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雪节气的诗

小雪节气的诗

时间:2023-05-29 18:20:58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1

冬天是肃杀的,也是寒冷的。大多数人们都喜爱春的妩媚、夏的蓬勃和秋的愁绪,而少有偏爱冬的。但是在古人的不少诗词中,冰冷的寒冬也泛溢着一股融融的春意。在这样寒冷萧索的冬天,空闲之余,围炉而坐,手执一杯温热的香茶,随手翻看唐诗宋词,总能从中品味出冬天的美景和暖意来。

冬天是漫长的,每个时间段的冬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曾写过《立冬》这首诗,字里行间,“小资情调”极为鲜明地显露了出来。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于火炉旁,边取暖边温酒驱寒,醉眼蒙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立冬了,这时万物收藏,纷纷规避寒冷,不过,“诗仙”李白,烈酒入肚,丝毫不减挥洒自如的诗歌情调,是不是还在美酒当中,酝酿着三百篇的诗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写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意味着冬天已过去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让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又让人浮想联翩。

冬天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最冷的节气在古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时节的早上,陆大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出城,虽然太阳无光,风大温低,城外一片苍茫萧条的严冬景象,连动物都很少见,且这时候年关将近,他又身处异乡,但他却没有感到悲凉,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代诗人文同,虽然名气不怎么大,却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风呼啸,屋内寂静凄清。睡不着的时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节气,应该喝酒啊!屋里寒冷,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花堆积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虽又破又薄,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这是一幅让人钦佩的寒夜苦读、舍我其谁的画卷,诗人那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气神让人掩卷难忘!

提起冬天,人们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词。古诗词中描写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却十分空旷明净。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一开始先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却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提起冬天,还有一种花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诗词当中,赞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笔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发着幽香,在冬天里凌寒开放。这首梅花诗,不加雕饰,语句十分朴素自然,虽简短,却很有味道,让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洁。写梅花给人深刻记忆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树报春的红梅缀满琼枝,半开香脸,娇态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渔家傲》,温婉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写得真是令人心醉。

漫长的冬天,人们心中也有很多期待,也许正是这些期待,让人们看到了春天,也感受到了冬天里的温暖。有人冬天里期待饮酒,你看白居易是多么悠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在小火炉上烫上一壶小酒,和朋友尽情对饮。尽管窗外寒风呼啸,但在这狭小的房间中,始终有一股炙人的热情温暖着你的心胸。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有人冬天里期待归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雪花飘舞的阴沉黄昏,当思念已久的远人裹着一身雪花踏进房门时,等待他的还有房中那份浑厚的温暖哪!

读这样的诗词,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冬天里的暖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将心中的希望,在冬天里默默地培入泥土,它就能在来年春天勃勃发芽。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2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3

关键词:梅花;诗人;象;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古往今来咏物的诗词歌赋,或杨或柳,或松或柏,或竹或梅,或桥或庙……而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词中,则以梅为题者最多,或言其风韵,或吟其神形,或赞其品格,或颂其节操,或代指爱情,或寄赠友人。

千百年来,梅花一直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性,已经成为某种伟大品格的象征,她不似牡丹富贵逼人,也不似莲花娇羞无比,更不似昙花一现而休。在古体诗高峰时代的唐朝,歌咏梅花的更比比皆是。唐人的咏梅诗,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也出现了不少以象托意,以意达蕴的佳作。及至宋以后,借梅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吟梅咏志之风日盛。中国文人笔下的梅花,并非简单的写景摩物,往往是其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即所谓以象指意。但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的差距、所要表达的旨意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各别,以物托意的趣味各异。唐•王适《江上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愉悦。宋•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是遗貌取神的感慨之吟。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以象托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幽深,志趣旷远。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喻指梅花之高洁。元•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清•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借超凡脱俗的梅花,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探讨古往今来诗人词人的咏梅佳句,分析显露于字里行间的梅花之象与诗人之意,厘清二者的关系,大致可以梳理出几种不同的“意象关系”。

一、情动于中,以梅颂春

西方文学理论认为,诗歌是受情感激发的诗人与接受的读者之间的一种神秘和不可言喻的交流。郎吉弩斯认为,崇高的诗或含有伟大的思想,或含有伟大的情感。17世纪以后,“情感”(emotion)、“激情”(passion)和“感觉”(feeling)等术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学的塑造而越来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用法。但“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则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感。这里的“强烈情感”限定了对诗歌中纯粹情感的强调。而在东方,“情”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往往是当作“文”之本体出现在作品之中。如“宣寄情志”(张衡《思玄赋》)、“荡涤放情志”(《古诗十九首》),“情动于中”(沈约),“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俱强调文章兴作,情动于中。

诗人因情动于心,而把梅花当作春天的象征,当作赠友的珍馐:“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蔚宗》)利用通感的手法,以梅喻春,折梅赠友,非赠一枝梅,而赠一枝春,情之醇厚,可以意会。“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坡《红梅》)苏轼则异曲同工,“珍重多情”,“直和根拨”,目的同样是――送春来!“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王安石《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清•宁调元《早梅》)也无不体蕴了情动于心而以梅咏春的情感。

这些诗都是以梅花宣寄情志,作者都从寒梅中体蕴到春天的气息。把自然之景和作者之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多有喜悦之意,旷达之情。

但也有例外。因情动而思动,因思动而笔动。但情动于中,以梅写春,唐•蒋维翰的《梅花》则认为“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表达一种对春天的渺茫思绪由然笔端。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韵味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意韵生动,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雅人深致,以梅衬景

据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说”认为,诗人要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中寻章摘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与雪为何不同――因为暗香浮动使然。“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宋•王曾)梅上百花,景致优美,意象高远――作者何尝不想“百花头上开”?

唐•李商隐的咏梅著名诗作《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可以看作雅人深致的佳品。咏梅而寓意,寒梅早秀而不逢春,以喻人之早秀而不逢时。“定定住天涯”句即有无限人生感喟。商隐大半生奔走飘泊,常为天涯游子,故曰“定定”,无奈而自伤。“最堪恨”者,并非寒梅,而是命运。寒梅开过,一岁又尽,而自己仍浪迹天涯,故有难言之恨。以梅衬景,以景寄情,钱钟书云:“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管锥编》1484~1485页)

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唐•庾信的《梅花》:“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两首“早梅”诗,表述不一,景色各异。

宋•卢梅坡对雪梅情有独钟,两首《雪梅》雅俗共赏,风格迥异:前者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后者认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争春雪,孰优孰劣?“三分白”与“一段香”,外表内涵遽分,高下优劣立判,真可谓“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朱光潜)。

三、立象尽意,以梅为妻

《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说明人们已发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思,语言所展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儒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而忘言”,他在论述言和意问题时也是从“道”出发。提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道不可闻,闻不若塞。”(《庄子•知北游》)王弼“言不尽意”,“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周易略例•明象》,在《老子指略》里,王弼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挚虞“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宜者也”(《文章流别论》)。刘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意理应”(《文心雕龙•神思》)。这些古典文论,都阐发了言、意、象的关系。但其主旨都是立象尽意,意在言外。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诗人们的重要内容。一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之“意”往往是以“梅”之象来表达的。在表达时,以象蕴意,以象达意,使得中国诗歌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对爱情的表达注重含蓄、反对直露;注重神韵,反对说理。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这首诗被认为是咏梅诗中第一。全诗不见一处“梅”字而字字写“梅”。全诗着眼“独喧妍”、“风情占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偷眼霜禽”、“断魂粉蝶”,几个意象层层推进,立象尽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意广象圆,机灵感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也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妻子林佩环:“修到人间才子归,不辞清瘦似梅花。”也学习林逋通过梅花寄情表意,表达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爱情。

四、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意”自司马迁等的“诗言意”开始,正式作为一个文论术语,大概要从陆机《文赋》算起。“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此“意”是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而构思是指才、气、性、情、志、识、审美等主观因素的活动,构思完成,这些主观因素就呈现出一种审美性的凝聚――意。

也许是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格外喜欢通过梅花这一物象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如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往往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通过雪虐风饕更加凛然之梅花,显示高坚之气节,表达言外之旨意。陆游心仪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明•徐渭《题画梅》:“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孤芳自赏的情绪,跃然纸上。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省修得到梅花。”(谢有《武夷山中》)表现了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追求。“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则表现了朗咏与酣饮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隐逸生活,表明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梅花》)形神兼备,志趣悠远。

王国维认为,诗文“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又无我之境。”同是写梅花,秋瑾《咏梅》与张大千的《梅痴》截然不同。前者写道:“举世竟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后者咏之:“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中宣。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尽管都有有我之境,但二者给人的感受是相异的:前者欺霜傲雪,独立标格;后者鬓霜写沧桑,迟归总恋乡。前者自傲中有一丝凄凉,后者沧桑中添一份自得。

宋代婉约词善于抒动人之情,写言外之意,描人间悲欢离合,发世上喜怒哀乐。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梅自喻,抒感时伤世之情,表面看似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落脚点在“不与群花比”,表达一种高远的志向。

同样是《卜算子•咏梅》,陆游与的感受因各自的经历、志气、意象不同而有异。前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咏梅诗词最多(百首以上)的名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最为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这首词真正做到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既有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稍后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明环境的险峻,寒威的酷烈,梅花之艳丽,梅花之傲岸。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而“群芳妒”的,是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以梅志节,同中有异。

同是写梅,或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坡),或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或野梅“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黄庭坚),或古梅“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萧德藻),或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张道洽),或早梅“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柳宗元),或墨梅“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赵秉文),或鸳鸯梅“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冯子振),或枯梅“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吴淇),或落梅“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律然),或病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龚自珍),或残梅“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相同的梅花,不同的意趣。因诗人才、气、性、识的千差万别,情意的千头万绪,环境的不同,经历的各异,志向的高下,审美的差距,等等,导致千百年来不同的诗人利用“梅”这一亘古不变的物象,生发出千万种多变的意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概括起来,就是“梅”(象)的向度与“意”的向度的多唯综合体而产生的情动于中,以梅颂春;雅人深致,以梅衬景;立象尽意,以梅为妻;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参考文献

[1].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5]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4

四季是什么?四季是一首多彩的诗。暖春是一首碧绿的诗,萌动着活力和生机;热夏是一首火红的诗,表现着苍翠和生命;凉秋是一首金黄的诗,洋溢着收获和喜悦;冷冬是一首雪白的诗,袒露着纯洁和无私。一个个季节,是一首首诗,一首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爱她的百花争艳。春天,积雪融化,小草发芽,百花怒放,柳树换装。天空是那么蓝,空气是那么鲜。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各种生物都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春天的降临。

我爱夏天,爱她的绿树成荫,爱她的夏雨雨人,爱她的太阳高照。蝉,是夏的代表,它在地下了17年,就是为了响彻这个夏天,为了告诉人们,世界上有一个它的存在。17年换一个夏天,多么不公平的一场交易,但它无怨无悔!

我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天高云淡,爱她的秋色宜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沉甸甸的花生,金灿灿的玉米,白花花的棉花,红彤彤的苹果,笑得咧开嘴的石榴,都被勤劳的农民运回了家,构成了一幅“农民收获图”

我爱冬天,爱她的银装素裹,爱她的冰天雪地,爱她的白雪皑皑。雪一下,到处白茫茫,柳树,松柏像是穿上了一件新衣。一阵风吹来,玉屑似的雪花随风飘扬,告诉人们明年是一个丰收年。

我爱美丽的四季。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5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6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诗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在教学《琵琶行(节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换韵频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风光的独特美感。

3.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o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o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4.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7

雪,让人想到故乡和小时候

雪下得那么深,那么认真,

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玩雪的时光,

想起了故乡飘雪的大地和透凉的空气。

雪是冬天特意赠给乡村的礼物。

那时我还小。雪下得像呢绒大衣一样厚,肥嘟嘟的,披在村庄和田野的身上。我们穿着小胶鞋,像野兔一样在野地里追逐着,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四野苍茫,偶有几棵鲜绿的油菜被我们的笑声吸引,露出半边娇憨的脸,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活泼的“入侵者”。雪球满天飞,笑语四处溅,身上淌着汗,衣上沾着雪,在袅袅的炊烟和大人们悠长的呼唤声里,我们喘着气红着脸带着快意回家。

――杨蓉《从前的雪》

【赏悟】

晶莹清澈的雪花是冬天里最为美丽的精灵,雪花飘飞牵出的对童年时光和故乡人情的怀念是冬天里最为感人的情感。上文语言生动活泼,展现了乡村雪景的温暖、温馨,让人留恋。

记得童年时,冬天是特别冷,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穿着厚厚的棉衣都感觉冷,让人打寒战。但是赶上下雪,在雪中玩耍时就感觉不到冷,那像鹅毛般的雪花飘落下来,厚厚的雪,无边无际。我们踩着过膝的雪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堆雪人,团雪球,打雪仗,滚雪球。一个个小脸冻得红彤彤的,弄得一身的泥和雪,还是意犹未尽。那时的雪白白的,就像棉花糖一样晶莹剔透,时不时便从无尽的苍穹里飘落下,纷纷扬扬,且一下就是几日不停。雪停下来,第一件事就是随父亲开始扫雪,首先扫出人行道,你家连我家,家家相连,就这样整个村阡陌交通;然后顺着梯子爬上土坯房顶,只见村子上,家家户户房顶上人头攒动,手持扫帚把房顶上的积雪清扫干净,干得浑身汗流浃背,一股股热气从身上冒出。

――田鹏儒《故乡的雪》

【赏悟】

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很多与雪有关的童年往事。这些往事成为记忆中的珍藏,令作者常常回味。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整饬,语言质朴,富有情趣。

冬日,是思念的季节。这个季节,我的思念是那一片片的雪花。这个季节的寒冷让我想念故乡家中的火炕,想起,大山脚下的村庄。倾听,那风的怒吼声,心哆嗦,眼角竟然流出一滴泪水。我珍惜每一个落雪的日子。落雪时节,人间成了黑与白的世界。那散发着温暖的家是我们心灵的天堂。

雪来了,听风和它做伴。天空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每座楼都沉下了脸。缺少绿色的世间无法抵挡白色的突袭而来,天地进入了雪的一统天下,我们的世界在一片白色中安静下来。雪是思绪,雪是离别的伤痛,雪是乡愁的知音,雪是苍天搁在游子心头的一把盐粒。落雪了,快过年了,我倍加思念那遥远的村庄。

经历了夜的平安,清晨,人们纷至沓来,走向街道,欣赏这个冰清玉洁的世界。而我一个来自乡村的人居住在城市的一座老楼中,此时更加思念我的村庄。

回忆中我的那个村庄笼罩在一片雪白之中,村子西面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冬季更加雄性,更加巍峨。大片的雪厚厚地铺在田野上,一缕缕升在天空的炊烟证实着村庄的存在,它还没有跌入一片冰封之中。小路上留有一双双深深的脚印,一直走向山林之中,那大概是有人上山打野物的痕迹。村头那一排排的白杨树早已经被雪迷住了眼睛,但那挺拔的身躯依然在与北风对峙着。屋檐下结着一根根垂直向下的冰尖儿。村庄仿佛进入冬眠期,进入梦与非梦的境界,于半睡半醒之中。

――李文毅《落雪时节最思乡》

【赏悟】

一场大雪引发身处异乡城市中的“我”的思乡心绪。在清晨,当人们走上街道欣赏那冰清玉洁的世界时,“我”这个来自乡村的人却蜗居在一座老楼里思念起遥远的家乡。文章以“雪”为线索,由城市里的雪联想起雪中的村庄,想起温暖的家和家人团聚时的欢乐。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雪,令人赞叹大自然的奇妙造化

白茫茫的世界碎成雪

所有视线都被雪覆盖

独留我一个人

站在大地上,心醉

北京的十月居然下了雪。

这场雪来得那么突然。清晨当我睁开惺忪双眼眺望窗外的时候,被惊呆了!一个久违的仿若梦中的洁白世界:皑皑的白雪包裹着灰色的楼群,花树墙也戴上了洁白的帽子,飞扬的绒花潇潇地飘坠于柳枝的间隙,好一个曼妙、空灵、无垠的世界!这场无约而至的雪瞬间洗刷了我心头的烦闷,带给我沁透心肺的清凉。这雪来得着实早了点,连凉棚上垂下的叶子都还是油油的绿色。绿叶染了雪,显得更翠、更艳了。打开窗子,外面的雪花悠悠地飘着,像是一个个穿着舞鞋跳着芭蕾的精灵轻轻地降落到树上、花蕊间、草丛中。伸出手,捧回一两朵雪花,旋即融化在我的掌心。也许雪是知道我欣赏它的,所以才愿意逝在我温暖的掌心,雪是聪明的,懂得为悦己者融。

不知是因为清晨,还是人们怕惊扰了那静默的雪花,这个早上格外安静。

――旋子《清晨的晓雪》

【赏悟】

北京十月的雪下得娇柔妩媚,飘逸唯美。清晨里,与雪初遇,美好而欣喜。诗意的精灵飘然而落,降临人间,令人也变得诗意了起来,就站在窗前,任美好的语言流淌出来,被愉悦的心情轻轻包裹,尽情去发现落雪时的一切美好。

阴霾的天空中,雪花像一羽羽的鹅毛漫天飞舞,又似洁白的芦花,洋洋洒洒地到处飘荡。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皑皑的大地,远处只见农户的屋顶上,盖上了一层棉白的毛毯,古老斑驳的大树银装素裹,大雪压枝枝欲折,蜿蜒的小溪变成了银蛇。风雪中,一座古朴、庄严、寂寞的寺院门前一位老和尚,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双手合掌,虔诚祈祷。那深邃的眼睛中透出一道仁慈、睿智和带着伤感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眼光将一切孤寂的守候和祈盼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这是我在一次摄影展上不经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取名为:拜雪。我在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这诙谐、幽默、机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平和的心被搅动了,掀起一串串涟漪,任思绪飞驰。

――魏清潮《拜雪》

【赏悟】

雪花轻盈洁白,带给人古典、幽寂之美,带给人诗情画意,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切美的事物总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祝勇《雪》

【赏悟】

作者没有写雪的形态,而是运用联想手法,着力去塑造雪的意境。雪,使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了黑白两色,这不就是一幅简约纯粹的国画吗?

雪后的山川大地简约而纯粹,它让作者心灵纯净,感受到诗意,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作者笔下的雪景,更妙在留下空白,任人自由想象和联想,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让人感受到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雪,让人们此刻拥有了诗意的纯真

在清晨的小路上踏雪寻梅

童话一般

花瓣纷飞飘洒于我的长发

向天空采一片雪花

留下我永远的牵挂 最美的诗意

雪落在地上,落在石头上,落在树枝上,落在屋顶上,雪落在一切期待着的地方。雪在照料干燥的大地和我们干燥的生活。雪落遍了我们的视野。最后,雪落在雪上,雪仍在落,雪被它自己的白感动着、陶醉着。雪落在自己的怀里,雪躺在自己的怀里睡着了。

……

唯一不需要写诗的日子,是下雪的日子。空中飘着的,地上铺展的全是纯粹的诗。树木的笔寂然举着,它想写诗,却被诗感动得不知诗为何物。于是静静站在雪里,站在诗里,好像在说:笔是多余的,在宇宙的纯诗面前,没有诗人,只有读诗的人;也没有读诗的人,只有诗;其实也没有诗,只有雪,只有无边无际的宁静,无边无际的纯真……

――李汉荣《雪界》

【赏悟】

雪是善解人意的,它落在一切期待着的地方,照料着干燥的大地和我们干燥的生活,让我们感动着、陶醉着。雪是伟大的精灵,它让作家的心灵融化在这雪的世界里。雪是充满诗意的,它让空中、地上、树木、诗人都变成了宁静、纯真的诗。

地平线上,一马平川。在灰色天空的笼罩下,没有风,只有阵阵寒气。紧接着,雪悄然无声地就来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密密麻麻,义无反顾,如成千上万的伞兵一样,一个紧跟一个从天而降。它绝不飘来飘去,羞羞答答,用不了一支烟的工夫,不管你是否愿意,先给你染上白色再说。雪一阵大,一阵小,紧一阵,疏一阵,交替着扑向大地。如果是关门雪,第二天你再看,沟洼平了,小路不见了,低矮的堆积物开始还有轮廓,慢慢地连轮廓也模糊了,只有耸立的有棱有角的建筑物屹然保持着真相。

――俞解《塞北的雪》

【赏悟】

作者连用“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密密麻麻,义无反顾”四个描述性的词语,从正面写出了这场雪之“大”,“连轮廓也模糊了”则从侧面反映了雪之“大”。

白色的雪花,无声无息,自由自在地落落停停,左拐拐,右挪挪,向着自己也说不清的地方飘落。或落在楼顶上,或落在树上,或落在街道上,或落在人头上……不慌不忙,不惊不乱,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飘飘摇摇,潇潇洒洒,像什么也不想,又像什么都想好了;像什么也不顾忌了,又像什么都顾及到了。来到广场,我举起双手,接受千年之雪的洗礼。雪落在我的手上、脸上,轻轻的,柔柔的,润润的,生怕打扰我的思绪。是我改变了一片一片雪花的行踪,让它们化在我的手上、头上、脸上,成了晶莹的小水珠儿。

――徐守文《雪落千年》

【赏悟】

作者笔下的雪就像一个小孩,活泼而顽皮。从动作来看,它“自由自在”“左拐拐,右挪挪”;从神态来看,它“慌不忙,不惊不乱,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飘飘摇摇,潇潇洒洒”;从人的感受来看,它“轻轻的,柔柔的,润润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雪的世界,凉、冷、脆、寒,但却无碍我心中的喜欢。

薄暮时分,天空低低地垂下来,仿佛触手可及,有黑云自北边翻滚而来,渐渐压至头顶,天空变得暗淡和压抑,让我有了想大口喘气的欲望,仿佛一条失水的鱼。

我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山、楼房、学校,还有街边光溜溜的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和街道上慢慢蠕动的汽车和人流。仿佛一切都静止不动,像明信片上的风景一样,美则美矣,但,却毫无生命力可言,晦暗、呆滞。

这个时节,这样的天气,人们一定是步履匆忙地往家里赶,往有温暖和光亮的地方赶。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意境,适合三两知己,围炉而坐,畅谈慢饮。暂且抛下烦恼和压力,抛却欲望和功利,像雪一样纯净而美好,像雪一样执着而诗意。

我站在窗边,忽然看见一片小雪花轻轻地飘过来,像一位略带羞涩的少女。轻轻地低眉、含首、潋滟。我心中柔软地动了一下,有了想伸手接住的冲动。

那片雪花晶莹、剔透,轻柔绵软。透明的晶体,在微微的气流中,毫无支撑地失去了方向感,它像精灵一样随风起舞,上下翻飞,像一个舞姿曼妙的舞者,把美丽动人的舞姿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天空,直至精疲力竭,最后才慢慢旋转到窗前,缓缓飘落,仿佛终是带着不舍和留恋……

随后,很多的雪花,仿佛听到了信息和号令一样,纷纷赶来,优雅而柔软的舞姿在风中摇曳,天空中渐渐弥漫成棉絮一样,纷纷扬扬。没有一刻的工夫,远处的山、楼房、树木、街道,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童话里的白雪世界。虽是天将向晚,我的眼前却是明亮一片。

――积雪草《雪花是冬天凝固的泪滴》

【赏悟】

天空里的暗淡累积,累积,终于等来了雪。虽天色向晚,“眼前却是明亮一片”,绵软的雪牵动了心中的柔软,作者细细描摹下雪前后的天色变化和心思变化,温柔地记录了雪落时的场景,也温柔地记录了时光。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激凌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描述,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

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

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

那些写着最热烈优美情书的,不一定是最爱我们的人;那些陪我们喝酒吃肉搭肩拍胸的,不一定是真朋友;那些嘴里说着仁义道德的,不一定有人格的馨香;那些签了约的字据呀,也有抛弃与撕毁的时候!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就像我们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

雪,冷面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台湾)林清玄《雪的面目》

【赏悟】

林清玄的文字总是在朴素中见深刻。

文章从人们对雪的认识谈起,层层深入,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总共有三个层次:首先谈儿童对雪的不同认识,“有一些事情的真相,用语言是难以表白的”,唯有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才能得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继续深度拓展,“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雪,“雪,冷面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这境界晶莹剔透。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生活由表层到深层认识的结果,要想文章“行而远”就必得对人生做深层把握。有时,文章不在辞藻的华美,而在内容的充实。

【青果电台】

冬日里,雪多么令人感动

大家好,欢迎来到青果电台,这一期为大家节选了一些描写落雪的美丽片段。此刻,在北方的这座城市里,天空正飘着雪,大地洁白一片,人们的心被轻柔的白雪抚过,温柔又温暖。不知道,你那里下雪了吗?

我想,如果你正走在校园的教学楼前,遇到落雪,你会欣喜,放慢脚步;如果你正在操场上跑跳,遇到落雪,你会惊讶,静下来欣赏;如果你正坐在公交车上,遇到落雪,你会安心,放下手机,喜悦观赏车窗外的世界。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8

描写腊梅的诗句有: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7、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10、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2、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1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14、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____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15、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组《蓦山溪·梅》

16、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18、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____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19、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20、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____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21、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____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22、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4、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____陆游《落梅》

形容蜡梅的诗句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代:王安石《梅花》

白话文释义: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王冕《墨梅》

白话文释义: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出自宋代:李清照《清平乐》

白话文释义: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4,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出自唐代:张谓《早梅》

白话文释义: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5,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代:崔道融《梅花》

白话文释义: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

描写 梅花的 古诗

1、《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2、《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3、《梅花绝句·之三》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4、《梅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5、《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6、《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7、《小梅花》

贺铸

思前别。记时节。美人颜色如花发。

美人归。天一涯。娟娟姮娥,三五满还亏。

翠眉蝉鬓生离诀。遥望青楼心欲绝。

梦中寻。卧巫云。觉来珠泪,滴向湘水深。

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妙通神。绝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

相思无计堪相比。珠箔雕阑几千里。

漏将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

8、《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

9、《咏红梅花得“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10、《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11、《咏早梅》

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12、《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3、《蜡梅香》

喻陟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

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

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

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

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 《清明》,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把这首诗改成五言绝句,即:“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他说,既然“清明时节雨”,当然“纷纷下”;既说是“行人”,自然已在路上;第三句本就是问句,不必“借问”;至于“遥指杏花村”,也不一定非要是牧童。 纪晓岚的改法虽可算作“精炼”,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中原有的美好意境。

还有人采用了另外一种断句方法,将此诗改为词,也别有味道。 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名对联趣话

人名对联,从古至今都很受人们喜爱。旧时关帝庙曾有一联: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对联中巧妙安排了三国时蜀汉四位名人,并说明了他们与关羽的关系,可谓精妙。

借用谐音法,使对联中的词语产生一语双关之效,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中的“橹速”、“帆快”、“笛清”、“箫和”分别谐音四位古人的姓名,即三国鲁肃、汉将樊哙、宋将狄青和汉相萧何。

相传,唐伯虎曾为一家酒肆题了一幅对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上联中的“贾岛”是唐代诗人,而“假倒”是“假装醉倒”的意思;下联中的“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而“留零”是“一点也不剩”的意思。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这同样是一个运用了谐音并嵌入人名的上联,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试着对个下联吧。

《塞下曲》有错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的 《塞下曲》。

华罗庚先生曾对此诗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初看之下,这样的疑问不无道理。 然而,如果经过认真、科学的考证就会知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是没有错的。

塞外的气候是不能用我们平时的天气状况去衡量的,那里气候变化无常,经常会出现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雪的情况。 另一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也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名句,而此时,正是大雁南飞的时节。 这就形成了大地茫茫白雪、天上群雁飞翔的塞外独有的景色。 此外,“月黑天高”虽然看不到天上的大雁,但可听到雁鸣,“孤雁两三声,行人不要听”正是古人对夜空飞雁的描写。 由此可见,《塞下曲》 没有错。

我国古代同堂三文豪

三班:东汉的班彪、班昭、班固

三曹:汉魏的曹操、曹丕、曹植

三张:西晋的张载、张协、张亢

三苏: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

三袁:明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何谓『孺子牛?

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仗工整,广为传诵。你知道其中的“孺子牛”是什么意思吗?

“孺子牛”语出《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的孺子,指的是齐景公的幼子。 据史料记载,齐景公非常宠爱他的幼子,一次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幼子当牛骑。 幼子不小心从“牛”背上跌落,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但齐景公丝毫没有生气。

鲁迅先生化用这一典故,摒弃了旧义,赋予了“自己对人民大众无限忠诚”这一新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

“斗大”究竟是多大?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10

相较于春风得意的人生,迎风踏雪的人生是不是就缺少诗意?

诗人说:“许多年里,我一直正面迎着风雪。”风雪交加的人生,我们总是容易被碰到疼处。为贵贱疼,为贫富疼,为名利疼,为荣辱疼,为成败疼,为得失疼,为寂寞疼,为孤苦疼。于是,生命“痛失”诗意。

但诗意有柔软和坚硬之分,有平铺和跌宕之分,有婉约和豪迈之分。迎风踏雪的人生依然会诗意盎然,它坚硬、跌宕、豪迈,“在洁白的尽头,做一个低垂的牧羊人,我要放牧这漫天大雪。”

风雪交加的人生最有益于培养生命的慈悲和宽容,也常常会将一个不懈怠、不虚度、不愧对人生的风雪行者带高带远。慈悲便是最大的诗意,高远便是最大的收获。凡是慈悲止步的地方,生命退缩得比任何列车都快;凡是失去高远的地方,生命沉陷得比任何盆地都低。退缩没有诗意,沉陷没有诗意――没有诗意,风便是长鞭,雪便是刀片,风雪交加便是一张无法突围的网。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大风雪一样,用最短的时间走遍天下的路,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失去诗意的生命里,迎来喷薄而出的春天。

2

最近,接连听到一些年轻朋友的抱怨,他们求职面试时被问到:你最近在阅读什么书籍?你最喜爱哪份报纸或者杂志?它们究竟因为什么而成为你的精神食粮……这些“不靠谱”的问题竟让他们铩羽而归,也让他们困惑不已:阅读这种事情,跟做一个好职员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却在心里赞叹这种富有诗意的面试,也许面试官首先选择的是一个生命里荡漾着诗意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好职员。好职员易得,而富有诗意的人极其难得。

读书如交友,谈书可识人。我们深入别人书房的机会实在有限,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品味、性情、爱好和习惯的捷径便是跟他谈论有关书籍的话题。在书籍面前,一个人有无诗意,一谈便知,因为他无法掩饰,也无法粉饰。面试官就是一种机智的蚂蚁,他们依靠灵敏的嗅觉去试探面试者是不是自己相见恨晚的后生。热爱阅读的人也是一种稀有的蚂蚁,他们身上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诗意、优雅、从容、淡定,与之交往如嗅芬芳,如沐春风。

现代人建一间书房易,摆一架书籍易,但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读书人难上加难。我们能够精益求精于专业和职业,而难以海阔天空于生命,我们阅读的选择很多,但方向偏执而混乱,我们属于时尚的阅读消费者,而不属于内在的阅读享受者。我们乐于依赖名牌变成“贵族”,而不愿信赖书籍成为灵魂芬芳的一介布衣,但前者贵得矫情,后者因为诗意盎然而抵达真正的高贵。

阅读,最能持久地让一个人在生命里荡漾出水波曼妙的诗意。

洁白纸张上的暗色文字,亦如美丽花瓣般漂浮在生命的湖上。文字穿过眼眸,抵达心灵,滋润生命,一个人便有了独特的气息,有了非凡的灵性,有了超脱的智慧。天长日久,你的眉宇间便有了勃勃英气,衣褶间便有了生动历史,举手投足间便有了天然诗意。

3

行色匆匆的人看不到面前的诗意,走马观花的人享受不到已有的诗意,追赶太快而丢掉灵魂的人,生命里的诗意早已经不知不觉被风干。

慢慢的,诗意方才来了。细水长流的,诗意方才绿了江南。从容不迫、淡定平和的,诗意方才停留在你的心间,而且不再打算流浪到远方。

孤独是慢的,所以它方才有可能培育诗意。谦卑是慢的,所以它方才能够邂逅到诗意。善良是慢的,所以它方才保佑住了灵魂里的诗意。安心是慢的,所以它方才涵养了四处弥漫的诗意。

有的人太急了,两只脚想踏两只船,他无法拥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有的人太想鹤立鸡群了,竟一条腿走路,他无法真切地感知地下那种诗意的脉动。两条腿走路,或者奔跑,但能够闭目停歇,或者散步,但能够养蓄力量,或者伫立,但能够向往高远,这才是完整、弹性和诗意的人生。

你将生命的时钟丢失在一个难以找到的地方,这时候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你才能够聆听到时间踱步的细小声响,你才能够醒悟到原来寻找的过程也可以如此镇定和诗意。

牵着蜗牛的手散步,你才能够明白,如同美一样,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只有慢下来,慢下来,再慢下来,卸去伪装,抛弃冷漠,看轻名利,你才能够让蜗牛当你的导师,再发现生活中原本存在的丰盛的诗意。一朵粉色的牵牛花是如何跃上了红墙,一滴露珠是如何给草叶补水,一枚七星瓢虫是如何系到了树叶的扣眼上,一阵清风是如何吹酥了柳树的腰肢,一个孩子是如何让晚霞擦抹了一层红艳明亮的喜悦……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11

【关键词】弗罗斯特;风景画;重复

【Abstract】Frost, regarded as the evergreen poet in American modern poetry, excels at describing mountains, rivers, grasses and insects in England; however, what makes him indelible most is hi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beyond his lyrical lines, among which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a picturesque painti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hich is life thought-provoking. By studying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poems in terms of phonology, syntax, and rhetorical methods, this paper aims at figuring out the beauty of its theme.

【Key Words】Frost;picturesque painting;repetition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国诗坛上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曾先后四次荣获美国诗歌成就最高奖――普利策诗歌奖,拥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授予的44个荣誉学衔。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圣哲”和“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生日之际,美国参议院两次通过决议向他祝寿。1961年,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大典上,应邀朗诵了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彻底的奉献》。

弗罗斯特的诗歌可分为两大类: 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弗罗斯特从小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长大,喜爱农活,所以他的抒情诗主要描写新英格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大雪,树林,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深受读者的青睐。而他的叙事诗却格调低沉,揭示了人生中的矛盾。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的诗歌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被蕴含在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其代表作《雪夜林边停》无论从韵律的安排、词汇的运用还是意境的选择上,都达到了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结合。

1声音与押韵

这首诗的音步、押韵和诗节特点明显。全诗共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抑扬四步格。节与节之间似有一钩,构成了一个不断的韵链,读起来像是一首诱人沉思的徘徊曲,特别耐人寻味。除最后一节外,前三节韵脚的排列方式是aaba,bbcb,ccdc,富有规律。这一规律的节奏循环似乎正是诗作者想要表现出对日常周而复始单调生活的重复,而在最后一个诗节,作者有意打破了前三个诗节所使用的韵律,用dddd 的韵律代替了原本应该使用的 dded,可谓独具匠心,体现了以往的单调生活规律被打破,在诗人原本平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产生了矛盾情绪。但丁在《神曲》中曾用此韵链,弗洛斯特对之加以改变,以合乎本诗的特定情况。最后一节语音上还有独到之处: 4 行 27 个字,含有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词竟多达 15 个之多,长元音[i:]和摩擦音[p]也重复4次,这就造成节奏上的深长平缓和松弛。除此之外,弗洛斯特在诗行内还使用了大量的头韵、元音韵、辅音韵、首尾韵等音位结构,从音响上给人以路漫漫,人困倦的暗示,渲染了本诗的独特气氛,不愧是一位音韵大师。

2词汇、句式的运用

弗洛斯特深受爱默生简洁明快创作方法的影响,在创作中尽量采用地道的民间语言即普通新英格兰人的日常用语。《雪夜林边小立》 中所用的大多数是单音节词,这正是本诗的高妙之处,用词简单,含义隽永,必须仔细体会才能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

弗洛斯特巧妙地运用名词,非常形象化地描述了寂静笼罩的树林,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成一副自然世界的图画。他提到了结冰的湖( lake),刺骨的风 (wind),暗示了那笼罩树林(wood)的寂静。他也把树林描述得和平而神秘,树林银装素裹 (fill up with snow),营造出这片树林与世隔离,没有人烟(without a farmhouse near)氛围,让读者感觉到未扰动的隔离与和谐。之后,在诗歌的第三节中,“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一句马上使得整首诗灵动起来,读者耳边似乎立刻响起了马铃儿的清脆声音,这声音划破原本宁静的夜空,更凸显出四周原本安静的气氛;紧接着,四周恢复了原本的寂静,只剩下轻柔的风声和雪片簌簌落下的声音“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除此之外,诗人用“snow; the darkest evening ”等词汇,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在黑暗的夜晚树林中的白雪反射出的透着寒意的光,这种清冷的光线与整首诗的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诗的句法也很整齐,多数句式采用正常的语序和严格的语法,使读者能够从表层结构上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是,第一行“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词序不太规范,运用了倒装句;其正常词序应为“I think I know whose woods these are”。诗人把“谁的树林”放在句首位置,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同时还满足了诗歌押韵的需要。另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重复的句式,强调了诗中主人公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3修辞手段

为了充分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效果,弗洛斯特在诗中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有些单词的字面意思,如:雪、结冰的湖、这一年最黑的晚上、铃铛、幽黑、深邃、睡眠等,都十分普遍,但在诗里他们都具有隐喻含义。这些单词和短语都与促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变得寂静或死亡般的冷淡相关,提供给读者一种想像空间来构成一幅生动、难忘的情景。但重复手段的使用让这首诗歌令人印象深刻。笔者认为诗歌中最后两行诗句的重复,对全诗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重复,诗人更加坚定了对于人类的义务和责任感,因而使这种态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愈发尖锐,使诗歌不仅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而且也将这一主要矛盾提升到主题高度。另外,“A mile to go before I sleep” 的重复出现,说明在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中,诗人的潜意识中始终存有就此停止跋涉的念头。但是,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最后诗人并没有悲观,没有因孤独和片刻的彷徨而停步。 诗人虽然感到对社会责任的承诺也许有些无奈,树林似乎显得更有诱惑力,但诗人完全从混乱的情感体验中逐步走出,变得更有目的。诗中最后这两行诗句的重复,实际上是诗意的延伸,是全诗真正地的点睛之笔。

4诗作主题

这首诗充满了森林、村庄、农舍、湖泊以及飘雪的夜晚等自然景物,是诗人作品中常见的田园风格,因此这首诗可以被称作一首田园抒情诗 ( pastoral lyric poem)。在这首诗中,诗人在表面上似乎要着力刻画一幅自然美景:当他乘马车出行时,路过了一片正在飘雪的美丽树林,诗人被美景所吸引和打动,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但与此同时,诗人心中充满了矛盾的情绪,这是因为“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一方面,诗人想要继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另一方面他还有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正因为这两种不同欲望的同时产生,诗人心中才产生了矛盾的情绪。在前三个诗节对美丽的田园景色进行描写后,作者在最后一个诗节中表达了对自然美好景物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无奈:面对恬静舒适的树林,眼前雪花飘飘,微风习习,是回到纷纷扰扰的人类社会中去完成自己未尽的义务还是就此止步不前了呢? 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困惑跃然纸上。一个情景,引起人无限遐想,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无数个生活背后的韵味。通过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弗洛斯特的诗歌创作特点:用平实无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选材,表达出深刻、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正象他自己所说,“我总是在说一件事,但指的却要延伸到事物的边缘以外”,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诗歌才会如此的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5结论

对诗歌创作,弗洛斯特有他自己的方法与原则,他认为诗歌应“始于愉悦,终于智慧”,也就是说,诗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他运用人们熟悉的语言和诗歌形式,运用人们熟悉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景物,向人们阐释人生哲理,向人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保安. 近十年来国内的弗罗斯特研究综述[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2] 辜正坤.《英文名篇鉴赏金库?诗歌卷》[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 陈祥梁. 雪落林间雅韵---费洛斯特《雪夜林间驻马》音韵效果浅析[J ].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

[4] 林慧娜. 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耐人寻味的歌---读《雪夜林边驻马》[J ]. 龙岩学院学报, 2006.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12

1、鸡歌还没有圆天,青蛙的叫声就下起雨来了!

2、诗人回乡,住在乡下,小满的季节,麦穗丰满,幼儿甜甜的,桑蚕,野棠,梨树,海石,石榴花,晚莺,山鸟,住在与人和自然和谐的田园,向往的生活方便的养老图。开箱后第一次尝试了夹衣服!

3、一个人在莽中寻找,鼻涕日益倾斜!

4、理解这首诗要先看——我国古代有三个满分:苦菜秀二候名草衰三候麦秋至!

5、半床弦管,樱笋风光小满!小满节令怎么过?诗人想起了“清娱乐”。 竹笋的新芽吐绿,池上亭台笙黄相互落红如玫瑰,白雪公主,蝴蝶在飞舞的床檀上,听弦乐,吃季节樱桃和新竹笋,鱼具钓鱼,赏茶,寄情于五湖世界,最清雅、像虾一样发脾气!

6、三眠三起近小满,桑葚垂叶变薄!

7、此外,还看到媒体寻找雪洞,幼儿摘掉池芹!

8、沾上甜水涂上膏泽,民食者就知道农民的生活很苦!

9、所见不遂,是为了复述以补苴!明天紧紧抱住城市,已经比时间征收了官制粮食!

10、感觉到“小满”的节气来了,“四月中,小满的人,事物这么小就满足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默读,心里感到喜悦。 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木不成熟,只有小满,还不大满。 小满旬,古代诗人在美丽的古诗中给人们什么启示? 一起确定名诗的名句。草是如何衰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