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春天的文章

关于春天的文章

时间:2023-05-29 18:22:50

关于春天的文章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1

今天,我在看书时,一阵轻轻的春风吹过,把我的书翻了好几页。我心里想:春风一定是想找关于它的文章。

唉,真可惜它没有五官,要不然,我一定告诉它:春天来了,关于你的文章多的是呢!你看:这篇文章写的是春天很美,那篇又写的是春风真爽……

我觉得春天的每一样东西都很好。春风拂面很凉快,春雨滋润着大地,春雷唤醒世界,春天的空气格外清爽,春天的美景许许多多,多得说也说不完。

春天是个丰富多彩又美丽的季节。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2

一、命题原则

纵观2012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的命题原则较为明显:①内容上,设题贴近“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大,注重选材内容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重视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体现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②选材上,落实“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的要求,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③题型上,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

二、考点解读

对于记叙文阅读,“课标”明确指出:“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在词语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纵观各地的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大都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设计试题。

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重庆市2012年中考题)

春光美

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您是说,用爱吗?”

“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1.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要点概括。要点概括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文章内容的主要形式。要点概括可分为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两种。局部概括,指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整体概括,指针对全文内容或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每年都要涉及的内容。其中,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常见考点有:(1)对文章、文段思路、层次或层意的分析与理解;(2)对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文段中心的概括;(3)对文中情节、事件及事件成因、过程的概括;(4)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5)筛选并提取总说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7)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等。

[参考答案]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

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3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记叙的线索大致有: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空间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5.以物品为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另外,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即明线和暗线。

【阅读技法】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把握记叙文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筛选整合法”。即,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来答题的方法。有时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直接摘抄;有时是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后据此整合成所需要的信息以形成答案。2.抓住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段落或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关键。

【例题解析】

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

宣思

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开端,它打开了通往各个季节的门,它又像一句咒语,一旦读出,魔法显灵……四季中最让人温暖的是春天吧,它也拥有了最富有诗意的咒语。

雪花不再凝结,地上的花朵也像冬眠结束了,想要活动筋骨一样,慢慢睁开了眼,眼睫毛在阳光下颤动,拨动空气中细小浮尘,从一点触及开来,伸开双手,昂起了脑袋,哗变缓慢地张开,每一次向外张,都震动出细小声波,载着浮尘,随着风儿,传递给其他生命。燕子接收到讯号,飞回了温暖的故乡。小熊听到声波的颤动,睁开了眼,开始和蜜蜂抢蜂蜜。小草感受到了空中声弦的波动,从土地里扬起脸蛋,接受雨露的洗礼。树叶戴上耳机,花开的声音传入耳畔,于是跟着一张一吸。花开的声音传送到每个角落,点亮了所有失去颜色的事物,所有失去香味的味道,所有失去活力的跳动。万物都聆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它们虔诚地接收声音的召唤,把春天从睡梦中叫醒。

春天苏醒,张开它绿色的裙摆,跟随花开的声音,翩然起舞。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而舞曲的开端――花开的声音像盐粒一样,溶解在了绿色的衣裙中,消散开来,没有痕迹地烙在每一个角落。烙在繁盛的花海,烙在随意蔓延的绿意中,烙在小鸟飞行的路迹上,烙在温暖的阳光中,烙在一张张笑脸里。

笑脸里蕴涵的是希望吗?因为春天拂过脸庞,感受到了万物融合的暖意,所以就不禁笑了吧。分开来,再串联在一起,首尾连接,组成一个希望,呈现在春天的衣裙后。花开的声音是花对春天的呼唤,虽然细微,却绵延不绝,不曾终止,直到它真正来临。人们心中也会埋藏着这种声音吧。当你独自面对大雨时,当你看见好风景却无人分享时,当你仰望候鸟时,当你的孤单在北半球开放,然后寂寞在南半球收尾时,心中就会有一朵花在悄然开放,发出细小的声音,声音是如此微小,像一根针投入了大海中,激起不了海浪。但是有声音总是好的,至少证明你心中还没有放弃希望,还没有彻底绝望,像死人一样发不出声音。既然有花开的声音,何不让它更有力些,去唤醒沉睡在城堡的希望。这声音是希望的开端,它为希望打造了一道门,让希望的光线照进来,温暖蔓延每一寸肌肤。不要让这个开端毁灭,有开端,就有了希望。心的呼唤,千丝万缕地连接着希望。

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触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地织成希望,在你我心中铺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哗变()②蔓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了考生的拼音拼写能力。做题时应仔细认真,尤其是拼音的调号,稍微不注意就会出错。另外,这类题目还可能涉及多音字,要注意多音字的辨音,辨音时应根据与这个字搭配的词语作出选择。

[解题误区]主要是音调标得不准确,同时多音字不能辨音。

[参考答案]huá màn

2.第一段中作者说“四季中最让人温暖的是春天吧,它也拥有了最富有诗意的咒语”,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解题指导]此题是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联系文章中“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这句话,只有结合语境,我们才能对重点语句理解准确。要紧紧围绕春天的特点“温暖”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题句。所以阅读文章要注意中心句。

[解题误区]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分析,不能围绕“春季”来理解。

[参考答案]因为春天到来,雪花不再凝结,地上的花朵也像冬眠结束了;春天苏醒,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春天拂过脸庞,感受到了万物融合的暖意;花开的声音,可以唤醒沉睡在城堡的希望。(若用自己的话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3.仔细品读第四段,归纳出作者为什么说“笑脸里蕴涵的是希望”。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考生阅读归纳的能力。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把文章通读,理解文章的中心,然后认真研读该段,抓住该段的重点词语,如:“笑脸”“希望”等,理解文章中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认真思考,做出恰当的概括。注意语言要凝练,要有条理性。

[解题误区]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不会运用比喻的语言来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笑脸里可以感受到万物融合的暖意,是对春天的呼唤、对光明的渴望;既然有花开的声音,它便可以去唤醒沉睡在城堡中的希望;它为希望打造了一道门,让希望不再遥远;有开端,就有了希望。(意思相近即可)

4.如何理解全文最后一句话: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触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地织成希望,在你我心中铺张。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文章的段落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个段落的中心含义。解答这一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结尾。这一段首先是为了呼唤未来,呼唤希望。其次是照应前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即可。

[解题误区]不能深入理解文章,只是简单回答加强文章主题。不能抓住要点来总结。

[参考答案]这一句话放在文末,具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作者用心花来比喻人生,说明我们的人生也像花一样,鼓动花瓣,发出声音,在你我的开放声中,春天就会苏醒,我们的希望也就有了,这是在号召大家像花儿一样呼唤春天,呼唤未来,呼唤希望。(意思相近即可)

5.“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你呢?你喜欢哪个季节,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少于70字)

[解题指导]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一问题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哪一季节情有独钟。同时回答符合题目要求,理由合理,语句通顺即可。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这一季节的特点去写,不能泛泛而谈,还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范围。

[解题误区]思路混乱,答题没有条理;分析不全面,要点答不全;字数不足,回答过于简单化。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回答符合题目要求,理由合理,若语言特别优美或理由较有创意再酌情加分。

【拓展训练】

抬爱生命

张丽钧

邻居的大姐养了一只漂亮的白猫,她和我说起有关这只猫的故事――这只猫十分有趣,当它脏了,浑身的白毛呈现出灰黑颜色的时候,它就表现得十分不自爱,哪里不干净就专往哪里钻,要么钻到床底下,披一身尘土出来;要么钻到厨房的洗菜池下,弄一身油水出来。主人看它那副埋汰相,难免冲着它训斥责骂。它呢,地看着你,抗议般地龇牙叫两声,似乎在说:反正也这么脏了,再脏一点又怎样呢!但是,当它洗过澡,浑身的皮毛美丽光亮,它就会变得特别自爱起来,绝不往床下、洗菜池下钻,自赏地舔着漂亮的皮毛,连看人的眼神都显得十分自尊。

在一本书上读到一只狗的故事――这是一只勇猛而又忠诚的狗。一天夜里,狼来袭击主人家的羊,主人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和狼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狗扑了上去,一下咬住了狼的喉咙,使恶狼瞬间毙命。主人带着他的爱犬一道返回了蒙古包,为了表达感激赏爱之情,主人赐给狗一条羊腿。狗欣然地接受了主人的赏赐,得意地享用起来。这时候,主人走过去,爱怜地抚摸爱犬毛茸茸的脑袋。狗顿时舍弃了美味的羊腿,乖巧地仰起头,撒娇般地低声呜呜着,专心享受这被主人的幸福时刻。

我的心,在这两个故事中久久驻留,我试图在这“阿猫阿狗”身上思忖人生,体悟人性。

我想,当一个人生活在一种失却尊严的环境中,一贯地被轻慢、被鄙视,反复地经受屈辱的心理体验,他就很容易滋生出一种“再脏一点又怎样”的无赖心理,不再自尊,不再自爱,在自暴自弃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相反,如果他被护爱,被尊重,他就会不自觉地向着更值得爱护和尊重的方向努力,竭力收敛自己,克制自己,将最美好的那一面展示出来,以期收获更多的肯定,也使自我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愉悦。

几乎没有人讨厌物质的奖赏,因为那是一种眼睛能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赞颂。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越是卓然的心灵越是看重精神的奖励。自我价值被认定的那一刻,美味的“羊腿”顿然显得无足轻重,这是因为,那一颗灵慧的心,那一腔赤诚的血,都未曾将获取“羊腿”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巨大的内驱力,源自一个生命渴盼被赏识、被抬爱的原始冲动。

不论你是谁――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严,因为尊严能催生尊严;你若想促使一个人更好地实现生命价值,请不要忽略了对其精神层面的入微关照,因为精神能派生精神。

(选自《青春潮》)

探究练习

1.文章开头讲述一只猫和一只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联系前文说说语段五中的“美味的‘羊腿’”指什么?

3.发挥想象,从外貌、神态、心理等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扩充。(任选一句完成)

①(白猫)自赏地舔着漂亮的皮毛,连看人的眼神都显得十分自尊。

②(狗)撒娇般地低声呜呜着,专心享受这被主人的幸福时刻。

4.为什么说“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严”,请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明原因。

5.作者认为怎样才是“抬爱生命”的做法?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的线索》

1.①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体悟。②引起读者兴趣。

2.物质的奖赏。

3.略。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4

【摘要】作为关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魔镜”,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本文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取向——“框架清单(list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 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关键词 《人民日报》 铁路春运 框架理论 内容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的《人民日报》中最早出现了“春运”一词①。维基百科将春运定义为“中国大陆在农历新年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及堵塞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春节节前15 天及节后25 天左右。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中,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因此中央电视台曾将春运形容为“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现象”。

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按照出行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将春运大致划分为民航春运、铁路春运、水路春运以及公路春运等。本文选取春运中引起最多关注与争议的“铁路春运”,以《人民日报》为分析样本,并对该报2009——2013 年刊登的铁路春运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其“铁路春运”报道中构建了怎样的框架。

一、框架理论与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

欧文·戈夫曼在《框架分析》(FrameAnalysis)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做出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他认为,“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就没有任何意义”②。

(二)新闻框架

1978 年盖伊·塔奇曼(Gary Tuchman)发表《做新闻:一项关于现实建构的研究》,最早将戈氏的框架理念引入到媒介研究中,她认为“新闻是建构的现实”。吉特林(ToddGitlin)将框架理论与新闻生产明确地联系起来。吉特林在媒介研究的特定语境中,给“框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overtime)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方式,也就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persistent)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处理者按惯例(routine)来组织话语。③

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新闻框架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架构,并将其区分为新闻组织框架、新闻个人(编辑、记者)框架和新闻文本框架④。

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臧国仁所言“新闻文本框架”,即在媒介内容领域,研究“框架是什么”。针对本文具体研究,并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框架分析取向——“框架清单(list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 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选样及依据

本文选取2009-2013 年《人民日报》五年间对铁路春运的报道,以年为单位,通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春运”为检索

关键词 先后对文章题名、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两个子样本。样本1 由25篇报道构成,样本2 由128 篇报道构成。随后笔者按照文章必须是主要关于铁路春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了一个由67 篇文章组成的样本,即五年来(2009——2013年)《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文章”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于本研究,分析单位和观测单位均是“文章”。笔者根据对2009-2013 年《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整体把握,遵循编码的排他性与穷尽性原则,为分析单位设定了发表年份、版面呈现、是否头条、文章体裁、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等类目,建构了一系列变量并进行了编码。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报道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数量从2009 年的6 篇增加至22 篇,呈明显递增趋势。由此可见,铁路春运报道在《人民日报》逐渐成为话题中心。虽然报道数量在绝对数量上并未得到很好体现,但这是源于本研究的前提,即铁路春运报道,其时间跨度为春节节前15 天及节后25 天,故其报道数量的价值便体现在了为期40 天左右的报道周期中。对铁路春运报道关注度的提升与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数量的持续增长呈正相关。据统计2009-2013 年全国铁路分别发送游客1.92 亿、2.1 亿、2.2 亿、2.21 亿、2.4 亿人次(旅客乘一次车,统计为一个旅客人次)。

(二)报道主题呈现

报道主题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取舍与重要性判断,即新闻框架构建中的界限。因此,报道主题对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纵观《人民日报》近5 年的铁路春运报道后发现,在各种议题中,“春运概况”位居第一,且2012、2013 两年持续走高。“春运政策”“购票困难”均以12 篇文章位于第二。每年均出现的报道议题为“春运政策”和“完善服务”,但两议题在2013 年的报道数量均明显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主体依然是铁路部门,约占总报道量的67%。“购票困难”“乘客旅途经历”为主题的文章其报道对象主要为普通乘客,共计18 篇,约占文章总数量的27%,从报道趋势来看虽有增加但仍旧不占优势。

(三)消息来源的选择情况

1、消息来源分布

甘惜分定义消息来源(也叫新闻来源)为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⑤。经过笔者统计分析,在《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中,对消息来源的选择和处理存在明显偏向,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共有42 篇,占总报道量的60%,以民众为消息来源的占22%。统计显示官方来源占绝对优势,是铁路春运事件媒介呈现的主要定义者。

2、消息来源关联报道主题的交叉分析

简单的分析文章中的消息来源频次无法全面体现新闻报道,也不能反映出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量和代表的立场,因此笔者将进行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的关联分析弥补其不足。臧国仁把消息来源视作社会行动之竞争者,彼此竞相在媒介领域中争取言说论述的主动权⑥。竞争者各自透过组织文化动员资源与人力,建构符合组织框架的言说内容,并试图接近媒介,以争取其接纳论点,成为新闻框架的核心与基本立场,从而影响社会大众,建构社会主流思想。

笔者将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框架进行关联统计,试图探知消息来源主要通过哪些报道主题建构事实。

(1)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统计发现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是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最主要消息来源。主要从“春运概况”“春运政策”“票务信息”“打击犯罪”报道主题来框架铁路春运,向受众展现了铁路部门精心组织、改善服务、确保安全,全力以赴做好春运工作的决心,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缓解春运出行游客焦虑心情的方向发展。

(2)铁路工作人员。来自铁路工作人员的新闻来源只有3 篇,2 篇涉及以铁路工作人员为主题的“完善服务管理”主题。

(3)民众。以民众为主要新闻来源的报道主要是从“购票困难”“乘客旅途经历”“完善管理服务”来框架铁路春运,主要呈现乘客在春运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四)版面呈现

报道所刊登的版面及在版面中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媒体对该新闻的价值判断。铁路春运报道主要集中在《人民日报》的视点版和要闻版,其中5 篇文章登上头版。视点版多关注热点新闻,要闻版则迅速报道国内外大事,故铁路春运报道被《人民日报》视为国内重要热点新闻。

(五)报道题材篇幅

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可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反映出媒体对该报道对象的重视程度。据统计,《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呈现主要通过报道,即消息、通讯等,占总报道量的87%。在报道篇幅方面小篇幅报道占据绝对优势。综上,简短的报道占据主流,也体现出铁路春运要求的信息服务性强的特点,能够为读者准确及时提供相关铁路信息。

(六)报道倾向

新闻报道者由于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不同,因而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按照一定的政治见解和新闻观点来选择事实、解释事实、评价事实,这就使新闻报道表现了一定的倾向性⑦。统计分析发现,5 年来《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主要为中立和正面报道,各占48%、41%,负面报道仅占11%。可见党报的性质在报道倾向中体现了出来。

在进一步研究报道倾向与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的关系时,卡方检验显示,报道主题(χ2= 40.08, p=.000)和消息来源(χ2= 17.26, p=.008)在报道倾向下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一)“舆论引导校正”的议题框架

《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为其读者框定了有关铁路春运的关注主题,影响受众对铁路春运状况的认知情况。春运期间,大量旅客跨城市、跨省流动,巨大的交通压力和人们的出行焦虑引起民众广泛关注。作为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人民日报》通过其报道引导舆论,使舆论尽可能走向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

(二)偏向使用“官方”作为消息来源

新闻工作者对消息来源的选择不仅受到消息来源本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报纸属性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在铁路春运报道中享有更多的媒介使用机会及在《人民日报》上的发言权,进而减弱了其他消息来源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媒体使用机会及话语权。

(三)采用中立为主的报道倾向

《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整体上倾向于中立和正面报道。中立的报道倾向坚持了客观报道原则,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数量上的巨大差异则体现出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的“喉舌”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铁路春运全景象的呈现。

参考文献

①《万里长江春节前夕航运忙》[N].《人民日报》,1979-1-23

②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③李海波,《揪出幽灵:新闻文本框架之概念及辨识方法》[D].云南大学,2013

④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⑤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678

⑥臧国仁:《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M].台北政大新闻研究所,1995

⑦何光珽:《论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J]《. 新闻界》,1990(1)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5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词语: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A、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1、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2、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B、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a、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b、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C、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6

一、教师以情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朗读过程中要有情感,如果没有情感,学生就会认为是在做无用功,然而学生本身不知道如何有情感,甚至觉得有情感的朗读有些丢人。为了让学生能够改变这一看法,教师必须在讲授朗读课程时做好示范,即老师朗读课文时不能只追求流利的朗读,而一定要将自己的语调与课文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听你读课文时能够感受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听你的朗读,能够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都非常想读出你朗读时的那种感受。

比如在教授《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带给他们的欢快:“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伴随着这首欢快的儿歌,小学生沉浸在其中。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对学生说:“歌大家都学会了,春天我们也就找到了,那么大家想看看我们课本上的小朋友们找到春天了吗?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让他们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教师可以带着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起通过语言继续寻找春天。

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向学生提问,如春天的溪水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树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句朗读出来。这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又将文章优秀的句子朗读了一遍。

二、鼓励学生自主朗读

朗读毕竟是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够不断受益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鼓励,而非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爱上朗读、学会朗读,并从中受益。

自主朗读往往是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是在教师示范朗读完课文时,可以引导式地对学生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课文读起来如果加入自己的情感,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有谁想亲自感受一下?”然后选择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们不要说话,仔细听。当学生朗读完后,先鼓励地说:“这位同学朗读得很好,相信他已经体会到文章带给他的乐趣,下面就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讲一下感受。”当学生说完感受后,教师可以继续鼓励其他学生:“还有哪位同学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时刻?”如此反复地让学生朗读,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自由朗读后多带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后,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进行分组朗读,朗读方式一般是同桌互相朗读。这种方式可以让相互之间互相督促,同时两个人朗读也增添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当自由朗读结束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开始进入文章讲解阶段。这时候学生很有可能仍处在朗读的兴奋阶段,讲授课文的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应多带领学生感悟文章,让学生自己讲出朗读时的心情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找些现实中的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当他们“过足瘾”后,再进入文章的讲解和生词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日月潭》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完课文后,可以继续以引导的方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如:“大家读完课文后感觉日月潭美不美?”“谁真正去过日月潭?日月潭真的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吗?”“大家想看下真正的日月潭什么样吗?”(这里可以辅以视频资料)“读完课文大家有没有想出去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想法?”这些引导式的语言既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教师接下来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分析课文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7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读完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就想起这首《春天在哪里》。

袁宏道一生酷爱山水,幸好他当时担任的职务又比较清闲,因此有空就想外出走走,《满井游记》就是记叙他在北京做学官时,一次寻春的经历。

文章通过描绘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美好景色,显示了早春蓬勃的生机,曲折的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林泉的情怀。

文章开篇就写北京早春天气的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而作者呢,只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渴望出游而天气又不允许,就象关在笼子中的天鹅,闷闷不乐。

到了第二段,作者就变成了脱笼之鹄,从笼子中跑出来,飞向美丽的满井,飞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冰皮始解那一刹那间的湖光惊艳的情景,既表现出湖水的明净见底,又表现出它的冰凉宜人。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把静态且无生命的山色比作动态有生命的美女。那美丽的少女刚洗过脸,梳洗过秀发,美目顾盼,令人神魂颠倒!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作者由物及人,排比构句,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早春郊游图。汲着新鲜泉水,煮着刚出的新茶,那该是须髯飘飘的老者;举着酒杯,在春风中畅饮,引吭高歌,那该是青春派文人;骑着小毛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回娘家的****,应该是专来寻春的少女,北方的姑娘就是这样的大气、爽气,给春天画上一个耀眼的惊叹号!

鸟在沙滩上慵懒的晒着太阳,鱼在水中轻快的吞吐着细浪,明媚的春光照得天地万物喜气洋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大自然何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于一室之内的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也揭示一个哲理:这个世界上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满井!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爱美的人的足迹中!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一切爱美的人的心中!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8

浙江省温州二中海坛校区教研室主任,省教坛新秀,全国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写作经】

写作乃是“表达你的发现”,走进同一个春天,每个人的发现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写作最关键便是发现属于自己的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但是更多时候,写春天并不能像儿歌里唱的一样,只是红花啊绿草,不能只局限于红红绿绿的花草,春天还有很多可以书写,要有自己的新发现。

同样是春天,早春、仲春、晚春,各不相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便是对早春景物的集中发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早莺争暖树,天气尚微冷;燕子是新的,正在啄泥筑巢。花已经开了,只是零星几朵;草已长出,只是尚浅,一切都是早春的模样。 同样是早春,在袁宏道的笔下,鸟是“曝沙之鸟”,鱼是“呷浪之鳞”,柳条是“将舒未舒”。鸟儿在晒太阳,鱼儿游在水面似乎也在取暖。同样表现初春乍暖还寒的天气,同样选择了鸟,白居易和袁宏道,一个发现的是鸟争暖树,一个是鸟晒太阳。文学推崇独创性,哪怕选择了同一个景物,也要有新的角度。

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似乎约定俗成,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而辛弃疾,却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春在溪头荠菜花”,好像在荠菜以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了似的。可见,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出的想象天地。

追寻春天的踪迹,一定要用眼光发现属于自己的景物,任何发现,只有是自己的、独特的,才有价值和意义。

发现之余,还要考虑,在春天里融入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如果延承传统,继续“伤春”,难免落入俗套。而简单赞颂春天的美好,也注定缺少新意。而从“一年之计在于春”,感悟到珍惜时光的重要,更是乏味。

朱自清先生陶醉于春之美好,大家都已熟知,但是林斤澜先生的《春风》却写出春的另一种面貌,发现了春天的另一种气质,他从北方的春风中发现别有一番豪放的美。

而作家苇岸,用笔记录并思考春天,他的《一九九八·节气》,文章通过观察节令细微变更,来体贴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用心血去表现大地上内在而又丰沛的诗意,以厚重的人文情怀,书写人类脱离大地的悲哀。

谢灵运贬官永嘉,心情极度苦闷,为了宣泄心中的苦闷和忧伤,他游山玩水,从永嘉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第二年春天,谢灵运登上池上楼,打开窗户,聆听池塘水声,眺望山光草色,惊讶发现,池塘边长出了嫩绿春草,鸟儿都改变了叫声,原来春天已经把寒冬驱散了。谢灵运把这一切写成著名诗篇《登池上楼》。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谢灵运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了春天。如果我们能追随谢灵运的足迹,寻觅春天的踪迹,或许又有新的发现,如今的池上楼不见了,原本清澈的池塘如今已变得墨黑,春草也不生了。同样追寻春天,古今不同,将引发我们另一番思考。

从古自今,写春天的文章不计其数,然而春天并没有被人写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要人不同,每个人眼中的春就会不同,笔下的春也必将千姿百态。

【作文本】

追寻春天的踪迹

瞿希

清晨的风有些凉,任凭发丝随风飘扬。楼下的绿树早已失了春日的光彩,冬日的严寒镇压了曾经春日的生机勃勃,花儿开得胆怯了,草儿长得拘束了。闭上眼,记忆里曾经有片美丽的花海,乘着花香的翅膀谱写我的童话。

微弱烛光下,小女孩睁着水灵的大眼睛问妈妈春天长什么样子呢?妈妈怜爱地抚着女孩的头,温柔地笑了。“春天呀,是个美丽的季节。楼下花园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芳香,艳丽的小花竞相开放,五彩斑斓。鸟儿低声婉转,悠扬而动听。打开窗,扑鼻而来的是和煦的春风,夹杂着淡淡的草味花香,太阳热情向你问好,鸟儿快乐向你问早……”女孩听得如痴如醉,我知道她心中早已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带着美丽的遐想,女孩静静地睡着了,烛光下,女孩的两腮浮起两圈浅浅的红晕,她甜甜地笑了。

女孩很早就醒过来了,她披了件外套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窗,趴在窗口,她期待地环顾四周,寻找春天的踪迹。寒风凛冽,钻进女孩的衣袖,女孩不自主打了个寒战,她失望了,楼下的一切仍是无精打采,像是一盆冷水泼向女孩心里的春天。

之后的每一天里,女孩总是怀着满满的期待开窗,又带着深深的失望关窗,开窗、关窗,开窗、关窗……她向清晨的太阳问好,并天真地问春天什么时候到,而换来的,却总是冷冰冰的阳光和刺骨的寒风。

日子久了,女孩长大了。在时间的冲刷下女孩早已错过期待的春天,脑海里装满了作业与功课,无形的学习压力让她的思维觉得疲惫。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春天的小道上,早已忘记了儿时的期待,生活刷新了女孩的全部记忆。女孩的心里,有一个上了锁的美丽的春天。

女孩越来越累,一次次考试失利让她的眼圈哭得红肿了。压力仿佛塞满了女孩心中的每个角落,窗前再也没了她期待的身影,桌前却多了她刻苦学习的身影;眼神里透露的不再是天真期盼,而是层层疲倦。女孩总是感叹,生活不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吗?可是为什么总是那么累,心里总是放不下什么东西?

女孩带着那颗疲倦的心仰望天空,冬日的寒风呼呼打在女孩的脸上,如刀割般疼。望向这片无精打采的世界,女孩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猛然间,女孩的心咯噔一下,想起了什么……

思绪在这一刻停止。

睁开眼,冬,仍霸道地笼罩着世界。寒风呼啸过女孩的脸庞,无意间感觉到脸上那几道湿湿的泪痕,女孩终于想起曾经期待春天的自己,纯真的心灵装载着满满的期待。岁月流逝却封锁了心中的春天,任凭压力霸占了女孩的心灵。女孩在沉重的压力中无力挣扎,像是卷进一个无底旋涡,只能哑声哽咽。恍然大悟,像是得到了打开锁的钥匙。再次望向窗外,虽仍是寒风漫漫,心却像是得到洗礼和放飞。女孩再一次,追寻春的踪迹。

桌上仍是如山般的作业,女孩望向窗外,仍是那个儿时期待春天的孩子,默默合拳,追寻春天的踪迹,向下一个春日许愿。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9

春天最初是闻到的

冯骥才

一年一度,此时此刻,我都会站在料峭的寒气里,期待着春的到来。

因为我知道,若要“知春”可不能等到“隔岸观柳”;不能等到远远河边的柳林已经泛出绿意,或是那变松变软变得湿漉漉的土地已经钻出草芽——那可就晚了。春的到来远比这些景象的出现早得多,一直早到冬天犹存的天地里。你把冻得发红的鼻子伸进冰凉的空气里,忽然,一股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鼻孔,并一下子钻进你的心里。它让你忽然感到天地要为之一新了,你立即意识到春天来了!

可是,当你伸着鼻子着意一吸,想再闻一闻这神奇的气味时,它又骤然消失,仿佛一闪即逝。你环顾四周,仍是一派冬之凋敝,地冻天寒。然而,不知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这气味忽又出现。就像初恋之初,你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的似是而非。当你感到“非”时便陷入一片空茫,在你感到“是”时则怦然心动。原来,春天最初是在飘忽不定之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它不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气味,一种气息—— 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气息。

这时,你去留心一下,鸟雀们的叫声里是否多了一点儿兴奋?那些攀附在被太阳晒暖的墙壁上的藤条,看上去依旧干枯,你用指甲抠一下它黑褐色的外皮,你会发现这茎皮下边竟是鲜嫩鲜嫩的绿。春天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这天地表面依旧如同冬天里那样冷寂而肃穆。但春是一种生命,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本质是生,谁能阻遏生的力量?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也永远不会关住春天。所以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急切地把它的气息像精灵一般地散发出来,透露给你。所以,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故此,我喜欢在这个季节里,静下心来去期待春天与寻找春天,体验与享受春之初至那一刻特有的诱惑。这种诱惑是大自然生命的诱惑,也是一种改天换地更新的诱惑。

去把冻红的鼻子伸进这寒冷的空气中吧。

【借鉴指津】

1.线索明晰。全文以盼春为线索,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文章开篇以“期待着春的到来”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接下来分别描写了嗅到春天的气息、发现春天的迹象、体验春之初至的诱惑,最后以“把冻红的鼻子伸进这寒冷的空气中”照应题目。

2.细致入微。文章没有像一般的写景散文那样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了一个颇有创意的侧面——春天最初是闻到的,一个“闻”字,确定了描写的侧重点,即嗅觉。整篇文章主要围绕春天的气息来写,虽只着眼于一个侧面,但行文却毫不单调。“忽然,一股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鼻孔,并一下子钻进你的心里”;“当你伸着鼻子着意一吸,想再闻一闻这神奇的气味时,它又骤然消失”;“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急切地把它的气息像精灵一般地散发出来,透露给你”:这些细微的感受和春天的独特气息,除了敏锐的嗅觉之外,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颗善感的心。

3.情真意切。文章虽然重在写作者对于春天到来时的独特感受,但行文中却巧妙地嵌入了第二人称,“你立即意识到春天来了”“你去留心一下,鸟雀们的叫声里是否多了一点儿兴奋”等语句,让人读来感觉有种聊家常般的亲切。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巧妙穿插中,读者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春之初至的环境中,似乎与作者一起闻到了那春天到来时的清新气息。

结合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在景物描写类的文章中,要想抒发真情实感,就应做好以下三点:

1.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写景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景物在同一个季节因为观察切入点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既然写景是为抒情而服务的,那么在确定所要写的景物时,我们就要抓住其最能突出我们内心情感的特点来写,只有特点鲜明了,才易于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

2.所写景物要与所抒情感一致。写景是为了抒情,但情与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内心的情感往往是极具波动性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中,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因此在写景时,要照顾到所抒发的情感,要选择与情感一致的景物来写,这样才能在写景中让感情自然流淌出来,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3.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写景抒情的文字来说,尤其要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尝试这样几种技巧:①恰当运用修辞,化抽象为具体;②巧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③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立体描写。

天凉好个秋

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一中 刘 鹏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题记

记忆中的那一抹秋意,是那么凄楚,那么悲凉。

它,有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怀才不遇;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忧国忧民;有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相思之苦。

无数杂念、情长,都凛冽在这瑟瑟秋风里。天高云淡,信念与思念,看不到头,望不到边。只得低头叹息,春光已抚摸过,夏花已盛开过。

它,已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放下了争夺、虚荣,活得悠闲自在。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示出了它的秀逸。它美得自然,没有刻意的装饰,却能在红云中闪动着金光。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秋天的树叶,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世间,对俗世的悲欢熙攘,已然无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与,不必留恋。

如今,终于明白:秋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感动于秋林映日的壮美,那如醉的酡红让你不能自持。除了秋,谁又能描绘出那让人如痴如醉的艳丽之景?欣赏天宇间的那一抹闲云,那有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的云,那已无动于衷的云。欣赏着秋天的风,那果断而不优柔的风,没有太多的羁绊与牵挂,更能让人产生一种崇敬。

那是一份不属于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那是一份淡泊的美。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10

【关键词】 情境 兴趣 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过程。课堂气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一点粗浅探讨,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好的新课导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导入;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采取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那里有山、有水、有白云;童年就像一段浓缩的历史,记录着我们儿时的酸甜苦辣;童年就像一个沉淀的童话,充满了奇特的想象,那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指出:“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春天欣欣向荣给人以希望,春天鸟语花香给人以美丽,春天生机勃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一块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在学生已经进入到个性化的理解之后,教学可直接过渡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种对话将是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维度的。师生共同欣赏、研读课文,教师可进一步设疑,作者笔下的春天是美丽的,那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作者笔下的春天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诺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画、色彩及动画效果刺激视觉,配以丰富的音像资料,以学生为资源,给学生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强大的教学磁场,这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这音乐伴奏下,学生朗读就能激情澎湃:“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波涛汹涌的黄河画面:“龙羊峡”、“壶口瀑布”,给课堂增添新意,以其生动性和感染力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形象化的审美对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把握和理解课文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一个天天流淌着师生情感的地方,一个充满学生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学生吸吮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我们要精心打造激情四射的课堂,使课堂成为磁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命质量。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11

一个是“通经致用”,一个是“通经识古”;一个是章句繁多,一个是单纯训诂;一 个是谶纬五行,一个是质朴可靠。这样俨然是两大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变成一种公式 使人们习以为常,却把两汉复杂绵延的学术流变史图式化、简单化了。说古文经学不讲 “通经致用”,那么其代表人物刘歆推出《周官》(《周礼》),使之对王莽改制起到重 要的指导作用,这又是什么?汉儒解经,分训诂与章句二途。训诂仅单纯解释字形和文 句音义,章句则剖章析句,具文饰说,汗漫无所止。钱穆先生说“章句即所谓家学也” ,昭宣以下始有。经说章句,在汉代较普遍,今文经学如公羊、谷梁二家均有章句,古 文经学亦难免俗。《汉书·刘歆传》:曰

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传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 ,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在“章句繁多”之流弊上,经今古文二家只有数量上的区别。

范文澜着《中国通史》说:“古文经学又一特色是反对谶纬。”这主要是由于东汉桓 谭、王充等古文经学家不信图谶,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而实际上正如祝瑞开先 生所说:“古文经学本身并不直接反对谶纬,譬如刘歆本人就是一个大谶记家,后来的 班固、贾逵等也都善于推说谶记。”“古文经学家也宣扬天人感应神学,也多穿凿附会 。”[2](p246-247)王莽借用符命谶纬,大搞夺权活动,刘歆积极参与其间,这是不争 的事实。从理论上看,刘歆在《七略》中说:

《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 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灿然着矣。

在这里,刘歆没有把孔子视作史学家,也没有把“六经”之一的《春秋》视作历史着 作,而是归于能推演天人之道的神圣之物。刘歆作《三统历》及其指导理论《钟律书》 ,皆本阴阳五行以立论,易历结合,易律结合,以声引义,与流行于谶纬中的思维模式 完全一致。由此金春峰先生说:“刘歆争立古文而与其他今文经学家的斗争,完全不具 有后人所概括的两派对立与学风对立的意义。”[3](p471)

为了加强这一认识,我们更应该注意《汉书·五行志》的有关记载。班固《序》说: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 元之后,刘向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 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是以揽仲舒,别向、歆, 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讫于王莽,举十二世,以傅《春 秋》,着于篇。

班固之所以在《汉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来作《五行志》,按他自己的说法,是“《 河图》命庖,《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攸叙。世代shí@①宝,光演文武,《 春秋》之占,咎征是举。告往知来,王事之表”。即利用古籍主要是《春秋》中记载的 灾异实例来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在此书中,《春秋》三传的三位代表人物,即《公 羊传》的董仲舒、《谷梁传》的刘向和《左氏传》的刘歆被他特别加以注意,并且他们 三人对灾异的解释,也都被班固在《五行志》中平行地罗列。如《春秋》桓公十四年八 月记载“壬申,御廪灾”这一事件,《五行志上》说:

董仲舒以为先是四国共伐鲁,大破之于龙门。百姓伤者未瘳,怨咎未复,而君臣俱惰 ,内怠政事,外侮四邻,非能保守宗庙终其天年者也,故天灾御廪以戒之。刘向以为御 廪,夫人八妾所舂米之藏以奉宗庙者也。时夫人有淫行,挟逆心,天戒若曰,夫人不可 以奉宗庙……刘歆以为御廪,公所亲耕籍田以奉粢盛者也,弃法度亡礼之应也。

鲁国储藏祭祀用粮的仓库发生火灾,对其原因的解释尽管三位大师各有不同,但归之 于“天之戒应”却是共同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风模式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董仲舒 、刘向两位今文学家我们无需多说,而对于治《左传》为主的刘歆的经学思想却有进一 步辨析的必要。下面我们将以《左传》为例,以窥测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对汉代学术流变 的实际影响。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记述了春秋240年间盛衰兴废的优秀的编年史。 但是,关于它的身世来历,千百年来却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学术史上一桩难于 解决的公案。一直到今天,关于它的书名、作者、体例和编定年代等问题,大家都还有 不同的看法。有关史书对《左传》最早的正式记载,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其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 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据此,这本书原名应为《左氏春秋》,为左氏所着的一部史书。后来刘歆要为它争立 学官,博士们反讥“《左氏》不传《春秋》”。于是到了东汉班固所作《汉书》,它开 始用《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而相沿。另外,《左传》是否着成于春秋末期的左 丘明,唐朝人赵匡以下也多有驳论,不过此问题过于复杂,于此可不深究。尽管先秦诸 子如孔、孟、荀、庄、韩等都没有直接提到过《左氏春秋》,而刘向《别录》却给了它 一个十分明晰的传承系统:

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 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 刘向《别录》。)

其间8人单传,约250余年,已到了秦汉之际的张苍。有了文本却隐晦不显,这与《公 羊》、《谷梁》二传的流传方式截然不同。据说,二传都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公羊高 、谷梁赤以口授的方式将《春秋》的微言大义传给后学,经过历代记录传播,到西汉初 期最后着录成书,用的是汉代流行隶书,故属于今文学。而《左氏》文本由先秦而来, 用的自然是古文(指东方各国文字),被后人称为古文学。

张苍“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4](《张丞相列传》),于古籍广见博 闻,自在情理之中。从《史记》本传看,不见他对《左氏》有发覆之功;从其行事看, 他却是一个笃信“五德终始论”并颇有建树的人。如《史记·张丞相列传》云: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 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 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又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着文焉。

如张苍确为汉代古文左氏学第一人,他的思想基调与治今文公羊的董仲舒是一系而二 家。

《左传》在西

汉的流传,《史记》不言,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儒林传》:

关于春天的文章范文12

一、人详事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人,要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是重点材料,应当详写;涉及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事件,适合概括叙述,因为所写的事件是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应当略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车站送别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叙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大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达出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至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等事,从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方面来看,这是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的,所以不必详写,又不能不写,只能概括略写。

二、事详人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把事件作为主要记叙对象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作者通过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文章重点对三路大军的战况(事件)进行了详细叙写,而对将士(人物)如何英勇杀敌没有进行详细叙写,只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概括叙述。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报道战况,突出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报道具体人物。

三、景详情略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而产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应略写。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在观察感受春天的基础上,细致描绘了富有特征的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浓墨重彩,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春天的景色。在文章的最后简略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排比比喻句对春天进行了高度概括,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四、记详议略法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往往结合抒情议论来点明主题,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如《阿长与》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的长妈妈。特别是通过详写阿长为作者购买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而这种感情是通过作者几句简短的议论表达出来的:“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