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

时间:2023-05-29 18:02:26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范文1

1.1环保准入不够完善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完整的适应省情的地方准入条件。准入条件中的建设规模、技术水平的规定多以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为基础,缺少针对山西省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敏感区等的布局要求,生态功能区划尚没有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指标缺少合适渠道纳入环保准入要求,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末端治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缺少适应省情的规定,环境监管规定也缺乏地方特色,环保准入的闸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1.2环保基础能力支撑不足落实环境保护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科研、咨询等基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环保部门,尤其是市、县两级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较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围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准入等开展的基础研究太少,环评咨询服务市场缺乏规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咨询市场中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问题时有发生等。

2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2.1推进战略和规划环评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必须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立足省情,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规划环评,开展战略环评,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优化”“助推”等作用,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各规划中,为政府宏观决策、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1.1扩大规划环评范围建议应将区域发展战略、政府重大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政府规划等纳入规划环评范围,其中战略和重大政策环评应积极尝试,选取投资、消费和外贸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开展环评,探索战略环评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重点协调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统一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另外在向上层扩展规划环评范围时,对规划环评条例中未做具体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也纳入规划环评范围,按照上一层次相应规划环评的要求进行环评,体现出规划环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2.1.2完善规划环评技术及方法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各主要部门、行业规划环评、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等的技术指南、规范,针对部门与行业、工业园区特点,推荐合理的预测和评估方法,为规划环评的具体实践提供技术支持,环保管理部门应配套出台相应的规划环评审查要点,规范规划环评的有序开展;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环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环评审查机关、规划编制单位要明确职责,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确保规划环评工作及早介入,与规划编制协同推进。

2.1.3完善规划环评作用机制提高规划环评的执行力,确保规划环评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把规划环评放在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位置,研究出台推动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制度,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将问责制体现和运用在规划环评执行上。同时,环保与发改、经信、住建(规划)、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尽快推动建立成型的协作机制,促使部门联动,规划与规划环评互动;另外应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和跟踪评价机制,强化规划环评中的总量控制、产业准入、循环经济等要求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效力,全方位提高规划环评的震慑力。

2.2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环境准入制度是环保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使用各种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符合省情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发挥好环境保护的闸门作用,促使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2.2.1制定符合省情的环境准入制度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环境强制约因素,选择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制定适应省情、严于国家的标准。生产规模与装备水平方面应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助力重点优势产业的全面升级,推动重点产业兼并重组,有利于重点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资源能源消耗和回收利用方面,针对山西省实际,应制定最为严格的节水和废水回用标准,促进焦炉煤气、高炉荒煤气等各类废气资源能源利用,提高各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末端治理及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要建立满足国家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又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地方排污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针对山西水环境问题,应进行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创新,制定排放浓度标准和废水排放量控制标准。另外制定基于环境容量和管理总量要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同时在实施行政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聚集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强化经济手段对污染物增量的约束作用。

2.2.2制定合理的空间环境准入制度在产业布局方面,应从控制环境风险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空间环境准入制度。首先应符合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生态对特定行业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约束和不同行业的环境污染特征,细化不同功能区下重点行业的分类指导规定;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等需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内建设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同时针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重的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象的焦化、化工等行业,要根据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核定建设项目的环境防护距离;要通过突发事故环境风险评估,划定风险控制半径,以降低产业布局的环境风险,减轻工业生产的环境风险,有效控制环境风险的影响范围,确保环境安全。

2.3强化环保基础能力建设面对新形势要求,环保服务须顺应新形势,再拓新思路,从体制和制度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径,强化环保基础能力建设。

2.3.1优化环保行政效能各级环保部门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识和公共服务思想,按照统筹协调、宏观调控、执法监督、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定位,强化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与宏观调控。狠抓保障行政执行力的制度,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设长效机制相结合,对内部各类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和完善;优化审批流程,实行“节点管理”,即明确每个事项办理步骤、环节以及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具体的办结时限和具体责任人,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争创环保行政审批服务示范窗口,进一步加强办事窗口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行网上审批与监察,提高环保审批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效率。将环保管理的办事程序时限、准入审查条件和审批办理结果予以公布,保持环保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增强环保行政效能,提升环保服务水平。

2.3.2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优化省级管理机构的同时,重点完善市、县管理机构。选派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之中,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环评科学管理水平,着重加强其对宏观经济、法规标准和环评技术导则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增强队伍的宏观管理能力。鼓励和引导环保科研及咨询机构加强环评、环境准入相关基础研究,重点开展规划环评技术方法以及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环境准入条件的研究,完善环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适合省情的环境准入制度,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3结束语

宏观环境范文2

关键词:企业融资;宏观经济;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02

世界经济环境从2008年以来都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国际经济危机已从美国发展到全球,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从发达国家传递到新兴市场国家,从宏观经济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沉重影响。国际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具体表现为:日本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瑞士、德国、冰岛、荷兰、比利时等欧盟国家银行在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冰岛经济业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其GDP为194亿美元,而外债却超过了1300亿美元;此外,俄罗斯、韩国等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无一幸免,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Ⅲ。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约2.5%,远远低于过去5年中的3.5%4%的年均增长率。

在此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许多企业因此资金链断裂,甚至导致企业破产。2012年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本来有很好销售市场的企业破产。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企业经营不善和市场运作不佳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但从深层次分析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在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应对,不能深入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导致企业融资不畅,从而引发企业经营失败甚至破产。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做好企业融资工作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需要。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融资工作的根本目标。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按照国际惯例,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通常是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变化幅度、就业人数增减、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种,一般认为,这四大经济指标能决定该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一,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呈回落态势。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出口额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即国内生产30%的以上靠国际市场维持,而此次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第二,在物价变化幅度方面,居民消费价格自6月份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其中7、8、9三个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6%、4.3%、4.O%,呈现明显的逐步回落趋势。第三,在就业人数增减方面,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201 1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第四,在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2011年12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速持续下降,延续了11月开始的负增长趋势,但增速下降速度降低。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已显现出好转趋势,而且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世界经济的普遍低迷对比,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明显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基本判断是稳中有变,变化为经济增长速度略微放缓,但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依然处于快速经济增长期。我国政府为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及时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二、我国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无外乎自筹资金、直接进行融资、或通过政府扶持以及其它间接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占我国企业绝大多数的企业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往往难以跨越相应的门槛。而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或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时具有先天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限制,难以跨入股票和债券这样融资相对更快捷便利的市场。宏观经济的政策对于国有大型企业和一些上市企业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储备,而企业在自身薄弱的资金储备和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下,在融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在融资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当前,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在选择融资时只能选择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方式,简洁融资在企业中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可以说信贷融资在我国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国民需求的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企业的资金融资上也有了更大的需求。据调查,我国企业在企业融资需求愿望调查时,多数企业希望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一部分企业通过内部融资,少数企业希望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融资方式。而目前我国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能够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或商业银行的贷款,在宏观经济趋紧的环境下,银行收缩放贷,势必引起企业融资困难,从而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引起企业破产。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和融资渠道较少是造成我国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因素。其次,我国多数企业在融资上存在地区差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这中资金立冬趋势使我国中小城市和一些县级市中信贷资金存在缺乏的现状。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利率机制对固定投资、住房以及消费品等商品的总需求造成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银行等信贷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贷款的行为。在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通过利率对银行、企业以及消费者进行行为引导是利率机制对企业的影响是片面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影响更多表现出不良影响,因此要求国家对于企业的融资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使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贷款渠道上能够更加多样化和贷款渠道更流畅,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还表现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这两个渠道上的影响。货币渠道主要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调整,是银行或信贷机构在资金支出时受到影响。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如银行等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银行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银行储备的不断减少使货币出现紧缩,从而供给减少贷款,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企业缺乏替代性的资金来源,从而真实性的支出水平不断减少,使货币政策对于缺乏资金替代来源的企业存在较大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指通过货币紧缩不断对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从而降低企业抵押品的价值,最终使企业的信用降低,在当前货币紧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用受到较大影响。

2.财政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家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融资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政府部门实行持续性的财政扩张政策给大多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贷款需求。但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行持续性的扩张策略直接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的借款行为必然对国内的信贷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给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借贷途径,需要政府提高债务工具的回报率和吸引力,从而使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真实利率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企业融资的成本,为企业融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诸如交通建设支出、科技研发投入、制度环境构建等方面的财政赤字支出,对于企业融资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宏观环境范文3

关键词:锂电池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锂电池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宏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PEST分析是指对显著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宏观因素进行的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一般包括对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进行分析,简称PEST分析。本文将利用PEST分析法,对民营锂电池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全面了解和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可以减少政策风险,有利抓住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国家通过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扶持绿色环保企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

2009年和2013年,国家两次颁布并实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不止国内, 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组件研发及公共设施建设。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2010年4月,国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于再生能源的利用,蓄电是重要的环节,而锂电池企业作为绿色环保的能够提供可行蓄能方案的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2012年7月,国家提高了铅蓄电池的行业准入条件,对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使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由绿色环保的锂电池行业逐步替代。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之后,锂电池的市场需求会大幅上升。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各因素。

2008年经济危机的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各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尽管复苏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但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近年来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依次为:2011年484,123.5亿元、2012年534,123.0亿元,2013年588,018.8亿元,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稳中略降,2011年为9.9、2012年为7.7,2013年为7.7,但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及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24,564.7元、26,955.1元。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内需做好准备并为国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各类电子产品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随着手机网民的逐年增长以及PAD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与食物安全等问题。2015年由媒体人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获得民众高度关注,截至3月1日12时,网络总播放量迅速突破1.17亿。民众对环保的高度关注将积极推动国家政策的调整,而作为绿色环保的锂电企业无疑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低碳环保的社会环境将给锂电池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随着新一代劳动力权益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像大多数老一代劳动力能忍受基本权益受侵害,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时,他们会离开,去选择有权益保障的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支出,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经超过20年,基本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总体而已锂离子电池产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技术进步也非常快。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是目前国外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主要创新点,这两点同时也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发生过几起电动车起火事故。提升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这两方面的技术进步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进程有巨大影响。

锂离子电池很早就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之一,在“九五”期间曾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近年来,我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自主创新和锂离子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进口替代。

根据以上PEST分析,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锂离子电池产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性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郑平.YJ电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宏观环境范文4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经济状况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影响更直接,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可避免。

政府的债务过重,持续投资的资金链断裂,前几年施工企业承担的政府隐性债务和目前的货币政策,以及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使得施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三角债”包袱,经营步履艰难。

因前些年投资高位运行,大负荷的工作量与不合理的工期,致使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经营业务单一、经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增加了压力。

宏观金融政策使施工企业的融资压力加大,财务成本上升。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间接地影响到了施工企业的资金环境。一是由于房地产项目减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变本加厉,承包商垫资、被拖欠工程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房地产商、建设业主的融资成本变相地转嫁到了施工企业身上,施工项目微利润、没利润、甚至亏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宏观环境范文5

一、公示语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几乎随处可见的公示语的翻译质量也关注了起来,对于公示语翻译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公示语,顾名思义,其目的是为了把某类信息以简洁、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因而具有易于理解性、普遍接受性、广泛应用性等其自身的特点。公示语,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与标识语、标志语、标示语有某些相同的应用特点,但公示语应用更为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中国公民等,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公示语几乎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所熟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则更是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是城市的名片,因此公示语翻译是否恰当、贴切就会直接影响其形象。

二、公示语翻译的宏观生态环境

生态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科学的领域。近年来,全球都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追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对于生态学的各种关注也逐步渗入到其他的领域,包括医药、食品、健康、科技、经济等。而与此同时,生态学对于人文学科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大,其中就包括对于翻译学的影响。在胡庚申教授的主导下,翻译生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者叫做翻译学的生态观,正在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关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机制是:适应的目的是求存、长存,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汰弱留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由此可见,翻译的生态环境,就和普遍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相似,是指对翻译的过程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就宏观生态环境而言,又包括很多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翻译的宏观生态环境,互动、共生,制约着译者的翻译活动,也对翻译活动产生着影响。

(一)政治环境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环境对翻译的内容、质量、趋势、倾向、侧重点、语言选择等方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政治环境是否稳定,各项政治政策是否公正、公开、合理、透明,领导层是否重视教育及翻译事业,对于翻译等学术行为是否有支持、奖励或限制政策,是否允许或鼓励学术自由等。以上列举的这些因素都会对翻译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喜好和倾向。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政策公正、合理、透明,对于学术研究支持力度较大,那么这种政治环境下的翻译研究必会蓬勃发展,广大译者也能够客观、积极地开展翻译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翻译成果,并促进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和文化的大繁荣。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战乱频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那么各项学术研究也根本无法有效进行,翻译者更无法安心从事翻译研究,翻译的内容会随之发生变化,翻译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各地战火不断,人民的生活无比艰苦,很多艰苦地区的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很多有志之士投身于抗日救国的行列中,翻译了很多苏俄、欧美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学和政治作品,目的在于用这些文字和思想来改变现状,保家卫国。而此时期的翻译作品除了纯文学的作品外,还有很多翻译作品也都具有政治色彩,或为拯救人民于水火的肺腑之作,或为介绍先进政治制度的宣传之文,或为号召人民自立自强的觉醒之谈。而这些翻译作品让中国人民了解了世界,同时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也确实发挥了其精神导向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做出贡献。到了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国家的重点工作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那么这个时期的翻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有介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作品,有引进先进技术的文章,有传播文明、文化的作品,更有很多的教育、医疗、环境等其他方面的翻译,这些翻译也是顺应政治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改变着、更新着。除了翻译国外的作品,我国的译者也更多地把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出去,包括我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很多的其他文学作品。可见,政治环境因素对于翻译研究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其作为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影响着系统中的其他因子,同时也受其他因子的影响,而其本身也将一直对于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二)经济环境因素影响翻译研究的经济环境因素也极其重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研究的方方面面。如果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会增多,翻译的内容会更加丰富,翻译的研究也会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例如,一些企业寻求更大规模的发展,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海外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而这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等内容往往都是原版的外文,和专家的交流和沟通也需要借助翻译来实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翻译就会很好地发挥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成果也需要广大的译者把它们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地区和个人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经济投资和发展机遇,并进一步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就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我国的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闭关锁国,不了解自身也不了解世界。这时期我们的翻译也致力于引进西方的一些思想和发展成果以拯救当时落后的王朝,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口号来谋求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美好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我国人民也因此经受了无尽的苦难。现在,随着新中国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重新站立了起来,翻译的研究也开始寻求如何更好地为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服务。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项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也需要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这样,翻译研究就可以来完成这一使命,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先进成功推介出去,为世界人民服务,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助力。不难看出,经济环境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其影响也将不断延续下去。

(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文化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概念,根据网络字典的解释,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不同的文化因素会对翻译产生影响,反过来,翻译也是对文化的翻译。因此,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从而产出不同的翻译结果。因此,不同的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翻译研究和活动也在不断的影响和促进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文化的传播和繁衍提供了可能性。

(四)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同样是一个复杂和广泛的范畴,包括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森林、矿藏及其他无生命物质。自然环境是生物的生存环境,而自然环境中作为主体的生物,则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而很多自然环境因素,其本身也是自然资源,人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虽然有些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绝大部分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浪费和使用,终有一天这些资源会枯竭,后代子孙将一无所有。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翻译研究和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在英语表达中,形容非常饿,可以说Icaneatahorse.而在汉语中,这种表达是不能接受的。由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以农业为主要的产业,同时都以马为运输、耕作的主要助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吃马肉,尤其是草原上的人们,更是重视马的作用,把马看做是人类的伙伴,是有灵性的动物,而成语里也有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龙马精神等来寄托情感,所以汉语的表达是“我饿得可以吃下一头牛”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三、结语

不难看出,在翻译过程中,维持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关注翻译的宏观生态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广大译者和研究者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要保持翻译生态环境动态的平衡,使翻译相关的各因子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实现最有效的翻译。

作者:张艳艳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宏观环境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宏观环境 PEST分析

一、引言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即分析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一般而言,都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类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的分析说明如表1所示。

二、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自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96年5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快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12年4月23日,为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3月3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了《加快发展现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三、经济环境分析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等“6+1”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壮大“6+1”产业的53条产业链,并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和茶园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

随着重庆工业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新行业、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增大,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例如,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以三倍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增长,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20%,取代汽车与摩托车,成为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因此信息产业急需大量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到2015年末,IT行业新增100万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达到30万人。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操作水平、管理创新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特别是第一线从事操作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重庆数控技术人才缺口在50万人左右。石油天然气化工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在长寿、万洲、涪陵、潼南、荣昌等地区建立化工园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才缺口大,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在10万以上。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进步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产生了新的职业、新的技能,并促使职业技能的形式向高技能、复合型转化。如制造业中高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等。这要求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新技术在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如信息、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使职业教育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增添了许多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如远程教学、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以及近期兴起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职业培训内容,还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社会环境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己形成共识。社会把技能的培训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技术、高技术的培训需求越来越迫切。就目前来说学历教育的观念仍然占主流,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而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以农村的孩子为主,家长送孩子读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途径让孩子能顺利就业。就业市场行情的趋势正在转向现代服务业,很多家长对服务业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这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就业接轨也是一个不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科技一体化时代到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己经建立并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职业培训的作用因此更为凸现。这种趋势预示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持续地保持旺盛的势头。

六、结论

从PEST分析来看,重庆职业教育从各个宏观环境因素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是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扩大优质办学资源;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探索不同主体合作办学,拓宽国际化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雅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西北职教,2009,(10).

[2]李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 教师, 2009, (18).

[3]梁德.市场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管理模式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8, (8).

宏观环境范文7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宏观环境又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是宏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由各个环境要素构成,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这一共性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性、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个性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科学的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优化环境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阶级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阶级性,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围绕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包含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对环境因素的价值走向和发展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人类有阶级以来的任何社会中,是不同阶段、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是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在利用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浓郁阶级色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的开展,构成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几大要素,都是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环境和生态环境,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活动的目标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符合,同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致,通过对各个环境的优化和改造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统治阶级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不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看,还是各个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向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动态性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第一,系统内的各个构成要素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系统发生量或质上的改变,尤其在社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推动下,整个环境系统不断发展变动。第二,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的实践活动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随着实践主体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一些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是匮乏的,很多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的,作为教育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来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消除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广泛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环境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丰富的,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划分。不论是从空间构成还是从时间上看,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方面面的、时时刻刻的。抛开本文只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国内环境来说,还包括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还有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深层次上的划分,这些划分是没有固定界限的,因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活动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各类环境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从时间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包含着历史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环境,历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到人们过去的一些生活环境,都会对人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未来环境是一种虚拟的时空,例如共产主义社会、移居到别的星球以及个人对未来生活状态的一种想象,它是人们根具历史和现实环境的状况所作的预想,它就像人们的理想一样,对人们的言行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不论时间还是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都是广泛的,除了这两个角度,还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是由各类环境要素构成的,各类环境要素又有自己的一个层次,因而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同一环境,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从而它所造成的影响又是多方面。

四、开放性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不同,宏观环境是相对开放的。首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来说,从最初的构成要素只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到现在的大众传媒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等环境,可以说包罗了国内国际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的“大环境”、“大气候”都可以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其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也不可能将其封闭起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的空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处于相对纯净的校园环境,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了解、接收各种来自校外的信息。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广泛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可能是与环境的变化同步的,也可能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还有可能出现超前的反应。

宏观环境范文8

摘 要 近十几年来,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简称NOEM-DSGE模型)。该方法由于具有明确的微观基础,并引入了动态随机分析,在解释诸多经济问题时显示了其优越性。本文首先介绍了NOEM-DSGE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应用领域,然后利用该模型来分析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关键词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

一、NOEM-DSGE模型

国际宏观经济学,也可称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尤其在200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大大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简称NOEM-DSGE模型)来研究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意义尤其重大。

二、NOEM-DSGE模型的应用

NOEM-DSGE模型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且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呈现出日益丰富和不断扩展的态势。在实际运用方面,NOEM-DSGE模型也开始被引入到中央银行的预测和分析当中,如欧洲中央银行的NAWM模型,美联储的SIGMA模型,IMF的GIMF模型等。具体来看,NOEM-DSGE模型的应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汇率分析。作为NOEM-DSGE的开创性文献,Obstfeld and Rogoff的“归来模型”主要关注汇率的决定以及汇率的动态变化,为分析汇率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随后,学者们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加以扩展:Obstfeld and Rogoff和Bacchetta and van Wincoop引入不确定性,考察汇率风险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Chari et al.分析了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及持久性。Sutherland探讨了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性对于最优汇率政策的影响,并揭示了汇率波动性对福利的影响。Corsetti et al.解释了内生的高汇率波动性及低汇率传递效应。

(二)货币政策和规则分析。Obstfeld and Rogoff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于福利、期望产出以及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且得出了最优货币规则。Corsetti et al.等人研究了汇率传递与最优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Kollman和Corsetti et al.分析了最优货币规则的设计。Benigno ang benigno研究了两国货币政策的战略合作和协调,Tervala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三)财政政策分析。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早期的研究设定较为简单,且需满足李嘉图等价条件,分析财政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突破:Ganelli and Tervala引入效用增强的政府支出,分析财政政策冲击的国际传导以及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Kumhof and Laxton在一个放弃李嘉图等价的NOEM-DSGE模型中,分析了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以及最优财政政策的选择。

(四)资产价格、国际金融市场结构和资产组合选择。Engel and Matsumoto探讨了经济人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Matsumoto研究了汇率和股票价格在技术和货币的新息冲击下的动态行为。Hnatkovska引入不完全金融市场结构和动态资产组合选择,试图在两国模型下分析国际金融领域的谜题―――股权持有的“本国偏好”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高换手率和波动性。Mercereau和Thoenissen研究了金融市场结构与实际汇率波动性之间的关系。

(五)模型评价和参数估计。伴随着NOEM-DSGE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理论模型的表现,以及模型参数的估计,从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理论分析延伸至实证分析。

三、NOEM-DSGE模型下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套入NOEM-DSGE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总体上企稳向好,外国经济渐渐的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沼,大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并非一帆风顺,对我国的挑战仍然很大。

突出表现在:(1)汇率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2)货币政策方面:我国面临国外严重的通货膨胀输入本国的巨大压力;(3)财政政策方面:我国面临国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冲击。(4)金融市场方面:国内的资产价格由于外资的追捧面临巨大的上涨压力。房地产、黄金和大宗商品都面临上涨的压力。

以上结论一方面充分表明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判断非常高明:强调把重点放在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微调。以财政政策为例,财政政策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货币政策上防止因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胀,关注通胀预期的同时,借助信贷工具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家庭,本国对于国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这也迫使我国必须实现“从外需到内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马君潞,范小云,曹元涛.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7(1).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56).

[3]陈云.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新方法:NOEM-DSGE模型.经济学家.2010(2).

[4]Allen,F.and D.Gale.Financial Contag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

宏观环境范文9

关键词:都市 休闲体育经济 宏观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01-04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出现休闲社会特征,社会大众普遍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带动休闲逐渐形成为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旅游、体育与健康、娱乐、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发展。同时,就体育领域来看,早期“作为竞技的体育”逐渐形成大众基础,扩大为“作为健身的体育”,伴随着休闲时代的进程与商业思想的引入又进一步成为“作为休闲娱乐的体育”,休闲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应运而生出休闲体育经济。为此,无论从休闲社会发展还是体育领域演进的视角来看,休闲体育及其伴随的经济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

2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描述一种经济现象,分析一个经济问题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来探究其历史、现状与将来。历史上,1840年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由单纯的文化活动向经济性活动过渡,伴随着休闲供给的萌芽、休闲需求的形成,休闲经济开始形成和发展;如今,随着21世纪与休闲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与市场进一步提升,使得休闲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据相关研究,将来,21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休闲型社会或休闲经济将占主导和核心地位,休闲产业供给将更为有效,休闲市场需求也将更加繁荣。在内容丰富的休闲经济中,体育健身类是重要构成之一,尤其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休闲体育经济地位更为突出。在国内,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提升,休闲经济与体育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休闲体育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都市。由于针对性数据的缺乏,本文借助相关统计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文化体育娱乐业的数据资料,从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面描述国内都市休闲体育经济的基本状况。

2.1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供给规模

休闲体育经济的供给规模可以从产值总量、增量、结构、企业及从业人员数量等角度来描述。具体而言,涉及休闲体育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休闲体育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我们通过描述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文化体育娱乐业产值及从业人员情况,来间接反映都市休闲体育经济的供给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业总产值为339.4亿元,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2.75%,从业人员16.5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95%,相比全国文化体育娱乐业产值及从业人员的相应比重高出许多,直接反映出北京市在文化体育娱乐业供给规模上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优势。借助产业经济学中区位商的概念,我们计算得出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区位商为2.55,相比全国区域明显具有专业化水平和区位优势,间接说明都市作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由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更为优越,休闲体育产业供给程度也相对更好。

2.2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消费数量

在市场需求与消费方面,近些年来都市社会经济领先发展,带来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与休闲娱乐意识提高,都市化消费日益转向旨在满足人们“休闲”、“知识”、“社交”和各种“自我实现”需要的娱乐、健身、教育、益智、体验、传播等“后三产”领域。这一都市消费趋势有助于推进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开发。我们通过描述城镇居民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数量及比重,反映都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在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方面从2002年的929元增至2011年的2136元,占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约9-10%,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直接反映出北京市在文化体育娱乐业消费需求上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优势,也可见国内都市休闲体育市场的良好前景。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提升,文娱服务类支出的增幅和规模在近些年逐渐赶超文娱用品类支出,反映出以实物用品为主的居民文娱类消费逐渐转向实物用品和服务型消费并重的一般性结构趋势。

3 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宏观环境

休闲体育的社会性、服务性特点决定了其作为产业与经济来发展时,广泛受到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此,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研究除了从市场消费需求特性、产业供给有效性等微观领域出发外,还需要从一种极大影响上述微观视角的宏观角度,即从环境分析角度去看待问题。从理论上讲,宏观环境分析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主要表现在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因素,简称PEST分析法。限于数据来源的有限性,下文将从PEST分析视角,借助文化体育娱乐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阐述影响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一般环境因素。

3.1 政治政策环境

政治环境涉及一个区域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从政治环境上看,无论是我国的社会制度、执政的性质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都为休闲体育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明确方向。我们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现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追求“全面小康”、“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休闲体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它所具备的健身、娱乐、心理调适、社会化等个人功能以及社会、经济价值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性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它是以体育的方式对“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现,对于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近几年政府工作思路不断强调对居民健身、休闲、体育等消费热点的关注,许多省、市、区域,尤其是大城市和都市,近些年也开始重视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纷纷出台相关规划为休闲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成立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迄今已举办多次国内外知名品牌活动或展会,成为休闲体育经济中重要的非营利性组织;2006年“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域的主要任务,2011年“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中再次提出要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进一步扩大体育休闲消费,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中心在内的五个中心。

3.2 经济环境

影响休闲体育领域的经济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鉴于休闲体育的性质特点以及数据资料获取的局限性,此处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主要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用以描述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将文化体育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人员比重作为选取指标,反映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资本投入、就业程度等直接决定着休闲体育等文化娱乐领域目前及未来市场情况的微观市场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3.48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17万元,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同时,北京市在与休闲体育经济发展更为相关的第三产业上看,近些年来,其60-80%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些都反映出都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在宏观国民经济背景条件上更具优势。而微观经济环境上看,近些年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4%的水平,总体高于1%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而文化体育娱乐业就业人员数量在2~3%的比重,也高于1%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同样反映出都市在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微观市场因素上也更具一定优势。

3.3 社会文化环境

休闲体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如今,休闲体育是城市新文化行为,建构适应于城市发展的休闲体育文化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然逻辑。休闲体育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如居民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与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有关,离不开生活方式中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时间利用方式的改变。经济社会升级背景下,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生活方式的升级成为一种时尚与共识。都市生活作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表现为生活内容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节奏的快速多变。现实而言,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国内都市日渐得到重视。相比一般城市居民与非城市居民,都市居民享有更多文化、体育和休闲活动的参与机会,在休闲体育意识上也更为明显。以2002-2005年北京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常用的身边体育设施场地环境为例(见表4)。

晨晚练辅导站个数及体育场地场馆数量不断增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居民享有更多休闲体育活动参与资源,促进了居民休闲体育意识的提高。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对于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多种观赏类、参与类休闲体育的消费意愿有所增加。但同时,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休闲体育参与时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有关数据显示,许多国家居民的休闲时间占24小时比例平均达到23.9%,而近日有关国民休闲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在日休闲空闲的时间仅有三个小时,占全天24小时的1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休闲时间的使用上,近些年北京市居民娱乐休闲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以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健身锻炼成为越来越普遍而重要的一种休闲选择,但仍不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居民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实际消费内容项目的排名远落后于意愿消费项目排名,也反映出都市休闲体育环境建设仍需极力改善提高,以保障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意愿能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现实来看,近几年北京市与休闲体育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在继续改善。资料显示,近两年全市已拥有晨晚练辅导站5500个,社区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在2011年分别达到102个和18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6553人,相比过去几年有了明显增长,这无疑也进一步推动了居民日常休闲体育消费意识和参与程度。

3.4 技术、自然环境

休闲体育消费及产业发展往往与技术自然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关系。首先,在科技环境上,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投资和支持是影响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诸如活动场地、运动装备及器材等科技投入对许多休闲体育项目参与,尤其是探险运动、户外运动等存在影响。以北京市为例(见表5),近些年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经费支出量与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保障。

同时,室外户外运动经济如今已发展成休闲体育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以2009年美国为例,6岁以上参与“核心”户外运动的人数增加了3.3%,77%的美国人(6岁以上)至少参加一项户外活动。而在国内,大城市和都市居民生活压力增加、休闲消费意识增强以及地域、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愈发向往与亲近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各类室外户外运动。从自然环境上讲,一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室外户外运动参与都会受到天气气候、小区及公园绿地等自然条件状况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见表6),近些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适于居民室外户外运动参与的自然环境条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户外运动消费规模的扩大、居民休闲体育等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与升级创造了条件。但同时,近两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没有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民户外休闲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宏观环境范文10

关键词:有机农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及生长助剂等)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用有机肥料或有机饲料来满足种植或养殖需要的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兴起化学能源热,化肥、化学农药、激素等开始大量施用于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机械加化肥加农药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有效地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下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人类奇异病症的突发率提高等等,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开始受到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农产品的供需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区域结构上的不平衡,但就总量来看已经趋于饱和。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国家的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点也开始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质量的关注,各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机农业开始快速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基本建立了有机认证的机构体系和标准,但与国外总体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有机农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持鼓励态度,提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中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条文主要包括:鼓励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鼓励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鼓励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国务院、农业部及各地政府相继制订、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推动、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如北京政府在2009年出台政策,规定凡是从2006年开始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的本地区农业企业,认证费用由北京市政府给予100%的报销。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鼓励政策仍停留在文件层面,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还比较小,实施政策扶持的地区也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覆盖面较窄。

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已经存在一些涉及有机农业的立法,但立法的位阶比较低,针对性不强,尚未形成针对有机农业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在2005年《农业部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中,对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肯定,并提出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但遗憾的是该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在对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方面,目前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包括: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2年由国家认监委修订颁布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2012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修订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完善了有机产品认证的概念,将有机产品的销售环节也纳入了评定范围,同时对认证过程的要求和认证后的管理都更为具体和严格,该办法的出台必将对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经济环境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由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两部分构成。2000年以前,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出口为目的,主要的出口目的地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份额极少。但在最近十几年,国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数量开始快速增加。

具体来看,在国际市场方面,伴随近几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有机农产品在出口价格方面的相对优势开始减弱。同时,几个主要出口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也不容乐观。欧洲方面,欧债危机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出现衰退。根据已公布的欧元区2013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德国一季度GDP增长0.1%,接近停滞,而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几个国家则不出意料的继续衰退。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虽然保持增长,但也表现乏力。以上两方面因素对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额的继续扩大造成阻力。

在国内市场上,有机农产品还属于高端消费产品,目前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由于其平均价格水平要远高于普通农产品,这就要求市场上要有高端的购买力。但可喜的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人均GDP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2年的3835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412.13元增加到了21986元。虽然今年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但可以预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这就为有机农业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稳定的预期。国内需求的增加很可能成为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长点。

此外,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为有机农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很多都具有国际背景,精通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不仅可以为生产企业注入资本,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并能在市场拓展、营销策划、物流配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建议,这对于我国有机农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环境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近几年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发现的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从粮油肉禽到瓜果蔬菜、乳制品等。问题的性质也不只是细菌超标等卫生问题,而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农药和化学品的残留。严峻的食品安全环境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接受有机的概念。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开始提倡“环境友好型农业”,呼吁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甚至停止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减轻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有机农产品市场还较为混乱。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识尚不成熟,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概念经常被混淆,消费者缺乏对有机食品的鉴别能力,还需要政府、媒体和企业共同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有机食品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立法和执法上的一些漏洞,市场上也不断出现非有机产品冒充有机产品、或企业继续使用已失效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这些乱象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也会伤害到真正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企业的利益,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技术环境

近年来,物流技术发展迅速,不论是物流库存技术、包装技术还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配送技术,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成为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的重要标志。物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支撑作用,对有机农业,特别是从事蔬菜、鲜肉等易变质腐烂产品生产的企业更是意义重大。国内一些有机农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以生产基地为中心,在周边地区建立物流网络,实现从基地到家庭的点对点配送,使产品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消费者。对物流技术的成功应用即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新鲜度,也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忠诚度。

宏观环境范文1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也逐渐变得稀缺和匮乏。环境破坏及资源短缺致使各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年代时开始关注环境资源问题。环境税的实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实施环境税的国家逐渐增多,全球也掀起了全面“绿化”税制阶段。环境税的体制也越来越完善。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国也开始注重环境税的开征。因此环境税的实施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公众也开始关注环境税问题。2013年12月2日,环境税方案已经上报到国务院,正在按程序审核中。环境税的征收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

二、国外环境税经济影响分析

环境税实施的效应在国外显现的比较明显[1]。下表1是1990到2001年整个欧盟地区的数据。国外在实施环境税之后,因为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北欧国家,所以平均上来看,CO2的排放量较少了9.7个百分点,整个欧洲降低了9.4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整体降低了12.86个百分点。在短内,CO2的排放量减少了6.02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CO2的排放量减少了13.08个百分点。效果比较明显。说明了环境税在环境质量的改善方面是很有效的工具。[2]

三、我国环境税经济影响数据分析

1.环境税的设置依据。在我国,环境税刚刚起步,现有环境税收政策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环境税主要是资源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税、车船税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

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是自然资源。例如,原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及其他非金属原矿等。资源税的征收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体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含义。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征收的。特定的消费品主要有高耗能及高档消费品,例如游艇;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稀缺资源,例如成品油;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例如木制一次性筷子及实木地板。对以上产品征收消费税,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城市建设税增收的税款属于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的公共设施,使生产者及消费者生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

车船税即车船使用税,其征税范围主要为摩托车、小汽车、中轻型商用客车、汽车轮胎。这些征收对象类似于消费税中对高耗能消费品的征收,对此类产品征收车船使用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即将实施的环境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本文将环境税设置为与环境税相关的税种的相加,即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及车船税的加总。

2.环境税经济影响数据分析。本文选用的是2001-2010年的数据,而工业的污染程度则是由工业污染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得到,主要反映其在贡献GDP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

本文对环境税与GDP、失业率(UR)、工业污染(PI)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工具是SPSS分析中的Pearson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上来看,(1)环境税与GDP成正比,也就表示了在经济增长,GDP增加的时候,环境税税收收入也会增加,环境税与工业污染程度相关性较高且成负相关,说明环境税的实施减少了环境污染,初步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2)环境税与失业率成正比,也就是说环境税的实施会使得失业率增,说明在我国的环境税的“双红利”效应中,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了的“绿色红利”效应已经很明显的得到,但是就业率的增加带了的“蓝色红利”效应却没有显现。(3)环境税的征收必然会增加财政收入,如上表4-1中环境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从侧面反应出,环境税的征收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及改善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之后,我们需要对上述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进行因果检验的前提是上述变量具有稳定性。因此需要继续对环境税、GDP、失业率和污染程度进行稳定性检验。

上表中的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税、GDP及污染程度的临界值的绝对值都小于1%的临界值的绝对值,而失业率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小于5%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因此该四个时间序列不具有单位根,是平稳数列,且是协整的。

在四列时间序列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但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同阶单整,所以本文对环境税、GDP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因果检验,设置置信度为5%。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下列两个结论:(1)GDP增长是环境税增长的原因,但是环境税不是GDP增长的原因。因为经济发展了,税收收入必然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税收收入只是其中一个而已。(2)环境保护税增长是污染强度变化的原因,但是污染强度变化不是环境税增长的原因。说明环境税的实行确实带了环境保护的效应。

四、我国实行环境税的建议

1.开征环境税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环境税设立之初,核心目标应该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即庇古效应,而不应放在收入循环效应上[4]。在我国,经济机制尚未完善,近期关于收入循环效应很难实现,如数据所显示的,提高就业水平在我国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环境税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庇古效应和收入循环效应。环境税的实施将会服务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设立的关于节能减排的规划。

2.实现专款专用及资金的自循环。环境税的征收,确实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保护生态环境仅仅靠企业缴纳税收是不行的,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征收的环境税税收收入作为治理环境污染的专门性资金,此外在前期还应加大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税收收入的自循环。及时网上公布每笔税收收入的去向也是很重要的,加强群众监督,提高群众对环境税的关注度。(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范文12

关键词:银行信贷;房价;结构化脉冲响应函数

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也同步发展起来,并且对经济的稳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均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支撑,银行的信贷资金是房地产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经常是与经济周期同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银行的信贷规模对于经济发展程度更为敏感,当房地产价格波动时,银行信贷的强化作用(Goodhard)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的。

一、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信贷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理论研究

通过许多学者对国内外房地产发展与银行信贷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是具有共生性的。例如,Gerlach和Peng通过对香港的住宅价格、房地产信贷、经济增长数据的关系研究,认为房价能够显著影响银行信贷。目前,国内部分学者侧重考察信贷与房价的互动关系(李健飞等),部分学者侧重考察货币政策对房价的传导机制(李松华等)。本文考察的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银行信贷与房价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机制,包括代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冷热度的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以及代表货币政策的贷款利率。银行信贷与房价本身就不会脱离这些变量而存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廊坊市银行信贷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廊坊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房地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作为基础性强、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的行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013年,廊坊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400亿元,达到427.9亿元,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500亿元,达到558.8亿元,2015年维持在50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539.1亿元。其中,住宅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于2013年突破300亿元,占比突破80%,达到83%。居民住宅市场成为廊坊市房地产市场的主力。廊坊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了地区生产总值,还带动了建筑、金融保险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实现的GDP逐年上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开始也是逐年上升,2015年该比重已经接近10%。房地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银行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贷支持情况

1.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从房屋开发到获得房屋销售许可证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银行信贷仍是房地产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廊坊市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整体波动上升,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房地产开发贷款经历了上升且较高水平的同比增速,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呈阶段式上升态势,期间,也是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地之时,廊坊市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景气时期。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满足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开发资金垫支的需求,也促进了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增加,房地产市场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2015年初开始,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叠加,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和增速都进入低谷。但从2016年初开始,无论在总量还是同比增速上均出现上扬,这与廊坊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周期也是相关的。

2.对购房者的信贷支持情况。个人住房贷款有效满足了居民购房的需求,廊坊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相当迅速,总量持续增长,同比增速也是波动上升,从2010年末至2015年末,廊坊市个人住房贷款由494亿元增长至1590亿元,5年间累计增长了2.2倍之多,年均增长26.3%。尤其地,2015年下半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速快速上扬,增速于2016年1月超过50%,2016年4月增速甚至达到了59.6%,这与廊坊市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周期也是相关的。可见,银行正在逐渐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注入房地产市场消费信贷领域。

如果房价在短时间内上涨太快,可能造成居民购买能力不足。据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4-6倍之间时,居民对商品住宅才普遍具有支付能力。目前,我房价收入比超过6倍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其中北京、沈阳等的比率都超过了10。从2010年至2015年,廊坊市房价收入比平均为7.8:1,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甚至于一些大城市平头。可见,与居民收入相比,廊坊市房价涨势较快,仅凭借家庭的总收入可能难以形成有效购买力,因此,只有向银行贷款才能够满足购买需求。住房贷款业务的推出不仅释放了购房需求,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银行信贷与房价上涨的相关性分析