,我的心脏现在都还几近跳到了嗓子眼儿。两个字,迷人;一句话:高山仰止,只堪心折……

周杰伦,绰号“周董”,英文名Jay。Jay目前身兼歌手、作曲人、作词人、导演、电影演员等数职于一身,是近年来影响华语音乐最深的音乐制作人之一。Jay的音乐风格多样,他的专长是节奏蓝调(R&B)和饶舌(Rap),他自创一格,大胆地在歌曲里运用西方古典音乐元素,如《双截棍》中莫扎特奏鸣曲风格的过场,《蓝色风暴》开端的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等等;也尝试使用富中国武术(如《双截棍》、《龙拳》和《霍元甲》)或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在《娘子》中,过场的吉他就用了琵琶的轮指奏法;他还创新地在很多歌曲中使用了民乐乐器等)。他融汇中西方音乐精华的风格为华语乐坛带来了一种新鲜的声音。在编曲方面,他的歌曲和音丰富:很多时候主旋律、和音、饶舌、辅旋律会一层一层的加上,并在结尾时逐层淡出,层次感强。如果说当年他以唱歌听不清而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理由”,那么当他吐字清晰地与费先生合唱了《千里之外》之后,为什么人们的关注有增无减?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得这段”――成长

演唱会现场热烈的气氛中,Jay带着牛仔帽跳着踢踏舞,唱了首《牛仔很忙》。歌罢,Jay主动开口说话:“你们的妈妈都来了吗?”场下尖叫四起。随后他唱起《听妈妈的话》:“……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唱着唱着,大屏幕上竟然出现了张学友的VCR,跨越时空两个人一起高唱这首歌……

周杰伦出生于1979年1月,妈妈叶惠美是台北淡江小学的美术老师,爸爸是淡江中学的物理老师。周杰伦4岁读幼稚园时,叶惠美把他送到淡江山叶幼儿音乐班学钢琴。平时活泼好动的小杰伦一站到钢琴面前就出奇的安静,听老师弹奏一遍自己就能复弹出来,教他的山叶钢琴老师认为他很有天分。

为了培养杰伦的音乐素质,望子成龙的妈妈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为杰伦买了一架钢琴,请最好的钢琴老师为杰伦辅导。小学三年级时,杰伦偶然听到世界名曲《天鹅湖》,被大提琴忧伤凄美的曲调迷住了,叶惠美没和丈夫商量又为杰伦购买了大提琴。然而爸爸对妈妈的做法嗤之以鼻,经常指责她的不是,家庭里的温馨越来越少,争吵越来越多。初中二年级时,父母终于离婚。单亲家庭注定了周杰伦性格中冷漠、叛逆的一面。

天资过人的周杰伦功课却很糟。高中联考总分不过100多分,没有考上高中,却偶然地考上了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然而入学后,除了音乐成绩出类拔萃,其它科目几乎全部亮红灯,老师们提起周杰伦都直摇头,英语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对周妈妈说周杰伦有智力障碍。然而周妈妈没有指责杰伦,她认为杰伦走到今天冷漠、叛逆的地步是家庭的不和睦造成的,妈妈深信,自己的孩子没有智力障碍。她规定自己施行“三不法则”――不唠叨、不指责、不胁迫儿子――耐心教导周杰伦。

然而周杰伦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极度迷惘的他无所事事,只好等待服海军兵役,不曾料想这期间,竟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周杰伦的病情才日渐缓解。

杰伦进入吴宗宪的公司后,妈妈总担心杰伦冷漠而倔强,又不善言辞,会无意中把老板和员工们得罪了,于是常常在下班时间站在公司门口,准备一些可口的比萨、炸鸡送给员工,请他们包涵杰伦。一来二往,妈妈对公司员工比周杰伦还熟悉,同事们都知道周杰伦有一个好妈妈。

而Jay一直是公认的孝子,因为他知道没有妈妈,他支撑不到今天,妈妈为他一直未再嫁。他将所有的收入都交给妈妈掌管,尽管自己有了公寓,每个周末依然回家,同妈妈、外婆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妈妈退休之后,他担心妈妈生活不知道如何安排,就搬回家和妈妈同住。有时候,还会约妈妈去看午夜场的电影。甚至朋友聚会时,Jay也会带着妈妈,甚至发动朋友给妈妈夹菜。

可以想见,亲耳听到全场上万歌迷,为了Jay疯狂尖叫声、哨声满场四起,周妈妈一定是一脸以子为荣的满足。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成名

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成长,就像是条悠长回旋的隧道,一路翻转摇摆曲折反复,最后才能看到隧道出口的光,耀眼眩目……

其实人生路上,很多时候幽暗的低谷不过是让你历经痛苦完成蜕化的必然过程。而当你走过了,就不会再惧怕回头看。

1997年9月,周杰伦报名参加了一家电视台的一个名为《超猛新人王》的娱乐节目,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吴宗宪是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

当天,周杰伦一身休闲装,一顶鸭舌帽参加表演。节目安排他演奏钢琴,并带一位歌手演唱。谁知在他的伴奏下歌手唱起来很是难听,场下一时嘘声四起……周杰伦演砸了。这时,站在评审旁边的吴宗宪顺手拿过歌谱看了看,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年轻人写起歌来,不仅歌谱得十分复杂,还抄写得工工整整――赞赏有加的他在节目做完后,便邀请周杰伦进入他的音乐公司任音乐制作助理。

然而让人头大的是,周杰伦创作的歌总是“怪怪的”,圈内几乎没人喜欢。吴宗宪将周杰伦的《眼泪知道》推荐给刘德华,刘德华看了一眼就拒绝了。不久,又将他的《双截棍》推荐给张惠妹,谁知,张惠妹也拒绝了。

屡屡遭到拒绝,是不是周杰伦的创作风格根本在当时的乐坛无法生存?吴宗宪决定给周杰伦最后一次机会,让他自己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还是不行,他就只好请周杰伦走人了。于是,1999年12月的一天,吴宗宪把周杰伦叫到办公室认真地说:“阿伦,给你10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10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

10天后,周杰伦如约写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谱得工工整整。吴宗宪也如约挑选出10首,这10首歌,于次年初制成了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Jay》。

公司对这张唱片根本没抱什么希望,计划能收回制作成本就可以了。然而这张专辑犹如一场猛烈的台风横扫华语乐坛,一举夺得台湾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大奖。意料之外的成功让公司始料不及,一股周杰伦旋风自此开始席卷华语乐坛,开始形成风暴,席卷了整个华语乐坛,各种大奖纷至沓来。这一年,是2001年。

“我们在远距离欣赏与微笑 默契无法伪造 我们同一种调调”――友情

一曲终了,Jay再度退场,上来一个戴墨镜男子未语先唱――演唱会的第一位嘉宾。又是热舞又是说唱。大家都在疑问,这是谁呢?只见这人唱着唱着还把衣服解开了。一曲唱毕,男子问台下的观众:“好听吗?”只听后面某位仁兄高喊:“你是谁啊?”这就是当晚的第一位嘉宾――刘u宏。

Jay和刘u宏、罗志祥(小猪)是很好的哥们儿,三个人平常互相的称呼非常好笑,他们叫罗志祥“猪”,叫刘u宏“u”,罗志祥帮Jay取了个小名叫“北鼻(baby)”。他们平时经常聚在一起玩,聚会中,经常是Jay弹钢琴、刘u宏弹吉他、罗志祥跳舞,三个人互相交换对于自己专长的心得,也分别合作过歌曲。我相信很多歌迷和我一样,都会非常盼望他们三个将来能够三人合作一首歌。

刘u宏是三个人中的运动健将,经常带大家从事有氧运动,比如一大早爬起来,上山骑车,或是拉着大家一起打球。他们三个人还经常在球场上斗牛,也就是三人一队跟别的球友过招,因为刘u宏打得很好,通常跟他一队都会赢,如果Jay故意要u宏在旁边看,结果当然是输了,刘u宏就会很得意的在旁边笑着说:“你看,没有团队精神嘛!要传球!传球!”

刘u宏一曲《彩虹天堂》唱毕,一台钢琴从舞台底升了上来,Jay坐在琴旁,指尖跳动,一曲《黑色幽默》响起――幽蓝的灯光投射下,紫红色休闲西装、凌乱的刘海儿、紫红色的发稍、留给我们的冷峻的侧脸……弹着钢琴的Jay显出特有的安静与深情。

“让我来调个偏方 专治你的伤 已扎根千年的汉方 有别人不知道的力量”――工作

Jay说:“现在我要唱一首你们从没有听过的歌。”话音刚落底下就尖叫四起了,是《千山万水》,Jay为奥运创作的歌曲,这次明明是首演,现场却出现了大合唱,“……梦想挟带眼泪,我用力去追……”接下来大屏幕播放了一段视频:有水墨山水和书法,还有歌词。歌词作者是――方文山。《千里之外》的音乐响起“……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当年,方文山与周杰伦同被吴宗宪招入麾下时都是无名小卒,据说一开始他和Jay两个人根本是互看不顺眼,谁也不睬谁。一天,吴宗宪拿方文山的新词给周杰伦听,Jay说“没什么”。自信的方文山顿时气炸。周杰伦录唱时经常随性更改方文山的歌词,方文山不答应。但是,他常常最后让步,会写几个版本让周杰伦选择。分歧和争论悄然消失,他们渐渐成了好朋友。

周杰伦闪电般大红大紫,人人争抢他作的曲,然而方文山的词却无人问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发现,周杰伦的曲子还是与方文山的词才是最佳组合。他们合作的音乐几乎曲曲风行,难怪周杰伦也说:“我的歌没有文山不行。”二人如今已经是合作得行云流水,也算得上是为对方的才华折服进而惺惺相惜了吧。

作词作曲,工作生活,方文山和周杰伦几乎天天泡在公司研究整个华语音乐市场,天长日久“革命情感”也日渐生成。二人之间的默契一天赛过一天,也越来越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做专辑的时候,经常是周杰伦只指出一个大方向就完全放手,他觉得方文山写出来的东西比他们交流到的更丰富。

“什么刀枪棍棒 我都耍的有模有样 什么兵器最喜欢 双截棍柔中带刚”――绝技

歌手分几种,有的歌手让我们感叹青春无敌,有的歌手让我们感叹认真坚持,有的歌手让我们惊叹创意灵感,有的歌手则让我们惊叹技艺超群……而有的歌手却能够兼而有之,我想这就是周杰伦的魅力所在吧。

演唱会当晚,让人最感亲切的歌是那曲改编后的《双截棍》。坐在麦克风前的Jay身穿黑色T恤,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着“……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曲风,一次次把现场带到热烈的高潮。而最带动气氛的歌则是《阳光宅男》,曲间大家都站在位子上随着音乐舞动着,这在开场后还是第一次。

曲子刚刚结束,舞台上突然漆黑一片。就在我暗自猜测是否演唱会结束了的时候,一阵充满动感节奏的架子鼓声响起,全场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周杰伦!”“周杰伦!”“周杰伦!”舞台底升上来一套架子鼓,鼓边演奏的人,正是Jay,场上响起了气势磅礴的摇滚音乐。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4

可是当我读到江姐的儿子彭云的关于养母的资料时,不由地震撼了,落泪了。我一向是个不易掉泪的男人,可是今天我确实为彭云的养母掉泪了。

江姐在同彭咏梧一起生活、革命之前,彭咏梧已有个妻子叫谭政烈(后改名谭正伦)。他们已结婚八年,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彭炳忠。彭云在回忆文章里说:“1946年4月,妈妈在成都生下了我。1947年10月,母亲给谭妈妈(谭正伦)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但将一切(她和彭咏梧的婚事)和盘托出,还嘱谭妈妈尽快来重庆照顾我。那是我的两个妈妈唯一的一次通信,她们从来没有见过面。”

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牺牲,江姐也于当年6月被捕。1949年8月26日,江姐在狱中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在毛边纸上写下托孤遗书。两个月后江姐就壮烈牺牲,这封信成了江姐留给亲人的绝笔。

彭云在谈到自己的养母谭正伦时这样描述:“养母视我如同己出。”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这位谭正伦可以归属为江姐的“情敌”了,可就是这位“情敌”却成就了革命的火种得以在江姐的信托里延续。

1948年2月,谭正伦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来到了重庆,从江姐的战友手中接过一岁零十个月的小彭云。之后谭正伦就带着彭云步上了逃亡的艰辛路。她曾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使敌人抓捕彭云、威迫江姐就范的阴谋没有得逞。

刚解放的时候,彭云才三岁多,当时谭正伦还不知道彭咏梧和江姐都已经牺牲,抱着小彭云到处寻找他们的下落,不知吃了多少苦。彭云说:“当时重庆成立了几个‘脱险同志登记处’, 谭妈妈背着我一个挨一个找。后来得知母亲在十天前已经被杀害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不久后我们又得知,父亲早在一年前就牺牲了。”

后来,谭正伦一直把彭炳忠和彭云两兄弟培养成人。彭云说:“虽然和别人提起时为了能和我的亲生母亲相区别,我称她谭妈妈,而实际上,我和谭妈妈的感情与亲生的母子没有任何区别,我一直就叫她妈妈。”

在彭云眼里,这位养母和江姐没有两样。可是,这位谭妈妈却没有享受到彭云的“天伦之乐”,老天没有给彭云报答这伟大母亲的机会。

彭云回忆说,“谭妈妈退休后和哥哥一起住在成都,1974年我儿子壮壮出生,1976年,就在她准备到北京来看孙子的前一天,亲友们在成都为谭妈妈饯行,她突发高血压去世了,那年她才59岁。没想到谭妈妈会在上火车前的最后一刻突然离世,没能在我这里享受到天伦之乐。”言语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谭妈妈的突然去世给彭云造成的莫大遗憾。

我们都知道江姐牺牲前,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嘱咐儿子的主要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要儿子记住妈妈是为了革命才不得不丢弃他的,希望他将来能继承她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一件是要求她爱自己的谭妈妈,把她视为亲母,赡养她一辈子。彭云在谈到他的这个养母的时候,很伤感地说:“我只完成母亲一半的遗愿。谭妈妈的去世使我再也无法完成母亲的那一半遗愿。

我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心就不由揪得很紧,我忍不住为一个与自己毫无相干的母亲流泪。我想,如果没有像谭正伦这样的伟大母亲,那么还有多少英雄的遗愿会落空!还有多少英雄的后代会惨遭敌人的杀害?我们能有今天,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英雄背后的这些英雄啊!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我们的共同母亲,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5

我问妈妈:“打九折是什么意思?”

妈妈说:“打九折就是现在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十分之九,比如一双鞋子的原价是100元,打九折就是90元,八折就是80元,也就是说打几折就是用原价去乘以零点几,以此类推。”

“原来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啊,我明白了!”我这样想着。

第二天,我们看见一家书店在搞促销,全场半折。我和妈妈进去看了看,我看到一本《豌豆笑传》,标价是十元,我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想一折是一元,半折不就是5毛钱了吗?太划算了!正好我裤袋里有5毛钱,赶紧拿了书去付钱。

“小朋友,还差4S元。”老板看着我给他的5毛钱说。

“不是打半折吗?为什么你们要收5折的钱?”我理直气壮地说。 老板愣了愣:“打半折就是打5折呀!” “啊?”我一听,顿时脸红到了脖子根,灰溜溜地向妈妈要钱付给了他,自己在一边看书的妈妈簧口道了事情的经过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做事情我都是弄清楚了以后再做,没再闹过这样的笑话了。你知道世界上第一辆计程车是如何诞生的吗?

亚伦的报复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辆计程车是如何诞生的吗?

1907年初春的一个晚上,美国纽约一个叫亚伦的富家子弟和他明女朋友去百老汇歌剧院看歌剧。

从歌剧院出来,亚伦先让他的女朋友在剧院门口等一等,他去叫一辆马车采。虽然他俩打算去的地方离剧院只有半里地,可是马车夫却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向他索要的车钱居然比平时的10倍还多。亚伦觉得这太不像话了,就和马车夫理论,可是马车夫不跟他讲什么道理,后来两人就吵了起来。结果,他被马车夫三拳两脚打倒在地。亚伦从地上爬起来,擦了擦嘴里流出来的血,带着女朋友气呼呼地走了。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6

在其短篇小说《烧马棚》中,福克纳的笔墨多用于描写南方白人佃农阿伯纳・斯诺普斯及其小儿子沙多里斯・斯诺普斯,对阿伯纳的妻子伦妮・斯诺普斯也仅以寥寥数语述之,但却透露出了其对这一角色的同情。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南方为背景,讲述了白人佃农阿伯纳・斯诺普斯一家的生活。伦妮・斯诺普斯的丈夫阿伯纳脾气火暴,习惯通过烧马棚来解决与雇主或邻居间的矛盾。当他与邻居哈里斯先生发生矛盾,便雇人烧了哈里斯先生家的马棚。伦妮的儿子沙多里斯・斯诺普斯为让父亲免受责罚,被迫作了伪证。而之后,阿伯纳与新雇主德斯潘少校发生冲突,又执意要烧其马棚,沙多里斯最终逃不过内心正义的呼吁,告发了父亲,使其计划失败。伦妮・斯诺普斯在这之中并未被列为主角,她所扮演的是唯唯诺诺、对丈夫言听计从的角色。虽然也企图摆脱被压制的命运,却终究未能摆脱男权社会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本文将从男权社会中男性势力对女性的压制和女性的他者身份两方面解读伦妮的悲剧形象。

一、男权社会中男性势力对女性的压制

女权主义理论家邓巴《女性解放是社会革命的基础》(1968)一文中认为,“女人的悲剧不在于地位低下或人力单薄,而在于一个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实际上所有的女人都生活在一个国际性的制度下,这个制度的顶端是西方白人男性统治阶级。”男性是富有理性的、天地万物的主人,他有权把“理性”强加给缺乏理性的女人。男性意味着规范和标准,代表着强势话语,女性的声音被掩蔽,始终处于被叙述、被窥视和被支配的困境。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社会,宗教方面实行严格的清教主义。在这么一个“比清教徒的新英格兰更为清教化”的地方,女性被居于统治地位的男性视为私有财产,受无数由男性制定的清规戒律束缚。《圣经》的《旧约・创世纪》中说道:“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认为女性是男性身上的肋骨,须服从于男性。女性处在父权社会之中,受到强权男性势力的压制,要遵守男权社会指定的种种规定;她们鲜有机会表达自己所想,追求自己所好,获得自己所需。

当时的美国南方社会强权男性势力对女性的压制在《烧马棚》一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初见伦妮・斯诺普斯是在马车上,“妈妈……身着花布衣,头戴遮阳帽……坐在家具杂物堆中”,马车上装着“旧炉子,破床破椅,嵌贝壳的时钟,那钟还是妈妈当年的嫁妆呢,也记不得从哪年哪月哪日起,就停在两点十四分左右,再也不走了。”破损的家具象征着斯诺普斯太太的不完满的生活;时钟的停止更是暗示了斯诺普斯太太的属于自己掌控的命运已然停止,而伦妮则自觉地把自己像物品一样,附属与阿伯纳。她这会儿正坐在马车上哭泣,因为阿伯纳又一次烧了别人的马棚,他们又得举家搬迁。伦妮・斯诺普斯哭泣她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控,哭诉丈夫的残忍、无情。然而一看到阿伯纳和受了伤的小沙多里斯出现,她便抹去眼泪,准备跳下马车,不过阿伯纳却让她呆在车上别动。斯诺普斯太太便试着说道:“他弄破啦。我得去打点水,给他洗一洗……”阿伯纳却置之不理,只是喝令小沙多里斯回到车上。

斯诺普斯太太连想要尽做母亲的责任,为儿子清洗伤口这一小小的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于阿伯纳的喝止,斯诺普斯太太言听计从,默默回马车,毫无反抗之意。到了新雇主德斯潘少校家后,“这回也还跟以前的那十多次一样,是妈妈和姨妈下了车,把东西搬下车来”,父亲和哥哥则一如既往站在一边动都不动。“妈妈、姨妈和两个姐姐则在屋里生火做饭(他知道这准是妈妈和姨妈的份儿)”。伦妮在家里的地位地下,只能默默顺从地做各种粗重活儿。《烧马棚》中,对斯诺普斯太太的叙述虽并非浓墨重彩,但从简单的描绘中,伦妮附属于丈夫的形象赫然立于读者面前。她缺乏自己的想法,生活全然围绕着丈夫和孩子,活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而造成伦妮悲剧的根源则在于整个南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制度对其的影响。

二、女性的他者身份

“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他者的形成发生在二元对立中,同者利用武力、语言、意识形态对他者行使霸权,他者往往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被边缘化、属下化,失去话语权,产生自卑感。传统男权社会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将女性建构为他者,将女性边缘化,使其失去话语权。“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这样在男权制社会中,女性被男性强制去承担“他者”的角色,女性只能是“第二性”,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而依赖自我意识来形成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思想。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关系的关键。语言并不仅仅是人们用以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控制人们思想意识的有效工具。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主流话语是属于男权的,女性从未得到充分运用语言的权利,她们或被迫沉默,或只能用委婉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即使她们得以用言语来表达思想,这种言语也已然浸透了男权意识。伦妮・斯诺普斯在《烧马棚》中没什么对白,多数时候只是默默地陪伴在丈夫、儿子身边,要么烧火做饭、搬运行李,要么听从丈夫的发号施令,遵从丈夫的意愿行事。“‘阿伯纳!’妈妈这是喊爸爸。爸爸停了脚步,回过头去――那火性十足的日渐花白的浓眉下,笔直地射出两道严厉的目光。”此时,伦妮企图叫住阿伯纳,然而她最终仅仅喊了他的名字,在他严厉的目光的注视之下还是没有继续往下说。从伦妮的“失语”中可以看出语言成了男权制影响并控制女性的工具之一。《圣经》中如是写道:“女人应该默默地学习完全顺从,我不允许女人教授或者管辖男人,相反,她必须保持沉默。”受到男权制思想的渗透,女人的“沉默”渐渐演化成一种美德,被大加称颂。

女性的他者形象依附于男性的主体存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对男性的描写侧面反映女性的形象。男性的活动范围广阔,相互交流,而女性是孤立的,多数时候需要从外部来观察,故而在叙事角度上受到限制。“他干的就是这样勤奋;他这都是向他妈妈学的,不过他跟妈妈却也有些不一样:他干的活儿,至少有一些是他喜欢的”,福克纳虽然说的是小沙多里斯勤劳地干活儿,却也体现了伦妮在有限的时候角色塑型下的性格。小沙多里斯的勤奋是向他妈妈学的,可见伦妮便是一个勤劳的形象,而伦妮却常常被逼着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小沙多里斯与妈妈的不同之处便是自己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儿。此处通过对小沙里多斯的描写展现了伦妮的性格特征,也看出了她受制于丈夫,无从选择自己所喜欢做的事。

然而,《烧马棚》一文中,伦妮最终忍受不了,有所反抗。在阿伯纳被要求将弄脏的地毯清理干净时,伦妮见情况不对,开口请求:“阿伯纳,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我求求你,阿伯纳。”虽然阿伯纳仍然置之不理,却是伦妮第一次开口反驳阿伯纳的行为。而在发现阿伯纳的烧马棚企图时,“妈妈拼死拉住了他的胳膊,他只好把灯递到另一只手里,胳膊一甩……一下子就把她摔到了墙上,她张开双手扑在墙上,好容易才没有倒下,嘴巴张得大大的,满脸是那种生望断绝、走投无路的神气,跟她刚才的口气完全是一个味儿。”伦妮开始从行动上对阿伯纳的行为进行阻拦。最后,当小沙里多斯要去告发阿伯纳,她虽然口头答应了阿伯纳看住沙多里斯,却也并没有尽全力拦住他,可见伦妮的内心并不只是一味地服从,也渴望能够得到自主。尽管伦妮有所挣扎,但她却依然受到男权社会思想的浸透:她出口反对阿伯纳不要把地毯“洗”坏,遭到漠视后,便噤声不语,不再坚持;阻止阿伯纳烧马棚时被甩开,她也并未抗争到底,只是流露出绝望的神色。虽然伦妮企图建构自我,摆脱他者形象,然而南方男权制的影响已然深深烙在伦妮之类女性的身上,让其一举一动都带有男权社会的色彩,也表达了福克纳对这类女性的同情。

在福克纳的其他小说中,作者亦刻画了许多的女性角色。如《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叙述了“一个被性政治制度残害、背叛的一个女人的故事”,描写了爱米丽悲惨的一生;《干旱的九月》中讲述了明妮最终走向疯癫;《喧哗与骚动》中展示了凯蒂和小昆丁的不幸。这些女性皆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福克纳对她们细心刻画的过程中也流露出了对这些女性的怜悯和同情。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7

2002年3月,孙劲松结束了她那10年的婚姻,除了1200元钱之外,她央求丈夫及法院将儿子的监护权判给了她。

2002年4月,孙劲松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出现了:上了初一的儿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孤僻,班主任打来2次电话说儿子的成绩下降很快。而且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孩子在校胆小,上课发言不积极,从来不愿主动参加班级公共活动,但开始非常喜欢追星,买了很多明星的画册。

2002年5月底,她和儿子做了一次深刻的讨论。那就是单亲的孩子并非不能成为明星,只要他自信、努力。孙劲松告诉儿子:梁咏琪的父母也是在她上小学的时候离婚的,她和双胞胎弟弟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为了抚养两个孩子而拼命工作,过得很辛苦。梁咏琪小时候人缘也很差,是学校里出名的捣蛋鬼,不过因为她努力,所以最后成了明星。还有李玟,是一个没有爸爸的遗腹子;萧亚轩,是一个上幼儿园时父母就离婚的小女孩。她们从小都能体会到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辛劳和艰苦,所以获得了成功。

得知儿子最喜欢周杰伦,孙劲松连忙去找周杰伦的资料,惊喜地告诉儿子“你别看今天风光无限的小天王周杰伦,他也和你一样,曾是一个自卑的单亲小孩。致使现在,孤独、内向、寡言、叛逆……单亲小孩在这个明星身上表现得明显,但是你要相信妈妈会和杰伦的妈妈一样,对儿子的成长负责,你会和杰伦一样能成才的。”

孙劲松随后又去书摊上买了很多关于单亲家庭教育的书,她去拜访很多单亲妈妈和子女,请教对儿子的对策……2002年6月,她突然发现,重庆的单亲孩子这么多,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单亲教育机构来帮助这些孩子,来为他们的心灵成长修修补补? 于是,她去重庆市工商局用一元钱注册了专职于单亲孩子的个人独资公司――英才教育服务中心,公益提供单亲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问题解答,并提供单亲教育老师中介服务。

在“英才家教服务中心”,孙劲松认为单亲教育首要问题是对单亲妈妈的教育。很久以来,“单亲家庭”被社会看成是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孙劲松发现单亲家庭的最大问题不是孩子,而是单亲一方。孙劲松梳理了一套独立的教育方法,要教育孩子,先教育好单亲妈妈。关心单亲妈妈的身心健康就是关心“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

2002年7月,孙劲松组织了一个单亲妈妈俱乐部,每周都组织一批单亲妈妈来开茶话会、谈心,把各自的问题拿出来摆谈,一起解决。首先解决单亲妈妈的无助和孤独,才不至让妈妈的孤独影响到了孩子。

2002年5月到2003年1月,孙劲松对重庆市中小学学生和班主任连续做了走访,调查了8个多月。她发现,在学校违规违纪的学生大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虽然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内、外部的原因,能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表现还是不错的,但90%以上的单亲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

2003年2月中旬,孙劲松还接受了一个多疑成癖的单亲学生,上高一的蒋炎。蒋炎的家庭重组,爸爸不是亲的。蒋炎开始怀疑这个新爸爸的一切,并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特别严重,经常情绪不稳定,在家里喜怒无常,在学校动辄就和同学争吵,还和同桌大打出手。蒋炎的妈妈非常紧张,来找孙劲松商量办法。孙劲松认为是妈妈的再婚伤害了女儿的私心,惟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用爱心来感化蒋炎。2月底,孙劲松选派了一群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并有较强的领导魄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生来分别担当蒋炎的家庭老师。英才中心帮她聘请的家教有很好的热情和同情心,还富于激励和想像,对蒋炎家教的效果非常显著。蒋炎很快接受了妈妈再婚的事实,接受了新爸爸,一家人和气一团。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8

凉风呼呼的吹,吹得我心里冰冰的,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不久前在书店读的——《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一位极不平凡的伟大的盲聋女作家,她因为重病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失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与世间美好的一切几乎隔绝了。但是小海伦却并没有向现实低头折节,而是顽强地站了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战胜了病魔与残疾,学会了讲话与用手指“听话”,并且先后进入了剑桥中学、哈佛大学,轰动了世界。

是什么让她成功的?是天资优秀?不是的。只有五个字:顽强的毅力。如果她放弃了,那么,她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废人”。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己与海伦·凯勒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啊,仿佛是一粒沙子。

记得有一次,老师不止了今天的作业——做练习册。回到家,我急急忙忙的做起了作业。拿出练习册,第一道题便是探索天地。我毫不在乎地藐视了一下,心想:探索天地啊探索天地,我可真是恨死你了,你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这时候出现!这无疑是把我往苦海里推呀!我懒得理你!我于是毫不在乎它的存在,继续做我下面的题。做完了之后,妈妈回过头对我说:“自己先检查,呆会儿我给你检查。”我高兴极了,因为给以不思考探索天地,等会儿让妈妈给我说不就可以了!于是,我连第二页的探索天地看都没有看一眼,就把练习册给了妈妈。后来,妈妈给我耐心的讲解,我把练习册做完了。第二天,我不但得了优还加了五星。读了《海伦·凯勒》这本书后,我的脸便开始发热,我突然觉得我虽然得了五星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我没有像困难发出挑战,勇敢的去面对它。

《海伦·凯勒》这本书,给我了很大启迪,那就是: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遇到困难,不能低头折节,而是要向它发出挑战!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9

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来寻找自己的春天;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可是当你失去了这一切的时候,你还会做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人吗?可能,你不会这么做,但是世界上就有这种人,他们叫做英雄。英雄,或许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英雄,或许不需要公之于众;英雄,或许不需要拥有多少伟大的背景;英雄,或许不需要很多人的认可……是的,英雄是各种各样的,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20世纪的时候,一个独特而又新颖的个体在生命的宇宙长河中划过一道美丽的痕迹,她就是海伦·凯勒,我心中的英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话:“20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是的,美国的海伦·凯勒,是一个不畏惧嘲笑的英雄。“人类的精神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上了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他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罗斯福夫人曾经告诉是人这样一句话。是的,热爱生活的海伦·凯勒,是一个叛逆命运的英雄。

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疾病丧失了听力和视力,同时还丧失了语言沟通能力。从此她就开始在黑暗和寂寞的角落中生活。在她7岁的时候,如愿以偿得到了教育,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海伦·凯勒在一周岁的时候就有了极其细腻的心理,但是在爸爸妈妈为这一切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种自豪还能够维持多久。在海伦·凯勒19个月大的时候,疾病夺走了爸爸妈妈的骄傲。在此之后,海伦·凯勒的脾气,就变得十分暴躁。在她的妈妈诞生了一个妹妹之后,她的脾气便越来越大。她曾经因为生气将妹妹的摇篮推到,导致妹妹差点死亡,如果不是妈妈及时来到,恐怕她的妹妹已经命丧黄泉了。但是在她的导师来后,海伦·凯勒的脾气完全变了。她的导师曾经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过“water”这个单词,但是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合,在一次学习这个单词的时候,她的导师将水倒在海伦·凯勒的手心中。”不知怎么的,语言的秘密突然揭开了,“当海伦·凯勒长大后回忆起导师教育她的时候,她这样说,“我终于知道水是一种流过我手心的液体。”

海伦·凯勒,一个丧失听力,又丧失视力的人,却奇迹般的完成了她惊恐世人的一生。

四年级:玖夜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10

下了飞机,他们全家早已等候多时。还没等我打招呼,表哥家漂亮的混血女儿便热情地跑了过来,用流利的汉语说道:“表叔好,妹妹好,我叫艾伦,欢迎来到我家。”她边说边来接我手里的行李。

我很自然地把行李箱拉杆递到她手里,直到见她很吃力的样子,我才反应过来:她看上去和女儿差不多大的年龄,那么大的行李箱对于她来说,拉起来确实比较困难。但不知为什么,她给我的感觉却不像个小孩子。

到了姑妈家,我帮女儿换上拖鞋,帮她把外套脱下来,又去卫生间帮她洗了脸、梳了头,又给她涂了些护肤品。

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客厅里聊天。由于好久没有见面,姑妈一家都很关心家乡的变化。尤其是没见过面的表嫂,由于她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于是,姑妈和表哥便充当起了我的翻译,直听得表嫂心驰神往。

整个聊天的过程中,表哥的女儿艾伦都在自己玩游戏、画画、做手工,而女儿则一会儿让我帮她拿板凳,一会儿让我帮她倒水,还几次趴在我身上撒娇,以至于我们的对话经常被打断。虽然姑妈一家都没有说什么,但我看着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还是感觉很不好意思。

于是,我问姑妈用什么方法把艾伦教育得那么懂事。姑妈说:“这都是‘放养’出来的结果。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按照国内的方法教育孩子,能宠就宠着、能惯就惯着。但你表嫂说那样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她就给我报了育儿培训班。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原来在澳大利亚,人们都是‘放养’孩子的。”

“放养?那岂不就是放牧那般?”我惊讶地问。

“嗯,差不多吧。澳大利亚是一个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们在放牧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皮、毛、肉食,更收获了很多道理。澳大利亚人认为,教育孩子就应该和放牧一样,只要将他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便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地成长。不给他们过多的约束,也不给他们过多的帮助,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你也看到了,艾伦还这么小,但她已经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自己选择和搭配衣服、自己组织生日聚会等。在中国,这么小的孩子大多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呢!”

我仔细听着姑妈的话,看着在我怀里撒娇的女儿,感觉他们这种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学习借鉴。于是,我对姑妈说:“您看这样可以吗?我们父女俩在您这儿多住一段时间,一来可以到处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二来也向您学习一下‘放养’孩子的方法,我想让我的女儿也像艾伦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孩子。”姑妈笑着说:“好啊,你们想住多久都可以,只要你们愿意。”

从这天起,我便开始在姑妈的指导下“放养”女儿: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由她自己亲力亲为,洗衣服、洗澡、梳头、整理玩具、收拾屋子……就连出去游玩,我也只是充当翻译的角色,从挑选地点、安排路线,到买门票、买纪念品,一切都由她自己完成……

一个月后,我们准备起程回国。女儿提前一天便把自己的行李收拾妥当,还不时提醒我不要忘记重要的东西。临行时,女儿与每位送行的人一一道别。临登机时,女儿边挥手边对姑妈一家喊道:“我爱你们,祝你们平安快乐!”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11

小说中的四位母亲均来自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她们出生并成长于旧中国,在大陆的娘家都曾有着不错的家境,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在她们赴美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因此她们骨子里信奉的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她们的四个女儿均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与生俱来所信奉的大多是美国文化中鼓吹的个体与独立,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基于这样的背景,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就与普通美国家庭的情形不同,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

本文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讨论由于中美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小说中人物间的性格冲突,从而揭示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促进不同文化圈的人们的和谐共处。

一、儒家思想与美国精神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美国文化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代表。由于两国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中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伦理思想。一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源于不同的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两三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倡长幼尊卑有序,家庭中小辈必须服从长辈,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不得有半点违背。《弟子规》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否则便是大逆不道,就是“反了”。

西方没有像中国那样一统数千年的传统核心伦理思想,但我们依然可以追溯到其渊源。在早期的欧洲社会中,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很重。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把人看作世界的主人,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这极大地推动了个人进取精神。另外,在欧美文化中,人们由于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崇尚个性。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就是基督信徒“靠个人信念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1]。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美国的伦理思想虽然起步较晚,但它继承了以英国为主的欧洲伦理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其核心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特立独行,而不是百般服从”[2]431。美国伦理思想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却富有“美国特色”。美国“辽阔的土地、独立流动的气氛、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等,为美国伦理思想注入了鲜明的美国特征”[2]427,培育了独特的美国精神。

无论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还是独特的美国精神,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二、《喜福会》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与美国精神的冲突

小说中,随着对这四位女儿成长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四对母女间的代沟与文化隔阂。这些冲突集中表现了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四位母亲要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自己女儿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而在美国生长接受了美国文化的四个女儿要按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无法接受中国传统价值观,两代人无法沟通思想因而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四个女儿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因此她们在无意识中接受的某些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又与正宗美国人发生矛盾。在女儿方面,她们几乎都不能理解她们各自母亲的过去,而且常常为中国的习俗、规矩大伤脑筋。在母亲方面,因英文的贫乏以及对美国社会的不甚了解,她们无法接受各自女儿疏远自己这一事实。此外,因失落感和望女成凤之心的膨胀,几位母亲都企图控制她们女儿的命运,这无疑激化了母女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儒家伦理思想与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和美国家庭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的母亲龚林达一直试图教会女儿韦弗利有关中国的气质:如何服从父母,听妈妈的话,凡事不露声色,不要锋芒毕露……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顺从父母,做事中庸,“出头的椽子先烂”。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从小到大,每一个成长阶段无不浸透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儿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孝”的第一层含义是不仅要尊敬父母长辈,物质上精神上还要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而且要养老送终、传宗接代。“孝”的另一含义是顺从。“顺”就是在行动上必须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按照孔子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子女必须服从父母。但是,韦弗利从小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熏陶,强调独立能力,自我意识和反叛心理强烈,所以她抱怨妈妈对她“管头管脚”。当吴晶妹不愿按妈妈的要求弹琴时,妈妈说:“女儿只有两种,听大人话的和不听大人话的。只有一种女儿可以住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听话的女儿。”[3]145晶妹顶嘴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你也不是我的母亲。”[3]146她认为“我不是她的奴隶,这不是在中国”[3]145,表达了她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无处不在的独立自主观念。妈妈的话一语道破了中美家庭中母女关系的区别。在中国,人们常用“女儿是妈妈的贴心袄”来形容妈妈和女儿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母女关系是诸多家庭关系中最和谐、最容易理顺的。美国伦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子女和父母之间是平等关系,是朋友关系。美国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与平等地位意识极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论长幼,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美国人的个人权利意识使得美国父母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小说中的四对母女之所以冲突不断,就因为女儿已经美国化了,是典型的“香蕉人”。而中国妈妈仍按华人的传统解释母女关系例如,在韦弗利第一次婚姻期间,母亲常常不打招呼,随便来访,这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了,可却遭到了女儿的抗议。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儒家的伦理秩序中,往往不允许晚辈直呼长辈的姓名,这也是长幼有序的要求,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弟子规》中写道:“称尊长,勿呼名。”而在美国,人与人之间不论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越亲密越如此,体现了对平等的追求。小说中,瑞奇初次拜见未来的丈母娘,临别时,他紧握两位老人的手,说:“林达,庭姆,我相信我们不久以后还会见面的。”[3]189林达和庭姆是韦弗利的母亲和父亲的名字,除了几个同辈的至亲好友外,无人这样直呼他们的大名。这个举动在华人眼里就是“没大没小”!可瑞奇浑然不知,还觉得自己与未来的丈母娘挺谈得来呢。但是吴晶妹和韦弗利等人由于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她们总是以“叔叔、阿姨”等称呼长辈。简单的称呼,体现的却是价值观的差异。二)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

为了得到母亲的支持,经过精心策划,韦弗利带瑞奇来家里吃饭。因为她知道“烹饪是我母亲表现她的爱意、骄傲和能力的一种方式”[3]186。谁夸颂她的烹饪,谁就会取得她的欢心。赴宴前,韦弗利反复叮嘱瑞奇:“饭后一定要告诉她,她烧的菜是你吃过的最好的。”[3]186果然她妈妈烧了一桌丰盛的中国菜,包括她的拿手好菜梅干菜蒸肉。按照中国的习惯,老太太对自己的拿手菜总是先谦虚一番,说自己的菜做得如何不好,其实意在获得大家的表扬。那晚,她满心欢喜地端出自己得意的梅干菜蒸肉,骄傲地放在未来女婿的面前,自己尝了一口后故意谦虚地说:“唉,这菜太淡了,没味,真让人难以下咽。”[3]188那句话实际上是提醒大家快来尝一口,然后称赞她烧的菜如何美味可口。但是,在座的人还没来得及这样做,瑞奇就接着老太太的话说:“你知道,只要放点酱油就可以了。”[3]188说着就在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倒上了一层乌黑的酱油,顿时老太太变了脸色,气得目瞪口呆,弄得在场的其他人尴尬得不知说什么好。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以谦虚为美德,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更不喜欢炫耀自己的成绩;美国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对自己的成绩也乐于展示。瑞奇把一切都搅混了,可他自己还蒙在鼓里,因为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中国人这种自贬式的谦虚。

(三)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与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

韦弗利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后,她妈妈喜欢到处炫耀,自己也跟着出名。女儿看不惯这一套,抗议道:“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3]97儒家伦理重视家族的力量,一家人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女儿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女儿成名了,母凭女贵,当妈的当然高兴。可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精神中的“个人奋斗”。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韦弗利对母亲行为的反感使她最终放弃了下棋。

(四)作为华裔的女儿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的四个女儿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但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由于母亲们的言传身教、长期的耳濡目染,这些传统还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的成长、思想及各自的婚姻,因此她们在无意识中接受的某些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又与正宗的美国人发生了矛盾。韦弗利打算和白人男友瑞奇结婚。可瑞奇比韦弗利小几岁,她担心这桩美国式的婚姻会遭到母亲的反对。尽管对母亲心存怨恨,她还是想方设法试图先得到母亲的认可而没有如瑞奇所说的“说一句‘妈妈、爸爸,我准备结婚了’”[3]189。母亲总是对瑞奇挖苦讽刺。韦弗利向朋友玛琳娜诉苦,玛琳娜建议:“告诉她住手,别破坏你的生活,告诉她闭嘴!”[3]182女儿让母亲闭嘴,这在儒家文化中也是闻所未闻。韦弗利虽然对中国传统伦理——孝道一知半解,却深知作为女儿,是不能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的,“你会被指控为杀人帮凶”[3]182。韦弗利一方面讨厌母亲干涉自己的婚姻,坚决要独立,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中国的孝道,这让她处于矛盾之中,非常痛苦。

小说主人公之一罗丝是位性格温顺的姑娘,一次她受白人朋友泰德的邀请出席他父母的招待会。这是一个典型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泰德的母亲婉转地表示不同意罗丝和泰德结婚。罗丝听后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没有公开表示反抗。当泰德得知此事时,他大为恼火。首先他对罗丝不为自己的权利斗争感到吃惊和不解,然后他又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斥责他的母亲不尊重他的权利。婚后罗丝对泰德百依百顺,因为她相信这是她爱他的表现。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夫为妻纲”、“夫唱妻随”的伦理要求。然而事与愿违,泰德反而对她产生了厌倦提出离婚。这下震动了罗丝,经过痛苦的反思后,她终于明白了,在美国,作为一个人,她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她决心为自己在婚姻中的权利和平等地位而斗争。泰德发现妻子原来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毫无权利意识的弱女子,两人竟破镜重圆,生活得比以前更加美满。在这里,先是泰德违背父母之愿选择了亚裔妻子,而后一向没有主见的罗丝学会了对丈夫说“不”。这两件事都表现了美国家庭中的独立意识。

女儿们在与母亲们的不断冲突中长大,经历了各自的快乐、烦恼与痛苦,也希望能缓和一下母女之间的矛盾,试图去理解母亲。小说行将结束时,女儿们已意识到她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才能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并使其变为优势。吴晶妹的中国行从中国传统伦理角度看,实际上是在尽“孝”,完成母亲未了的心愿。母亲们在遭到长期的反抗后,不再利用母亲的权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早已成熟的女儿们了,注意到在她们生活的基础上女儿们正在谱写更为美好的生活篇章。母女间的这种和解,不只是两代人之间矛盾的化解,也是作家的希望,希望华裔的后代能在两种文化间取长补短、和谐地融合。

三、结语

中国儒家思想和美国精神相比,无所谓孰优孰劣,各有所长。处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应该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取长补短。只有这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才能减少冲突,和谐共处,最终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妈妈伦理小说范文12

人形摇钱树的苦恼

周杰伦绝对吸金有术,去年以5亿新台币的收入蝉联吸金王,比排名第二的S.H.E高出2亿――而且后者还是三个人分。然而他依然生命不已吸金不止,他这么拼命,为的却不是他自己。周杰伦曾经说过:“要赚钱的话,靠我一个人赚就够了!”他身边有很多的朋友,杰伦对这些朋友有求必应。南拳妈妈在上节目的时候call out整他,向他借1000万,他想都没想就答应:“去我妈妈那里拿!”

即使朋友不开口,他有时也会很“鸡婆”地主动帮别人,为他写词的黄俊郎是个非常大大咧咧的人,周杰伦替他的将来担心,居然很一本正经地咨询他:“俊郎,我帮你买套房子吧!”把黄俊郎搞得哭笑不得。周杰伦还去黄俊郎的个人空间抱怨:“有时候真想回到之前的生活,要不是要养那么多人,不然也不用那么辛苦。”言语间略带哀怨,黄俊郎回他说:“不是叫你不要再养了吗?让大家变得肥肥胖胖然后得到口蹄疫是要干嘛?”周董接着回复道:“完全能了解你非常佩服我这棵植物,也就是你所谓的摇钱树!”

话虽这么说,周杰伦依然很认真地在为朋友打拼,而且,他是从心底里关心这些朋友,宇豪曾讲过一件事,当周杰伦还没成名的时候,二人一起去打电动,结果有个黑社会成员来寻仇,误把宇豪当成仇人,提着刀就冲宇豪来了,周董见状一把将宇豪拉到身后护着他。说到这件事,周董满不在乎:“我是学长嘛,当然要帅一点!”

我要让身边每个人都出名

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出名,这是周杰伦的梦想之一,而他也一直在为此努力。所以,无论做什么,他都会拉上朋友们一起上。

最明显的例子当数南拳妈妈和刘宏,他们在娱乐圈打拼,除了自己努力外,周杰伦义无反顾的帮助是最大的助力。周董不但为他们写歌、帮他们出唱片,自己拍MV也会拉他们来出出镜,他能说了算的电影,也一定请朋友们来出演角色。于是在《不能说的秘密》里,我们能看到周董和宇豪的经典斗琴场面,在《大灌篮》和《刺陵》里,刘宏的肌肉男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周董甚至为了宇豪和弹头,硬生生拉来投资拍《熊猫人》,拿低回报率作赌注也要让两个并没有太多收视保障的小弟出头。可以说,周杰伦拍《熊猫人》完全没有想到要赚钱,只是想着让朋友们出名。如今,挑战主持的周杰伦,挑搭档的时候用的也都是“自己人”:小麦和雪糕是他的编舞老师及专属伴舞、杜国璋是他的“御用”化妆师、乙黑绘理则是浪花兄弟的MV女主角。

周杰伦可不仅仅是帮身边的人,那些圈内的朋友他同样有求必应。他自己的工作忙到爆,但有人找他写歌,他只要答应了就会做到。李玖哲发新专辑,《夏天》便是周杰伦的手笔,李玖哲说:“有次跟周董吃饭,他知道我要发片了,便主动说要给我写歌,其实很多天王都说过给我写歌,但是后来打电话给他们却都不见了!周董说什么就做什么,很感谢他写了这首歌给我!”曾经一起出演过《头文字D》的陈冠希准备复出,周董对他之前的大事件毫不避讳,同样给他写歌,对此陈冠希感叹:“周杰伦才是真朋友!”

助人者人恒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